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蜗牛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小组实践 教研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选材范围更集中了
以往上教研课老师们比较头大的是选材的问题。因为一节好的活动离不开适合的题材,而到底怎样的题材才是适合中班幼儿开展集体活动的呢?因为绘本比较多,可选用的教材也很多,因此教师往往在选择合适的绘本上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今年在阅读组组长陈惠以及各年龄段核心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讨论下,为我们每个年龄段选出了3-5本较为适合的绘本供大家参考,这样一来,就节省了我们很多原本用于挑选绘本所用掉的时间。而中班组最后定了三本适合的绘本,分别是:《小船悠悠》、《蜗牛和苹果》、《三个机器兵》。
2朋友多了,思路宽了
三本绘本都不错,但当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正值刚刚进入秋天,笔者觉得《蜗牛与苹果》这本绘本更适合这次的集体活动。
2.1活动后的小组研讨
(1)第二环节在集体阅读绘本时,笔者的提问“小蜗牛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而孩子就是单纯地根据画面上小蜗牛的动作(和苹果手拉手)以及表情(笑嘻嘻)两点进行讲述。活动中的孩子情绪并没有高涨,虽然回答了正确答案,但似乎还缺些什么。
(2)“苹果生病了,小蜗牛会怎么做?仅仅是立足在绘本上,这样让幼儿讲述似乎离幼儿的生活比较远,很难让孩子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并解决,提问题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这样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共鸣。也就是说要让孩子感受到蜗牛生病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生病一样,这样才能调动出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无论是情感上或是方式方法上让孩子有话可说。
2.2活动后的小组建议
(1)在“小蜗牛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之后可以再增加一个问题:“你们遇到自己的好朋友,会怎么做?”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说说、做做来体会有朋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个小环节变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游戏环节,让孩子动一动,这也更加符合中班第一学期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了整个活动幼儿都坐着不动容易走神的弊端。
(2)“苹果生病了,小蜗牛会怎么做?”改成“朋友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从绘本联系到自身,更容易诱发孩子的已有经验,使得孩子变得有话可说。
针对第一次的研讨后,笔者又快速地做了调整,并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
第二次试教后,同事们都觉得这样的提问和师幼间的互动更适合中班第一学期的孩子,因为他们可以从游戏中直接感受、体会有朋友的快乐。情绪也被老师的问题以及大家的肢体语言充分地调动了出来,大家都玩的很开心。比如:你们遇到自己的好朋友会怎么表示?有的孩子说“抱一抱”、有的孩子说“亲一亲、有的孩子说“握握手”、还有的说“请她吃好吃的食物”等等。活动中,通过师幼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一方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情绪上变得更开心了,另一方面也是为活动后半部分,苹果生病了,蜗牛那种难过的心情做铺垫。只有活动前半部分充分感受到有朋友的开心心情,才能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将要失去朋友的那种痛苦心情,如果前面的部分没有做足、做透,那么后半部分心情的转变也就没有可比性了。
两次的试教,虽然忙碌但却使笔者获得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伙伴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帮忙听课、磨课,使活动线索更清晰了;另一方面两次的试教也使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前的思考更全面更透彻了。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一、提问要具一定适宜性和趣味性
作为一名深受孩子喜爱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本月的语言活动“不要吵醒小蜗牛”中,针对我们小班幼儿喜爱动物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请幼儿与小蜗牛 “互动交流”的问题,如“老师给自己的蜗牛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果果,你们的小蜗牛有名字吗?如果没有也给你的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吧!”(设计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本来是想让孩子们互相讨论交流再个别回答的,但是现场授课的时候,孩子们听完提问后,马上说已经取好并纷纷举手回答,因此我就省去讨论交流的环节了)“小蜗牛玩累了,在它休息的时候,你和它说了什么悄悄话?”这些问题都比较符合幼儿的理解、接受的水平,孩子们发言热烈,并且与产生了“关爱小蜗牛的情感”,也为下面学习儿歌作好有力的情感铺垫。
通过这个活动,我还感受到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提问设计的一定要具适宜性和一定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要非常投入,并做到灵活。
二、提问要即面向全体又能针对个别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故事活动《谁的主意好》活动中,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我就设计了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去找小兔玩?”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动物们是用什么方法去找小兔的?”而对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提问:“你觉得谁的主意好,为什么?”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因为课前作了充分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也减少了类似“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的提问无思考价值。
三、围绕主题开展积极有效追问
在语言活动中,我有时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状况:就是教师提出的某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让人措手不及。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该直接否认呢?还是强硬把话题再拉回来呢?通过学习以及和同事开展探讨,使我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针对孩子可能千变万化的回答,我们只要不离其“宗”就能迎刃而解了。一般我们可以运用的策略是:积极有效的追问。
我们小班幼儿由于自身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相应比较差,他们在课堂上往往由于这些因素,在对待老师的提问时,经常会“答非所问”。如“《夏天真热呀》”这一活动中,我就问他们:“夏天的天气真热呀,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凉快一点呢?”一个孩子回答:“大树!”我追问:“大树为什么能带来凉快?”孩子回答:“树、不热!”。我明白孩子的意思后帮孩子进一步澄清:“你的意思是我们躲在大树下乘凉就不热了,是这样吗?”孩子边点头边微笑。另一个孩子又说“爸爸”,我好奇的追问“为什么是爸爸?不是妈妈?”,孩子答曰:“妈妈不会游泳,爸爸会!”我明白了:“是不是游泳可以让我们感到凉快?”孩子使劲的点点头!而我也为自己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因为有了这些学习和准备,才能把这些看似“文不对题”的回答顺利的“拉”回到教学的主题上来。
当我们面对幼儿不正确的回答时,千万不要随便否定或不要给模糊的回答,而要给孩子指明思考的方向。如在一个教学活动开始时,老师出示一幅阴森森的森林图片,请孩子猜猜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个孩子回答说会有鲨鱼出现。一般我们知道鲨鱼生活在海洋里,都会提醒孩子:“ 森林怎么会鲨鱼呢”但是这位老师抓住了鲨鱼“恐怖”的特点,回应孩子“是不是你感觉有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了?”(孩子点头肯定)。最后她还讲了有关追问的话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她后面讲得比较简单。
四、提问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有明确指向性
有效的提问,让孩子在学习中主动的思考、探索,充分的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而无效的提问将使孩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极大的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一、课前充分准备:把握教学目标,吃透教材
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受教师课前准备的影响。首先,备课先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课堂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学所达的不同目的等区别对待。其次,把握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领会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要求,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领会教材意图,尊重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第三,要“吃透教材”,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本,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典型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教案,教师用书,上网查阅资料、精心写出科学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备课才能有效。
二、将快乐带入课堂教学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我常常从日常生活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我在教一年级上册时有这么一道题:一只蜗牛在深5米的一口井里,白天爬上3米,晚上滑下2米,问几天爬到井上面?为了让学生学会这道题,我把题改编成了一个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结束时,我说小朋友们帮小蜗牛算算几天爬到井上面?孩子们开始动脑子想办法,一阵过后,一个学生说:“小蜗牛3天爬到井上面”,我惊讶地看了看,用赞许的目光点了点头。我开始引导启发:小蜗牛白天爬上3米,晚上滑下2米,实际上一天只爬几米?学生答:“1米”。我又说小蜗牛爬到距井口的那3米时还会滑下2米吗?一个学生答:“不会,它爬起来就走了”。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距井口的那3米只需1天,3米下面有几米就爬几天。算式5-3+1=3(天)。这么难的一道题,通过改编变成了儿童喜欢的童话,孩子们就对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间的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点燃学生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如,我在课堂上常常面带笑容问:孩子们好吗?看看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凭你们的聪明和能力是可以做到的。这种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中。
三、巧设问题情境,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例如我上的一节观摩课——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前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喜欢)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结束时,孩子们“哈哈”笑出了声。我问:“为什么他们说的不一样呢?学生:“因为他们摸的部位不同。”我又问那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你们能帮他们想个办法吗?学生说:“让他们每个人把全身都摸一摸就知道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说的可热闹了。我说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这节课呀,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正确地观察物体(引出课题)。孩子们喜欢听故事,于是就用故事引起讨论,自然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四、提供动手实践活动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活动的方式、活动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如,我在上观摩课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问: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学生答:“喜欢”!于是就让学生动手把2块、3块正方体搭在一起看有几种方法,同学们4人一小组边搭边商量,热情真是高涨,一会儿就发现了两种方法,我再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进入本课知识的重点学习。这一开放性活动把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游戏,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在数学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愉快的数学体验。动手操作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五、让创新走进课堂,以学定教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其中合作性学习是当前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何使合作学习成为有价值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呢?首先,科学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人交往的能力、族别、性别,性格特征,等将学生分组,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展示与进行互补的机会,也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消除了独立解决问题带来的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次,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以学定教,抓住关键,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