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 困惑 发表教育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37-01 

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的。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朝夕相处的近距离接触容易使学生产生复杂的内部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大学生宿舍生活的质量。调查显示,我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有70%是人际问题,而宿舍人际交往困惑和障碍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因此,探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宿舍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第一,亲密友好型。此类型中,学生之间能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宿舍关系融洽,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问题时能够相互帮助。宿舍活动丰富,参与程度高,宿舍整体氛围良好,宿舍成员有一定的信任感,并对宿舍有一定的归属感。 

第二,独立松散型。此类型中,宿舍里的同学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宿舍同学之间交流较少,虽不会经常吵架与产生纠纷,但很少以集体形式参加活动,对舍友的依赖程度比较低,很难形成宿舍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对立冲突型。这种类型的宿舍中,宿舍同学之间互相不信任,经常会因为生活习惯或琐事出现一些矛盾,而且往往互相不能迁就和理解,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引起纷争,一些不经意的小事很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打架斗殴等事件。 

二 宿舍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 

第一,生活琐事引发宿舍人际冲突。现在大学生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相互间不能容忍,使得宿舍矛盾更加频繁和尖锐。在宿舍日常生活中,平常不打扫卫生、管理欲望强、作息时间不统一、性格脾气不合等小矛盾大多宿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对宿舍人际关系的维护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引发宿舍矛盾。目前,高职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至少有25%以上,他们比普通家庭学生更加自卑,更加急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一个宿舍中,因为贫富差距,导致生活习惯、价值观差异而引发学生之间的非和谐关系,有时在某些宿舍甚至出现排挤和孤立的状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小团体使宿舍存在隔阂。大学生在宿舍交往中,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亲近的朋友,这就会形成一些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小团体。小团体的产生使得他们不再迫切希望与其他人友好相处,小团体间因为利益、兴趣等不同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隔阂,这种隔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当小团体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往往后果更加严重。 

第四,竞争使宿舍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认可,宿舍同学之间在奖学金、入党、班干部选举、助学金等方面自然存在竞争,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往往会同自己的好友等开始形成小团体,明争暗斗,形成紧张局面。另外,成功者洋洋自得,失败者不甘示弱,背地里各种议论,从而使舍友之间关系恶化,这些都不利于宿舍的团结。 

三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调适方法探索 

第一,大学生应加强抗挫折、抗压能力。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因为个性、地域、家庭环境等差异,必然会在某些场合或事件中产生分歧,从而引发人际矛盾。在宿舍中,因为要朝夕相处,即使是人际关系恶劣的双方都必须面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需要适当容忍,正确面对问题,并能在挫折和压力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和谐健康的宿舍文化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并积极改造自我,在加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学校应当会同学生社团,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和维护,组织各种形式的宿舍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加入其中,使宿舍同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并锻炼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第2篇

戴尔1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1)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不仅包括同往,异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2]。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沟通质量不高,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没有知心朋友,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他们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

4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导致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4]。

2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欠妥当,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其内心渴望交往,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

4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游戏主义让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学生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这在异往中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5]。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

1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就居高临下,看不起别人,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

2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骗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3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6]。4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宽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大学生应虚怀若谷,谦逊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谦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超级秘书网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要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2发展为动力,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质[8]。

3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

4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或者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种自我暗示,不断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9]。

5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10]。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交往 意义 建立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除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殿堂,同时也是进入社会的预备班。在大学阶段业务知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建立起大学生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

一、和谐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意义

1.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和谐的人际交往会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惬意自如,不需要为同学间的小争执而费神,也无需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而忧心,更不需要怕周围人误解自己而焦虑。这样自然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和谐的人际交往常常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舞台和空间。

2.增强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谐的同学关系,老师同学的良好评价,都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对人有帮助的人,有意义的人,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人。有了这样的自信,自然会鼓舞和激励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摒弃许多自私狭隘的思想,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上进,肯定自己,尊重他人。

3.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会为人处事。

毋庸置疑,和谐的人际交往会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在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发自觉地锻炼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团结同学、化解矛盾的能力。这些能力提升的背后,大学生会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大度,团结合作,自然而然会形成良好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内在修养。

4.避免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都是由于缺乏一个良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圈,或多或少地感觉自己被排除在集体之外,感到自己不被人所理解、认同和关心。人是社会的人,如果没有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就不能得到一种社会的认同感,无法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加深自己的自卑。另一方面,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封闭自我,不愿与人相处,从而变得孤僻难处。孤僻的性格又使得原本不好的人际交往环境雪上加霜,变得更加恶劣。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在与人正常和谐的互动交往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肯定自己,热爱生活,克服自卑和孤僻。

和谐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自信心的金钥匙,也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宽阔的舞台。

二、如何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

1.树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档案。

诚信是为人的基本,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要培养大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素质,要营造诚信光荣的氛围。辅导员除了要以各种谈心和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灌输和传递真诚待人、诚信为人的思想,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将诚信与大学生切实利益挂钩,在大学生中营造诚信者赏,非诚信者罚的环境,使大学生能真正重视诚信这个问题。电信学院在2008年就展开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工作。诚信档案分为学业诚信、经济诚信、择业诚信和素质诚信四个部分。诚信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和他评两部分,每学期进行一次。诚信评价结果与学生评先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信用贷款、贫困资助、求职就业、保送攻读研究生等严格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让诚信者受鼓励,不讲诚信者受处罚。

2.建立良好的团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

一个良好的团队,可以鼓舞成员的士气,可以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环境,也可以培养成员间的信任、宽容良好的协作精神。这些精神,正是我们进入社会后,企业所看重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大学期间,辅导员应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概念很广,既包括班、党支部、院学生会、寝室这样的集体,也包括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的各种兴趣小组。可以通过“优秀班级体”、“文明寝室”、“人文宿舍创建”、“优秀党支部”等的评比,在学生中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可以通过“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等形式,帮助大学生结成互助互利的小团队,培养他们助人协作的精神,形成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建立“宿舍党负责小组”,以楼层为单位,调动学生党员为同学办实事,让党员帮助宿舍维护正常生活秩序,这样既便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能形成和谐的大学生宿舍生活环境。

3.开展各类讲座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辅导员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大学生们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不放弃锻炼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同时大学生一般都缺乏基本的表达的知识和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公关、礼仪、表达技巧和人际交往的心理的知识讲座,也可以利用学院网站,进行相关文章、网站和视频的推荐。

4.通过心理咨询和谈心,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致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往等交际障碍。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关心和理解这部分学生,通过定期谈心、随时心理咨询、成立互助小组等方式,输导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

5.组织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我们要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和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摄影比赛、相声小品比赛、书法比赛、科技论文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又能通过这些活动在大学生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和谐共进的氛围,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也能加强交际,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参考文献:

[1]韩兆元.构建和谐宿舍关系,营造美好生活氛围.中国教育导刊,2007,(18).

[2]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5).

[3]李冬霞,姜忠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6).

[4]郭文理,仝宏伟.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决策探索,2007,(04B).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接受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能力较强,更喜欢选择使用新型网络工具。相较而言,对于传统网络工具,例如BBS,电子邮件等,大学生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方便同学与朋友间的联系和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最主要的目的,并且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由此可见,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在慢慢地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大学生更倾向于与熟人交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对陌生人有所顾忌,对个人信息的透露有所保留,日常的学习生活、情感话题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与发杂的外界环境与社会关系相比,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交流的话题也比较单一。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网络社交工具的进步与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观念与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间接着影响着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网络交往的自由、平等、随意等特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使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寻找交流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的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2]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地使用社交工具,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于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利大于弊,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他们无法做到坚持自我,抵御外界世界各种干扰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思进取、颓废是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些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的影响而荒废了学业,所以网络成为了他们人生发展的巨大障碍,能否正确使用网络成为了网络影响他们的关键问题所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网络中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在网络中存在着很多的信息造假与网络诈骗现象。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存在信任危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与时间。这可能会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不利的影响,毕竟网络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交流时没有任何障碍,但是,一旦需要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他们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当今的网络使用也应该把握好合理的“度”。[3]

四、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果能正确运用并使用社交网络,则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则会对于他们产生难以克服并避免避免的消极影响。针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

一是要开设网络技术、人际交往等相关学习课程,教授大学生正确有效的交往手段和方法;二是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融入现实人际交往;三是要在不妨碍大学生正常交流需求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必要干预,提升大学生交友效率,确保其正常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网络社交工具的校园化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社交环境,加强对校园网在校大学生网络社交工具使用的引导和管理,注重对大学生的介入和疏导。以班级、系、专业或年级为主体成立QQ 群、飞信群、官方微博或人人网主页,以辅导员和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为主要管理者,做到覆盖班级、专业或年级全体同学,及时更新和学生需求的教学、学习、就业、社交信息,发挥正面引导优势,使之和校园网一同成为学生获取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源的主渠道。要注重校园网和网络社交工具的多维发展,不仅提供大量可供学生上传下载的专业资料学习信息,同时利用便利快捷的平台为在校生人际交往提供切实的帮助。使通过校园网和校园化网络社交工具实现人际交往的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人际交往的相关内容,杜绝其他平台产生的不良信息,营造校园网络的文明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论

本文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来认识和了解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现状入手,通过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立足于实证,探索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此做出系统地分析。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于缓解当今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实现其平等、自由的人际交往,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提高其交往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对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使用不当等原因,也对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制定和规范网络社交秩序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观念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存在对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有诸多的有利因素,但它对其的不利发展也不能忽视。因此,研究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适当地运用网络社交工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木.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卢桂桃.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

第6篇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激励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由于他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一语道破了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尤其是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何以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心理激励的角度,对此问题做一探讨。

一、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渴望友谊、渴求交往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他们全面成长成才。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存在着较大心理困惑。

(一)人际交往的认知不足

在人际交往时,交际双方必须要有良好的认知和认同,必须要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和他人。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已有的经验、价值观念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贫困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文娱活动方面又没多少特长,这使得他们内心不免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始终与他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怀着戒备心理,对他人的言行也过于敏感,生怕别人贬低自己。由于这些顾虑,使得贫困大学生很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

(二)人际交往的底气不足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交换的不仅是物质的,也包括信息、情感、地位等。由于贫困大学生因物质条件有限,在人际交往时,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理,都会出现底气不足的心理困惑。具体体现在:

第一,自卑心理,因家庭经济拮据,在生活水平上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在人际交往中,也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导致他们处于人际交往的半封闭状态,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交往。第二,焦虑心理,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对涉及自身和家庭问题的时候特别敏感,他们渴望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但又担心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内心与实际行动产生冲突导致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与他人产生情绪对立致使人际关系产生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

一个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技巧上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时,贫困大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总是等着别人来接近自己,这种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阻碍了他们进一步与人交往。其次,由于戒备心理较强,贫困大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敞开心扉的告诉他人,这无形中拉开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处于一种孤立状态。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羞怯、封闭、猜疑等不良心理,导致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导致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在人际交往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

(一)社会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与社会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已成为社会的价值中心,甚至人的感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商品化,人际交往也难免受到这些经济因素的渗透,这种负面的导向也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对金钱的渴望,在人际交往时也表现出更看重物质利益的倾向。另外,社会中一些善意的资助由于实施不当或扭曲,使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上感觉资助更像施舍,这就不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交往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贫困大学生更是如此。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因此对自己未来期望值较高,一旦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部分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父母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贫困大学生容易存在人格缺陷和抑郁心理。

(三)自身因素

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固然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但个人因素则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因。

首先在自我认知方面,一些贫困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偏低,没有正确的看待他人和自己,当人际交往出现挫折时,又往往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贫穷,从而在人际交往上会变得更加消极。其次,在性格上,一些贫困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在行为上比较孤僻,因此也就很少参与公众活动,这无形当中减少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得自己的朋友很少,有些被孤立。此外,一些贫困大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独来独往,也不想搭理别人。

第7篇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引言

交往,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简言之,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的初、中期,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现在网络正在日益深入大学生的生活,这个由鼠标、键盘和导线连成的网络世界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使大学生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土壤。网络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网络影响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

大学生上网已经相当普遍,网上交流就是大学生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大学生于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由于网络的超时空特性,便形成了跨时间越地域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甚至没有国界,因此网络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能使用网络交流的人大致是这么一些群体:一是中小学生,这些刚刚接触电脑的青少年对网络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幻想,没有太多的电脑或者网络知识和人生阅历,大学生们会觉得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瞎胡闹是那么幼稚可笑,所以很少与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交流。二是大学生本身,他们具备一定的电脑与网络知识,对网络的各种功能好处有充分的体会。一项调查表明,当遇到有趣的事或烦闷、苦恼的事首先告诉的人是同伴的大学生高达76.6%,据有关调查,大学生本身就是其网络交流的最主要对象。三是在岗的中青年,他们在工作余暇也会经常在网络上逗留消遣。这类人有着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深深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可惜的是,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觉得在校大学生也是那么天真幼稚,故不把大学生放在交流的主要人群中。四是待业的青年,这些人部分已经有一定的电脑知识,能领会网络的一些功能,且其生活经历也会让大学生觉得好奇,而待业青年在网络交流中或消磨时光,或另有各种目的,倒不是很介意对方是幼稚还是成熟,或者还可以感动一下大学生的纯洁。因此这类人也会是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重要对象。

网络交流的这些群体,决定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偏向于这么一些类型:必须是经常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和中青年,有一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共同语言。大学生太注重与同学等同龄青年之间的横向交往,就很容易忽视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他们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很少,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代沟”。网络交往在进一步缩小大学生横向交往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代沟。因为从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上看,他们在网上的交往大多只限于一个小范围的同辈之间的交往,而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相对很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人际交往不仅减少了大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交往,也削弱了大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微弱的纵向交往更加陷入一种困境,久而久之,将不利于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

三、网络改变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

大学生相互交往的方式,随着他们社会交往内容的扩展、范围的拓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交往形式多样,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形式,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礼物、衣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但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中间环节多了网络成分,这一切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网络给的只能是在显示器上显示的书面语言,没有非言语的参与,这使得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排解心情和进行交往成为“隔靴搔痒”,并不能治本。大学生只是在这样一种虚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己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以屏幕为界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然而网络毕竟是网络,它是虚拟的现实,就像人不可能像枪战电影里面那样幸运,在现实中有时候没有选择的余地。网络可以给你许多选择,而且不用付出大的代价,然而到处充满人个性的释放,也许和现实中的他们一点都不一样,所以很少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

四、网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并非七拼八凑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并在一定原则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平等尊重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信用原则等。但是在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网络中,由于匿名性而隐去了身份,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的世界中冻结,这样就给自我控制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学生提供了恣意表现自我、放纵自我情感的平台。据相关调查,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53%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偶尔在网上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26%的大学生基本同意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这些交往的原则就往往容易被淡忘掉。

1.网上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平等而欠尊重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平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大学生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当然会要求平等对话。至于尊重与否就难说了,你不知道我是谁,我喜欢尊重你,或者我高兴我心情好的时候尊重一下你,有什么所谓?而我想冒犯你,我不想尊重你,或者我怎么知道你是谁,你值得不值得我的尊重都难说,因为在网络上交流的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你有你说话的权利,同样的,我爱说什么爱怎么说,谁也管不着。我们经常可以在聊天室里看到互相漫骂的现象,而且是越骂越起劲,好像这样能使彼此越高兴,这样谈何尊重?

2.网络对交往中的互利互惠原则的影响

大学生网上交流大多都是抱着一定的目的的,或简单的倾诉,或有问题求助,或就只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网上交流多半可以让他们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只要你说,就会有人听,倾诉终于不愁是唱独角戏了,让人心理得到慰藉;有问题求助的,也会有网友提供建议的,当然到底这些建议合理否,那有待你用实践去证明,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消磨时光就更好办了,因为有许多大学生和你一样,也想找个人来随便说说,找点有趣的话题,共同度过这个百无聊赖的时刻。就这么看来,大学生网上交流还真是互利互惠原则的,只不过到底这利有多少,这惠有多少,是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有人听你倾诉,你会想到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用心在听我说话,或者听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样你会领悟到唱独角戏的悲凉;有许多人给你建议,那得自己首先判断筛选一番,这无疑使面对难题的人再加一道难题;消磨时光是最容易不过了,互相顺便说说,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原来可能觉得这两个小时难熬,结果聊聊,一天也就这样过了,多简单,不知不觉又过了一天,生命中又少了一天!

3.网络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用度

据有关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42%的大学生并不认为网上撒谎是不道德的,这说明差不多半数的大学在网上交流都觉得撒谎很正常。许多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必要那么认真,因为你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并认为对方也经常是造假的。网络上的“美眉”就常常是现实中的“恐龙”。甚至有人利用网络交流欺骗大学生的感情和财产,比如上面说到的待业青年,这部分人当中就有经常在网络上伺机行骗大学生的,这些不法青年利用大学生的纯真和同情心,欺骗他们的钱财。据报道有一个女大学生上网聊上了一些社会上的网友,她觉得这些人可以和她推心置腹,后来当这些人中有人出现了“困难”,急需钱的时候,这女孩毫不犹豫就把她家里帮她准备的学费借给了人家,结果钱借了出去,她那群“好友”就相继失踪了,销声匿迹了!她一年的学费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可怜的她家境也贫寒,一下子更困顿了,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和灾难啊!诸如此类事情,在网络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在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信用度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可见,网络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平等不够尊重,互利互惠要打折,信用度更是令人寒心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在网络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以至于让人怀疑其存在的必要了。

五、结语

网络以其高速性、自由性、时尚性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科研带来利益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态,认真考虑日常的人际交往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而忽视身边存在的现实,否则网络就会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不可靠,久而久之,就将会是我们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道新难题。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2.

第9篇

一、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人际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1)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显然,此种定义没有解释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2]。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从而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3]。

(2)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人际适应。人际交往是一种主动的、活动的过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4]。“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且在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又相互促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5]。人际适应是“个体在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时。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模式去适应新的社会群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过程。相应的,人际适应不良的产生是由于个体无法根据变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地应对变化了的人际关系”[6]。

2.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1)研究内容。人际关系的思想、观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真正对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那时对人际关系的系统试验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人们生产活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调节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业成绩的提高。[7]

(2)研究方法,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始于实验法,即霍桑实验。实验法的最大缺点是人为控制性,难以真正考察到人的心理状况,实验结果推广度不大,研究者继梅奥之后主要是进行理论建构,有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建构为人际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人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1.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人际关系是所有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影响或制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温海芳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其获得知识,开创事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可靠保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水平,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之一。”[8]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9]国外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多种人际关系、有亲密联系的人最长寿;人际关系的崩溃与自杀、精神反常有密切联系。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焦虑与困惑有以下几种。

(1)交往与学业发展的平衡、学习与发展智力,长期以来被视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观念自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观念中常常不自觉地把交往与学业发展对立起来,担心过多的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业的发展,因而缺乏处理人际交往与关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竞争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大学生一方面在青年人所特有的理想情怀的导引下渴望着纯洁的友谊与情感,另一方面又面对着由于无法避免的竞争而深恐加剧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复杂程度。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与交往处理过程中踌躇不前。

(3)交往伤害与自我保护等。在人际关系中,交往者的身份、背景、动机,以及交往目的都必然会渗透到交往的过程之中而影响人际交往的结果,并对交往者的心理带来重大的影响。这种日益复杂并极有可能造成交往者情感损伤的人际交往,会使大学生在交往与自我保护之间产生一定的焦虑与困惑。

三、研究结果

1.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男生人际交往的质量明显好于女生,可能与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预期,以及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关。我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独立的、有理性的、积极勇敢的、进取的、不屈不挠的,而女性则易感情用事,是消极被动的,有依赖性和顺从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男生往往处于主动地位,而女生则比较被动。另外,女大学生普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依赖性强,理想化色彩浓郁,在人际关系中总希望对方迁就自己多一些;情感易外露,喜怒哀乐形于色;情绪体验深刻细致,环境的细微变化、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反复思量想得很多很远,甚至伤感痛苦;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常常以他人为镜评价自己,做出消极的判断;由于心眼小、喜欢夸张地评价人或事,相互之间就会产生误解,不良情绪因此进一步加深,导致了同学之间存在隔阂,形成更深层次的孤独和痛苦;情绪稳定性不够。同时由于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转化负性情绪的时间较长,因此容易发愁、心烦、自卑、忧虑,这些情绪反过来再影响人际关系的处理,形成恶性循环。[10]

2.专业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文科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普遍好于理科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理科学生的课程任务一向很重,空闲时间少,学生平时接受的大多是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而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与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活跃性和创造性则显得不足。因此,他们在交往中显得有些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多一些。有时即使参与了一些活动,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在做。相对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学习任务轻,平时参与的活动多,接触同学、朋友的机会多,逐渐积累了许多人际交往技巧,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3.年级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年级这个维度在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大二学生在人际知觉因子上得分最高,大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总体上看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顶端。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经验,自然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欠缺,但对于本调查“大一学生在人际调控方面占优势”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大二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并且大多数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参加了不少活动,结交了许多同学朋友,亲身体会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必须有宽容之心,因此在人际知觉方面有了较好的发展;另外大三、大四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平时活动减少,因此大二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段。大四学生经历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人际交往技巧有了经验上的积累,另外随着身心的发展,在处理人际矛盾方面更加成熟,因此人际交往能力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364-367.

[2]郝唯貌.人际交往与现代人才素质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97-99.

[3]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4]张亚宁.中学生控制源、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的研究.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4.

[5]冯正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

[6]马慧霞,沈德立.人际心理素质探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85-86.

第10篇

如今是社交社会,为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和猎奇心理”,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一个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微信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不受通信运营商、操作系统平台的限制。同时,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插件,例如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漂流瓶”等,还可以使用共享的流媒体内容。微信为用户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除了可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即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①。

2014年8月,腾讯第二季度财报,一同公布的还有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加上WeChat目前已经达到4.38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1%,比2013年同期增长57%,直逼目前号称拥有5亿月活跃用户的WhatsApp。

二、人际交往关系

所谓交往,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与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②。人们通过人际交往产生人际关系。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被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则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③。微信集实用、娱乐功能于一体,满足当下大学生多元化交流的诉求,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并且富有趣味,因此,微信能风靡社交网络,成为智能手机社交网络APP的领头者,它所带来的社交方式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成为其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果你在某公共场所休息区看到某学生手拿手机左右摇摆,以为其手机粘水,那你就OUT了;如果在校道上看到某学生对着手机大声说话,你觉得他打电话怎么开着免提,那你也OUT了,别人这是在玩“微信”。玩微信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新风尚。当刷微信、分享朋友圈成为众多大学生们的习惯动作时,大学生们也不知不觉地被圈进了一个微妙的“圈子”。不少学生利用微信的LBS功能结识朋友,寻找驴友、求购书籍、共享学习资料等。通过修改微信的个性签名,将个人需求反映到签名中,利用微信LBS功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需求,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远在天边,也可以近在眼前。还可以通过修改微信签名,向周围的同学求助。新生小珊就是一位典型的大学生潮人代表。“在图书馆找自习座位找不到,失落ing”,她的签名刚改了没有几分钟,就被一位热心的校友看到了,还主动向她提供了图书馆自习座位的“情报”。微信已经融入了当今的校园生活,其搭建起了大学生间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LBS功能让互动不受专业、年级、地域限制,微信成为校园互动交流的流行方式,支持语言、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格式的信息发送,让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丰富有趣。

月底到了,“微本地生活”给学生小柯生成了一份报告,它告诉小柯本月吃了16次快餐、2次湘菜、4次西餐,他的饮食结构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健康,平均每餐成本在20元左右,他还理过1次发、打过3次羽毛球、买了2件衣服,他的活动路线主要集中在广州天河区,本月相比上月,支出增加了12%,在小柯的微信好友当中,他的支出排名第23位,属于“屌丝中的铁公鸡”,他的幸运商家是星巴克,在9月13日的那次消费时,他中了一次微生活的幸运奖,获得了9000个积分④。微信的这种商业公众账号很明显符合高校网购文化,适应了各种满足学生需求方式。不得不说,微信为大学生带来了新型沟通方式,也为校园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而大学生们玩转微信的创意,也将成为这群年轻潮人们争先体验的潮流。

四、微信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安全隐患和消极影响

然而,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隐患并不能保证每一对陌生人见面后都能够成为“好朋友”。网友这样调侃,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如果你全信,微信就会变成“危信”。

和传统的网络社交相比,基于LBS的微信在人际交往上虽然能够随时随地借助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模拟现实交往的现场感,“附近的人”能拉近陌生人交往过程中空间和心灵的距离,更加便捷地为虚拟空间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转变,但是,以网络虚拟平台为介质进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关系所依托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依然有着鲜明的区别。首先,必须认识到一点,能够使得两个个体间产生社交吸引的内在因素包括相貌、品行、性格等等⑤。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一个人的观察和日常的接触,很容易获知对方的相貌、行为举止、性格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由此完成零接触阶段、察觉阶段,接着迅速进入表面接触阶段,对双方能否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关系的亲密程度实现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并且双方信息真实度较高,信任度较高。而通过微信的LBS功能所结识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只能通过各自在微信账号上展现出来的照片、性别、地址等信息以及在交流中所透露的个人信息来实现社交吸引,初步判断能否和对方建立起社交关系,缺乏现实依托性,并且信任程度较低。虽然在微信上,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传播信息的内容,能够更加完美的塑造自我形象,但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更加深入,个人真实信息暴露程度加深,单靠线上建立起来的泛泛之交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中度乃至深度的依赖关系、交友吸引力能否继续保持,将受到了比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更为严峻的考验。

浙江鄞州一个公司的经理,通过微信“查找附近的人”的功能,搭讪女大学生,先后了数名90后女大学生,其中一半以上的女生选择了不报警,此男在鄞州法院受审⑥。广州警方最近发现有团伙专门盗用微信,利用微信和留学生的国内亲戚朋友联系,要求汇款到国外。警方全景式地展现了骗子入侵微信,提醒大家对此保持警惕。现在很多大学生聚会吃饭,一上菜,大家都先拍菜,然后不吭声,低头都在那玩手机。每一次交友方式的变化,都在不断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从QQ到微信,再到最近流行 的“陌陌”,大都如此。

五、辩证应对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的影响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提倡网络交友。他们认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交友充满神秘感,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网络交友为我们的社交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超越了现实中交友的地域限制。较之其他的网络媒介,微信在人际传播中有着更加高效与便捷的特点,是较为先进的网络人际传播媒介,微信网络群体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结识新的朋友,二是集聚现实社会相熟的人,这些个体依靠信息的传播以及互动交流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群体逐步形成,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对彼此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微信的个体会逐步倾向于利用这个交际圈分享和获取信息。随着朋友圈群体的形成,使用微信的每一个个体就像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个体一般,形成社区化的网络人际传播,社会个体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维护社区人际的共同部分,而之前在微信朋友圈所构建起来的网络空间,其实就是人际传播的公共领域的形成。在朋友圈中,成员之间活动在一个紧密相连的圈子当中,成员之间的身份、所共享的信息、观点都是透明的,相互之间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发表见解。重视记录和分享,并把这个作为首要的用户体验,大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从线下发展延伸到线上,丰富了彼此间的交往方式和内容。正是这样的一种共享性使得朋友圈内形成了一个私密的组织,不被陌生人打扰,使得圈内的感情更加的牢固,相对qq等工具而言,其组织的严密性也更高⑦。

微信“附近的人”功能在人们选择微信交往对象时能够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并为转化为现实人际关系提供了便捷条件。但能否转化为现实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彼此间在微信这一虚拟社交平台上能否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决定的。所以,虽然人们有通过微信的LBS功能结识陌生人的心理需求,但受诸多心理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通过微信认识的陌生人彼此间很难建立起稳定的社交关系,人们很难如愿通过微信LBS功能达到预期的社交心理需求。

微信究竟好还是不好,因人而异,而且,在不同人的手里,微信扮演了不一样的角色。要正确对待就是我们要具体情[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教学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况具体分析,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微信交友的行为本身没有错,网络在传播好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夹杂坏东西,如果对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缺乏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就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价值观而误入歧途,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只有合理的利用微信,自觉抵挡其负面影响,才能使它真正成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①微信,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②张俊杰、姚先本,《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③岳玲,《基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社会学分析》[J].《群文天地》,2009(5)

④虎嗅网,http://huxiu.com/article/7788/1.html

⑤李卓,《微信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⑥浙江在线,http://zjnews.zjol.com. cn/05zjnews/system/2012/05/16/0184950 97.shtml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生 人际沟通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9] 葛焕琦.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12月第29卷

第12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原因;对策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必由之路。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教育、利益竞争、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问题,更严重的表现为对人际关系不适应,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也更为复杂。因此,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人际关系剖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

(一)不敢交往

因为贫困导致贫困学生过分的自卑和害羞,是其在交往中极大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对于其他非贫困生的交往存在恐惧心理,使其与周围的人无法沟通交流,逐渐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二)不愿交往

经济贫困的学生一般具有自卑和清高的性格,面对形形的人们,他们大多选择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交往,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对他人的接触产生抗拒,逐渐形成不愿合群的性格。虽然有些贫困大学生试着与他人交往,但在交往失败后产生了心理的不自信,进而更加严重的影响其交往的愿望,而后就不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三)不善交往

贫困学生们从小生活在人际交往较为封闭的环境里,他们大多数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礼仪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不丰富,在交谈中态度过于生硬,缺乏应用的交往技巧以及艺术性,很难融入到大学以及社会人际交往圈里。

(四)不懂交往

贫困学生们不明白人际交往是需要主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被人,希望别人主动与其交往。交往的范围狭窄和方式的单一,大多数贫困学生们只与自己的好友与亲人交往。平时的人际积累与不断扩张自己的人际圈也是必要的。

二、产生高校贫困学生负面人际交往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成长环境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其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交际经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封闭,因此很少的交往活动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不赞同其与别人交往而自己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有些贫困大学生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擅于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学校交往环境

如今的大学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个个身怀绝技和特长,而贫困大学生大多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及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等各种限制因素,没有对培养并训练各种特长。他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与家境优越的同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掩盖了他们唯一的优势----学习方面,这样更使他们好像游离于大学人际交往边际之外,觉得很难融入到周围人际圈中,而强烈自尊心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甚至很少开口说话,人际交往活动极少,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育一味重视学生专用知识,忽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中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交往。当前,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仅仅设置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只是装饰门面。

(三)社会交往氛围

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校园也出现了社会生活中的贫富差距现象。因为家庭经济的不同差别,贫困学生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富裕学生群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冲突。贫困学生因思想不成熟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这样极易导致仇富心态,以冷漠对人,严重影响社会认同感,难以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自身性格心理影响

贫困大学生因种种原因导致大多数人的性格内向孤僻,拒绝与人交往,这样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部分贫困大学生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在面临利益得失关键问题上,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有时还会牺牲他人合法的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被他人瞧不起,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

三、如何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负面人际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认知,客服交往障碍

1、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的生活、学业以及今后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特殊和重要,懂得如何从原先简单的人际关系向新的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观念的过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摆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位置,正确对待他人,要不断改变那种对人际交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同学,更应该时刻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2、保持良好的心态,确保交往顺利。影响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是其心理状况的。为确保交往顺利进行,必须要客服交往中许多的障碍,其间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贫困学生们面对交往中存在的障碍是,要把自己放在合理的平常人位置,保持内心平静,切莫嫉妒猜疑。当自己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伤害时,冷静并心平气和的与之交流沟通,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大家都知道,情绪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是极大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勇敢的克服人际交往障碍,重视情绪状态的影响。意气用事、唯唯诺诺、情绪波动频繁等情绪状态都是不利于人际交往的。

(二)完善自身素质,增强交往能力

1、增强交往技能培训,提高交往能力。其实在我接触的贫困大学生中有很诚恳,很愿意与他人交往,但是因自身的自卑、胆小,表达不自在等因素倒是其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方面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致力于提升贫困大学生自我意思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大他们人际交往的训练。值得大家关注的是,贫困大学生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比物质的需求更加强烈与紧迫。因此在资助他们时不应该只注重物质需要,还应关心他们的精神需要。由此我建议社会各界在援助贫困生的活动类型上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贫困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2、加强自身修养。贫困大学生应自尊、自重、自强来加强自身修养。自尊是就是表现个人尊重自己而不容他人侮辱的一种道德情感。在与人交往中,重视与他人的沟通、理解,细心留意他人举止,把更深和更高层次的交流作为自身修养的重要部分,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自重,表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看法,正确看待个体差异,在与人交往中不偏不倚、不卑不亢。自强就是必须树立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获得成功的思想,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困难时应自我鼓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竞争但不嫉妒。只有这样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是贫困大学生摆脱人际交往困难的怪圈。

3、丰富社交知识,学会交往技巧。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交知识,谈话时注意态度诚恳,谈话注意技巧和适度、措词文雅。充分语言积极的身体言语以及善于倾听,多使用咱们的语言,避免妄加指责,要善于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与人交往要宽容,不能讲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计较他人过失。交往是应主动积极、热情,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恰好的表现自己,不卑不亢。我认为在增强贫困大学生交往技巧的问题上,高校要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与活动,鼓励他们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学会交往技巧。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断改善人际交往质量。

(三)、完善家庭教育,形成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个性培养、品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发展起基础和先导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因家庭成员间是特殊的人际交往圈,家庭成员的言行对子女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着巧移默化的作用,多以父母必须注重自己行为的示范作用,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子女与人为善、开朗活泼、宽容大方和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贫困大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今后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帮助。

(四)发挥高校作用,优化校园环境

1、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高校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应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和帮助。学校应采取点面结合,组织心理专家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给予完整指导。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整,帮助树立信心,完善自我个性,战胜自我。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贫困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能够面对现实,适应现实环境,提高自我心理健康能力。这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贫穷是事实,但不是缺点,更不是耻辱。

2、大力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艰苦朴素的校园舆论环境。高校应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形成抵制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良好局面,这样才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学校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从而消除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障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以及能力。面对贫困,他们应正视现实,善待自身的“富有,应以自己自强、自重、自尊的优良品格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克服自己种种心理障碍,大胆、大方和宽容的心去与人交往,不卑不亢。

参考文献:

[1]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05)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际交往 技能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哪些能力,国内外有不同看法。如瑞士的戈德斯密德的五要素说,即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和广阔的视野等。国内的一些学者如夏祖浩认为应包括四方面: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技能。不论这些观点有多大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通过对企业负责人或人事主管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中,专业技能不是第一位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等。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学生专业技能可以通过专业培训获得,或者通过实践中的传帮带获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则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甚至是不会与他人打交道,不仅影响本人的发展,更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因此,在很多企业的招聘中,关于“你是否参加社团活动?”“你与其它同学的关系如何?”“你喜欢与哪个年龄层的人打交道?”等等直指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比比皆是。

但是,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可能懂得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却不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这是高职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突出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使少数学生因无法与其它同学融洽相处而不得不退学。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问题仍然会影响其后续发展。

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人生活变成公共生活,个人不再有专属自己的私人空间,与同学相处相伴的空间和时间空前增加,可能找到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可能形成不见不行、见了讨厌的麻烦局面。

笔者从事心理咨询多年,在咨询中接待过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学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好心办坏事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出发点是好的,是真心为对方好,但是在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急切、希望一步到位、操之过急等而适得其反。如一位女生对同宿舍另一位女生经常泡网吧的行为很着急担心,害怕她网络成瘾,于是当着同宿舍和其它宿舍不少同学的面,大声的教训她不准再去网吧了,否则会约全宿舍的同学不理她。这种方法让当事的同学难以接受,反驳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就是其它同学,也对这种“霸气”不以为然。结果是全宿舍同学约起来孤立那个担心别人网络成瘾的同学。

1.2 絮絮叨叨“唐僧”型。这种类型的学生爱心过剩,见谁有自己看不惯的都喜欢唠叨几句,颇有苦口婆心的长者风范,可惜学生们对这样的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客气的避你不及,绕道走;不客气的你话还没说完,他已经丢下两句难听话转身走了。

1.3 简单粗暴、用“武力摆平”型。这种类型以男生居多。他们认为与其讲半天道理不解决问题,不如动武来得快。他们对待同宿舍的兄弟靠武力,对待其他同学也靠武力。除了动武以外,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找不到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位男生在因为用打同学的方式来制止他用脚“敲门”而挨了处分之后,仍然很“无辜”的告诉笔者:“老师,除了打,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他还踢门,我还是只有打!”

1.4 孤僻冷漠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善交往,跟任何人说话都会紧张。为避免自己的紧张和难堪,干脆以孤僻冷漠的面孔避人三舍,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社会功能必然退缩,不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5 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型。这类学生通常有自己优越于其它同学的地方,或是比别人富裕,或是比别人有权势、有关系,或是比别人有见识,或者只是比别人漂亮些。但这种优越感会使他(她)自视甚高,喜欢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跟同学说话,或是指使同学为自己做这那,仿佛所有人都理所应当为自己服务。时间一长,必然引发矛盾。

2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原因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缺失,有社会性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学生及家长的主观因素。

2.1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的社会性因素。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强调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社会和学校普遍重视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其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可能比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稍强,但进入职场后,往往因为非专业因素而不得不离开企业。

2.2 学校教育的因素。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重点是培养“工学结合”型

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突出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指明了高职学生培养和学习的重点就是专业素质的培养。这一定位是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的。但在实际人才培养中,往往从准确定位滑向专业第一,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是不重要甚至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观点反映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教学时间绝对保证,文化基础课教学时间被拼命压缩,甚至被取缔。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体现在具体的课程中,也不可能设置与之相关的课程。这样的导向,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2.3 学生及家庭的因素。

2.3.1 学生和家长对专业课的“偏爱”。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思维定势。到高等教育阶段,仍然沿用原有的思维方式。而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适应环境等能力难以用分数考核、衡量。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必然是集中在专业课上,认为学好专业课,今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2.3.2 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尽管内心十分渴望与他人的沟通交往,但内向的性格使自己难以主动交往,难以在实践中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有的学生性格高傲,自视甚高,颇有不屑与人交往之感,其人际交往技能也很糟糕。有的学生性格过于外向,有话藏不住,难以取得他人的信任等等。这些性格因素必然影响其人际关系。

2.3.3 家庭教育和父母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诸多行为是以父母为榜样“克隆”来的。父母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形成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和人际关系。父母人际交往和谐,孩子来到大学与同学的交往会非常融洽,反之,可能会遇到不少麻烦。

3 提高高职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途径

3.1 落到实处的平等和尊重。很多学生懂得与人相处要平等待人、尊重人,但在实际交往中,往往不会实实在在的平等待人和尊重人。有的学生因为家境富裕而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或是以施舍的口吻待人;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而看不起别人;还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是好朋友而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甚至是隐私,还认为这才是好朋友的表现;有的则是爱占小便宜而随意使用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行为必然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被孤立者。真正的平等和尊重,是视任何人皆为重要人物,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物权;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喜好;尊重对方的意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3.2 诚信待人,重视信用。诚信是成功的伙伴,是无形的资本,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诚信原则要求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说真话,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坚持诚信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不信口开河。

3.3 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人际交往中误解和矛盾有时是难免的。今天的高职学生个性较强,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在交往中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其人际关系可想而知。只有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一定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有涵养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3.4 互助互利,力求双赢甚至多赢。人际关系以能否满往双方的需要为基础。如果交往双方的需要都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交往。互助,就是当一方需要帮助时,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给对方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脑力的,也可以是体力的。坚持互助互利原则,就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

3.5 善于运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人际交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艺术是重要而丰富多彩的,使用得好,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

3.5.1 语言艺术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人际交往。相反,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往往在无意间就出口伤人,制造矛盾。

(1)称呼得体。称呼反映出人们之间心理关系的密切程度。恰当得体的称呼,使人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断。所以,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及交往的场合、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对方的称呼。

(2)注意礼貌。礼貌不仅仅表现在对人的称谓上,还表现在:一运用语言要清楚、准确、生动、有感染力、逻辑性强,少用土语和方言,要让别人听得懂;二语音、语调、语速要恰当,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采取相应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三讲笑话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四适度地称赞对方,赞美要有具体内容,绝不能曲意逢迎。真诚的赞美往往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五避免争论,要学会通过讨论、协商的途径解决分歧。

3.5.2 非语言艺术

一般来说,非语言艺术包括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姿态、位置、距离等。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它们均能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非语言艺术,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但非语言艺术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过于频繁和夸张,以免给人手舞足蹈之感。

此外,学会聆听也是人际交往的技能之一。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别人讲话时要正视对方,切忌小动作,以免对方认为你不耐烦。

高职学生应当从自己的现实情况出发,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根据自身特点,逐步调整自我、完善自我,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胜,为在未来的职业可持续发展中获胜,为自己未来拥有美满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蜀湘,何瑞梅.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社会交往素养的培养[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1期下.本文为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就业维度的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8CZC028。

[2]郭春芳.浅论经济危机下高职学生就业的利与弊[J].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第14篇

关键词:人际信任 影响因素

“信”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为“仁义礼智信”的一部分,共同奠定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道德根基。孔子将“信”看作一个人之可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君子之成败(信以成之),一个政府与社会之存亡(自古人皆死,民无信不立)所系。[1]可见,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心理期望。

1 人际信任的内涵及研究历程

1.1 国内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在1934年最早提出了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的观点,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差与不对称性;二是不确定性;三是主观的倾向和愿望。[1]后来,杨中芳等人对中国人人际信任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界定,将人际信任定义为人际交往的一方能够履行对方所托付的责任。[2]他们认为,人际信任的研究对象是当事人双方关系,重点研究双方个体之间的行为。陈介玄、高承恕(1991)在对台湾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时,认为人际信任是后天成就而形成的,它是针对于特定个人的一种信任。所以,国内研究中所定义的人际信任,关键词是责任、义务、双方关系等,双方信任的程度如何,是由交往双方共有的既定关系基础以及两人交往所累积的经验决定的。

1.2 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于信任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美国心理学家多伊奇(M.Deutsch,1958)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早研究“信任”问题的学者,他是第一个运用囚徒困境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结果发现:双方合作与否反映了人际信任的有无。并提出信任的定义,为“个体根据预期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相应行动的过程,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地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3]后来罗特尔(J.Rotter,1967)将“信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信任而不包括对事件的信任。[4]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人际信任进行研究,社会学界研究信任问题的代表学者有卢曼(Lumann,1979)、Mckinight和Cummings等人,他们认为,人际信任来自于个体间行为的互动。心理学界研究信任问题的代表学者有罗特尔(Rotter,1967)、赖特曼(Wrightsman,1992)、萨贝尔(Sabel,1993)等,他们认为人际关系是人际信任逐步形成的助推器。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人际信任的研究侧重各有不同,国内偏重人际交往中信任所蕴含的义务和责任;国外则倾向于被信任者的期望、预期、愿望。

2 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在关于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哈丁(Hardin,2002)

指出信任过程受到信任者本身与被信任者特点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和制约。[5]很多学者也普遍认同哈丁的这种说法,将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信任个体、关系属性、情境因素三方面。

信任个体包括信任者和被信任者,信任双方各自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对其他人的信任,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信任者对其所面对的社会成员人性、可信性等问题的看法和人际交往态度等内容,研究被信任者个体早期生活经历、社会化过程中比较大的事件、所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等内容。张建新[6]通过采用人际信任行为量表(ITBS)对中国、香港及美国三地大学生对“亲人”、“熟人”、“陌生人”三个群体中具体人物对象的信任进行测量。此外,信任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赋予信任不同的规则和意义。[7]情境因素(双方的文化背景及面对的特定事件)也影响着人际信任度的高低。

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其人际信任水平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影响。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中,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是受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身心状况和交往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郑信军(1998)[8]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内向与外向型因素和人际信任总分呈正相关。伍明辉[9]等人对广西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认为外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低,内向型大学生人际信任度高。此外,田可新等人(2005)[10]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密切联系,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各量表值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者。

3 人际信任的研究焦点

人际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自尊、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等变量的关系层面,但研究热点集中于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在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不同学者之间的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分歧,张海钟[11](1996)认为个体的人格特质(如内向和外向特质)与人际信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戚少枫(2003)[12]、伍明辉[9](2006)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系数,相关不显著。总体认为人格特征的稳定发展可以增强人际信任水平。

在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中,有研究结果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13]。这是学者普遍认可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因此,通过给彼此更多的社会支持,可以建立人际信任。

在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很多既往研究多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偏重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本人的硕士论文研究中,将冲突应对方式分为沟通化解、求助、退让、回避、竞争、报复六种,采用RotterJ.B的《人际信任问卷》测量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将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分为高人际信任和低人际信任,在做两者相关研究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沟通化解、退让、求助策略总分间呈现正相关,人际信任总分与竞争、回避策略间呈负相关。说明人际信任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沟通化解、退让、求助等积极的冲突化解方式,在面对冲突时,以一种善解人意、信任的态度看待冲突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选择求助于他人或做出退让,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应地,人际信任度低的大学生,面对冲突习惯抱有一种怀疑、否定的态度,将注意力指向自身利益的维护上,而不太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维持,选择竞争、回避等消极的应对策略,解决冲突问题。这一研究与吴清兰、梁莎莎(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方式的大专生,人际信任度也较高,而倾向于使用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较低。但总体上有关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没有形成一致的研究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11.

[2]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5.

[3]M.Deutsch:Trust and suspicion.Conflict resolution,1958,

265-279.

[4]Rotter,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5]Hardin R.Trust and trustworthiness[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2.

[6]张建新,张妙清,梁觉.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0(3):311-316.

[7]杨晓莉,李一茗,邹泓.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8(5):49.

[8]郑信军.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2).

[9]伍明辉,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40-442.

[10]田可新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07).

[11]张海钟.高师专科学生性格类型分布及其性格特质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81.

[12]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第15篇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网络交际给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道德和个性等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预防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频繁,网络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大学生的世界。互联网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冲击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生活,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和交友方式。尤其是网络聊天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非常流行的交际手段和生活时尚。笔者自编《大学生上网时间调查表》,调查了某高校5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上网交际的行为,大学生人均每周上网2~3天,每次上网3~5小时,大三学生上网比例是四个年级中是最高的。

正常的网络交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技术在给人类送来幸福、实惠、享乐、希冀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殷实、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本文希望通过探讨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建设性的意见。

一、大学生网络交际的特点

1.间接性。网络交际是一种间接交往。在网络交际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是以电脑为中介,以简单的文字符号来传递思想感情,缺乏现实情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与网络的依赖所代替。网络交际的间接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的互动机会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未曾满足的社交需要,因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2.虚拟性和匿名性。网络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交际是一种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交往。在网络中,社会物理空间交往被电子网络空间所代替,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出现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即使最亲密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不必有任何联系。这让人产生了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感和“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的梦幻感,网络交际的这些特点对正处于多梦季节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平等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身份是一串没有意义的字符,在这里的交往是纯文本式的交往,没有诸如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别显示,而是以互悦互重、平等友好的方式来进行的,消除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带给人的心理负担,这对于具有强烈成人感又无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学生来说,当然是最乐于接受的交往方式。

4.自由性。网络是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全新世界,人们在特定的社会中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在这里却可以大大弱化。在这里,大学生可以自由言说,随心所欲,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因此,可以将受到意识压抑的潜意识心情释放出来。

二、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1.认知偏差。首先,过度的网络交际容易使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化。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人对他人的认知是通过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通道实现的,人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于直接的交流体验,而网络交际使现实人际交流中的直接经验让位于文字符号,实际上是把人对他人的认知单一化了,它存在对人类身体经验中感性经验丰富性的剥离,也存在交往判断中想象的扩张。其次,过度的网络交际导致大学生对现实认知的歪曲,诱发大学生对现实的不信任。网络交际的特征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表面安全感,使他们容易敞开心扉,尽情倾诉在现实中难以倾诉的感受,这就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网络可以直接面对心灵,而不像现实生活那么虚伪和沉重,进而得出“网络比现实更为真实”的结论。

2.情感冷漠。长时间的人机对话,会使大学生出现感情冷漠。有研究表明:因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交友,会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孤立,使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减少社会生活的卷入度,使人格的发展受到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常会遇到情感杀手和感情陷阱,使他们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虚伪可怕,这种网上的情感体验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便会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产生情感冷漠甚至社交恐怖。

3.意志力减弱。沉湎于网络交际的大学生,上网频率和时间常常要比计划的高和长。据了解,虽然这些大学生在上网前也曾为自己定下上网的时间,但一旦在网上遇到可聊之人就会忘却时间,一发而不可收。下网后又责怪自己不能自控,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想上网的欲望,为此他们自己也觉得万分焦虑和沮丧,有些人索性就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了。可见,长期沉迷于网络交际,会降低一些大学生自我监控的信心和水平。

4.道德弱化。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是弱化大学生道德意识的主要原因。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随便给自己加一个名字、职业等,可以任意宣泄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而不必顾忌政府的限制和师长的监督,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习惯的网络道德弱化行为,又容易使他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力。

5.角色混乱。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上网者大都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以假面具来武装自己。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无法将现实中真实的自我和网络中虚拟的影像统一起来,常常会产生“我是谁?”的迷茫,角色混乱代替了自我认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发展。

6.自我效能感降低。过度的网络交际挤占了现实交际的时间,使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实践减少,这样势必会使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受阻。从网络交际中的侃侃而谈到现实交往中的处处受挫,使他们心理出现巨大的落差,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无助感、无能感和无力感,会使他们反过来更逃向网络来寻求心理补偿,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甚至会患上网络交际成瘾症。

三、预防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养成道德自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虽然有其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内因。要利用高校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道德判断力,使大学生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在鼓励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创新的同时,要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养成道德自律,推进网络文明建设。

2.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网络素质,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在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监督上,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基本的网络操作常识,提高网络素质,由教育者角色转变为“网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e-mail等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多种适宜学生发展、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实际人际互动,从而减少网络交际在其交际关系中的比重。

4.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对那些心理有困惑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得以宣泄、矛盾得以缓解,减少大学生对网络交际的依赖性。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学习。学校应加大对校园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网络的作用及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网络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做作业、学外语、了解课外知识,同时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网上进行讨论、讲解或开展健康的网络比赛。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和个人主页设计中去,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健康的网络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赖海雄,郭建中.网上交际与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