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解剖实验报告范文

解剖实验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解剖实验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解剖实验报告

第1篇

一.目的要求

1. 掌握蛙类双毁髓的试验方法;

2. 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的制作方法;

3.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二.基本原理

蛙类动物的某些基本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组时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实验中常用蛙类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等。肌肉受到一次阈上刺激而产生的一次收缩为单收缩,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即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肌肉受到连续的阈上刺激时,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过程,相邻两单收缩的时相会出现融合,表现为强直收缩现象。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缩短期,称完全强直收缩,如果表现为每次收缩的开始发生在上次收缩的舒张期,称不完全强直收缩。使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观察到腓肠肌收缩的情况。

三.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健康青蛙一只;

实验器材和药品:蛙类手术器械一套(粗剪刀一把,组织剪一把,眼科剪一把,镊子一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4个、培养皿一个,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张力换能器,肌槽,刺激电极,铁架台,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微机,任氏剂。

四.实验步骤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左手握蛙,用食指下压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中指与无名指夹其前肢,无名指与小指夹其后肢,使整个躯干做最大屈曲。把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其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完全彻底捣毁脊髓。脊髓破坏完全的标志是: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反射消失,四肢松软。

剪除躯干上部和内脏,去皮,制备下肢标本: 用粗剪刀在骶髂关节前1厘米处剪断脊柱,握住蟾蜍下肢,沿躯干两侧(避开坐骨神经)剪开腹壁。此时躯干上部及内脏即全部下垂。剪除全部躯干及内脏组织。剪去肛周皮肤;用圆头镊子夹住脊柱,注意不要碰到坐骨神经,捏住皮肤边缘,逐步向下牵拉剥离皮肤。将全部皮肤剥除后,把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3洗净双手和用过的全部手术器械。

分离两下肢: 避开坐骨神经,用粗剪刀从背侧剪去骶骨,然后沿中线将脊柱剪成左右两半,再从耻骨联合中央剪开,将已分离的标本浸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2.1.1.5 取出一下肢,用蛙钉固定于蛙板上,固定时要注意,坐骨神经和腓肠肌朝上。先用玻璃分针沿脊柱侧游离坐骨神经腹腔部,然后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腘窝,在分离过程中,把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并把神经的细小分支剪断,但要注意不要用金属器械碰触神经,也不要对神经过度牵拉。实验期间应不断滴加任氏液使神经保持湿润。

用玻璃分针游离腓肠肌,并在下面穿线,在跟腱处打结。在结扎线的下方剪断跟腱,在膝关节处把除腓肠肌外的小腿其他部分剪除。注意保持完整的腓肠肌。 2.1.1.7用棉线在靠近脊柱的位置结扎坐骨神经,并在结扎线的上方剪断神经,用眼科剪剪断坐骨神经的全部支。从腘窝处开始剪掉大腿所有的肉,尽量把股骨刮干净,在膝关节上至少1cm处剪去上段股骨。将标本浸入任氏剂的培养皿中。

实验装置与仪器连接:1.将标本股骨残端固定在肌槽上的小孔内;2.将结扎腓肠肌肌腱的棉线与张力换能器连接,调节棉线的松紧,要与桌面垂直;3.将神经置于肌槽的刺激电极上,用任氏剂保持标本湿润;4.刺激电极插入微机上的刺激输入孔;5.张力换能器与微机相应通道相连。

打开电脑,进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在菜单栏选择“实验项目”--------》“神经肌肉”-------》“刺激强度与反应的关系实验模块”点击开始,调节刺激参数,使频率自动逐渐递增,串间隔为2.连续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

五.结果与分析

不同频率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串间隔为2,频率增量为1时的张力变化(如图)可见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刺激强度到达阈刺激时腓肠肌开始收缩,在最大刺激收缩力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到达最大刺激强度后,收缩力不发生明显改变;在最大刺激强度条件下,某较小频率使腓肠肌发生单收缩(如图中第一次刺激),频率增大到,单收缩变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图中第2-6次刺激),频率继续增大,不完全强直收缩变为完全强制收缩(如图中第7、8次刺激)。不同的腓肠肌其阈刺激,最大刺激均存在差异;其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所要频率也不尽相同。

第2篇

学 号:

姓 名:

教 师:

年6月28日

实验一 去塑胶芯片的封装

实验时间: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集成电路封装知识,集成电路封装类型。

2.了解集成电路工艺流程。

3.掌握化学去封装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

1:烧杯,镊子,电炉。

2:发烟硝酸,弄硫酸,芯片。

3:超纯水等其他设备。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原理:

1..传统封装:塑料封装、陶瓷封装

(1)塑料封装(环氧树脂聚合物)

双列直插 DIP、单列直插 SIP、双列表面安装式封装 SOP、四边形扁平封装 QFP 具有J型管脚的塑料电极芯片载体PLCC、小外形J引线塑料封装 SOJ

(2)陶瓷封装

具有气密性好,高可靠性或者大功率

A.耐熔陶瓷(三氧化二铝和适当玻璃浆料):针栅阵列 PGA、陶瓷扁平封装 FPG

B.薄层陶瓷:无引线陶瓷封装 LCCC

2..集成电路工艺

(1)标准双极性工艺

(2)CMOS工艺

(3)BiCMOS工艺

3.去封装

1.陶瓷封装

一般用刀片划开。

2. 塑料封装

化学方法腐蚀,沸煮。

(1)发烟硝酸 煮(小火) 20~30分钟

(2)浓硫酸 沸煮 30~50分钟

实验内容: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抽风柜电源,打开抽风柜。

2.将要去封装的芯片(去掉引脚)放入有柄石英烧杯中。

3.带上塑胶手套,在药品台上去浓硝酸。向石英烧杯中注入适量浓硝酸。(操作时一定注意安全)

4.将石英烧杯放到电炉上加热,记录加热时间。(注意:火不要太大)

5.观察烧杯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6.取出去封装的芯片并清洗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腐蚀效果。

7.等完成腐蚀后,对废液进行处理。

五、实验数据

1:开始放入芯片,煮大约2分钟,发烟硝酸即与塑胶封转起反应,

此时溶液颜色开始变黑。

2:继续煮芯片,发现塑胶封装开始大量溶解,溶液颜色变浑浊。

3:大约二十五分钟,芯片塑胶部分已经基本去除。

4:取下烧杯,看到闪亮的芯片伴有反光,此时芯片塑胶已经基本去除。

六、结果及分析

1:加热芯片前要事先用钳子把芯片的金属引脚去除,因为此时如果不去除,它会与酸反应,消耗酸液。

2:在芯片去塑胶封装的时候,加热一定要小火加热,因为发烟盐酸是易挥发物质,如果采用大火加热,其中的酸累物质变会分解挥发,引起容易浓度变低,进而可能照成芯片去封装不完全,或者去封装速度较慢的情况。

3:通过实验,了解了去塑胶封装的基本方法,和去封装的一般步骤。

实验二 金属层芯片拍照

实验时间: 同组人员: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芯片拍照的方法。

2.掌握拍照主要操作。

3. 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二、实验仪器设备

1:去封装后的芯片

2:芯片图像采集电子显微镜和电动平台

3:实验用PC,和图像采集软件。

三、实验原理和内容

1:实验原理

根据芯片工艺尺寸,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用带CCD摄像头的显微镜对芯片进行拍照。以行列式对芯片进行图像采集。注意调平芯片,注意拍照时的清晰度。2:实验内容

采集去封装后金属层照片。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拍照电脑、显微镜、电动平台。

2.将载物台粗调焦旋钮逆时针旋转到底(即载物台最低),小心取下载物台四英寸硅片平方在桌上,用塑料镊子小心翼翼的将裸片放到硅片靠中心的位置上,将硅片放到载物台。

3.小心移动硅片尽量将芯片平整。

4.打开拍照软件,建立新拍照任务,选择适当倍数,并调整到显示图像。(此处选择20倍物镜,即拍200倍照片)

5.将显微镜物镜旋转到最低倍5X,慢慢载物台粗调整旋钮使载物台慢慢上升,直到有模糊图像,这时需要小心调整载物台位置,直至看到图像最清晰。

6.观察图像,将芯片调平(方法认真听取指导老师讲解)。

10.观测整体效果,观察是否有严重错位现象。如果有严重错位,要进行重拍。

11.保存图像,关闭拍照工程。

12.将显微镜物镜顺时针跳到最低倍(即: 5X)。

13.逆时针旋转粗调焦旋钮,使载物台下降到最低。

14.用手柄调节载物台,到居中位置。

15.关闭显微镜、电动平台和PC机。

五、实验数据

采集后的芯片金属层图片如下:

六、结果及分析

1:实验掌握了芯片金属层拍照的方法,电动平台和电子显微镜的使用,熟悉了图像采集软件的使用方法。

2:在拍摄金属层图像时,每拍完一行照片要进行检查,因为芯片有余曝光和聚焦的差异,可能会使某些照片不清晰,对后面的金属层拼接照成困难。所以拍完一行后要对其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标准的照片进行重新拍照。

第3篇

二、 试验时间:20xx年12月12日

三、 实验地点:动医楼

四、 使用器械:镊子(不带齿)、手术刀、手术剪

五、 解剖程序:首先把鸡处死,方法是:在鸡的颈部靠近头处开口放血致死;然后解剖

六、 观察内容

1. 嗉囊:食管的膨大部,位于叉骨之前,直接在皮下,偏右

2. 腺胃:纺锤形,在肝左右两叶之间的背侧

3. 肌胃:紧接与腺胃,近圆形,呈暗红色

4.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右侧,前端与肌胃相接,灰白色,管状

5. 空肠:前接十二指肠,后接回肠,灰白色,管状

6. 回肠:前接空肠,后接结直肠,夹在两条盲肠之间,灰白色,管状

7. 结直肠:很短,前接回肠

8. 胰腺:夹在十二指肠降升支之间,淡黄色,长条形

9. 肝:位于腹腔前下部,暗褐色,分左右两叶,右叶有一绿色胆囊

10. 法氏囊:位于鸡的泄殖腔的背侧,是泄殖腔的一个盲囊

11. 气管:较长而粗,半透明管状,位于皮下,偏右,进入胸腔在心基上方分为两个支气管

12. 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分外鸣膜和内鸣膜,禽类的发声器官

13. 肺:位于胸腔背侧,扁平四方形

14. 心脏:位于胸腔前下方,心基朝向前方,椎体形

15. 肾:位于综荐股两旁和髂骨内面,红褐色

16. 卵巢:位于左肾前部肾上腺的腹侧,上有发育着的大小不一的黄色卵泡

17. 输卵管:分为:漏斗部,壶腹部,峡部,子宫,阴道五部分 壶腹部:受精部位

壶腹部:产生蛋清的部位

峡部:形成蛋壳膜

子宫:形成蛋壳及其色素

阴道:在蛋壳外面形成少量灰质

18. 髂腓肌:相当于臀股二头肌,位于髂骨脊,以圆腱止于腓骨

19. 坐骨神经:位于髂腓肌下面,体内最粗大的神经,白色,线状

第4篇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是运动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成绩评定一直以来都是实验教学工作者致力于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现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验教学方法、任课教师素质、实验成绩评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隶属于运动人体形态科学范畴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学科。随着体育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本课程的越来越为学界重视,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因为,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将运动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育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

1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单调重复。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运动解剖学亦然,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般通过文字、图片等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等内容进行描述,而在实验教学中则主要是观察模型或标本,将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进行验证性观察,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内容上则是理论课程的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乏味,不利于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传统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以观察为主,按照教师要求,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组织细胞以及人体各系统的结构特点。实验类型多属于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如此安排,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3)不能很好地与运动实践结合。学习运动解剖学是为了更好地用理论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目前,运动解剖学实验基本套用医学模式,通过实验,重点是观察和识记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内脏等结构,而如何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却很少提及。且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多为毕业于医学院校或医学专业,多数教师缺少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从而造成在运动解剖学课程和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人体结构的讲述,缺少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恰恰是动解剖学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与体育运动专业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运动实践服务。(4)考核评价方式有待改革。学生最终考核成绩,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实验成绩所占比例不高,而实验成绩的评判依据,主要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实验报告,此种考核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学生为了获得实验成绩,常更注重如何完成实验报告,而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缺乏对如何完成实验的思考,书写实验报告基本上是重复书本知识,很难考量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应用于指导运动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2.1教学方法(1)理论课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截然分开,不应将实验教学看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可以将实验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人体基本结构的同时,结合标本、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注意以运动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2)实验课程与运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运动解剖学实验应该以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将解剖学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以解决体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门课程。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不仅要充分利用标本和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情况,通过实验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体育实践中,用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例如:在研究运动系统时,对于骨和骨连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察相关骨骼和关节的结构特点,结合运动实践阐述各关节可做哪些运动,在运动中各关节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研究骨骼肌时,让学生观察各主要骨骼肌的起止点,走行方向,更应该结合运动实际,让学生思考,在实际运动中,不同的动作主要由哪些肌肉来完成,这些肌肉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增强肌力,各种训练方法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教师可先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检索设备搜索问题,积极思考,然后在实验课上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讨论,最终由教师总结,如此,原本枯燥的实验课将变得生动活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文字叙述必不可少,但若只是文字叙述,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无法及时理解,故而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动作示范来演示骨骼肌训练的过程,通过运动实践让学生自己感受肌肉的收缩,将多媒体,运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赋予直观、生动的形象,将静态的书本理论转化为动态实践,动静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将解剖学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教学过程活起来,从而增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趣味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可以视频动画资料演示血液流动的过程,包括血管、心房、心室的舒张和收缩以及瓣膜的开启和关闭等,直观而形象,让抽象的知识更易掌握;例如:讲动作分析实例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动作或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际运动中的动作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己做动作,仔细体会动作细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会、思考,学会把握动作要领,学会划分动作阶段,进而对各阶段的运动环节的受力情况和各关节的运动作出分析,找出原动肌、弄清肌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等。整个分析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出训练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掌握运动训练规律和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2.2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如前所述,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多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具有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但缺乏运动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故要将运动解剖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有一定困难;由此看来,作为运动解剖学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对于运动训练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与术科课教师沟通,并适当参与运动实践,利用自身解剖学理论知识优势,指导自己的运动实践,这样在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才能更好将理论知识运动实践相结合,才能让运动解剖学实验课更生动。

2.3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考试。一般是采用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期末总成绩,而实验成绩主要评判依据为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学生为获得实验成绩,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而忽略了实验过程,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建议期末总评成绩加大实验成绩比例,而实验成绩包括实验技能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两部分(各占50%);其中实验技能成绩又包括实验课上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思考能力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而平时实验成绩,则考查课余时间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的完成情况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情况,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将所查阅的资料和思考的心得以及思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于教学论坛中,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与教师能利用网络渠道探讨相关问题,期末根据发言情况评判平时实验成绩。这样能有效考核学生应用解剖学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小结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一直以来,运动解剖学都被体育专业学生视为极易“挂科”的难点,究其原因,是因为运动解剖学知识量大,而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然而,对运动解剖学课程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运动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端正教学的态度,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让解剖学实验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利用解剖学基础知识指导运动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在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栋,袁琼嘉.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程志清,孙国生.关于改革运动解剖学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66.

[3]许丽梅“.探究教学法”在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23-725.

第5篇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8-02

《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是临床医学各学科,特别是手术相关学科及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国内医学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1,2,3],现行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与临床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尸体利用率偏低,为了提高局解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近年来,我们在局解实验中通过模拟临床手术进行改革和创新[4],尤其是在2009~2010年两年,对医学临床本科2007级和2008级两届学生的局解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实验内容设计为两部分,即传统性实验和模拟临床手术实验。并与2005级和2006级两届学生只做传统性实验的局解实验成绩进行比较,以探求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及其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择我院2005级85名和2006级53名临床本科生作为对照组;2007级55名和2008级62名临床本科生作为试验组,所有学生均为全国统招5年制。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人为一个小组,每4个小组解剖一具教学尸体,为一个大组,每一大组有一名带教老师。

2.实验教学实施。对照组只做传统性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试验组将实验内容设计为两部分,即传统性实验和模拟临床手术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二、教学评价

由实验成绩和对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组成。实验成绩由带教老师依据制作标本情况及实验考试打分,对2005级、2006级138名和2007级、2008级117名学生实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分数进行t检验,同时对2007级、2008级临床本科生发放实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发放调查表117份,收回117份。从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绩(p

表1 对照组与试验组考试成绩分析(分值,±s)

表2 局解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反馈调查结果

三、讨论

传统性局部解剖实验是教师先写出实验教程,学生按实验教程进行解剖,在解剖的过程中观察验证所学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模拟临床手术实验是学生自己将颈部和腹部分别按甲状腺和阑尾手术步骤进行解剖,培养学生联系临床实际的能力,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1.改变局解实验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我们是在大三学生中开展局解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大三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他们已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并且能够上网查阅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在局部解剖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先按实验教程进行传统性局部解剖实验,学生在完成本小组的解剖内容后,还要观察其他小组解剖的内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可以温习系统解剖学知识,有时还可以发现某些结构与教科书文字描述或图谱显示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即遇到变异或畸形,增加了学生们的解剖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进行模拟临床手术实验,学生们通过自学、查阅文献、网络查询、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来选择手术切口,了解解剖层次,熟悉血管神经分布。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如在教学尸体上选择手术切口应比临床上要大,因为教学尸体比活体硬,手术切口过小不利于解剖和观察等。这样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缩短了基础与临床的距离,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局解实验上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可行的。

2.改变局解实验教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解剖学的学习是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是以实验为主,理论为辅。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实验增多而提高,他们甚至舍去休息时间,利用周六、日进行局部解剖,因为他们知道局部解剖实验在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性。学生对手术病例很感兴趣,通过病例分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模拟临床手术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改变局解实验教学模式可融洽师生关系。在解剖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尤为重要,只有强化团队意识,团结合作,才能做出好的标本。小组内部分工要明确,遇到问题要讨论、查资料、向老师请教,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促使教师教学相长,增强自身本领。在此过程中接触学生的机会增加,学习气氛和谐愉快。

4.改变局解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模拟临床手术实验需要花费学生和教师大量的精力和课余时间,自律性差的学生和教师就得不到良好的学习机会,现在教学尸体来源少、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都是我们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文春,王军,唐杰.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J].解剖学研究,2003,25(3):237-238.

[2]汤桂成,艾寿坤.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2005,2(2):56-57.

第6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实验教学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主要有《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组成,实验课基本上还是按课程孤立设置,学生按照编好的实验指导书的要求,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学生都是在“接受性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学习”,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以及创新性。因此,通过对原有的实验教学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五年制医学专业采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分别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完成的模式,我们初步尝试将原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实验进行整合,在前期系统解剖学验证性实验学习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安排,分不同层次、由浅入深提出实验任务,学生自主选择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经老师审核后开始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完成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的新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到创新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在时间安排上,课内课外并重,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部分标本制作的实验内容。另外,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局部解剖学的部分实验进行独立的设计,改变原来的实验依托理论的模式,要求学生根据临床手术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设计,在尸体和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现有的课堂教学、课外专题讲座、课程实验、课外第二课堂等实践形式向课外科技创新、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SRT)、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新苗计划等活动延伸,不断丰富课内外一体化自主研学平台的内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做合一,扩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的内容,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构建教与学为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教学为一体的实验教学模式。

三、教学内容改革

对现有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结合教学大纲和高等教育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改革的需求,按照分层式实验教学的模式;增加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增加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对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

1.拓展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层

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穿插讲解对尸体解剖的一般方法、解剖器械和操作方法、基本解剖方法、标本防腐固定法、血管灌注技术、淋巴管灌注方法等实验对学生进行解剖学实验技能训练。课堂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解剖学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撰写,布置学生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掌握解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熟悉常用仪器的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及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内容相互穿插并与临床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结合起来。将实验课内容分为骨学、节学、下肢、上肢、头颈部、脊柱区、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十一部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章节(如上肢、躯干、头颈部等)实验开始和结束都由教师进行15min的结合临床案例的前言和总结的讲座,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如何与临床结合。以颈部为例,我们通过和临床医师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把颈部的内容提炼成以下几个问题:(1)简述颈动脉鞘内结构的排列关系;(2)甲状腺切除术时,从皮肤切口到暴露甲状腺依次有哪些层次结构,术中需特别注意对哪些重要结构的处理,为什么?(3)气管切开术选择何部位,到达气管要经过哪些层次结构?(4)左、右喉返神经的来源和走向有何不同?(5)颈部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有何特点?颈部局部麻醉宜选在何处?(6)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有何结构特点和重要毗邻,对深静脉穿刺有何影响?上课时先由带教教师介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步骤、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然后将问题一一列出。

3.以创新为导向的解剖学实验教学

该部分实验分为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和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两类。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由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学生独立实施过程,教师全程指导、启发和评价,使学生从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等各个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创新能力和方法的训练。比如教师结合某些知识点或关键的实验技术,提供一些与临床联系较紧密且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作为实验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第一、第二阶段已掌握的理论和的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实验,并根据完成情况提交实验报告、实验作品或学术论文。

课外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形式为:给定有关题目;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项目。让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实验指导书修改为由浅入深、由验证、综合再到设计创新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学会正确查找资料,设计综合实验,正确记录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一步作出判断、推理的能力;正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工具书及其他信息源信息已解决临床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同时借鉴借鉴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进度安排临床病例讨论课,提供相应的病例设计问题和相关的参考书籍书目,让学生围绕病例,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用解剖学知识解决问题。

2.运用现代化技术及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对临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如常见病的手术治疗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虚拟人、医学仿真技术等现代化实验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的BB平台、已经建好的人体解剖学PBL教学平台和人体形态学数字化教学平台,把虚拟实验、医学仿真实验和临床实践问题想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与创新和临床应用接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将尸体上的实际操作和虚拟仿真、现场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网络化远程互动和掌上智能式平板虚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实验教学媒体进行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性和常见手术操作的前瞻性,促进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与创新能力的结合。同时让学生了解先进的手术操作技术及其应用,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3.课外开放实验。在开放性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从事提前设计的,教师审核通过的实验,也可以完成课外的实验,以学生为中心,自主设计制作的人体解剖学标本制作大赛。开展“解剖学实践大赛”,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自由组合,设计方案,拟定操作步骤和程序,在教师和实验师指导下,完善方案,独立完成解剖学标本制作和实验报告。如学生制作阑尾炎手术的解剖学入路。

4.运用先进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成绩采取平时成绩同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相结合的做法。鼓励学生实验中有创新。(1)实验报告为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总结能力。此部分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2)以实验考试、考核成绩反映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考试、考核的内容除解剖、观察标本外,还应包括X光片、螺旋CT图片阅读及相关临床病例分析、讨论等)。此部分成绩约占40%;(3)学生设计方案及实施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与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查阅文献情况、实验设计水平、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论文撰写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此部分成绩占30%。

五、结语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基础与临床课程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环节,是学生巩固和深化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发现和解决临床应用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从实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实验教学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不断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第7篇

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通过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等,为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专业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无论是在医学高职教育还是中职教育对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解剖学形态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应注重对实验教学环节的加强,通过实验课中实物和模型的观看,增加学生的整体感和立体感,促进学生学习解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兴趣和成绩。

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解剖学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显出了模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弊病。而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技术为解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种探索方向[2]。本文结合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和助产两个专业,对传统的实验考核手段和多媒体实验考核手段进行比较研究,来探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最佳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2010—2011学年参加人体解剖学实验考核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护理118班、护理120班、助产17班、助产19班),每班50人,护理班合为一组,助产班合为另一组,考前未告知考核方法。

1.2 方法

护理118班和护理120班采用传统实物标本考核方法,即考前教师先选定所用的实物标本,用序号标出要考的结构,按顺序依次摆在试验台上。考时学生分批观察,每个标本1分钟,按实物标号顺序依次移动位置,辨认结构后在统一的试卷上写出对应序号标记的结构的名称,考完后立即离开考场[3]。

助产17班和助产19班采用多媒体图像考核的方法,即考前用数码相机把要考的实物标本拍摄下来,输入电脑,制作成实物标本考核课件,在学校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展示,将所考核结构名称填写到对应的答题纸上,考核时间每人10分钟。

两组考试内容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规定命题,其中掌握内容占80%,熟悉内容占15%,5%的了解内容。而且实物标本考试和多媒体图像考试内容中的解剖学结构85%保持一致。通过这些方法,尽量消除不同考试命题对考试结果产生的影响。

2 结果

试卷密封装订后进行批改,保证成绩真实有效。两组的考核成绩如表1所示。

以上两组的平均分分别是护理班74.4分,助产班81.2分;优秀率分别是护理班42%,助产班86%;P

3 讨论

之所以得出以上结果,笔者认为与考核方式各自的特点有关。两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各有优缺点,以下主要阐述传统实物标本考核方法对考核成绩的影响作用及多媒体图像考核方法的优势。

3.1 传统实物标本考核的特点

1)标本的制作水平和标本结构的完整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辨认。

2)解剖学标本具有强刺激气味,学生观察时容易受影响。

3)实物标本考核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判断,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考核的成绩。

4)实物标本考试中考试结构直接标识在标本上,考生在考试中翻动标本容易造成标签位置的移动,使其他学生考试结果受影响。

5)实物标本考试容易造成标本的破坏,同时监考过程中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难以承受。

6)实验室和实验资源比较匮乏,短时间内无法提供给更多的学生,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考试,影响考核成绩。

7)传统的实物标本考试不能全面考核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精细结构,如腹股沟管、内囊等。

8)有些学生存在恐惧心理,怕脏、怕气味刺激、怕麻烦,不去观察标本,因而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3.2 多媒体图像考核方法的特点

1)可操作性。多媒体图像考核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避免了标本的损耗,而且考核环境干净无污染,考试次序良好,教师和学生易于接受。

2)多媒体图像清晰,颜真,形态典型,指示明确,易于学生辨认,有直观性,避免了因标示不清导致学生答题困难现象,一些特殊部位还可以利用动画展示。

3)锻炼了学生识图、看图能力。

4)每次考核的学生人数比传统考试方法多一倍,而且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不用再繁琐地布置,大幅度节省了实验员和教师的时间。

5)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扩大了考试范围,使考试能更全面地检验实验效果。

基于以上两种考核方法特点的不同,经实践证明,多媒体图像考核方法确实优于传统实物标本考核方法,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发现如果单纯使用多媒体图像考核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学生的动手和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和彩图上的结构,描述能力较差,与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

4 结论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探索改革使用多媒体图像考核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补救措施。

1)阶段性实物标本考核。一般利用课余时间安排2次,主要以实物标本来完成,弥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动手能力问题。

2)实验课抽查。每次实验课抽查8~10名学生,结合实物标本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描述能力、标本识别能力。

3)编制适用的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以教学大纲为准,编写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学生通过课后的实验报告填写,进一步巩固知识。

4)加强实验考核,活跃实验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观察标本、触摸标本,排除迷信和恐惧心理。

总之,多媒体图像考核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和成绩以及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考试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了他们对人体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将之与传统实物标本考核方式相结合,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实验考核方法。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将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考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文渊.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11(2):24.

[2]朱颖飞,宋跃,陈金龙.解剖学实验考核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25(3).

[3]朱周星,王一飞,庞文芬,等.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图像系统的开发[J].中医教育,2004(2):75-76.

第8篇

关键词: 人体解剖生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师范院校生物科学、科学教育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是上述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科学大类的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也是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性强,实验课所占学时约为总学时数的50%,因此,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锻炼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动手意识的形成都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时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高,这就更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常规的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确立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之大趋势,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的重视,部分高校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也进行了一些改革[2-7],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我们所进行的实验改革内容总结如下,目的是为了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教学科研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

1.实验教学管理方面

为实验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建档,包括预习报告、操作技能、实验效果、实验报告等资料建立档案,同时利用计算机保存每次学生实验的数据文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其资料作为实验考核评价的依据。

2.实验教学内容方面

传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综合性实验项目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因此在实验的结构和内容上作较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精简部分陈旧的实验内容,增添一些综合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实验,另外在实验项目的开出顺序上作合理的调整和科学的安排。另外,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从原有的MS-302生物信号处理系统(DOS状态下进行实验)基础上改换成Windows平台的生物信号分析系统,使学生能与时展同步,同时也使开出的实验质量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学科的发展,增加新的实验内容。

3.实验教学方法方面

将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生理学合为一门课程,在学习解剖学基础上从生理学实验与解剖学密切相关的特殊性入手,教师通过亲自演示和指导,使学生进行多次练习,达到强化基本操作训练的目的。同时改变“一讲解、二巡查、三批改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增加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自选设计实验,使得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实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法及步骤、预期实验结果,使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个环节都需动手、动脑,为学生提供独立发挥实验水平和创造力的机会。另外,实验室在时间、仪器、实验材料、试剂、实验内容等方面提供全开放的实验室条件,为学生到实验室开展自选实验提供条件。

4.实验教学手段方面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理论讲解,随着实验室建设的完善,我们增加了幻灯片、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进行活体动物实验之前,在计算机上先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活体实验的成功率。同时在正式活体实验之前能够对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增强了实验的效果。

5.实验考核方法方面

传统实验考核是在实验结束后在某个实验方面的抽查,这对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平时实验考核,在传统的实验考核中,虽然也占一定的分数比例,但由于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评分体系,因此学生实验的平时成绩缺乏客观公正性。我们对平时实验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具体方案为:建立平时实验的实验步骤考核得分制,具体分为预习报告、操作技能、实验效果、实验整理、实验报告和老师签名等六项内容(具体见平时实验考核表,每次实验,学生除带必要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工具外,还必须同时带上平时实验考核表,格式见表1)。

同时利用计算机保存每次学生实验的数据文件,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其资料也作为实验考核评价的依据。平时实验考核的成绩和期末综合实验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总实验成绩。

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管理、考核等多个方面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淑丽,徐兴军.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教与学.高师理科学刊.2000,20,(4):78-79.

[2]倪新强,陆源.生理学实验CAI课件的设计与应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20-21.

[3]董美蓉,宋悦宁.对计算机辅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中等医学教育.2000,18,(2):42-44.

[4]傅丽容.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生物学杂志.2005,22,(4):55-56.

[5]陈形.《人体解剖生理学字》教字改革初探.龙岩学院学报.2007,25,(2):86-87.

[6]郭增平.高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衡水学院学报.2008,10,(1):102-104.

[7]陈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5,(4):106-108.

第9篇

【关键词】心脏解剖;实验设置;实验考核

人体解剖学在护理学基础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护理学基础课中内容最繁多、最枯燥的学科之一,这势必影响到解剖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实验教学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21世纪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成这一历史重任,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和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笔者对解剖学中学生反映较难理解的心脏解剖实验进行了大力度的改进,与传统的实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11级高职护理7班学生62人,11级高职护理8班学生61人。

2.研究方法:对7、8班分别采用传统实验和改进型实验教学,课后同时进行心脏标本考试,然后对成绩加以分析。

①传统实验设置。即教师示教(心脏表面结构,心脏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结构),学生观看标本,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②改进型实验设置。教师示教标本的制作过程:取人游离完整心脏标本1个,用剪刀自上腔静脉根部,沿右心耳周缘向前右后方向作弧形切口,切至下腔静脉根部,将右心房切片向后上方翻开,即可观察右心房内部结构。在右心室前壁距前室间沟右侧1cm处,与前室间沟平行作“丿”形切口,上端切至肺动脉口下方时,用剪刀剪开肺动脉干前壁,暴露肺动脉口,显示肺动脉瓣;下端切至心尖切迹附近时弧形向右适当延伸,向下翻开则可清楚显示右心室结构。在左心房后壁,左右肺静脉之间先作垂直切口,下端切至冠状窦上方,以不破坏冠状窦为宜;上端切至上肺静脉平面后,以最短距离切至左心耳上缘,继而沿左心耳上缘剪开,以扩大观察视野。沿切口向左翻开即可完全显露左心房腔,可清晰看到左、右肺静脉口和左房室口。在前室间沟左侧1cm处,作一条与前室间沟平行的弧形切口,上端自主动脉根部切开,向下直至心尖左侧,再向左适当作水平延伸;用手沿切线分开左心室前壁,即可充分暴露左心室腔流入道和流出道格结构情况。

然后,取心脏标本6个,把学生分成6组,指导学生完成标本的制作,并标注心脏各结构的位置;讨论心腔各瓣膜的作用及心内血流方向并完成实验报告。

③设置标本考试。课后取心脏标本10个(每个10分,总分100分),每个标示出一个心脏结构(不重复),排成环形一列,每10个同学一组循环进行考核。

④批改试卷并统计结果。

二、考核结果:

改进实验设置后班级的学生成绩合格率、优秀率都明显要优于传统实验教学设置的班级。

三、讨论

心腔结构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课观察心脏解剖标本,能真实地观察到心腔各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和形态,正确理解心腔的血流方向,对护生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解剖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机械的填鸭式、灌注式教学,在教师把心脏表面及各腔室进行示教后,学生再简单地被动地完成实验,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考核结果来看,效果一般。

而改进后的实验设置,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际体验标本制作的过程,标示心脏各结构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实感,更贴近临床,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考核结果来看,参与改进型试验的学生成绩明显要优于参与传统实验的,说明改进型心脏解剖实验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更适合护生解剖实验学习,为今后解剖学实验改革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蔡雪彦,吕端元,欧伟.示教心脏标本改良剖切法[J].解剖学杂志,2006,29(2):262-264.

[2]张蓓,赵琛,杨成杰等.心脏血液流通标本的制作方法[J].解剖学杂志,2002,25(3):334.

[3]高叶梅,彭湃,黄大元.心脏腔内结构标本设计与制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0):137.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改进措施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担负着为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重任,一定程度上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决定着基层医疗水平。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如何加强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面向基层和社区培养理论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目的,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宝鸡职院在实践教学中探索一些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晓东.三年制高职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5(2)156-157. 

[2] 陶俊良,张东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的现状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2015(3)374-375. 

[3] 蒋芳丽.浅谈如何提高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药前沿,2013(7). 

[4] 熊彦娥,刘晓柳.在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6)59~60. 

第11篇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

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第12篇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 天津 300203)

摘要:为适应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旨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9-03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内容涵盖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的内容,为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及其他专业课打下基础。而且生药品质评价所采用的四大鉴定方法,有3种即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所用到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知识均渗透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同时,“药用植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药用植物学》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实验课所占课时较少。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学生主要是根据实验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实验课学生往往是“按方抓药”,是缺乏自主性的被动接收,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观察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目标

一是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激发学生对“药用植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实验课的重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强化技能训练,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是通过植物解剖学实验,掌握植物细胞后含物特征,掌握典型根茎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定特点,能为辨别药材真伪及品质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三是通过植物分类学、形态学实验以及野外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材原植物的特征及中药材原植物生长环境,能够科学地描述近似种的特征,澄清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学生通过掌握植物分类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掌握中药材原植物鉴定的基本技能,对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药用植物学”实验改革探索

实用型技术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本着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壁垒,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药用植物学》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增减,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植物细胞”一节,教材对植物细胞的显微构造、亚显微构造以及细胞分裂做了大量描述,而细胞后含物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但在生药显微鉴定的实际操作中,经常用到细胞后含物。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调整,相应减少了细胞亚显微构造和细胞分裂的内容,在教学中重点介绍了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形成、特征及类型,并结合实际对不同药材粉末中淀粉粒、草酸钙晶体的鉴别特点等进行了详尽介绍。

(二)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将实物引进课堂

植物形态学术语的掌握是描述、鉴定药用植物的基础,常用术语有百余个,难记忆、易混淆。传统教学仅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带过,学生印象不深,到实习鉴定药用植物时,学生往往记忆模糊、一脸茫然。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把实物带入课堂,加深学生印象。如在介绍叶片形态时,要求学生课前采集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片,课堂上,把叶形描述的原则告诉学生后,让学生对实验材料(多种植物的叶片)分小组讨论,判断叶片形状、叶片分裂、叶脉类型、单叶、复叶、叶序等。然后,小组间对不同结果再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评价。在学习花的形态时,让学生协助教师找到尽可能多的不同类型的花,由于花的类型特点比较突出,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全班交流,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各类型花的基本特征。

由于植物分类学知识中涉及的植物科较多,课时又少,应选取典型药用植物较多的科进行重点讲述。针对“科的特征”内容难记忆的特点,要求学生抓住这些科的最独特的特征再配合典型植物加深记忆。教师把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带入课堂,这些标本有的是刚采集的新鲜药用植物,有的是腊叶标本,利用这些典型药用植物标本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边听教师讲解边对照观察,深刻理解植物科的特征。如要求学生掌握菊科的关键特征:“舌状花、管状花组成的头状花序,具冠毛,聚药雄蕊,瘦果”。配以典型药用植物:向日葵的头状花序是由外围舌状花、中央管状花组成;蒲公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舌状花组成;红花的头状花序全部由管状花组成。十字花科的特征是“十字花冠,四强雄蕊,角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独行菜和萝卜来加强记忆。唇形科的科特征是“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小坚果”。配以常见药用植物薄荷、益母草等。在学生掌握了分类学知识要领以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中药用植物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分类学知识的兴趣。

(三)植物解剖学实验与理论同堂进行

植物解剖构造的理解历来是“药用植物学”的教学难点,由于实验课是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导致在理论课上,学生感觉很抽象、理解困难,在实验课上,学生不能果断、准确地分辨出植物各部分解剖构造。在讲授植物营养器官显微构造时,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步进行。例如,根、茎、叶的解剖构造,根据教学内容和人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尖的构造、根的初生及次生结构,采用教师先讲细胞特征然后学生对照观察永久切片的方法。由于植物根与茎的内部构造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根尖、茎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特征基本相似,只是茎尖没有根冠样结构、没有根毛,但具有叶原基和腋芽原基的小突起。茎的初生、次生结构则采用边看边讲,按照植物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表皮、厚角组织、皮层细胞、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观察。植物叶片的内部构造比较简单,采用先看后讲,先由学生仔细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判断出各部结构,然后教师再做详细讲解。植物解剖构造理论与实验同时进行的教学既可以解决教师单纯介绍植物显微结构时不直观,学生难理解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实验课学生为实验报告得高分照搬书上原图不能真实反映镜下观察内容的问题。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达到准确、直观、省时的教学效果。

以往开展植物解剖学实验时,教师只能通过显微镜指针对学生逐个进行指导,教学语言与显微镜下图像无法实现大家共享。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反映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一起观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植物细胞后含物”一节的实验中,运用显微照相技术,把显微镜下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晶体拍摄下来,让学生观看,数字成像技术可以更加真实反映出细胞后含物的特征。如淀粉粒的层纹结构是由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吸水性不同,两者遇水膨胀不一,显出折光的差异,从而在脐点周围形成许多亮暗相间的层纹,还有大黄草酸钙簇晶的立体结构,这些结构在教材上的插图与显微镜下观察的图像差距较大,造成学生识别困难,通过多媒体技术这些困难迎刃而解。根茎次生构造的形成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根、茎生长的课件,使学生直观看到形成层的产生和变化以及次生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

植物分类学实验多利用失真的浸泡标本和呆板的蜡叶标本作为教具,学生缺乏兴趣。制作影像资料反映植物真实生长情景,选取典型药用植物利用照片、录像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看到自然状态下的植物形态以及其不同时期的生长变化。学生反映多媒体配合传统的标本可以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形态及科、属的特征。

建立科学的实验课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情况,掌握实验操作流程的情况,对实验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的能力,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对实验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变以往实验课考试形式单一,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依据的状况,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标准考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学习,自觉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多元化考核标准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和野外实习。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出勤、卫生等方面。在预习报告中增加“预计困难”一项,教师讲解实验的时候,对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重点介绍,比如粉末透化技术,学生对水合氯醛加热时间的长短没有把握,教师在实验演示的时候,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加热时水合氯醛的变化来控制加热时间。实验前,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避免实验讲解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考核学生实验成绩不仅要看实验报告,更要看实验操作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要主动记录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药用植物学”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主要检查操作规范,尤其是高倍镜的使用能力,能否快速找到所要观察的组织。(2)临时装片及根茎叶等器官徒手切片的能力,主要检查制作的临时装片质量是否适宜观察。(3)读片识片能力,对所观察玻片能否迅速画出简图,并指明关键结构如木质部、韧皮部、形成层的位置。(4)用植物形态学术语对植物进行描述的能力。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所观察的药用植物宏观或微观结构的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实验内容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实验报告考察中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应严格要求学生,杜绝抄袭和编造实验报告的现象。

实验考试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以往实验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进度,将实验考核分三个阶段进行。(1)在植物细胞与组织实验之后,进行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制作技能的考核。(2)在植物营养与生殖器官解剖实验结束后,进行识片、读片能力及画图能力的考核。(3)在分类学实验结束后,进行粉末药材及生药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分阶段考核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修正,同时避免学期末一次性考试造成的学生只对考试内容感兴趣,不注重平时实验训练的现象。

野外实习是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内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野外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野外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子植物形态描述与标本鉴定、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考核。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尝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药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秀珍.谈强化学生药用植物学技能的“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96-97.

[2]晁志,梁镇彪,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0):778-781.

[3]王利国,潘超美,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考核体系初探[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31-2632.

[4]林泽燕,林美珍,巫庆珍.高职高专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88-89.

第13篇

关键词: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通过对人体不同方位断面上器官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解剖学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为高职影像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丰富、专业的知识,为了使断面解剖学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方法更完善,教学效果更为理想,我们通过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我校2012级影像班为研究对象,该班级中有高职生共计67名,包括33名男生和34名女生,最大年龄为23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22.56±1.11),人体断面解剖学课程授课老师主要为影像科人体断面解剖学资深医师。

1.2方法

1.2.1修订大纲,突显专业特色

由于人体断面解剖学是近年来兴起不久的一门学科,因此我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大纲设置都还不是很成熟[2]。通过本校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并结合着高职影像专业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大纲的制定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突出高职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

1.2.1.1加强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人体断面解剖学是一门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对于人体断面解剖学的学习要重点突出其职业要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方向的加强学生的对临床影像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本校通过多次带领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实习,实际观摩,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根据职业特点和要求设置教学重点

由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特点,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不是很充分,因此要设置好教学重点,以做到轻重有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重要的知识。要根据职业特点和要求设置教学重点,比如说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它的知识也比较复杂、抽象,而在临床应用上又非常广泛,因此要加强脑部学习的课程安排。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实验室、标本等工具提高教学的具体性,先讲述重要脑的血管、基底核、内囊、脑室、鞍区等结构,再逐层讲授头部的水平断面、冠状断面、矢状断面等等,完成脑部教学之后再进行胸、腹、盆部、四肢的断面层教学[3],这样循序渐进,提高教学效率。

1.2.2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

人体断面解剖标本所显示的是静态的、二维的人体结构,对于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起来难度也就比较大。传统的方式是先教理论再看标本,这样就会在理论教学的时候学生难以理解,记忆自然也就很浅,再看标本的时候理论也都忘了。因此要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根据我校的教学实践总结,“理论实践一体化”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所谓“理论实践一体化”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带有多媒体的实验室进行。在理论教学的时候结合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记忆,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教学,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这样将理论和实践按一比一的比例结合起来就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满足了医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4],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2.3考试模式倾向实践应用

传统的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注重理论,考试模式也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等等。而人体断面解剖学是临床的cT和MRI等影像诊断的基础,为形态学的范畴,最重要的知识点是识别人体形态结构。因此在考试模式上,我们采用标本考试和填图考试来代替传统的名词解释、选择题和问答题等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以后的职业需要奠定基础。

1.3教学效果评定方法

以实验报告(绘图)、标本考核和期末考试综合评价的记分方法,按1:3:6的比例计算期末成绩,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

2结果

从期末综合测定成绩来看,有60%的学生成绩为优秀,15%的学生成绩为良好,17%的学生成绩为及格,8%的学生成绩为不及格。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反馈信息显示,88%以上的学生认为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较大的收获,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3讨论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影像专业在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方针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如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同时,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积极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友坪.医学高职影像专业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09:151+153.

[2]钟斌,浦洪琴,黄秀峰,黄昌盛,黄何华.关于非医学影像专业开设《人体断面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03:420-422.

[3]卢慧,陆环,吴江东,杜佳彦.影像本科方向班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方法探索[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01:59-60.

第14篇

1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植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单一、方法较为简单、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其比例高达90%以上,缺乏探索性与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的程序一般是按照“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操作、完成报告、教师批阅报告”的模式进行。由于上课讲解的过程中已经交代了所要看的、所要画的、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按照书本上的程序,按部就班,缺乏自己的思考,有时候连自己要做的步骤都不能理解。2)过分依赖永久切片和教学挂图。特别是在解剖部分,教师已经安排了徒手切片,但是学生急于完成报告,很大一部分人就按照挂图临摹,并不理解自己所画结构的特点,挂图怎么样就怎么画,整个课堂变成了素描练习。3)部分同学虽然做了徒手切片,但是不能深入思考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与课本描述不一的现象,缺乏耐心,转而靠永久切片和挂图,草草了事。如果不进行调整,势必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和教材,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达不到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8]。

1.2实验条件有待改进

我校植物学实验开课历史悠久,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所需的配套设施,能满足基本实验的开设。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1)显微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植物学实验不管是解剖部分还是系统部分,显微设备室是必不可少的。配置较先进的显微镜是开展植物学实验教学的保证。因此,应积极引进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2)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要倡导多媒体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弥补抽象的课堂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3)一些设备闲置多年,有待充分利用。比如切片机的使用,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毕业论文达到物尽其用。

1.3考核方式需进一步细化

目前,植物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实验报告和期末测验2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为写实验报告而上实验课,不重视课堂上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对着挂图和切片照葫芦画瓢,往往是实验成绩高,而实际操作水平不一定强,甚至不会操作。

2以学生为核心,积极进行植物学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

2.1重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植物学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种类型。其中,验证性实验应该定位于那些最基本、最能代表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显微镜的结构及其使用;徒手切片的制作等[6]。在验证性实验得到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开展的比例,达到20%左右。综合性实验具有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只提供基本的实验方法,学生在研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出基本的实验环节和实验方案。比如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植物茎的结构观察”中,我们将其设置为综合性实验“植物茎比较解剖观察”,让学生自己取采集不同生境或不同类别植物进行解剖,然后总结出茎结构与其所属系统地位的对立统一关系。又如,植物系统部分的实验,我们针对检索表进行设置,要求学生自行采集不同科属植物15种以上,然后解剖观察和比较,依据观察到的性状编制检索表。以上2个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动手能力。

2.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体系,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民主的氛围。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积极开展:1)学生准备部分实验材料,在实验前一周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特别是植物材料告诉同学们,让他们自己采集准备。比如在“花形态结构的观察”这个实验中,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校园内外采集,不同的学生采集不同类型的花,其丰富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印象也更深。2)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解释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则由学生独立进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与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与解释问题的方法[1]。3)处理好永久切片与挂图的使用顺序。要进行徒手切片的实验,首先由学生自己切片、绘图。接着,我们再出示挂图和永久切片进行总结。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对自己所绘制的结构进行修正和评价。

2.3利用好植物标本室,进一步开放实验室

目前植物标本馆的利用率非常低,针对上述情况,借助植物实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采集、压制、制作标本。平时,鼓励大家经常制作标本,将一些比较特殊和珍惜的植物保存下来。通过标本馆的利用,特别是植物标本的制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植物一些重要科、属、种的识别特征,标本的采集制作技术,积累一些野外工作的经验,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9]。同时,定期开放实验室,为一些对植物解剖和微观形态观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便捷。

2.4积极推进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

要想公正客观、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态度及能力,考核内容必须兼顾实验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植物学实验课考核内容应包括平时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制片技术,期末的综合能力的测验等方面的考核,同时进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考核[10]。平时成绩的考核应该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水平、实验报告等。实验预习情况通过课堂回答提问加以评判。实验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设置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核表来进行,对于不足的地方要当场纠正,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实验报告是一个作品型测验,植物学实验中涉及大量的绘图,因此对于实验报告的评阅要考虑美观和实事求是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其是否根据挂图、装片或自己徒手切片,比例是否合适,是否具有科学性。我们提倡以自己徒手切片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画出自己看到的结构。期末成绩的考核以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的形式进行。比如在平时实验中已经分别涉及到了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的观察。对于期末考核,可综合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根或茎的结构进行观察、绘图,总结其结构的异同。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找材料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利用考核表对学生的操作、态度、绘图、总结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按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只有通过多方面的考核相结合才能公正评价一个学生的实验成绩。

第15篇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90-02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是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教学安排上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是以实验为中心的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科研素养及方法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优势

生物实验孕育着大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各种因素。千姿百态的人体外部面貌、复杂精密的内部机能,都成为学生探究人体奥秘的不竭动力,也为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提供了源泉;前辈的经验与教训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无声的老师;实验仪器与设施也为学生创新提供了机会与可能。这些因素都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素材。

二、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理解

创新精神有着广泛的内涵,第一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行为的核心和关键,创新思维的品质特征表现为独立性、辩证性、超越性、多向性、综合性。第三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第四是创新情商和创新胆商的培养,它还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胆识为勇气。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三、实施PBL学习法,引他山之石攻创新之玉

医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此教学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推广应用,在当代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中具有广泛影响。这种学习方法围绕临床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讨论和自学为主要形式。与传统的以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它能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依目前我国人体生理解剖学教育现状,可以采取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PBL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从旁指导取得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书写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去查文献、分析取舍资料,进行小组实验操作。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实验兴趣

从2009年起开始就装备生物信号实时处理全套软件和硬件系统。选用RM6240B/C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可以方便地进行显示、存储、重放、放大、画面停止,十分有利于生物活体细部、微观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受学生欢迎。自制实验手术操作演示课件在实验各小组的电脑中都存有《家兔手术演示》《蟾蜍手术演示》等课件,学生可以随时调用观看,指导自己实验。建立实验网站,师生随时将课件、相关资料挂到网站上,发表对相关实验的看法,既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又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上好三个实验

(一)上好基础性实验,让学生打好创新技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反复演示经典实验,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物品准备、实验程序、实验动作等,掌握动作要领,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掌握操作技能。

(二)增设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笔者精心选择了几个多系统多指标的综合性实验,如:以蟾蜍为实验材料研究“形态结构”“毁脑不同部位的观察”“反射弧的分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蛙类心室的期外收缩与代偿间”等,将与之相关的所学知识,甚至是相关学科的有关内容或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思维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由模仿型向创新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对提高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作用无可替代。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帮助学生确定方向,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开展教学竞赛;同组学生多方查阅文献资料,合作研究,确定具体方法步骤、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方案。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每个人都能做到“主角”,使其得到锻炼和获得自信,保证每个人都当过“配角”,使其养成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每次实验都要求以组为单位展开实验、评价效果,最后评比表彰,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极受学生欢迎,培养了学生良性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感受到了实验的艰辛,更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实行开放式实验课教学,拓展学生学习和实验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全天候”地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复习――再实验”的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及那些增设的设计性、综合性、开发性的实验项目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予了有力支持。实验室的开放还给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更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

六、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我们近年来逐步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构建了以平时表现、实验报告、预习报告和结业考核四个方面为指标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加大了创新精神与行为的权重,实验课成绩评定强调全覆盖与全时段。

平时表现占40分,根据学生平时每次实验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情况、写作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设计的选题、设计方案、实验报告质量逐项加以评分。尤其对那些创新性设计酌情加分。

期末考核占60分,包括理论考试、准备实验物品和操作考核3个方面。其中理论占20分。操作考核占40分,侧重于基本操作技能的考察。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我们编制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题库,包括解剖操作、实验设计等内容,采取现场抽签考核的方法,由学生对两部分进行组合。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全面、公正,既全面检查了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又有利于全面评估教学质量,而且极受学生欢迎,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积极性。好知之不如乐知之,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动力更加强大和持久。

七、结束语

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理念探究、教学内容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软硬件应用、国外教学模式借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日后进行科研奠定了创新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