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追星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世界杯所带来的种种利弊
中学生的理财问题中学生的素质问题
在社会中广告标语的语法错误或错别
中学生偶像剧热现象调查
中学生追星现象调查
中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调查
中学生对名牌效应的反应调查
中学生校内外购物就餐情况调查
中学生课外时间分配调查
中学校园手机现象调查
中学生文化倾向的调查
流行歌曲调查报告范本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总是会不经意的发现在电视里、电波中、internet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音乐有关的节目和网页,其数量以及被点击数超过其他的节目与网页,而且这些节目的数量、与时间也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blue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在大街上,在公车里,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带着walkman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幻想未来使得中学生也迅速的成为了追捧流行音乐的一员,他们追求流行音乐的活力让人欣赏,可是也不得不问上一句: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钟爱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引导中学生对此现象保持正常的心态。
2、通过进行研究调查,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有关的知识并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调查,拟订课题。
第二阶段:,制定《中学生音乐风潮调查问卷》,对城区几所中学的各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四、调查结果
本研究小组在青浦高级中学,实验中学,尚美中学,东方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发放后收回有效问卷450份,从中抽取100份,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各为50人。整理后得以下资料:
1、你听音乐吗?
2、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3、听流行音乐对学习有影响吗?
4、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
5、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喜欢流行音乐的?
六、结论
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我们中学生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去发现、体会、成为音乐的主人?两校学生的课题对此作了理性的思考。
青少年追星四种效应
青少年追星缘于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当人们被某人突出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时,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美的。
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从众(即跟风)现象。
炫耀心理一些追星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质、见识高人一等,经常拿偶像作为炫耀的工具,以获取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虚荣心。
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不让我听歌,我偏听;不让我喜欢某明星,我偏喜欢。
流行音乐利耶?弊耶?
■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喜欢的,甚至有些还是狂热的,对于选择歌曲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影响是有利而无弊的。可见流行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对于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追星更是美好情感的宣泄,这些有声有色的东西与普通人产生共鸣,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但是,如果中学生对偶像只是崇拜,不分好坏的一股脑儿地全盘照搬,那便会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对流行音乐过于热迷,荒废学业,那么只有弊,所以喜欢任何事物都要有个限度,过分后果难以预料。
■选择什么样的星作为追逐对象,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在振兴祖国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文艺方面的影视歌星,还需要振兴经济的经星,发展文化事业的文星,献身科学的科星。时代需要的是群星异彩纷呈,而不是一类星的耀眼和无数的追随者。追星热于社会可能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于个人可能造成独木桥上的拥挤。青少年选择星时,决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而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长的选择追逐、效仿的对象,切不可只凭一时的兴趣和躁动。
音乐的传播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欣赏音乐的内容方式和演唱的需求。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的出现,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对于长期进行紧张学习的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而且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适当的听音乐是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该过分的追求所谓流行,流行音乐和明星热潮一样是一波接着一波,前一阵流行的八度空间到神奇都是流行音乐的产物。流行始终就是流行,它是会自动变化的。
在cd、磁带上的花费属于享乐性的消费,引进版磁带10元一盒,cd18元,如果购买正版,价钱更贵,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中学生只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在享乐方面不应花太多的钱。
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转型期,接受能力强,喜欢快节奏,不甘于平淡,在这一时期接触到的音乐内容必定会深刻的影响中学生的成长。类似于哈狗帮的另类音乐,由于其内容不文明、素质的低下,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不良的影响。
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迅速、有效和广泛。在最近的几年里,总是会不经意的发现在电视里、电波中、internet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音乐有关的节目和网页,其数量以及被点击数超过其他的节目与网页,而且这些节目的数量、与时间也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等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孙燕姿、周杰伦、blue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在大街上,在公车里,校园中经常可以见到带着walkman的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和幻想未来使得中学生也迅速的成为了追捧流行音乐的一员,他们追求流行音乐的活力让人欣赏,可是也不得不问上一句:“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钟爱流行音乐(或者叫通俗音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调查,了解流行音乐风潮形成的原因,以及它为中学生带来的利与弊,引导中学生对此现象保持正常的心态。
2、通过进行研究调查,加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了解有关的知识并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初步调查,拟订课题。
第二阶段:,制定《中学生“音乐风潮”调查问卷》,对城区几所中学的各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写出书面报告。
四、调查结果
本研究小组在青浦高级中学,实验中学,尚美中学,东方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在发放后收回有效问卷450份,从中抽取100份,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各为50人。整理后得以下资料:
1、你听音乐吗?
2、你喜欢流行音乐吗?
3、听流行音乐对学习有影响吗?
4、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
5、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喜欢流行音乐的?
六、结论
“流行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还是洪水猛兽?对我们中学生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全盘接受,还是去发现、体会、成为音乐的主人?两校学生的课题对此作了理性的思考。
青少年追星四种效应
青少年追星缘于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当人们被某人突出的外表和气质所吸引时,就会觉得他什么都是美的。
从众心理青少年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从众(即跟风)现象。
炫耀心理一些“追星族”为了显示自己的气质、见识高人一等,经常拿偶像作为炫耀的工具,以获取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虚荣心。
逆反心理,老师和家长不让我听歌,我偏听;不让我喜欢某明星,我偏喜欢。
“流行音乐”利耶?弊耶?
从调查结果来看90%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是喜欢的,甚至有些还是狂热的,对于选择歌曲方面也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影响是有利而无弊的。可见流行音乐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对于大多数“发烧友”而言,追星更是美好情感的宣泄,这些有声有色的东西与普通人产生共鸣,音乐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但是,如果中学生对偶像只是崇拜,不分好坏的一股脑儿地全盘照搬,那便会误入歧途,得不偿失。对“流行音乐”过于热迷,荒废学业,那么只有弊,所以喜欢任何事物都要有个限度,过分后果难以预料。
选择什么样的“星”作为追逐对象,往往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在振兴祖国的今天,社会不仅需要文艺方面的影视歌星,还需要振兴经济的“经星”,发展文化事业的“文星”,献身科学的“科星”。时代需要的是群星异彩纷呈,而不是一类星的耀眼和无数的追随者。追星热于社会可能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于个人可能造成“独木桥”上的拥挤。青少年选择“星”时,决不能没有理性的思考,而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长的选择追逐、效仿的对象,切不可只凭一时的兴趣和躁动。
音乐的传播深刻的影响着青少年欣赏音乐的内容方式和演唱的需求。欣赏音乐可以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的出现,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对于长期进行紧张学习的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的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而且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保持鲜明的个性,形成完美的人格。从这一点上来说,适当的听音乐是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
中学生对待流行音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应该过分的追求所谓“流行”,流行音乐和明星热潮一样是一波接着一波,前一阵流行的“八度空间”到“神奇”都是流行音乐的产物。流行始终就是流行,它是会自动变化的。
1. 从读书兴趣、良好学习习惯抓起,着重培养学生爱读书、勤积累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
针对教材,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课文,课前课后去积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事实证明,诸如《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许多文字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学起来就觉得比较亲切,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新教材安排的“感受自然”“我爱我家”“漫游语文世界”“我也追星”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机会,为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评价检测时,有意识地出一些课外的内容,以引导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从开学伊始,每星期就要求学生完成800字的摘抄,每周批改完之后进行认真讲评,因为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性学习环境
新课标更加注重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过多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打破书本与生活中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学习语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办手抄报,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分工负责有关工作;要组织辩论赛,就让小组预先布置谁负责搜集材料,谁负责整理资料、谁担任辩手等;要表演课本剧,则让学生自由组合,由他们各自设计角色的台词、人物造型、动作表情等。作文教学则可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互推优秀作品。要进行知识能力的检测,主组织学生小组命题或进行小组交叉检测。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多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必要时做一些引导,主要是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活动中受锻炼,养成习惯,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充分利用教材留白,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教材编排富有弹性,每课的练习都设计有拓展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大胆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xx世纪90年代出生的90后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物质环境,中国特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的家教理念,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90后青少年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青少年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一、 实践目的和调查背景
1、实践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形式确定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做出分析总结规划,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2、调查背景:大学生,自古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的 朝代称呼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是群众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估计掌握好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维持合理的消费水平何其重要。
二、 实践内容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2.调查方式:有纸质资料发放和网上答做,网上资料为49份,纸质资料发出11xx份,有效回收1xx0份。
3.调查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4.调查时间:xx1xx年xx月xx日至xx1xx年xx月xx日
xx.分工:首先由顺宜和丽珠将问卷打印出1xx0份出来,拿给我们班的同学以及其它班的同学做。另外,由水妹与梅浪将问卷发到网上,邀请同学与好友做,其中网上有效答卷时间为xx天,xx后,嘉欣和美梅将纸质的问卷和网上的问卷进行汇合,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我们全体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总结。
6.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2)是否有记账习惯;(3)大学生的消费观念(4)大学生的消费方式;(xx)大学生的消费行为;(xx)大学生的消费倾向;(6)对品牌的观念。
7.问卷样式:见附件一
8.统计结果:见附件一
9. 调查过程:活动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三、 调查情况
总体情况:根据附录一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属于中等小康水平的,他 们的消费会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理性度较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消费主要包括:伙食、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带来的消费及恋爱中的开销。大家购物时,总会选择实惠的小店选购,对于流行新产品,会在自己的消费水平限度内选择性购物,并没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另外,同学们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普遍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或者攀比。同学们在伙食方面的消费较高,大多数集中在每月xx0400元左右,而学习、恋爱、旅游、送礼和装饰等方面的支出较少。而且大部分同学并不支持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绝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是来源于父母,少部分同学会选择打工、做兼职或创业等自主方式换取生活费用。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较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无计划性、冲动性,观念矛盾且不成熟,消费状况中存在攒钱观念淡薄、经济独立意识较弱、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消费的选择力较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协调等问题。
四、 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1)消费来源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得知,87%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造成此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受到现阶段我国的封闭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因素。
(2)理性消费是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多大87%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这些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家庭;而6.1%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兼职等形式换取生活费和2%的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来补助生活。
(3)消费无计划性。仅有xx.2%的大学生能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进行消费,同时,40.8%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14.3%的大学生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
(4)储蓄观念淡薄。
2、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原因分析:总体健康,部分异常。当前大学消费心理主体是健康的,但其中出现部分消极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
(3)社会原因:
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
改变生活形态
宅娃遍地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家长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大,业余时间更喜欢足不出户,依靠电脑等电子产品,独享一方“宅”人天地。这些家长下班回家后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娱乐,不愿意花时间“带孩子”,当他们发现动漫能让孩子乖乖地安静下来,便习惯于孩子守着电视机。
恰恰由于这种偷懒的心理,使家长不愿意花心思陪伴孩子,也懒得认真挑选动漫作品——动漫是个好保姆,孩子待在家里更好带。于是,孩子们便沉迷在家长营造的动漫世界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也逐渐远离了其他小朋友,宅娃也就出现了。
逃避现实
虚拟才快乐
2008年由全国妇联完成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各年龄段儿童的睡眠时间均未达到国家规定,主要是因为受到学校和家庭所给予双重学习负担。孩子的伙伴越来越少,玩耍时间也越来越少,压力却越来越大。
现实生活的无奈,使孩子不得不在虚拟的动漫世界寻找快乐:没有机会去爬树、冒险,就通过动漫感受爬树、冒险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被作业、兴趣班包围,那么就在动漫中感受到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乐趣;在现实中,自己是需要被保护、被看管的,但在动漫里,孩子可以感受到当英雄的成就感。现实压力越是增大,孩子就越发爱看动漫作品,这也是孩子对于现实不满的控诉方式之一。
混淆常识
老鼠老虎分不清
今天,孩子更多地从书本、动漫认识世界。他们可能知道蚯蚓到底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却很难亲眼看一看真的蚯蚓,更别说摸一摸。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就难以发现动漫与现实中的不同之处,容易犯常识性的错误,比如不知道老鼠是有害的,因为《猫和老鼠》里面杰利聪明伶俐,《料理鼠王》老鼠还是美食家;只认得动画片里的羊、牛、老虎等动物,看到现实的动物难以接受。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最怕有些孩子小,还不知道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差别,受动画片误导,以为自己也有超能力,很容易模仿动漫里的危险动作和情节,后果不堪设想。
误导认知
超能力解决一切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崇拜偶像的敏感期,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这个时期,很容易找一个偶像来崇拜,超能力迎合了孩子无所不能的愿望,但这些超能力的动画片剥夺了孩子发挥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因为不管主角遇到多大的麻烦,反正只要变身就能解决问题。孩子观看时只得到宣泄的,收获到的东西很少。跟随动画片推出的玩具,更是将孩子的比拼压在金钱上,在这些能够变身的玩具中,它们的威力是随着价格的增长而增长,跟玩具的设计与功能毫无关系。这无疑将孩子导入了误区:金钱才是真正无所不能的。
群体压力
回顾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除了杨家父女的心态让人惊讶外,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也让人目瞪口呆―――媒体本应扮演新近发生事件的“记录者”角色,其职责是如实报道事件本身。而现在,一些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不断推动事件的发展。在一些媒体眼里,家破人亡的杨丽娟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追星族了,俨然成为一位“公众明星”,其疯狂行为成了媒体可资娱乐大众的一道大餐。
理性分析杨丽娟的这种疯狂追星行为,我们发现,这正是迷过度行为的病态化。媒体在迷病态化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迷及其形成过程中媒体的作用
迷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可以说有媒体以来,迷(fans,音译为“粉丝”)就存在。影迷、书迷、电视迷、网迷等等,迷无所不在。简单来说,迷是一群因过度沉浸于媒体建构的虚拟世界而扭曲了时间概念,甚至于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主动的受众。迷最主要的,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主动性和过度性;在迷形成过程中,媒体通过建构虚拟世界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区别一个人是不是迷的标志是他是否“沉浸”于媒体世界,并扭曲了时间概念。
时下,追星族正是这样一群迷,他们沉浸在媒体为明星们构建起的虚拟世界之中无法自拔。他们通过媒体对明星的报道来获知关于明星的一切,效仿明星的行为举止、追逐明星的行踪,并以收藏明星签名或物品为爱好,热切盼望与明星的亲密接触。
通常,迷的形成受到自我疏远、社会变迁、经济落差、文化旋涡、信仰危机和传媒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体的作用最为显著。媒体的很多行为,尤其是媒体炒作,造成了集体感的失落、不满和无意义感。而且,为了使受众对其产品着迷,传媒产品的生产者想方设法设计出强有力的、具有召唤性结构的、英雄主义神话叙事的传媒文本(比如充斥着明星名人参与的各种娱乐节目、公益慈善活动、记者会、颁奖典礼、演唱会,或是为名人明星度身定造的电视剧和电影等)。通过议题设置的方式,媒体生产出以明星为代表的偶像商品。这种偶像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可以产生溢价的符号价值。偶像本人(包括其相貌、体形、穿戴风格等)及其作为歌手、演员或主持人的生存方式是偶像符号的能指,媒体在生产偶像产品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符号意义―――偶像符号的所指。这些符号意义蕴含了价值无穷的文化资本。①也因此,媒体总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赋予明星们以符号意义。出现在媒体上的明星总是衣着光鲜,生活无忧。明星们俊美的外貌、时尚的形象、前卫的行为和奢侈的生活方式所蕴涵的商品符号意义与人们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生活的心理需要相契合。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通过对传媒文本高涉入度地参与、体验、互动、消费和生产,人们能产生一种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pe akexperience)②或克珍特米哈依所谓的沉浸体验(f lowe xperience)③。一旦人们完全地投入到传媒文本内在结构建构的情境当中,集中全部注意力,过滤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处于一种沉浸于其中的体验状态。这种沉浸体验带来的正是人们为什么愿意继续进行传媒阅听活动的原因,因为人们在传媒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极度的享受和愉悦。
很多受众总会不自觉地想要拥有明星的生活,但是这与其现实生活却又有一定的差距。于是,他们只有通过不断追逐明星的足迹,模仿明星说话的腔调、穿戴明星代言的衣物,试图使自己与明星在物质消费方面找到相似之处,进而来肯定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他们更加肯定自我,并促使他们继续追逐明星。
媒体通过不断刺激并满足受众对明星的追逐需求,进而为之提供一种传媒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又使人不断努力,以继续求得这种特殊感受。
于是,受众经过以扭曲时间概念为标志的“传媒沉浸”阶段变成了迷。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伦理缺失
迷的行为和心理虽然是过度的,但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相反,由于对媒体信息及其报道手法的极端了解,他们较高的“传媒技巧”可以有效地减少日新月异的传播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冗余造成的“焦虑感”。所以,迷自愿经常性地(扭曲时间概念)、高技巧地阅听各种传媒报道,通过各种“传媒沉浸”体验来了解世界,并乐在其中。
但是,一部分自制力较弱的迷为了排除较高传媒技巧带来的“厌烦感”,继而投身于新、奇、怪、异的“传媒沉迷”体验。此时,他们丧失了自我意识,其行为发生了质变―――从以扭曲时间概念为标志的“传媒沉浸”阶段发展到以丧失自我意识为标志的“传媒沉迷”阶段,变成了传媒沉迷者,即笔者前文所说的病态的迷。
在迷的病态化过程中,媒体通过高新传播科技手段、大量信息的同质化,消除了符号与现实的区别,营造出一种“超真实”的虚拟环境。这种虚幻的镜像屏蔽了现实的真实性。在媒体的异口同声的重复报道下,明星似乎光芒万丈,而大多数迷的心理或生理还没有真正成熟,分不清真实和虚假,容易将一切理想化,以为明星无所不能,在“拟态环境”中迷失自我,陷入对明星的盲目崇拜之中。
同时,在传媒对明星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受众不可避免地接受和消费媒体提供的光环下的明星形象,对明星产生膜拜心理,并认同在明星身上体现出来的消费社会的竞争和成功的理念。此外,在消费这些明星、以及明星出演的电影电视时,人们还容易产生移情心理,或者将自己置换为剧情当中的男、女主角,从而潜移默化地被剧情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伦理规范所影响,而这些文化和伦理有时是极具危险性的。比如许多电视、电影中,将自杀渲染得十分唯美,描述为精神解脱和获得自由与重生,这样使得一些迷会受到错误的诱导和影响。
美国文化与媒体研究所(Th eCultureandMediaInst itute)在《全国文化价值调查报告》中指出,大部分美国人认为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是大众媒体。如果媒体继续提倡世俗价值观而损害正统的信仰和价值观,美国人的道德衰落将很难扭转。该报告还认为:关心国家道德状况的美国人应当坚持要求媒体努力更平等地代表所有观点,包括那些正统的观点。
中国的媒体又是如何塑造当代中国的主流道德伦理观呢?比如,杨丽娟13年疯狂追星,杨父为实现女儿愿望甘愿卖肾直至最终自杀,杨丽娟对刘德华提出无理要求等等,这些病态行为的出现和逐步加深,尽管有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在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杨父卖肾被媒体曝光后,媒体的做法不是从正面去引导,而是通过炒作、通过媒体的社会动员作用来“帮助”杨丽娟实现追星的愿望;不是理性地报道事实,而是更多的是激情四溢的渲染、制造“气氛”;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杨丽娟的行为甚至被描绘成一种英雄、浪漫的做法,是对个人梦想追逐的执着。不可否认,迷病态化发展过程中的传媒负有重要的责任。
对于迷,我们的媒体似乎应该少一点利用,多一些引导。迷是主动而过度的、热情而疯狂的受众。他们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甚至于呈现出病态的特征,并对其本人的生理和心理、对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迷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心理和行为可能反映或造成各种社会问题。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转型时期,一方面,大众传媒对人们伦理道德的塑造与规范相当重要,一方面适当的传媒道德伦理却没有形成,出现了真空。媒体在现代社会对社会文化、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转变影响很大,媒体本身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伦理培养功能。传媒伦理是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等“正常”与“异常”的识别标准,不但可以成为媒工作者“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事判准,更可以进一步维持与再造社会正常秩序与传统文化价值。
(作者分别为湖南商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闻传媒发展与建构和谐社会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参见〔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一、“五动”
1.多动手: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受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校几年用于素描、色彩、构成及其他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许多学生对产品设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种与绘画相关的技能,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能画得一手好画,能拿出几个理想的效果图方案,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艺术设计除了要多画,还要多想、多做,要把设计构思、创意变成产品实体。不能只强调点、线、面和画的要求,还要掌握艺术设计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市场的营销和生产管理等。
2.爱动脑:解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创新意识。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必须培养学生懂得把握时代的脉搏、对社会环境的敏感观察和时尚潮流的捕捉。强调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训练学生具有敏锐的感观力和感悟力。艺术设计的灵感与创新,应通过人脑有意识、理想化的思考,积极地、频繁地动用脑筋,思维就会越用越活,越用越巧。
3.勤动脚: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走出课堂,深入市场。学生必须对各种场所不同的群体,不同层次人群的生活需求,以及对国内外市场现代艺术设计走向进行调查,写出较详细的调查报告。市场是实现商品价值的主要所在地,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阵地,它是课堂无法取代的,课堂必须与市场连为一体。
4.善动心:产品设计是先有设计构思后有成品制作,做到“胸有成竹”。当我们设计的时候,首先,思想在前,心中是先有产品的轮廓,经过设计者反复酝酿之后,通过思维传达给手,最后成形在纸上。心手相印,心想则事成。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心胸博大,有鸿鹄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好动嘴:解放学生的嘴。学会经商,学会交际,学会展示自我。在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教学中,应把怎样做一名合格设计师,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协调各部门间的关系与团队合作,怎样学会经商,怎样学会表现自我等作为课题或主题班会、答辩会等,采用多种形式,内容做到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亲自去体验:业务员、售货员、推销员、促销员、管理员等角色,与客户交谈,与消费者沟通,现场拍卖,现场应聘等。
二、“五模拟”
1.模拟投资者。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模拟产品设计行业中任意一个项目“假如我是产品企业投资者,假如我是品牌专业店投资者,假如我是材料投资者等,我该怎么样去做?模拟投资商(生产商)即投资人,直接承担经济投资的压力,设想投资项目的规模、计划方案、过程以及投资回报,我该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如何面临市场的自负盈亏及竞争的挑战等。
2.模拟岗位责任人。假如我是总经理、部门经理、厂长、部门主管、设计师、工艺师、业务员、员工等,我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何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如何为企业(公司、厂部)分担解忧?如何为企业创汇盈利?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员工关系等。学会我是集体中的一员,我应以身作则,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的管理理念。
3.模拟一线服务员。服务员是面对消费者,代表企业或公司的“第一门面”。“客户就是上帝”,怎样做才能让客户满意?他要有饱满的热情,微笑的面孔,温和的语调,积极的工作态度。设想在工作中遇到种种困境和突发事件,该如何独立处理?如何推销自己的产品?又如何精通自己的业务?
4.模拟消费者。消费者有大众消费者,个性消费与特殊消费者(追星族)。怎样把握市场流行、怎样表现个性?怎样做“群众专家”、怎样获得自己的消费权益等作为知识点加以学习。
5.模拟专家,质量监管员。中国加入世贸后,关税下调,又面临国际品牌,国际产品的进入和挑战。严酷的事实,让新兴的艺术设计产品及设计师们也认识到来自艺术设计文化、设计理论、艺术设计与工艺、产品市场和管理、艺术设计教育和信息等,各层面的成熟和发展,以及与国际艺术设计行业发展主流的差距,意识到我国产品市场的脆弱,不得不使他们对中国产品市场的未来,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艺术设计成为艺术教育的一门热门学科,一时间,全国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技校、民办学校、职业学校等各种层次扩大办学,相继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或相关专业,成为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是什么使孩子们遭遇种种的心理问题
从日常心理咨询门诊分析,让患病人群不断年轻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不良心理的投射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这样的案例:妈妈带四岁的孩子来到咨询室,很着急地告诉我:“医生,我的孩子上幼儿园中班,怎么都交不到朋友?”通过了解,这位妈妈总是在孩子出门上学的时候,千叮万嘱交代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交朋友;而孩子一放学,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儿子,你今天交到朋友了吗?”……试想想,一个四岁的孩子,每天带着妈妈的交友重担去幼儿园,能快乐吗?而且,每天回家,告诉妈妈没交到新朋友,妈妈失望的眼神,焦虑的心情,又如何能让孩子快乐起来?四岁的孩子活在交际的压力之下,反而就表现得不自然了。经过深入心理咨询,我发现这位妈妈自己有很强的社交焦虑,无形当中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孩子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学生负担过重
在当前教育的模式下,素质教育往往被理解为智力教育,这是很大的误区。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对学生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很多老师、家长怕对学生的肯定会造成骄傲自满,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有问题”,导致孩子过分焦虑。特别是重点中学或者毕业班的学生,不少人认为,“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临近中高考,心理门诊更是经常接诊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学生。
父母亲没有时间沟通,或管教过严,孩子过度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忘记了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年轻的时候,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把孩子心理成长抛在一边,当孩子出现明显的问题时,再回头去反思及治疗,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部分父母亲甚至以打骂代替沟通,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加重。前不久我接诊―个初一女生的案例,父母亲忙于做生意,孩子回家想跟父母亲要一部手机,方便和家人、同学联系,父亲认为孩子是想违反校规不听话,当场发火,手里的一串锁匙当即就砸了过来,孩子大哭,而母亲在一旁抱着弟弟冷冷地看着她,小女孩觉得这个家再也没有她的容身之地,打开窗户,准备从20楼跳下去,还好爸爸动作快一把抱住了她,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过度溺爱,缺乏自信
现在很多独生子女,从小环境顺利,导致不少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一遇上点不顺心就会把它放大,久之形成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如果不及时医治还将引起躯体变化,典型表现为头晕头痛、四肢乏力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患者自从进入高中,常常感觉头痛头晕,于是他便认为自己有病。走访各大医院进行全身检查,可医院检查结果表示他的身体状况健康。其实是他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对学校的一切产生强烈抗拒的结果,最后不得不休学在家静养。而类似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而过度溺爱,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情。最近媒体经常报道的孩子拿刀刺向父母亲之类的案件,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太溺爱,让孩子心理没有得到成长的结果。
怎样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
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母的问题、当前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的问题,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非常有必要。
首先是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多沟通,多给予心理支持。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环境,养成健康的心理;还要对孩子多一些肯定和赞美,哪怕是他们极小的努力和进步。孩子出现一些差错时,要学会用同理心的沟通方式来引导孩子,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他们。一旦孩子出现异常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这一点对于正处于社会化重要阶段的青年来讲尤为重要。当代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信息量不断增长、传媒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他们受大众传媒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已越来越明显。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行为及心理无时无刻不在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作为祖国的未来一代,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有益信息的影响,促使其健康发展,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我们通过这样的调查和研究在充分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年学生影响的同时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能通过传媒手段给我们的中学生以至整个的社会创造一个较好的文化环境。
我这次开展调查的目的是调查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旨在能在下一步的工作和实践中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正确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心社会,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的成长。调查方法是以一般问卷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表包括20个题目,共做了100份问卷表,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家长还有教师,个别访谈了5个学生。调查结果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以下就是我们的调查分析。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正面影响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50的中学生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这些信息使中学生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认识社会和关心社会的几点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②,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而形成的。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大众传媒的商业运行促使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查显示在学生们购买学习用品时有39的人受到广告的影响,有7的人受到很大的影响。追求时尚是当代青少年所流行的消费方式。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
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调查显示有18的学生认为在同学中看日本卡通画的人很多,有51的人认为比较多。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
三、克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一些建议
1、全社会行动起来,抵制媒体毒素
行政部门对虚假广告、夸大事实的广告要严格审批,取缔黄色的、暴力的、低俗的广告,自觉抵制低俗广告。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而学生接触媒体是必要的,禁止他们接触是不可能的。面对大众传媒这柄双刃剑,学校应该秉着教育者的良心,对中学生正确运用媒体实施有效的引导,增强他们筛选和辨别多种渠道信息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中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为中学生所愿意接受的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检验书本中真理,感受人生的复杂多味,使他们不致于在不良信息闯入大脑时乱了方寸,迷失方向。
4、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自己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指导孩子正确接受信息,同时还要分析孩子的信息源,并与学校保持联系。
2005年兴起于大洋彼岸的Web2.0热潮无时差地席卷了中国,但自今年开始,它逐渐被焦虑所替代。
最近3年间,由于YouTube、MySpace和SecondLife等国外Web2.0网站的风靡,国内很快出现了成百上千个模仿网站。在急速展开的商业化实践中,这些网站将Web2.0的历史演绎得无比绚烂。
“那时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总是满舱,头等舱里的投资者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不少合作就是从飞机上开始的。”2000年,当Web1.0泡沫即将破灭之时,前雅虎中国总裁周鸿说,风投开始和创业者亲密接触,接头暗号是“web2.0”。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中,各种新技术、新概念的种子纷纷被种下。
“这主要是资金的催化。”搜狐CEO张朝阳当时发表观点,“以前风投的数量级仅是百万美元,现在动辄上亿美元。那些曾经投资过雅虎和Google的风投们,如红杉资本等都腰缠数十亿美元,用他们犀利的目光打量着整个中国互联网业界。”
据透露,“web2.0”一词应用上的理解主要是指那些提供各种工具和平台、旨在吸引用户提供内容互相分享的新一代网站。国内有人喜欢简单地将它视为一种理念,一部崇尚分享、去中心化、个性化的互联网新“圣经”。可当业界现在再冷静地对此审视的时候,却不知道已经收获了什么。
中国互联网不会变天
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是通过博客认识Web2.0的,因为博客较好地体现了Web2.0的特性:用户自主产生内容、彼此分享、去中心化,不像传统网站一样需要编辑以及充斥了精英式的内容。
但网易创始人丁磊在2005年就表示,“那些Web2.0企业想超越我们极难,三大门户网站随时都可以复制它们摸索出来的那点东西,除非它们具有‘特异功能’。”这个观点很快就得到了其他门户网站的认同,他们认为,中国互联网是“剩者为王”,能活到今天的企业都历经磨难,并探索出了符合自己的真正的商业模式。张朝阳甚至还笃定:“中国互联网不会变天。”
为什么会是这样?
博客网站的兴起,用户群迅速扩大,传统门户网站也终于按捺不住。2005年9月,新浪推出自己的博客,正式向专业对手开火。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互联网专家吕本富认为,新浪在巨大的流量基础上建立博客阵营,将使博客从互联网边缘进入主流,专业博客网站面临的竞争越发残酷。而当时刚刚获得千万美元风险投资,并筹划赴纳斯达克上市的“博客中国”并不认同。其创始人方兴东(也是中国博客理念的首批倡导者)叫嚣:“博客网一定能超越新浪!”
方兴东的话音刚落,国内又涌现出十几家博客服务提供商,但都无法用流量换来足够的广告,盈利模式飘渺难见,而雄心勃勃的博客网也日渐门庭冷落。
“单独靠博客赚钱很难,新浪可以依靠博客带动新闻流量和其他业务。相比之下,专业博客网站并不清楚自己还能从哪里赚到钱。”Donews制作人刘韧指出,博客的营运门槛正不断提高,就像Email服务需要大公司来提供一样,博客也需要大公司来提供。它们的竞争也是技术和实力的竞争,当用户群庞大之后,消耗的资源也非常大,不是大公司顶多只能偏安一隅。
又一场赶集式创业
播客与博客的发展,共同勾勒出中国Web2.0发展的主脉。播客颠覆了被动收视的方式,使用户成为主动参与者,同时又让用户对视听内容和收视时间拥有更大的选择,也是典型的Web2.0方式。
自2005年4月“土豆网”上线以来,中国类似的大小网站不下150家。悠视网、土豆网和我乐网先后获得数百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的风险投资。然而,这些Web2.0网站的盈利潜力是否跟它们的名气一样大,在博客面临失败的今天同样面临拷问。
根据调查研究机构HitWme的统计资料,YouTube占据美国互联网多媒体市场的份额远高于雅虎、微软MSN等巨头。它开创的互联网影音分享模式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播客正为这个美国奇迹而兴奋。
然而,直至今天,已成泛滥状态的中国播客业界广泛讨论的商业模式还是“贴片广告”。即广告商提供影音广告,原创播客在申请后,其作品的前端或后端置人小时段的广告内容,广告商将根据浏览情况支付相应广告费。实际上,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由于受众分散,对品牌推广并没有太大作用。后来有人建议,向人数众多且相对集中的宽频播客用户收费或更为可行。但《2006中国宽频播客市场研究报告》的分析资料却显示,国内只有28%的宽频用户愿意接受收费服务,42%的人明确表示“非免费不看”。
收费用户所占比例过低成了播客发展的最大制约,但除此之外,还处于雏形阶段的法律服务、盗版内容的不利影响以及正版内容的要价过高同样令人头疼。
业内人士介绍,播客网站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是内容丰富度,可国内缺少的正是原创的影音内容。很多网站为了充实自己,相互间的复制现象严重,根本无法作出特色。这不仅让用户感到“审美疲劳”,加速了它们之间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由于转载过多,多数网站也都潜伏着版权危机。
仍需更多耐心
投资机构BainCapltal的合伙人黄晶生认为,Web2.0作为一种应用的成功,并不代表其商业模式成功。企业不善于把流量变成收入,从应用和媒体的角度看可能是“国王”,但从投资人角度看则是不折不扣的“乞丐”。
同样,手机邮箱网站的CEO韩潼彤对此也表示并不意外。他指出,YouTube只是在名气和流量上获得了成功,Google还没有为它找到更好的赚钱方式,这多少提醒业界对Web2.0冷静一些。至于当前国内相关网站的发展困境,韩潼彤认为这是“追星”的正常结果,很多企业既缺乏盈利模式,又缺乏稳定真实的服务,令消费者和投资者失望是必然的。
毋庸置疑,探寻更多、更为成功的盈利孚模式已是国内网站的当务之急,而这似乎越:来越不容易实现。
当下,Web2.0互联网世界开始分化:1%的人制造内容,9%的人传播并共用,另90%的人仅仅在消费内容。这意味着,互联网对于大多数上网者而言,只是一种获取资讯的方式而己。HitWise的分析师比尔・唐瑟尔也发现,在YouTube的全部到访者中,只有0.16%的人是为了上传内容,供他人观看;与之类似,在图片共享网站Flickr的到访者中,只有0.2%是为了上传新图片,绝大部分用户都与那些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没有太大区别,喜欢观看而不是创造。
“电子杂志、无线音乐等领域曾有很多案例,在盈利模式不清晰,财务表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下一度出现资金拥堵的现象,很多投资者因此受了‘重伤’。现在,受到教训的他们普遍愿意调整进展不佳的投资计划,而不是持续地‘烧钱’观望。”智基创投总经理陈友忠指出,国内Web2.0的发展,各方仍需更多耐心。
据悉,尽管用户参与度不高,但Web2.0网站的访问量在过去两年里还是增长了668%。市场咨询机构费雷斯特市场研究公司在一份调查报告中也指出,企业对这项技术的需求保持着持续的增长。
关键词:一点资讯;兴趣营销;新闻客户端
0.引言
如今,手机中的新闻客户端似乎取代了曾经取代传统报业的门户网站。然而,新闻客户端之间的战争是极其惨烈的。根据2015年9月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给出的一份《亚太地区互联网访问率情况》的调查报告,其中就有关于中国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数据。从eMarketer给出的报告内容来看,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5.3亿人。
这5.3亿人中90%的人手机里只安装一个新闻类客户端,因此,对于新闻客户端的运营者来说,这唯一一个名额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机会。根据猎豹全球智库的安卓客户端2016年1月新闻类客户端用户活跃度排行榜显示,整体而言,排在前三甲的分别为:今日头条、腾讯新闻、一点资讯,优势十分明显。抢占市场份额是一个全方位的战役,这考验管理者对于产品鸿观到细节上的把控。相比“今日头条”早早占领智能手机新闻客户端阵地以及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门户从PC端转战移动终端相比,后起之秀“一点资讯”一路杀入新闻客户端前三甲的过程更值得研究。
1 研究方法
首先,可作为用户深度使用“一点资讯”,从用户角度对其产品做出最直接的评价。
其次,根据搜集到的“一点资讯”公开信息数据以及管理层之前所做的采访,分析其经营的模式。
最后,一点资讯的第一大股东是我所工作的凤凰网,且我因工作的关系需与一点资讯的产品经理以及部分频道的责任编辑有频繁的联系,因此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内部的运营流程。
2 一点资讯发展现状分析
2.1 行业壁垒
壁垒越高企业距离受到同行威胁的时间就越长,互联网公司的主要壁垒是技术壁垒与资源壁垒。其他新闻客户端依然是频道思维,面向频道做顶部内容,或者与第三方合作邀其入驻做PGC,其实实质上还是一种“主编加记者”的传统传媒模式,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已很难满足当下移动用户阅读要求。
一点资讯的行业壁垒便在于根据用户的兴趣阅读痕迹,利用数据手段让每个人不费力的成为自己的主编,可以决定只呈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不必为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浪费流量和浏览挑选的时间。这不仅源于过硬的技术还有海量的内容提供渠道。
2.2 技术壁垒
根据概述中的那张2016年1月新闻类客户端用户活跃度排行榜可以看出,行业老大市场占有率达到40.78%的“今日头条”和市场占有率达16.44%的第三名“一点资讯”都具有其它新闻客户端没有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换句话说,57.22%的智能手机用户选择使用这种更加私人化的具有兴趣推荐的新闻客户端,并且这个比例在日后势必还会上升。
一点资讯在搜索、推荐、个性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以及网页、移动端开发等领域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传统新闻客户端主要依赖的是庞大的编辑团队,而一点资讯的核心技术发明兴趣引擎借助搜索、内容深度分析、个性化推荐、机器学习等技术,从数量庞大的媒体库中抓取新闻,同时一点资讯的底层架构和筛选算法,经过数据、关键词学习,可以识别出垃圾文章、软文和深度文章,无须依赖庞大的人力,是一款技术驱动的兴趣引擎。
兴趣引擎是一点资讯独创的专利技术,它是在底层技术架构上把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有机交融,既提取了搜索引擎的数据爬取、文本分析等技术优势,也结合了推荐引擎利用个人画像推送内容的形式,可智能分析用户兴趣爱好,从而为用户精准推荐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这种“私人订制化”的新闻服务颠覆了传统门户网站的内容组织形式,也是迄今为止不依靠单纯的产品创新,而是一种产品与技术的联动提升创新,新闻客户端以“千人千面”为核心竞争力。
2.3 资源壁垒
2015年年初凤凰网斥资3.6亿投资一点资讯,这是是凤凰新媒体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与一点资讯宣布深度合作的还不止凤凰网一家,还包括一点资讯最早的投资方小米,三家企业将以一点资讯为中心进行深度合作,这就意味着小米、凤凰网将在渠道、内容等方面支持一点资讯。
小米生产的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上全部预装“一点资讯”客户端,也就是说,没卖出一台小米只能通信产品,就增加了一位一点资讯的用户,这种渠道资源支持,对一点资讯的市场占有率的贡献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而凤凰网给予一点资讯的资源是来自于内容。利用技术手段,凤凰网与一点资讯多频道打通,并分享凤凰网自制文字专栏、视频及音频节目的版权。以凤凰网博报频道与一点资讯自媒体平台打通为例,在凤凰博报上发表文章,可以在一点资讯同步出现,反之亦然。两个平台阅读数据共享,也就是说在一个平台上显示的是两个平台流量的总和,以此增加作者的成就感,也更加能够吸引用户的眼球。
3 一点资讯内部管理与营销手段
一点资讯早期的内部组织架构与传统的新闻门户基本依赖于庞大的编辑团队不同,一点资讯所代表的兴趣引擎,几乎完全依赖于搜索、内容深度分析、个性化推荐、机器学习等技术来实现资讯的推荐。
团队90%为工程师,他们负责资讯的抓取、甄选、分析、检索、去重、分类、聚类、推荐,以及机器学习。技术驱动+用户导向使得一点资讯较之传统新闻门户有了革新性的变化,成为真正的技术驱动的兴趣引擎。
在内容运营方面,订阅量大的重点标签进行人工筛选和加工。大频道几人负责一个,小频道一人负责几个,编辑直接对频道流量负责。一点资讯的编辑还会用QQ群将几个合作的新闻平台编辑拽到一起,在这个群里,各平台编辑们向一点资讯的编辑推荐自己平台的优质内容,一点资讯的编辑再从中甄选内容推荐到负责频道下的重要位置。一点资讯的市场占有率越大越容易拿到免费的资源,因为在互联网媒体圈里,资源提供方看中的并非是金钱,而是社会影响力,也是一种隐形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在各编辑群里各媒体平台媒体人都积极的向一点资讯的频道编辑推荐自家的内容,只为了能登上最好的位置,用户打开内容看到内容来源时,便也是一次广告宣传。
一点资讯的编辑会平均一天三次推荐给用户push,其中两条是全平台用户都可以收到的,另外一条是各频道编辑选优秀内容推荐给订阅该频道的用户的。这样的个性化推送更大大增加了用户的活跃度,因为推送的内容必是用户本身最为感兴趣的,也大大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黏性。发展到现在,一点资讯内部的组织架构也与早期有所不同,运营团队的逐渐壮大的同时,其广告部门也日趋壮大,这源于一点资讯的用户数量激增以及植入广告的手段之高明。
一点资讯专利的兴趣引擎的背后实质上是兴趣营销。通过抓住用户兴趣这个功能,建立了高粘性的用户群,也构筑了商品和服务信息精准到达用户的新渠道。当用户乐此不疲的使用一点资讯,享受其带来的个人喜爱的丰富内容信息的同时,一点却已将他们划分在了不同的数据库内,广告部拿着这些数据库换取了比门户网站更多的广告费。
未来移动互联的广告会分为:门户广告、关键词广告,整合营销以及兴趣营销这四种业态,兴趣营销不仅仅会是产业的补充,更是一次产业的颠覆与重整。关键是它相比于其它模式,更加有效,更加精准。兴趣引擎能够有效帮助品牌激活兴趣营销,并提供基于兴趣驱动之下的精准营销、品牌曝光以及原生营销等等。
4 一点资讯自我改革与创新
互联网行业就是条令人不进则退的激流,产品版本每两周就要迭代一次,因此创新与自我改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一点资讯2016年的蓝图是“落实全网化想法,推出内容应用商店”,就在近期,一点资讯推出了新版应用,包括了新产品 “内容应用商店”。
在猴年春节前迭代的新版本中,一点资讯在底通的标签选项中把上一版本中的“发现”改为“应用”。推出了一系列内容垂直的客户端,比如“凤凰FM”“追星神器”“穿衣搭配”。这些 客户端 的内容并不混进一点资讯的首页新闻资讯的信息流里,只是被添加到顶通的个性化频道标签中。用户需要像点击一个频道那样去点击安装好的应用才能看到。
而接下来,用户打开一点资讯,会发现它不仅是一个新闻应用,而且能满足多方面内容需求。比如用户是个粉丝,喜欢追星,可以使用 “应用” 中的追星神器。在追星神器里,也有下一级的频道,订阅不同的明星相关内容,或者看他们的行程。这些客户端都可以单独拿出去,作为一个个客户端。而一点资讯平台,将来也能接入与内容紧密结合的第三方应用进来。这第一批应用都由一点资讯一点的产品和技术团队自己开发出来的,作为样板示范。而跨出新闻资讯领域,向更广泛的内容领域迈进,则是一点资讯全网化想法的落地举措之一。
一点资讯聚焦的是内容,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平台。所谓平台或生态,一点资讯将从三个方向打造其应用商店,第一是接入第三方应用,比如那些跟内容相关的、重内容的应用,可以接入一点资讯,通过调用兴趣引擎,让体验更好。除此之外,一点资讯已经引入自媒体,他们通过创造内容来获得收益。一点资讯也将开放 客户端 制作能力,让一些专家,他可能不擅长创作内容,但是他可以借用一点快速制作出 客户端,用一点的内容库来做运营。这种模式在国外被称作内容策展者,很多内容策展人是某个行业的从业人士,根植于各个细分领域,通过其专业视角来整合内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科技的进步都是对个性的尊重,从封建社会的露布、小报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刊登航运信息、货价的商业性报纸,二十世纪初期与革命相关的政论报,以及单向传播的广播、电视到多向传播的微博、微信,明显的,垄断发声的特权逐渐被打破,自由和个性得到尊重。
一点资讯的劣势是进入移动阅读领域较晚,同时新闻客户端竞争激烈。前有技术类型相似的“今日头条”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后有自带大量忠诚粉的丝传统报纸和杂志出的客户端的追赶。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点资讯如何突围?
总体而言,一点资讯是在科技进步、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个性化需求增长的时代下应运而生的,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内容的生产、整理,分发和平台合作,构建一个生态化的内容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机器能全网抓取和精准推荐内容,再加上人工有情怀的加工及推荐,用户能自由和方便地得到他们想要且喜欢的内容。这或许就是新闻的未来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1]张楠. 早间新闻与《罗辑思维》――自媒体成功案例对传统广播早间资讯节目的启发[J]. 中国广播,2016,06:64-67.
想知道整容如何影响你的爱情吗?来看看BEAUTY的调查报告吧。
整容虽然是在你身体上的行为,但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它还关系着你身边朋友和家人的感受,更与你的爱情息息相关!
整容与爱情,BEAUTY调查
BEAUTY记者在整形医院、网上、学校等场所,对近百名18岁~30岁的女性和男性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中有学生、公司职员、教师、编辑、广告从业人员、全职太太、私营业主等,学历从中专、大学到研究生不等。
男性篇
1、如果女友告诉你她想整容,你是:
A 支持B 反对C 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2、如果她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偷偷去做了整容手术,你会:
A 勃然大怒,争吵
B 越看越不习惯,分手
C 算了,但下不为例
3、如果你同意她做整容,你能接受她做哪些手术?
A 割双眼皮 B 隆鼻C隆胸
D脂肪抽吸术E光子嫩肤
F隐私部位美容术 G 隆下巴 H瘦脸术
4、时间长了你才发现美丽女友的身体某些部位竟是靠整容而来,你能接受吗?
A 能接受,只要漂亮,美丽无所谓天生还是后天
B 不能接受,会以此作为分手的理由
女性篇
1、如果你想整容,会告诉男友吗?
A 会B 不会 C看情况
2、如果男友反对你做整容,你会坚持吗?
A 尽量说服他,以取得他的支持
B 如果不能说服他就不做
C 如果不能说服他就偷偷去做,事后再告诉他
3、你想做哪些方面的整容手术?
A 割双眼皮B隆鼻C隆胸
D 脂肪抽吸术E光子嫩肤
F隐私部位美容术G 垫下巴
F瘦脸术
4、你会鼓励男友也去做整容手术吗?
A会 B不会C无所谓
调查结果:
80%的女性在手术前会告诉自己的男友或丈夫;
42%的女性在调查时表示男友或丈夫支持自己做手术;
38%的男性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20%的男性反对自己的女友或妻子整容;
35%的女性表示同意男友或丈夫做整容;
77%的男性能接受妻子做一些诸如割双眼皮、隆鼻、光子美容等对身体影响小的手术;
当遭到男友或丈夫反对,而自己又非常想做整容时,70%的女性表示将设法予以说服;
如果不能说服对方,25%的受访者表示会放弃手术,而高达75%的女性则会采取先斩后奏的方法。
记者总结:
调查结果与我们的预测比较接近,男性对女性整容还是持比较宽容的态度,但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遇到反对时,有高达75%的女性会选择“先斩后奏”,由此看来,现在的女性不仅“为悦己者容”,而且还“为悦己容”,这应该算是一种观念的提升吧。
当整容被爱情解码
无论是谁,选择整容时都带着一份美丽的期望,但当整容与爱情牵扯在一起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BEAUTY记者选出几个在调查中采访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请来上海长海医院整形外科的邢新医生予以点评,希望能帮助将要整容或有整容想法的你做出正确选择。
分手不是因为你不美丽
记者印象:
木木是那种可称之为第二眼美女的女孩,打眼看不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多和她接触几次就会觉得越看越有味道。整形医生告诉我,木木由于失恋而对自己的外貌产生了否定,急于想通过整容手术来挽回男友的心。
木木自述:
我非常爱我的男友,曾经幸福地以为我们很快就会步入结婚礼堂。但是,前段时间男友却突然提出分手,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凭女性的直觉我认为他喜欢上别的女孩了,他却说是因为我太追求完美,对他要求太多,让他觉得和我在一起压力太大。
这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不够漂亮!于是,我决定去整容,我想当我变得漂亮他肯定会回到我身边。但是,在几家医院医生询问完我的整容动机,又打量了我的五官身材后都不肯给我做,还反而劝我去看心理医生,我真是郁闷极了,怎么会这样?
邢医生观点:
很显然,木木因失恋打击而对自身形象产生了疑问和不满心理,并天真地以为只要变漂亮就可以挽回一切。其实,“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容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适当整容可以让你的容貌锦上添花,但千万不要希望通过整容去改变那些不是手术刀所能解决的问题。
不愿面对随时都在72变的爱人
记者印象:
QIQI很漂亮,但她却由于过分追求美丽而失去了自己幸福的家庭,这不能不说是她最大的遗憾。采访她时,虽然离婚已有一年之久,但她依然很后悔当初的行为。
QIQI自述:
我是学表演的,无奈星运不佳,一直没能真正地走进演艺圈。徘徊了几年,心灰意冷的我只好趁结婚放弃了专业。我老公是做国际贸易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对我也很好。
有一次,在朋友聚会上碰到以前学表演的同学,她现在已经出演过不少电影、电视,我觉得她变漂亮多了,但具体是哪个部位又说不出来。细问之下,才知道她做了整容手术,从面部到身体做了一系列改变。
回到家面对镜子,我就想,自己以前总是找不准角色,多半是由于形象不理想,如果当时知道去整容,说不定现在也是不大不小的“星”了。这样一想,不甘心的我第二天就去了整容医院,隆了高挺的希腊鼻。再碰到朋友,都说我变漂亮了,整张脸也很生动。我高兴极了,自此迷上了整容。
由于老公常出差在外,这就给我整容创造了很好的空间,他离家时我还是周迅的下巴、王菲的眼睛,回来时我已是舒淇的嘴唇、莫文蔚的额头。看着我变来变去的脸,好脾气的老公再也忍不住了,但那时的我对整容迷恋不已,根本听不进去。老公说,生意场上本来就是勾心斗角,神经随时都绷得紧紧的,回到家来还要面对一个随时都在72变的老婆,家再也不是一个放松的地方。为此,他提出了离婚,而我也悔之晚矣。
邢医生观点:
如今,因恐惧妻子整容上瘾而离婚的家庭并不少见,歌星苏永康也曾爆出其离婚与妻子频繁整容有关。
临床中,这种对整容抱着极端心理的人并不少见,她们过分挑剔外表,手术期望值很高,一心追求完美,并将一些小缺陷无限扩大,心理学称之为体像障碍。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求美者,她光是双眼皮就做了5次,可结果还是不满意。遇到这类求美者,我只能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了。
虽然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但凡事不能过头,仅靠一张漂亮的脸蛋就想万事亨通,那是可笑而危险的。
为喜欢的人受点皮肉之苦算什么
记者印象:
深蓝说他以前根本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整容大军中的一员,第一次进整容医院纯粹是出于女友的原因。他的女友是个追星族,原本这也算不上什么缺点,可是她追星之余,一心想把他也改造成她喜欢的明星,而为了满足她的愿望,深蓝只好同意,谁叫他那么喜欢她呢。
深蓝自述:
原本我的眉眼和韩国影星张东健有些相似,只是鼻子不够挺拔。于是,整个张东健的鼻子就成了女友送我的生日礼物,而这个礼物可是花了我几千大洋外加身体遭受皮肉之苦换来的。不过,为了心爱的人,我感觉这个付出还是值得的,关键是整容效果不错,我自己看着都觉得非常满意。想想整个过程,也没有想像中那么恐怖。
女友看我愿意为她受那么大的苦,都感动得哭了,在家休息的那几天照顾我比我妈还细致,呵呵。下一步我还准备用微晶磨削把脸上以前长痘留下的痘坑磨平,谁说爱美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形象好了,做什么都会更有自信。
邢医生观点:
在统计男性做整容手术的动机时,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因女友喜欢某个男明星而做整容的男性占到总数的30%~40%。看来,男性整容得到女性的认知度要大于女性整容得到男性的认知度。
但是,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为爱情而整容时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最好不要受对方喜好的干扰,否则如果有一天爱情不在了,你就会后悔当初的举动。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相爱时出于对方的喜好而做了手术,可分手后又要求改回原来样子的人。
腾讯视频暑期奇幻季由《九州天空城》打响头炮。这部由企鹅影业打造、腾讯视频独播的奇幻巨制,在上线13小时之内突破1.5亿播放量,证明了此前对目标用户的准确预估,给基于大数据的“主题季组合拳”打了一针强心剂。
根据电视剧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在2016上半年播出的50部电视剧中,如《欢乐颂》等爆款剧,往往有着大IP、全阵容和强话题的特点。这种自带群众基础和原著粉、演员颜值和演技都在线、话题营销和粉丝“自来水”源源不绝的剧集,毕竟不是多数。而《芈月传》《武神赵子龙》《女医明妃传》等古装IP剧依然最受关注,都市剧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必须话题度、时尚感和网感兼具才行。大数据时代对业界的影响,除了反映观众的喜好,更是对未来创作的参考。
年轻女性最爱《太阳的后裔》等言情偶像剧,满足浪漫少女心,而男性则最爱雄性荷尔蒙剧,即悬疑、军旅、谍战等题材电视剧,这似乎无需数据单凭常识就可判断。然而常识触碰不到的地方还是需要数据说话。平台方看到的是,历年暑期档,收视率和点击量都会出现一个峰值,各大视频网站的竞争会进入白热化阶段,从2014年暑期档收视第一的《花千骨》,到2015年同样在暑期开启收视小高峰的《古剑奇谭》,可知每年暑期创造收视高峰的电视剧都有共同点――年轻化、偶像化、奇幻题材。观众方、用户方看到的是,各大视频网站的独播剧占比呈增长趋势,而独播就意味着差异化竞争,意味着平台对剧集的判断和选择会直接影响观众的点击量。“今天我想看什么剧,我会立刻反应出该点开哪个视频APP”,这就是平台方想要的客户记忆点。
在《忠诚与流失:中国视频网站付费会员调查报告》 中可以看到,付费看独播剧逐渐成为刚需。一来付费剧规模在提升,以腾讯视频为例,从去年的4部付费剧到今年的20部,增长率高达400%,随之而来的是付费市场的迅速扩张,有超过53%的用户愿意为电视剧付费买单,而让他们更愿意掏钱的,显然是独家内容、粉丝福利以及更多个性化产品。
而年轻观众无疑承包了暑期档的主要购买力。从以往数据得出的年轻用户的口味偏好,让腾讯视频重拳推出了暑期“奇幻季”概念,通过《九州天空城》《青云志》《幻城》《权力的游戏6》四部大剧来布阵。电视剧还是网剧的划分在影视人眼中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剧集背后是诛仙的庞大原著粉、郭敬明作品的强大号召力、当红主演的巨大粉丝效应和长篇热播剧集的口碑积累,这才是平台方综合考量的基础。 粉丝从参与走向主控“和明星一起发弹幕吐槽”终实现
年轻观众的需求是“一切皆可玩”。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优质的内容只是持久粘性的一个因素,在内容上加上好玩的元素才是留住他们的制胜法宝。综合腾讯视频《大学生视频行为调查》、企鹅智库《新生代网民研究》、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90后媒介使用习惯研究报告》的数据可知,85后、90后、95后群体中,开启弹幕的用户已达到四分之一,弹幕在年轻群体中彻底告别小众,他们已经养成“无弹幕不吐槽”的观剧习惯,甚至通过弹幕来了解剧情发展。除了弹幕以外,截屏、表情包、鬼畜等也是年轻受众喜爱的“玩剧”方式。
以往,年轻观众都是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到他们认为好玩的剧中,交流多限于粉丝之间,即便形成了“饭团”,也和明星、平台、片方等有着沟通的“鸿沟”,这种“上与下”的关系使得粉丝只是参与者或旁观者。现在片方和平台“走下来了”,积极参与粉丝的队伍,成为“粉丝群头”,时刻关注着粉丝“讨论的是什么”,以粉丝为考虑,为粉丝谋福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制剧观念的巨大转变。
腾讯视频电视剧内容运营中心总监黄杰介绍道:“我们在产品功能上开放了一个榜单的功能,比如说《青云志》《幻城》,如果你喜欢李易峰或者冯绍峰,可以打榜;再比如,我只喜欢李易峰,只想看他,我们有一个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在播放框的时候可以选择只看某一个明星,选择了‘只看他’之后,播放画面就只有他出现的每一个镜头,也可以组合选择,选择只看李易峰+赵丽颖之类的;我们还会开放‘边看边买’功能,比如大家看《青云志》的时候,最想买烧火棍,可以通过这个功能简单实现。”
除了看剧时的多元化个人定制,“和明星一起发弹幕吐槽”这个有点疯狂的想法,现在也可以实现了。想象下,当你正在发弹幕吐槽《青云志》中鬼厉的造型时,李易峰也许会默默地出现在弹幕上,发评论告诉你“其实我也不怎么喜欢这个造型”。看剧的时候聊不够?可以在明星QQ群等待《九州天空城》《青云志》《幻城》等各大剧集的主演“空降”,感受他们“不聊天就觉得好无聊”的90后症状。 会员有更多个性化服务购买VIP会员成粉丝变现的最佳途径
在视频网站早期的VIP会员特权里,“去广告”曾经是最大的福利。然而在视频网站混战的今日,去广告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说到底,追“剧”追到最后追的是“人”。而通过电视剧吸收来的粉丝则拥有“追星”和“探索周边”的迫切心情。不管是网络独播还是网播,平台方都是吸粉的重要根据地。如何将粉丝变现是视频网站一直在探讨的产业课题。目前看来,购买VIP会员是变现粉丝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剧粉购买VIP会员呢?这种会员制的用户模式到底有哪些优势和福利呢?
在线上,会员制可以享受内容方面的独家体验。正如企鹅影业营销推广总监巫天旭透露,刚刚上线的《九州天空城》排播每周会员会多看4集。除了剧集、剧情抢先知晓的模式之外,平台方如腾讯视频还为VIP会员提供独家纪录片等粉丝衍生栏目,让粉丝体验到定制化、差异化的内容服务。
在线下,会员制延伸到“花式追星”的行为中。号称“全宇宙最早看片”的超前点映模式就是其中一种。7月5日,腾讯视频通过H5在全球召集9名观众提前观看《青云志》,后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0万人报名。在《九州天空城》《青云志》和《幻城》观看方面,会员粉丝的看片提前量甚至超过了传统模式的媒体看片。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黄杰的话,观众的“自来水”口碑传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影视剧传播模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口碑传播已是媒体和观众共同成就的结果,而不再是单一主导了。
奇幻季作为“主题季组合拳”的新风尚,在会员制方面有更大的尝试。会员可享受两场“VIP尊享之夜”。粉丝不但能享受到最前排的座位,跟明星最零距离的观感,还有机会上台跟明星进行亲密互动。甚至这种互动被细分为“追剧前”和“追剧后”两个时段,前者可增加看剧时的代入感和亲切感,后者则满足剧迷们的深度好奇。在一些特殊日期里会有“特别企划”,比如7月12日马天宇生日,粉丝会被开放生日探班通道,粉丝可以近距离和偶像一起庆生。
除此之外,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是大势所趋。如专属弹幕头像,“你可以选择李易峰的头像,也可以选择赵丽颖的头像”。黄杰表示,会员还拥有投票打榜特权,比如观看《青云志》时,每10分钟就会掉下来一个道具,可能是一个烧火棍,捡了之后就可以献给剧中自己喜欢的演员,“VIP获得打榜道具的几率会高于非VIP用户”。
全方位产业布局成趋势 “这个组合拳的拳头有点大”
在“一切皆是流量”的互联网时代,和“全民娱乐”的泛娱乐时代,勾连起两大热门领域的视频网站当然不会只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的剧集播放功能。此番与片方实现联合营销也是腾讯视频奇幻季发力的重点。
在以往的产业链中,片方出品和制作电视剧,视频网站作为播出平台来播放,广告主来买单,片方和广告主一起营销,各个环节分工明确、各自独立。在此次的暑期奇幻季里,腾讯视频第一次做了整合的闭环营销,由片方来提供IP授权,为演员提供各种支持,腾讯视频则提供用户和宣发推广,广告主提供渠道和营销资源,如此三位一体,是基于片方、视频网站、广告主三方对彼此的诉求,整合资源,以期资源利用率和效果最大化。
由此,视频网站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在这个营销闭环中可以彻底地实现在游戏上的联动、在地推上的联合营销等等“三赢”的营销模式。比如在超市、在商场、在书店等实体场所,结合网络平台,片方、视频网站、广告主可三方打通平台壁垒联合营销。周边开始也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青云志》边看边买供应商合作,还有如餐饮或美妆等各个行业的异业合作。《九州天空城》也会发行手游和页游等游戏衍伸产业。巫天旭透露:“游戏中的人物设定和我们剧是有很强的关联性的,是有深度结合的,这个剧其实对我们企鹅影业来讲是一个比较全产业链开发的范本。”
不管对《老鼠爱大米》有什么看法,这首歌的广泛流行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可能是歌名讨的俏。老鼠这个小动物在感觉上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四害”之首,祸害衣物、传播疾病,因此百姓恨之入骨,发出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呼声;一方面它又是“属相”之首,成为活灵、机敏、聪颖的化身,所以还有“米老鼠”这样讨人喜欢的动画明星呢!但人类对老鼠的总体印象还是坏的。所以,养猫抓鼠、调药毒鼠、布网引鼠、放械打鼠……为的是最终消灭老鼠。昆剧《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偷窃成性,谋财害命,成为了典型的反面形象。但这首歌曲却歌颂起老鼠来,岂不让人感到新奇、滑稽?再说老鼠并不最爱大米,可能是为了押韵,为了调侃,冒出了这句“老鼠爱大米”的爱情俗语,令人“耳目一新”。据说这首歌原名《这样爱你》,常在歌厅演唱,反响平平,后改名为《老鼠爱大米》,赢得了青睐,才使这首歌的影响扶摇直上。
可能是旋律讨的巧。这首歌的创作、演唱杨臣刚是武汉市的一位年轻吉它手。他的演唱水平不敢恭维,他的创作还是可圈可点。特别是“老鼠爱大米”这句主题性的旋律,通俗易唱,朗朗上口,是这首歌广泛流行的重要原因。其它旋律则显得一般了些,节奏单一、音调平淡,歌词也有些随意,不够精炼,影响了整首歌曲的流畅和完美。
可能是媒体讨的好。这首歌算不上是一首词好曲美的优秀歌曲,杨臣刚的演唱也是极其一般,但很多音像出版单位、文艺演出公司不惜捧场,相继邀请,接二连三地让他在访谈节目中亮相,在大型演出中登场,音碟歌片更是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一时间,“老鼠爱大米”的歌声如雷贯耳,为这首歌曲的流行推波助澜。我怀疑是否有人在商业炒作。笔者也曾在媒体的强劲鼓舞下,亲耳聆听了杨臣刚的演唱,和很多人的感觉一样,把他捧得太高,吹得太热,不过如此,根本不值得去慕名追星。不得不承认,《老鼠爱大米》能有今天的“辉煌”,媒体是立了头功的。
由于儿童接受了媒体的辐射,接受了歌坛的传播,道听途说,耳濡目染,也会鹦鹉学舌,无师自通。他们不懂词意,只求好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对小动物的天性好感。《音乐生活》上发表的那个调查报告中,有关小动物的歌曲还有很多,如《两只蝴蝶》《波斯猫》《猪之歌》《美人鱼》等,所以儿童中流行《老鼠爱大米》也不足为怪。
在儿童中传播先进文化是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不希望听到天真烂漫的儿童在津津有味地唱着爱情歌曲,但有没有反思我们是否把确实优秀的,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在校园里推广呢?
何谓优秀的儿童歌曲?适合儿童身心特点、陶冶儿童情感世界、吸引儿童审美兴趣、开发儿童演唱能力的歌曲才是优秀的儿童歌曲。讲得再通俗些,就是歌曲的内容要健康、角度要新颖、歌词要生动、旋律要优美。这些老生常谈的要求虽然都知道了,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特别是独辟蹊径的角度、情趣盎然的歌词更难以寻觅,反观我们推荐的儿童歌曲,大都是“春天”“阳光”“红旗”“理想”题材的内容,词句司空见惯,味同嚼蜡。而这首《老鼠爱大米》的歌曲,不管内容如何,那只逗人的老鼠,就正中孩子宠爱动物的下怀。动物世界是儿童最感兴趣的领域,从我国儿童歌曲创作的鼻祖黎锦晖开始,就尝试动物歌曲的创作,他创作的多首歌曲至今盛唱不衰。日本、欧美的动画片中有着较多动物题材的儿歌,什么“米老鼠”“唐老鸭”“黑猫警长”“小熊维尼”“大象波波”……都是儿童心目中的明星。《老鼠爱大米》的传唱,启发了我们今后应重视动物题材歌曲的创作。
欢喜唱歌又是儿童的天性,学唱歌曲的主渠道应该是学校里的音乐课,歌曲的来源应该是音乐课本,由于音乐教材上的歌曲虽然大多经典,但基本都是一些陈旧的老歌,游离当代生活,所以儿童只能向媒体要歌,向歌坛学歌,大人唱什么歌,小孩跟什么歌,只管情趣,不管内容,只要有那么一二句上口、好听的旋律,就会和腔模仿。《老鼠爱大米》就是在各种场合的反复灌输下传唱开来的。为了堵截自发性的传播途径,一方面主渠道的音乐课上要及时教唱儿童欢喜的新歌,包括更新教材,与当今的儿童歌坛接轨,让儿童感到满足;另一方面要净化媒体,切忌炒作、蛊惑,让天真无邪的童心受到骚动、伤害。阻隔一些“儿童不宜”的音响,不去污染缺少抵抗力的耳朵。这次《老鼠爱大米》风靡校园,是一些娱乐媒体和商业演出惹的祸。
为此,最近中国音协在大范围征歌的基础上,挑选了100首优秀的少儿歌曲向全国推荐,盼望能唤起回声,唱响校园。要使其中的歌曲流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歌曲本身的吸引力。浏览100首推荐歌曲的目录,我想,大多出自专业作者之手,内容健康,旋律优美是没有问题的,但题材和角度能否引起儿童的兴趣呢?有没有像《老鼠爱大米》这样充满着情趣的歌名能吸引儿童的眼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