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手绘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手工会计摸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 现代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中职会计模拟实习提出的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会计工作运用计算机手段从1979年起步算起,已历经37年的发展与改进,尤其是从1996年迅速发展期开始,会计电算化已经初步得到普及。由于会计电算化相对手工会计在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电算化手段自然得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因而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重要要求。
许多中职学校对会计模拟实习课程的教学设计都停留在传统手工会计的层面上,这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适应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要求的会计人才。然而,也有部分中职学校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重点,一味强调熟练操作电算化软件,而忽略对手工会计实操技能的培养。会计电算化实质上是省略了会计工作流程,为会计工作者简化工作,长期依赖电算化软件会使我们忽视会计基本工作流程和处理方法,时间久了甚至对会计基本理论感觉生疏。真正的会计人才应掌握会计理论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电算化手段。
(二)单纯的手工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手工会计工作量大,学生容易不堪重负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传统的手工会计教学严重依赖教材,在厚重的教材中,基本涉及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职工薪酬会计岗位、收入利润会计岗位和综合模拟实习岗位等内容,相当于一个企业几个月的会计工作量,依据笔者几次担任此课程的经验,学生刚开始还能认真对待,可做到后来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许多学生把模拟实习课程当作一项作业机械性地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手工会计计算量大容易出错,登帐过账考验学生的细心耐心,纸质材料的填写影响速度,容易劳累。手工会计的所有计算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才获得结果,而且稍有不小心就会产生计算错误或填写数据错误,在登帐过账的时候也容易出错,堆积如山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资料需要学生耐心整理,经常进行大量计算、填写凭证和登记账簿容易让学生疲惫。长时间地手工劳作使有些学生思维变得机械,甚至产生畏惧成为会计的心理。
(三)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会让学生忽视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如果没有系统地对中职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反复训练,就让学生运用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所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学生认为会计工作“很容易”,把会计工作理解为只是运用计算机软件输入信息和数据,不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会计知识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第二,单纯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会让知识基础差的学生无从下手。中职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运用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有一定的会计基础。但由于部分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如此造成了学习难度加大、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不高的局面,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进行练习,]有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教学很被动,效果也不好。
二、手工会计摸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结合教学的设计
(一)从易到难,将手工会计摸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结合训练
笔者认为,无论知识讲授还是技能训练,都应从易到难,先初步掌握,再逐渐提升。会计模拟实习教学更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就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后面的教学就更难展开。因此,教师应在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设计上先给出一些比较简单的企业经济业务材料,要求学生先用手工会计手段完成整个账务处理流程。由于内容简单,学生会比较快地完成任务,并从中初步掌握审核和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要领。接着要求学生对同一企业的经济业务用电算化手段进行账务处理,此时学生因进行手工操作后,对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和该企业账务的处理都有较深刻的印象,再用电算化进行模拟实习时就会引起对比思考,对会计电算化的原理与流程认识更深,比单纯的电算化训练掌握得更快更好。在进行了第一次简单业务的模拟实习后,教师可适当加大训练难度,同样地让学生先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完成后马上用电算化模拟检验手工会计做出的结果。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手工会计摸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刻认识手工会计与电算化的特点。
(二)进行会计分工、轮岗换岗,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相互辅助
会计分工训练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会计分工的岗位一般包括出纳、审核与制证、所有者权益、对外投资与固定资产会计、存货会计、薪酬及福利会计、成本费用会计、销售、税务和往来结算会计、稽核、总账与报表会计(会计主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了营造会计工作氛围,提高学生的工作热情,会计分工的手工与电算化的训练应在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模拟实习时,教师应提供全面的综合的会计实习材料,并指派不同学生担任不同岗位,并要求先用手工会计手段完成其负责的会计岗位工作,再用会计电算化手段检验其手工会计得出的结果,检查无误后再与其它同学换岗,争取每个同学都能尝试不同岗位的工作。
(三)分组训练,形成手工会计摸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的竞赛
关键词:萃取剂;回收;化学分析
1 引言
萃取(本文所述的萃取以最具代表性的水、有机溶剂为两相的物理萃取为例)是化学分析领域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几乎必须经过的关键一步,萃取效率的高与低不仅关系到方法的灵敏度,也关系到整个检测效率的高低。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萃取方法是液液萃取法,为了获得较高的萃取效率,通常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对目标物进行萃取,然后对萃取后、含有目标物的有机萃取试剂进行浓缩,以制备成适合仪器检测的样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在萃取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挥发,在浓缩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加热、氮吹等方式挥发掉绝大部分试剂。当前,这些挥发掉的试剂一般通过通风系统送达活性炭吸附池。要保持对有机试剂的持续有效吸附就要使用到大量的活性炭,活性炭吸附饱和后还要及时更换,这是当前检测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难题。实际上使用活性炭进行吸附不仅存在以上问题,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常无法精确确定吸附饱和时间点;二是活性炭和部分有机试剂都是易燃物,存在易燃的危险;三是要保证实验室空气达标,需要持续不断地保持巨大的送风量,而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积极想办法开展浓缩过程中有机溶剂的回收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2 传统液液萃取法缺陷的理论局限
根据大家所熟知的分配定律,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如果一种物质溶解在两个同时存在的互不相溶的液体里,达到平衡后,该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值有定值(见公式1)[1]。
如果定义萃取效率为溶质在有机相中的量占溶质在两相中的总量的百分比(见公式4),那么从式中就可以推断出,要想提高萃取效率,只有增加有机相的质量。因此,要提升萃取效率,就必须提高萃取有机溶剂的量,这一缺陷从理论上都无法避免。
(1)
(2)
(3)
(4)
式中:
α――水相;
β――有机相;
nB(α)――溶质在α相中的物质的量;
nB(β)――溶质在β相中的物质的量;
mα――溶剂α的质量;
mβ――溶剂β的质量;
mB(α)――溶质在α相中的摩尔浓度;
mB(β)――溶质在β相中的摩尔浓度;
PE――萃取效率。
近几年传统液液萃取向微型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从理论上来分析,液相微萃取新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极大地提高了两相平衡的速度(传质速度)[2-3],但其本质仍然只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无法突破上述理论的限制。
3 萃取使用到的有机试剂的类别和危害
基于上述理论,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为了保证方法所需的灵敏度和目标物的检出限,当前国内外各类标准检测方法中规定使用的有机萃取溶剂的用量从3mL~110mL不等,使用的萃取试剂涉及从极性甲醇到非极性的正己烷。
从表1中可以发现,检测方法中凡是使用非极性萃取试剂且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检测的,萃取剂的消耗量都不少。究其原因:一是目标物的极性决定了萃取有机试剂的极性;二是毛细管色谱柱的极性程度和检测器的类型决定了萃取试剂的非极性;三是方法中规定的所有非极性萃取试剂都极易挥发。因此,如果用量少,最终在转移操作等过程中可能就由于挥发损失了很多,而这对于前期的萃取和后续的浓缩是极为不利的。
以当前纺织品有害物质分析中检测量最大的偶氮染料为例,可以推算出一个年检10万份的实验室的乙醚消耗量至少在5.7吨。如果以当前全国偶氮检测量为500万份推算,一年消耗的乙醚近300吨。这么多的乙醚如果不能回收,对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
有机化学试剂大家最为熟知的特点就是刺激性。其实除此之外大部分还具有神经毒性。由于其易挥发,加上手工操作的非密封性,因此通常检测实验室空气中的化学试剂浓度是无法完全受控的,这就需要检测过程中检验员全程佩戴令人不舒适的过滤口罩。
4 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的缺陷和改进
以纺织品禁用偶氮染料检测为例,方法中乙醚萃取剂挥发的主要环节在浓缩过程。当前实验室使用的浓缩装置见图1。在浓缩过程中,促使乙醚挥发有两个外部条件:一是较高的水浴温度,通常在35℃,该温度也是乙醚的沸点;二是烧瓶处于较高的真空度。
理论上,浓缩装置带有的蛇形冷凝管是可以对挥发的乙醚进行回收的,因为冷凝水在玻璃套管中不断循环造成了较低的表面和内部温度,加热、负压条件下挥发的乙醚在与温度较低的蛇形管表面接触就会发生冷凝。但实际上,由于真空泵不断抽气产生的负压,导致冷凝在玻璃套管上的乙醚还没有凝结完即被抽走。因此,试验操作中发现,乙醚的实际回收量非常少,回收率不超过5%,大部分挥发逃逸掉的乙醚都经过送风管送达外部活性炭吸附池。
图1 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浓缩图
针对检测方法中乙醚回收率低这一缺陷,为了提高乙醚的回收率,实现节能减排,利用现代传热技术对实验室浓缩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是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可在真空泵后面再加高效换热装置,冷凝部件可用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的板式换热器替代蛇形冷凝管(见图2),经对改造后的设备投入使用和测试,乙醚回收率可达到70%以上。因此,这种改进是非常有效的。
图2 乙醚换热回收装置
5 结论
在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中,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促使近几年不少学者在研究和推动传统液液萃取技术向微型化萃取方向发展[4-5]。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推动传统萃取技术向资源循环再利用方向发展,而且现代传热技术的发展为萃取过程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技术改造的基础。实际上,无论是开展液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还是对液液萃取法进行技术改造,都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重要的是,传统液液萃取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十分成熟可靠,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难度都不大。因此,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新兴产业,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重视技术服务手段的改造和升级,对建设绿色低碳检测和促进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 物理化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
[2]M.Rezaee,Y.Assadi,M.R Milani Hosseini, E.Aghaee,F.Ahmadi, S.Berijani,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water using di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6, 1116:1-9.
[3] M.Asensio-Ramos, J.Hernández-Borges, T.M. Borges-Miquel, Ionic liquid-dispersive liquidliquid microextraction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esticides and metabolites in soils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fluorescence detection[J].Chromatogr A, 2011,1218: 4808-4816.
[4] Xu L, Basheer C, Lee HK, Developments in single-drop microextraction[J].Chromatogr A,2007, 1152:184-192.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探究;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可创设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整合,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多媒体技术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拓展传播的信息范围,图、文、声、像并茂,将文字符号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各种感观,增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走访遗迹看历史》中,笔者结合课文内容,从网络中下载了电影《》的片段让学生观看,通过看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画面,听建筑倾倒的声音进行情境创设,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学生此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于是,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在班上汇报,同学们即刻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说了出来,教学效果显著。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产生直接、强烈的感染、刺激,相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有着不可比拟的良好效果。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氛围
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师在选择开课环节时,就要精心的提炼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添新鲜感,从而使他们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因此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普遍问题,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会吗?请同学看关于水污染的课件,看后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三、引导质疑解难,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把握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把质疑解难引进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理解授课内容时会出现差异。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学生则需要反复讲解,这就使得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都能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呢?选择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载体,将会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替代教师的“满堂灌”,如通过各种图表、动画设计、视频教学等方式处理教学资料,不仅有感性的认识,还有理性思维的冲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学生通过观察,加深了记忆,调动了思维,展开了想像,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当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易于理解时,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就不再是难题。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社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