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德育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过程。根据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教研室对品德学科的高度重视,我们本学期按照上级要求,组建了《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我们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教研活动 (1)确保每学期一定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组的实际,要积极参加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我们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1、组织本学科成员共同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并向任课教师传达计划。 2、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说课活动。
十月1、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做好准备。 2、每人上好常态课。
十一月1、观看优秀课例录像。 2、参加区名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过程。根据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教研室对品德学科的高度重视,我们本学期按照上级要求,组建了《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我们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过程。根据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教研室对品德学科的高度重视,我们本学期按照上级要求,组建了《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我们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一定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组的实际,要积极参加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我们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1、组织本学科成员共同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并向任课教师传达计划。2、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说课活动。
十月1、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做好准备。2、每人上好常态课。
十一月1、观看优秀课例录像。2、参加区名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包括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在评比时拖了班级的后腿就放弃对于差生的引导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我们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小学教育中差生被教师放弃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我们对小学差生的观察和对于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认为差生在学校班级评比当中给班级抹黑,不管如何努力都难以帮助他们转化,教师们没有信心,因此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这些差生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笔者决定利用接触小学教育的优势展开对于小学教育中差生转化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些方法借鉴,也帮助这些小学差生,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1."差生"界定
对于"差生"的概念通常指的是那些考试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又叫做"学困生"、"后进生"等,当然这几个称呼所包含的范畴并不一致,本文对此不做详细阐述。总体来看差生在小学中主要指考试成绩差,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困生是教育当中一块难啃的骨头",可见对于差生的教育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
2.差生形成原因
小学教育中的差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我们将差生形成原因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原因,一类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包括学生自身的智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客观原因包括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成长环境等。
2.1 主观原因
2.1.1 学生智力因素导致成为差生。小学生因为智力发展程度的差异以及一些先天性的智力发展障碍导致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考试分数在班级垫底,从而成为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这类学生在行为表现和个人思想品德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智力缺陷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教学进度,加上没有适当的辅导,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后面。
2.1.1 学生的习惯较差导致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差。另外一种学生其智力发展和普通同学没什么区别,甚至智力发展更好,但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不努力,听课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在差生中,这类学生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小学生在课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将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自然上不去,变成差生。
2.2 客观原因
2.2.1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小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基本能力训练,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多注意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采取一些游戏教学,在课后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活动等。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均处于起步阶段,学生没有自制力和分辨力能力,教师如果一直在课堂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有些学生自然是难以接受,从而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成绩下降成为差生。
2.2.2 学生的成长环境导致学生厌学。教育的两大影响因素:遗传和环境。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当中,父母经常吵架或者发生肢体冲突对于小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小学生很容易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学生的内向性格形成后在学校就不喜欢与人接触,对同学和教师心理抵触,自然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下降,这类学生可能因为承受不了打击从此堕落下去变成差生。
3.对策建议
通过对差生形成原因的主客观分析,我们针对性的提出小学教育差生的转化建议以供小学教师和家长参考。
3.1 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这是小学教育中差生转化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小学教师不能够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理念,那么差生的转化就是空谈。只有我们的小学教师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发展潜力,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因为差生拖班级后腿而放弃学生的教育。这位差生转化奠定了基础。
3.2 小学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差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较糟糕导致学生的成绩较差而成为差生,因此对于差生的转化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习惯培养和引导。小学生是出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步,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也是处于培养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在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些学生因为沉迷于电视剧或动画片,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后把作业放在第一位,先完成学习任务再做其他事情。
3.3 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小学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有些学生活泼开朗,有些学生则比较内向,有些学生喜欢科普,有些学生喜欢文字,这些都是学生的兴趣点,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差生转化而言,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将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就高涨起来,学习成绩也就比较容易提升。
3.4 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但是目前我们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强迫学生学习,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喜欢,并不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李镇西老师曾经说到他在每一天都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经常到学生家里做家访,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关爱更应该多一些,小学生缺乏判断力,可塑性比较强,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
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杭州市健康学校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学校的卫生工作,切实抓好健康教育,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和学生个人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学生健康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1、学生的近视率达到省标准要求。
2、做好学生“六病”防治工作。
3、学校要达到净化、绿化、美化。
4、抓住健康课堂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5、抓好学生两课两操的工作,保证学生视力不良率低于国家标准。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健康教育。
1、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要求,做好各项卫生工作。
2、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教师、有课本、有课时、有评价,确保学生健康知识合格率达90%以上。
3、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尤其是做好防传染病宣传、控烟宣传及预防艾滋病教育。校宣传画廊每月更换一次宣传图片,各班也可以在班级板报上开辟一块卫生与健康的专栏。
4、本学期,学校设置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与交流,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
5、结合大队部大力开展健康与卫生方面的集体宣传活动,利用每周一的集体晨会对全校师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二)做好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按《学校卫生档案》要求,做好学生病假统计工作,提高上报数据的准确性。
2、做好教学卫生管理与监督,逐步使学生课桌椅及采光照明等符合卫生工作要求。
3、认真监督学校饮水卫生及食品卫生,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发生。
(三)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
1、继续开展防近工作,及时掌握学生视力动态,随堂纠正学生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不疲劳用眼,按时下课,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2、提高眼保健操质量,任课教师要每天检查学生眼保健操情况,对穴位按压不准确的及时予以纠正。
3、根据传染病在不同季节的流行特点,认真做好预防宣传工作、消毒隔离工作。
4、配合防疫站做好学生计划免疫工作。
(四)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不断改善卫生条件。
1、坚持卫生管理检查制度,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班级,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校 违纪 教育转化
人们的传统观念历来是“重普高、轻中职”。中职学校往往是学生的无奈之选。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社会上对中职学校的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但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改变人们的思想也非一日之功,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在短期内仍无法改变。一定时期内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也依然会存在。
一、目前中职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困难
有的家长对中职学校不了解,对于他们来说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孩子上不了高中就上中职,这样不至于让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家长没目标,学生也没有动力;即使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学生自己本身厌学。学生没有求知、上进的愿望;不想上课或上课不认真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上课迟到,考试作弊。尽管这些年学校加强了对这方面的管理,然而学生上课不听课、扰乱教学秩序、考试作弊等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2.缺乏自信,有自卑感
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还因为一直以来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自卑的心理。这些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颓废、抑郁的情绪中。
同时,有些家长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法不得当,家长制观念至上,不问事由、用粗暴而又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教育观念和方法失当。甚至很多离异家庭、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更加导致了学生违纪行为的恶性循环。
3.心智不成熟,容易违纪
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其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制约的。他们对学校的思想品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基本上是认可的。但由于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某种需要或情感得不到满足或受压抑,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容易受环境影响而犯错误。某些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和同学产生矛盾,双方大打出手后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在一些学生眼里,学校各种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他们长期负重,没有自由,郁闷压抑。在学校里,他们组织纪律涣散,不愿接受校规校记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随心所欲,经常迟到,在自习课大声喧哗,熄灯后在宿舍高声谈笑,有的甚至有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破坏公物等违纪行为。
二、如何开展违纪后教育
1.丢掉思想包袱,讲清道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时犯错误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有错认错、知错必改,才能成为一名好学生。如果知错不改、拒绝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下去才是危险的。老师要讲清道理,使有错误而坚持己见的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接受老师的批评,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2.适当的教育方法
合适的方法,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批评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常使用的方法,运用批评方法要和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提升自尊、树立信心并解决问题,就需要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过后,当天或者一段时间后,等学生冷静下来之后,再对他们进行温和的教育。这样做,既可以巩固前一次教育效果,又可以发现新问题,进行补充教育。
3.家校联手全程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最可靠、最温馨的港湾。时下有一种说法:最不了解学生的人是家长,其次是他的老师。这个说法虽不是完全准确,但的确反映了一个很严重的事实:家庭和学校教育两个环节是脱节的。一部分学生之所成为问题学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欺骗父母、欺骗老师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家庭和学校能经常联系,交流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实际表现,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的真空,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教育实效。
4.积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转变学生观念
作为学校应该为违纪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和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理解,以弥补违纪学生长期以来所缺失的教育,开展体系化教育。目前笔者正在实践的对违纪学生的转化教育收效很大。积极开展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开展法制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开展拓展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开展劳动教育,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展军事训练,培养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
三、小结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19-02
一、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特点所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不严,迟到、旷课严重,传统学生过程管理无法监督。教育学有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2.高职学生工作适应新时期所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规模上万;管理职能增加,由单一的管理教育向服务转变,如学生资助管理、绿色通道、心理健康建档筛查等。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的固有模式。
3.信息化发展必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技术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热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应用和升级已是大家研讨的重点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现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统体系不完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推行“数字化”校园工程,但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网络使用,保证学生、教学上网需要,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考虑较少,大多数学校仅限于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等,部分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也仅停留于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简单功能上。
2.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一。由于高职学生中途退学、休学,甚至不管学籍,一走了之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导致学校很难对在校学生说出一个准确数字。主要是因为各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开发公司不一,导致数据库接口不开放,基础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
3.应用推广度不够。目前部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司开发成品,直接拿到各学校使用,但不同单位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不一,未进行有针对的二次开发,导致“水土不服”,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重负责,导致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等不愿使用。
三、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1.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构建本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如一:学生日常管理子系统中对学生考勤管理,可以采用指纹打卡或教师课堂考勤网上录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课堂缺勤达到不同数量,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其个人进行警示,同时辅导员、任课教师也可看到其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
2.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构建此系统时打破原有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系统统一规划,共享数据接口,数据库采用SQL2005或Oracle,不同子系统可以数据互访互调。
3.体系完善,结构清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职责与特点,为更加合理有效第构建管理信息化体系,把体系分为“1个核心数据库,4个管理模块系统,10个子系统”。“1个核心数据库”即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4个管理模块系统”即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与需要,分为“学生管理”、“学生成长与服务”、“学生个人评价”和“管理绩效”四个管理模块系统。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各子系统功能简介
针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权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在就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一个简要分析。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数据中心,主要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其数据中心所拥有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而且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的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应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以保障其持续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主要有关学生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且按院、部门、单个学生来、查询、审核。
3.学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生基础信息管理,采用系统编号的管理模式。主要提供对学号、学生身份证、学生家庭信息、学生简历、学生在校异动、学生联系方式的查询服务。
4.公寓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学生寝室调换、学生退寝等,主要管理者为公寓管理部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学号、考生号等信息进行学生入住、对学生在公寓住宿情况的统计、修改、审核、统计等。
5.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档案入校后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学生及二级院系学生事务办公室,含档案入库、退学、休学、毕业离校档案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6.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数据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含学生投放简历、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创业情况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7.学生奖惩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处分管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和学生三优评定系统、学生违纪记录系统。
8.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生源地、绿色通道等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事务,将相关信息传送给财务系统,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本文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完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对系统模块进行解释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孟治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纪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08).
[3]倪玉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4]杨晶晶.爱心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5]吕爱玲.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
【关键词】校园公益文化 医德教育 医学生 作用
一、校园公益文化的内涵
公益文化是以维护、实现和宣传公共利益为主旨、以文化形式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公益文化作为一种正能量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先进性。校园公益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历史继承、自我发展、环境影响而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对公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它以大学组织为主体,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感为建设重点,是大学公益精神、大学公益制度、大学公益行为、大学公益环境的总和[1]。校园公益文化是大学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生人文修养、思想品德的深化和升华,公益文化的建设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教育; 为病人服务的意识教育;医德原则规范、范畴教育以及职业纪律教育等[2]。公益文化所宣扬的爱心、励志、环保、感恩、孝顺、行善和助人为乐等观念,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校园公益文化建设能够不断提高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医学生培养高尚品德、提高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努力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公益文化氛围对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远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校园公益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医德教育,逐渐缓解日益加剧的医患矛盾。校园公益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学生的医学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使他们体会到医生职业的神圣感。
最后,校园公益文化建设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医学生个人的成长,职业的规划与发展,而且关系到现实中医德风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对于医学院的人才培养及学校特色人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如何深化公益文化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1.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首先,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继续深化“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团属宣传栏,建设好团属阵地,建设好团委网页、团委微博、微信等校园新媒体。其次,全面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用“先进典型”引领青年学生,用“公益文化”感召青年学生,用“阅读经典”提升青年学生。最后,着力加强思想引领的基础性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一方面,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大爱医德。打造“闪光的青春”志愿服务平台,深入开展“阳光驿站”“阳光少年之家”“阳光特校行”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举办公益文化节征集公益实践项目,发动广大学生深入社区、深入街道、深入群众,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爱伤残等弱势群体的公益实践活动,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丰富医学生的人文情感,从而推动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3.加强校园公益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公益实践及公益文化活动
首先,加强公益性社团的建设与发展,让青年志愿者协会和爱心社等公益性社团成为学校公益文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学校领导和团委的引导,为公益社团指明发展方向,进一步规范社团管理,不断创新,鼓励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扩大公益社团组织的影响力。
其次,医学院可以结合每年3月份的“雷锋月”举办校园公益文化节,开展一系列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益实践和公益文化传播活动,使公益文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人文素质、一种基本修养。通过对校内公益品牌活动的推介与表彰,增强公益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
另外,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通过设计学校的各种建筑设施,在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前提下,建造公益文化长廊或者公益文化展馆,在学校营造一种为校园公益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能够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高校公益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校园文化生态体系的重要分支,是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的重要方面之一。校园公益文化的建设是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文化载体,是医学院实现文化育人、思想育人的有效途径。探索校园公益文化建设模式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值得医学院校和普通高校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一雍里乡中心小学德育工作计划 根据往年德育教育所取得的经验,XX 年我校还将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主线,让学生 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科学方法和生动”为教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学 校的各种活动,培养越来越多的少先队员。为此,拟制定出了本校德育工作计划:
一、德育工作计划的总体要求 以党的17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 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针对我校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 开展德育工作。 奥运会的历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教育和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打 下坚持的基础,
二、工作措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深化民族精神教育;以迎接“大复查”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培训为重点,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以创新为手段,搭建德育工作新平 台。
(一)落实党的17大精神。 抓好党的17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 习贯彻党的17大精神的通知》的要求,落实好“三进”工作。结合我本乡本校实际情况和 教育局的要求,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开设形势教育大课堂。我校要面向学生,利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班 队会等时间,开设形势教育课,集中向学生宣传党的17大精神。
2.开展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营造学习氛围。通过 开展时事讲座、征文、小记者调查、座谈等活动,深化学生对17大精神的领会与认识。积 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展示宣传教育活动成果。
3.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9 月份组织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通过加强学生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 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社会文明教育 结合“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本学年进一步深化文明养成教育工作。在学生 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文明意识教育,把贯彻落实《守则》和《规范》作为学校的 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具体开展以下教育活动:
1.“奥运火炬校校传”活动。
月初开学以后 奥运会会旗,按照市、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统一开展火炬传递活动,让学生亲身投入 到迎奥运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奥运火炬传递的感受,营造喜迎奥运、争当城市主人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感动校园的好孩子”评选活动。以迎奥运、讲文明为主题,以文明向上、孝敬父母、 诚实守信、学有所长为主要内容,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评选出我乡的沈北新区“感动校园 的好孩子” 。
(三)加强德育队伍培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 加大德育队伍培训的力度。要求我乡的有关人员,按时、按要求参加专家、学者讲学活 动和班主任培训等工作;参加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班主任教师外出学习,开阔 视野,提高管理水平。
(四)突出德育特色,深化感恩教育 为了进一步深化感恩教育,巩固传统美德教育的成果,突出德育特色,以“感恩、关爱、 责任”为主题,各校继续开展以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为重点的感恩教育,培养学 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优良品质。
(五)坚持做好常规工作,促进德育工作规范化
1.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前提下,组织开展 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活动。
2.做好优秀德育工作者、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做到严格评选 过程、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3、搞好德育调研。
4、信息上报和稿件上交工作。德育处和教科研室要做好。
5、完成好校长室临时交办的工作。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有关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要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17大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2、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3、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 六、一 儿童节表彰工作。
4、加强师德建设,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事件发生。
5、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7、加强德育理论建设,在德育论文评选、 五、四 学生演讲会上取得好成绩。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1、全体教工树立 一切为了孩子 的思想,加强自我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爱生爱校,团结务实,以主人翁的态度,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2、坚持德育六化原则,不断探索科学的德育工作方法,寻求合理的德育教育途径,争取家庭与社区配合,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3、科学规划德育目标,做到学校教职员工全面投入,学校行政会上研究德育为先,各线计划安排德育为主,学科教育为辅,渗透德育。
4、加强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17大有关精神,提高教职员工的政治素养。
二是开展学习先优模活动,注重师表形象,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提高教师德育修养。
5、形成德育管理制度化,抓好班主任、辅导员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抓好后进生工作,通过教师学生反馈德育工作存在问题,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6、抓好德育工作的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宣传教育做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每班板报、手抄报每月更换一次,学校在每月月末进行评比,纳入年组考核。
7、继续强化规范制度, 抓反复,反复抓。
一是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等时间,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做到教育时间保证,教育内容落实,教育形式多样,教育成效显著。
一、本班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本期结合学校校情,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体系;依据德育大纲及班级总体工作目标,确立充实的德育教育内容,注重实效,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狠抓常规教育及班级工作管理,建立健全班级工作计划制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序列,落实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全面加强班级德育工作
1、德育工作要突出“三义、“五心”“共同”“五爱”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2、要做到“两个寓于”“三个坚持”及“四个”原则,“五个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合格学生。
3、要围绕“小学生规范养成教育”和“学困生转化策略”这两个主要德育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各类研究活动。
4、构建立体化德育教育网络。建立健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社会、学校、家庭多元参与的德育网络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继续抓好法制法规、安全常识、自保意识等讲座,定期开展家校联系活动。
三、拓宽多元化的德育教育途径。
1、以师表形象,身教示范。学校要积极倡导“立师德——加强师德修养,以教师的崇高形象影响学生;“铸师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教师完美的人格塑造学生 ;“树师范”——树立教师典型,以教师的崇高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倡师风”——倡导教师为人师表,以教师的表率作用鼓励学生。开学初、中考后组织两次扎实有效的学风学纪教育,巩固和发展德育教育成果。
2、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渗透教育。一是要发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育功能;二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少先队活动及升旗仪式及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本期要积极组织策划好、校园文化周。三、一年级要积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立相应的德育目标和内容要求和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活力。
3、加强班主作工作,强化班级管理。班主任要认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扎实做好班级工作,要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对学生要充满爱心,要以活动为载体促进班风建设,抓好学风、学纪教育,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在家校联系活动中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形成齐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结构。
4、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工作。各班要围绕《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十不准》等,培养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要抓住县局提出的“三个一”、“六个习惯”、“二个方面”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放松。要做好班级工作的重点内容,各班要积极围绕学校安排的“学风教育整顿月”活动,切实抓好对学生的安全纪律、学风教育。
5、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班级”、 “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园地、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校际合作;产学研联合培养
作者简介:潘志宏(1970-),男,湖北武汉人,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张家港 215600)谢凌燕(1973-),女,湖南洞口人,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编辑。(江苏镇江21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28-0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扩大规模,在这种快速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就业不如本科生的状况。[1]从高校的教学资源来看,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一时无法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教育资源短缺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瓶颈,尤其是师资力量的瓶颈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如何解决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不仅是研究生教育和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发展背景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它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自身完善的结果。[2]与此同时,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3]国内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开展了较多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提出了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沙龙、产学研合作、课题制、导师组等新型模式。[4]在各种模式探索中,普遍认为采取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但使研究生教育由高校得以向社会延伸,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行业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达到产学研三赢目标。产学研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研究生培养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和必由之路。[5,6]
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7]国内在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典型模式[8]、校企产学研联动培养机制、培养基地建设[9]、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导师队伍建设[10]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和共识。在立体交叉培养新模式中,研究生的纵向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实验研究技能)和横向培养(工程技术创新实践)并举、内涵(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和外延(管理才能和社会应变能力)兼修的综合素质培养。[2]实践证明,在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的新形势下,它对提高研究生培养的综合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保证作用,是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一种好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为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培养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产学研合作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处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联系密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对地方高校工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由学术型转变为工程应用复合型,[11,12]以硕士学位作为工程师职业的入门水准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地方院校由其特点决定,对于优势尚不明显的学科在如何建设和发展上,在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上面临的困难大、任务重,这些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改革问题,同时也是事关地方院校全面发展、整体上水平的核心难题。当前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关于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研究课题不多,特别是地方院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多元化培养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可操作层次的研究不多,实践探索很少。因而,立足于应用型工科为主地方院校的特点,基于校际合作进行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一、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主要任务
笔者承担了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进行了校际合作的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的探索,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校外部优质资源、缓解校内科研资源不足、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化的工科研究生培养方式。经过论证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结合校际和校企之间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探索,以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院校为主要合作对象,初步形成具有应用型工科地方院校特点的校际合作模式;结合教改实践,探索基于校际合作、以项目为依托的工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和方法;多元化培养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学研各方互动机制和责任的明确、学研合作指导中多师型的导师团队的建立和协作方式等关键问题和构建研究生的管理和激励办法等。
二、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的实施
1.实施思路
通过实际的大型工程或技术创新研究项目强化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拉近校内导师及研究生与优势高校、企业的距离,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辟新路。
产学研联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这种开放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能够促进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促进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施中的重点问题
(1)校际合作基础上,以合作发展为核心的产学研联合对地方高校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环境的优化作用。
(2)加强与同层次具有互补性高校的校际合作,形成高校间、校企间、导师组联合的对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激发灵感和创新。
(3)重点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和培养基地为平台的多元化培养模式,突出地方高校工科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4)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5)开展校际合作,进行多元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
3.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的实施过程
(1)通过校际合作的指导教师进行联系沟通,探索以合作发展为核心、以项目为依托的校际合作方式。
(2)通过与优秀企业进行沟通,不仅把企业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平台,还要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科技服务,使企业实实在在感觉到研究生的价值,真心实意地参与合作,学校从中获得进一步的研究机会,企业从获益中为校方提供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前景。研究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互动机制,对联合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明确各方责任,形成校企合作互动的办法。
(3)采用“高校课程―基地研究―校基答辩”三段式培养进程,对课程学习、中期检查、开题、论文答辩培养全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建立创新奖学金、研究生科研成果突出奖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基于校际合作的产学研联合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研究提高导师专业素质特别是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方法。探索改变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形成考评对导师专业实践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评价办法。
(5)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引入质量控制的方法,在联合培养教改实践中对联合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控制,并对研究生的研究内容进行产学研三方联合评估。
三、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优势和有效性
笔者课题组指导的研究生通过校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进入大型企业,参加和完成了多个工程检(监)测鉴定项目,参加了抗震加固工程设计,与国家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单位合作,完成了某大型风洞工程技术攻关中的节点关键技术试验研究。通过初步探索,校际合作产学研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是实现地方院校研究出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导师队伍得到建设等多赢目标的有效途径。
加强联合、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校际合作能使得高校间优势资源互补;合理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资源及地理优势、企业的行业优势,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限制的瓶颈;校际、校企之间的互动可以同时解决“找米下锅”和“有米无锅”的问题,充分利用了高校外部优质资源,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以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
以项目为依托的联合培养中,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为研究生创造好的研究条件,在完成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突破传统的单一导师负责制培养方式,发展导师团队负责制。导师联合指导组就是利用指导教师团队成员间的学缘结构、学术背景的异质性和思想上的差别,发挥导师集体培养研究生的辅助作用,使团队成员共享其团队的智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研究生在团队指导下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利于实现研究生由学习者到创造者的转变。此外,由于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充分融合兼职导师的社会资源,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可能。
有利于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科研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提高培养质量,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研究生教育、课题研究和就业三过程的顺畅衔接和过渡;有利于研究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发展;有利于研究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四、结语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师资组成及与科研机构的关系等都存在于学校这个“小社会”系统之中,高校在与社会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上呈现出一定的半封闭性。应探索富有弹性的、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本文研究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有:
区别于地方高校与强校合作的常见方式,本文重点研究同层次具有互补性的地方高校的校际合作,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发挥跨学校导师团队、跨地区产学研的多元耦合作用,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方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新性。
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使得本文研究能成为“走出去”的研究。
在本校导师为第一指导人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高校和企业中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提倡导师个体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强调校际、校企师资共享,突破了目前我国传统的以导师个人培养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能克服其不利于研究生学术思路的开阔、不利于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以及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张新厂,钟珊珊.“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57-60.
[2]肖劲,李劫,赖延清,等.立体交叉模式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实践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91-193.
[3]张勇,邵松林.走出象牙塔开辟研究生教育新天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32(9):113-115.
[4]杨晓丽.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3):22-24.
[5]莫建文,张顺岚,林基明.产学研合作提高工科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10,(9):70-71.
[6]陈舜蓬.地方综合性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47-49.
[7]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7.
[8]丁芸,鲍燕宁.关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9):300-301.
[9]许斌,高才,牛玉超,等.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86-90.
[10]王玲玲,赵君,蔡翔.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六题[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29(4):363-365.
一、德育工作计划中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年级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思路,创建“温馨教室”;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
二、德育工作计划中重点工作:
(一)、行为规范工作:
1、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训练,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以“美丽的校园,我的家”为主线,抓实抓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以学校校舍改建为契机,倡导学生以爱护学校为荣,损坏学校为耻。
(3)、做出学年少先队工作计划,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教师当面辅导、红领巾值日岗、少先队队风队纪评比、年级组进行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等制度,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4)、继续组织学生参与“行规示范员”、“行规示范班”的争创活动,使养成教育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水平。
(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
1、工作目标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班主任做好本班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对本班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本期组织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完成经验总结,参加评比。
(3)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A 对一些特殊家庭学生做到重点上门家访,对重点指导的学习型家庭做到上门指导 ,弘扬师德,让师爱在学生家庭中闪光。
B、深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根据学校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目标,引导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和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合理利用我国的重要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2、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将民族精神教育 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科德育的作用。
3、合理使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基地活动,加强实践体验。
(四)、进一步推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建“温馨教室”。
1、充分发挥各班学习园地、黑板报、家校小报、小队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
2、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争创年级组特色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温馨教室”。
(五)、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诚信品质教育。将生命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有机结合,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小学德育 教育管理 系统工程 实施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5-01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更是为人生奠基的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多元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学校工作还应该坚定不移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端正先进的办学理念,长期持久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切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所以,必须切实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真正建立一套健全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社会联动,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德育管理是现代小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最优化是建立网络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教育工作体制,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科学、顺利、有效开展,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德育教育管理计划
为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制定比较详实、可操作的德育教育管理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德育计划是在国家有关德育指导方针的引领下制定的,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德育目标
所有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德育目标,缺少了德育目标就像天空中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没有了归宿和出发点,一切德育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所以,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为了便于实施,还要把总体目标不断分解,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短期和长期的德育目标。
2.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步骤
有了明确的德育目标,就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德育工作内容,首先,要把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逐步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料号的行为品质和规范。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切勿追求速度,而失去实效。
3.确定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
德育工作的策略方法直接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方法,来发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
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管理,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德育教育管理统一的指挥系统,在德育校长带领下,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协调组织,积极做好德育教育管理的各项日常工作,这是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前提。
其次,开辟多种教育途径,使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无所不在,学校除了上好思想品德课外,还应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和教师的引领的作用,把德育教育寓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另外,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联动德育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立体的、完整的德育覆盖网络体系。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性,手段不要简单粗暴,仅凭强压硬管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是对德育工作与德育成果验收的必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制定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
德育工作的质量标准是检测德育工作成果的标尺,其应该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制定,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以及学校制订的《文明礼貌常规》等等。德育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非常标准、系统化的工作,因此,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为了便于检查检测评比,标准本身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层次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强化德育质量的检查与控制
德育质量的检查是通过调查统计、评比等方式对学校或班主任德育工作和德育成果的质量进行分析、检查的过程。并把通过检查所获得的实际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从教师、学生、德育内容、德育管理、德育手段及德育环境等方面,寻找影响德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
四、总结创新
总结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又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惩前毖后,一个周期的德育计划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总结要以德育工作计划为依据,参照德育目标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总结可以积累德育工作经验,提高德育管理水平。它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和总结前一段工作的实施情况,最为重要的是依据以往的经验,结合下一阶段的实际,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更加完美的德育工作计划。
另外,在实施小学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断提高小学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增强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切实处理好小学德育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着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 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 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