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游戏》中的活动课《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1、学唱《小老鼠上灯台》,进一步熟悉童谣歌曲,了解什么是童谣。

2、通过唱、读童谣,感受童谣的趣味性。

3、以童谣说唱会的交流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关注本土(多元)童谣文化。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唱《小老鼠上灯台》感受童谣歌曲的韵律美(节奏、音调、标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了解童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会说、会唱的歌谣。

二、学习童谣。

1、学习《小老鼠上灯台》

(1)按节奏读歌词。

(2)教师用听唱法教唱歌曲。

(3)学生随伴奏录音,完整演唱歌曲。

2、学习《跳皮筋》。

(1)学生自己尝试读《跳皮筋》。教师总结(关注节奏、音调、标准的语言)。

(2)教师范读后,学生再读。

(3)跳一跳:模仿跳皮筋的动作,边跳边读童谣。

(4)师生总结:童谣的节奏与跳皮筋的节奏、音调、语言的关系。

3、拓展学习海南童谣《数字歌》

学习关注点:童谣的的韵律感和地域方言,体现童谣的趣味。

4、小结:

收集学习更多的童谣,下节课举行班级童谣大赛。

板书:

第2篇

小雪橇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德育渗透点):通过歌曲的学习,表现在雪地里嬉戏时的喜悦心情。

能力:能用清晰、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知识:学唱歌曲《小雪橇》,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为歌曲伴奏。

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学具

教材

环节设计

导学过程

复案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

师生活动

在歌曲会后让找个别同学唱一下,变换演唱形式,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创设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律动进教室《斗牛士之歌》

1、常规教学

2、师生相互问候

3、发声训练

师: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学生

师:强调唱歌姿势,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

揭题明标

学生讨论

质疑问难

从音乐表现要素上,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雪橇形象,体会旋律的特点。

在表现中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学唱歌曲《小雪橇》,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为歌曲伴奏。

2、能用清晰、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1、导入:

2、听歌曲范唱

3、再次播放

4、视唱

5、模唱全曲

6、学唱歌词

7、解决难点

8、表现歌曲

训练点:

9、完整演唱

陶笛吹奏部分旋律

师:播放欣赏过的管弦乐作品《雪橇》,说出乐曲的名字?

生:感受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及乐曲表达的快乐的心情。

师:能说说吗?

师:播放歌曲,听这首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又使你想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随音乐模唱歌曲。

生:模唱

师:弹奏旋律,指导学生准确视唱歌曲的曲谱。

师:与学生接唱歌谱,师演唱二、四、五、六乐句,生:第一、三乐句。

师:感受歌曲旋律

师: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解决难点。

生:完整演唱歌曲。

师:指导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师:请学生歌曲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领唱、合唱演唱。

生:完整演唱

师:加入乐器伴奏,模拟铃铛声。

师:完整演唱。

三、课后小结

一节课有始终

1、检测

2、小结

师:总结本节课收获

师:小结

板书设计

小雪橇

课件

第3篇

主备人

时间

课题

集体议课修改

二次备课修改

学习目标

1.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时的喜悦心情。

学习

重点

能用自然地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小雪橇》

学习

难点

1.在高音演唱时的音准,以及演唱时声音的弹性。

2.一字多音、

附点节奏、

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集体议课修改

二次备课修改

一、组织教学

1.音准训练(唱音程)

二、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

《小雪橇》

,并提出:“请你听听音乐中的孩子们在干什

么,”

学生活动:聆听

《小雪橇》歌曲范唱,简述歌曲内容是:“滑雪橇”

“他们心情很高兴。

2.

揭题、板书

过渡语: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ー首歌曲,名字就叫《小雪橇》

三、解决难点,学唱歌曲。

1.听

(1)初听:“孩子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或“歌曲

的情绪是什么”

(2)复听,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3)再听,找出相同的旋律或节奏。(歌曲中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的节奏相同,其中第一乐句的1、2小节与3、4小节旋律相同)

2.学唱歌谱

(1)学唱单音5、3、6

(2)学唱第一、三乐句。

(3)完整演唱一、三乐句。

3.按节奏朗读歌词。

4.分乐句学唱第一段歌词。

(1)解决难点。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唱学习。

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问题1:

高音2音准位置不够重复的“啦”字演唱时弹性弱

解决方法:首先学习慢速有弹性的说清“啦”字,然后再演唱。

问题2:

2.i

72|

1—

一字多音的准确演唱。

解决方法:一字多音运用加入韵母并加以观察的方法解决。

(2)完整演唱歌曲第一段歌词。

5.学习第二段歌词

(1)解决难点:

3

5

3

|

2.1

7

2|

1—|

1—

拍手

哈哈

哈哈笑。

最后结尾句与第一段歌词不同,

由一字一音

,

变成

“手”

字对应两个音。

解决方法:主要是让学生独立观察,聆听旋律,教师示范解决。

(2)完整演唱第二段歌词。

6.完整演唱全曲。

四、拓展(乐器伴奏)

1.加入串铃或碰铃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音乐组集体备课评课记录表

记录人

参与人员

评课过程记录

康巴什第二小学

音乐组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准备

第4篇

课题

哈哩噜

讲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摘要

学唱、律动、创编表演

教学目的

1、学会并自然有感情的歌唱《哈哩噜》。

2、学会《哈哩噜》中的节奏

3、通过学习歌曲,感受特立尼达的音乐文化,并自主创编舞蹈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唱、拍、创编等艺术手段表现《哈哩噜》。

教学难点:

难点节奏

|

x

x

x

x

x

|

教学准备

1、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2、汇总PPT,制作教案、音乐、图片、幻灯片、钢琴、非洲鼓

3、奥尔夫教学法

(一)

导入(5分钟)

1.教师歌舞表演引出哈哩噜:(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朋友非常热情,还带来了特别的见面礼,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位朋友呢?你们看他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能将学生注意力快速的引入课堂)

2、同学们注意这位朋友表演过程当中出现最多的那几个字哦!(引出课题)

3.

引出哈哩噜、感受师:同学们,刚刚这位朋友演出精彩吗?

师:小朋友们,这位朋友在唱歌当中出现最多的字是什么呢?

生:哈哩噜!(出示卡片)(开心说出)

师:哈哩噜是什么意思?

师:哈哩噜是特立尼达人在很高兴的时候发出的感叹语!(做示范)

师:我们能开心的跟今天探望我们的老师们打个招呼吗?

师:同学真是太友好了,接下来我的这个打招呼可跟你们不一样哦!(

哈哩噜有节奏感)

师:我还能变出不一样的哈哩噜,你们听!(234……345)

(二)

节奏学习(13分钟)

回顾:

同学们,你们知道特立尼达在哪吗?

师:同学们,张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个小礼物,这个是我们特立尼达的朋友最喜欢的乐器了,同学们看是什么呢?

1.特立尼达手鼓表演(加音乐)

2.

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下?但是这个乐器一定要你们学会了才能上来尝试哦!

3.

教打节奏

a.

4\4

x

x

x

x

x

|(板书)

b.

ti

ta

ti

ta

ta

c.

加歌词

(啦)——注意舌尖翘起来,开心一点

3.初听歌曲,找出你听到的那句话。

4.按节奏朗读歌词

同学们的耳朵真厉害,下面我要用这个鼓来读出这几句话了

老师读歌词,让学生尝试跟读

4\4

x

x

x

x

x

x

|

x

x

x

x

o

|

跟着音乐

跟着音乐

4\4

x

x

x

x

x

|

师:同学们真的太厉害了,这么快就把我们特立尼达独特的节奏学会啦!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感受一下这首特立尼达民歌吧!

(五)学唱歌曲(10分钟)

2.

1.这首歌曲的速度?歌曲的情绪?

2.听歌曲,小组讨论,找出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并学唱,等下展示(出示歌词贴黑板展示)(制作简谱,两段歌词,小手)

3。教师弹唱,学生做律动

3.初唱:

a跟钢琴带唱一遍

b

找出相同歌词部分,分句带唱歌曲一遍

4.学唱游戏

唱歌接龙,老师常前面一句,学生唱后面一句。

5.复唱

老师弹琴,学生唱加律动

五.拓展:乐器展示,舞蹈创编(8分钟)

1.播放背景音乐,同学观赏特立尼达人载歌载舞照片

师:同学们,特立尼达的小伙伴们是不是非常漂亮还非常热情呀?现在她们再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呢!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要加入她们的队伍了?

1.

学生分成三组,自主创编动作

2.

选出优秀小舞蹈家进行表演,教师在前示范

六.拓展(1分钟)

1.

你还喜欢哪些国家的歌曲?回去搜集,下节课分享

第5篇

(辽海出版社美术二年级下册第4课)

教材分析:

《刮出来的画》通过让学生自由涂色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油画棒的方法,达到手、眼、脑的协调发展,在涂色过程中自发学会色彩的和谐搭配,发展审美能力,并且在尽情涂色中,使学生的情绪得以宣泄。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具有好奇性、游戏性,而且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处于概念化阶段,对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理解、认知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持其对事物永久的热情是这一阶段美术课的重要任务。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油画棒涂色的技巧,学习制作刮画,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2、学习了解树的形态及画法。

3、通过“彩色森林”、“刮画”一系列创设情境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觉及审美情境。

4、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保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重点:能用线条形式进行刮画,描画美丽森林。

难点:学习掌握运用不同的刮器、不同力度,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范画白纸、课件制作、油画棒、小钉子、牙签、废圆珠笔芯、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尽情地涂色

1、复习巩固色相:同学们,看一看你的油画棒笔盒里都有什么颜色,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还有没有你不认识的颜色,提出来大家一起认识一下。

2、涂色练习:你会用油画棒吗?学生在图画纸上任意选择颜色尽情挥舞,注意颜色涂匀。

3、学生展示涂色成果,比较发现不如意之处,然后修改。

二、感受森林的美

1、课件出示四季森林的图片,看后稳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学会了那些色彩?

(1)学生述说。

(2)同时,教师选用各种颜色的油画棒不规则地厚厚地涂在范画白纸上。

2、对呀,森林里有着丰富的色彩,那里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而且树木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是人类的还朋友,下面谁来说说对树木的了解:

(1)树木的种类及用途。

(2)树木的形态、构造等。

3、这么美的森林,不仅同学们迷恋,老师也非常地神往。可是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位女巫,她施了一层魔法,美丽的森林顿时一片漆黑。(教师在范画底色上涂黑,完全覆盖)。

4、这么美丽的森林被女巫霸占了,我们怎样才能拯救森林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三、拯救彩色森林

刚才听了同学们献上计策之后,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机智聪明,而且各个忠肝义胆,为了正义的事业都甘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也想用手中的“魔法棒”拯救这美丽的森林。(出示手中的刮画用的小钉子)

1、教师示范刮画。

2、揭示课题:教师将刮出来的范画予以展示,让学生比较这幅画与其他画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刮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刮出来的画》。(出示课题)

3、讲解“魔法棒”的使用方法:

(1)刮画可轻可重,刮的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不要将画纸刮破。

(2)以线条为主,适当地刮出块、面。

4、让森林恢复美丽容颜:

(1)构图讲解:主体部分画的大一些,运用遮挡关系刮出轻重、线条的粗细等。画得多、画得满满的,使画面内容丰富。

(2)老师已经相信同学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去拯救森林了,让我们拿起手中的魔法棒去拯救彩色的森林吧!

(3)学生刮画,教师巡视指导。(课件播放音乐)

四、体验成功喜悦

经过同学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美丽的森林又露出了往日的微笑,瞧,它们正向我们招手致谢呢!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拿到前面列队展示。

2、选优秀作品在投影上展示,并请学生介绍创意及制作心得体会。

3、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

第6篇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第7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活动兴趣 有效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这就明确了本课程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如何提高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课堂中的活动扎实有效。

一、活动兴趣激发不露声色是有效性的前提

许多孩子在学前阶段活泼可爱、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对周围事物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似乎有十万个为什么在等着他们。可是,我们不难看到,不少儿童进入小学以后,由于他们的探究欲缺乏适宜的环境,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培养,甚至受到人为的压制。久而久之,于是他们越来越不爱提高,学习兴趣的火种变得越来越小。可见,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心理品质需要细心的挖掘和爱护,才能成长壮大,促使儿童主动探索未知的王国。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在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参加活动的兴趣呢?我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而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应该把创设活动情境这一思想贯彻于一节课的始终。品德与生活课打破传统的课题方式,利用有情趣的儿童语言,用话题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活动、欣赏、讲生活经历呈现学习内容,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如一年级上册《新朋友新伙伴》,开课时,也可创设激趣的气氛,用歌曲来揭题。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唱一首《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情绪被点燃了,全班唱起了找朋友的歌。唱后,老师又启发学生:“同学们,大家想不想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新同学?你们可以自己介绍自己,用什么方法自己选择。”于是,同学有的一边说一边表演、有的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的照片、有的一边说一边画……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多快乐,真好!由此,进入主题活动。

(二)亲近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乐趣

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品德源于生活,品德形成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在学习《买东西的学问》时,教师先请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平时自己买过什么东西,怎样买东西。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大家都说买东西不简单,有学问。接着,教师请学生联系平时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买东西的经验,先想一想,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有什么学问,再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一名学生做好记录。过了一会儿,各个小组的讨论像热油炸开了锅一样。小组汇报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使学生明白了:买东西要买新鲜的,没有包装的食品要眼看、鼻闻、手摸,检查食品是否新鲜;有包装的食品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有厂家名称和厂址,过了保质期的食品不能买。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懂得讨价还价……这样通过发掘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又给予适时的点拨,学生对如何购买保证质量、价格实惠的商品已了如指掌,也增强了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采用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生活课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鼓励性评价,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道肯定的目光,一句热情的话语都会给学生精神上以鼓励。如二年级上册《你真棒》《我也棒》等主题,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自己制作了小红点、小苹果、小红旗等小奖品,在同学积极主动发言时,奖给这位同学一个小红旗,在活动中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奖励他一个小苹果,在与同学合作学习中,主动帮助同学的奖励他一个助人星……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非常高涨。

二、活动方式选用丰富多彩是有效性的保障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获取知识。我根据品德与生活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努力营造引人入胜的情境,给学生一片新天地,把欢乐撒满课堂,让孩子在快乐中感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活动目标制定明确、具体,是有效性的根本

活动的开展,要紧扣教学目标。丰富多彩的活动固然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较高,但是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最主要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完成有作用,有帮助的课堂上可以多搞一些,反之,有些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却没有任何意义。在二年级《我的好习惯》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让学生将各自的缺点写在纸飞机上,到操场上放飞纸飞机,和缺点说再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操场上将纸飞机一一放飞,有的又捡起来再次向远处扔去,有的则望着手中的纸飞机舍不得放飞。下课了,操场上留下了一地的纸飞机,望着兴高采烈的同学们,老师满脸无奈。这样的活动,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的效果却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与我们平时宣传的讲究卫生的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在设计课程活动环节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是否有用,而不能生搬硬套地将教材中的活动都搞一遍,结果预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被五花八门的活动给带走了。

四、活动时间安排灵活开放是有效性的依托

活动的开展,要注意连续性。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还拿《我的好习惯》来说,要想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光靠一两节课的说教是没有用的,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开展了“我有好习惯”评比活动。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握笔的习惯,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学生每坚持正确的姿势一节课加一颗星,然后每周进行评比,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他们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配合督促孩子写字姿势要正确。坚持了一个多月以后,班级学生写字姿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五、活动开展因时因地制宜是有效性的后盾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 数学实验课的目的 数学实践课的运用 数学实践课的成效

现行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即三维目标,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布置新的作业。数学课要求做到:1、获得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2、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推理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②从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稳步求实的良好学风。而我们的数学实践课恰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基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密切其它学科的实验田。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筹划,仔细导演,就会上演一幕幕耳目一新的话剧,课堂上迸射出耀眼夺目的思想光芒,智慧的火花,艺术光环。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将是群情振奋,星光灿烂。数学实践课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是学会知识,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的沃土,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良田,是培养具有道德知识,健康的新一代的圣地。

一、践行数学实践课的目的,确定生活实践中可行方案

数学实践课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与此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能力。③数学实践课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强化了人主宰生活的理念,有建设世界、改造世界的责任。在集体合作中有团队精神。

准备好上数学实践课的材料、资源,调整好课堂环节,设计好程序,预设课堂成效,就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成效,在数学实践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用数学的思维解释生活的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知识来理解、解释、处理生活现象。在课堂活动中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促销方案有这样一个题目:华艺商场现有某种商品100个,这种商品的单价为100元,该商场决定对这种商品开展促销活动,准备从全部销售额10000元拿出1000元让利给顾客。请你为华艺商场设计一个促销方案,再与同学交流。我是这样设计教案。

指导制定促销方案

一店、假如全部商品全部出售,每件商品卖90元,即打九折销售。

二店、假如全部销售,分组销售,买“九件赠一件”。

三店、全部销售抽奖活动。

凡购买本店商品可凭信誉卡参加抽奖,让利给顾客,有大礼赠送,中奖率100,抓紧时间,赶快抢购。

一等奖一个,赠价值若干元商品。

二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三等奖若干个,赠价值若干元某种商品若干件。

赠品共1000元。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看待三种方案呢?通过对比讨论让学生感悟到:经济不富裕的,可到一店去购买,受益均等,机率一样;二店有局限性,买九件才得一件赠品;经济富裕,想试个运气,图刺激可到三店购买。购买商品怎样合适,要动脑计算计算,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选定,量力而行,不能盲目随从。

其实:促销方案还有很多,如采取混合方案:

① 打折+赠品

② 积分、购物

③ 打折+抽奖

促销辅助形式:播放音乐,开演唱会,品茶,赏花,赏书画等观赏娱乐。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再由数学指导生活,生活科学合理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④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数学实践课安排的内容,目的使学生认识内在联系,形成对数学价值的初步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数学主要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亲自参加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为此在“旅游中数学”就体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的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从租车,用餐到设计旅游计划,无处不用数学来解决问题,而且很自然的把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融合在一起。⑤在三年级上册中,“搭配中的学问”是实现数学课堂三维目标,体现数学特征的好教材,这节课容易创设情境引进课堂,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们在“营养膳食平衡”课上知道饮食要粗细粮搭配,荤素菜搭配。那么我们看看康师傅是如何为我们配菜的。这节课容易激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周一、怎样配成一荤一素呢?(如表1)

同学们很快配出方案:(如表2)

共有1×2=2(种)

蔬菜要多样,维生素才丰富,周三的菜谱做了调整:(如表3)

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怎样配成一荤一素搭配方法?(做到不遗余漏)。(如表4)

共有2×2=4(种)

为了使营养全面些,周五的菜谱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如表5)

同学们找出了有序的搭配方法:(如表6)

共有2×3=6(种)

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有序规律,用乘法的含义提示了组合问题蕴含的规律,培养了思维的条理化,建立了数学的对应思想,为学习组合问题打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

数学实践课容易深入发掘数学资源,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教材内容不仅在主动探索环节上能够由浅入深地引入,在应用领域也是环环相扣。

如27页穿衣服问题:2件上衣,3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中不同的搭配方法?(如表7)

共有2×3=6(种)

27页行走路线问题:

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有几条路可走?

共有2×3=6(种)

这样的过渡是学生感到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可见数学用处多么广泛,多么重要!学好数学,才能使日常生活合理、科学。

教学不拘泥教材中所呈现具体素材,还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身边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作用。如在周一菜谱中加上一汤(西红柿)作为周二的菜谱,

这就渗透组合问题,做完一件事分几个步骤,每步有a1、a2、……a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a1×a2×、……an种方法,为以后学习组合问题奠定了基调,打下了基础。

对于教材采用合理的课堂设计,不但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上得到数学的滋润,学会了思维的有序性,增长了智慧,还会用数学知识导行了食、衣、行的问题,使日常生活安排得更科学,更合理,有情趣。它比单一的营养健康课更具有说明力,起到了防止食物、蔬菜单一,营养缺乏的目的。

数学实践课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空间。

教材呈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发现其中组合和谐美、简约美、对称美、不对称美,特点美,能够发挥学生潜在创造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在二年级下册将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组合设计图案,就能设计树啦、房子啦、动物啦、人物等美丽图案。(如图1)

有一道设计花坛题:有一块直径为10米的圆形空地,现在在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花坛的面积是空地的二分之一,应如何设计?(如图2)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良田沃土

数学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数学意识,数学行为,还能显示数学学科的科学性,环保意识,人文关怀思想。它是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沃土良田;它是进行高尚的思想道德渗透、理解、感悟、升华的摇篮圣地。就小学生而言,思想教育要言之有物,不能泛泛所指,才不显得空洞乏味,才能做到思想教育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在“估测一片树叶面积”数学实践课中,我做这样的总结:这仅是一棵平常的白杨树,它在晴天里释放的氧气足够我们2―3个人呼吸用的,这样清新的氧气沁入我们的心肺,让我们神清气爽,醒脑益智啊!它来自何方?前人栽的树去啊,我们在感恩前人的同时,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种花种草种树,利己利民利国。保护建造好树木,就是保护地球的呼吸之肺――好让我们自由畅快呼吸,来大家一起来:种一棵绿树,共建生态中国。

数学实践课是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综艺大观园。在实践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展示个人的才艺。比如说一段广告词,做一个表演。感受知识与艺术相溶的乐趣,感受文化思想的交融意境,感受自然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相辅相成的联系,沐浴在阳光下,行走在春风里,充实、完善者自己。

在和同伴的合作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对比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实践课堂上,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争论又有统一,既有竞争又有互助的和谐,融洽的气氛。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显示集体的力量。

在这块园地里。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精心绘制,一定会呈现百花齐放的桃李园;细心耕耘,一定会出现五谷丰登的高产田。数学实践课这块园地里,幼苗成长,蓓蕾绽放,为师者历尽辛苦不言苦,只争朝夕写春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课程标准.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舞台。

一、了解学生

要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善于把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移到上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了解,教师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是不用教的;哪些是部分学生会的,部分学生不会的,可以请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说教和提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只有教案的完整呈现而没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师的思维整合,而没有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谁能说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呢?总之,一个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不仅应在备课前能够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特点也应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备课前还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开这些症结,促进课堂上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呢?

二、解读教材

对教材的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解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倡导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应只抱着教参备课,还应该拥有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带进课堂,以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新基本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建立结构体系

课本知识是有一定结构体系的,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教会学生一个个知识点,而且还会巧妙地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当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了,他们就能用这种结构体系来学习类似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时,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先板书课题,释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然后整理出这样五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那个人怎么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只要能解决这五个问题,就能学好这则寓言,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第二课时中,笔者试探着问学生:我们怎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呢?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举手说:“我们可以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支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再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学生把在学习第一则寓言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系用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感觉学习的内容简单了,目标明确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七、学会反思

最近几年,教育界倡导反思之风愈刮愈烈,专家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个教师写几十年的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但只要认真地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教师在教案和听课笔记后总不忘附上几句轻描淡写的反思,其实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其实,只要我们每天记得把自己在课堂上某一环节的亮点和不足等记下来,并且要思考亮点为何成为亮点,要找到理论依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一线教师最大的便利。教师不要害怕面对课堂上的缺憾,因为只要是真实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在每节课后能敏锐地意识到哪个环节不尽如人意,并且能从一个个不完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重建,那么以后的课堂可能又少了一个缺憾,多了一个亮点。

第10篇

在上《春天在哪里》这课时,我注重了诗歌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唱春天,用歌声激发孩子们去探究春天,学唱了一首歌《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边唱边做动作,而且举办了一次唱春天“小百灵歌会”,并评出“最佳小百灵”。回忆了两首古诗《春雨》和《春晓》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课有关春天的古诗,在诗中让学生体会春光的美好。

二、注重作品的积累

在上《春天的种植》这课时,我注重了学生作品的积累。课中有一个活动是种瓜种豆,鼓励学生也去动手种一种。我让学生回家选择一种植物进行种植,并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布置教室“植物角”,一方面美化了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次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产生“我能行”“我最棒”的愉快体验。第二天孩子就带来了自己种植的植物,令我欣慰的是品种很多,有油菜,有青菜,有芦荟,有吊兰,还有黄豆和黑豆的种子……我赶紧用相机把孩子的作品记录下来。

三、注重活动的积累

在上《我和春天一起玩》这课时,有一个活动是玩中探趣,教孩子们做一个风车。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做的风车,有很简单的纸风车,也有彩纸做的风车,还有在自己买的风车基础上重新又做了一个风车安在了上面。我很开心,在课上,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风车出去玩。玩风车的过程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也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常识。使孩子们的玩和兴趣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能在玩中探趣,能在玩中探知。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我当然也没放过这个开心的时刻,用我手中的手机记录下孩子快乐的时光。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在上《我心目中的春天》时,我就很轻松地上完新课。平时一滴水,用时太平洋。由学生种植的植物导入,在观赏自己玩风车的情景进入新课,再由小百灵唱春天这个活动深入,伴随着学生熟悉的音乐《春天在哪里》欣赏美丽的春天。在课堂上我专门用一个版面记录课上做好的春光图,有红花绿草,有柳枝小燕,有诗歌,有蝴蝶。因为下个课时就有一个活动是把春天留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自编一份“手抄报”,这样我就可以直接用这节课的版面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一份“手抄报”

也不用花心思去寻找素材了,多好啊!看来平时的不断积累,真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教学流程完成比较顺利,因为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歌曲,熟悉的画面,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与老师配合比较默契。正因为此,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没有停留的时间,也就没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没有慢下来,让学生好好回味。这是专家给我的建议,我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课堂不应该是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脚步,完成教学流程,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起主体作用,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回味的时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案: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我心中的春天》

(一)本课活动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描绘心中的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趣及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

(二)活动准备

课件,有关春天的诗歌,KT板,学生带好画画用的学具。

(三)活动过程

活动①――小百灵唱春天

1.导入

师:春天到了,我们种下了一盆盆植物,学生观看自己种植的芦荟、油菜、青菜、吊兰;春天到了,我们制作了一只只风车。(课件出示同学们课间玩自己制作的风车照片);春天到了,我们教室门前金黄的迎春花就是我心中的春天,出示课题《我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在KT板上贴上柳树、绿草、小燕子……)

2.是啊,我们眼中的春天是红的花,是绿的草,现在我们跟随着歌曲《春天在哪里》来欣赏这美丽的春天。出示春景图,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3.小结:大家唱得真好!从歌声中我体会到了小朋友对春天的喜爱,体会到了春天给每一个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4.春天到了,刮起了柔和的春风,下起了淅沥的春雨,让我们跟春风和春雨一起玩吧!打开书26页,先自己读然后配乐朗诵这首诗歌――《春风和春雨》。

5.春天到了,小燕子也飞回来了,我们今天就来学唱一支歌《小燕子》

活动②――小诗人颂春天

1.我们大家都爱春天,我们还学过了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和与春天有关的成语,课前我们也搜集了有关春天的诗歌,我们来开一个朗诵会,好吗?

2.学生上台朗诵,相机出示孟浩然《春晓》,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分别写了春天的早晨,春天的雨和春天的柳树。诗歌《春天来了》《春天的脚印》《春妈妈的三个小姑娘》。学生朗诵完就贴在KT板上。

活动③――小彩笔画春天

1.我们喜爱春天,春天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让我们用画笔把心中的春天画下来吧!这是我搜集其他同学心中的春天,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打开书27页,把春天画下来。

2.伴随着钢琴曲,学生画画,教师适当指点。

(可画自然风光,也可画活动的情况;可单幅呈现,也可多幅展示。)

3.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每幅作品的独到之处。

4.大家画得真好,我真想和同学们出去看看,出去走走,一起去郊游吧!在歌曲《郊游》中结束。

第11篇

一、依托教材之“变”:须用足课本现成资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众多编者的智慧,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一个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就要用好、用足教材。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处置教材。我们固然要摒弃“把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传统教材观,但也要防止走向“随心所欲地贬低教材、丢弃教材”这个极端做法。

【误区】熟视无睹,可有可无

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美好的家园”一课中,有一个游戏场,是一副环保棋。从起点到终点共有72步。其中进步的有:种植小树,进3步;劝阻别人摘花,进2步;放飞小鸟,进5步;不吃青蛙,进3步;垃圾分类投放,进5步;阅读环保书籍,进5步……退步的有:随地吐痰退2步;乱扔香蕉皮退2步;使用一次性木筷子退1步;用弹弓打小鸟,退5步……

对于这个课本上现成的资源,三位教师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处理:

师1:课堂上出示了一个大大的骰子,全班同学一起看着大屏幕下棋,以掷骰子的方式决定前进或后退,一直到下完这副棋。

师2:课结束后,教师出示了这副环保棋,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玩。

师3:整堂课对这副环保棋一字未提。

【策略】珍视课本,讲求实效

第四位教师执教这课时,是这么处理这个教材内容的:以同桌为单位,给每组同桌事先准备好这副环保棋。课上花了5分钟时间让他们下棋,下完后提问:

师:同学们,哪些是可以进步的?哪里是要退步的?

生答。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们保护动物,所以要进……

生:因为他们破坏环境,所以要退……

等学生充分回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提炼,从各种环保规划升华到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整堂课的设计就以此开始,以此为主线索。

前三位教师在处理这个课本资源时,师1看到了,但只作为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下。师2看到了,但作为课后的活动,鼓励学生去下,至于学生会不会去下也就成了未知数。师3则无视于这一课本资源。只有师4正视了这个课本资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游戏入手,对这副环保棋的使用进行了巧妙的改变利用,不仅以此作为这堂课的导入,而且还以此作为整堂课的纽带,寓教与乐,最大化地、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个现成的课本资源。

二、基于学情之“变”:须精选课外有效资源

借助一定的课外资源往往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果。但在选取课外资源时,有些教师常常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注意对素材的解读,在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过于理论化,结果学生似懂非懂。这样的资源必然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基于学情,精选课外有效的教学资源,并正确处理资源信息,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

【误区】过于理论,雾里看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破坏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后果”,该教师结合去年的雾霾天气,选取了一个长达4分钟的雾霾新闻视频。新闻中对雾霾的形成和危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是对雾和霾进行了区分:雾是由水汽组成,不会危害健康;霾是由颗粒物组成,会危害健康。接着讲述了霾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化学能源的消费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最后还以北京地区为例,讲述了PM2.5气体产生情况:30%~40%是原始排放,20%~30%是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是区域输送等。在整个观看视频过程中,全班学生鸦雀无声,没有一点共鸣。越到后来,学生的注意力越不集中。

【策略】贴近生活,求真求实

同样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另一位教师就巧妙地选择了资源,她先播放了美丽的瓜渚湖视频,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瓜渚湖一年四季最美的景色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听到学生的欢呼声:“哇,好美!这里我去过!好漂亮啊……”欢呼声此起彼伏,一直到视频播放结束。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一张“雾霾中的瓜渚湖”图片,一片模糊,甚至看不清那些美丽的花花草草,给原本美丽的瓜渚湖抹上了阴暗的色彩。

师:同学们,这就是雾霾天的瓜渚湖,你对雾霾了解多少呢?

生:雾霾天容易出车祸。

生:雾霾天我们不宜户外活动。

生:雾霾中有许多有害的颗粒,会让我们得呼吸道疾病,对我们的身体有害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生:人类不爱护环境。

……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精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外资源,才能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否则将是无效课堂。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前者在选取资源时远离了孩子现有的知识水平,她所执教的对象仅仅是八九岁的儿童,对于雾霾的认识,不必分析得如此透彻,只要让他们知道雾霾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引发许多呼吸道疾病以及雾霾天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就足矣。而她却将“雾霾”这个不美好的事物进行了“深度挖掘”,结果与本课“美好的家园”的主题相距甚远,无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后者选取了美丽的瓜渚湖一年四季的美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且积极引导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感,这是一种正面教育。对于雾霾的危害只用了一张对照图就说明了问题,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要保护好我们美好家园的强烈情感,从而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立足课堂之“变”:须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辞海》中解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既定”的一种“自然形成”。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它既不是教材上既定的产物,又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才生成的资源。而课堂只有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因此,我们要从课堂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随时改变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误区】循规蹈矩,墨守成规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兴趣与坚持”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每天积累,持之以恒”,视频播放了我国古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练字的故事。他坚持每天练字,把十缸的水都给染黑了,终于成为了大书法家。接着提问:

师:看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1:他非常能吃苦。(师:竖起大拇指)

生2:我要向他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真不错)

生3:老师,我们班的王××也在练书法,他从中班就开始练了,去年还得了县一等奖呢!(师:真的啊,这么能干)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得很好,能染黑这十八缸水说明他练字时间很长,那么中间一定也会遇到许多困难,请大家充分想象,王献之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克服的?

生:……

【策略】就地取材,随势而变

同样教学“兴趣与坚持”一课,另一位教师则就地取材,及时抓住学生的生成资源,随势而变。课始,她用一个“采访小明星”的活动导课。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女孩在弹奏美妙的钢琴曲(考出了六级),结束后提问:

师:你们知道这个小明星是谁吗?(是老师的侄女,今年才读三年级,已经考出了六级钢琴,想知道她是如何苦练的吗?等下我们来电话采访她,谁愿意?生举手)

生1:姐姐,你天天练钢琴不觉得枯燥吗?

电话回音:当然也会枯燥,但每次枯燥时,我就对自己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坚持就是胜利。

生2:老师,我也有同感,我从中班开始就学中国舞,到现在已经快三年了。特别是练基本功时,我柔韧性不好,经常练得很疼,但我一直坚持着。

师一听班上居然有如此鲜活的例子,于是马上改变了教案,说:原来我们班就有一个“舞蹈小明星”啊。能坚持三年真不容易,老师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同学们,让我们来采访这个“舞蹈小明星”,好吗?学生更有激情了:

生1:这三年中,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舞蹈小明星: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看看别人是怎么练的,别人为什么会成功?从而鼓励自己一定要加油。

生2:跳舞会不会受伤?

舞蹈小明星:一般不会,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也会受伤。

生3:你能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拿手戏吗?

舞蹈小明星:那我就做几个基本功动作吧,说完在讲台边做了一个横叉,下腰,前后翻。那难度,那软度使每个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

不难发现,前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明知班中有一位学书法的学生,而且还得了县里一等奖,却没有好好利用,还是继续抛着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想象王献之练字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等问题。这个古代大书法家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光靠学生想象并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唤醒他们贵在坚持的意识。而后者就能就地取材,随势而变。她及时捕捉住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即时生成了课堂课程资源,将原来采访“钢琴小明星”变成采访班中的“舞蹈小明星”。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是正确的,智慧的,通过这一“舞蹈小明星”的现场采访,学生对坚持的理解有了质的提升。可见,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我们要关注课堂内发生的一切,智慧地运用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生成教学,课堂会更加精彩。

第12篇

陆红梅

(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小学  苏州  21520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根据现在小学的基本情况,一般采用“英语角”, “英语歌曲”等方法。但作为上课伊始的自由式会话这一环节,不失为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自由式会话以日常会话为主,而我们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在日常会话中的一些问题展开。

所谓自由式会话是口语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口语会话能力。在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常也有这样一个环节,只是这一环节更多的时候只是流于形式而未能真正起到作用。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最好的角色是引导者,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说话。英语课上的Free talk要突出“talk”这一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各类话题,并加以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用现有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和表演。自由式会话只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可能也不可以代替英语教学的其他环节。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现有的水平来确定自由式会话的内容和形式,而不只是单纯的去为了完成这个教学部分而去胡乱得进行自由式会话。以下是我在平常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自由式会话中的形式,经过自己对本校四年级的五个平衡班级做的听课与课堂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小学中自由式对话的形式有以下几种困惑: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存在的问题

(一)“老三句”的困惑

在我们平时的听课中发现,不管是同学间交流还是师生交流,经常听到的对话就是“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day is it today?” 和“What date is it today?”等问题。我们称这样的现象为“老三句”现象。首先,“老三句”在教学中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觉得乏味无聊,甚至对这样的自由式会话反感;另一种情况是,让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简单,根本不用“脑子想”。由于长期的仅限于这几个问题,学生已经达到条件反射的状态,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答案就可以脱口而出,这样根本起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自由式会话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训练口语。可是,每次的对话就只有这么几句,根本起不到训练口语的目的。另外,平日里自由式会话中有很多基本常识的错误。其中问“How old are you?” 就犯了与外国人交流中的大忌。而类似于“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也是因为错误的思想,认为外国人在交流总喜欢问天气的问题,就像中国人在打招呼的时候问“吃了没有”一样。至于,其他的提问也是一些相当“傻”的问题。通过对我们所在四个小学,六年级教案的统计,发现其中有82%的课堂上会有类似问题。而在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提出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为什么老是在问这几个问题?难道外国人就只有这几个问题可以来谈嘛?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特别傻等等”。学生特别是觉得“What’s your name?”这个问题,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问,现在六年级了还在问,而且问的对象都是好多年的同学,有时候觉得很无聊。由于长期的“老三句”形式,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对老师失去了兴趣,老师一张嘴他们就知道要什么话了,这对整个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老三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起不到训练口语,锻炼思维的目的。

(二)自由式会话不等于背诵课文

在自由式会话中另一种形式就是复习上堂课的词组或是句子。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老三句”问题,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呆板,更像是复述课文,学生放不开,起不到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心情的效果。在我所执教的小学,对五六年级作了调查:其中68%的学生认为这是在背诵课文,而且让他们觉得这三分钟很难熬。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开口说话了,但却让他们有了“说”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觉不到轻松和自由。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忆课文中的内容而不是在进行展开思维的对话。这让我们一直在禁止的“哑巴”英语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反而加剧。我在小学四年级的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全班38名同学,在上个单元中学习了 “Thank you very much.” “Not at all.”这句对话。我逐个用“Thank you very much. ”来问他们,但绝大多数同学都用“Not at all.”来回答,而不用我们以前所学的“You’re welcome”或是“That’s all right.”来回答。这个很简单的试验就证明学生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禁锢了,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最初,教师可示范复述,或以提问的方式提示学生或给出关键的词句,然后逐步过渡到独立根据课文内容复述。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了浓厚的语言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促进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那为什么会存在以上两种问题呢?我想应该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造成:

二.影响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的原因

  (一)师资

   现在的小学英语老师师资不够强大。譬如,现在江苏省的小学,一般学校都开设近30个班级,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分别开设英语课,英语老师平均有十名,所以差不多每个英语老师需要带三个班,备课,批作业等一系列的事情使得教师没办法每一节课都精心去准备课前的几分钟的自由式会话。这一原因导致了这一环节比较容易被忽视。

   (二)学生的自觉性

   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普遍不高,一些口头回家作业根本无法认真完成。由于大部分的自由式会话中的内容需要学生回家去准备,所以少了学生的准备,单靠老师的精心安排,之间互动不起来,彼此的兴致就提不起来了。这就导致了自由式会话精彩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分别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作了以下尝试,并觉得一下几种形式内容比较适合小学生。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自由式会话的对策

(一)音乐的感染。

心理学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类。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因为课堂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情或动作而暗示他人。积极的课堂气氛除了能统一学生的行动外,又能引导学生摆脱原先的学习状况,甚至具有创新功能。所以我会选择在上课后放一段音乐,但尽量避免较难的歌曲,可以选择同学们熟悉的歌曲,或者是一些简单易懂琅琅上口的歌曲,听一两遍学生就能跟着唱。然后接下去可以问一些有关于歌曲的问题,问问同学们的想法或是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喜欢的歌曲,同时也可以延伸开来说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最好是可以选一些与上一课的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这样可以顺带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当然,也可以选择与新内容学习有关的歌曲,以便更好的导入新内容的学习中。例如,在小学牛津英语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Unit6 Let’s count”中,要让学生们学习数数,从7-12.在一年级时,他们已经学习过1-6.所以我会选择《Five little monkeys》这首歌谣,歌词比较简单,节奏轻快,学生学得很快,很好得复习了1-6个数字。然后再导入新课时的教学,这样整个过程不会显得呆板,同时,起到了复习内容,放松学生心情,练习思维的目的。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找不到那么多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歌曲。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可以自己根据熟悉的旋律来编一些短歌,或是顺口溜。他们在课后也会自己尝试去编顺口溜来背单词和词组等。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教育的真正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

(二)情景表演的乐趣。

其实在自由式会话活动中,孩子们并非渴望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喜欢那种环境中真正各抒己见,轻松交流的畅快心情。像类似于报告一般的一对一对话只是学生一个人或俩个人的表演,会让其他学生容易开小差。所以小组形式的情景表演则是展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我们一般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到六人一组。在一个小组中,实行座位就近原则,但也可以适当调整,一般包括1至2名尖子生,中间穿插1到2名学困生。小学三四年级一般是课文内容表演,相当于角色表演,有能力的组在熟练的基础上,可以对会话内容进行扩展。而五六年级,我们则可以要求他们能根据课文中的对话内容,利用主要句型,自己编写对话,并且尽可能地创设出真实或虚拟的情境,增加表演的可看性。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大都能放得开,尽情地展示自己。而且每个学生为了能在表演中获得一个角色,会非常注重自己的语音、语调等说英语的技能,往往在课后练上好多遍。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表现对话内容,同时也复习和巩固了单词的读音,句型的表达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

(三)融入生活。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融入生活的适当的拓展。课外让学生通过搜集与话题有关的素材,利用自由式会话的时间进行成果汇报,并进行评比,如讲food and drink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Western food and Chinese food 的有关资料,在自由式会话时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教师还可利用这段时间给学生进行文化讲座。以前美国人也不好意思把在饭馆吃剩的菜带回家,怕有失身份。所以有的人就会对服务员说: “Waiter, could you please wrap up the rest of this meat for me ? I'd like to take it home for my dog.”尽管带回家的东西是给人吃的,但是doggy bag这个名称也就成了日常用语。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进行提问。就像这样的生活英语小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采集也可以老师用英语报告给学生听。这样可以激发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让他们有话可说也敢说。曾经听过一堂“Let’s go home”的示范课,老师拍摄了同学们放学回家的场面,在课件中呈现出来的时候同学们都沸腾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又出示了一些自己或是同学在家中的照片,作为同学们对话的提示,有此复习了上堂课的“What is/are he /she/they doing now?”的句型,我看到学生在下面谈论的很开心,而且我听到他们延伸到了爸爸妈妈等家人的问题,甚至还问到了家里的宠物。课堂气氛非常融洽。老师随后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整堂课引人入胜,课堂活跃。

(四)恰当的反馈。

自由式会话的训练形式灵活多变,而且不受课本限制,内容丰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自由对话,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结束了“哑巴”英语。所以在这过程中,老师不必太去计较学生所犯的语法错误。如是有严重的情况出现,老师也不要打断他们的对话,可以在他们对话结束后提出,但是不可因为他犯了语法错误就否定他们的对话,要以鼓励为主,让他们大胆的说。在自由式会话中,老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倾听者,适当的给同学回话中的一些建议。

总之,“自由式会话”是一种极为有益的促进学生口语训练的方式。教师加强引导示范能够促进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说,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让自由式会话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交流,而不是仅限于一个课堂上的形式。[8]并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以创新思维为主的对话教学,一定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也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收件地址:苏州吴江区松陵镇欧风华庭31幢13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