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绩效审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其能够较为有效地帮助企业自身找出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发展状况的原因,从而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加强自身发展中的基础性管理,最终实现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主要目的。绩效审计其本质实际上是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说两者内在方面存在极为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在: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都属于政府治理以及公共管理运动的产物,其主要的目的和内容也一致,即帮助企业寻找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不良发展情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此提高企业以及政府的绩效,从而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绩效审计和绩效评价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政府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即政府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出来相关的政府部门参与评价外,一些相关的外部机构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当中,如有专门的评价机构存。但是绩效审计再进行评价标准的界定时,其参照的是原先所设定的审计指标体系,而这一环节绩效审计所使用的,是其自身独有的方式。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从财务方面构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构建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首要出发点为其财务发展方面。传统的绩效审计评价过程中,企业比较偏重甚至过于偏重对财务方面的绩效审计评价,导致其整个企业的绩效审计评价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计评价在整个绩效审计过程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落实企业的最终战略仍还要体现在财务方面。企业财务指标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在其绩效审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构建其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财务指标的构建仍然不可或缺,甚至还要将其放在首要位置。通常企业的知识和智力资产收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对两者的投资与其回报间的关系,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行业对知识以及智力的具体利用情况。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员工知识体系的培训,增加其对企业的智力贡献率。这样企业就能够有效实现降低其生产过程中的人力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最终目标。除此之外,从经济效率方面考虑,企业可使用产品的销售率以及薪酬的增加率,来代替其具体的周转率指标。
2.从内部经营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体系指标的构建,可从其内部经营方面着手。企业的内部经营主要涵盖了新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几个方面。通常内部经营的整个过程是:企业从客户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要求制定自己的生产目标以及评价手段。可以说内部经营是企业较为完整的一个内部价值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如创新、经营以及售后服务等。企业内部经营的主要目标具体体现在平衡记分法的使用,其与企业传统的绩效审计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估中,比较侧重于自身产品的质量,而往往忽视了市场以及客户的需求。换言之,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太过注重产品以及自身技术的改良,却很少重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忽略了企业的长远目标。而内部经营过程中,平衡计分法的使用,使得企业通过内部经营的流程,充分将其自身的员工的学习和成长与顾客的价值观和企业财务目标等相结合,实现产品的设计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业务流程以及发展目标额制定。
3.从学习和成长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体系指标的构建,还可以从其员工的学习和成长放面出发。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员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提高其绩效,必须要从提高企业以及员工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能力入手。而企业和员工的对学习与成长能力,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从提高员工的学习和成长能力方面展开审计工作。通常提高员工的学习及成长能力的首要目的,即提高其满意度、流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这三者中,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可以采用打分的方式实现;员工的流动率则可以通过适当地主动调配来实现,企业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调动和调配,能有效争取留住一些长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员工,从而使其人才得到保障;而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则可通过员工个人努力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即员工的数量必须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其次,可以从企业信息系统的能力方面入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够使员工及时了解到客户与公司间的关系,企业可根据信息的覆盖率情况,来实现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满足员工的需求能力的审计和评价。最后一个方面是从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入手,通常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联系,企业积极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而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培养,可从企业让员工自行提出一些合理建议的数量来进行衡量。
4.从生态环保方面建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可以从生态环保方面出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企业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可以说生态型企业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企业必须在进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审计体系对员工、客户以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据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社会责任间有着一定的联系,而其会计审核指标,也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对环境造成等的影响,才能实现正真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从生态环保方面构建其绩效审计指标体系,可从生态效率指标的定位开始,具体设计时可从淡水资源、各种废弃物的耗竭以及非再生能源的枯竭等方面来进行指标的设计:如单位收入耗水量通常等于企业淡水资源的消耗量除以其净收入,这一指标就能够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程度;企业单位收入排费量通常等于企业未达成的三废排放量除以其净收入,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对自然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通常指标值越小,表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强;此外,企业的单位收入能耗量通常等于其能源消耗量再除以营业的净收入,这一指标能够准确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对能源消耗的具体程度,通常指标值越小,表明企业的能源消耗越低。
三、结束语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
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论文摘要:文章对施工企业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审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做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对维护企业利益,避免合同风险、融资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行为仍然存在,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阴阳合同、肢解单位工程、造价一次包死的中标工程,结算时砍一刀等建设单位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影响着建筑市场秩序,给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建筑用钢材、水泥、铜等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工程成本,尤其是对造价一次包死的项目影响更大。一些改制后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上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差距,粗放型管理的影响还较深;还有一些企业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手段较落后、施工技术层次较低。
以上这些因素直接造成建筑企业存在合同管理、投资、融资、垫资、拖欠工程款、施工等多方面的风险,而内部审计是有效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施工企业都设置了审计机构,以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刚起步,还不是很成熟:(1)内审工作在管理和经营领域深入不够,多数停留在差错防弊的一般水平或层面上,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不大。(2)在审计方式上,仍然以事后审计为主,并非是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审计手段单一,使内部审计监督缺乏有效性;审计程序简单,取证不到位加大了审计风险。(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欠缺,项目管理规章制度流于形式,一些企业管理层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高度来考虑。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效益评价、决策服务、间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当前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就是经济效益审计,。
一、实施内部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阶段,许多大型民营和国有施工企业通常采用的是“三级管理三级核算”的组织管理模式,从低到高依次为工程项目经理部,工程施工分公司,总承包公司。集团公司为利润中心,工程公司为成本费用中心,项目经理部为责任成本中心,机制上按责权利效统一原则,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其基本考核模式为:项目经理部、分公司实行集体风险抵押承包,即“包实基数,确保上交、超额奖励、亏损受罚”。经理部实行“项目总承包合同书”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分公司按工程项目施工合同工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项目经理和分公司经理作为承包代表人、重奖重罚。其奖罚标准同整体承包效益和个人业绩挂钩。
为了使责任制落到实处,就必须坚持实行效益审计、成本跟踪核实、项目解体终审、责任制自评、互评和纵向、横向交错考核等办法,力求承包合理、成果真实、考核严明、奖罚兑现。
工程项目的内部效益审计就是施工企业内部通过制定适应项目管理目标审计方案,对其所属工程项目实施的、以促进工程项目部完善内部管理,帮助项目负责人更好地履行经营受托责任,提高项目的盈利能力,防范经营分险为目的的一种全面的效益审计形式。它是施工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目标随着项目不同阶段而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合同管理的有效性。合同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合同对整个项目投资的效益性;合同执行中的变更管理,审计项目单位是否掌握和运用索赔技术。
2.评价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审计项目单位在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计划、动态控制、核算和分析是否真实、完整和有效。
3.评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的有效性。
4.评价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审计和评价项目单位预算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的信息使用效果。
二、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长期性、阶段性的特点,可以把内部效益审计分为三个阶段:即项目投标(事前)、施工中(事中)和竣工后(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
1.项目投标决策内部效益审计。主要包括:参与标前评审,评价承接项目的可行性;参与预算分割制定,评价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审查标底编制的合规性和标书制作的完整性,规避投标风险。在实务中,审计部门对其单独立项审计情形并不多见。
2.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核实建设项目的成本造价。重点关注内容为:(1)工程量的真实性审计,即包括实体工程量和实际消耗量的大小,主要是验证其提供资料的真实程度。(2)材料使用情况的审计,即施工单位是否真实采用所列材料的规格和数量等情况。(3)对影响造价的材料价格签证等有无按施工合同要求办理。(4)审计工程质量,即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采取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5)审查建设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建设单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及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现象。(6)通过审计,提出合理索赔的可能性,根据同期施工日志,对索赔事件的起因和责任归属进行划分,按索赔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索赔证据。(7)在建设项目结算阶段,重点检查影响项目成本的事项,如材料市场信息价格的变化、补充合同、工期执行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等。
3.竣工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竣工后内部效益审计通常是在中介机构出具《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核报告》后,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对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审核和综合评价。在这个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侧重点是影响最终绩效激励兑现的量化指标的审核,如项目收入支出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确认;项目外债情况及真实性确认,同时对项目管理控制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项目后评价。
在各个阶段,对项目的整体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特别是对利润等绩效需考核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分析,并依据效绩考核办法,出具内部效益审计定量指标评价报告;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材料、安全、现场管理等进行控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并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基础上进行产值分析、利润分析、风险分析,出具项目中期控制预警报告,以达到过程控制,目标管理。
三、内部效益审计的具体审计步骤
内部效益审计实施过程就是实现项目审计目的的过程,其实施主体是总公司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只是项目审计的一部分,而对影响工程成本的施工组织方案、材料物资供应、施工机械的配置与调度、分包工程成本等重要因素的审计,需要工程技术、经营计划、物资及审计部门本身等多部门参与。内部效益审计过程一般为:下达审计通知书,制定审计方案,组织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交换审计意见等。
工程项目审计实施时要充分考虑审计目的对方案的要求,在编制审计项目实施方案时,要按照《内部审计程序规范》和《内部审计制度》,制定符合具体审计目标的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为例,其主要审计程序的设计是在确定成本费用为重要效益指标审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查证分析表单,引导内部效益审计方向,并使现场审计取证表单成为内部效益审计报告的主要组成内容。
1.总体审计方案中量化绩效指标的审计。以系列查证分析表单为线索,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以成本费用为重要审计内容,在工程结算收入较为确定的情况下,主要以分析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为重点,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人、财、物的供应,机具的配置等等进行分析。
2.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具体审计程序和审计表单举例。以《分包工程成本控制表》为例,审计表格的设计是为了最终反映审计成果,通过履行相应的审计程序,对审计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确认。在大量存在分包工程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对分包工程的审计监督,对人工、材料、机械等结算价格的审查,是内部效益审计重点关注内容和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通过选择或制定审计所需管理表单,在审计相关数据基础上,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
3.分包工程成本。一是抽查分包工程款拨付单,检查拨付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分包工程拨款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是否正确及时入账。二是抽查分包工程材料发出及领用的原始凭证,检查领料单的签发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材料发出汇总表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材料单位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正确及时入账。再以《消耗主要材料差价分析表》为例,材料费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70%以上,因此对主要材料的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工程预算与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双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分别由价格和数量引起的偏差幅度。在价格审查上,可以通过查证材料购买合同及发票,询问对方单位及对比市场信息价等具体的审计程序,来发现材料价格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数量分析上,主要审核材料进出库的内部控制、材料使用有无浪费、材料采购数量有无超预算、材料采购计划合理性。
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内部效益审计除了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外,还应深入到影响项目业绩及经营风险的每一个环节。在查证被审项目的收支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数据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项目部改善经营管理。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中有关安全、项目质量、项目进度等管理控制重点的审计,主要通过实施过程控制测试实现。重点是关键控制程序和关键控制目标的测试,其中审计表单的设计应与各项管理目标一致。
特别需要提出,目前企业在垫资及甲方拖欠工程款方面风险最大,因此将建设过程中的索赔事项作为内部效益审计的关注内容,并制定具体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取证工作,是内部效益审计出现的一个新的内容。
四、内部效益审计报告
内部效益审计报告及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分析提示报告。
目前的供热企业一般以电联产、锅炉产热生产的热能作为供热的主要热源,将生产的蒸汽、高温水接入供热管网,连接到热量使用的终端,最后将热量消耗殆尽的低温水通过管网收回再次加热至成品,重新进入系统,如此循环作业,完成封闭式供热。供热企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取暖用户收取取暖费,收费计量标准不一,新型建筑物大多以热耗计量结果收费,大部分按照供热面积缴纳取暖费。另外,各地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对供热企业进行财政补贴,也成为供热企业的收入来源。
二、关于供暖价格
供热作为社会影响面较大的公共产品,通常实行政府定价。当物价上涨,供热成本上升,供热企业可以申请实行政府成本监审调整供暖价格;当物价回落,供热成本下降,如果不及时进行成本监审,采暖用户将面临承担过多的供暖负担,严重影响供暖作为公益产品的根本。对供热企业成本的跟踪监督检查存在十分的必要性。
三、供热成本的几个关键审核点
(一)关于资产的折旧和摊销
供热企业的资产主要包括厂区内供热设备以及相关环保设施等。通常供热管网属于政府投资建设由供热企业进行日常的维修维护,重点关注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是否计入供热成本,以及日常维修维护是否必要、真实和价格的公允性。审核与供热生产经营无关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出租、转让或闲置的固定资产、折旧期满的固定资产,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相应核减折旧费用。超标准配备的公务车应从固定资产原值中核减,并相应核减折旧费用和维修维护费等其他费用。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以及折旧方法审核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列入供热成本。
(二)关于原辅材料费用
原辅材料费用是指供热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煤、燃气、燃油、水、电、维护材料等支出。关于主要材料即煤炭消耗为供热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用量,很多供热企业通过虚增消耗量达到虚增供热成本的目的,重点关注产供热量与煤炭消耗的配比关系,可依据《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规定测算的结果进行配比核算;其次单价,关注煤炭耗量与单价的关系,明显存在单价高耗量多的不合理现象,因同一地区内供热企业煤炭单价差异较大,可参考地区内加权平均单价作为价格的统一计量标准重新核算。其它材料费用重点审核其发生的真实性、相关性,应扣除无关供热的材料费用支出,对于同一地区内配比严重失衡的企业,可进行重点审核。
(三)关于人工费用
供热属于季节性生产,年内人员变动较大。按照岗位职责主要分为生产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对于职工人数地方有核定办法的可以按照规定,如果没有核定办法可以参照同一地区内同类可比企业的平均水平确定。计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最高不能超过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平均工资。相关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分别按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4%、2%和2.5%据实核算,未上交工会组织的工会经费不予计入成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和水平据实核算。
(四)关于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后勤管理部门为维持正常供热生产经营发生的相关办公费用等。应扣除与供热生产经营不相关的费用;相关业务招待费、会议费应作为审核重点,重点关注是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标准,以及相关费用的报销标准。财务费用主要指供热经营者为筹措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应按同期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支付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扣除利息支出中高于以上标准的部分。
(五)关于供热面积
供热面积作为成本计量的主要权数,应重点核对计量面积的准确可靠性。供热面积收费应按照建筑面积,关注供热企业在收费过程中是否将部分用户收费面积标准替换为使用面积;对经营用热和生活用热划分是否正确;关于收费是否做到应收尽收,对于不能及时收费的片区是否采取积极措施;老旧小区收费中对于按照供热面积收费和按照热量消耗量收费的,如何对二者进行换算或者单独核算,《山东省供热能耗统计监测办法》中规定了关于单位面积耗煤量以及单位热量耗煤量,可以结合地方自身特点,调整适当的换算比例,并且按照规定标准加计热量损耗。
(六)关于增值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文件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由于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部分企业出现享受免税反而使进行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企业多缴纳税款。所以很多企业会根据企业运行情况自行选择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成本审核。
四、结束语
对供热企业成本的审核要坚持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准确的核算,依据相关成本列支要求进一步规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到真实反映出企业的运营情况的,更加准确和合理的核定供热成本,确保公共服务产品的社会公益性。
作者:邢俊娥 单位:青州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郭向明,荆学亮.中小型企业供热成本核算刍议[J].北京:消费导刊,2007(13).
[2]罗丽娜.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彭涛,姜海波.浅谈供热企业成本管理[J].黑龙江:林业科技情报.2007(01).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一)运输方式的选择
某企业内销主要通过水运、汽运、铁运三种方式。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同时存在3种运输方式,水运、铁运、汽运的地区:北京、天津。对于存在多种运输方式的地区,最不经济的运输方式依然占有一定比例,造成运输成本增加,一定程度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成本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分析,如该企业能完善作业流程,物流部门、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合理安排生产、销售与物流交期,将2013年1月至9月最不经济的汽运量占全部北京片区运量的13%、天津片区的18%,全部转化为水运,预计约有164万元的成本节降空间。
(二)装载率水平
查核某企业外销CIF贸易模式下海运主要航线20尺货柜(以下简称“20GP”)装载率发现,2012年度20GP平均装载率为20.03吨/箱,2013年1月至9月平均装载率为19.55吨/箱,装载率呈下降趋势,未达到最优化的配柜。内部审计部门分析,产、运、销协调,在满足客户需求前提下,提升集装箱装载率,以期降低运输成本。若近洋航线2013年1月至9月20GP平均装载率提升至同期平均装载率20.03吨/箱,以2013年1月至9月20GP平均运费910美元/箱,预估可节降运费约105万美元。
(三)零担运输的控制
经查核,某企业2013年3月通过对公路运输长短途7条线路招投标,其中南方回程、北方回程、两湖片区和苏皖地区等4片区采用阶梯定价。以北方回程线中北京片区为例,2013年3月1日新运价,单次运单35吨以上的执行价格为226.6元/吨;单次运单0-10吨(不含)的执行价格为339.9元/吨;10(含)-25吨的执行价格为294.6元/吨;25(含)-35吨(不含)的执行价格为260.6元/吨。其中,单次运单0-10吨(不含)与单次运单35吨以上的执行价格价差为113.3元/吨。实行阶梯定价、装配合理性和销货交期就会造成企业零担运输,从而增加企业运输成本。内部审计部门分析,2013年3月至9月实行阶梯定价的4片区零担运输次数为515次,运量为10,406吨,额外增加汽运费用约412,065元,其中工厂承担约为318,678元,占额外增加费用的77%,客户承担为93,387元,占额外增加费用的23%。如果能进一步合理安排运量,减少零担运输,将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四)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某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包括两种配送,其中B2B模式由企业自己的储运物流干线运至各电商客户,B2C模式由该企业与物流公司签订物流运输合同发送至终端客户。B模式由4家承运商负责配送,按照配送地区、货物重量确定运输单价,物流公司计费方式包括首重金额、续重单价。内部审计部门分析,该企业未进行物流公司的招投标作业,仅对产品重量为5KG的运费做了单价比价程序。审计人员通过制作快递公司最优选择表,发现该电商产品的单位重量主要集中在3-4KG之间,针对各配送区域各承运商的计价方式,按照整箱销售进行测算,江浙沪地区运输重量小于8KG,快递公司3运费最优,重量大于12KG,快递公司1最优。外省一区、二区、快递公司3运费最优。
二、结语
当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在企业营销中,营销风险是必不可免的,这些风险的存在给企业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对营销风险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之下,去发展企业的经济。尤其在这个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下,对企业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评估,使得企业对自己的经营战略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实施,应用到企业风险评估当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企业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企业剩余风险。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都需要企业内部审计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去做判断,使得企业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打断的提高经济收益,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企业内控审计为营销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一)现代社会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内控审计的协调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社会经济形势已经越来越复杂多样,这给企业的发展增添一定的挑战。那么,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去应对挑战,就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使得企业在有效的管理之下得到一定的提升与进步。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是比较复杂的,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内控审计工作的帮助,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当前,内控审计工作已经被视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企业通过科学的内控审计方法的实施,从上到下监督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及时的发现问题,确保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事实上,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为企业的营销工作做一定的服务。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恰好可以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营销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对企业营销战略进行制定,同时也需要对各种营销战略的实施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工作组织,可以减少企业由于利益的发展而带来的外界干扰。同时,对营销管理工作进行公正的监督,在监督之下协助企业的营销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总结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了大量的企业发展资金,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审计发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虚报骗取、挤占挪用、缺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的审计,笔者谈谈如下的看法。
一是要从项目申报真实性入手。项目申报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否存在有无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或已关闭停产的企业,用已过期的机构代码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未年检的工商营业执照等证照或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出具虚假证明获取中央财政资金的行为。审计时可查阅企业申报材料、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生产数据,延伸调查工商局、环保局、税务局、供电公司、供水公司等部门和单位。
二是要从资金投入流向入手。首先要关注企业发展资金是否拨付到位,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或用专项资金平衡预算或其他不按照规定范围使用资金的现象。审计时可查阅财政年度结算表、指标账及财政系统上下往来账;其次审查下拨资金的实际用途,是否按申报材料中规定的范畴使用,有无先按正常渠道下拨再通过企业“转圈”返回或者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的现象,以及是否存在资金审核部门通过下属机构以评估、服务等名义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可通过审计承建企业的项目资金帐与申报资料核对来发现问题,根据资金流向延伸相关部门和个人,必要时还可以向开户银行询证、核实,发现疑点一查到底。
三是要从项目实施绩效情况入手。审计时要调查获取资金的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成效情况,看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有无因配套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规划或批准转产的项目难以启动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运营等问题;有无不按资金安排顺序使用资金,导致职工安置不到位,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
四是要从严肃政纪法纪入手。在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审计中,若发现资金在投入、运行、建设中存在通过伪造、变造、捏造材料等手段,内外勾结套取财政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除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外,还要移送有关机关追究党纪政纪责任,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内部审计之父索耶的定义,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指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和内部管控进行客观、独立评价,以确认小微企业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合乎管理规定和操作标准,资源利用是否高效经济,组织目标是否有效实现。内部审计的参照遵循依据有: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审计水平观测点则是信息真实、合法、合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旨在是通过对小微企业资产负债、成本收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从而有利于小微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小微企业资本金少、组织规模小,业务范围窄,随时面对风险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市场环境迫使小微企业必须着手改善管理,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置于企业核心地位,管控风险、约束越轨、预防失范行为。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凭借审计行业的信息管理与分析软件工具,依托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全过程内部审计,能够预测风险并及时预警,评价风险并改进风险管理,控制风险、治理风险,使得小微企业从容应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应对“两高两难两门”: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融资难;玻璃门、弹簧门。
二、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小微企业规模小,成本缩减、投入受限,所以组织机构精简、人员配备简单,少有专业内审机构与内审人员。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生产与销售等常规事务,故其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短视,片面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非增值环节,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未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风险控制、参与价值创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实内部审计通过增加组织价值,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微企业预设的组织目标,进而实现自身成长。而现实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要么全无设置、要么形同虚设。小微企业内部组织设计中没有赋予内审机构对同级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监督权,在其业务管理流程中也未深度嵌入内部审计监督的制度设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客观性。
独立即为“审计机构无阻碍地决定工作范围和无阻碍地完成工作的能力”,独立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和绩效的重要要求,独立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综合职能的作用范围和实施效果。遵守独立性有助于达到客观性,审计机构独立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客观,独立是手段,客观是最终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改进经营管理与流程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的,才能有助于现实组织目标,提升小微企业附加价值。小微企业的特殊组织结构与运作体制决定了其决策、管理、执行与监督高度融合,四位一体边界模糊,难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既导致内部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失去独立性,又导致审计结论丧失客观性。实践中专业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难以充分应用,大大减损了审理效果和效率,最终导致从查错防弊到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服务高层决策的内部审计目标都无从实现。
(三)企业内控机制薄弱,会计审计基础差。
小微企业极易从主观上简单化的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千方百计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牺牲必要的“安全性、保障性”投入,导致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没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投入资源建设内控机制,内部监控管理也随之失去依凭、流于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三成以上小微企业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没有落实;没有执行不相容业务分离原则。会计制度执行非常不严格、不规范,会计操作随意性强、出入较大,很难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会计基础工作及其薄弱,甚至个别小微企业至今从未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与制度。
此外内部审计长期受忽视,决策管理层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附属于财务部门,既没有独立性,有没有权威性,导致内控机制软弱无力,低能无用。
(四)业者水平与素质普遍不高。
一般的现代中大型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设计的。但是小微企业业主往往集投资者、经营者于一身,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企业运行模式势必给内部审计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业主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对审计理念和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解和重视,又喜集权揽权,又致使其动辄越权行事,处处干预,监审不分,使得内部审计地位不显,作用不彰。
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的职业前景、薪酬待遇、劳保水平等方面社会认可程度低,其对优秀审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中大型企业。实践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既系统又不扎实,基本的业务能力尚付阙如,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囿于能力,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
三、改善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观念,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小微企业的投资人、管理人应重新发现内部审计对小微企业的贡献,尽管此种贡献往往是无形的、长期的且不可精确测量。在高度竞争且成本“过敏”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负责人应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内审
计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内审工作方式逐步标准化,实现独立性与客观性。
小微企业应学习行业服务机构如咨询管理公司走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道路,,建立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在企业内部开展综合审计业务,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适时利用IT工具、审计软件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风险分析与识别。
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坚持内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决定审计范围、开展工作及形成结论、汇报成果时不受干涉,这是独立性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以下原则以确保客观性:(1)禁止内部审计师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其出具公允的评估结论的活动或关系;(2)防止内部审计师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或假定会影响其职业判断的东西;(3)向内部审计师披露全部重要事实,确保审查不被歪曲。
(三)扩大内审风险管理职能,提升人员素质。
小微企业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暴露、风险敞口仍大量存在。大中型企业惯有的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现象在小微企业同样存在,财务信息不足、审计标准贯彻失败是其自身固有的风险积累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政策调整、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外部不可预知、不可克服的风险,迫切需要小微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系统,扩大风险管理职能,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治理。
小微企业成长性强,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应是重要的支撑因素。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既能宏观掌控全局,又能微观剖析细节,因此内部审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重要步骤,审计师、风险官最有可能成为准经理的候选人。小微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增强[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内部审计职位吸引力并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
(四)改进内审组织方式与手段。
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小微企业内部审计集中化有助于标准化的审计流程执行简单易行,同时有利于企业审计资源调度更加有效,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及方便小微企业负责人对内审的直接管控。
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随着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在小微企业内部部署所有需要的审计技术及资源变得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从外部购买内部审计服务,服务仍在企业内部进行,同时并未完全放权给外部服务机构。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得领导者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控制与专业保障方面独具优势,从根本上可以提升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
(五)内审向管理导向转型,最终增加企业价值。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局限于财务会计审查,应该扩展到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将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内部管理、决策上来。内审人员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合规监控角色转向管理角色、服务角色。管理审计业务应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促进内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通过流程审查和系统分析来增强小微企业效率,确保对流程再造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内部审计角色定位于提供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旨在增加价值并改进企业的经营。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尽管内部审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但其关注的焦点跃升至组织整体的层次,能从价值链整合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这就实质扩展了内部审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审计[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06).
[3]董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模式研究[J].财会研究. 2007,(07).
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国有企业内部大部分审计人员都是专业知识出生,因此对于财务会计以及内控都掌握得较为透彻。然而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也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但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并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审计工作进行处理,并且相关意识不强。另外部分人员特别是管理层领导自身的经济效益审计意识较为淡薄,并未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种意识的缺失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制约。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4.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企业内部应该善于吸收各类人才并招揽部分复合型人才,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组织成一个咨询委员会来优化人力资源。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强化,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针对性培训加强其专业性知识,多组织交流会议让工作人员可相互吸收经验。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构建出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让审计工作水平可达到更高层次。
关键词 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伦理精神;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1-0077-04
当下职业院校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不佳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师尊生卑的伦理观受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精神日益弱化。而师生的伦理精神是职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精神支撑,师生间的伦理不能没有常道常德,不能没有一种伦理秩序、伦理精神,否则师生将陷入伦理关系的不清、无序、无是无非之中。所以,当下职业院校师生应该追求一种精神,使两者关系存在合理性的范围内,并通过师生间的共同遵循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扭转师生关系的异化状态,规范伦理秩序,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序。
一、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内涵诠释
当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随着历史的嬗变以及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和师生自身主体性的诉求。从自身的合理性出发,从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做起,做到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把握师生间的伦理规范;既接受师生主体间性的关系主张,又实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对话的关系。因此,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呼之欲出。
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内含着个人主体性向共同体的回归,以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但又内在地整合了自我与他我的共在,强调师生整体的、共同的存在。在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单一的教师抑或学生主体不再提倡,双方相互承认和尊重的主体身份共在于教育活动中。这种当代师生伦理精神的确立,既考虑到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无个人之现实,又考虑到了西方强大的个人主体性思潮的冲击[1],使师生在平等交往中走向主体间性,走向师生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的确立可以改善当下师生的功能性关系,使师生以完整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彼此真诚与信任,视对方为存在意义上的主体,强调师生主体间的共同性,同时还保留了个人主体本身的根本特征。
二、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时代内容
(一)师生主体间的尊重
这种尊重的理念包含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性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包含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成果的尊重,对教师人格的尊重以及对教师需要的尊重;也包含师生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对职业教育义务的尊重等内涵。通过师生间互相尊重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减少师生间的冲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对过去教师权威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的祛除,是对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认同。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和性善的信念才能化为师生前进的动力,才能转化为师生勤学上进的伦理精神[2]。同时,尊师爱生的伦理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民主、信任与合作关系,体现了师生交往关系中的主体间性。
(二)师生主体间的平等
理性地追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相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随之产生的能力’开放。相应地,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3]这N主体间关系的确立意味着权威主义的社会理念的消亡和民主平等的社会交往理念的生成,意味着主体交往矛盾的消解,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从师生的“对象化关系”向“交往关系”的转变。只有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才能使双方心扉真正地彼此敞开,进行真实平等的师生生命对话与心灵的交流,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地生成当代师生的伦理精神。
(三)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师生的对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精神的确立和追求过程中的。在职业教育内容上,交往双方的职业教育知识在交往中相互传递。师生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交往的中介,教师引导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学生,学生通过和教师共同理解职业教育内容,实现主动吸收,把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自身,达到自我知识系统的建构。通过师生对话达到师生间的共在,彼此间的思想在融洽的环境中得以碰撞和提升,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解师生间的矛盾,在“我―他”知识与“我―你”知识之间建构转化的桥梁,真正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阈交融”,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4]。
(四)师生主体间的民主
作为教师不强调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在做判断、决策之前,以平和的心态,多向学生征求意见,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让学生服从教师的决断,而是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也不一味地强调自身的中心主体地位,而是走向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学会师生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民主参与权利和自由。
(五)师生主体间的信任
师生只有在精神层面上相互信任,才能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职业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师生在交往中自觉摒弃相互的功利性关系,教师主动亲近学生,不以学生为手段;学生也主动接触教师,不敬而远之,也不以教师为手段。只有相互走近,情感距离才能拉近,走向信任,实现师生对教育认知上的充分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视域的融合。
(六)师生主体间的合作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理解职业教育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职业教育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思想对话,而不是有知的教师带动无知的学生,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在职业教育的对话过程中,师生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师生要把对方当作知己,在充分地理解对方的同时,也充分地反观自身,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主体间视阈的融合,以语言为中介,互相进入对方的视野,彼此体验对方的生命感悟,领会着他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影响对方精神世界的重构,建立起一种超越知识传递的主体合作关系,师生共同谋求自身发展,共同展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师生的伦理精神不仅消解了职业教育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强调了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而且保留了师生作为个体主体的根本特征。在此中渗透了师生与文化世界的融合与共存,积极倡导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构建师生以尊重平等的对话、理解、交往、合作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实践关系[5]。
三、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的依据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其内化为师生自身的信念,共同地弘扬、恪守、维护和遵循,又需要从师生主体外在文化因素进行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客观因素中,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6],现代职业院校师生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中生活,被文化所熏陶、影响、规约,使文化拥有了一种客观力量,使师生主体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被长期的社会积淀下来并被改造了的文化所同化,并且师生主体也愿意接受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对它产生认同感的同时,进而选择并支持它,从而也实现了文化的教育功能。这种文化的机理有利于对生活在同一文化世界的师生产生某种共同、稳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因此,作为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师生来说,所追求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师生伦理精神,亦需要这样的文化世界,发挥文化对主体心理上熏陶、影响、塑造、规约作用,使师生追求的伦理精神与职业院校主导校园文化相一致。
基于文化对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除了重视社会大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以外,更应该重视职业院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直接的、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整体系统,从校园文化的构成和文化的形态上讲,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构成。物质文化是主体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制度文化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规范层次上的定在或体现,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三种文化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构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重视校园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既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又要注意校园物质文化变动所引起的校园秩序、学校道德的变化以及师生价值观的变化,关心校园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涉师生的生命存在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关问题,使各文化要素之间互相促进。在先进健康合理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系统熏陶、影响、塑造和规范下,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
四、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路径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需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系统的整体影响下,进行文化上的熏陶、文化上的塑造、文化上的规约来逐步地生成。
(一)建设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直接物化,它是具有感性的校园文化主体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信念对象化的活动结果。校园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校园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是师生直接感受的客观物质存在,为师生伦理精神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这些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最直观地给师生古典或现代的感观,一些文人的雕像,如孔子等先贤塑像,直接让师生肃然起敬,尊师的观念油然而生。古典感十足的校园文化建筑,让师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而现代恢弘的建筑则可以给师生以自由、民主的新风尚之感。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使置身于人文景观中的师生被人化自然直接影响,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优化校园教书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打造优秀的物质文化载体,合理布局校园建筑,可以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建设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把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固定化为师生行为、活动模式和准则,是一系列的规范化体系,它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应调动师生主体的主动性,让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下感悟自身主体性的存在,体会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使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体悟师生间民主、合作、交流的伦理精神。师生对制度文化的参与过程直接孕育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更能主动地自觉遵守,对师生共同生成具有现代民主的伦理精神至关重要。在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过程中的自由、民主等文化内涵的生成。因此,建设公平的制度文化能为师生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
无形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灵魂、动力与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文情怀,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归属感,以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为指导,把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其中,让其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板报、校园标语、校园网络等媒介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利用师生网络文化平台的开展更好地将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学校教育中,使教育者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各种困惑、学习与生活的需求,使师生互动交流更便捷,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让职业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让伦理精神在生活的土壤中健康地生成。同时,校园主体增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可以凝聚学校人本资源,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师生间相互尊重、民主的文化氛围。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的生成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文化外化过程,即让师生不断吸收、接纳伦理精神,进而实现自我内化的过程。既要注重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净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校园文化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师生自身对伦理精神的内在自觉追求。只有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遵循和恪守达成共识,师生间的伦理秩序才能良性发展,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才能和谐共存,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才能完成有效的传递。
参 考 文 献
[1]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8.
[2]赵继伦.论学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13.
[3][美]小威廉姆E・多・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4]李军,王阿芳.后现代语境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1):51-52.
[5]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6]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09.
Discussion on the Ethical Spiri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and the Campus Cultural Generation
Li Yingli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thical spiri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weakened gradually,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thics spirit with respect, trust, dialogue, democracy and cooperation will conducive to reverse this state of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o this en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ystem to provide direct cultural soi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利益相关者;评价体系
一、引言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种类型,作为环境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环境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恩山(2005)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形成,因而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对象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社会公众是所有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终极委托人,而企业是环境绩效责任的承担者之一。尤其对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来说,进行专门的环境投资,改善生产的环境绩效,避免对公共环境产生污染,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为了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进行环境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就是评价这些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此类环境绩效审计一般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也可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来执行。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合理、可行、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成功的关键。时毅(2008)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引入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构建了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共计19项,从财务、公众、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公共环境项目的绩效,使绩效审计的结果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所审项目的真实绩效。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开始从以往的股东中心论转向利益相关者角度,但是其指标体系中,除了股东、顾客、员工外,缺乏从管理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指标。由此可以看到,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仍然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思想,没有达到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陈红艳,2005)。环境污染事项会对广大利益相关者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事项影响的广泛性,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绩效审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想对环境绩效进行全面、完整的审计和评价,需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真实的评价环境审计绩效。因此,笔者选择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
要想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研究环境绩效审计评价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环境绩效审计涉及到哪些利益相关者。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组织目标达成的个体和群体应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受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体和群体也应看作利益相关者。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出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影响组织环境绩效目标实现的群体,如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另一方面则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群体,如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
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心的问题是不同的。股东主要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关心他们所投用于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所投资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益,能否保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管理层的环境绩效审计的直接目标可以总结为企业环境成本的最小化和环境收益最大化。最小的环境成本,最大的企业利润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层一直以来追求的直接目标,而要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管理者改进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政府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掌握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减小环境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人民和国家的损失,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员工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最主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区居民关心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企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贺敬燕(2009)认为虽然每一环境利益相关者团体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注的问题不同,但他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既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一种最优状态,无论再如何的进行治理都无法达到更好的状态,这种最优的状态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最优状态。在这种最优的状态下,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都是最大的,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前文已经提及,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和社区等。本文借鉴陈红艳(2005)的做法,根据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设计了五个维度:资金维度、管理维度、供应链维度、学习维度和社会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初步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资金维度是从股东和债权人角度考虑的,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而这些财务指标在计算时都应考虑环境事项的影响,如在衡量盈利能力时,重点关注与环境有关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在衡量资产运营能力时,应重点关注与环境事项有关的资产如污水处理设备等运营效果和效率。这四个战略目标都是股东所关心的,而债权人所关心的主要是偿债能力,即环境问题导致的预计负债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管理维度是从管理者角度考虑的。主要的评价指标有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这些指标都反映了管理者的环境管理绩效水平,如一次产出达标率,它等于一次产出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与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之比,表示在所有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中,不需要多次检验和返工,一次产出就符合环保标准的比例是多少(时毅,2008)。
供应链维度涉及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从供应商角度主要考虑供应商所提供原材料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从源头保证最终产品的绿色、安全,从顾客角度要考虑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是不是满足环保质量要求、顾客满意度等。
学习维度从员工角度考虑,员工包括生产运作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必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生产运作员工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产活动中保证遵守相关的环境标准,在过程上保证产品的环境质量。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创新,尤其是新型环保产品、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等。
社会维度从环境社会责任来考虑,主要考察在履行社会环境责任、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增加就业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环境影响、环境投诉数等。一般来说,社会维度的指标和资金维度指标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比如,项目的生产达标率越高,说明产品质量高,产品的收入越多,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投资收益率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越好,说明资源利用的效率较高,则单位生产量运行成本越低。项目安全事故损失率低,说明产品安全性高,对经济损失小,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就是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表1 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维度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评价指标
资金维度 股东、债权人 考虑了环境事项影响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
管理维度 管理者 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
供应链维度 顾客、供应商 原材料环保达标程度、产品环保程度、顾客满意度
学习维度 员工 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工作环境满意度
社会维度 政府、社区 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环境影响、投诉数、增加就业情况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又一次改进。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构建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善。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都加以考虑并进行监测,从而降低了环境风险,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当然,不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的性质、行业不同,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对象所处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及时地加以改进,以提高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本文仅是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相关指标也需细化,同时每个指标权重的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期望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常影.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陈红艳.试论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2).
[3]陈立勇,曾德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绩效与社会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袁广达.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利用的关系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
[5]刘呈庆,田建国.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初步分析[J].山东经济,2009(4).
[6]时毅.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
[7]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
[8]贺敬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9]迟忠芹.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丁艳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张帆,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环境审计。
关键词:中小企业,绩效管理,考核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它是为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它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岗位,并且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头上,从而可以了解个人绩效状况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改进和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的高效运作。而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很难设计出一套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或者即使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但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1.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把绩效考核当作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对员工个体或团队工作绩效的回顾与评价系统。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来确定对员工的期望目标,考察员工的工作结果,以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而进行的系统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定义、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强调对绩效的界定、测量、反馈和改进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考核所形成一体的系统,而绩效考核只是事后考核工作结果。
1.2绩效考核指标设立不合理。论文参考网。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考核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都在一味的追求指标的数量,而不是考察指标与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对提高公司的绩效是否有贡献,员工对这些评价指标是否有兴趣,而这些恰恰决定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1.3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论文参考网。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尽管制定出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主管对于基层员工缺乏了解,容易以印象的好坏作为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忽视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造成绩效考核结果出现偏差,不能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反而带来员工的不满。
1.4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绩效考核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实际上绩效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的事情,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在绩效管理推进的过程中都承担着相应的绩效管理责任。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是协助各部门的工作,负责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后的监督执行情况。制定和修改公司统一的绩效管理制度,监督各部门评估工作的进行,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培训。
1.5员工对绩效管理存在心理上的排斥。绩效评估使员工痛苦、灰心、失望,甚至沮丧。在考评后,员工几周内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做得比别人差。这是不公平的,而这种差距往往是由于工作系统本身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评价结果,于是便出现了员工在绩效考核的自我评分中普遍接近满分,在互评中也抱着老好人的态度;在对于管理者的评议中,对那些职位高,与个人无利害冲突的领导给予高分。而对于那些职位略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领导给予较低分数。
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2.1更新观念。观念问题是中小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上最大的障碍和绊脚石,必须改变管理者的观念。绩效管理既是发现绩效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员工潜能的过程,通过绩效管理可以识别员工过去的工作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为什么有效或无效,如何改善无效行为,如何通过有效的行为发现员工的潜能。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2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一个过程性管理、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完整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环环相扣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绩效水平,而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因此,单纯的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很难提高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果考核之前,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工作;在平时工作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管理者要与员工共同进行绩效面谈来分析问题、查找不足,进行绩效改进,推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2.3 绩效考核体系要做到健全合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明确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形式,还要对考评结果的运用以及申诉、培训、选拔与任用等配套制度完备后才算是基本建立了健全的绩效管理体系。此外,应当注意企业在不同战略背景下、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绩效考核的目的、手段、结果运用等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2.4营造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塑造基于能力和绩效的企业文化将更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要根据企业的文化氛围制定与之相融合的绩效管理体系,使二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2.5加强沟通与反馈,确保考核的公平性。让员工与管理层都应该明确,绩效管理是一种双赢的过程,不是无休止地记录员工的各种毛病及违反规定的行为。为了确保绩效考评的公平性,就要注重加强沟通与反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往往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而忽视了绩效管理中的沟通与反馈,而这一环节恰恰是绩效考核公平性的重要保证。通过沟通与反馈,使员工个体提高绩效,部门提高业绩,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论文参考网。
总之,中小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绩效管理方法。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解决方法,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浅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9,(08).
[2]何正罗.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09,(01).
[3]熊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07).
[4]曹煦.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之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01).
[5]周毅.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和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05).
论文关键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设计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9]邓小红,王俊.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J].决策与信息,2006(1)52一53.
关键词:国企,年薪制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是必然趋势。年薪制能将经营者的责任、绩效与其利益直接挂钩,可有效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年薪制的实施有利于我国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经营者队伍,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薪制的内涵
1、年薪制的概念
年薪制,顾名思义,是以年度为计算单位决定工资薪金的制度。企业负责人年薪制是以企业一个生产周期即以年度为单位确定企业负责人的报酬,并视其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
年薪一般分为两部分:基薪和风险收入。基薪主要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水平(同行业比较)和生产经营规模,并考虑本地区和本企业职工平均收人水平来确定,其职能是保持企业负责人基本生活需要:风险收入以基薪为基础,根据企业本年度经营效益情况、生产经营责任轻重、风险程度等因素确定。
如何确定经营者的年薪,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有以下三
种方式:
第一、通过利润指标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
第二、利用股票市场对经营的业绩进行评估,股票市场体现了企业将来盈利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
第三、通过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行为直接进行评估。
2、年薪制的特点
(1)激励性
年薪制使企业负责人的薪酬与其刁‘能、绩效和管理责任等相一致,具有激励性。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知识和经营刁‘能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负责人的工资要比一般职工高出许多倍,而且企业负责人年薪制将企业负责人与职工的工资性收人分开管理、分开支付,在工资分配上突出了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所有者要实施激励的对象,对企业负责人具有激励作用。免费论文。
(2)约束性
年薪制体现了责任、风险和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使企业资产的增值与企业负责人的利益相挂钩,从而把企业负责人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统一起来,弥补了承包制的不足,克服了企业负责人短期行为的发生,使企业负责人感到有压力感、紧迫感和风险感,具有约束性。
(3)公平性和效率性的统一
企业负责人把自己拥有的经营知识、管理才能等人力资本投人到企业中,从这个意义讲,他们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年薪制使企业负责人的收益同其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挂钩,实现了按效益分配的原则。同时由于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刁一能具有稀缺性,从事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极其复杂的劳动,因此无论是作为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供给者,还是作为复杂劳动的工作者,企业负责人应当获得高于普通职工工资的薪酬。从这种意义上看,它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我国企业实施年薪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实施对象模糊不清
从严格意义上说,经营者年薪制就是职业企业家年薪制,也就是说,年薪制的实施对象应该是职业企业家。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企业经营者大多是由政府指派、组织任命,而不是由市场机制竞争产生的。免费论文。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结果,有80%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现职都是由组织任命的,非国有企业由组织任命的占近30%,上市公司则占59.2%。而从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考虑,当前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及经营风险不是完全由厂长和经营者一个人承担,而是由董事长、副董事长、经理、副经理,还有总工程师、党委书记及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等几套企业班子集体承担的。这就涉及到年薪制中“经营者”范围的确定。
2、考核体系不科学
就我国目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情况而言,反映经营者业绩好坏的指标还不规范,考核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很多企业的考核指标过分集中于短期利润增长率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方面,缺乏对经营者长期业绩的考核,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和管理水平、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年薪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偏低
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收入为职工平均工资若干倍数。如北京市规定,经营者的基本薪金收入不得超过北京市和本企业职工综合平均工资的3倍,风险收入不得超过基本薪金的1倍;劳动部也明确规定企业经营者的年薪收入不得超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可见,企业经营者的年薪由两部分构成即基本薪金和风险收入,没有考虑长期激励项目(含股票、股票期权等收入)。此外,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年薪差距过小,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难以有效地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为国企年薪制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国企年薪制的实践效果受企业现行条件的约束, 国有企业各项改革进行顺利, 企业内外部环境越好, 年薪制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因此, 为国企年薪制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尤为必要。要积极开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对国有企业事前、事中的监督。做好国有企业人事和薪酬改革, 搭建国企年薪制平台。企业发展目标未统一、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 必然直接动摇国企年薪制实施的基础, 需要给予切实解决。首先应积极开展对国有企业管理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统一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识, 明确企业管理方向与思路;其次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制定国有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最后, 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内部制度, 做好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与各项制度的具体落实工作, 严格内部管理纪律, 为企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有利的内部环境。
2、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年薪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和考核经营者业绩指标的科学性、准确性。免费论文。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经营者努力程度和经营效果,综合评价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考评指标,对于发挥年薪制的激励作用至关重要。要选择能全面真实反映经营者努力程度和经营效果的考评指标,并尽可能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考评手段,完善考核办法,把经营者收入分配与落实经营目标结合起来,突出资本金收益率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受到广泛重视的战略平衡积分卡指标体系,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经营者业绩考评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一套用于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层面的若干指标组成。该指标体系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仅侧重于从财务层面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局限,可综合反映经营者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目标、定量与定性指标以及外部与内部指标等方面的业绩评价情况,有利于抑制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加强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所以,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确定出合理、适用的经营者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和年薪报酬实施方法,不能搞“一刀切”。
3、确定合理的年薪水平,强化经营业绩对年薪的决定作用。
年薪水平的确定,应体现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挂钩、激励与约束结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又要达到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防止人才流失的目的。从长远发展来看,经营者年薪应逐步脱离与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挂钩的做法,强化经营业绩对年薪金的决定作用,提高效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适当拉开经营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年薪能够充分体现经营者承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责任,以及完成的经营业绩和社会贡献。
4、建立完善经营者业绩的监督考核及管理制度。
实行经营者年薪制的企业,应遵循先审核后兑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过程、经营效果和年薪支付管理等的检查和审核。一是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企业家经营绩效的检查和评价。二是聘请会计事务所等独立审计机构对企业家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年度审计,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监督的作用。三是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对年薪考核兑现工作的审核检查制度,以确保年薪制公正客观的实施,防止各种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四是应建立企业经营者经营绩效档案制度,将对经营者经营业绩的检查及其评价结果记录备案,并逐步做到在企业家人才市场信息库入档备查。
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实施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不仅是对传统薪酬制度的改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转变,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雷蒙德·A·诺伊等.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李楠,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9
3、刘亚琳阎薇,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实施年薪制的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09.6
4、吴丹,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浙江金融[J].2009.1
5、薛利,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J].管理世界,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