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畜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畜产品调研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畜产品调研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畜产品调研报告

第1篇

一、2009年一季度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一季度来,我县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了各项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全县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及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季度以来,全县无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一)生猪定点屠宰工作有序开展。全县上市生猪的定点屠宰率均达100%,17家生猪定点屠宰场一季度共开展宰前检疫肥猪8691头,检疫出病害猪73头(禁宰),宰后检疫8618头,检出病害猪肉17头,均作无害化处理。

(二)产地工作开展持之以恒。全县13个乡镇有序开展产地检疫工作。

(三)农村红白喜事宴请检疫工作逐步深入。农村红白喜事宴请及年关宰杀的肥猪做到有报必检,目前,我县正有序开展农村红白喜事宴请食肉检疫试点村的建设,下一步将总结试点村成功经验,在全县127个行政村设立报检点,配置检疫物资及相应技术人员,实现全县生猪屠宰检疫率达100%的目标。

(四)兽药饲料市场治理稳步推进。主要采取自查与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对兽药经营、使用环节进行“拉网式”检查,做到辖区内不留死角。饲料重点是加强对饲料和养殖环节违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蛋白精”、“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硝基呋喃以及非法添加苏丹红、孔雀石绿等化学物质的非法行为,从目前检查情况看,我县尚无以上几种化学物质在市场流通,从源头上杜绝了违禁物流入饲料和养殖环节。成立市场管理监督领导小组,会同县经贸、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62人次,车65辆次,对全县13乡镇138户兽药饲料经营户铺子进行监督检查,没收无证经营兽药5起,给予口头警告7起和限期整改1起,罚款金额达0.1954万元。规范市场经营的秩序,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五)切实抓好重大节日专项检查工作力度。一季度来,我县先后组织25人次执法工作人员在春节、清明及县重大会议期间对生猪定点屠宰场、鲜肉市场的监管,杜绝了病害肉类上市交易,确保了节日期间上市畜产品安全。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确保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县人民政府和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局班子及时进行研究,迅速成立了由畜牧兽医局长任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13乡镇畜牧兽医站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组织、协调全县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下设办公室,做到机构、工作、人员三落实。

(二)突出重点,狠抓工作落实。工作中我们坚持以提供安全优质畜产品为目标,坚持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服务与监管相结合,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生产资料的专项整治、强化对畜产品养殖、调运、屠宰各环节全程治理,确保动物免疫、检疫、兽药饲料质量监管、违法行为查处等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创新机制,推进科学监管。一是切实加强对畜禽贩运户的监管,落实检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二是建立区域间重大动物疫情联防协防制度;三是引导兽药经营行业自我管理,进行自我约束监管,规范行业内部经营行为。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2009年一季度来,我县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期间也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还有一定差距,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办案经费困难,兽药市场整顿缺乏连续性。二是肉食品检疫器材和设备简陋,给疑难病例检疫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农村肉食品检疫监管难度大,存在的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四、下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兽药饲料市场

兽药、饲料是畜牧业的重要投入品,它的真伪以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继续完成对全县兽药、饲料市场清理整顿,重点查处无证经营、自配料、过期变质、以次充好、经营假、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有针对性的抽检兽药15个品种,饲料10个品种,对影响极坏、群众举报的案件实行重点打击。

(二)继续加大对肉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全县肉食品检疫工作的管理,保障“放心肉”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加大对肉食品检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加强对城区禽类屠宰点的监管;三是搞好牛、羊肉食馆及上市销售牛、羊肉的检疫工作;四是严把检疫质量关,实施检疫人员责任追究制,杜绝不合格肉食品上市;五是继续抽出执法人员协同县生猪定点屠宰办做好定点屠宰督查工作,并按月上报督查情况。

(三)加大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宣传,强化证照管理,增强从业人员守法意识

加强对《动物防疫合格证》、《兽药经营许可证》、《动物诊疗许可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同时,抓好贩运户、屠户和饲养场的办证及年审工作,力求《动物防疫合格证》核发率达100;村级防疫员的《动物诊疗许可证》持证率达100%。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台、科技宣传周、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对各种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知法守法意识。

(四)加强部门联系,增加执法合力

一是加强与交通检查站的联系,严厉打击逃检和无证经营的行为;二是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联系,以弥补自身执法手段和力量的不足;三是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充分利用群众的监督职能,建立畅通便捷的举报投诉渠道,将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开,提高群众监督执法的参与度,形成社会执法的强大合力。

第2篇

肃州区蔬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情况调研报告

 

罗春梅

 

为了更好的掌握肃州区蔬菜、肉类市场生产加工、销售有关情况,及时反映肃州区蔬菜、肉类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生产流通和储备、投放等情况,我局组织专人走访了蔬菜种植乡镇,专业合作社蔬菜生产基地,种植及养殖大户,蔬菜肉类加工及仓储企业,批发户、零售市场及直销店,并召开了有乡村干部、相关部门、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负责人、种植及养殖大户、批发零售市场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蔬菜、畜产品生产现状

(一)蔬菜面积稳定,产量效益不断攀升。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蔬菜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抓管理,强技术,增效益,使蔬菜产量稳步增长。2013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9.77万亩,总产量达到60.6万吨 ,其中:洋葱4.3万亩,总产17万吨,占蔬菜总产量30%,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1392公斤。蔬菜栽培模式主要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露地蔬菜、特色品种和复种为主,其中:日光温室2.29万亩,占蔬菜总面积12%;大棚蔬菜4.78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4%;洋葱、番茄、辣椒等加工外销型蔬菜7.94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0%;露地精细蔬菜和复种秋菜4.76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4%。初步形成了设施高效菜、加工外销菜、露地精细菜和秋季复种菜四大产业化生产格局。

(二)主要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近几年肃州区规模养殖发展迅速,畜禽生产总量持续增长,产出总体自给有余。肃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支持带动下,已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产业园2个,引进企业43家,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98个,规模养殖场1735个,培育万元规模养殖户16429户,两万元规模养殖户7177户,创建省部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6个,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30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了56%以上。2013年,各种畜禽饲养总量达到819.2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84万头只,增长0.47%,其中牛饲养量达到17.37万头,增长2.12%;羊饲养量达到138.83万只,增长3%;猪饲养量达到21.59万头,增长3.2%;鸡饲养量达到641.47万只,下降0.2%。主要畜禽存栏达到331.85万头只,比上年增加5.84万头只,增长1.79%,其中:牛存栏达到9.53万头,增长2.25%;羊存栏达到76.82万只,增长2.09%;猪存栏10.18万头,增长2.62%;鸡存栏235.32万只,增长1.64%。主要畜禽出栏达到487.41万头只,比上年减少2万头只,下降0.41%其中:牛出栏达到7.84万头,增长1.95%;羊出栏达到62.01万只,增长4.2%;猪出栏11.41万头,增长3.73%;鸡出栏406.15万只,下降1.2%。主要畜产品中肉产量29643吨,比上年增加758吨,增长2.62%;蛋产量7059吨,增加114吨,增长1.64%;奶产量24600吨,减少570吨,下降2.26%。

(三)蔬菜、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带动基地、繁荣市场、促进流通发展方面初显成效。全区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58家,其中建成西部科技、敦煌百佳、西域阳光、康博食品等以加工销售蔬菜为主要业务的企业4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西部科技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家(康博食品公司),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49家蔬菜加工企业中有9家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13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7家企业获得对外出口经营权,以此带动形成了总寨、清水、下河清洋葱和上坝番茄、三墩辣椒等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集约化生产基地。大宗蔬菜加工类型也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凉晒加工、脱水加工发展到目前的酱制加工、冷冻加工等,设计加工能力由过去的5万吨增加到8万吨,实际加工量5万吨。加工品种由单一的洋葱发展到目前的韭菜、胡萝卜、四季豆、青红椒、香葱、大麦青苗、番茄酱等多类产品,年加工量占到蔬菜总量的38%。加工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欧洲及国内沿海等各大城市。在蔬菜仓储保鲜方面。全区已建成特尔鲜农产品批发市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大敦煌农产品公司和泰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4大市场,年仓储保鲜能力达13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5.8亿元。特别是特尔鲜公司,目前拥有果菜冷藏保鲜库24座,年贮藏保鲜蔬菜水果等5万吨,年周转销售以洋葱、白菜为主的农产品7万吨;春光蔬菜批发市场拥有5500吨果蔬恒温库和2万吨的果蔬农产品保鲜贮藏库各一座,为农产品贮藏保鲜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目前肉奶加工企业主要有6家,其中,屠宰牛羊、猪、鸡各1家,奶加工企业3家。畜禽肉类加工还处于传统屠宰销售,奶产品主要以鲜奶收购保鲜加工为主。

(四)蔬菜、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外销蔬菜品种主要以洋葱、白菜、甘蓝、韭菜、食用菌、番茄、辣椒、茄子、果品等产品为主,以洋葱为主的鲜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等8个国内沿海城市及韩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白菜、甘蓝、韭菜、食用菌主要销往新疆、青海、内蒙、卫星发射基地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年外销50万吨(含中转销售),外调蔬菜基本保持在年13至15万吨。

牛羊肉外销主要以活畜为主。牛主要以牛犊为主,外销张掖、武威等地,羊主要外销新疆等地,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牛羊外销量逐年增加。鸡和蛋基本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但生猪还满足不了本地市场需求,基本不外销。

二、存在的问题

1.设施蔬菜种植总量不足,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肃州区长年设施蔬菜2万多亩,季节性设施蔬菜4万多亩,两项合计占蔬菜总面积的36%。近年来区上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从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加大了设施蔬菜生产的扶持发展力度,建成了一批设施蔬菜产业园区,推动了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但同时存在“有建设规模,无经营规模”的现状,由于小区生产经营主体多元化,带来产品多元化的问题削弱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加之过去建设的日光温室大都分散经营,而且温棚年久失修,空棚逐年增加,大大减少了设施蔬菜的生产份额。  

 2.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尽完善,辐射带动外销功能弱。近年来,设施蔬菜种植和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蔬菜、畜产品产品的总量逐年增加,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农业种养基地,缺乏产地市场,而且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从事蔬菜产品运销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外销能力不足,销售渠道狭窄,再加上我区还没有带动实力强的全产业链深加工龙头企业,部分农产品也还存在季节性销售不畅问题,若不认真加以解决,将会成为整个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生猪饲养量不足,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从目前情况看,肃州区千家万户退出生猪养殖,规模化养殖已悄然兴起,已建生猪养殖小区、养殖场生猪饲养量在百头左右小规模的养殖户居多,千头以上规模养殖户只有4户,生猪养殖表现总量不足,市场占有份额小,生猪屠宰企业深加工能力不强,没有与养殖农户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抗风险能力弱,生猪养殖优良品种依赖性强,缺乏龙头养殖企业带动,致使养猪业在低层次上徘徊。

三、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设施蔬菜规模发展。区委区政府要把蔬菜、畜产品生产、销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围绕规模发展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 出台扶持发展政策,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直接从事设施蔬菜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无法解决的规模发展问题和有建设规模、无经营规模的问题。真正从扩大种植规模和强化经营主体上实现产销规模效益。

2.培育新的生猪养殖基地,提高猪肉自给水平。针对肃州区目前存在的本地猪源供应不足,现行生猪养殖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政府应采取果断措施,从规划用地、项目支撑、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改造一批养猪大场大户,新建一批养猪大场大户。建议从全局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新上一个养殖、繁育、加工增值、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猪发展企业集团,年销售规模应在5万头左右,以此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增强猪肉自给能力。

3.建立政府肉类储备,调节平抑肉价。市区应出台有关政府肉类储备政策,建设肉类储备设施,建立价格调节基金,调节肉价不稳,给养殖业带来的风险。在肉价过于走低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储备收购;在肉价过快上涨情况下,政府动用价格调节基金,投放储备,以平抑肉价过快上涨。

第3篇

一、我区畜牧养殖现状

2014年底,全区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0.06万头、4.72万头、18.11万只、417.6万羽,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21.56万头、1.50万头、15.05万只、860.19万羽,肉类产量4.30万吨,禽蛋产量0.47万吨,奶类产量3.28万吨,同比增长14.89%、10.14%、87.42%,肉蛋奶总量达8.05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6.45亿元,同比增长36.08%。目前,全区养殖户户,其中生猪988户,肉牛44户,奶牛9家,肉羊345户,禽类174户。饲料生产企业一家,兽药经营户25家。

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近年来,区畜牧局不断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措施,完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距离实际需要尚有差距。畜牧局现有在编在岗人员31人,设有内部6个科室及5个基层防控所。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主要由一名副局长分管,由兽医站(1人)牵头,各基层站所(1-2人)负责。所以,人员相对短缺。在检测能力上,畜牧局由专门的实验室和检测人员,区政府每年投入20万元左右,但主要进行的是疫病的检测,对影响畜产品质量的“瘦肉精”、药物残留、奶产品质量等无法确证,只能到上级送检。今年以来,区畜牧局依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全年监管方案,区局内设机构按照一岗双责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每个季度实施畜产品的质量抽检,主要检测生产环节和屠宰环节,兼顾流通环节。

三、当前我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近几年我区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件,但我区畜产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一)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不管是养殖户、屠宰场,还是兽药饲料生产经营户,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畜产品安全意识淡薄,是畜产品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有的群众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认为以前多年来都有食用死亡畜禽现象,也没有见到发生什么严重后果。目前养殖户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扔掉或者埋掉的;自己食用的;低价卖掉的。这是造成病害肉屡禁不止的源头。

(二)检测手段落后。目前,动物产品常规检疫主要靠感观和普通光学显微镜检查,设备十分简陋,开展药物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验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就更加匮乏,目前我区畜牧机构不完全具备检测条件。政府对畜产品安全检测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或不配套,动物防疫监督和兽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设备薄弱、手段落后、人员不足,加之饲料、兽药生产厂家纵多,监督管理难以到位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不健全。我区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从传统习惯沿袭过来的养殖方式带有普遍的保守性、盲目性,还需要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去矫正、去引领。目前,我区畜牧机构人员少,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无专职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队伍,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综合服务能力较差,这都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四)管理和执法力度不够。目前,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畜牧、商务、工商、卫生、质监和公安等部门。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畜产品在生产环节由畜牧部门管理,经营环节由工商部门管理,生猪的定点屠宰由商务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不清,协调不畅通,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到位,监测没有手段等均制约了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发挥职能作用。一是组织人员搞好集中抽查行动,营造好气势和氛围;二是主动与公安、工商等部门沟通协调,做好工作上的衔接和违法案件的移交、处罚;三是加大对养殖户,兽药、饲料经营户的监督检查及宣传培训工作;四是努力争取政府财政对检验检测设备、能力的支持。

五、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首先要成立独立的执法监管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畜牧局集“三员于一身”,即发展生产的运动员,指导生产的教练员,监督生产的监督员。如果不转变角色或实现专职监督,就无从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畜牧兽医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乡、镇、村级防检疫服务队伍,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福利待遇,增强对全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能力;培养、选拔专业人才担任基层检疫派出机构负责人,引入激励竞争机制,严格考核,不断提升检疫人员整体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责任追究、违法处理、证照管理、财务管理、案件办理等规章制度,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检疫行为,加大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监控力度,搞好产地和屠宰检疫。形成以区级日常监管检测为主体、乡镇简易快速检测为补充的格局。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动物防疫水平,抓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存栏畜禽强制免疫率达100%。免疫抗体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真正构筑起坚固的免疫保护屏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畜禽的死亡率,从源头上提高畜禽的质量。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一是要强化机构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落实财政投入政策,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要严格防止和认真解决好监管脱节和相互推诿等问题,做到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二是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设施,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三是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并与各站、所检疫监管人员、屠宰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层层签定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明确到人。加强执法队伍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执法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文明执法,树立行业新风,建立一支政策法规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四)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方式的转变。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扶持农户建设标准化饲养场,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规模化饲养程度,提高畜禽饲养水平和动物防疫水平。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手,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从加大标准推广应用力度入手,积极建立畜禽养殖标准化体系,提倡健康养殖、清洁养殖、生态养殖;从加强教育培训入手,积极指导企业和农户合法、合理使用养殖投入品,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从完善制度入手,积极推行养殖企业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产地产品检测及准出制度,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加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推进力度,推动企业和农户承诺生产和销售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第4篇

一、优势分析

(一)地上资源丰富

岭东地区位于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平原黑土区,土层厚,自然肥力高,土地总面积4.15万km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其中,耕地面积1587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13%;林地面积2906万亩,占全区林地面积的4.4%。地处嫩江流域,境内水资源丰富,总量达到170.87亿m3,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40.78%。水利基础条件良好,其中,尼尔基水库贮水面积达到500km2,2011年贮水量达到91.56亿m3,为区域防洪、农田灌溉等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农牧业基础雄厚

种植业 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分别连续四年、七年和九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称号,阿荣旗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莫旗是全国“大豆产量第一县”,2007—2011年连续五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殊荣,并受到国务院表彰。2011年,岭东地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9.13亿斤,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16.8%,今年粮食产量将达到100亿斤以上,预计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

养殖业 岭东地区年产饲草、秸秆126亿斤,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2011年牲畜存栏达到985.2万头(只),占全区存栏总数的10%,其中,大牲畜100.4万头、羊785.9万只、生猪98.8万口,均居全区各旗县前列。特种养殖发展迅速,目前,肉鸡、大鹅的养殖数量分别达到733万只和765万羽。

此外,岭东地区林地资源丰富,发展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以及沙果、黑木耳、蘑菇、榛子、山野菜等林下产业优势明显。目前,沙果、黑木耳和榛子均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

(三)生态环境优美

岭东地区基本保持着无污染、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森林覆盖率高达47%左右,湿地面积约178.3万亩,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无霜期达到110~130天,年10℃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900~2400℃。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是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更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宝地。建设自治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环境优势。

(四)劳动力资源充足

岭东地区总人口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1.6%。平均城镇化率仅为28%,其中,扎兰屯市为32%、阿荣旗28%、莫旗23%,远低于全国51.5%和自治区56.6%的水平。在农业人口中,约有20%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岭东三旗市立足自身优势,加快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6.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9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9元, 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167元。虽然岭东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

(一)受现行体制影响,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

与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重化工产业相比,农牧业发展存在着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对GDP、财政收入贡献小等特点,在现行体制的背景下,当地政府更倾向于发展工业,特别是投资大、见效快的重化工产业,而对大力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及产业化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导致优势产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二)种养结合不紧密,现代农牧业发展缓慢

受传统农牧业生产模式影响,岭东地区仍以种植业为主,且经营方式粗放,秸秆利用率仅为30%左右,使养殖业仍处于家庭散养式的“副业”地位,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0%,离现代农牧业50%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导致农牧业产出率较低,难以实现优质高效,制约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进程。

(三)农畜林产品加工业滞后,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平均加工转化率仅为40%左右,其中,莫旗只有10%左右。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分别是农牧业总产值的54.4%、26.6%和15.3%,与全区1倍以上和全国1.6倍以上相比,相差甚远。由于本地加工转化率低,扎兰屯市、阿荣旗50%以上,莫旗80%以上的优质农畜产品只能以原材料低价流向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周边地区,原有的林产品企业也基本消失,农畜林产品加工业带动不强,严重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

(四)精深加工少,品牌效益差

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精深加工产品少。除少数几家外来较大企业及其品牌外,缺乏本地龙头企业,没有形成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的自有品牌,使当地优势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优质农畜产品得不到好的收益。

(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阻

交通基础条件落后是制约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目前,岭东地区除了连通旗市和周边地区的二级公路外,唯独阿荣旗有一条连接广西北海的一级公路和刚刚通车的绥满高速公路阿荣旗—甘南段。没有正式运营的机场,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旗到区内最近的乌兰浩特机场距离分别为260公里、320公里和440公里,到区外最近的齐齐哈尔机场距离分别为190公里、120公里和240公里。除扎兰屯市外,目前均不通铁路;使得该地区人流受阻,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耗时多,现代农牧业科技、人才及大型龙头企业引进困难,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岭东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养殖业共同发展转变,以农牧业为主向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转变,以农村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将岭东地区打造成为我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并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政策。

(一)严格限制发展重化工产业

岭东地区矿产及煤炭资源贫乏,即使是水资源丰富,由于重化工属高污染行业,对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极大,同时,生产所需煤炭等原辅材料均要从数百公里以外远程运输,必将受到原本就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加大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得到的发展收益远远小于充分发挥农牧林业及生态环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大力扶持绿色农畜林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既是突出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顺应当前发展需要、符合未来趋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对岭东地区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应严格限制其发展重化工等高污染产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充分利用好岭东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农牧业基础优势,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促进土地规范、合理流转,采取反租倒包、公司+基地+农户等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在巩固种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牛羊育肥业,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和生产效益,实现由养殖业为主导带动种植业发展的种养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借助优美的生态环境,将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与农牧业相结合,做大做强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现代农牧业。

(三)加快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按照产城结合,科学规划,集聚发展的原则,扎实推进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建设自治区农畜林产品加工园区或工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上,要因地制宜,借鉴和应用“飞地产业”发展思路,采取类似“浙江商会或园区”、“江苏商会或园区”的模式,并给予这些“商会或园区”更多的优惠条件和管理权限,吸引国内外投资,同时,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资金,促进园区建设尽快取得实效。

(四)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牧业产业优势和取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有利条件,重点在肉食品、豆类、饲料、特色林产品加工等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岭东地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水平,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在努力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兼并重组,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化的幅射和带动能力。

(五)加大对岭东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减少对岭东地区GDP、财政收入和税收等方面的考核,增加农牧林业及产业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牧民收入等方面的考核,使体制、机制、政策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自治区应加大对岭东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交通、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快我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具有产业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第5篇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规模总量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突出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9家,比上年增加70家;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增加值908.4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利润210.7亿元,同比增长7.9%;实际上交税金81.2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亿元以上加工企业达到461家,10亿元以上企业有33家,实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14.8亿元和1350.5亿元,分别占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的83.3%和44.8%,支撑带动作用比较突出。

通过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全区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4.8%,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收购农畜产品资金从2002年的9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49.6亿元,增长了9倍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212.6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9%以上。2012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牧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390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4.5%。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驰名品牌创建有新突破,骨干龙头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012年,新增了“汉森”、“奥淳及图”、“绿色心情”(蒙牛)、“蒙都”、“响沙及图”、“谷道粮原”6个中国驰名商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达到了45件,其中行政认定34件。

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38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3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有9家。自治区100家非煤炭类重点企业中,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有27家。

(三)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羊绒、肉产业为支柱,优势产业、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粮食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9.5亿元,比上年增长9.5%;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8.0%;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油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蔬菜瓜果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4亿元,比上年下降8.0%;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8%。

(四)产业集群区域化发展格局日渐清晰

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马铃薯等10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乳产业形成呼和浩特市、包头、呼伦贝尔市三大优势集群;玉米产业形成以通辽和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两大生产和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巴彦淖尔市成为继新疆之后我国又一重要的蕃茄生产加工基地;鄂尔多斯的沙地资源(沙棘、柠条、甘草等),乌海市的葡萄,呼伦贝尔市的林下产品(黑木耳、蓝莓等)等区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牛羊肉、玉米、油料等加工业表现明显,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产加销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

四是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五是原料基地不稳。尽管自治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还相对滞后,部分原料阶段性供求趋紧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了对六大主导产业的监测分析。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提出调控应对措施,以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产加销有序衔接,引导六大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牧业产业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了产业调研。2011年,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开展了肉羊、马铃薯产业专题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在调研报告上做了重要批示。2012年,农牧业厅就贯彻落实自治区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找准肉羊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制定出台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派员赴锡林郭勒等6个盟市12个旗县区进行了肉羊产业专题调研,采取考察企业、专业合作社,走访养殖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肉羊屠宰加工、市场流通及生产成本、利润等产业环节发展现状,分析研究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提升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形成了肉羊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并研究提出了促进肉羊产业发展的初步工作方案。

三是开展了羊绒贴息收储工作。全面总结了近两年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情况,就继续执行羊绒收储开展了调研论证工作,提出的请示报告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批准。制定了第二轮羊绒贴息收储工作方案,年底前就羊绒收储工作,对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等羊绒主产区重点羊绒企业进行核查公检。

(二)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项目前期调研摸底工作,组织主产区盟市、旗县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举办的补助项目培训班。研究制定了2012年内蒙古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并召开了补助项目启动暨培训会议,部署启动了2012年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与项目旗县签订了责任书,并对项目实施盟市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旗县分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利用国家财政奖补资金,全区奖补新建马铃薯储窖2894个,其中10吨储藏窖93个,20吨储藏窖815个,60吨储藏窖1986个;农户新建储藏窖2290个,合作社新建储藏窖604个。通过实施项目直接新增储藏能力10多万吨。项目直接受惠农户1593户,受惠合作社135户。通过奖补建设储窖,实现马铃薯错季销售,大幅度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按照贮藏后错季销售马铃薯价格每斤上涨0.2元计算,增加农民收入5000多万元。

(三)积极支持、推进马铃薯产业协会工作

召开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协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经会员大会选举并经有关部门批准,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理事单位。指导马铃薯协会开展马铃薯期货合约上市有关工作。

(四)积极研究制定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意见

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深入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广泛征求各部门、基层、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目前,此稿已进入政府审议程序,可望尽快出台。

(五)开展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和培训考察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前四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并向农业部产业办上报了监测结果。监测的29家龙头企业中,2家企业监测不合格,为此向农业部递补2家企业和1家预备企业。10月份组织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代表赴、四川进行了培训和考察。

(六)研究制定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

研究提出了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施意见和认定管理办法初稿,争取早日制定出台正式文件,指导、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建设稳步发展。

(七)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

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工作,通过农牧业厅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的共同努力,与各金融机构达成贷款意向的龙头企业有39户,贷款金额总计17亿元。

(八)积极参加农业部举办的洽谈展销会

9月份,组织各盟市主管部门和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在安徽合肥举行的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

第6篇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以南而得名,是青海省较大的牧区,也是青海特色的缩影。近年来,海南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旅游优势,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产业链,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富裕文明新海南的建设。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资源转换 推进工业强州

海南州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农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州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最大限度、最佳效能地发挥资源对经济的强势驱动作用,依托资源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结合海南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海南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带两区”的工业发展思路,挖掘一批新的资源开发项目,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培育一批支柱企业,着力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立足水电资源,带动环保型、高附加值的高载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以恰卜恰毛纺、棉纺和兴海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区建设步伐,为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载体。力争到“十一五”末把海南州建设成为青海牧区最大的毛纺和棉纺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交易基地、全省最大的水电能源生产基地、有色金属采选基地、碳化硅生产基地。更宽视野谋划科学发展

第7篇

介绍了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养殖方式落后、保护生态理念差、投资少、基础设施差、难以适度规模经营等,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通过细化和落实政策、精准扶贫、调整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畜牧业;发展情况;规模化;产业化

青海省民和县甘沟乡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端,距县城73km处,海拔1890~2300m,有耕地755.73hm2,人均666.67m2。回、汉、藏、土等多民族杂居,属民和县贫困乡(镇)之一。发展畜牧业有着以下优势:一是背靠1333.33hm2的南大山天然草场;二是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退耕还草;三是耕地人工种草及自发式的二茬复种和饲草饲料的加工(青贮、粉碎等)利用。但是,本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观念守旧,养殖水平低是当下薄弱一环,为此,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首要任务,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认识、了解、关注本乡农牧生产结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力争达到科学饲养管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养殖业增收目的职责重如山,决心立足先行,以当前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抓手、发展方向为目标加以综合分析,撰写了如下调研报告,希望能为甘沟乡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户的增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1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深入一线,走村串户,走访和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调研,畜牧业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1)传统观念较重,养殖方式落后。传统的饲养模式和设备与现代畜牧业不协调、不匹配。2)保护生态理念差。少数养殖户舍饲圈养,且绝大多数在野外放牧,随意践踏、破坏草原植被,失去草畜平衡,致使资源保护率、利用率、产出率都不高。3)投资少,基础设施差。因养殖户缺乏投资金,自行搭建的圈舍因陋就简,家畜处于夏不遮雨冬不挡寒的恶劣环境中,何谈饲养管理科学性。4)难以适度规模经营,更不能形成专业化、产业化。不管养牛养羊,还是养猪养禽等均存在养殖规模较小、不上档次、打不出品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2015年经统计羊存栏8133只、牛1022头、猪3132头、禽15000只;省级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存栏1132只),百只以上的养羊户仅4户(包括以上3处养殖场);30头的养猪户2户;10~30头养牛户8户;50~100只的养鸡户15户。年出售肉用畜禽分别为牛108头、羊4522只、猪4012头、鸡10007只。产业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出栏率与商品率偏低,畜牧业占农业收入的比重较小(23%),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畜牧强乡战略的一大瓶颈,畜牧业效益不尽人意。6)用于支牧的信贷资金少,而且信贷难,约束养殖户向畜牧业投资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养殖增收。7)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贫困,缺少科技文化知识,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畜牧业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8)种养结构不合理,难以形成种草养畜,养畜肥田的合理布局。

2原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传统产品改造步伐偏慢。2)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低,造成收益低,畜产品市场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缺少引导和管理,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造成养殖业收入不稳定。3)畜牧业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市场适销的产品没有规律。如,虽然以甘沟乡优势的地理条件及草地资源,产出的牛羊肉品质较优,但因没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产品销售分散,缺少影响和竞争力,收入效果不佳。

3增收途径

如何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要寻方法,找路子,学习全省至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形式及好的经验,为养殖户增收造福。改善甘沟乡百姓生活条件要靠增收,提高养殖户的收入水平亦要靠增收。寻找甘沟乡农民增收之路是当今农民的殷切希望,也是专业人员的天职。解决这一问题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发挥引领、带动、示范、辐射作用,并组建相应的产业链(便民服务点、家畜改良点、饲草料和肉食品加工点),它既体现畜牧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增加收入的加速器;二要因势利导,多方位、多途径争取资源,自筹资金及资金回笼,夯实基础;三要形成科学配套化的模式来推动畜牧业发展,使甘沟乡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畜牧业强乡。

3.1现有优势1)自然环境独特,昼夜温差大,发展节粮型的草食动物(牛、羊)其肉质好、品质优。2)有着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面积广阔的南大山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玉米秸秆(1000hm2),农作物秸秆产量1123.675t,可载畜9399羊单位;退耕还林(草)420hm2;农田耕作213.33hm2紫花苜蓿;农民自发式的二茬复种(66.67hm2)。3)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畜牧业建设加强,禁牧舍饲圈养,繁活率、出栏率提高。4)乡领导班子对本乡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清晰和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明确。

第8篇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以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又将人们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对国际化的竞争,迫切地要求我们用高科技的手段改造现有的畜牧业,全面推进畜牧业信息化是提高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什么是畜牧信息化

畜牧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畜牧业经济运行效率、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畜牧企业竞争力,在畜牧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畜牧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畜牧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目前畜牧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畜牧业网络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重复建设、小而散,而真正能为用户提供有效信息、访问价值大的网站并不多。畜产品市场动荡不定,需求与供应之间,始终处于周期性的波动之中,经常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

建立畜牧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

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畜牧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例如,美国建立了畜牧信息数据库系统,包括饲料、活畜和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和进出口等很多动态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饲料厂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转变了政府职能,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同时加速推进畜牧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畜牧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畜牧信息网络体系,并使畜牧信息网络与畜牧业龙头企业、全国各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养殖大户及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畜牧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畜牧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畜牧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畜牧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用户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供求信息”、“市场动态”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农民养殖户是畜牧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第9篇

一、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情况

1、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动全旗粮经饲协调发展。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134.78万亩,比上年减少4.64万亩。其中:粮食面积75.44万亩。主要农作物小麦播种32.60万亩,比上年减少0.16万亩;玉米播种41.90万亩,比上年减少5.5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53.88万亩,比上年增加1.42万亩,其中:油料面积47.34万亩,比上年增加10.78万亩。优质牧草面积5.37万亩,比上年减少0.07万亩。药材类0.18万亩,果树类0.20万亩。总体上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特别是果树和药材呈显著增长态势。

2.落实“稳羊增牛扩猪禽”,大力推进“粮改饲”,形成以养带种、为牧而农、农牧结合的种养结构情况: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情况。按照全市提出的“稳定发展肉羊产业、积极发展奶牛和肉牛、支持发展绒山羊和猪禽、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截止目前,全旗大小牲畜饲养量306.3万头(只),牲畜存栏265.6万头(只)同比增长1.6%;其中羊饲养量304.5万只,羊存栏261.4万只,同比下降0.4%,能繁母羊存栏133.9万只,出栏肉羊43.2万只;生猪存栏2.11万头,同比增长9.3%;大畜存栏1.76万头,同比增长31.7%,总体上小畜稳定发展,大畜明显增加。

二、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情况

1.强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人才支撑。为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牧民种养殖技能水平,第一季度开展了2期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对172余名学员进行集中培训。3月15日-17日,组织102名学员赴呼和浩特市农业博览会、伊利集团、包头市南星农业现代园和农科院包头市农牧业局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观摩教学。聘请了市农牧业局专家组对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开展科技培训,现场采取面对面解答问题,参训学员500余名,发放了科普资料1500余份。4月份举办全旗农村牧区村嘎查级财务管理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苏木镇和嘎查村两级集体经济财务人员,共计参培95人。6月份又派50名农技推广体系科技骨干赴清华大学学习。

2、加强农牧业科技推广技术。在使用种植新技术方面有: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完成2.01万亩;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栽培技术完成1.2万亩;春小麦两改三防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完成3.1万亩;玉米三优两增全程社会化高效栽培技术完成17.4万亩;地膜玉米后茬免耕种植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1.1万亩;向日葵“6推1防”综合配套技术完成5.3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完成0.49万亩;向日葵套种葫芦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完成0.4万亩;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完成10.1万亩;盐碱地“改排提增” 综合改良技术完成0.53万亩;控肥增效技术完成23万亩;春小麦麦后复种小秋作物栽培技术已落实0.52万亩。完成全旗盐碱地摸底调查工作,全旗共有盐碱地66.3亩,其中轻度盐碱地38.3亩,中度盐碱地20亩,重度盐碱地8亩,全部标注在了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划图上。在原有花生、甜瓜特色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扩大种植规模,在丰富特色农业品种上,今年又种植黑枸杞1500多亩,油用牡丹320亩,板蓝根260亩,甜叶菊500多亩,牛夕、黄芪、树莓、桑葚等660亩。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建成以河套大学和内蒙古环农腐植酸研究员为技术依托的“百品园”。园区核心区面积为170亩,主要示范种植了各类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等20多个品种(豆类作物30亩:蚕豆、绿豆、豌豆、黑豆、豇豆;油料作物40亩:胡麻、大麻、油葵、花生、油菜;杂粮作物30亩:糜子、黍子、谷子、甜玉米、白高粱、荞麦;经济观赏林木:油用牡丹等),实现多元化有效供给。

3、实施种子工程建设。种植业方面:重点做好专用小麦、青贮玉米、杂交向日葵、加工型蔬菜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研究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综合栽培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支持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支持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畜牧业方面:加强巴美肉羊、白绒山羊等良繁体系建设,加大优质种公羊的引进、扩繁和推广利用,特别是开展巴美肉羊高繁多胎新品系选育工作,扩大优质基础母畜的繁育速度。要下大力气把优质肉羊二、三元经济杂交作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扶持肉牛产业和马、骆驼、驴业发展,强化大畜种业繁育基地建设。

4、实施科技创新工程。一是不断增强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我旗现代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旗、苏木镇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涉农涉牧适用人才引进。积极探索和倡导科技有偿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化科技服务水平。依托科研院所组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科研院所为主导,带动农牧业龙头企业及推广单位,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建设。二是全面提升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严格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面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处理、残膜回收等全程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发展农牧业信息化。依托农业部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健全乡村信息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现有《农牧业信息网》、《农牧百科》、“巴彦淖尔农牧微信平台”和“12316”农牧业热线咨询服务作用,及时把农畜产品和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牧业实用技术传送到千家万户。四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投身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农村青年、返乡农牧民、农技推广人员、农牧区广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加入职业农牧民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农牧民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实施现代青年农场牧场主计划和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三、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

一是近几年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保生态修复项目、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3%提高到治理后的4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是严格控制实行“三控”。控肥:2016年有机肥施用量为41万吨,化肥施用量为6.8万吨,较上年减少0.4万吨,每亩施用量为48.8公斤/亩,较上年亩用量减少了3.1公斤/亩。

三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井灌区推进小型农田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在全旗推广已滴灌为主的田间节水技术,合理布局灌溉饲草料地,集中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17年实施高效节水工程5项,投资为0.84亿元,发展节水面积共7.50万亩。目前已开工建设4项:2016年度节水增效(追加投资)工程、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一)、2017年度节水增效项目(二)、2016年千亿斤粮食生产建设项目管道、更新井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井房的施工。2017年小型农田水利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已完成招标,近期完工。

四是近年来我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共24个,建设规模33.98万亩,投入资金3.48亿,新增耕地2.49万亩。待实施项目16个,建设规模23万亩,投入资金2.3亿,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44万亩。

四、发展新产业业态,拓展农牧业产业链价值链情况

1、打造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群。培育壮大本旗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新型业态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创新利益联结。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行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施合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引导合同订单向规范化、稳定化方向发展,提高合同履约率。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2017年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9.65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48%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牧民来自产业化收入达到5700元。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比例由25%提高到40%。2、2020年预期目标:全旗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超过11.82亿元;种养基地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的产品占全旗农畜产品总量的6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由40%提高到55%。

3、推动三产融合。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契机,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创业格局,重点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培育我旗周边产业示范户和示范群,积极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核心

多种途径创办龙头企业。抓住资本流动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西部迁移的机遇,积极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投资和落户我旗,提高我旗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城乡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实力的农牧民投资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群体规模发展的格局。继续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按照“扶优、扶强、扶大、淘劣”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改、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强实力,开展市场领先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真正把这些企业培育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5、抓好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建设,搭建融合发展新载体。

我旗完成高产创建项目3个。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核心攻关田115亩,千亩展示田2195亩,其中种植有机小麦590亩,辐射带动周边8217亩;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12个,总建设面积126354亩,其中核心攻关田1496亩,千亩展示田16434亩,辐射带动108424亩;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落实了向日葵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总面积为7283亩,其中百亩核心田108亩,千亩展示田1392亩,辐射带动田5783亩。

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和对策

在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因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融合主体带动能力总体较弱,新型业态发展面临一些特殊困难,产业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尽管采取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但推进依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牧业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二是新型农牧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仅有蒙羊牧业、草原恒通、高塔梁有机食品公司又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产业融合大多采取订单式农牧业、流转承包农牧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牧民利益与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

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牧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村牧区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牧民的技能素质低,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涉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点示范,探索路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一是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我旗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将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向重点苏木镇、产业园区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区域。

二是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以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牧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生态农牧场场。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三是延伸农牧业产业链。发展农牧业生产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支持农村牧区特色加工业发展。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加快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农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

第10篇

一、基本情况

(一)以提高抗体水平为标准,实施动物防疫全覆盖。

2014年,全市累计免疫注射生猪212.97万头,其中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二次强化免疫35.15万头。免疫注射耕牛6.5万头、山羊防疫21.1万只、家禽防疫2771.8(鸡2492.8万羽、鸭227万羽、鹅52万羽)万羽,其中二次强化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30万羽,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禽流感常年防疫密度分别保持在97%以上。春秋两季防疫密度都达到了100%。全年共采取猪血液1950份、牛羊血液590份、禽血液2081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免疫抗体水平合格率达到了省定标准以上。

(二)以提高疫情预警能力为基础,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

2014年,认真完成省、市下达的监测及送样任务:监测禽流感500份、口蹄疫500份、牲畜布病5500份、猪瘟500份、蓝耳病100份、鸡新城疫400份、耕牛血吸虫8460份、奶牛结核700份。送犬血清10份、棉拭子265对、猪血清380份、鸡血清335份、羊血清120份、牛血清60份、猪淋巴结样5份、猪肺样5份。

在积极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疫病监测任务、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定点监测的同时,按照《2014年市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全面推行“常年监测”,各镇(处)每月采血送检,同时,积极开展其它动物疫病的监测、查治工作,监测仔猪副伤寒1836份、猪流行性腹泻头2412份、鸡球虫病8013羽份、鸡白痢13320羽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6233羽份。针对去冬今春猪流行性腹泻、牲畜口蹄疫、夏季猪高热病、冬季疫病进行了预测,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发出了及时预警,针对性进行了防疫防控。

(三)以消除疫情隐患为目标,加强动物检疫监督。

动物检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以加强重点部位的监督和监管为重点,达到了控制疫病传播和畜产品安全的目标。全年产地检疫生猪101.5万头,牛、羊14.2万头(只),禽1997.6万羽;产地检疫开展面已达到100%,农户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100%。运输检疫生猪19.6万头,牛羊1.2万头(只),家禽21.1万羽,动物产品1027.6吨;屠宰检疫生猪10.3万头、牛羊1.09万头(只)、禽219万羽,检出病害动物166头(只、羽),病害肉513公斤,全部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瘦肉精”检测4250头份,全部为阴性。

(四)以源头控制为重点,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市动物卫生监督局结合3.15、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咨询,发放《如何鉴别猪肉质量》资料2800份,对养殖场实行监管责任人制度,监管人员与养殖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并对北山、中百超市等守信誉的肉品销售摊位安装了“放心肉”标志牌,各镇(办事处)与养殖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动物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严格审核办理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280个,开展养殖场“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检测,屠宰加工企业实现检疫与“瘦肉精”同步检测,对全市养殖场和屠宰场抽查11000份尿样,没有发现使用“瘦肉精”和违法使用违禁药品的现象;另外,实验室酶标法检测“瘦肉精”50份,全部合格。

(五)以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加大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力度。

开展日常监督执法检查28次,开展专项整治6次,并会同食安办、公安、质监、经信和食药局等部门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检查4次,出动执法车辆72台次、执法人员328人(次),检查定点屠宰场所11个、动物交易市场34个、冻库6家、超市6家、城乡集贸市场16家、餐饮消费场所6家、奶站1个、肉品经营摊点176个、兽药饲料经营户74个、饲料生产企业2个、规模化养殖场3752个,查处销售未经检疫的动物产品78公斤,查处病害肉70公斤,共立案查处逃避检疫、贩卖病死猪肉、经营假劣兽药等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5起,罚款3万余元,立案率、结案率均达到100%。

二、主要工作

(一)规范防疫管理,防疫责任进一步明确。

今年,为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我们结合《市2013-2020年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宣传贯彻,在巩固完善动物防疫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镇(处)级、强化村级动物疫病防控职责,全市推行村级动物防疫专班“六员负责制”,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真正实现了“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动物防疫运行机制。为改变过去过分强调镇(处)级动物防疫责任引起的村级防疫职责与防疫员职责界限不清,动物防疫密度、免疫抗体水平的责任全部归咎于防疫员的现状。把动物防疫密度、免疫抗体水平分别与村主任和防疫员的工资考核挂钩。使村级成为“政府保密度”的关键责任人。各镇(处)分别与各村签订了《2014年村级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状》,与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养殖户分别签订了《市规模化养殖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责任状》,实现了动物防疫目标管理全覆盖,达到了村级保密度、防疫员保质量的防疫管理目标。防疫过程中,全体动物防疫员身着“动物防疫”标志的防疫专用工作服,佩戴“六员”工作牌,防疫器具标准规范,精神面貌改善、心情舒畅,也方便了群众监督。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为协防员配备了胶鞋或鞋套,有效地控制了动物疫病交叉传播。春秋两季防疫,各镇(处)都明确规定村主任是防疫实施的宣传员、防疫专班的组织员、也是代表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员。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坚持做到每天有1人带队防疫,负责解决农户拒防、召回没人在家的农户和监督防疫员免疫操作等实际工作。明确规定村干部负责保证防疫密度标准,防疫员负责保证防疫质量标准,各负其责。各镇(办事处)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披挂上阵督查督办,80%以上的村主任亲自带队防疫。村防疫专班负责全村的动物防疫,协防人员与防疫员配合紧密,基本达到了防疫进度快、防疫密度高、填写规范,防疫质效好的要求。

(二)完善防疫保障,防疫质量进一步提高。

1、强化防疫质量抓筹谋。一是根据全市畜禽存栏数、疫苗库存数,年初向省畜牧兽医局申报全年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疫苗计划数。二是为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春秋两季防疫开始前向市政府提交防疫所需物资的经费请示。三是在春、秋季防疫开针前,分别举办了以学习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为内容、以提高动物防疫质量为主题、以增强防疫责任与水平为目标的动物防疫技术培训班,各镇(处)动物防疫办公室负责人、村级动物防疫员、专业养殖场业主共110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重点是动物疫情趋势与防控、防疫技术规范、“三针一次性分点注射”、猪瘟、蓝耳病二次强化免疫、“六员负责制”和防疫反应处置等。各镇(处)对村干部、防疫员、登记员、保定员、消毒员开展了培训,确保动物防疫规范操作、高质量、快节奏的有序推进。四是通过广播、电视台垄上行栏目、农业110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氛围。为确保宣传效果,切实提高养殖户对动物防疫政策、法规和防疫知识“知情度”,市畜牧兽医局印发了《市2013-2020年动物疫病防控规划》2000册、《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要点》15000份,发放“市春季动物防疫要点”10万份。

2、强化防疫密度抓补防。今年春防结束后,市动物卫生监督局把月补针工作与村级动物防疫报免(检)室管理相结合,把月补针、二次强化免疫、防暑降温、消毒灭源作为夏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抽调人员,每月对各村执行月补针情况进行抽查,并保证每个村每年抽查1—2次,抽查结果作为每个镇(处)年度防疫考核的内容。同时在抽查过程中,对养殖户提出的政策、技术咨询当面解答,对反映的问题现场解决。全市农户补栏畜禽实行申报免疫制度,出栏畜禽实行申报产地检疫制度,按照申报登记、受理及临栏免疫或检疫的程序,进行免疫补针和产地检疫。确保了猪、牛、羊、禽“两瘟四病”的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5%以上。

3、强化疫情预警抓监测。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监测、分析、预报的程序,现场指导各地进行防疫和综合防治。今年以来,对10个镇(处)部分散养户、30个规模猪场进行了定点疫病监测,共采样监测生猪O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样品,奶牛A型口蹄疫,牛口蹄疫、耕牛血吸虫病查治样品共8170份,及时指导少数免疫抗体不达标的地方及猪场,及时进行强化免疫,使免疫抗体合格率都达到了省规定70%以上的标准。并加强对猪圆环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猪二、三类疫病,以及猪流行性腹泻和猪附红细胞体病监测,共采样监测1260份。全市30个监测点监测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采样检测720头,感染率56%,通过市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及时发出预警,指导各地加强免疫注射及消毒灭源,确保了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区域性流行。

4、强化消除隐患抓巡查。为确保防疫防控取得实效,把市边界结合部、泉河流域、沮河流域、漳河流域、沮漳河流域、人工河流域等容易传入或易发疫情的63个村地方作为重点区域,市动物卫生监督局组织20多名执法人员与积极主动配合镇(处)开展调查,明确区域、明确责任、联防联控,做到组织专班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培训到位、强制免疫到位、疫病监测到位、监管巡查到位、联防协作到位、后勤保障到位,建立疫情防控、疫病防治和常年监测的长效监督机制。今年春季防疫普注后,对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实施二次强化免疫。同时加强动物疫情监管巡查工作,严禁乱扔病死畜禽,做到了“早发现、快报告、严处置”,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疫病跨区域传播和扩散蔓延。当前,我们根据疫病流行特点,正在组织全市规模养猪场、养禽场进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强化免疫,严防疫情发生。

5.强化疫情扑灭抓防控。3月底至4月初,我市部分养殖户从山东济宁、荷泽等地购进山羊,发生输入型小反刍兽疫。我们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处置疫点,没有造成疫情扩散蔓延。3月30日,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接到省畜牧兽医局转交的“吴捍华饲养山羊发病报告”,我们迅速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家组前往坝陵办事处坝陵村五组吴捍华羊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并采取病料送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小反刍兽疫阳性。同时我们组成排查专班,配合全市10个镇(办事处)开展拉网式排查。共排查773个养羊户(场)存栏71033只,其中坝陵办事村共三个镇(办事处)4个村11个养羊户,饲养山羊798只。其中,从山东济宁、荷泽引进山羊132只,原存栏羊666只。发病羊134只,死亡127只。4月3日,我局抽调30人组成宣传、扑杀、运输、无害化处理和后勤保障等5个专班,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处置标准,共扑杀11个养殖户的病羊及同群羊671只。集中调集挖掘机、运输车辆10台套,柴油1500公斤、木柴52000公斤、生石灰4500公斤、消毒液380件,对扑杀山羊进行焚烧、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6、强化源头控制抓消毒。消毒灭源是控制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统计,全市春秋动物防疫和夏季高温消毒,共投入碘类、醛类、酚类等各种消毒剂35000瓶、烧碱6000公斤、生石灰920吨,彻底清栏消毒。结合养殖场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对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重点审查,223个猪场建立了标准化无害化处理池。建立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制度,严格实行“四不准一处理”(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监督指导养殖场、动物交易市场、屠宰加工厂业主规范处置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规范填写无害化处理记录。对全市9次举报乱扔病死猪的地点,我局都及时安排专人赶赴现场指导并协助打捞病死猪56头,全部按规定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

(三)加强检疫监督,疫病控制手段进一步完善。

为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在做好动物检疫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市、镇(处)、村“三级产地检疫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三必须、三严禁”(即必须临栏到场检疫,必须按规定填写检疫证明,必须使用财政收费票据;严禁买卖转让检疫证明,严禁对无免疫耳标的动物出具证明,严禁重复检疫和重复收费)。目前,我市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农户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达90%以上。

严格执行《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等4部动物检疫规程,促进屠宰检疫工作,提高屠宰检疫质量。在屠宰场实行24小时制度,一是“严把三关、做好五项登记”(即进场核查关、检疫处理关、出场验章关;进场检疫登记、待宰巡查登记、屠宰检疫登记、定期消毒登记、无害化处理登记),督促定点屠宰企业完成“瘦肉精”自检工作,确保屠宰检疫与“瘦肉精”检测同步,并做好登记。二是加强市场整治力度。从各个环节入手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对逃避检疫、病害肉品交易、白条肉上市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最大限度的遏制了病死畜禽及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夯实了“放心肉”工程的基石。三是加强痕迹化管理。今年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印制、统一使用动物检疫工作记录单,从检疫申报单、记录单、检疫合格证明、财政票据一一对应,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痕迹化管理。四是向社会公开承诺,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举报。

(四)加强源头治理,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为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我们于年初与各责任单位签订责任状,落实监管责任人及职责,采取“定期巡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全方位的监管,并做好日常巡查记录。今年,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后,针对全市现有11个屠宰场(点)脏、乱、差的问题,该关停的全部关停,对保留的屠宰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达标。截止目前,市河溶动物卫生监督所辖区内已关停了两河屠宰点,确保上市动物产品检疫合格率、持证率达到100%。

2014年,我们结合部门监管职责,对规模养殖场、兽药饲料经营店、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实行分片一对一监管,责任到人,并与企业负责人签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明确监管目标和责任。一是对规模化养殖场,定期和不定期为养殖户上门服务和指导,全面督促养殖场建立兽药饲料购进、使用记录,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物自检;共检测8820份,全部为阴性;二是开展兽药经营企业专项整治,共检查兽药店74家,没收假劣兽药、人用药、不符合规定的兽药1340盒(支、袋),罚款10831元。三是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市亚龙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乳品收购站。我们在督促该公司推进生鲜乳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经营,加强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监管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生鲜乳收购“三表一单”登记制度,加强乳品检测,严把收购关。今年共抽检2批次均合格。

为扎实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我市在坝陵办事处何畈村五组投资5000万建一座占地20亩,年处理病死畜禽7000吨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困惑,实现“死猪零流失、病源零传播、环境零污染、监督零盲区、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

(五)加强综合执法,依法办案能力进一步增强。

按照省局要求,市局与动物卫生监督局签订了行政执法委托书,进一步明确了执法主体,做到程序合法。为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我们加强了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以及职业道德培训。一是集中培训。年初,我们为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办案水平,聘请了市畜牧兽医局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通过不同类型的案例组织开展分析讨论,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得到提升;二是办案互学。针对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组织执法人员现场办案互学,现场示范带学,真正做到了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全市统一规范了执法标志、执法文书;在案件处理上,我们始终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文明执法,热情服务,实现了畜牧兽医综合执法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目标。三是部门配合,协同作战。今年与食药局、公安局联合开展冻库检查3次,进一步规范贮藏场所索证索票、建立相关台账制度。11月5日,由市食药局移交案件关于河溶镇观基寺村五组李以军经营死因不明动物,当天,由王店交警中队拦截一辆面包车运输未经检疫的猪头产品,我局全都立案查处,并对没收的猪头产品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极大的震慑不法分子,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们结合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机关建设,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畜牧业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畜牧综合执法水准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完善机关管理制度为手段,加强效能建设与管理,使全体工作人员沉下去,各项工作抓上来,得到了广大养殖户、动物经纪人的好评,执法队伍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

为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我们按照市委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先后组织学习市委市政府有关廉政建设、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学习《畜牧系统作风建设“十不准”规定的通知》、制定了完善了《2014年管理考核办法》、《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检疫执法人员行为规范》等,并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河溶动物卫生监督所在所长罗贵云同志的带领下,采取“一周一结一月一会”,以会代训开展学习交流,认真抄录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觉悟,增强了业务能力。2014年,在全所人员共同努力下荣获市“十佳动物检疫申报点”称号。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对执法人员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结合《市动物疫病防控综合能力提升年活动》,并请市畜牧兽医局防控科科长许小成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陈佩文对全体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培训2次,18人参加了农业部、省、市业务部门的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素质得到增强。执法人员、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业务工作得到了省、市有关专家的肯定。今年,我局选派一名技术干部程方圆代表市参加全省首届动物防治职业技能竞赛荣获全省第三名;11月,又被省畜牧兽医局选派参加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三等奖;参加市第九届元旦长跑,荣获男子成人组第一名。在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组织的全市“三十佳”评选活动中,我局尹文慧、周曰鹏、程方圆三位同志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市“十佳官方兽医”荣誉称号。

按照局党组的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讨论领会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论群众路线》等教育读本,人人撰写学习体会达4篇以上。全体党员团结在党支部周围,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坚决反对“”着力解决八方面的突出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增强了党员的党性观念,全体党员、干部切实把为养殖户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全体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增强,为畜牧业发展增强了保障能力。

宣传报道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市畜牧兽医工作的知名度。全年先后有48篇新闻报道、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在《省畜牧兽医信息网》、《三峡日报》、《三峡商报》、《网》、《市委工作简报》、《市食品安全简报》、《畜牧兽医》等媒体上发表。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展现了我市畜牧兽医工作者新时代风貌。

作风建设突出调查研究。一是今年动物防疫工作中,我们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并印发了《市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使动物防疫防控工作更科学合理。二是为弄清今年夏季部分地方发生猪高热性疾病,我们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组织技术人员采样监测、确诊,对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做出了预警,指导各地做好综合防治,并督促养殖场(户)在高温季节进行全面清栏消毒工作,避免了猪高热性疾病的大面积流行。三是落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在全市建立一个“高标准、高要求”无害化处理中心,防止动物疫病扩散、蔓延,确保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四是累计投资183万元,建成动物检疫申报点26个,动物防疫报免(检)室157万元。五是职工福利待遇、基层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2014年各项福利比去年人平增3000元,全年累计投入25.1万元,分别用于各动物卫生监督所设施设备的更新与添制,确保职工能舒心地生活、安心地工作。

工青妇和学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市工会、体协等单位举办的“元旦长跑”、“三八妇女节”联谊活动及各类球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方面。按照省局要求,要规范建立疫苗物资台帐,目前乡镇一级疫苗物资台帐的建档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动物卫生监督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是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划归后,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没有出台,牛羊禽屠宰场的设置规划有待当地政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推行电子出证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希望上级给予扶持;三是检疫工作记录单的填写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四是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在修建当中,目前乱扔病死猪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二O一五年工作要点

201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以《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省动物防疫条例》和《省畜牧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科学防控为手段,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一)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省畜牧条例》的宣传力度,营造贯彻实施各项法律法规的氛围。除了抓好各级干部、畜禽养殖大户、动物经纪人和饲料兽药经营户的宣传培训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农业110报纸、科技下乡、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深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二)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动物防疫新机制,强化重大疫病防控。进一步理顺动物防疫管理体制,完善动物防疫管理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责任制,逐步完善“政府保密度、防疫员保质量”动物防疫管理机制。同时把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作为兑现各镇(办事处)防疫目标的主要指标,强化责任,量化指标,严格考核兑现,不断强化镇(办事处)、村及防疫员的责任意识。

(三)进一步加强畜牧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的能力。加强乡村兽医和防疫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按照农业部和省有关文件,采取有效途径,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动物防疫设施设备配备、更新和房屋维修的投入,以保证动物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落实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职责,不断巩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成果,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继续抓好养殖环节、屠宰环节、生鲜乳收购环节以及“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喝上“安全奶”;继续抓好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确保畜牧投入品市场无假冒伪劣和违禁添加物。

(五)在玉泉办事处合意村建一个家禽批发市场,做到先集中检疫,后分散销售,统一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定期休市制度。

第11篇

我区的养殖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技术化服务之路,形成了开平镇的半壁店、欢套的万头猪场;洼里镇以回民村夏庄为主的奶牛养殖小区;郑庄子蛋鸡养殖小区;栗园镇的特种养殖区。同时还推行了品种良种化、服务及时化、执法程序化,开展了1个基地和3个体系建设,即商品、畜、禽的生产基地,执法监测体系、科技推广体系、防疫体系的建设。

1养殖业现状

    我区的养殖业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技术化服务之路,形成了开平镇的半壁店、欢套的万头猪场;洼里镇以回民村夏庄为主的奶牛养殖小区;郑庄子蛋鸡养殖小区;栗园镇的特种养殖区。同时还推行了品种良种化、服务及时化、执法程序化,开展了1个基地和3个体系建设,即商品、畜、禽的生产基地,执法监测体系、科技推广体系、防疫体系的建设。

    全区存栏猪、奶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38 875头、12190头、9815只、51.46万只,养殖专业户2621户,每日产生畜禽粪尿等污染物约400吨。

2存在问题

    养殖粗放。我区存栏的部分畜禽为分散饲养,每天的粪尿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即不环保也不卫生。

    污物处理简单。大部分污物尤其是散养户的粪便等污物都是简单存放,未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防疫条件落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养殖场户尤其是散养户动物防疫条件及卫生条件落后,防疫、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硬件设施及规章制度等软件环境不完善,人畜混居,卫生、环保措施不健全。

3采取措施

    积极发展无公害生产。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截至目前,先后有曹庄奶牛养殖小区、恒信赛鸽公棚、立冬食品有限公司、半壁店生猪养殖场及孟凡城猪场5家养殖企业及其加工企业先后通过了省级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并全都通过了环评检测,起到了积极地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全面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改善养殖环境。鼓励和支持养殖场(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范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强化其软件硬件建设。

    推广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养殖场建设沼气池,畜禽粪便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浇灌农作物,即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解决了燃料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业肥料污染问题。

    强化检测与养殖场环境治理。近年来,加强了养殖场兽药饲料等添加剂的监管,规范了生猪等畜禽屠宰前停止饲喂兽药制度,深入开展产地临栏检疫工作,同时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力度。

    积极推广环保清洁生态的养殖项目,做好典型示范。在做好监管的同时,积极推广环保清洁生态的养殖项目,积极推广丰南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丰南区综合种养殖示范园区建设,以项目带动养殖业向环保卫生生态方面发展。

    加大科技推广服务力度。我区成立了养殖业服务队,便于各养殖户及时求助。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把养殖新品种、新技术送人千家万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费注射工作。

第12篇

近年来,由于奶产业发展周期性波动较大,奶农生产积极性较低等因素影响,全旗奶牛饲养规模较小。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旗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左后旗围绕黄牛优势产业,结合对养殖企业调研走访,现将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建议总结如下。

一、黄牛产业的基本情况

科左后旗按照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黄牛产业,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逐步构建起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一)黄牛养殖实现规模化发展。随着全旗禁牧工作开展以来,肉牛养殖规模化舍饲水平持续提高,养牛小区和规模养牛场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实施母牛扩繁“万千百十”工程,全旗肉牛存栏超万头苏木镇有15个、超千头嘎查村167个、超百头养殖场(户)有103个、超十头养殖户18733户。建设有标准化养殖小区有7个、万头肉牛养殖基地3个,分别是牧合家、本富牧业、科尔沁牛业;截止目前,牧合家肉牛存栏10105头、本富牧业肉牛存栏7072头,科尔沁牛业肉牛存栏5100头。2017牧业年度,全旗黄牛存栏量8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37.5 万头,出栏肉牛23万头,牛肉产量218600吨,黄牛牛奶产量31100吨。预计2020年将实现存栏100万头的目标。

(二)肉牛改良成效明显成果突出。全旗黄牛改良主要向肉用型方向发展,以提高繁殖率为目标,通过推广应用冷冻颗粒配种技术,黄牛品种改良取得丰硕成果。1977年“科左后旗黄牛新品种培育”纳入哲里木盟科技规划,1983年列入自治区科研重点项目,1987年制定自治区地方品种标准,2002年科左后旗黄牛改良工作经国家科委、农业部联合验收,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型群”。2017年底,黄牛冷配达21.26万头,母牛繁殖率提高到80%以上,繁殖成活率9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

(三)饲草料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为有效解决草畜矛盾,后旗从饲草料基地建设入手,牢固树立“为养而种,为牧而农,草当粮种,粮当料用”的发展思路,实施禁牧舍饲,实现草畜平衡发展。2017年,种植青贮128万亩,年内全旗饲草贮备储备达48.7亿公斤,其中青贮31.2亿公斤,打贮青干草2.5亿公斤,秸秆三化两贮15亿公斤;并每年种植优质多年生牧草紫花苜蓿、燕麦草等2万亩,全旗保有面积达5.6万亩;建设完成标准化棚舍435万平方米、窖池215万立方米,全年肉牛禁牧舍饲饲草料得到有效保障。2018年,种植青贮170万亩、优质牧草2万亩、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各1万亩。

(四)母牛保险政策全面推开。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旗母牛保险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以来,旗财政匹配资金700余万元,全旗基础母牛累计投保312572头,兑付理赔4448头2629.1万元,为农牧民安心发展黄牛养殖提供了基础保障。2017年,财政出资50.76万元,为全旗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母牛保险,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全旗计划完成基础母牛保险13万头。

(五)奶制品行业有序发展。全旗已注册的养牛合作社555个,奶制品生产企业67家。其中,通辽市通和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万元,已累计投入1500万元,着力于打造“种、养、加、销”肉牛全产业链,建设了泌乳、干奶、育肥、育成、产房和犊牛牛棚,具备现代化挤奶生产线1条、奶制品加工生产线1条,料库、草库、饲料加工间、青贮窖等配条设施齐全,已养殖各类牛482头,其中基础母牛270头(产奶牛97头,待产牛173头),日产鲜奶1100公斤,可销售鲜奶1000公斤/日。奶制品效益对比:按照黄牛奶4元/公斤计算,加工成酸奶后售价为4.7元/公斤,较鲜奶增收0.7元/公斤。此外,通和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贫困户”的托管代养模式,成功带动170户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行列,年分红3000元/人,发挥了企业的带动帮扶作用。

(六)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渐完善。一是加快绿色有机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设。后旗于2017年开始投入使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实现录入系统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目前,系统已对7家企业生产的8种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食品进行了录入,主要包括鱼类、大蒜、禽、蛋、玉米碴、荞麦、绿豆类等。由于旗内乳制品没有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不属于系统管理范围。二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2018年该旗将食药监局和工商局、质监局整合为科左后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现食品药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无缝监管,通过开展每季度奶制品小作坊专项检查,货源索证索票、加工环节安全检验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抽查等方式,推进手工奶制品质量安全监管。

二、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策不明晰。目前通辽市地区还没有关于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后旗黄牛产业发展方向为打造肉牛全产业链,因此奶牛总存栏数不多、总体规模小,产奶量相对较低。

(二)黄牛牛奶收购受限。黄牛产出牛奶蒙牛、伊利等大企业不收购,加之,奶业发展总体产业化、集中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对牛奶要求严格,奶农利润率底,因此农牧民对奶牛饲养积极性不高,旗内没有奶源站点收购黄牛奶,养殖户和大型乳品加工厂无法建立起稳定的牛奶买卖关系。

(三)奶制品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手工奶制品无行业标准,全旗黄牛奶产品主要以手工作坊制作销售酸奶、奶豆腐、奶干、黄油等产品,无行业标准指导、无企业标准规范,大部分未进行商标注册、无生产日期、生产地址、保质期、产品基本指标等标识、无“三品一标”认证品牌。

(四)企业发展面临土地资金瓶颈。后旗结合实际,重新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但与周边地区政策比较,土地优惠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加之,部分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建设周期较长,难以按预定时间建成投产,影响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行业监管难度大。一是缺乏监管指标。由于大多奶制品生产小企业处于传统家庭小作坊、手工制作状态,不具规模,销售上表现为街头、集市零售,工作人员只能通过产品品相、气味等来判断优劣,监管难度较大。二是基层硬件设备不足。奶制品属于生鲜食品,需要就近快速检验,而基层食品监管部门缺乏相关监测设备,制约食品安全源头监管。三是专业人才缺乏。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食品药品领域编制受限技术人员有限,导致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缺乏人才。

三、建议和期盼

(一)加快政策体系建设。希望上级政府和部门进一步修订完善关于奶业振兴、乳品质安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产业配套发展政策方案,加快修订《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完善指导企业全程监(检)测系统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地区和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支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诚信自律制度,规范手工奶制品行业的发展,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研究民族贫困旗县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土地使用优惠政策,设立中小微、合作社产品开发奖励基金,促进和保障奶产业有序稳定繁荣发展。

(二)加快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一是鼓励建设小作坊园区。建议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基层实际情况,研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方案,鼓励和引导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农村牧区建设镇级食品加工食品园区,强化加工小企业、小商户的统一管理,减少监管盲区。二是研究制定入驻企业优惠政策。建议各级开展专项补贴,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热情,引导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畜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高地。三是提高产业链监管力度。建立各级奶产业监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统筹有关部门力量,形成乳制品上游、终端、末端全产业链的无死角监管。四是研究制定手工奶制品行业发展规范。奶制品生产规范不仅要抓好大企业,更是要引导好中小微企业和商户的良心运营,完善行业准入资格,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加强行业全环节管理,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五是鼓励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宣传力度,扶持、引导、推动企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实现乳制品质量安全全过程可追溯,拓宽市场推广效应。

第13篇

畜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窘境”

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龙游县,是我省生猪养殖大县。为确保“一江清水出龙游”,近年来该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生猪养殖污染整治行动。截至2016年5月底,全县关停拆除生猪养殖场(含鸡鸭棚)1.36万余家。

在嘉兴桐乡,华腾牧业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生猪养殖技术,饲喂不含重金属、药物、激素的新型饲料,全程封闭运行,养殖污水减少近2/3,产生的猪粪经工业化处理后制成炭基肥料,对改善土壤肥力有明显效果。

自省委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以来,类似“壮举”和“创举”,在浙江各地不在少数,彰显了我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和雄心。

“十三五”时期,我省确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畜牧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结构,中间还连着百姓餐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没有畜牧业转型升级,三个“不带入”就会是一句空话。

截至2016年5月,全省共关停“低、小、散、乱”养殖场户7.46万家,调减生猪存栏量780万头。全省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河道水质改善。

然而,在一些地方,对发展畜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处理养殖污染事件时,一些地方不考虑畜牧业的保障供给和促农增收功能,以简单“关、停”代替科学治理,甚至提出“无猪镇”、“无猪县”,存在将“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现象。而且,这种简单化的“关、停”措施,从2015年以来还存在蔓延趋势,养殖户、畜牧业管理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对此表示担忧。

这引起了长期关注农业农村问题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程渭山的高度关注。“这样的做法,没有科学、全面地理解省委、省政府有关畜牧业转型升级决策精神的内涵。”

同时,由于养殖污染处理的技术模式不够成熟、不彻底、成本偏高等问题,加之一部分养殖主体仍存在“偷排漏”侥幸心理,养殖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2016年4月初,岱山县岱东镇何家岙养猪场环境污染事件曝光,引发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尽管这是个案,却敲响了警钟。

人大如何“发声”,制止一些地方的简单化做法,引导畜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程渭山副主任提出,开展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课题调研,“摸清情况,提出对策,共同探讨畜牧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问题”。

一份直面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6年3至4月,在听取省畜牧兽医局工作汇报的基础上,由程渭山副主任和省人大农委负责人带队的调研组,赴杭州、嘉兴、绍兴等市和余杭、临安、海盐、桐乡、嵊州、龙游、天台等县(市、区),就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组听取了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17个养殖场、畜牧产品加工企业、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养殖户转产转业园区等现场,并与当地人大代表、乡镇干部、养殖业主进行了交流座谈。

调研中了解到,3年来,全省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畜牧业结构布局加快调整优化,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有了新进展。

如,全省规划建设了41家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并同步在38个县(市、区)推广生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治标与治本并举,死猪乱弃和漂浮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以实施美丽生态牧场建设行动为契机,省市县三级依法重新规划调整了禁养区、限养区,着力在减量上下功夫。特别是嘉兴、衢州等传统养殖区域生猪饲养量大幅调减,分别从3年前的701万头和709万头调减至140万头和334万头。目前,全省生猪自给率从78.8%调减到现在的45%左右。

但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仍停留在‘盆景’阶段”、“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持续加大”等4大突出问题。

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难以落地”为例。目前,上海“松江模式”正在全国推广。该种养模式以家庭农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0亩粮田配套2至3亩土地、存栏500头左右生猪,使得养殖数量、配套农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但我省现有规模养殖场中有不少存在用地不落实、手续不规范问题,导致养殖场(户)对实施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心存疑虑。

海盐县的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嘉兴黑猪原种场、两头乌原种场为依托,通过自建、共建牧场的方式在省内外建立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并积极向精深加工延伸,投资1.2亿元建设地方猪文博园,打响做亮自有品牌,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但调研中发现,我省像青莲公司这样三产融合发展的示范性企业,所占比例较少。“我省畜牧企业三产融合或者组团发展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养殖规模小、设施落后、管理传统,难以承担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各地扶持政策零星、分散,绩效不高,特别是合力扶持畜牧企业向产业上下游拓展或抱团取暖的意识不强。”

此外,调入量大幅增加后带来的监管压力也持续加大。目前,我省一半以上的肉类需从省外调入,其中年生猪调入1000万头。活畜调运频繁,带来输入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至2016年5月,已连续查获6起外省调入肉牛含有“瘦肉精”案件。

调研报告带来的“蝴蝶效应”

“‘粮猪安天下’,畜牧业是保障城乡居民供给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也是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当前猪价高企,由于利益驱动极易发生复养、超养等违法行为,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保持定力,坚持不懈地深化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程渭山副主任牵头起草的《关于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情况调研的报告》,以专报形式,于2016年5月11日报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

报告针对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鲜明提出,要切实转变畜牧养殖发展方式。“依据农业发展空间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规划‘哪里养’和‘养多少’。”

比如,对一些河网密布、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的地方,养殖业可以适当减少;而对于种植业发达,对牲畜排泄物的消化能力强的地方,则可以保留甚至适当增加养殖的数量。逐步引导浙江生猪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以200头以上适度规模经营为绝对主导的发展布局。

“放错了地方是污染,放对了就是资源。”衢州市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在养殖生猪之初,就建成一家占地5000平方米的有机肥料厂,作为配套的猪粪便收集中心,并与当地种植大户对接有机肥供应,使排泄物资源化利用。2015年,肥料厂销售商品有机肥9600吨,产值达576万元。

报告建议,“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有机肥加工、使用的政策措施,全面深化农牧对接,加快推进养殖废弃物产业化综合利用,确保畜禽排泄物变废为宝,在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渭山同志的报告请旭明同志并农业厅认真研究。近期我听一次汇报,并就畜牧业转型问题进行调研。”2016年5月13日,夏宝龙书记对报告作出批示。

2016年5月19日,夏宝龙书记赴衢州开展专题调研,并作出“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必须紧紧围绕‘养多少’‘养什么’‘怎样养’等问题,从政策创设、机制创新、技术攻关、执法监管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养什么都可以,但是养什么都不能污染环境”等重要指示。

旋即,省农业厅于5月20日召开厅党组(扩大)会议,专题部署“打好打赢畜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施好美丽牧场“五大工程”计划。

5月26日至27日,省政府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推进会。5月27日下午,省农业厅紧接着在桐乡召开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

我省新一轮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征程就此开启。

在江山,全面推行生猪养殖“4+1”管控模式,实现生猪养殖规范管理;在龙游,当地创新养殖方式和生产组织,通过抱团经营,所有生猪养殖场的猪粪实现100%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在桐乡,众成湖羊专业合作社不单卖羊肉,打造的湖羊庄园还成为附近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为拓展养殖空间,省农发集团启动“金华猪”黑龙江异地养殖项目;经江山市政府牵线搭桥,该市养殖户北上内蒙古,拉开了“南猪北养”的序幕。

第14篇

首先,根据调查结果,本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产业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这些行业发展前景好,就业空间大,经济贡献率高,深受社会关注。但目前我们职业学院培训培养层次较低,质量受限于师资力量和实训能力。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探讨:聘用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弥补职业学院在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这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技能,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而言,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且,有这些人的支持与合作,也会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一座桥梁,通过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争取到有关企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将实验、实习、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这既可以节省大批资金,也可以更好地使教育教学服务于企业发展。当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尤其要提高主动到企业调研、为企业服务的服务意识,为企业的相关培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以挖掘的空间很大:校企合作带来的政策优势比如税收、财政研发支持、人力资源优势等等。总之,校企合作可以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也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其次,本地区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因此,畜牧业服务、畜产品研发与加工也是本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良种改良、舍饲圈养生产方式的出现等,都需要新的产业服务形式和产业服务内容,例如高效饲草料的开发与加丁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需加大科技服务的技术含量,在相关人才培养上也应该有所转变。这样的专业,不仅社会效益重大,而且由于区位与人才优势,经过孕育,这些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也理应成为品牌特色专业。第三,草原民俗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是本地区终将得到长足发展的领域。“天堂草原”的品牌已经获得认可,但锡林郭勒民俗、风光旅游存在的问题是每年旅游季节时间太短、旅游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太低。在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服务等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高等职业教育在这项工作上可以做的主要应该是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在人才培养上,应该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地方民俗文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增加地方与民俗文化教学内容,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民俗文化旅游服务。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一方面要将旅游产品精细化,改变现存的粗放型模式;另一方面,改变目前的草原风光旅游的单一内容,开发出风俗游、文化游等旅游项目,延长锡林郭勒旅游的有效时间,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走多样化合作办学之路,拓展学院办学空间

多样化合作办学既可以扩大学院的办学影响,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还可以确保办学效益,使学院拥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和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这种办学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值得探索的方面: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上探索订单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培养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打破学历教育的局限。当然,这需要职业院校不仅要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也要具备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调整课程的能力。需要职业院校做的工作是与有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入企业调研,加强实用性教材开发与建设。这项工作可以循序渐进,先从中小企业做起,积累经验,然后再在大型企业上获得突破。与企业合作,共同设置产品研发基地,从而在产学研结合上开创新思路。具体做法就是采取共建的办法,争取将企业的产品研发基地设在职业院校,最终目标是学院提供人力、实验室,企业提供设备与研发活动资金。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提高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也可以培育一支具有研发技能的师资团队,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鉴于地区经济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寻找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是至关重要的。校际合作。争取获得内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口支持,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购置与共享、学生的提高培训上获得帮助;同蒙古国有关地区与院校合作,在畜牧业服务、畜产品加工、生态保护、矿山开采、蒙古文化等方面加强合作,争取蒙古国生源。这类生源即使数量有限,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也足以弥补经济上的不足。与本地区各地方的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综合高中、其他职业学校合作,一方面为他们的人才培养提供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帮助,实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节省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在五年制高职教育、职业中学学生升学教育等方面合作,确保高等职业院校稳定的生源来源;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扩大学院影响。

三、争取政策支持,承担社会责任

第15篇

关键词:动物防疫;村级;动物疫病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49

为了加强利川市动物防疫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确保利川市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农业部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农医发[2008]16号)、《湖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利川市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

1 村级动物防疫员应具备的条件

自愿从事动物防疫工作,服从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管理,接受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新招聘的村级防疫员年龄应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具有畜牧兽医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熟悉并掌握动物防疫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有一定的游锓酪咧识;热爱动物防疫工作,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自学,认真参加市、州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举办的集中培训。

2 村级动物防疫员主要职责

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有关动物防疫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科学的防疫知识。 按照规定的时间、免疫操作程序,完成对责任区内所有畜禽的免疫。 建立健全畜禽免疫档案,监督畜禽养殖场建立免疫档案和按规定对畜禽施加免疫标识。负责监督指导防疫责任区域内畜禽养殖场(大户、家庭牧场)动物养殖档案建立的工作。 负责做好责任区域内的动物疫病普查、疫情报告工作,协助开展疫情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毒等防疫活动。坚持经常性的疫情普查工作,对责任区内发生的疑似动物疫情按规定及时上报,参与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动物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准确统计责任区内畜禽存栏情况。对责任区内养殖户饲养的各类畜禽建档登记,随时掌握责任区内畜禽养殖现状及流动情况。 负责责任区域其它有关动物防疫新技术的推广、试验与应用,指导和帮助养殖户做好日常性消毒工作。做好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指导辖区内养殖户使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完成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与动物防疫相关的工作。

3 聘用和考核

村级动物防疫员采用乡镇畜牧服务中心聘用、管理、考核,市畜牧兽医局考试、审核、备案、监督的管理模式。原在册集体兽医由各乡镇畜牧服务中心聘用为村级动物防疫员。 新增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用应按照以下基本程序进行:乡镇畜牧服务中心提出聘用计划,报所在乡镇政府和市畜牧兽医局审批后招聘公告,公布拟招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资格条件、人员数量、报名时间和地点等内容;自主报名,也可由村委会推荐;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审查、考核;报所在乡镇政府和市畜牧兽医局同意,并由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培训考试,考试合格的发给《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合格证》。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与审查、考试、考核合格者签订聘用合同。

村级动物防疫员每年考核2次。由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市畜牧兽医局监督乡镇畜牧服务中心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合格的,兑现发放工作报酬;不合格者视情节轻重,扣减相应工作报酬,并给予书面告诫并进入半年试用期或予以解聘。试用期结束考核合格者,继续聘用;试用期结束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村级防疫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予以解聘:不服从工作安排的;不认真履行村级动物防疫员职责的;主动辞聘的;擅自离岗给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的;不按规程操作、严重失职的;谎报、瞒报、拒报重大动物疫情的;违规出具免疫情况证明的等。其它原因不能继续开展动物防疫工作的。

4 解聘程序

对拟解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考核及相关材料报市畜牧兽医局审批;经审查符合解聘条件的,聘用方约见拟被解聘村级动物防疫员;聘用方代表书面宣布终止聘用关系;清理双方债权债务等相关事宜;双方认可后签字存档;聘用方在辖区内适当范围向社会告知。村级动物防疫员在聘用期间,依照合同享受相关待遇。被解聘的,3a以内不得再聘用。 因解聘而空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岗位需聘用人员的,报所在乡镇政府和市畜牧兽医局审批后及时重新选聘。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