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纪念馆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验式;活动周
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新颖的体系架构和灵活的课程实施形式。我们学校经过调研,决定在“齐鲁文化课程”上另辟蹊径。既然突出地方文化,为什么不可以走出书本,走进富有文化气息的山水名胜呢?古人尚且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何不也让学生去亲近故乡的山水田园、名胜古迹、文化场馆,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呢?据调查,学生甚至家长,对家乡的政治经济了解不全,对于历史文化更是一知半解,只有不到50%的家长到过全市所辖的五区三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才做出了走出校园,走遍淄博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想,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
根据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求,校本课程一般都是每周安排一节课,一学年为36~40课时,我们创造性地打破了这一限制,集中一周时间参与课程实践活动,既保证了课程课时总量,同时又能极好地协调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保证课程效果。这种集中的活动,便于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家长也因为学生能四处走走看看,增长见识而十分满意。在确定了以“走遍淄博,探寻齐鲁文化”为内容,以“实践活动周”为形式的活动模式之后,我们着手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初步感知阶段
我们以班级为单位,提前一周布置自主探究学习任务,作为实践活动的开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对家乡各区县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民间采风、倾听家长或村居长者的讲述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制作成诸如粘贴报、报告集等文字书面材料,更鼓励制作成PPT等形式进行直观地展示。与此同时,任课教师也要进行积极准备,每人详细地梳理一个区县的资料,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课件。周一的课程表按照区县名称命名,分别安排张店区、临淄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沂源县和高青县、文昌湖度假区和高新区等七个板块,教师这时俨然成为各区县的“代言人”。课堂分三步完成,首先集中学习学校整理印发的材料;其次是由教师集中展示自己负责的某一区县的相关资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并制作的相关素材,并进行开放式的交流。在我们的实践中,教师都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感到吃惊,因为很多甚至连教师也未曾听说,同时也为学生那种探究的热情、资料整理的细致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二、实践体察阶段
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是学生真正的体验活动时间。根据周边区县的地理方位分布,我们设计了三条不同的路线:A线向南以淄川、博山、沂源为一线,分别选定蒲松龄纪念馆、淄川博物馆,博山的赵执信纪念馆、文姜祠广场、沂源博物馆、江北第一溶洞、齐长城遗址等景点,并在沂源县进行采摘活动;B线向东北历经临淄的中国足球博物馆、齐国历史博物馆、齐都古国遗址、桓台的王渔洋纪念馆、高青的引黄工程、黄河浮桥等景点;C线向西经过文昌湖度假区,到周村的古商城大街、淄博体育中心、高新区、山东理工大学、中国陶瓷馆、淄博博物馆等主要站点。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沿途经过的大型企业、重点国道省道、重要的地理地标性建筑、以及相关的地理历史背景等都由随车教师及时讲解。周五上午集中安排学生参观代表了齐鲁文化精髓的山东省博物馆。
整个活动过程,从中国最古老的头盖骨化石,到淄博现代的繁荣发展,从悠久的陶瓷文化到享誉世界的足球文化,从王渔洋到蒲松龄,从黄河岸边到齐鲁国界,走遍淄博,历经古今。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是全新的课程,丰富了阅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感受了家乡的秀美,领略了地域文化的魅力,那种以故乡为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总结提升评价阶段
外出探究活动于周五上午结束,周五下午返校后,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填写实践活动记录表。利用周末把活动中的感悟整理成考察报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空间、博客上。接下来的一两周时间,学生在网络上交流心得,把自己拍摄的照片起上一个靓丽的标题,在班级宣传栏办起了小小的摄影展。总结中,学生有太多的感慨:终于见到“母亲河”了;我们家乡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名人;这么多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有的家长这样说:我们四十多岁了,都没有机会走遍淄博各地,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给了孩子这次机会,孩子们归来的讲述让我们都知道了很多,学会了很多……在学校层面,组织了“探寻齐鲁文化”的图片展,优秀实践活动报告展等活动。同时,我们对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有效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让他们认识到这项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力度和效度,落实了课程的育人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样的实践类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有益探索,丰富了课程内涵、创新了课程实施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善于创新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这种“另类”校本课程,是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的,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做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陶继新.种好心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4.
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配合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既成结论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印象全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地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将使诸类现象得到改善,通过举办现代文学巨匠专题讨论会、现代文学名作细读专题讨论会等,让学生搜集资料,各抒己见,借以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的原由,探讨中国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学生查阅、检索相关民国老旧期刊,使学生从尘封的历史中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的具体感知,培养其动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强化现代文学和当下现实世界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下渐行渐远乃至成为一种传统而被肯定的时候,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哺育程度;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些举措会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隔阂,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人文学科被逐渐边缘化,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昔日精英式的书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明日黄花。有人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就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指导学生制作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现代文学作品课件,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服务;强化写作迁移训练,为学生从事相关文字工作服务等等。
二、实践教学形式举隅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实践场所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场馆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简单而易于操作的实践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认识文学现象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表达文学观点的能力。可采用现代作家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对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进行探讨,分析其文学地位、成就贡献、代表作品等。在讨论会开始前,拟订较有针对性的讨论话题,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认真阅读其作品以及相关研究论著和背景材料,撰写读书报告,作为讨论的基础。讨论时,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甚至摩擦、碰撞出火花,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粗浅朦胧上升为具体深刻。还可以举办现代诗文名作朗诵会,精心选择《雨巷》、《再别康桥》、《背影》等现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名篇,在举办前同样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使学生通过理论课程了解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熟悉内容,然后再举办作品朗诵会。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情致,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2.场馆实践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利用文学场馆来进行,各地的作家纪念馆、作家故居、文学馆都可以成为实践教学的基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活动。为满足教学需要,应选择较为集中又能有效培养学生文学感知的场馆作为实践场所。比如开展“感受鲁迅之旅”的实践教学时,可以选择上海鲁迅纪念馆作为教学地点,它融合鲁迅故居、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为一体。在参观生平陈列时,学生可以获得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该馆的陈列,运用了大量现代技术和设备,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第一展厅中的短片“生命的路”,通过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六分钟的气势恢弘的巨幅影视,勾勒了鲁迅的生命轨迹和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第三展厅《秋夜》放映厅,在135度弧形银幕上投映电视艺术片《秋夜》,涵义隽永,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震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陈列馆的文物来感受历史,还可以通过场景模型来体验鲁迅经常去逛的内山书店、目睹鲁迅逝世前夕参观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逼真场景,这些活化了的文物资料,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迅的生命气息;学生还可以通过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检验自己的知识。陈列馆参观完毕后,可带领学生去鲁迅墓前瞻仰拜谒,用切实的身体行动向这位文学大师致敬。接着参观位于虹口区的鲁迅故居,让学生感知鲁迅在上海的最后十年。其他诸如位于上海武康路的巴金故居、位于浙江乌镇的茅盾故居都是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当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于一身,四个展厅中陈列了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等30余万件藏品,更是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理想场地,教师可依据主题需要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3.舞台实践教学
舞台实践教学是指以舞台为活动空间来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最直接的实践方式就是指导学生排演中国现代话剧代表作,如《压迫》、《雷雨》、《茶馆》等等。这种排演是在认真阅读、深刻理解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并非以表演为旨归,不以吸引观众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表演中认真品味话剧的语言,揣摩话剧的动作,体验人物的遭际,窥测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对剧本的深刻理解。为便于操作,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训练;还可先在课堂进行小规模的排练,条件成熟时进行大范围的公演。此外,可鼓励、指导学生将情节性较强的小说改编成剧本、将叙事诗改编成诗剧进行排演,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体验不同文体的异同之处,在再度诠释中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4.社会实践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现实中去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比如,教师一直在理论课上强调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是在什么层面上的?哪些作家产生的影响更大?基于这些疑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与作家的联系,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使他们对这一课题本身产生比较深入的认识。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校文献资源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并结合学生能力训练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上实践形式,有效编排和灵活实施。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观念陈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开展举步维艰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实际问题,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地位提升。所谓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基于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实践教学在理工科及法律、管理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等传统人文课程中则罕见开展。因此,教师在长期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教学活动中因循守旧,缺少探索精神,使得这门原本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的课程在成为经典的同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远。此外,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存在着畏难情绪,因为实践教学虽然以学生实践为主,但仍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组织进行,远比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复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须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克服种种困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各种实践形式,合理地设计实际教学方案,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其次,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与理论教学相比,更为直观、丰富、新鲜、有趣,但如果不对其加强管理监督,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如学生可能把参观考察当成是游山玩水,把舞台实践演化为娱乐消闲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组织管理,积极发挥指导作用,比如在学生参观文学场馆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考察报告(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理性分析判断);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后,要求其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等,作为对其实践活动的考核指标。
再之,加大教学投入,确保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上所述,由于人文学科的实践教学长期得不到重视,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经费的拨付方面,首先考虑的是理工类的实验设备、器材等等,即便在人文学科有所投入,也仅限于一些新型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实践活动因申请不到相应经费而难以实施。因此,要使本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必须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保证场馆参观、舞台排练、问卷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
[关键词]教改 探索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83-02
[收稿时间]2013-05-27
[作者简介]李阅民(1965-),男,山东菏泽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韩玉芳(1975-),女,陕西渭南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化。
为学生上课状况,优化教学效果,使中国新现代史纲要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课程组决定开展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论证、探索、总结,我们终于在2012年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措施凝练为“多元教学模式”。本学期,我们又对此模式作了进一步完善,现公之于众,以求同行指教。
一、“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定义
所谓“多元教学模式”,就是将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二、“多元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
1.在上课形式上,将原来教师讲课为主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置换为理论课(教师讲课)、研讨课(学生研讨)、实践课(社会实践)并重的“三合一”教学模式,每种上课形式教师均要根据教学内容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2. 在施教地点上,将原来只在教室内上课拓展为教室内、校园内(教室外)、社会上(校园外)多地点上课。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学生研讨统一安排在教室内进行;社会实践中教师推荐的纪录片、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观赏由学生自选时间在学校图书馆视听室、电子阅览室等地方完成;社会实践中的课外考察、参观等项目,安排学生在校园外教师推荐的地点进行;社会实践中的课外阅读,由学生自选地点阅读教师推荐的众多参考书目中的一部分书籍(可以是电子书籍)。
3. 在时间分配上,一般情况下教师讲课安排一课时,学生研讨也相应安排一课时(即每次上课,采用“一节讲课+ 一节讨论”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不单独占用上课时间。
4.在作业形式上,将原来在书上找答案、抄答案的“死”的作业形式改为动脑、动手、动眼的形式多样、内容不一的“活”的作业形式。如老师推荐书目的读书报告,相关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纪录片的观后感,相关历史遗迹景点、纪念馆、博物馆考察报告,相关历史问题的小论文等。
5. “多元教学模式”的简明公式为:教师讲课 + 学生研讨 + 社会实践 + 灵活作业。
三、“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前置条件
1.教师能对教材内容透彻理解、灵活处理,从而能将原本两节课才讲完的内容安排在一节课讲完且不伤大意。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前提。
2.教师能准确抓住每一章的核心问题、理出其内在逻辑并围绕它设计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领会问题的本质。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基础。
3.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很好的研讨题目和社会实践项目。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关键。
4.课程组成员齐心协力。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课程组成员只有相互合作,彼此均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专长,才能在业务水平上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使大家对教材都有更深、更好、更透的理解,从而把教改推向深入。这是实施“多元教学模式”的保证。
四、“多元教学模式”实施的规则
1.先讲课后研讨。先讲课后研讨并不是说讲完课就研讨。因为研讨的前提是事先布置研讨题目,并指导学生去查阅参考资料。只有在掌握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研讨时才能言之有物、持之有故,才能达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并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目的。由于查阅资料、消化资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特地做了这样的安排:第一周讲完课留下相关的研讨题目,等第二周上课时,第一节课就安排课堂研讨(研讨上一周留下的问题),第二节再讲新课并布置下一次的研讨题目,以此类推。在学生研讨的过程中,老师主要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负责安排学生发言的顺序,提炼学生发言的观点。等学生研讨结束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指出学生观点的可取之处,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个别错误的观点,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究竟错在何处。
2.教材内容合理优化。理论教学课由于要将原本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浓缩为一节课完成,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增、减、删”并重:凡中学教材涉及的内容,要一带而过或干脆删掉;凡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教师要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实,努力增强其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原来需要两节课才能讲完的内容讲完。有些课堂上没时间讲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去认知,并在下次研讨时适当地顾及到这些问题。
3.理论教学多管齐下。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口头表述、图片展示、影视回放、原声再现、专家视点等。理论课除教师主讲外,有些历史问题还要请学生讲述,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4.研讨题目数量适中。每次理论教学课结束时,教师布置的研讨题目数量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太少(如一个题目)不利于学生选择,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太多(超过三个)课堂上也没时间展开讨论,达不到深化理解教材的目的。
5.酌情划分学习小组。为保证研讨课的质量,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10人左右,选举一位组长。组长根据研讨课题的需要,负责组织本组学生查找资料、整理材料、撰写研讨课答辩文稿、指定本组答辩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阐述自己的观点。
6.事先公布评分标准。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和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教师要合理制定并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及时给参与研讨发言的同学打出成绩并计入期末总分。评分的标准以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引证材料的广度、论证逻辑的严密程度为基准,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给予相应的分数。鉴于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研讨内容,再加上每次研讨课因时间所限(45分钟)一般只能安排七八个学生阐述观点,所以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得分,均认为是该学习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但为鼓励学生踊跃代表本学习小组阐述问题,特对阐述问题的同学每次额外奖励一定的分数(不超过所得分数的10%)。
7.精心选择社会实践项目。教师要根据讲课内容精心选择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每一章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或不参加,但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生至少应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到相关的历史遗址、景点考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阅读相关的专著。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应撰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观后感、读书报告)。根据学生所写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的质量,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分数。考察报告、心得体会是平时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期间每人不少于三份。
8.合理分配各项活动所占期末成绩比例。学生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得分、课堂研讨发言得分和社会实践得分总加而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40%,课堂研讨成绩占30%,社会实践成绩占30%,总分100分。
五、“多元教学模式”的初步总结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结合、四个转变、五个提高”。
所谓“三个结合”,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与学生研讨”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阅读资料、影视剧、历史场馆”相结合。“三个结合”丰富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程度,提高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更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所谓“四个转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实现了由单纯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转变;由教师讲解历史结论向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历史结论转变;由教师释疑解难问题向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探索、解答疑难问题转变;由学生被动学习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四个转变”扭转了学生听课没精打采的状态,激发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所谓“五个提高”,是指“多元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思辨历史问题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搜集、阅读课外资料的能动性;明显提高了学生口头、书面论证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五个提高”最终落实在教学效果上,就是初步实现了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与传统的“满堂灌式”、“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多元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2] 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 易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研讨式教学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