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

相亲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相亲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相亲调查报告

第1篇

调查报告

安全,是人类生产、生活永恒的主题,只有安全,家庭才能幸福,只有安全,企业才能创造效益,也只有安全,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发生在身边的事故案例给人的教训是沉痛的,给人的启迪是发人深思的,如何才能不让事故重演?中心在安全方面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学习以及《安规》的执行状况究竟如何?充分了解员工安全思想动态,对于今后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安全生产月,我中心面向全体员工开展了一次安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0份,回收率为98%。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在安全生产方面,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员工对中心一些开展安全学习教育活动及安全生产相关条例的评价

调查显示,多数员工对中心开展反事故预案演习工作持肯定的态度,63.8%的员工认为“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有重要意义,应继续坚持进行”,28.5%的员工认为“对提高安全水平有一定作用,但开展方法应进一步改进”。

对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认可度一般,16.3%的员工认为落实情况“横向到边,纵向到底”,51.6%的员工认为“总体还不错,但也存在脱节的情况”,20.8%的员工认为“基层落实不错,中心层面还不够重视”。为什么会有不少员工认为中心不够重视?在调查中,一些员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是中心层面和基层缺乏沟通所致,管理人员对实际问题了解不够深入,也就很难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在安全学习教育方面,45.2%的员工认为“班组讨论”是比较好的形式,34.5%的员工则选择了“专题讲课辅导”。在围绕安全开展的活动中,员工认同度相对较高的有安规知识竞赛(25.8%)、安全责任区活动(35.6%)和安全监督岗(26.2%)。有52.4%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各类安全学习教育”,另有20.3%的员工认为是“经验积累”。47.8%的员工认为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必须靠“学习教育,”31.8%的员工认为是“制度约束”,只有9.3%的员工认为要靠“经济处罚”。安全学习教育,一直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看出安全学习教育在被员工广泛认可,班组讨论这种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工余时间就能开展,而且形式灵活,氛围活跃,并且能联系本班组的实际来进行讨论,就事论事,因此受到员工的欢迎是常见的。

对《安规》的掌握程度方面,有42.3%的员工选择了“充分掌握,严格运用”,51.2%的员工选择“了解一部分,需要时还得查”,大体上是可以肯定的。影响员工认真执行《安规》要求的主要因素,39.4%的员工认为是“长官意志,违章指挥”,排在首位,另有38.6%的员工认为是“多年养成的不良习惯”,从中可以看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一言堂”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意见总是绝对正确的,在生产指挥中对员工提出的不同意见冷淡处理。殊不知最了解本岗位安全情况的是基层操作人员,管理人员不听取群众意见,不按《安规》办事,往往就造成违章指挥,因此,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对安全工作非常有必要。另外,不良习惯正是造成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因素,这两方面都值得警惕。

二、员工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自我评价

从这方面来看,员工们的自我评价让人欣慰。在被问及如何应对因自己违章操作而造成后果时,绝大多数员工表示自己会“积极对待,立刻汇报,讲明经过”,持这种态度的员工占了91.6%,只有1%的员工表示自己会“想尽办法将责任推卸干净”。看到不安全行为时,62.4%的员工选择“果断上前,制止违章”,28.7%的员工选择“提醒一下,听不听由他。对于安全生产面临的自身压力,64.3%的员工认为“自己严格执行《安规》,没有什么压力”,只有11.6%的员工认为自己“对自身工作安全方面心里没底,压力很大”,说明员工心理素质有所增强,对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有足够的信心。

当接到半夜三点要求加班的电话时,93.2%的员工会“立刻起床,前往现场”,“找个借口,设法不去”的员工仅占1%。对于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态度,54.6%的员工认为自己“很关心,并经常总结思考,提出好的建议”,38.6%的员工认为自己“很关心,但没有深入思考,没有建议”。这方面看来,员工的敬业精神非常可喜,多数员工都在工作中都能做到随叫随到,在岗爱岗,说明中心在员工的素质培养方面做得比较出色。

三、员工对中心在实际安全工作中起的作用的评价

对中心在抓安全生产方面的评价并不乐观,值得大家深思,在调查中,认为“上下重视,但措施还不够有力”的占37.2%,认为“抓虚的多,抓实的少”的占30.3%,持两种看法的人数大致相当。在评价自身所在单位目前的安全管理水平时,42.3%的员工认为“不错”,41.1%的员工认为“一般”。所在单位在贯彻上级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和要求方面,62.2%的员工认为“贯彻落实得力,要求严格”,认为“没啥动静”的仅占3.2%,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所在单位对待事故态度方面,认为“认真对待,及时上报,做到‘四不放过’”,占据大多数,为68.7%,认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有隐瞒现象,不及时汇报”的只占7.6%和0.7%。近期,中心在安全管理方面已经狠下功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如“事故隐患查找整改”、“安全大讨论”、“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生产季活动”等等,但员工们认为,活动是开展了,但还不够具体,虚的东西太多,没有落到实处,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真正投入,甚至对上级的指示理解不进去,活动起来只能应付一番,草草了事。一些好的活动,如“事故隐患查找整改”就很实在,不少班组都能进行认真的查找整改工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员工自身的安全,还有不少员工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在这方面,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说明员工欢迎的是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要求或活动。

四、员工对不安全现象的看法

调查显示,员工认为目前存在最多的不安全现象依次是:习惯性违章(54.6%)、违章操作(21.3%)、违章指挥(13.8%)和违反劳动纪律(10.3%)。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员工责任心差导致习惯性违章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到了麻木的地步,那么是什么导致员工责任心差呢?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员工认为较高的工作要求与相对较低的待遇挫伤工作积极性,导致责任心较差,不是自己份内的事不愿意去管。

五、思考和建议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员工透过问卷对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在很多项的调查中,员工们在做选择的时候,都能从自身去找原因,而并非找客观原因,这本身就是员工对安全意识的一个提升。毕竟具体的安全操作都是员工们在完成,能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就能在工作更注重安全的操作。

存在问题:从问卷调

查中,不难发现中心上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是高的,对工作还是认真负责的。但从调查中发现,员工对工作中出现突发安全状况时缺乏突击处理能力,在工作中遇到安全状况时,不敢言,甚至忽略不言。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原因分析:目前员工对于自身的安全和企业安全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大家对“只有企业的安全生产、员工自身的生命安全得以保障了,企业的发展和自身的利益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这个概念还缺乏认识,导致对工作中出现的安全状况和隐患不够重视,埋下安全隐患。

整改措施:下一步的安全宣传工作中,我们将按照集团和中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监督检查和考核的力度。

1、根据单位和员工的需求,举办安全专题培训,有针对性的解决和提升后勤员工在面对安全突发状况时,及时采取措施的能力,并对其进行考核和监督,奖罚分明,激发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安全工作的过程控制,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思想隐患。

2、进一步加大对中心安全工作方面的突出个人和事迹的宣传报道,让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和感染身边人,营造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浓厚氛围。

第2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专业理论功底扎实,却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初期将面临很大挑战。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可提高大学生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培养广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干,学会自我管理,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最终实现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学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学》等课程之后,我们通过对周围同学寝室生活、使用电脑情况现象的观察,运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和调查方法,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调查目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及其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网络产生的极大的依赖,面对着电脑屏幕,浏览新闻,看电影、听音乐、聊QQ,一言不发、相安其事、自得其乐,仿佛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在寝室海吹狂侃,无话不说的融洽气氛已经永远定格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寝室内的沉寂和室友之间关系的渐渐疏远。我们不禁要思考:网络的普及是使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亲近了,还是日渐疏远?

本小组成员旨在运用社会学理论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对大学生上网时间,内容及形式,对寝室生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究网络对大学生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的影响,并为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增进寝室同学之间交流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寝室生活氛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调查对象

考虑到调查的可操作性,课题组从我院本科生中经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8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在实证的基础上,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电脑网络对大学寝室同学之间心理距离的影响。

调查方案及过程

本课题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搜集资料和数据,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从我院本科生中抽取80名同学。为确保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发放自填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问卷发放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88.75%。问卷设计包含对学生基本上网环境的调查,上网的时长、上网内容以及电脑网络对受调查者本人、室友的影响。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距离的亲疏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来测量,更多地涉及一种心理感受,因此,小组成员通过访谈的形式,以及他们对和室友的关系的亲疏程度的感受,对问卷调查所不能涉及的许多难以量化的指标作一些定性描述,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是研究者获得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

在数据统计分析阶段,运用Spass、Execl等数据分析软件,将每份问卷各项内容录入之后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形成统计表格、图形,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相关回归分析,验证假设。

调查结果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调查结果分析

上网时间及内容

此外,通过对比第4、5题的统计结果,平均每天上网1-5小时的同学的人数超过了平均每天在寝室1-5小时的人数。虽然这些统计结果需要剔除一些影响因素,但是这一组数据的差距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课余生活,尤其对寝室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网络对大学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源于其以下的几个特点。首先,自主性和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其承载的信息量极大,使用者可以自主选择、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次,网络具有平等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上,个人身份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人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轻松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此外,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沟通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大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新闻之后的跟帖,各种网络社区、BBS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比现实生活中更加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通过对上网内容的统计,如图3,相当一部分同学集中在看电影、听音乐、及其他一些娱乐,浏览新闻、查找资料,以及网络交流方面,而这些也正体现了网络的便捷极大地满足了同学们的需求。一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新闻资讯和各种资料、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和畅通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电脑网络对寝室集体活动的影响

此外,通过对你拥有电脑后,你跟同学、室友相处时间变化如何?一题的统计,42%以上的学生感觉拥有自己的电脑后,寝室的集体活动少了,大多时间用于上网,23.32%的同学感觉不变,6.8%的感觉变长。

通过对一些同学的访谈,他们普遍感觉大一的时候,室友之间经常聊天,聊着自己的高中生活、家乡的风土民情,有的寝室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有卧谈,聊着彼此津津乐道的各种话题。同时每个人在寝室的时间也很多,再加上大一时刚来,还是有些不安全的感觉,空间上大家也共同认为寝室是一个让人心理上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时间空间较多重合带来的结果就是公共活动的增多,刚到大学时4个人总是一起结伴活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一起去看电影、聚餐。在聊天、公共活动等互动中,寝室群体关系逐渐形成。这种大环境也对寝室成员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历了生活上的磨合期后,寝室成员相互熟悉,互动频率逐渐增高。

网络提供资料来源和信息沟通渠道

电脑、网络对个人生活有无影响,个人的认知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尽管70%的同学认为自己并非沉迷网络,但是另一组数据却指出遇到学习困难时,有62%的同学选择通过上网查资料,向网友询问 。

不难看到,网络资源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已经改变了同学们在学习中的选择取向。毫无疑问,每个人都会,并且愿意选择省时省力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资源却成为了分割观点的存在。当前,同学学习中更倾向于从网上汲取观点,并将之当做自己的想法,缺乏了将观点提出并讨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即使是在寝室中进行的,也会让同学在思维和相互关系这两方面有所获益。

而正是这种求便捷的心理不禁对同学个人的思维做了隐性的限制,让每个人都更乐于去搜索而非讨论,减少了思想的交锋,为个人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交往受着其个人思维模式的影响。可以说,电脑网络将这一过程内化,将其固化为同学们感觉不到的一种共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电脑网络毫无疑问的影响了寝室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通过对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或心理压抑时你会怎么办?一题统计结果可发现,仅有23%的同学会向自己的室友倾诉,寻求其帮助,而70%以上的同学则借助网络媒介来疏通自己的抑郁情结。QQ、MSN、博客等远程通讯手段,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空间,很多同学有心情郁闷烦躁的事情都倾向于上网倾诉解决,或者写写自己的博客发泄情绪,电脑网络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情绪低落的调节方式电脑的情感支持越来越凸显出来,寝室同学作为情绪倾诉者的地位降低了。

从数据中可知,电话联系亲友依然占据了最大的比例,32%的比例可以说并不是特别高显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对于传统的电话等媒介有了一定的取代作用。不妨大胆猜测,这样通过电脑屏幕键入自己的想法,利用QQ,飞信等媒介即节省了生活费,同时也比直接在寝室中接电话道明要更保守、含蓄。就这么看来,网络也许赋予了一个同学在与家人联络方面的相对隐私,但这样又是构成了同学之间漠然的基础原因?因为不了解,所以只能选择礼貌的招呼,缺乏了一个宿舍对待同一问题的共同感,也缺乏了同学之间相互的感情交流,扩大了隐私权的范围,从而在心理上制造了无形的隔阂,导致了宿舍同学之间交流不足的状况。室友作为第一选择的只占了23%,不过若将其当做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来看,也许更好理解就像前言所提到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宿舍中海吹狂侃、天南地北等现象正是随网络的崛起而消失。

此外,时代的差异也造成了这一现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的价值还是以社会性为重;而经过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等社会演化进程,个人对家庭的定位有着脱离不开的关联。同时再看一下通过网络与网友分享这条,虽然只占据了13%,但是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宿舍室友之间的交往。这条可以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校内等实名制网络社区,二是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实名制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说给宿舍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分明同处一室,却要选择网络留言,留下的文字取代了面对面的沟通,或者是对方失意是一个单纯的鼓励眼神。这给人以一种错觉,仿佛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上才能说出真的内容。那么,这又是基于隐私保护原则还是其他原因?(在这里我们不得而知)而另外一种非实名制的论坛和博客,其作用更像是一个树洞我讲我的,反正来看的人又不认识我(或者根本没人看)。诚然这是一种发泄方式,但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日常生活相关),而这种回避显然会加重人对于舍友的不信任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壁垒。

由此可见,与宿舍同学倾诉烦恼正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无法取代亲友语言中可感知的关切,也面对着相对私密的网络的挑战。

网络催生虚拟的社群网络

人们进入网络,除了要获得信息的满足外,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使用诉求。BBS、博客、网络社区的形成,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广阔的观点表达平台,并逐渐形成了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社群,在这一社群有形成独特的话语符号、讨论方式和人际关系,以宿舍为单位的传统社群网络逐渐弱化。

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中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虚拟社区里,我们只能通过网名、 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

结论及建议

第3篇

摘 要 目的:对钦州市钦南区一乡镇中学发生群体心因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病10例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结果:自述恶心8人,腹痛8人,头痛4人,头晕8人,发热1人。留样食物及水样未检出任何可疑致病菌。结论:患者以自述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

关键词 群体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调查 心因性疾病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Shen Ping,Guo Jichang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 in Guangxi,535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at a Township Middle School in Qinnan District of Qinzhou City.Methods:10 cases who had symptoms were investigated.We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of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ical case.The suspicious food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the scene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8 cases claimed that they have nausea,8 cases had abdominal pain,4 cases had headache,8 cases had dizziness,1 cases had fever.We did not found any suspected pathogens in food and water samples.Conclusion:The main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readme symptoms,and there are no positive signs,so this is a group of Mass psychogenic illness.

Key words Group;Food poisoning;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Psychogenic diseases

2012年10月11日2时,钦州市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康熙岭镇卫生院报告,某中学发生一起以恶心、腹痛、头晕、头痛为特征的疑似食物中毒,经临床诊断和流行病调查,证实为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所有住院治疗的学生进行调查,填写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进行追溯,并进行现场卫生学和实验室调查。对部分住院学生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并作心电图检查。

结 果

基本情况:某中学是一所国立全日制中学,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25人,学生907人,男507人,女400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分别为319人、321人和267人。学校有学生1个食堂,学生就餐人数最多达872。学校水源采用乡镇水厂供应的自来水,每餐向学生供应的食品都有留样,食堂还向学生供应开水。

首例患者发病经过:患者,女,13岁,初中1年级3班学生。于10月10日22:00下自修课后回宿舍,因自觉腹部闷痛,便用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送服保济丸,但10分钟后,腹痛不但未缓解,反而加重,还出现恶心、头痛、头晕的症状,疑是开水所致,并称在倒开水瓶内的开水出来饮用时,曾发现开水中有白色微小颗粒(即悬浮物),认为有人在开水中投放药粉。在她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因为同宿舍的另9名同班女同学下晚自修课后回到宿舍后也饮过同一开水瓶内的开水,于是,她问同宿舍的另9名女同学是否有不适的症状,结果大家一致回答有类似症状。之后,将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即带10名同学到康熙岭镇卫生院就诊,并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10月11日1:00,卫生院急诊科呼叫120将其中4名自觉症状稍重的学生转钦州市二医院治疗,其余较轻的6名留在卫生院观察治疗。

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强度:全校共发病10例,罹患率1.10%(10/907)。②人群分布:10例患者均为女学生,年龄13~14岁。③班级分布:全部病例分布在初中1年级3班同一宿舍女学生,占全班总人数19.61%(10/51);占宿舍总人数45.45%(10/22)。其他年级无一例发病。④临床表现及体征:发热1例(体温37.5℃),恶心8例,腹痛8例,头痛4例,头晕8例。根据饮开水至出现症状,潜伏期5~10分钟。其中症状轻度6例,中度4例。全部以自觉症状为主,未发现神经系统及其他阳性体征;对4例症状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的检验未见异常。⑤就餐史及可疑食物追溯:10例患者当天无校外就餐史或自带食物共同进食史。学校食堂供应晚餐的食物有: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等。其中吃米饭、肉丸、东瓜、清汤的5例,吃米饭、肉丸、清汤的4例,吃米饭、肉丸的1例。⑥现场卫生学调查:学校食堂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15名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齐全,健康状况良好,食堂卫生硬件设施中等,餐具每餐次均按规定进行消毒,对食堂食品仓库的食品原料进行逐一检查,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均一直使用,未发现过期变质食品。食物原料等采购索证完善,并建立登记台帐。

实验室检查:经钦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0月10日该校晚餐留样的食物4个(米饭、肉丸、东瓜、清汤)和水样2个(末稍水1个、初中1年级3班女生303宿舍开水瓶内的开水1个)进行检查。结果4个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

讨 论

群体性癔症(癔病),又称群体性心因性疾病或群体性社会性疾病以及流行性癔症,是由强烈情绪反应或心理暗示激发的急性流行性精神障碍,多见于情感不稳定的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1]。其发生均是在“特定背景”下由于集体接触某生疏物品或药物、食用某种食物、吸入某种气体、目睹或听说某种恐惧的情景而诱发。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2]。有学者认为群体性癔症发作,其发病机制与癔症有区别,癔症是以个体性格因素占主导地位,而群体性癔症则以环境因素为主[3]。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①症状的多样性:可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肢体麻木、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心慌、胸闷、抽搐、呕吐、肢体痉挛等症状;②发作的反复性:在事件平息前患者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如同演员表演几次的表现完全一样;③主诉与体检的矛盾性:患者缺乏支持主诉或阳性症状的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无器质性病变,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病理反射;④发作的暗示性:在同伴、家人的言语或动作、表情示意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可以诱发症状;⑤症状发作的短暂性:大多数患者发作后的持续时间较短,在数小时或2~3天消失,偶尔也有维持时间较长者。在学校发生的群体性癔症中,女生的反应率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7~14岁的学生[4,5]。同一年龄阶段女生的心理成熟程度低于男生,情感脆弱,敏感性较强,恐惧胆小,易受到自我或他人的暗示。

流行因素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原学方面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这起事件是首发病例癔症发作为主因,而诱发的群体性癔症。依据如下:①患者症状相同,主要为恶心、腹痛、头痛、头晕等,但症状轻重不一,同时以主观症状为主,无阳性体征。②存在客观的诱导因素,即是首发病例饮用宿舍的开水时发现开水中有悬浮物,认为开水异常,加上同宿舍的女生心理发育欠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为这次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奠定了心理基础。据文献报道,因饮水引起的群体性癔症约2.5%[4]。③在10例可疑患者均为初1年级3班同一宿舍的女生,无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可疑食物就餐史,其他年级学生无一例发病,排除由学校食堂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④在10例中仅1例出现低热,但血白细胞总数正常,对4例症状为中度的学生作血常规、生化、胆碱酯酶、心电图检验未见异常。4个晚餐留样食物及2个水样,均未检出有机磷、亚硝酸盐及致病微生物,不支持由有机磷或微生物因素引起。⑤临床症状与饮水量的多少不成正比,在4例症状为中度的患者中,饮水量约100ml 2人,30ml 2人,而在症状轻度的6个患者中,饮水量约120ml 2人,100ml 1人,60ml 1人,15ml 2人。⑥症状维持时间短。在卫生院治疗的6个症状轻度的患者,于凌晨4:00已恢复正常出院,在市二医院治疗的4个症状中度的患者,也于第2天早上7:00恢复正常出院。治疗时间5~7小时。综上所述,该事件不支持食物中毒,排除水源性疾病暴发,是一起群体性心因性疾病突发事件。

对策:群体性癔症患者通过隔离、精神安慰、心理疏导并配合药物暗示治疗,均能痊愈,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群体性癔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性癔症的报道数量呈上升趋势[4]。因此,学校医务人员对群体性癔症要有足够的认识: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应采取正当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消除恐惧,稳定情绪,配合暗示治疗。②当发生癔病集体发作时,应及时疏散患者,相对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切忌制造紧张氛围,扩大影响。③普及卫生知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减轻精神压力,加强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创造力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④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0-263.

2 Jones TF.Mass psychogenic illness:role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ian[J].Am Fam Physician,2000,62(12):2649-2653.

3 庞天鉴,曾淑芳.集团性癔病57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14(1):35.

第4篇

启示一:要谈垂直专注年轻男生是重点研究对象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随着这两大世界的不断融合,很多人都开始信奉“创业专注化、产品垂直化”,一个又一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也都凸显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特性:专业的人才做专业的事情,工作专注、产品垂直。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易云阅读《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就直接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的条件,帮助我们更快都实现产品的垂直化、创业的专注化。

《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显示:在男女比例逐渐均衡的移动互联网分布中,移动阅读用户表现明显的性别偏差:男性用户占了72.56%,19-25岁男生成为移动阅读主力军,远超女性用户。

从这样的数据来看,如若将移动阅读市场分为男性市场和女性市场,女性市场的发展空间目前还远没男生空间大。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移动阅读市场的主力用户还是男生,特别是年轻的男生用户。因此,这一数据,实际上也给我们一个机遇:当我们要在2015年于移动阅读领域做出专注垂直事情的话,年轻的男生将是重点研究对象。

启示二:移动阅读APP应用场景碎片化大势所趋

根据《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数据显示:在关于看书动因的探索中,报告指出,67.4%的人把移动端的阅读当成一种消遣娱乐,有7.6%的用户认为阅读内容可以作为相亲的谈资。

从这一数据来看,有少部分用户已经开始将移动阅读软件当做相亲之时,避免尴尬的助手,甚至还能够成为提升好感度的神器。举个例子,纵然目前大多数将移动阅读应用当做相亲防尴尬神器,但在女生喜欢传统文学且对热爱读书的男生感兴趣的时候,男生如若在移动阅读应用阅读女生喜爱的传统文学作品,将更能引发女生的好感,引得相亲男女双方话题共鸣,进而提高相亲成功的几率。

而这样的例子,不过是移动阅读APP碎片化应用场景中的微小一面。根据《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这一报告的数据,移动阅读的整体市场规模也还在不断高速增长着,而能够在很多碎片化的竞争领域取得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抢夺移动阅读市场,便是移动阅读APP的竞争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类似于相亲的碎片化场景中,寻找到人们对于移动阅读APP、对于移动文学内容的需求,将是2014年之后移动阅读应用突破的方向。

启示三:地推路线:重点关注五大城市

随着上述“移动阅读APP应用场景碎片化”的趋势离现实越来越近,移动阅读应用市场的竞争也将变得越来月激烈。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开拓出自己独有的用户推广渠道,便成为了诸多移动阅读产品发力的核心。

地推,作为一种最常规的推广方式,为团购外卖应用带来了大量的用户,甚至直到如今都一直是互联网产品重要的拉新渠道。虽然在移动阅读市场中,我们依旧无法阻止地推成为各大平台的拉新渠道,但怎样高效率地低成本开启移动阅读应用的地推路线呢?

据《2014年移动阅读报告》数据显示:沿海发达省市表现出更活跃的阅读行为,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荣登最爱读书地区top 5。这上述的五大城市作为最喜爱移动阅读的城市,其所在区域的用户们对于移动阅读这一习惯已经拥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且阅读人数规模也是全国最多的五大城市。

第5篇

婚活族,不是为婚而活

对于女人来说,相亲最大的资本不是年轻就是美貌。而当两者均不再,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就成了女人的最后砝码。为了走进婚姻的殿堂,婚活族诞生了。“婚活”,由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提出,指的是一群以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来找结婚对象的人。他们积极展开行动,对内积极装备自己,参加化妆、健身或沟通等课程;对外积极相亲,参加约会式交友等活动。“婚活族”大部分都是女性,一切围绕着结婚而经营。

90后加入相亲大军80后陷入集体恐慌

几天前的一个相亲对象告诉我他的新动向,我被刺激了。“丁丁告诉记者,该男子刚刚相了一个90后尚在读书的女孩,而且双方感觉还不错。90后都出来抢市场了,不抓紧怎么行啊。”

80后初始也是一个被妖魔化的标签,这一代人被大众认为“缺乏责任感”,而90后则更“杯具(悲剧)”,他们被扣上了“非主流、脑残”等帽子。所以才要提早行动,谁说我们是非主流,我们不过想找一个温暖有安全感的肩膀。1990年1月出生的小茗上个周末刚刚在亲戚的撮合下,和一个比自己大7岁的男子相亲。

“我觉得80后一定程度上还是偏理想化,而我和周围的同龄人更理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边在大学校园里读书,另一边已经在外兼职的小茗觉得,现实是好事。

小茗说,自己的一个同学去年底在父母的安排下和一个世交伯伯的儿子相亲,目前两个人已经发展得很好。 “相亲的前提一定是已经得到了双方父母的认可,这样的感情一定更浓厚,婚姻更稳固。而相亲这种形式本来也就在物质基础上寻求精神上的共鸣,现实一些更有利于提高相亲成功率。”

最近,80后小卢又要准备参加新一轮的相亲了。对于身经百战的她来说,相亲时该如何化妆、着装、谈吐、表现,都不是问题,只是每次相亲都没有结果。 “每次都像走过场一样,我一看到对方就能知道结果。可我还是每次都去。”由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机构联合的《2009中国人婚恋状态调查报告》指出,放弃已成剩女们相亲的一种习惯。相亲时,隐约感觉对方可能对自己不满意,71.2%的女性选择放弃。

7成人都会为相亲找对象而精心打扮

“虽然我至今还没找到对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有收获的。”以前从不化妆的小卢现在已经是半个化妆师了。日常妆、宴会妆,信手拈来;身材普通的她不再用牛仔裤和宽大的衣服来盲目掩盖,而学会用不同的服饰来扬长避短。小卢还笑说: “听说上海有不少专门针对适婚人群开设的培训班,什么礼仪啊家务啊,我有点兴趣。”

我们的调查显示,74.2%的人会为相亲等场合精心化妆、搭配服饰,但72.46%的人都表示不会为找到对象而参加家庭技能、礼仪形象等各种培训班。

结婚不是唯一目标做个“七成熟”的婚活族

你觉得“婚活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62.03%的人选择了,“现代人对自己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在,而结婚只是一个目标,充实自己是关键”。看来,不少人对于“婚活”的态度都十分理智,为婚而活似乎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多的人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自己的生活。

美国两性专家Dr.Pat Love认为,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态度,锲而不舍。每天只要留意一个人,与他或她对视和微笑,那么每天留意的人之中,可能就有你的终身伴侣。但是,如果把过多的关注和心力投入到这件事情上来,也许你就不再有自己的生活和独立的思想了。

心理学中有个叶克斯・多德森动机定律,做事的动机和可能取得结果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做事不努力不行,但目的愿望过于强烈往往也会出现有志者事不成,凡事只用七成力,才是最好的力道。一个人的生活丰富而充实,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吸引异性的磁场。

做个“婚活族”也是如此,七成熟就够了。要真正找到好的归宿,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定位才最重要。而不是“唯婚是活”。保持一定的自我度,反而能让自己更有魅力。

自我测试你是婚活族吗?

1,结婚是你最大的梦想。

2,为了结婚,你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3,你愿意参加各种能让你走向结婚的活动。

4,哪怕是第一次见到的异性,你第一个反应也是:他(她)能否和你有进一步发展。

5,结婚对你来说也像找工作一样,有许多的规划和筹谋。

第6篇

现世的爱情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

空口说来太感性,那么且以最理性的数据来剖析爱情。

周末,两餐的时间,辛勤劳作了一周的所有适婚而未婚的男女们,都被家里的长辈以“年纪大了再不耍朋友就嫁不出去/讨不到老婆”为由推出家门,进行一项愉(nan)快(ao)美(zhe)好(mo)的活动,名叫相亲。饭桌上青年男女们或就着快餐,或就着咖啡,或就着西餐红酒,享受着一道名为“相亲对象”的名菜。这道菜以长相、收入学历和工作为主要食材,用三观腌制20多年,放入人情世故的油锅里烹制,炸至人模狗样,出锅前撒上最好看衣服,盛盘上桌,蘸一种名为谈吐的酱料,咬一口,是极富层次的口感,仅供对方专享――他们知道,这是来自七大姑姨的馈赠。

在这个国家规定男女晚婚年龄分别为25岁和23岁、而实际的男女心理晚婚年龄分别为31和30岁、且2013年上海市的平均结婚年龄分别为34.02岁和31.6岁的时代里,晚婚、剩男剩女、相亲、离婚率虽然已不再是新闻,但摊谁头上都是大事。有的人不想结婚,有的人迫切地想结婚,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结婚――甭管这么多,你要怎样说服自己、说服家里长辈、或是找到通往幸福阶梯的钥匙,这都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学问。

注:本文所引用数据全部来自于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的《2013-2014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报告从全国97594份调研问卷、72660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样本35047个,女性样本37613个)得出。

1、中国女性胸围以B-Cup最多(53%)。而45%的受访男性觉得女友理想胸围是C-Cup。有趣的是,其实女性也觉得C-Cup是理想的胸围大小(46%);西北地区的女性最丰满,而华南地区的骨感妹子最多;女性的自信程度与胸围成正比,胸围越丰满的女性越自信。

2、有60%的男性反对/不支持女性整容,但仅有46%反对/不支持女性丰胸;反之,有12%的男性支持女性丰胸,远超支持女性整容的6%比例。对男性而言,“大波妹”比“靓妹”更有吸引力。

第7篇

在百合网的《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宅”已经成为了适龄男女青年还单着的最大理由。63%的单身人士在休息日独处时间平均6小时以上,其中31.7%的人独处时间超过10小时,对于适婚年龄的男女们而言,与他人交流越少,意味着脱单面临更大的挑战。每天超过6小时的独处时间,实在很难给爱情留下多少时间。报告同时指出,面对父母逼婚,男性和女性共同的首选方案就是“躲”,有65.9%的女性和55.9%的男性选择“想尽办法躲父母”。

对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来说,无处可躲的春节就变成了集中“逼婚”的主战场。

“中国式逼婚”:回家过年的“温柔一刀”

所有回家过年遭遇父母“逼婚”的剧情大体雷同,网友叶子的春节相亲体验,大概能代表许多在外地打拼,回家过年却被父母安排“相亲任务”的适婚女青年的经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接受亲戚朋友的追问:有没有对象啊?什么时候结婚呀?假如你说还没有对象,那么恭喜你,他们接下来的指定动作就是会语重心长地做你的思想工作:都多大了,抓紧时间找啊,别挑了!然后就会自告奋勇地当起红娘来。”

在广州打拼的叶子一直都没能找个男朋友带回家,成了父母的“心病”,于是早在春节前就开始给她到处张罗着。“大年初三的时候终于给我安排了相亲,男方在当地工商局上班,条件不错。我父母说,只有公务员才配得上我,对方如果相中我,这门亲事就可以定下来了。但我压根就没想过要回老家工作,当然,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这个亲我还是去相了,只是连正眼也没看那个男孩一眼。”叶子说,父母在她婉拒了公务员男孩之后仍不死心,又开始托人介绍别的男孩。“好在没假了我要赶回广州上班,他们才没有得逞。要知道,家乡的亲戚很多,登门拜年或者打电话拜年的,络绎不绝,每个人跟我说不了两句话,就开始问有没有男朋友。同样的问题,我从三十晚上开始重复回答了至少三十回,烦都烦死了。”

千千万万个春节被逼婚的情境之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那些子女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制造的。“这些父母只急着让子女结束单身,却很少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明明孩子在外地工作,还找一个本地的来相亲,这能成功吗?着实是急昏了头脑。”叶子不由感叹,“越来越陌生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亲戚们,在很长时间没有沟通和联络的情况下,似乎只有关心你的婚姻和隐私这唯一一种沟通方式了。”

“中国式逼婚”之中被吐槽的父母,把子女成家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中国父母的传统心理。子女的婚姻大事一天不解决,他们的任务就一天没完成。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参加工作后,都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只有春节时才会与家人团聚,所以成家问题一到这时就提上了日程。父母的逻辑,不外乎认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因此才会出现“逼婚”现象。据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父母逼婚的方式花样繁多,其中采用“谆谆教导”方式逼婚的父母最多,占52.1%。其他方法还包括发动亲朋好友施压(34.6%),强行为子女安排相亲约会(28.1%),严厉申斥(14.4%)等。

新时代择偶观:不是我们不切实际,而是更实际

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适婚男女的交友渠道越来越多,交友圈范围也逐步扩大,但为何大龄单身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以至需要以春节集中相亲、婚介这样传统的媒妁之言敲定终身。这不能不从新时代下人们的择偶观发生的改变中,去寻找答案。

“你会选择我爱的人结婚还是和爱我的人结合?”在《2014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有四成以上的单身男女给出了第三种答案:和条件合适的人结婚。在当代人的婚恋观中,爱情不再是进入婚姻的唯一通行证,更加务实的他们在婚姻面前高度理性,双方条件都要一一匹配。其中男性关心前三位的是身体健康、外在相貌、情感经历,女性则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身体健康和家庭情况。

与此同时,来自父母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单身人士的择偶决定。调查结果显示,单身人士的择偶标准与父母存在较大差异,近三成(28.8%)单身人士因父母干涉有失败的感情经历。其中因父母导致感情失败的单身男性(33.5%)的比例略高于女性(27.4%)。可以看出,择偶不光与爱情有关,还是一场与父母的博弈。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男女青年对爱情和婚姻的期望值都很高。尤其是一些自身条件还不错的,往往对伴侣的外型和素养有更多的要求,他们或他们背后的家庭择偶的标准则更加具体,地域、年龄、工作、户籍、身高、车房、家庭背景等都是考虑的因素。这些条条框框之后,原本是婚姻基石的爱情才“粉墨登场”,这也许正是众多更讲求“感觉”和价值观一致的年轻人排斥相亲、消极对待相亲的重要原因。

同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越来越忙,工作圈里的异性群体有限,圈外的群体又缺乏接触了解的机会。虽然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有时也让许多人成了 “宅男”“宅女”,拉远了现实生活中互相交往的距离。就业难等社会压力使得年轻人自身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很多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地等都不稳定,以致婚恋交友的成功率下降,自信心受挫,更不愿意过早地考虑婚姻问题。

“逼婚”也可以是两代人恢复情感交流的契机

适婚男女青年不愿意过早踏入婚姻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事业刚起步,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难找到一份闲适的心情、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感情;生活成本高,衣食住行的困扰无处不在,而感情一旦被物质掺杂又往往无果而终,这些方面的影响对于被称为“剩女”的大龄女青年影响更加大。而春节逼婚的语境中,尤以“剩女”的压力和怨念最为强烈。

对于女儿的此番困境,身处家乡的父母很难体味。以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情经验,很难在工作上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也无法了解孩子平时城市生活的节奏,只能以情感话题切入,把追问感情和婚事当做是对孩子关心的“出口”。但正是因为父母难以深入体会孩子感情“落单”背后的原因,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注重方式,不理会细节,适得其反,陷入了与孩子无法交流的困境中。

对于父母的“苦心”,身为孩子的一方怎么可能体会不到。不过,受“成家才能立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影响,父母往往害怕孩子错过婚恋黄金期难觅合适的对象,错过生育黄金期生娃受影响。老辈人更有强烈的家庭观念,他们认为,家庭代表着更多的幸福,孩子只要没有走完这一人生‘程序’,他们就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期待孩子获得更多幸福没错,但幸福是一种个体体验,现在晚婚或单身一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崇尚自由,不想早早被婚姻束缚,同时,他们也有奠定一定经济基础、事业基础再成婚的考虑。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子女的这种心态,一味地逼迫,可能会让双方关系产生裂痕。

婚姻咨询师建议,当父母把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转嫁成对“成婚”的过分关切,身为子女的一方,也应该思考自己平时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的方式能否做出一些改变。并且告知父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婚姻是对的时间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这种缘分与哪种相识方式都无关。单身男女无论选择相亲还是自由恋爱,都需要彼此相识、接纳、包容和适应,并不是选择了哪种方式,就一定能成功走进婚姻的殿堂,重要的是把握住合适的人。

三十六计古为今用教你如何赶跑“春节被逼婚”年兽

沐晓风

在过年回家被问婚否的概率逐年上升的状况下,手上不握着本“见招拆招”的兵法大典怎么成?

计策一:瞒天过海

当家人问起婚事,即使你目前还没有心仪对象,也要从容镇定地告诉他们目前有刚谈没多久的朋友,应该明年可以领回来。如果家人锲而不舍地追问,你只需要回答他们保密,刚认识没多久,明年揭开答案。过了今年这关,拖延到明年再说。

计策二:以逸待劳

面对长辈们犀利的拷问,学会打太极以柔克刚是至关重要的:无论长辈们说什么,一律回答:哦,好的,没问题。谢谢阿姨(伯伯)关心。同时辅以萌呆、面瘫的表情,时刻保持微笑,让对方不忍心再对你下狠手。

计策三:金蝉脱壳

在感觉到要被亲戚以“结婚了没?”进行攻击时,迅速找到可以转移话题的目标,理想对象为身边还是学生的小朋友,来帮你成功逃脱逼婚追问。如人问起你的婚事,随便敷衍几句,紧接着立刻向小朋友们发问:今年学习怎么样啊?学习累不累啊?报了哪些学习班呀?打算报考什么学校啊?很快所有人的目标都会转向小朋友,你就可以成功逃脱了。

计策四:围魏救赵

把话题转移到悲惨的婚恋故事,给父母讲一些因为着急结婚而闹出家庭悲剧的案例,潜移默化地教育他们。比如告诉父母或者三姑六婶,自己的某某同事闪婚没多久又因俩人性格不合而结束了仓促的婚姻,或者某某同事经历了结婚、出轨、离婚、再婚、怀孕、生子、遇小三、现在又准备离婚的“反面教材”。听此惨剧,估计逼婚者早被吓得胆战心惊,自然生怕自己再一加码,就会亲手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计策五:声东击西

跟父母聊天的时候,认真翔实地向父母汇报自己这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然后告知自己的人生规划,当然不能忘记把恋爱、结婚也纳入计划重点。父母看到如此有计划的子女,欣慰还来不及,怎么还会阻拦你的光辉前程呢?

计策六:釜底抽薪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不等亲戚提问,主动发起“攻击”。比如可以问亲戚“女儿谈朋友了吗?儿子在哪儿复读?给孩子备婚房没?血压血脂血糖正常吗?换新车摇号摇上了吗?”估计多问几个,亲友就已经昏过去了,也不在乎你婚不婚、生不生了。

计策七:反客为主

当亲友问及婚恋的私人问题时,轻描淡写地回以:“这年头谁还没几个备胎和暗恋对象啊”、“有几个男孩看着挺不错的,我好难选择啊!”让人真假难辨,立即变被动为主动。

计策八:先发制人

当面对亲戚的盘问时,如果感觉到“大事不妙”,一定要先发制人。在七大姑姨没开口之前迅速转移话题,“汪峰是多么的想上头条啊,王力宏终于结婚了啊,美女博士都在网上征婚啊”……掀起一番热论后,溜之大吉,让亲戚们没有“讨伐”机会。

计策九:苦肉计

面对各式逼婚追问,有一名网友支了一招,堪称“神来之笔”:“我对象还没离婚”。许多网友表示此招肯定管用,就是杀伤力过强,怕父母受不了这个刺激。

第8篇

蛋白族

蛋白族全称为“淡白领一族”,是那些自我认同度不太高的白领们的自嘲称呼,他们虽然看似薪水较多、职业体面,实则工作枯燥、生活平淡。蛋白族们除了宅在家里进行封闭式娱乐外,就是选择逛街购物等消遣性活动,而这些对丰富个人情操与生活并无多大帮助,他们深陷浅表式娱乐,生活缺乏质感。

专家建议,脱离蛋白族,职场人们要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

相亲职业偏见

很多相亲男女在择偶过程中对另外一半从事的工作存在职业偏见。近日的《2012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娱乐圈人士是最不受青睐的择偶对象,此外,男性单身人士不愿意找空姐、导游和媒体记者,而女性单身人士不愿意找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对此,专家建议,不要因为刻板的印象而去全盘否定一种职业。

购房负担比

购房负担比是指房贷月供占家庭月收入比。作为衡量房地产市场警示性指标,购房负担比的警戒线是40%,但由于房价高企,很多一线城市的购房负担比已超过警戒线。从购房收入比的数据可以看出,房价已经将工薪家庭远远抛出商品房市场,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只有月收入在3~4万的家庭才可以负担当前的房价。在住房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最热点问题的同时,购房负担比也可以作为房地产的风险指数为行业提供参考。

污染假

由于近来中国中东部地区连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空气污染问题成为网友关注的热点,专家减少外出的建议更是引发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放个污染假。而此前,伊朗首都德黑兰就曾因为雾霾而采取措施,放假4天。

第9篇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新一轮波涛汹涌的“单身潮”,据统计,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当中,适婚青年的单身率达到了30%以上。于是乎,近年来传统的“相亲”,经各种形式改良后也随着兴起。相亲产业已经成为新朝阳行业,据保守预测,全国相亲婚恋市场可开发的商机每年高达数百亿人民币,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相亲是现代人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糅合而成的新式婚介方式,为单身族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婚恋交友的平台。相亲在形式与方式上包括:亲戚朋友媒婆介绍的传统相亲、参加相亲大会与各主题交友派对、通过婚恋交友网站的新型网络相亲方式、由婚介公司委派“婚姻经纪人’:(即“婚姻猎头”)的方式相亲找对象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大量都市男女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无暇顾及个人婚姻问题,“剩男”、“剩女”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2011年5月21日召开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文化变迁之“剩男剩女”学术研讨会上,组委会专家公布了一份“剩男剩女”婚恋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目前适婚未婚的单身人群有1.6亿人,被婚恋困扰人群达2.8亿人。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各种各样的相亲活动和相亲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如荼如火地进行着,并且形成了浓郁的相亲文化。

相亲经济趋热原因

在婚姻自由的时代为何传统的相亲活动如此火爆?“相亲经济”如此红火?

相亲激活多方利益群体

“父母已下了最后通牒,今年过年必须带女友回家。”单身族刘先生坦言,相亲是为了“五一”回家时能有个交代。年逾30岁的刘先生家在外地,在宜昌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他尽管平时也有不少同事、朋友热心地为他张罗对象,可很难找到感觉。最近,他主动报名参加了万人相亲大会。对此,刘先生无奈地表示:“没办法,虽然我自己不急,可父母那关不好过啊!”

某市举办的相亲大会引来了上千名青年男女,许多单位甚至组团前来报名。相亲活动的火爆直接带动了“相亲经济”,饭店、婚纱摄影、相亲策划者甚至家电行业等多方利益群体都能找到各自的兴奋点。“万人相亲是一个大商机。”天长地久婚纱摄影董事长秦向军告诉记者,“这些相亲的青年是潜在的消费群体,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走进婚礼的殿堂,如果提前锁定时尚高端的目标客户,不仅展示了自己,更赢得了客户。”

除影楼外,家电行业似乎也成了“相亲经济”的受益者,有消息称相亲节启动才短短几天,就吸引了不少家电行业商家的鼎力支持,其中国美电器甚至计划为相亲报名者派送总价值达10万元的专用消费券。

剩男剩女多结婚成本高

在婚博会报名现场,在银行工作的刘女士说:“我们单位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生个男的,如同建设银行,生个女的等于招商银行。因为男方要存钱准备结婚,女方则可以收取彩礼,可以招财引资。”

另一名女士也说起了自己的女儿:“她就是要求太高了,去年跟前年的相亲活动都参加了,就是没有合适的。”相对剩女的惜嫁,男子则受困于越来越高的结婚成本。

宜昌社科联主席熊文斌认为,致使成年人未婚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当前社会男女性别比例失衡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由于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男性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未婚的比例也就越来越大。

男性结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在宜昌普遍存在。比如在城区,女方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有学历,各种条件要比女方高,而男方只能找相对于自身条件较低的女性。在农村,由于彩礼及盖房的压力,也导致了男性结婚的成本提高。

在宜昌结婚平均费用为6万元左右,这仅仅包括请客、拍婚纱照等。如果算上买房,则需要花费几十万元,在宜昌买个房子没有父母资助,很难想象。“孩子结婚的事情,可能是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来准备的,为的就是这几天。”熊文斌说。

相亲经济潜在利润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下,青年男女因为社交范围的局限而选择‘相亲’来解决个人的婚恋问题。一种表现形式是古代红娘式一对一的介绍;另一种则是由主办方的各种活动,小型的如旅游、聚餐,大型的就如‘万人相亲会’这样的大型交友活动。而这些活动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以交友网站为例,“单身交友派对”最低标准,每人收费在100—200元之间,500人便是近十万元,而网站所需承担的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场地租赁费。而更为高端的交友派对动辄收费就是上千元,有的甚至达到数十万元的天价。一个名为“全球私人甄选派对”男嘉宾的参加费用竟然高达每位18万元,而其参加的条件之一是“个人净资产三千万以上”。对于女嘉宾虽然是免费参加,但对其自身条件的要求可谓苛刻之极,除了青春貌美、气质优雅、才华出众外,还得品性纯良、家教严谨等。主办方还专门为甄选女嘉宾设立了初赛、复赛、决赛,过程如同选美一般。

第10篇

2010年,各地电视合各个婚恋交友网站推出大型电视相亲节目,让观众火热地关注了一把单身男女青年的婚恋问题。今年的情人节来临前夕,各地媒体以及一些知名的婚恋交友网站,又纷纷出炉了关于中国男女婚恋观的调查“粉皮书”。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热衷婚恋问题,这些调查又是否反映出了中国适婚男女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

《2010-2011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粉皮书》(后简称“粉皮书”)的某婚恋网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去年就已经做过这样一份调查,当时调查报告出台以后就曾引起广泛的的关注。他说:“去年可以说是‘婚恋’年,‘相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话题,我们在与全国多家知名电视台合作相亲栏目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男女在婚恋观念方面所呈现的明显变化。”这名负责人认为,这份调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并真实地还原了大多数适龄男女的婚恋观,对指引一些适婚年龄的群体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午晴告诉《北京科技报》,相亲节目火起来既是观众需求的反映,也是电视节目本身的设计对观众心理的一种引领。而通过比较确凿的科学数据,可以了解单身男女对相亲方式的新观念、新需求。

陈午晴认为:“婚恋网站做调查的尝试值得鼓励,但调查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设计和一定的投入。目前他们的调查方法很难获得这种确凿的数据,大众对其调查结果也应该用审慎的态度。”

“粉皮书”中还有如下的描述:最不能忍受无房无车无财的地区是北京和上海;最看重经济收入的地区为重庆和广州;“拜金女”接受度最高的地区是浙江;最看重长相、身高的地区是河北。

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显示,2011年,全国处于18~34岁间的非婚人口预计会达到1.8亿,城市中非婚人口约6000万。这样的调查结果,能否代表这些人的需求和观念?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尹文刚告诉记者,这样的调查有一个样本量的问题。实际上在择偶时,男性自古就更看重女方的长相,而女方更看重男士的经济条件,这受到了进化的影响,择优是人的本性。而在现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自然会选择保障系数高,生存下去可能性更高的伴侣,经济条件就会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就这个调查而言,结果虽然显示河北是最看重长相和身高的地区,但这不保证填写调查问卷的男女比例,如果样本量增加,结果很有可能会改变。

陈午晴也说,在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调查中,调查方法的确立、样本的选取都需要复杂的设计,与调查的目标、内容,调查设计的问题多少,调查范围都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在一个调查结束后,还应该有相应的误差分析。

“最基本的,我们从调查样本所取得的数据结果,能推论出这些样本所代表的更大群体。因此这些样本的抽取有一个很基本的方法就是随机抽样。婚恋网站只是将调查问卷公布在网上,这就存在一个样本本身不随机的问题。”他说,通常,如果选择一个地区的样本,假设收集该地区所有户籍人口,然后随机抽取调查对象,也就是说这个群体内的每个人都有概率被作为调查样本抽到。而婚恋网的调查方法,只有登录这些网站的人,才有可能填写问卷。而其他人就绝对没有概率成为调查对象,因此抽样也就不具随机性。这也就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背景来看,陈午晴认为,婚恋网采用的这种调查方法,也是在试图获取一些数据,也能体现部分单身男女的需求。这些数据可能会帮助一些相亲节目的设计和发展。婚恋网和电视的合作,实际上是将这些年婚恋网的发展积累的结果,转化到电视媒体中,因为网站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作为电视媒体的一个主动行为,可以部分体现单身男女的需求和电视观众的需求。

尹文刚说,关于地区差异的调查,有些方面也可能反映了一些人的心理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比如上海、北京、广州等这些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对高,人们对经济更加看重,这也是受到了社会习俗的影响。就好像在前,人们更愿意找当兵的人。因为当时经济不发达,而政治因素更重要。而在中,工人阶级更受欢迎。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方,受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会高一些。

就像在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人们更推崇知识分子一样,人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有些像社会心理的一种时尚,时尚又是能流行开的。而现代人追求时尚也是一种潮流,同时也是一种对实用的追求。也许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才会完全依照本性去选择。

第11篇

2010年12月15目,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百合婚恋网,在北京权威了《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后简称《婚恋报告》)。

据了解,此次婚恋调查报告共收集调查资料32676份,其中新疆占1.2%,约为400份。

在《婚恋报告》公布后的一周内,“非房勿扰”“非公务员不嫁”成为了一周众多媒体批判的头条,而“是谁逼走了中国人的爱情”、“中国人的爱情怎么了”也成为了许多网站的头条,但也有人站出来表示,一份婚恋报告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爱情观。连日来,记者采访多位读者和专家,试图对这份报告进行解读。

“非房勿扰”是误读,“感情投入”最重要

此次《婚恋报告》流传最广的结论是,七成女性认为“非房勿扰”。但在记者的调查中,很多受访者都表示是否有房是一个要考虑的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该数据来自《婚恋调查报告》中“您认为男性具备哪些经济条件后才能结婚”的选项,其中该选只有6个选项,即“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有一定积蓄,父母有经济实力,无所谓”。其中有92.8%的女性选择了有稳定收入,接下来是70.8%的女性选择了有房。与此同时,有80.9%的男性将“有稳定收入”作为择偶首要条件。

记者在新疆“一站路”交友网上看到,过半的女性征婚者的自我介绍上都有这样的表述:没有婚房,希望另一半能够提供婚房。该网站的负责人范晓华表示,其实“非房勿扰”是误读,“是在非常窄的经济范围内进行选择,然后又进行了无限的放大,被妖魔化了,只要认真读过《婚恋报告》的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该网站登记的征婚者陆晓敏认为媒体误读了《婚恋报告》,“给了6个选项,都是经济类的,我感觉先是挖了一个坑让我们跳,然后就得出了‘非房勿扰’的结论,很冤枉。”采访中,众多女性受访者也表示,“非房勿扰”是在目前国内高房价的环境下放大了的一个噱头而已。

在容貌外表、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工作能力、感情投入、兴趣爱好等其他选项中,65.6%的女性和70.7%的男性都选择了感情投入,均占所有选项的第一位。

针对这一数据,乌鲁木齐婚恋指导师石桂敏认为,在选择另一半时,新疆人认为感情仍是第一位的。而在经济条件中选择有房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十分危险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更何况在如今高房价大环境下,有房也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

嫁公务员非幸福生活的保证

关于“您理想伴侣的职业”中,有41%的受访女性希望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以下依次是企事业管理人员、警察/军人、企业主、医务工作者等。38,3%的受访男性则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为教师。而新闻工作者是两者都不喜欢的伴侣。

针对这种情况,婚姻指导师石桂敏给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热催生了“嫁碗族”。

2010年12月14日,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2010年铁饭碗特别调查》,占总数85%的受访者说自己或身边的人曾想过当公务员,如果将公务员与自己目前从事的职业作对比,54.2%的人认为公务员更好。同时调查也显示,人们对公务员的青睐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考虑,并不是基于自身兴趣。而同样,要嫁公务员也是对于家庭稳定的考虑。但同时石桂敏也提出,公务员并不是幸福生活的保证,两个人要想得到幸福,首要前提和基础应该是感情。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公务员”这个光环带给个人和家庭的好处,那么,到底幸不幸福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而对于“男选教师”,是因为在大家看来,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照顾好家庭和教育子女。今年36岁的首府市民已经结婚5年,妻子是一位老师。说,妻子是老师的好处确实不小:每年有寒暑3个月的假期,有正常的作息时间,不但能将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孩子的教育也不用自己太费心。

现在说“剩”,为时过早

此次报告还给剩男剩女划分了一个年龄坎:男30岁,女27岁。得出该结论是因为92.2%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前结婚,其中59.9%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至27岁,32.3%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0至24岁。59.9%的男性和62.4%的女性均认为女性最佳的结婚年龄在25至27岁。但在采访中很多新疆人对此却并不认同。

32岁的范先生也不认为自己是剩男,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刚进入稳定期,才刚到成家的时候,设置具体数字只会给人们无端增加恐慌感。婚姻是自己穿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不应由别人来无端加顶帽子。也不应自己已到了“被剩下”的年龄就随便找一个凑合。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民政局了解到,2009年首府共有2.47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其中汉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32岁,女性29.5岁;少数民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30.5岁,女性28.5岁。再往前推5年,2005年这个数据则是:汉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29岁,女性27岁;少数民族男性初婚年龄平均27岁,女性25岁。这表明,如果说27岁是剩女,那是在5年前。

“社交圈窄”是单身主因

报告显示,有59.9%的人认为自己单身的主要原因是社交圈子太窄,42.6%的人单身是因不够积极主动,24.6%的人是因感情受过伤害,6.7%的人是受周围人不幸婚恋的影响,19.6%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与异性相处。在被调查者中,23.8%的单身人士的父母在到处帮他们找对象。

正是这一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新疆“一站路”交友网的范晓华表示,在网站上登记征婚交友的大部分网友都表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交际的圈子太小了,除了同事就是客户,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办公室恋情。除此之外,几乎就再找不到合适的人。

石桂敏认为,这部分人需要接受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婚恋咨询与指导,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恋爱培训班、相亲活动、婚恋咨询等,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学会如何积极主动地择偶、如何与异性相处及如何面对以前的感情伤害和周围人的不幸婚恋。

80后对婚姻更隐忍?

针对《婚恋报告》最后一项调查,“没有感情的婚姻应该离婚,80后更能忍受无爱婚姻”的观点,大多数80后并不认同。

在调查中,认为没有感情应该离婚比例随年龄增长呈现出线性发展趋势,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减少,其中70前为70.9%,70后为62.2%,80后为50.7%,85后为46.7%。从数据中来看,80、85后对待婚姻似乎更加隐忍。

针对这一问题,“缘在乌鲁木齐”交友群中,25岁的小夏表示,85后结婚的还没有几个呢,怎么会考虑离婚的问题?80后追求个性与精神独立,他认为,“既然没有感情了,没有必要非要在一起”。

而已经结婚一年的小李则认为,针对这个问题,众多的80后可能才刚刚踏人婚姻,还在爱情的甜美期,一般不会探讨此类问题,“当你还没遇到这类问题时,你可能会很冷静地做出选择,但是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就不会是这样选择了。”

“郎才女貌”仍是核心

第12篇

[关键词]“恐归族” 构成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01-01

一、“恐归族”群体的构成

“恐归族”指在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或害怕回家过节(尤其是春节)的人群。早在2012年,相关部门曾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人群进行调查,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在今年年前,由1840名网友参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1]从“恐归族”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是“80后”“90后”这一群体。从该群体的知识结构来看:一是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在大城市里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是少年辍学,跟着父辈或自身怀揣梦想到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工。

二、“恐归族”恐归的原因

一怕囊中羞涩,太伤。一项有611名网友参与的关于“恐归”原因的调查显示,57%的网友表示春节回家最怕赚钱少而不够用;近八成的网友表示,过年回家的花费会超过自己一个月以上的收入;更有15%的网友表示“回家一次,损耗半年积蓄”。[2]对于收入本就不高的“恐归族”,回家过年只能成为他们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二怕春运压力大,太惧。春节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期间,由于探亲流、务工流、学生流相互叠加,导致春运客流量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倘若遇上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或交通意外事故等,更是让不少“恐归族”心生恐惧,舟车劳顿之苦让他们“望乡却步”。

三怕面对“江东父老”,太窘。多数“恐归族”来自农村小城镇,他们大都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怀揣着事业梦、淘金梦。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交不出满意的年终答卷。再加上“衣锦还乡”的传统心理,让事业无成、囊中空空的他们“无颜见江东父老”。根据《2014年春节基层打工领域调查报告》:47%的受访者表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回家”。[3]

四怕父母逼婚事,太烦。对大龄未婚青年来说,“每逢佳节被逼婚”。根据《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曾遭父母逼婚。逼婚招数层出不穷:“唐僧模式”――不断地言语催促,发动群众――亲朋群体施压,赶鸭上架――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等。面对父母的逼婚,单身男女首选“躲”。

五怕饭局“车轮战”,太累。对“恐归族”来说,回家过年不再是纯粹的探亲访友,它承载着太多的繁缛礼节和既定程序。摆酒设宴、吃喝应酬等,一场接一场的饭局犹如“车轮战”,怎一个“累”字了得。

六怕春节“后遗症”,太愁。春节后,很多人内心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失落、焦虑或恐惧感,出现失眠、全身乏力和无精打采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等病症,这就是春节“后遗症”。为了避免这些消极情绪和不良症状,许多人逃避回家。

三、应对“恐归族”恐归的建议

(一)从个人的角度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要使“恐归族”克服恐归心理:首先,调低心理预期,接纳自身现状,放下心理包袱;不要把自己“拔”得太高,不要过分强调“衣锦还乡”;学会接纳现阶段的自己,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即便是事业无成、囊中羞涩,也要对自己满怀希望、充满自信。其次,正视困难,抵制攀比心理;要勇敢面对和克服春节期间春运、人情、红包等诸多困难;不与事业有成、收入丰硕的同学朋友攀比,做到理性消费,切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再次,理性地看待“江东父老”的关心,理解父母的关爱;要学会表达自己,要增强沟通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二)从家庭的角度

近年来,出现了一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从不顾及残酷的社会现实,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让多数孩子产生恐惧和压迫感。面对“恐归族”孩子,家人应该给予孩子多一点的理解包容,少一些埋怨不满。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谅解他们的不易,尊重他们的人生观、婚恋观,支持他们的选择,给孩子一个最温暖的港湾。

(三)从社会的角度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因素是促成“恐归族”现象不可或缺的外因,所以社会应对其负一定的责任。首先,缩小地域差距、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改善交通运输能力、增强社会人文关怀等是社会应尽的责任。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年群体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是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最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理解包容“恐归族”现象是社会应有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恒.春节“恐归族”究竟在怕什么?[N].工人日报,

2014-1-29.

第13篇

关键词:剩男剩女;大龄未婚员工;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剩男剩女”问题迅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各大婚恋网站的空前繁荣,同样有力地证明了“剩男剩女”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这一问题在一线城市尤为凸出。

不久前中华英才网就“职场大龄未婚”问题对全国近2300名企事业职员进行了网络调查。按照妇联组织对大龄青年的界定,即“27岁以上的女子和30岁以上的男子如果没有对象,一般会将他们归为大龄青年”。调查发现,受访者处于适婚年龄但又未婚的比例接近九成(88.7%)。由此可以看出在“大龄单身”在现今职场已相当普遍地存在着。

无论如何,如此之多的“剩男剩女”都意味着企业员工的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背后依托家庭的员工比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单身一族的增加。单身者们自然与那些组建家庭的人有不同的情况,因为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和情感动物,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大量的单身雇员来说,大龄未婚会带来失落感,困扰员工无心工作,婚恋挫折感也会损害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而妨碍正常工作。随着这个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多,将给企业安定和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隐患,因此,企业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绝不仅仅只是个人问题,将转化为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是企业管理面临的全新课题。

因此,针对职场“剩男剩女”,企业在管理上有必要体现出多样化和人性化的管理,用全新的思维和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现在,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HR开始关注大龄未婚员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并且对大龄未婚青年都有诸多方面的担忧,但真正开始付诸行动的企业并不多。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加强重视,并为企业解决大龄单身问题提供初步的探索。

二、与工作相关的婚恋阻力分析

2010年12月15日,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联合百合婚恋网,在北京权威了《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导致人们单身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圈子太窄、不够积极主动、工作太忙。

虽然造成“剩男剩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例如:人口结构性男女比例失调、数字化沟通方式的普及、择偶观念以及房价过高等,但也存在着与职业的关联性因素。

(1)工作性质

有些人虽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由于工作忙,经常加班加点,造成无时间也没精力顾及感情问题,特别是一些经常各地出差的员工。笔者身边的同事、朋友、亲戚中,大龄未婚的都大有人在。其实他们中有许多人也曾经谈过恋爱,但由于工作忙、国内外出差,见面机会少,假期或周末不能经常陪对方,所以最终都无耐地选择各走各的路。

(2)工作环境

不同行业男女比例差异较大。例如IT技术行业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而教师和会计行业则基本上是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职业的特性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圈,会间接影响到恋爱和婚配。因此,在员工性别失衡的行业中,大龄未婚青年通常比其他行业更多。

而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员工的交际面。例如,有些大型企业由于需要较大的办公场所,而将办公地点选在郊区,但交通极不便利。而大多数单身员工都是租房居住,为了上班方面,一般会选择在离公司较近的地方租房,这样一来,员工的与外界的交往接触便会非常不便,从而影响员工的私人生活。

(3)职业晋升

工作中衡量员工是否优秀的标准就是能不能持续产生高绩效,就决定了企业中优秀的员工为了职位晋升必须以绩效为导向,高效快速的创造优秀的工作业绩,而在社会完全竞争的环境下,持续高绩效的创造除了要具备卓越的工作能力之外,还需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有些人为了职业晋升和事业的追求,就会暂时搁置感情问题而对工作全力以赴,可是等后来想要谈感情的时候又错过了最佳年龄段,造成后来在感情上受挫。

(4)薪资待遇

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资福利水平,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经济能力。有些企业或有些岗位薪资待遇较低,员工便会产生经济压力。恋爱过程中的约会吃饭、节日礼物、娱乐项目等都会产生花费,而且在中国谈婚必谈房,在现在房价高企、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薪资水平较低的人由于经济压力根本不敢谈感情。

三、剩男剩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虽然员工婚恋属于8小时之外的个人问题,但大龄单身员工的增多,会使得内部管理和员工沟通难度都会随之增加,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大龄未婚给员工带来的婚恋挫折感会损害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妨碍正常的工作、生活,对工作不满情绪增加。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消极心态及行为会使缺勤率、离职率和事故率提升,工作效率下降,企业用于处理员工心理健康方面的费用支出也将增加。

(1)心身健康问题给企业管理带来隐患

第14篇

答案是:2.6亿人。

从前,它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现在,它还是一个“钱景”美好的新兴市场。

全国妇联和婚恋网站百合网联合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8亿单身人士,其中,23.8%的单身者的父母正在帮他们四处寻找对象。这就意味着,全国约2.6亿人正在为择偶而忙碌着。

1.8亿单身者中,有人在托媒婆,有人低调潜入婚介所,有人在大街上搭讪,有人玩网游邂逅……但更大一批人则“潜伏”在婚恋网站上。

截至2011年1月,国内三大主流婚恋网站中,世纪佳缘网拥有注册会员3200多万,百合网和珍爱网分别拥有2600多万名会员,三者的会员数量简单相加,几乎囊括了中国近半数的单身人士。

庞大的婚恋需求和网络的结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各婚恋网站如同一个24小时不歇业的门店,自动聚集会员,收集并出售会员信息。每年数亿元的营业收入200%的增速,让人艳羡不已。

有人对你感兴趣,但请先付费

北京单身女白领小陶,3年前在世纪佳缘网注册为会员。但因为当时该网站的会员数量不多,小陶也没有把它当回事。目前,她便重新登录了该网站,发现自己的个人资料还在,许多人还在站内发来了意图进一步交流的邮件。

但与3年前不同,要想看到那些想和自己进一步交流的邮件内容,必须付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小陶选择用手机支付了2元钱,看了一封男性单身发给自己的邮件。这时,网站管理员发来邮件,建议小陶使用包年套餐,并表示,这样更划算。看着不断有人浏览自己的资料,和其他的未读信件,小陶向佳缘网支付了248元,成为包年看信用户。

于是,婚恋网站的一笔客户业务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完成了。

据百合网CEO田范江介绍,在中国,每年有2000万的单身男女成为婚恋网站的潜在客户。据初步统计,2010年,已经为“找对象”在婚恋网站付费的人数就达到了300多万,哪怕仅按看信费用的中间值计算,2010年便有近10亿元花在了在婚恋网站“找对象”上。

“剩男剩女”的市场

“相亲网站”是一个多人对多人的公众平台,单身者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在大范围内找到自己理想的配偶。

田范江表示,几大择偶观念的改变也注定了婚恋市场的繁荣。第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第二,物质要求更明显,即房子、车子和资产。第三,更加看重感情,尊重自我感受。“很多人既要有爱又要有钱,这样,能找到对象的难度就增加了一倍。”田范江说。

“剩男剩女”当道和“闪结闪离”等社会现象为婚恋网站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被称为“圣斗士”的80后和即将步入这一行列的85后构成了婚恋网站的主要人群。

此外,离婚率的攀高也为婚恋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增长的空间。因为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善于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离异人群在婚恋网站的付费率是未婚人群的5倍,离异单身人群已经成为相亲网站的忠实客户群。

数亿元的线上收入

两年前,在所有的婚恋网站上查看信息都是免费的,这方便了单身者,却煎熬了相亲网站。“这几年其实都是一个市场培育期,也是一个投入期,我们做了一些线下的活动,比如线下找人、安排约会等来获得收益。”田范江告诉记者。然而,这种营业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在过去5年,百合网一直处于投入期,每年服务器、人员、推广等开销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在行业刚刚起步,而且没有信誉积累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贸然收费,而收费多少也是一门学问。如今,佳缘网2元一封信,一年数百元的收费额已经是大多相亲网站通用的标准。“这套模式是我们自己研究出来的,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成熟。”佳缘网CEO龚海燕告诉记者,但还有一些缺陷,比如有些人非常优秀却淹没在几百万的会员中无法被识别,所以线上服务还需要结合线下,比如一对一的推介、婚恋指导等等。

如果说婚恋网站的线上服务是大众消费,那么线下服务就是VIP服务了。据了解,线下一对一的推介和见面,会员要支付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服务费。当然,也有不太昂贵的线下服务,比如上百人的相亲聚会,人均花费在150元左右,但这种活动对于婚恋网站来说,收益有限,更偏重于品牌推广。

同样,婚恋网站线下收益与曾经的婚介所的收益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据田范江介绍,2010年,百合网线下享受VIP相亲服务的会员达数千名,在北京等一线城市,每位线下会员收费为1万元左右。如此算来当年就能收入几千万元人民币。

超高速的增长

如果说此前的5年是中国婚恋网站的市场培育期,那么,今后5年则是婚恋网站的商业化阶段。

龚海燕对婚恋市场的增长速度十分感慨:“我们做第一个300万的会员,用了三年半的时间,而最新的300万个会员,我们只用了两个月,这是一个非常加速度的发展。”

即使如此,中国的婚恋网站依然处于发展的起步期。预计今年内,百合网在营业收入上会有一个更高的增速,而这个速度可能是200%~300%。

在世纪佳缘、百合等网站壮大的过程中,很多中小型的相亲网站正在慢慢被淘汰。

2005年田范江创办百合网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婚恋网站有100多家,如今寥寥无几,一些不知名的小网站已经销声匿迹。“现在,如果你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婚恋网站,先准备好两三个亿吧!”田范江笑着说。

“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规模效益,这就是婚恋网站的特点。”龚海燕表示,婚恋网站如同一个24小时不关门的商店,而且还不需要售货员,会员自动付费。但是,并不是所有注册会员都会成为活跃用户,“有的注册一次就再也不来了,有的呆在上面就是不付费,当前的付费率还是较低的”。而且,很多人只看到婚恋网站赚钱,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投入。

第15篇

近日,一场由中国红娘网、新华网浙江频道、浙江都市网联合发起的“2013职场婚恋观深度调查”火热开展。此次调查结合了网页版专题调查、微博微信调查以及线下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中国青年男女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共计参与人数30275人。其中网络调查参与人数达到26055人,线下问卷调查4220人。筛选出有效问卷30168份。调查直接对话都市白领,深度了解中国职场人的婚恋状况以及不同职业者在婚恋观上的差异。当下,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行业层出不穷,不同的职业性质给每个人都涂上了不同的性格色彩,职业已成为择偶过程中重中之重的考虑选项。此次调查基于都市职场人的角度,从被调查人的职业,和其所选择的理想伴侣职业,得出最精确比对结果。从而了解哪些行业最吃香,哪些行业最容易找到对象,最速配的行业又是什么。

最不受欢迎和最受欢迎的五大职业,你躺着中枪了吗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但是在如今做什么职业都要顶着巨大的压力的情况下,究竟有多少人正在从事着某种程度上不受待见的职业;哪些行业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哪些行业在择偶过程中遭遇冷场:导游、自由职业者、销售、文艺工作者和媒体人被列为择偶时最不欢迎职业排行榜前五名。其中男性较女性更不愿意选择导游做另一半,而女性则更不愿意选择自由职业者做伴侣。“男性在谈及婚嫁时更期望伴侣工作稳定,能够有固定时间照顾家庭。而女性则期望伴侣收入稳定,有一定的经济来源。”这凸显了在准备组建家庭的年轻人眼中,稳定才是王道。

而在榜单中,最受欢迎的五大职业依次是教师、公务员、私营业主、医生和律师。“收入稳定、作息规律是受欢迎的主要原因。”“而被列入‘黑名单’的五种职业,有的薪酬不错,却常常出差在外、加班加点、昼夜不分;有的时间自由,却收入不定、缺少生活保障,甚至可能朝不保夕。”

心理分析:我们从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职业里面可以明显看到职业背后所反映的现代职场人士的婚姻观的清晰的脉络。

大众安全感的集体缺失

现代社会因为竞争压力的增大,对男人和女人而言婚姻不仅仅是感情的归属,也是彼此压力转化或者共担的过程。那么,对方和自己所能给予的婚姻的安全感,肯定是通过最基础的职业特征来完成的。也可以说职业是婚姻的最坚实的安全感之一。

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在安全感满足了之后,职业对婚姻中的当事人来说,还可以带来未来发展空间的提升、孩子教育的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增强等。

职业给婚恋的暗示指令心理特征在扩张

不同职业的人具有相对和这个职业匹配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处事原则、交际圈子等,而这些会让当事人双方有基本的判断和喜好的原则。心理暗示在这些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让双方在彼此最高融通度的同时,完成确定和选择。

办公室恋情,你敢恋吗

办公室恋情绝对不是一个新话题,调查显示,高达八成的人士表示接触过或者愿意尝试办公室恋情。与此同时,将近三成的企业公开允许员工发展办公室恋情。在交际圈越来越狭隘的今天,职场上的白领们根本无暇去发展公司外的爱情,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瞄向了办公室恋情这个便捷又可行的恋爱渠道。

和上司的恋爱,你敢吗?调查结果发现,五成以上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发展恋情”,似乎和上司的恋情似乎也是职场人士的一种不错选择。但是,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在选择“发展恋情”的人中八成为女性,仅有两成男性愿意接受女上司的爱情。看来女性一贯较男性更感性的一面明显突出,与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男上司谈上一段恋爱甚至是不少女性内心的一种期盼。但是,对于男性,与女上司的恋爱可谓是不可触及的雷池。可见小说中女上司和男下属的爱情故事并不多发于现实生活中,女人的强势以及地位的差距,让大多男性望而生畏,选择“保持距离。

究竟办公室恋情在哪些职业中喜闻乐见。调查发现:文员、出纳会计、科研人员、程序员,这四类职业最亲睐办公室恋情。将近四成的文员乐于发展办公室恋情,认为这种微妙而近距离的相处是感情最好的发展方式。而出纳会计和程序员大多迫于交际圈的狭小,部分人士由于性格偏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很难主动寻觅自己的恋爱对象。科研人员则长时间埋头于科研当中,很少有时间培养个人的社交圈。不难发现这几类职业的交际圈相对狭窄,找到合适的恋爱对象,难度自然不低。就近取材的办公室恋情既满足了交际圈范围的局限,又满足了都市职场人内心对美丽爱情的期待。

心理分析:在风起云涌的职场,都市白领们每日顶着各种势不可挡的压力袭击。当工作上烦心事排山倒海涌来的时候,办公室恋人一起小憩片刻,压力瞬间散去,彼此的眉目传情使工作效率倍增,这是事实。也就是我们简单通俗的说法:“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这仅仅限于是公司的工作范畴,超出了,情况和性质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职场同事间的勾心斗角经常摧垮都市职场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细胞,“化敌为情”,变工作对手为感情上的依傍,不失为职场人最聪明划算的选择。 我们也必须正视办公室恋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现在婚姻家庭的冲击性等。可以真正做到“发于情止于礼”的人是少数,多数人遇到职场的感情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比如:一方弄假成真、一方不愿意放手原来的恋人或者是解体现有的婚姻家庭,这样的话,办公室恋情导致的婚外情变成脱缰野马,害人害己。同时,有人因为个人性格、利益等种种原因在职场处处留情,到处恋爱成了,或者是目的就是玩弄异性或者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等,这些都是披着职场恋爱的外衣玩弄感情的负面事实。需要引以为戒。

相亲小时代,企业联姻更高效?

相亲小时代,不知不觉就走到大龄阶段,苦苦寻觅不到意中人,朋友力言,家人催促,各种压力,在当下成为很多“剩男”、“剩女”的头等愁事。不少企业由于行业性质的特殊性,男女交友接触面比较窄,大批“剩”现象裸出现在某些企业当中,职员的终生大事也不觉引发企业领导的思考。

对于办公室恋情,64.2%的企业表示“没有明确提出,但不提倡办公室恋情”,办公室恋爱的禁忌依旧禁锢着大多数的企业,大多民营企业考虑到办公室恋情可能会导致职员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上,不利于同事间的友好相处,更有可能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只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才会赞成内部消化,认为“情侣档”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司内部人员机制的稳定性,有益于公司长远发展。

对于交际圈狭隘的员工们,不允许发展办公室恋情的情况下,又如何解决婚恋难题?大多公司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近八成接受调查的人表示所在公司并没有举办过公司联谊活动,公司举办的相亲活动对很多人来说也许有些陌生,但大多数人还是对此表示出想要参加的意愿。报告数据显示,非常想尝试企业联谊相亲活动的人占到25%,愿意试试看的人占到56%,仅有6%的人明确表示反感公司相亲活动。 一方面职员抱怨对象无处寻觅,另一方面公司顾忌有损集体利益,于是不同企业之间安排员工进行联谊相亲,发展跨办公室恋情成为了不少现代企业解决员工单身问题的新选择。对于工作忙碌的职场单身人士来说,公司举办相亲活动是个不错的选择。

心理分析:当下,企业不能再简单粗暴地以禁止员工恋爱,或者是发现办公室恋情就用开除的手段和方式来管理了。实际上堵不如疏来得实际和更能获得员工亲睐,比如:建议企业内部多举办联谊交友活动,可以增进企业内部的相互联系,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活跃团队氛围,这不是一举几得的事情吗?从员工的心理层面来说,直接效果就是可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以及对于企业的凝聚力,便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男财女貌”仍是主流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在对于“您比较看中恋爱对象的哪些条件”这个问题时,女性的前四位选择依次是经济收入、人品性格、工作能力及籍贯,而男性的前四位要求则依次是外貌长相、人品性格、工作性质及籍贯。

显而易见,男女择偶条件的设定,既有差别也有共同点。女性中选择“经济收入”作为恋爱重要条件的人数占到了被调查女性总人数的91.4%,而这一比例在男性中仅有29.4%。另一方面,男性选择“外貌长相”作为恋爱重要条件的人数占到了被调查男性总人数的89.8%,但只有少部分女性认为这是必须考虑的条件,仅占被调查女性的23.8%。“男财女貌、门当户对”这一传统择偶观,依然是主流。

心理分析:我们无论怎么看待这个调查报告,有一个问题还是必须重视,这就是: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一个真谛,男人与经济,女人与外貌,是婚恋中亘古不变的组合。再有白富美重点还在美,再有高富帅重点还是富。男人是视觉动物追求美感,而女人寻求依靠追求安全感。这还是多数职场的员工所选择的内心最核心的标准之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