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1篇

课题

几分之一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理解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分蛋糕、折纸等借助实物、图形进行等分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分概念的认识,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和表述。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

学情

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感到困难。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胖和小丁丁来到了郊外游玩,午餐时间到了,他们俩准备分带来的食品,你们说他们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人分的食品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什么?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课件出示:8个巧克力、4个苹果、2瓶果汁、1个蛋糕

你能帮他们把食品平均分一分吗?学生集体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我们把苹果和饮料都平均分好了,可是蛋糕只有一块呀,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每人分到多少呢?

如果用这个圆代替蛋糕,你打算怎么分?(出示圆形纸片)

怎么知道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两块?(把两个半块完全重合)

2、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呢?(

这块蛋糕的一半)

小结:看来啊,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

3、这半个蛋糕是几份中的一份?我们就说这半个蛋糕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课件)用表示。另外半个蛋糕是多少呢?也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分到了多少个蛋糕呢?(二分之一个蛋糕)

4、这个数的写法。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学生跟着老师在黑板上书空二分之一的写法。

5、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的呢?(指名说、同桌说)

(二)、折纸操作,巩固的意义

1、刚才找到了蛋糕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它的你会表示吗?你们手里也有一张长方形,听清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涂上颜色,折的时候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折法?

(1)生独立操作

(2)师把各种情况展示在黑板上。(准备)

师:老师看了一下有这三种情况,现在请这三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把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同样一个长方形有三种折法,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里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表示?(用手势表示)

(

)

(

)

(

)

(

)

师:为什么不是?(指1、4)

(三)、再折分数,建构分数意义

1、师:刚才是2个小朋友分蛋糕,现在看看有几个小朋友?(4个)一块蛋糕4人平均分,看看小巧分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分呢?(生折一折)

每个人分到了多少个蛋糕?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强调:平均分)

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呢?

怎么写?学生书空。板书

2、折纸活动

师:我们继续来找图形中的,请你折出正方形纸片的并涂上颜色。

小组合作: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折出不同的并涂上颜色,在相同的时间里看那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问:(1)(学生介绍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2)在大家说的时候,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展示作品)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用表示?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就一样大)

小结:不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整个图形大它的就大。

3、练一练

师:除了,,还有其它的几分之一吗?怎么写?怎么读?现在你能找到这张圆形纸片的

吗,动手折一折。

(四)

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几分之一

1、填一填,想一想,什么是“几分之一”?(完成任务单)

2、像,,……这样的数都叫做什么数?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44,在书上找一找。(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写一写,在每一图形中,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一?(书上练习)

2、判断下列各图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说说为什么?(书上练习)

3、(1)把一根绳子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三分之一。

(2)九分之一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九个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机动)

法国国旗

巧克力

法国国旗:哪一部分是法国国旗的。(小结:每一部分都是它的)

巧克力:

师:继续观察,(课件出示巧克力)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想想,要是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能分给几个人(8人)

师:除了,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也就意味着把这个巧克力平均分成几份啊?

想想,每人吃这个巧克力的,这个巧克力又能分给几人呢?

师: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猜猜看他把这块巧克力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这块巧克力能分给几人呢?(2人)

小结:看来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机动)

介绍分数的历史

五、总结

思维导图设计

分数

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复习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经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体会到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3.情感目标:师生共同学习,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学生合作交流,体验集体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平移及割补的数学思想。

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怎么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练习: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15cm

11dm

7cm

师:请你说说计算完之后要注意什么?(注意单位名称不同)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6平方米,宽是7米,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8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用绳子围一个面积是512平方米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32米,这根绳子有多长?

师:我准备了3个思考题,请大家边思考边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想法。

思考题:

求“这根绳子有多长?”就是求这个图形的什么?先算这个图形的什么?怎

样求?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先算长方形的宽:512÷32=16(米)

再算长方形的周长:

(16+32)×2

=48×2

=96(米)

4.练习:

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2350平方分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25分米

)分米

师:根据刚才的思考题独立完成。

交流你的解法。

5.小结:

虽然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来求出未知量。

三、巩固新知:

1.将一根36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2.用3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3.求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第3篇

对学生学情的思考:

吨的认识比较抽象。吨的认识本身和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只限于课本教学,无法打开学生的视野,云空间的使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教学目标的思考: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3、师生交流生活中有关吨的问题,通过推算、观察、猜想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对教学重难点的思考: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体验感知一吨有多重。

对教学环节的思考: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异步起点导入新课

通过前置学习,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集中交流,加深理解。

1、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

2、知道吨的用途。

3、理解“载质量”。

观看微课,回顾自学内容。

播发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反馈体验作业

通过学习汇报,对1吨有多重有更多了解

随机点开三位同学的云空间,学生自己汇报体验过程

随机点开自己的空间,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体验过程和推理过程。

学生空间的充分展示,让教学资源丰富呈现,学生交流趣味无穷。

推理理解1吨有多重

通过翻牌游戏检查学生对几个几是1吨的掌握情况。

翻牌游戏检验推理能力。

几个500千克是1吨?几个100千克是1吨?几个50千克是1吨?

“抢答器”抢答。

在平板上“作业”,

教学助手中的游戏环节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又充满学习的乐趣。

了解吨和千克的关系及吨的用途

1、学习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2、看图片,了解吨的有关用途。

1、交流恐龙质量16000千克,也就是16吨。统一单位换算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吨。

交流换算方法。

用比较、想像推理某物的质量。

用云空间的教学助手软件出示和吨有关的内容,丰富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了解称量以吨为质量的物体的工具

大致了解衡器的历史

回顾曹冲称象的故事,出示磅秤与地磅。

学生自学后进行随机汇报。

利用教学助手,让网络学习最大效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优势互补练习

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连线、选择填空、检测

平板答题

教师推送习题,学生平板作答,学生情况当时反馈。师生互动,课堂效率高。

多维延伸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布置作业。

将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实现学习的连续性。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含有质量单位吨的事和问题写下来。

学生课后探究所得再次上传云空间,为交互学习创造了间接便利的平台。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

载质量

第4篇

教材分析:

“用两位数乘”的主要内容是: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相乘,并且掌握了用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进行设计时,强调算法探究,重视对算理的剖析,使学生获得多种算法的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了整十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且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计算。因此本课主要是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让学生明白算理,形成知识网络,并巩固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1、出示20、14、124

、25、38、300六个数字,请任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乘法算式。

预设: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14×20=

38×14=

14×124=

38×20=

25×38=

38×124=

14×400=

14×25=

25×124=

……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2、观察三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反馈。

3、出示课题:用两位数乘(复习)

二、知识梳理

(一)整十数与两位数相乘

1、第一组中任选一题,并说说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并反馈。

预设1:推算

因为14×2=28,所以14×20=280。

预设2:竖式计算

1

4

×

2

2

8

2、14×400=可以怎么算呢?

学生反馈。

3、两位数乘一位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两位数乘整十数是我们这学期的知识,那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

(二)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1、在第二组中任选一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预设:38×14=

方法1:38×14

=38×10+38×4

=380+152

=532

方法2:

3

8

×1

4

1

5

2

表示什么?

3

8

表示什么?

5

3

2

表示什么?

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箭头所指的数是怎么来的?

2、观察并比较两种算法,说说有什么关系。

3、小结:竖式计算是对横式计算的优化。

(三)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1、在第三组中任选一个算式。

预设:14×124=

方法1:14×124

=10×124+4×124

=1240+496

=1736

方法2:14×312=

1

2

4

×

1

4

4

9

6

1

2

4

1

7

3

6

2、小结: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是从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迁移过来的。

三、练习巩固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口答)

7

3

4

8

×2

9

×

9

9

6

5

7

……73×

3

6

7

2

……×

1

4

6

……73×

3

6

7

2

……×

2

1

1

7

……+

4

3

9

2

……+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4

5

3

5

×1

1

×

4

4

5

1

4

4

5

9

3、用你喜欢的方法做

17×36

21×107

4、解决问题

泰日学校最近在开展读书节活动,活动之一是让小朋友写一句读书名言,学校总共有28个班级,平均每班有43人,请问学校可以收到多少句读书名言?

活动之二是每个班级可以向图书馆借23本书,三、四年级分别有6个班,请问三、四年级一共可以借多少本书?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拓展延伸

活动之三是每人看一本书,小强在看一本200页的书,每天看12页,17天能看完吗?

六、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复习)

推算

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适时板书

迁移

竖式计算

横式计算

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竖式计算

教案设计说明:

本课是对两位数乘法的复习,因此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形成知识网络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新课开始,我出示6个数,让学生任选两个数组成一个乘法算式,学生边反馈我边整理,形成三种类型的题目。学生发现这些都是两位数的乘法,从而引出课题。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根据教材设计,先从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开始,学生一般会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推算和竖式计算,在让学生介绍算法的过程中,发现这两个方法的算理是相通的,都是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与两位数相乘,再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1个0。这里我把14×400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算式也放在两位数与整十数相乘这一组,因为学生同样可以运用推算和竖式计算来得出结果。

第5篇

课题

除法的验算

教时

1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地判断商的位数,并且掌握商的定位方法。

2.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笔算。

3.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

4.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能够运用这个等式对除法算式的结果进行验算,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能够运用这个等式对除法算式的结果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

常规积累

1、填空。

(1)计算480÷20商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要使 46÷67的商是两位数,方框里最小可以填( ),要使商是一位数,方框里最大可以填( )。

2、不计算,判断商是几位数。

23)428

36

)2764

12

)10380

52

)5548

完成填空

指名回答

15

二、探究算法

1、出示例题3:

海先生是一名体育摄影师,它在动物运动会上一共拍了364张照片

问题:如果把这些照片放在相册里,每页放16张,一共可以放满多少页,还余几张照片?

小亚:364÷16=22(页)……8(张)

小胖:364÷16=21(页)……28(张)

小巧:364÷16=22(页)……12(张)

这三名同学的答案,你同意哪一个?为什么?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小结:每次计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2、模仿练习:竖式计算,并验算。

45047÷15=

3、P36试一试

小组内反馈计算方法

个别组汇报。

小组讨论

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除法计算的方法。

10

三、变式练习

1.

判断题。

(1)430÷70=5……80

(2)430÷70=5……80

(3)290÷30=9……20

(4)540÷90=60

2.选择题

(1)把42×21+27=909改写成除法算式正确的是(

A.909÷42=21……27

B.

909÷21=42……27

C.

909÷27=21……42

D.

909÷27=42……21

(2)÷20=30……,当最大时,=(

A.621

B.620

C.619

D.630

(3)

÷20=14……,要使最小,=(

A.0

B.

1

C.281

D.293

(4)

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

被除数—除数×商=(

A.0

B.除数

C.商

D.被除数

3.智力加油站

小亚做题时,把除数23错写成了32,结果商是14,余数是19,请你帮小亚算一算,这道题正确的答案是几?

先求被除数:32×14+19=467

再计算结果:467÷23=

20……7

验算:20×23+7=460+7=467

进一步巩固多位数除法

5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些什么?

小结:每次计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验算: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梳理今天学习的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第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并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村长今天带了一些饼干要分给羊村的小羊们。请同学们帮村长算一算。

(1)村长把2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他们每人得几块?(1块)

(2)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他们每人得到几块?(块)

(3)如果把1块饼干平均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几个?()

小结:1块饼干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把“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2.揭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分数。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讲述:一天,羊村来了小猴一家——猴妈妈和一对可爱的小猴,村长特意买了桃子招待它们。

出示一盘6个桃子图,提问: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汇报讨论交流结果。

指名汇报,说出想法。

师小结:把6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2)提问:如果是4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让学生把4个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3)追问:如果是8个桃,你会表示图中一盘桃的吗?

得出:把8个桃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这盘桃的。

(4)思考:对比上面三道题,每份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把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就是把这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2.教学例2。

谈话:如果村长要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猴妈妈、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出示6个桃图,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交流反馈学生分出的图形,指名说说是怎么分的,并解释表示什么意思。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77页“试一试”题目,谈话:那12个桃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它的几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学交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m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交流反馈,说说是怎么分的。

讨论: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把一些物体和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页“想想做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要把几个看成1份,每个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第2题:让学生填写分数,说说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

小结:只要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根据分数,在每个图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再独立填写,集体反馈。

3.完成教材第78页“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

(2)教师提出要求: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和。

(3)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圆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一个新的知识。我这样做是想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分圆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圆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圆平均分与一些圆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而在讲完今天的知识点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猴子分桃的主题图,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第7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

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

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

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

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数数位表。)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

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

分位上的

3

表示

3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

(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

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

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

流。

四、课后小结

第8篇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

题号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一、填空我最棒.(28分)

1.通常4年里有(

)个平年,(

)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

),闰年2月有(

)天,一年有(

)天。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的倍数才是闰年.

2.(张家口·期末)37里面有(

)个17,再加上(

)个17,就是1。

3.(唐山·期末)35×40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0.

4.1千米=(

)米

4米=(

)分米

)分米=70厘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厘米=(

)毫米

4元3分=(

)元

5.(秦皇岛·期末)在里填上“〉““〈”或“=”.(2分)

2524

217517

15。71。57

4

m40

dm

6。按规律填数:0。1,0.5,(

),(

),1.7,2.1。

7.1972年是(

)年,2月有(

)天。

8。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午4时25分是(

),晚上9时9分是(

)。

9。用一根48分米长的铁丝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二、仔细选一选。

(10分)

1。下面各数,只读一个零的是(

).

A.0.0506

B.340.507

C。203。705

2.小刚放学回家时,往西南方向走,那么他上学时该往(

)方向走。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3。1010(

)1414。

A。等于

B。小于

C.大于

4.两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小是(

).

A。两位数

B。三位数

C。四位数

5。1平方米和(

)个1平方分米的面积一样大。

A。10

B.100

C。1000

三、对错我做主.(对的打“√“,错的打“✕”)(6分)

1.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

2。0乘任何数都得0.

)

3.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

4.一昼夜是24小时。

(

)

5。8。45读作八点四十五。

)

6。汽车每小时行驶66

mm。

(

)

四、好朋友,连一连。

(4分)

五、我是计算小能手。

(28分)

1。口算。(4分)

6。9—0。9=

2。7+3.8=

1-78=

25+35=

40×80=

420÷6=

0×270=

200×5=

2.竖式计算.(12分)

45×21=

34。2+78。9=

40×55=

29。4—15.5=

408÷4=

73×66=

3。先想想运算顺序,再计算.(12分)

25×4×46

516-216÷6

(456—88)÷2

45×(65—21)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24分)

1。(天津·期末)上海到广州的海上航线长1750千米,一艘客运轮船早上6:30从上海出发驶向广州,平均每小时行驶55千米,到晚上7:30时。(6分)

(1)轮船行驶了多少千米?

(2)离广州还有多少千米?

2。(3分)

3。(邯郸·期末)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块,妈妈吃了2块,爸爸吃了3块,红红吃了3块,爸爸和红红共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4分)

4.学校要建一个长40米、宽26米的草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草坪的周长是多少?(4分)

5.(7分)

项目

跳绳

长跑

游泳

跳远

人数(人)

19

9

15

17

(1)喜欢(

)的人最多。(1分)

(2)喜欢跳绳的人比喜欢长跑的人多(

)人。(2分)

(3)如果要开一场运动会,只能选择三个项目,你认为将哪个项目去掉最合适?为什么?(4分)

附加题。(10分)

4箱橘子的钱数等于6箱梨的钱数,一箱橘子30元,100元能买几箱梨?

期末模拟检测卷(基础卷一)

一、1.3 1 闰年 29 366 400 2.3 4

3.四 2 4.1000 40 7 500 30 4。03 5.〈

7。闰 29 8。16:25 21:09 9.12 144

二、1。

B 2.A 3。A 4。B 5。B

三、1.✕ 2。√ 3。√ 4。√ 5.✕ 6。✕

四、1。

—d 2。—c 3。—b 4.—a

五、1。

6 6。5 18 1 3200 70 0 1000

2.945 113。1 2200 13。9 102 4818(竖式略) 3。4600 480 184 1980

六、1.(1)晚上7:30=19:30 19:30-6:30=13小时 55×13=715(千米) (2)1750—715=1035(千米) 2.9。80—5。60=4。20(元) 6.50—3。70=2.80(元) 4。20元>2。80元 《少年百科》降价多 3。爸爸:38 红红:38 38+38=68 4。40×26=1040(平方米) (40+26)×2=132(米) 5.(1)跳绳 (2)10 (3)将长跑去掉。因为喜欢长跑的人最少.

附加题

梨:4×30÷6=120÷6=20(元) 100÷20=5(箱) 答:能买5箱梨.

期末模拟检测卷(基础卷二)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

题号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一、填空我最棒.(24分)

1.5米8分米=(

)分米

8000米=(

)千米

9元5角=(

)元

5分米=(

)厘米

6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400毫米=(

)厘米

2。零点六五写作(

)

8。09读作(

)

3。2015年的二、三、四月共有(

)天,2016年全年共有(

)天。

4。34×60的积是(

)位数,最高位是(

)。

5.1箱蜜蜂一年可以酿79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1箱蜜蜂一年大约可以酿(

)千克蜂蜜。

6.商场从上午9时30分开始营业,到晚上10时停止营业,这个商场全天营业时间是(

)。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本字典的厚度大约是45(

)。

(2)小华每天看电视用40(

).

(3)教室地面的面积约是48(

)。

8.一块正方形地,边长是8米,面积是(

),如果在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

)。

9。在里填上““或“=”.

4。84。75

8平方分米80平方厘米

5千米5000米

471—27

10。按规律填数:8。1,7。2,6。3,5.4,(

).

二、仔细选一选.(10分)

1。小明身高158(

),体重52(

)。

A.米

B.千克

C.克

D.厘米

2.小明座位的东南方向是张亮的座位,那么小明在张亮的(

)方向.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3。60×50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

D。1

4。国庆节的前一天是(

)。

A。9月30日

B。9月31日

C.10月2日

三、对错我做主.(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2.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定是闰年。

3.在1—14中,1可以看成44。

(

)

4.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则每一份就越少。

5。下午5时20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15:20。

四、观察与操作。

(12分)

1.我会计算面积。(8分)

2。(邢台·期末)先把下面的长方形平均分并涂色,再比较大小.(4分)

34

38

五、我是计算小能手。

(24分)

1。口算。(4分)

25×4=

500×3=

100÷2=

54×4=

325×0=

12×60=

40×50=

240—26=

2。竖式计算.(12分)

88×62=

3。7+6。3=

350÷5=

40—9.9=

70×65=

306÷3=

3。先想想运算顺序,再计算。(8分)

526—216÷6

72×4×8

18×(84-26)

(54+46)×94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20分)

1。(唐山·期末)张老师和陈老师带45名同学去游乐园,带600元买门票够吗?(3分)

2。下表是海尔店一星期销售洗衣机情况.(5分)

星期

销售量(台)

15

20

25

30

27

40

46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星期(

)的销售量最多.(1分)

(2)销售量最多的一天和销售量最少的一天相差多少台?(2分)

(3)这个星期海尔店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2分)

3.妈妈先买了5元8角的西红柿,又买了6元4角的黄瓜,妈妈一共花了多少元?(4分)

4。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第一天卖出全部的28,第二天卖出全部的38,两天一共卖出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4分)

5。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37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下午又行了4小时,全天一共行多少千米?(4分)

附加题.(10分)

把一根绳子垂直浸入水底,浸湿部分是2.1米,这时这根绳子只有比一半还多1。2米是干的,这根绳子有多长?

期末模拟检测卷(基础卷二)

一、1。

58 8 9。5 50 6 40 2。0.65 八点零九 3。89 366 4.四 千位 5。1600 6.12小时30分 7.(1)毫米 (2)分钟 (3)平方米 8。64平方米 32米 9.> > = 〈 10.4.5

二、1.D B 2。B 3.B 4。A

三、1。

✕ 2。✕ 3。√ 4。√ 5。✕

四、1。

25×12=300(平方分米) 16×16=256(平方米) 2.图略 34〉38

五、1.100 1500 50 216 0 720 2000

214 2。5456 10 70 30.1 4550 102(竖式略) 3.490 2304 1044 9400

六、1。

15×2+45×12=30+540=570(元) 570元〈600元 答:带600元够. 2。(1)日 (2)46-15=31(台) (3)15+20+25+30+27+40+46=203(台) 3.5元8角=5。8元 6元4角=6.4元 5.8+6。4=12.2(元) 4.28+38=58 1—58=38 5.237÷3=79(千米) 3+4=7(小时) 79×7=553(千米)

附加题

1。2+2.1=3.3(米) 3。3+3.3=6.6(米) 答:这根绳子长6.6米。

期末模拟检测卷(提高卷一)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

题号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一、填空我最棒.(23分)

1.8千米=(

)米

5日=(

)时

4年=(

)个月

12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400毫米=(

)分米

9元7分=(

)元

2.早晨上学,芳芳出家门,太阳在背后,家的大门对着(

)面。

3。一列火车早上6时30分从北京出发,下午1时到达某地,运行时间是(

)小时(

)分。

4.(邯郸·期末)把一张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铁皮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5。填上合适的单位.

(1)汽车每小时行驶80(

). (2)数学课本封面的长约是21(

)。

6。(商丘·期末)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9份,每份是它的(

)(

),5份是它的(

)(

).

7.2002年是(

)年,二月有(

)天,2000年是(

)年,第一季度有(

)天。

8。长4米、宽20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

)平方米。

9。4个5角是(

)元,2。5元里有(

)个1角。

10.(鹤壁·期末)一个实验室平均每天用水48千克,这个实验室7月份大约用水(

)千克。

11。……第121个图形是(

)。

二、仔细选一选。

(12分)

1。2012年的2月、3月、4月共有(

)天。

A。89

B。90

C。91

2。不等于1千米的是(

)。

A.2个500米

B。10个10米

C.1000个1米

3。小红晚上10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30分起床,小红共睡了(

).

A.6小时30分

B.3小时30分

C.8小时30分

4。估算48×20的积是(

).

A.960

B。1000

C。900

5.(邯郸·期末)下面分数中比38大,比58小的是(

)。

A.18

B。48

C.78

6。2米60厘米2。6米,里应填(

)。

A.>

B.

C.=

三、对错我做主.(对的打“√“,错的打“✕“)(12分)

1.两个非0整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的末尾有一个0,那么积的末尾至少有一个0.

(

2.红红的生日是每年的6月31日。

)

3.2004年和2014年都是闰年.

(

)

4.把一块月饼分成2份,每份是12。

(

)

5。一瓶可乐,姐姐喝了12,弟弟喝了剩下的12,他俩喝的同样多。

(

)

6。计算小数加法时,要对齐小数点,从个位算起.

四、按要求做题.(13分)

1.读写下面各数。(4分)

59读作(

)

十三分之六写作(

15。15读作(

)

三十点八七写作(

)

2。(保定·期末)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3分)

3.在里填上“〉”“

1517

4959

9。59.35

1平方米20平方分米

5元6分5。6元

29+791

五、我是计算小能手。

(20分)

1。口算。(4分)

3.9+6.1=

1—19=

50-0.9=

17+67=

50×80=

0÷9=

200÷5=

125×8=

2.竖式计算。(8分)

4。8+5。6=

40—2。5=

71×24=

90×78=

3.脱式计算.(8分)

300-11×11

350÷5+129

80×(20+35)

60×12—78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20分)

1。(石家庄·期末)商店运来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32元,这些热水瓶可卖多少元?(4分)

2.一列火车从北京出发,开往青岛,去时平均每小时行84千米,10小时到达,返回时由于天气不好,平均每小时行70千米,几小时能回到北京?(4分)

3。(衡水·期末)一瓶果汁恰好可倒满9杯,小李喝了2杯,小丽喝了4杯,这瓶果汁还剩下几分之几?小丽比小李多喝了这瓶果汁的几分之几?(4分)

4.下表是某班学生喜欢喝的饮品情况。(8分)

饮料

酸奶

果汁

矿泉水

白开水

人数(人)

18

20

16

12

(1)喜欢喝酸奶的人数比喜欢喝白开水的多(

)人。(1分)

(2)喜欢喝(

)的人数最多,喜欢喝(

)的人数最少,相差(

)人。(3分)

(3)从这个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想对不爱喝白开水的同学说些什么?(4分)

附加题。(10分)

A,B,C三个数的和是7。5,A,B两数的和是4。3,A,C两数的和是5。3,求A,B,C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期末模拟检测卷(提高卷一)

一、1。

8000 120 48 1200 4 9。07 2。西 3。6 30 4.10 5。(1)千米 (2)厘米 6.19 59 7。平 28 闰 91

8。8 9.2 25 10.1500 11。

二、1.B 2。B 3。C 4.B 5。B 6。C

三、1。

√ 2.✕ 3.✕ 4。✕ 5。✕ 6。✕

四、1.九分之五 613 十五点一五 30.87 2.12 16 38 3.> 〈 〉 〉

=

五、1.10 89 49。1 1 4000 0 40 1000 2.10。4 37。5 1704 7020(竖式略) 3.179 199 4400 642

六、1。

5×12×32=60×32=1920(元) 2。84×10÷70=12(小时) 3.1—29-49=39

答:还剩这瓶果汁的39。 49-29=29 答:小丽比小李多喝了这瓶果汁的29. 4。(1)6 (2)果汁 白开水 8 (3)喜欢喝果汁的人最多,喜欢喝白开水的人最少。我想说白开水其实是最好的,它没有防腐剂和其他添加剂,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希望大家今后多喝些白开水。

附加题

A+B+C=7.5 A+B=4.3 C=7。5—4。3=3.2 A+C=5.3 B=7。5-5。3=2.2 A=5.3—3。2=2。1

期末模拟检测卷(提高卷二)

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10分

题号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一、填空我最棒.(20分)

1。1=55=(

)7=(

)3=(

)9。

2。2006年是(

)年,这一年的上半年有(

)天。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从上午8时到下午5时共行驶了(

)千米。

4。(安阳·期末)《疯狂动物城》从14:30开始播放,播放105分钟,结束时间是(

)时(

)分。

5。49×31的估算结果是(

)。

6。爷爷家的一个长方形花坛面积是40平方米,长是8米,宽是(

)米,周长是(

).

7.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元9分=(

)元

8。在里填上“>”“

3437

7。58.3

9。67里面有(

)个17,再加上(

)个17,就是1.

10.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红红身高1(

)30(

)。

(2)客厅的面积是25(

)。

二、仔细选一选。

(12分)

1.500分米,60米,700厘米中最大的是(

)。

A。500分米

B。60米

C。700厘米

2。在100米长的跑道上跑1千米,需跑(

)个来回。

A。10

B。1

C。5

3。下面(

)比18大,又比68小。

A。58

B.78

C。88

4。强强6月30日晚上7时乘火车前往北京,路上用了10小时,到达北京的时刻是(

)。

A。6月31日5时

B.7月1日17时

C.7月1日5时

D。6月31日17时

5.4米5厘米等于(

)米.

A.4。05

B.4.5

C.45

6。(天津·期末)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如果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宽不变,那么面积就会(

)。

A.扩大到原来的2倍

B.缩小到原来的12

C。不能确定

三、对错我做主.(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小明每分钟能跑3000米.

2.小明背朝西,那么他左面是南。

)

3。5。060中的“0“可以不写。

(

)

4。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5.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600平方厘米.

(

)

四、请按要求动手操作。

(11分)

1。(保定·期末)

(1)测量长和宽的长度,并把量得的数据标在图上(测量结果保留整厘米数)(2分)

(2)求出长方形的面积。(3分)

(3)在长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求出它的面积。(4分)

2。涂色表示出这个长方形的14。(2分)

五、我是计算小能手.(24分)

1。口算.(4分)

8。6-7。4=

3。2+0.7=

15×32×0=

20+5×20=

328÷8=

400÷5=

1-0.4=

16+56=

2。竖式计算。(8分)

55×76=

20-9。9=

90×98=

305÷5=

3.脱式计算.(12分)

320+32×25

427—174÷6

45×22-138

34×(287—199)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23分)

1。(邯郸·期末)红红花2。5元买了一瓶果汁,她喝了这瓶果汁的38,还剩下这瓶果汁的几分之几?(3分)

2。买下面两种学习用品各1个,需要多少元钱?(5分)

3。(开封·期末)一台打印机平均每分钟打印16页稿件,4台这样的打印机1小时可以打印多少页稿件?(5分)

4。(焦作·期末)根据下面的三句话,猜一猜三位同学的年龄。(5分)

(1)红红说:“我比丫丫年龄小”。

(2)聪聪说:“我比红红年龄大“.

(3)丫丫说:“我比聪聪年龄小“。

谁的年龄最大?谁的年龄最小?

5。一辆长途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6千米,8:30出发,从甲城开往乙城,当日20:30到达乙城,甲、乙两城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5分)

附加题。(10分)

一篮苹果连篮共重4。2千克,卖掉一半苹果后,连篮还重2.5千克,苹果共有多少千克?

期末模拟检测卷(提高卷二)

一、1.7 3 9 2。平 181 3。720 4。16 15 5。1500 6。5 26米 7。1600 5。09

8。〉

二、1.B 2。C 3。A 4.C 5.A 6.A

三、1。

✕ 2.✕ 3.✕ 4.✕ 5。√

四、1。

(1)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 (2)3×2=6(平方厘米) (3)图略 2×2=4(平方厘米) 2.略

五、1。

1.2 3。9 0 120 41 80 0.6 1

2.4180 10。1 8820 61(竖式略) 3.1120 398 852 2992

六、1。

1—38=58 2.14。80+2.60=17。40(元) 3。16×4×60=64×60=3840(页)

4.聪聪的年龄最大,红红的年龄最小。 5.20时30分—8时30分=12(小时) 86×12=1032(千米)

第9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类比将两位数横式、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法的横式、竖式计算中,并掌握之。逐步养成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2.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型,探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中不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

2.

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口算

36-9=

24-7=

65-27=

43-14=

情景引入:

师:我们的上海每年都在长高,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来上海的变化。

(出示四幢高楼的数据)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国际饭店高多少米?143-78=    (米)

师:你能不能来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用横式计算,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除了用横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尝试把算式写成竖式,不用计算。

师:说一说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生: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师:请你试着计算一下,算完的两个同桌相互说一说。

①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从个位算起

②不够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退1作10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个位算起,3-4不够减,从十位借1作10,13-4=9。再算十位,借了一个1现在是3-8不够减,从百位借1作10,现在是13-8=5.百位上原本是1借了1现在是0,最高位的0不写。

学生小结: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6页竖式计算1题

(算完同桌相互说一说算法)

2、探究二: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金贸大厦矮多少米?421-143=   (米)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减两位数一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3、探究三

师:某大楼高78米,联谊大厦比该大楼高多少米?

学生写竖式

师:你在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是0,不够借。

师:现在十位上不够借,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

生:十位上的数借不到再从百位上借,先借来10,再借出1。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

生:0+10-1=9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小结:在做三位数减法的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上退1作10,与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判断

练想一想1000-123=

第10篇

第3课时

主备人:

武安小学校

周光碧

教学内容:

教材88页例4及课堂活动,练十五的3、5、6、8、9题

教学目的:

1、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会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形如ax?bx=c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初步体验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填空:

果园里有梨树

x

棵,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

3

倍。桃树有(

)棵,桃树比梨树多(

)棵。

2.

列式计算:

比一个数的2倍少10的数是70。求这个数是多少?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4

(1)出示例4:小刚和小明买一种奥运会纪念邮票。小刚买了8张,小明买了5张,小明比小刚少用了6元。每张邮票多少元?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已知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刚买邮票用的钱和小明买邮票用的钱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敏比小刚少用6元)

你能从这段话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吗?根据找出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解答?

(3)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4)小组合作交流。

(5)汇报评议。请学生上台板演自己的解法并说明思路。

等量关系:

小刚用的钱-小明用的钱=6元

解:设每张邮票x元

8x-5x=6

3x=6

X=2

答:每张邮票2元。

学生讲完后,找让其他学生说说思路。

2、完成课堂活动。

花卉园里中了牡丹和郁金香,牡丹的株数是郁金香的3倍

(1)牡丹和郁金香一共有240株,牡丹和郁金香各有多少株?

(2)牡丹比郁金香多240株,牡丹和郁金香各有多少株?

议一议:这里有两个未知数,怎样设?

试一试:列出方程,并解决。

三、达标训练

练十五的3、5、6、8、9题

四、课堂总结

说说自己的收获。

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步骤是:

(1)

审:审请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3)

)找: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4)

列:根据所设未知数和找出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5)

解:解方程,求未知数

(6)

答:检验所求解,写出答案

五、课后作业:

1、动物园里猴子的只数是熊猫的6倍,猴子比熊猫多30只,猴子与熊猫各有多少只?

2、学校买一台电脑和一台彩电共用去8860元,已知一台电脑的价格是彩电的2倍,一台电脑和一台彩电各是多少元?

3、小芳和小兰共储蓄505元,小兰储蓄的钱数是小芳的3倍少15元,小兰储蓄多少元?

4、一个小组的同学凑钱买一件纪念品,如果每人出8元,就多3元钱;如果每人出7元钱,就少3元,这个小组有多少人?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3)

例4

解:设每张邮票x元。

8x-5x=6

3x=6

X=2

验算:8x2-5x2=6

第11篇

一、单选题

1.=(

A.                                           B.                                           C. 1                                          D.

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7份,取了(

)份。

A. 1份                                       B. 2份                                       C. 3份                                       D. 4份

3.下列分数最大的是(

)。

A.                                             B.                                             C.

4.学校进行200米跑测验,小王用了

分钟,小斌用了

分钟。他们中(

)的成绩好。

A. 小王                                       B. 小斌                                       C. 无法确定

5.“

”,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

A. >                                          B. <                                          C. =                                          D. ×

二、判断题

6.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每人吃了油饼的

7.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8.7千克的

和1千克的

一样重。

9.小红吃了一个西瓜的

,小方吃了另一个西瓜的

,他们吃的西瓜一样多。

三、填空题

10.这一组图形的变化过程,可以用算式________表示。

11.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填空

这支铅笔的长度是多少dm?用分数表示是________ dm;用小数表示是________ dm.

13.解决实际问题.

给同样大小的菜地施肥.张大伯用了50分,李大伯用了

小时.________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14.先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再比较大小

________

四、解答题

15.根据图下面的分数涂一涂。

(1)

(2)

(3)

16.

现在《童话故事》还剩原来的

,《科技天地》还剩原来的

,《动物世界》还剩原来的

。哪种书卖出最多?

五、综合题

17.根据分数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六、应用题

18.贝贝、莉莉和晶晶三个小朋友共同买了一个大蛋糕,把蛋糕平均分成24块,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晶晶吃了这个蛋糕的

,她们三人中谁吃得最多?分别吃了几块?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注意得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2份。

故答案为:B。

【分析】​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都可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答案】

C

【解析】【解答】在三个选项中,  是最大的。

【分析】假设一条10长的绳子,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1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米,  是其中的一份,就是5米;

如果是  ,那么就是把这条绳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米,  是其中的五份,就是10米。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

所以,

小王的成绩好。

故答案为:A

【分析】先把两个分数通分,然后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方法比较用时的多少,注意用时少的成绩好。

5.【答案】

B

【解析】【解答】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值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一张油饼分给两个人吃,如果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在分数里,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这里没有说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7.【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7千克的是千克,1千克的是千克。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分别判断出二者的重量,然后判断大小即可。

9.【答案】错误

【解析】【解答】解: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小红和小方虽然都分别吃了西瓜的,但他们吃的不是一个西瓜,所以无法确定小红和小方谁吃的多。

三、填空题

10.【答案】

×

【解析】【解答】第一个阴影面积占整个图形的,

第二个图中的阴影面积占的,

用算式表示为。

故答案为:。

【分析】涂色部分的面积÷整个图形的面积=涂色部分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11.【答案】

>;

【解析】【解答】解:;;

故答案为:>;<;>。

【分析】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值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大。

12.【答案】

;0.7

【解析】【解答】解:铅笔的长度为:15-5-3=7cm

,用分数表示为:7×=dm;用小数表示为:0.7dm。

故答案为:,

0.7。

【分析】把剩下1分米的尺子看成单位“1”,把它分成10份,表示这样7份的数为:,

写成不带分母的形式为:0.7。

13.【答案】

李大伯

【解析】【解答】解:50÷60=(小时),,

所以李大伯施肥的速度快一些。

故答案为:李大伯

【分析】1小时=60分,用分除以60换算成小时,然后比较两人用时的长短,用时少的施肥速度快。

14.【答案】

24,,

【解析】【解答】解:(1)8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24,公分母就是24;

(2);(3);(4)。

故答案为:24,,

【分析】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比较大小。

四、解答题

15.【答案】

(1)

(2)

(3)

【解析】【分析】(1)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6份,涂其中的3份;

(2)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2份;

(3)就是图形被平均分成7份,涂其中的4份.

16.【答案】

解:

答:《童话故事》卖出最多。

【解析】【分析】把120本书看做单位1,1-剩下的=已经卖出的;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先比较,

再比较,

最后确定。

五、综合题

17.【答案】解:如图:

【解析】【分析】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涂色的份数,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即可。

六、应用题

18.【答案】

因为

,所以晶晶吃得最多。

贝贝:24÷12=2(块)

莉莉:24÷8=3(块)

晶晶:24÷8×3=9(块)

答:晶晶吃得最多。贝贝吃了2块,莉莉吃了3块,晶晶吃了9块。

【解析】【分析】解:因为这是将蛋糕平均的,所以问谁吃的最多,直接比较贝贝、莉莉、晶晶她们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即可;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分母小的分数大;贝贝吃了这个蛋糕的,

就是将24块蛋糕平均分成12份,贝贝吃了其中的1份,即24÷12;莉莉吃了这个蛋糕的,

第12篇

一、单选题

1.教师节是(

A. 1月1日                              B. 9月10日                              C. 6月1日                              D. 8月10日

2.小芳和小红相约一起看电影.电影19:30开始,经过1时40分结束.电影结束后,小芳和小红平安回到家.电影结束时间是(

A. 9:10                                     B. 20:70                                     C. 21:10

3.一个星期是7天,一个月里最少有几个星期日?

A. 3个                                           B. 4个                                           C. 5个

4.钟面上的时间是

A. 6时                                   B. 2时                                   C. 13时半                                   D. 14时半

二、判断题

5..15时是下午3时.(

6.每一年都是365天.

7.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闰年。

8.

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三、填空题

9.填空(1)7月份有________天

(2)5分=________秒

10.小明晚上做完作业看下钟表,如图,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

11.1年半有________个月,24个月是________年。

四、解答题

1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上午8时出发,下午2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810千米,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3.连线:

1950年

1992年

2400年

1800年

2010年

平年

闰年

五、应用题

14.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从上午9:00到下午3:00,每小时加工65个,还剩下123个没有完成,请问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教师节是9月10日。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对年、月、日的认识可知,教师节是9月10日,据此解答。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9时30分+1小时40分=21时10分

电影结束时间是21:10.

故答案为:C。

【分析】电影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电影结束时间,据此解答。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平年:28÷7=4(周),

闰年:29÷7=4(周)……1(天),

30÷7=4(周)……2天;31÷7=4(周)……3天;

有余数的只要前几天(余数)里不要有星期日即可。

所以一个月里最少有4个星期日。

故答案为:B。

【分析】用一个月的天数÷一个星期的天数=有几周,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4.【答案】

C

【解析】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按24时计时法

15时是下午3时。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24时计时法,下午3时等于12加上3就是15时,据此判断即可。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由分析知闰年有366天,只有是平年的情况下,才是365天.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了年、月、日及其关系,明白平年、闰年的区别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整百年份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据此判断。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断7月有多少天.

7月是大月,大月有31天,所以7月有31日.据此解答.

三、填空题

9.【答案】

(1)31

(2)300

【解析】【解答】(1)7月份有31天;

(2)5×60=300(秒).

故答案为:31;300.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7月份是大月,有31天,依据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60秒,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据此解答.

10.【答案】

下午9:05或晚上9:05;21:20

【解析】【解答】解: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下午9:05或晚上9:05。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10。

故答案为:下午9:05或晚上9:05;21:10。

【分析】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上午的时间,也可以表示下午或晚上的时间;

因为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所以这个时间表示的是晚上的时间,即用12加上钟表上的时间即可。

11.【答案】

18;2

【解析】【解答】解:1年半有12+6=18个月,24个月是24÷12=2年。

故答案为:18;2。

【分析】一年有12个月。

四、解答题

12.【答案】

解:下午2时=14时

810÷(14﹣8)

=810÷6

=135(千米)

答: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135千米。

【解析】【分析】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中午12时以前的,直接去掉限制词,12时以后的,去掉限制词,加上12,据此可知,下午2时=14时,然后用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行驶的时间,然后用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行驶的时间=火车的速度,据此列式解答。

13.【答案】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解析】【解答】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分析】如果年份除以4,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的话,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的话,就是平年。闰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9天,平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8天。

五、应用题

14.【答案】

解:下午3:00是24时计时法的15:00

15:00-9:00=6小时

6×65+123=513(个)

第13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试题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对加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减法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运算性质。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1页例4。

1.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独立解答,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3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让学生依次说清楚解题思路。

师:前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前两种算法中三个数分别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相同)

师:由于前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即

234-66-34=234-(66+34)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下面,我们就任意找三个整数来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说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语言来概括这一规律吗?小组进行讨论。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当两个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使计算简便。有时,也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逆向运用减法的性质来简便计算。

3.字母表示。

师: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这个运算性质。a-b-c=a-(b+c)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填写,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李阿姨在记录一周的家庭开支时,发现一张购物

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李阿姨算一算被弄脏的价

钱吗?

300-74-126-35=65(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七、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阐述解题思路。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学习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到知识的理解、对比和运用的过程中。

第14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

2、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五条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

2、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难点:

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第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知识,有一定的证明基础。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而且具备了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互相讨论完善对知识的理解的能力,但对添加辅助线这种构图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第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本节主要想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准备

ppt课件、几何画板、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自学探究,明确疑难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活动

(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A

B

C

例1

(判定证明)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A

B

C

例2(性质证明)如图,在RtABC中,∠A=,∠C=.

求证:BC=AB

证明:延长BC到点D,使CD=BC,连接AD.

B

A

C

D

E

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1、如图,在ABC中,∠B=,ED垂直平分BC于点D,

ED=3,则CE的长为

.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A

B

C

D

已知:如图,ABC中,∠ACB=,CD是斜边上的高,∠A=.

求证:BD=AB

四、自我评价,检测反馈

课堂检测:A

B

C

D

(A必做)

1、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BC=6,

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在点处,连接B,

那么B的长为

.A

B

C

D

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过点B作DBBC于点B,

过点A作ADBD于点D,若ABC的周长为m,则AD的

长等于

.

A

B

C

D

E

3、如图,在ABC中,∠C=,∠B=,DE垂直平分

AB于点D,交BC于点E,BE=6cm,则AC的长为

应用与拓展(B选作)

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B=,∠DAB=

A

B

C

D

(1)求∠DAC的度数;

(2)求证DC=AB.

教学设计说明

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突出课程的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及直角三角形的五个性质的基础上,讲授直角三角形个性质的应用,为初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点、解惑、评价的作用。

第15篇

一、单选题

1.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A. 平移                                  B. 旋转                                  C. 既是平移又是旋转

2.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的是(

)。

A. 正在工作的风扇叶片     B. 在笔直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C. 运行中的观光电梯     D. 传输带上的物品

3.从图①到图②是(

)得到的。

A. 向右平移7格           B. 向右平移9格           C. 向下平移1格           D. 向下平移5格

4.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的是(

A. 正在工作的电扇叶片                B. 行驶中的汽车                C. 扔出去的铅球                D. 放飞的风筝

5.下图是通过(

)的转换得到的图案。

A. 平移                                   B. 轴对称                                   C. 平移和轴对称

二、判断题

6.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7.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

8.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

9.是由

平移得到的。(

三、填空题

10.黑板上下两条边互相________,上面的边和左边的边互相________。

11.图中有________组平行线.

12.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平行)后得到的图形,可以看成是原图形经过一次________得到的。

13.两条直线相交成________时,就说这两条互相垂直.

14.下面四组图形中,________通过平移可以重合;________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

四、解答题

15.下面哪幅图是由图①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16.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五、综合题

17.看图填空。

(1)图形④向下平移5格后,就到图形________的位置。

(2)如果图形②要到图形①的位置,图形②要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

(3)图形②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就到图形③的位置。

六、应用题

18.如图是一个梯形的广场

①从A点走到对边CD,怎样走最近,在图上画出来.

②过A点作BC边的平行线.

③量出∠ADC的度数,并标在图中.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解答】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轴对称文字理解,而且考查学生平时观察事物的细心程度。

2.【答案】

B

【解析】【解答】选项A,正在工作的风扇叶片是旋转现象;

选项B,在笔直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整体是平移现象,车轮是旋转现象;

选项C,运行中的观光电梯是平移现象;

选项D,传输带上的物品是平移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据此判断.

3.【答案】

D

【解析】【解答】从图①到图②是向下平移5格得到的,故选D。

【分析】从图中可知,

都是平移的运动,向哪个方向平移比较好确定,稍难的就是看平移了几格,一定要找准一个点,以这个点为准去数格。

4.【答案】

C

【解析】【解答】A、正在工作的电扇叶片属于旋转现象;

B、行驶中的汽车属于平移现象;

C、扔出去的铅球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

D、放飞的风筝属于平移现象;

【分析】平移是物体运动时,物体上任意两点间,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方向与距离都不变的运动;旋转是物体运动时,每一个点离同一个点(可以在物体外)的距离不变的运动,称为绕这个点的转动,这个点称为物体的转动中心.所以,它并不一定是绕某个轴的.

根据平移与旋转定义判断即可。

故选:C.

5.【答案】

A

【解析】【解答】解:图中的图形是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图案。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图形依次向右平移4次,然后整体向下平移即可得到整个图形。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解: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平移只是图形的位置变化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变。

7.【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分析】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据此判断.

8.【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解: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分析】平行线间的高就是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平行线间有无数条相等的垂线段,因此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

9.【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是由

旋转得到的,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旋转和平移都是物体运动现象,都是沿某个方向作运动,运动中都没有改变本身的形状、大小与自身性质特征;区别: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是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旋转了一定的角度,旋转改变了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三、填空题

10.【答案】平行;垂直

【解析】【解答】黑板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上面的边和左边的边互相垂直.

故答案为:平行;垂直.

【分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两直线相交所组成的角为直角时,称它们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据此解答.

11.【答案】

3

【解析】【解答】小三角形与对应的大三角形的边都是互相平行的,图中有3组平行线.

故答案为:3

【分析】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此根据平行的定义结合图中线段判断平行线的组数即可.

12.【答案】平移

【解析】

13.【答案】直角

【解析】【解答】解:根据垂直的含义可知: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故答案为:直角.

【分析】根据垂直的含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进行解答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D;BCD

【解析】【解答】解:D通过平移可以重合;BCD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D;BCD【分析】平移后的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只是位置变化了;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

【解析】

16.【答案】解:互相垂直的线段夹角处画上直角符号,如图:

【解析】【分析】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即可.

五、综合题

17.【答案】

(1)①

(2)左;10

(3)上;5

【解析】【解答】(1)图形④向下平移5格后,就到图形①的位置。

(2)图形②要到图形①的位置,需要向左移动10格。

(3)图形②向上移动5格就到图形③的位置。

故答案为:(1)①(2)左,10。(3)上,5。

【分析】根据图形平移的方法,找出图形的一个对应的顶点,如抓住图形中最上面偏左的一个顶点进行观察,由此即可解答问题。

六、应用题

18.【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