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范进中举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完成思考和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比较范进与孔乙己形象的异同
市公安局认真履行打击犯罪护民平安职能,将维护学校治安、保护广大师生安全摆在重要位置,严打严防涉校违法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个警队和广大公安民警以各种方式支持教育事业,尊师重教,倾力支助贫困学生,受到教育部门、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
一、严打严防涉校违法犯罪,全力以赴维护校园治安。
校园治安关乎广大师生安全,乐昌市公安局始终把学校治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涉校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各个警队在整治学校及周边治安配足了警力、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前两年,乐昌市梅花中学治安一度比较混乱,社会青年经常到学校滋事,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秩序,在校部分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的影响,也逐渐从违纪走向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广大师生和家长反映比较强烈。该局梅花派出所了解情况后,就整治梅花中学及周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周密的整治方案,并调集精干警力对梅花中学及周边社会治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重点整治,破获了一批涉校案件,从重从严从快查处了一批涉校违法犯罪嫌疑人。整治结束时,又趁热打铁,在梅花中学召开了公开处理涉校违法犯罪暨青少年法制教育大会,通报了公安机关打击涉校违法犯罪的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法律法规教育,有效地震慑了违法犯罪,有效地教育了在校学生,梅花中学校园及周边的社会治安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广大师生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学生家长也放心多了。
在严打违法犯罪的同时,该局还认真做好校园治安防范工作,加大对校园及周边的巡逻密度,在重点时期,派出专门的工作组维护秩序。如高考,乐昌市共有3200多名考生参加高考,分别在该市一中、二中和城关中学三个考场进行。三个考点有两个在乐城,一个在坪石,点多线长,考场之间最远距离达100多公里,安保工作的任务艰巨。该局领导亲自协调坪石分局、交警、特警、治安、派出所等警队抽调精干警力组成高考保卫小组,负责高考试卷的押运、看守,以及三个考场的保卫。该局先后出动近200警力开展考场及周边的巡逻防控、不安定因素排查以及交通疏导,最终确保了考场秩序的安全、稳定。
二、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其地位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法制教育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乐昌市公安局着眼长远,积极与全市各学校沟通,全市24个派出所均选配了得力民警兼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重点学校由各个派出所的所长、教导员亲自担任法制副校长,各个警队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好专题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特别是广大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收到良好成效。如看守所针对当前违法犯罪低龄化的现状,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角度出发,创新教育理念,开展“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为乐昌市多个学校开展了“法在我心中”法制教育活动,所长谢新牛介绍我市未成年犯罪趋势和所内未成年犯的管理改造情况,部分曾经是在校学生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向学生讲述自己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经过,并忏悔了自己的罪行,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震撼,使学生深受教育。学校领导和老师反映,自开展互动活动以来,学生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比以前好做了,学生违纪现象呈直线下降趋势。
活动经乐昌市电视台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乐昌市多间中学纷纷邀请看守所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三年来,该所先后为乐昌市8间学校开展了“法在我心中”法制教育课,使7000多名在校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预防了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关爱学子奉献爱心,倾力支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乐昌市公安局非常重视强化民警奉献精神,经常教育引导广大公安民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特别是力所能及地支助贫困学生,让有志青年完成学业。
【关键词】范进中举新课程改革应试教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这是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段。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如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的发疯呢!
由范进中举我想到了当前的教育,尽管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重复着不老的旋律,但我们教育人总是想方设法从平凡的活动中感悟出新内容,体味出新气象,努力从应试教育的被动应付,疲于奔命中解放出来,把教育工作的过程转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享受快乐,主动追求,创造幸福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渗透到祖国大地的角角落落,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课题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考"与"学"并进
曾几何时,在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学校视教学法规于不顾,在课程设置上直奔考试学科。轰轰烈烈抓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的"两张皮"现象,存在了很长时间,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教师努力专研考点,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了教"考",学生除了会老师教的东西外,走出校门就一无是处了,这就大大束缚了孩子们的天性,阻碍了学生构建积极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开发自身潜能,难以帮助学生构建积极自我,提升自我效能感。
课改犹如一场甘霖,滋润着干涸的中国大地。我们不能再单纯以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应该有全面而多元的价值追求。"拼分数"与"拼育人"并进。
——"教书"与"育人"并进
应试教育的课堂中,教师除了对教材阶段的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练习题进行处理外,极少积极主动地发掘授课过程中的情境因素来教育,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品德塑造。情感培养,仅在班会是不够的,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去。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学生,做到教书与育人并进。
——预习与达标并进
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上课前精心准备了教学设计,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按照程序预先设计好,课堂上也会提问这几个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也往往是为下一个程序所设立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需要的,老师就会"迂回而过",害怕节外生枝,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越雷池一步,硬着头皮按照自己预设程序把课上完。
殊不知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流变状态。正如卢布姆所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设全部细节。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并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大胆调整教案,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顺势而导才能做到真正的达标。
——"包办"与"参与"并进
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摆脱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窠臼,和独角戏式的"跑教案"的上课方式。老师该包办的包办,不该包办的撒手放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这样教学就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教学不是谋生工具,而是师生提升自己生命力的机会.是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与完善的通道.
[2]应当说,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黄金给学生,而是将 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交给学生。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言:"君子教,但授以法之学,而不告以得之妙。"
新课程改革的春天已悄然来临,我们不敢期待更绚烂的春天。因为我们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难以成江河。但愿伴随着课改的"三点两点雨"得到十枝五枝花。"
参考文献
深度融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源于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互动作用,以追求学科教学的精细化为目的,实现现代教育信息的数字化。这里的深度融合概念涵盖了多元化的教育元素,涉及到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呈现与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意性、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步骤的精简、教学评估系统化等多方面。
深度融合概念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自发的、交互的、有效的。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重新组合新时代下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旨在顺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教育系统改革的顺利开展。
深度融合思维下的教与学新思路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内涵也体现在教与学的新思路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学分为两个大部分,分别是教与学。在教与学的互动关系上,教是第一步,学是第二步,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的思想是为学服务的。在这个过程中,教的内涵不断延伸,实现了从简单的知识传递到能力发展的转型,教师从知识教学主导者的角色逐渐转换为学生问题解决的辅助者和问题探究的合作者。学生的学不仅仅是学数字、识字、考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其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四个特征
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课设计,必须以保证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为前提。通过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源于教学理念的优化,由传统的教师指向型教学结构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体协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深刻影响着教学内容、过程及途径。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简单而有力,能够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良好引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需要符合各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要方便教师进行评测。
学习途径的广泛性 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离不开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习途径的广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途径日益广阔,出现了混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等方式。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多途径的信息技术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合作互动式教学形式的开展,保证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局面中解脱出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计划的顺利开展。
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 过程性评价又称之为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的动态化、多样化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具备目标导向、激励强化等功能。保证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优课的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及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3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三种途径
完善教师备课体系 教师备课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中,很多教师的备课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很少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精华。当前的时代是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有局域网,网络中也存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把信息技术用于日常备课中,进行网络备课、网络教研,实践证明这种备课模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来说,各个区域的教育部门都在普及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各中小学校都在优化自身的校园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储存在各个班级的资源库里,分学科、分章节进行储存。备课教师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视频、音频、典型教案等,将其应用于教案的编写,从而有效提升教案的质量。
学校可以定期展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针对一节课形成优秀的教案。各中小学校的办公教学系统可以设置一个电子备课系统,在电子备课系统中设置一个集体备课模块,集合诸位教师的智慧,进行主备课教师、辅助备课教师、交换加工等角色的协作,共同完成一份优秀的整体备案;或者由几所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教案,身在学校办公系统的教师均可以进行该教案的网上传阅或者加工改进。
师生课上互动性方案的优化 在多媒体教室课堂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具象化,受到多媒体音、视频的共同影响,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能够极大地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比如教学《范进中举》,上课前,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基本的预习工作;上课时,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PPT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流程,然后播放一段《范进中举》的话剧,让学生深刻感受范进形象、妻子形象、范母形象、胡屠户形象。提出问题:你觉得视频中哪个人物的形象最鲜明?为什么?回答完问题后,再要求学生边读课本边进行该课人物形象的表演,最后指名朗读,边读边画下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课上再进行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实践证明,这种课上互动性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能够形成积极性的互动,便于学生理解,利于教师讲课。
在计算机教室课堂中,教师备课时需要准备好该课的教学网站。该网站涵盖了一系列的音频、视频、知识点、练习题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协作学习,能够主导自身的学习进程,能够对学习进程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一系列的学科知识,并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教学我们生活的大洲,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好教学网站,可以收集大量关于亚洲的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及人文知识。上课时,学生可以任意学习教学网站的各知识板块,可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总而言之,就是按照自身的知识需要进行学习。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教学效益,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增强学生的课下学习效果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第三个途径是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下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目的性比较弱,积极性比较低,效果也比较差。教师布置的课后巩固练习及作业类型单一,学生回到家里,可供参考的学习资源单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持续性的沟通。通过对教育信息技术及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课前预习、课下巩固,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普及,微课教学逐渐流行开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几个微课片段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借助移动U盘或者网络客户端进行微课的下载学习。这种课下学习模式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有主次的知识学习。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兴趣;情感;体验
在信息教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科教学都在进行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已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受时空限制,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接对学生形象、逼真地传授知识,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
一、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行动情,激发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游》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断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再现,激发学生情感。加深生活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和体验,那么学生的表象会得更加丰富,课堂的氛围也就更活了,也就会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也必将会大大提高。如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段有关范进中举的视频,让学生很快了解了范进这个人物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再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情感,拉近了主人翁与学生的距离,更易理解课文内容,加深了生活体验。这样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有利于课文的欣赏体味。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视技术能激发学生情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诗歌的意境和表现伟人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难点。因此,我在没计制作课件时特别注意到表现出这一点。视频画面上呈现江山如此多娇的画面,再加上配乐的朗读,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意境之中。学生在这种音乐、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正是在耳闻目睹心灵的感应中学生终于领悟到主席内心的情感和宽阔的意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突破了难点。同时增强诗歌语言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特有魅力。
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加大教学的信息量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的拓展,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和积累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资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直观思维的积极性,加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教学《故乡》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我向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故乡内容的录像。通过一组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故乡特有的如“跳鱼儿”等北方学生难以见到的奇特的资料,还有故乡独特的民居,这些画面让学生领略到了故乡的美。也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及其复杂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着力写故乡的原因。以往教学,任教师有十八般武艺也不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便有了形象的认识。
关键词:取舍;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内容繁多,老师不可面面俱到,所以需要做出一些大胆的取舍。例如,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和板块的重组。对课文的大胆取舍就是一些经典课文必须精读,其他类型的泛读或略读即可;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去掉多余的环节如字词的预习,另一方面是去掉肤浅的疑问如一些无关紧要,与内容无关的问题;板块的重组就是对一些类似的文章进行组合;取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能够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
一、对课文的大胆取舍
首先,上课堂之前要对课文进行筛选。“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语文老师教书普遍的两种方法。照着课本读,照着答案念,给同学灌输的是书本上固定的知识,也是一种“死读书”,这就是“教教材”。学生通过老师引导自己去学,自己探索,把课本学活,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这就是所谓的“用教材教”。教师的职责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目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己去学。因此,教师需要一套比较适合学生的教案,教案是使语文课堂活跃、有趣、生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以便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课文的选择,选文对是否能高效利用教科书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经典的课文,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课文;学习经典知识和技能。
二、对课堂环节的大胆取舍
对于识字的环节需采取不同的取舍。对于课文后列的一些只需读准字音的生字,教师就可以当作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同时认读生字,在课堂上,通过朗读的过程教师就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发现错误,及时地进行正音,增加学生对正确读音的记忆。省略一味地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一环节,这样会大大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前已经掌握但不会写的生字,通过多次的接触也会写了,甚至明白其中一些生字的意思。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高效和流畅性,教师应对依据实际情况对课堂上的一些环节做到合适的取舍,让课堂变得简洁明了,学生知道重点所在,不需要老师刻意点拨什么是重点。比如,新课与以前学知识不太衔接,对旧知识的复习这一环节就可以省去;旧知识要在不知不觉中插入这样会引起学生注意并会与新学的知识做对比,印象会很深刻,效果比生硬的插入要好得多。生硬的插入会扰乱学生的思维和分散注意力。这时的导入环节就不必存在,一定要省略。
三、板块的重组
教学的要求因选文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可以重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文言文教学,体现的“温故知新”教学特点。教师经常把类似的几篇文言文组合,通过对比学习,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孔乙己》《范进中举》《核舟记》这三篇就可以组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加深印象,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有更高效地学到有用且实在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合理适当的取舍。
【关键词】情境模拟法 初中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90-02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情境教育与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的创设从语文情境教学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程。在世纪大转折的时期,国际基础教育发生了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大震荡、大变革。目前的基本走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加强课程的综合,注重文理渗透、学科统整;促进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与沟通;推动课程建设的多样化、个性化,以适应学生的选择需要。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目前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按照以往常规的、单调、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机械而单调地讲解,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从而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厌倦情绪,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按照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阅读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等要求,学生阅读作品能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到“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层次。因此,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更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融入到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知识点。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采用一定的创新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快速引入到教师讲解的内容的语境中,激发并调动起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所学习文章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关于情境模拟法
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都离不开动机。创新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别的什么天赋,只要强烈的好奇心。列宁把感性的认识与理论的认识,当作人类认识周围世界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强调把握实在过程时的感性的知觉与思维的特性的重要性。在低级阶段,认识显现为感性的东西;在高级阶段,认识显现为理性的东西。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对于未知语境具有较大的兴趣,如果在情境模拟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使得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未知的事物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和意向。在特定的情境中揭发矛盾能诱发求知欲。通过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寻求“为什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感觉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情境模拟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它激励着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求规律。在教学中,情境教学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情境中展开冲突能激发挑战性。它突破了传统的“以静态分析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情境模拟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时候,结合周围实体事物来模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及精神。教师可以使用典型的投影图案,结合音乐同时使用生动的语言来为学生展现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感悟作者的情感,而且师生还能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及时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一种迅速了解掌握文章意境及内涵主旨的有效形式。情景模拟教学具有的独特性质,只要教师运用得当,就能够获得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这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虽然不是文章语境中描绘的真实情景,只是一种外部形象的模仿或刻画,但仍然可以瞬间捕捉到学生的心理,将其带入情境之中,通过其感同身受,完整再现文章的主旨及精神。除此之外,情景模拟教学将情趣与意象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在想象力,激发其认知意识和语言意识,提高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情境模拟教学的实现手段
1.多媒体展示法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课文,特别是一些不熟悉的情形时,往往会遇到理解困难的问题。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走进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以及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精心编排教案,恰当地运用这一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让他们陶醉在课文作者创设的美的情境中。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让学生在愉悦中吸取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如,有些课文离目前的初中生生活较远,单靠老师介绍,学生很难领会透彻,而且也很难提起兴趣。这时就可以结合使用PPT和flash等手段。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中,利用动画演示对于太阳视觉与听觉上感受的科学解释,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直观,记忆也更深刻了。
2.音乐渲染法
如果对于每篇课文都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那需要大量耗费精力,也容易走进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误区。对于学生来说,每节课都有多媒体,也容易审美疲劳。对于一些重想象的文章,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例如,在学习《春》时,我通过播放欢快的莺歌燕舞的纯度序曲,加上两段婉转的笛声,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这样很快就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创设的情景中去,愉悦了学生心情,渲染教学情景,也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问题情境法
问题情境教学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把若干新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描述的问题解决作为需要解决的目标,激发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认识到“做中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创新的规则、技巧。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课上我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学生认真自读课文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中举显然是好事,但是范进为什么会疯?又是谁治好了范进的疯?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当然,要注意不要将课堂上成“满堂问”了。
4.课本情境剧表演法
有时候,为了把教学情境更真切地再现,可组织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进行表演。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它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课文预习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文章中相关角色的具体活动,进而引起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把课文中文字的组合形式进行转换,然后变成视觉形态,即把课文内容编写成短剧本,然后分角色用表演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情境,吸引学生,对学生学习起着感化作用,激励作用。
三、结论
随着教改逐步推行,亟待将情境教学进入语文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在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语文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重视教学情境的模拟就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是把新课改落到实处。随着多媒体、电子技术的普及与利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与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把现代与历史融合起来,学生在这样丰富真实的环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了他们以后生活所必需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远比拥有大量的知识更重要。通过问题和情景剧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兴趣才愿意学,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情境模拟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中,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发其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知识,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陆蓓红. 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J]. 文教资料, 2006(19).
[3]邓樊琼. 二期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与实践[J]. 科学教育,2007(3).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思维品质;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研究性的策略提出有效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时生成适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不妨把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事实性问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从教材中获得答案。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事实记忆。(2)经验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阅读筛选信息从而分析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但最终答案往往是唯一的。(3)创造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产生独特、新奇的答案。(4)评价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所收获呢?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间内直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得到知识上的教益和美的享受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阅读欣赏经典作品时,往往思想上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论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直奔知能要害,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学生思考后的讨论、点拨与回答。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击中课文实质要害又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课堂教学情感的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没有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无效提问的现象。如问题太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提问可达近百个,这些问题琐碎杂乱,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反映中学语文的特性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是从语文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即围绕思维、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本身不具有一定的价值,所提问题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味以成人的心理去评价、约束孩子。
从学生角度讲,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再加上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就进一步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带有问号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吗?不是。那些全班同学不用思考便齐声回答的题目,显然不是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学生听了后不知所云的问题也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些没有边际的讨论话题更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问题?怎样才能设置有效的问题呢?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问答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中应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呢?
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是预设有效课堂问题的必要前提。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把握要点,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设计编写课堂提问,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从表面看问题,肤浅地提出几个问题,那么,学生就永远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比如笔者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在全面琢磨了教材之后,紧紧抓住了一个“味”字。作者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给我们介绍的端午的鸭蛋定然是美味,我们来品味品味,端午的鸭蛋到底是什么味?然后由高邮鸭蛋的多味引到汪曾祺语言的“多味”――方言与文言语言相结合的语言风格,从这个独特的语文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和赏析这些特色语句。这样不仅能将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又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有差异,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有不同。对同一个问题,问甲生有效,问乙生未必有效。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将安塞腰鼓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出生在北方黄土高坡的学生可能更有优势,江南的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再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一些有关恐龙灭绝的知识,男生知道的就多一些,女生知道的就少一些。只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能力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才能为设计课堂提问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上公开课,更需要老师能够察言观色。《范进中举》一课教学时,如简历内容,什么地方看出他疯了,他疯了以后谁救了他?胡屠夫对范进这个女婿前后的称呼有何不同?等等的简单问题,老师让那些不太自信的学生回答,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或者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而有难度的问题就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如在描写范进疯了一段中,作者吴敬梓用了很多“一”,为什么会重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提这类问题时,教师若不作观察,胡乱点将就容易产生尴尬的局面。
其次,一堂课的提问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控制问题的数量及层次,过多过杂的提问必然会让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认为,一堂语文课提问数量应该在六七个左右,其存在方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平铺,而是由主问题和分解问题组成。主问题就似整堂课的脉络,又似学生走进文本的航标。《范进中举》一课是这样设置问题脉络的:1.范进的简历。2.写范进的“疯”有一个段落,读后有什么感受?3.还有谁纷纷登场,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引出胡屠夫)?4.在胡屠夫、父老乡邻、张乡绅、报录人当中,你认为很有意思的是谁(引出父老乡邻和张乡绅)?5.所有人都出现了,可还有谁没有出现(引出儿子以及主题)?显然,对于这篇小说老师采用对各个人物在整个小说情节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最终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预设问题的方式,无不使学生的思维在这四十几分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然,大问题只是大树的枝干,没有叉枝,没有绿叶的大树是不丰满,也是不完美的。而那些分解问题恰恰充当了叉枝,充当了绿叶。如范进的简历是由姓名、性别、婚姻状况、籍贯、年龄、从事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成员以及中举反应九方面加以展开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文本认识了范进,了解了范进在中举之前的各种情况。放在一定背景中的人物分析才是有价值的,也为引出下一步范进“疯”的赏析。另一方面,这种类似征婚的介绍方式,在整堂课的一开始,就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堂刚刚“上演”的语文课。
第三,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问题既具体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体味那特有的意境、领悟文章描写技巧起到了引领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四,所提问题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学情,还能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第五,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第六,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参考文献】
然而,我们也看到拓展教学存在的一些误区,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拓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不管拓展的效果如何,似乎只要有了拓展的环节,就算成功。实际上,毫无实效。具体表现在:拓展脱离文本,拓展形式单一,拓展主体不明。
拓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下面笔者就自己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一、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原则
为了真正发挥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立足“文本”进行拓展
阅读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内容、拓展的时机、拓展的角度、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
2.立足“学生发展”进行拓展
阅读教学的拓展要以学生主体的发展为依据。拓展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接受能力的高低、基础的好坏、思维的活跃与迟钝等诸多因素,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的拓展点来进行拓展,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立足“适度”进行拓展
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在于适度,在于恰到好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拓展内容和形式接连抛出,容量庞大,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无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实践
基于以上的原则,我认为要使阅读教学的拓展真正走向有效,必须找准拓展切入点,笔者选取了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拓展。
1.从新课启动入手,进行有效拓展
在学生学习新内容之前利用拓展阅读作铺垫,会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以便尽快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种阅读内容或是对作者的介绍,或是和课文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或生动、或真实的材料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为学习新课增加了动力。
比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笔者在文本解读之前,也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诵读王之涣《出塞》、王维《使至塞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边塞诗歌,深切感受边塞诗歌意境开阔、风光奇丽、气势雄伟、征战悲壮等特点。接着进入《渔家傲 秋思》的学习,学生就容易深切体会诗人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自己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感慨情怀。
2.从精美语言入手,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之作,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因此围绕文本的精彩语言作一些拓展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积淀、习得语言的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比如,笔者在执教公开课《老王》时,在品读老王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这一情节时,围绕语言作了拓展:“镶嵌”“可笑”等词妙在何处,能否改换成“站直”“可怕”等,有的学生说,“镶嵌”比“站直”好,镶嵌写出了老王已经接近死亡了,身体极度的虚弱;有的学生说,“镶嵌”一词形象写出了身体僵直、步履维艰的形态,“站直”却没有这种效果;有的学生说,“镶嵌”一词使人容易想到遗照,暗示老王即将离开人世,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意味;有的学生说,“可笑”比“可怕”好,更显出老王的不幸,以及作者对老王的深切同情……在学生品位语言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李健吾的话:“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来印证,学生对语言以及老王的善良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3.从文本空白入手,进行有效拓展
作者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为了文章本身写法的需要,在文章中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能够触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拓展,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鲁迅的《风筝》一课,文中的“我”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将要完工的风筝毁坏后,“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段文字将“我”的粗暴、自私、专制、漠视孩子的天性写得非常细腻,但有关弟弟的心理活动只字未提。在教学时,笔者抓住了这一空白点,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师:小弟弟当时会怎样想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弟弟的心灵深处。
生①:做风筝的事被兄长知道了,我该怎么办呢?我好害怕啊。
生②:我知道瞒着你做风筝不对,但我太喜欢风筝了。
生③:哥哥,我错了,我不应该躲在小屋里做风筝惹你生气。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老师想,弟弟的心理为什么只有害怕、无奈、后悔,却没有怨恨、生气呢?你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心理揣测的?
生②:“我”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请求弟弟宽恕时,而弟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③: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弟弟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认为做风筝是不对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所以哪来怨恨呢?
……
通过以上空白点拓展,除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外,也突破了文章的难点“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的原因: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乞讨宽恕,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而且也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厚。
4.从领悟主题入手,进行有效拓展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围绕主题作出形式不一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一步步地向文章的主题开掘,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感悟、碰撞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创造,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的主题,升华思想。
杨聪老师(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在执教《云南的歌会》时,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和字句中发现、品味云南歌会的“意思”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品的主题,作了如下一步步拓展:
师:请看课文已删除的第一段: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师:沈从文认为写歌会的“意思”在哪里?
生①:生命的美好,生命的颂歌。
师:那么,沈从文歌颂了哪些生命形态,请用这样的话来表述,“这是____生命”,可以是自己概括,也可以是文中的字。
生②:这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生③:这是兴奋、活跃的生命……
师:如果我要你在“活”字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来表达你对这种生命的看法,你会选择哪一个字?
这【】是______的生命
(却/竟/真/就/才……)
生:……
师: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只有这样的生活,生命才会充满活力。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社会里,忙忙碌碌的人们,我想加一个“才”字,这才是活的生命,我为什么要加这一个“才”字,请看大屏幕:
不少写平民的散文,玩味的往往是他们生活的卑微,却意识不到这个大海般的世界对于生活的意义,感觉不到它的尊严。沈从文是个例外。他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生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以唤醒那些在尘世风烟中渐次迷失的灵魂。邵燕祥说“从文的作品将以不舍昼夜地流传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这层层深入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作品进行拓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思考,从而把握主题。如学习鲁迅的《孔已己》时,引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但《孔已己》是通过让人心酸的失败者形象来表现的,《范进中举》则是通过让人心酸的成功者形象来表现的。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进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采用比较阅读,既帮助学生理解并深化文本的主题思想,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5.从捕捉质疑入手,进行有效拓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再详细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质疑,在拓展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陋室铭》时,课文中有“往来无白丁”这个句子,学生借助课文注释,了解了“白丁”的意思:“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但是,为什么称平民为“白丁”却不懂。笔者就在这里进行了拓展――在等级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贾谊《新书・服疑》里说“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唐朝时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用青色,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如此拓展,不仅起到了释疑的作用,也同时帮助学生领会了“往来无白丁”的刘禹锡那清高脱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拓展切入点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课堂情况等灵活地加以运用,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四、阅读教学拓展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阅读教学拓展时,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
教学时拓展的时机,拓展的方式,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无一不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要想拓展的合理有效,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让自己先“厚实”起来。
2.捕捉动态中拓展生成的机会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在这灵动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生成,如果抓住了新的资源进行拓展,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的局面。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拓展生成的机会都被忽视和扼杀。因此,教师精心备课,既备教案,又备学案,多些准备,多些预测。这样,对话中拓展生成的资源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确定文本主线,注重文本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相当频繁,或是看图片,或是听音乐,甚至以此替代板书。而师生共同沉浸于文本学习、研读文本的环节完全缺失,学生阅读文本只是走马观花,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品味甚至情感的熏陶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层面, 学生课堂生成的空间狭小,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受到这种预设的束缚。对此,笔者认为切实有效的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充分感悟文本的主题思想,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进行点拨,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之中,从而在正确、深层次的“对话”中获得真知、陶冶情操。
在“形式主义”的影响下,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又唱又跳,表演热闹非凡,讨论热火朝天,但所讨论的问题大都偏离了文本,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热闹而热闹,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无论其回答与文本要义是否相切、相符,教室里总是掌声四起,欢声雷动。这样的课堂形式看似非常新颖、精彩,其内涵却十分苍白,教师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功利,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笔者认为,注重文本阅读,就应该让学生学会边阅读边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感悟文本精髓。教师可以设置适当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线索(时间、空间、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认知与感悟,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要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这一主线如果一旦被忽略,文本的教学被淡化,那么语文教学就只能是形式上的自主教学,其实质上却是放任自流,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这会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
二、利用文本教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真正做到使文本回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自主阅读、讨论质疑、点拨归纳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自主阅读的主体地位。这种“先教后学”的方式,要求教师不能先作介绍或提示,而是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文本阅读,通过让学生自己品读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因为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的介绍会给学生留下许多提示,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独立判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去摸索、感悟,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感悟中积累、提升。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点拨。
例如:学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后,比较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回答: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己是可怜又可悲、可气又可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多余人”的形象。
对学生在自主探究文本时产生理解上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指正: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只是两人在科举路上的结局不同而已。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把握关键语句、如总说句、过渡句、总结全文的标志性语句等,这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作者思路。
三、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重视学习过程
教师在学生自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寻找一个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实现自主阅读文本。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把对文本的解读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理解、深刻的领会、个性化的解读和分析。忽略了理解的准确性,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这是教师缺少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师工作作风拖拉散慢的具体表现。如果教师对文本钻研不够,那么离开了教案,他们就不会读文章,也不会教课文,对文本的理解也就只能是肤浅的。因此,教师应将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文本的研读上,这样才会形成对教学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体会。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教师应把握“打”这一主线,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打前”“打后”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体现出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文章的主旨并不是开篇就和盘托出的,也可能到了文章结尾还没有卒章显志,文中没有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的直白表述,而是潜藏于字里行间,读这样的文章更需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营造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也是提高学生专注文本程度,帮助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必要前提。如:笔者在教学泰戈尔的《纸船》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笔者展示出一张画有油轮的图片,并介绍了一个女孩独自出国留学的坎坷经历,她在不停地叠着纸船,然后问学生是否有疑问。学生很快发问:1.为什么叠纸船?2.为什么要悲伤?这样,学生走进文本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内在的感情被激发,和文本产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断地去探求作者的真实体验。在与语言文字的不断碰撞中,学生得到了真切的内心体验。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1.课堂上要充分地利用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2.课堂上要给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以充分的时间。3.要能设计好既注重文本又能调动学生阅读体验的话题。4.应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讲评,避免远离文本主线的“任意球”。
【关键词】引导 激发 兴趣 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138-02
【Abstract】“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In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s a deserving of research, pay atten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 can m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which produce positive emotion experienc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have to study the interest, will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eager to explore knowledge, and in the process gradually formed ability and developing intelligence, nurturance self-consciousnes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Guide Interest Stimulate Power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只有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虽然提高学习兴趣如此重要,但在重理轻文倾向的影响下,语文常常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我们倡议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时,也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
一方面,由于数、理、化练习多、负担重,学生课余很少有时间再投入到语文学习上,于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一工作也只能放在课堂上进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教育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逐步完成的。究竟怎样才能既不耽误教学任务又能多搞些兴趣活动寓教于乐呢?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利用课堂教学环节高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以外,老师一般不与学生接触,又能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导读教学法
作品背景介绍很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对作品背景理解不透,学生在学习时就很难吃透课文,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在讲的词《沁园春•雪》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我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到达陕北前后的情况及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抗日。学生们在我熟练而生动的介绍中了解了这首词产生的历史条件,无形中又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语言法
教师言行的幽默风趣化。这一点是教师基本功的一种体现,也是在课堂上能与学生成为一体的最基本的前提。当然这种言行的幽默是有一定的度的,这涉及到课堂的组织管理,而这个度却是视不同的班级整体水平而定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优化的分配学生的注意力,而通过教师的言行来实现最优化分配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是最为可取和可行的。
三、比较教学法
在讲授新知识时,联系原来学过与之相关科目,对比、参照、借鉴,使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内容。我在讲授《死海不死》一课时,就联系借鉴了很多相关科目知识。在介绍死海地理位置时,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使他们从宏观上了解了死海所处位置,同时也讲明了死海形成的条件之一:地形条件。接着又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把死海的成因讲清楚。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往往一看便知,如再单纯讲授,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们聚精会神听我介绍地理、物理、化学知识时,在不知不觉中已理解了课文大部分内容,等他们再看书时已一目了然。
四、互动教学法
教学时融入课堂,与学生成为一体,构建出和谐、活跃、敢言的课堂氛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设计教案到课堂实践,我都追求将自己融入其中,避免成人思维的干扰,从语言及身体语言上力求实现童趣化,以达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进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课堂提问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时把学生两人分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这种做法起到了以下作用: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二是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六、情景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为创设情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音画结合的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可把收集来的有关苏州园林的挂图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置身于园林的山水、亭台楼阁之间。同时还可以把课文内容制成课件,让学生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眼前总是一副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演讲和表演课本剧。很多文章如果让学生上台演讲,无论是对演讲的学生,还是对演讲者本人都是寻找感情突破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孔乙己》《范进中举》等都是编写课本剧的好材料。当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孔乙己”坐着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时,同学们也许会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一定是深思、是同情甚至伴着潸潸泪水;当“范进”疯笑着说“我中了,我中了”时,对封建知识分子丑恶嘴脸的厌恶之情不请自来。有了这样活灵活现的情境,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
总之,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各种能力的发展,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与引导。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弱点及优点,对症下药。在教法上认真探索,多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唤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中学语文 兴趣 教学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中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中学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三、组织活动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制作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的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通过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是初中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兴趣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题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中学语文产生兴趣,首先要老师热爱中学语文,要通过自己的理解把中学语文的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不仅实用,而且美丽。如果仅仅让学生把中学语文当成升学的必修课,为考试而学,势必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要经常给学生传授些关于中学语言、文章强大功能的知识和典故,让学生喜以语文为工具。这样,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就会自然而然的运用和思考语言问题。比如,教学生在日常口语中采用修辞手法,让语言风趣幽默,或者分析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些语言,这样,自然就会激起学生对中学语文的热情。
参考资料:
【关键词】初中语文;怡情养性;课堂教学
当代教学理念中,教与学是一种和谐的平衡,它既要求教师有教的激情,又要求学生有学的热情;既要求教师教的有趣味性,也要求学生学的有兴趣。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天文、地理、科普、人文等内容。教师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语文知识,旁证博引;运用教学语言合理生动,运用比喻形象贴切,从而能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恰当的设问,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思考……通过老师对课堂知识精心的设计,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处于时而惊讶、时而赞叹的情境之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做好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方法
1、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组织活动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时下,许多汉语文教师把汉语文教学当成了篇、段、句、词、字的手术分解,把一整篇文章切割得七零八落;或者把汉语文教学当成背诵、朗读或者词语的推敲、作者写作意图的猜测,让汉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趣,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让汉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兴味盎然,关键在教师,重点在方法,核心在创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汉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一、提高自身的素养
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老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汉语文老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也会更广。学习汉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教学,用心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老本文由收集整理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老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巨大的调节作用,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老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程,老师就得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汉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三、组织活动
在汉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巩固了课文内容,加强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还可能让老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老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进行讲课。讲完后,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做出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