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道路桥梁实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成为我国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在道路桥梁的施工建设中,设计与施工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在设计与施工中,需进行现场勘察、分析及讨论设计方案、施工项目监督与管理等众多环节[2]。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必须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对设计及施工中的细节进行详细备注与说明,而在施工时,则应结合设计图纸进行。而在实际中,大多数道路桥梁在施工时未能体现出相应的设计,导致工期受到影响,加重建设单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道路与桥梁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设计及施工技术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桥梁建设技术、保证道路与桥梁的安全性。
1.道路与桥梁在施工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1.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道路桥梁的耐久性与安全性是设计的基础,而在目前的设计中,设计的结构及理论体系尚未得到完善。在道路桥梁现存的问题中,施工问题是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但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大多数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并为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而是以自身的想象进行设计,导致许多设计结构及理念在施工中无法应用。其次,结构设计中,保证建设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是首要任务,其次才是对建设的结构进行设计。而在实际中,大多数设计师只注重道路桥梁结构中的安全度,而忽视了道路桥梁结构中的体系、构造、耐久性、材料、设计以及维护等,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道路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不高,需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加强。
1.2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道路与桥梁的建设施工中,许多工作人员并未严格以设计方案为标准进行施工,而是以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程度混乱的现象,未能有序完成施工工程。第二,施工材料存在问题。目前,许多道路桥梁的施工工期较短,因此,其耐久性及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为在施工中,存在较多的利益方,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普遍存在,且包工头所得成本较低,使工程在竣工后无法通过审查,却由于硬性规定不得不完成工程的施工,影响后期的正常使用。
2.道路与桥梁的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
2.1优化道路与桥梁的设计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及美观成为设计的重要任务,因此,以下几点设计构思能够使桥梁的设计符合时代的发展。(1)转变桥梁的构型。在传统的桥梁设计中,道路桥梁的构型以简单化为主,但在新世纪的发展中,该构型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美学的追求。因此,将传统简单化转变为多样化,使道路桥梁与周围环境具有协调性,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2)将道路桥梁的平面二维转变为三维空间。道路桥梁设计由平面二维转变为空间三维的转变主要源自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动。将道路桥梁的平面二维转变为三维空间,有利于协调桥梁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既能够构成主要结构,还具有更高的美感。(3)将景观理念融入到设计构思中。在新型桥梁建筑理念中,主张以低成本将道路桥梁的实用性打造出来,并使其与生活更为贴近。在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性后,将一些具有特色的便利店、咖啡屋等设施设置于桥梁中间,添加雕塑或画作等,能够增加桥梁的美观。
2.2严格遵循设计与施工的原则
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中,设计质量高低对施工工艺及水平具有重要影响[3],因此,应严格遵循设计与施工的原则。首先,在设计时,应该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必须以标准化设计为主,以通俗易懂、现代气息强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在进行设计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将施工成本有效降低,并将新型技术、工艺及材料融入到设计中。
2.3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进行完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进行完善。首先,完善材料的进出制度,避免以次充好以及偷工减料等现象出现。在材料入场的过程中,进行严格检查及记录,材料存在无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保质期、过期及不合格等现象,均禁止入场。施工时,每日由相关人员查看并记录材料的使用情况。其次,完善建设单位的自检系统,加强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成立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在施工时,由监督小组对工程进行检查,并制定相关解决预案,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最后,加强工程监理制度的执行。将工程监理制度有效落实,并完善监理部门、配备质检工程师,严格监督并上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违反规章制度的现象,必要情况下予以处罚等处理,严格检查并监督过程中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道路与桥梁是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道路与桥梁的施工建设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化道路与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道路桥梁的设计时,应以实际发展需要为立足点,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性时,应努力提高其美观度及适用性,将设计与施工技术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蔡仲双.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设计与施工策略分析[J].江西建材,2015,11:125.
[2]赵薇.道路桥梁设计的现状与改善措施探究[J].山西建筑,2015,14:179-181.
[3]蔡志鹏.传统道路与桥梁连接处设计与施工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J].科技风,2012,10:149.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在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通车的公路路程速度也逐渐加快,与此同时,桥梁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道路桥梁工程是我国的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对其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对策,有利于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为安全、便利的交通条件。
一、道路桥梁施工管理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道路桥梁工程项目中的施工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主要包括进度控制不严格、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质量监督环节薄弱、设计变更频繁等问题,对这些困境的分析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1进度控制不严格
现阶段,我国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难度较大,并且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导致一些工程的进度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道路桥梁工程出现延缓工期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建设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任务比较繁重,并且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同时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存在较多的外部影响因素,导致其管理与成本问题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工期进度不能得到严格的控制,势必会造成道路桥梁工程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任务,致使竣工验收阶段出现延期。
1.2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在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施工的进行需要各种施工要素的参与,并需要多种多样的变更与规划,因此其施工需要支出的资金较多。并且对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施工材料的优化采集是阶段施工目标完成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工程项目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关键。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道路桥梁工程中的资金浪费比较严重,这必然给工程施工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工程的投资成本,导致项目工程资金存在严重的浪费。
1.3质量监管薄弱
就目前看来,我国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管力度比较薄弱,致使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偷工减料、操作错误的不良现象,并且岗位责任制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使得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得过且过的不良心态,如此必然会对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1.4设计变更频繁
在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外界各种影响因素必然会造成工程面临着不可预见的设计变更,因此导致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在进行设计变更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麻烦与问题,从而使得施工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存在不稳定因素,如此不仅为工程的施工造成较重的阻力,并且浪费了施工成本,同时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二、道路桥梁施工管理的优化措施
2.1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首先,道路桥梁施工工艺的控制是提高其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施工方法选择以前,需要对其经济性、适用性、先进性进行考虑与分析,从而为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运用需要依据具体的工程要求进行一定的规划,并针对工程的变更对施工工艺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其次,对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是保证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对施工进度的确定将总进度网络计划作为其参考的基本依据,因此需要对施工阶段与施工工序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对不同专业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解,从而对差异进度项目的分期目标进行确定,从而实现工程施工的动态性控制。
2.2优化钢筋材料,运用防锈技术
首先,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选择质量过硬的涂层钢筋,这种钢筋与普通钢筋相比来说,比普通钢筋增加了防腐涂层,因此使钢筋变得更加耐磨,同时耐腐蚀性能也更好,因此其稳定性与使用性能更好。其次,在钢筋材料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积极运用防锈技术,现阶段比较流行的防锈、除锈的技术主要是电化学防护法,此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钢筋生锈。为了推广这种技术,施工单位需要对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与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其操作舒连成程度。除此之外,对于已经发生腐蚀的钢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修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喷砂法对钢筋上的锈迹进行清除,从而保证钢筋的使用性能。
2.3提高桥梁铺装层的管理力度
在道路桥梁铺装层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保证铺装层的弯曲性能,并需要做好防水措施,目的在于防止铺砖层被水冲刷与浸泡,如果已经发生透水,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另一方面,对于长期处于冰冻状态的道路与桥梁,需要在其表面进行沥青混凝土的铺盖,从而降低冰冻对道路与桥梁造成的损害,对于那些非冰冻地区的道路桥梁可以采用防水混凝土铺盖的方式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4提高道路桥梁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道路桥梁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挑选,对其施工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待其符合工程的施工要求后才使其参与到工程施工中来,对于一些思想水平较差、技术操作能力较低的施工人员需要停止聘用。施工企业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实际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并使其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实际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施工操作能力,保证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出现施工操作失误及错误。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要落实工作绩效制度与岗位责任制,通过奖励与惩罚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并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施工小组和施工人员身上,以督促其积极参与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与施工,从而提高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效率。
结论:当前的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桥梁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施工管理作为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与工程的建设水平息息相关,如果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困境与问题,势必会造成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遭到严重的阻力,从而影响其建设质量。基于此,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的相关利益者需要积极制定有效措施,解决施工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高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测量基本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又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进行道路现场施工测量。《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主要讲述道路线形设计与道路外业勘测知识。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均有理论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在各自的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中,两门课程均存在有知识点的不连贯现象,同时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点交叉与重叠。因此,优化整合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次序,互相补充,删去重复部分,实现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对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问题分析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工程上常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核;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公路路线勘测阶段的任务以及工作方法,包括中线的测设和路线纵、横断面的测量;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任务及方法,包括道路施工测量、桥隧施工测量等内容。简单概括为测量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与道路施工测量技能培养两部分内容。《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道路设计管理与控制要素,平、纵、横断面设计、选线及总体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设施设计,外业勘测等。同样可以分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部分内容。可见两门课程,在知识结构形式上均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内容上也都离不开道路线形基本知识,联系也较为紧密。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大部分为以下模式:
《工程测量》设置在大二上学期,理论学时48课时(包含8学时的实验课时),另加2周的测量实习。《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置在大三上学期,理论学时56课时,另加2周的室内课程设计。
笔者用近两年时间,通过和学生谈话、调查问卷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等方式,发现两门课上述教学模式虽被大多数院校所采纳,但的的确确存在有一定弊端。
(一)理论教学方面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工程测量》课程的重点是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公路路线勘测;3、施工测量。但是后两个知识点明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路线形知识基础,即:道路平、纵、横断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计算公式。对于处在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只是学了一年的公共基础课,没有任何道路线形知识基础,想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很吃力的。如果要求授课教师在讲授《工程测量》课程时,把这部分牵扯到的道路线形基本知识加进去,那么本课程的总共48课时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每次讲述到这部分时,总感觉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工程测量》课程只讲授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授课内容明显不够饱满,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大纲要求。因此,《工程测量》的三大内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施工测量)的连贯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测量仪器基本操作与公路路线勘测之间出现了知识结构的断层。
接下来再来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内容分类为道路线形基础理论与路线外业勘测技能的培养两方面。首先,道路线形基础理论部分用到了工程测量学里面的有关计算公式,以及转角、控制测量等专业术语。路线外业勘测部分更是要求学生能够数量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是测量学知识在路桥工程中的延伸。因此《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学习依托于《工程测量》的知识基础;《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先修课。此外,《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路线外业勘测部分和《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公路路线勘测部分讲述的都是道路几何线形在现场如何放线的问题。两门课程在这里出现了知识点的交叉和重复。
(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首先,来看《工程测量》课程2周的测量实习。2周时间的测量实习,真正能干什么呢?鉴于前面分析过的原因,在理论授课时,因学时的数量限制,学生又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教师针对道路路线指标有关的计算、测量部分,是无法讲解的。因此,2周的实习只能是在校内让学生练习一下测量仪器的使用,绘制小地区平面图。而道路桥梁工程现场的曲线测设、边坡放样等日常测量工作是无法进行的。这种模式的实习将导致学生虽然学过测量课程,,熟悉了道路施工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但是毕业后到了路桥施工现场遇到测量工作,仍然是一筹莫展,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工作中去。《工程测量》课程的测量实习教学效果也就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接下来分析《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的2周室内课程设计。同样是时间限制,学生不可能有搬着仪器,到现场进行地形测量的机会。课程设计只能是在给定的现场地形数据,即地形图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规范要求生搬硬套,进行道路线形设计。因为缺少现场考察的过程,设计出来的成果往往未能和当地地形、景观、环境相协调,更容易忽视道路平纵横的相互配合。最终导致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只是几种基本线形机械的累加,没有任何工程实践意义。因此,为期两周的《道路勘测设计》室内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同样偏离了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综上分析: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两门课程无论是在理论教学上,还是在实践环节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贯性脱节,不可能完整的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弊端,对两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真正实现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上面的分析,两门课程有不同程度上的知识点次序混乱,连续性脱节现象,我们可以打破两门课程的现有格局,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从新排序,形成一个逻辑性强的道路线形勘测与施工测量知识体系。新的授课内容安排次序如下:1、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2、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3、公路路线勘测;4、施工测量。其中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公路路线勘测以及施工测量三部分是原《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内容;道路线形设计基础理论和公路路线勘测两部分属于原《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的知识。新的教学次序连贯性强,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符合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认识规律,更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此外,新教学体系从内容上新的理论教学内容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全部知识点,而且公路路线勘测部分知识只出现一次,避免了原两门课程在此部分知识的重复现象,节省了约20课时。这样,原来两门课程理论教学总104课时,可以缩短为84课时。
三、实践环节的改革
为了避免两门课程实践环节的上述弊端,我们同样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地物地貌适合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地质公园作为实习基地。实践环节的4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进行地形图测绘。第二周,进行道路选线、现场放出导向线。第三周,进行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线形设计。期间如果对地形有疑问,可随时到现场重新测量核实。第四周,根据设计成果,现场进行模拟道路施工测量。新的实习内容安排涵盖了原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与道路施工的现场相吻合。通过实习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测量仪器的认识与使用,也熟悉了道路施工工序,增强了工程实践经验。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门,进入工地就可以马上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尽快进行现场施工测量。
四、结语
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工程测量》、《道路勘测设计》两门课程的孤立进行的传统模式,而是将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按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从新排序,形成两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上,还是实践教学上,不但节约了时间,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在教学上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道路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讨[J].杨建光.北京:教育与职业,2010:138-139.
[2]道路勘测实习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J].文畅平.重庆:高等建筑教育,2006:86-89.
[3]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杨建光.张家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