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宿舍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二、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西北民族大学本部校区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按95%的置信水平,用sps抽样从5306个宿舍(男:2052,女:3254)中抽取240个宿舍作为样本。用等比例抽样方法在6栋宿舍楼及每一层里科学分配样本比例,最后用随机抽样方法每一层楼里获得每一个具体样本。调查时,以宿舍为单位,小组人员深入每个宿舍,发放问卷。
三、 调查时间:12月中旬
四、 样本的情况: 总体:5036个宿舍,男:女=2:3,按95%的置信水平,计算出样本240个宿舍(男女比例接近2/3),样本具有代表性。
五、 调查内容:此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学生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的调查,来了解宿舍文化情况。具体以a、b、c、d、四类题作为量表来体现。
六、 调查表的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240份问卷,回收240份,回收率为100%,利用spss13.0科学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其中有效问卷214份,有效率为82.3%。用spss13.0科学统计软件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专业类型、不同性别的西北民族大学本科学生的宿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进行了频数和相关性分析。
七、 分析结果:
(一)物质文化(a类题)
宿舍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宿舍器物的种类、位置的摆放、装饰形式及环境卫生习惯等。本次调查针对物质文化设计了四道题:a1:器物摆放情况、a2:装饰物类型、a3:清除垃圾的频率,a4:大扫除的频率。分析如下:
a1: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物品摆放整齐程度与宿舍成员的民族比例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其中汉族同学占多数的宿舍,物品摆放整齐程度较低。见下表:
a1:物品摆放整齐程度与宿舍成员的民族比例之间的关系
宿舍物品整齐情况
宿舍成员各民族比例
total
全部是汉族
汉族居多
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半
少数民族居多
全部是少数民族
非常整齐
3.7%
14.8%
18.5%
22.2%
40.7%
100.0%
4.5%
7.7%
11.9%
16.7%
17.7%
12.6%
整齐
7.7%
19.8%
19.8%
16.5%
36.3%
100.0%
31.8%
34.6%
42.9%
41.7%
53.2%
42.5%
一般
11.5%
33.3%
19.5%
16.1%
19.5%
100.0%
45.5%
55.8%
40.5%
38.9%
27.4%
40.7%
不整齐
50.0%
0.0%
25.0%
12.5%
12.5%
100.0%
18.2%
0.0%
4.8%
2.8%
1.6%
3.7%
非常不整齐
0.0%
100.0%
0.0%
0.0%
0.0%
100.0%
0.0%
1.9%
0.0%
0.0%
0.0%
0.5%
注:gamma值为-0.315 sig.为:0
a2:调查中发现,在宿舍装饰品的选择上,男女差异较大。在装饰品中拥有玩偶的男生仅为14.5%,而女生为85.5%;宿舍内有墙纸的男生为37.5%,女生为62.5%。在其他
装饰物方面,男女无较大差别。
a3:宿舍是否及时清除垃圾与宿舍成员的来源地、性别有相关性。与其他因素无关。见下表:
a3-1:是否及时清理垃圾与宿舍成员主要来源地 crosstabulation
宿舍成员主要来源地
total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是否及时清理垃圾
是
11.3%
15.9%
67.5%
5.3%
100.0%
56.7%
77.4%
72.3%
80.0%
71.2%
视情况而定
21.7%
10.0%
65.0%
3.3%
100.0%
43.3%
19.4%
27.7%
20.0%
28.3%
否
0.0%
100.0%
0.0%
0.0%
100.0%
0.0%
3.2%
0.0%
0.0%
0.5%
注:gamma值为-0.174 sig.为:0.222
a3-2:是否及时清理垃圾 * 性别 crosstabulation
性别
男生
女生
是
视情况而定
否
% within 是否及时清理垃圾
35.9%
64.1%
% within 性别
61.8%
78.4%
一.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报告由温州大学学生处信息调研队发起,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从道德素质基本认识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质水平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在校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质基本认识
首先,什么是道德素质?89.9%的受调查者认为是一种道德修养,89.7%的同学认为是一种道德情操,认为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占71.3%,还有59.7%的同学将之认可为一种心理素质。本题既然为多选题,并且每个选项都有半数以上人选择,可以看出道德素质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它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也必会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后通过一定的外化,将这种内在的抽象的素养反应在日常生活中。
在对当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认识上,认为非常好和好的总共仅占20.1%,67.5%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还有12.3%认为差。这样的数据不免让人疑惑而心有微凉之意。我们从小所以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所以为的德才兼备,所以为的要读书,先做人,难道到了大学,到了更远的社会就淡化甚至是遗忘了?
那么大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53.7%的人认为是道德修养,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认为成绩优异最重要,还有10.1%选择了创新思想。而在当今社会知识与道德素养孰轻孰重的问题上,58.4%的人认为两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对公民制约作用的问题上,21.7%的人认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认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则认为完全没有作用。这不仅需要政府学校方面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会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增强,真正起到无形之法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42.3%的人认为在于个人觉悟,30.7%的人认为在学校教育,还有26.4%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确实,道德素养既然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存在,在其养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
2. 自身及周围人群道德素养水平
这一方面为本次调查的重点。
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78.1%的人会主动让座,15.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5.3%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1.3%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在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历中,其实经常能看到温大学子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让座麻烦,干脆一直站着。但是还是有一些同学没有这种谦让的意识,觉得同样花钱坐车,凭什么让位于人。这种想法虽然不能受制于法令法规,但必然会受到道德上的质问谴责。
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仅有29.2%的人会坚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会随大流,别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学认为能快点走最好,而35.3%则会视情况而定。不论人走我走,还是视情况而定,其实都是人侥幸心理的体现,以为车少,以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酿成大祸的又何尝少,真正到了那时就追悔莫及了。
对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56.4%的人认为只要是能得到好处而且相对轻松,那么就会参加;33.2%的同学表示什么活动都愿意参加,而还有10.3%的人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确实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学分相挂钩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似乎不再那么纯粹。有的学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只是为了取得相应学分,不是为志愿而志愿,只是为学分而志愿。但是试想,如果志愿者活动没有相应的学分奖励,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能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去做这一份事业?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门前忘了关台灯或热水器,导致台灯或热水器开了整整一早上,你会怎么做?
80.1%的人会与其沟通,希望对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学会选择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会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随手关灯关热水器是一个需要养成的好习惯,生活中确实会出现由于一时马虎而忘记关灯关水一类的事,这个时候,作为寝室成员,就应该互相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来养成这种习惯。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为?
69.8%的同学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无所谓和习惯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时,25.7%的人会坚决反对,21.2%的人选择随波逐流,47.1%的人会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对于不道德的行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这些行为更加猖狂。但现在的风气是,公交车上如果有人在实施偷窃,很少有人敢正义指出。这是社会的悲哀所在。
接下来是一些不好的有违道德的做法,列表来说明:
你或你的同学是否出现以下状况 是 否
乱吐痰 27.7% 72.3%
乱穿马路 73.3% 26.7%
乱扔垃圾 61.5% 38.5%
随口说粗话、脏话 55.9% 44.1%
作弊 41.8% 58.2%
说谎 42.3% 57.7%
抄袭 50.9% 49.1%
其中对于考试作弊现象,我们又进一步对其设置了问题调查: 你对考试作弊持何种态度? 是 否
不能接受,自己从来不作弊 30.2% 69.8%
可以理解,学生压力太大 38.0% 62.0%
可以理解,为了考高分 28.0% 72.0%
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 30.5% 69.5%
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做过 11.8% 88.2%
没什么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 16.6% 83.4%
其他 5.8% 94.2%
在周围人对父母是否孝顺的问题上,仅33.2%的人认为这一方面做的好,60.7%认为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做的比较差。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谈。
那么所有这些不道德没素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何在?
你认为产生不道德和没素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是 否
图方便 51.1% 48.9%
不那么讲究 44.6 % 55.4%
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 35.8 % 64.2%
习惯成自然 50.1 % 49.9%
社会风气造成 69.0% 31.0%
个人意识太差 55.2% 44.8%
缺少宣传和教育 32.5% 67.5%
人性本恶 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观,有客观。但所有都不能成为道德素质下滑的借口。
三.本次调查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我校学生对于网络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其中的问题还是不容小视,忽视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养的事的人并不在少数,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就如何解决网络问题提出三点建议:
一. 大学生反思自我,从自身点滴做起。很多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人立于世的根本。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做学问,才能成就我们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 学校作为教授知识的场所,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如果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人没有道德的约束,那么很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是贡献而是危害。
一、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但也存在某些不足。大学生的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当然是就读的学校,其次是所学的专业,第三是大学生本人的学习成绩和经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对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工作业绩,单位调整和个人发展状况影响极大,这就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社会需要综合素质良好的大学生
(一)职业发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职业的变迁出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动荡,分化,重组的局面,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而且,这种反展变迁的态势还将继续下去。如今,信息产业异军突起,传统行业的变动,重组以及新兴的行业的出现和兴起,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大学生就业时,出现了与过去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前所未有具体情况:一是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二是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三是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四是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将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四肢的要求空前提高。
(二)市场经济反展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反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建立;市场环境逐步有序;由于形成了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愈来愈大。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比讯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市场规则,强化为顾客服务的理念,重视产品的科技人文内涵。这些,使得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掌握的标准从单纯注意专业变化为注意综合素质。例如,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要进行面试,在面试中,主试人通常提的问题有:“你 为什么要应聘这份工作”“你择业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觉得你愿意进我们公司吗 为什么”“你能为我们作些什么贡献呢”“你 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格干这项工作吗?你觉得自己干这项工作是大材小用还是小材大用”“请谈谈你的工作经验,好吗”这些问题的潜在答案,绝大多数是反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理想,信念,境界,人际关系,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等。拿工作经验来讲,大学生普遍从学校到学校,还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得到等等,对于应聘成功有积极作用,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证据。可见,用人单位是非常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08年12月走访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6所北疆高校,在自习教室、学生宿舍以及班级中发放问卷365份,其中有效问卷351份,有效率为96.2%。其中男生46.7%,女生53.3%,大一8.0%,大二15.7%,大三40.2%,大四33.0%,研究生及以上3.1%,汉族学生84.3%,其他民族学生15.7%。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发现
1.接触媒介
随着媒介触角的深入,大学生课余生活呈现媒介主导的倾向。调查中,课余时间选择看书报杂志以及上网的学生分别为68.4%、67.8%,而看电视的比例为39.9%(图1)。其中网络接触时间最长,有14.9%的学生每周接触网络14小时以上,即平均每天2小时以上。值得注意的是,85.4%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其中57.3%经常使用手机上网。
图1:被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主要活动
2.使用与参与媒介
从图2可见,报纸和广播主要是了解信息的渠道,电视则主导娱乐,网络集合了传统媒介的众多功能,并在人际交流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不过不少被调查者上网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有时候仅仅是为了打发时间。
图2:被调查学生媒介使用目的与动机
其中QQ、EMAIL、博客、校友录等四项网络应用服务都有较高的使用率,分别为96.9%、64.4%、57.5%、56.4%。这四项都是网络媒体实现“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手机上网支持较好的应用。其他如网络游戏(28.2%)、个人主页或网站(25.9%)、网络购物(22.2%)、播客(11.4%)等应用普及程度较低。
在使用网络中,部分学生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扰(图3)。其中,“网络信息太多难以找到想要的信息”的中选率达58.1%。对很多学生来说,如何从海量信息之中筛选出自己所要的资料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图3:被调查学生使用网络时遇到的困扰
被调查者收看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分别为新闻节目56.4%、访谈节目53.8%、综艺节目53.3%、电视剧50.4%,呈现出多元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的收看特点。观看的电视剧类型当中,韩剧占44.2%,美剧占42.2%,据笔者实地观察,在学生宿舍中通过网络方式收看韩剧美剧的情况不在少数。
最后,被调查者的媒介参与度不高。网上发帖或评论、博客等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过,但经常参与的也只有10%左右;而向报纸投稿、拨打节目热线电话或者发送短信、参加媒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到媒体单位或广告公司实习等,则有超过70%的学生从未参与过。
3.媒介及信息的解读及批判
对于媒介所描述的世界,86.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描述“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只有4.3%的被调查者相信“基本是真实的”,甚至有人认为“媒体上假的内容比真的还多”。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与消息源有关,但是33.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留意信息的来源,28.6%的学生表示不留意,还有37.7%的学生表示要看情况,表明学生对消息源并不十分敏感。他们认为媒介信息中“部分是真的,部分是假的”,但是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判断媒介信息真伪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媒介素养理论强调受众主体性,本次调查中,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面对媒介,受众是主动的,3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受众是被动接受者;55.2%被调查者认为兼而有之,共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媒介与人的关系表现出比较消极的态度。
不过媒介依然是表达观点的平台。高达77.5%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可以成为自己表达观点的平台(图4)。可以说,大学生利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识还是较为强烈的。
图4:哪种媒介能成为你表达观点的平台
大众传媒对被调查者来说,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影响:观点思维(59.3%)、知识结构(47.6%)、人际交流(45.3%)、生活习惯(33.0%)、人生观价值观(32.2%),认为大众媒介对自己没有影响的只有5.1%,可见大学生对于大众传媒对自身方方面面的影响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知。
对以上各项数据进行年级、性别、专业、居住地、疆内外等基础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并无显著差异。在高校相似的媒介环境和教育环境之下,学生个体养成相似的媒介素养。
三、总结与思考
基于以上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北疆地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已经大致呈现面前。在总结其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之上,将结合已有的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对比思考。
1.浅使用浅卷入: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主要特征
综合上文的分析,本次调查中所呈现的北疆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总体情况如下:
媒介接触与使用层面上,大众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满足了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与人交流的需求。其中,网络和手机成为大学生媒介消费中的重点。
媒介参与层面上,表现出较低的主动参与度。被调查学生虽然大部分能认识到受众在媒介面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实际媒介参与行为较少,媒介实践则更是少之又少。
对信息及媒介的解读与批判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不足。在与媒体丰富频繁的接触中,他们积累并自发形成了部分认识媒介、使用媒介、解读媒介以及批判媒介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媒介素养并不是在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下获得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群体整体的媒介素养水平低下。①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他们的媒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本能需要。
总体而言,北疆地区大学生频繁的媒介接触停留在获取信息以及娱乐休闲的浅度使用层面和浅度卷入层面,偏向感性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更未能使他们具备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
2.东西对比:北疆地区其他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之比较
在媒介接触动机上,从以“了解信息”为主到“娱乐休闲”占据重要地位。2003年针对西安各高校本科生的媒介素养调查认为,“了解社会”、“了解生活资讯”和“学习”是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②而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称,大学生虽然以了解信息为最主要的消费动机,但在实际消费中,却明显倾向于休闲娱乐,并且在网络消费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③2006年底进行的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显示,69%左右的大学生选择“信息、资料来源”,另外51%选择了“娱乐”。④本调查中,“了解信息”是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休闲娱乐”则紧跟其后,是接触电视媒体的首要目的。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媒介提供娱乐的功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另一方面,消费媒介本身亦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并挤占了其他休闲娱乐的时间。
在媒介接触类型和时间上,反映出以网络媒体为主的“复合化”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宿舍已经接入互联网,学生可通过包月使用网络观看电视节目、电影以及网络视频,学校周边亦多见网吧的身影。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上网消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其他媒介不如东部地区发达的情况下,北疆地区大学生在媒介消费上选择网络的意愿甚至可能超过东部地区大学生。
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理解上,本调查中认为受众面对媒介时是“主动的”或者“主动被动兼而有之”的学生比例(共62.7%)高于2005年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48%),⑤对媒介报道真实性的认知情况也有与其他几次调查结果相似的表现。笔者认为,近年来一些受众主动通过媒介参与公共议程并成功干预公共事务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诸多虚假新闻的曝光,尤其是受到网民关注的事件,如“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让接触了解到这些事件的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对媒体的新的认识以及新的技巧,从而使得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受众的主体性以及媒介世界的真实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3.塔顶迷雾:基于调查结果以及东西部地区比较的一些思考
从“知识沟”理论来看,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⑥在信息社会里,这种趋势则更为明显。媒介素养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知识沟”的表现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我国东西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但本次在北疆地区高校进行的媒介素养调查却与已有的几项在东部以及中部地区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有着较为相似的结果,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这种地区差异的程度小于整个东西部的差异。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社会和信息环境下,甚至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但相似的教育背景为青少年认知媒介提供了几乎相同的知识背景、逻辑思路和思维结构。⑦被调查者在校期间生活在乌鲁木齐,即身处新疆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再加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大学生群体其实是新疆地区内占有较多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媒介资源的群体,网络媒体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更让不同地区的大学生比以往更大程度上可能共享同样的信息资源,东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并没有带来两地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水平本质上的差异。虽然各自站在媒介高楼的塔顶上,媒介素养水平偏低犹如一层迷雾,使得站在塔顶上的人未能看的更远。
由此亦再次提出实施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超于保护主义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的影响,从而将他们导向“更加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明智的决定,⑧目前在我国,各地教育模式是类似的,学生所接受到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类似的,只能学习到使用媒介的基本能力,而对媒介的更多认识以及理解和运用仍然是通过实际接触媒体的过程自发形成。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媒介素养教程以及课程设计等应是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行条件。在传授媒介知识的基础上,亦应鼓励学生积极地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实践,实现感性批判与理性认知的结合。
注释
①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8页
② 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第5期,第16页
③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1页
④ 高山冰:《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分析》[J],《青年记者》,2008,第1期,第53页
⑤ 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第3期,第62页
⑥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⑦ 路鹏程、骆杲、王敏晨、付三军:《我国中部城乡青少年媒介素养比较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红安县两地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第3期,第87页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 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管理 和谐校园
一、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宿舍是大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正式群体。在大学生宿舍这个群体中,生生之间有较多的人际交往,并且有比较稳定的交往和心理依附关系,大学生会有一种群体归属感。一个宿舍的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爱好、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等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导致宿舍成为矛盾频发的“高危地带”,譬如:口角、拳斗、械斗、仇斗、冷战、孤立等冲突形式。“很少有不闹矛盾的宿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宿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优劣。
一般来说,刚入学的新生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都有新鲜感,呈现出“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状态;一个学期过后,慢慢矛盾、隔阂会显露出来,有的对骂甚至打架;快要毕业的大学生一来忙于毕业,二来通过一年的实习人际交往能力有较大的提高,相处较为和谐。
笔者所带过的班级,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学生,性格内向,不大爱说话,性情温和。她的宿舍有6个人,宿舍长个性比较强,性格急躁,喜欢指使别人。在大一上半学期即将结束时,这位女生来找我说:她和宿舍长关系不好,认为宿舍长经常对她颐指气使、大吼大叫,这让她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种恐惧感。而宿室长对其他几个人挺好(也许是有意拉拢她人),还不许别的人对她好,把她孤立起来。这让她不想回宿舍,觉得宿舍像冰窖一样冷,连睡觉都有压力,也影响白天的学习。所以,她想让我帮忙,解决其宿舍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她们是性格相差太大的原因,我和这位女学生谈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告诉她:“大学犹如一个‘小型社会’,要让自己学着适应环境,而非总是想让环境适应自己。你和宿舍长的性格,一个内向温和,一个外向急躁,再加上你们成长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因而可以慢慢地磨合,努力跟对方沟通,找一个只有你俩人的场合,让你的宿舍长明白她的言语行为使你觉得很不舒服,希望她能有话好好说,而不是指使你,对你大喊大叫。你在这个宿舍再住两周,适应一下环境,看看如何,不然的话贸然调宿舍会对你的宿舍甚至班级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分析、解释和对她情绪上的安慰,这个女生终于同意回去再住一段时间。
两个星期后,她又来找我,还没等我问她情况如何,她先开口说:“老师,我真的尽力去改变适应了,可是,我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什么改变。”我笑着问,我说的当面沟通方法你试了吗,她点头。她说;“老师,你还是给我调个宿舍吧。”我考虑了一下,心想让她调也行,但以后她就不能再换了。我说:“那你要想清楚啊,老师同意你的想法,给你调换个宿舍,可今后不许再换了,要学习和她人相处。”她连连点头,很高兴地走了。此后,她没再来找我。有次在路上遇见她,问她现在好不好,她说,谢谢老师,在这个宿舍和室友相处得挺好。我对她放心了。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探讨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以寻找合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沟通模式,避免不良事件甚至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他们与室友及身边的人愉快相处,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宿舍人际关系冲突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原生家庭文化
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原生家庭文化是指各人原来生长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
首先,地域、城乡的贫富差距。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地域、家庭经济程度相同或接近,就越容易成为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说明了地域相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切感。
其次,父母亲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及其成长背景会给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这是宿舍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宿舍中无形地便成了人际关系的交流阻碍。譬如一个学生的父亲为人宽容大度,一般来说这个学生也会乐于宽容他人;相反,一个人的父亲心胸狭隘,那么这个学生可能容易斤斤计较。
(二)心理障碍
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处在同一个宿舍,接触最多,更易产生矛盾。大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自傲、嫉妒等不成熟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第一,虚荣心理。这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自私心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外在表现,常对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如盲目攀比吃喝、穿名牌、用时尚手机、平板电脑等。这样的炫耀、追求外表的虚荣心理是不健康的,既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卫生,妨碍自己进步,又不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第二,自卑心理。表面上是别人看不起自己,但深层次地探讨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大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一般会具体表现为害羞(或羞怯)、猜疑甚至恐惧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生活的锻炼、对于家人的依赖心理等导致暂时的不适应乃至自卑。
第三,自负心理。自负是一种“自命不凡”,超出自信的扭曲心态,过高估计自己,只关心自己的感受,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地产生自我优越感,在宿舍唯我独尊,就会使室友之间和睦相处较为困难。
第四,嫉妒心理。培根说:“嫉妒是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的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嫉妒心理是一种自尊心的异常表现,是一种不服、不悦、自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大学生之间相同条件很多,由于各方面的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沟通障碍
第一,沟通态度。人在沟通时常见的三种态度:家长式、儿童式、平等式。家长式沟通,看人的眼光是向下的、命令式的,这样的沟通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儿童式沟通是任性的、无自控能力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理智的。平等式沟通是民主的、畅所欲言的,能帮助双方成长。大学生中存在的家长式或儿童式的沟通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障碍。
第二,语言差异、语言表达不明引起歧义甚至有粗言脏话、不合礼仪。语言往往是误解的来源,因为说话不合适导致同学之间产生误会、矛盾甚至谁也不理谁;还有的学生有不雅口头禅,没有礼貌等,容易引起交往不快,导致同学关系僵化甚至大打出手。
第三,网络虚拟交往的增多,使得大学生宿舍内交往的减少。有的大学生上网成瘾,缺少对宿舍的归属感,这是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淡漠的一个诱因。
三、建立友好宿舍关系的对策
什么是人际关系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再简单、单纯了,这需要学校大力重视和引导学生学习交往、辅导员及时帮助与跟进有较大矛盾的学生、大学生自身用心琢磨彼此应该如何交往。因此,笔者针对建立友好的宿舍关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宣传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包容、理解。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了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大学生要使自己拥有豁达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豁达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积极,勇于承认事实,迅速去做该做的事情。其次,学校可以多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辅导讲座,辅导员可以多开人际交往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人际关系原则,如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人际关系技巧如策略等。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人际关系的基础需要彼此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从宿舍生活开始,彼此尊重,让自己与室友更加自由、幸福。
(二)树立人性化管理、沟通式服务的理念
学生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着想,经常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要特别重视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和做好宿舍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工作。
首先,辅导员要重视对班干部、宿舍长的甄选与培养。要先让班干部、宿舍长学会如何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进而带动并促进同学之间、室友之间友爱互助、建立深厚的情谊,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和睦的“家”。因此,辅导员要加大力度,抓好对班委、宿舍长关于宿舍人际关系应急处理及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危机的培训;同时,要求班委、宿舍长做得好,积极负责,让他们树立沟通意识,学会沟通、善于沟通,能上通下达,与同学间搞好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同学当中发挥促进和谐、调解同学矛盾的作用,尽最大能力稳定局势,努力将宿舍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构建一个舒适温馨、清洁高雅、充满朝气的宿舍。
其次,当宿舍矛盾出现时,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宿舍成员的疏导、安抚工作。辅导员可以安排适宜的时间、环境让当事人见面,同时掌握好调解的方向和节奏,帮助他们理清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具体相互沟通时,辅导员要让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来体会对方的感受,以便解决问题,促进宿舍人际关系恢复正常。
最后,在调解不了的情况下,辅导员要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同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宿舍人员。另外,老师可以将宿舍人际关系矛盾与学生的量化分、奖学金、评优评先相结合,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高校宿舍关系的和睦融洽与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苗.浅析高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问题.职业圈[J],2007,2.
[2]杜勇,靳西祥.论学生公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学教育科学[J],2003.4:33-35.
[3]顾建亚.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2001,VOL20,4:43-45.
[4]燕炯.浅谈当代医科学生的理想与信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1,VOL13,9:107-109.
[5]张锦华,陈承.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文教资料[J],2010,10.
[6]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关键词]“90后” 宿舍文化 有效引导
[作者简介]毕丽娜(1980- ),女,山东威海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柳敏(1982- ),女,山东济宁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罗马史。(河北 三河 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79-01
宿舍文化能够反映大学生最真实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占领宿舍文化这块阵地,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目前,“90后”大学生开始成为高校的新生力量,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点,掌握“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1.思想独立,但团队合作感较差。“90后”的自我选择性极强,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不喜欢直接接受。再加上网络时代是他们的生存环境,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所以“90后”一代在知识结构上的复杂和多样性远远超越了以前。同时,由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的与人分享意识、合作能力、团队忠诚感相对较差,对父母有很强的情感依赖,却又不愿与父母进行深入交流。
2.个性张扬,但抗挫折能力较弱。“90后”是最年轻的一代,他们的成长道路大部分都比较顺利,因此充满着优越感,而且他们不吝张扬自我,几乎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又比较差。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 后”800 名新生中,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人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人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3.关注主流,但价值取向很务实。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的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得“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在斗争中,还是在传递奥运圣火时,他们都能够维护国家尊严,将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支持国家发展的力量。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被国际社会称为“鸟巢一代”“海宝一代”。但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又让他们变得更加务实。他们高度重视个人的前途,理想追求回归到现实生活。
二、“90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
1.物质文化方面。“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与信息时代的接轨。除校备设施外,宿舍物质文化的主要部分就是大学生自己持有的自备设施。我们对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学生进行过关于“宿舍文化”的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98份。调查显示,数字化产品,包括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非常普及,近七成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100%有至少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80%玩过网络游戏,还有20%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10%随身携带电子图书。有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忽略了学习、交流,致使荒废了学业。对网络的过于依赖也造成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宿舍卫生环境较差,尤其是男生宿舍。主要表现在:卫生打扫的主动性随着年级的自然增长而逐渐减少,大四男生基本很少打扫宿舍卫生,而从宿舍成员来看,经常打扫卫生的占17%,偶尔打扫卫生的占28%,很少打扫的占 55%,非卫生检查期间打扫宿舍卫生的占 76%。
2.精神文化方面。从大学生在宿舍的主要精神文化看,基本上是健康合理的,符合青年特点和需求,但也存在一些灰色潜流。调查显示:除去睡觉,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人占50.5%。问及“在宿舍里你做得最多的事”,选择最多的依次是 “看书、学习”“聊天”“上网”,分别占37%、32.5%和21%,而聊天的主要内容是“当前热点问题”“爱情”和“学习”。从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看,大部分同学能够相处融洽,但也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客观现实:仅有57.5%的人认为很和睦、有家的气息。但在“以宿舍为单位参与活动的热情时”选择“从不参与”“看时间而定”“参与但不积极”的占总数的61%,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明显存在自我中心主义意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3.制度文化方面。“90后”强烈要求民主与自治,而且敢于挑战权威。调查显示,代沟是“90后”与家人沟通的最大障碍,他们主张自由与快乐,认为长辈“喜欢限制自己的自由,不重视自己心里的想法”。因此,在宿舍管理制度模式上,“90 后”大学生最认同的是“民主型模式”(校方与学生沟通后所制定的制度)。在对现行宿舍管理制度的总体评价上,他们认为总体上缺乏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急需改进。
三、创新宿舍文化建设模式,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1.尊重个体,调动“90后”大学生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90后”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生活方式更多样化,他们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喜欢尝试新事物,因此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把他们推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舞台,并通过他们团结、影响更多的同学。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楼长、层长、寝室长为主要成员的寝室管理网络,检查和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持寝室的整洁和良好秩序,形成“蓬生麻中必自直”的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人文关怀,增强“90后”大学生的适应性。对于“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不能简单地看做是缺点。“90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抗挫折能力差,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坚持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此外,教育工作者也要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使活动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这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文明宿舍”评比、素质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角色互换之前体验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传递生活和学习的信息,学会与人相处,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3.制度改革,实行宿舍管理制度的民主化。良好而健全的制度是宿舍文化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学生宿舍管理的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但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学生执行宿管制度的形势并不乐观,他们强烈要求民主与自治。这就要求学院要摈弃以前的指令态度,认真听取并吸纳学生关于宿舍管理的合理化建议,以实现宿舍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和民主化。同时,对于宿舍管理人员也应该进行以加强服务精神和提高服务能力为主旨的培训,实现管理人员与管理制度的“双到位”。这样在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扬子晚报,2008-08-28.
一、明确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更新理念
近几年,我们常常提到的学生社区与平时我们印象中的学生公寓、学生宿舍不一样,学生社区的范围和含义要宽广的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包括哪些?笔者认为,杨世红等在《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一文中描述得最为贴切和形象,他们说:“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形式。它是指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友、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校园内特定区域,它与教学区相区别。”可见,学生社区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食堂”“宿舍”“商业服务网点”等舒适的学习休息生活环境,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进而适应群体生活,尽早地感悟人生,体验社会。可以说,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步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排练场和实习基地。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不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还能彰显本校办学理念和特色,走进一所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其办学理念;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能影响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不吸烟,平衡膳食,早睡早起,经常运动,保持卫生等;一个和谐的学生社区还会完善学生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明确对人生目的和意义,明确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在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方面要由重管理轻育人、重权利轻服务等单纯的住宿管理理念转变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全方位对人的综合培养的社区理念,使学生社区工作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完善高校学生社区的制度,发挥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依法律治国,学校依校规治校,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学生社区也必须有制度,而且制度必须完善,达到以制度治区。在学生社区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做到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既依法管理,又合情合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参与其中。纵观学生社区的管理,主要可以从社区管理和学生组织两个方面进行制度制定。在社区管理方面,可以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安全保卫制度、学生卫生检查制度、目标责任制度、日常登记制度、量化考评制度、社区辅导员的例会、考核、巡视和值班制度,等等,可以颁布《学生宿舍管理条例》《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细则》《学生宿舍电器使用办法》《学生社区熄灯就寝制度》《学生社区宿舍门卫制度》《辅导员进社区的管理规定》等一些相关管理办法。通过这些制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从内务卫生到生活自治,再到礼仪规范,最终达到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目的。在学生组织方面,可以制定自管会和楼层长的每周值班制度、每周例会制度、每学年考核奖励制度等,可以颁布《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职责》《大学生文明公约》《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干部考核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会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社区学生干部的形象、增强“主人翁”的意识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改进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全面育人
(一)重视学生社区工作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讲奉献、乐服务的学生社区工作队伍是保障高校学生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石,笔者认为,学生社区工作队伍包括社区辅导员队伍和社区学生干部队伍。
1.社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学生社区辅导员就是专门在学生社区开展学生事务工作,通过实际工作创建和谐的学生社区文化,有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职能与后勤服务有机结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高校德育工作原则相融合的一支与院系辅导员队伍并行、互补的队伍。”可见,社区辅导员是深入学生居住环境之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等生活疑虑、充分锻炼学生自身成长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教育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等,同时他们还得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社区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与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学生公寓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显然,要想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进社区,离不开社区辅导员这支队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区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在选拔和招聘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的年龄、知识结构、成长经历,是否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社区辅导员的学习、交流和培训工作,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和良师益友,以保证学校整体培养人才的顺利实现。
2.社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社区也担负着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因此,社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最终要放在激发学生自主精神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与建设,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其在政治思想上能辨别、在行为举止能把握、在学习生活上能自理,以真正实现“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区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一般被亲切地称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若欲成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的一员,必须经过学院推荐或自荐,再由学校、学院和社区管理中心共同参与选拔然后产生,在真正成为社区学生干部的时候,会参加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使其在与广大同学进行平等沟通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学生干部应该是品学兼优、有激情、有热情、有奉献精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能进行舍务管理工作、能收集并沟通反映学生们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能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社区生活的学生代表。通过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体现社区一家人的和谐观念。
(二)加强学生社区环境的建设
一个硬件设施便利、生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服务质量高效的学生社区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生社区的归属感。这里所说的学生社区环境,笔者认为,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1.硬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硬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房屋建筑、园林绿化、共用设备等与之相匹配的自然环境。张实才在《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改进策略》提到要“优化硬环境,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外部清新整洁,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服务环境舒适、服务手段便捷、服务范围广泛、服务质量良好的社区氛围。”而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区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否热情和亲切,质量是否高效和优质,决定了社区内学生生活的稳定和安全。因宿舍管理人员的态度冷淡、服务质量低下而产生的口角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因此,对社区宿舍管理人员、劳动服务人员、安全保卫人员要实施考核和奖惩,以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使他们提供的服务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体会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努力使学生社区成为高校真正的育人场所。
2.软件环境的建设。学生社区的软件环境是指学生社区内的人文素质、社区风气、文化氛围等社会环境。美国洛杉矶社区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学生渴望在学生社区内得到:学会某些技能;学会某些爱好;促进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获得应付各种生活方式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希望参加创造性的活动并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可见,学生们的这些要求在一个良好软件环境的社区中不难达到。优化软环境,就是要以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融为一体,对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和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橱窗、楼栋内的宣传版、走廊的两侧墙壁等阵地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健康向上,且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等等,以达到社区的文化育人目标。学生社区是近几年来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而生的新事物,我们在开展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应把本校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社区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断地调查研究、反复地总结探索,及时修正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以求学生社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者:张英 岳志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世红,蔡明,王滢,尹云洪.高校学生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刍议[J].大家,2001(7).
[2]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观与学生事务观之比较[J].江苏高教,2001(4).
[4]刘圣兰,周婧.社区管理者素质极其影响力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58-02
2014年8月,频繁出现的大学生失联及遇害事件引发我们深思,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刚进大学的新生们进行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新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而且便于学校管理和维护校园稳定。本文通过对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校区安全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形式。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校区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76份,有效率94%;访谈以大一大二学生为对象,大一26名(男、女生各13名),大二24名(男、女生各12名)。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消防安全、人身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以及安全教育课程设置。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消防安全意识
消防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消防安全措施是否有效落实,关系到整个学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许多高校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等发生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次问卷调查显示,79%的大学生知道所在教学楼、宿舍的安全通道,80%的大学生知道寝室内禁止使用违章电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消防安全意识,但是,具体落实的措施从调查问卷来看不容乐观,只有42%的大学生知道怎样正确使用灭火器,当室友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时只有27%的同学会去劝阻,高达73%的大学生认为没遇到什么事,不关心。在笔者访问学生时,问道是否现在还在使用违章电器时,42%的同学表示默认。
(二)人身财产安全意识
从全国各高校来看,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案件每年都在增加,这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调查报告显示,51%的大学生自习或其他事由晚归时会结伴而行,29%的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报警电话,有37%的大学生在离开寝室时不会关心是否收好贵重物品,45%的大学生会拒绝陌生人来推销,46%的大学生会将银行卡密码告知自己亲密无间的同学,在这46%当中,18%的大学生选择“在特殊情况下将密码告知同学,但会马上改密码”,而28%的选择“事后不会改密码”,在问及“入学至今是否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时,25%回答有1至3次,6%回答有3次以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不法之徒有时会因违法犯罪侵害转化成对大学生的生命伤害。
(三)交通安全意识
由于校区地处郊区,学校门口的道路较窄,大型货车较多,存在很多交通安全隐患。一到周末,很多学生去周边城市购物,由于公交车缺乏,部分学生选择做“黑三轮”。调查显示,有73%的同学认为由于便捷,会乘坐校门口的“黑车”。“黑车”司机是否具有驾驶执照、车辆是否有安全隐患以及司机的人品都不清楚,因此,大学生乘坐“黑车”没有安全保障。有高达90%的学生走路时会边看手机边听音乐,这一点说明大学生们交通安全意识很差,在边走路边看手机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一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机会抢劫等。
(四)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14%的大学生在购买食物时从来不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52%的大学生经常吃街边小吃,超过60%的大学生喜欢吃油炸、方便面等食品和选择外卖,这些数据都令人担心。在访谈中,学生们透露,现在好多大学生喜欢在寝室里打游戏、上网等,直接叫外卖,据调查,就黄岭校区而言,每天大约有33%的外卖单量。大学生的不良饮食卫生习惯容易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学校门口的街边小吃卫生条件是否达到标准、服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否达到标准以及食材是否新鲜这些都值得质疑。
(五)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在调查报告中问及“在校期间,您获取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学校教育”、“自己通过网络或相关书籍学习”、“父母叮嘱和同学提醒”(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有6%的大学生选择“从不关注”。由此可见,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在以简答题形式问及“最希望在学校安全教育中获取哪些方面的安全知识”时,人身安全、消防安全和生活安全排在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内容前列。在人身安全中,有60%以上的女生提出想了解“如何预防性骚扰和害”,生活安全里提出想了解社会实践安全和人际交往安全等。在问卷调查中,同学们还就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三、培养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实责任
要确保安全教育的效果,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机制,落实责任,提高学生安全教育素养,增强安全法制意识。首先要确定学校各部门(个人)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对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保卫工作办公室、学生宿管中心以及各专职辅导员设定安全工作责任目标,并与各部门(个人)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其次,年终对安全工作进行考核,对于责任单位处理突发事件果断有效、避免重大人身财产损失或影响、工作中有创新成绩显著的进行表彰;另外,学生宿管中心不定期进行宿舍检查,对于寝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随时排查;再次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系统性地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课程讲解。
(二)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增强安全教育学习兴趣
今年8月一些高校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引发我们深思,好多学生深处险境却没有安全意识,因此,除了基本的人身安全介绍外,侧重于防范性骚扰和害以及性健康方面知识的讲解,使同学们能正面地获取知识,而不是通过网络或是其他途径了解;在心理健康安全方面,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针对现在“90后”大学生嫉妒心理强、逆反心理重、抗挫能力弱等问题,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减压等方式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安全教育课程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视频文件、图片、声音等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的兴趣。安全教育课授课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影像资料,如安全急救示范、灭火器的使用、防火防盗等内容。比起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们更倾向通过影像观摩进行视觉刺激。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一前言:
一、调查目的:为了创建“绿色校园”,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特此开展这项调查。
二、调查对象:我校所有的学生。
三、调查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调查我校的学生,共调查的人数为525人。
三、调查地点和时间:在我校的图书馆前、饭堂前、学生宿舍等等场地开展调查活动。2019年6月6号下午4点半至6点钟。
正文: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深浅,从而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调查小组研究发现我校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我们校的学生知道一些环保知识,但他们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打包。导致我校学生过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们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深。其我校还没有开展过环保知识的讲座 、课程。从调查中,他们的环保知识主要来源,有38%的学生来源电视、广播、电影 ;有 28%来源于报刊杂志、不到8%的学生说来源于学校课程。在调查我们学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中,有68%学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饭盒和塑料袋使用过度,其次浪费水电资源、破坏花草树木,各占16%。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校的重大的环境问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的问题上,各有16%学生说在环境问题上也是很严重的。随着,我们国家的能源不断地减小和树木的乱砍伐,造成沙尘暴的恶化。我们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和破坏花草树木。从我们每月水电费超资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校学生还在浪费水电资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们校很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使有过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这些垃圾都对我们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难分解的,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意识到塑料袋打包对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坏物质会随着你吃饭时带进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现。我们学校的环境还算好,但如果我们不注意环保、卫生,到处制造垃圾,那我们校的环境就越来越差了!我们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了!所以,我们要从三个做起:一从自己身边做起,二一点滴小事做起,三、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存在的环境问题都是我们养成坏习惯造成的了。比如我们校学生打包、水电浪费的习惯。如果还是这样下去,我们就成了环境破坏者,造成我国不能持续发展了。在调查中,有70%的学生都认同可以使有一次筷子、塑料袋打包,但减小使用。为了解决我们校的环境问题,不光是学校的事,还要我们学校每个人的事。
希望,大家的环保意识有所增强,有所行动,来保护我们的校园;还有我们校多开展一些环保事业的活动,来唤醒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我院会努力宣传环保,搞好环保工作。
大学生环境调查报告样本二一、请问你注意保护环境吗?
回答会的有8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人,占45%。看来,大家还是对环境问题不太重是啊。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藓”、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一些回答不会去的有13人,占65%。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说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占55%。回答会的只有1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回去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人,占40%。
点评:看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人染是无动于衷,不太回去关心。
地球上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淡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土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mdas
h;—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后记:人们将面临的危机有很多,如果人类一如既往地破坏环境,那么人类将会灭绝,地球也将会成为宇宙中一个遥远的历史。
【我们身边造成污染的污染物是:建筑废料,塑料袋,动物的死尸,粪便,一次性饭盒,木块和果皮.】
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有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死尸会影响环境的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公厕排出的粪便不仅对水有污染,并且还影响市容.排洪渠道是疏通下大雨积聚的水,如果排洪渠道堵塞的话,那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水浸.
上面介绍的污染物对动物,植物也有极大的危害.
例如:臭气对植物光合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的近期的危害:使空气变得臭气熏天,而且使排洪水进一步的污染.
远期的危害:使人身体的免疫力不断下降,对人肺部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死亡.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几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全国各大高校近一万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结果来看,有18.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而江苏大学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近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1.1 新生对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的不适应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从小在家被长辈娇生惯养,生活条件优越,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此外,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许多学生一下从紧张的高中应试教育下“解放”出来,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小说。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
1.2 人际关系处理不佳造成的孤独、焦虑甚至仇恨感
据最近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宿舍关系的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与舍友存在因生活习惯、家庭条件、性格脾气不同而带来的各式各样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而在与同学、老师的相处中,由于人际交往能力差、处理问题的不成熟而导致人际关系敏感,其内心的自卑失落,嫉妒仇恨感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1.3 恋爱问题处理不当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然而大学生因异地等问题造成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同时,在有些院校中,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1.4 经济条件的差异引发失衡感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贫富存在一定差距,来自贫困家庭与富裕家庭的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重视物质享受,他们的出手阔绰对贫困生很可能是一个刺激,这种悬殊容易引发贫困生心中的不平衡感甚至自卑感,并由此引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
1.5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随着大学扩招,大学文凭的不断贬值,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 ,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而存在在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也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
2 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对策
2.1 不断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
首先,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开展针对个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重视课堂教学、课外渗透和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这些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团学组织、大学生心理社团,以及自我、家庭和同学“朋辈”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设专业化的队伍
增加经费投入,营造积极的氛围,使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个体与团体咨询的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进行危机干预,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取得成绩,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必须配备一定数量优秀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针对当前专业人员缺乏经验的现状,必须加强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得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达到相关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归属感;缺失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77-02
一、引言
大一新生则处于大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期,若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新生构建起良好的归属感,不仅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学校建设质量,而且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帮助高职新生构建良好的归属感。
二、归属感
目前,对学校归属感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在众多定义中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整体结构,它不仅包括在一个环境团体中与他人的相处、融合,还包括了对所在团体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胜任感及他人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归属感是一个多纬度结构。
三、高职新生归属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地域和文化环境改变。大学新生,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彼此的差异性很大,又没有老师和父母陪在身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会造成一些不适应,不能很好地融入新集体。
2.高考失利,失落感普遍存在。高职院校的一部分新生是因高考失利,不得已而选择就读学校,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新生有更强的失落感;加之一些学生将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当发现现实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失落、悲观等消极情绪,如果学校没有营造合适的氛围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极易导致学生归属感的缺失。
3.以往成功经验较少,对生活缺乏信心和热情。高职学生大多数在中学期间成绩不是很好,很少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逆反心理,对学习、对自己失去信心。当他们迈入大学校园后,会以一种固有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不能积极、乐观、主动地融入到新环境中。
4.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很多高职新生在中学时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能力差,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拖拉、没有计划,自控能力弱等。大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与中学有了很大不同,专业性比较强,又没有高考的压力和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很多高职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很容易自我放松,产生无聊、失望等不良情绪。
5.尚未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交往圈。大学新生,离开了过去的同学、好友,新的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人际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根据2008年12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武汉大学出炉的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靠“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而传统聚会联谊和信件交流等沟通方式则不被“90后”青睐,仅有17.4%和13.8%。同时,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助”。
6.教育失误造成适应能力不足。适应能力,是人根据生活环境进行自我调整,以便和环境保持平衡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但由于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导致许多同学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加之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学生普遍缺乏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所以在大学初期很难适应独立生活。
四、高职新生归属感构建的对策探究
1.丰富新生入学教育,有效引导新生适应环境。各高职院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丰富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情况,使学生全面了解学校;认真组织开展新生军训,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生纪律性;召开优秀学生汇报会,引导新生正确合理认识大学生活;安排辅导员、学生干部深入宿舍,体现人文关怀;举办高品位、高质量的迎新晚会等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专门咨询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对帮助高职院校新生建立归属感、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打造优秀辅导员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示范管理作用,并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成功体验。参与集体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归属感最有效的途径。在活动中,学生可体会到被需要、被尊重的价值感。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组织品位高、形式多样、传承性好、教育意义强的主题活动,有效发挥校园文化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巨大的凝聚作用,寓教育于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学生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爱校情感。
5.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高校学生社团因成员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具有交流面宽、参与自由度高,展示才华机会多等特点,可满足学生的交往和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补充传统正式学生团体归属感不足起到了无法替代的辅助作用。
6.运用网络等信息手段,搭建沟通平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特点,高职院校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新生入学前的服务工作,组织以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为主的服务团队,在新生入学前建立相关的QQ群或论坛等,及时信息、介绍学校生活各方面的情况,帮助新生结识新同学,解答新生关心的问题,加深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新生合理、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在网络上“提前入学”,减少期望误差。
7.共建和谐温馨宿舍,加强宿舍团体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第二家庭”,是除学习以外度过时间最长的地方,宿舍文化也就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建立以学生公寓为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宿舍文化风气,为大学生营造充满爱心、尊重、有活力的生活空间,帮助学生建立“以宿舍为家、以学校为家”的积极情感。
五、结语
另外,学生也要积极地接受新环境,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新生最大程度地提升对学校的认同程度,乐于遵从学校管理,主动参与学校活动,积极而精彩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91-95.
【关键词】低碳环保;污染;大学生;美丽家园
党的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在雾霾天气、水污染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今天,培养和增强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显得尤其紧迫。为此,我们采用电子邮件、微信、QQ等网方式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低碳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调查。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及行为现状,分析探寻地方高校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及行为现状
(一)大学生对低碳环保具有一定的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气温变暖,雾霾天气增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是怎样的呢?本次调查中,74.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气候和环境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对自己没有直接影响,但有18%的大学生认为与自身密切相关。和胡玉东等2010的调查相比,对自己影响不大的减少0.5%,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提高了3%,说明现在大学生对低碳环保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大学生要践行低碳环保行为,必须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充分认识低碳环保行为对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意义,了解如何实践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由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三个核心术语组成,而低碳环保则是指“低碳环保生活,即人们在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全世界都十分关注温室气体的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传播开来,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暖引起的对地球的担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类要建设美丽家园,实现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设绿色GDP,必须养成低碳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碳排放,即施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二)大学生对低碳环保的实践不能做到知行合一
大学生是低碳环保的生力军,校园生活应该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在本次调查中,有77.1%的同学不能自觉践行低碳理念。85.1%左右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绿色的生活方式。由于低碳生活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不太了解,有的不适应。在调查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浪费食物,频繁使用塑料袋,铺张浪费,随手乱扔垃圾,长明灯置之不理,水龙头不及时关闭等现象。在调查中,有近80%的学生承认,他们会把看过的杂志、报纸随便扔进垃圾桶,对纸张的使用也仅仅限于一次甚至不少空白作业纸白白浪费,所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低碳环保教育。
二、地方高校培养大学生低碳环保意识的几点设想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2468.1万。高等院校是以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和文化传播场所,围绕节能减排的任务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求,我国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优势,借鉴世界著名高校低碳建设的有益经验,找准对接点和切入点,开展技术合作,实施低碳教育,开展低碳研究,健全低碳设施,强化低碳管理,完善低碳制度,营造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以此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设低碳环保的校园文化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环境育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低碳环保和谐校园氛围。首先,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室、走廊、学生宿舍张贴醒目的低碳环保宣传标语;在宣传栏中展示低碳环保知识和行为的图片;在校刊校报中加强低碳环保宣传。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如进行充分美化、绿化,多栽树,多种草,把低碳环保意识融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去。第三,校园中加强节能技术的运用,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如校园建设中尽量使用太阳能灯、节水阀门、低耗能设备等节能产品。
(二)建设具有低碳环保理念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的低碳环保理念参差不齐。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0%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过低碳环保知识,有不足37%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积极渗透低碳环保意识,这些学科限于化学、生物和英语相关的课程。所以,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低碳环保意识培养,应在高校教师中养成低碳环保氛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课程内容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中定期进行低碳环保方面专项检查,使所有高校教师形成合力,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在教学管理中渗透低碳环保知识,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三)建立环保的学生社团
在学校中成立大学生低碳环保社团,积极开展低碳环保宣传推动,让低碳生活进教室进宿舍,充分发挥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推广低碳环保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非政府环保组织约有2700余个,其中大学生社团占了绝大多数,成为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
依托大学生低碳环保社团广泛开展大学生低碳环保教育活动,如开设环保选修课及开展低碳环保讲座,组织低碳环保知识竞赛,演讲活动;评选低碳环保先进宿舍;到环保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等。这些活动必将有利促进大学生低碳环保知识储备,形成低碳意识,为践行低碳环保理念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调查中,99%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高校、社区、学校、媒体都应为低碳环保做出应有的努力。低碳生活贯穿于我们的日食住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分力量。中国的成果人人共享,美丽中国的建设人人有责,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低碳环保行为做起。
参考文献
[1]陈小娜.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低碳环保意识[J].才知,2013.9(16)
[2]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6
[3]温建华.温建强.大学生低碳环保科技教育宣传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2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①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②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③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①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③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