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拿来主义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拿来主义教案

第1篇

错误一:多媒体课件的“拿来主义

直接拿来的途径是在网上搜索,随着通用技术课程的深入开展,几乎每个课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好几个课件,有的教师想要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又不想花时间去研究教材,他们就会从网上寻找同一课时的多个课件,或者选一个觉得最好的,或者把几个拼拼凑凑,就拿来上课使用,想通过这种方法获得适合自己的优质课件,无疑是缘木求鱼。

思考:对于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我们要“借鸡生蛋”

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是指对外部事物一律采纳,而不管好坏,先生对这种“拿来主义”持批判态度。对于我们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也不能采用“拿来主义”,而要“借鸡生蛋”。

网上的多媒体课件良莠不齐,一些多媒体课件只是课本的翻版,教学模式单一,控制方式简单,距教学要求相去甚远;即使能找到制作精良的课件,那也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风格、按照自己上课时的学情制作的,你拿来直接使用,就像一个耍惯了长枪的人,你硬给他一条长鞭,用起来很不顺手,而且效率低下,所以“拿来主义”要不得。

但这并不是说网上的课件完全不能用,对于这些课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首先是“挑选”,不是挑选课件,而是挑选课件中的素材和教学设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避免闭门造车;然后是创新,这就是“借鸡生蛋”了,利用精心挑选的优良资源,加上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本人风格,也符合本人教学要求的课件。

错误二:把制作课件当成备课的全部内容

在多媒体环境下,有了课件就可以上课,而且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一般要反复修改,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到最后课件定稿的时候,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的教学过程跟我们备课本的教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已经没有必要编写教案了,他们把制作课件当成备课的全部内容,认为做好了一个课件就完成了一次备课。

思考:课件制作仅是备课过程的一个环节

多媒体环境下,通用技术备课至少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2)教学目标设计;(3)设计和编写教案;(4)制作课件。我们可以看到,制作课件仅仅是教师备课的一个环节,在制作课件之前教师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设计和编写教案这一环节远比制作课件更加重要,教案确定了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步骤、教学的方法;而课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不明确这一点,教师在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会跑偏题。

比如,《技术与自然》(苏教版,以下同)中有“都江堰”这个案例,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觉得这个案例很好,应该好好挖掘一下,就找了一个介绍都江堰修建的军事原因、修建的过程、及其历史变迁的长达15分钟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唯独没有引导学生理解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工程典范,而这恰好是课本引入“都江堰”案例的本意。所以,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制作课件的提纲,课件制作过程中知识和素材呈现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它们必须符合教案中的设计。

错误三:课件容量越大越好

有些通用技术教师为了让课堂内容更充实,在课件中加入过多的内容。主要表现为:(1)“教材搬家”。通用技术课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素材,如“案例分析”、“讨论”、“阅读”、“马上行动”、“思考”、“小试验”等,有些教师把所有的素材不加选择地加入课件。(2)随意拓展。比如,《技术的创新性》中的案例“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引入这个素材的本意是要让学生理解,瓦特蒸汽机作为一个动力机器对当时技术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课件中介绍了瓦特蒸汽机以前的蒸汽机效率怎样、如何工作,还介绍瓦特蒸汽机之后蒸汽机的发展情况,这些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思考:课件容量要适中

把教材中的内容不加选择的加入到课件中,这仅仅是教材投影化而已,就教学效果而言,甚至不及传统的板书教学;随意拓展后,信息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的知识增加,过多容量,使得知识堆积,学生大脑不堪负荷,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推漂浮的知识碎片。这种情况只不过把以前的“人灌”演绎成了“电灌”,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一定控制课件的容量。

要想控制课件的容量我们至少要做到:(1)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各种素材,要宁缺毋滥,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理解;(2)知识的拓展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要喧宾夺主。

错误四:追求过于华丽的视听效果

教学过程中,精彩的课件有助于吸引学生,但有些通用技术教师过分追求华丽的视听效果,而没有考虑所涉及的情境是否符合教学的需要,其结果反而削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这是因为,过于丰富多彩的画面会降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关注,过于愉悦心情会削弱学生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求。因而课件中动画、声音、色彩“泛滥”,可以让课堂更“热闹”,但会降低教学实际效果。

思考:课件中媒体的应用不能喧宾夺主

通用技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关内容的演示方式,没有必要为了热闹加入音效或视频,也没有必要为了画面好看而加入图片。课件是展示学习内容的工具,其所有的内容都应为学生获取知识服务,要做到宁缺毋滥。

比如,《结构的类型》里面有一个“鸡蛋承受压力试验”,有的教师觉得用鸡蛋做试验,弄不好鸡蛋就碎了,太麻烦,就从网上找到一个“沈殿霞踩鸡蛋”的视频替代,事实证明,学生更关注这个视频中的娱乐性而忽视其中的科学性。而用鸡蛋做真实的试验,既可以吸引学生,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现象的科学性。

错误五:上课时师生无交流

现在有一种现象很普遍,那就是通用技术教师上课时的工作就是点击鼠标播放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教师眼睛是盯着屏幕,而不是看学生,教师变成了课件的“播放员”或“讲解员”,师生之间没有言语、表情、眼神的直接交流,只有冷冰冰的屏幕。这种情景下,即使再优秀的课件也无法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

思考:师生交流是课堂的灵魂

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学的工具,通用技术教师要明白,我们是利用课件来教学,而不是课件利用教师来演示。

屏幕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一种途径,但绝不能成为唯一的途径,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才是课堂的灵魂,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任何多媒体技术都替代不了的。

实验证明:由计算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倾力制作的,掺入“最先进”教育思想、选择“最时髦”教学策略的多媒体课件,其教学效果也难以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相匹敌。因为师生直接交流时,教师能从学生的体态、表情、语言和声调等多个方面获得大量的信息,而无论这个课件设计得多么精致,教师也无法得到这些信息,正是这些信息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

错误六:放弃板书

由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再板书了,他们把所有以前要板书的文字全部呈现在课件中,认为这样既省时间,又可以投影很多“板书”内容,殊不知这样是大错特错;而且放弃板书后,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演示的速度远远快于站在讲台上的讲解速度,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疑是一种徒劳学习。

思考:喜新不能厌旧

我们在运用新的多媒体设备的同时,还要继续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因为黑板板书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它可以理清教学的思路,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并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记忆,便于学生理解相关内容。而多媒体课件中的“板书”,仅仅是一晃而过,学生很难记住。另外通用技术课不需要高考和会考,学生也不会主动记录,空空如也的黑板使得一堂课看起来轰轰烈烈,下课后学生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

综上所述,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白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教学的立足点是教学内容,而不是多媒体课件,一定不能“为用而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所以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

参考文献

[1] 成莉. 过犹不及 得不偿失[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1(3):91-92.

[2] 潘德永.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利弊 [J]. 品牌, 2011(1):73.

第2篇

课上老师忙于课件,甚至半步未离那三尺讲台,更谈不上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精彩?由于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渐渐地我们搜索的能力变强了,但我们独立备课的能力下降了。所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得备好课。备课能帮助我们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能使我们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既然备课对于教师来说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利用这把“双刃剑”备好课呢?下面仅就利用网络备课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内容

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精神财富,就必须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进而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在网上,多名专家学者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其优越性和不足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他老师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及时地反馈到网上。只要你在网上提出疑问,诸多解释便会纷至沓来。

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掌握教材目的、要求和重点

教师驾驭教材,是指教师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作为自己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使教学内容有效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网络在此方面对于教师的帮助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目的、要求、重点的掌握上,对于教师来讲,这是教学的突破口。但同是一本教材,同是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这三点势必会有所改变,网络恰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的渠道,这为我们进行知识、能力、品德的教育提供了方向。

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只要你找到相关的网站,就会看见多种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多如繁星,目标教学、实验探究、任务型教学法、创境导入……比比皆是,而相关的论文、探讨、专题研究更是堆成山的杂志所无法比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时代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共享,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准备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编写教案、制作课件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对于能否上好一节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最新资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网上优秀教师的教案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为优化教案、转换思想提供了依据。

第3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案例;运用;选择

为加强我市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在我校开展了一次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观摩活动。几位老师上的是同一内容:苏教版必修二《控制的手段与应用》,但是其教学设计却各不相同,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案例的运用不同。上通用技术课必须要用到大量案例,这些案例或为了引入新知识,或为了理解知识,或为了拓展知识。而案例的来源也非常丰富,可以是书本上现有的,也可以是网上教案中出现的,还可以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我们通用技术老师上课时不是无案例可用,而是面临如何选择案例和如何使用案例的问题。根据通用技术老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我认为可将其分为三种境界:一般、成熟、非凡。

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从几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恰好找到了这三种不同境界的代表。下面我把他们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主要案例用表格陈列出来。

一般:拿来主义。表格一:教师甲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要么是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拿来,要么一字不动书本上拿来,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拿来主义”,这种表现称为一般。

成熟:为我所用。表格二:教师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时,不再是直接“拿来”,他们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或是从教材和其他资料中选择经典案例,或是将碰到的案例改编后使用,或是重新在生活中寻找案例,这样得到的案例每一个都很贴切,每一个案例都是自己需要的,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为我所用”,这种表现称为成熟。

非凡:有所创新。表格三:教师丙运用的案例。

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能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对案例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所以我把这种做法称为“有所创新”,这种表现称为非凡。

以上对案例运用的三种不同境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一般”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一阶段

运用案例境界为“一般”的通用技术教师有两种,一是刚开始教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程的研究还不够;二是兼职通用技术的教师,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去研究通用技术课程。他们要想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拿来主义”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书本上和网上教案中的案例也经过别人的选择,这些案例理论上是可以直接运用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纯粹的拿来主义不好,因为:1.不管是书本上的案例,还是网上教案中的案例,它们都是别人的选择,而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别人的选择不一定适合自己;2.不同老师面临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案例,在你的学校用得很好,但在他的学校却不合适了。比如教师甲所用的案例《摩登时代》电影片段就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它长达7分钟之久,用在别人45分钟的课堂上或许可以,但是用在我们这里40分钟的课堂却不行。

二、“成熟”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二阶段

处于“一般”阶段的通用技术教师怎样才能达到“成熟”阶段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这可以让我们获得足够多的可以选择的案例;2.充分研究教材,这可以使我们真正抓住教学的重难点;3.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可以使我们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案例。

我为什么把“成熟”阶段对案例的运用称为“为我所用”呢?因为在这个阶段,通用技术教师不再是随便碰到一个案例就加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是要综合考虑教学的方方面面,最后做出恰当的选择。比如教师乙(我本人)在“理解控制含义”这个教学环节中,运用的小试验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虽然简单,却能让学生体验到控制的过程,当时我在备课时碰到三个案例供我选择,一是“齿轮与齿条组合”,二是“如何把一张纸扔的更远”,三是“让纸张在桌上站立”。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呢,因为我们学校没有,如果向其他学校借,又太麻烦;为什么不选第二个呢,因为做了这个小试验之后,地上肯定到处都是纸,如果强调学生收回又延长了不必要的时间,综合考虑之后,我才选择第三个。可见,在这一阶段教师不是被动使用案例,而是主动选择案例,让案例为我所用。

三、“非凡”境界为运用案例的第三阶段

我个人认为“非凡”境界达到了运用案例的极致,是对案例的创造性运用。这种境界中,案例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案例本身就成了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知识点,则成了案例的引申。在教师丙的教学过程中,他只用了一个案例“交通红绿灯”,但在深度剖析这一个案例后,却解决了“引入新课”“控制概念引入”“控制含义理解”和“控制三要素”等多个知识点。由于使用的案例只有一个,学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理解得也更透彻。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案例是第二种境界的升华,是每个通用技术老师运用案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要达到“非凡”境界,关键不是如何挑选案例,而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想教学有所创新,我觉得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其次通用技术教师要多交流,不仅是本校交流,而且要跨学校、跨区域交流,不能“闭门造车”。

我觉得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都处于某一境界之中,通用技术教师要想从“一般”到达“成熟”甚至“非凡”,唯一的途径就刻苦钻研教材、积极研究各种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案例的使用要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1]庆绪兵.浅谈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5(11):11-12.

第4篇

当教育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即刻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城市学校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本来就衰弱的农村学校该何去何从?倘若不全方位突破,必然拉大与城乡教育的差距,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

首先,需要政府发力。农村学校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学校,现代教学设备的配置相对滞后,这是制约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村教育上要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精准扶贫,改善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力争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

其次,学校要有紧迫感、危机感,除充分利用网络研修平台加强互联网技术培训外,还应有计划地派出年轻教师去城市学校取经充电,培养一批熟知互联网应用的教学人才,做到未雨绸缪。互联网这一工具实现了教学资源载体的转移,方便教学过程记录和共享,突破时空限制,给教学提供了便利。农村学校对“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主动探索,不能被动等待。

再次,农村学校在向城市教育取经的时候,不能一概“拿来”。比如,在实现载体转移时,由于受资源开发者的专业素质限制,出现了大量劣质的教案库、试题库、课件库,在实现电子化供应时,难免有大量粗糙、重复的教案、试题、课件流进课堂。再如,在不少“翻转课堂”上,一些教师依赖互联网资源,完全利用直播、录播等影音视频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势必造成教学个性的泯灭,教师的学识水平和人格影响力被隐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道德感染无法实现,德育资源大量流失或被“屏蔽”。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农村学校有“后来居上”的优势,有了前车之鉴,可防重蹈覆辙。既要看到“互联网+”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更要在实践中利用互联网主动把教育教学研究搞起来,在实践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不能奉行“拿来主义”思维,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具体而言,农村教师应主动规避把互联网“教学工具化倾向”,弥补学科教学与德育割裂的短板,寻求“互联网+教育”中教学与情感交流、教学与德育融合的交汇点,在现代教学工具应用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把“翻转课堂”打造成“我的自由王国”,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5篇

集体备课的初衷是集教师智慧,备最精彩的课程。许多学校也曾尝试过集体备课,但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许多盲点和误区。教师们将教案变成了“拿来教案”,为了追求所谓统一,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名师教案,不深思,不修改,不研究,不探讨,不切合本班学生实际,不反思。集体备课的教案俨然成了一种摆设,甚而教师们宁愿回到过去,自己“抄”教案,至少在“抄”的过程中还会思考一下这节课怎么上,哪些地方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比拿来主义有点实效。

从本学期开始,为了减轻教师“抄”教案的负担,更是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六年级组率先开始实验实行集体备课活动。鉴于以往集体备课的不了了之,学校应对集体备课的弊端严格制定了相关制度,从方案制定、过程实施到评价检查,力求扬长避短,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虽然只实验了短短的两个月,但优势显而易见。

优势1:个人自备强教师自身备课功底

提倡集体备课并不是摈弃传统的个人自备,相反,精彩的集体教案必须以个人自备为前提。因此,学校要求在集体备课时,严格执行个人自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反思复备的基本程序。个人自备还是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达到“五有”要求: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通过深刻的自备,教师心中有底,才会在下一步的集体研讨中有目标、有说头、有学头。

优势2:集体研讨、修正教案利教师优势互补

为了减轻教师负担,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我们都设有主备人。集体备课前首先由主备人说出自己对新课的看法、教法、重点难点,其他教师各抒己见,讨论补充。同事们进行教研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相互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有些重点知识的处理,有些难题的讲解通过组内同仁的讨论会让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有切身体验: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让学生多次快速计算3.14×1、4、9、16…等的结果,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在集体备课中,另一位教师提出,这些数值确实有用,但是在解决有关题目时计算量还是过大,不够方便,她根据多年经验尝试让学生熟算∏值,如:6.28=2∏, 28.26=9∏等,碰到求大圆周长(面积)是小圆的几倍等填空、选择题时学生不必代入3.14,直接约分,而且对将要学习的比的知识、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圆柱、圆锥的知识都减轻了计算量。简单的转化了一下思维,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正是一举多得。

优势3:跟踪听试讲课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与个人备课相比,对教材把握更加透彻,对学情的分析更加细致,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更合理,对练习题目的设计更精妙,学生更易接受、易掌握。为了验证这样的教案是否真的可以提高课堂实效,学校组织开展了“青蓝工程”,配合集体备课,让骨干教师听,青年教师讲,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优势4:课后交流促教师教的风格百花齐放

集体备课时形成的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在跟踪听课之后,授课教师就本课说课,其他参与教师评课,讨论成功与失误,寻找哪些方法、思路、练习题目、活动形式更适合自己的班级,进而在自己的班级实践,教师们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学生的独特之处,创造性地加以设计、补充、改造,在案的基础上,形成生动活泼的个案。案并不代表整齐划一,上课上的一模一样,紧抓重点,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才是集体备课需要的结果。

优势5:反思复备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第6篇

【关键词】 公开课 拿来主义 佳肴 非我因素

面对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请去参加某校教学开放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高一语文课,感受颇深。这位年轻女教师上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随堂练笔:写100左右的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描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时,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老师做了以下处理:读一读,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细节处的深意。凭心而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如果作为一节古代散文欣赏课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然而,这节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太少;二是教师按部就班,落实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课启而不发,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据说该班是年级的王牌班级,学生素质很不错,老师也布置了学生预习,可惜学生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也似乎无动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虚设。要学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师要求学生自发朗读“随堂练笔”短文时,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拿出自己事先写好了的文章宣读了一番。

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个环节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例如,“合作探究”环节,本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可惜老师没有做到。“随堂练笔”本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却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了这个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随堂练笔的训练机会。

可见,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备,可惜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深究,无法击中要害。故曰,作为一节学校开放日的公开课,作秀成分太浓,是一节典型的表演课。理想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落实到位?这完全是上课教师的责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经验不充足,启发诱导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学生“无动于衷”之时,老师缺乏应急措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合作探究”环节无法进行时,教师应该采取立马分小组讨论,让小组学生认真讨论回答,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老师给予表扬等措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教学环节。

二是教师功底不厚实,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一般而言,底气足的教师往往沉着应对,处事不惊,临乱不慌。例如,面对学生的沉静,老师可以临时取消录音朗读,而是自己亲自朗读课文,也可以先录音读,然后自己读后请学生评判优劣,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现在不少教师因为底气不足,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随便在学生面前“献丑”,只好让录音代劳了。

再则,本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练笔”却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可能是教师信心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打乱了自己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教师也来个下水作文,跟学生一起“随堂练笔”,可能学生也会顺利完成任务,写出理想的好文段来。此外,年轻教师缺乏自信心,过分依赖预设教案。教案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变动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

同课异构课,在比较中寻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参加了第二届“自主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暨“华附在线”2012年高考研讨活动。在华南师大附中听了广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师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是因为三位上的都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高二选修2《唐宋散文宣读》一文。所谓异构,是因为他们三人的课在教学切入口,重点突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理念各有差异。

三位老师都立足于课文的的高度,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畅游“快哉亭”美景。广州老师以“快”字切入课堂,用七个“快”字统领全文,引领学生与苏辙同游快哉亭,感受苏辙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师则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边立一块碑,向游客介绍亭子的有关情况,你认为《黄州快哉亭记》里面哪些内容适合选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重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筛选、组材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杭州老师则是善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诗文加以比较,让学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联翩,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都表现得很是不俗,彰显出了他们的课堂本色。

归纳起来,他们的课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二是都不太注重“以本为本”,没有强调对文本的文言文知识的教学。这也许是因为华师附中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缘故吧,三位老师驾驭课堂非常顺利,学生配合也十分默契。这三节课可能都很适合华南师大附中这样高素质的学生。

第7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活 教实 教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我认为应该从把语文教活,把语文教实,把语文教美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全面理解语文的功能,把语文教活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文育人”。语文教师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应该要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将“教文”纳入“育人”的大目标。

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会因失去灵魂、生命而暗淡无光。教师须把握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以培养学生,收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功。

文章的精髓离不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教学中如离开词句篇章的表达,文章的精髓就失去光泽,失去育人的威力;分析推敲词句篇章,如不充分阐发它们所表达的情和意,就显示不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只有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把语言文字教“活”。

(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如《妈嫂》是一首歌颂嫂子的赞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本文的情节:哭嫁,卖柴,捕鱼,焚竹筷,叫“妈嫂”,从而领略妈嫂身上所体现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宽厚、诚实、吃苦耐劳,富有爱心和家庭责任感,体味中国女性宽厚博大的胸怀。

(二)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切入口,激荡学生的情感。在教《拿来主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何谓“拿来主义”,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什么?”“‘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怎样的?”“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

(三)增添感情的浓度,形成余音缭绕的效果。如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就可以用臧克家《有的人》中的一段话:“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体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首诗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的人格,如果用之歌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极为恰当。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引导学生或目看文字,或耳听音响,或口述佳景,或心游四方,从而进入文中描绘的意境,在赏心悦目中受感染。

二、准确把握语文的本质,把语文教实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用的人文应用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功能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多功能是以语文智育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属于智育范畴。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任务,这是语文学科基本的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真本领。在进行语文训练时,不能重读写,轻听说,而是要把握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相辅相成的关系,既要培养听和读的合理吸收本领,又要训练说和写的表达基本功,并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智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预先包装好的一批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充分探索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如教《简笔与繁笔》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章节中的“那雪正下得紧”中的“紧”字之妙,可以先讲述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紧”字的妙处。这样做既让学生了解了“紧”用在这里的作用,又让学生掌握了文章中用简笔的妙处。学生有疑而不得解时,可以启发他们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解决疑问:或纵比,如古今作品比,不同时代比,课文重点词语和一般词语比,或横比,如同一作家不同风格比,同一作家同类作品比,不同作家相同风格特点比。这样学生就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了教材,挖掘了教材的思想和艺术内涵,探求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深刻之处,也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点。

语文教学以阅读文章为主,但读文章时须考虑识字、写字的因素,并把它们放在合适的位置。字识得多,写得正确,不仅反映了语文水平,而且反映了文化水平。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要加强识字、写字的点拨,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切切实实地打好语言文字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核”,基本能力为“壳”,切实掌握了“核”,能力就强。语文教学要教最基本的。

三、充分展现语文的神韵,把语文教美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任务是: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把发展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基本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美育因素,自然美、人文美、语言美无处不在。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熏陶,能使学生的情操高尚起来,对学习对生活有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要求。如果忽视或抽掉美的熏陶,就会苍白无力,失去育人的作用。要脱离低级趣味,识别假、恶、丑,并有抵御力,美育应发挥强有力的功能。

语文课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如课文中的美的现象、情趣、理趣,美的篇章结构,美的语言,等等。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无处不有,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不但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择优来表现美,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和书本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美的语言,让学生在寻找和发现美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美,并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来感受美。如教《荷花淀》一文时,在这样的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通过对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在斗争中成长过程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她们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艺术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接着,带领学生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字词凝炼、句式整齐、感情浓烈、富于诗意。学生披文以入情,不仅很好地理解了文章语言的佳妙,更为语言中包孕的感情激流所激励,为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高尚的情操所感染。另一方面,语文课本身就是美的情境气氛、美的教学内容、美的课堂结构、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姿教态构筑而成的美的世界,学生阅读可感受美、领略美,论辩可赏析美、想象美,练习可体验美、创造美。他们在语文课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塑造美的人生,真可谓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美的教学语言是融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有感情,有色彩,有智慧,有哲理。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除此以外,板书香味浓郁,品位极高;它精巧工整,极富神韵;它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教育,感情熏陶,而且获得思维训练和美的感受。一般地说,在记叙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记叙文记叙要素明确、事件意义和人物品质突出、选材组材合理等特点,可用线索脉络式、提炼纲要式、感知组合式等,在议论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议论文议论要素明确、论证结构严密等特点,可用逐层递增式、综合立体式等;在说明文教学中,为了体现说明文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多样、说明顺序合理的特点,可多用图表图解式等。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环境典型、意境优美、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多用脉络式、摘录词句式、提炼纲要式、综合立体式等。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把课教活、把课教实、把课教美的思想贯穿于其中,三者密切结合,并行不悖,才能形成明确指向育人目标的语文教育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于漪.站在大写的人字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漪.给语文教学加点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于漪.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8篇

在新课程理念下,改进现有的教学设计,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为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我们必须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努力设计出具有创意的教案,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1 对教学中的切入点进行创新

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总要与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碰撞,从而引起共鸣。对这一切入点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因为它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进行下去。例如:在《包身工》一课,本文写于三十年代,已经远离现在学生的生活,假如把情感目标设定为让学生了解本文中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同情包身工的生活,体会当今生活的幸福。把技能目标定为学习本文是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以及点面相结合的写作特色,这样的设计是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因为有很多同学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今天的打工妹生活和那时包身工相比,没多大区别啊!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把今天的打工妹生活和包身工生活的异同点作比较来作为切入点,同时引导学生调查今天打工妹生活资料与包身工生活作比较阅读,然后进行讨论,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及表现主旨的意图,那就很有现实意义了。通过比较与分析,懂得了今天打工妹的生活与包身工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从而从根本上认识新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今天的打工妹也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她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进一步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未来的劳动者,从中学会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的能力。

2 对教学中的衔接点进行创新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是经典名篇,由于年代的久远,很多阐述的观点和当今社会的现实不相符合。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的创新,增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找准文本信息与当今社会新观点之间的衔接,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鲁迅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就很多,由于年代的久远,加之鲁迅语言的凝练与晦涩,表达的主旨也比较高远,学生理解起来感觉有点困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这虽然与当今社会经济建设中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一定的区别,假如仅仅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理解“拿来主义”,就会显现出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没有深度的。如果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加入WTO的得与失,懂得了我国为什么在当时必须接受外国硬“抛”的东西。假如让学生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观点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来分析今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正确,进而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当今汹涌而来的外国文化思潮与经济交往,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良好的心态来处理。这样,在教学的衔接点中找到了思考的创新点,学生就容易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写此文的用心良苦,从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正确的看待当今对外交往的政策。

3 对教学中的拓展部分进行创新

作者在文字中的人文内涵与要表达的主题是课文的拓展点。我们应该动态地处理教材,在拓展点上进行创新教学。以开拓其深度和广度,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祝福》一文中,通过对祥林嫂悲惨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前后中国劳动妇女的遭遇。如果把情感教育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认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广大劳动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上,技能目标定位在学习鲁迅那高超的刻画手段上,那就谈不上拓展创新,也难以激活学生思维。而在教学设计中搜集一些当今少数中国妇女被贩卖虐待的生活资料,分析为什么在解放五十年后的中国,祥林嫂的悲剧还在重演,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试把婆婆卖祥林嫂这一情节进行改写,假设祥林嫂被当今的人贩子卖给了贺老六,她能什么方法使自己解脱,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拓展这部分知识,让大家交流讨论。通过这样来延伸课文内容,不仅开拓了教学的深度,还让青年学生认识到当代青年应该怎样维护公民的合法的权益。

第9篇

误区一:集体备课缺少沟通合作,成了“教案之和”

某校教研组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定期实施集体备课,做法主要是由备课组长将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或设计学案,完工后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由备课组长将其装订成册并签字印刷供大家使用。将参差不齐的个人教案当作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等同于各任课教师的“教案之和”。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 “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缩小了教师的相对工作量,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缺少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误区二:集体备课脱离教学实际,成了“网络拼盘”

一些集体备课组为了快速完成集体备课,减轻教师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在组长的带领下,成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由各位任课教师按章节对号入座进行“在线查找”,他们将各大教育网站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成功下载”,实施“拿来主义”。诚然,网络资源的优势有目共睹,它有直接性、先进性、时代性等特点,特别是那些声文并茂的课件,赋予教学特有的生机与活力,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好帮手。但这种“网络拼盘”式的集体备课,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盘吸收。

误区三:集体备课忽视师生差异,成了“模板复制”

报载:某地区视导团到一所学校指导工作,走进课堂听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3节新授课,3位教师上的都是同一课题,听课教师听到的3节课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导入,一样的悬念,一样的讨论,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过程。听课教师不禁纳闷,为什么3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几位教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教室,照本宣科。集体备课成了“模板复制”和僵硬的机械重复,它忽视了教师对课堂的主观调控能力,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违背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同时也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误区四:集体备课只看“穿靴戴帽”,成了“模式推广”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必须学思想、学进度、统一课时、统一备课教案,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如果这“四统“方法形成固定模式进行推广,来规范教师上课的每一步,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也有犯“教条主义”错误之嫌。诚然,在某一区域推广某一模式的话,这种模式一定有它的先进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不尊重教师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差异和办学条件等因素,一律用统一的套路、统一的框框,有些教师总觉得很被动,失去了自我,很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创造性了,这种情况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误区五:集体备课监督保障机制不够,成了“形式主义”

首先,学校应当组织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其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本意,学校在教案设计上,要力求考虑到备课每一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教师既要分工合作,又要明确各自的备课职责,坚持“兼顾一般,重点突破”的原则。既有共备部分,又有个备部分,还要有争鸣部分、反思部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以及个性创造设计等栏目。

第10篇

一、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

(1)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资料,而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来获取,而且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信息,教师只需利用下载工具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甚至更进一步,教师不需下载,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把网络资源直接变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用于教学。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网络技术把传统的教师口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利用网络技术教学,学生会在课堂上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否则是不能完好地驾驭课堂。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而学生才是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学习时提出的问题刻苦钻研,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自主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充分体现了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在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学、探索规律的基本素质,充分体现了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利用校园网改变教学平台。可以建立校园网,在校园网上按学科建立一些素材库,包括图片、课件、文字、资料、动画等,成为校园网中每个教师和每位学生所共享的资源。无论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来学习知识,这样学生才会根据需求而主动去学习知识。甚至可以建立一些交互式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1)避免拿来主义。网络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拿来使用,但我们要避免直接使用。因为这样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首先,网络上的资源是否完全适合我们所用。其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而直接使用的话,我们的创新能力会被抹杀。

(2)要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呢?首先,网络上的信息太泛滥,要通过各种手段来正确引导学生去辨别信息的真假,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合理规划学生的上网时间,避免学生迷恋上网,避免让学生把网络当成唯一的学习和娱乐方式。

第11篇

一、改革备课形式,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用于课堂教学上。这种备课形式相对比较高效,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还能博采众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效率。而我校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本组的教研课,甚至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基本上都是个人备课,本组教师只是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意见和看法,这样就算意见提得再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动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性的语言、互动式的课件、情境化的对话表演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课时,我先根据“单元提示”导入,学生提不起兴趣。经课后反思,如果换成由眼下引人热议的电视剧的翻拍、各种娱乐节目的模仿这些内容导入,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更有话可说。而在品味课文讽刺语言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国人大搞“送去主义”,将字画“一路挂过去”时的谄媚嘴脸,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也更有效率。

三、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深入思考,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般来说,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太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两分钟左右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尽管课前学生有预习,但交流的过程、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是不够的,这样匆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又如,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有教师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分组讨论你生活中的幸福。从阅读课堂的效率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名学生谈谈这个问题,合作探究只会是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积极合理地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有效,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常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阅读的,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符合课文的特点,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出的问题是“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但是从文体特点看,本文属于游记,而且“单元学习”中有说明这类课文的特点,它往往介绍某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地理、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等。如果把问题设置成“看看各个段落主要写了威尼斯的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组织问题的答案,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第12篇

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OK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照抄参考教案的,没人深究。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潜心的思考、富有创意的备课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检查教学工作时我们对备课设计的“原创性”“首创性”似乎不是那么重视。

当下,有多少教师的备课是“原创作品”?如果就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估计结果不会乐观。首先,学校没有把备课设计的“原创性”摆在与教学管理头等重要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比如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等资料。如何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消化参考教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准备富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校辅导措施和激励办法不多。其次,教师无精力、无动力。教学备课是最能体现教育教学创造性、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这项劳动复杂、艰巨且极其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完成课表上那么多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批改那么多的作业是硬任务,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哪有闲工夫搞什么创意设计。再者,搞创意设计要动脑筋、死脑细胞,设计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讨好,没人叫你这么做。教师们大多选择“拿来主义”,依照参考教案的思路上课,从教多年的则凭“老经验”上课。长此以往,教师大多成了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远。少了“原创设计”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灵动和精彩。日复一日,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课堂变得沉闷无生机,与工厂的机械生产活动几乎无异。而学生是活蹦乱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也是鲜活丰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论是明确的,如何把这些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形成灵动多彩的课堂教学,靠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在激发教学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励原创性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原创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创是最糟的,也是最没希望的。不会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当然,我们倡导的原创性教学设计并非绝对化,与学习借鉴并不矛盾,离开学习借鉴的“绝对原创”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原创”指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有独特的思路、构想,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还是课件的设计,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安排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要有自己的招数和点子,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参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参考教案上课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把别人的教案教得再好,顶多算是“好演员”“好歌者”,学会原创才是智慧的体现、才华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让每一个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地思考、构思,尝试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头等重要的事情,否则,教育便难有发展、难以前进。如何激励原创?我想,“同课异构”就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学内容,发动同年级的教师各自开展原创性教学设计,然后开展说课比赛,或者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在此基础上组织相互点评和专家点评,指出优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评上“原创好教案”的给予嘉奖。

当然,要让“原创好教案”不断涌现,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缺一不可。教师是“内因”,学校是“外因”。学校的主要职责任务是要把培育“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改革教学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改进集体备课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不断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师个人则应当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如果几十年下来,最终还是一个“教书匠”,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要做真正的 “教学能手”“教育专家”。

第13篇

在教学过程中,在我们大力倡导“集体备课”积极的作用,但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和反思。

集体备课演化成为“多课同上”。

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语文教研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学校组织教师探讨几种教学设计的优劣,最后评出一种“最佳”教学设计模式付诸实施,而其他方法则被否定,把集体研讨演化成同课异构蜕变成“多课同上”。最终达成的是同一备课模式、同一教学方法、同一探究过程的千人一面的“模式化课堂”,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将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照本宣科。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长期开展这样的语文集体备课,就会让学校的校本教研走入追求同一模式的死胡同,使语文教师形成教学上的“新八股”,把集体备课理解了“一言堂”或“权威主义”。

我们说,判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不同教师间的“异”与“同”的多与少,也不在于教师的语文教师教学是否有标新立异的设计,而在于教师在集体研讨活动中,是否能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通过吸收集体研讨活动中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这一研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集体备课演变成了“同课异上”。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中,不同语文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了不同教学效果。同学科的语文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往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教相似”的教育现象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语文教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设计属于自己的语文课。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很多教师为突显自己的构思与众不同、独具匠心,教学文本被无度挖掘,教材被无限拓展。集体备课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味凸显不同。在集体备课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集体备课要不要“集体”?要!无论怎样的“异构”,肯定是有“同”的,甚至可能有“很多的同”。因为,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且教学目标大体相似、教学对象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会“同”,而且还要“殊途同归”,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集体备课衍生出了“懒惰教师”

集体备课使语文老师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智慧在集体研讨交流中发生碰撞,让不同的教师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各自的教学经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最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逐步,大多数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教研活动算得上轰轰烈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或教研组确定教师轮流个人备课并写出“主教案”,在集体备课时再由其他教师补充完善。由于学校或教研组在备课时程度不一,不少学校缺乏细致的活动策划、系统的任务分担与协作。在集体备课研讨时,表面上看是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研讨活动,而实际上是统一了教案,将集体备课的实质异化了,出现了一些教师“随波逐流”,培养了一些“不劳而获”的“懒惰”教师,这种倾向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不利,尤其是年轻教师尤为不利。

集体备课走向了“形式主义”

第14篇

记得有堂题为Christmas的英语公开课,开课老师结合圣诞节的习俗设计了一个选“礼品盒”的教学环节。所有的礼品盒中,有的点开后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有的则是一份货真价实的礼物。由于课件中得到真礼物的庆祝烟花声音大、时间长,物品又太诱人,反而造成了领到学习任务的学生兴趣缺失,参与热情不高。本来是想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举措,现在却成了妨碍教学进程的环节,这就有点本末倒置。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幻灯片将学习任务简单呈现,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予小礼物作为奖励,并让学生们报以掌声作为庆祝,这样在简化教学环节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礼仪习惯。再如,有一堂教学人体部位单词的英语公开课,开课老师精心制作了与学生互动学习的课件,让学生在多张不同的人体部位图上指出并说出它们的英语名称,并且让他们加以大小、长短等特征的描述,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很好。但光是制作不同特征的人体部位图片就花了备课教师很多的精力。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放大镜等功能,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二、合理利用网络

虽然,有些学校没有实现每个教室都配备信息技术装备,但每个家庭几乎都有电脑,即使没有电脑的家庭,现在时尚的智能手机也都能上网。因此,要利用网络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件难事,有些东西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网络中自己学习。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教师在课上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适当时机让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去阅读体会,再回到课堂中来实践领悟。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第4单元Halloween这课时,如果要把有关万圣节的背景、习俗等知识一股脑儿放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们可能会比较感兴趣,但占用的课堂时间太长,会导致其他知识点的讲授不精。所以我们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万圣节的知识,然后带到课堂上互相交流,教师结合文本教学稍加提点就行了。这样,教师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讲授学科与信息技术从内容到手段达到了真正的有机整合。从备课的角度来讲,我们也应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师指导用书,而应充分利用网络,汲取众家所长。网络上有许多现成的教案、课件,我们可以尝试“拿来主义”,借鉴一下。这样既节省了教师课前的很多时间,又能学习到别人的许多优点。当然,每个班的学生基础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班级的学风也不一样,教师在奉行“拿来主义”时,一定要加入一些适合本班实情的细节。而这个调整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

三、充分利用光盘、磁带

现行免费教材中配备了教材磁带或光盘,我们应该努力将磁带、光盘的作用最大化。教师可以每天都布置一些听读的作业,并请家长联合检查学生这方面的作业,将教学磁带、光盘真正用起来。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听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能培养语音、语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节省很多在课堂上教学语音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与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改版的小学英语教材教师用书中配备的教师教学用光盘非常实用,跟读、配音等非常方便,几乎就是现成的课件。我们可以将用于常态化教学,将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同时,鉴于目前电子设备很常见,很多学生都有MP3,老师可以建议学生将免费教材中配备的磁带或光盘里的听读素材转换成相应的格式存入其中,放在书包里,有空的时间随手拿出来听一听,读一读。这样,让学生听读能力时时受到训练,从而快速得到提升。

四、结语

第15篇

1.唤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让教师个体有一种强烈的内需和渴求,让教师专心致志地去专注和钟情自己的专业发展,自觉自愿自主自动地寻找自己职业生命所必需的原动力,潜心潜力地去接纳自己专业成长的必备元素。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把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看作是一种负担。走在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教师,会享受教育中的一切。

有一次朱永新教授一行到某校,就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老师们对话。当时有人戏称这是一次成功的“肉与萝卜”的对话,其结果是既使“萝卜”(教师)因受肉味而提升了“自身品味”,也使“肉”(专家)因此发挥了它更大的价值。这个比喻较好地说出了“专家引领”在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但,“肉”没有了,“萝卜”怎么办?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一个沉甸甸的问题。我认为,在一个面向现代化的社会里,“权威”已经失去了过去时代“一尊、一元”的意义,而“成长”本身也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设计,而正在成为一个开放的、对话的、互动的、自我不断消解与形成的动态过程。要实现这个自觉的专业成长过程,通过教育在线、校园网等论坛上的有效交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实现了教育理念、思维范式以及知识结构的更新。这种意义是多层次与多角度的,它首先让你在交互阅读中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理性的把握。阅读那博而广的无尽资源,在头脑中形成风暴,让其碰撞,让其激荡,让其在圆融汲取中最终积淀,以坚固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根基。

2.改革――创新备课形式

为了切实提高电子备课的实效,我们采取“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备课方式。主要做法是:幼儿园在平行班中,成立备课小组,备课前小组内老师进行讨论,课前讨论每周一次,每次两节课,要求老师们事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对教学设计在个人设想的基础上,再在组内进行交流,确定初步的教学流程后,由一位老师备好,给组内老师共享,上课老师根据自己以及班级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把修改情况用旁注写在教案上,同时写上课后反思。在下次讨论时,对上课的得失进行讨论。这样备课,真正提高了备课质量,并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提倡拿来主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拿别人教案为我所用。我们把老师的教案都集中在学校的备课资源库中,老师们随时都可以拿来用。网上的资料、教案、课件等就可以直接用,关键要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根据学生实际、教师自身实际,进行修改,体现教师个性。电脑备课方便快捷,省时高效,便于信息交流,使我们的教案图文并茂,具有无限的潜能。老师通过网上、素材库或其他系统下载、复制、剪切资料,借鉴其精髓,将声音、图像、画面录入自己的教案之中,充实了备课内容,教师看教案的同时还掌握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水平。特别是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物,通过网上或其他系统下载到自己的教案中,便掌握了这些内容,上课时就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同时,课件的制作优化了课堂教学。

3.评价――关注课堂教学

如何评价老师的备课,是提高电子备课质量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我们在教师电子备课栏目中强化“教材分析”,增设“学情分析”,同时提出从四个方面来评价老师的备课:一从听课看备课,特别关注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程度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二是从说课看备课,上完课后要求老师重点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和目标的定位;然后说教学设想、教学理念、教学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引领让老师觉得不能不去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三是从反思看备课,看教案的修改情况以及课后反思记录,特别注重教师富有个性的反思;四是从现场备课看备课,组织老师进行现场备课,来看平时备课。平时、期末检查评估时,重点检查‘个案补充”和“教学反思”,评出个性备课优秀教师,以引领教师凸现教学个性,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