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青蛙教案范文

小青蛙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青蛙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青蛙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唱会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并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知识目标:能根据节奏读歌词。

能力目标:了解力度记号中强、中弱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癞蛤蟆和小青蛙》风趣、活泼的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力度记号中强(mf)、中弱(mp)并运用到歌曲当中去。

学情分析

这首歌曲对于四年级来说并不难。歌曲不仅将小动物的叫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能进行表演,而且采用“对话”的方式更增加了情趣,相信孩子们会很积极的投入进活动中来。所以这节课设计以自学和引导为主来学习这首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

癞蛤蟆与小青蛙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三、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风格特点。(是怎样一个故事?)

(1)歌曲中的癞蛤蟆和小青蛙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介绍癞蛤蟆和小青蛙)

(2)你觉着这首歌具有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活泼)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有什么与我们平时听的其他歌曲不同?(演唱中有对白)

(3)他们相遇后心里是怎样想的?

2.复听歌曲

(1)请听到念白的地方学生跟着念(注意节奏)

男孩子:癞蛤蟆的话

女孩子:小青蛙的话

(2)前两句念白情绪?(高兴地、兴奋地)

后两句念白情绪?(失望地、生气地)

(3)再次聆听,跟着念白要读出不同情绪(边念边打节奏)

3.学唱歌曲

(1)指导学生念歌词(放音乐学生跟着节奏念)

(2)学生跟着琴轻声哼唱

(3)讲解重难点

(4)用活泼快乐风趣的声音完整地演唱

(5)情绪处理,力度处理(mp、mf)

癞蛤蟆声音:用中强

小青蛙声音:用中弱

(6)分角色演唱

4.为歌曲伴奏

加入响板、铃鼓、和鼓……

第2篇

设计意图: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幼儿操作性探索活动为基本形式的结构化的特色课程,《青蛙小姐的大笔小屋》这套游戏是语义认知类的游戏,目的是通过这套游戏发展幼儿对语音信息的理解能力,因此围绕青蛙小姐旅行的故事情境,我设计了这节《青蛙小姐旅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理解语言指令“长短、粗细、位置”的基础上,辨别、选择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发展幼儿对复杂语言信息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游戏目标: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理解复杂语言信息,理解长短、粗细等关系。 2.大展板上分层摆放各种礼物、教师用练习册。

3.《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青蛙小姐头饰、录音机等。 游戏分析:重点是使幼儿能根据语言指令找到符合要求的选项;难点是理解长短、粗细等复杂的语言信息。 游戏过程: 一、引入活动。 老师戴头饰扮演青蛙小姐带领幼儿随音乐进入游戏场地。 师:“春天来了,天气真好,我要背上我的旅行包去旅行,戴上旅行帽、太阳镜,还要带上我所有心爱的笔将旅途中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哎呀,这么多的东西要准备,我有点儿忙不过来了,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好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20支纸笔和《旅行包》图卡。 师:“我的旅行包和笔在小朋友的操作盒里,大家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笔是一样的吗?(长短、粗细不一样)旅行包一共有几层?上面的纽扣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三、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帮我将心爱的笔放入旅行包里,为了方便拿取请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放行吗?” 老师按照练习册三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选择合适的笔插入〈旅行包〉图卡指定的位置。 如:请找出三支不粗也不细、不长也不短的笔分别插入三个黄色纽扣的口袋里等等。 四、同伴之间互相交流操作结果。 五、游戏〈选礼物〉: 师:“谢谢大家帮我整理旅行包,在出发前,我还要去礼品店选一些礼品带上,旅途中还要去看望我的好朋友和汪汪,小朋友再帮我到螃蟹阿姨开的礼品店选些礼品好吗?” 教师按照练习册四逐一提出指令,幼儿根据指令在〈礼品店〉游戏图上找出相应的礼品,并在该礼品旁的空白处做上记号。 活动延伸:游戏〈送礼物〉 师:“为了感谢大家帮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我也想送给你们一件礼物,礼物都摆在我的礼物架上,你们想要一件什么礼物要说清楚它的特征和所处的位置,说对了我就将它送给你。” 幼儿说出礼物的不同特征及摆放位置,老师送礼物。

第3篇

[关键词]体育活动 训练跳跃 激发兴趣 促进发展

怎样让低年级学生有兴趣地练习跳,并使其能够在增加动作难度的基础上巩固跳的技能,是当前低年级跳跃类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模仿小动物是他们很喜欢的事情。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是他们理解和喜欢的,赋予学生“小青蛙”角色来练习跳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训练其跳跃动作,而且有助于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以体能为主的身心和谐发展。

1活动目标

1.1练习双脚并拢向指定位置跳跃,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发展学生双脚向前跳和连续跳的能力,锻炼腿部肌肉力量,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

1.2能遵守游戏规则,能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游戏。

1.3体验同伴间一起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活动准备

2.1知识:课前了解青蛙的基本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

2.2场地:废旧纸箱、蓝色绿色编织袋或废旧轮胎若干,围成池塘;或用跳绳、皮筋等装饰成小河沟。(在室外选择较平整的场地,用粉笔或其他记号笔在地上画若干类似荷叶的圈也可。)

2.3物品:青蛙妈妈胸饰一个,小青蛙头饰每人一个;小虫子(图片或模型)、小蝌蚪(图片或模型)、呼啦圈(绿色)若干;录音机、磁带。

3活动步骤

3.1激趣、导入、热身。

情景导入:师生分别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蝌蚪宝宝,来跟着妈妈一起游泳吧!游呀游,游呀游,长出了两条后腿,(蹬蹬后腿,踢踢后腿,屈腿压压);游呀游,两条前腿出来了,(抖抖前腿,甩甩前腿,晃晃前腿);游呀游,游呀游,小蝌蚪扭扭屁股,转个圈,摸摸你的尾巴还有吗?小蝌蚪变成什么了?――青蛙!(在轻快的音乐中,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做准备动作,通过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各关节慢慢活动开来,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为以下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3.2练习双脚并拢跳。

(情境创设: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到河对面去捉害虫。你们看,河面上有一些荷叶,我们要跳到荷叶上,踩着荷叶过河。)

3.2.1教师示范跳(两腿并在一起,准备起跳的时候,手向后摆,落地时,手向前摆。)眼睛看着前面的荷叶,两脚并拢站好,屈膝、向前轻轻跳过去,轻轻落地、微蹲,然后站好后再找一片荷叶,看好了再跳过去,这样一片一片跳过去,直到对岸。

3.2.2学生练习,教师个别指导。请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3.2.3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从不同高度的岸边往下跳。教师提出跳得高、远、轻的要求,在练习中重点强调起跳和落地的动作方法,注意保持身体的协调性。使每次练习各有侧重点。

3.2.4尝试学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在学生掌握双脚跳动作要领后,鼓励学生自由尝试单脚跳和单双替跳的练习。

(1)单脚跳:一条腿站直,一腿弯曲,紧贴在一腿的旁边。

(2)单双替跳:跳法同上,只是在交替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学生由双脚的自由跳跃到单双替跳,难度增加,注意跳的时候保持身体的平衡。

(学生初步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后,需要通过游戏或提高难度来保持他们的兴趣,从而巩固跳的动作,避免枯燥的纯动作练习)

3.3开展《小青蛙跳、跳、跳》的游戏,巩固跳的技能。

3.3.1分组游戏。情境创设: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今天我们要到河对岸去捉害虫,看谁能从荷叶上跳到对岸。”学生从起始线开始,从一个圈跳到其他圈里,一边跳一边说儿歌:“小青蛙,呱呱呱,见害虫,抓一抓;小青蛙,跳跳跳,害虫见我跑不掉。”引导学生学习小青蛙的跳跃动作,注意双脚跳的动作要领。看看哪只小青蛙跳得远,他是怎样跳的?请学生说说并个别示范,注意体会手臂和腿的动作要配合才能跳得远。

3.3.2在进行《小青蛙跳、跳、跳》的体育活动中,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圈和圈之间的距离;指导学生巩固双脚跳的动作,尝试练习单脚跳和单双替跳。

3.4放松整理动作――放音乐。

3.4.1师:今天你们这些勇敢的小青蛙,捉了那么多的害虫,高兴不高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庆祝一下吧!(跟着音乐做放松动作)

3.4.2现在,让我们和朋友去分享美食吧!(学生自由结合小组交流活动体会)

4活动建议

4.1学生“从高处往下跳”时有一个向前的冲力,因此,“跳台”不宜过轻,要注重稳定性、安全性、多用性。低年级“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基本定为20~30厘米。

4.2各个圈之间的距离约30厘米左右,圈的直径约为30厘米左右,并要根据孩子的弹跳能力适当改变圈的大小,改变圈的摆放路线(直线型、环形、蛇形),改变圈和圈之间的距离。

第4篇

近年来,在李海林等语文教学名师的带动下,追问式评课逐渐兴起并得到认可和推广。所谓“追问式评课”,即“以对话的方式,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追溯并反思教学理念,以期获得教学启发的活动”[1]。追问式评课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遵循由教学事实到教学理念的“追溯”路径。而作为一种新的评课范式,它的实践形态尚有待作进一步探索。2012年3月6日,湖北郧阳师专马磊老师赴十堰市五堰小学观摩吴春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荷叶圆圆》的课堂教学。3月10日,马磊老师与吴春林老师展开了追问式评课。本文拟对这次追问式评课的实践形态予以述评,以期促进追问式评课的实践探索。

一、追问式评课的准备

与以往案例不同,本次开展的追问式评课活动与上课时间相距4天。这是为了使执教者吴老师有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为了说课,吴老师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重新审视教案,回到最初的教学设计。

2.回顾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3.将学生上课时在教科书上做的笔记进行上交整理。

4.对本校同事听课记录作进一步整理。

5.与本校教师之间展开协作式评课。

在充分“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吴老师回顾并认定教学事实,进行自我反思,形成“说课稿”。

二、追问式评课的实施

本次追问式评课的实施大致可分为说课、对话两个环节。

(一)说课

吴老师在说课中指出,《荷叶圆圆》的学习目标一是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二是学习荷叶给别人带来快乐并将快乐分享他人的精神。这二者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吴老师既叙述了教学事实,也阐述了教学重建的设想。吴老师对教学事实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其中既有按照教学预设形成的教学活动,也有课堂上现场生成的精彩片段,此外还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

吴老师详细叙述了按照教学预设而展开的教学活动。

这堂课,通过向学生提问对荷叶的认识,并借以激发学生对荷叶的兴趣,然后切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先通过展示课件,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对荷叶有了基本的认识。要求孩子们尝试用赞美的语气把第一节读出来。

……

最后把这篇课文的主题升华:让孩子们进行讨论交流,比如荷叶给小水珠、蜻蜓、青蛙、小鱼都带来了方便,自然而然地引到第一自然段:“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荷叶非常美,但它不吝啬自己,而是乐于奉献自己。课末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们对文章复述的能力。

在谈到教学“青蛙”一节时,吴老师提到了课堂的现场生成。

让孩子们自己朗读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的同时加以简单的引导:“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小青蛙在歌台上唱歌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当时我看见有一个孩子,他在那里跃跃欲试想做小青蛙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样子。有些孩子就显得激动了,也想模仿小青蛙呱呱叫的样子。于是我就临时找同学做小青蛙呱呱叫的动作,这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涉及到。而那个孩子确实把小青蛙蹲在歌台上呱呱叫的情态做出来了,这一情境也催生了这节课的。这是我的意外收获,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达到了最初设计不找同学来扮演小青蛙所没有的效果。

一年级的孩子是“天真”的。杜威指出,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的引导者和启发者。[2]在这里,吴老师之所以关注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就在于她深刻把握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运用于到平日教学过程中。

在具体研读分析每一节之后,则由教师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谈到此处,吴老师提出了教学重建的策略。

课堂上我把他们分组分角色朗读。其实朗读时应让他们边读边演:读课文中小水珠部分的孩子们就做出睡觉的样子,在摇篮里晃来晃去;读课文中小蜻蜓部分的孩子,就做出小蜻蜓扑闪着翅膀的样子;让孩子们一边读一边动,这样读的效果会更好。这是后来想到这节课需要进一步优化的环节。

(二)对话

吴老师说课后,马老师对吴老师的教学事实作出进一步概括总结:

你在“说课”过程中,说到教学预设却没有在课堂上展现的东西、临时生成的东西,还提到了教学重建的策略。这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朗读感受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如果这个过程脱离文本,就有可能变成一节纯粹的思想品德课。我觉得这堂课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学习荷叶将快乐分享给他人的精神始终没有脱离文本,一直依据着文章的语言进行教学。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主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其实学习朗读和学习荷叶这种精神是相统一的。

对此,吴老师表示认可。马老师针对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展开了一系列的追问。本文在此举例介绍。

1.教学资源的利用

第5篇

【调整一】还幼儿一个真实的课堂

【调整原因】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会刻意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却忽略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创设的适宜度。首先,原方案中情境设计多,幼儿角色变化快,从起初的“小司机”,到一物多玩中的“小朋友”,再到学本领的“小青蛙”,这使幼儿难以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且情境间过渡也不自然。调整后的方案教学结构非常清晰,始终围绕幼儿怎么玩方垫这条主线展开,且没有频繁的角色变换。其次。原方案中的有些内容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如“听信号灯开汽车”游戏更适合小班幼儿,对于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因此调整为做热身操。再次,原方案中一些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来说,他们对田埂几乎一无所知,师幼双方其实在做着看似有趣其实无意义的游戏。教师应该摒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紧扣活动主题,从幼儿的内在需要出发,创设自然、合理、真实的活动情境。

【调整二】还幼儿一个简单的课堂

【调整原因】1.原方案中材料准备过多,耗时耗力。其实。材料不在于多少,关键是如何发挥材料的最大使用价值。教师应多角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功能,选择真正能够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材料。调整后的方案以方垫为主要材料,并做到了物尽其用。2.原方案中场地变换频繁,往往会造成环节上的拖拉和时间上的隐性浪费。调整后的方案减少了场地更换的次数。以散点练习为主,使幼儿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场地中轻松参与活动。

第6篇

立定跳远教学教案

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内容

立定跳远

教学

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学习青蛙跳远,让学生了解到立定跳远的基础技术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立定跳远的学习,使85%的学生初步掌握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15%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完成立定跳远;

3、情感目标:体验学习情境,享受成功乐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良好的集体主队精神。

教学

重点

重点:摆臂和蹬地的配合,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教学难点

难点:手脚配合协调,跳起挺胸收腿

场地

操场

器材

小垫子、乒乓球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热身引入阶段(6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安全教育

二、热身活动:

1、慢跑:引入情境“快乐蝌蚪游啊游”。

①语言描述,进入情境;

②学生模仿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韵律操:我是一只小青蛙。

组织:

×××××××

×××××××

×××××××

×××××××

要求:快、静、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❶❷

❸❹

×××××××

×××××××

×××××××

×××××××

动作优美、大方

1、教师语言要清晰。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

3、老师:同学们,在一个清激的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在池塘里快活地生活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当这群快活的小蝌蚪好吗?

3、语言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提示进行各种动作慢跑。

4、指导并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做韵律操。

5、指导学生与人交流。

1、学生站4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堂课内容

2、在排头的带领下,学生模仿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创编动作,自由的在规定区域内进行热身慢跑。

3、在音乐节奏的带动下,学生跟着老师做一段简单的韵律操,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

1、提高精、气、神。

2、增强学习兴趣。

4、热身充分预防损伤。

5、学会自动交流

技能学习阶段(8分钟)

一、长成青蛙学本领。

(一)

立定跳远教学:

1、老师进行动作示范并讲解

动作要领:

手臂向上准备好;

往后划手弯腿腰;用力蹬地手上摆;挺胸收腿跳更高。

老师强调动作重点:

①双脚同时起跳和落地,

②手臂上摆时迅速有力,

③跳起时挺胸收腿。

2、学生练习:

(一)

分解练习:A.原地向上跳,做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手臂迅速上摆,手肘高于头。

B.原地收腹跳,做跳起后收腿练习5次。

口诀:①手上举;

②往后摆:

③跳起来。

要求:跳起后挺胸收腿。

(二)完整练习:立定向前跳远,强调摆臂迅速有力,超过头顶,跳起时挺胸收腿(8次)

×××××××

×××××××

×××××××

×××××××

认真听,仔细看

×××××××

×××××××

×××××××

×××××××

好好做,努力学

×××××××

×××××××

×××××××

×××××××

1、教师情境引入:小蝌蚪天天锻炼,很快就长成小青蛙了。为了更好的长成一只强壮的青蛙,他们想到要先向老师学习本领,让自己成为跳得最远的青蛙。

2、教师展示立定跳远跳法

3、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学会本领,我们先来做一些辅助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怎样说好口诀。

3、教师巡辅各组,及时纠错。

1、集中起来进行点评。

2、表扬同学们手臂上摆迅速有力且超过头顶、跳起后挺胸收腿两脚同时落地。

3、指出不足:有得小青蛙太往上跳,有的小青蛙太往前扑导致不远。

1、认真听教师的讲话,认真观看示范表演。

2.

学生到场地中练习。

3.

找出合理的跳跃方法。

4、师生共同边表演边归纳口诀。

1、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

2、积极思考,部分学生能完成动作。

流程

教学内容

组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达成

技能提高阶段(6分钟)

1、跳高度练习:

将两个体操垫重叠作为30cm的高度障碍,进行跳跃角度进行练习。

2、跳远度练习:

将体操垫横放于离起跳线30cm远的地方,进行跳远练习;

3、纠错:

抽取学生展示,表扬学生手臂上摆且迅速有力、挺胸收腿落地远。

再次练习,改正不足。

4、挑战自我:

设置35cm、45cm、55cm距离的三个等级线,分别为“可爱蛙”、“勤奋蛙”、“强壮蛙”,看看自己成长为什么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巡视指导。

2、提出要求,各组排好队,一个一个进行。

3、注意安全

1、教师集合同学进行纠错。

2、抽取学生上来展示。

3、进行点评和表扬。

1、教师:同学们,经过了学习,你们想知道自己究竟成长为什么样子的青蛙了吗?

2、教师进行等级讲解,并鼓励。

1、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站队。

2、尊重同学、排好队伍。

3、注意安全。

4、迅速按老师的口令进行站队。

5、认真看,仔细学。

6、挑战自我,努力完成任务。

1、认真听讲解,尊重老师

2、能够成功完成老师要求的动作。

3、巩固练习。

素质练习阶段(10分钟)

游戏:

大显身手捉害虫:方法:把学生分4组,采用爬的方式过去捉害虫后,按原路采用跑的方式返回把害虫放入桶里,拍击第二位同学手掌,依此类推。最后比比哪组最先捉完害虫,本领最棒。

要求:

1.每次只能捉一只害虫。

2.跑完后站回队伍后面,不影响其他同学比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教师:青蛙战士们,让我们一起帮助农民伯伯消灭掉害虫好不好?

2、将“害虫”和“益虫”一起放进桶内,让学生分清楚再进行捕捉。

3、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4、鼓励加油。

1、遵守规则,排好队形。

2、为同学加油。

1、发展学生上肢力量,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能力,促进同学间友谊。

整理放松阶段(5分钟)

得胜归来喜庆功

×××××××

×××××××

×××××××

×××××××

1、师:我们成功地消灭了所有的害虫,同学们真是一群本领高强的捕虫能手。让我们载歌载舞,欢庆我们的胜利。

1、音乐起,学生自行设计动作,随音乐的节奏放松,尽情跳

2、教师点评,表扬大家都成为了一只合格的小青蛙。

1、放松心情,提高学习兴趣。

2、学会回顾学习内容。

3、讲文明、懂礼貌。

心率

150次/分

密度

38%

第7篇

一、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中学任教的体育老师,目前自己工作的学校条件、师资情况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现状很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只是做做准备活动,做做游戏,打打篮球,完了学生在操场自由活动,这也的的确确是当前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真实的现状。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对偏远农村中学的体、音、美 三科教学戏称为“唱音乐”“玩体育”“画美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十分清楚地写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实际状况却不完全是这样,现在大部分家长只去重视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很少有人去关心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事情。但是,体育重要吗?当然是很重要了。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因此,我针对初中生身体和心理特点设计了若干个教学小案例。

二、体育教学案例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能分析

1、从思想上以动机教育促学生创新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同,形成的目标过程结构也不同,往往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目标明确的学生会在种种体育活动中坚忍不拔,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和过程更具有创造性,进行扩散思维练习。如:学生参与过程-----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并处理过程------汇报结果。此方法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扩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2、从内容上创设情景进行创新教育。

案例:立定跳远教学

教学初一学生“立定跳远”,可采用小青蛙找妈妈的线索:

(1)开始就引导学生成为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在找妈妈的途中遇到小动物,指导学生模仿小动物作准备活动。

(2)遇到小河,要踏石过河(专项准备),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

(3)小青蛙学到了本领勇敢地过了河,在稻田里消灭害虫。于是,他们拿起武器(小沙包)去消灭害虫(投准)。

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与妈妈一起载歌载舞(放松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初一学生好奇、善于模仿的特点,并巧妙地利用游戏代替枯燥的动作技能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整个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

三、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创造的小个体,要从小激励每个学生有创新的欲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腰间转动,而我却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动学生的脑筋,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1、扩散思维:圈可在手上、颈上、上臂中、膝中旋转,也可单腿进行等。

2、求异思维:呼啦圈摆在地上一个个相连,可进行单腿跳练习或单跳双落练习;一组学生手持圈竖成一排,另一组“钻山洞”练习;等等。

经过以上的创新练习,学生由乏味变成兴致勃勃,大大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动作技能的动作要领,注重学生体育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更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他们成为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案例:学习弯道跑的技术

在弯道跑技术讲解中,先不讲课示范,而让学生先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体会弯道跑技术。在跑动中提醒学生注意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在弯道上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个手的摆臂幅度大小,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认可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归纳,自主学习,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弯道跑技术的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创新

准备活动的热身操节奏要稍快,把身体充分活动开。整理运动的运动要柔和缓慢。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编操,一组准备一套热身操,在音乐伴奏下跳,充分活动身心。

案例:放松“照镜子”

游戏由两人一组,一人模仿另一人的动作,要求好像“一个人”在照镜子一样。

通过游戏,使学生放松了身心,得到了美的享受;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六、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第8篇

作为一名长年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体育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

的现状较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只是做做准备活动、

做做游戏、打打篮球,完了就让学生在操场进行自由活动。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

,很多人对偏远农村小学的体、音、美 三科教学戏称为“唱音乐”“玩体育”“

画美术”。现行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实际状况是: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

的文化课成绩,很少有人关心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发展。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针对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设计

了若干个教学案例,目的是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同时在玩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

力。

二、体育教学案例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效能分析

1.从思想上以动机教育促学生创新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不同,往往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目标明确的学生会

在种种体育活动中坚韧不拔,其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和过程更具有创造性,能进

行扩散思维练习。学生参与过程—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并处理过程—

汇报结果的方法,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扩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2.从内容上创设情境进行创新教育

案例:立定跳远教学

教学“立定跳远”时,可通过小青蛙找妈妈的线索来教学:

(1)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装扮成一只可爱的小青蛙,在找妈妈的途中遇到小动物,

指导学生模仿小动物做准备活动。

(2)遇到小河,要踏石过河(专项准备),要过比较宽的河,进行立定跳远的训

练,看谁的本领学得快。

(3)小青蛙学到了本领,勇敢地过了河,在稻田里消灭害虫。于是,他们拿起武

器(小沙包)去消灭害虫(投准)。

小青蛙终于找到了妈妈,与妈妈一起载歌载舞(放松活动)。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好奇、善于模仿的特点,并巧妙地利用游戏代替

枯燥的动作技能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

三、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创造的个体,要从小激励学生有创新的欲

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腰间转动,而我却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

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1)扩散思维:圈可围着手、颈、上臂

、膝旋转,也可单腿进行等。

(2)求异思维:呼啦圈摆在地上一个个相连,可进行单腿跳练习或单跳双落练习

;一组学生手持圈竖成一排,另一组“钻山洞”练习等。

经过以上的创新练习,学生变得兴致勃勃,提高了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

创新欲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动作技能的要领,注重增进学生的体育知识的道

德的修养,更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案例:学习弯道跑的技术

在弯道跑技术讲解中,教师先不讲课示范,而是让学生先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体

会弯道跑技术。在跑动中提醒学生注意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在弯道上

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个手的摆臂幅度大小,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体验

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认可学生的能力。学生自己归

纳,自主学习,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弯道跑技术的学习。学生

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五、准备活动与整理运动的创新

准备活动的热身操节奏要稍快,整理运动的动作要柔和缓慢。教师可以让学生课

后分组进行编操,一组准备一套热身操,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以充分活动身心

案例:放松“照镜子”

游戏两人一组,一人模仿另一人的动作,要求像“一个人”在照镜子一样。

通过游戏,学生放松了身心,得到了美的享受;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满足了

他们的表现需求。

六、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自制教具,不仅弥补了器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创造能力及表现欲望,使学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学校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

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认真处理好能力、智力、知识、技术、技能与增强体质的关系,要像落实“双

基”任务一样,在每节课中抓好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兴

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乐学乐用。体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拓阔视野,

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研究,学习新理论、了解新信息、树立新观念、

掌握新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练习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因此,在体

育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角度

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的可创造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向学生

提供富有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思考、明

第9篇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概念、及其必须坚持的

启发式教学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和竞技性,注重学的眼前效益,而“启发式”教学不仅着眼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它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影响学生终身的体育态度和行为。“启发式”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学生仅凭兴趣和爱好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启发式”教学要遵循科学合理原则:模式程序的设计合理,组织、教法灵活巧妙,符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适当负荷的运动规律。“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为基础的,整个教学活动应围绕着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展开,教师是配角,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角,起主体作用。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引”和“用”

针对传统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依据“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上述的三个原则。我是这样采用“启发式”教学的。

1.“启发式”教学法在情景教学中的引用

在三年级单、双脚跳教学时,要求学生分散模仿兔跳、青蛙跳。“同学们看见过青蛙和兔子跳吗?”学生都说看见过。“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兔子和青蛙是怎样的,互相交流一下。”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边说边情不自禁地做起来。“接下来请‘小青蛙们’和‘小兔们’到草地上去,干什么呢?小青蛙可以捉害虫,因为捉害虫的本领要从小练起;小兔子可以去吃草,因为兔妈妈上班去了,小兔子肚子饿了,要学会自己找食物吃。请注意,小青蛙和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好!‘小青蛙们’,‘小兔们’出发吧!”同学们有的做小兔子,跳来跳去“吃草”,有的做小青蛙跳来跳去“捉害虫”,忙得不亦乐乎。

2.“启发式”教学法在比较推理中的引用

在前滚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团身的动作要领,我在练习前与学生展开了一番对话:“同学们认为一块砖好滚动还是一个篮球好滚?”学生回答:“篮球好滚。”“那知道为什么吗”?有的同学说因为篮球是圆的,所以好滚。我没有否定后面一些同学的说法,又举出了铅球的例子,“请问铅球和砖头哪个重?它们俩谁好滚?”同学们议论起来,最后得出虽然铅球比砖头重,但因为铅球是圆的,所以比砖头好滚。“既然同学们都认为球比砖头好滚,那么在练习前滚翻的时候我们应该像球还是像砖呢?”同学们异口同声说像球。“同学们在原地开始团身动作,我则来回巡视,及时点拨指导,同学们的团身动作做的很好,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团身对前滚翻的重要性,使前滚翻动作中团身这个难点迎刃而解了。

3.“启发式”教学法在语言探索中的引用

在进行跳高起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知道用力踏跳的重要性,我先做了个篮球反弹的小实验,接着问学生:“为什么篮球落地后弹起来不一样高呢?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最后得出是因为老师用力不一样。我又问:“那老师用力拍球弹得高,还是少用力拍球弹得高呢?”学生异口同声说:“用力弹得高”。我接着说:“既然你们都知道用力弹得高,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样新本领,那就是跳高,如果你们想练好这样本领,必须用力蹬地,因为你越是用力,地面对你的反弹力越是大,使你跳得越是高。”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老师,快教我们新本领吧!”我顺势开始了跳高起跳的教学。

4.“启发式”教学法在激励与实践中的引用

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认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实践中去。如“这个同学真勇敢”“这个同学练得最认真”“你的动作真漂亮”“这一组排队最整齐”等,这些简短、鼓励性的语言,既肯定了同学,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在练习单杠前滚翻下时,个别同学不敢翻,可对同学说“勇敢点,别害怕,我会保护你,只要手抓住杠,胆子大一些,保证能完成!”这样,学生听了不但没了心理负担,更好地完成动作外,还对以后的学习增强了自信心,在课后也能自发地去练习。

因此,“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方法中还可以采用:(1)直观启发;(2)比喻启发;(3)对比启发;(4)练习启发等等。这些启发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越是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因为教学的一切活动主要都是教师来设计并执行的。如果教师的教法单一或运用不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会削弱,“启发式”教学的性质会改变,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在按照设计程序进行“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多种“启发”性教法,并学会合理运用。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理论课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我们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所选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教学要与实践达到充分的结合,使教学与幼儿教师的岗位尽可能的对接,以提高学生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胜任幼儿教育工作。为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特点和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灵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

一、创设幼儿园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校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个性张扬,喜欢专业技能课,如舞蹈、琴法、唱歌、美工制作、舞台表演等,对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认识偏差,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课就能当好幼儿老师,从而忽视幼儿教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为转变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我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幼儿园教育案例,根据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案例,来使学生明白学习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性和有趣,同时制作画面优美,佩带动感视频和音乐的课件来吸引学生,感动学生。

案例:关于蛇和青蛙的提问。一名教师提问小朋友:昨晚外面下了一场大雪,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等可爱的小动物都出来在雪地上画了很多幅美丽的图画。那么蛇和小青蛙为什么没有出来画画呢?一名男生回答:小狐狸、小兔子、小松鼠他们的妈妈很有钱给他们买了带毛的衣服,它们不怕冷就出来了;而蛇和小青蛙他们都没有带毛的衣服,太冷就没有出来。老师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笨,不知道蛇和小青蛙已经冬眠了吗?根据该案例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个老师的教学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错在哪里? 找出该幼儿老师所犯的四个错误,并分析为什么错了?学生热情很高,能找出明显的1-2个错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该幼儿老师没有学好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错误一:不懂得幼儿思维的特点,幼儿是根据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的(冬天小孩子需要穿厚厚的衣服才能出来,推理认为动物也像人一样冬天需要穿厚衣服才能出来玩);错误二:不懂得暗示的心理学规律,消极的心理暗示(骂孩子笨)会给孩子带来非常不好心理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带来如何好的结果;错误三:不懂得教育理论,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骂孩子笨),不会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错误四: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孩子,使孩子不能学会探究知识,不能学会在思考中获得问题的答案,经常直接把问题答案告诉孩子的结果会造成儿童大脑懒惰,不愿思考,依赖他人给予答案。

从上述分析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发展情况(举北京方庄三幼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只有学好幼教专业理论的幼儿老师才能成为最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引入幼儿园教育活动实例,讲授理论

中职学生的特点是不喜欢枯燥的理论教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结合起来,我在理论教学中引入大量的幼儿园教育实例,如在讲授《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节中,我引入鹤立幼儿园超前教育的例子,层层分析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否符合幼儿园智力教育目标,并引发学生思考当前幼儿家长一味让孩子学习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等。为培养幼儿自信心及如何培养幼儿自信心,我引入“母亲与家长会”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自信心。

案例:母亲与家长会。第一次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批评了孩子。说孩子有多动症,请妈妈领孩子去看医生。老师说别的孩子能坐住10分钟,而她的儿子最多坐住2分钟。妈妈很伤心,回到家儿子还问妈妈,老师表扬他什么了。妈妈只好说老师表扬了,说你以前最多能坐住1分钟,现在能坐住2分钟了。希望以后更好。孩子很高兴,第二天又去幼儿园了。小学的第一次家长会,妈妈去了。老师把妈妈留下来说,你的儿子是不是应该换所学校读书,妈妈问为什么。老师说,你的儿子考试全班倒数第2,去看看医生吧,做各智力测试看是不是弱智。妈妈伤心极了,幼儿园的标签是多动症,小学的标签是弱智。妈妈回到家没有吃饭,儿子走了过来等着妈妈批评。妈妈却说,孩子,老师没有批评你,只是说你的问题就是太粗心,如果你学习能细心些,至少能超过你的同桌,他是第27名。孩子听了这话眼前一亮吃了两碗饭,第二天很早就上学去了。初中毕业前的家长会,还是妈妈去了。会后老师没有把妈妈留下来,母亲急了去找老师问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的儿子很不错,有潜力,如果运气好也许能考取重点高中,妈妈终于开心地笑了。儿子来接妈妈,妈妈对儿子说了老师的话,儿子很争气不仅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该案例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读感动得流泪,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最正确和有效的?学生讨论,发言很积极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模拟表演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教育情境剧。

三、学生模拟幼儿老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适用教育理论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理论并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理论,教师出题目和标准,要求学生自编幼儿园情景剧在课堂上展示,一个或两个学生演“幼儿”,一个学生演“幼儿老师”,展示该“幼儿老师”的教育策略,然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该“幼儿老师”的“教育”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育原理。

四、分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

鼓励学生经过思考并分组讨论、分组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请教师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小组网上查找资料,形成小组研究短文,开展小组竞赛,看哪些小组提出的问题及研究的结论更具价值。如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对幼儿园教育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11篇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老师已经在这方面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技术素质及教学能力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新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更好的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本文将细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运用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在给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与变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老师已经在这方面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技术素质及教学能力的体现。例如:在一次专题活动中,我听到了关于对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种评价:这是一次优质课评比。几乎每一堂比赛课都用上了多媒体电教手段,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的作用。但在这些课上,我看到不少老师忙于操作电脑而缺乏了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设置好的一幅幅画上、一个个程序之中,教学的灵活性显得不够。这是否走进了误区?这是否有滥用多媒体的倾向?多媒体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具象来表示抽象,但是多媒体也可能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学生更大的依赖。透过这些现像,笔者就>!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

根据音乐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音乐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是音乐教师所必需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运用能力必将与学科运用能力相整合,将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里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重塑自我,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超越技术因素,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在教学领域里继续发挥能工巧匠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倾向,甚至认为教学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工作。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论调。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要积极主动去学习,人是能够掌握任何工具的。而教学机器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例如:新人音版一年级的欣赏曲目《玩具兵进行曲》。全曲分为了三个片段,分别描述玩具兵在“游行”、“玩耍”、“回家”。虽然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描绘都很形象、生动。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光听是不可能听懂的。于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听片段音乐的过程中,我分别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内容的vcd画面,使他们对曲子内容的认识就在听与看中完成。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的内涵。在理解了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一步表现音乐的内容,就会轻而易举了。

第二、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在今年6月份我市第二届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优质课展中有幸请到了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对课例进行点评。他在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 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

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 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三.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首先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其次精心准备,做好课前的检查工作。这无疑也是保障课堂实效的有效举措之一。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把怎样运用教学媒体列入必要的内容,精心计划,精心准备。在我们的教案中应体现出多媒体使用的程序与方式。在课前应检查设备有无障碍。所用教学媒体软件,必须事先看一遍听一遍,以免临时出问题,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宝贵的时间。

最后是在上课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工作,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必须研究的对象上去。哪些时候应提出问题,哪些问题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环节应提醒学生注意,都要井然有序。使用多媒体,一定要选择最佳时机,以保证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作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管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在分别介绍单簧管和大管时只出现的单一的画面,在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时再同时出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常常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都把动画设置在停止状态,以便于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软件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⑴《音乐课程标准》

⑵《中小学音乐教育》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老师已经在这方面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技术素质及教学能力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新问题。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堂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更好的优化我们的音乐课堂?本文将细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运用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在给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与变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部分老师已经在这方面走上了另一个极端,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而忽视了教师自身技术素质及教学能力的体现。例如:在一次专题活动中,我听到了关于对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种评价:这是一次优质课评比。几乎每一堂比赛课都用上了多媒体电教手段,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的作用。但在这些课上,我看到不少老师忙于操作电脑而缺乏了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设置好的一幅幅画上、一个个程序之中,教学的灵活性显得不够。这是否走进了误区?这是否有滥用多媒体的倾向?多媒体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具象来表示抽象 ,但是多媒体也可能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学生更大的依赖。透过这些现像,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

根据音乐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音乐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是音乐教师所必需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运用能力必将与学科运用能力相整合,将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里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重塑自我,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超越技术因素,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在教学领域里继续发挥能工巧匠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倾向,甚至认为教学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工作。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论调。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要积极主动去学习,人是能够掌握任何工具的。而教学机器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例如:新人音版一年级的欣赏曲目《玩具兵进行曲》。全曲分为了三个片段,分别描述玩具兵在“游行”、“玩耍”、“回家”。虽然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描绘都很形象、生动。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光听是不可能听懂的。于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听片段音乐的过程中,我分别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内容的vcd画面,使他们对曲子内容的认识就在听与看中完成。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的内涵。在理解了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一步表现音乐的内容,就会轻而易举了。

第二、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在今年6月份我市第二届中小学音乐新课程优质课展中有幸请到了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对课例进行点评。他在点评中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 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 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 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三.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首先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第一册第7课欣赏曲《小青蛙》中,我设计了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暴雨、公鸡等不同形象。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美丽的月色;小青蛙玩耍、捉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小青蛙勇敢地面对暴风雨的侵袭;风雨过后,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小青蛙继续劳动在湖面上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又根据音乐力度的强弱、速度快慢、音色的变化完整地展现了故事的起始、经过和结果,学生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其次精心准备,做好课前的检查工作。这无疑也是保障课堂实效的有效举措之一。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把怎样运用教学媒体列入必要的内容,精心计划,精心准备。在我们的教案中应体现出多媒体使用的程序与方式。在课前应检查设备有无障碍。所用教学媒体软件,必须事先看一遍听一遍,以免临时出问题,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宝贵的时间。

最后是在上课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工作,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必须研究的对象上去。哪些时候应提出问题,哪些问题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环节应提醒学生注意,都要井然有序。使用多媒体,一定要选择最佳时机,以保证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作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管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在分别介绍单簧管和大管时只出现的单一的画面,在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时再同时出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常常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都把动画设置在停止状态,以便于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 ,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软件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⑴《音乐课程标准》

⑵《中小学音乐教育》

⑶《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__年

⑷《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何工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

第12篇

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喜爱的部分,感受秋天的美好。

3、

抄写喜欢的语句,积累好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重点:通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本课的语言美。

难点:体会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

配乐播放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

2、

在播放中提问: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自由谈。

3、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那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秋雨吧。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出示生字词,读(齐读、个读、领读、排火车读都可以,重点强调几个字)

三、

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1、

指名生分段朗读课文。引导生思考: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每段内容是什么?

2、

随机出示课件:打开大门,走进秋雨,五彩缤纷的颜料盒。(银杏树、枫树、田野、橘子、柿子、……)气味(各种水果)

小动物们……

一首歌

3、

随机板书:钥匙

颜料

气味

小喇叭

丰收的歌

快乐的歌

四、

拼读课文,感悟秋雨。

1、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

随机变化。(生说哪一段就讲哪一段,不必苛求顺序。)

第一段重点:注意清凉和温柔两个词,体悟感觉。

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

语气轻柔

第二段:

1、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秋天的凉爽”“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2、拟人句:“橙红色是给果树的……你挤我砸,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你挤我砸可让生表演。

“仙子……频频点头”学习比喻句、拟人句要随机出示图片(相关的)在学习句子时要多种方式反复体会读。

第三自然段:

1、

出示图片:梨、菠萝、苹果、橘子

2、

师:深深吸一口气,闻到香味了吗?美美的体会读一下,在文字中品尝水果的味道!

3、

思考:还会有什么味道呢?

第四自然段(图片)

1、

秋雨吹起小喇叭会对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2、

说说小动物和植物们为过冬做了哪些准备,可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提示:小青蛙冬眠。

第五段:总结、赞美,给人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

总结全文感悟:

秋雨带给了我们什么?你最想在秋天里干些什么?

第13篇

1.通过水中的学习和体验,了解和体会水中游泳活动的特点,逐步适应水中环境,消除怕水的心理,培养勇敢、坚毅的精神。

2.通过系列的水中游戏,掌握正确的水中呼吸和换气方法、水中行走、漂浮与滑行的技巧,提高水性。

3.通过模仿老师示范,初步学习蛙泳的技术动作,体验蛙泳动作。

4.通过水中游戏和学习,提高水中平衡能力、协调性和促进完善心肺系统功能。

5.通过观察和水中练习,树立水中游泳活动的安全意识,能互帮互助学习。

二、单元教学内容

为达成以上单元目标,选择促进学生熟悉水性的系列小游戏,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在水中自由走、跑、漂浮与滑行、水中呼吸和换气方法等内容,最后以模仿小青蛙水中游进为发展性教学内容。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在6~8岁之间水平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天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望强,对多数体育活动均比较感兴趣,但其学习往往从直接兴趣出发,注意力不稳定、也不持久,且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干扰。本单元以“我是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为主题,将游泳活动中熟悉水性的系列技巧巧妙地融入游戏中,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游泳体验与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有趣”,在互帮互助中找到“乐趣”,在展示技巧和本领中促进“志趣”,以充分感受游泳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水平一的学生要学习一些游泳的基本动作,如水中呼吸、熟悉水性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水的特殊活动环境,发展其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的能力并增强体质。通过系列水中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水中走、跑、呼吸和换气、漂浮与滑行等方法,帮助其消除对水的恐惧感,熟悉水性,为正式的游泳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发展其协调性和灵敏性,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其水环境耐受力,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五、课时安排

六、单元教学评价

用单元学习评价卡对本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内容随时进行评价,做到课课评、时时记,及时了解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活动中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情况。

【点评】:潘绍伟先生在谈及如何破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困局时强调要注重教学设计,他还表示:“不怕没有办法,就怕没有想法”。猛一听感觉有些形而上,但是在这里,“有想法”实质上就是在强调体育教学必须做好教学设计、必须要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

“有想法”体现在教学设计环节上,说白一点就是在深入研究学生、研究内容、研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学习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乐意参加的手段与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本次选择的这几篇教案能够较好地体现这一点。

比如徐仲书老师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形成动作,建立“动作速度快”的身体感知。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凸显了“快”的概念:比如借用学生熟悉的游戏“抓手指”“踩脚尖”来体现动作反应的快;比如主要内容教学中“两人一组,一人准备启动,一人拍打其后腿(后手臂)”,形成知识的迁移;比如进行前后多次定时跑并进行参照对比,使学生对“快”有了多个层面的感知;比如把传统游戏“黄河长江”作为一种趣味的练习手段进行巩固学习内容的手段,依旧凸显出本次课的主题。

《拦网》教学设计虽然有人说难度较高、学生的成功率较低,但是学生通过学习,在来球判断、起跳时机,动作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提高,运动技能既为目标又为载体的功能就得到体现了。同时在教学中,用排球击篮板进行空中接力就是一个精妙的手段迁移;两人一组配合去拦用弹力绳悬挂的排球,虽然方向的不确定性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挑战,但又恰恰符合了实战情境的要求,这些手段可以说让学生乐在其中。

本期还特别选择了一个单元的计划刊出,而且还是一个游泳题材,这是不多见的。游泳单元设计以“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儿”为主题,将熟悉水性的系列技巧巧妙地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觉“有趣”。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掌握水中走、跑、呼吸和换气、漂浮与滑行等方法,为正式的游泳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几篇教学设计不再列举,但是“精心设计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来达成目标”是这期教案的共性。

第14篇

关键词:新课标;视障教育;美工课程;教育教学

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影响对事物直观的视觉认识,从而导致其认知落后,身心发展不完全健康。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然而我认为视障学生的美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而盲校美工教学就是一方面对视障学生视力潜能的开发和缺陷的补偿,逐渐形成“以手代目”“以耳代目”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美工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受和欣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盲校美工课程标准》的文件精神指导以及多年的盲校美工教学经验的积累,对盲校美工教学谈谈浅见。

一、细读新课标,思考美术课程四个领域的教学要求

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主要是以造型游戏为主,内容贴近生活,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概念,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学会交流和合作。“造型•表现”的这一部分内容可操作性强,是盲生学习美工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所占课时较多的部分。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会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视障学生视觉图像缺失,很难准确的把握形象的外形特征,从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利用学生的触觉进行补偿,学会触摸发现外形特点的方法,教会学生用手去观察的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图像,才能有后期的设计和想法,思考如何化难为易,化解视障生对手工制作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长久兴趣。例如在低年级教授黏土《小青蛙》的时候,通过游戏情境创设,激发学生运用听觉等多感官感受夏日池塘边的一片蛙声,再通过青蛙的习性介绍,让学生们了解青蛙,对小青蛙感兴趣,从而过渡到青蛙的特点,大大的研究,白白的肚皮,大大的嘴巴等等,然后通过归纳简化小青蛙的卡通形象,通过小青蛙的制作教会学生搓圆,并且粘连成青蛙的造型,低视力的同学提高一些细节的要求。最后同学们还可以通过表演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1]。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基础能力后,就是培养视障学生的设计和应用的能力。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们根据视障学生的残疾程度和动手能力进行搭配分组,采用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例如:在《快乐的圣诞节》一课中,每组由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搭配分组,每组由一名低视力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以自由下位分配任务,指导全盲学生制作基础零件并合作进行组合,最终完成“快乐的圣诞节”作品,而且这节课每组的圣诞节作品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创意。因此,我认为适度宽松的课堂能够让视障孩子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其实视障学生手视觉障碍的影响激发他们的设计意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认为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的事物,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暂时还不具备实现自己想法的制作能力,但是还是要引导视障学生大胆去思考,适时在制作过程中提供参考意见和援助之手,这样对于培养视障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视障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盲生受视力缺陷的影响,大部分直观印象是依靠双手的触摸去感受外形轮廓和一些细节,因此我常常带领学生去触摸,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指尖去感受美,再锻炼学生的手部精细动作,通过不同的手工制作方法表现出来,从而创造美。例如:在《小雏菊》的美工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领到校园中,去感受阳光,触摸不同的花朵,感受不同花朵的花瓣外形、大小、纹理,甚至花蕊的形状手感都有所不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出小雏菊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创作。回到教室中,学生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手工材料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小雏菊。全盲学生有选择运用超轻黏土去表现,低视力学生有选择运用折纸的方式或剪贴的方式去表现,也有学生选择相互合作运用多种材料综合表现,最后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是不错的美工作品。“欣赏•评述”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人的发展所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可这一部分往往也是盲校美工课堂中直接忽略的一个部分,因为盲生视觉缺失,无法欣赏名画图片,自然这一部分常常被认为没有必要对盲生开设。[2]但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对于盲生而言对于一些最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得知晓掌握,现在常常讲要让残疾孩子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我只希望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在社会上当听到别人侃侃而谈时他们不至于一脸茫然,完全不知,至少知道别人谈的是什么,我想到那时他们能插的上话,能和别人聊上一字半句,既增加了他们的自信,也让别人对盲人有了新的认识。当然欣赏课对于盲生来说确实是枯燥的,没有画面帮助理解记忆,因此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过深,挑重点常识讲解记忆,同时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预习,学生自主查阅,课堂上进行分享,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名画《簪花仕女图》赏析一课中,通过一些文字口述描绘的形式,像学生们介绍唐代仕女们的服饰、发髻和配饰特色,学生们都很好奇古代的服装、发髻和配饰和我们现在的有哪些不同,在通过一些材料收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查找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3]。“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其实盲校的美工课在低年级起就和我们的数学图形的认知分不开了,美术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触摸形成空间、方位、图形的认识,运用于手工制作中,例如折纸教学,一开始学生要先认识正方形,知道有几条边几个角,甚至于要知道直角,锐角,顶角,底角的概念,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融入美工的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图形时脑中的印象更加清晰。我觉得新课标中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盲校美工课程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也提出了高要求,我相信根据新课程标准选择适合盲生的教学内容,从小抓起,盲生的美工制作水平、创造能力以及美术的知识面都会上一个台阶。

二、切实定位盲校美工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平时的教案中三个目标是统一的,其实盲校与普通学校一样,虽然我们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比较少,但是学生情况依旧复杂,从多维度去分类,可分为低视力和全盲生,有动手能力强和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还有学生年龄间的差异,这点是特殊学校所特有的状况,因此常常会感到教学目标难定[4]。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的语言,手工类型的制作方法,提升美术素养

要求视障学生了解一些美术专用术语,掌握一些美术常识知识,能够知道每次的手工制作需要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方法,例如在泥塑教学时,学生应该清楚黏土的造型特点,可塑性很强,知道可以运用揉、搓、捏等方法改变它的造型,同时还需要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欣赏评述课时学生因为视力原因不能看清画面,但是可以课前自主地去发现,去上网搜索相关的知识,了解这幅作品的背景等等,这个过程中会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学习内容画面内容并且带着疑问进课堂,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学习,课后小组式探究学习

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再加上一节课时间有限,盲生的美工教学很多过程需要“以手代眼”手把手教学,比较耗时,所以常常会很无奈的顾及不到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以中等生为主兼顾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然而这样的课堂即使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但是总觉得有遗憾。因此,会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学习,课后小组式探究学习[5]。我认为在课前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课后再进行个别复习巩固,尽量缩小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在课中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不同能力的孩子设定其可以达到的目标,同时再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式学习的方法,以《神奇的衍纸——贺卡》制作一课为例,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全盲的学生巩固练习,制作基本型,而低视力的学生提高要求,通过基本型发挥想象创造图案。一节课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课中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课后共同探索用学到的方法创作更多的作品,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6]。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活动充满乐趣,体会和表达美,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工课在盲校课程中是孩子们比较喜爱的一门动手制作较多的课程,那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创设多重情境,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感受美术活动中的乐趣[7]。然而体会美和表达美是我最希望视障学生能够从美工课堂中所习得的,可能有一些手工操作对于全盲同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相信通过练习他们的手部精细动作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可能会体现在生活中“扣扣子”这样的小事中,但是因为动手能力的增强孩子们也可以把扣子扣的又快又好,不会扣错开;再例如颜色的搭配,很多人都觉得对视障学生将色彩一点必要都没有,但是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是服装的颜色搭配,让视障学生了解色彩,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场合需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减少以后生活中不必要的尴尬。通过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心里充满阳光到处都是温暖,在建党百年之际组织学生进行主体性手工创作,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结合盲生特点,有效引导,提高盲生的审美情趣

(一)关注盲童心理的特点,增强自信,唤起盲童的审美情趣

盲校美工课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必须让盲生克服“自卑感”,相信自己能行,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多鼓励,必要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树立学生学习制作手工的信心。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缺陷缺乏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但是他们又迫切想了解各种陌生的东西,因此,视障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喜欢听、问、摸,对陌生的东西兴趣都很浓厚,探究心理十分强烈。盲校的美工课正是抓住视障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把玩和艺术、劳动和技术的熏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掌握盲童的生理特点,为盲童发现美创造条件

盲童由于视力原因,对发现美和创造美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要创造让盲童发现美创造美的条件。我们先来说说低视力,低视力的孩子是能看见物体、颜色的,只是在视觉范围、颜色辨别或者清晰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低视力,创造他们能看清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感受美发现美。比如一个在色彩辨别上有问题的低视生,我们可以将美术作品通过电子助视器,帮助盲童加大色彩的对比度,从而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画面。而全盲的学生,就需要通过听觉和触觉来补偿视觉的缺失,因此,在盲校美工教学中,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实行低视生和全盲学生合作学习,让低视生欣赏,全盲生一边听解说,一边认识样品,让低视生做全盲生的眼睛,通过合作来学习,从视觉、触觉多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合作创造美。

(三)利用盲童已有的知识,激发对手工作品欣赏的想象力

盲童对物体的感知大多通过触觉而不是视觉,因此,在选择美工教学内容时,要建立在盲童已有的知识,可以帮助盲童理解并发挥想象。例如:在学习“折双三角形”时,在适当的时候问视障学生“为什么”或“怎么样”,并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如:“能在折的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吗?”“谁能找到更简便的折法,与大家一起分享”“双正方形怎样折,谁尝试一下?”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能够使视障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在问答中得到启迪,鼓励他们展开想象[8]。我认为盲校美工课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就要让孩子们能对艺术作品产生审美认同,愿意去摸、原意去探索和实践,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运用好除视觉以外的其他器官去进行多感官补偿,尽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真正将美育落实到盲校的课堂中。

四、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常规考评学生美工成绩的方法,往往过分地偏重技术性,这样去评价,往往会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再加上盲生由于视力障碍的原因,本身在美工学习上就有“自卑感”,认为看不见手工肯定做不好,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于提高视障学生的美工教学效果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重过程轻结果

盲校的美工教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熏陶,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美育渗透,在评价作品时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注重学生制作创作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愿意尝试动手去做,愿意去感受美,教师注意运用情境,激发学生多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让学生在尝试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成功的。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不要单一地停留在作品的评价上,注意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可以时学生在上课时良好的纪律,积极的发言,以及课前主动做了预习查找了相关资料,都是值得去表扬的,这样会让在动手能力较为薄弱的同学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参与活动,树立自信心,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多以鼓励为主

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和观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的细心留意,因为这样的细心观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对于优秀的作品可以收入学校展示柜,激发盲生的自豪感,增强自信。而对于创造性较强的手工作品,可以师生共同评价,学他人之所长[9]。在课堂中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多夸一夸学生,“你真棒!”“这个小细节你都发现了,你的小手真厉害!”“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等等,给学生多一点赞美,多一点肯定,有时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可以高兴好几天的事情,这份获得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美工学习也会信心倍增,十分感兴趣。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只有注重盲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实际生活中素材的积累,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盲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立体空间的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其他学科(例如数学图形)的教学,以及生活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张蕾.如何激发学生初中美术学习兴趣[J].基础教育课程,2018(10).

[2]吴清东.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5).

[3]阳洁英.学会欣赏培养能力[J].教师,2011(06).

[4]朱玲会,于松海.浅谈盲校美工课程的教育功能及教学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11(2).

[5]陈俐俐.在合作与竞争中体会小组学习的快乐[J].快乐作文,2011(004).

[6]吕建华.盲校美工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7]刘红霞.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农村科技,2010(10).

[8]刘璇.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7).

第15篇

一、对教材要做到成竹在胸

教师走上讲台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对即将讲授的课是否已经准备得胸有成竹?这就像指挥员组织一场战役前精思细想的运筹,像手术师进行一次大手术前对方案的反复推敲,像工程师开始一项重点工程前条分缕析的论证,来不得半点马虎。

教材是一张帆。作为舵手的教师,得熟知它的特色,把握这张帆的每一个微小的性能,懂得怎样做方能使这张帆扬得遒劲,娴熟地驾驭它飞速驶至预计的港口。学生是被带的士兵。作为带兵的教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心力、智能、性情、短长要一清二楚如数家珍,方能指挥他们通过各自艰苦卓越的跋涉,先后到达指定的峰峦集合。

教材,教学的原材;课本,授课的根本。我们常说要吃透教材,就是要对这知识的母源有追本溯源的探究,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备《小青蛙》一课时,对小蝌蚪“先后长出四条腿”才“慢慢丢了长尾巴”的说法不甚了了,便几次向生物学专家请教,直到弄明白青蛙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后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慢慢缩进,而不是真丢了,这才感到胸有成竹了。

讲课一分钟,备课数年工。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大纲,阅读有关资料,写出完整的教案,还是一项无止境的博采厚积活动。教师要始终坚持读报刊,关注学术动态,搜集教育资料,广泛观察实验,拥抱整个精神世界多姿多彩的创造,广为摄取,大海淘金。苏霍姆林斯基讲到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使听课教师们都着了迷,甚至连记录也忘了写”的课。课后问这位教师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教师回答说:“我准备了一辈子。”一句答话,敞开了一扇奥秘的窗口。潺潺小溪,贵在终年不息。汩汩山泉,功归岁岁奔涌。当今个别教师以为驾轻就熟就不必备课,数年一贯制的教案照本宣科,实在是教坛的一种自我窒息。

二、多思与多练同步进行

“练”对于学生来说,如同雏燕试飞、幼儿学步一样要紧。把知识印在记忆的心屏上,再化作推动能力之车的动力,全凭“练”来铺路搭桥。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练的环节。语文课的朗读、默记、听写、练笔、作文,数学课的口算、解题,体、音、美课发现美、创造美、发展美的训练……扎扎实实地练,方方面面地练,千变万化地练,人才之树的根、干、枝、叶方能一起发育,茁壮成长。不练,记忆力的仓库不丰不实,观察力的镜子不清不亮,思维力的钻头不锐不快,想象力的翅膀不张不振……练,为思考增添了风火轮,多思与多练要同步而行;练,为讲授安上了飞毛腿,精讲和精练是一对好兄弟。

(一)练求多

没有一定数量的突破,就不会有质量的飞跃。多练才能由懂到熟,熟能生巧,巧能升华,知识的潜能方可转化成能力的动能。

一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孩子原在农村小学读书,每每考试都是把着头旗不放。想不到,一转到市内,孩子一下子黯然无光了。作为教师,他对孩子循循善诱,细细询问后得出结论:这是村小课堂演练少、教学密度小所致。于是,他担起家庭教师,训练快速应答,每晚向孩子抛百余道智力口答题;练习紧迫书写,周末搞一次大题量语文、数学测试,认真记录下孩子在哪思维打误,书写迟疑,之后再专练哪儿。两个月后的考试,奇迹出现了:孩子反应之快,令教师和同学震惊,总分居全班第二……这个事例似一面镜子,映透出多练、苦练、反复练的内功。

(二)练求精

精,指练的内容典型。笔者认为,类型是路标。练透了一种种类型,就等于找到了解题的一个个路标,那就不愁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了。如果教师都能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精练,就会极大造福于学生。北京特级教师宁鸿斌精心设计练习题。他只选“他什么都会”5个字做标点练习。先把5张字卡依次摆在板槽里,让学生填标点。“他都会什么”――学生填上问号。“他什么都会”――填上句号。“什么他都会”――填上叹号。“什么 他都会”填上问号、叹号两种标点符号。这样的精练,哪个学生不受益呢?

(三)练求早

智力的早期开发,说到底是人的能力宝藏的早期开发。一旦错过了最佳开发期,再强化的训练也难免落入“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的窘境。

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良好品德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身心素质、审美素质等,都要在这一黄金时期打下基础。早期的训练能拨动起趣味的童心,早期的收获透露着稚嫩的捷报。我国古今大家学者,如12岁写就《滕王阁序》的王勃、16岁推出《离离原上草》的白居易、19岁捧出《女神》的郭沫若,无一不得益于早练之力。在知识更新迅猛的今天,要把学生知识的“五线谱”转化为能力的“琴音”,“练”的琴弦一时一刻都不能停。

三、教师要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正确地加以运用。”教学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须有一定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个体思维的人,这就导致了每一个课堂都不可能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计完成的。

笔者曾观摩一堂语文课《金色的鱼钩》。女教师感情悲切,学生泪光闪闪。突然,一位学生大声问道:“老师,老班长怎么不吃巧克力啊?”气氛一下子变了,有轻笑的,有低语的。只见女教师微微含笑说:“她提的问题很有趣儿,那老师就先说说巧克力。它属于西班牙,英文音译,西方以可可豆为主要原料精制的高级营养糖,含脂肪多,有浓郁的可可香味。我国解放后才引进制造,老班长能吃过它吗?”“不能!”“对,老班长和战士当年吃的是草根树皮,才换来我们今天吃巧克力,为此,我们能忘记这些烈士吗?”“不能!”丰富的知识,信手拈来;气氛的收拢,天衣无缝;感情的起伏,经两度激问赢得深层次的升华。在场的老师无不暗称其妙……

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灵活巧妙,是教师一种必备的智力品质,像绿叶必备光合作用、花儿必备授粉功能一样。因此,你能为教材科学地设计授课方案,你是否能为众多有差异的学生设计准确的学习方案?你能科学地编排知识传授程序,你是否能准确地编排如潮起伏的思维程序?你能娴熟地过滤你的教学思路,你是否能洞察受种种作用制约的变化无穷的学生心路?即或你讲授的是多年来几次讲过的同一个内容,课上新变化也会如细雨过后林中的鲜蘑那般层出不穷,需要你不断调整方位。面对瞬息之变,你只有一条路:以变应变!以渊博的学识为依托,以经多见广的磨砺为前导,以敏锐机灵的悟性为翅膀。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总结,在实践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强实效。追求无止境,探索无穷期,让我们一起作教坛不懈的探索者吧!

[参 考 文 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