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纪委调查报告范文

纪委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纪委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纪委调查报告

第1篇

一、着眼自身,切实强化服务于发展的意识

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认真分析形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与时俱进,把发展经济这个主题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工作摆布上,坚持做到三个“围绕”。即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围绕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围绕经济运行过程中易发多发腐败现象的环节铺展工作,努力使纪检监察工作贴紧经济建设,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工作方式上,树立“大”观念。既注意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又注意从重点入手,确立大举措,实现大服务。在工作标准上,突出做好一个“促”字。即通过严肃执行纪律,为经济发展清除障碍,增强服务质量。

二、打造载体,真正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的目的,在于精简审批环节,加快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为此,我们认真分析外地建立“一条龙”服务机构的利弊,成立了“市行政服务局”,并着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人员管理。由监察局局长兼任服务局局长,从市直机关中正式调入15人。工商、国税、地税、技术监督及工行等5个具有审批职能的双管单位派驻人员,与行政服务局一起办公,日常工作由服务局管理,年底由服务局做出鉴定。这样避免了松散式管理的弊端,增强了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二是强化工作目标。总体工作要求是:进一家门办成,收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日办结。进一家门办成,就是一切行政审批项目只向服务局申报即可,由服务局向申报者承诺承办时限。服务局能直接办理的事项,当场办理;不能直接办理的,全部手续由服务局工作人员负责到有关部门办理。申报人除实地勘查及交费时出面外,其它手续的办理均不需出面。这样,由过去的串联式办理审批,逐渐转变为并联式办理审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收规定费办完,就是所有申报项目涉及到的收费项目及标准由服务局事前审定,避免有关部门搭车收费。按承诺日办结,就是一切不能当日办妥的申报项目,都要明确答复时限,由服务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在承诺时限内办结。三是强化工作权限。一方面,授予日常业务管理权力。有权协调有关单位共同审办重大事项;指定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有关事项;调查处理服务对象向行政服务局的投诉。另一方面,授予特别管理权。即对行政审批职能部门的特别管理权,审定有关部门收费项目及标准,规范办事程序,对其服务质量、办事效率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并作为组织上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归纳起来,就是按法律政策规定,对行政审批涉及到的事项实施全程管理监督,对涉及审批部门的审批工作质量实施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审批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三、深化评议,着力实现行风建设的新转变

往年,我们评议行风采取的是针对某些行业部门的笼统式评议,效果不太理想。今年我们确定,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2次“千人评行风”活动,在评议操作上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评议对象。由评议行业部门转变为评议涉及问题的部门二级单位,共确定了40个影响全局工作的二级单位。如对公安局,直接分别评议交警大队、巡警大队、治安大队。通过评议重点环节,反映部门行业风气状况。二是转变责任追究对象。过去的评议,责任只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承担,往往出现上急下不急的现象。现在,则直接追究存在问题的具体对象,被评议单位排序后10名的,主要负责人在电视台作出整改承诺,主管部门与其一起研究整改措施;连续两次排序后10名的,由主管部门负责考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相关人员的任职资格。三是转变评议操作方式。即加大评议透明度,整个评议过程、汇票现场、评议结果在电视台公布,以此增强震撼力,促进整改见到成效。

第2篇

消费预期不确定性大

由于未来经济情况在短期内不明朗,居民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不确定性较大。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准自己家庭2012年的预期消费将如何变化,21%受访者预期其2012年的消费将比2012年增加,21%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不变;18%的受访者预期来年消费将减少。

在影响预期消费的诸多原因中,物价较高,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压力大,以及攒钱以备不时之需是最主要的三类因素。此外,预期收入降低、购房压力大也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预期消费的重要原因。

缩减开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首当其冲

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危机下也发生变动。调查显示,35%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缩减开支,首先会减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也成为许多受访者首先缩减开支的项目。

四)住房政策性调整力度加大,购房需求仍有待释放

第3篇

第一,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中国金融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与国际金融市场联动性较少,这就决定了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相对有限。目前,中国金融机构不但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反而具有很强的资金调配和运用能力。二是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相对较小。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在美国等西方经济国家正在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国际经济衰退对中国出口所形成的较大负面影响还不足以动摇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根基。

第二,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较好。一是中国财政状况较好。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同期gdp增长率并且出现了较大盈余。中国目前国家负债率在20%左右,而美国xx年国家负债率高达70%以上,已超过国家负债率的警戒线。因此,中国具有较强的财政调剂能力,具有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基础;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充足。中国现有外汇储备1.9万亿美元,而外债余额只有4000多亿美元,这在应对外资可能流出、保持本币稳定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企业资金链、居民投资资金链基本顺畅。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截至xx年10月,中国企业存款余额累计超过20万亿元,居民储蓄累计高达19万亿元。如此巨额存款,既为中国金融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资金运用空间,又为企业经营或居民消费创造了有利的资金条件。

第三,具有投资拉动经济的巨大空间。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几乎所有的基础建设都已完成,因此,目前其投资主要是升级型、技术改造型、功能恢复型投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而中国现有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的投资空间。具体表现在:交通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桥梁建设)、能源建设(石油、煤炭、电站、电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因此,中国通过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仍有广阔的空间。

第四,以消费拉动经济的潜力巨大。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与经济增长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在投资需求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国家经济是一种消费主导型经济,消费能力下降对经济衰退的影响极为明显;二是其居民的消费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即使消费能力不下降,新增消费需求的空间不大。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的根本原因。中国则不同,消费市场发展及其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景巨大。中国这些年每年新增劳动力大约800万人左右。这些新增人口的消费、就业将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中国目前处于人口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每年城市化人口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在住房、汽车、服装、旅游、娱乐、休闲等升级性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要消费内容,升级性消费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五,具有较强的政府调控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具有较强的宏观或区域性经济调控能力。一是中国国有经济成分相对较高,政府可以调控国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承担更多的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二是中国政府在集中和分配全国性财力、协调区域性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和优势;三是中国巨大的投资需求有赖政府发挥规划、引导、协调的作用。因此,一旦中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深而出现gdp增速下降较多时,中国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投资的力度,采取西方发达国家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

第4篇

〔关键词〕手机使用;心理因素;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3-03

一、问题提出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极大地冲击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手机作为人们首选的移动媒体也给高中生的生活、学习、教育管理带来了重大的挑战。面对高中生使用手机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校采取一纸禁令:严禁手机进校园。事实上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进课堂的情况屡禁不止,因手机使用而引发了各种师生矛盾、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国内外正在积极探索移动学习的方式,而手机凭借其普及率高、通信便捷、智能化、性价比好、操作简单等原因被认为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终端而在校园内被鼓励积极推广。高中生的手机使用问题或许并不是简单地禁止还是推进的二择一,而有必要切实了解高中生手机使用的具体情况和影响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的因素,正确对待高中生使用手机的需求。

本研究对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进行了全面调查,探讨了影响手机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希望能够以此引导高中生更为健康规范地使用手机,充分利用新技术带给我们的成果,消除手机使用不当产生的消极影响。此外,也希望能够为学校、家庭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和指导,为我国中小学校推进手机移动学习实践、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移动学习发展政策、产业界选择发展道路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再参考浙江大学沈勇编制的《手机用户调查问卷正式版》,结合开放式问卷以及与学生的访谈结果自行编制《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问卷》,自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南通地区两所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的部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共发放问卷552份,收回问卷552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有效率为86.2%。

三、结果与讨论

(一)高中生手机使用的总体现状

1.高中生手机拥有情况

结果显示373名学生拥有手机,占被试总体的78.4%。使用智能机的人数为299人,占总体的72.7%。这一数据和黄林娟(2010)在福州地区的调研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和田丽(2008)数据相比,有了明显增长。可见,南通地区高中生拥有手机和使用智能机已经相当普遍,手机在高中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高中生手机使用时间、场合

通过对高中生在不同场合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家、宿舍、课堂或者课后四种场合相比较,仅有49.1%的同学表示从来不会在家里玩手机忘了时间,并且有44名同学报告总是、经常在家使用手机忘记时间。而就高中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而言,周一至周五手机使用一小时以上的仅占6.7%,而这一情况在周末则跃至31.1%。

结果表明,家是容易造成高中生手机使用过度的地方,一方面家庭有着更为宽容的氛围,是人们想要放松休闲的地方,容易放松对自我的控制和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从访谈中也了解到,在家庭中,即使控制较为严格的家长周一至周五采取没收手机的措施,周末也会将手机归还学生一段时间,家长对手机的管理措施也会使得周末的使用时间要高于平时。

3.高中生手机使用费用

就手机费用而言,87.6%的学生将每个月的手机费用控制在50元以内,仅极个别的学生每个月的手机费用会超过100元。在话费管理方面,高中生总体控制得较好。高中生话费支付往往由家长代为管理,但凡某个月话费支出变大,家长便会询问原因提醒注意,所以学生们会有意识地保持话费在常态水平。在访谈中,我们也遇到话费相对较多的个体,他们的话费往往用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或者自己打工所挣自己来支付,支付较为随意,且数额较大,缺乏相应的监管。

4.高中生手机使用功能

基于访谈和文献研究,可将中学生经常使用的17种手机功能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休闲娱乐功能、联络沟通功能、信息获取功能和学习管理功能。结果显示:

第一,联络沟通功能使用最为频繁。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显示,青少年手机网民在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网络娱乐类的使用上较为活跃。联络沟通功能是青少年使用的最主要的功能,这一点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微信、qq等即时通讯的出现和普及,极大挑战了原有的联络沟通方式。在以往很多研究中手机使用行为排名第一的短信,在此调查中有16%的学生完全放弃对短信息的使用,他们更愿意通过微信、qq的方式和同学朋友甚至家长联系。

第二,学习管理功能高居第二。学习管理功能包括手机辞典、计算器等小工具的使用,闹钟、提醒等日程安排,手机传输数据和下载程序等。学习管理功能的使用程度居于第二位,可能和前两项手机使用行为对手机本身要求不高,非智能机也可以应用有关系。闹钟、辞典查询等小工具的应用,已成为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习惯化行为,手机俨然已成为他们完成作业的“文曲星”;同时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少部分同学还会下载各种学习软件,例如桌面背单词、英语流利说等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或是各种学习教程如教你如何打篮球、吉他教程等,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情。目前学生对手机学习功能的利用往往是零碎随意自主自发的,反映了高中生渴望利用手机进行学习的热切需要和浓厚兴趣。

第三,高中生对休闲娱乐功能的使用程度一般。在本研究中专指拍照摄像、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和玩游戏行为,或许未必是高中生不愿意使用这些功能,而是这些行为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高速的网络条件,充分的休闲时间,家长老师的允许等,这些条件的约束加大了休闲娱乐功能的使用难度。

(二)高中生有无手机和手机类型的差异性研究

高中生有无手机和手机类型上均有显著的年级差异,且在手机类型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地区差异。独生子女情况和寄宿情况在有无手机和手机类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赵宝钢等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城市的大学生和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要更高,经济因素是影响差异的原因。在本研究中,不同地区在手机拥有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智能手机拥有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高中生手机拥有率要高于来自乡镇的高中生。这是因为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低端机的价格持续下降,购买手机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一件费力的事情。然而好品牌性能优的中高端手机价格则不菲,经济因素或许正是导致城乡在手机类型上差异的原因。同样地,研究结果显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手机拥有率和智能机拥有率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和经济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所调查地区为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整体良好。非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不会因为孩子购买手机造成过重的经济压力,和独生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差异不大。

男女在手机类型上存在差异是因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纳更喜欢使用手机,会更多地利用手机的各种附加功能。而女生更多地倾向于利用手机进行人际交往。这使得男生更为追求手机的性能功能,在购买手机的时候倾向智能型手机。

高三在手机拥有率和智能手机拥有率上均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一些研究者指出,手机还具有表现自我的功能。手机往往象征着年轻的、现代的、个性的、高地位的,青少年会借由手机形成和表达自己的身份,展现个人印象和个人风格。高三和高一、高二学生相比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自我化,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

(三)高中生手机使用时间的差异性研究

首先,高一、高二在周末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上网时间上显著地高于高三,高一、高二没有显著差异。这除了和高三本身学务繁重,没有过多时间“玩”手机有关,也和高三学生意识到学业的紧迫,学习压力增大,自控能力增强,时间管理更为严苛有着密切联系。此外,可以推断手机并没有成为高三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一种手段。手机对心理调适的影响存在争议,本研究与周挥辉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手机并不能有效化解不良情绪。

其次,无论是周末手机使用时间还是手机上网时间,城市均显著地高于乡镇。城市学生周末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上网时间要显著高于乡镇学生,可能这是因为城乡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手机上网条件要优于农村。对手机各种功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需要网络环境。城市学生在家手机上网往往是通过WIFI无线上网,网速较快且无需担心流量产生的费用,可以放心地观看视频或者下载资源;而乡镇学生虽然用手机上网也很方便,但是在无WIFI的条件下面临着网速慢、费用大等问题,手机的很多附加功能都不能舒适地实现,从而影响了乡镇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

最后,数据结果显示,独生状况与寄宿状况之间在手机上网时间上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后得知对非寄宿生而言,非独生子女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往往是因为父母要照顾多个孩子,自然减少了在每一个孩子上的关注度。可见,父母的监管,对高中生的手机上网时间有影响。

(四)高中生手机使用功能的差异性研究

为考察性别、年级对高中生手机使用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休闲娱乐功能、沟通联络功能和学习管理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因素在四种功能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高一、高二在休闲娱乐功能和学习管理功能上的使用程度均显著地高于高三。这和高三学生减少了对手机的使用有关,从前面手机使用时间上高一、高二均显著高于高三也可以看出。另外,高一在沟通联络功能上的使用显著地高于高二、高三。高一处于高中学习的开始和适应阶段,一方面要和原有的初中同学继续保持联络,另外一方面又要认识结交新的朋友,手机是他们维持友谊、改善关系、扩大社交的一种方式。在手机的四大功能中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手机各功能的使用程度要显著地高于女生。这一结果和男生智能手机持有率显著高于女生相一致。男生和女生相比更能接受、更喜欢新事物,更有兴趣使用和研究手机的各种附加功能。

为考察不同地区、寄宿状况和独生子女状况对手机使用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寄宿状况在信息获取功能上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非寄宿生对此功能的使用要显著地高于寄宿生。

信息获取功能包括以下四种手机使用行为:使用手机搜索查询信息(如114、12580、百度、谷歌等);使用手机的GPS导航或地图查询功能等;使用手机浏览新闻资讯;使用手机订阅信息(如手机报、天气预报等)。我们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会通过手机上网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资源。寄宿生总是在晚自习课上集体完成作业,有更多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非寄宿生往往独自在家完成作业,在做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更倾向通过手机上网获取信息。

(五)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和动机、态度、主观规则、控制因素的关系研究

方差分析可知,多变量与因变量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使用功能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采用enter法,将动机、态度、主观规则、控制因素分别与高中生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使用功能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态度因素在预测高中生周末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上网时间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态度越积极,手机使用时间越长。态度因素在预测高中生手机使用休闲娱乐功能和沟通联络功能上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对手机使用行为态度越积极,使用此功能的程度越高。控制因素在预测高中生手机上网时间上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其控制越强,手机上网时间越短。其他因素对高中生手机使用时间的预测影响不大。

态度对高中生手机使用时间的预测,符合计划行为理论的内容,对手机使用行为所持态度越积极,越容易长时间使用手机。这一研究结果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基本一致。龙坚毅等就指出大学生手机上网态度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沉迷行为。国外有研究者考察了手机用户对高频率使用手机的态度与其实际使用频率的关系。发现相对于低频率手机用户,高频率手机用户更关注手机使用所带来的利益,且知觉到他人对其高频率使用手机有更多的赞许。同样表明对手机使用持更积极态度的用户更可能过度地使用手机。

休闲娱乐功能和沟通联络功能与其他两个功能的使用相比,高中生更容易不自觉地延长使用时间,造成手机过度使用。此外,家长发觉高中生使用休闲娱乐功能和沟通联络功能时,更容易认为他们是在“玩”手机而进行反对。因此,对休闲娱乐功能和沟通联络功能的看法、感受对高中生对此两项功能的使用程度有重要影响。认为休闲娱乐功能、沟通联络功能有着积极作用,情绪情感体验愉悦放松,高中生在此两种功能上的使用就更充分。

四、主要结论

1.高中生手机普及率较高,大部分手机使用较为合理。

2.高中生手机拥有情况、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使用功能存在显著的年级、性别、地区和学生类型差异。

3.态度因素和控制因素对高中生手机使用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勇.手机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田丽.手机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及教育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罗阳佳.手机进学校挑战校园管理[J].上海教育.2006(5):18-19.

[4]袁潇,风笑天.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78-81.

第5篇

(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持续增长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460亿元,同比增长25.2%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3%,比年初提高2.0个百分点。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六个领域分:电子信息205亿元,增长8.3%;生物工程97亿元,增长25.6%;新材料169亿元,增长27.1%;先进制造246亿元,增长18.7%;交通装备450亿元,增长24.7%;新能源与节能完成220亿元,增长44%;其他领域73亿元,增长61%。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骨干企业发展迅速,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骨干企业经济效益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仅重汽集团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高,重汽集团、浪潮集团、**松下等过亿元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三是非公有企业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力诺集团、法因数控、九阳小家电等企业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170.68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7亿元,同比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22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利税30.56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亿元,同比增长63.5%;外贸出口3.3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同比增长83%。**年,高新区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柱产业发挥引领作用,经济运行平稳健康,新增企业后劲加强,招商引资成果显著,机电、IT类项目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领域,有效投入势头较好,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大工业项目投入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其中,吉利汽车、青年汽车、中车、将军集团、浪潮产业园、同欣电子、轻骑标致、青岛啤酒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投产或建设速度加快,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体系日趋完善,全市社会各级、各方面的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筛选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条件实现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截至到**年底,全市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0家(省级73、市级27),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4家(国家级11、省级37、市级116),实现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共有159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我市企业研发机构的加快建设,大大提升了企业科研水平和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能力。以专利、名牌、标准为重要标志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新的提升,截止到**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11584件、授权量457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455件,我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省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截止到**年底,**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件,**省著名商标153件,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17个,**名牌116个,初步形成了名牌带动,群体跟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政策体系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先后补充修订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等政策和有关考核办法,全市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彰显,继2007年5600多万元重奖自主创新之后,**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上,对自主创新的奖励达到6553万元,极大地激励和调动了全市特别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热情。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与省内兄弟城市相比较,**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总量规模排在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之后,列第五位,与先进城市的差距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二是从产业结构产值构成分析,高新技术产业自身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仅重汽一家企业就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其他重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没有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国际国内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受煤炭、石油液化气、化工原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电价上涨的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较大亏损。四是在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例如建设用地、规划审批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步伐仍然滞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省城创新资源特别是驻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尚未充分发挥,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年将面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有挑战又是机遇。从世界经济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向纵深发展,高技术产业正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从国内形势看,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宏观政策环境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当前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出台的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明确把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为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举措之一,明显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高技术和节能减排项目,高技术产业正逐渐成为投资的重点。我省也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划和政策,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借助内需的增长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市场需求。为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国家及省对高技术产业在政策及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将进一步拓宽高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年计划安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强化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年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继续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39.3%以上。

(二)重点任务

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中央加大投资力度拉动内需要求,一是加快在建和续建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建设,力争重汽基地、吉利汽车、青年汽车、齐鲁机电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二是加快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LED照明等拉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基地,结合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重点扶持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

2.加快产业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浪潮、中创等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拉动配套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形成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业链优势。生物制药产业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与现代中药的开发和应用,积极扶持齐鲁制药公司、**福瑞达生物制药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化。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及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加快力诺集团300M光伏电池生产线建设。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主要发展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光电子材料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市新材料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二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机械装备业的步伐,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按照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举的方针,支持我市大型装备制造工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使我市的先进制造业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快创新能力建设。根据中央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求,一是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以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创新文化为重点的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我市企业的创新活力。二是努力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落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展风险投资等科技融资方式,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环境。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为其提业共性技术和咨询、培训、评估、孵化、转让等紧需。三是大力促进企业的对外技术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中试基地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实现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重点突破。

4.加快科技园区发展。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是国家规划整体布局中的战略项目,对于集聚国际IT研发创新资源、带动我国IT产业升级、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引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吸引一批IT领域的关键技术、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及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科技中介机构等,打造世界级软件、计算机服务器及配件、网络通讯、数字化装备四大产业集群,成为全球IT产业创新资源在我国的重要承载地,努力将CIIIC建设成为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领航区,成为一流IT产业的聚集区,成为实现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区,成为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的试验区,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同时,加快县(市)区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园区创业和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多园争艳的格局。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党的**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按照市委市政府针对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部署,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及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其次是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政府部门要彻底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效能,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体,要激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通过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增强我市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继续抓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文件制定、组织机构落实、考核方案完善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导作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研开发机构及技术开发中心,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自己的品牌,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继续加强我市与国家重点高校的全面合作关系,推进政府、产、学、研、金、介等各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对具备龙头带动作用、具有高新技术产品优势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中小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吸引高新产品技术、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在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给予优惠待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我市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

第6篇

现在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了,走在大街上,不时还会闻到一股股恶臭味,不时还可以看到街旁、小巷里、市场里有一堆堆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这些垃圾不但毁了市容,而且还污染了空气。为此我对“垃圾到底有什么危害?”展开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再网上查一些关于人们生活一天所产生的垃圾的数据。

2.查找书籍、报刊,了解。

3. 实地调查访问,去另邻居访问一天大概有多少垃圾,如果处理这些垃圾。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中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

2.中国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

3.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

4.垃圾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为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5.6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小区居民的有机垃圾二次污染后所产生的,也就是说,小区有机垃圾的不断增多是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源头。

四、结论

第7篇

从用户的收入来看,月收入低于10000元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理财平台的数量较多,10000元以上的用户青睐于股票APP。从用户职业来看,学生偏爱支付和银行类型的理财APP,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偏向于理财平台和股票APP。

2、在手机基金APP里投资的用户最多,综合理财平台位居第三

3、用户选择手机理财类型时候最在乎移动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功能,选择品牌时最关注借款人资金用途/偿还能力

《微参与》移动用户调查数据显示,用户在选择手机理财类型时候,最在乎移动支付/转账/信用卡还款功能的用户占60.5%,关注合作银行/第三方支付数量和手续费的用户占比均超过50%,关注资金安全性和收益率的用户分别占32.6%和28.2%,理财产品的丰富性的关注用户占11.6%,其余因素的关注的用户比例均低于10%。

用户在选择理财产品的品牌时候,关注借款人资金用途/偿还能力的用户数量做多,占总用户的57.4%,关注最低/最高投资限额的用户占54.8%,首次使用/推荐用户奖励和操作的简单/便捷/安全关注用户的比例也都超过了40%,理财产品的数量/类型丰富度和运营企业的信誉评级/拍照的关注用户比例最低。

第8篇

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表明,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科技发展总体情况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意识有了新的提高,科技进步速度明显加快,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发展,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在整体科技实力上,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与全省科技先进县(市、区)相比差距较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2012年,科技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仅列64位,科技发展规模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72位。

一、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科技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目标明确,措施有力,成效显著。2012年,全县科技活动单位30家,项目56项,分别比2011年增加13家和23项,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总额2279万元,比2011年增长45.1%。

1、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经济科技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县着眼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快人才培养的同时,为加快吸纳和集聚优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据统计,2012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68人,比上年增加23人,其中从高等院校引进非本地户籍的短缺、紧俏、急需专业毕业生20人。2012年未,全县拥有人才资源数7084人,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355人,同比增加0.5人;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数4314人,同比增长2.8%。总体来说,我县人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这些充分表明我县区域人才队伍建设有了新的突破。

2、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其它资金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

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708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2.16%,比2011年的1.89%提高0.27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10万元,比上年增长51.5%,人均科普活动经费0.5元,比2011年的0.32元提高0.18元。各级政府把科技进步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聚集社会资金的作用。

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12年,全县农业企事业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79.1万元,比上年增长45.1%;科技活动经费占本县生产总值的比例达0.74%,比2011年的0.58%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充分的经费保障,为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推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一大批主要工业产品得到更新,涌现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2012年,全县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达3047万元,比上年增长50.0%;新产品产值率为1.82%,比2011年的1.49%提高0.33个百分点。

3、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增长最强劲的推动力,它以其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成为各地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经济社会制高点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实施高新技术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2012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为327万元,同比增长22.0%,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我县还十分注重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现代化改造,以达到减少对资源、能源和劳动力依赖的目的。2012年,全县工业性投入25327万元,同比增长66.5%。

信息化水平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了该地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的拥有数和人均水平。2012年末,全县信息化规模总数为16.7万户,同比增长46.3%,信息化水平为83.78户/百人,同比增长48.9%,信息化进步情况全省综合评价位次为20位,我县信息化水平处于一个较快的增长期。

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

根据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监测评价方法,按照10个监测指标、6个观察指标的内容,对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进行监测评价,的科技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均处于中下游,结果如下:

1、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规模)评价

科技综合实力是一个反映总量的指标,它是把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的规模指标(是绝对量而不是相对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加权综合而成的。科技发展自身规律表明,一定的规模不一定就达到具有重大影响的数量,但是,经过几次的倍增(增加一倍)以后,就可以出现乘数效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任何形式的科技进步总是通过规模的扩张来实现的,这是我们进行科技综合实力评价的主要原因。

经过综合计算,2012年度,我县科技综合实力评价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72位,比2011年度进步1位,在4县区中列第3位。

2、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

科技综合实力是一个反映总量的指标,而科技进步水平则是一个相对指标,它所体现的是科技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所达到的相对强度,它所选用的指标一般为强度指标,一方面考虑科技进步的规模,另一方面又考虑地区的规模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各地区规模以及经济实力的差距,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经过综合计算,2012年度,我县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4位,比2011年度降低7位,在4县区中列末位,主要原因有:①2012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额为6711万元,同比下降29.2%;②列入省考核指标体系的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处于空白

三、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县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横向来看,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表明,我县在科技进步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科技投入规模偏小

由于我县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水平较低,近几年来,尽管财政不断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并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但科技投入总量还是偏小。201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8个百分点,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7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76个百分点。研究资料显示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才能勉强维持,占5%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我县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比勉强维持的水平还低,科技投入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县企业的竞争力。

2、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品屈指可数

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决定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2012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6711万元,同比下降29.2%,与全省28.2%的平均增幅相比差距较大,明显影响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

新产品的开发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县工业主要以水产品加工和玩具电机行业为主,主导产品大多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级、初级加工品和简单的模仿加工品。2012年,全县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以上新产品生产企业仅3家,产值3047万元,新产品产值率1.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则为空白。新产品开发力度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科技活动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县虽然在人才引进上有所突破,但总体看来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2年,全县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资源数355人,低于全省510人的平均值,企业用工状况调查显示,缺乏新产品研发人才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86%,虽然许多企业有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机构,但由于缺乏开发人员,新产品研发进度缓慢,大大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县域经济的综合活力。

4、技术引进力度不足

对外技术引进是弥补自身科研开发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能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达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2012年,全县技术成交项目48项,同比增加2项,技术成交金额164万元,同比增长20.8%,项目平均成交金额仅3.42万元。从总量上看,规模偏小;从项目平均成交金额看,成效不大,技术引进力度明显不足。

四、对科技发展的几点建议

虽然我县科技发展水平较低,与科技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但只要因地制宜,措施得力,紧紧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努力探索科技发展新模式、新思路,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体制创新,培养科技新人,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目的。

1、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和角度,加大对科技影响生产力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科普主要内容应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企业、学生为宣传对象,采用宣传册、宣传片、报纸、电视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2、建立健全措施得力的科技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有利于促进地区科技进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继续建立健全全县性一年一度的科技发明奖等已应用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探索诸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奖励制度、科技开发成果(进步)奖励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整体竞争力十分必要。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力度,在执行上做到宁缺不烂,避免过去天女散花式的做法;资金上,利用中小企业贷促会,对科研项目(产品开发)给予重点扶持。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行业是切实可行的,考虑到医药行业的污染问题,地域上,应及早规划,在省级经济开发区中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园区还是可行的。对内,大力扶持县内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如科成制药公司,研发、培养一批有发展前途的海洋生物医药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对外,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渠道,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的方式,引进一些医药、电子、电气等高新技术项目,提升的高新技术产业含量,拉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5、加强企业管理,培养科技新人

落后的企业管理制度制约了企业科技开发力度,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为此,引进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忧患意识,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人才流动。在人才培养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拓宽视野,培养企业适用的科技人才,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储备科技人才。

第9篇

**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稳步推进。

**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80.27亿美元,增长29.1%。其中出口45.97亿美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17.4%,增长33.8%;进口34.3亿美元,增长23.3%。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9个,合同外资额14.6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实际使用外资8.64亿美元,同比增长54.2%。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合同427份,合同额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完成营业额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1%;外派劳务8755人,同比下降9.5%;新设境外企业19家,中方投资总额3273万美元。

二、外向型经济运行特点

(一)外贸出口增长较快,结构不断优化

1、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外贸出口增长3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较快。一般贸易出口37.03亿美元,增长41.7%;加工贸易出口5.52亿美元,增长2.6%;其它贸易出口3.43亿美元,增长20.7%。从企业性质看,外资企业出口增势较好,内资企业仍是我市出口的主力军。内资企业出口34.4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75%,增长28.5%;外资企业出口11.49亿美元,增长53%。

2、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23.57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51.3%,同比增长27.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5亿美元,增长51.2%。传统出口产品中:钢铁及制品出口12.7亿美元,增长65.9%;机械设备出口6.31亿美元,增长48.1%;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亿美元,增长37.7%;纺织服装出口2.16亿美元,增长14.1%;农产品出口4208万美元,下降41.7%。

3、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推进。从出口市场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上,对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仍保持明显增长。出口亚洲24.55亿美元,增长36.2%,占全市的53.4%;出口非洲4.32亿美元,增长86.6%;出口欧洲8.9亿美元,增长17.1%;出口南美洲3.69亿美元,增长54.1%;出口北美洲3.53亿美元,增长11.2%,其中对美国出口3.1亿美元,增长19%;出口大洋洲9574万美元,增长15.7%。

(二)利用外资大项目带动明显,境外上市实现新突破

1、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合同外资中,新批中海地产、港豪发展、嘉博实业、嘉汇投资、重汽**桥箱等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9个,合同外资额3.07亿美元,重汽动力、山水、发祥置业、光大水务、恒隆地产、新世界阳光等千万美元以上增资项目7个,合同外资额10.03亿美元,千万美元项目占我市合同外资额的比重达到89.3%。实际外资中,重汽集团、中海地产、山水、嘉汇投资等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7个,实际利用外资额7.5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87.1%。

2、境外上市返程投资成为外资的增长点。继2007年重汽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山水集团也于今年7月份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6.8亿港币。重汽集团及山水集团的境外上市返程投资4.98亿美元,占全市的57.6%,成为今年拉动我市外资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

3、从产业性质上看,二产项目占主导地位。69个新批项目中,二产项目34个,合同金额10.87亿美元,占74.09%;三产项目34个,合同金额3.79亿美元,占25.86%。实际外资中,二产项目外资5.58亿美元,占64.55%;三产项目外资3.06亿美元,占35.41%。

4、从外资来源看,亚洲仍为我市利用外资的主要支撑。合同外资中,亚洲资金14亿美元,占全市的95.72%,其中香港资金13.9亿美元;实际外资中,亚洲7.98亿美元,占全市的92.36%,其中香港资金7.78亿美元。

(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迈出新步伐

1、对外承包工程取得新突破。对外承包工程占全省合同额一半以上,其中**电建新签印度考巴和贾苏古达电站项目合同额分别为13.76亿美元和13.66亿美元,两个项目预计带动出口逾10亿美元。

2、境外投资出现新亮点。一是境外资源开发渐成投资热点。域潇集团、福临投资等企业在莫桑比克、印尼等国家开发矿产资源,总投资超过2500万美元。二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主力军。海外项目95%以上由民营企业投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投资逐渐增多。力诺集团、十方能源、**元成、普联软件等企业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研发中心等,进行资本运营、技术研发、服务外包等国际化经营。

三、外向型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贸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靠少数大户支撑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大批中小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效益下降,生产和出口日益艰难。

2、利用外资对个别企业的依赖程度过高。重汽香港上市募集资金的返程投资和**港豪发展有限公司的合同外资额占全市合同外资的59.4%,实际外资占全市的50.8%。可见今年我市利用外资对重汽的依赖程度相当高。

3、利用外资后劲不足。从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看,尽管二产利用外资所占比重较大,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继重汽、山水、浪潮等利用外资后,靠现有企业改造升级来吸引外资的空间不大,外商绿地投资又受到我市产业配套能力弱、投资环境欠佳等制约。而且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的下降和房地产开发的成本上升,我市房地产项目已出现减资的苗头。此外我市8、9连续两月合同外资额只有1000多万美元,也体现了利用外资的后劲不足。

四、**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年,我市外向型经济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环境看,**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多。一是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外部需求将进一步减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月份预测,将**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下调至2.2%,发达国家整体下降0.3%,将是二战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其中美国下降0.7%,欧元区下降0.5%,日本下降0.2%。二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预计**年国际贸易增长率将下滑到2.1%。三是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同时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将进一步加大,未来的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四是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持续下降。全球经济放缓使得国际资本不活跃,最新公布的《**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世界经济放缓和金融市场动荡导致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出现清偿危机,加之全球大公司缩减开支计划,并购活动减少,**年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比2007年减少10%,预计**年的全球外国投资也将持续下降。

从国内环境看,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等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目前已三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还将采取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将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币值总体呈现稳定且略有上升趋势,人民币不断升值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微利经营的企业影响巨大。此外,吸收外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国际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越南、柬埔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使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本和政策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我国吸收外资正在进入高成本和转型升级的转折时期。

五、**年外经贸指标安排

在**年出口45.9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8.64亿美元的基础上,**年指标初步安排:

——外贸出口增长6%;

——外商直接投资6亿美元。

六、**年外向型经济工作重点

**年,我市要积极应对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对我市外向型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对外经贸的扶持力度,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国外贷款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元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大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战略,着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一是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在当前实体经济消费低迷,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遭受严冬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软件开发、业务流程外包、数据备份、智力外包等新兴产业门类。二是加大传统出口企业的自主研发力度,增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移,抓住人民币购买力增强的有利时机,扩大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和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

2、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拉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当前欧美市场需求不振,但东盟、非洲、拉美等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因此,要鼓励出口企业大力开拓具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分公司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开拓新市场,实现“多点开花”,以有效缓解外需减弱对我市出口造成的风险和冲击。

3、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做好招商项目的落实工作。加强我市在欧洲、香港、东南亚及华商会招商活动中签约大项目的跟踪协调,确保成果落到实处,并力促外资切实到位。二是强化外资引导。鼓励外商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三是做好园区招商。结合我市各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对园区进行策划包装,通过网上招商、中介招商、节会招商、境外招商等积极对外推介园区招商项目。四是突出服务业领域招商。结合我市东部新城、西客站建设,重点推进金融中心、总部基地、大型商贸设施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招商。五是突出做好产业招商工作。要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产业招商的意见》,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布局,推出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投资项目,面向国际投融资机构推介,并做好组织实施和项目落地等各项服务工作,确保产业招商取得实效。

4、加大国外优惠贷款的争取力度。坚持贯彻“积极、合理、高效”的原则,根据我市经济发展需要、配套和偿还能力,开拓创新贷款领域,争取资金来源多元化。抓好在建的济阳县人民医院利用国外贷款项目,推进已列入备选的热电有限公司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建设热电联产综合节能项目。同时根据国家产业导向,积极策划消防、城市建设、医疗和职业教育等领域的利用国外贷款项目,加大国外优惠贷款的争取力度。

第10篇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尽管86.46%、87.50%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针对教职员工、学生进行过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但是仍有31.2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而且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引发高职高专院校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很淡漠”。这说明,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确实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实效性并不很好。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但是,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9),就总体情况而言,只有30.2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只提供客观事实”,而58.3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8.33%的调查对象认为“担心媒体报道有损学校的声誉,等危机处理完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完全不予理睬”,还有1.04%的调查对象没有回答。而分类统计结果也与总体情况相差不大。也就是说,接近70%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在危机发生时没有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其中绝大多数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危机事件的高职高专院校为数很少。调查结果显示:39.58%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危机事件,21.87%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处理各种危机事件,27.09%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通过“在借助法律手段的基础上,再加以协商”的途径处理危机事件,而只有10.42%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解决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在真正解决危机事件时上级主管部门并未发挥很大作用。应该说,这种不对等现象的存在,非常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有效应对危机事件。因此,一方面,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自主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也应给予高职高专院校更多的管理自主权。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以法律手段处理突发性紧急状态有关的公共紧急事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目前,我国关于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尽管颁发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危机,且仅为部门规章,难以起到很好的法律效果,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本次调查显示(见表10):占总数94.80%的调查对象认为寻求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其中60.42%的凋查对象认为“非常必要”;在分类统计中,93.47%、95.45%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寻求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其中63.04%、52.27%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非常必要”。调查结果还显示:如果推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21.8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法”,55.2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政府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法,对学校危机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修改《教育法》,对学校危机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促进学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学校就可以依法处理各种危机事件。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是增强学校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2.71%的调查对象认为,就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而言,“开展专题讲座或讨论会”效果最好;22.92%的调查对象认为“针对顶案进行模拟演习”效果最好;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效果最好;还有13.5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开设危机管理课程”效果最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采取感性体验比较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以应适当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机管理知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7可见:占总数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调查结果显示:占总数58.3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首先应解决学校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问题”,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首先应解决学校危机管理知识的普及问题”,12.50%的调查对象认为“首先应解决学校危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问题”,7.29%的调查对象认为“应首先解决学校危机管理的队伍建设问题”。可以这么说,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首先应解决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危机管理知识普及等问题,同时也应顾及到危机管理的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危机管理研究,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必将有助于提高广大高职高专院校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

转贴于 最后,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与反思,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还有16.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尽管86.46%、87.50%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针对教职员工、学生进行过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但是仍有31.2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强”,而且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引发高职高专院校危机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很淡漠”。这说明,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确实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实效性并不很好。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但是,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9),就总体情况而言,只有30.2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只提供客观事实”,而58.34%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应该“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后,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8.33%的调查对象认为“担心媒体报道有损学校的声誉,等危机处理完再向媒体提供有关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完全不予理睬”,还有1.04%的调查对象没有回答。而分类统计结果也与总体情况相差不大。也就是说,接近70%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在危机发生时没有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其中绝大多数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处理危机事件的高职高专院校为数很少。调查结果显示:39.58%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借助法律手段来解决各种危机事件,21.87%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通过协商的方式来处理各种危机事件,27.09%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通过“在借助法律手段的基础上,再加以协商”的途径处理危机事件,而只有10.42%的调查对象所在院校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来解决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时,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性比较大,而在真正解决危机事件时上级主管部门并未发挥很大作用。应该说,这种不对等现象的存在,非常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有效应对危机事件。因此,一方面,广大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自主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也应给予高职高专院校更多的管理自主权。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以法律手段处理突发性紧急状态有关的公共紧急事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和对策”。目前,我国关于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尽管颁发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危机,且仅为部门规章,难以起到很好的法律效果,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本次调查显示(见表10):占总数94.80%的调查对象认为寻求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其中60.42%的凋查对象认为“非常必要”;在分类统计中,93.47%、95.45%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寻求其他法律法规的支持是必要的,其中63.04%、52.27%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认为“非常必要”。调查结果还显示:如果推动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21.8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法”,55.21%的调查对象认为应“由政府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法,对学校危机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修改《教育法》,对学校危机管理做出详细的规定”。由此可见,加强学校危机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促进学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学校就可以依法处理各种危机事件。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是增强学校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2.71%的调查对象认为,就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而言,“开展专题讲座或讨论会”效果最好;22.92%的调查对象认为“针对顶案进行模拟演习”效果最好;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效果最好;还有13.54%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开设危机管理课程”效果最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采取感性体验比较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以应适当开设一些相关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危机管理知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90-02

列宁说:“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2]。自国务院2006年2月21日《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规章和文件,各地也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文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体系在各地已基本构建成形,截至2006年底,全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78个,市辖区789个,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 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 000个[3],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应关注的是这些法律性文件是否得以落实,防止“口惠而实不至”,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如何,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公益性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在徐州市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预先选取10个社区为调查区域,目标人群为城市社区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675份,经整理有效问卷为600份有效率为88.89%。

调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采取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并采取随机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直接选取《指导意见》等法律文件的具体法律规范为设计问卷要点,向城市社区居民调查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的“六位一体”等社会功能的实现状况,具体包括:居民对城市社区服务机构社会功能的认知情况、利用情况、满意度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对象为,男性227人,女性363人;16~40岁的占24.33%,40~60岁的占39.00%,60岁以上的占36.67%;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化程度占12.00%,初中以上(含初中)大专以下占74.67%,初中以下占13.3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8.17%,企业负责人占5.67%,企业员工占12.83%,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占6.83%,下岗或失业员工占7.00%,农村外出打工者占1.67 %,学生占2.00%,离退休占34.50%,其他占21.33%;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 000元的占63.00%,1 000元~3 000元的占34.00%,高于3 000元的占3.00%。

(二)城市社区居民对CHS的认知、参与现状及相关态度

1.对CHS的认知对CHS“六位一体”功能的调查显示,城市社区居民对CHS功能的认知度不高,认为CHS的功能包括医疗的占83.16%,包括预防的占33.17%,包括保健的占29%,包括健康教育的占20.33%,包括康复的占13.33%,包括计划生育的占20%,对其余五项功能的认知处于13.33%~33.17%之间,表明居民对CHS功能的定位不清楚,以至于即使是对医疗功能的认知也没有达到100%。

2.参与CHS的现状。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而未接受过服务的居民为393人(65.50%)。

3.参与CHS的相关态度。在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中,对CHS的总体服务基本认可,“好”占7.67%,“满意”占30.33%,“一般”占46.33%,“差”占4.83%,“不了解”占10.83%,好、满意、一般的答复率合计占84.33%,而相信CHS机构服务水平的居民仅占23.50%,两项数据的反差表明,如果CHS机构能够达到满足其功能所需的基本服务水平,CHS较易获得城市社区居民的认同。

三、讨论

1.以政府为主体充分提供关于CHS的公益性信息

建议增进城市社区居民对CHS体系的功能的了解,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A.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应加强信息提供的主动性,将居民对CHS体系的认知程度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B.以政府为提供相关信息的主体,而不是城市CHS机构,以提高信息的公信力;C.由政府组建专门的CHS体系推广机构;D.充分利用媒体,增加或购买公益广告时间与空间。

2.提供有区别的卫生服务产品

城市社区居民对CHS服务项目的利用率较低,接受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居民仅为207人(34.50%),且主要参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护理,二者的利用率分别为30.17%和12.5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利用率仅为3%左右。目前,CHS机构与大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功能是重叠的,没有凸现CHS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功能,存在着抢病源现象,主要原因是各地的医保报销比率在CHS机构与大医院的差率一般为10%左右,在现有条件下,不足以促使居民进社区,应在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上显著拉大二者的差率,提高到50%以上;C.明确减少收费项目、增加免费提供项目。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第12篇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发现并解决卫生队伍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元月中旬以来,我局对下属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状况开展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卫生局共有下属单位9个,其中: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区医院4个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会兴、**、磁钟、高庙4个乡级卫生院;车站街道卫生所。现有正式职工178名,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职称情况(按本人档案所在单位)见附表。

二、存在问题

(一)卫生人员严重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单位普遍存在卫生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1、临时人员偏多,单位负担重。目前,系统有临时人员36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2.2%,人员工资全部由聘用单位承担,加之,今年修改后的《劳动法》已开始实施,要求临时人员与正式人员同工同酬,单位还要为临时人员缴纳“三金”。

2、在岗职工少,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4个乡级卫生院原有编制72人,因正常的退休、死亡和调出,现只有职工60名,而真正在卫生院岗位工作的仅有41人,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区医院现有职工40人,其临时和外聘人员高达18名;**乡卫生院有正式职工13人,根据工作需要,临时雇用8名专业技术人员。

3、人员关系不顺。目前,卫生系统内部干部职工中属于借用的有26人之多,占正式职工的14.6%,既给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不便,制约了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借用人员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中级人才比例普遍偏低

1、学历方面:4个乡级卫生院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只有2人,仅占卫生院总人数的3%。

2、职称方面:全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7%;中级职称56人,占34.5%;初级职称69人,占42.6%;无职称人员31人,占19.2%。这些表明,区属8家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比例偏低,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迫在眉睫。

(三)现有业务骨干年龄偏大

1、专业技术人员断档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现有6名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中有4人将在5年内退休。另一方面,4个卫生院4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人,其中1人已到退休年龄、2人即将退休,35至45岁的有35人,35岁以下的有15人,其比例为1:7:3,而45和55岁之间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断档现象严重。

2、新进人员专业大多不对口。区疾控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所这些年新调入的人员,大多与专业不对口,现有的工作也主要靠原先的“老人手”承担,再过三、四年,若这些“老人手”到了退休年龄,“新人手”由于自身素质,不能承担重要工作,将影响到我区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医疗设备陈旧,科室设置不全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区医院、乡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诊断疾病还主要靠解放初期的“老三件”,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由于人员、设备缺乏,直接影响到科室的科学合理设置,目前区医院没有设置急诊室,供应室、手术室、妇产科,设置不规范;4个卫生院的急诊室、供应室没有按要求设置;会兴、磁钟卫生院的急诊室、妇产科设置也不规范,与“三室一科”建设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如再不加大投入,将影响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发展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和我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重视人才工作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为推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强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培训卫生业务骨干

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自学、带薪学习,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学术交流,加速知识更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大胆使用年轻业务骨干的同时,又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单位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政策支持,努力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对口毕业生。加强区内医疗卫生单位与省级、市级同类机构的业务合作和交流,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内培、外引,逐步解决人才断层现象。目前,区医院急需人员12人,其中,临床人员5人(妇科2人、内科1人、外科1人、麻醉1人),化验1人、放射1人、护理5人。卫生院急需人员19人,其中,大专以上西医临床专业人员5名、儿科2名、妇科4名、外科4名、护理4名。区疾控中心急需人员2人,其中,检验1人、流行病调查1人。

(三)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激励专业人员奋发向上

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体现在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也要体现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之间。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有效竞争,才能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奋发有为的精神。各个技术岗位也要采用竞聘上岗的办法,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多作贡献。通过竞争,形成奋发向上的氛围,留住人才,开发人才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发现并解决卫生队伍存在的问题,努力推进卫生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年元月中旬以来,我局对下属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状况开展了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卫生局共有下属单位9个,其中: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区医院4个区级医疗卫生机构;会兴、**、磁钟、高庙4个乡级卫生院;车站街道卫生所。现有正式职工178名,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职称情况(按本人档案所在单位)见附表。

二、存在问题

(一)卫生人员严重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单位普遍存在卫生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

1、临时人员偏多,单位负担重。目前,系统有临时人员36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2.2%,人员工资全部由聘用单位承担,加之,今年修改后的《劳动法》已开始实施,要求临时人员与正式人员同工同酬,单位还要为临时人员缴纳“三金”。

2、在岗职工少,不能满足正常工作需要。4个乡级卫生院原有编制72人,因正常的退休、死亡和调出,现只有职工60名,而真正在卫生院岗位工作的仅有41人,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比如:区医院现有职工40人,其临时和外聘人员高达18名;**乡卫生院有正式职工13人,根据工作需要,临时雇用8名专业技术人员。

3、人员关系不顺。目前,卫生系统内部干部职工中属于借用的有26人之多,占正式职工的14.6%,既给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不便,制约了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也给借用人员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压力,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中级人才比例普遍偏低

1、学历方面:4个乡级卫生院没有第一学历为本科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只有2人,仅占卫生院总人数的3%。

2、职称方面:全系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7%;中级职称56人,占34.5%;初级职称69人,占42.6%;无职称人员31人,占19.2%。这些表明,区属8家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比例偏低,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迫在眉睫。

(三)现有业务骨干年龄偏大

1、专业技术人员断档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现有6名副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中有4人将在5年内退休。另一方面,4个卫生院45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5人,其中1人已到退休年龄、2人即将退休,35至45岁的有35人,35岁以下的有15人,其比例为1:7:3,而45和55岁之间临床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断档现象严重。

2、新进人员专业大多不对口。区疾控中心、区卫生执法监督所这些年新调入的人员,大多与专业不对口,现有的工作也主要靠原先的“老人手”承担,再过三、四年,若这些“老人手”到了退休年龄,“新人手”由于自身素质,不能承担重要工作,将影响到我区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四)医疗设备陈旧,科室设置不全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区医院、乡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诊断疾病还主要靠解放初期的“老三件”,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由于人员、设备缺乏,直接影响到科室的科学合理设置,目前区医院没有设置急诊室,供应室、手术室、妇产科,设置不规范;4个卫生院的急诊室、供应室没有按要求设置;会兴、磁钟卫生院的急诊室、妇产科设置也不规范,与“三室一科”建设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如再不加大投入,将影响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卫生发展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和我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重视人才工作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我们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努力打造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为推进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强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重视培训卫生业务骨干

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自学、带薪学习,开展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学术交流,加速知识更新,推进技术进步。在大胆使用年轻业务骨干的同时,又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单位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政策支持,努力从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对口毕业生。加强区内医疗卫生单位与省级、市级同类机构的业务合作和交流,建立并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内培、外引,逐步解决人才断层现象。目前,区医院急需人员12人,其中,临床人员5人(妇科2人、内科1人、外科1人、麻醉1人),化验1人、放射1人、护理5人。卫生院急需人员19人,其中,大专以上西医临床专业人员5名、儿科2名、妇科4名、外科4名、护理4名。区疾控中心急需人员2人,其中,检验1人、流行病调查1人。

第13篇

一2012年宁波市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事故案件的基本状况。

(一)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事故案件特征

1在案件性质方面,未成年人遭受诈骗、敲诈勒索、盗窃等经济类案件所占比数最大,其次是殴打他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暴力型案件,再次是猥亵、等害案件,其余案件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较少。

2在案件发生的空间特征方面,案件发生在外城区的比例大于中心城区,且案件多数发生在几个较为集中的城区。

(二)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事故主体特征

1在性别分布中,男性被害人显著多于女性被害人。

2在年龄分布中,被害人人数总体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在14岁以上显著增加,17岁年龄段的被害人人数达到顶峰。

3被害人中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户籍宁波市所辖县的未成年人。

二宁波市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事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外来人口特殊群体与暑期安全事故。

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宁波生活居住、就业创业,跨区域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进一步促进宁波发展的同时也给宁波市的治安管理和公共安全带来了隐患。外来人口的增长导致了暑期未成年人安全的危险因素的产生。据宁波市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宁波市外来人口背景来源广泛,人口众多,不利于管理。而他们多数受教育水平不高、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加之与本地人口生活水平和待遇的差距使他们心里失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伤害相对社会经历丰富的成年人处于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的危险因素。

(二)公安管理因素与未成年人暑期安全事故。

公安管理因素主要为流动人口管理因素。流动人口管理因素:流动人口来源地复杂,公安管理困难,暂住证很难普及,同时在公安工作中对未成年流动人口缺乏重点管理,从而对他们的日常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未成年流动人口即使遭遇危险失踪,在无人报警的情况下,也难以发现,危险性极大。

(三)学校监督因素与暑期安全事故。

暑期放假,大部分学校都会进行安全教育,例如举行一次安全教育的讲座或者发一些有关安全防范的资料。调查发现,这种安全教育由于缺乏与家长的互动和交流、对策方法与实际脱轨,效果不佳。暑期期间,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联系,家长和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提醒,学生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学校未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监督作用。

四、完善未成年人暑期安全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管理、场所管理和总结经验、协助宣传。重点人口管理是分步进行的,因为流动人口来源广泛、身份复杂等特点,一步到位的管理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先抓住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口,即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普及未成年人的暂住证,并将他们的资料建立电子档案,登记下他们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学校等。同时,定期抽查访问也是必要的,在监督他们的同时展示国家对他们的关爱,他们才能更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场所的管理既包括对犯罪高发地的管理,也包括对流动人口聚集地的管理和旅馆、宾馆、出租房等暂时性住所的管理。对犯罪高发地的管理主要是视频监控和警察巡逻、站岗相结合,对于较为重要的犯罪高发地如市中心、菜市场应采取视频监控和警察巡逻想结合的方式,来保证重要地段的安全。而对于无法安装视频监控的地带,如树林,则需要专人看守,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可以不用警察看守,这样才能使犯罪分子无法找到犯罪环境。

(二)建立家庭保护

建立家庭保护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二是对未成年人活动的监督。首先,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即其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地辨别是非、选择正直的伙伴,从而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积极的社会交往。从而,未成年人能够远离可能使其被害的人和环境,从而达到被害预防的目的。二是对未成年人活动的监督。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来自社会的不良诱惑,而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对诱惑的抵抗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家庭的监督是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监督使未成年人形成对社会不良行为及不良群体等的拒绝的牢固价值观,能够从源头上保护宁波市未成年人的暑期安全。

第14篇

【关键词】用人单位;技工院校毕业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94-01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历史赋予技工院校教育的职责。

如何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关乎现代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分析了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情况,旨在对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调查方法

本次跟踪调查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1)通过电话联系,用信件E-mail 寄发调查问卷;(2)派人走访用人单位,现场填写调查表;(3)通过传真传送和回收调查问卷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覆盖宁波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涉及的企业以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为主。本调查共走访或联系了宁波各地35家单位,发放了近35份调查表格,获得有效调查表为34份。

(一)企业对技能型毕业生需求旺盛

宁波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迅猛发展,对服务型、加工型的中高级技工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宁波市就业管理局局长介绍:从近几年的趋势来分析,宁波市对技术工种需求量大,且供不应求,而普通劳动力则供大于求,从宁波经济结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大量中高级技术人才。

问卷调查表明,在“贵单位每年补充新员工的渠道有哪些?(可多选)”的问题的调查中,100%的企业选择高职高专技工院校毕业生,有58%企业选择应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有30%企业选择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可见,企业对技工院校培养的技能型毕业生需求旺盛。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较好

调查显示,有72%的单位对所聘用的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良好;18%的单位认为他们的工作表现一般;有5% 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工作表现优秀;有5%的单位认为毕业生工作表现十分差。

总体而言,用人单位对于技工院校毕业生表示认可,能在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技术工人的作用和价值。认为技工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知识结构更加适合企业需求,到岗后经过系列培训,很快就能成为高级技术人才。”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满意程度不高。经过调查发现,部分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缺乏岗位责任感,不安心本职工作,在企业生产一线的跳槽现象比较普遍。众多的用人单位对学生频繁跳槽表示不满,在历届毕业生中很明显地表现出因缺乏敬业精神而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四)毕业生专业技能好,动手能力强

用人单位重视技工院校的专业技能,希望毕业生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统计结果显示:87.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操作技能。其中62.5%的用人单位将加强操作技能排在最需要加强第一位。

调查显示,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占90%。其中:用人单位比较满意的占40%,满意的占55%,不满意的占5%。

(五)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较看,较满意的占25%,基本满意的占49%,不满意的占26% 。

有企业人事主管指出,不少技工院校毕业生虽然技艺精湛,但只埋头干活,不善于与人交流,为其进一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2、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受肯定

调查显示,对于技工院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满意的占2、5% 左右,说明大多数企业对这两方面的能力比较肯定,同时,我们了解到农村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更强,企业的评价更高。

3、吃苦精神、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比较重视工作责任心和吃苦精神,显示出大部分企业都希望工作态度认真、能吃苦的员工,毕竟现在的企业都是以利益为重,如果你的工作态度不行那么其公司的效益自然也会降低。从调查中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吃苦精神、创新能力等的满意度偏低,满意的只占5%,较满意的为32%。

调查中,有25%的用人单位认为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并将其放在第二位。而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确让企业失望。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与社会各届的沟通,做好市场人才预测研究。

加强与企业对话,坚持为企业培养人,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抓好“工学结合”平台,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二)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要在学生中及早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和职业世界,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在毕业生中,要加强求职常识和技能的教育,为广大毕业生向社会职业人转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要敢于创新开拓,敢于打破常规,鼓励学生联合就业或自谋职业。克服依赖学校安置的思想,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技工院校应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增强能力导向。

1、应该推进个人管理技能类课程的开发。对于这类课程需要有大量实际生动的案例支撑,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加深其理解。

2、组织学生到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顶岗实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通过在实际岗位上观察、模仿周围的优秀同事、感受企业内部的行为准则和舆论氛围,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强心理认同感。

3、技工院校应通过学校这所“小社会”“大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和个人品质等有效培养和提升,真正为社会提供不仅合格而且满意度较高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05),25.

[2]赵蕾、郑秀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28).

[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手册[M].2008.

第15篇

苹果等5个品牌徘徊及格线

市消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调查历时一个月,调查对象涉及三星、联想、酷派、华为、苹果、小米、OPPO、步步高/VIVO、金立、中兴、HTC、索尼、诺基亚等13个手机主流品牌。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手机厂家是否能够提供全面、便捷、畅通的联系方式,以帮助消费者顺利联系到厂家正规的授权售后服务网点;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手机三包规定为保外维修的消费者提供收费维修服务;是否有明确的维修收费标准并且能够告知消费者;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避免维修欺诈事件的发生等4个部分、25个小项。每项设计为4分,总分为100分,如果被调查手机品牌有相应的服务举措,即得4分,反之则为0分。

调查结果显示,在13个手机品牌中,得分最高的为索尼,得了92分;其他手机品牌的得分都在76分及以下。其中,联想、华为、金立、三星得76分,苹果、中兴、步步高/VIVO等3个手机品牌得了60分;小米和HTC则只得56分,一同垫底。

部分国产品牌得分超洋品牌

“我国手机行业虽然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塑造上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杜绝售后维修欺诈、确保服务透明度方面,手机厂家的售后政策、服务标准及相关举措距离消费者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市消协相关负责人说,让人稍感欣慰的是,起步较晚的国产品牌手机在售后服务的完善方面,正逐步赶上一些跨国品牌,比如:联想、华为、金立的得分排在了诺基亚前面;酷派、OPPO的得分排在了苹果前面。

不少服务网点收费不透明、维修存“黑洞”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厂家授权的正规服务网点也让消费者不放心,不少收费标准不一,维修过程不透明。其根源在于一些手机厂家授权的服务网点受利益驱使,在为消费者提供维修服务时,通过欺诈手段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