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

公益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益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公益调查报告

第1篇

一、扶贫济困,公益事业实效凸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市公益事业逐步发展,在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市城镇有162户275个困难人口、农村22631户40854个贫困人口,64569残疾人,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2019年2月成立慈善总会, 2019年1月成立慈善基金会。6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全市累计募集善款7000万元,救助支出32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839人次,在助医、助学、帮残、抚孤、救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9年下半年起,我市启动镇级慈善分会建设,全市16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建立慈善会,形成了以市慈善会为龙头,镇(开发区)慈善分会为依托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全市公褒事业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多年来,**市妇联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孤寡老人、贫困单亲母亲、孤贫儿童和留守儿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困、敬老扶幼、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先后募集资金150余万元,帮助86名贫困女大学生圆了大学梦,资助近千名孤贫儿童继续学业,为我市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正视形势,公益事业任重道远

我市公益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我市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宣传认知力度不够。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非常模糊,慈善意识还比较淡漠。多数人都认为公益是企业家的事,是有钱人的事,公益活动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实际上公益是一个人人都能为、人人都应为的事业,它是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成员具有的基本素质,它是公民权利和仁爱理念的结合,是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公众的点滴奉献成就他人梦想的善举。

二是社会力量盘活不够。关心、关爱弱势群众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帮扶,但仅仅依靠慈善部门力量还显得有些薄弱,还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义工队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万众一心,共促和谐的社会效果。

三是救助项目开拓不够。目前,我市开拓的公益救助项目虽然涉及到医疗、助困等方面,但是远远不能惠及到各个层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市特困单亲母亲3811人,据初步筛查,患两癌(乳腺癌、子宫癌)的农村特困妇女多达216人。这部分人虽然享受了低保照顾,但是家庭贫困,再加上高昂的医药费,生活十分困难。而社会救助手续繁杂,救助落实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且救助的方式为个人先治疗,再申请,使得一些特困妇女往往是望而却步,有的干脆放弃治疗和求助。还有孤儿收养、孤寡老人的赡养对贫困家庭等等的救助都还多多少少存在欠缺。

四是内生动力激发不够。目前我市的公益资金多依靠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贡献力量,反哺社会,然而部分企业和个人对社会的回报不如人意,救助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引领和制约,导致慈善救助往往有头无尾,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最终造成慈善事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借力生力,公益事业循环发展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全民慈善理念。慈善事业不是靠一人一时、一朝一夕之力传承和发扬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广泛地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慈善事业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慈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先进事迹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形成一种榜样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氛围,鼓励激发更多的捐赠行为,弘扬“慈善光荣,助人为乐”的新风正气,扩大慈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要争取社会联动,合力共推公益发展。慈善事业要得到发展,政府、社会、个人的推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要重视支持社团组织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整合公益力量扩大慈善事业的受益面。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要借助开发的“希望工程”、“春蕾圆梦工程”、“康海助孤工程”等公益品牌借力生力,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投身公益事业。要扶持社工组织发展,激发社工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中来,努力在全市形成慈善工作“全面开花、处处结果”、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气候和氛围。

第2篇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

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县新农村建设是从2005年开始的,借助扶贫开发整村

推进,重点实施了2镇8个村、16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受到了国家和省市扶贫办的好评,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自觉地进入了新农村建设轨道。

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8815工程,即建设新农村示范村8个,建设整村推进村8个,建设通畅公路村15个,硬化通村公路18条。

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做法

1、整合资金,科学调配使用。为了集中财力干大事,

我们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则,集中投放的原则,把试点村镇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林业生态效益示范资金、畜牧繁育改良资金、水利农田基础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土地整理资金、农机大型机械更新补助资金等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的项目资金由政府统一整合,捆绑起来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在项目实施过程合理搭配,定向投放,足额到位。同时,将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的校舍维修、文化阵地、农村医疗、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一并向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倾斜,把新农村建设拼盘做大做实。

3、落实责任,实施目标管理。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探索实行了重点工作目标责任承诺管理制度。县委、县政府党政副职、各乡(镇)及县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在电视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县委成立目标承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目标承诺管理办公室,抽调得力人员专事督查考核工作,对各乡(镇)、各部门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按照每月自报、季度公示、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四个阶段进行,并严格兑现奖惩。

4、积极引导,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尊重农民的决策参与权。凡涉及筹资筹劳的事宜,都要求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或村民理事会,由村民自行决定。二是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结合村民一事一议,动员受益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祥顺镇大林子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和广播宣传动员,只用2天的时间便筹集资金10多万元,完成了村级资金筹措任务。三是调动农民在工程建设上自觉地充当监督员,在村屯管理上主动当好维护员,较好防止了重建轻管的倾向。

5、自加压力,力求增量扩面。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是需要硬性投入的工程。**虽然是省级贫困县,财力十分薄弱,基础相对落后,工作压力相对很大,但是我们不等不靠,不依赖省市,不搞中看不实用花架盆景式的建设,而是把新农村建设做为一项历史责任,抱定小县要有大作为的决心,自我加压,加大投入,不断扩大新农村建设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1、环境卫生很难保持长期清洁。一是道路的清扫难。二是垃圾出村难。三是监督管护难。

四、建议和对策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一是道路清扫实行门前三包,农户负责冬季清雪、日常卫生保洁;二是以居住街道为单位,选出街长负责监督;三是教育农民尽量做到柴草出村;四是农户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及时清理出村,村外设置垃圾填埋处理厂,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注重新型能源建设,降低管理成本。一是今后安装的所有路灯,均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费用难题。二是在今后再建的三室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节能取暖问题,建议建地下燃池,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三是要充分利用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新型能源解决取暖照明问题。

第4篇

__医药有限公司批发分公司是由__医药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药品批发企业。筹划投资起源于二OO四年七月份。成立分公司的主动力因素是:__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二OO四销售收入达15亿元)为拓展__医药快批市场,意欲在__地区吸收具有一定实力和市场份额的医药批发企业加盟。利用__医药集团的商品和价格优势,采取联盟企业互联网定单方式采购,商品销售一个月后付款;文秘站网如定单商品在三个月内未能售完,则退回供货方。原__医药有限公司其主要业务为面向大中型医院销售新特药品,成立以来虽然业务发展迅速,经营效绩斐然,但由于受业务范围及经营品种的限制,销售收入得不到快速提高,企业规模发展不够快。__医药集团与____医药有限公司几年来合作顺利,在得知__方面的发展意向后,公司与对方进行了多次的接触并达成了在__合作开展医药快批业务的协议。通过申请、选址、投资、设立组织及选用人员、GSP认证等工作后,分公司于二OO五年八月份试营业一、投资来源及主要用途:

截止二OO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分公司获得投资及使用情况如下:股东现金投资__*元()。资金主要用途:

二、分公司基本情况。

分公司地址在号。该地原属村。二OO四年我们与该村签订了房屋和土地购置及承租协议,基本意向是办公楼房出售(已预付40万元购房定金),仓库以租代购,远期出售,土地使用权随之转让(目前停车场土地转让已初步达成协议并预付定金)。分公司目前有办公及营业用房__多平方米,仓库__平方米,并已按药品经营的G规定购置了必要的各种设施设备,二OO五年七月一次性通过了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八月一日起__医药集团正式派员进驻指导医药经营流程操作,八月十四日起开始进货,目前已从__医药集团分四次购进__*万元的商品,八月十八日开始试营业。

三、分公司组织结构、人员构成及内部管理模式。

早在企业设立的初期阶段,公司董事会就分公司的组织和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征求了__医药集团的意见,一致认为分公司要想战稳脚步并得到发展,管理体制及用人机制十分重要。在企业设立形式上要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严格依照《公司法》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在用人制度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打破用人上的人情观,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目前分公司除了关健岗位(如总经理、财务部长、出纳、收款、仓储主任、采购经理、质管理部长等)实行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考察决定外,其他岗位的人员均由分公司从人才市场招聘*

四、与__医药集团的战略合作模式内容。

*医药集团是我省屈指可数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二OO四年销售收入达到__*亿元。目前该集团已在省内外建立了多家联盟合作企业。该集团对合肥地区的业务发展十分看好。基于上述因素,本公司各位股东对分公司从事药品快批业务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在资金投入上是积极的。目前与医药集团的具体合作意向分为以下几方面

五、分公司今、明两年的经营目标。

八、九月份是药品销售的淡季。根据公司董事会制定的分公司经营战略,今、明两年分公司的业务发展以扩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二OO五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2600万元,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二OO六年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5亿元,跻身*医药批发企业十强之列,同时加大企业的宣传力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计划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与总公司整体销售进入*地区五强之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分公司将采取强有力的营销战略举措和管理措施;一是与*医药集团合作,将*医药集团在*地区的销售网络划入本公司,同时争取多家药厂在本销售区域的总权,以取得产品及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二是增加品种规格,力争在经营规模上具有竞争力;三是强化服务举措。公司拟定了本企业在客户服务上新措施,主旨是以前所未有的服务,做到客户未想到的我们首先想到,一切为客户着想,以服务出效益;四是建立精干的销售员队伍,千方百计四方挖掘优秀销售人才,实行对销售员收入的倾斜;五是与*地区有相同利益的医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应对本地优势同行的竞争挑战;六是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公司已搜集多家同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学习与比较,在__医药集团的帮助下,各项管理制度、职责及工作程序已建立健全,员工培训计划业已完成,为试营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六、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的报告可以看出,分公司作为全新成立的企业,初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及基本设备设施的建设,医药集团给予的____万元的商品支持,帮助解决了大部分的流动资金缺口,但由于__*区的用药习惯与北方地区存在有较大的差别,__的不少品种不能采购,这部分的品种 需要从厂家采购解决。按照__地区的经营常规,医药快批企业的正常年资金周转次数为12次。这样测算我们的流动资金投入在800万元左右。缺口数额需要借助流动资金贷款解决。

七、分公司的未来发展远景及确保当前投资安全和有效运转的主要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风险是一对矛盾。善于解决矛盾者能够及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分公司当前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固定资产及开办费用占现有总资本的比例较大,但与当前同样规模的医药企业相比并不显得突出。也正是由于前期的投入,确保了今后的资金使用效率。况且按照__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新开办药品批发企业的新规定,当前的投入实在是不能与之相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分公司作为医药专业批发企业今后的升值潜力。其二,选址在这一地段也有做房地产投资方面的考虑。如果房产及土地购买操作获得成功,其升值远景不容置疑。文秘站网

作为民营企业,对于本企业的未来持积极的乐观态度。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远水难解近渴,把一个企业寄托于未来不是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素质。一个成功的企业应当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公司董事会对本企业的近远景规划是:头年稍亏、二年保本,三年跻身__地区医药批发企业五强。主导思想是:一、密切与__医药集团的合作,靠大靠强,带动发展;二、以品种、价格、服务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在众多的医药企业中脱颖而出;三、诚信为本,不图一时之利,走适合本企业发展之路;四、以人为本,着力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企业作贡献”的个人发展观,使企业和个人都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

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很大(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分为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因为个人账户基金实际上不能用于统筹支付,所以只分析可以统筹支付的基金,在本报告中称为统筹基金)。

我县基金收入的基本稳定与基金支出的大幅度上升的矛盾十分尖锐。从XX年至XX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而基金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运行以来的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我县特殊政策形成的特殊原因。以下是我县与其他区县相比较具有的特殊政策形成的风险,属于个性原因。

(1)参保规模和征缴基数的影响,使基金收入总量小。

①参保规模小,形成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的固有风险。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只有1.6万人,比其他许多县都少。保险这个特殊的行业遵循其固有的大数法则,即规模越大,风险越小,所以,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本身较大。

②基金征缴基数使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进一步扩大。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单基数征缴,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基数为在职职工工资,退休职工工资不计入缴费基数;同时在职职工个人要缴纳一定费用,退休职工个人不缴费(除大额医疗基金人月均缴2元外)。与其他一些区县有所不同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单基数与双基数的问题,南川、梁平等县实行双基数缴费,就是退休职工个人虽不缴费,但所在单位要以退休职工的工资为基数缴费。如果按双基数征收,以我县目前6.5%的比例,每年应对退休职工征收基金约230万元。二是工资基数的不高。我县参保职工平均工资较低。

以上两个原因,致使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总量不足以支撑支出的增长。

(2)报销政策的影响,使基金支出增大。

我县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报销政策较为优惠。我县XX年平均报销率为医疗总费用的78.1%(包括医疗补助),在全市处于高位。据考察,其他区县在65%左右,主要原因是其他区县均未实行医疗补助政策。我县优惠的报销政策对参保职工是有利的。但是,部分政策在实践中被参保职工过分合理化运用,增加了基金平衡的难度。

①基本医疗补助政策影响。(按政策,只有公务员才实行医疗补助,但我县的作法是将医疗补助政策扩大到所有参保人员,参保单位按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筹集医疗补助资金,目前按2%左右,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解决;补助办法是对报销比例较低的情况进行补助,提高总体报销水平)。我县基本医疗补助政策在提高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的同时,也减弱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政策(暂行办法)中对住院门槛费和转外就医的控制,使职工普遍小病住院,住院人次大幅度上升,转外就医成风。可以说,对起付线和转院自付部分的补助促进了小病住院和盲目转院的发生。

②特殊疾病报销政策的影响。XX、XX年、XX、XX年全县特殊疾病人数分别达到为540人、675人、755人、909人。XX年特殊疾病辩证门诊费用支出83.5万元,为当年统筹基金支出的170%。通过与其他区县政策的比较,我们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我县对特殊疾病门诊费用没有实行最高限额报账。我县特殊疾病一人最高己报至1.3万元。同时,我县医疗补助政策对特殊疾病取消了门槛费,这样,特殊疾病的报销平均比例很高,这是其他区县无法望我之项背的。特殊疾病门诊就医管理比住院就医管理更难,所以费用控制更加困难,一人持卡、全家吃药的情况难免发生。特殊疾病门诊费用的增长成了我县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最凸出的增长点。

③个人账户政策的影响。按现行政策,我县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占用了基金总额近一半。XX年1月至XX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收入3866.99万元,累计划入个入账户1867.76万元,占总额的48.3%,主要原因是退休职工不缴费,但要按较高的比例为其划入个人账户。南川、梁平等区县由于实行了双基数,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的来源并不占用或者不完全占用在职职工的基金收入,个人账户(退休和在职工)占统筹基金的比例比我县低。

④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政策的影响。我县统筹基金的支付最高限额为2.8万元,在全市比较居高。南川等县的平均最高限额为2.5万元,其中万州为2.2万元。由于我县的最高限额偏高,在统筹基金中支付额度相对就较大。

(3)医疗管理需要加强。为了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县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修改了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办法。今年以来更是加大力度,先后查处了多起违规事件,并严处了违规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遏了违规行为。但由于医疗保险管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小病大养、弄虚作假等行为仍然是基金流失的重要原因。仍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管理。

2、共性原因。以下情况是全市乃至全国都存在的,属于共性原因。

(1)药品及诊疗项目的更新、滥用好药等因素导致医药费的增长。这是每个县都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县基本医疗保险从纵向比较费用增长的重要原因。医疗保险施行以为,重庆市多次调整了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扩大了可报销药品范围和新增了先进的可报销医疗项目,使医疗费用呈自然增长。同时,也有个别医疗机构蓄意推荐、部分参保职工盲目选择费用昂贵的进口材料、先进诊疗技术。医务人员随意使用好药贵药也是费用增长的原因,例如,以前医生治病总是用价格比较低廉的药物,如抗生素一般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价格较低廉的药物,而现在,或是受效益的驱动或是为求速效,医生治病普遍采用头孢他定、左氧氟沙星等瓶价格昂贵的药物。

综上,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大政策体系的原因,也有本县政策上的原因,还有管理上的原因。是否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县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的报销水平是建立在高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水平和基金本身的承受能力之上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深得民心,但基金运行压力很大。

(三)解体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一是目前医疗保险除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外,均以用人单位为参保单位,企业解体后,职工的医疗保险接续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二是医疗保险运行前的破产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按以前的政策,我县于1993年开始运行车有企业大病统筹。按相关文件,国有企业改制时,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进行了余命医疗费用清算,但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没有解决好医疗保险的接续问题。

(四)医疗保险信息建设的全市化没有解决。由于各地医疗保险政策不同,大多数以区县为单位统筹的医疗保险进行了与县内医疗机构进行了联网,但与市级医疗机构没有联网,不利于医疗费用的监管,也增大了县外医疗费用报销的工作量。

(五)医疗保险统筹区域过小,基金运行风险较大。

三、建议

(一)医疗保险报销水平提高需要小步进行。

(二)建议通过调整政策,减少个人账户的比例。

(三)对解体企业和以前破产企业未达退休年龄的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作出明确处理办法。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

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及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工作满意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看待教师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高校确定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哪些方面需要改革,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二、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以江苏大学为例)

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整体状况及找出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力求提出较为可行的促进措施,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记录方式,并采用五点式记分法,5、4、3、2、1分别代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程度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对问卷进行整理后,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查分析的总体是江苏大学的教师。为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我们对该校26个学院不同类别的教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0,调查时注意将男女比例大体控制在1∶1,以方便分析、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49份,有效问卷1000份,回收率约为95.4%,有效率约为91.0%。

三、高校教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江苏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

结果表明,15.6%的人对其自身的教师工作非常满意,58.5%的人比较满意,24.0%的人满意程度一般,仅有1.4%和0.5%的人表示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换言之,江苏大学74.1%的受调查者具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与之相对,仅有1.9%的受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较低,说明江苏大学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从具体项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江苏大学教师对其薪酬待遇的满意度最差,而对校园环境的满意度最高。

2.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称、教龄、婚姻、学历和行政职位等因素的关系

本调查对多个样本进行分类,如,年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30

岁及以下、30~44岁、45~50岁),职称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婚姻分为两类(已婚、未婚),学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得到了以下结果:

(1)不同性别

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以及除工作本身、领导与管理以及人际关系以外的其他因素上,女教师满意度都略高于男教师。

(2)不同年龄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校教师的工作总体满意度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年龄越高,总体满意度也就越高。

(3)不同职称

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随着其职称的晋升而逐步提高。

(4)不同教龄

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总体职业满意度与教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趋势。

(5)不同婚姻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未婚教师工作满意度在各项因素上都低于已婚教师,原因在于已婚教师的家庭责任感较强,他们要努力工作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工作起来比较投入,满意度也较高。

(6)不同学历

研究结果表明,除工作本身一项外,硕士组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最高;除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两项外,博士组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最低。在工作本身和人际关系方面,博士组和硕士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总体满意度、工作本身、收入福利以及领导与管理方面,硕士组和本科组教师则存在显著差异。

(7)行政职位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各方面的满意度比未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高,尤其在总体满意度和收入福利两方面,差异更加显著。

四、提升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

根据国家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学校设岗聘任和职员制改革工作。制订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政策,进一步体现优绩优酬的精神。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研究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待遇的新措施,努力使教职工的实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2.坚持公平公正,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

根据教师间存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即分层管理,使政策的实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在保证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能力以及贡献的大小,因人而异进行薪酬激励,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

实行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是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学校改革发

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要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透明度,在学校重大决策中的作用,要切实保障广大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衡量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表明,对于工作水平较高的高校教师来说,满意度和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而与流动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因

此,关心高校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

度,是高校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第7篇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对食堂的价格普遍认为有时还是偏高的。适当调整价格,合理、弹性调整价格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食堂每天公布的价格,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

二、饭菜质量

⑴、饭菜品种:20%的员工认为汤类的品种少,36%的员工认为饭菜、汤类的品种都少,36%的人则认为一般,而仅仅8%的员工认为饭菜品种多,也就是说,56%的员工都感觉饭菜品种过少。

调查结果表明,占有半数以上的员工对于食堂的种类不满意。鉴于此,建议食堂采购原料时,尽量多购买时令蔬菜与荤菜,如:隔两天左右增加荤汤一份,例如筒子骨汤、海带排骨汤等,以满足员工多变的口味要求,丰富员工的选择。

⑵、饭菜口味:28%的员工认为食堂饭菜口味很不错,48%的员工则认为一般,而剩下的24%的员工则对食堂的口味不是很满意。其中68%的员工认为食堂饭菜油量适中,24%的员工则表示饭菜油量偏多了。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对食堂的饭菜口味表示一般,食堂在这方面仍急需加强。

⑶、饭菜分量:76%的员工表示对饭菜的分量表示满意,20%的员工则认为饭菜的分量为一般。其中有36%的员工表示偶尔会遇到就餐时间内没有饭吃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饭菜的分量基本上能满足员工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员工,食堂的饭菜应该足量,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员工吃饱吃好。

调查结果表明,食堂在饭菜新鲜程度这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而这关乎到员工的身体健康方面,因此食堂应重视这方面的内容,加强改进,如:荤菜可留一顿,并且不收费,由员工自行决定吃不吃,素菜则一顿清。

⑸、食堂卫生:68%的员工表示最食堂的卫生状况感到满意,甚至很满意,32%的员工则表示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食堂在卫生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望食堂能继续保持。

三、食堂服务质量

88%的员工表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态度表示满意,甚至很满意,12%的员工则表示一般。

调查结果表明,员工对食堂的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希望食堂工作人员能保持微笑、亲切的服务态度。

4、管理方面

物业公司员工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遇到问题时应积极向办公室反映。

第8篇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尤其是区划调整后,龙子湖区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全区依法行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促进了各项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保证了依法行政工作落实到实处、深入民心。

(一)建立健全了依法行政制度体系

我区各级政府和各行政职能部门都比较重视依法行政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普遍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部分单位建立了评议考核机制,完善了执法程序、政务公开等工作制度。明确了各级各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责任、权力、义务,建立健全了依法行政工作落实与个人升迁、奖惩的“裙带”关系,通过对执法主体严格要求、执法依据客观公正、执法行为以人为本等方面进行整体“亮相”,最大限度地避免各职能部门职责“交叉”、职能“错位”的等问题。真正做到了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的良性发展环境,从而克服了行政工作的随意性,促进了廉政建设,加强了作风建设,提升了民意。

(二)普遍增强了依法行政的意识

近几年来,全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在重大工作决策,推行新的工作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都首先考虑所作做的工作是否合法,从而保证了决策的合法性。为了增强所属人员依法行政工作意识和能力,全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有关行政法规知识培训、集训班,营造了人人学法、懂法、守法、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尤其是对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到上岗前有培训、上岗后有考核,并将法律知识培训和业务知识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律学习培训,提高了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依法办事已逐步成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

(三)真正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是落实依法行政工作核心,是提高办事工作效率的根本点,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几年来,龙子湖区一直把提高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作为构建和谐龙子湖区、率先崛起龙子湖区的重要手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决策性更加科学。各行政职能部门普遍建立了重要决策分析、论证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一些单位和部门在出台重一些新的意见(办法)前,通常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主动征求下级或其它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为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办事效率明显增强。通过信息公开,实现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缩短审批手续、时间等一系列便民措施,尤其是农村实现“一站式”服务,提高了办事效率,较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管理和服务思想。三是协调和化解矛盾方式越来越灵活。区划调整后,我区增加了两个乡镇,由原来的单一非农城区转变为城乡结合的新型城区,工作性质由原来的单一城市结构向城乡多元化结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的征迁,农村各种矛盾随之增加,各种、上访问题也不断增加,为此,我区各职能部门也因应形势变化,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接待方式,而是换位思考,采取“以事明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做好群众矛盾化解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依法行政监督力度明显增强。近年来,龙子湖区所属各单位针对行政审批、管理、招工、提升、评优评先都能将法律依据、办事程序、审批期限、承办机构和人员、办理结果等向社会公示,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知情权,为公正的监督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还通过聘请行政执法监督员,向社会发出调查问卷等方式,积极开展执法效能监察,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改善执法服务环境。

二、依法行政存在问题

当前,政府各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在法律对其刚性约束越来越严和群众要求依法行政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现等多重压力下,实施行政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某些工作常常陷入依法办事困难重重,违法行政屡屡被告等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赋予的权力已滞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突现,一方面各行政职能部门城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等任务繁重,而另一方面法律法规赋予管理、执法的手段与现阶段严格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比如对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老大难问题的整治,现行法律赋予的执法和处罚手段有限,只能是作出警告、没收经营工具,作出罚款等处理,这些执法手段过于软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大难问题。又如在现行执法过程中暴力抗法、故意伤害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围攻行政执法机关等现象越演越烈,但是,对这些现象法律又没有赋予任何“特权”,往往对这些问题只能简单处理,执法严了,怕影响安定团结,引起集体性的上访,如果执法不严,既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又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形象。

(二)少数群众的法制意识还不是很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深入,依法行政不单纯要求执行人员要具备法律素质,更主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也需要懂法、守法。但现阶段还存在群众的法律意识,守法意识还不高,遇到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时,既不按相关规定和法律要求来自觉接受处理,也不听执法人员的劝说,甚至有的还扇风点火,希望群众把事情闹大,有地当面就支持违法、违纪人员,反映了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守法意识不高,直接影响到依法行政的效果,也不利于执法环境的改善。

(三)化解矛盾的方式还相对比较简单

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是区划调整后,我区由单一的城区结构转变为城乡共同发展的多种结构城区,区域内的利益结构和分配结构出现了新的调整和变化,社会矛盾突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应地要求对化解矛盾的手段的创新。但现阶段,我区化解社会矛盾的手段还比较单一,大部分通过或事后调处缓解,渠道单一、方法不多、制度不全,还未能健全多种形式的矛盾化解和预防机制。

三、依法行政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区有依法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矛盾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我区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一)加大普法力度,改进执法方式

一方面要从社会着手,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和熟悉法律的内在精神,真正树立起自觉守法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抗法、拒法的问题发生;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办法和措施,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特别是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制意识和严格执法意识,避免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的主观随意性,提高行政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提高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法律制度,建立透明的依法行政环境

凡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事先应由法制机构或委托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决策,应尽可能通过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认可的要办好,对群众反对要一律“下马”。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增加透明度,建立健全良好的依法行政环境。

第9篇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桦甸市教育局重视教育科研的组织建设,随着教育行政领导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和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成立了科研室,并配备专职科研主任,有效地承担起了本校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及指导工作,为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随着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修改完善了《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桦甸市教育科研课题及成果管理办法》、《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量化评价标准》、《桦甸市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了教育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三)形成了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

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首先须建立一支懂理论、能实践、会研究、善总结的高素质教育科研队伍。目前,全市共有教育科研专职人员8人,职称、学科、年龄结构合理,从基层学校业务领导、骨干教师中聘请兼职研究人员45人,教育学会发展团体会员3000余人。这样一支专兼群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有效地承担起了全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对桦甸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不断高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育现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中。“十一五”期间,有18项省级课题,25项市级课题,186项县级课题立项,比上个五年计划增加了21%,课题在村完小以上学校和骨干教师群体中的覆盖率为100%。此外,实验教师还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经验总结、编写校本教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独辟蹊径强化课题的管理与指导。

一项课题能否善始善终,并达到预期研究成果,重在过程管理。为此,桦甸市教育科研所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题管理与指导模式。即“四会一课”模式。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会、课题阶段成果交流会、科研主任调度会、课题鉴定观摩会和课题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适时掌握每项课题的运行情况,及时改进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课题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课题指导过程中采取了责任包保制。根据每位研究人员的学科特长,分题到人,各司其责。并采取“同类分组调研,定点跟踪指导”的方式,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跟踪指导。通过“两听一看”,即:听汇报(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实施情况),听课题课(研究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看资料(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及管理情况)。与课题组人员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达到了“以研促教,以研导学,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六)成功地开展了“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

为了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教育科研部门每年都组织一次课题课评优,教师从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中选择课例,采取“说课―讲课―展示”的方式,评出教育科研课题优质课,为教师搭建课题研究活动的平台,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七)开创了教育科研培训和课题鉴定验收新模式。

在总结以往教育科研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为使培训收到最佳效果,将培训对象由原来的学校领导转为课题研究者,培训方式由原来的大型集中转为深入学校面对面互动,由原来的研究人员单项灌输转为教师提出问题按需解答,还不定期的聘请省市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专家讲学,消除了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教师了解教育科研,走进教育科研,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推动了全市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此外,还创设了“三位一体”的课题鉴定验收模式,即:把鉴定验收、科研培训、成果推广三项工作一并完成。主要让教育科研兼职研究员,学校科研主任,同类课题负责人,相邻学校的实验教师列席鉴定会,亲历课题鉴定验收全过程,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研究经验,了解驾驭科研程序,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发挥优质课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八)坚持“双写”教育,进一步打造桦甸教育特色。

“双写”是桦甸市教育局为解决小学生写字、写文存在的问题,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在“十五”期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96年通过省规划部门验收。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广。通过培训教师,编写教材,课程设置,校外教育以及举办一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金城之秋”书法竞赛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力推进了该项工作的开展,使小学生不良书写习惯得到有效矫正,写字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积累量大大增加,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双写”特色已然形成。

(九)加强校本科研,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全市校本研究已有一定规模,一大批校本科研实验校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学校从教育研究的角度,认真总结和分析本校的现状,深入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在资源,扬长避短,在创建学校特色、学科特色 、教师特色、学生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苏密沟中心校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创新工作思路,规划了“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学校核心课题创特色,以科研小课题促课改”的整体工作思路,针对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落实课标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的普遍现象,确定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具有操作性、前瞻性和实效性的综合性学校课题。开展了大型的“发现问题-主题学习 -课例研讨”为流程的研修活动和小型的课题主题论坛活动。在整体上形成了校长宏观调控,科研室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网路,达到了以点代面,以骨干带动全体,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采取抓典型带动群体,以校级课题提升市级课题的策略,层层推进,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课改的深入实施。注重过程性评价,建立三检一评制度。在制度管理的同时,注重人文性的内驱力调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

临江小学在校本研究中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载体,诠释了“注入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孩子;分层教学,为孩子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劳动课特有的技能培养,在劳动课上教他们学习编织、学习烹饪、学习手工制作,孩子们各个跃跃欲试,自己动手,在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手艺,品尝自己包的饺子、自己做的饭菜,真正实现了课堂人性化,教学人性化,为孩子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创建了广阔的空间。

永吉小学的校本科研让教师在备课中,改进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例研讨中,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对话交流中,学会反思、学会合作、学会研讨;在竞比活动中,点燃激情,促进成长,获取成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不断地丰厚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塔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华小学《整体推进校本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临江小学《夯实校本研究追求育人特色》、苏密沟中心校《立足校本在创新中发展 研修实践在探索中提升》、第六中学《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等经验成果在吉林地区校本科研工程现场会上进行了交流。

(十)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由于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专兼群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五年来,取得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100余项课题通过各级相应部门的鉴定验收,其中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2项,其余是县级课题。

市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进修学校《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第一中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研究》、第四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常山中心校《弘扬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的研究》等课题,都从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热点问题着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被省市、专家赞誉为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几年来,桦甸市重视发挥教育科研的服务功能,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先后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现场会或鉴定观摩推广会50余次,使一大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教育的现实效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或基层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800多篇,在各级会议交流或获奖论文搭4500余篇,参编教材或学材料50余种,开发校本教材70余册。先后50 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40人被评为省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1人聘为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2人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专家,教育科研所连续四年被评为吉林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先后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评为“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回顾“十一五”桦甸市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有些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担心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错误认识,阻碍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从全市范围看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还不平衡。

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都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缺少创新,成果平平,效果不明显。

(三)有些学校或教师一定程度存在功利思想。

有些学校为了名誉或迎接检查,教师为了晋职升级个人利益做课题,不是从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着想。有的立项时满腔热情,积极性很高,中间过程却疏于管理和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草草收场,还有的课题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四)课题管理不够规范。

由于有些上级非教育科研部门滥派课题,迎合了一部分学校和个人图虚荣、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致使一些旁门左道的课题充斥其中,损害了教育科研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给教育科研及管理工作造成了混乱。

教育科研如何在今后工作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其对策是:

(一)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

各级领导应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的决定》,明确自己对教育科研工作负有的领导责任,切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努力采取措施提高专兼群教育科研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使教育科研真正发挥服务功能和先导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力度,争创优异成绩。

加强科研工作管理,特别是加强对课题的管理与指导,同时瞄准更高目标,更新的领域选题研究,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

第10篇

一、县医疗卫活力构根本状况

县辖15家底层医疗卫生单元,个中包罗12家乡镇卫生院、1家社区效劳中间、2家神经病院,现有在职职工673人,退休职工188人,效劳生齿67万人。

二、县医改任务发展状况及获得的成效

(一)根本医疗保证准则建立稳步推进

一是新农合医疗保证掩盖面进一步扩展。2011年全县参合农人564531人,参合率为98.19%。二是医疗保证程度稳步进步。本年新农合筹资规范进步到每人230元,个中农人小我年交纳参合伙金30元,中心及各级当地财务每人津贴200元,2011年共筹集新农合伙金12984.21万元。已到位12377.18万元,省级607万元津贴资金正在配套中。截止6月底,新农合共津贴资金4556.07万元,个中住院津贴3691.81万元,赔偿31232人次,门诊津贴864.26万元,赔偿289361人次。三是效劳程度不时进步。本年县新农合执行门诊家庭账户+门诊统筹+住院大额赔偿的赔偿形式,发展顺畅。完成全市23家、省级40家城市定点医疗机构直补任务,并开端在全省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执行跨区域即时结报,推行就医“一卡通”,便利了群众就医。作为全市展开新农合住院付出方法变革的试点,县探究单病种限价治理、住院总额预付、床日费用节制等付出方法变革。经过变革,乡级卫生院根绝了门诊转住院和挂床景象,县级定点医疗住院病人均匀住院日不超越9.5日,人均津贴费用不超越130元,病人住院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参合农人的担负。

(二)领先具体落实国度根本药物准则

2011年1月1日起,县12家乡镇卫生院悉数施行国度根本药物准则,具体执行根本药物零差率发卖。当前,总体运转状况比拟顺畅,群众反映优越。一是药品收购愈加标准。对省投标确定的307种根本药物和200种非目次药物悉数执行网上公开收购,完成了全县一切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药品价钱一致,收购平台一致,收购渠道一致,药质量量获得包管。二是药品流畅愈加有序。县从全市遴选的15家配送企业中,选定局部企业作为县的基药配送企业,削减药品流畅环节,标准了流畅次序。三是药物运用愈加标准。各底层医疗卫生单元严厉执行《国度根本药物临床使用指南》和《国度根本药物处方集》,对临床大夫屡次进行相关培训,医务人员可以合理标准运用根本药物。四是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运转比拟平稳。财务预拨的赔偿资金陆续到位,在绩效工资尚未完全施行的状况下,底层医疗卫活力构医务人员工资根本做到按时发放,医务人员心情比拟不变。

(三)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进一步健全

一是持续增强医疗卫活力构根底设备建立。2009、2010年完成了12个乡镇卫生院根底设备建立和全县365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建立义务。2011年市下达规范化村卫生室建立义务为21所,当前已完成16所,其他5所正在建立之中。县人民病院综合楼投资5600万元,当前已建至第4层,完成投资1500万元。二是增强以全科大夫为重点的底层医疗卫生步队建立。2011年,县卫生局共为底层医疗卫生单元雇用了46名医学学生,充分了底层医疗卫生人才步队。对12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198名村庄大夫、5名全科大夫辨别进行了标准化培训。

(四)根本公共卫生效劳均等化扎实有用

具体落实10大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人均津贴公共卫生经费达25元。依照卫生部《根本公共卫生效劳标准(2009年版)》要求,以居民安康档案建档任务为切入点,稳步推进10大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标施行。卫生局与财务部分结合制订下发了《县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审核任务方案》和《县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绩效审核施行方法》,成立了“县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审核任务反省验收小组”、“县底层卫活力构绩效审核任务督导评价小组”担任对全县乡镇卫生院施行根本公共卫生效劳项目状况进行验收、评价。7月上旬,验收、评价任务具体完毕。在第三季度的公共卫生效劳项目资金拨付中将执行奖优罚劣的办法,按方案规则,扣减后三名底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经费用于奖励前三名。截止当前,全县居民安康档案累计建档30.675万份,个中2010年建档21.0347万份,2011年建档12.9万份。全县建档率达53.7%,已完成年度建档义务,岁尾建档率可达70%。1—6月,对3332名乡村孕产妇进行了津贴,津贴金额99.96万元。为9407名乡村育龄妇女免费发放了叶酸。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15.46万人次,补种率达95%以上。完成了2009、2010年3000户乡村改厕义务,本年的750户义务正在建立之中。

(五)公立病院变革试点积极稳步推进

一是岗亭设置与竞聘上岗任务已具体完成。连系实践,制订了《县乡镇卫生院岗亭设置及人员聘用上岗施行方案》,依照公开、公平、公道的准则展开定编、定岗、人员分流、竞聘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定岗任务,经过竞聘上岗与单元签署聘用合同,这项任务已于7月初具体完成。二是绩效审核任务稳步施行。根据医改要求,卫生局与财务部分、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部分结合制订下发了《县底层医疗卫活力构绩效审核施行方案》。从本年元月份起,各乡镇卫生院均执行了绩效工资审核分派;树立了按岗取酬、绩效挂钩、优劳优酬的审核分派机制。三是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赔偿机制进一步完美。县当局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树立健全底层医疗卫活力构赔偿机制的定见》,对当局举行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效劳机构的人员支出和营业支出等运转本钱经过效劳收费和当局津贴赔偿。根本医疗效劳首要经过医疗保证付费和小我付费赔偿;根本公共卫生效劳经过当局树立的城乡根本公共卫生效劳经费保证机制赔偿;常常性进出差额由当局依照“审定义务、审定进出、绩效审核津贴”的方法津贴。按上述准则赔偿后呈现的常常性进出差额由当局进行绩效审核后予以津贴。四是底层药物收购货款结算及收购运用根本药物监视治理形式初步构成。县当局办公室印发了《县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根本药物收购货款结算治理方法(试行)》、《县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收购运用根本药物监视治理方法(试行)》。卫生行政部分将底层医疗卫活力构收购运用根本药物归入目的治理和绩效审核,增强监视治理和督导反省,并按期展开评价任务。

三、医改任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底层医疗卫生单元公共卫生效劳才能有待进一步提拔;二是国度根本药物准则宣传力度还有待增强;三是根本公共卫生效劳质量还有待进一步进步;四是绩效审核还需进一步完美。

四、进一步积极推进县医改任务的办法办法

本年是完成三年医改目的的最终一年,依据国务院和省当局要求,本年国度的重点是完成医保全履盖、推进国度根本药物准则施行和公立病院变革。县医改任务下一步要凸起抓好以下几项任务:

(一)出力落实新农合政策,进步参合农人实践受益程度。一要依照省市要求调整赔偿方案。具体履行新农合门诊统筹,门诊费用依照不低于40%的比例进行赔偿。执行分级分段赔偿,进步大额住院医疗费和底层医疗机构住院赔偿比例,力争完成政策局限内住院费用付出比例到达70%,大病赔偿封顶线为10万元。调整住院费用起付线,乡级为100元、县级400元、市级1000元、省级及省外1500元,对参合人员年度内涵同级别医疗机构第二及其今后住院的,可将起付线降为响应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的50%,进一步减轻参合人员医疗费用担负。二要执行即时结报规则。便利参合人员看病就医和结算赔偿,确保参合人员结报便利快捷。三要强化定点医疗机构效劳监管和费用节制。进一步增强定点医疗机构建立,仔细落实按期督导反省机制、暗访抽查机制和乡级监管员监视审核机制,增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政策执行状况的反省评价。把人均住院费用、实践住院赔偿比例、目次外用药费用所占比例归入日常任务审核系统。

(二)进一步增强底层医疗卫生效劳系统建立。树立并完美以县级病院为龙头、村卫生室为根底的乡村医疗卫生系统,根本完成县人民病院和县神经病院的改扩建义务。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添置任务,强化乡村卫生人才培育和步队建立,持续从高校卒业生中选拔人才到底层卫生院,还托付大专院校定单定向培育人才到底层卫生院任务。

(三)具体推进并完美根本药物准则的施行。进一步增强组织指导和部分共同,完美办法,扎实任务,使各个环节互相联接,推进国度根本药物准则顺畅施行。深化探究有用降低药物价钱的方法,确保群众获得实惠。完美药物配送机制,对违背相关规则的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做出响应处置,逐渐构成良性的配送机制。加速底层医疗机构运转机制变革,具体施行绩效工资准则,实在调动医务人员的任务积极性。

第11篇

一、&&镇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03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03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03年度,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03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03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03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 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03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03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 夏收前回,夏种后出 秋收前回,秋种后出 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镇劳动力转移工作建议及体会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03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00人,到2008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03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最后,司法等部门加强法律知识培训,在该镇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中开展《劳动法》等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培训,增强用工单位和劳动力的法律素质,提高转移劳动力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12篇

调查认为,自我县“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根据县平安办《创建平安始兴十大工程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之基层平安创建项目实施方案》,县卫计局认真按照国家卫生部关于创建平安医院的九点要求,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狠抓医德医风、职业道德、行业作风建设和加强医疗机构内部治安保卫力量为切入点,以质量、安全、服务、收费为重点,以和谐医患关系和着力解决看病就医难问题为主要目的,深入开展了“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解决了我县医疗机构执业环境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制,把创建工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指导、监督、检查、评价、整改等工作机制,加强科学管理,保障医院正常执业活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将“平安医院”理念深植每个人心中,加强医护人员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加强医德医风、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充分体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不断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做到服务形式多样化和规范化,服务流程合理、便捷,医疗收费合理、透明,并持续改进。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三)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加强与综治、公安、、工商等单位和部门的联系,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交流情况,及时反映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为创建“平安医院”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配合,确保“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第13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物流逐渐升温,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实际,調查医药物流公司内部成本基本情况、和探索该医药物流公司长期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提出解决建议。

一、对医药物流公司内部成本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在医药行业流通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同类型企业太多,规模不一,所以整体来说我国医药企业采用的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物流体系,在运作上主要依靠人力,与国际医药同业相比差距很大。医药物流公司的内部成本基本情况是是如此。在现阶段,医药物流公共的物流作业基本上是以人工作业为主,因此,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去除物流作业流程中的冗余环节,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差错和人力浪费。而在医药物流公司的物流系统中,信息系统软件上不能支持对药品的“批次管理”,不能支持对药品存储的“整零分开”,无法支持货位管理,导致差错较高;另外,库区布局的不合理、流程设计的落后也导致物流成本高:该医药物流公司的配送仓库分布在多个楼层,其出库单传递流程采取“接龙”模式,导致单据丢失、低效等诸多问题。医药物流公司的职工的工资支出方面,包括维持自身运转中合理支出,包括办公室采购、货物运输费用、员工和临时搬运工的保险费等这些都是合理损耗成本上做的比较好。而医药物流公司在营销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包括制作和播出的广告费、参加大型展会的费用、获得各种营销渠道的信息费方面,重视度不够。

二、针对医药物流公司产生长期存在问题的分析

1.竞争性因素

在中国药物物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对于这类医药物流公司,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以合理的物流成本使用最少的仓储面积存储最多的药品,为医药门店提供最佳的药品配送服务。而现阶段医药物流公司由于发展规模不够大,物流管理更不上层次,竞争力不够强大,导致物流成本增加。

2.时间、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商业物流中心,制造业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仓库或供应商的位置关系体系比较偏远。所以此类企业在购买物品的方向、目标市场定位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物流成本的核算概念。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还有时间。物流流通速度更快,更快的流动。一方面必然减少,如缩短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本积压,提高订单周期,库存,运输路线设计合理,营业额可以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了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从物流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时间空间的合理配置间接降低了成本。而医药物流公司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完善。

3.资金成本因素:

医药物流企业向各个医院销售药品,医院会有1-5个月的帐期,所以就会造成物流企业的资金回笼缓慢,有些甚至会造成年终呆账现象,所以资金成本的管理很重要。

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影响成本的因素还包括医药物流公司的资金利用率、货物的保管制度、物流管理合理化程度、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单纯地加强某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对另一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说,物流成本的控制并不仅仅是各个因素简单地相加,而是一个复杂的平衡、协调过程。

三、提出解决建议

针对目前医药物流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呢?我的建议如下:

首先,宏观上合理规划企业物流配送模式,微观上合理规划物流配送路线。企业一定要制订严格的、科学的费用预算制度,并将其作为控制日常管理费用的标准,当运输费用出现异常或者与企业的实际经营出现差异时,及时给予关注,从制度上来约束运输费用的不合理。在制定费用预算制度的同时,应合理规划企业的配送模式,如按地理区域与不同的物流公司签订运输协议,按照客户群描绘配送曲线,不允许擅自更改区域配送路线,不允许业务人员私自签订运输协议或与没有资质的运输公司合作等。

同时,整合行业内外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少物流成本。另外,就是要应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流通技术,使设备科学化、组织规模化、经营行为科学化。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应用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技术、合理运用科技化是未来医药流通领域的发展潮流。一些中小型医药商业公司将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从国家的政策上也能看到这一点。

四.总结体会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得出结论,医药物流公司在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不能盲目。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存在利润低、回报期长、投资不一定能获得合理回报、受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影响大等因素,医药物流公司在决策前一定要核算项目的利弊得失,同时还要考虑国内物流基础设施能否和行业发展配套、若干年后能否跟上行业潮流、项目实施后能否持续实现创新经营、管理成本能否控制好、标准化程度高和现有企业经营质量低的冲突能否妥善解决等问题,这是一个系统的、全面控制的过程。

第14篇

1、我镇今年夏季在全镇推广高产玉米6.5万亩,其中农业部玉米高产创建1万亩,亩产680公斤,全县最高。

2、今年秋种,主要推广优质高产小麦981品种9万亩。

3、科技培训方面,一方面在各个时期我镇都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全镇聘用中级农艺师、农技师4人扶植科技示范户40户,带动4000户,全年每户科技示范户培训不少于300个工作时。

4、大棚种植方面,全镇已召开二次座谈会,并请县菜篮子办专家作了专题讲座,与信用部门积极协调,为大棚种植户提供信贷支持。

5、畜牧养殖业方面,今年成立了三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发展养猪大户2家,养鸡大户三家。

二、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田不能实现旱涝保收,群众建议:要加大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多修农田公路,多打机井,大力整修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推广农田治理片,整治低洼地,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换进和条件,镇党委政府具体措施如下:

1、结合“一事一议”群众自筹15元,上级补助25元,用于村级各项公益事业。

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去冬今春我们争取小农水项目资金230万元对10000亩低洼地进行治理,打井86眼,治理中小沟67条,修桥涵230处。

三、针对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不是会造成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群众建议:要把化肥、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降下来,降低农民治疗费用和药费,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镇党委政府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工商等部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禁乱抬物价。

2、积极向上级争取。

3、以上群众能够反映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属政策层面的问题,镇党委政府将通过相应的形式逐级向上反映。

四、针对偏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农民生产生活不安心问题,群众建议:要加大警力建设,协助开展社会治安联防,搞好冬季防范,严厉打击各类偷盗抢劫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的稳定,镇政府主要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构建防控体系。

抓队伍建设,主要是在各行政村建立一支精干的治安协管员队伍,全镇14个行政村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身体健健康,年富力强,特别是退伍军人中挑选2名治安协防员协助村民委员会加强治安管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2、抓防范,加强值班巡逻。

镇政府由综治办牵头,公安部门配合,治安巡逻队长参加,建立一支20人的巡逻队伍,坚持24小时对全镇范围内进行昼夜巡逻,进行查岗查哨,各村有治安主任负责,组织在家的青壮劳动力加强值班站岗,从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

3、抓排查,解决社会治安突出问题。

针对目前农村出现的偷盗问题,首先是组织广大群众对重点地区,重点人员进行认真排查,对可疑人员进行摸排,对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有效地遏制各类违法犯罪。

4、抓打击,严惩各类违法犯罪。

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坚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深化严打整治斗争,由公安机关具体负责,借助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和平时清查工作,采取露头就打,依法严肃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各类违法犯罪,重点打击抢劫盗窃等严重违法犯罪。

5、抓奖惩,落实具体措施。

镇政府打出具体安全防范措施,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类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及重点防范的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落实具体单位,具体人员,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对防范和打击有力,提供破案线索或抓住犯罪嫌疑人的给予重奖,对因防范不力,导致社会治安形势恶劣且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追究。

五、党建方面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针对党建三个方面的问题,镇党委认真研究,决定在继续夯实基础上入手,制订切实可行措施,做到整改到位,成效明显。

1、从抓管理入手,提高党员干部战斗力。针对反映的少数党员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镇党委提出抓学习、抓培养、抓管理、提高素质,增强战斗力。

(1)镇村干部每周集中学习不少于一次,党员每月一次集中活动日,通过抓学习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

(2)目前村级干部出现老化和断层,新老更替缺乏预见性和计划性,造成“急抓”,使得部分老干部精力和思想跟不上时展需求。为此,镇举办了三期干部培训班,重点培训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公开、公平竞争、使真正有能力、有水平,思想好的年轻同志进入后备干部行列。平时注重培养,让农村干部干部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3)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出台了激励约束机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2、从抓活动室建设入手,加强阵地建设。针对反映活动室标准不高,与其他共同共用的问题。镇党委上争项目资金,下想配套办法,在2007年新建高标准四个村活动室的基础上,2009年更新建一个村高标准活动室,并且配套设施和办公设备齐全。14个村达到标准的村室9个,其余5个计划在2010年完成。在9个村活动室使用上,党员活动室都是单独使用。

3、从抓流动党支部入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针对流动党员管理问题,镇党委通过摸排,在外流动流动党员119名。通过发函、座谈、实行“六个一”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同进,在集中地建立了流动党支部1个,使流动党员能够正常过上组织生活,并发挥先锋作用。

4、从抓发展党员质量入手,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第15篇

(一)、现状

1、劳动力分布现状:

从总体数量上看:20*年**镇有农村劳动力21133人,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15*3人外,还有6100劳动力在农闲季节处于相对失业状态。

从地区分布上看:由于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虽带有普遍性,但在各村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率较高,而**村、缫舍村、磻溪村等中心村及一些企业较多的村,由于第三产业和企业发展比较迅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比例较低,村与村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据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0.1%,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高中程度的占9%,中专程度的占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1%。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79.4%。由此可见,**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2、劳动力转移现状:

20*年度,原**、**、**三个乡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止20*年底,全镇累计转移劳动力15*3人,占劳动力总数21133人的71%,其中20*年转移劳动力5780人。20*年外出务工人员劳务性工资收入达4500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31%,劳务性工资收入已经成为**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

(二)、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居多。据调查,20*年在外打工人员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从事人数占整个务工人员的78%。

2、外出务工以自发为主,政府和经纪人组织的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异地转移中,主要以自发转出为主。

3、季节性转移的较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和传统的风俗习惯,决定了**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季节性很强的特点。20*年底,全镇转移超过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转移量的38%,而62%的转移劳动力则不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劳动,基本上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经商、跑运输,往往是春节后出夏收前回,夏种后出秋收前回,秋种后出春节前回的“候鸟式”转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4、群体性外出的多,而单枪匹马外出闯世界的少。输出的劳动力一般都按照血缘、人缘关系,或三五成群,或数十结队,集体外出,互相照应,互有联络。

二、**镇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也不敢转移。

从主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安于现状,怕打破宁静的生活。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二是胆小怕事,怕带来麻烦。在农村,由于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去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挨欺负。特别是老年人心疼子女,宁可不挣钱,也不让他们出去闯荡。三是缺少手艺,怕自己干不好。在农村,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的风险。农民进城因找不到工作返乡的屡见不鲜,也使一些没有走出去的农民不再往外走。

从客观原因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不灵,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二是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就内部环境而言,虽然在镇、村组织中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但还没有很好的发挥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的作用;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三、**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做到上下统一,转变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1.破除陈旧观念,变要我转移为我要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要从农业以外去想办法,出路在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必须破除安于现状、守摊吃饭的观念,要有创新意识,盯住市场,走向市场,从自身实际出发,自觉地寻找适于自己发展的空间。

2.加大教育力度,变盲目转移为特长转移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的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第一,搞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在保就学率上下功夫,也应该狠抓教育质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

第二,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教育,为农民走出土地重新就业创造条件。在农村,应为“下岗”或半下岗农民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之具有一技之长,不但为农民在农村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为农民到城市创业、就业创造条件。这就不仅要靠政府去办,也要由政府引导、扶持大企业、教育单位去办,根据农民个人特长,培训他们相应的技术,使他们取得必要的技术资格证书。

3.创造优良环境,变无序转移为有序转移

农民的思想解放了,素质提高了,想要转移,但向哪里转移,怎么转移,又成了摆在农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政府要为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机构,安排专人搞协调服务,宣传引导。二是通过发展民营企业,鼓励扶持私营企业,加速小城镇建设,来拉动和吸引剩余劳动力转移。

4.敢于投资创业,变守摊式转移为创业式转移

在劳动力转移中,对于有条件的农户,拿出一笔资金搞投入,其效益大多高于单纯靠出力气打工的收入。在劳动力转移中,首先应考虑如何投资、如何增值的问题。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不敢投资是不会挣到大钱的。但投资一定要看准;盲目投资则损失更惨。

5.练就一身本领,变不敢转移为大胆转移

一要有“手艺”。现在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不愿从事那些挣钱少、粗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也想干点挣钱多、出力少的“巧”活,而这种活收入高,科技含量也高,也就是人们说的“手艺活”。因此,要想办法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占领一席之地,开创一片新天地。

二要有“心计”。就是在外出打工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注意的是:要了解对方,知道用人方的实情;找工作要通过正规的职业介绍中心,不要急于求成;要签订合同,发生纠纷时有依据;要遇事多想一想,有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要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用以保护自己。

四、*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重要课题,如何实现劳动力快速、合理、有序的转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根据前文分析及对策,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目标:

截止20*年底,**镇共有未转移劳动力6100人。在今后五年中,要在稳定已转移劳动力总数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劳动力1500-2000人,到2009年,全镇劳动力转移总数达到19500人,占全镇劳动力总数的91%(以20*年人口为基数),非农产业收入达8000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达2000万元,人均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5%以上。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合力。把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列入**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成立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及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综合协调和管理工作。农办、工办、民政、司法、城建、教育、成教等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目标考核制度,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导向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关心农村剩余劳动力。

2、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动态管理和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一是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实行劳动力资源电脑化管

理。二是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1次到2次的专题调研,及时掌握劳动力转移动向,积极探索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新路子、新办法,为制定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提供依据。

3、积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和空间。

城建等部门根据**实际,做好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使建筑业、运输业、饮食餐饮业、娱乐业等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工办等部门加快发展**镇民营经济,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解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

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

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瞄准国际劳务市场,充分利用大集团、大公司的国外承包工程和劳务项目,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出国门,提高对外劳务输出水平。

4、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培训。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首先,落实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狠抓该镇各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镇中、小学学生升学率,从而普及高中教育,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基础教育和掌握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其次,充分发挥该镇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再次,成立**镇劳动力素质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输出专门培训,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注重培训质量,讲求培训效果,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