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追星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新特点;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81-02
大学生追星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还表现出愈演愈烈之势。90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出现什么新特点,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调查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主要以天津、广西、内蒙古三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天津选取了四所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广西两所高校(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三所高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共收回有效问卷1062份,其中男生310人,女生752人,男女比例为1:2.54。另有8名同学参与深度访谈,其中6人有偶像。
二、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具体情况
1.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首先,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偶像的人数为684人,占比64.4%,没有偶像的人数为378人,占比35.6%。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女生519人,男生165人,通过数据对比,笔者发现大学校园内,女生偶像崇拜行为更为普遍,占比达到了69%;而男生有偶像崇拜行为的仅为53.2%。女生中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高于男生。这也符合以往偶像崇拜研究的结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现象”[1]。
2.喜欢时间长短。喜欢偶像的时间长度方面,仅有6.58%的大学生是“刚刚开始”追星,选择“三年到五年”和“五年以上”的同学比例高达一半以上,由此推断,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接受深访的有偶像的六位同学中,除却一名是在大学期间才开始关注偶像,另外五名同学则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追星”。同学A说“:我从小学开始关注阿根廷球队,那时就产生了对球星亨利的崇拜。”这也验证了十年前学者的论断――“‘偶像崇拜’一般是在青少年初中阶段――14岁前后――频频出现的成长现象”[2]。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最具有活力且最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的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都未成形,很容易受到媒介影响产生偶像崇拜行为。
3.喜欢的偶像类型。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所喜爱的偶像多来自娱乐圈,其占比超过了60%。而喜欢商界、政界人士以及体育明星的人数总和才为33.92%。接受深访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仅一名同学崇拜的偶像是体育明星,其余均是娱乐明星。这体现了如今娱乐明星对于大学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4.偶像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偶像的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观看偶像作品主要通过电视、手机和平板等终端。偶像的其它信息主要来自明星微博账号、百度贴吧、ins等国内外社交平台。在访谈中学生D就谈到:“对于朱亚文的关注主要是通过他的微博账号,正是朱亚文在微博中经常与妻子、孩子相关的内容,让我感觉到朱亚文不仅拥有精湛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公、好爸爸。”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偶像的重要途径。
5.喜欢偶像的特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90后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三个方面,仅仅因偶像“长得好看”而产生崇拜的不足一半。同学B:“喜欢张国荣,因为他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打动了我。”这反映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更关注偶像给予自身的精神财富。另外,有多达57.46%的受访者认为偶像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这也说明了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精神导师”和 “生活向导”的角色。
6.偶像崇拜的金钱投入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90后大学生追星时消费比较理性。据统计有多达43.86%的大学生从不为偶像“买单”,而有选择性的购买和参加活动的人数仅占31.14%。接受深度访谈的同学中,只有喜欢亨利的A和喜欢王嘉尔的H两位同学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有金钱投入,主要是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专辑、代言产品及周边产品等,购买过程较为理性,没有疯狂消费行为。而其他四位同学则未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消费过金钱。从中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其经济状况和能力进行理性消费,不会过度投入金钱。
7.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相比金钱消费上的节制,90后大学生对于偶像精神上深度迷恋的情况非常常见,在接受访谈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有五位同学表示,偶像从未做过让其失望的事情,可见大学生对偶像的喜爱比较盲目,有着较深的精神迷恋。崇拜亨利的同学A提到偶像曾有让其失望的行为,但他认为可以理解,不会影响他对偶像的崇拜程度,他提到:“在一次世预赛中亨利手球犯规,但他所在的法国队还是因这记‘绝杀’挺进世界杯决赛圈。对于亨利的表现有些小失望,但仍敬佩他在赛场上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另外,这些大学生偶像崇拜者都希望见到偶像本人,学生E表示“想要去周杰伦的演唱会亲眼看看他”。但现在当下 “粉丝”群体中流行的管偶像叫“老公”的行为,及过度迷恋甚至幻想嫁给偶像等过激行为并没有在受访的大学生中体现。比起像“杨丽娟”这类将偶像崇拜付诸于疯狂行动的“粉丝”,大学生对“粉丝”身份的理解更为理性,对于偶像的崇拜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将偶像与现实生活相混淆。
8.与谁分享偶像信息。在分享所获取的偶像资讯时,相比“家人”、“父母”等分享对象,多达78.65%的受访90后大学生表示更愿意与朋友和同学分享,这可能归结为三个原因:其一,同龄人间的话题更多;其二,是由于大学生活全日制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其三,与家人在“追星”这件事上有一定的分歧。
9.如何面对偶像被诋毁及自己是否想成为偶像。当他人诋毁自己的偶像时,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奋起反驳的受访者与选择保持沉默不予理睬的受访者人数基本持平。90后大学生追星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狂热。同时,自己想成为他人偶像的受访者与没有此意愿的受访者也基本持平。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成为偶像心存幻想。
三、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在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群体中,74.12%的受访者表示近几年经常使用新媒体,且有50.15%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关注偶像信息。同时大约9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在获取偶像信息方面更便捷,7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拉近了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明星的私生活或其他方面。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对追星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看报纸、杂志到今天的使用网络主动搜索,其二,获取作品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电视观看到今天的网络下载、手机离线观看等。
90后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44%的受访者关注偶像信息时选择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43%的受访者选择只使用新媒体而不使用传统媒体。对于传统媒体较少使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信息滞后及使用不方便两方面。可见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多数大学生选择用新媒体平台来了解偶像,逐渐抛弃了传统媒体。
四、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态度
笔者对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对于偶像崇拜的态度,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同时,65.34%的无偶像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想成为别人的偶像。这项数值比有偶像的受访者高15.34%。也就是说,有偶像崇拜行为的90后大学生更有意愿在生活中成为他人的偶像,而没有偶像崇拜行为的学生则对这一意愿的诉求明显偏低。对于身边同学的“追星”行为,两位接受深访的没有偶像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F:“对于身边朋友的偶像崇拜会给予一定的建议,不会反对”;同学G:“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偶像,这很平常。”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偶像崇拜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更多的是对同学偶像崇拜的理解、支持等,对“追星”抱有相对开明、包容的态度。
五、结 语
学者岳晓东曾通过历史资料定性研究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分为: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的幼稚多元化阶段、过渡重建时期(1949年~1966年)的相对单一化阶段、“”时期(1966年~1976年)的绝对单一化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年(1979年~1999年)的探索型多元化阶段、及二十一世纪(2000年~今)的成熟多元化阶段,他称二十一世o的青年“‘三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崇拜依然兴盛但趋于理性”[3],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整体趋势是“走向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3],而笔者的实证研究恰好印证了这几点。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且女生的偶像崇拜普及程度高于男生。很多大学生早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喜欢的偶像仍然以娱乐明星为主;他们更看重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金钱消费较为理智,但是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较深,更乐于与朋友和同学分享偶像相关信息;当偶像被诋毁时他们的反应不一、态度多元。整体看来尽管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及,但是大学生“追星”还是较为理智的。另外,笔者还发现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星的主要渠道。没有偶像的大学生对身边朋友的“追星”行为较为包容。因此,人们对待大学生的“追星”现象大可不必过于紧张,适当地稍加引导即可,诸如引导他们从对娱乐明星的过度迷恋转向对杰出人物的欣赏。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2007(4).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xx世纪90年代出生的90后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物质环境,中国特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的家教理念,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90后青少年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青少年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一、 实践目的和调查背景
1、实践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形式确定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做出分析总结规划,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2、调查背景:大学生,自古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的 朝代称呼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是群众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估计掌握好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维持合理的消费水平何其重要。
二、 实践内容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2.调查方式:有纸质资料发放和网上答做,网上资料为49份,纸质资料发出11xx份,有效回收1xx0份。
3.调查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4.调查时间:xx1xx年xx月xx日至xx1xx年xx月xx日
xx.分工:首先由顺宜和丽珠将问卷打印出1xx0份出来,拿给我们班的同学以及其它班的同学做。另外,由水妹与梅浪将问卷发到网上,邀请同学与好友做,其中网上有效答卷时间为xx天,xx后,嘉欣和美梅将纸质的问卷和网上的问卷进行汇合,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我们全体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总结。
6.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2)是否有记账习惯;(3)大学生的消费观念(4)大学生的消费方式;(xx)大学生的消费行为;(xx)大学生的消费倾向;(6)对品牌的观念。
7.问卷样式:见附件一
8.统计结果:见附件一
9. 调查过程:活动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三、 调查情况
总体情况:根据附录一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属于中等小康水平的,他 们的消费会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理性度较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消费主要包括:伙食、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带来的消费及恋爱中的开销。大家购物时,总会选择实惠的小店选购,对于流行新产品,会在自己的消费水平限度内选择性购物,并没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另外,同学们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普遍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或者攀比。同学们在伙食方面的消费较高,大多数集中在每月xx0400元左右,而学习、恋爱、旅游、送礼和装饰等方面的支出较少。而且大部分同学并不支持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绝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是来源于父母,少部分同学会选择打工、做兼职或创业等自主方式换取生活费用。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较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无计划性、冲动性,观念矛盾且不成熟,消费状况中存在攒钱观念淡薄、经济独立意识较弱、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消费的选择力较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协调等问题。
四、 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1)消费来源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得知,87%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造成此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受到现阶段我国的封闭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因素。
(2)理性消费是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多大87%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这些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家庭;而6.1%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兼职等形式换取生活费和2%的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来补助生活。
(3)消费无计划性。仅有xx.2%的大学生能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进行消费,同时,40.8%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14.3%的大学生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
(4)储蓄观念淡薄。
2、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原因分析:总体健康,部分异常。当前大学消费心理主体是健康的,但其中出现部分消极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
(3)社会原因:
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
【关键词】媒介素养 中小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培养》中,首次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随后,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盛。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各国专家学者比较认可的定义为:媒介素养即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所运用的相关能力。具体讲就是受众面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批判能力。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尤其是青少年面对各种信息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构建的社会,参与社会管理。
为了解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12年11月开展了以“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状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和相关的座谈讨论会。经过样本筛选,确定调查对象为南宁第三中学的在校学生。经过取样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与信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问卷占80.8%。调查样本分布如下:性别分布,女生116人,占57.4% ,男生86人,占42.6%;年级分布,高一51人,占25.2%,高二91人,占45%,高三60人,占29.8%;户口分布,城镇175人,占86.6% ,农村27人,占13.4% 。通过问卷调查与座谈讨论,课题组发现了中小学媒介素养的一些特点与问题。
二、南宁市中小学媒介素养基本情况
1、在媒介接触方面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
在问卷所列的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媒介中,每天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手机、网络、广播、报刊、电视,其中94.5%的学生选择了手机,56.4%的学生选择了固定网络(图1),这反映出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中学生接触媒介的第一选择,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传统的媒体。在座谈中,学生反映由于学习时间长,没有时间与精力接触其他媒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选择便捷的移动媒体作为其首选媒体。在固定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3%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3%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手机网络的接触时间上,40%的学生在一小时之内,39%的学生在一到三小时之内,83%的同学选择了在娱乐休闲时,11%的同学选择了时时都在用。这反映出中学生对于手机媒体的依赖程度,中学生媒介接触的时间碎片化。
2、在媒介选择动机上的娱乐化倾向严重
在各种媒介的选择动机上,大部分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节目,其中在报刊杂志中,71.3%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61%的同学选择了时事新闻类;在电视媒体中,100%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35%的同学选择了新闻专题类;在固定网络的选择上,96%的同学选择了影视娱乐类,51%的同学选择了沟通交流感情,53.5%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在手机媒介的选择上,85%的同学选择了娱乐类,76%的同学选择了学习资料类。
这反映中学生选择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是影视娱乐类,放松身心;在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介上各种功能比较均衡略偏向于娱乐化,但也能满足其沟通感情、学习查看资料的动机。
3、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上关注社会热点,对政治关注度不高
受众能否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信息,为生活服务、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调查中,60%的中学生认为可以主动的选择信息;37%的同学认为有时可以,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是能主动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具体信息的选择中,发现事件的关注度最高,达到63%;其次是莫言获奖,达到53%;十等政治新闻的关注度为21%;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为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小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的高度关注,对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4、媒介的参与意识较高,参与能力较低
评价受众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受众是否能主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在媒介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在前人的调查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参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在刘佳2005 年所做的《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当中,大学生在媒介内容制作上的经历是非常有限的,传统媒体的制作经历尤其单薄。本次调查的结果与上述结论有所不同,高达80.7%的同学在手机网络上过消息,82.7%的同学通过固定网络发表过意见,但只有15.8%的同学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中学生的媒介参与热情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同学们媒介素养不足,尤其是在传统媒体高门槛的性质下参与度不足。
5、媒介信息的质疑、评判能力较强
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质疑与评判能力是受众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受众能否对于纷乱复杂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读,是一个媒介社会是否成熟的标志。在此次调查中,对于媒介的信任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度,综合非常可信和可信两个选项得出可信度,62%的中小学生认为报刊可信;56%的中小学生认为电视可信;53%的中小学生认为广播可信;只有13%的中小学生认为手机媒介可信;11%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媒介可信,说明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环境持很强的怀疑态度,尤其是中小学生使用频繁的网络和手机媒介(图2)。
在回答利用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时,只有17%的中小学生认为可以;高达75%的受调查者认为不一定;肯定回答不可以有8%。这也反映出中学生对于媒介社会功能的一种迷惘态度。
在回答媒介对学生的影响方面,50%的中学生选择了好坏参半,33%的学生选择了因人而异,16%的学生选择了积极影响,1%的学生选择了消极。这反映出中学生能判断出媒介只是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参考,并且主要取决于个人自身的素养。
在回答能否对媒介的传播内容做出评价时,45%的中学生肯定的认为可以;48%的中学生选择了有时可以;仅有7%的同学不太清楚自己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图3)。这反映出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媒介的报道能够做出自己的评价,不是盲目随从。总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质疑与批判能力,但整体的反映出该阶段受众对于媒介信息的不信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在当前信息纷杂的世界,有效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试结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中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路径。
1、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
信息传递成功与否有三个要素:媒介、内容、便捷度。核心受众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媒介的使用频率。在前期的调查中,中小学生受众更多时间在学校里学习,因为普通移动媒介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因此多数同学都选择它。媒介的内容是否能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是其传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要提高媒介素养,必须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量使用轻松简单的科普性知识、探讨性知识,不能采取灌输式的内容;由于大多数的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碎片化”,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等,可以使用较为快捷的微传播——如微信、微博、QQ群等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构建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平台能满足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要求,让其在由碎片化时间段、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轻松有趣的内容构成的网络平台中去提高媒介素养。
2、“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科普媒介素养讲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较不成熟,较多同学沉迷于“追星”之中。若利用其“追星”特点,邀请一些“传媒名人”进校园,开办媒介素养的讲座。既能满足其对于名人的好奇心,也能在自己“偶像”的引导下去深入的学习媒介素养。央视名嘴芮成钢在南宁书城售书引起全城轰动,很多中小学生到场排队索要签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名人分享其成长经历、媒体趣事中,中小学生就能潜移默化的接受一些媒介素养知识。
3、注重校园媒体的开发利用
在校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小学生接触校园媒体的频率比较高。要注重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横幅等校园媒介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开发特色的校园媒介信息传递方式,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校园媒体的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其媒介素养。
4、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开设实践课程
中小学生均处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龄,相对来说课业压力较大,课程负担较重。学校可以考虑引进一些教师、记者、主持人走进校园,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寒暑假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去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媒介,并提高媒介素养。
结语
在“全民记者”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小学生很难避开媒介的影响去独立的成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媒介传递的信息作为其价值观的重要参考。对于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借助可行的媒介素养教育路径让其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对于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理性的对待媒介信息,理智的认知真实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 等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②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61-63
③黄蓓蓓,《理工科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探析——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东南传播》,2008(6):94-96
④《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倡导网络素养成》[OL].http:///
newsx.asp?ID=265,2012-2-12
通过以下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研。
调研时间:xx年11月27日---xx年12月15日
调研对象:校本部外语学院、水土学院、经管学院等九个学院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调研情况: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 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 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 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 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 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 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 ;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 再穷不能穷孩子 ,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 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 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
(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
(3) 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五、对学校的引导力度的看法 观点比例
很好,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5.71%
有一定成果,但力度不够22.86%
听说过,但没见什么成果14.29%
力度远远不够,亟待加强57.14%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对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消费知识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我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等进行了引导,这说明我校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学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消费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尽快加强有关方面工作的力度。
六、对负翁、月光族的看法
上表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消费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这说明虽然我校学生中也存在高消费现象,但我校学生还有着正确的消费理念。只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可以改变局面。但如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坚决不能踏入高消费的误区。
七、对贫困生界限划定的界限的看法
上图表显示了我校学生对确定贫困生标准的观点,为我校发放助学金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就我校贫困生标准划定的观点整理 学习成绩优秀
无手机、电脑、MP3;注:学习、工作等需要除外
无逃课等违规行为;
不吸烟、不喝酒;
上网较少,穿着朴素,不追求时髦;
月消费金额在180元以下;
生活费无法保证者;
每学期生活费低于2000元;
无经济来源,生活节俭;
经班级投票,学院认真核实;
提名候选人,并跟踪调查;
仔细了解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然后再向各学院划分名额;
由家庭所在地出示贫困证明结合平时表现;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九.解决此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 对当前在校生,由学校制定统一指导思想,然后由各学院团委向该学院学生召开思想引导大会,在会议上引导同学们提升个人的消费意识,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2.在学林路、望岳路、神农路等学校主要道路上置办可长期保持的标语,以时刻提醒同学们。
3.由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林路展出展板,并举行一次拒绝高消费的大型签名活动。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研。
调研时间:20*年11月27日---20*年12月15日
调研对象:校本部外语学院、水土学院、经管学院等九个学院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调研情况: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再穷不能穷孩子”,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3)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五、对学校的引导力度的看法观点比例
很好,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5.71%
有一定成果,但力度不够22.86%
听说过,但没见什么成果14.29%
力度远远不够,亟待加强57.14%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对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消费知识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我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等进行了引导,这说明我校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学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消费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尽快加强有关方面工作的力度。
六、对“负翁”、“月光族”的看法
上表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消费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这说明虽然我校学生中也存在高消费现象,但我校学生还有着正确的消费理念。只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可以改变局面。但如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坚决不能踏入高消费的误区。
七、对贫困生界限划定的界限的看法
上图表显示了我校学生对确定贫困生标准的观点,为我校发放助学金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就我校贫困生标准划定的观点整理学习成绩优秀
无手机、电脑、MP3;注:学习、工作等需要除外
无逃课等违规行为;
不吸烟、不喝酒;
上网较少,穿着朴素,不追求时髦;
月消费金额在180元以下;
生活费无法保证者;
每学期生活费低于2000元;
无经济来源,生活节俭;
经班级投票,学院认真核实;
提名候选人,并跟踪调查;
仔细了解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然后再向各学院划分名额;
由家庭所在地出示贫困证明结合平时表现;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九.解决此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对当前在校生,由学校制定统一指导思想,然后由各学院团委向该学院学生召开思想引导大会,在会议上引导同学们提升个人的消费意识,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2.在学林路、望岳路、神农路等学校主要道路上置办可长期保持的标语,以时刻提醒同学们。
3.由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林路展出展板,并举行一次“拒绝高消费”的大型签名活动。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
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今社会正面向多元化发展,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日渐成为一种时尚。“负翁”、“月光族”随之大批涌来。在我们的校园中,昔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中,又夹杂进了“手机声声”。为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目前的消费状况,为我校明确确定贫困生标准提供可靠参考资料,同时为我校学工处开展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特开展此次调研。
调研时间:20*年11月27日---20*年12月15日
调研对象:*等九个学院
调研方式:问卷调研
调研情况: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高达98.95%,数据真实,可信度高。此次调研,主要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等方面展开调研。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消费去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方面,我校学生的花费主要在购书上。由于学校发放的教材只是基本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学生的消费去向中,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等级考试等书目占了一定比重。
在消费去向中的通讯费中,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占的比重最大。对于大一新生,由于刚来到大学,对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都很陌生,存在着种种不适应,同时对于大学中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不习惯,总喜欢和自己以前的好朋友、老同学交换信息、交流意见。而大四的学生的通讯费主要是联系工作。
在恋爱消费方面,有些同学有着固定的“爱情投资”。“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消费”,但是没有资金是浪漫不起来的。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都是需要消费的。对于男生,需要给女生买单,送礼物。同时,“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生的恋爱消费主要是用在化妆品、首饰上。
另外,在恋爱中,双方都共同支出的一个方面是在衣着打扮上,名牌成为一种标志。“只买贵的,不卖对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种观点。在现在这个社会,恋爱是合理的,但对于恋爱中的种种不合理消费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恋爱中的消费来源,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总之,无论是从哪方面支出,都占了不小的比重。只是比重的不同于大学生的看待社会的角度有关,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上网消费:无论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上网消费都占了较为稳定的一定的比例。大学生的上网费亦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开支的一部分。
左图是我校学生在娱乐休闲方面的消费状况: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数额也是较为可观的。进歌厅,打台球,遛旱冰,生日聚餐…另外,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追星热潮影响着他们的娱乐消费。
在零食、水果方面,女生的消费型对较高。在大学中,女生更多地学会如何保养自己,水果既经济又实惠,所以是最佳选择。至于零食,既是某些女生的喜好,同时也是部分女生打发时间的较为常用的一种选择。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校学生的消费去向多样化,正是多样化的消费无形中就增加了总的消费金额。下面是我校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和学期总的支出情况:
二、月支出情况及学期支出情况:
月支出
学期支出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消费层次不等,出现了较大差别。从整体上看,我校大多数同学的月消费保持在200-400元之间,各学院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消费现象。而且在现代的各所大学的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均已屡见不鲜。对于着相当一部分的高消费的同学,他(她)们的经济来源以及对家庭的影响又如何呢?
三、经济来源及对家庭的影响:
经济来源经济来源
学院父母助学贷款奖学金或助学金勤工助学
资环100%
水土97.5%2.5%
外语83.33%16.67%
机电63.64%18.18%9.09%9.09%
生科72.22%11.11%11.11%5.56%
经管95.24%4.76%18.18%4.55%
以上表格中数据表明,我校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父母,说明我校学生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甚至有些学院学生占到了100%;此外,助学贷款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我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方面卓有成效,使学生深切体会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学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认识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也有一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勤工俭学,说明我校学生有一定的自立能力。
学生对家庭的依赖过重,对他(她)们的家庭自然又有着影响。
以上图表显示我校学生的消费度对家庭的影响情况。从图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的家里因为供应大学生而使生活拮据,生活状况下降。这说明学生的在校生活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家庭的生活。“再穷不能穷孩子”,绝大多数的家长这样说,“虽然我们家的收入不多,但我们就这样一个孩子,决不能因为钱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的舒畅,不影响学习”。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的地位。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再辛苦自己,也不会委屈孩子。在家长这般疼爱与呵护下,大学生是否该有自己的消费计划?四、消费计划图表显示,我校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较为合理,虽没有制定消费计划,但是支出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管理自己的资金,更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计划性。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超支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不合理,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1)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支出的方式增多,自然花费增多;(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外部诱惑增多,好奇心促使大学生尝试不该有的消费方式;(3)在月初时,常常不自觉地超支(4)常常有意外消费,如和同学打赌输了,就要请客吃饭,请的不好又没面子,所以吃好的……总之,种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引起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五、对学校的引导力度的看法观点比例
很好,学生能从中收获很多5.71%
有一定成果,但力度不够22.86%
听说过,但没见什么成果14.29%
力度远远不够,亟待加强57.14%
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我校对学生消费观念、消费心理等消费知识的引导力度不够。当前我校对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等进行了引导,这说明我校在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学生的生活方面的引导做得还不够完善。虽然,不良的消费习惯对学生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消费意识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校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应尽快加强有关方面工作的力度。
六、对“负翁”、“月光族”的看法
上表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高消费的现象持否定态度,这说明虽然我校学生中也存在高消费现象,但我校学生还有着正确的消费理念。只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可以改变局面。但如果长此下去,容易引起攀比消费,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坚决不能踏入高消费的误区。
七、对贫困生界限划定的界限的看法
上图表显示了我校学生对确定贫困生标准的观点,为我校发放助学金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就我校贫困生标准划定的观点整理学习成绩优秀
无手机、电脑、MP3;注:学习、工作等需要除外
无逃课等违规行为;
不吸烟、不喝酒;
上网较少,穿着朴素,不追求时髦;
月消费金额在180元以下;
生活费无法保证者;
每学期生活费低于2000元;
无经济来源,生活节俭;
经班级投票,学院认真核实;
提名候选人,并跟踪调查;
仔细了解各学院各年级学生的贫困生比例,然后再向各学院划分名额;
由家庭所在地出示贫困证明结合平时表现;
积极参加勤工助学;
九.解决此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几点建议
1.对当前在校生,由学校制定统一指导思想,然后由各学院团委向该学院学生召开思想引导大会,在会议上引导同学们提升个人的消费意识,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2.在学林路、望岳路、神农路等学校主要道路上置办可长期保持的标语,以时刻提醒同学们。
3.由校团委引导,校学生会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在学林路展出展板,并举行一次“拒绝高消费”的大型签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