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54?04
针对当前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设计等问题,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的要求而提出的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1]。目前我国有61所高校被批准为卓越计划高校,其中部分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中南大学与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测绘工程专业已被批准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2]。测绘工程专业是地学领域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3],这使得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具有更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3S”(GPS、RS、GIS)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使测绘工作从工具到理论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专业整合、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及测绘学科内涵的不断扩展,使得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卓越计划”正符合测绘工程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之一是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方案,它是从专业培养角度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主要包括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方面的内容。本文针对信息化测绘系统下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分析制定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具体研究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定原则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应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定好位,然后根据专业特点,突出行业背景,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
1. 人才培养层次的定位
行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从工程师的类型来说,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4]。笔者认为卓越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少应该分两个层次,即生产设计型和生产研发型。他们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前一层次应强调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后一层则应多一些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具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大类。我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有明显的不同,本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包含这两大类型的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也应根据学校的类型在培养层次上定好位。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或具体措施时,还要考虑同一学校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都应符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主要有:①实践性强。从工程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测绘产品制作,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主干课程都应安排较多的实验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践类课程,课程设置时,其占的总学时数应在30%以上。②专业涵盖面宽。从内容上来说,它涵盖了旧专业目录中的大地测量、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部分)和地图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因此,制定方案时要融合四个旧专业的主要内容,并以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的内容为重点。从专业服务来说,测绘工程技术可以应用于广泛的工作领域,如国土、矿业、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等,这就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地质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③依赖工具。测绘科学是随着测绘工具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测绘基本上就是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包括体现测绘学科特色的“3S”技术。根据该特点,方案中应设置计算机技术与测绘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
3. 行业背景不同
虽然许多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大部分高校仍具有行业特色。各高校在测绘工程专业上一般也结合其行业特色进行人才培养,如: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长安大学、河南理工等具有地矿特色,同济大学具有土木特色,西南交大具有铁路特色,河海大学具有水利特色等。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行业特色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并在专业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行业特色。“卓越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培养方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行业特色。
4. 注重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及管理能力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讲,“卓越计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能力及人文素养。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我校以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发为手段,联通教学和科研,采用案例、启迪、学科交叉、科研训练、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打造学生创新能力锻造平台,并设置相应考核办法以及必须达到的学分要求。在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除了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5],人文社科的知识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案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我校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特点,在全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从培养人才层次来说,“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今后本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培养其领导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除设置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外,在课外研学中也应有所加强。
二、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指学校层面制定的本校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个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它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参与高校制定的本校实施“卓越计划”的纲领性文件,一般在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基础进行深化,强调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总体应达到的标准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的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测绘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从事空间信息的采集、分析、整合、评价、决策等测绘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能达到工程测量师技术能力要求时,可获得工程测量员的技术资格,并具有在毕业4年后能获得国家注册测绘师的能力。对应国家标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拥有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
第二,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应自然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测绘工程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①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②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③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具体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编制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与房产测绘的理论与技术。
第三,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能从事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工作。
第四,能参与测绘工程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善于沟通,能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初步具有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与能力矩阵设计
培养标准细化后,就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实现矩阵”,把相应的知识能力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本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六类:
①基础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大学物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测绘学概论、大学计算机基础、工程制图等。
②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测量学基础、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遥感原理与技术、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地图学概论。
③“卓越计划”人文与管理特色课程。包括人际传播与沟通、文学与创意、经济法、领导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公共关系学。
④校企联合培养专业课程。包括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测绘工程监理、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
⑤行业特色课程。包括地下工程测量、地质学基础、土建工程概论。
⑥校企联合实践课程。包括测绘基本技能训练、测量学实习(含设计)、控制测量生产实习(含设计)、工程测量实习、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实践类课程可以全部或部分安排在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也可以部分在企业进行或者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专题讲座。课程体系建立后,应对照培养标准中知识能力大纲所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素,与用于实现这些要素要求的每一门具体课程和教学环节一一对应起来,即建立起 “标准实现矩阵”(见表1)。在此基础上,拟定教学计划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的制定应对照知识能力大纲中各要素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四、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实践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卓越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此方式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问题。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有一年时间是校企联合培养。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培养方案分时段先后进入优秀测绘企业完成36周的工程实践,有5门课程校企联合授课。通过具体工程实践,参预测绘项目策划、技术设计、实施、技术总结、成果检查验收,使学生掌握测绘工程项目生产与管理的一般流程和方法。企业阶段的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指导与考核方式等。
1. 校企联合培养的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①测绘基本技能训练3周。要求了解测绘基础知识,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距离、角度、高差测量以及方位角、坐标、高程确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②测量学实习5周。掌握图根控制测量、小地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测绘成果检查验收的基本要求。③控制测量实习4周。掌握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布设、观测及数据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并对控制测量成果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④工程测量实习3周。深入实践,广泛接触各种工程项目,掌握工程测量、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⑤部分专业课程学习5周。主要包括测绘工程监理1周,企业实务1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1周,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2周。⑥企业综合实习4周。到所在企业的总经办、总工办、生产部、综合部、法律部、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后勤部、安全部等部门,学习测绘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测绘项目生产、技术管理过程。⑦毕业设计17周。在优秀测绘企业,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测绘项目的技术设计、生产、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其成果作为毕业设计提交学校。具体内容和计划由学校和相应的大型测绘企业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情况、岗位需求、学生特点综合制定。
2.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体要求
①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根据各阶段实践的主要内容和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制定自身学习、工作计划。②掌握多种测绘仪器的操作及检校技能,掌握常规测量技术及现代测绘技术。③参加测绘项目的生产与管理,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初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素养。④了解测绘企业及测绘项目管理和经营体制。⑤做好企业学习日志、学结和实践报告或论文。
3.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指导和成绩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学习由在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导师制。中南大学在实施“卓越计划”时,要求全面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各有一位导师。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由校企联合制订阶段培养计划和预期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要随时向企业指导教师汇报学习进展,在校指导教师也会定期前往企业对学生进行现场考核和指导,督促学生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
在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生除了需要获得上述课程的各科学习成绩以外,还需要获得企业综合学习成绩,该成绩由三部分组成:①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该部分成绩占校企联合培养总成绩的40%。②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论文),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③学生的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该部分成绩占企业学成绩的20%。
五、结语
为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测绘局决定联合实施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并成立了工作组和专家组。以推进测绘领域的卓越计划的实施,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专业标准和实施方案,论证高校专业培养方案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我校制定了“卓越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由于“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其标准体系和培养方案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探索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92.
[2] 田青.教育部国家测绘局联合实施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N].中国测绘报,2011-04-08(1).
[3] 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Abstract: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as a new school running mode, has no matur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s. This paper has made a more in-depth explora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from th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channels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pos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unning the school.
关键词: 测绘工程;职业岗位群;职业本科;培养模式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post group;vocational undergraduate;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24-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1]。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云南省于2010年创办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立交桥”,并率先在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进行改革试点。在制定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市场需求及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加强企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深度合作,确定了高等职业本科培养模式的原则意见。在原则意见的指导下,在分析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及职业岗位,充分研究国内测绘工程专业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聘请相关专家、测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本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
1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案设置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及昆明理工大学《关于高等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测绘工程专业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的区别[2],探索如下模式:
1.1 培养理念
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成才就业为根本,学以致用。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理实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目标
测绘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有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完成工程建设各阶段测绘工作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制作各种图件的能力,毕业能够从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竣工测量、管线测量、地图制图、国土资源管理、空间数据深加工等相关工作的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1.3 职业岗位群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需求测绘保障的各建设管理单位生产第一线的基层岗位工作,其岗位的主要业务范围是:①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阶段的各项测绘工作;②房产管理、土地调查及地籍管理各阶段的测绘工作;③地理信息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测绘工作。其岗位分析见下表所示。课程的设置不再按学科体系要求,而是在主体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配置,学生入学后,按测绘工程专业的主体专业课程统一学习,第五学期按照方向选择分班,第七学期开始进入企业实习,总体实行“3+1”的培养模式。
1.4 业务培养规划与具体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以下目标:①政治思想品德和职业素质培养;②专业技能素质培养;③科学文化素质培养;④心理及身体素质培养。
1.5 职业能力标准
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所选定的职业岗位(群),测绘工程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制定按照能力标准一级指标、能力标准二级指标、主要课程设置三个层面具体落实。
1.6 职业资格证要求
根据学院对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学生毕业必须具有双证(除了毕业证及学位证,还必须一项职业资格证),测绘工程专业的高级别证书如注册测绘师需要一定工作年限,只能报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雍蜕缁岜U喜康闹耙底矢裰な椋见表1。
1.7 课程学时、学分统计
按照总体要求,实践课程比例为45%-50%,实践教学学时数包含课内实验、上机和集中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学时,统计结果见表2。
2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方法及途径
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特别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原则构建“双师”结构、多元组成的教师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要素的达成必须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教育的道路[3]。
2.1 课程标准建设
“n程是教学的科目,是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4]。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扎实、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是职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当中的探究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显著特征。课程标准是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课程标准由任课教师编写,教研室讨论,主体专业课需请专家论证,提炼出每门专业课程职业技能重点。
2.2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本科要求建立一只“专兼结合、双师突出”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求教师队伍除了常规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外,特别应当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要求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和职业道德、优秀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标准下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具有企业经历或掌握相关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在50%以上;二是要求教师专兼职结合,即学校要定期聘请一定数量的来自大型企业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三是定期安排教师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而言,其教学方法体系应在大力提倡项目化教学[5]、理实一体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化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这就要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日常教学环节,必须改变过去以课堂中心、知识中心、教材中心的惯性思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实时关注技术发展的趋势,做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和实训的整合,学生能力素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2.4 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
除了购置必要的测绘专业设备,建立室内实训场所以外,建立校园控制网,满足课内实验需要;选择校外地物、地貌丰富的场地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2.5 以质量工程项目为依托的职业本科内涵建设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对主体专业技能课组织适合职业本科教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编写,建设精品课程,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6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活动主体的专业社团
充分发挥测绘专业社团的作用,每年由专业社团负责人牵头,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对主要专业课采用知识问答比赛、聘请行业专家进校开展讲座、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每年组织的测绘技能大赛内容组织比赛和训练,对目前就业的热点岗位技能,创新比赛内容,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2.7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的探索
对学校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保障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6];对学生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是促进自身明确学习方向、提升学习效率的坐标。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标准,其根本在于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标准。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特点推行评价方法多样、成绩构成分段、评价主体多元等有效措施,促进课程考核从重“分数”向重“能力”转变;学生学习从注重“期末考试”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毕业设计从注重理论研究向注重应用或实际项目转变。职业本科应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采用笔试、操作、课程论文、现场答辩、综合评价等多样化学习评价方法。通过过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从死记硬背转向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项目题材多的优势,部分考核题目不必统一。二是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市场检验为标准,职业本科本身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定期走访或电话访谈顶岗实习及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实习、工作状况,听取企业的评价。
2.8 校企合作
职业本科院校唯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队伍,也才能使学校与行业发展合拍,为校企合作育人奠定基础。要联合企业共建共组教学团队、共享设备资源、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实施教学,与行业企业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优质资源环境,建立协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新体制[7]。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直接参与真正的工程,在真实环境下将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提升技能水平,培养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合作意识,积累工作经验。一方面,能有效地使学生从“环境真实、心理真实”两方面体验与模拟实习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企业上岗实习中,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在学校的学习中“还欠缺点什么”,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目标更明确[8]。
3 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①资金问题,职业本科培养模式加大了实践课程学时,必然对设备配置、校外实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资金投入。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过程难以建立完善的机制。在顶岗实习实践中,难以做到轮岗训练,往往是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只做某一个技术环节。③职业本科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模式,在顶岗实习环节往往为了满足就业要求导致实习内容与课程要求不同,造成管理上错位。
4 结论
总之,职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明确自身办学定位,谋求理性发展的必然。测绘工程专业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立足于“培养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大批地方院校将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下,本文所述的思想和方法,也将随着专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钟红梅,童孟良,王罗强,侯德顺.高职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化工技术类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3(9):205-206.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4(2):66-69.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郭范波,邱战洪.工程测量项目式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2014(6):128-130.
[6]吴云,方兴.测绘工程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几点思考[J].测绘通报,2014(7):128-130.
《工程测量》是面向非测绘类各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本文根据当今各类测绘生产单位或建筑企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结合山西工商学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对工程测量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探讨。
2 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1 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灌输为主,在学习了测量的基本原理还有方法之后,到教室外进行学校内容的实践操作。这种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上精力分散,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是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动手考查为辅。这种考核方式迫使学生形成应试性学习态度,学习完全只为不挂科获得学分而已,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满足就业后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
2.2 改革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构建,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例如水准测量教学内容,整个章节分为三个项目进行教学:
项目一:观测两点间高差;
项目二:闭合(附和)水准路线测量;
项目三:测设已知高程。针对每个项目,教师首先在课前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学生进行分组并下发项目任务书。
各小组领到任务后,根据各自的要求制定项目计划,运用小组讨论法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每组的工作计划,然后全班共同分析和讨论项目计划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教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答疑,统一调整后,开始进行项目操作、记录和数据整理。同时教师视察各组实施情况,了解各组的进程并对实施过程的情况进行纠正,给予学生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后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由实践来检验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教学评价及反思
通过学生的自我批评、学生之间的互相评论还有教师对于学生的点评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贯穿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教师的点评,是教师对于各个工作的成绩进行验收并评出成绩。教师跟学生共同的讨论,找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4 教学总结
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自行或分组进行总结。总结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加强学习,完成课后习题。总结项目进行中的仪器操作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白今后的实践中应该从哪方面进行加强锻炼,练就过硬的动手能力。
3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的改革
①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新仪器新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新需求。如水准测量,目前的工作单位中微倾式水准仪已经很少见,也不能满足高效率的测绘要求。因此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章节来讲述微倾式水准仪的结构、操作、读数方法,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如市面较主流的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②增加新仪器新方法的教学:在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章节中增加手持测距仪、陀螺经纬仪、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施工测量章节中增加激光垂准仪、激光投线仪等。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手簿、RTK测量,南方CASS成图软件制图。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数字测图数据处理的实验教学,实现了由常规光学三角测量方法到全站仪测量方法到GPS测量方法的彻底变革。
③改革课时安排:项目教学要求课时安排不能按照传统的2课时为一节,分散的课时使教学产生脱节的现象,而是应该按照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增加4课时或6课时连上。
4 校外实验场地的建设
因为《工程测量》在教学中属于一门偏实践性的课程,它的工作内容重点是野外工作,所有要求学生都需在室外进行实习,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帮助下,对于实验基地也在不断地建造和完善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现在很多时候选择现场教学,利用现场的工作环境,设备等丰厚的教学资源,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慢慢地达到专业工作人员的技能还有素质。
关键词:《敦煌石窟全集》;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撰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3-0040-07
Exploring the Compilation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port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unhuang Caves
FAN Jinshi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document the Dunhuang caves, Dunhuang Academy has been compiling an archaeological report on the caves. This paper looks back on the records of cave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of cave archaeological plan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volume, hoping thereby to point the way toward future work.
Keywords: Collected Works of Dunhuang Caves; Archaeological Report of Dunhuang Caves; Compil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编撰的意义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因相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题材内容、艺术特征,共属敦煌佛教石窟艺术范畴,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石窟的建筑、彩塑、壁画,历经千余年,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已患有多种病害,科学的保护工作纵能延长它的岁月,却很难阻止它逐渐发生劣化,很难永远保存。20世纪以来,包括敦煌石窟研究在内的“敦煌学”各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仅敦煌研究院研究介绍敦煌石窟的出版物已有近二百种。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全面、完整、系统地著录敦煌石窟全貌的出版物。及早规划并编辑出版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对于永久地保存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及其他敦煌石窟的科学档案资料,无疑十分重要。对于推动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资料的需求,也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石窟逐渐劣化甚至坍塌毁灭的情况下,科学、完整而系统的档案资料,将成为永久保存、保护、研究和弘扬敦煌石窟信息,乃至全面复原的依据。
二 敦煌石窟的调查和记录工作回顾
将敦煌石窟作为实物对象来考察研究,应追溯到清代末年的西北舆地之学,如清末学者徐松于道光(1821—1850)初撰写的《西域水道记》[1],陶保廉光绪辛卯年(1891)著《辛卯侍行记》[2]等。在他们沿途的考察中,对所经地域的城镇、人物、风俗、名胜、古迹、碑铭都作了记述,其中已有关于敦煌史地和莫高窟的考察记载。但上述考察只是中国传统的舆地考察和记载,缺乏科学的记录。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探险家盗窃藏经洞出土文物来到莫高窟,开始了莫高窟现代考古学方法的调查和记录。一个世纪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对莫高窟的建筑、雕塑、壁画进行调查摄影,其中对南区的18个洞窟编号,做了文字记录和平面测绘[3]。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莫高窟调查时,对大多数洞窟进行编号、记录、摄影,绘制了南区石窟立面图和该区下层洞窟平面图,抄录了部分壁画题榜[4]。
1914—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在伯希和考察记录的基础上,对莫高窟做了更进一步的调查,增补部分洞窟的编号,逐窟测绘、记录、拍摄照片,抄录了部分题榜,摹写了部分壁画。在测绘南区单个洞窟平、立面图的基础上,最后拼合出总平面图和总立面图[5]。
1924和1925年美国华尔纳率哈佛大学考古队两次赴中国西北考察时,也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调查,其中对榆林窟第5窟(今编第25窟)的壁画做了专题研究[6]。
1925年北京大学陈万里随美国人华尔纳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考古调查,他回去后所著《西行日记》是我国学者对敦煌石窟的第一次科学考察记录[7]。
1941—1943年张大千对洞窟做了一次清理编号,对洞窟内容做了调查和记录,对年代进行了初步判断,以后出版了张大千的《漠高窟记》[8]。在张大千指导下谢稚柳完成的《敦煌艺术叙录》,对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安西水峡口石窟逐窟做了洞窟结构、塑像、壁画、供养人位置及题记的记录[9]。
1942年,何正璜来莫高窟调查,根据张大千编号,记录了305个洞窟的原建、重建、内容布局、时代和保存现状,发表了《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10]。
1942—1944年,中央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先后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西北科学考察团两度来敦煌考察。其中向达的两次考察,对敦煌石窟大部分洞窟登录内容,抄录碑文、题记,考证洞窟年代,还对敦煌周边古遗址做了调查。他以《瓜沙谈往》为题发表了《西征小记》、《两关杂考》、《莫高、榆林二窟杂考》、《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等四篇文章,并首创了将敦煌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调查、考古调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11]。
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石璋如按照张大千编号,逐窟做了文字记录,绘制平、剖面图,拍摄图版照片,编制莫高窟各家窟号对照及分期表,出版了《莫高窟形》三册[12]。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所长立即着手抓基础记录工作,聘请工程师盛其立测绘莫高窟南区立面图,请陈延儒工程师测绘了部分洞窟的平、剖面图。至50年代又由所内孙儒僴、何静珍完成了莫高窟北区立面图[13]。
与此同时,常书鸿还安排史岩、李浴调查记录莫高窟各窟内容①和供养人题记[14]。又安排孙儒僴等重新对洞窟进行编号[15]。
1951年,宿白、赵正之、莫宗江、余鸣谦到敦煌石窟勘察,指出了敦煌石窟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加强保护的建议。还特别提出要加强对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的研究,形成《敦煌石窟勘查报告》一文[16]。
1957年,在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主持下,制订了编辑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的计划,由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组成了编委会。1958年至1959年先后召开过三次编委会,制订了出版规划纲要、选题计划、编辑提纲和分工办法等文件的草案。1959年已经编出第285窟的样稿[17]。
1962年9月,宿白先生带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到敦煌莫高窟实习。在此期间,他在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做了《敦煌七讲》{1}学术讲座,首次发表了他经过长期思考探索而创立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特别对石窟寺考古学的全面、完整、系统地调查和记录的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并以此指导学生按照这个科学的方法,选择莫高窟典型洞窟进行实测和文字记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于逐渐衰老退化的敦煌石窟而言,20世纪上半世纪诸多敦煌石窟的调查和记录,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有的成果还具有开创性意义,如:向达首创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考古调查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石璋如的《莫高窟形》运用文字,平、剖面图和图版,逐窟记录莫高窟各窟,这是首次运用简要的文字、测图和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对莫高窟较为全面、系统的记录和研究;1957年,以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为代表的众多学者提出了编辑出版《敦煌石窟全集》的计划,高瞻远瞩,十分重要。虽然那时提出的《全集》规划还只是个“记录性图录”的计划,但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提出这个计划已是难能可贵,对日后按考古报告规范编撰出版全面、完整、系统地记录敦煌石窟文物的《敦煌石窟全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宿白先生作为考古学家,通过对多处石窟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参考田野考古发掘记录的方法,总结20世纪上半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窟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工作,并经过长期思考探索,创立的石窟寺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8],使完整、科学、系统的记录敦煌石窟文物和编撰出版《敦煌石窟全集》考古报告成为可能;推而广之,中国石窟寺都能以此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提供全面、完整、系统的科学记录,就能使中国石窟寺的保护、保存、深入研究和复原成为可能。因此,宿白先生创立的石窟考古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听取和学习了宿白先生《敦煌七讲》之后,正式开始了对莫高窟崖面遗迹的全面测绘和文字记录,以及对敦煌莫高窟洞窟考古报告的文字记录、实测绘图和照片摄影工作,完成了第248窟、第285窟的测绘图和第248窟考古报告初稿。终因“”,使刚刚开始尚不成熟的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工作被迫中断。
三 多卷本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
本着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三处石窟寺的数百个洞窟均应编撰考古报告,以达到永远留存敦煌石窟完整、科学、系统的档案资料的目的,故绝非只编一两卷而已。因此,敦煌研究院要担负的将是编撰出版一部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之重任。显然,这是一项艰巨、浩繁、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首先遇到如何编排多卷本考古报告各个分卷、各分卷如何组合洞窟、各分卷如何排列顺序、各分卷考古报告如何撰写编辑等问题。为使此项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全集》各分卷报告编撰和序列的科学合理,依据多年来对崖面遗迹的考察和断代分期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我们认真编制了《敦煌石窟全集》分卷计划。
如不经意观察敦煌石窟崖面,其石窟群现状排列布局似呈现不同时代参差错杂的现象,石窟群的修造似无统一计划。但依据崖面石窟分布遗迹仍不难看出,“洞窟开凿的早晚和它的排列顺序有极密切的关系”{2},北朝至唐代期间各个时代洞窟建造的位置和排列大致有序,同时代洞窟或成组,或成列,或各自有其分区的布局。至五代、宋以后,在崖面空间基本饱和的状态下,要继续开凿洞窟,只有或向崖面两端发展,或在石窟上层、下层崖面的空缺处,或在洞窟与洞窟之间填空补缺,或改造、重绘前代洞窟,或破坏前代洞窟另建洞窟。另外,据石窟分期断代的研究,不同时代的洞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时代的洞窟既有建筑形制、洞窟内容、艺术特点、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的共同特征,又在建造规模、洞窟形制、艺术水准、制作技术和保存状况方面存在差异。上述石窟群形成过程的复杂因素,成为制订《全集》编排分卷规划的依据。为了使多卷本的《全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学术性,避免编排不当造成撰写时的混乱和重复,避免各册分量的畸轻畸重,避免只重视重点洞窟,而忽略其他洞窟的问题发生,我们以洞窟建造时代前后顺序为脉络,结合洞窟排列布局走向与形成的现状,以典型洞窟为主,与邻近的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若干非典型洞窟形成各卷的组合,进行全面规划和编排分卷。这是编排分卷的基本原则。这样,可避免过去各种分卷方案的不合理因素。已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和今后各卷都是根据这一规划要求做出的安排。
多卷本记录性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由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发展而来,故仍定名为《敦煌石窟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因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三处石窟,《全集》拟分为“敦煌莫高窟分编”、“敦煌西千佛洞分编”、“瓜州榆林窟分编”分别编写。通盘考虑三处敦煌石窟的数量、体积、保存程度等具体状况,《全集》拟编成100卷左右。第1卷为《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即包括公认敦煌建造最早的“早期三窟”。由此卷开始至第86卷为敦煌莫高窟分编,第87卷到89卷为敦煌西千佛洞分编,第90卷至第99卷为瓜州榆林窟分编。第100卷为《全集》的总论、总目录、总索引及各专题索引。莫高窟北区除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第461—465窟外,其他243个洞窟经全面清理发掘,已单独编辑出版了考古报告[19],不再列入《全集》计划之内。
各分卷逐窟记录洞窟位置、窟外立面、洞窟结构、洞窟塑像和壁画、保存状况以及附属题记、碑刻铭记等全部内容。记录洞窟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彩塑和壁画,注意区分历史遗迹的层次叠压关系、注意观察和分析对于考古学研究具有意义的各种迹象。此外,附近的舍利塔群和遗迹、流散在国外的彩塑、壁画,应尽量搜集,争取编入《全集》。此外,全面、准确的测绘图和详备的照片图版是本书中与文字并重的组成部分。作为“全集”,本书亦不限于对现状的记录,在附录中,尽可能收录、汇集前人调查、记录的成果,以及有关洞窟的研究文献目录,还包括相关的科学分析实验报告等。
《全集》使用敦煌研究院前身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洞窟编号,附注伯希和编号、奥登堡编号、张大千编号及史岩编号。
《敦煌石窟全集》的编辑出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分卷陆续编辑出版这套全集,将力求完备的文物资料留存于世。
为了科学地完成百卷本《敦煌石窟全集》各分卷的编撰出版,成立了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保护研究所、数字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的考古、测绘、数字、摄影、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组成的《敦煌石窟全集》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四 《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
石窟考古报告的编撰
本卷报告是多卷本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按照《全集》编辑出版计划,通过多学科结合,以文字、测绘图和摄影图版等多种方法,完整、科学、系统地记录了莫高窟第266—275窟共11个编号洞窟的全部遗迹。本卷报告分为两个分册,第一分册的内容包括序言、第一章“绪论”、第二至第六章分别为“第266窟”、“第268窟(含第267、269、270、271窟)”、“第272窟(含第272A、273窟)”、“第274窟”、“第275窟”、第七章“结语”、英文提要、附录,以及插页“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和“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卫星影像图”。第二分册包括测绘图版、摄影图版和数码全景摄影拼图。全书大八开本(260×420mm),共780页。2011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敦煌石窟全集》是20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而一直未能付诸实行的老课题。数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发展表明,在新时代完成这一重要课题,应以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整理和公布石窟文物资料,取代20世纪50年代规划的“记录性图录”的形式。《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就是考古报告的科学形式的成果。
本卷报告是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保护研究所、数字中心、资料信息中心等部门和美国戴世达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第四纪年代测定实验室通力协作,由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学、测绘学、计算机、摄影、化学、物理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完成。
本卷报告的文字,结合测绘和图版,全面、科学、系统地记录本卷每个洞窟所有遗迹的迹象。敦煌石窟大多是以单个洞窟为单位分别建造,也有少量由多个洞窟成组开凿,构成组窟;石窟的内容由建筑结构、彩塑、壁画组成;大多洞窟初建后,又经过重建、重塑、重绘。故本卷报告的编写体例,是根据上述敦煌石窟特点,以独立的单个洞窟,或以成组洞窟为单位分别设章;每个洞窟由窟外而窟内,先洞窟位置,后洞窟结构,再分层分壁叙述,彩塑、壁画、坍塌破坏和近现代遗迹等,分别依次设节,记录阐述各种遗迹的迹象。各种遗迹对其所在位置、内容、特征、尺寸、制作技术、颜色、保存状况都加以详细叙述,有的还辅以表格说明。每章之后,概述洞窟营建历史和内容特征作为小结。报告最后一章为结语,综述本卷各窟的内容、性质、功能、特点,重点阐明早期三窟受到来自西域影响和基于本地传统的各种因素,并分析各洞窟的时代。本卷报告力求以简明、准确的文字,阐明所有考古遗迹的迹象,体现科学性和学术性。
本卷报告在学术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①早期三窟都与坐禅修行与弥勒信仰关系密切,这一观点过去学者多有论述,不乏真知灼见,而本报告就此问题作了进一步阐发,确认这种单纯的弥勒信仰源自由犍陀罗经中亚的佛教图像传播路线,与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典型的北魏石窟图像不尽一致,体现的无疑是相对早期的特点。②通过比对,早期三窟窟形、龛形、塑像、壁画内容、故事画构图、凹凸画法以及一些细部特征,明显受到西域的影响,与以西的龟兹石窟关系密切,并为此后敦煌北朝二期石窟所继承,给予以东的河西北魏石窟以强烈的影响;另一方面,报告强调本卷石窟中出现的阙形方龛和阙形建筑形象,仅见于敦煌莫高窟(早期,并延续至二期,以及邻近的文殊山早期个别洞窟),以东的中原和其他各地石窟均无此龛形,与云冈石窟的屋形龛大异其趣,就此揭示了与早期三窟同时或更早的敦煌、瓜州墓地频繁出现双阙建筑,敦煌及河西走廊许多砖雕墓照墙上也雕有双阙形象,进而说明本卷第275窟的阙形方龛体现的其实是敦煌及河西走廊的本地因素,与大同云冈石窟并无关联。③过去认为第275窟原建、重建、重绘有五个时代,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报告确认原建、重建、重绘至多有北凉、隋、五代三个时代,没有宋代和西夏。根据遗迹判断,重建、重绘与洞窟坍塌有关,确认重绘的壁画内容、艺术风格和供养人,为曹氏归义军的五代时期,从而也证明了此窟坍塌的年代。重绘的五代供养人服饰,说明了重建、重绘由曹氏归义军上层人士主持,他们重绘时,悉心保护早期的原作,仅在毁损的部分进行补绘,内容上亦与原创相呼应。第272窟窟外两个小窟原定为北魏,报告确认其与主窟同时建成,从其所处位置、形制及造像题材判定,系与主室在统一规划下建造。④本卷洞窟中一向较少受人关注的第266窟,现有的塑像、壁画在隋代一次完成,因而被定为隋窟。但是考察发现其洞窟形制与早期第272窟十分相似,穹隆形的窟顶具有早期的特点,窟内的图像布局亦与早期第272窟相当一致,早期开窟隋代补绘的可能性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⑤关于壁画技法,通过仔细观察,揭示了北凉、隋至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从起稿、敷色、晕染、线描的全过程及其特点,比过去的敦煌艺术研究更加细致,阐述更加明确。此外,发现了一些过去所没有观察到的迹象。例如,注意到早期壁画绘制的起稿、晕染应是在泥壁湿润的情况下完成,属于湿壁画的绘制方法。待泥壁干燥后敷罩白粉,于其上细笔勾勒,描绘细部。因年代久远,含胶的白粉层几乎悉数脱落,早期壁画面目全非,只留下绘制开始阶段变为黑色的粗线勾染和土红色的起稿,可能是湿壁画法的遗迹。如果此说可以成立,可依此纠正美术史上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湿壁画的观点。凡此,若非通过编写报告,对洞窟迹象做过细的考古学观察,诸多问题极易被研究者忽视。考古工作者应视完成考古报告为本职的第一要务。不从周详的考古记录入手,从事考古学或美术史的研究,无异于舍本求末,是不值得提倡的。
本卷报告测绘图,力求准确。由于洞窟建筑结构极不规整,彩塑和壁画造型较为复杂,测绘难度很大。由此,本卷报告改变了原来无法提供准确测量数据的小平板、罗盘、皮尺、方格网的传统测量方法和手工绘图的方法,而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绘图的方法。考古专业人员与测量技术专业人员充分切磋、磨合和密切合作。敦煌研究院考古专业人员根据敦煌洞窟的特点,提出明确的石窟考古测绘要求,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理解石窟考古测绘要求的基础上,做到三维激光扫描测量仪器选型准确,又集成使用全站仪、全球定位仪、水准仪等多种测绘技术,以达到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高精度坐标点,利用点云影像校正下的纹理图像绘制矢量线图,在石窟文物测绘图上以方格网线作控制示意,各窟以平立面关系图校正夹角误差,又利用GPS技术取得测图基点的大地坐标数值。考古学测绘中这种先进技术的成功运用在我国尚属首次。虽然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采集精确的测绘数据,但壁画画面年久模糊,造型复杂的塑像总有被遮挡无法扫到的盲点;点云影像图上不同时代的重层遗迹无法用仪器来分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把握考古测图描绘的要点和时代特征。为了克服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局限性,考古绘图人员根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供的点云影像图,需要按照考古测绘的要求,作进一步分析、校对、修改,区分层位、辨别形象、把握特征,进入洞窟反复核对,必要时还须通过手工测量加以弥补和填充。考古绘图人员在测量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采用Microstation(微工作站)、Cyclone(赛孔)、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描绘成图,并参照我国国家工程制图标准,执行其规定的线型、线宽。绘图人员在电脑中完成了本卷报告的全部测绘图。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绘图方法,是石窟考古测绘的重大突破,不仅保证了测绘图数据准确,而且提高了绘图的质量和效率。
本卷报告的摄影图版,是通过摄影照片取得洞窟所有遗迹迹象的实证资料。鉴于洞窟结构和洞窟各种遗迹的复杂,要做到全面记录,且能使摄影记录与测绘记录和文字记录相统一,所以它是完全不同于石窟艺术的摄影。本卷摄影图版,根据石窟考古的要求,不仅表现洞窟的分布位置、整体面貌、洞窟结构、彩塑、壁画及其全部细部,而且还表现了不同遗迹之间的空间关系、重修、重塑和重绘的迹象、早晚层次的叠压关系、不同时代的施工工艺、近现代遗迹,给予充分的表现,并注明了每张照片的拍摄年份。本卷报告摄影图版对于科学性的追求,不仅与以往的各种石窟图录大不相同,也超越了以往的考古报告。
本卷报告除继续采用以往考古报告的文字、测绘、摄影等传统的记录方法以外,还采用了塑像等值线图、敦煌莫高窟近景摄影立面图、数码高清全景摄影拼图、碳十四年代测定、壁画和塑像制作材料的分析,试图采用更多不同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提升考古报告的科技含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 土木工程类专业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3-02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探索,认真分析了近几年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现状,得出了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土木工程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及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等施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员”,即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资料员等。二是施工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的,同时具有上岗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即学生毕业就能直接工作。
针对上述两个基本特征,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在原有“1.5+3个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
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
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
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学生在中国建设学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荣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省建设厅组织的施工员、技术员等“员”职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实现“双证书”获得率100%;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超群被企业直接录用。
4结语
关键词:测量实验;水准测量;实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既懂理论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无论从实践教学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乃至于手段上都落后于理论教学,甚至落后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实践。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高校实践教学落后于实际的工程应用实践。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在高校实验室而在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这给高等工程教育要把握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先进的生产工艺不在高校实验室而在施工现场,一些实用而简便的施工放样方法在建筑施工现场已普遍使用,而我们在教学中还在安排学生做那些陈旧且落后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如我们给学生讲了用皮数杆来控制每层砌砖的高度和墙体的标高,有一个学生不太理解,回家问搞建筑施工的父亲,父亲告诉他这种方法施工现场己不再使用,给他介绍了一种更为简便且实用的方法。由此引发了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质疑。
其次,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测量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为仪器的认识实验或某一测量原理及测量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有关测量原理,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验证性实验教学就从属于理论教学,理论没有讲到,实验就不能做。
最后,实验过程程序化。传统的实验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模式,一般都编印了详细的实验指导书,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到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照葫芦画瓢”,就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
为了激发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根据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要求,我校对实践教学环节作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科研和教改立项
近三年来,我们积极申请了省级科研或教改项目4项,校级科研和教改项目13项。根据这些项目合同书所要求完成的内容和预期取得的成果以及完成项目的工作计划,我们结合培养目标,把研究内容整合成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来完成。
2.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从2001年起,我校开始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其重点内容是以教学院(系)为单位组建实验中心,到2003年此项工作已基本结束。目前我校形成了以学校管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院(系)管理的院(系)实验中心和少部分专业面较窄且与教研室关系密切的实验室三级实验教学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为实行实验室开放奠定了基础,从而为结合科研开设实验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我校还专门设立了开放式实验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实验中心(室)业余时间免费向大学生开放。
3.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根据《贵州大学SRT管理办法》,采取立项的方式,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经费为本专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06、07年共为学生立项400多项,参加学生1300多人次,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
从2007年起我校每年投入45万元经费实施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本年度122个项目已顺利启动,这批项目的实施对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将直到积极的作用。
三、 优化和创新测量实验教学内容的具体措施
第一,结合实验基础建设,设计系列实验。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我们决定在校园内建立永久性的测量实习场地,为此我们把实验场地的基础建设与学生课间实验、集中实习结合起来,并利用学生实验成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资料,将原来的9个独立实验(每个实验2学时)改为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的系列实验。即:(1)高程控制测量,包括水准仪认识实验(课外)、四等水准测量外业(4学时)和四等水准测量内业(课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内业计算);(2)平面控制测量,包括经纬仪认识实验(课外)、水平角观测实验(4学时)、边长丈量实验(2学时)和导线测量内业(课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内业计算);(3)地形图的测绘(6学时);(4)地形图的应用,包括读图(2学时)、用求积仪进行面积测量(课外)。之后,我们就分阶段把水准仪、经纬仪、求积仪借发给学生,水准仪、经纬仪每班3一4台,求积仪每2人一台。这样就可以把水准仪、经纬仪的认识实验和用求积仪测量面积实验放在课外进行,而对于控制测量的内业计算必须在教师对其外业测量数据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这样做可避免学生在误差超限时采用涂改实验数据的方法来满足精度要求,同时还可防止学生因用超限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而致浪费时间。
第二,结合生产,设计系列实验。我们曾利用学生测量课间实验,完成了我校青教公寓1:500地形图的部分测绘任务。教师先在拟测区范围内埋设满足密度要求的水泥桩,然后要求学生在设计控制网时,必须经过2一3个水泥桩(将来作为测图控制点),其它点则由各组自己选定且各组互不相同,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抄袭别组的测量数据,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性。经过04级各专业学生课间实验的测量,我们得到了几十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的测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整理、分析,剔除有错误的小组测量数据后,便得到一套精度较高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材料。
第三,结合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自主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目标,自主设计实施方案,自己组织仪器设备,自己选择观测方法,实验的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教师的任务只是审查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否有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和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结合教师的科研或教改项目,开设创新性实验。实施程序为:(1)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完成的内容、预期要取得的成果和工作计划,自行收集资料,进行文献研究;(2)在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3)交教师审阅。在无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尊重学生的设计方案;(4)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自己设计实施的具体方案;(5)按实施方案组织实施;(6)分析观测结果;(7)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并进行结题验收。
四、 加强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第三实验楼沉降分析”为例说明。
1.分析实验数据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中,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程序来完成各点沉降量计算,要编制出一个运算程序,同学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通过上机反复调试才能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在测量成果的计算中引入计算机这一计算手段,使学生加深了对测量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要求他们对测量误差存在的原因以及误差的大小对测量成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分析计算中超限的数据和结果,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要求将各个沉降点连接成为闭合水准线路,各个测站的误差均在规定的限差内,但最后的线路闭合差却超过了限差,有时竟达到分米级。
2.给出沉降结果
要求学生编制运行程序,输出各点沉降量,并绘制时间――沉降曲线。
3.进行稳定性分析
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在学生进行观测之前,课题组教师先进行了2―3个周期的观测,并分别给出了各个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和时间――沉降曲线,这样学生每次作完观测后,要求学生将本次观测沉降结果与以前的沉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沉降出现异常的点(沉降量过大或过小的点),要找出其原因,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观测方案是否合理,比如选择的观测周期是否合适,若不合理,要求提出改进的方案。
五、结论
结合科研项目开设实验,以真实的工程实践作为实验内容,避免传统的“模拟”真实工程实践过程来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改“假戏真做”为“真戏真做”,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科研进行实验,使学生尽早熟悉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科研开设实验是更新、充实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科研课题为内容开设研究性实验,其特点是只给任务和要求,实验方案和实验的组织均由学生自己设计,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结合科研开设实验,其工作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均比单纯进行实验的要求高了许多,并且实施的周期较长,这给实验的组织和成绩评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建议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并免修相应课程或实验的学习,以激励学生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课题需要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中包括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利于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研究型实验方案和内容的不确定性,在实验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这就要求实验指导教师不断拓展和延伸本学科的知识,建立起深广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科研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毛根海,章军军.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87-88.
[2]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81-85.
关键词:经营与估价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前言:
全国高职院校有百余家院校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这和日益兴盛的房地产行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房地产行业兴起需要大量的房地产专业人才,房地产估价与经营专业从诞生之日就成为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作为高职院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最重要的环节――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本专业建设起到一个纲领性的作用。
学制、学分方面
五所院校在学制上基本一致。如浙江某高职院校、广东
某高职院校、湖北某高职院校都选择了三年大专学制,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而我校和辽宁某高职院校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弹性特殊学制。我校基本学制为三年,弹性学制为二年至五年。而辽宁某高职院校规定实行三学年的基本学制,并实行弹性学制。修业期满,经考试合格准予毕业;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延长在校学习期限,但不得超过两年延长期。这意味着我校最早可以两年毕业,最晚可以到五年。再看课程门数,大多数学校选择了30门左右的课程,基本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除去实习外,这些课程要在2年左右时间完成,而且这些课程覆盖了从事房地产业的基本课程。如房地产开发、建筑工程技术、房地产策划、房地产营销、房地产财务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法规等。课时一般在2000左右,体现了设置的科学性,而且保证了重要学科的课时。
(二)就业方向
只有适合社会相关岗位需要的人才,才是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通过对五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房地产估价与经营专业的毕业生大体可以从事以下岗位:1)房地产开发企业营销部的营销策划、组织和商品房的销售及交易手续业务等岗位;2)房地产经纪公司商品房和二手房居间服务等岗位;3)房地产估价机构的综合评估岗位。4)物业管理企业工程部的房屋建筑和附属设备设施的养护与维修管理、安全部、环境部和客服部等相关业务管理岗位。其中前三个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岗位。物业管理行业属于拓展的岗位。还有些原来不是本专业的就业岗位,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职业。这些职业接受本专业的毕业生,扩展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所体现,如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的房地产权属登记、行业管理等业务工作;拍卖、典当等行业的不动产拍卖、典当等业务岗位、工程概预算、装饰装修岗位、房地产测量员。有的高职院校把就业岗位分为核心岗位: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边缘岗位:房地产测绘、房地产档案管理、物业管理。这种划分更具有科学性,本专业的学生日后会从事什么主要岗位和辅助岗位一目了然。
(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对于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五所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规定的很细,符合房地产相关岗位的要求。如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培养学生具备进行房地产简单测绘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识读中小型建筑物的土建、水电、装饰施工图能力;具有对简单建筑工程及房地产项目进行工程估价、编制概预算初级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房地产估价及经营、开发、管理工作;具有基本房地产财务管理能力;有基本沟通、协调、合作能力;具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开发、营销能力;具备房地产经纪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具备房地产、土地评估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具有物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辽宁某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1)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能力:具有开发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发流程设计;房地产投资收益及风险分析;项目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进度、安全、质量控制;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预算编制技术;建筑识图、建筑构造识别、房屋建筑材料识别、房屋装饰材料和工艺识别等技能。
(2)房地产营销能力:具有房地产市场调查与分析、房地产营销策划及推广、商品房销售、交割、接待礼仪等技能。
(3)物业管理能力:具有物业管理项目接管验收、物业初期管理、物业部门规范管理、基本与专项业务管理、冬季供暖管理、物业管理纠纷处理等技能。
(4)房地产中介服务能力:具有房地产估价技能;房地产经纪(居问)、房地产信贷、房地产保险、房地产法律政策咨询、房地产信息(收集、处理)咨询等技能。
湖北某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有:(1)具有较强的市场调查研究、市场分析、组织管理能力;(2)具有房地产开发前期、营销、物业管理策划能力;(3)具有房地产销售、签约等能力;(4)具有现场勘察、业务洽谈等处理事务的能力;(5)具有撰写土地估价报告、房地产估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能力;(6)具有初步的中小企业管理能力。
浙江某高职院校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基本能力和分方向专业能力。前者包括:
(1)建筑制图与识图能力;
(2)房地产市场调研能力;
(3)土地的评价与获取能力;
(4)开发项目策划能力;(5)开发项目概念设计能力;(6)建筑工程技术基本能力;(7)安装工程技术基本能力;(8)房地产工程管理能力;(9)楼盘销售服务能力;
(10)物业管理能力。
后者包括:(1)房地产开发策划专业能力
1)房地产市场分析能力;
2)房地产形象策划能力;
3)房地产销售策划能力。
(2)房地产估价经纪专业能力
1)房产销售能力;
2)房产居间业务能力;
3)房产权属登记能力;
我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
(1)具有房地产投资开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运作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掌握房地产估价、土地评估的知识和方法;
(3)掌握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咨询等知识;
(4)掌握房地产营销及策划、房屋销售的相关知识。
3、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
(1)创新与创业的能力
(2)敬业与团队合作能力
(3)竞争与组织能力
(4)社会适应能力
(5)工作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6)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关键词:整合;技工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34-03
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技术主要基础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AutoCAD》、《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所包含的内容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紧密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然而,在现行教学模式下,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一般是分阶段安排,而且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按照各自教学大纲的要求独立地进行讲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就业,不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采取模块化方式进行教学以求最佳质量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并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整合的必要性
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1)教材内容较多、过细。技工学校目前使用的《机械制图》(机械类通用、第五版)教材,内容很多、很细,面面俱到,而且注重理论知识的表达,缺少实例的分析和实练的安排;《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类通用)内容单调、抽象且过于理论化;《计算机制图——AutoCAD》(机械类通用)安排的内容也较多。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一点不漏地讲完这些课程内容,势必占用较多课时,延长教学时间。(2)教材内容未能较好地体现用途。教材内容虽较为全面,但存在着与实习、应用脱节等问题,难以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有关内容在学习完后不能马上应用,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三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练为辅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有限。另外,这三门课程关联性较强,但由于分开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把专业知识相关联,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理解。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学效果当然就不理想。
培养“校企双制”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 在广东技工教育发展方面,2010年初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制定了“校企双制,实现共赢”的发展战略。所谓“校企双制”是指学校和企业朝着相同的目标,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成为二元合一,双制互促的办学模式。要培养企业需用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从原来的学历教育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在课程结构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实践课安排的合理性,强化技能训练。
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技工院校要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做出努力。
推荐学生就业的需要 技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办学。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技工学校毕业生一度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就业,大部分技工学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而“持证上岗”也要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通过各门课程的考试以及技能等级鉴定考核。这样就促使学校必须调整教学工作计划,压缩课程内容,缩短学习时间,提前完成教学任务。
整合的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弊端,结合实际,将传统教学中相互分离的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机械制图》为主线进行整合,以“够用”为原则,从这三门课程中筛选出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实训内容,将它们重新组合,循序渐进,形成一个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三合一”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将三门课程中的部分理论知识简化,删除一些关联性不大的难点知识,补充一些实用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突出简单、明了、实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并以自身的教学方式影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后面两部分关键难题的攻克具有重要意义。其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绘制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绘制轴测图的能力。(1)主要知识点:该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有以下几项: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作图基础;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作图;组合体;AutoCAD2007绘图基础;轴测图;绘制轴测图和三维图;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2)重点训练内容:手工及计算机绘制手柄;手工绘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徒手及计算机绘制轴测图;计算机绘制空心轴;计算机绘制图框和标题栏,计算机输入文字;计算机绘制轴承;计算机绘制螺栓连接图。
零件图部分 该部分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绘制和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绘制和识读常用典型零件图的能力;二是要让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概念与标注、常用量具的使用和基本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零件测绘能力。(1)主要知识点:零件图部分的主要知识点如下:零件图概述;零件结构形状的表达;零件上的常见工艺结构;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尺寸标注;计算机综合演练;零件测绘。(2)重点训练内容:手工及计算机绘制阶梯轴零件图;手工及计算机绘制齿轮零件图;实体零件的测绘。
装配图部分 该部分的教学要达到使学生掌握绘制和识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的目标,并且要具备熟练识读装配图的能力、绘制简单装配图的能力以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能力。(1)主要知识点:装配图的内容和表示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常见的装配结构;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计算机绘制装配图。(2)重点训练内容:该部分教学要重点训练的内容有两项,即手工绘制轴承架装配图和计算机绘制铣刀头装配图。
(二)整合后的教学要求
由专业教师一人讲授 三门课程整合后,内容涉及面广、衔接紧密,并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后的教学最好由一位具备较强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机械加工生产知识的教师来承担,并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手工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熟悉常用量具的使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以求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认真编写“三合一”教案 任课教师应根据整合内容,分清知识重点和难点,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认真编写教案,为有效实施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配置够用的实训设备和器材 整合后的教学,教师经常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也需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大量的绘图练习。因此,学校应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另外,还应配置挂图、模型和尺规等教师在课室黑板上讲课时需用的工具,以及供学生测绘用的零件实体和测量工具。测绘器具最好是人手一套,以加强学生实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
(三)整合后的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应涵盖“三合一”课程所授全部知识。考试模块应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两大方面,其中以技能测试为主(占60%~80%),内容主要为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可采取笔试或上机操作、实体零件测绘等形式进行考核。
优化整合以上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无论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或是提升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现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都是一种较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第5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丁建春.计算机制图——AutoCAD[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张植桂.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9(3):65.
[5]黄景容.再论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2):4.
[6]邱定筹.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教材改革与实践[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0(3):28.
[7]刘春.技工院校中职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研发现状和思考[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9(2):83.
【关键词】高职 专业办实体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此目标,仅靠学校的理论教学和仿真实训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院依托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先后成立了七个具有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专业实体。实体在对外经营承接业务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经过13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依托专业办实体,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
“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就是依托专业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同校内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这些专业实体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 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体的主要领导和部分技术骨干都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既负责工程项目的管理,又承担着专业课教学任务,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办专业实体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真正做到实训生产化,建立一个企业环境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
二、“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院开设最早的专业,自1987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24年的发展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合格人才2300余人。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已成为必然。学院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寻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多数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助,这只能称之为有识之士的慷慨助教,这种合作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生产性和消费性告诉我们,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为了建立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校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我院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从1998年以来,我院依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先后成立了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开元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开信招标咨询有限公司、开封大学建筑结构研究所、开封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开封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开封大学测绘服务中心等专业实体。其中,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具有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市政工程乙级资质,是豫东地区资质最高、实力最强的监理公司之一;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具有行业最高的一级资质,是开封市唯一一家建筑工程材料社会检测机构,是市政府重点项目定点检测单位。每年,学生根据教学安排在专业实体中进行学习和实训,可以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实体中的员工。在真刀实枪的实践中,学生获取和积累了实践经验,获得了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毕业后的就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专业实体实际运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第一,兼顾效益”的原则。专业实体既然是经济活动实体,必然要按经济实体进行运作,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赢利是一切经济实体的共性,但赢利行为要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学校方面
依托专业办实体,创建了“专业+实体+行业”的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4+1+1”三段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带动学院其他专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重点专业;2004年专业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200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确定为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专业;2009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得到34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注重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结合。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合一、“岗、证、课”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咨询、帮助和陪伴作用,“教学过程中流汗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学生通过在专业实体的实训即能顺利完成相应岗位工作任务。
学院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专业实体挂职锻炼,专业实体中业务精、水平高的技术骨干也受聘到学校担任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或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近几年来,教师们通过在专业实体的挂职锻炼,完成5项设计、5项咨询、10项招投标、3项土地评估等工作,既服务了社会和企业,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专业实体的纽带作用,使专业和行业接轨,专业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收到了实效。目前,专业教师中有国家注册一级建筑师一人,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一人,国家注册二级结构师两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两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四人,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两人,国家注册造价师一人,省一级总监理工程师两人,还有16名教师具有河南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资格。
(二)企业方面
一方面专业实体通过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全面接触,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都有比较直观的了解,能有效挑选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专业实体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开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每年承接的工程项目占全市工程总量的30%左右,依托专业教师的强大智力支持,解决了工程中所有的技术难题,连续4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监理企业,近3年所监理的工程获得了河南省中州杯、河南省优质结构等多项荣誉;开元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承接着全市80%--90%重点项目及国家投资项目的工程项目检测工作,在本地区已处于领军地位,对开封市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三)学生方面
专业实体在通过社会服务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概预算编制、结构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实习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我院学生在2009年中南地区结构设计创作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在开封市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在2011年河南省第一届图学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在开封地区结构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
专业实体培养了“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育了“双证书”学生,即“双师”育“双证”。截止到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率为100%,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专业对口率也保持在83%以上。
四、“依托专业办实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经验
(一)专业办实体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
首先,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性内容应一致;其次,专业实体应有市场,能基本盈利;第三,要有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和相应的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我院在开办这些专业实体时,进行了认真和充分的论证,有了较大的成功把握之后才开始运作。
(二)要处理好学校与专业实体的关系
专业实体成立后,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下放了人事聘任权、财务分配权和生产经营权等,专业实体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学校通过指导、协调、督查、评估等手段,引导专业实体处理好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鼓励支持专业实体尽可能盈利“反哺”教育。
(三)要制订灵活的工作计划
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要保持教学活动的相对稳定,又要满足专业实体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做到教学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二者兼顾。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我院通过“依托专业办实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的系统性、生产性和开放性,更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为建立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开封大学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总结报告. 2011-10.
一、毕业设计对于中职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对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职领域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其重要性还体现在:
(1)毕业设计适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层次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导致专业理论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少。毕业设计需要亲自动手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符合中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对实用问题感兴趣的特点。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所学专业,从而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为其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奠定基础。这也是中职专业教学的有效性的体现。
(2)毕业设计引导专业建设的服务方向
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实际工作岗位,采用当下最流行的技术。经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并获取从事专业工作的职业资格,使专业所学能为岗位所用。毕业设计跟随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其主题和内容,可以引导专业建设及时调整目标与方向,使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3)毕业设计助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完成一个有现实背景的毕业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大部分问题综合所学即能解决,有些问题则是全新未闻;此外,随着技术发展,会出现新的、更为简洁的解决方案。不断解决现实的技术问题,无疑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动力。作为课程建设的反馈器,毕业设计的推进过程,也是对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检验过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建设构成一个能够适时完善的闭环系统。
(4)毕业设计促进教学团队专业成长
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毕业设计任务无法交由他们来完全独立地完成,关键技术点需要指导教师来攻克。现实中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实际的工作经历,缺乏解决技术问题的习惯和经验。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时身兼项目工程师的职责,这种倒逼压力促使教师主动研究技术,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带动整个教学团队技术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有效开展中职适用的毕业设计工作
与高等教育相似,中职阶段的毕业设计也是要求提交相对完整的工作结果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但由于学生整体的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中职阶段,成功实施毕业设计工作,需要关注以下内容:
(1)确定毕业设计课程的设计原则
工作性原则
毕业设计课程的选题应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任务项目。要求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提交合乎客户需求的产品。其工作流程、执行效率、劳动守则、技术规范、数据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一致。
综合性原则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客户需求、查询技术资料和规范,梳理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所学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还需学会团队分工合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独立性原则
毕业设计应当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独立计划并完成任务项目,从而得到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所必需的综合基本训练。
创新性原则
现实的项目类型和客户需求多种多样,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已知的和未知的技术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学习,激发创新思维,获取创新的工作成果。
(2)选择合适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
按照毕业设计的特点,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要清晰完整,学生需要经历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梳理并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获得处理信息、掌握计划、决策和实施、总结评价、团队协作、沟通交往等关键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小组为执行单位,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以行动为导向,在不同阶段,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采用探究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能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
(3)指导教师发挥关键作用
中职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无法强求他们能像大学生一样,独立、主动地去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中职阶段的毕业设计,可以不妨设定为企业资深员工带领新入职人员,共同完成实际工作项目这样一个情景。指导教师扮演项目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培训师三重角色,承担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管控项目进展以及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任务。这对专业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历练的机遇。指导教师需要努力钻研技术,多渠道地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并善于对新的技术和技能进行教学化项目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传递给学生;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工作过程,调节工作情绪,把控工作进度,确保毕业设计能够提交相对完整的作品。
(4)加大毕业设计的工作力度
鉴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需要站在专业建设的层面,集聚科组或专业团队的力量,来推M毕业设计工作。在设计选题时,要综合前期课程的学习,选择应用性强、可持续发展、可累积成果的项目;在队伍组织上,要动员专业团队集体攻克技术难关,同时尽力寻求企业的技术协助;在指导策略上,要为学生创造较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力争让每位学生在通过自身努力后,能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有不同程度的成果收获和成就感;在总结评价时,既关注工作成果的的目标达成,也关注学生个体通过毕业设计而收获的个人成长;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回馈毕业设计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成果,以不断修正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发挥毕业设计工作的最大效益,使其成为整个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头戏。
中职工科专业教学毕业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三、毕业设计的应用实例
作为广州市教育局精品课程“数字地图加工”的终端教学环节,我校“空间信息处理”专业的“三维地理建模”毕业设计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年。作为中职生在校的最后一道大餐,师生共同成长,一起收获了别样的精彩。在此简单介绍其过程和心得,以供分享和借鉴。
(1)专业背景及选题
我校开设的“软件与信息服务(空间信息处理)”专业,其目标是为空间信息处理行业领域培养初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的程序编写技能,掌握GIS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城市数字化的浪潮中,三维地理信息成为应用热点,3D GIS成为IT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三维地理建模”运用到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以及GIS技术,跟本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建模尺度可大可小,建模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连同后期的模型应用,本项目可持续开展,获得系列化的成果。
(2)前期技术准备
前期工作由教师主导,专业社团协助参与完成。工作内容包括新技术调研、工作流程设计、工作规范编制、关键技术攻关等。
①技术选择
当前主流的地理建模技术,是使用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获取卫星影像;使用ArcGIS平台进行地信数据处理;使用SketchUp(以下简称SU)创建3D模型;使用Skyline平台进行模型展示。这些工具平台都可以借助代码来拓展其功能,实现特殊要求。
②工作流程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图示如下:
所使用到的工具与软件:全站仪、测距仪、Google Earth、Auto CAD、Global Mapper、ArcGIS、SketchUp、Skyline以及自制工具。
③编制工作规范
各种规范文档包括:工作纪律规范、技术指导手册、测绘数据规范、三维建模规范\程序代码规范等。
④关键技术攻关
限于篇幅,这里简介2个关键技术。
编程类:代码获取卫星影像数据
GE为普通的地信应用提供了关键的卫片底图数据。手工逐幅截取,后期的拼接和配准工作量巨大,且大范围时容易失真。代码截取卫片,可以无缝拼接,确保影像精度和坐标精度。
在ArcMap的VBA环境中编程,创建UIControl并在其事件中编写代码,完成自动截取功能。程序界面如下:
在ArcMap中,绘制一个表示截取范围的矩形面框,然后单击“AutoMap”按钮,启动自动截取过程:首先获取截取框的位置坐标,然后从左下角开始,设置GE的Camera.range=300(此时GE卫片的分辨率大致为1:10000),Camera.Tilt=0(确保无倾角),Camera.Azimuth=0(确保正北向),逐幅移动GE中的卫片,同时进行截屏保存图片,并适时计算其World File数据。下图为截取的学校附近的1幅卫片,其分辨率足以进行1:10000的矢量化提取。
一期项目计划完成学校本部、雕塑公园、麓湖公园的三维建模,截取范围3.26km×1.87km,共截取卫片10×7幅,耗时约2分钟(跟网速有关)。这70幅卫片可以在ArcMap中直接加载,且无缝拼接。
绘图类:创建3D地形
SRTM3.0是目前能够公开获取的较好的全球高程数据。项目区域所涉及的文件为:SRTM_f03_n029e118.tif.gz。在Global Mapper中加d该文件,并将其转换为等高线,注意使用5m等高距加密。然后在ArcMap中,按项目所设定的区域,将其修整成封闭曲线,如下图所示。
该等高线可直接转至SU中成为三维线,然后使用“沙盒”工具生成三维面。经比较发现,由Tin数据直接转成的SU三维面更加光顺。所以,先在ArcMap中,使用“3D Analyst”插件的“Create TIN From Features”命令,生成TIN数据后,再转至SU中,得到山体面。
接下来进行道路建模。先在ArcMap中,按照道路宽度,生成缓冲区;合并缓冲区后,转至SU中,然后执行“曲面投射”指令,将道路面投射到山体面上,然后对道路进行贴图。最后得到带路面的山体面,如下图所示。
(3)组织与实施过程
①创设情境
教师提出项目的任务目标,展示类似的三维地理模型成果;营造实境工作氛围,宣布工作守则,明确考核方式。
②划分工作小组
先指定1~2名优秀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然后自主报名,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各组推举1名组长。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互补搭配,最终确定工作小组成员。
③制定计划
指导教师发放实习工作规范文档和相关的技术支持资源。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为各个工作小组分配任务。组长组织组员分析讨论工作任务,对任务进行分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并报备项目负责人,最后由指导教师审定。
④实施检查
整个实习过程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独立完成。组长管理各个组员,项目负责人管理各个组长,指导教师管控全局,重点联系项目负责人。要求每天撰写工作日志,组员向组长、组长向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及时反馈工作进程。指导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工作困难,适时进行个别指导、小组指导和全班指导,及时解决技术障碍,确保实习工作顺利进行。
⑤评价反馈
实习结束,举行“毕业设计分享会”,各工作小组展示工作成果,分享工作心得。根据工作日志的纪录,组长为其组员评分,项目负责人为各个组长评分,指导教师最后根据整个项目的完成情况,给出团队评价和个人评价。
(4)实施效果
下图所示是首次毕业设计完成的三维校园。迄今为止,已经完成学校周边的雕塑公园、麓湖公园的三维建模,做完白云山风景区后,整个区域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关键词高职;职业;机械设计基础;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3-01
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体现职业特点的项目,完成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课程改革。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项目为主体,根据项目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将学科结构的内容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中,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因此,项目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对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建立和发展,那么根据职业工作活动,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核心,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就成为我们项目选择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职业工作活动有着各自特定的工作对象、工具、组织等,因此,课程项目的选择应因其专业的不同而具体设置。笔者就模具制造专业做了一个初步探讨,根据模具制造的职业活动特点,总结其与本课程相关联并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情境,结合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从教学的可实施性出发,笔者认为可设置以下课题。
1)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由于曲柄压力机等冲压设备,几乎涵概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因此,既可满足本课程学习的要求,又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项目又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分为若干子项目。
2)典型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及调试。选择具有较复杂运动机构的典型模具,针对运动部分构件的设计、制造,并通过模具装配及试模,学习机械传动在模具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3)冲压生产中输送带的设计、维修及保养。当然,项目的选择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然而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却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1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职业教育将职业能力的开发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视职业教育为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并将基本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一划分涵概了现代工作体系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人生存、发展和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条件。因此,也是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中始终都应遵循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应考量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在模具生产和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参与并完成对冲压设备的检修、维护及保养等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掌握相关的职业工作技能,及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所谓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能够按照任务要求制定涉及设备、材料、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在接受新任务时,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及取得有用的信息等;正确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正确评估工作业绩等。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与同学间友好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培养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工作作风。
2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摈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
如何由职业活动导出切实可行的“行动领域”,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而言,确实比较困难。对模具制造专业来说,我们认为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是学生将来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行动能力,但此行动如何经教学整合成一系列能够实施并完成的项目任务,最终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完整的“学习领域”来实现教学,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下面是笔者作的一个初步探讨,例如在项目一中,曲柄压力机的传动系统是,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把运动传给大皮带轮,再经小齿轮、大齿轮把运动传给曲轴,由曲轴、连杆、滑块所组成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成上模部分的上下往复运动,与下模闭合完成冲压工作;其操纵系统则是由铰链四杆机构控制离合器、制动器,完成对滑块的运动和停止的控制。我们据此将整部机器分成几个功能模块,带传动、齿轮传动、铰链四杆机构、离合器、制动器、轴与轴承、螺纹连接等。结合部件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任务,并加入测绘、分析、校核等学习性任务,将学习分成阶段性的系列子项目,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每一个子项目都需要通过详细的职业工作过程、职业情境、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的分析,以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方案。在项目二中,我们可将具有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等结构功能的典型模具作为项目任务。在项目三中,我们可将冲压生产中的输送带等作为项目任务。进行拆装、测绘、分析、机构动作设计等工作,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对模具结构有所认识,给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应以行动为导向。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应以职业工作中体现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学习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正确的引导。按教学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互学互助、齐心协力,共同研讨,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存空间,使学生不仅获得胜任职业工作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又具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方法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曾霞文,徐政坤.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4]徐政坤.冲压模具及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关键词:高职教育 汽车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方案 学习领域课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被评选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期间,汽车技术服务系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就业为根本、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在对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中,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开发与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特点
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企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注的重点由原来重视技能训练,转变为注重专业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习领域则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一种全新的、为企业要求而设计的课程方案。
所谓学习领域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案例性的,经过系统化教学处理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是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每一个学习领域是一个学习课题。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通过若干个互相关联的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及资格。
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
1.打破“三段式”,构建“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深谙传统 “三段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里,课程被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三大块,即“三段式”专业课程模式。“三段式”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体系。“三段式”课程设置的弊端是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知识体系虽完整,但学生的职业能力却未能形成。
参照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我们构建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1-4-1”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模型
2.“1-4-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4-1”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构建的,在第1学期整合公共基础课,将数学、语文、外语等向专业渗透;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去汽车企业参观等。学生要撰写调研活动的报告、论文;要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写出专业文章,力达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
在第2、3、4、5学期进行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步教学法,使得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在独立操作中去掌握职业技能,构建经验、知识、能力的个人体系。“学习领域课程”中,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现代轿车的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自动控制技术,学会阅读英文汽车维修手册。在实践技能方面,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智能化的仪器,能检测诊断和维修现代轿车出现的故障,进而形成专业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亲自操作,在工作情境中成长,并在企业实际中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并且聘请企业人做指导教师,采取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共同管理的模式,将论题融入企业实际,使学生初步形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围绕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设定学习领域课程
从企业调研中得知,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对应岗位有:汽车维护业务接待员(维修顾问)、汽车维修电工、汽车维修业务主管(业务经理)、汽车维修技术主管(技术总监)、汽车配件管理员。
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方案。我们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据此,构建出10个学习领域课程,如有:汽车F1车模制作与测绘、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汽车底盘电控系统认识及修复、汽车局域网技术等。其中,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修复的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框架(见表1)。
表1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教学计划框架
专业: 汽车电子技术 学习领域: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及其修复 学时要求:120
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汽车检测员必须有能力对年检车辆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并及时准确判断其是否合格,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能进行调整,并了解其合格标准,能对顾客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必须有能力对故障车进行判断故障点,会用解码器、万用表、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示波器等仪器进行检测,会用正确的维修思路进行故障分析,并能解决故障。从事工作时要遵循标准的规范要求,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遵守事故防护规章。
学习目标:
能根据作业合同,查询相关信息,制定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计划,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及其原因分析,完成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任务,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掌握安全环保知识,并能与顾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工作中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
1.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2.维修资料的使用和查询;
3.工作安全与环境保护;
4.工作场所的准备;
5.空气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6.燃油供给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7.发动机点火系统控制原理与检测方法;
8.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9.发动机计算机管理系统原理与检测方法;
10.用检测设备读取数据流,进行分析,确定故障原因;
11.制定工作计划,维修质量的检验和工作评价;
12.向客户解释维修工作;
13.填报工作记录单。 实践、实训内容:
1.会填写接车单、派工单和工时估算;
2.能够制定维修计划,其中要有诊断分析思路和排除故障的方法步骤;
3.在教师指导下或借助维修手册,实施故障车辆的诊断与排除;
4.能够对检修工作质量给予评价和鉴定;
5.遵守设备和车辆的安全运行守则;
6.工作场地要清洁、有序,正确处理维修作业中产生的污染物质;
7.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且符合操作规程;
8.填写维修记录,它包括:维修故障部位、维修内容、实施步骤、实施结果、客户和车辆的信息及其相关说明、交车时间等。
工具:
1.多媒体教学平台;
2.汽车维修手册、数据库;
3.汽车发动机台架和整车;
4.发动机检测设备及工具;
5.常用材料;
6.教学课件、软件;
7.视频教学资料;
8.网络教学资源;
9.任务工单。 要求:
1.具备汽车拆装的技能;
2.具备汽车电路及元件检测技能;
3.会查阅维修手册;
4.能正确使用常用工量具;
5.能正确使用举升设备;
6.具备安全操作知识。 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2.任务驱动教学法;
3.四阶段教学法;
4.角色扮演法;
5.引导文教学法;
6.问题导向法;
7.范例教学法。
汽车运行之中,其性能的变化总会以故障现象而显露出来。在汽车修理工艺运作中,也总是从故障现象出发,通过检测其故障参数,遵照相关的工艺方法及步骤,诊断和排除故障。在专业学习领域,即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中,设计了8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设有工作任务。任务分别是:发动机系统管理的结构认识、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启动困难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高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怠速过低的故障检修、发动机动力不足的故障检修、发动机排放超标的故障检修和发动机爆震的故障检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每一个工作任务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为从业人员所需完成的一个完整的汽车维修工艺过程。因为,一个故障现象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或元件所致。同时,一个子系统或元件会引发多种故障现象。为此,针对每一个工作任务又确立了若干个工作项目,即学习情境的子情境。学习情境选择的载体可以是故障现象、项目、任务、设备等。如学习领域中的发动机电控系统管理及其修复里,在“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检修”学习情境设计中的子情境电控点火系统引起发动机不能启动的故障诊断排除中,确定典型电控点火系统工作原理等学习目标;介绍电控点火系统主要元件的构造与检修等主要内容;明确使用工具或器材;阐释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提供学习型工作任务单等教学材料。
4.学习情境过程考核
每一学习情境中,皆建立过程考评(任务考评)与期末考评(课程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考评占70分,期末考评占30分。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见表2)。
表2 考核要求
考评
方式 过程考评(项目考评)70 期末考评(卷面考评)30
素质考评 工单考评 实操考评
10 20 40 30
考评
实施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集中考评 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工单情况考评 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项目操作考评 按照教考分离原则,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考评。
考评
标准 根据遵守设备安全、人身安全和生产纪律等情况进行打分10分 预习内容10分
项目操作过程记录10分 任务方案正确7分
工具使用正确3分
操作过程正确7分
任务完成良好3分 建议题型不少于5种:填空、单向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名词解释、问答题、论述题
备注 造成仪器、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本项目计0分
不难看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以此形成基于学习领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三、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实施的思考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针对基于学习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
1.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集成化的教学方案。“学习领域”以行为活动为导向,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活动,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他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
2.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点,开拓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它的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于各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来学习,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3.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5
[3]姜大源.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使对口支援工作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
教育部对口支援计划的实施对加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多次召开常委会议,为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由党委(校长)办公室行政管辖,专人负责的对口支援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做到了对口支援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校党委把“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经常组织学习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新精神、新安排、新部署,研究解决学校对口支援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各单位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开发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紧抓住对口支援这一有利契机,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我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情况
(一)西安交通大学
2004年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对我校的支援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在一年内四次访问我校,磋商对口支援工作。2005年5月,我校领导多次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讨论对口支援工作,双方在干部挂职交流、研究生培养、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图书馆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达成了一定共识。
1. 学科建设
两校的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加强我校的学科建设是对口支援工作最好的切入点。在2006年全国第十批博硕士点申报工作中,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校长郑南宁多次来新疆大学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派遣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博士点申报事宜。
2006年在全国第十批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新增7博士点,其中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切相关。通过新增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西安交大的专家的力量,加强了我校工科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
2. 干部挂职交流
2006年3月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陆续派出4名干部来我校挂职,分别任我校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院长、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这些挂职干部不畏艰苦、勤勉敬业,特别是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挂职任副院长的尚春阳教授,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新疆大学工作半年,以帮助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度与力度,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亲自将王小力同志送到新疆大学,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帮助新疆大学加强工科建设。与此同时,我校也派出2名干部赴西安交通大学分别挂职图书馆副馆长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助理。
3.师资培养工作
2005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聘任我校15名教授为其博士生导师,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招收博士生。
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接收了我校经管、信息和电气专业4名推免研究生,毕业后作为我校的师资。同年11月,为加强新疆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向国家学位办积极申请了30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专门为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单独组织考试。与此同时,我校15名被西安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的教师也开始进行2006年的博士生招生工作。2006年春季,我校兼职导师共招收博士生13人(13人均为我校在职教师,其中物理学专业2人,机械工程专业2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7人,电气工程专业2人);2006年秋季,西安交通大学招收我校8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以单独考试方式招收我校12名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4.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
2005年11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大学隆重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努尔·白克力、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等领导同志和新疆大学师生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与新疆大学党委书记王桐签订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新疆大学研究生分院建设方案》。研究生分院的建立,对于进一步加强新疆大学研究生教育,争取正式成立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教师讲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谢友柏院士、卢秉恒教授、王兆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来我校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科前沿讲座。2004年7月~2005年7月,选派李旭祥教授到我校相关院系讲授环境工程设计及过程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学院刘仁江教授系统的给本科生讲授了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课程,并为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王兆安教授、电气工程学院索南教授等曾先后来院讲学和指导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学院于2006年3月至7月委派博士生导师彭济根教授来学院担任挂职副院长,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并讲授本科生课程和负责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学院的管理和学科建设工作收益颇多。同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宗本教授也前来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6.图书馆信息建设和网络教育建设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已向我校图书馆免费提供自建数据库:《钱学森特色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录)》、《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联合书目信息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2004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向我校赠送了1200个品种、6000余册、价值11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还为我校专门培训了两名图书馆工作人员。上述工作,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教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赠送给我校价值八万元的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设备,帮助我校建立了一个校内地面卫星接收站。
7.实验室建设
200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王建华书记亲自带队,赠送给我校价值25万元的实验设备,用于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业系统测量和驱动与控制实验室建设。
(二)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支援学科为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和数学。
1.干部挂职交流
武汉大学法学院皮勇博士到我校法学院担任副院长,为我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2.交流与合作
2006年6至7月,武汉大学法学院书记莫洪宪、院长曾令良来学院就对口支援建设以及学科发展进行指导,同时就援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教师们进行了交流,并赠送给学院5000余元的专业书刊。
在“数学学科战略发展规划“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武汉大学数学学科有关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这两个协议更加完善。此外,武汉大学还为数学学院复制了近1000册最新外文期刊和图书。
3.师资培养
我校建工学院测绘系系主任阿里甫、易学锋于2006年年底前往武汉大学签定了对口支援协议。该校于2007起,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我校特殊政策。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7年接受我校法学院两名青年教师进修,1名博士进入其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7年9月将接受法学院2名本科生和2名硕士生前往武汉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在数学学科人才培养上,武汉大学将于9月接受我校一名教师去武汉大学进修。
4.教学指导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允平教授、副院长谈顺涛教授一年来为电气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和博士点申报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学院两次派人去武汉大学进行短期调研、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法学方面,2006年12月,武汉大学法学院选派了法律史学柳正权教授来学院讲学、指导,并对法律史硕士点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三)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派出赵宗昌教授(博士生导师)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担任副院长,具体落实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协助学院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
1.师资培养
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赵宗昌副院长主动和大连理工大学联系,争取适当减免培养费,并为考生联系博士生导师,去年10月已经有4名考生参加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其中三名教师被该校录取。
2.学科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利用自身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协助新疆大学申请“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博士点。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在2006年全国博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这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了批准。
3.教学与学术交流
2006年下半年,赵宗昌副院长为学院30多名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课程。同时,为学院全体师生举办了专题报告,学生对讲座普遍反映良好。
4.实验室工作
2007年,教育部已经正式批准在新疆大学建立“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赵宗昌副院长作为技术专家之一参加了重点实验室”立项论证工作,并为该重点实验室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意见。
5.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充分利用大连理工大学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太阳能特点,赵宗昌副院长整合两校的学科力量,主持开展了“太阳能空调关健技术研究和示范化装置”项目,并同新疆一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开发经费20万元),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设计研发工作开展顺利。
(四)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工作情况
根据教育部关于对西部地区高校实行政策倾斜的有关规定,我校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以及东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对口支援联系。2006年3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接受我校孙素荣副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时间一年。今年3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有1位教师考取北京大学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北京大学积极协助学院申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加强了两校在该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与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两校学生实习基地,并无偿提供本科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国内外专家的讲座光盘以及各类教材等。我校选派三位教师先后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修。2007年,我校二级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同济大学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给予支持。2006年10月,同济大学派遣2名博士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2007年3月,同济大学城规学院规划系主任赵民教授及3名博士研究生来我校建筑工程学院授课。
北京外国语学院著名学者王福祥被我校外国语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对我校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的申报给予了大力帮助;并提供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帮助我校对现有的英、俄语本科专业进行学科调整。每学期派2-3具名有硕士以上学历的研究生来我校任教。2007年招收我校俄语专业博士委培研究生1名。同时,委派教师与我校教师联合申报了校级课题,并派教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讲座。清华大学先后接受我校3位教师和2名研究生调研和短期学习。2006年暑期,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教授、电机系的梅生伟教授先后来我校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讲学和业务指导。
东华大学帮助和促进我校艺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合作领域涉及纺织工程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等。
2007年4月,我校塔西甫拉提副校长一行赴中国矿业大学就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进行接洽。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招收我校1名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五)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等有关内地高校不论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还是在办学思路、教学理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对我校的进一步发展都予以了支持和帮助。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 对口支援中,我校一些院系由于承担的费用过大,成本过高,对口支援工作难以顺利展开。
2. 现有支援高校在学科上还不能充分满足我校多学科发展的需要,希望增设援疆学科数量,以促进这些学院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3. 对口支援双方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联系,更深入地推进支援和合作。
三、今后的工作计划
通过一年的援疆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已与上述11所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支援合作关系。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大大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教学与科研水平,为我校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管理人才。今年4月,塔西甫拉提·特依拜副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贾殿赠、人事处处长李永晟等一行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就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及合作研究等方面与对口支援学校达成共识。
(一)继续狠抓落实援建工作,把援建工作纳入到我校“十一五”规划中,作为本校发展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等相应配套措施,调动各学院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援建工作实施效果作为校各学院领导业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二)计划今年8月与各支援高校举办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年度例会”,检查、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就下一阶段主要工作进行协商部署。
(三)积极保持与各支援高校的密切联系,就援建事宜进行沟通接洽,根据我校和支援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口支援协议。双方进行深入具体的合作,落实协议中的各项意向,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四)一年来,优秀干部来我校挂职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工作水平,使学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管理得到一定改进。我校将在管理工作水平和推动管理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加强与各支援高校的合作,计划下一年度相应增加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挂职人数。
(五)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院校的优势,积极把握有利条件,实现我校我在重点学科上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GIS;景观生态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40-01
一、景观生态学研究概述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就一般讲,是指反映地形地貌精景色的图像,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想和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1]。
二、GIS简介及其发展应用
1、GIS简介:GIS可定义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主要包括①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②数据存储与检索子系统;③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子系统;④数据输出子系统[3]。功能构成包括:①数据采集、检索、编辑;②数据操作运算;③数据储存、组织;④数据查询、检索、统计、计算;⑤数据空间分析;⑥数据实现[2]。
2、GIS的发展应用:GIS的发展经历了开拓发展、巩固、突破以及社会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经成为许多机构必备的工作系统,尤其是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GIS影响改变了现有机构的运行方式、设置与工作计划等。而且,社会对GIS的认识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GIS的应用扩大与深化[4.5]。GIS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应急响应、地学研究与应用、商业与时常、基础设施管理、网络分析、可视化应用等各行各业。其中GIS的应用已遍及与地理空间有关的领域。一方面,又可通过失控模型构建,分析空间要素的发展变化,为咨询、规划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6]。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面向对象、网络和数据挖掘等主流IT技术的发展,GIS的应用日趋惯犯,已成为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进入到军事战略分析、商业策划、移动通信、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三、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研究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格局
一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的有关底图文件数据,其加工功能强大,形成完善的人机对话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遥感图像进行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信息和专家智慧能对遥感图像进行专题监督分类,其结果以计算机地图形式输出。
2、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大量专题数据和丰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计算机、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因而能采用多层次、多因子的区域综合和系统分析,既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质量与数量、内部与外部、静态与动态、自然人为等角度综合认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进行景观功能模拟和动态预测。
3、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一般都要与具体实践和应用相关联,作为整个设计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综合、系统地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之后,依靠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研究模型,加上专家系统,首先对景观生态特征进行评价、然后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并结合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根据具体的目的要求,对景观规划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信息。
4、研究全球性问题
景观生态学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门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领域、把人类和环境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力图为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于这样一门全球性科学的研究,单一学科、传统手段与方法已无能为力,而GIS对此则大有可为:首先,有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大容量数据库;其次是综合了各有关学科专家的智慧;第三,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持,可将在物理上离散的各地数据库、模型库联系起来共享;第四,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当快,能在自然过程的形成时间之内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对策。
四、结语:GIS现如今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同时也会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栾毅(1986-),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2005级测绘系本科生,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博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6-7
[3]江东.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
[4]王庆华,郝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