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云计算环境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云计算环境论文

第1篇

1.1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一般的用户,数据存储在云中有可能会因为网络中断而造成服务中断,从而无法获取和处理数据,严重时可能导致计算中断或失败。并且在技术层面上也会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对于些虚假的地址和标识无法有效的进行甄别。因此,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还有待提高。3.2未实现完全保密云计算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还没有实现完全保密,因此导致了一些黑客攻击云计算环境的现象出现。此外还有很多网络病毒也会对云计算环境进行恶意的攻击,其主要原因是用户端设备的不安全性造成的。因此,对于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加密技术还有待提高。

1.3法律监管政策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还没有出台明确且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以及保护、制裁措施。这一问题也是造成当前云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因此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侵犯网络隐私的惩戒手段,才能从法理层面保证云计算环境的安全。

2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

2.1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完善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云计算最终用户的安全操作习惯可以使云计算环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良好的防范。云计算最终用户应首先从系统的身份认证开始,防范不明用户或黑客的入侵,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2.2提高网络安全技术

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上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身份识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虚拟化安全技术和安全事件处理、应急预案管理、安全审计,以及可用性要求、可移植性要求和可操作性要求等方面。只有网络安全技术得到大幅度提升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才能营造一个安全、便捷云服务环境。

2.3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关键在于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具体技术和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提高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其中最为基础的有效方式就是采用加密技术。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实现包括云管理服务器、云存储服务器、云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安全。使用RSA非对称加密算法,对客户端的特定密钥在存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进行非对称加密传输,在数据传输时采用DES对称加密算法。当用户数据需要存储到云计算服务器的数据库时,采用用户端提供的对称密钥进行加密,并能在虚拟环境中使用诸如多重因素身份验证法进行身份验证。这样,云计算安全系统既能保证密钥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又能保证敏感、重要数据在数据存储时的安全。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

(2)采用过滤器技术。通过诸如websense和vericept等过滤器可以很好的监控离开用户的网络数据。并且还可以针对敏感性数据进行拦截和阻止。从而更好的保护数据操作和使用的安全性。

(3)采用数据认证技术。在云计算环境构架中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利用可信算法建立从架构最底层到最顶层的信任关系,然后确定安全服务等级,并针对用户层面的需求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用户提供相应安全等级的服务。最终建立起安全、可信的云计算环境。

3结论

第2篇

虚拟磁盘技术是采用虚拟磁盘实现将磁盘集中到服务器,适用于局域网环境终端及应用类型种类不是太多的终端类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系统和应用模板工作快速实现不同类型的教学应用切换。关电源后所有针对系统的改变丢失,主要只需维护模板,平时几乎没有软件的维护工作量,设备硬件故障也仅仅需要替换硬件并加入系统即可。虚拟磁盘技术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由于以前硬盘成本较高,本地终端往往不安装硬盘和操作系统,俗称无盘工作站。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大面积部署教学桌面。由于虚拟化的优势已经被业内广泛地认同以及服务器虚拟化厂商对虚拟化的大规模宣传,今年来一些采用虚拟磁盘技术的桌面管理软件厂商也将此称为虚拟桌面,只是与VDI不同的是称呼上千奇百怪。这种技术的优点在于:(1)管理工作量低,管理员只需在服务器端构建终端系统与应用软件的镜像,无需分别为每台终端安装相应软件;(2)故障修复快,当终端使用中出现软件故障时只需重启就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操作环境,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使其恢复到重启前的工作状态而不丢失中间数据;(3)可以完成实时计算量较大的工作及有一定个性化的工作需求,例如高清视频播放,3D设计等。但这种技术也存在以下的问题需要在部署时加以考虑:(4)系统镜像与硬件的关联度高。由于终端是通过网络启动的,服务器端的终端系统镜像包含了终端硬件的驱动,当终端硬件类型较多时,会使得镜像的数量较大且复杂,管理工作量增大;(5)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单机部署存在较大差异。单机工作时如果出现宕机的故障其影响面只是单台机器,但如果是无盘工作站系统的服务器端出现宕机,其关联的终端都将无法工作,影响面要大得多;(6)终端跨网段连接服务器的问题。当局域网划分多个VLAN时,校园内无盘终端很可能分布在多个VLAN中,服务器也可能与终端不在同一网段,这时候就需要终端连接与服务器之间不受同网段访问的限制。(7)工作负荷主要集中在开机时刻,易形成开机风暴,开机后服务器负荷急剧下降,其次是工作是众多客户端的数据回写。

2方案设计与测试

当学校为学员宿舍、教室、公共实验室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配置计算机时,配置方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这些地方的公用计算机稳定地工作而管理员能够最高效地处理和解决这些计算机出现的故障以及使用中的问题?虚拟磁盘技术广泛地应用在这些场合,而云计算技术在合理配置服务器资源以及应用配置的灵活性方面是具有极大优势的,因此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可以使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即,采用:“服务器虚拟化+远程桌面+虚拟磁盘”的方式部署大面积桌面管理环境。根据我校的情况,绝大部分终端适宜采用“服务器虚拟化+虚拟磁盘”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产品选型和硬件配置上的设计和测试时予以重点考虑。云计算技术应用可以使服务器的配置更加高效。学员宿舍、教室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配置计算机的应用环境与计算机实验室的应用环境有所不同:1、这些场合在线的计算机数量往往是不确定的,例如宿舍配置1000台电脑,而同一时间在线的计算机数量有时可能只有100-500台;2、计算机实验室服务器的访问量常常是风暴式的,例如所有计算机同一时间启动,而且往往在同一时间运行同一应用任务,而宿舍等场所就大不相同,不会在同一时间开机,运行的任务也相对比较个性化。实验室为了保证课程进行,通常按极限状态设计系统的配置,如果这样的设计用在宿舍等环境,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会比较低。在云平台上,可以在服务器资源池中根据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的群集,在群集中用负载均衡的方式可以做到非常高效而且根据不同时段的应用变化灵活地调整资源配置。我校共有五栋学员宿舍楼,为每间宿舍配备一台电脑,数量约为700台,每栋楼划分一个独立VLAN,另外还有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以及教室电脑约100台。我们首先在宿舍区进行了无盘电脑系统部署并进行了测试。系统构建方案如下:方案中配置了3台物理服务器和一台存储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2个6核的双线程CPU、32G内存,虚拟服务器采用2虚拟核心(未超配时相当于1个物理核)。采用了蔚云云计算平台搭建了一个私有云。蔚云云计算平台与比较流行的Vmware相比,除了可以实现硬件虚拟化外还可实现容器虚拟化,虚拟化的效率很高;蔚云云计算平台也不象Vmware那样需要一个中心控制机来管理整个云平台,所有管理配置同时写入到所有群集节点,它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器上进行管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管理节点的单点故障;由于蔚云云计算平台上具有磁盘缓存加速,可以避免大量终端开机时对磁盘的重复读取,而VMWARE上不能进行配置;蔚云云计算平台是以计算(虚拟化)、存储(网络存储和分布式存储)、网络(虚拟交换机)管理为基础上进行扩展的桌面管理,不像VMWARE那样,购买的是桌面许可,平台不能用于服务器虚拟化用途,可以有效保护硬件投资和统一调度硬件资源,即依然保留了云平台的完整功能的使用;提供灾备功能,无需第三方软件而且使用更方便,可保障关键业务故障时快速恢复;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如VDI桌面可以根据性价比和实际应用需求在RDP/SPICE/ICA等多种桌面协议进行选择等。为了保证服务器安全和便于配置,将所有虚拟服务器配置在同一VLAN,配置了一个单一桌面管理服务器集群,进行终端负载均衡。由于各终端是分布在不同VLAN的,所以无盘系统必须支持跨路由的终端连接。在系统部署时选择了两个无盘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虚拟服务器上并分别连接两部分终端进行对比测试,两个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都可以达到应用需求,其中一个系统是在Linux平台开发的,在部署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工作效率方面更加优越;而另一个系统的系统是在Windows平台开发的,因此操作界面更加友好。

(1)终端有缓存与无缓存启动时网络流量

其中第一个圈内所示为无缓存终端启动时网络流量;第二个圈内是有缓存终端在第一次启动时(终端缓存数据尚未建立)的流量,与无缓存终端相仿;右边两个圈内所示是终端缓存数据建立后再启动时的网络流量,相比无缓存启动的流量大为减少。

(2)测试终端运行时回写数据的网络流量

无盘终端运行时有大量临时数据需要回写到服务器,下图所示为用某无盘系统,单台服务器在线终端数52台,终端无缓存时的情况。可以看到服务器网络端口和硬盘都有一定回写数据量但不会产生很大压力,当检测有缓存硬盘或4G内存缓存的终端时发现回写数据几乎没有,只有当终端运行大文件下载等应用时才有回写。观察可以看到回写数据量与终端运行的应用类型、终端配置以及缓存策略设置都有关系。

(3)测试服务器负载均衡与热备工作模式下系统容错情况

在多服务器群集中分别配置为热备模式和负载均衡模式,终端在线情况下将其中一台服务器强行关机以模拟服务器意外宕机的情况。观察原先连接在宕机服务器上的终端,热备模式下这些终端在5秒内自动切到正常运行的服务器上,任务没有中断,用户端的感觉只是短暂停顿而已。而负载均衡模式下则任务中止,重新开机后此终端自动连接到正常服务器。从容错效果来看热备模式无疑忧于负载均衡模式,但热备模式下需要不断同步群集中各服务器的工作环境,需要耗费服务器及网络资源,测试中发现同步时甚至会造成终端工作短时间停顿。

(4)测试不同终端硬件配置下系统启动镜像的兼容性

由于不同终端硬件配置需要不同的驱动软件,因此无盘启动镜像包与硬件是相关联的。参加测试的“和信”与“网众”两个软件所制作的镜像采用通用网卡驱动包(集合了各种网卡驱动)、操作系统与硬件驱动分离等制作系统启动镜像。选择了不同年份采购的不同品牌终端三种终端对应同一启动镜像,三种终端均可以完成启动。虽然还不能确定可完全做到启动镜像与终端硬件无关,但这种关联度已大为降低。

3云平台上构建无盘终端系统的分析

第3篇

1.1云计算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云计算正在蓬勃发展中,计算机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利用云计算享受网络中的共享资源。在诸多网络信息中,自然会涉及到用户的个人资料,其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不可轻视。

1.1.1被动地位和网络陷阱云计算的运行需要云服务的提供商和提供商的客户共同配合。作为用户而言,在享受服务商提供的网络便利的同时,也受到服务商的直接制约。根据现今的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仍呈单向箭头的供应趋势,即一旦服务商发生技术故障后暂停服务,用户只能被动地等待。此外,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地址和虚假标识,这些陷阱也令用户举步维艰。

1.1.2违法黑客当今社会,已有一部分黑客逐渐演变为违法黑客,他们利用高超的计算机技术破坏用户系统或窃取用户信息。云计算中存储的庞大资源群对于违法黑客们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屏障系统亟不可待。

1.2云计算服务隐藏的安全隐患

云计算的开放式网络在给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创造了犯罪机会。一方面,云计算服务被垄断在私人机构或企业手中,但他们只能提供商业信用,无法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在表面看来,云计算中的用户信息对于该用户以外的其他用户是保密的,可对于提供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而言并不存在保密功能,一旦内部遭受恶意攻击,大量用户信息极易被暴露并盗取。

1.3信息安全技术问题

1.3.1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和计算机基础设施,其安全问题自然针对每个组成部分采取相应的措施。单就互联网而言,它的云安全体现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安全问题上。前者收费较低,规模较大,网络交叉点较多,用户群较为广泛,因此无法确保公有云中的资源能够持久地具备隐秘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由于公有云节点的数目庞大,安全屏障无法顾全到整个云端,即使全面盖后也无法保障单个节点的强大安全性。而后者较之于前者,收费小幅增高,规模较小,网络交叉点较少,用户群较为密集,还额外设立了专用的外联网,全方位提高了私有云的安全性能。计算机基础设施的安全是整个基础设施安全的核心所在,在保障主机应用安全的基础上,还需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能以保障云计算的稳定运行,二者缺一不可。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云计算服务商和用户长期、定期地更新安全系统,抵挡病毒、木马等人为攻击,消除安全隐患,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1.3.2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应具备隐秘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服务商的安全保障需同时满足这三个特质,无论哪一点都不可或缺。(1)数据隐秘性。用户的个人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在无本人的同意下,绝不可被窥窃。服务商应提供强力有效的安全屏障来维护用户的隐私。(2)数据完整性。用户上传并存储的数据须保持从始至终的完整性,即在无用户自身的修改等操作时数据不应出现任何变动。一方面,服务商要提供完善的网络防火墙以防黑客对数据进行篡改和破坏;另一方面,服务商也要定期更新和维修自身的总服务器,确保不因服务器出现的问题而破坏数据的完整性。(3)数据可用性。服务商应提供稳定的网络运行系统,使用户能够随时对数据进行有效操作。

2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具体措施

2.1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较之传统的数据中心并无较大的差异。在基础设施方面,“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传统数据中心同样需要旁挂核心或交换机来保证数据的分区部署;在特性方面,两者的数据部署都具备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在功能方面,相同的是两者都需满足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同的是“,云计算”数据中心比传统数据中心更快捷、更实用、更具体。

2.1.1模式扩大网络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速度的大幅增快,都对网络数据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数据中心较之传统的数据中心拥有更大的规模。不仅是网络内外的传输,还是网络内部之间服务器的传输,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量和存储量。数据中心还需确保每个节点之间、节点和服务器之间以及每个服务器之间的传输都能畅通无阻。首先“,云计算”数据中心需具备更大的容纳量,同时也要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接应和处理能力,才能使网络能够灵活地运作。其次,服务量的增大也意味着网络危险因素的增多,这就要求云计算的安全性能也能随之增强。

2.1.2虚拟化将云计算中的数据进行虚拟化不仅可以节约网络存储空间,还能够加快网络的运行速度,对于整体而言则是降低了网络运营的成本投入。因此,虚拟化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网络虚拟化便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支持;而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多,技术水平也逐渐提高,他们创造的一次次网络革新都会为我国的“云计算”发展带来全新的局面。其中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和存储器已有了先进的虚拟化技术,但防火墙等重要计算机网络安全设备的虚拟化还有待加强。

2.2加强防火墙的部署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设备中,防火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它不仅能够单向地抵挡病毒、木马等恶意攻击,还能将其安全防护性能扩展到其他插卡中以完成多方位的安全保障。同时,扩展后的安全性能并不会因设备的增多而减弱。因此,加强防火墙的部署可有效解决云计算的安全问题。至于防火墙的虚拟化则通过以下三种情况实现。

2.2.1通用化防火墙的通用化是指暂不升级防火墙的虚拟功能,只以其基础的安全屏障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保护。但与一般的安全软件不同,服务商需针对不同的应用类型和需求提供不同的防火墙区域保护,做到因“域”制宜。

2.2.2虚拟化为保障多个用户的独立化安全保障,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措施:①物理化,即简单地使用多台防火墙对相应的网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②将防火墙虚拟化,即由一台防火墙设备投射到多个用户的网络系统中。第二种方法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可满足对不同业务的共同控制。

第4篇

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核心概念是指从远程位置通过互联网按需地提供计算服务,而不是通过部署个人电脑,笔记本,移动手持设备或甚至本地企业服务器来达到相同目的。通过将计算机硬件架构,软件框架、存储服务器和应用资源封装在“云端”,客户通过互联网按需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共享和管理的服务。所以“‘云’是指各种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池,它包括各种用于构造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以及在这些基础设施上具体云计算应用”。通常认为,云计算服务包括“软件作为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平台作为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以及“基础设施作为服务”(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2.云计算下电子政务平台的数据库整合与共享

2.1改革思想,深化危机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重新定位,深化改革意识,提升对信息孤岛危害的认识,产生消除信息孤岛的原动力。唯有观念上的转变,改变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模式,打破各自为政和互不关联的“孤岛”式管理模式,对数据多头使用、重复输入输出和大量冗余产生极大的效率代偿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可能积极对纵向和横向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从而推进云计算服务框架下电子政府的改革发展。

2.2整合调研,制定标准

产生信息孤岛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机构在电子政务不同发展时期所采用的硬件设施和数据库版本互不兼容;或者不同政府部门缺乏战略规划与合作,独立采购不同公司的硬件架构和数据库类型,导致不同时期不同政府机构的数据碎片化严重,形成一座座孤岛,无法交流以及共享。所以在搭建云计算之前,需要调研、分析、提炼和抽象出数据共享范围内各个机构的数据结构,数据关系以及数据用途,为标准化做准备。接着需要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数据库存放标准和共享机制。具体来说,应该包括数据库的总体规范,数据格式标准,交换共享标准以及管理规范等。

2.3电子政务云数据库整合

虽然云计算的概念结合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趋向逐渐清晰和统一的过程中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认为是前文中提到的核心概念的引申或者具体化。在消除电子政务信息孤岛问题的环境中,具体化的云计算定义应该是:纵向层级的政府机构和横向划分的职能政府部门中应用在电子政务中的计算机基础服务设施、软件和数据库部的开发、部署、维护和升级等由标准化的第三方计算力服务提供商供给,或者建立专门的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机制,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整合和共享机制,将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按照标准整合,最终得到能够为各个部门所用共享型数据。而不再是一个委,一个局或者一个街道办就采用一套IT设施,实行各自一套不通用和难以共享的数据库标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将“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访问”的计算机系统整合到统一标准的硬件软件框架和数据库,从而实现资源和数据统一管理和共享,不单只能够实现云平台的资源最大化,还可以充分消除一个个信息孤岛。

根据制定的数据共享规范,在云计算框架下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为了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需要重点设计共享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模型。传统的“萃取、转置、加载”(ETL,Extract、Transform、Load)的开发理念可以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萃取转换和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据仓库中。这是数据共享的前提和重要的一步。数据转换整合的几个步骤包括:元素化,标准化,校验,匹配和文档化等。通过现有的数据库,规范化设计出执行于云端的,可以为各个不同来源和不同类型的数据提供数据整合、存储、分析,以打造共享的数据分享平台这最终目的。

3.总结

第5篇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网络的安全防范问题就一直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盾”与各种网络攻击技术的“矛”一直并存,并从未消失。就整体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分为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这两大部分,也即信息本身的安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常见的威胁因素也有很多,主要有毒程序的侵入、物理威胁、系统漏洞等。与传统的网络环境一样,威胁”云”计算下的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很多,可以总结如下。

1.使用环境安全性

自然环境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它包括网络管理者的误操作、硬件设备的瘫痪、自然灾害的发生等。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由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共同组成的智能系统,容易受到诸如潮湿、电磁波、振动、撞击等外部使用环境的影响。虽然“云”计算网络环境有效改善了数据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但对于传统网络下使用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同样存在;并且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方式的改变,其对于其使用环境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数据存储安全性

数据存储的安全与否,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网络环境下,虽已能实现数据共享,但数据多是单机存储,其安全性主要由单机防护能力、数据通信安全等方面决定。而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数据主要存储在服务商提供的“云”里,数据存储的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和诚信水平。这就对服务商的诚信及其“云”存储技术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用户安全使用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据通信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数据的通信成为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传统网络环境下最易受到外部攻击的部分。“云”计算网络环境下,数据通信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安全威胁。其主要包括:(1)攻击“云”计算服务器,通过短时间内向“云”计算服务器发送超量的服务请求,堵塞信道,导致用户正常的服务请求无法完成;(2)侵入系统、篡改数据,通过黑客技术入侵“云”计算服务器或用户系统,对合法用户的数据进行篡改、删除,造成数据的破坏;(3)监听数据、窃取信息,通过对数据传输过程监听的方式,窃取相关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信息。

4.身份认证安全性

“云”计算网络环境下,“云”服务器处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中心位置,其他用户正常使用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用户的注册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技术是网络信息主动自我防范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易遭受攻击的环节。其主要表现为:(1)通过攻击“云”计算用户管理服务器,窃取诸如合法认证用户的用户名、密码等个人信息,非法登录,进行数据操作;(2)通过对网络信道进行非法监听、病毒侵入等手段,窃取合法用户信息,导致用户注册信息及系统数据的泄漏。

5.虚拟环境安全性

“云”计算网络环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环境,它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虚拟的服务环境,用户使用的资源来自“云”端,而不是固定的网络实体。用户都是通过临时租用的方式获得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硬件设备不足、运算能力不够等问题,提高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度,提升整体计算机网络的运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云”计算是高度整合的虚拟网络环境,数据中心缺少边界安全保障,传统入侵检测技术无法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

二、“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云”端数据防护策略

目前大量的数据,特别是企业的重要核心业务数据大都采用“云”端存储方式。“云”端数据库的使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引发了大家对该存储方式安全性的疑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网络安全吗?是否会造成数据的泄漏?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云”计算服务商加以技术保障和解决。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行为加以约束。另外,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对存储数据安全性的防范,对于“云”端数据可以采用定期备份的形式加以保护。同时,为了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对其进行加密,从而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2.技术防护策略

有效的技术防护可以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比如:选用规模化的”云”计算软件,并及时更新,弥补软件漏洞;建立用户数据隔离机制,避免多个虚拟机相互攻击;加强诸如”云”加密等安全技术的使用;建立可靠的数据安全存储机制。“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结合“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只能实现逻辑划分的隔离,不能设立物理安全边界的特点,建设“云”计算安全防护中心,将原来基于子系统的安全防护,扩展到对整个“云”计算网络环境的防护,保证网络防护能力的提升。

3.多重身份认证策略

为了解决身份认证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建立多重身份认证的机制。例如,可以将诸如指纹、视网膜等生物认证技术,动态电子口令认证形式,USBKey认证技术加以引入,从而加强网络安全环境。在加强对合法用户登录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非法认证用户入侵的管理和防范,通过建立报警与黑名单锁定等机制,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网络环境的防护能力。

4.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网络资源被非法利用。其涉及的网络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的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等方面。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多种访问控制策略相互配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对不同用户的授权,满足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有效保证“云”计算网络安全。

5.网络环境安全控制策略

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以使用网络安全协议。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信道传输时不被监听和窃取。同时,还可以建立基于信任的过滤机制,使用网络安全策略管理工具。

6.非技术性安全管理策略

在“云”计算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可以通过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而确保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云”计算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所有添加到网络基础设施中的新设备都应该符合特定的安全需求;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三、结语

第6篇

基本的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可以分成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4个阶段。首先获取数据源的数据,因为在数据源端的数据包含各种各样的结构,需要使用某种方法将其进行预处理,使数据成为某种可以用一种算法分析的统一数据格式,接着需要找到这种数据分析的算法,将预处理过的数据进行算法特定的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可视化等手段呈现至用户端。

1.1数据采集

大数据的采集是整个流程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以及各种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数据的生产者范围越来越大,数据的产量也越来越多,数据之间的关联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是大数据中“大”的体现,所以需要提高数据采集速度和精度要求。

1.2数据处理与集成

数据的处理与集成主要是对前一步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包括格式化、去噪以及进一步集成存储。因为数据采集步骤采集到的数据各种各样,其数据结构也并不统一,不利于之后的数据分析,而且,一些数据属于无效数据,需要去除,否则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精度和可靠性,所以,需要将数据统一格式并且去除无效数据。通常会设计一些过滤器来完成这一任务。

1.3数据分析

在完成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在进行数据分析后才能体现所有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数据分析的对象是上一步数据的处理与集成后的统一格式数据,需要根据所需数据的应用需求和价值体现方向对这些原始样本数据进一步地处理和分析。现有的数据分析通常指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工具对集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服务与传统数据分析的差别在于其面向的对象不是数据,而是数据服务。

1.4数据解释

数据解释是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展现,在数据处理流程中,数据结果的解释步骤是大数据分析的用户直接面对成果的步骤,传统的数据显示方式是用文本形式体现的,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加大,其分析结果也更复杂,传统的数据显示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数据分析结果输出的需求,因此,数据分析企业会引入“数据可视化技术”作为数据解释方式。通过可视化结果分析,可以形象地向用户展示数据分析结果。

2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的关系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不少成熟的云计算的应用服务。数据分析是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里最核心的部分。数据分析是以数据的价值分析为目的的活动,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通常表现为对已获取的海量数据的分析,其数据来源可能是企业数据也可能是企业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的融合。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云计算是大数据的IT基础,是大数据分析的支撑平台,不断增长的数据量需要性能更高的数据分析平台承载。所以,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更为灵活、迅速的部署方案,使得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加精确。另一方面,云计算的出现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扩展性更强,使用成本更低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使得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云计算来实现属于自己的大数据分析产品。大数据技术本身也是云计算技术的一种延伸。大数据技术涵盖了从数据的海量存储、处理到应用多方面的技术,包括海量分布式文件系统、并行计算框架、数据库、实时流数据处理以及智能分析技术,如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应用知识库等等。但是,大数据分析要走向云计算还要赖于数据通信带宽的提高和云资源的建设,需要确保原始数据能迁移到云环境以及资源池可以随需弹性扩展。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Hadoop

为了给大数据处理分析提供一个性能更高、可靠性更好的平台,研究者基于MapReduce开发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环境的开源平台Hadoop。Hadoop是一个以MapReduce算法为分布式计算框架,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分布式数据库(Hbase、Cassandra)等功能模块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当前最流行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并被广泛认可和开发应用。基于Hadoop,用户可编写处理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程序,并将其运行于由成百上千个节点组成的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上。

4实例分析

本节以电信运营商为例,说明在云计算环境中基于Hadoop的大数据分析给大数据用户带来的价值。当前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量下滑,智能终端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大数据分析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新的机会,帮助运营商更好地转型。本文数据分析样本来自于某运营商的个人语音和数据业务清单,通过Hadoop2.6.0在Ubuntu12.04系统中模拟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平台来处理获得的样本。希望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掌握样本本身的一些信息。以上分析只是一些很基本的简单分析,实际上样本数据中所蕴含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本文体现的。以上举例意在说明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在数据分析上体现出良好的性能,为企业带来更丰富更有效率的信息提取、分类,并从中获益。

5结束语

第7篇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地学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述彭十分注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地图学发展过程,发表了《地图的故事》、《地图史话》等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地学的需求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社会效益和历史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地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在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过程中的普遍发展规律。陈述彭科学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地图科学的先驱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指出:“在世界地图科学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好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东西辉映。他们的著作标志着山谷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反映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奠定了地图学的基石,对后来地图制图产生过长期的、深远的影响。”陈述彭还分析了中世纪西方和中国地学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肯定了中国罗盘、齿轮、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测绘发展的贡献,对于近代地形图测绘和专题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也有着深入的思索,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体征,并提出了以史为鉴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3.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域论地学思想

地学研究往往都是通过环境论与人地关系论视角、区域—空间论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或地理学的空间表述完成的。在传统的地学思想中,系统论和区域论是二元对立的,但现代地学研究中却大量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要素作为方法依据。现代地学既注重对实体性、具体性区域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分析,同时也采用区位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强调空间模式化、理论化研究。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理建设、规划、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任何空间政策的实施都不应做概括性处理,而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做适当的调整。陈述彭以大量科学考察和野外观测为基础,在1947《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生》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绘图,阐述了对区域地文与人生综合、逻辑研究的趋势。文章从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背景、地形发育和人地关系方面入手,探究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地理现象之整合性与综合性:“如具有生命之机体,不容分割且具个性”,通过分析个别地理因素为区域地理研究打下基础。他还先后赴遵义、沁河流域、桂林七星岩、南岭山地等一系列对于地理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地景观开展地貌、自然基础、地文与人生的研究,注重通过挖掘各区域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恰当的运用注重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性的区域论地理学思想,诠释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早年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中,陈述彭以现有的地形—地质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为基础,提出关于洞穴地貌演进过程的假设和推断。在论述了洞穴地貌图的六种类型后,归纳总结出了一般地貌制图的基本步骤。陈述彭还在《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一文中对地文分析方法中有关“相对地势”的计算方法开展过比较研究,在《遵义附近之聚落》中对“估计人口之方法”给予了论述,这些都不失为区域论地学研究的典型实例。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述彭以任务带科研组织开展大地图集编制时,将地理学研究和地图制图相结合,明确了制图综合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制图区域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系统论的整体观。在地图学研究过程中,陈述彭重视区域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当地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综合制图要以自然综合体与经济体综合体为依据,注重“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与自然地带规律性的体现”和“区域各种地理要素之相互影响,与当地的地文与人生之深切关系”的研究思路,指出制图实践“能具体揭示自然综合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应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进行主导因素分析,地理相关研究和叠置法的运用提供可靠地地图资料”的论述,形成的基于系统性区域论地理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地图制图理论,这一系列在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上的示范和影响,启发了当时一代的地理与地图工作及爱好者,随后的十余年全国出现了综合制图和综合地图集的编制期。

4.以系统论、认识论和各种地学方法推动遥感地学的研究

第8篇

摘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在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要求全社会通过强化认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遇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了解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踪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5(7).

第9篇

一、银行现代化金融模式分析

互联网下的现代化金融属于金融行业中一种新的运行体系,其运行模式与传统银行及融资模式有所不同,在此模式下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将不对等的市场信息降至最低,这样就不再依托于传统信息的中介。我国目前的网络金融涉及的内容主要有网络支付与线上融资,前者属于网络金融最早应用的一个模式,后置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与电商信用基础上的,这样的一种新型融资方法据别操作便捷、投资低等特点,对于短期小额信贷的发放特别适用,所以该种金融运行模式特别适合一些小型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处理应用为网络金融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里的信息处理属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范畴,该技术使得供需双方可以互相获取各自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核心,亦是后续风险管理控制及资源配置操作的前提。通过互联网,运用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技术等等,能够保障双方金融交易信息不被窃取。而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则能够准确分析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等,从而为个人或者微小型企业服务。

二、金融风险管理中现存问题

(一)风险意识薄弱及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市场环境下,金融业快速扩张的同时,出现越来越多风险问题,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形成的传统金融观念普遍存在,金融风险意识薄弱,对金融风险管理了解程度较差,甚至还会认为经济市场上的收益或亏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出现诸如企业躲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盲目扩张业务,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等现象,存在大量不良债权,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都充分显示我国目前金融风险意识较为薄弱。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康持久稳定运转得益于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经过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已取得明显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体制尚未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有效率较低。

(二)金融避险工具及产品业务较少

在全球经济金融市场下,有存款、贷款、期货交易、理财业务、混合经营、全球化运作等金融业务,但我国金融市场现有的产品与业务中,仍以存款和贷款为主,企业能够进行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金融避险工具较少,产品业务形式单一,未能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发展,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对优质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投资优惠的政策和条款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金融机构的涌入,在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的同时,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危机也大量出现,造成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不协调。

四、加强银行内控及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银行领导认识

为实现银行风险控制和防范,需重视会计人员思想引导。管理者需要全面认识会计风险管理重要性,同时针对会计风险的管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便农商行的会计功能可以正常进行。银行还要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引导银行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会计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中,同时还要进行宣传与教育,以便银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会计风险,进而实现会计风险控制和防范。

相关银行应引进国外先进思想与制度,以银行现有规章制度为基础,加强财会信息公示,同时制定完善财务会计信息公示的标准,对最低标准进行统一,保证财会工作的信息公示可以正常进行。银行还要实时公示与核查流动资金的拥有率、资本占比与风险控制方式等,按照不同地区农商行情况,构建信息公示的标准。

(二)完善会计风险监督系统

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在完善的法律体制基础上,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建立科学合理金融信誉等级和财税制度,从宏观经济上对微观金融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控,从多方面开展防控金融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部门经营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但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需要重视经营稳态与营利双重的考量,将经营责任划分到每一个部分,甚至具体到每个人。例如:可应用周期性的会议总结方式,组织银行各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分析数据,建立科学信息反馈的渠道,以便财务工作者发现实际工作问题,然后及时上报与解决;对工作人员业绩进行考核,如果没有达标,需要进行相应惩罚,一些表现较好的要予以奖励。

(三)培养优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资质老金融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方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传统金融管理观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金融市场需要,所以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优秀的金融人员。学校是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基地,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形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学中对金融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学习金融专业知识,为金融行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金融人才。

(四)明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

银行需要借助自具备的一些优势不断克服发展中的不足,同时不断对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相关机制、体系进行完善,向现代化金融机构成功转型。同时也要认清自身资金实力、政策资源以及用户资源、金融结算等各个方面具备的优势与不足。与此同时,国有的银行在激烈的现代化金融市场竞争中,也要对自身风险控制体制进行创新,特别是对于线上信用的评级体制务必给予完善,使其与传统金融的信用评价充分结合后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违约信息的效果。另外,国有的商业银也要对现代化金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行预估,发掘更多的金融用户,争取扩大自身的取信息获取渠道和提升数据分析与整合,使得自身金融运行更加透明全面,为用户提供更好地服务。

(五)在金融市场中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积极做好风险控制十分关键。银行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认识用户实际需求,向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目标迈进,积极推出更多与用户相适应的业务产品,向用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另外,银行要对自身风险实施分层或者集合的管理方式,通过极强的用户信息处理能力扩大自身用户群。此外,传统的银行需要充分扮演着全能理财管家之角色,充分结合自身的灵活性与可靠性,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均为其提供一种人性化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