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检验科工作计划范文

检验科工作计划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检验科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检验科工作计划

第1篇

虽然20xx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做的不够仔细、深入。在20xx年检验科将会配合医院改革试点,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严抓科室内部管理,使科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20xx年度检验科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与临床沟通

1、与医务科协调,组织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双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广泛征求各相关科室对检验科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检验科的工作。

3、定期举行检验科各检验项目介绍会,宣传检验科开展项目之意义,使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够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

二、加强与院领导沟通 争取各方支持

1、争取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引进2-3名专业人员,以弥补科内人员紧缺状况。达到合理分工,科学发展。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购置: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1台(约9万元),可以提高现有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和增加开展更多的实验检测项目,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诊断价值的检验项目。

细菌自动鉴定仪1台(约30万元),可以提高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细菌鉴定工作由现在的3天提前为8-12小时。

数码显微镜1台(约2-3万元),可以提高形态学实验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力争每年派出1名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深造。

三、促进医患和谐 完善科室管理

1、完善科室内部细节化管理,使科室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均能落实到实处,贯穿到科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优化门诊患者取报告单流程,使患者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拿到最及时的检验报告。

第2篇

1、与医务科协调,组织检验科与临床科室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双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广泛征求各相关科室对检验科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检验科的工作。

3、定期举行检验科各检验项目介绍会,宣传检验科开展项目之意义,使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够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

二、加强与院领导沟通 争取各方支持

1、争取院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引进2-3名专业人员,以弥补科内人员紧缺状况。达到合理分工,科学发展。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购置: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1台(约9万元),可以提高现有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和增加开展更多的实验检测项目,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有诊断价值的检验项目。

细菌自动鉴定仪1台(约30万元),可以提高细菌鉴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细菌鉴定工作由现在的3天提前为8-12小时。

数码显微镜1台(约2-3万元),可以提高形态学实验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力争每年派出1名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深造。

三、促进医患和谐 完善科室管理

1、完善科室内部细节化管理,使科室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均能落实到实处,贯穿到科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优化门诊患者取报告单流程,使患者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拿到最及时的检验报告。

3、实行各窗口微笑服务,使就诊患者从精神上感受到温暖,减轻心理压力。

20xx年是继往开来的崭新的一年,伴随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愿为医院的的改革试点工作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使检验科的工作借力新医改的东风更上层楼!

一、科室业务壮大,科室系统化建设,在工作量不断饱和的情况下,须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二、临床用血量大幅度上升,为方便病友,同时完善检验机构,尽快启用血库用血。

三、为迎接09年创二甲医院,达到评审标准,明年派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室内质控,并打算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举办的临床检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

四、全年外送检验项目业务收入加大,特别是大部分细胞学检验。明年打算建立病理室开展细胞学检查,必须派有职业医师证的临床医生进修。

第3篇

2018年我科在医院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有效指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卫计部门医管工作及行风建设工作要点,,搂起袖子加油干,狠抓医疗质量安全, 开展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各个方面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明显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医疗工作

1. 标本检测:

全年完成临床标本检测33435人次,经济收入169万元。院感监测112份。较2017年增加6400人次,收入增收13%,20万元。其中医保合疗患者17950人次,占总就诊人数的53%.全年零差错。

2. 仪器设备:

全年仪器设备总体运行良好,设备完好率100%。所有设备每日养护,定期保养,按时校准,并做到次次有记录。

3. 院感监测:生物监测24件,空气物表手每季度一次共计136件。

二.教学与业务培训

院外:参加了由省检验中心质量控制培训及西安市检验中心质量控制培训各一次。

院内:*全员参加了由医院组织的医疗,控感培训共2次。

*参加了院级业务培训考核2次。

科内:*按2018年培训计划开展了十次业务学习讲座。

*坚持每月一次答卷式的业务考核共十次。

*科内召开以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劳动纪律为目的的医疗安全会议共七次。

三.质量控制

坚持每月一次对仪器校准工作,坚持每日的室内质控,共计室内质控45项。对于失控项目有分析有处理有记录,严格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坚持对即时检验(POCT)设备每季度一次的比对并有记录,确保医疗质量。

全年参加了省检验中心的临床化学、血液学、免疫学、的室间质量控制评价考核,两次分别获总分:94分;99分优秀成绩,今年是第五次(年)连续荣获相关合格证书。

每天坚持开展临床化学、血液学的室内质量控制,做到月月有记录,有评价,有改进措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四.新增检测项目:根据皮肤病特色引进超敏C反应蛋反分析仪。更新了尿液分析仪检测设备。

五.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1.在医疗规范允许范围内,自配生化清洗液,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资金2万多元。

2.一年来坚持自行采集皮肤病标本,旨在减少漏诊,提高收益。

3.2017年省物价局较大幅度降低诊疗费收费标准后,我们及时编纂适合我院特色的医(社)保组合项目并上报相关部门执行,旨在降本增效减少损夫。

六.医疗管理

全年, 每月及每周三接受院方对我科医疗管理全面考核,对医疗质量管理简报或口头回馈中存在问题均进行了及时整改,以确保医疗质量逐步提高。

自2017年10月份起增设了:“每周自查记录”我们坚持每周自查并留有记录,旨在对每周工作回顾自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全年坚持每月对本科工作人员个人质量考核,有细化的考核项目,评分标准,自评与考评结合,促进员工自律与积极性。

七、不足之处

回顾2018年检验科工作,经全体工作人员努力,在技术水平,服务质量上很下功夫,尽管受魏则西等大环境影响对民营医院冲击,仍取得了高于2017年业绩,但客观的讲,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除院方在硬件软件诸方面亟待提高外,科室梯队建设服务意识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临床科室,患者的沟通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等等。

七、2019年工作目标

成绩只属于过去,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2019年工作目际如下:

1.2019年完成200万元。

2018年原计划完成300万元,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实际完成169万元。

2019年计刬完成200万元,如措施得力,大环境好,即便是现有的保有量仍可以实现的,其内部措施如下:

1.1/紧跟医院宣传导向,随时调整服务措施,信息方面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医院社会认知度。

2/从科室角度增加品牌意识,推销自我,建全皮肤病实验检查规范,随时与临床科室沟通并对临床科室实施现场教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方式,增加认知度,提高服务水平。

3/争取院方支持增加服务项目,开发现有设备潜能。

4/提高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技能。赢得患者认知信认度。

2. 立足民营医院,彻底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医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

3.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做好各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以实求是,确保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的病人信息。

4.加强业务学习,顺应大环境变化;积极参加本学科的各种学习讲座、网上继续教育等,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进展,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编研工作;优化管理

一、新建本科院校档案编研工作对策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档案编研在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档案部门在学校属于弱势部门,档案工作总是部门或单位最后得到重视和发展。档案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和档案编研,要自尊自重,自爱自修,在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服务作用,挖掘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利用进行档案编研才刚刚起步,缺乏创新,编研成果形式单一,没有很好地发挥网络提供的便捷,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编研成果很少[1]。

(二)加强队伍建设,整体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编研水平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能够适应学校档案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关键。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改变现有档案人员结构,引进一些具有档案专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学校应将档案人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建设的规划中,分阶段有计划地引进具有档案学、机学、信息学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档案队伍,逐步形成合理、的人员配置结构,满足档案工作对人才的需求[2]。

(三)档案编研要有针对性,注重实用性

档案编研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实用。档案编研要以档案资料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造假、虚构,不可随意地添加编者的主观意愿和思想倾向。在编研工作中要强化编研深度,注重编研质量。编写出来的资料要内容丰富、观点正确、史料真实,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学术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要增强编研的适用性,向高效率、高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四)档案编研要与育人功能相结合

档案编研不能只注重凭据作用和数据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发挥其育人作用。高校档案编研工作要与育人功能密切结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规定,高等学校要“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档案编研中我们要注意开发和宣传学校艰苦创业的发展史。

二、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分析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研究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服务赢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认可,确立档案工作的地位,从而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开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海峰.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思索[J].北京档案,2010,(2).

第5篇

【关键词】科技价值;产学研合作;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是指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协同利用各自拥有的资源(资本、人力、技术),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产学研合作利益共同体是指产学研各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对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使其整体利益超过部分利益之和的共同体,其构成主要有企业、研究机构、大学等[1]。产学研合作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在成员企业间作出共同安排使加盟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使科技潜在价值得以实现。即正在生成的价值通过产学研活动模式可以使技术价值“内在化”从而保证技术价值转化的实现[2]。

一、科技价值的形成

科技价值是科技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其来源是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人类提供—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科学技术价值库。

科技价值从转化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形成阶段;(2)成长阶段;(3)扩张阶段。这四个阶段科技成果有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了价值生成的不同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创新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是将这种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能够运用到生产中去的成果,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转化到形成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之相配合。[3]

在科技成果形成阶段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是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所谓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所有为增进已有的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并增进其运用,以便发明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它又分为三类,即基础研究(BR)、应用研究(AR)和试验发展(D)。

所谓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活动是指将研究与发展(R&D)活动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和应用而进行系统性的技术性活动,即将研究与发展活动产生的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系统进行旨在适应于生产和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工程性活动。

在科技成果扩展阶段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活动是指在高新技术领域内,在高新技术产品工业化定型生产以后,为了扩大生产,达到规模经济,占领和扩大国内外市场而进行的活动,即产业化活动。

二、产学研合作模式

合作目标及其标准的不同,导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不同。本文根基产学研合作内成员联系的密切程度,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分为以下四类[4]。

1.技术转让型联盟

技术转让型联盟称为购买型联盟,合作双方的合作方式是一方从另一方购得技术,如专利许可、技术设备,作为自身技术实力的补充。或以为另一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销售服务为途径,在技术服务中接触新技术、新产品。在技术转让联盟模式下,供应方还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如派专家培训或允许购买方技术人员前往供应方考察学习等,购买方在新技术的应用与接受培训外过程中,逐步掌握该项技术,合作内容由技术成果的流通领域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合作过程有一个试生产的过程。企业需支付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技术转让费和服务费。

2.合作开发型联盟

最常见的产学研合作是合作开发型联盟,它指合作双方围绕特定开发项目,为了节约研究开发成本,减低开发风险而相互合作。合作开发型联盟成员间无论是管理控制、职能执行,还是资源依附,都构成交叉性合作关系,各成员在这个网状结构中以各自不同特征与能力,形成大小不同的结点,联盟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

3.共建实体型联盟

共建实体型联盟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所各方基于长远发展目的,针对较为复杂的技术(如新材料等)进行长期开发工作,联合组建开发机构、研究开发中心、中试基地或叫研究所,其目标是使企业在技术上保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开发出换代产品的合作形式。[5]

4.一体化型联盟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任意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许多技术项目需要合作各方依靠契约和经济利益的纽带联系起来,合作内容从技术、生产方面扩大到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合作过程由技术协作、技术生产协作延伸到技术—生产—经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功能表现为“科研、设计、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一体化”。这就是一体化模式。一体化型联盟有两个含义:一是改变原单位的体制性质和隶属关系,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整合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一体化组织;二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开发成功某项技术后,通过直接面向企业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或科研先导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这几种模式,各具不同的功能,适于不同的目标、合作对象,都是比较有效的应予肯定的组织形式,四者之间往往具有一种相互转换的关系。

三、科技价值的获得条件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

1. 价值形成阶段合作开发模式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同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在科技成果形成阶段许多技术项目需要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即采取合作开发模式。

2.价值成长阶段共建实体及一体化模式选择

在科技价值成长阶段,为了获得科技价值W3,需要采用共建实体型联盟,即各方共同投资建立一个新法人企业,该企业独立于各联盟成员之间进行技术活动。在合作过程中,深入了解新产品的工作原理、新技术的创新原理及创新特色,并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实现新技术的本土化。或需要选择一体化型联盟,合作内容从技术、生产方面扩大到资金、设备、人才、管理、销售等多个方面;合作过程由技术协作、技术生产协作延伸到技术—生产—经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功能表现为“科研、设计、中间试验、生产、销售一体化”。

3.价值扩散阶段技术转让型联盟模式选择

在价值扩散阶段。由于进行物质性生产的目的就是追求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因此其产品价值构成中都应该在产品该品的价格中得到体现。由于技术转让型联盟是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企业由技术的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的协作,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后,还帮助企业使技术投入生产,形成生产能力,直接生产出产品,需要选择技术转让型联盟,

四、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化,有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同时必须加大对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1.建构产学研合作联盟

在企业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对于产业化、工程化程度高产学研合作的项目,一定要由企业牵头,推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要力量。同时,对申请获得国家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经费匹配,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要把产学研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同时急需企业增加技术对有效需求。

在研究机构方面首先要增加科研机构对技术有效供给。由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很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不具有市场领先性,或不具备工业化生产可行性,或作为技术商品缺少必要的服务支持等。市场价值的缺失造成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科研的低水平重复,出现“滞销”现象,因此必须增加我市科研机构对技术有效供给。

在高校里建立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参与该委员会的成员企业有机会利用大学或科研院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如知识、技术、成果与信息资源,以及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高素质的本科生、研究生等,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合作委员会通过加强与社会特别是企业界的联系,获取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7]。

2.促进价值转化的政策支持

首先,要使市场机制成为驱动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力量。对于那些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创新后难于进行转移的技术,由政府进行收购,然后面向社会,选用适宜的机制进行转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加速培育各类技术交易市场,并使市场运行法制化、规范化。要建立行业性技术市场,以便于组织定向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大规模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市场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市场制度合理引导定价,技术市场的中介费应从事前收费改为事后收费。[6]

其次,鼓励研究机构引入“技术路线图”,以此加强自主创新,对产业进行升级取得显著成效。首先要通过召开技术招标会、项目交易会等吸引研究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此外,公开拍卖会、座谈会、高峰会 论坛、年会等形式集合产学研的各方特别是研究机构集合在一起,为产学研各方提供一个加强相互理解与交流的机会,达成合作。

最后,鼓励高校建立校企共同的合作教学计划。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来分配利益,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较好的一种利益分配方式,符合我国国情,这种方法应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再上新台阶.科技日报, 2011-2-25.

[2] 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 江苏高教,2011-6.

[3] 郑文范.科技价值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5 .

[4] 孙福全,王伟光.陈宝明等著.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5] 程海.技术联盟的模式与机制探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2004

第6篇

关键词:拟建项目评价 三维结构体系 评价流程

中国的高科技园区之路,是从1988年起步的,那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后历经近25年的发展,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是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然而伴随国家与地区间竞争的加剧,外在资源与政策的优势已越来越不明显,如何继续保持高速、良性的循环,并可持续发展成为所有园区尤其是企业主导型园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拟建项目评价的必要性

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企业主导型的园区,由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来全面承担园区的综合开发和管理。其核心业务是进行园区土地开发建设、园区服务、管理和产业孵化。即将“生地”变成具备建设条件的“熟地”和厂房、研发楼、办公、商铺、住宅、酒店公寓等物业。在此过程中,开发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来“制造”并向市场提供其核心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孵化等“经营”活动来为其产品和服务创造有效需求。在园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企业如何科学的引进并建设项目,成为有效实现企业战略和园区发展目标的关键。而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价有利于项目决策科学化,促进项目投资规范化,并能对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伴随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对拟建项目的评价也在不断的优化。

园区开发启动初期,为了从无到有形成产业规模,开发企业对项目的引进没有选择的条件,对拟建项目也不进行专门的评价,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采取的策略是所有开发项目一起上,通过规模效益吸引产业客户,企业追求的是开发速度;园区开发进入到加速期后,产业规模逐渐成形,在与其他园区差异化竞争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此阶段企业对拟建项目开始进行评价,但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挑选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项目入驻园区,采取的策略是在政府的有效指导下,根据产业项目的需要进行开发建设;当园区开发步入成熟期,外在资源与政策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园区的发展主要靠开发企业内在的良性循环予以支持,此时的策略是在政府有限的支持下,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符合阶段性特征的评价,控制开发节奏,选择正确的项目进行合理开发。因此,这个阶段对拟建项目的评价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必然,是提升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

2.拟建项目评价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对园区拟建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是一项结构复杂,涉及因素众多的系统工程。虽然此前也有过对入园项目的评价、拟建项目的各类专项评估等,但大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评价多采用对比法或专家打分等过于主观和单一的方法。霍尔三维结构是美国系统科学家霍尔在196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三维结构,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也在许多的研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

因此,针对目前园区项目的多属性的特征,本文尝试从霍尔三维结构出发,结合国内学者李金海提出的项目评价方法论的三维结构,针对园区拟建项目的特点构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拟建项目评价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形成具体的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合理评价。

3.拟建项目评价三维框架的具体内容

3.1维度分析

时间维是指在拟建项目评价中按照实际需要将评价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初评、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但整个过程在项目评价全周期中均属于项目前评价的范围。

逻辑维是指在项目评价的各个阶段中具体的评价过程,在此框架中各阶段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分为确立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处理;选择评价模型;得出评价结论。其中,初评是对项目信息的基础处理,评价过程相应简化,在确立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后,确定评价标准,对比基础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知识维是指为完成上述各阶段和各步骤所需要的知识和各种专业技术。由于此次评价具有的复杂性、综合性特点,在不同阶段其涉及了多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每个步骤和阶段根据具体问题不同,评价的具体内容也有不同。主要侧重于产业评价、经济评价、风险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环境评价等方面。

3.2评价方法确定

项目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项目评价方法的多种多样,由于项目不同评价阶段的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选用数据参数的不同,其项目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4],因此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园区拟开发项目的正确评价十分关键。

在研究中通过引用国内学者李金海的三维结构项目评价方法论中的结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了适用于本评价框架体系的评价方法。包括了定性评价的专家评议法、定量评价的经济分析法、系统评价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3.3评价流程

综合考虑园区开发项目的产业特质以及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以三维评价框架为基础,以多项目选优或者单项目方案选优为目的,形成了分阶段评价的具体流程:初评阶段,对所有入园项目基础信息进行整理及对比分析,检验产业、规划、环境和能耗等方面的法规符合度,初步筛选出符合园区要求的产业项目;再评阶段,对通过初评的项目信息进行归纳汇总,并构建产业性评价体系从经济价值、战略协同性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核查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同行评议为项目评分,最终分为战略性项目、市场性项目和待定项目三类;终评阶段,针对战略性项目和市场化项目分析其实施可行性。前者属于必须实施类项目,因此采用经济分析法衡量实施后的财务情况,在经济不可行的情况下启动财政补贴程序;后者则采用综合性评价体系从经济效益、风险水平、产业影响、土地利用水平、其他效益等五个方面核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并为最终决策提供优先排序。

4.结束语

时值“十二五”开局之时,国务院批复同意张江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区后的第三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如何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张园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此重要的时期要实现园区目标和企业战略,更需要通过合理评价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直接的、最终的依据,选择产业先进,建设可靠,运营可行,经济有利的项目予以实施。由于评价框架的建立是基于对现有评价的整合、改进,因此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以三维结构为基础进行分阶段评价,可以使得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对园区内拟开发项目构建三维评价框架有效的指导了园区开发项目的前评价实践。

参考文献:

[1]李金海.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白思俊.王项目评价方保强,项目评价与项目中评价[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4(3),37—39

[3]李金海.刘辉.赵峻岭,评价方法论研究综述[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2)33:131

[4]苏义坤,王海飙,袁正国,杨世静,李秀民.工程项目评价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3):34

第7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第8篇

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过程中,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选拔任用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规范、细致,干部考察考核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还存在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难题,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1、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竞争上岗工作中,应考人员的临场表现和实际德才评定之间存在矛盾。经过我局近几年的实践,竞争上岗在程序、内容和形式上已基本成形,日趋规范。但另一方面,程序和形式基本固定,笔试面试类型存在雷同现象,一些干部已基本掌握了应试技巧和规律,实际工作中,确实发现少数考试型干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难以达到所预期的目标要求。二是干部提拔的方式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干部提拔方式主要还是常规提拔和竞争上岗两种,对新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还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各种任用方式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三是破格提拔还没有规范化、制度化。上级对破格用人标准不明确,难以把握,破格用人环境还不够宽松。

2、干部交流存在一定难度。

干部家庭实际问题的增多,对干部交流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对上有老、下有小或家里有病人的干部,从人性化角度,领导不愿意把他们交流到偏远的单位,而有些人又不适合到局里工作。此外,把一些干部交流到条件稍差的单位,有些干部的思想工作又不太好做。

3、对干部监督还有漏洞。

有的科室长、分局长对干部的监督抓得不够严格,特别是对放手使用与严格管理把握的不是很好,有的虽然做到了放手使用,但忽视了严格管理。此外,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怎样做到既严格监督,又合情合理合法的措施和方法不够多。

4、干部选拔任用还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

由于干部选拔任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且必须取得超过一半以上的推荐票,才能进行组织考察环节。因此,造成一些敢想敢干的干部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思想顾虑。此外,在民主推荐中,一些干部以亲疏关系决定投票人选,使用人的不正之风时有存在。

二、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制度化工作机制的主要措施

1、加强民主参与机制建设,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通过推进干部工作的民主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建立起一整套民主的运行机制,使群众在党组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干部政策,参与选拔、管理、监督干部等各项工作。一是要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群众对竞争上岗选拔任用全过程都享有知晓、了解、质询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为保证这些权利的实现,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考察预告制,全面实行“任前公示制”。二是要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正确引导群众,并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拓宽视野和渠道选准人、用好人。三是要扩大群众的选择权。必须以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为重要标准,努力把党组意见与群众意见科学地统一起来。四是要扩大群众的监督权。要认真抓好任前公示制,加强群众监督。要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切实发挥好民主评议制度的监督作用。

2、加强竞争机制建设,拓宽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

积极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扩大竞争上岗的职数和范围,解决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问题。地税事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先的观念;必须把实施“人才强局”战略放在地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鼓励人才干事、支持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要把“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和不出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

3、加强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建设,切实扩大民主,做到考实评准,对干部做出准确评价。

通过考核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科学合理的方法,动员广大干部职工举贤荐能,拓宽选人视野,给更多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要使人才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进一步完善激励竞争机制,要使竞争上岗成为“真才实学的竞争,工作业绩的竞争,群众公认的竞争”,促使其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促进干部职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是要认真搞好民主推荐工作,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提名的必经程序,同时理好民主推荐与组织把关的关系,根据干部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对民主推荐、测评等结果进行认真综合分析,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二是 在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时,注意考察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三是考察工作“阳光作业”,实行考察工作预告制度。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实绩考核,

4、加强党组讨论决定干部相关制度建设,努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

切实实行研究决定干部预告制。党组研究干部任用,必须提前通知党组成员,让他们在会前能对所要研究干部的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研究干部时有话可说,有意见可提,提高党组研究干部的质量。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研究决定干部任免。积极推广党组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在严格票决程序的前提下,不断扩大票决干部的范围,以切实发扬党内民主,集中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用人决策。

5、对干部交流工作实行双向选择,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工作机制。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全县地税系统实行“单位选人和个人选单位”的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具体方法是:在交流时,采取个人报名选择科室和分局,科室和分局根据报名情况选择确定本单位人员,对落岗人员待岗分配,只发生活补助费用。通过这种方式,合理配置人才和干部资源,充分发挥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优势,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优化干部结构,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不干事的人被淘汰,干坏事的人被除名”, 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科学合理配置, 有力地促进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9篇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在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的意义

1、促进了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以往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传统的理论教育,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不太重视,教材知识老化现象非常严重。产学研相结合可以促进高等教育内部与社会的融合,紧跟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自觉地将已有的新知识和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来。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开拓了一条新路。

2、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在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通过科研向教学转换,把科研的信息渗透到教学中,为教学增加新鲜血液,这是一个研教结合以研助教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同时,提供这些与专业理论相关的科研背景知识,沟通知识与科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强化学生的科研欲望。正是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既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又可以促进学生科研意识的形成。

3、促进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产学研结合可以吸收不同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面对企业生产中的一些难题,进行一些高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教师更新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接近科技开发前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既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也为学校建立起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4、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产学研结合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实践领域,在一些岗位上劳动,承担和参加一定的科研、工程项目。首先,这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找差距,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其次,学生在参加科研或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业精神。

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工科院校,一贯重视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文主要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近年来在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些借鉴。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培养工程科学高级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培养方案设计

哈尔滨工程大学历来以“宽口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为指导思想。自动化学院产学研多维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在这一培养原则基础上建立的。自动化学院一贯坚持“学为研所用,研为产所依,产为学所想”的“学、研、产”相结合的原则,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工程科学高级创新型人才。

1、积极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激励教学模式创新

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此,我院积极推行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改革与研究。并制定了精品课程奖、教学名师奖、多媒体课件奖、教学成果奖、教材奖、优秀论文奖等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措施,鼓励和奖励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实践。

2、推进课程改革,探索“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高等工程院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虚用并重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改革本科教学方面的经验。基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将研究型的创新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接口与通讯”“控制系统设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中,开展了创新的研究型课程设计,其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计算机接口与通讯”的课程设计为例: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表现,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组长一人,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是教师教学重点不放在阐述理论体系或推导公式,而是根据课程和相关资料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出若干来源于实际的课题项目,基于自愿原则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

三是积极发挥任课教师的“场外教练”的作用,辅助各小组顺利开展查找资料、确定解题思路、设计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分析等研究环节,不干扰不限制学生的思路,将课堂的主导地位转交给学生和知识,将老师变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让学生在不断的摸索、改进中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此过程中,可推荐优秀的研究生以助教的身份加入到课下分组研究学习中,做到老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位一体的立体学习模式。

四是在课题完成后一周内,各小组经组员讨论,由组长起草一份课题总结书,内容包括:课题的总结,个人完成具体情况、个人工作感受等。上交给任课老师。

五是采取老师与学生一对一口试形式,就每个学生在课题工作中承担的任务,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计算机接口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察,并将课题解决的结果量化后,加入到考试成绩中给出本门课程考核成绩。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主要就是以设备完善、资料齐整并对学生自由开放的实验室以及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合作实践创新团队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课题作为媒介连接课堂教授的知识与设定课题的实际问题、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研究方式作为主要研究方式,以课题的提出、课题的准备、课题的解决、课题的总结为主要过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问卷调查表明,有86.2%的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从传

统以讲解知识的教授型教学到以研究创新为教学目的研究型教学的改变。这就坚定了我们要将研究型教学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3、创建“四段式”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自动化学院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即“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也就是创新意识启蒙阶段。此阶段的工作主要面向对象是对专业课涉及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和缺少创新实践的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简单可行的课外科技活动来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思维。主要活动有开展具有启蒙性质的“点金术”电路设计比赛,在活动中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电路设计完成一定功能来体验创新实践,并从中得到启发。此外,还围绕各种科技竞赛主题设立了若干个创新团队或创新俱乐部如智能控制俱乐部、单片机开发小组等,使一些个性或兴趣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在一定的组织范围内进行实践交流和学习,从而使参与的人都从中得到锻炼。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也就是实战演练阶段。即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的各种科技竞赛和科研立项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产生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成果。如在学院层面组织开展的“凌阳杯”电子竞赛、“长陆杯”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学校层面开展一年一度的“五四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科研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大赛等都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第三阶段:提高阶段,也就是指导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阶段(例如: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空中机器人大赛等)。经过前两阶段活动的开展,学生得到了真正的实践训练和创新锻炼,在此过程中,一些拔尖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潜质的学生就会显现出来,然后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指导教师加强技术指导,使其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创新技能,并获得创新成功。

第四阶段:提炼阶段,也就是指导取得创新成绩的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进行总结提炼的阶段。要求有创新经历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自己的创新成果、创新过程或创新体会提炼整理成学术论文并争取发表。

在“四段式”学生创新体系的支持下,近年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人数多,涉及面广,成绩斐然。

4、开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生创新成果寻找出口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创新质量,自动化学院还创建了“校企合作”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如下几种运作方式:

一是与企业联系将企业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技术问题(难题)提取出来作为竞赛的题目,让学生广泛参与以从中得到最佳解决方案。如珠海市长陆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出资与自动化学院共同举办面向哈尔滨工程大学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长陆”杯大学生智能检测技术竞赛,就为优秀工程人才的创新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二是将一些技术难题作为攻关课题,由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共同组成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如富士康公司目前已经和自动化学院合作共同研发。

三是企业把自有的一些模块化的、可复用的、开放性技术平台提供给学生,供他们学习、模仿、仿真、实验、研究、发展和创新。如学校已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约,联合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室”,主要承担我校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并可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因为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部分学生技术上、资金上的问题,而且项目直接来源于现实生产,真正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也为学生的创新成果转向产业化搭了桥,牵了线,找到了推向市场的出口。

产学研多维化合作的人才培养效果

在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自动化学院的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1、产学研结合深化了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一批教改成果

学院根据企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解决了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使学院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教改成果。

2、产学研结合提高了科研能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经过多年的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一些专业教师积累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他们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科研课题,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3、产学研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的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境下初步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校外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生产一线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产学研结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培养了高质量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拓宽了办学路子,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自动化学院为例,产学研多维化培养的人才质量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1)高质量的毕业生,成就了高就业率和高质量的就业

产学研结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哈尔滨工程大学连续多年因学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省首位。

(2)学生的能动性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学院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争先锋”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自动化学院学生每年参加校内外各种赛事近20类,400多人次,参加人数超过本科生总数的25%,近五年来,获国际、国家、省、部、校级奖114项。

(3)高质量的毕业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系统化课程项目化《外贸函电》

《外贸函电》课程是英语专业和商务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贸英语函电的格式、专业词汇、撰文方法与文体特点,提高学生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正确地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建立国际贸易业务联系和草拟有关合约、商务信函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步骤和程序,把每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作为一个项目,按照该工作程序设计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实施每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方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形式之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上把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函电写作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外贸函电的写作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

1《外贸函电》课程特点

1.1 《外贸函电》是一种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内容的特殊信函形式。该课程内容具有普通书面英语的语言学特征、清晰的逻辑思维,规范的函件结构和格式等特点,同时又和国际贸易知识、商务知识有机结合。

1.2该课程实践强,主要围绕国际贸易中各个实践环节展开,具体包括: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inquiry、offer、counter-offer、order and acceptance、contract以及合同相关条款如packing、shipment、insurance、payment和claims等。该课程介绍了以上各个环节信函的格式及常用术语,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针对性强,实践性强。

1.3语言规范性,外贸函电具有严谨的篇章结构、专业化和书面体的语言特点、清晰的逻辑思路、规范的格式,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改变传统学科教育模式,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非常重要。

2.1已就业为导向来开展项目化教学。专业课程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丰富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岗位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不是教学实践的唯一知识信息源,课堂的教学内容要以就业实际需要和实际应用为主导,通过适度够用的理念为辅,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职业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进行教学的主线。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进行进出口贸易当中Establishing business relations、Inquiry、Offer等实践环节的相关函电业务”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教学重点,做到英语函电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2.2 设置基于国际贸易实践项目化教学情景开展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函电》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的各个具体的贸易实践环节的函电写作作为一个个教学项目,这些教学项目相互独立,将各个教学项目连接起来又可以形成系统的《外贸函电》教学项目库。项目教学中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和学习环境非常重要,即依照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环节和情境实施教学,如询盘、报盘、支付方式等环节英语函电的撰写,使教学项目和工作过程高度一致,模拟实际的国际贸易实践环境、程序和具体内容。教学项目内容要典型,目标要明确,严格按照国际贸易外贸函电写作规范和要求模拟教学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注重指导、策划、组织、管理。

2.3引入企业参与项目化教学,实现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给学校课堂教学带来一线宝贵的实践经验、前沿理论。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可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两种方式实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请进来”即邀请外贸企业有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和管理人才兼课或定期讲座, “送出去”则是将学生送到外贸企业一线岗位参与考察,顶岗实习,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教学和实训的对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强化该课程学习的可操作性。

3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化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函电写作能力和相关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贾睿.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函电》课程项目教学设计[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2]彭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函电》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3(15).

第1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

一、前言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的硬件条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工具、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从专业技能、需求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需要必须的教学设备及环境(如专业实训基地或院校实习工厂)。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将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是一种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的“体验式”学习,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而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互连”是计算机类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核心课程,学会网络互连是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我们根据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岗位,针对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整合确定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网站开发的三大领域。

我们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课程教学量的大小,在网络管理领域中设置了“网络基础”“网络互连”两门学习领域课程;在系统管理领域中设置了“Windows2003管理与服务”“Linux管理与服务”“网络安全”三门学习领域课程;在网站开发行动领域中设置了“网页制作”“SQL 2005”“Web程序设计”三门学习领域课程;在贯穿三大行动领域中设置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顶岗实习”等学习领域课程。

三、“网络互连”课程建设的思路

我们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行动导向为原则,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典型工作过程,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按照需求分析、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评价的步骤开展课程的开发。

四、学习情境开发

我们以网络设备为载体,设置了九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按照完整的工作步骤进行。如下表所示:

从网络组建的技术来说,前八个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九个学习情境是前八个的综合,整个学习情境设计体现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且都属同一范畴,九个学习情境所应用的技术包含了网络互连主要采用的技术,每个学习情境的工作步骤都是完整的,体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点。

(一)所有学习情境的详细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过程总体设计

1.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演讲法、演示法、案例分析法;

2.教师传授:需求分析、绘制拓扑图、选择网络设备、配置网络设备、所有故障排除、测试;

3.学生自主:绘制拓扑图、连接设备、制订网络规划方案、配置网络设备、部分故障排除、测试。

(三)教学过程中相关计算的优化

1.子网划分的计算优化

将一个标准网络划分为n个子网,不要将主机位的借位全部取二进制再计算出十进制,得到所有子网地址。将所借主机位的最低位置0、1,其他借位均置0,算出最小的两个子网地址,得到其不同字节的差值x,其他子网均可快速计算出:后一个子网在前一个子网地址的基础上加x。

例如:将192.168.1.0划分为16个子网,从主机位借4位,只要算出最小的子网是192.168.1.0/28,192.168.1.16/28,网络地址最后一个字节的差值为16,则能快速得到所有子网分别为192.168.1.32/28,192.168.1.48/28……192.168.1.240/28。

2.OSPF配置中反掩码的计算优化

反向掩码=255.255.255.255-子网掩码

则如:某子网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128,则反向掩码为0.0.0.127。

五、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

教师在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首先根据用户需求的工作任务描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制订网络规划方案,并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制订工作任务实施进度计划,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实训室的网络设备资源,在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都按照“分析工作任务、设计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评价工作任务”这样四个环节运行,学生先观察教师的工作任务准备和演示操作,然后模仿操作、练习操作,完成“学中做”。

在每个学习情境开始学习时,在学生模仿、练习之后,对学生实训小组布置相对应的工作任务。学生根据工作任务的描述来开展学习,小组团队由组长进行任务分工,依据实训指导书互相协作,按照“接受工作任务、设计工作任务、实施工作任务、评价工作任务”这样四个环节,根据实训室提供的实践环境去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实现“做中学”,充分体现“教、学、做”于一体。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室与实训室学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工作任务与学习内容一体化。

六、考核方式设计

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任务实施考核和期末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任务实施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30%。1.平时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占平时考核的30%,学生在完成各个学习情境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表现占平时考核的20%,教师对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表现的考核占平时考核的50%。2.任务实施考核:针对课程设置的每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的自评占任务实施考核的20%,实训小组成员的互评占任务实施考核的30%,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对每名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占任务实施考核的50%。3.期末考核:依据职业资格鉴定及行业知名认证的内容及要求,进行笔试与上机考核,各占50%,主要考核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技术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设置完成部分工作任务的操作题。

七、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实施,本课程采取了基于企业网络组建的工作流程重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通过源自企业的案例引入,学生以企业的角色去自主学习参与网络规划的组建与互联,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全程参与的开放教学系统。

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案例,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网络设备模拟实战网络组建与互联,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这样以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为载体来实施课程的宏观设计,将整个教学变成完整的网络规划的组建与互联的实战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有力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向丽.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9.188~203.

[4]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11~13.

[5]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8~189.

第12篇

关键词:新形势 辅导员 课程化 职业能力

在当前新常态与新形势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直扮演着大学生成长指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但现阶段,部分高校辅导员却出现的情况是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工作边缘化,状态游离,严重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岗位流动频繁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呢?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背景与定义

2013年以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校全体辅导员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导致以上情况发生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仍然是经验式讲授或保姆式服务,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二是辅导员在职称、职务晋升方面不太通畅,特别是晋升中级职称之后,要晋升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时与专职教师比较相对困难。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 24号令)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别是教育部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化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了明确的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搭建了平台;

所谓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指将辅导员日常开展的专项工作或常规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学分和教分,让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教材,工作方式进课堂,工作安排进课表,工作时间算课时,形成明确规范的工作体系。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意义

一是很多高校辅导员工作未形成系统的工作体系,因而导致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时好时坏。课程化体系建设,对于辅导员特别是年青辅导员在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岗位,增强职业幸福感和凝聚力。

二是经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政府或高校在辅导员队伍职称、职务晋升方面尚未出台科学有效的政策,由于多数高校未将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或事务工作量进行课时认定,直接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和教师比较出现因课时不足而影响评定,职称晋升受阻。

三是高校非常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探索辅导员序列职称晋升的相关途径,这些探索为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专业平台。

三、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体系实施途径

1.以教研室为核心开展课程设计

学校学工部下设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校园文明与安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四个新教研室,全体专职辅导员划入以上四个教研室,担任授课教师,教研室备课、教研活动等,将具体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供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参考使用。

以教研室为核心建立“十模块”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化实施方案和课程模块设计,由教研室牵头进行课程开发,最终形成科学化、全程化的《辅导员工作指导教程》和课件素材库,其中必修课程由教研室负责集中或分散授课,其余班会、讲座、活动等专项特色课程由相应教研室提供课件,由全校专兼职辅导员完成授课。

2. 以自然年为周期建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实施方案》将以课程模块设计为主线,把辅导员从事的具体工作整合为必修课程和专项特色课程两大类,对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周次、教学学时或学分做具体的规定,其中必修类课程纳入集中授课安排。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和学生工作规律以自然年为周期分年级、分类别、分专业具体实施。

3.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以辅导员职称晋升和专业发展为依托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涉及评价指标、评价主体、评价方法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主要以辅导员工作课程模块为依据设置;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学工部、院系、学生、辅导员自身是重要的四类评价主体,具体权重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原则上是学生评价权重最大,辅导员自身评价权重最小。

由学校学工部负责对辅导员履行课程化职责情况进行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由学校认定评价合格后的课时(学时),由学工部统一核算,作为辅导员学期、学年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晋级的重要课时依据;同时评价结果还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挂钩,根据课时核发相应课程的相应学分。

参考文献

第13篇

检验科秘书职责如下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科秘书、行政事务工作;

2.安排各种会议,做好会议记录,草拟有关文件,工作计划和总结,检查督促计划的组织实施;

3.回答电话及留言,解释涉及报告发送的有关问题;

4.检验报告按楼层分类,检查报告内容是否遗漏, 必要时送报告至楼层;

5.作为科室的窗口,接待好病人的来访及查询替病人排忧解难;

6.完成科室交办的其它任务。

检验科工作职责1、在社区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的业务、行政管理等项工作。

2、制定本科的工作计划,检查进度,总结经验。学习使用国内最新技术,

不断改进各种检验方法。

3、收集和采集检验标本,发送检验报告单。在检验师的领导下进行特殊检验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登记、统计和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掌握菌种、毒株、毒剧药品和器材的使用方法,审签药品器材的请领、报销。

5、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检验结果,严防差错事故,开展质量控制工作。

6、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及临床教学。

7、经常与临床科室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8、及时解决科内发生的各种问题,必要时应上报中心领导。放射科工作职责

1、在社区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的日常业务和管理工作。

2、根据临床门诊拍片要求,做好投照工作,负责本科暗室、登记、护理、卫生、照片保管等工作。

3、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严防差错事故,负责本科机器的使用,保养和管理。

4、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5、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6、经常与临床科室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7、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

8、遵照中心规章制度,及时解决科内发生的各种问题,必要时应上报中心领导。

B超、心电图室职责1、在社区主任领导下,完成本科室诊疗工作。

2、主要负责本专业范围内检查操作和出具临床诊断报告和文书登记、档案管理。

3、积极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诊断率。

第14篇

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最早提出大学教学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原则。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里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斯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化工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化工学科的实践性教育环节,研究如何在实习基地的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通过层次递进的实习、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化工企业的人文精神,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的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建设。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化工企业、将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等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研发化工工艺流程,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研究小组、设计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兴趣小分队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与专家现场讨论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论文 http:/(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大力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与合作企业进行支持地方企业的科学研究,带领、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型研究的科研活动;此外,依托多方位的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结合岳阳本土化工优势,注重优化整合校外企业优秀工程师资源,形成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第15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电器产品检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勇(1974-),男,河南泌阳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光电仪器性能数字化检测和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4-0075-03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成果而进行的一套工作程序,借助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实践相衔接,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1]《电器产品检验》作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使教学能够更加适应电器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由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河南平康电气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在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地对《电器产品检验》课程进行了开发及教学改革研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学习效果。

一、分析职业岗位,明确课程定位

课程开发小组依据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并通过走访调查格力电器(郑州)有限公司、河南平康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针对专业对应的职业进行分析,确定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毕业生主要应职工作岗位为电器产品质检员、质量管理员及电器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员。在对以上三个主要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研究《电器产品检验》的课程定位,设计出与职业发展规律相符的“电器基本参数检验”、“电器安全性能检验”、“电器功能性能检验”和“电器整机性能检验”四大学习情景。[2]在设计学习情景时,充分考虑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每个学习情景都对应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各学习情景都属于同一范畴,三是各学习情景之间满足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的教育学习规律和由生疏到熟练的职业成长规律,它们之间是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作为商检技术(电器产品质量检验方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电器产品检验》课程通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工作任务训练,使学生掌握与电器质量检验有关的标准,基本检验方法及检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电器检验工作的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

(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开发小组通过深入研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确定《电器产品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熟悉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质量检验的组织实施,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特点,电器产品的安全技术,各类电器产品的零部件结构、工作原理、检验标准、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电器检验仪器的使用;掌握电器检验方法的设计;掌握电器检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职业素质、并能以严谨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和准确的检验数据,切实维护质量监督检验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3]。

(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学习情景、子情景及学习任务

课程开发小组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院的教学资源条件及电器制造企业的检验状况,以常见家用电器为载体,设计了4大学习情景和13项子情景,每项子情景又包括了若干项学习任务[4],具体内容见表1。

(三)遵循能力培养规律,设计学习内容

遵循能力培养规律,依据检验的实施流程,对学习任务进行序化和整合,将每项学习任务分成6项学习内容:

1.明确检验目的。只有真正理解检验的意义和必要性,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利于以后的进一步系统学习和能力提升。

2.确定检验标准。针对实际检验的参数指标,明确其技术要求,掌握全部相关的检验标准,进而制定完善的检验方案。

3.创造合适的试验环境,配备必要精度的测试设备。一般包括进行检验的场所、试验室、精密测试室(恒温、恒湿、消声、屏蔽等)以及各种检验仪器仪表、设备和工具材料等。

4.设计合理的指标测试方法,列出详细的试验步骤。由于产品质量特性的多样性,电器产品的检验往往涉及各种各样的参数指标,这时必须综合采用试验、化验、分析和感官检验等多种方法实现测定,测试方法及步骤要准确详尽。

5.给出正确的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和试验结果判断方法。将测定得到的结果与技术标准中的质量指标进行对照,明确结果与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6.检验注意事项。要严格控制检验环境条件,充分保证人员及设备安全,确保检验过程、数据处理、结果判定严谨可靠。

(四)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