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习改进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改进思路
随着经济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利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日益被重视。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提高实验效果,达到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然而,现实中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提高会计信息化实验效果的一些思路。
一、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包括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以及EXCEL在财务及会计中的应用等环节。为了了解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人所在的信息化教研室设计了《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调查表》,对学校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24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就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调查,同时教研室内部任课老师进行座谈、与校外企业进行交流,来了解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座谈结果,可以看出当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不清晰
由于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的认识模糊,调查中发现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定位,约90%的学生认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会计核算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约2成的教师持相同的观点;10%的学生和老师认为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开发会计软件和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另有约70%的教师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站在企业管理全局的高度理解业务流程与会计信息的关系。由于认识不统一,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学生自己对学习目标的把握各不相同,因而导致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2.缺乏高质量的教材
调查中发现有63%的学生和92%教师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教材感到不满意。进一步了解得知:老师们认为当前的实验教材多数只针对某一个会计软件来介绍其功能构成,且主要功能集中于账务处理、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报表处理这几个功能,不利于学生理解财务业务一体化和会计信息实时动态生成原理;学生们也认为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类似于操作说明书,对加深理解会计信息化理论缺乏启迪作用,设计的操作案例往往是按照实验的操作步骤来列示,设计意味过浓。
3.实践教学过程有待改进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调查中发现由于定位不清晰,很多老师将实践教学变成了软件操作说明会,通常只介绍软件的操作步骤,并不说明为什么要设置该功能,其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在教学中不介绍软件各功能间的数据传递流程,也不讲授会计信息化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实验或实习所用到的软件通常是在单机情况下完成相关的核算功能,无法体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融汇贯通能力,学习过的软件可能会操作,没有学过或操作过的软件不容易上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4.实践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调查中几乎所有同学都表示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从对老师的座谈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高的只是给定实习数据录入计算机的速度和按照给定顺序机械操作的熟练程度,在操作中遇到出错提示时仍然束手无策,不知道问题由何引起、如何解决,真可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较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结果。调查中发现,约80%的同学只愿意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的实习或实验任务,不愿意对超出的规定的实习内容进行操作练习。其中有一次笔者设计的,旨在加深学生对会计信息化下内部控制制度理解的分组轮岗操作,由于学生觉得轮岗太繁琐不积极遵照执行而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影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分析
通过前面的调查可以发现,影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能力培养目标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9-01
当今,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步升级,财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在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计划中,不仅需要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员,更需要能够将财务信息融合到企业管理决策当中的决策辅导员。但纵观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首先需要识别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以便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
1.关联课程教学设计的不足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前,教学上也把会计的“电算化”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按照各自的教学要求独立“设计”课程。大部分采用这种“1+1”并行线路的模式进行教学管理,这样一种模式将手工与计算机的会计操作自然地隔离开来,学生很难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不能站在企业未来以全面现代化管理来掌握知识。
2.与能力培养的目标产生偏差
人才培养强调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是较为传统的培养结合,培养“工具”式的学生。学生往往只能短阶段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难以做到触类旁通,如果变更了某种财务软件,学生又将是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的并不是只会一成不变的软件操作员,相应的会计岗位更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而在教学这一环,往往缺乏相关的锻炼。
3.滞后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采用的软件以用友、金蝶等商品化软件的财务模块为主教学内容,而“用友软件”、“金蝶软件”已发展成为ERP 软件系统,企业的全面现代化管理中已融入财务作为其核心的模块。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仍然以它独立的方式讲解,站在企业管理实际运作的高度致使课堂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或社会需求。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改进建议
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低效率固然是由于高校在培养方式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归根结底则是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在学习、工作、教学方面的协调性不足。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源头做起,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和实务能力。以下从相关课程设计、学生能力培养进行建言。
1.系统设计相关课程
(1)以会计基础理论和主流应用软件相结合的会计实务教育。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之前,应确保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程序语言等基本的计算机类课程学生已经学习完毕。在学生已有计算机相关基础的条件下再来开设会计类专业课程。而在会计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同时,应该结合电算化教育。如在《会计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时,既要讲会计基础知识,同时可以把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把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的计算机处理程序作简单介绍,为将来系统讲解会计电算化课程做理论准备。
(2)以财务软件和数据处理软件为工具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育。目前企业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外,最主要的工作还有财务预算、预测、管理、分析等内容。会计电算化教育应该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除了讲述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的基础理论以外,应该推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基础理论的讲解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如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以Excel 软件、ERP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技巧。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1)逆向思维,触类旁通。
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逆向思维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用“逆向教学法”,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业务操作的过程中,在出纳员不能对业务凭证进行出纳签字时,必须考虑为什么不能进行出纳签字?与之有关的初始设置有哪些?这些设置是否正确?怎么检查?如何改正?使得学生真正适应社会岗位需求。
(2)了解企业经营流程,做懂“工程师语言”的会计师。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一种观念:会计(财务会计)既能够帮助履行反映和监管,是一种显示过去的职能,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也能够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是一种显示将来的职能。以应收应付系统为例,该系统主要用于完成企业应收、应付款的日常业务处理,编制相关凭证,处理各种票据登记、结算业务,以及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勾对核销往来款。其中,日常处理、凭证录入和票据的相关处理都是会计的核算功能,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则是会计的决策依据职能。
(三)总结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较之一般的理论授课,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要同时引用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的情境来印证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现实的条件和高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调动起来,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实际情境和理论支撑点,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申海燕.试述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4): 43-44.
兴趣;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4—0084—0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现行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安排了一系列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这些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做科学”的科研理念,即通过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但在农村中学,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欠缺,实验仪器、实验药品非常缺乏,要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针对这种状况,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条件进行相关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学完《物质的分类》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为实验器材的替代品来尝试完成“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一实验。
我启发学生找一次性塑料杯作容器,准备豆浆(胶体)、鸡蛋白溶液(胶体)、绿矾溶液(花卉市场有售)、食盐溶液、泥水等液体;再找一个纸盒,在垂直方向打两个孔,作为观察室;找一个手电筒或者激光笔作光源。准备工作结束之后开始动手做实验,学生们将准备好的胶体、溶液、浊液、纸盒、光源等一一摆放好。当我问道哪位同学观察到了丁达尔效应时,一些学生兴奋地说他们看到了,但让他们重新操作进行观察时,我发现他们实际上并未看到丁达尔效应——一条光亮的“通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一束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些学生误将聚光手电筒当作了激光笔(对“激光”的特性不了解);许多学生将纸盒上入射光的孔打得太大,手电筒直接在比较大的孔处散射,以致于形不成一束光,而是将溶液或者胶体整个照得透亮,最终导致无法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二是一部分学生的鸡蛋白胶体中没有将蛋黄分离,呈悬浊液状态,有些学生的蛋白液中加入的水太少,呈浑浊的凝胶状;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学生实验得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让学生们将纸盒上光线的入射孔改小,使手电筒与小孔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形成一束光,重新配制蛋白液胶体,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真正理解“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含义。
当我们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学科进入了“周课时为1”这一时代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那么,如何适应当前变化,让信息技术课焕发活力呢?答案是:实施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省许多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的课时被压缩为一周一课时,而所配套的教却都是按一周两课时来设计的,面对这一矛盾,教师的普遍做法有两种:一是用两个学时的课时去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二是每学期上一模块,所教内容是挑选性或压缩式的。方法一能够很好利用教材进行授课,但与学校压缩非高考科目课时的实际需求不符。方法二则使得授课很随意,学生无法全面掌握模块中要求掌握的知识,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在课时被压缩的背景下采用原来教材授课基本上行不通,改革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二、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当下社会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已经十分丰富,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适当地减少一些课堂课
时,增加一些课外课时,对课程的总目标影响不大。因此,改革教材内容对实现课程的总目标是可行的。
三、实施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我校信息科技组这几年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平台下“导学案”教学实践研究,在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为例,谈一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
1.围绕课程目标,按每周1课时的要求规划学期教学主题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管理与呈现的基本方法;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围绕该课程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了18课时的学期课堂教学内容主题和18课时的假期综合活动任务:
该主题设计体现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课程要求,以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交流为主线,重点强调了学生在辅助学习与解决自己生活实际方面的信息素养,而简略了信息的加工,最后通过假期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编制自主学习型教学导学案
编制的导学案要注重以学习任务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素养为宗旨,精选导学任务,各个任务具有层次化、递进性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尽可能地挖掘德育素材,尽量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的人文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如第7课时《信息的鉴别与评价》导学案的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一】搜索信息
有一位伟人说了一句话:“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进来了。”
提问:伟人是谁?这句话的哲理是什么?
【任务二】网络信息鉴别(要求从信息的来源、价值取向、时效性、真伪等方面进行鉴别,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任务三】手机信息鉴别(提高手机信息的鉴别能力)
【任务四】信息评价
若你通过某权威媒体获得了这样一条信息:“某车主张先生为声援保钓活动,抵制日货,自己砸了自己的日系车。”请针对这一信息展开评论。
上述学习任务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一是复习前面的获取信息,同时通过哲理分析引入信息鉴别与评价的重要性,任务二是鉴别与评价的实例展示,任务三则是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要求又有所提高,任务四是关键任务。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由于有了任务二和任务三的铺垫,有可能会从信息的价值取向或时效性等方面进行评论,至少都能提到理国等内容,实现了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到最后,教师点拨时列举了车主张先生的三种身份(激进爱国者,非日系车企的托,敌对政治分子),学生的评论一下子就豁然开朗,同时对理国的教育达到了一个十分
完美的效果。
关键词:错例分析;意义;操作;作业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2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09
作业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有效的作业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与态度。近年来,我们以“错例分析”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借鉴错例及时改进作业策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效果颇丰。
一、错例分析的意义
在普通高中,因课程设置和人事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化学教师同时教学2-3个班100-150学生很正常,过重的工作负担、过大的工作量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沟通和研究。作业中的错例是学生思维的真实暴露,是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反馈,潜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待错例的态度和采取的对策是有差异的,主要形式有单独订正、集体评讲订正和个别面改等,但往往会忽视错例的教学价值。我们开展“错例分析”,就是要引导教师重新认识错例的价值,自觉积累素材、分析原因,充分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
从学生角度而言,每次他们拿到批改后的作业本,总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为自己解答出了疑难问题而深感高兴;另一方面,面对错例,学生往往不敢正视,而是表现为疑惑、羞涩甚至懊恼。开展错例研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原因,消解畏难情绪,同时明白作业和试卷是了解自己学习状况的手段,错例是帮助自己成长的阶梯,从而获得轻松的学习心态。
二、错例分析的操作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作业和试卷出错的原因与教师的推想完全不一样。因此,教师不能想当然,而是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有效帮助学生走出错误思维。“错例分析”主要围绕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常见的错例展开。
1. 错例搜集
近年来,我们学校教师每人每学期都有1本作业和试卷批改记录,其中一项是“典型错误”,即把每次作业和试卷中错误率较高(30%以上)的题目记录下来,下次课重点评讲。因此,从高一到高三,每学期都有一批错例被整理出来。
2. 错因分析
对学生作业和试卷中常见的错例,教师先个人分析,然后利用校本教研的时间进行集体分析。以下是我们教研组近几年的“成果”。
三、运用错例分析,进行作业改进
近年来,在搜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平常的作业中,进行了如下改进。
1. 选择典型性的作业,防止内容的随意化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作业训练效率应该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追求。实践证明“题海战术”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了练习效率。如果作业份量少些,题目精些,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的作业就会认真仔细不马虎,字迹也会工整,答题规范,正确率升高。“题在精不在多”,我们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和智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所以作业必须精心设计和选择,使作业具有典型性,防止作业的随意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标,整合教辅资源,了解学情,选题要“实”、内容“活”、训练“趣”,既要考虑基础性又要考虑发展性,让学生通过作业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基本技能得到提高,问题意识得到增强,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如高中化学第一单元结束,我们选择了下面一组题作为学生的作业:标准状况下有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③13.6g H2S ④0.2mol NH3,下列对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小到大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体积④
B. 密度①
C. 质量④
D. 氢原子数④
我们通过这一组对比和联系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主要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典型性,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对比联系的作业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区别与理解。
2. 选择新颖性的作业,防止内容的陈式化
根据错例分析,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特点和选修必修特点,尽量使得作业设计新颖,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业设计的新颖性包括题目内容的新颖和题目形式的新颖,对化学作业进行“原创”,力求作业的内容适合学生特点,经常设计一些情景题,让化学知识融于社会生活,赋予实践。
如在学习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内容后,我们借鉴2013年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为学生设计了下面一组题目: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 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 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 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这样的作业,学生的教辅及网上都是没有的,新颖的题目联系了当今军事高科技,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练习认真、专心,与以往的铜-锌原电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考查知识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动有趣的作业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
3. 选择变式性的作业,防止思维方式定势化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依据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学生思维的缺陷,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设计一些变式题目,让学生自主发现矛盾,增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防止思维方式定势。
如在学完必修2专题1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后,我们在给学生的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B. 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C.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D. 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共价化合物
4. 针对性的作业评价,防止作业评价形式化
作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在错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优等生又关注学困生,既关注正确信息又关注错误资源,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重点分析并给出建议;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对倾向性问题给予提醒。在错因分析后再提出相关建议,如:
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和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中,a中同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下列各图中表示其产生氢气总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正确的是
( )
本题是一道分析的较难题。错误率在50%以上。
主要建议:
①设疑解惑。针对学生因分析能力差而出现答题错误的状况,化学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养成寻根究底的习惯。运用设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设疑过程中要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归纳分类。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对化学事物特点、成因的归纳能力差,化学教学应加强同类问题的各种知识汇集或串联的教学,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如下列物质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单质是( )
A. 氧化铝 B. 氢氧化铝 C. 铝 D. 碳酸氢钠
③温故知新。针对学生答题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状况,化学教学应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它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基础。温故是指要经常运用本学科已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如在学习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观察与思考】
实验1 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思考】2.而金属钠与水和乙醇都能反应,且均产生氢气,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比较乙醇与钠反应和水与钠反应现象的差异性,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把每次作业中的普遍错例和典型错例记载在作业批改记录本上,慢慢地,可以积累大量研究素材,逐渐形成“错例题库”,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的认识误区、缺陷,从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提出改进建议。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非常有益的工作,但是困难在于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1] 朱国平,王希.错例分析:研究学生的起点[J].人民教育,2012,(Z1)
[2]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07-175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误区;改进策略
初中化学是对学生思维实践、科学推理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初中化学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的重要措施,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成果进行检测的重要方式。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化学作业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较多误区。
一、初中化学作业现阶段存在的主要误区及原因
作业是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进行知识漏洞自测的有效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需要学生高度配合、自觉来完成的内容。但是从目前初中化学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础处于被动的位置,被“推着”去完成教师设定好的作业。就这一情况的形成来说,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
(一)设计理念不科学,状态被动
与传统教学中“教学状态过于被动”这一情况不同,当代初中化学作业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不足除了学生自身原因,还有部分原因是教师重视度不够导致的。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更为重视作业完成的结果,很少去监督学生完成的过程。这样一来,便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完成了就好”,很少主动去探索作业过程的奥妙。
(二)自主意识不强,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除了学生积极性不足的现象外,初中化学作业中面临的另外一个尴尬的问题就是探索意识不强,“生来硬拽”教学现象普遍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对化学作业灵活性及应用性日益增强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模式带来的压力。在这样一种“两难”处境中,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式,力争达到一种较为科学的平衡状态。但在摸索过程中,学生探索意识不强、教学死板等是初中化学作业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提升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现阶段初中化学作业现状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结合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特点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化学作业设计:
(一)革新作业理念,让学生享受作业过程
作业设计是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培养和巩固学生化学综合知识及能力的重要环节。结合现阶段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操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作业究竟是什么”,“设计作业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就化学作业设计来说,应该是一个对学生所积累、掌握知识的检验和巩固。如果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单单采用一些死板的作业内容,并且是强迫学生去完成的话,那么作业设计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就《我们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这一内容的作业设计来说,教师一定要从“氧气”一小节内容教学开始铺垫,利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氧气的具体感受,让学生了解“氧气”与自己生活的联系和关系。当学生对“氧气”的概念有大致了解,并且尝试去理解这一概念在自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时,教师便可以“趁机”引出氧气的制作过程,向学生展示,进而引出当天的作业内容。
(二)转变作业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作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外,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还应做到创新,转变形式。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初中生在接触新鲜事物上变得更容易了,他们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同时,也在不断摒除一些闭塞的陈旧的内容。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作业设计形式的创新进行了大量摸索,但是依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在笔者看来,想要彻底转变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培养,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而将这一主流技能相关的思维运用到作业设计中来。比如同样“制取氧气”这一内容来说,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完全可以提供多一种作业的完成形式供学生选择――通过互联网及一些简单的软件,来完成简单的实验过程模拟。除日常作业外,许多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演示。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课程,按理说作业也应该深受学生喜爱才对,但是从现阶段初中化学作业情况来看,教师们普遍将作业与生活脱离开来,没有考虑到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枯燥与乏味。就这一现状的形成来说,教师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来说,不能一味追求作业完成的效率,应从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入手,告诉学生为何要让他们去做这样的事,做这样一件事他们可以收获什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方式,转变作业模式,深入建立作业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提高作业的质量,同时还能使得整个过程变得富有张力。
参考文献:
[1]刘玉霞.初中化学作业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57-59.
关键词:中专学校;普通话教学;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21—01
一、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话教学的认识有待提高
很多院校的学生、教师、乃至领导,普遍认为,普通话学习与否,无关紧要,专业的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不如学习外语重要。因而导致方言区很多学校很多的专业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只有少数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
(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给普通话教学的展开带来困扰
学生普通话原有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方言跨度大;有的学生操一El过渡普通话;有的学生完全用方言交流;文化水平的不同,有不了解拼音系统的,有识字能力特差的,还有不愿开口说话、根本不会朗读的。
(三)教材也有缺陷
现有教材一般都根据根据国家普通话测试大纲编写,泛谈的是标准语音,缺乏对方言的分析与解剖,更缺乏对过渡语的分析解剖,针对性不强。
(四)院校软硬件条件不达标
中专学校普通话教学,师资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中专学校进行普通话教学的老师中,拥有国家级及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资格的人并不多,这也导致学校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较慢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普通话教学的教学设备不完善。
(五)普通话教学教研教改的思考尚嫌缺乏
据调查了解,尽管目前各中专学校担任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基本上是国家级或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他们的口语足以成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楷模。但是,关于如何教学,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方言选用适当的教材等教研教改方面的问题尚缺乏探讨。
二、改变普通话教学现状的对应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学习。中专学校需要加强对普通话学习的宣传, 努力营造校园气氛。“结合学生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上升到理论认识,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及橱窗等,广泛地向师生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各类与普通话相关的活动,如演讲、朗诵、辩论赛等,营造校园学习普通话的气氛,让普通话水平较高的学生现身说法,谈体会、谈经验;教师带头使用普通话,要求教学场所必须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以形成浓厚的普通话使用氛围。提高师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的热情及兴趣。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而课堂训练和指导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大部分的练习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由于方言的干扰,有的学生进入到了具体的语境,总觉得用普通话表达不够尽兴,一开口说话,方言就会脱口而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用语环境,通过政策宣传使普通话成为大家共同使用的校园语言。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知道学习普通话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持之以恒、勤学苦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二)加强学校普通话教学的软硬件条件。首先要加强普通话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学校所有的教师自觉地把普通话作为自己的职业语言,对于讲授普通话课程的教师,学校要提出更高要求,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培训和考试,使校内普通话课程老师的业务水平能够上一个新的层次。其次改善院校的普通话教学的硬件条件。教学硬件条件的完备,对普通话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现代网络语音室,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口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可以为语言学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极大的空间。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普通话教学提供基础条件支持如对现有教学场所进行改造,可借助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著名电影、经典电视节目、散文诗歌的配乐朗诵、名人演讲录像、幽默小品表演等等,使学生在声音、文字、图像的直观感觉中,在声情并茂的情感刺激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普通话口语、语感训练,在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接受训练,这种形象、直观、有效的训练方式,远比抽象的一般讲解效果好得多。
综上所述,中专学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而应该是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应用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值得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07-01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基本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所以面临着许多来自内心世界或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在学校对中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矛盾,形成完善的人格,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知道,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让他们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要从这一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根据金盛华观点,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
在中国,社会统一性程度很高,以中学生道德社会化为例,无论他们自身的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都必定接受同样的道德教育,接受同样的品德训练,并被同样或高度一致的评价系统评判。
2.社会比较机制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和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其自我评价的需要越来越强。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但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性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够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
3.社会学习机制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的获得,是在行为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但班杜拉与合作者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人们的社会化远不只决定于行为实践,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到各种行为、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
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学生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中学生的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对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而言,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
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一致,常常是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中学生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中学生意识到,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中学生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通常难于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压力。因而中学生阶段更容易出现内心各种矛盾,这种矛盾除了他们身心发育不平衡等原因外,外部社会的要求与期望不相一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明确了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相关内容之后,针对当前中国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法策略。
根据社会化心理机制相关内容及当前中国中学生德育现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各类角色意识,加深中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使其自觉与社会现状和行为规范,社会倾向保持一致。
(2)为学生提供好的榜样。从身边找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这样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现在应侧重于对他们追求榜样的动机加以引导,比如,现在的学生喜欢追歌星、影星、体育界的明星等,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看到这些人身上的优秀精神品质,依据观察学习理论为学生树立典型的正面角色。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组织不同水平的班级进行不同的教学,这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和自己比较相近的水平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既要注重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要促发他们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5)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正强化和负强化,正确地使用奖励和惩罚。比如,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 同时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他们自己取得进步的过程。
(6)经常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引导中学生养成勤劳、节俭、善良、尊老爱幼、乐观的生活态度;
(7)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教育气氛。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和睦的师生关系。
(8)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首先协助建立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效补充。中学生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成分,而鉴于亚文化对群体成员道德行为的规范作用 ,一定要善于引导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向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对主流文化观念进行梳理 ,加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为青少年同辈群体亚文化的发展确立核心。同时,在构建健康亚文化的过程中 ,对青少年个体心理的教育不容忽视 ,应尽量满足青少年合理的心理需求 ,以免使其过分囿于同辈群体的交往。
总之,中学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方向,即思想品德,理想情操,事业心等。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良好的社会心理机制决定了德育教育发展的前景,对中学德育教育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金盛华.(2011).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应用微课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的备课质量直接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质量。因此,在授课前,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结合信息化手段,细致地开展备课工作,包括:参考计算机课程教材,上网搜罗相关资料,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深入分析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学业状况部署课程安排;思考何种方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效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教师要注重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以保证师生双方在上课期间能够无缝对接和沟通。例如,教师在完成备课工作后,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在形式向学生传递课前预习目标与要求,鼓励学生提前落实学习任务以更快掌握知识。若时间允许,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可搜集课程相关资源与素材,录制重难点突出的微课视频,并将其通过电子邮箱、微信公众号、制定公共盘、内部网站等实时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能直接用自身的智能手机提前预习和学习课程内容,明确自身的不理解之处,以便在课上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获得问题的解答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1]。通过多次实践,笔者发现这种借助微课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深受学生青睐。因为这种课前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2结合互联网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较于普通高中课程,中职计算机课程更具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完成于计算机机房内,而极少进行理论传授和细致讲解。由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往往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学生在上机操作时也经常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在开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时,专业老师可应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理论传授问题[2]。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前,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教学视频、操作视频、纠错视频,梳理具体操作步骤,形成具体的任务安排,以《课前学习任务书》形式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既定时间内阅读理解理论并提出疑问。之后,再由老师负责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创设相适配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上机学习;最后,领导学生到计算机机房学习word的图文混排和艺术化版面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指导,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知识,也让计算机专业教师掌握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程度,针对性拓展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时,计算机教师还要善于应用视频录制等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以便在课后针对性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不足,或为学生提供重复学习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反复观看和理解课程内容,打开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思路,切实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
3应用社交媒体深化课后反思
传统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授课结束后,更偏好给学生布置单一化的课程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过程。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复习,还变相地加重了教师的课后负担。因此,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建议计算机专业教师有必要采用社交媒体来改进这种课后反思模式[3-4]。例如:给学生布置创意性作业,让学生将自身的计算机作品直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优酷网或是QQ空间上,并由老师负责收集,建立投票界面/评论界面,由师生共同投票或者评论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改进自身的作业,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计算机专业教师可充分发挥微信群、QQ群的作用,不定期和学生沟通交流上课情况,鼓励学生及时指出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以便针对性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时间允许,计算机教师还可在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辟课程反思栏目,鼓励学生在碎片化时间里提出疑问,并获得老师的解答,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发展,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课前准备、课中质量提升、课后反思深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因而,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妍.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16(46):147
[2]沈春根.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7(5):84-85.
关键词 化学平衡常数 分配系数 实验教学 绿色化学实验
化学平衡常数及分配系数测定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化学实验,测定I2在CCl4和H2O中的分配系数k以及反应I2+KI=KI3的平衡常数KC。本实验涉及到的操作为标准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标定单质碘。通过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配系数的物理意义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该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易于操作,但是由于学生操作不当,会使实验结果误差很大;同时该实验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当前绿色化学理念相左,因此结合我们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经验,对该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实验方法设计思路
在恒温、恒压下I2和KI在水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
为了测定平衡常数,应在不扰动平衡状态的条件下,测定平衡组成。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用Na2S2O3标准溶液来滴定溶液中I2的浓度,随着I2的消耗,平衡向左移动,使KI3持续分解,最终只能测得溶液中I2和KI3的总量。由于KI和KI3均不溶于CCl4,只有I2既可溶于CCl4也可溶于H2O,当温度和压力一定时,上述化学平衡及I2在CCl4层和H2O层中的分配平衡同时建立。为了测定上述体系I2的平衡浓度,本实验首先设计一个实验,即体系中没有KI存在,只有I2在CCl4及H2O中的分配平衡,测定I2在CCl4和H2O中平衡浓度,利用下式求出实验温度下I2在两液相中的分配系数k。
由于分配系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当温度不变时,分配系数为常数。利用已测出的分配系数,来计算分配平衡和化学平衡都存在的体系中水层I2的平衡浓度,然后可求出KI3和KI的平衡浓度。
二、实验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验的实践中发现,学生操作和现存实验装置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增加了实验误差。以下我们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
1.移液管取液不准确
用移液管取液时会有一些困难,一是取水层时需量取50 mL水层溶液,由于所取体积较大,而且水层密度较大,在取液时不易控制,调好刻度后,从母液中取出移液管会有液滴滴落,使得实际量取的体积不足50 mL,这样结果会产生偏差;而取四氯化碳层时,由于四氯化碳在下层,如果取出的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水,必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而且四氯化碳在移液管中形成的液面也不好观察,极易产生误差。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只需要准备一个25mL的移液管和一个10mL带刻度的移液管,把原需取50mL水层改为取25mL水层,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取液的难度,还可以减少硫代硫酸钠的用量,当然为了提高准确度,可以适当的降低硫代硫酸钠的浓度;用10 mL带刻度的移液管移取四氯化碳层时,一定要让移液管中上层保留约1mL的水溶液,然后以水层的凹液面为准,把刻度调到移液管的10mL的刻度线,缓慢的放开手指,把四氯化碳层放在一个干净的锥形瓶中,直到水层的凹液面刚好到5 mL所在的刻度线才停止放液,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四氯化碳液面不好观察及混入水层的问题。
2.淀粉指示剂加入过早
指示剂过早的加入,会使单质碘进入淀粉颗粒中,在滴定过程中很难把这部分碘滴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尽量晚加淀粉溶液,在滴定四氯化碳层时甚至可以不用淀粉溶液也可以准确滴定到终点,可以通过四氯化碳层的颜色来判断终点。
3.滴定四氯化碳层时滴加速度过快
硫代硫酸钠与单质碘的反应速率很快,但是单质碘从四氯化碳层转移到水层很慢,有些同学滴定过程速度过快,造成水层已经无色,甚至已过量,尽管此时四氯化碳层还有颜色,但实际已经过了滴定终点。因此在滴定四氯化碳层时,要少滴多振荡;或者在取出的四氯化碳层样品中加入适量的KI。
三、本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教师要首先自觉学习并树立良好的绿色化学意识,老师应把绿色化学意识贯彻到教学中去。把具体的实验体系与环境、能源、成本联系起来,设计对环境友好的、耗能和成本低的实验。
要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推行绿色化实验,必须要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主要是减少药品用量。上表列出了改进前后一些试剂的用量对比,也列出了改进前后实验结果的对比。其中,KI的浓度在改进前后分别为0.1000 mol/L和0.0200 mol/L;Na2S2O3的浓度在改进前后分别为0.0201mol/L和0.0040 mol/L。从表中可以看出,改进后单质碘、KI和Na2S2O3的用量约为改进前的20%,改进后实验测定的平衡常数(平均值644)与30℃的标准值(638)很接近,偏差仅为0.09%。由此表明以上对本实验的改进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药品的用量也显著减少,使该实验向绿色化迈进了一步。
关键词:溶剂浮选法 分析化学 优势 应用
所谓溶剂浮选法,主要在需要浮选的溶液表面,加入混合性的有机溶液。在水中,所有具备表面活性的分离组分都在水中产生微小气泡,并且随着气泡的逐渐上升而到达选浮柱的上端,进而从中提取需要检测的离子。溶剂浮选法是一种全新富集分离的方法,当前已在我国得以广泛认可与应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溶剂浮选法的优势
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方法相比,应用溶剂浮选法,主要具备以下优势:
1.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在溶剂浮选应用过程中,随着气泡的逐渐上升,活性物质将被带入到有机溶剂中,不会在有机相中混入水分,也不会出现乳化问题。另外,以热力学理论为出发点,如果气体的流速放缓,此时有机相和水相的界面出现静止,不会再受到平衡常数的影响。
2.分离效果良好
与传统使用的溶剂萃取法相比较,应用溶剂浮选法,不涉及到如何分配比的问题,因此具有良好的选择空间,灵敏度极强,可提高回收率高达90%,同时可有效测定单位为ng/ml的痕量组分状况。
3.提高富集的倍数
由于采用溶剂浮选法可更好地增强富集能力,因此应用范围随之加大。既可以测定环境水样中的痕量组分,也可以分离或富集高纯度金属中的微量杂质,尤其测试单位ng/ml级别,也能表现其特有的优势。
4.应用性能良好
溶剂浮选法的应用性能良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降低有机溶剂的流失量。应用溶剂浮选法,可实现与水相的非平衡溶解,与传统的溶剂萃取方法相比,可减少在水相中有机溶剂的损失;②在溶液表面产生的有机溶剂,可发挥消泡作用,加快浮选速度,尤其适合应用于泡沫层不稳定的状态下;③采取溶剂萃取方法,需要搅拌或者震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乳浊液,但是采取溶剂浮选法,由于不需要两相混合,因此不会产生乳浊液;④溶剂浮选法的设备操作简单、便捷,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试样的处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自动化与连续化特征。
二、溶剂浮选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重金属离子的分离
当前已经存在的重金属元素大约为40余种,以过渡元素为主,如铁、锌、铜、锰、铅等。虽然人体生存需要摄入适当元素,但是一旦超标就会对人体造成威胁。测定金属例子一般采取超临界萃取法、离子色谱法等。当前,溶剂浮选法也在富集或分离重金属中广泛应用。例如,采用溶剂浮选法将电镀废水中的金属离子分离。经大量研究实践表明,在废水中进行例子分离,根据“Cd2+>Zn2+>Fe2+>Cu2+”的顺序进行递减。另外,发现PH值和cA:cMe也将对浮选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出现这种情况与离子分离选择性有关。如果PH值为8.5~9.0范围内,且离子强度在10~4之内,此时去除电镀废水中的金属离子效果最佳,经过处理之后,各项污染指标均与排放标准相符。
2.有机物的分离
在日常生活中,有机物随处可见。但是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做好食品、水等有机物含量的测量工作非常重要。由于有机物的种类较多,涉及的结构复杂,因此传统的分析化学手段很难直接分析有机物,因此需要做好前期处理工作。溶剂浮选法就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土霉素作为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一种,其残留物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的内分泌会产生干扰,长时间累积会对肝脏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的土霉素,是具有持久性残留能力的有机污染物,可经过事物进入人体内,并对内分泌产生影响。如果体内长期积累大量土霉素,将不利于肝脏功能。利用Ni、Zn、Cu等和土霉素构成配合物,以氯化钠作为分相剂、四氢呋喃作为溶剂,采取双水相气浮浮选光度法,对水中含有的土霉素含量进行测量,可有效提升土霉素的回收率。再如,考虑在进行腐植酸溶剂浮选过程中,实行条件参数的最优化,决定表面活性剂的优化用量,以此提高浮选效率。另外,如果加速气体流动,则可提升去除效率。
3.提取中草药成分
在中药提取过程中,实现有效成本的提纯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过去,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波提取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随着溶剂浮选法的运用,具有富集量大、回收效率高、应用便捷等优势,也具有一定应用空间。例如,通过利用甾酮可以直接通过气泡进入有机层的优势,研究气体流速、浮选时间等影响作用,同时选择正丁醇作为有机溶剂,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产物,获得牛膝中的甾酮含量。由于采取溶剂浮选法,其中有机相和水相之间的平衡常数较大,而有机溶剂的含量和母液没有任何关系。在萃取法中,需要考虑母液容量的因素,因此采取溶剂浮选法,更具优势。
再如,大黄具有较为复杂的化学成分,其中蒽醌类衍生物分子同时具有亲水性与疏水性特征,通过强烈的搅拌会产生泡沫,可实现浮选分离。分别采取溶剂浮选法、泡沫浮选法以及溶剂萃取法进行实验,经结果表明,采取泡沫浮选法由于出现分配平衡问题,因此浮选效率较差,效果不明显;采取溶剂萃取法,将延长消耗时间,产生大量杂质,对环境产生一定污染状况。因此,溶剂浮选法是最佳选择,不涉及到浮选分配比的问题,只需加入溶剂即可减少泡沫,避免出现泡沫返回水相现象,具有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结束语
由上可见,随着富集、分离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完善,溶剂浮选法已经在分析化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包括冶金、食品检测、废水处理、海洋开发等诸多方向,且未来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余龙,姜志峰,陈敏等.溶剂浮选-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富集废水中草甘膦铵盐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9(5).
[2]张建会,鲍长利,王玉堂等.溶剂浮选法分离富集大黄中的有效成分[J].分析科学学报,2009(3).
自2011年慕课诞生于美国并在次年引入中国后,大量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学生、教师加入慕课运动,诸多金融投资机构予以注资,更有学者称慕课是“哥白尼式的革命”。目前中国慕课学习者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省市。
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势必对中国教育局面产生影响。当前,中国慕课平台本土特征明显,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慕课网等慕课平台开始上线。一些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开始加入到慕课的制作和教学中来,好课程也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如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截至2015年已有7.3万学习者修读,在全球5000多门慕课中,排名第三。同时,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中国学习者在面对网络慕课教学时,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适应困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慕课相关实践的数量在逐年攀升,有关慕课的学术研讨活动也丰富多彩。2015年4月,以“MOOC引领中国未来教育新常态”为主题的2015(第二届)中国MOOC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机构齐聚一堂,共商中国慕课发展大势。总的来说,慕课研究紧追慕课实践的脚步,并且都处在上升期,已收获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巨大上升空间。
2.国外研究现状
就英文文献的总体来看,与慕课相关的文献总体数量并不算多:以“MOOC”为关键词获得英文文献5,680条;以“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为关键词获得英文文献39,200条。从研究主题来看,在Google Scholar检索结果中相关度排序靠前的文章大多集中在和慕课有关的课程设计、开发、技术路线等方面,也有基于不同技术呈现形式的慕课的比较研究;对慕课中的学习者、交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关注虽然不多,但这些方面已经出现很多颇有深度的思考。
二、中国学习者慕课使用现状
1.学习课程数量少,完成度喜中有忧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尽管多数同学仅学过1~2门慕课课程,且近七成都获得了结课证明,完成了相应课程的学习,但如果与大学一般的线下课程的结课率(以获得学分为标志)相比,慕课完成度仍然较低。这些学习者中不乏“觉得新鲜试一试”的态度学习,因此未能全部完成学业,而选择一些修读了更多慕课课程的学习者,他们已经熟悉了慕课学习,为完成学校学业要求或结合自身兴趣而学。但很少有学习者能够完成全部所选课程的学习,多数是完成了其中1~2门课程的学习,即多数学习者仅完成了部分课程的学习。
2.慕课平台多,选择范围广
在慕课平台中,以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慕课网这3个平台最为受关注,这3个平台也恰好是我国成立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慕课平台。此外,慕课平台的专业性也是影响使用人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述3个平台中,前两者课程资源涵盖专业较广,而慕课网是以“国内最大的IT技能学习平台”为定位的,主打IT方面的课程。
3.较差自制力成为制约慕课学习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世界纷繁复杂,一旦上网,本来要进行学习的目的可能因为其他更吸引人的(如社交软件、影音娱乐等)内容而被化解。调查中有学习者表示,受到寝室环境嘈杂、网络诱惑等因素的影响,常常难以专心学习慕课。自控力成为能否专心致志学习的重要变量,这确实是当前慕课学习者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网速慢导致视频卡顿也是一大困难,笔者在自己学习时就曾因卡顿难以在相应课时内完成课程学习,因此如何提高网速、减少乃至杜绝卡顿也是慕课平台建设者应考虑的问题。
三、当前学习者困境
1.内在困境
据调查显示,能够完成所选全部课程的学习者较少,甚至有学习者注册后从未进行在线学习。虽然许多慕课课程在推出早期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注册人数不断攀升,但最终能够完成课程学习的人数占总体学习者比例通常并不多。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数学之旅》作为该校首批上线的慕课课程之一,课程完成率仅为3%。由于慕课学习全凭学习者自愿,且缺乏监督机制,不按时学习、不完成学习产生的后果对学生影响较小,这种非强制性使得学习者很容易就中断或放弃课程的学习。此外,一些课程题目存在“标题党”的现象,学习者选修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不合适,因此,不能完成全部学习。
多数慕课课程一课时约为10~20分钟,且可以使用手机应用软件来学习,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但同时,教师不能直接观察到学生的表情、动作,不能相对应地及时改变教学内容及节奏;对于学生,没有了现实中老师的督促与监督,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干扰,降低听课效率。因此,慕课这一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由于教育背景参差不齐,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难度大,跟不上教师授课节奏,对于跨领域学习者更是如此。慕课与传统的现实课堂授课不同:现实课堂中,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问题用合适的方法说清楚,而慕课在实际的网络授课中虽然是教师讲课,但本质毕竟还是“机”,因此难以因材施教。 2.外在困境
学分和证书的承认问题是学习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如学分能否互认、证书的含金量有多少等,然而当前中国此类政策几乎是空白的。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部分学习者并不在乎是否有证书,因为他们不明确证书在求学或求职中的作用。所以,慕课工作者包括各高校乃至教育部门,应该努力推进慕课或是其它网络教育形式的专业化和认证官方化,提升证书的含金量。
慕课不是传统课程的翻印,它需要进行内容修订和结构调整以适应网络教学的新要求。于慕课而言,由于注册学习者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及基础差异巨大,需求也各异,学习者在选修课程时,并非依次选修所有课程,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已具备的基础挑选课程,由此会导致课程衔接上产生问题。
四、慕课本土化改进措施
1.课程质量整体提高
教育和网络主管部门应对课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把关,保证课程质量,也可以采取投诉或举报的方式,给不良课程以压力;构建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具体慕课课程的质量做出评价,包含由慕课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等一级指标和慕课提供组织、慕课主讲人和慕课团队等二级指标组成的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慕课健康有序发展。
笔者调查发现一些学习者在学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课程不适合自己,因此应开设试听课,让学习者先体验该课程是否符合自己设想,是否能够接受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对于课程内容感兴趣,再做出判断是否继续完成其它课业内容学习。另外,由于课程时间有限,老师很难照顾基础薄弱甚至是零基础的学习者。如果全部开设基础课程,也就无法给予想进阶的学习者帮助,且教学周期会更冗长,这不符合慕课的基本特征。因此,慕课制作者应在课程播放过程中添加相应知识背景的超链接,方便学习者快速查询不清楚的知识点,由此降低其查询的时间成本,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跟上课程进度,从而完成全部学习内容。
2.平台建设创新完善
设置课程签到打卡制,严格按照打卡进度来播放视频,以督促学习者按时完成课程,最终完成课程考试。为了防止学习者在结课前集中“突击”,建议开设学习时间限制,即每一节课限制在一定周期内观看学习,超过这一周期则取消观看学习权限。
除线上课程外,还应开设线下答疑交流课堂。线上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进行学习,教师提供在线的辅导;线下课堂是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在线上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线下给予有效的辅导,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3.测评与激励制度完善
在完成作业和进行考试时,一些学习者不遵循“诚信承诺书”,依靠各种手段查找答案。因此建设诚信系统迫在眉睫,笔者建议对在线提交的作业进行内容,防止抄袭;考试进行中禁止退出考试页面,否则视为提交试卷。针对一些学习者自控力较差,在线学习时易受到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建设课堂监督体系,如设置“插入式”提问――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进行插入式的随机随堂提问并要求学习者作答,以确保学生始终在认真学习。
在推进慕课学分和证书被社会接纳的进程中,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保证有效的制度与政策供给;高校应为慕课教育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持与配套服务,实行跨校学分互认,为慕课教育创造发展空间。推进证书与学分互认体系完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者不知道证书或学分有何用的问题。慕课考试应加强对学习者所学知识的测试,提高证书和学分可信度,建立校际统一学分转换系统,即不同高校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的方式,互相承认对方学校学习者的学分,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决心。
经过四年发展,中国慕课日趋成熟,但上述学习者不适应困境依然存在,限制了中国慕课发展。中国慕课在本土化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中国学习者不适应困境,将慕课这一舶来品顺利“落户”中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慕课的良好有序发展必将促进中国教育的进步,让更多学习者受益。
参考文献:
[1] 刘昕璐.慕课交大首期完成率3%[N].中国青年报,2014-03-21.
[2] 邱均平,欧玉芳.慕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
[3] 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关键词:农机技术;体系改革;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2.020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积极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深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促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引领农机化科学发展。
1 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保证能够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使农民的收入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且建设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能够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建设区域推广站,并对用人机制及激励体制进行创新,保证其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进行合理的布点,保证区域经济和特色经济的合理引进,并通过科学的研究,在农村中进行合理的推广,带动区域农户,促进农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同时应根据区域农业经济实际的情况来推广相应的技术措施,并进行队伍的精简,保证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推广网络的作用,对农机服务信息网络进行完善。
同时应对区域推广站进行创新,增加其功能。可以将其当做用来展示农业新科技、新成果的平台,并通过平台推广试验基地,让农民能够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在推广站上致富信息,同时及时将农机具的价格、性能、市场分布、生产需求量等信息进行公布,让农民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对用人及激励机制进行创新,保证农业推广机构的有效运行,一是应提高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人才的培养,并重视对人才的补充。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制定考核的方式,并配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成绩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二是应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并且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改造传统农业,并为一些先进的农艺技术等提供了条件,同时有利于农民文化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使得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改善了生产条件,并且减轻了农业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2 推进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创新
农机推广有社会公益性职能,深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应充分发挥政府农机推广人员的作用,保证农机推广系统的创新。目前农机技术推广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需要不断更新改革的观念,促进农机技术推广的长远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应通过信息和技术水平来拓宽服务领域,保证其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农机化经营。并且还应建立多种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农民、企业等参与到体系的改革中,实现农机推广主体的多元化,保证农机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农机服务组织应加强相关的工作内容,保证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发展,将科技成果及时的展示,充分发挥各种服务组织的功能。并且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技术交流效率。农户个体在农机技术市场交易时需要很高的交易成本,并且由于人少,无法有效扩大经营规模。但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效率,促进了农户和农机技术推广之间的联系。并且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发展,能够避免激励机制的缺位现象,并形成规范的推广模式和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农民和企业等能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去,促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建设。
3 完善农机技术推广管理模式
推广农机技术体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开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应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模式的创新,保证农机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创新推广机制,保证社会力量的充分发挥。目前农机推广体制中的市场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无法有效地完成很多农机推广工作,并且缺乏合理的利益诱导机制。除了要创新农机推广中的一些体制,还应注意提高农机推广服务质量,并将服务空间进行有效的延伸。同时应改革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模式,提高其职业素质。并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及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来让农民接触到更多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相关知识,让农民能够明白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其农业科技水平,深化农机技术推广。还应多方联动,保证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并应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工作素质,保证其能够做到文明执法,使得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不中能够得到安全的应用。同时相关农机监理人员应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4 结语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对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牵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充分了解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内容,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同时促进农民、企业等多组织形式的参与,深化农机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世华.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浅析[J].种业导刊,2011(08):60-61.
关键词:西方会计;双语教学;国际化会计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91-03
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岗位要求
“外企时代”的到来和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扩大了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对外企人才招聘网站的调查,仅美国惠普公司的亚太金融结算中心就需要超过3000名国际金融结算和会计人才,再加上中国目前的3万家外企,平均1家外企需要2个国际会计人才,近两年至少急需6万个本土国际金融结算和会计人才。那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呢?通过对用人单位网络招聘会计人才的职位描述、任职资格和要求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既精通国内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能熟练运用相关财务软件;具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企业对国际化会计人才岗位要求比例最高的前五项为拥有从业资格证书(占100%)、熟练操作财务软件(占98%)、熟练运用外语(占96%)、熟悉财经法规(占93%)、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占91%)。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应既精通我国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又熟悉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正日益深化,这就要求作为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经济活动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我国的财税法律和会计制度,同时又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国际会计准则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行信息交流时障碍最小的会计语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和披露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所必须掌握的工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已成为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首要素质。
(二)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和娴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得到迅速发展,使会计的规范领域超过国界,形成国际化趋势。同时,随着众多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相继成立,国际会计公司和会计人员的介入,促进了会计人才的国际流动。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才能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同时,随着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将进一步成为大多数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网络的运用将更进一步促进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可见,娴熟的计算机技术是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
(三)国际化会计人才应是具有跨文化思维能力、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将更加需要具有跨文化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趋同,特殊会计业务不断涌现,要求国际化会计人员判断并作出决定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会计人才具有正确的判断和敏锐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发挥创新能力,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方法。另外,我国经济将逐步融汇到全球经济中去,各国市场的变化与风险全部结合在一起,企业完全暴露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动的风险之中,因此只有具有宽阔的复合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在应对这些变化、挑战、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同时,进行有效管理、控制与核算。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学生就业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笔者于2011年4月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2006~2010届毕业生进行了有关就业去向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调查问卷为参考,在每届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位学生抽样调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其中排除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特殊的就业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学生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比例相当小,比例最高的一年也仅有6.5%的学生在三资企业工作。这隐含着一个信息:并不是很多学生能达到“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岗位要求。而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被调查的学生中普遍专业外语水平不高,根据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提供的财经系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2007级学生通过率为25.69%,2008级学生通过率为29.41%,仅有2%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学生大学英语水平不高导致了专业英语水平也偏低。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制约其进入三资企业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导致其没有能力或自信投身于三资企业工作。
导致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不高的原因可能有:(1)会计专业技术词汇并非普通交际英语,因此生词量大,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2)学生不适应专业英语课程的双语教学和中文专业课学习上的差别。他们习惯于教师按照教材逐章逐节的细致讲解,下课后基本不复习或稍稍复习就能完成作业;而双语教学信息量大,需要学生下课后认真复习,自己去仔细地体会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等。(3)缺乏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学生潜意识里对双语学习有畏难情绪,毕竟用母语学习和表达比用第二语言更轻松、自如。
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西方会计》这类双语课程时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专业术语、单词的理解上,容易忽略专业学科知识点,学生普遍感觉专业难度大,师生之间难以形成互动。特别是实操课的教学,师生间难以用英语展开交流,本来活跃的教学气氛变得平淡无味,异常沉闷。结果是学生的外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分量却大大削弱。学生对自己能否胜任岗位工作持担心和怀疑态度,严重者甚至焦虑、无助或厌学。因此,对学生而言,双语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西方会计》双语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提高《西方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明确的目的制定科学务实的双语教学内容
【关键词】 信息化 艺术类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前言:计算机技术自产生以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当前已经能够与多学科进行相互渗透和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又产生了诸多边缘学科。针对该种情况,我国包括艺术类院校在内的各大高校均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新教学理念与目标。本文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策略进行重点分析,以期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能够更加完善,培养更多适应时展需求的计算机人才。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诸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便已经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但是,包括艺术类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当中,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师资素质方面均不能够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此,必须要跟随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促使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第一,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趋向于全民化,因而比较专业的计算机人士认为应该取消或者弱化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第二,按照新课改和教育部要求,艺术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时被压缩,该方面所能够获得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并不能够发挥实际教育价值和意义。第三,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比较重视计算机工具以及相关使用方法,难以切实有效的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要应用技能。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1、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首先必须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要能够了解计算机科学,能够构建一定的计算环境,对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和表达方式熟练掌握,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为了达到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必须引导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多方面理论进行掌握,对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发展趋势等作出了解[1]。同时更要初步掌握计算机常用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集成与开发,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
2、整理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教学知识结构整理时,必须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干指导意见,将其进行层次和领域的划分。若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分为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基础、应用拓展技能三个层次[2]。其中,概念性基础主要是学生需要初步掌握的计算机基本概念与理论。技术与方法基础主要是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应用拓展技能主要是结合各个学科或者知识领域进行专业技能的结合与应用。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划分,则基本上可以分为计算机系统与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四个领域。
3、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应该明确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艺术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以及其他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具体需求,从能力、知识和素养几个方面明确课程设置原则。一般情况下需要将训练计算机思维作为整体导向,重视巩固基础,加强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其次,必须明确典型核心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多个知识模块[3]。最后,科学选择课程设置的方案。艺术类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需要更加科学的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教育团队的素质建设。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当中,更需要重视加强教育团队的素质建设。当前,我国诸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同一门课程所配备的教师较多,但是水平却参差不齐。为此,艺术类院校必须要更加重视教师团队的管理,尤其素质管理。计算机教师应该定期参与到培训和进修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只有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方能够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结论:基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我国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必须要作出积极的创新和改革,以此完善自身的教W系统,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时,艺术类院校必须要明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根据教育部以及新课改的提出的要求,科学的整理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并且要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参 考 文 献
[1]陈明兵.融入网络课程的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6(05):609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