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旅游资源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地理教学;考察活动;教学实践
一、地理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背景
地理学科以其实践性强的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知识运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甘愿担当配角,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要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启发者。
二、“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活动
1. 选择尧山的原因
旅游地理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教学中多以教师讲述、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尧山旅游资源丰富,为旅游地理教学的考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尧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地处伏牛山东段,在亚热带与暖湿带分界线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因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尧山的奇峰怪石、红叶、飞瀑、温泉、原始森林、珍禽异兽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完整的风景体系,是平顶山人的骄傲。选择此处进行地理考察活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显得亲切、真实,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在学习探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又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教学目的。
2. 考察活动的主要内容
(1)考察活动目标:①通过考察,了解尧山旅游景区整体的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组成和特点;②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尧山旅游业建设与发展的资料,认识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③通过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考察活动过程:
①准备工作。
A.确定活动内容: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考察。
B.进行分组:自愿组合,教师协调不同层次、能力组员搭配。推选组长,确定本组考察研究目标,分配每人的具体工作。
C.活动要求:收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有关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形成对考察区域的初步印象。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完成本组任务,遵守纪律,保证安全。
D.活动成果要求:通过考察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方法和技能,有什么样的感想?以小论文、考察报告、导游词等形式呈现。
②实施过程。
A.确定小组主题:自然景观考察组、人文景观考察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
B.实地考察。
a.自然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了解尧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学生进行观察:植物资源主要树种以松树为主,还有杜鹃和尧山紫荆。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如金钱豹、金雕、羚羊等,还有大量水生动物。瀑布、温泉、地质遗迹非常吸引游客。
查资料并思考:尧山地质公园形成原因及过程。
b.人文景观考察组主要内容:获知尧山旅游区的历史素材,找出尧山原名及其更名的原因。
通过查访得知尧山的历史资料:尧山也称大龙山,是尧的裔孙刘累立尧祠纪念先祖的地方,为天下刘姓发源地,又因山上众多石峰酷似人形,后史称之为石人垛、石人山。
通过查找资料得知尧山更名原因:石人山景区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的龙头,未来必将飞速发展,成为我省旅游业的支柱。然而,石人山现在的称谓不能反映出其固有的文化底蕴,隔断了历史传承的脉络,丧失了宝贵的人文气息。从品牌角度考虑,尧舜文化应该是世界知名品牌。因此,把石人山的名字恢复为尧山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经济条件对尧山旅游景区的影响,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c.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考察组主要内容:考察尧山旅游景区的交通、休闲旅游服务设施。
学生事先设计对游客的访谈内容。
调查结果:多数人认为到达景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一部分人认为景区的服务基本完善,安排较为合理;少数人认为服务点较为集中,不利于游客的及时供需。
(3)考察活动总结:
学生在考察活动中整理出实地观察的情况及结果,经过分析写成实践报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最后每位同学以论文、报告等形式写出收获。
三、考察实践活动教学的成效
1. 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地理考察活动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活动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就迫使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为导演,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2.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学生从书本里、教室中走出来,贴合实际进行考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探访、讨论分析、交流总结,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3.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尧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进行学习。首先,学生学习时心理上是愉悦的。其次,学生可以在选题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题目来进行探索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创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
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地理教育也在向前发展,地理学科本身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征,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们爱学的学科,成为能够很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门头沟区介绍;旅游资源类型;旅游资源特色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保护与管理
1、门头沟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东经115°至116°,北纬39°至40°之间。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34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
地层经过漫长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煤矿的储藏面积近700平方公里,是我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其盛产名特果品,东山京白梨,灵水核桃,龙泉雾香白杏,陇驾庄盖柿,妙峰山玫瑰花。
门头沟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老区。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就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东胡林人”。1958年正式更名门头沟。
如今,门头沟区人正以“自强、求实、团结、奋进”的精神,按照“实施三大战略,紧抓四区建设,强化一项工程”的总体要求,扎实前进。
2、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介绍
门头沟区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古老民风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境内风景瑰丽、气候宜人,文物古迹则记载了门头沟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全区共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里公园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3处,北京市市级风景名胜区2处,北京市最美乡村4个。主要旅游景点有“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
3、门头沟旅游资源评价
门头沟区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独具一格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人们一提起门头沟便想到它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宜人气候。目前,门头沟区按照版块开发和精品带动的策略,以潭戒两寺为龙头,突出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实施了旅游产业开发的“双十计划”。下文我将评价我的家乡——门头沟的旅游资源。
3.1一路与自然为伴,畅想美妙人生;一路与美景为友,领略大千世界;游在门头沟,乐在风光中,爱在山水间
“三山、一涧、一湖、一河”,让你尽情亲近自然,让你不出北京就能看到“小三峡”、“小漓江”。
北京高峰——灵山(2303 m)拥有高山草甸、牦牛、羊群,景色秀丽,是游人休闲、度假、避暑的胜地;百花山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美誉,各种名花争奇斗艳;妙峰山景区以“古刹、奇松、怪石”而闻名,山下千亩玫瑰飘香。
永定河呈“入”字形纵贯全区,沿河的小水库和坝区犹如串串珍珠,为山水增色。清水乡的龙门涧有长江三峡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庐之飞瀑,黄山之叠泉,因此人称“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
3.2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寺庙带你领略京都的宗教文化
门头沟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其主要是受到古代佛教的影响,寺庙、摹刻等遍布全区各地。作为北京最大的寺院谭拓寺始建于晋代,有‘先有谭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戒台寺名列中国戒台之首,素有‘天下第一坛’的美誉
3.3 领民俗风采,品老区文化
门头沟的民俗文化之所以璀璨夺目主要是因为其内涵丰富。其中包括有‘香火甲天下’盛誉的妙峰山香会;民间剧种山梆子戏、蹦蹦戏;民间舞蹈太平鼓;民间音乐京西古幡乐;保存了古风貌的清代村落错落有致。
因为农业旅游资源的大力发展使得门头沟发展形势愈加多样化。其农业旅游主要是让生活在都市的人群能偶尔体验一下乡村农家菜、采摘水果、垂钓等山野式的娱乐方式,从中寻得心灵的净土。与此同时,土特产的销售业一定成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灵芝秀茶庄就是依托门头沟山区茶叶、药材等而创办的成功企业,大山山货也是门头沟有名的土特产品牌之一,其销售的山核桃、柴鸡蛋、大枣成为市区人送礼的必备之选。
此外,该地区政府依托本地区丰富的物产,进而将财政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政府和农民的双赢。
总之,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可以用几个词概括形容,那就是丰富、奇特、瑰丽、珍贵,
4、门头沟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我个人认为门头沟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旅游景区关联性差,未形成组合优势。民俗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所以,我具体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潭柘寺、灵山、爨底下等景区都是在比较偏僻的山区,通向这些景区的车基本只有一辆。所以,我建议区政府可以开通旅游专线,满足旅客的需求。
2.提高人们素质,提升民俗旅游质量和档次。纵观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门头沟做得确实不如密云等区,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门头沟人的素质。所以,要想搞好民俗旅游先要改变“人”。比如举办一些讲座,传授知识和经营致富的理念。民俗旅游还要做的有特色与众不同,比如妙峰山玫瑰园,就可以提倡消费者亲自采摘,自己动手制作玫瑰饰品、精油。
3.提高各个旅游资源地的关联程度。例如效仿江西婺源开发旅游精品路线,把门头沟的旅游资源制成“套票”形式,这样做既给旅客带来实惠又可以“套牢”他们,让他们为更多的景点掏腰包,也可以为不知名的景点带来收益与口碑宣传。
相信我美丽的家乡——门头沟会建设的越来越好,旅游也将会办的蒸蒸日上,成为不折不扣的北京后花园。(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诗情画意门头沟(中英文本)[M].中国旅游出版社.
[2]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门头沟生态修复论文集[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出版.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产业带动
柳州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其经济发展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是柳州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广西工业的支撑力量。近年来,柳州市委提出的“工业立柳、强市富民”总体发展思路,体现了柳州的经济特性和城市地位,其核心是围绕工业这个龙头抓柳州经济,以工业发展的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力争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使柳州工业总产量达到800~1000亿元,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如何在充分认识广西区情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和发挥工业城市柳州对区域经济的产业带动作用,为柳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将是一个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再造“工业柳州”与旅游产业开发的联系
再造“工业柳州”与作为“无烟工业”的柳州旅游产业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自2001年柳州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后,政府认识到发展旅游产业将是“工业立柳、强市富民”、“用5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中心任务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城市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商贸服务乃至整个经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战略等影响下,对于柳州旅游产业来说,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中心,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突出品牌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使旅游系统合理协调发展,加大柳州旅游业促销力度,实现市场多元化,努力培植柳州旅游的市场竞争优势,这无疑应该成为柳州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swot分析
(一)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优势分析
在地理区位方面,柳州东临粤、港、澳,南接北部湾,西靠云、贵、川,北抵长江中下游,形成了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和东部沿海的经济区位。柳州是西部的交通枢纽,是全国唯一拥有大区铁路局总部的非省会城市。同时,素有“桂中商埠”美称的柳州,还是西部的工业重镇、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西部的重要商品集散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中转站,其商贸活动频繁,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地理和区位优势。
在旅游资源方面,目前已形成了史前文化游;历史古城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游;民族风情游;原始生态游;建筑艺术游;工业观光游;奇石文化游与现代都市旅游等独具特色的柳州旅游资源体系。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柳州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网络,各类名牌专卖店、连锁商店以及开始启动的流通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等正在柳州篷勃兴起。
在客源市场方面,据统计,柳州市2005年上半年,其旅行社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5670人次,地接的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区内各市、广东、北京、湖南、黑龙江、上海、四川等省市。同时,柳州市已经成为入境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二)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劣势分析
在旅游业结构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业结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市区、三江、融水两县相对较发达,占全市份额较大,而其他县旅游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低或呈待开发状态。
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不少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不够,旅游项目开发内容较单一,自然观光构成主要的旅游形式,且多以游客参观欣赏为主,参与体验性不强。
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柳州旅游商品虽然较多、产量较大,但市场观念淡薄、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质量问题重视不够、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高低档两极分化、旅游商品销售方式、服务水平比较低、缺少良好的售后服务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旅游的旅游发展。
在旅游促销及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促销手段较为单一,灵活性不强,宣传效应不明显,而促销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客源市场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此外,旅游服务业作为柳州旅游业的窗口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旅游系统中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比例关系不协调。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机遇分析
在旅游市场发展方面,柳州旅游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合理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资源结构、培植竞争优势、大力发展主题旅游品牌、迎合现代旅游者综合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南宁为柳州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应充分利用“南博会”的有利时机,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大对东盟主要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扩大柳州在东盟各国的影响。
另外,桂林是甲天下的世界旅游名城,旅游发展经验丰富,旅游人才众多,旅游市场发育成熟,对柳州旅游业有着很强的辐射作用。
(四)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威胁分析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确保柳州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柳州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性调整。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成长期,加之工业社会传统理念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
与周边城市、省份竞争影响方面,首先是区内周边城市的影响,现在,桂林、南宁、北海等城市的旅游产业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柳州只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与这些区内周边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利互补,其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其次是省份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影响,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相邻省份的旅游产业在相继开发,现已有相当的规模,其无论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商品包装,还是在旅游宣传上都强于柳州。
三、广西柳州旅游产业开发的策略分析
(一)完善旅游支持系统
合理的旅游支持系统是指旅游业的空间布局和住、行、游、食、购、娱等旅游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发展。为此,必须促进柳州旅游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其措施主要有:一是住宿设施方面,对现有酒店进行挖潜、改造、升级。二是旅游交通组织方面,加快柳州市区沿主要旅游线开通旅游专线车交通一体化的进程;加强与桂林、南宁、北海等市及主要市外旅游区合作等。三是旅行社发展规划方面,一方面走集团化道路,另一方面要走特色化的道路。四是要围绕旅游情趣,抓好文化、娱乐、餐饮及各类休闲服务业的发展。五是要加强具有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培养。对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充分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强旅游行业自身队伍的建设。
柳州的旅游服务还应建立一套规范的服务标准与体制,实施“cs”战略即旅游消费者满意战略。即柳州的旅游经营活动要以满意度为准绳,以游客的角度、观点来分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以游客的需求为源头;在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度上,充分考虑游客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指向;旅游服务要尽可能便利游客,使游客接受服务后能最大限度的满意。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对柳州旅游产业而言,要以旅游品牌资源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旅游产品建设。为此,必须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并推进会展业的进程。第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第二,挖掘潜力,丰富柳州旅游商品结构,如开发具有柳州特色的工艺品;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设计主题鲜明、体现自身特色、具有多品味的纪念品。第三,对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进行规范管理,改变目前柳州旅游商品的生产厂家规模较小的现状,筹建旅游商品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整体优势创出柳州旅游商品品牌,并实行生产销售一条龙。第四,形成广泛的旅游商品的销售网络,在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集散地设置旅游商品专卖店,在柳州广场、五星步行街、飞鹅商业城等位置设综合型旅游商品销售点,在各大景区(点)设置以各具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商品专卖店。
(三)塑造旅游资源品牌
突出柳州旅游资源的品牌,需要从孤立的、单一的旅游形态走向自然与人文综合的(下转第45页)(上接第54页)旅游形态。首先,进一步做好柳州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类整理;其次,紧紧围绕柳州市旅游总体布局,在全面开发柳州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以突出重点、做好精品为原则,突出品牌资源,形成各种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柳州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齐备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的特点,不断改造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及内涵,开发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
(四)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培植柳州旅游的竞争优势,加大对柳州旅游资源的促销力度是当务之急。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采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现代手段,增加宣传促销深度和广度;建立政府部门宏观旅游形象与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市内外、市区与各县相互配合,旅游、外事、外经贸、文化、新闻等部门紧密结合的旅游宣传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巩固和发展传统的、基础的港澳台客源市场,积极拓展外国人客源市场;并以华南地区为重点市场开发,同时主攻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环渤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旅游市场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1]林峰.柳州旅游营销及项目策划考察报告1、2、3[z].绿维创景,2005-10-28.
人物档案:
顿珠拉杰,男,藏族,1964年11月20日出生于那曲聂荣。198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同年7月开始从事苯教研究。已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札芭岭扎——译注》课题(藏译汉)、中国藏学中心宗教研究所课题《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社科院研究课题编写《苯教文化大词典》,目前承担着那曲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象雄文化长廊》编写任务。先后参加过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国际藏学研讨会。
苯教,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
藏文文献记载,苯教发源于象雄地区(今阿里境内)。由于古代政治、历史、宗教等原因,长久以来,人们对象雄文明知之甚少。很多人认为在佛教传入之前,没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化愚昧落后。一些研究藏地文化的学者,简单地把苯教理解成“鬼神崇拜”、“杀牲祭祀”、“巫术”或“黑教”。苯教,和那些风化的遗址,颓垣的宫殿一起,湮没在历史的流沙之中。
但人们并不缺少对苯教的好奇,散落在青藏高原上有关苯教的传说,就像天上的星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佛教传入之前,青藏高原早就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象雄文明,而苯教与象雄文明息息相关。但苯教究竟源于何时?又散布在的哪些地方?人们的了解还十分有限。直到《苯教简史》一书,以深入浅出的叙述,梳理了苯教的来源、发展和现状,使人们对苯教有了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认识。
写作此书的人正是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顿珠拉杰。他与中央民族大学的才让太教授共同完成的《苯教史纲要》也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从牧童到专家
1964年,顿珠拉杰出生在藏北聂荣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和其他的牧民小孩一样,他早早地学会了放牧,每日早出晚归,所见的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景象。
直至1975年,11岁的顿珠拉杰才走进县里上学。凭着聪慧的语言天分和勤奋好学,1982年,顿珠拉杰被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录取。毕业论文中,他对苯教祭祀神山的仪式做了简单的分析。这大概是他与苯教最初的缘起。
1986年7月大学毕业,顿珠拉杰分配到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从事原始宗教——苯教研究。至此,他真正走进苯教这个浩瀚的海洋。
史书上,关于苯教的记载并不多。藏民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在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由于那时“吏治无文字,结绳齿木为约”(《新唐书·吐蕃传》),史学界对藏族原始社会的详情至今没有清晰的认识。苯教发展的历史,也是若明若暗。更多的关于苯教的传说在民间。顿珠拉杰意识到,从民间的传说和典故中,可以找到苯教发展的线索。
来到社科院不久,顿珠拉杰就去了那曲巴青县阿冲寺,在这座苯教寺庙,他呆了足足一年,和老僧人同吃同住。
这仅仅是开始。之后的岁月里,他常常奔走于各个苯教的寺院之间,宿在寺庙是家常便饭。苯教的寺院有其独特之处,大部分建在远离交通干线的偏僻山沟里。这意味着艰难的道路,清苦的生活。1989年去当惹雍错,没有班车,只能搭便车,从那曲到当惹雍错坐了三天卡车。从曲措寺沿当惹雍错湖边骑马骑了两天才到达文部南村,路途中考察了玉本寺、吉松和琼宗遗址。在那里,他和老百姓一起吃住,听他们讲传说、典故,每天喝酥油茶,吃糌粑,几乎没有蔬菜,生活清简至极。
和外国学者的考察历险
毕业1年多,顿珠拉杰遇到了一个机缘。法国藏学家、伦敦大学博士卡尔梅来到,社科院派他陪卡尔梅一起去林芝地区调研,那里的工布苯日山是座苯教神山。他们一起在苯日神山呆了1个多月,至此,他和卡尔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4年,卡尔梅给他来信,说在挪威有个苯教甘珠尔经编目的项目,问他去不去,他不假思索地回信:“我去”。一直等到1996年,项目才落成。这个项目由奥斯陆大学教授著名国际藏学专家怕·克瓦纳为组长,10个人的小组,两个中国人,顿珠拉杰是其中一个。在挪威一年,他和课题组共完成编目192卷苯教经书。
此后,顿珠拉杰进入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圆满完成学业,从挪威回国,新的机缘又降临了。一位美国的自由学者约翰·文特森,邀请他一起做一个考察西北部地区象雄文化遗迹的项目。
【关键词】甘南;民族民间美术;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州位于我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旅游气候适宜,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的地区,甘南丰沛的降雨使甘南形成了丰茂的原始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原草甸景观,使甘南成为生态旅游的胜地。
1 甘南旅游经济现状
甘南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受配套硬件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虽规模小,档次低,却已显示出相当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甘南旅游业已今非昔比。甘南旅游业无论在游客人数上,还是经济收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资料显示从1993年-2004年共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5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9亿元,年平均增长36.6/%、25.7%、46.8%。
2009年至2011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52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1.21亿元,其中:2011年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1亿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1%和379%,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
2005年到今天是甘南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宣传促销成效显著,行业管理不断提高,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产业地位日趋显著。目前,全州有“农家乐”600多家,具有较高档次的“农家乐”287家,日接待能力达8500多人次,每户年均收入2.78万元,最高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在新世纪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甘南旅游业已成为甘南州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年以来,甘南州七县市新增“农家乐”177户,目前,全州“农家乐”达到650家,另有宾馆饭店178家,国内旅行社7家,旅游景区漂流点3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企业18家、旅游游艇服务公司1家,各类旅游从业人员达1.4万余人。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政府加大对旅游的投入;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已相继完成并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2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
由于甘南自然条件复杂,生活环境特殊,地域文化独特,藏民族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构成了自己特有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空间,形成了独立的区域性特征,由此也形成了甘南自身文化特色,培育出众多带有鲜明特征的民间艺术形式。
2.1 甘南民族服饰
甘南是个多民族的区域,这里居住着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具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和独特的民族传统习俗,特别是民族服饰文化和服饰艺术。在这些民族中,特别是藏族服饰,工艺精美、种类繁多,在这里就以藏族服饰为例加以介绍,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无论喜庆欢宴,还是节日集会,甘南各族儿女总是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尽显风采。
2.2 甘南民族绘画艺术
(1)壁画
甘南壁画属佛教文化,所有寺院经堂、佛殿四壁,都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甘南壁画吸收了中国、印度、尼泊尔和青藏的艺术风格,色彩鲜丽,对比度好,线条均匀,富于图案和装饰意味,并大量运用描金、贴金、磨金手法,使壁画满壁生辉。拉卜楞寺的壁画多绘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多用矿物颜料,经久不变色。正月十三,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高高挂起,叫“晒佛”,围观瞻仰的人人山人海,不计其数。
(2)布帛画
藏语称“唐卡”。唐卡画是彩锻装裱的卷轴画。唐卡画是藏传佛教绘画中的另一种工艺品,为藏民族所独有。甘南唐卡画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一幅画是一部故事、一部传说,被称为藏族“历史画卷”。
(3)工艺装饰画
装饰画形式多样,以实用性见长,将色彩对比强烈的图案、画面绘制在住房门、窗、檐、柱及柜、桌、橱上。内容丰富多彩。主要以传统的山水花卉、禽鸟虫鱼、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绘画技法以工笔重彩为主,辅以中国水墨画的烘染、墨晕等技法。
总体来看,甘南少数民族绘画既多姿多彩,个性突出,又表现出共有的质朴清新、明朗大方的审美趣味。
2.3 甘南雕塑艺术
(1)佛像雕
甘南佛像雕塑可分为雕刻佛像、泥塑佛像、陶瓷佛像3类。各类铜制、泥塑、木雕的佛像一般都镀金并镶嵌珠宝、珊瑚、玛瑙等,光泽鲜艳,雅美华丽。各寺院佛雕的艺术造型有传统佛陀型、菩萨型、佛母型、明王型、空行母型、众金刚类。
(2)建筑雕塑
甘南雕塑广泛应用于寺庙建筑。其种类有镏金铜雕,如佛殿屋脊的吉祥兽、等;木雕;如梁、柱、斗拱、门楣等;砖雕,如墙面、墙头等;石雕,如柱基石、石兽等。民居雕塑多用于柱、门楣、掮等处及室内装饰等。建筑雕塑艺术工艺超凡,地方特色浓烈,造型古朴典雅。
(3)酥油彩塑
即“酥油花”。酥油花,是将酥油调上各种颜色,塑造成各种人物、花卉、山水、建筑、飞禽走兽及佛经故事。甘南各寺院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酥油花工艺精巧,色泽鲜丽,棱角分明,比例匀称,形象逼真。
(4)洮砚雕刻
洮砚与端砚、歙砚同负盛名,为中国三大名砚,享誉国内外。洮砚具有石质坚细莹润、色泽雅美。绿色中含有水波纹,发墨细快,不损笔,倾墨不干不冻等优点。自古以来,深得文人墨土之称赞和珍爱。洮砚技艺自成体系,圆透、高浮、浅浮雕等综合统一的整套雕刻技艺,雕刻出融诗词、书展、绘画于一炉的宏观场景画面。深受中外游客的称赞,馈赠之佳品。
3 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促进甘南旅游经济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注意综合性开发,达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从食、行、住、游、购、娱这6大要素着手,并通过政府支撑,市场运作,建立起“一个市场,三个中心”,即现代化旅行社市场、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积极开发研究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旅游(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92页)购物,促进甘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3.1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在甘南旅游经济中的地位
在旅游中,除了欣赏歌舞,领略风土民情和大自然风光外,购买旅游纪念品也是旅游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旅游纪念品的购买,丰富了旅游的兴趣,同时在返回之余,见物生情,能增加多少美好的回味。在社会和家庭现代化激进的今天,它为家庭的装饰又增加了一道风景。
3.2 加强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研究,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甘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对旅游产品中的美术工艺纪念品的开发应重点突出甘南民族特色,引进国外高科技的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工艺,多渠道引进资金,全方位共同开发、研制,生产高品位,上档次,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促使甘南旅游纪念品上一个新台阶。因此在研制美术工艺品中应注意突出以下的特性:
(1)民族性
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民族信仰、地域风俗上。甘南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之间呈现为相对分离的状态,其民族风俗大相径庭,不尽相同,由此而衍生的文化事物千姿百态,异常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体系,因此它出现的很多工艺美术品也丰富多彩,有反映自然崇拜的,有反映图腾崇拜的,也有反映祖先崇拜的。因此,在选用民族工艺美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时,一定要考虑到工艺品的民族特性,比如藏族唐卡艺术,其内容、造型及设色最具有民族性。还有酥油彩塑、面具裱塑不仅有它的神秘性而且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
(2)古朴性
由于旅游的客人大多数都来自于繁华的都市,都市生活中高楼大厦,宽阔的大道和奔驰的车辆,滚动的霓虹灯和动漫的图画布满了整个脑子。他们从城市来到旅游之地,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绿色、古朴的村寨。对于旅游工艺品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啸繁华的画面,而是古朴粗犷的符号。因此,美术工艺品的古朴是旅游者选择之首。
(3)实用性
对于旅游者来说所购的旅游商品除了有民族性和古朴性的个性突出,值得收藏外,而旅游品的实用性更是收藏的动态表现,因为实用,它使旅游品增加了又一道功能,而这一功能会使这旅游品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是赠送亲友的佳品,如甘南卓尼的洮砚和民间刺绣等。
(4)纪念性
纪念性,旅游商品除了它的民族性、古朴性、实用性外,有些旅游商品还需标注旅游景点,而产生特有的纪念性,正如甘南的拉卜楞寺,甘南的尕海湖、则岔石林等,美术家可以利用当地材料资源设计一些工艺品,作为旅游景点的旅游商品,尽量与实用性联系起来,达到完美统一。
4 结语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甘南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甘南作为旅游资源丰富,西部旅游的热点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甘南旅游资源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认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与旅游开发对甘南经济发展的意义。组织美术研究人员利用甘南民族美术资源和地方物质资源,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开发甘南民族民间美术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使甘南旅游业再上一个台阶,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提高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推动甘南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南州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甘南州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R].2011-10-10.
[2]甘南州年地方史志办公室:甘南州年鉴1990―2000[M].合作:甘南藏族自治州出版社,2001.
[3]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4]杨晓辉.甘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M].甘肃:甘南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开发 特色 文化旅游 产品 发展 福建
一、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福建持续成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经济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福建旅游产业将进入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全国十二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凸显了在未来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以福建为主的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作用。福建省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结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提供支撑。”
根据《福建年鉴2009年版》统计,2008年全省接待游客8855.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93.19万人次,增长9.1%,外汇收入约23.93亿美元,增长10.3%;旅游总收入约1014.55亿元,增长1.1%。全省现有655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60家,进入全国百强的5家;厦门建发国际旅行社由2006年排名28位跃居至第20位。全省现有星级饭店433家,其中五星级14家,四星级76家。截至年底,全省共评定绿色旅游饭店58家,其中,获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的26家,获银叶级绿色旅游饭店32家。2009年全省共接待台湾同胞98.47万人次,增长22.9%;旅游外汇收入23.93亿美元,增长10.3%。2010年7月15日福建省旅游局公布全省旅游上半年经济分析数据,1至6月,全省累计接待旅游者534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2.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6%和16.5%。借助动车、世博的“双轮驱动”,赴台游、乡村游、自驾游全面发力,海峡旅游焕发出全新的活力。据悉,上半年,全省景区接待国内游客519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8%;接待入境旅游者153.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其中接待台湾同胞49.2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07.42亿元,同比增长16.4%,外汇收入13.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
从2005年开始,福建省每年举办一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至2010年,共举办了六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是两岸四地旅游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已成为对台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秉承海峡旅游合作共赢的主题,推动旅游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以此来造福于两岸的民众。
二、福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我省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抽样调查显示,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1、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总体实力不强。总体上看,我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如果用一个产业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我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与一些旅游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2、产业发展的均衡性及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问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类型单一,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状态。旅游开发水平低,缺乏大手笔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满足不了现代游客的多种需求。旅游企业结构不合理,小、散、弱、差的现象突出。各地文化旅游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不适应市场需求,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市场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能力差。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文化管理体制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福建省仍处在文化体制的改革阶段,原来的体制中所采用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出多门,分工不明确,文化管理缺乏活力与生命力;在建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创新、自我生存能力。文化产业人才奇缺。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福建文化系统和社会上的文化经营人才极度缺乏,文化生产者的水平也普遍不高,文化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足。由于人类的无知,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源、文化宝藏呈现于人们面前时,却无人知晓,尚未意识到其中的稀缺性与珍贵性,被人们无情地践踏,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而对于一些民间文化、传统工艺等,却缺乏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投入上的重视,导致了这些文化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造成了极大的遗憾。福州民间的一些竹编手工艺,如竹编摇篮、藤椅、竹躺椅这些工艺品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儿时的回忆,远不如现代家居的产品时髦、美观,自然鲜有人问津。竹编店在店租高涨的时代,在闹市里渐渐隐去。由于赚不到钱难以维持,年轻人不喜欢学传的竹编手艺,久而久之面临失传。
5、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足。涉台文化遗产是台胞寻根谒祖、朝圣观光和吊唁先人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海峡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开展涉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交流,深入发掘、展示和宣传涉台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抢救保护相关文化遗产,推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级、省级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更多的涉台文化遗产零散地分布在福建省各地。目前涉台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而市县级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管理人员、经费不足,导致有些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二是基层文物由于是依靠民间集资抢救、维修,没有足够资金请专业古建筑维修人员,没能有效地还原历史风貌,有些文物的保护维修甚至是破坏性的,降低了文物的价值。三是一些涉台文化遗产由于历史原因,被分配给单位或个人用于办公或居住,按照生活办公需要进行随意装修,而没有按照文物的要求进行保养维修,建筑破坏严重,没有政府出面很难让这些单位或个人搬迁以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
6、政府引导力度仍然不够。政府要着重对文化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建立行业的诚信。同时要注重文化旅游产业的品牌树立和宣传,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
三、如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福建文化旅游产业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未吃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率先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目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福建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尽早开放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比如:
1、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2、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推出“闽台茶香游”。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推出“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3)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人民政府网,fujian.省略;
(2)《文化与旅游结合 福建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福建日报》2010-9-14;
(3)《台湾旅游业考察报告》,第一省略;
2.比较复变函数与二元函数的分析性质潘伟云,PANWei-yun
3.《代数术》翻译出版后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李亚珍,LIYa-zhen
4.Proteus软件在远程控制系统中的设计和仿真应用高宏平,GAOHong-ping
5.浅谈黑客攻击与防护策略魏晋强,WEIJin-qiang
6.硬盘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康连唐
7.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导出看牛顿科学的思维精神刘平昌,LIUPing-chang
8.几种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张金爱,ZHANGJin-ai
9.酒花成分及其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对啤酒质量的影响赵建英,ZHAOJian-ying
10.浅谈城市绿化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吕梁城市绿化为例郝艳林,HAOYan-lin
11.荧光染料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张改清,席小莉,ZHANGGai-qing,XIXiao-li
12.浅析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刘艳玲,张振豹,LIUYan-ling,ZHANGZhen-bao
13.减压塔填料腐蚀的研究与防护赵津,刘明冲,李,ZHAOJin,LIUMing-chong,LIHong-jun
14.论工程施工项目资源管理高全顺,GAOQuan-shun
15.处理钢筋位置冲突时的原则与技巧贺晨云,HEChen-yun
16.对悬挑构件在建筑工程中的抗倾覆性探讨刘辉,LIUHui
17.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薛东平,XUEDong-ping
18.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基于就业竞争视角的研究成桂英,CHENGGui-ying
19.山西崛起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邰春丽,TAIChun-li
20.谈两种不同翻译类型中的文化对等问题温晓芳,WENXiao-fang
21.浅析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郭惠香,GUOHui-xiang
22.《宠儿》中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手段及其艺术效果薛泽芳
23.从一则真实案例看民事诉讼中录音证据的效力张艳军,ZHANGYan-jun
24.浅谈《机械制图》与《AutoCAD》的融合式教学邱炎儿,QIUYan-er
25.浅谈打比方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任晓芳,RENXiao-fang
26.开放式问题对话教学法初探王玉凤,WANGYu-feng
27.浅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中的语篇连贯性刘英,LIUYing
28.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探讨罗春雁,LUOChun-yan
29.规范党政机关秘书管理工作的思考张议,ZHANGYi
30.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之我见王艾,WANGAi
31.中等职业学校图书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馆改革浅议张永宁,ZHANGYong-ning
3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王婧,WANGJing
33.吕梁市离石区中学开展篮球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瑞,LIURui
1.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柳林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思路与对策薛保平
2.实践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发展繁荣县域特色文化的思考刘建国
3.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刘建国,杜培忠
4.柳林民间剪纸初探白航
5.柳林近代民间对联摭谈王还成
6.《下柳林》与《柳堡的故事》的比较研究吕世宏
7.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张生高,张艳梅
8.刘菊初先生教育思想初探张艳梅,张生高
9.贺昌的文化情结穆生高
10.贺昌早期革命思想形成初探刘晋生,柳桂英
11.蔺·定湖·孟门历史考刘廷奎
12.柳林三镇历史寻源刘廷奎
13.孟门:研究晋西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车爱国
14.天下黄河第一门——孟门——黄河"史前洪水"与"禹凿孟门"考孟繁仁
15.逝去的辉煌——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现和发掘高继平,王京燕,孙卫华
16.柳林镇"铸造遗址"与"青龙铸造业"关系初考杨继平
17.柳林高红遗址所在地考李国大
18.香严寺砖雕艺术初考杨继平
19.香严禅院自唐来——全国四大香严寺考察报告香严寺研究课题组
20.山西高红文化具有独立命名的必要性张生祥
21.柳林县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特征分析孙卫华
22.柳林清河世纪变迁陈保华,陈伟,杨永珍
1."语言自觉"的呐喊——评李锐创作中的语言意识康志宏,KANGZhi-hong
2.支配式合成词研究程艳花,CHENGYan-hua
3.《人生》文本的多重含义詹歆睿,ZHANXin-rui
4.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刘亚琼,LIUYa-qiong
5.《幕间》历史再书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写中的狂欢化因素李京霞,LIJing-xia
6.谈肖邦《前奏曲》op·28号的音乐结构的共性与个性张彩霞,ZHANGCai-xia
7.论中国"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王芳,WANGFang
8.略论高昌回鹘王国多宗教共生并存的原因答小群,袁升祺,DAXiao-qun,YUANSheng-qi
9.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宗教调适与和谐社会建设——兼论宗教观孙琥瑭,梁建军,SUNHu-tang,LIANGJian-jun
10.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郭清娥,GUOQing-e
11.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李爱保,LIAi-bao
12.《资本论》商品伦理思想初探张雷,ZHANGLei
13.剥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留——何川洋事件的法理思考李慧,LIHui
14.论遗失物拾得人权利制度完善武瑞荣
15.浅谈社区矫正的价值、问题及对策——关于未市甲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宋立军,SONGLi-jun
16.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综合调研报告——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贺晓娟,HEXiao-juan
17.市民健身动机、参与程度和坚持性的研究薛向荣,窦彦丽,杨广艳,XUEXiang-rong,DOUYan-li,YANGGuang-yan
18.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技艺刘守文,LIUShou-wen
19.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李春兰,LIChun-lan
20.星级酒店管家人才走向国际化的双语教学策略双建萍,SHUANGJian-ping
21.从就业视角审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薛萍,XUEPing
22.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与体会邢仁清,张军,XINGRen-qing,ZHANGJun
23.无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张改清,ZHANGGai-qing
24.浅论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与特色——从《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办刊思路谈起赵元,ZHAOYuan
25.论新闻的真实性李小娟,LIXiao-juan
26.杜邦分析体系及运用刘便娥,LIUBian-e
27.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几点思考雒守丽,LUOShou-li
28.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的再认识康美荣
29.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之探讨王伟
30.简评《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剑桥中国晚清史》赵清明,ZHAOQing-ming
31.新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资源研究——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袁琴琴,高春燕,YUANQin-qin,GAOChun-yan
32.浅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白润连,BAIRun-lian
33.浅谈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侯建平,秦葆丽,HOUJian-ping,QINBao-li
1.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治侯润珍,HOURun-zhen
2.浅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李小文,LIXiao-wen
3.地域文化对性格的影响——以吕梁人为个案研究张守春,ZHANGShou-chun
4.山西离石话古词考证张颖,ZHANGYing
5.《周易·说卦》与原型理论杨星丽,YANGXing-li
6.哲学视野中的《周易》思想王卫斌,WANGWei-bin
7.从"三仙姑"形象透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杨丽,YANGLi
8.气清神远风格独特——田文海小说风格品读孙小彬,SUNXiao-bin
9.从"庄周梦蝶"浅析庄子的悲态心理杨铠瑞,YANGKai-rui
10.简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闫俊平,YANJun-ping
11.浅析《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对婚姻的影响张小瑞,ZHANGXiao-rui
12.试析基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困境——兼论我国民主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与路径选择王亚琴,WANGYa-qin
13.依法治校是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石秦红伟,QINHong-wei
14.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陈海霞,CHENHai-xia
15.探析高校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措施张银爱,ZHANGYin-ai
16.浅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组建方法范冬梅,刘金,薛淑萍,FANDong-mei,LIUJin,XUEShu-ping
17.浅议教师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冯军平,郝慧芬,FENGJun-ping,HAOHui-fen
18.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任月花,薛爱锋,宋慧平,RENYue-hua,XUEAi-feng,SONGHui-ping
19.刍议高等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薛泽芳,XUEZe-fang
20.浅谈英语专业阅读教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学薛晓萍,XUEXiao-ping
关键词: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58-02
0引言
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定居是前提和基础。1987年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实施了“2871”项目,率先安排379户牧民实施定居,开始了新疆牧区定居工作的篇章。2008年阿勒泰市全面启动定居兴牧工程建设,计划到2018年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工作。牧民定居工程与安居富民工程让牧民“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是一直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本文对阿勒泰市牧民定居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阿勒泰市游牧民定居工程概况
阿勒泰市地处阿勒泰山脉南边,境内地形东高西低,呈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可分为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山间冲击平原区,是典型的温带干旱气候,天然草场分布广泛,畜牧业产值在当地农林牧渔业产值里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
2005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阿勒泰市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同时紧抓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游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经过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按照“定得下、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和实现生态、经济发展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天然草场生态恢复及可持续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等三方面综合规划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和“四个不落后”建设,确保质量第一、功能齐全,保证10年、20年不落后,并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对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选址、住房布局等进行详细规划设计。
阿勒泰市1986年实施的“2817”定居项目开启新疆牧民定居的先河,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探索出三种不同定居模式即:集中定居、插花式定居、分散式定居,而目前主要采取向城镇集中和连片集中定居。
2009年之前阿勒泰市各乡镇主要采取插花式定居模式,共计定居牧民1605户。除2009年建设阿苇滩镇640台地160户、阿拉哈克乡阿克齐100户、阿苇滩镇哈拉布宫60户、阿拉哈克乡窝依玛克64户、喀拉希力克乡窝依玛克村55户、红墩镇布铁吾尔格40户等6个定居点较大外,其他采取插花式定居。从2010年开始实施集中定居,2010年在克孜加尔(640台地)新建克孜勒别勒村、克孜勒喀巴克村和阿克别勒村3个牧民定居村,每村200户,并扩建阿苇滩镇毕依克哈巴克村,新增60户,共计实施牧民定居660户。2011年,实施牧民定居512户,其中640台地阿勒玛勒村200户、北屯镇300户、拉斯特乡斯德克村12户。多数牧民定居点户均配套50亩的饲草料地,少量的定居点配套100亩、80亩牧饲草料地。截止2011年底,全市统计在册牧民6859户,30067人,已完成定居2777户,11108人,定居率为40.49%。
阿勒泰市按照“定的下,稳得住,能致富”的思想指导工程建设,各年投入巨资严格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建设牧民定居工程,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了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一些地方由于规划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设施配套不齐全等原因,导致定居工程出现了一些不利定居和发展现象。
牧民定居工程资金数额巨大,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筹集而来,政府资金压力大,而牧民自筹资金数量相对较少,但相对于经济实力薄弱的牧民来说,筹资压力大,牧户主要选择如60、80、90、100平米的户型,价格一般都在3万、5万、8万、10万左右,许多牧民因缺乏资金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后续生产生活开展困难。
牧民定居后生产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种植业、兼业、经商等行业,改变了单一的收入来源渠道,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水平。在牧民定居建设现行成果下,对牧民在纯收入方面的差异将牧民定居点相对分为好、中、差,按照1:1:1的原则筛选定居点,在阿勒泰市牧民定居办公室专家的分析下,选取了巴里巴盖乡鲁旺塔斯村、切尔克齐乡坎格村、阿苇滩镇卡拉干德村。通过调研上述三个牧民定居点,发现牧民定居工程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总结出阿勒泰市当前牧民定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2阿勒泰市牧民定居中存在的问题
2.1牧民自筹资金压力较大
2012年牧民定居政策补助力度加大,国家补助3万元,自治区补助1万元,吉林援疆补助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万元,共补助7万元。而筹建80平米标准的居舍需要8万元左右,60平米的居舍需要6万左右。近年来,建材物资价格普遍上涨,房屋建设成本随之增加,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补助,但是牧民每年缴纳的资金逐年上升,极大的加大了牧民负担,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目前阿勒泰市仍有许多牧户为无房户、危房户、重疾户和重灾户等,大部分牧户自筹资金较为困难。现已定居的年轻牧民是从父辈中分家而来,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资料、独立的经济收入或者拥有较少的经济收入;重疾户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巨额的费用迫使牧民大量变卖牲畜,导致收入减少,通过银行借贷、亲朋好友资助等维持生计,筹集定居资金非常困难。
2.2人工饲草料地严重不足
当前牧民定居的基本思路是“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人工饲草料地是全面实现牧民定居的关键。各定居点定居时间不同,人工饲草料地数量也不同,定居较早的牧民家庭饲草料地为100亩,后定居的牧户多为50亩饲草料地,还有部分定居牧民家庭20-30亩。专家估算定居牧民走上致富道路至少需要100亩土地,而大多数牧户人工饲草料地为50亩;政府提供的土地较为粗糙和贫瘠,表现为地力不足、实行轮作,需要牧民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才会有较好的收益。饲草料地是制约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牧民定居后发家致富的重要因素。
2.3缺水问题严重
阿勒泰市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4.5摄氏度,降水年均191.3毫米,年均却达蒸发量1682.6毫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都取决于水利工程,大量水利枢纽、开发草原、打机井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定居点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牧民生产和生活。一方面是生活用水,定居点居民用水网建设不足;另一方面生产用水分为饲草料地灌溉水和牲畜用水。灌溉渠网在有些定居点建设中大量不足,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渠道不防渗,硬化程度不够。此外,定居点饲养的牛羊也得不到饮水保障,这严重制约了阿勒泰市牧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4定居牧民补助发放问题
在对一些牧民定居点调研时,定居点的牧民普遍反映政府在定居前宣传的一些补助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比如大棚补助、退牧还草补助等补助款近2年都没有发放,引起很多牧民的不满,渐渐对地区实施的民生工程——牧民定居工程不满。牧民由于在定居时缴纳了大量资金,本身可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缺乏足够的资金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补助款项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是继续开展畜牧业生产、种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牧民致富之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不少牧户,由于缺乏补助款,生活非常艰难,勉强度日,生产经营更是无力发展。
2.5定居点环保问题开始显现
建设定居点时政府都有考虑周边环境,向定居牧民提供拥有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但因有个别定居点离市区近,出现环保问题。如有一个定居点,离定居点大约四百米有一个砂厂,砂厂工作时砂尘遮天蔽日,砂粒直接飞到定居点各户家里,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并且砂厂工作时机器轰鸣,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使居民无法正常休息,影响大人与孩子的工作和学习,间接引起当地牧民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影响到牧民定居后续工作的开展。
2.6牧民定居经济增长缓慢,缺乏较强的经济增长点
牧民定居后,经济收入增多,但生产生活支出也增多,家庭纯收入变化不大,增长缓慢,没有获得定居工程预期带来的经济效益,引起一些牧民定居后又回到山里继续游牧。由于各种因素牧民定居点大部分都不太适合于农耕,也完全不适合于游牧,这从大体上造成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相当大的难度,加上政府和牧民改造生存条件有限,种植业和畜牧业是牧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都走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尚未走上集约化、产业化农业,人均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不高,导致整体牧民收入增长缓慢,除了个别地域有主要经济作物,比如巴里巴盖乡的哈密瓜产品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支柱,整个地区牧民缺乏强劲的可持续的经济支柱,带动牧民致富,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牧民定居后收入下降的状况。经济增长缓慢,严重挫伤了牧民定居积极性,也引起了已定居的牧民继续游牧,或者出现半定居状态,加大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难度,也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不适应,政府要考虑在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扶持一些优势产业,作为当地牧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大幅度带动经济收入增长。
3对策建议
3.1各级政府加大牧民定居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是加大补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税收收入的提高,政府在财政上有实力加大补贴力度,减少牧民对定居工程的投入资金,使牧民在定居后留有较多的资金从事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尽量避免牧民因定居而大量变卖牲畜,导致定居后无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该特别重视重灾户、年轻户等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专项措施研究具体对策,重点向中央多争取财政或者项目支持,设置专项资金解决问题。
3.2大力加强饲草料地建设
目前大多数定居点缺乏足够的标准质量、数量的土地,每户能够浇水灌溉的土地都不足50亩,土质差、产量低,直接影响到饲养牲畜的数量,关乎牧民的经济收入,影响到牧民的发展。市政府重点开发五个灌溉区,大力开发高产、平整化、条田化、林网化土地,满足对土地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高效人工饲草地建设,扩大人工高产种草面积,推行圈窝地种草和半人工草地建设,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建立饲草料基地,为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保障,又能减轻天然草地压力,还能提高牧民收入。
3.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开发规模和人畜饮水需要,做好水利规划新修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和渠道、干渠、支渠等引水工程,搞好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渠道改造,防渗、硬化,为饲草料地提供稳定灌溉水源;在人工饲草料地生产利用中推广高标准节水技术,实行以节水为主的方针,节约用水、高效利用,确保人工饲草料地高效灌溉;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须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为前提,不得过度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并注意各水利工程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3.4政府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必须按照牧民定居政策规定的要求,将补贴直接发放到牧民的手中,严禁各级政府截留、晚发或者挪作他用,对尚未发放的补贴尽快发放,并采取补偿措施消除牧民不满情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定居点周边建设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工厂等,损害了定居牧民的身体健康,与牧民定居政策的宗旨背道而驰,须采取实际行到来清除严重危害环境的污染源,保护牧民来之不易的生产生活环境。
3.5大力加强后续产业的开发
(1)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政府必须大力开发相关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持续开发后续产业,调整畜群结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措施,建立养殖小区,对牛羊牲畜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大力开展牛羊育肥业,重点做大做强阿勒泰羊、阿勒泰牛,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实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都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战略,产业链上相关利益方结成利益联盟,共同维护产业链的发展壮大。种植业以巴里巴盖哈密瓜为代表,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农业协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畜牧业以阿勒泰羊为代表,选取优良品种,开展育肥,建立畜牧业协会,扩大市场竞争力,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3)以旅游业为代表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哈萨克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等,将阿勒泰市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综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区域商贸服务、信息物流、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
(4)实施科技推广与专业人员培训工程,加快人才流动与转移,重点抓好畜禽改良、快速育肥、暖圈饲养、疫病综合防治、草地改良、长草短喂、短草槽喂、“三贮一化”等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在定居点的推广普及,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率。坚持“牧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在牧区利用冬闲时节深入定居点开展诸如“科技之冬”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畜牧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科学养畜技术、有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型牧民,成为农牧业生产中的骨干力量。目前牧民经培训产业转移的人数较少,工作途径小,加大牧民培训与转移,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未来30%的牧民转业从事非农工作。
参考文献
[1]蒋志清,朱美玲.新疆木垒牧民定居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J].价值工程,2012,(8):1-3.
[2]郭文慧,宗卫征.当前新疆游牧民定居及新牧区建设调查研究——以塔城地区额敏县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2-36.
[3]宋哲.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切实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调研[J].中国经贸导刊,2010,(23):54.
[4]闫海龙,张永明.关于推进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7-39.
为加强左云和路桥友好县区之间的了解,寻求在更新层面和更深领域进一步推进两县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应左云县委、县政府的邀请,2008年6月18日至21日,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金志率区四套班子领导代表、部分区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代表等15人,赴山西左云县参加当地“两会一节”活动,并到大同市周边、平遥县等地考察,重点考察当地自然生态、社会人文、古城保护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此次考察时间紧凑,行程较长,左云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原风光、生态地貌、深厚人文、丰富资源,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发深思,启示良多。
一、考察地概况
(一)左云县:左云县古称武州,位于山西省西北边缘,地处晋冀蒙三角地带,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大同市54公里,西去呼和浩特市120公里,是山西通往北部边陲的门户。左云县辖3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其中农业人口9.3万。
左云资源禀赋优越。探明矿产资源有煤炭、高岭土、粘土、石灰岩、浮石等,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且品质优良,储量约100亿吨。现有各类煤矿174座,年生产能力在1200万吨以上,属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县。拥有天然牧坡和人工草地38万亩,畜牧业成为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独树一帜,是优质燕麦、甜荞、豆类、谷黍、土豆、胡麻等小杂粮主产区。全县林业建设卓有成效,有林地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32%,1995年跨入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行列。左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古长城、古堡等,周边30公里内有世界著名的古迹云岗石窟、焦赞寺、金沙滩古战场遗址等。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土地广阔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加快推进体制、环境和管理三大创新步伐,深入实施效益型农业稳县、煤炭深加工强县、民营经济活县、科技教育兴县四大发展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和社会全面进步。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4亿元,财政总收入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汾河之滨,北接文水,西邻汾阳,南靠沁源、沁县,东南与武乡毗连。全县辖9乡5镇,6个居委会,349个行政村,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人口47.7万人。
平遥县是全省著名的旅游胜地,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现已基本形成铸造、橡胶、煤焦、针织、牛肉、皮革、旅游等支柱产业,集约型、扩张型、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平遥相传最初是帝尧的封地,后称为中都,于27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代开始筑城,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城是明洪武3年重筑,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带城墙的4座古城之一,保存得非常完整,古城周长6公里,墙身高10米,外部用特制的城砖修成。墙顶开阔舒展,可以6马并行。最具特色的是外墙每隔一段距离筑有堞楼一座,称之马面。其街道和民间建筑基本上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形式。平遥城古色古香,十分规整,几条主要街道仍铺着当年整齐的青色条石。城内布局十分严谨,“主”字形的街道,分作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
平遥在清代中叶以后,是我国金融业(当时称作“钱庄”或“票号”)的发源地之一。当时一些经营金融业的富商在平遥城内建造了不少十分讲究的深宅大院,商号店铺,如今虽已百年以上,仍坚固如初。平遥城内的民间宅院,大部分是砖木结构,饰以木雕装饰,油漆彩画,院落开阔,并有古树花坛。很能代表北方庭院建筑的特色。如今这些宅院大部分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二、几点启示
此次山西之行的初衷并不在于学习考察,主要是通过走访,不断加深了解、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同时推动两地的经济合作与社会交往,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路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考察团对考察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未作深入的考察,但在短短的5天走访中,考察团一行不仅亲眼目睹了山西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农牧业生产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而且切身感受到山西各地借西部开发大潮,不断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成功与不足,对路桥完善自身的发展很有启发。
启示一:要强化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考察团一行在北京首都机场乘汽车上高速公路,经八达岭进入河北境内,直达山西大同市及至左云县,在这8个多小时的行程中,所触目的大多是大西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景象。贫瘠干旱的黄土地,荒凉的平原,光秃秃的山坡,颓废破败的村落,许多地方寸早不生,人烟罕见。也看到了,沙漠化荒原上的人工新植树苗,贫瘠土地上的稀疏高梁、粟米,以及左云黄土平原上的成片绿地。这一路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改造大自然的痕迹历历在目。相反的是,我区所属东部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土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日遭破坏。因此,今后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植树绿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一)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河北、山西等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植皮,草原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不能种植,成为一片死地。为防治土地沙化,加强水土保持,人们着力荒原、荒山绿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特别是左云县,由于历任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2%,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路桥必须以此为鉴,倍加珍惜生态环境。目前,在我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企业排污、固废拆解和矿山开采。由于长期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了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河道见不到清水,近海赤潮频发,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山体植皮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区要按照生态区建设要求坚持污染控制,保护大气水体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不利于自然生态的填河开山行为,重视稀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要以“创建”为契机,加强城区环境建设,重视沿路、沿河、沿山的绿化带建设;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加大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力度,重视村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实施河道整治,优化水系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重视保护国土资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没有土地,一切都无从谈起。依法保护国土资源是一项大战略、大政策、大道理,不但关系到我们今天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山西西北部一片片贫瘠荒芜、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东部沿海肥沃土地的保贵,真正是寸土寸金。但从我区用地状况来看,仍大量存在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现象和长期性或季节性抛荒、土地圈而不用等浪费土地现象。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正是基于我们越来越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是我们一项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和应尽义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牢固确立保护国土资源的观念,自觉提高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水平。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精神,切实做好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行为。
(三)重视土地利用效率。左云县土地十分广阔,人均占有15亩,有大片空旷的土地可用。和他们相反的是,我区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区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建设用地粗放经营、土地多头出让、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圈而不用等问题。我区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GDP产出率逐年下降,现有的工业项目用地,每年平均投资只在35万元左右,最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十多万元。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和压力,只能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意识,精打细算,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力求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一要通过制度规范、市场调节和科技进步等综合手段,积极转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二要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比例,实现公平竞争,对住宅商品房、商业、娱乐、旅游项目用地,一律以招拍挂方式进行供应。三要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要求,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行业定额、科技含量等控制指标供应土地,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土地产出率高的“三高”建设项目,优先保证土地供应。四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供地,减少重复建设和“圈地”造成的资源浪费。五要提高耕地种植的效益和水平,鼓励种植“三高农业”,遏制抛荒。
启示二:要强化节约能源的观念,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动力,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提升,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以能源的利用为基础。但是,能源的利用是有代价的,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能源不适当利用的后果。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人年均能源消耗是1000公斤标准煤,能耗总消耗量高达40亿吨标准煤以上。左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年产原煤近1500万吨,但侏罗纪煤田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趋于枯竭,接下去将向石炭二迭纪煤田开发,但这些煤田又能坚持几年?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能盲目用能,要把有限能源按照最有利环境的原则,最高效、最经济地应用起来。特别是我区这种能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必须要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珍惜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1、要实行节电、节水措施。黄土高原的荒原难以种植,其原因不旦是土地贫瘠,而更在于缺乏水资源。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地变荒原,导致人畜难生存,一片死寂萧条。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油、电、水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水、电短缺尤其严重。去年我区用电负荷缺口达 8 万千瓦,电量缺口达1亿度,影响工业总产值增速近5个百分点;因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日供水量仅为6万吨,今年夏季高峰日供水缺口达2万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严格实行节电、节水措施。要强化节电管理,积极推行有序用电,全面推广节电措施,包括限低空调温度、使用高效节能灯、推广高效节电器、限时夜景灯光、广告照明和路灯等。在节水方面,要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等技术,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用水定额,逐步恢复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政策,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2、要发展节能型工业。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已经出现能源告急,国家已对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高消耗能源的行业实行严格的监控,将加大对这些行业使用设备的更新改造,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原料路线。显而易见,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能源,就拥有着发展。左云县的优势,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就在于其禀赋优越的资源,在于其拥有着储量100亿吨的煤炭。而对于路桥这种缺乏能源的地区,只有走节能型工业发展之路。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模具及塑料制品业、电气及器材制造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虽然这些产业不属于国家监控的五大高耗能行业,但也具备高耗能的特点。而且我区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其效益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我区在千方百计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严格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水耗等标准。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节约,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降耗的激励政策,逐步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要建设节能型住房。长期来,我们的居住房没有讲究节能,只在豪华、面积上做文章。房屋建筑的设计对保温隔热的问题不够重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质量恶劣,采暖、空调能源利用率低。而一些小区的档次只在绿化率、容积率和智能化上体现。这是十分错误的。建筑特别是我们的居住房,不仅仅要追求智能型,更重要的是节能型。要提倡向节能型发展,住冬暖夏凉的节能型房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建设部出台了《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我省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推进全省的建筑节能工作,以实现建筑节能50%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区要在创建“台州市康居示范工程”、“康居示范小区”等项目中推进建筑节能,分步实施建筑节能计划。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器具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系统的运行效率。要鼓励在新建住宅建筑中设计选用节能型的采暖、空调等设备,引导市民选用节能型的建筑门窗和照明设备,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启示三: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意识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平遥古城严谨的城区布局,“主”字形的街道,大街、小街、小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乔家大院规整的“双喜”布局,精美的建筑;以及大同市老城区凌乱的建筑,破烂的街容,无不透视出规划的重要性,没有规划就没有如此艺术般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路桥建区九年来,两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城乡规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工作。近几年,面对全国各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区委、区政府更是把规划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促进全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调优城镇布局、强化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功能,城市的框架逐步拉开,城市的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但我区规划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规划编制的质量不高、超前性不强,规划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领导规划意识不强,规划人才还比较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我区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我们把规划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认真研究。
(一)要确立规划优先原则。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须先于建设,先于管理。规划编制一定要高瞻远瞩,尽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按照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城市的未来作出安排。要牢固树立城市规划就是资源,搞好城市规划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观念,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切实解决好规划相对滞后问题。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不单单就是建高楼大厦、修宽阔马路,重要的是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城市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差异体现特点和优势,克服千城一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