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民风民俗调查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民俗文化;融合

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低下成为了影响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方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整合各种乡土资源,让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活泼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形象。民俗文化积淀了各地区深厚、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这些资源与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这些方面的民俗文化因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成效提升的目标,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以民风民俗研究为切入点,有效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

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与进步中,会逐步形成形式、风格迥异的民俗民风,虽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遗失不少,但是其中许多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还是能够保留下来,成为了地区文化中的靓丽风景。中职教学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具有显著的差别,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了重视程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其中调查研究以及撰写调查报告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训练,以民俗民风为研究的内容,既切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以本地区流传下来的春节民俗民风作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透过现象追根溯源,了解发展的由来。学生领到了这样的语文学习任务,非常兴奋,利用假日时间向自己的亲朋好友进行了解,并回忆自己过年时的各种习惯,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并总结出了吃米粉圆子寓意“团团圆圆”、敬财神企盼“收入节节高”等群众朴素的愿望,增加了对春节民风的了解,同时提高了调查研究与总结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增添了一项重要技能。实践证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紧密结合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仅实现了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的目标,而且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各种技能,这样的综合素质培养将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二、以民间工艺观摩为着力点,有效开展作文写作训练教学

民间工艺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本地区在民间工艺制作方面享有盛誉,孤山泥狗子就是产自靖江的传统工艺品,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仍为当地人所喜爱,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孤山泥狗子已经走出了靖江,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成为了靖江文化的重要使者。针对中职语文教学中“作文难”现象,笔者决定从丰富学生感知、增加写作素材积累入手,组织学生到本地区较大的“李记工艺品铺”进行参观,已经81高龄的李老师傅专门出面接待了我们,向学生介绍了孤山泥狗子的选材用料、生产工艺、文化寓意、发音原理等方面内容,同时安排我们参观了生产车间,学生还与技工进行了互动,亲自动手捏一捏胎坯,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一民间工艺品的了解,而且兴趣盎然。在结束观摩活动之后,笔者趁势引导,要求学生以这一次观摩活动为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习作训练。学生有的从孤山泥狗子的生产原理和工艺环节入手进行描写,有的从历史传说入手进行描写,有了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学生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整个习作指导成效非常生动、高效。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圈子里,即使对于身边的民间文化也不是非常了解,发掘这样的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尤其是服务于作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等方面,还是具有极为明显的成效的,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借鉴。

三、以民间活动分析为提升点,有效发挥语文教学延伸功能

靖江地区在民间文化活动方面可谓多姿多彩,腰鼓成为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尤其是老年妇女腰鼓队更是出名,在省内外都享有盛誉。小狮子舞是极具靖江特色的民间舞蹈,在省内比赛中频频获奖,秧歌舞、龙灯舞等活动也深得群众热爱,活跃在城乡大地。这样丰富的民间艺术活动成为了靖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职语文教学延伸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对这些民间艺术活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分组对流行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进行资料搜集,各个小组之间分工明确,有小组搜集图像、视频资料的,有小组搜集名角明星资料的,也有小组负责电脑软件下载、后期制作剪辑的。经过一个多周的充分准备,笔者组织学生讲搜集的资料汇总起来,开展筛选、编辑、制作等工作,编写介绍词,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图像编辑和视频插入,以班级普通话最为标准的学生录音,制作成了一集《咱们靖江真精彩》电脑宣传片,以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大量的图像与视频,并辅之以一定的文字介绍,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靖江民间文化体育活动方面的显著业绩,并由此展示了靖江人良好的精神风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还将宣传片赠送给旅游部门,受到了充分肯定。这一活动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资料搜集、文字编写、朗诵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成效较为显著的综合学习活动,成效非常显著。许多学生从这样的活动中也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增长了才干,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第2篇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2010-2011年六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九年级班主任学期末工作总结

2012年文化新闻出版和人体育局工作总结

对于奖助学金的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站2012年工作总结

中学“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第3篇

韩国有强大的“韩流”能代表该国软实力。尽管有《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当代影视作品走出国门,但总得来说,有五千年历史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当代影视作品,在海外并不够强势。中国影视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在海外形成文化“华流”,值得思考。

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长期以来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技巧、强调硬件而忽视软件、强调有形而忽视无形、强调介绍历史而忽视当代阐述。

2月21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部门《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部门当天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61%的海外民众乐于了解中国文化,52%的人认为“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只有8%的人认可“中国文化包容开放”。

这一组数据再次印证,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的确具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正内核并未得到有效传播,绝大多数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处于“看热闹”阶段。究其原因,这与我们长期以来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技巧、强调硬件而忽视软件、强调有形而忽视无形、强调介绍历史而忽视当代阐述有关。

有人说,美国正在靠“薯片、芯片、大片”打败中国,韩国仅凭“催人泪下”的韩剧就俘获了中国女性的“芳心”一部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让“炸鸡和啤酒”瞬时火爆起来。鉴于此,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妨多借助民间力量,增强内容现代性和传播互动性,更多展示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既要上档次,也要有内涵,既要加快步伐“走出去”,更要深入地“走进去”。

正是难以复制的民俗民风,激发了本民族观众的共鸣以及其他民族观众的好奇,搭建起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

湖南工业大学刘文良、张永红3月17日在《光明日报》撰文谈中国影视业自主创新。

一个国家的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莫过于民族特色,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因此,增强影视艺术的原创性,就要从强化民族情结、打造民族品牌入手。凡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深邃的传统文化蕴涵的影视作品,都与原创性有着深厚的渊源。远至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陈凯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近到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赵氏孤儿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影视作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积淀,其原创性内涵自然也不一般。无论是传统婚丧嫁娶仪式和饮食文化的展现,还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曲艺,抑或是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解读,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展露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正是这些难以复制的民俗民风,激发了本民族观众的共鸣以及其他民族观众的好奇,搭建起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

中国影视作品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而不具备竞争力。

第4篇

PGZ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每当春节,大家都会隆隆重重的庆祝一次,但是你知道各个地区又有哪些有趣的民风民俗吗?嘻嘻,不知道吧!那就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品味那风韵十足的春节习俗吧!Come on!Let’s go!

首先是我们的家乡——浙江的习俗。在五花八门的习俗中,最特殊的就是东阳的“?u年鬼”了。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u年鬼”的风俗。“?u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u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u年鬼”者,都为街头乞丐或无业游民,头戴一顶武状元帽,脸挂一串红胡子,手执宝剑,腰系铁索,很象钟馗打扮,挨家串户地进行吆喝?u鬼。后面跟一随从,为其呐喊助威,主演者吆喝一句,随从者接应一声“?u”!这样边演边跑,遍及全村角落,以示把鬼导、怪?u完斩绝。最后由各家各户给予扮演者应有的谢情报酬。浙东“?u年鬼”的风俗,源远流长,起于唐朝。传说唐明皇一次受疟疾鬼作崇,久病不愈。一天,他梦见有个大鬼,捉住疟鬼而啖之,从此病就好了。唐明皇问大鬼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钟馗,就是前番应试武举,其貌不扬,末被录取,因而撞死阶前。唐明皇醒后,就叫画工吴道子画成画像,并封他为鬼王。这就是后世传说能淡鬼避邪的钟馗,以后一直流传下来。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祈神祭祖,欢欢喜喜迎接新岁之际,有人就利用钟馗来为各家各户“?u年鬼”,借以讨取吉利的年彩,也乘机搞些钱来维持生计。

怎么样,我们浙江的习俗有趣吗?接下来再来看看我们的台湾同胞是怎样过春节的吧。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 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 ”、“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

我们的台湾同胞过春节还别有一番风味呢!但就陕西人而言,TA们的春节才叫独具一格呢!年三十,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再次清扫院落街道,打水压面条,张贴春联、喜贴、窗花、家宅六神,设祖先牌位。历史上关中风翔木板年画远近闻名,其中神画发展不下几十种,远销西北诸省。年年有贩年画者来此“请神”、“接爷”。这又是民间宅院的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到了晚上,各家都有一人提着灯笼,带上香火、蜡、纸陆续去自家祖坟请先人回家过年。祭神时有些县区还有祀神歌。下面介绍周民族发祥地岐山县的几首《祀神歌》:

祭门神:清早起,念真经,家宅六神你细听:门里门外你知晓,门神替大心。

祭土地神:土地老人本姓韩,你把凶神往出赶:踏动墙土你甭管,一家大小都平安。

祭仓神:仓神老儿你姓邓,手里拿的盘子秤;你把老鼠拴绑紧,甭到家里打洞洞。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特点研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不仅越来越大,对接收、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综合性学习正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本文主要对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进行探讨研究。

一、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来,引起了各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不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成了新课改的一大难点。如何将“大语文”的思想贯彻到我们的教学当中,首先就应该对这种创新型的语文教学形态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综合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要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关键在于“综合”二字。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

例如开着民间风俗调查,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然后将调查小组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小组、民间服饰调查小组、民俗风情探寻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在进行访问调查时,向同学们介绍访问的礼仪和交际技巧,以及调查计划和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知识。在这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语文课堂,利用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去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且将收集到的材料内容进行综合整理,撰写好任务书,在课堂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方式,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二、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并驾齐驱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文件,使得语文活动课以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身份正式列入语文教学中。在这份大纲“课程结构”部分,将语文课程分做两大板块: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并规定:学科类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活动类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主要形式有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还可以组织语文小组、文学社团等等。这份大纲中所言及的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没有实施,但语文活动课却从此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形态。“活动”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语文活动课的基本形态,“活动”就是强调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研究,共同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的过程中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能力。例如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开展:首先是校内课堂的汉字调查,教师为学生开展汉字课。一是了解汉字悠久的历史及汉字演变历史、汉字形体的有关知识;二是学习现行法律对使用汉字的有关规定;三是欣赏学生行楷书法作品和课本知识短文呈现的行楷字范例;四是让部分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社会用字的情况,教师小结分析社会用字错误的类型,由此提出活动的主题。其次开展校外汉字调查活动。分小组分类型实地考察社会用字状况,并对不规范用字情况进行分类与统计,填写社会用字状况调查记录表。各小组将资料在组内汇集、交流、分析、整理,填好调查统计表并考虑采取适当的形式来展示。在这种良好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在自主活动中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平等、自由、开放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和领导者,学生便成为了追随者和听从者,这种教学模式不但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应该是平等、自由、开放的。平等,就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允许学生自由开放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而进行盲目性的教学。语文活动课的开放性。语文活动课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资源的开放,时间上不拘泥于课堂45分钟,空间上不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要密切关注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死语文”的课堂走向“活语文”的课堂,引领着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四、结束语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以语文学科为主并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是以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应该值得大力提倡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1

第6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试图改变长期以来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教学,将教科书当作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的课程实施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因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综合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更不用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了。由于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其结果,一方面是课程资源,(尤其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量素材性资源被埋设、浪费,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我县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发展很不平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教学,新课程的推进十分艰难和缓慢。因此,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有效课程资源,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进新课程的积极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一)开发与利用语文教材资源

语文教材是经过不同的专家群体认真仲裁选择并根据教学秩序逻辑性地构建起来的资源综合体。因此,教材本身是已经过筛选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照搬,它需要教师的加工、创造,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就是在教学中强调文本与师生的对话。无论是在教材的使用上,还是在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新课程都突出强调了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星新一的《喂,出来》一文我教读过两次,我在第二次教读星新一的《喂,出来》时,没有像以前只从“环保”角度解读,而是以“环保”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敬畏自然”“因果报应”与“人性的弱点”等重大主题,多角度理解文章,最后又回到"环保"这一核心主题。课后我让学生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很多学生结合文本与现实有了对“环境保护”、“敬畏自然”、“因果报应”、“人性的弱点”等问题较为深刻的认识,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的隐性资源。

(二)开发与利用身边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再如,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开发与利用农村的民风民俗资源

农村语文教师的身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色。农村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乡土资源非常丰富,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现有资源;创造性;开发利用

新课程标准中将综合性学习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但是当前条件下,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同时也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很多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中学难以开展,因此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构思,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什么是现有资源

理论界对现有资源的定义很少见,对它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文中谈到的现有资源是由吴刚平教授对乡土资源的概念引申而来。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现有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因此,笔者在本文所说的现有资源是指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文物名迹、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经济特色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方面。

二、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是新课标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有这样的表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标的明确意思,让我们看到各地自然环境、风俗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能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语文学习的涵盖范围、深入程度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灵活的、开放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二)、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是“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的体现。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提出?“如果以社会为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给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语文综合学习是一门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它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开发、利用自己身边可资利用的现有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

三、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日常生活等现有资源更是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语文教师要有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

资源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如何把这些资源引入教学使语文综合学习有效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的眼力,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判断,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资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教师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对现有资源做深层次的认识和探究,善于发现本地在历史、风景、民俗、文化、艺术、人文、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其次,学会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系统性;另外,还要学会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的激活和转换,使之具有现代活力和教育价值。

四、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根据现有资源的不同特色结合语文课的教学特点,展开形式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活动类型。比如:

1、撰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舟山是一个海岛城市,“连岛工程”是近几年城市经济发展的大事,跨海大桥的建设引人关注,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说不尽的桥》这个综合学习时,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建设中的跨海大桥》。

2、成果展览。

围绕某个主题,学生搜集材料,利用各学科知识,选定角度,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合作下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成果(可以是论文、报告、课件等),最后进行成果展示,汇报交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寻觅春天的足迹》这个活动时,先让学生拿起画笔或背上相机走进自然,搜集材料,制作课件,然后用一节课时间展览成果。

3、专题探究。

此类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我们舟山每年的沙雕节盛况空前,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漫游语文世界》这个综合学习时,我就把这个旅游资源引入语文,确立了《走进沙雕,触摸语文》这一研究专题。

4、游艺活动。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等有趣的语文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开展《莲文化的魅力》综合学习时,我利用本地丰富的渔业资源,把它改成《鱼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

5、讲故事。

让学生去整理当地社会中流传的一些传说故事、人文历史,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理想情操,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独立的人格倾向,从而在写作中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思想,是很有效的。《到民间采风》,学生通过对本地民间传说故事的整理、收集,深刻理解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念、愿望理想,接受现有化文化的精髓。

积极开发现有语文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会迎来更多富有挑战的问题,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突破农村中学教学条件的制约,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走近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暑期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李秋珍 柏乡教育

2015年8月24日,我们在柏乡二中三楼会议室聆听了邢台一中张智慧老师和邢台二中张利娜老师有关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讲座。二位老师在耕耘教育实验田的基础上,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实践、不断归纳总结。她们在如何打造健康班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及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等很多方面讲得声情并茂,有理有据,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也给我们每一位教育人传递了正能量。

一、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却担负着最大的责任",张利娜老师不无感慨地讲道,在她教过的文科班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因精神压力大而抑郁的女孩。家长的无奈、无助,孩子的苦闷,医生的药方都无法让这个花样年华的女孩迈过"压力山大"的门槛。可是,张利娜老师不抛弃、不放弃,始终如一地支持她。张老师的药方就是"阳光、运动",不管境遇如何,笑容、自信,是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她在讲座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个女孩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中制作的"民俗文化"卡片,喜庆的鞭炮声,大大的福字,都在彰显着集体对这个孩子的呵护和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高考中,她虽然没有考上本科,但她按部就班地完成了高中学业,顺利地考上了师专。走进大学的她渐渐缓冲了高考的压力,带着老师给予她的自信,考取了专升本,还考上了研究生。爱的阳光照进了她的心里,她和其他孩子一样绽放出灿烂的微笑。这就是爱的教育:"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二、态度决定一切,特色就是卓越

"态度决定一切",不仅是生活的定律,更是教育的定律。张智慧老师为我们讲述了朱永新教授的九大教育规律:(一)态度决定一切(二)说你行你就行(三)体罚近乎无能(四)读书改变人生(五)课堂属于学生(六)性格主宰命运(七)特色就是卓越(八)理想创造辉煌(九)爱心产生奇迹。

在二位老师精彩的讲座中,我感觉她们在教学实践中都遵循了这些规律,并在探索中不断提升。比如:张智慧老师一方面用激励法告诫学生:"生活无比美好,拼搏多么值得",另一方面她利用"元宵节""中秋节""成人礼"等节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给孩子们学会成长,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张利娜老师也同样是利用"母亲节""民风民俗"社会实践调查、"60年校庆"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交流沟通等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中张智慧老师还利用在北京考察大学的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北京香山行"等远足活动,这些活动增进了师生情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毅力,也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永远的财富。二中张利娜老师还和学生一起用独特的创意"放飞白鸽、拥抱蓝天",为邢台二中60年校庆增光添色,激发了学生爱国、爱校的激情,也为学生的人生留下了金子般美好的记忆。

三、严加管理、因材施教

邢台一中张智慧老师在班级管理中本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每一位学生严加管理。比如:她在教一届普通班时,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各种刺头的学生,没有向困难低头。她直面挫折,从班级小事抓起,面对屡次迟到的连校长都头疼的任性男生,她严格班级制度,把学生亲自送回家,向家长说明情况,给予迟到学生应有的处理。这一行动在学生中树立了老师的权威性,从此班级纪律逐渐走向了正轨。"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组织纪律严明的前提下,张智慧老师带领学生在学习之路上循序渐进,步步登攀,终于在高考之时,以绝对优势超越同一平台的班级。

第9篇

摘要:笔者在如何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如何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如何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还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等三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课本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由来已久。可长期以来,老师们往往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干脆不上。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确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很大,它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知识,增长见闻,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语文能力,锻炼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尽快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故近年引起了语文老师越来越高的重视,并成为试卷中的一种题型。因此,笔者在如何搞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语文课本所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很少,只起抛砖引玉之效,实际教学中仅实施三四次综合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呢?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关注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语文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图书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语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才会鲜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如指导学生对本地区的民风民俗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咨询、下载有关资料,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校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每个学校都花费了不少财力人力,精心构建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绿色植物造景、园林小品、校训、班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课间音乐等校园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份非常珍贵的课程资源。如果老师不去关注,不去利用,学生可能会熟视无睹。

那么,根据什么去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呢?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语文教学进程现状。即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与教材相关的活动,使所学知识能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延伸和拓展。如讲完《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神话故事,然后开展一个“神话故事会活动”。学生在准备故事、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加深对神话的理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丰富知识积累。再如作文中发现错别字现象严重,可举行“抓错别字俘虏”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提高纠正错别字的意识,有针对性地比较识记,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听、说、读、写”是语文必修的能力,可就此进行多方面的活动。如为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可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讲比赛”“古诗背诵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培养学生流利讲普通话的能力。还可进行“每日论坛”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演讲,内容不限,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当众表达的能力。若想训练写作能力,可举行“作文比赛”“课外读文”“剪报、辑报、办报”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还帮助学生巩固课内学习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学生性格心理现状。如七年级开学一周后,入学的新鲜感过去,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儿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以班主任的身份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会上研究探讨:听讲过程中是如何走了神儿,又该怎么去增强注意力。因为活动形式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人翁意识,所以他们态度很积极,思考很深入。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这对学生注意力的自控是大为有效的。

综合实践活动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除了设计好活动内容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备课

在此阶段,教师一定要明确目标,根据预定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环节,将活动过程在头脑中预演,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何应对,以减少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避免为活动而活动。此外,有些活动是需要学生提前做准备的,如关于成语、对联、普通话等,教师提前备课,做出活动安排,通知给学生,学生才能有时间在课余查找资料,研究学习,以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

二、活动前

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为使活动顺利、有效进行,教师应在活动前作必要的讲解、指导、示范。如将《皇帝的新装》编排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这个活动就需要教师对如何编写剧本、确定演员、排练表演等环节进行一些基本的讲解指导,否则就会出现乱编瞎排,闹哄哄玩过去了事等诸多不良现象。

三、活动中

此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在学生中巡视,发现问题适时点拨,及时解决,切不可放任自流。例如有些内向的学生,因为羞于与同学交往,可能不是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发现这样的学生,教师就应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并找本组其他成员与之主动接近,热情合作,共同活动,以消除他的心理障碍。

四、活动后

第10篇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第11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 高校教育 新时期 文科学生

[作者简介]申红星(1978- ),男,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4(2014)20-0161-02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在文科学生中纷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文科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起到社会实践一般意义上的功效,而且对高校文科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特殊价值。本文拟围绕社会调查对高校文科学生的功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高校文科学生的能力水平,强化当代高校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调查实践对新时期高校文科学生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增强其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收集本学科研究资料

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潮流是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很多人文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政治学、文化学、旅游学等,其研究视野不再拘泥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而是提倡跨越学科的界限。而开展这些人文学科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提倡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当中获取本学科的研究资料。例如,历史学研究主张改变过去研究大多集中在帝王将相以及少数的精英人物身上的状况,提倡研究“来自下层的历史”,关注普通民众的历史。而开展这些内容的研究,仅仅依靠传统的官方史书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资料来源,将历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以满足史学研究视角转换的需要。同样,社会学研究也常常需要运用到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需要与历史学、文化学等密切结合。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利用节假日时间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区之中,到村落田野之中,收集一些地方性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包括政府档案、统计资料、族谱、碑刻、民间文书等文献资料,而且包括通过访谈获取的口碑资料。这种通过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方法,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如顾颉刚、梁方仲、等,已经广泛使用。当前在文科学生教育中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收集与整理的资料,必为高校文科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实现学术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知社会,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

现今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兼具一定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文科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实践机会相对不多。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情况,让他们走出校园更好地感知社会,特别是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来自社会的资料。在高校文科学生学习中涉及很多资料理解问题,对于来自社会的资料的理解除了有一定的文献功底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例如,历史学专业涉及对基层民间社会资料的理解,如明清的保甲、里甲,民国时期的各种慈善组织、公共组织等资料;社会学专业涉及对档案资料等的理解。尤其是一些从乡土社会中收集到的地方性社会资料,只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寻找地方性材料是第二位的,更好地理解、感知、解读这些来自社会的资料才是最重要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

在对高校文科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学位论文的指导是很重要的部分。而当前高校文科学生在学位论文撰写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位论文如何选题。很多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一些学生为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不得不选择一些别人已经研究过的题目,造成“炒冷饭”的选题现象。论文选题面临种种困难,必然会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导致很多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加论文选题的多样性。例如,当前历史研究的趋势已不再是开展整个国家层面上的宏大叙事研究,而是强调日益精细、日益细致的区域个案研究,提倡“以小见大”,关注国家与基层社会的互动。社会实践之中有取之不尽的历史研究资料,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必将在很大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与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社会发展、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以及民风民俗问题,这些素材经过分析、提炼,都可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现实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家的情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一般都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田野调查,或开展问卷调查,或集中收集政府档案、统计材料、族谱、碑刻、往来书信、契约等地方性资料,并进行访谈。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可提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家乡所在地的了解,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同时,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与社会接触,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认识社会现实,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从而为其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非常必要,其作用也十分重要。然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一)在社会调查之前,应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不是盲目地开展,而是应有一整套的计划和实施方针。首先,要求学生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对社会调查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实施方案、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难等,进行通盘的考虑和准备。其次,在明确社会实践地点之后、实践活动真正开展之前,认真阅读与此地点相关的社会文献资料,比如地方志、相关档案资料等。再次,开展社会调查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器材的准备。如前所述,进行社会调查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收集地方性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需要准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现代器材,诸如数码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电子器材,应将其充好电源、调试完毕、妥善准备。最后,开展社会学方面的社会实践,需要尽早开展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以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之用。总之,社会调查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异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社会调查的正常开展以及调查的效果与质量。

(二)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调查记录尽量全面、完整

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值得高校文科学生注意。一方面,要掌握一定的调查技巧。比如,对一个村落开展调查,需要我们收集一些访谈资料,那么究竟应选择哪些人进行采访呢?一般来说,应选择那些上了年纪的、有一定文化知识、当地消息灵通的人进行采访。因为这些人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当地的了解相对较多。为了更好地进行沟通,学生还应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让陌生人愿意敞开心扉,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实践工作的顺利展开。采访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认真记录,对于采访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应认真加以记录,最好能对谈话的内容进行同步录音。另一方面,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做的记录,应尽可能全面、详细、完整。如对调查的确切时间,调查的事件、人物、结果等的记录,都应非常完整。因为这些调查都是不可回续的,不可能等到调查结束之后,发现有缺漏的地方再回去补救。所以,在社会调查实践过程中,应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三)在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应迅速做好总结,撰写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实践结束之后,需要对此次社会实践及时做出总结,最好的方式就是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是在对社会某一专题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实践报告兼具实践性和告知性,结构应完整、严谨,论述的语言也应严密、精练。一般来说,在社会调查完成之后,应立即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这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刚结束之时,自己的直观感受最为真实,很多社会实践中的认识也最为深刻,此时进行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时效性最强,记录也最为完整,不会有太大的疏漏。否则,若是在实践活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再去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那么很多实践过程中的感悟、认识等都会或多或少地遗忘或缺失,留下很多的缺憾。

在当前高校教育日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背景下,在高校文科学生中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无论是对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还是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一定的策略与方式。在调查活动开展之前、过程之中以及之后,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而言,需要与时俱进,在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紧跟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如果条件成熟,教师最好能亲自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共同讨论实践活动的结果,真正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M].北京:三联书店,2006.

第12篇

南京本土文化内容丰富、蕴含富足,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但它也是纷繁复杂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尽数罗列于课程之中,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加工过程。因此,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筛选机制上需要树立“一个中心”、坚持“三把标尺”。这样,南京本土文化课程资源方显其语文教育价值,才能体现校本课程的特色。

一、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学习者全面发展为中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充分、统一的发展。建立学习者合理的智慧结构,全面发展心理品质和人才品质,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筛选的首要因素。只有人全面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三把标尺

(一)选择有利于体现学校办学宗旨,代表社会进步方向的资源

笔者任教的学校(南京三中)是一所百年老校,校训从20世纪40年代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50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80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90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始终贯穿着一个“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继承三中百年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要求赋予“治学做人”新的时代内涵。

开发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正是秉承学校办学的宗旨,通过发扬南京优良的传统文化,摒弃糟粕,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如何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建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情感、知识、能力有机整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对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关怀。

在选定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内容时,笔者正是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那些更能增长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的资源。

1.选择能增长、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资源

南京有六朝怀古、大明胜迹、民国文化、秦淮风情,有萧衍、王导、邓廷桢、王昌龄、林散之等名士,有独特的节日风俗、婚嫁、禁忌。像这些知识,通过多种途径传达给学生时,他们爱家乡的情感就会被激活,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所以,向学生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成为南京本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首选材料。笔者编写了“走进家乡”“民风民俗”“历史长河”“名胜文化”“人文荟萃”等单元。对于南京本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笔者主要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重点选择了与南京相关的诗词歌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选择能发展个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资源

南京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通过一些研究性活动,例如分小组现场走访、社会调查、开辩论会、撰写小论文、动手制作民间传统工艺品等,让学生学会筛选、处理信息,交流合作,通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能力。

例如南京手工业发达,剪纸、秦淮灯彩、金箔等独具特色,云锦更是闻名遐迩,可是它们有的已经不被人们所了解,有的在慢慢消亡,传承和创新更是很难实现。在教学民间工艺篇时,笔者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云锦博物馆、金箔展览、夫子庙面塑、雕刻、大成殿灯展、南京民间艺术展览馆等,了解制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体验南京民间艺术的丰富。接着教学生如何亲手制作荷花灯等简单工艺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动手的乐趣。让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养在深闺”中的工艺品走出南京,为政府企业献计献策,开展旅游纪念品创新设计,结合调查报告撰写探究性小论文。把知识与能力、动脑与动手、个人与家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作为一个南京人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保护、继承南京特色工艺的意识。

3.选择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本土文化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对通过校本课程的途径了解家乡文化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第13篇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wWW.133229.cOM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第1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市场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旅游业者对高校教师的旅游需求缺乏深入认识。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市场和高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彭丹,2005 年, 陈同庆、李凡, 2007年), 但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对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 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形成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 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 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 ,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 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企业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社会风情为主。

2.积极响应国家假日改革办法,积极开发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增加短线出游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青睐于历史、人文景观,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重短线游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针对广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高校教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高校教师对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考虑到高校老师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并促进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勇:高等院校旅游客源市场浅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6):86-90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市场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旅游业者对高校教师的旅游需求缺乏深入认识。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市场和高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彭丹,2005年,陈同庆、李凡,2007年),但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对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形成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企业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社会风情为主。

2.积极响应国家假日改革办法,积极开发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增加短线出游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青睐于历史、人文景观,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重短线游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针对广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高校教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高校教师对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考虑到高校老师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并促进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红勇:高等院校旅游客源市场浅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6):86-90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