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习型社区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建设
(1)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校办主任何建设为副组长、辖区各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怡山社区学习型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机构;(2)成立以社区主任杨玉景为组长,福大老年大学李松华为副组长,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华南幼儿园园长余关琴、社区副主任王献萍、社区劳动站林清爱、福大学生干部(社区主任助理)、社区副主任陈晓云为成员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要制定各委员会成员职责,明确分工;(3)要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运作。
二、落实学习阵地,建立社区兼职教育队伍
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利用福州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辖区单位科研人员众多、居民思想文化素质较高、学习氛围浓厚等优越的人文环境来推动社区开展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步伐。(1)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落实学习阵地。社区党支部要与辖区单位党支部签订了共建协议书,由省物构所无偿提供单位工会楼三层近300平方给社区做为老人活动中心和社区学校,同时还依托福大老年大学、军休所、中检所、地堪院等单位的活动场所作为学习教育活动阵地。(2)充分发挥社区力量,配齐教学设备,配强师资队伍。今年拟聘请5名兼职教师充实社区学校教师队伍(其中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教师李松华、黄鸿生2名教师为民族舞蹈班、太极拳班授课老师;福州绿锋中老年健康培训中心巫瑞晓教师为老年健康知识培训授课教师;洪山小学总辅导员李小苹为暑期青少年教育授课教师;华南幼儿园园长余美琴为幼儿教育教师)。要分层次组织开展“学习型社区”的读书、学习活动,做到教学有计划、培训有教材、社区学习蔚然成风。
三、利用辖区教育资源,认真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1、要通过召开联席会,邀请福州大学、省物构所、省中检所、省地勘院、洪山小学、洪山干休所等辖区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参加,协调好辖区单位向社区居民无偿开放活动场所和教育资源、向社区拨付一定资金支持社区建设等项事宜;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服务活动,通过制做固定标语牌、建设文化长廊,开展新春老人书法、图画展、社区运动会等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体育活动,增进了社区与单位的友谊。
2、要依托福建老年大学福州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定期开展老年知识、健康保健讲座,满足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提高自身修养、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
3、要开展好青少年教育活动,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结合。(1)与福大会计系学生党支部共建开展学习型社区活动,通过签订共建协议,社区聘福大会计系2名学生为社区主任助理,协助组织日常共建活动安排,做到学习有计划、工作有安排、活动有记录;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组织福大学生参加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拟与今年6月份开展为社区文化活动站捐书活动;(2)积极开展暑期青少年教育活动,拟于今年7月举办暑期英语夏令营活动,与洪山小学落实学生假日社区服务制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了“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4、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弘扬婚育新风、提高居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对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宣传教育活动,要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的安排课程,做到有学习、有考试,今年拟依托社区内幼儿园开展0-3岁学前教育活动,同时还要通过发放计生宣传单、制作固定的人口文化宣传栏、进行入户随访、为已婚育龄妇女、下岗失业育妇免费妇检达等活动,使社区学校成为传播婚育新风、科学知识、普及人口计生法律法规政策等公共服务的窗口。
我在社区的岗位是社区委员,目前具体开展负责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社区宣传工作、老龄和卫生工作。社区有重大决议时,我身为班子成员有参加两委会议的资格。在决议重大问题时,我心中总是抱着一颗服务群众的心,在任何事情上的决定,首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居民群众的意见我就会提出来,只要是能为居民群众谋福利的好事情,我就会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只有把居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才能真正的做好群众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
社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却承担了大量重要的行政职能,一切工作最终都要沉到社区,由社区来贯彻落实,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如果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就很难把群众工作落实到位。因此,我将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到“创建学习型社区,争当学习型员工”的活动中去,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为开展好群众工作打牢理论基础。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业务能力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如果不熟悉本职业务,是很难胜任本职工作的,就更替不上(本文转自实用工作文档频道)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为群众服务了。我认为,提高业务能力主要是要练好“三会”基本功,即“会做、会写、会讲。”首先要会做。为开展好群众工作,就要坚持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锻炼提高,努力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在和群众的交流中阐明我们工作的本质意义和面对群众的咨询能够详细阐述。其次要学会写。对自己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把经验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写出来,形成信息上报并存档。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宣扬社区工作,展示社区风采,推进社区建设。第三要学会讲。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同,社会阅历程度不同,如果说起话来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的讲话重点不突出,语言不简练,不能很好的把党的政策、法规讲给居民群众讲明白,让居民感到缺乏信任感和亲切感。为此,我坚持利用周、月工作例会、工作座谈会等场合,汇报自己负责的工作哪些完成了、哪些没完成、没完成的原因以及下步的工作计划,通过在实践中锻炼口才,提高会讲的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沟通能力。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1、我街建立一支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小组,深入对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习,写出几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沦文
家长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身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和纽带,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家教水平,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办好新一届家长学校,进一步提升家教水平,结合过去办校的经验,特制定本计划。扎实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一)健全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有机构,有组织,明确职责,分工负责。
(二)把家长学校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计划中,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网络。
(三)认真抓好家长学校管理,继续成立家长委员会,确保:通知到位、服务到位、教育到位;有出勤记录、有家校交流经验簿、有校牌、有课室、有计划总结。
(四)举办“学习型家庭”研讨会,探讨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方法。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六)认真做好家长学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三、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把家长学校教育列入社区工作计划之中,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明确职责,分工合作,保证教学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二)加强管理,提高效果
1.完善各项教育常规制度。如家长委员会例会制度、学员考勤制度、学员学习制度、家庭访问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学员考核评比制度,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加以落实,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组织领导上,做到四个落实。
(1)落实组织。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家校委员会会长由社区负责人担任。充分发挥校长、委员等的领导、决策、管理作用,使之从客观上调控、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
(2)落实教员。家长学校聘请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员,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专家作家长学校顾问,提高理论水平。
(3)落实教学内容。根据课题的内容按照从低中高不同时期的每个阶段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序列地进行,使教学内容序列化,系统化。
3.积极发挥班主任的组织作用。每期教学活动由家校委员具体牵头进行并认真履行其职责,如点名、统计到课人数、了解家教情况、听取家长意见等,与家长、学校经常保持联系,相互取得沟通、理解,以提高家校合一的家教认识。
检查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
本次考评,区教育局职社科在禄口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召开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就社区居民学校的考评相关工作做了布置和安排。会后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任分别向街道分管领导作了认真汇报,各街道召开专门会议,对迎接考评工作作了部署和要求,禄口、汤山、谷里、湖熟等街道分管教育的领导亲自主持会议,布置安排迎评工作。被考评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对照“省标”要求,逐一落实。各社区居民学校校长认真组织,湖熟街道河南社区潘书记亲自收集汇总整理软件资料,在社区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能够认真落实做好社区居民学校工作,难能可贵。
2.活动丰富多彩
从接受考评的165家居民学校来看,所开展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特色亮点鲜明。有健康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市民道德讲坛、红歌比赛、广场舞比赛,各种晚会等。如谷里街道的市民讲坛、禄口街道的市民学堂、东山街道的道德讲坛、江宁街道的健康讲坛(宁井郎康和堂)、湖熟街道的广场舞、禄口街道上穆社区的老年乐队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素质和职业技能。
3.阵地建设加强
社区居民学校要办好,阵地建设是保障。只有有了一个好的活动场所,才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满足居民的学习活动需求。本次考评的165家居民学校,除了7家居民学校拆迁在建外,155家居民学校在硬件建设上达到了省级居民学校的办学标准,不仅有一定面积的活动场所,设备也都比较完善(都有宽大的多功能教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健身室、健身场所等),满足了居民学习活动的需求。最可贵的是有些社区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社区领导非常重视居民学校的建设工作,把居民学校的建设当着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如汤山街道阜东、淳化街道周子、江宁街道洪幕、湖熟街道徐慕、禄口街道曹村等。
许多社区居民学校独立设置,设备先进。如东山街道外港,汤山街道上峰、宁西、新城,淳化街道茶岗,秣陵街道祖堂,江宁街道新铜,禄口街道彭福,麒麟街道锁石等。
东山街道中前、江宁街道南山湖、禄口街道永兴等社区居民学校多功能教室建筑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配置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拥有图书3000册以上,还有电子阅览室。这几所居民学校的图书室、电脑室利用率高,图书室有借阅登记,电脑室有使用台帐。
4.资料整理完善
资料查验是本次考评的一项内容,测评中发现,大多数社区居民学校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由大学生村官负责,大学生村官是一支新生力量,他们知识丰富,精力充沛,信息技术擅长,使居民学校建设和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充满活力。不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如东山、湖熟等)统一印制《社区教育工作手册》,发到各社区居民学校使用,要求按时填报。《社区教育工作手册》内容全面,有年度工作计划、校务委员会组成名单及会议记录、各项制度、三支队伍(专兼职教师、志愿者)名册、各项教育培训活动记录、年度工作总结。多数社区居民学校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得较好,材料有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整理比较规范,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办学保障、活动记载、图书借阅登记等比较详细,为进一步做好社区居民学校“软件”工作打下了基础。
5.特色创新彰显
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评选出了腾亚公司等学习型企业。汤山街道龙尚社区自办社区小报《龙尚百姓》,古泉社区利用“阳山碑材”等古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秣陵街道胜太社区自办《胜太社区报》。江宁街道朱门社区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朱门传奇》,新铜社区开办《新铜社区报》。禄口街道谢村社区开办《谢村社区报》,曹村社区王洽青的“铜山高台狮子舞”被市文化局认定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湖熟街道东阳社区打造“量才文化教育特色”。秣陵街道家园社区利用电子屏幕,宣传“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争创学习型社区”的理念。
思考和建议
1.本次社区居民学校考评工作开展的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不仅从区级层面了解了全区社区教育居民学校的建设情况,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居民学校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学校活动的开展,为江宁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2.为我们今后开展好社区教育工作,进一步满足居民学习的需求,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一手资料。同时也是一次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调查,为今后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3.从这次考评情况看,全区社区居民学校的建设与管理,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成绩喜人,但各居民学校的发展还不均衡,领导重视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在硬件建设,还软件建设,还是活动开展等方面都有待提高。
4.社区居民学校办在老百姓之中,需要人人参与。从检查情况看,居民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要从奖励型向自愿型的全民参与发展,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摘 要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高校的介入对于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以及对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PDCA循环理论构建了包括组织保障、监控评估、沟通反馈、持续改进四个系统在内的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希望对提升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和评价体系。
关键词 社区教育 PDCA循环 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13
The Research of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bout Higher
School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Education
JIANG Kui
(Administr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Abstract: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building learning society. But there exists many difficulties in community education of China. It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education. The article introducing circula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quality control system 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cluding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monitoring assessment, communicational feedback, continual improvement. Expect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rame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promoting quality of universities participating in community education.
Keywords: community education; PDCA Cycle; quality control
1 我国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保持社会和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型城市的中坚力量。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种学习型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目前全国共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近200个,省级500多个,对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的社区教育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其中教育资源不足、公共投入匮乏、缺少立法保障等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既能弥补社区教育资源的短缺,系统地为社区教育提供物质资源和智力支持,又是高校实践终身教育理论、社会服务职能的最好体现,是一种实现社区和高校共赢发展的模式,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创办社区学校,如知识科普学校、技能培训学校、语言培训学校、儿童学校等;二是参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如举办讲座,提供咨询服务,提供场地和设施服务等。
高校的介入对社区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立法、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社区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3 构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
3.1 PDCA循环理论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是英语单词Plan、Do、Check和Action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顺序开展质量管理工作。
Plan:方针和目标的确定,活动规划的制定。
Do:设计具体的方法、方案和计划布局,并进行运作,实现计划的内容。
Check: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对错,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Action: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标准;未解决的问题,向下一循环反映。
以上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每经过一个循环,质量就提升一步。
3.2 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PDCA循环的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基于PDCA循环的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保障系统、监控评估系统、沟通反馈系统、持续改进系统,四个子系统互相依存,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闭环监控体系(如图1)。
图1
3.2.1组织保障系统
建立健全高校、社区和政府三方长效合作机制,明确职责,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从高校的角度讲,应树立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发展社区教育,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通过考核和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社区应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宣传推广,努力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开放水平,同时大力开发资金来源渠道,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则起到支持、推动、统筹协调的作用,为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加强对社区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发展规划,促进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3.2.2监控评估系统
制定针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监控评估体系,是PDCA循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该体系从内控机制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来实现质量监控和评估。
高校应建立质量内控机制,加强自查、自检、自我提升。第一,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计划,并明确相关责任人;第二,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由院系领导或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进行抽查和评估;第三,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加强鼓励、引导,调动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外部监督和质量控制。第一,建立督导评价和奖惩机制,成立社区教育督导小组,督导组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监控组织,由专家和社会人士等组成。督导组主要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教学管理环节进行评估,重点考察社区教育的管理服务、学习秩序、后勤支持等方面,及时向政府主管部门反馈评估情况,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内容。第二,有计划地进行各类专项检查。由政府有关领导带队,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教学开展情况、基础建设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给予表彰,并作为下一年度经费拨付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三,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专家团队设计满意度评价指标,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质量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测评结果作为评定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据。
3.2.3沟通反馈系统
根据“事事有反馈”的原则,注重检查监控信息的及时、互相、真实反馈。通过检查通报、工作会议、居民座谈会等形式,向有关部门和社区居民及时反馈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在社区设立“督导信箱”、“政府信箱”、“大学信箱”等,采集居民对高校和社区教育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统计、提炼。
3.2.4持续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阶段,既是一个循环的最后阶段,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在这个阶段,高校和社区对各项质量检查反馈信息加以诊断、分析,对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对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对社区教育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同时,根据各方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确保教学和管理人员有规范可依,防止社区教育工作的随意性。通过持续改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合理状态,将监控机制和质量提升有机衔接起来,有助于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社区教育办学水平和提升社区居民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该体系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注意:
一是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投入作为支持,建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资金支持体系。除了确保政府财政投入为社区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外,还应积极拓展经费渠道,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参与社区教育,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经费总额,保障社区教育的质量。二是监控评估环节中各项评价指标的确定须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奖惩结合等原则,克服随意性。另外,评价指标设计也应考虑到不同社区区域性社会、文化、经济的差异。在考核评价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督导组应遵守“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严谨严肃”的原则,客观组织检查、评价,确保考评的实效和公信度。三是建立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来协调、统筹、管理、分配各种资源,管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各项活动。同时,建立并落实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促使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慧.社区教育和社会学习[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1).
[2] 柏燕,许鲁州.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作用[J].内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始终把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作为全区档案工作的重要工程来抓,多措并举,狠抓档案人才培养,打造“学习型”档案人才:一是着力抓好全区档案人员培训。每年都把档案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为使培训工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我们从全区档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培训内容,自行编制培训教材。每年举办一期全区各镇街及区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村居专兼职人员档案业务培训班;组织档案人员参加省、市档案局举办的各类研修班、继续教育培训班;要求新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都要参加本局举办的档案岗位资格培训班;鼓励本局干部在岗自学,大力提倡干部“终身教育”。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档案人员889人次,有21人参加了山东省省委党校档案文秘专业的学习。二是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培训档案人员。在全区开展的“依法建档,服务三农活动月”中,将全区档案人员统一交流使用,边干边学;从2007年7月开始,我们利用一年时间,又开展了档案人员集中轮训工作,对全区涉及民生档案的单位和各镇街的档案人员,分六期到区档案局进行上挂锻炼和集中轮训,进一步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他们以服务民生为己任的意识。三是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每年开展一次庆“七一”活动,组织档案人员赴孟良崮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增强档案工作者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部分档案业务骨干赴莒县夏庄镇、崂山区等档案工作先进地区学习,开阔了视野,激发了他们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
夯实资源基础,为民生档案工作提供开发利用平台保障
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是方便群众获取相关档案信息的前提,是建立覆盖群众档案资源体系的根本;开发利用,提供服务,是民生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
推进民生档案排查。我们开展了民生档案排查工作。通过排查,全区有28家区直机关及所属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保存着与群众密切相关的30余种(类)民生档案,如失业人员登记档案、医保档案、房地产档案、拆迁档案等。同时,召开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镇街、社会保障、民政、房产管理等20多家单位参加的民生档案工作座谈会,交流规范民生档案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经验,研究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我们还把民生档案工作的重点延伸到了农村和社区。2007年在全区开展了“依法建档,服务三农服务月”活动,全区90%的行政村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对土地(山林)承包(延包)合同档案、农村宅基地档案、农村养老保险档案、新型医疗保险档案和农村换届选举档案等进行了集中管理。2007年9月,“枣庄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加强新农村档案工作现场会”在我区陶庄镇胜利召开,有力促进了全市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2008年,区档案局与区民政局、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城市,社区民生档案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服务城市居民,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全区所属132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的档案工作全部铺开,建立了包括党员档案、低保及困难家庭档案、再就业档案、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档案、具有专业特长居民档案、义务兵退伍人员档案等的民生档案,社区工作事事有据可查。目前,全区已培养了以陶庄镇、临城街道办、劳动保障局、房产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民生档案工作典型单位。
一、社会工作者多青睐青少年和儿童的服务活动,忽视其他服务
社会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关注显著高于妇女、老人、残疾人等其他人群。从受助者的角度看,青少年儿童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有比较充足的业余时间,而社工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彼此很容易接触并熟悉起来,因而该群体非常乐于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则明显不同。妇女,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村改居”的妇女,大多忙于生计,许多人在周末也需要加班,基本没有闲暇时间,所以很难将她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而且在她们眼中,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是年轻人,人生阅历不够,工作经验不足,她们往往不会对社工服务予以认可,在遇到困难时不会想到向社工求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一些社会工作者尝试着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孩子把妈妈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的做法一般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妇女的角度来看,通过活动她们可以相互认识,在过程中如果相处得融洽,会把这种关系延续到生活中;从社工的角度看,如果能够通过活动和这些妇女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人很可能成为以后开展服务活动的支持者。但是,这只是一个技巧,它的适用性很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展妇女方面的社会工作,需要社工努力挖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能吸引和帮助她们的服务活动。以当时的实习经历为例:当时社区中挖掘一名会瑜伽的义工,然后招募18―50岁以下的妇女学习瑜伽,把时间定在周末,当时很受社区妇女们的欢迎,也收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
与妇女群体相比,老年人的业余时间很充足,他们的儿女都忙于工作,因此该群体的生活较为单调。社会工作者把他们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和学习型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也常常受到老年人的好评。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语言障碍”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由于社工本身的年龄、知识背景与社会来源所限,我们常常无法很好地掌握方言,而许多土生土长的老人都不会普通话,由此导致沟通不便甚至误解,这是许多在南方地区从业的社会工作者都会遇到的障碍。相关机构在服务点配置人员时,要全方面考虑,把会说客家话的社工配置到需要用到这些方言的岗位;还可以在一些本地居民较多的服务点进行定期语言培训;另外,采用政策和待遇优势吸引本地人从事社工行业工作。
二、社区活动和小组开展较多,个案工作易受冷落
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各有其独特的工作程序和技巧,从理论的角度看,它们没有等级差异。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作过程中,大多数社会工作者都偏向于社区和小组活动,而冷落个案工作方法。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在机构分配给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和指标中,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部分占据较大部分;另一方面,各个工作方法的难易程度有区别。社区活动从策划、组织、开展到总结都相对简单,一次活动出现的意外状况较少,其形式基本是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很容易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小组工作也多围绕服务人群的兴趣培养和学习的主题,如青少年手工制作、亲子绘画、老年电脑学习班、羽毛球或兵乓球学习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很少遇到困难。而个案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实务活动,个案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有些相似,社会工作者需要以本专业精神为指导,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这对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在实务中,从界定服务对象到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再到实质性的助人服务的开展,每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工作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另外一个有较强中国特色的是,很少有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的居民来求助于社会工作者,大家对于娱乐性的活动很积极,但是很少提出困难性的求助。很多社会工作者为了完成个案工作的指标,不得不找一些平时关系较好的居民来充数,其工作内容和总结也可能是自己编写和杜撰的,所做事情有很强的应付性。
三、实务活动监督不够
在活动开展之前,社会工作者都会有一个活动策划,这个策划包括活动目标、理论应用、具体程序、活动经费申请、活动问题预评估等项目,在活动结束之后也会有满意调查表、活动总结和新闻稿等档案要处理。但是这些程序式的事务在实践过程中常常被扭曲。一个活动一旦开展起来,往往很难按照活动策划的步骤实现,常常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状况。在撰写活动总结时,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进行例行的格式化阐述,多数时候不会把真实问题与处理方式写在活动总结中。更有甚者,满意调查表都是由社会工作者自己或者其同工来填写的。
社工从业者常常认为,将活动策划、总结、照片、满意度调查表、新闻稿等文件整理在一起,活动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人们不太在意以下问题:整个活动是怎么进行的,中间发生了什么问题,是否尊重了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巧,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要新闻稿写得出彩,照片拍得好,就可以算是成功的活动案例,就有可能发表在报纸上。而机构更关注的是每个社会工作者举办了多少次活动,是否完成了指标,在社会上是否为机构产生了广告效应,等等,这种形式与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和精神有所背离。
四、文牍和行政事务繁重
为配合开展服务活动,让工作更有规划性和反思性,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制订工作计划和撰写工作总结。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每个工作者除了必要的活动总结,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编写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等一系列文件,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对此类文件又缺少严格的检查和惩罚措施,因此大多数人都不太上心,常常敷衍了事,或是随手编写,或是复制之前的日志甚至是别人的日志,大多数文件都是在需要提交时临时抱佛脚来完成。这样的计划与总结对我们开展服务活动很难发挥实质性的帮助与引导,社工从业者与管理者都需要反思:是否需要更好的方式去替代或者改进此类事务?对于一种实践性的专业和职业,这种静态、冗杂、死板的工作方式如何能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工作的服务点采取驻派方式,社会工作者由机构派遣和管理,它们受机构和用人单位双重领导。因此,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们常常会被用人单位派出去做一些非专业行政性的事务,比如帮助用人单位打印、整理材料、写报告以及不少跑腿打杂的工作。这对社会工作者的正常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社工的专业形象大打折扣。
五、社会工作者的聘任与督导机制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公益性很强的职业,它对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有很高要求,并不是所有的人经过教育和培训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有些人工作很积极热情、乐善好施,有些人则消极冷漠,甚至斤斤计较,经过专业的培养和工作锻炼后,前者常常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而后者就很难说了。然而由于本行业目前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吸引和留住社会人才,于是就对求职于社会工作者的人员来者不拒,缺乏严格的选拔与考察机制,使得社会工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服务效果和质量,进一步造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恶性循环。这是目前每个社会工作机构都面临的难题。
督导机制角色偏于行政化。深圳社工机构采用香港社工+本土督导的方式,着重培养本土督导的发展。在理念上,本土督导依照“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的层级关系。这种层级关系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督导从事的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而是担当类似咨询师的作用,督导需要与被督导者开展彼此的良性互动,对后者在实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建设性的指导,帮助其成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督导并不能认清和摆正自己的角色和功能,把自己定位在领导者的角色和地位,认为下级社工和人员要无条件服从自己的意见和工作,这与督导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同时,督导或督导助理的督导专业性水平也让人质疑。这类岗位的选拔需要一定的实务工作年限,由于本领域人才流失问题严重,每个机构符合条件的人并不多,这就降低了岗位的竞争性。我们曾经遇到一位督导助理:她本是刚从校园毕业不到一年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某社区做了一年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后,由于其他人员来来回回换了一遍,她竟成为了本社区内资格最老的人员,不得已才被推选到社区督导助理的职位。实际上,她自己的实务能力颇为有限,更不知道如何督导别人,于是苦不堪言。这个案例并不是个案,很多督导或督导助理只是在机构多呆了一些时间,比其他工作者从事一线实务的时间长一些,其专业水平不一定比别人高,那么其督导的作用就让人产生质疑了。
一. 本学期工作目标:
围绕一个主题:求质量,突特色。
树立两种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办园理念,“服务于教师、幼儿、家长”的理念。
构建三高目标: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高、教育质量高。
坚持四个到位: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尊重幼儿、优质服务。
做好五项工作:
*幼小衔接课题和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
*做好0-3岁与幼儿教育的衔接研究工作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究与课程建构的实施完善
*加强课程管理,提高实践反思(观察记录研究)
*继续探索课程评价与幼儿发展评价方法
二.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办园质量。
1.完善幼儿园的量化考核评估细则
在上学期改革的基础上再细化,将量化评估细则调整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量化评估,真正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此项工作在学期初期完成。
2、加强班级工作的管理力度。本学期各个班级对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幼儿园出台班主任管理职责,对管理规范的班主任实施奖励,强化班长的管理意识,提高班长的管理水平、决策水平以及协调水平,以良好的班级形象、优质的服务态度、全新的工作理念,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努力办出特色,推动办园创新。幼儿园将组织家委会和伙委会议,听取家长的建议,努力改进工作,扩大幼儿园各方面的影响力。幼儿园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自查,找出差距,调整不足,全园围绕工作重心调整目标方向,达到分类标准的要求。
4.发挥省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本学期,与新的合作伙伴继续开展手拉手活动,争取带动一到两所幼儿园逐步发展。
5.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防范措施。本着为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发展负责的态度,幼儿园结合安全月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从园舍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角度出发消除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制度。重点是全园卫生安全要求和食堂管理,其次,各班教师把安全工作纳入日事议程,利用有利时机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三.抓队伍建设,促发展成长。
1. 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结合师德月,幼儿园要求各班教师利用宣传栏向家长、幼儿服务承诺,使教师的工作受到家长严格的监督,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服务于家长、幼儿,以良好的榜样做出表率,办出家长满意的放心园。
2. 抓队伍,促发展。
(1)利用互动式培训模式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活动,采用“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进行参与式互动,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2)扎实开展“三个一”(阅读一本好书、树立一种理念、尝试一种方法)读书学习活动。
(3)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班级、班与班、级部之间、全园之间的一种相互合作、交流、反思、进取,形成研究合力。
3、强化培训,加快发展。
① 加强园本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本学期结合教科研需要,将组织教师加强科研方法培训,掌握运用科研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此外,每月有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课程进行分析与调整,每周有班主任组织班上教师进行讨论,每个主题有教师进行及时评估,不断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自学和学历达标,自我加压、自我完善,使学历达标,并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保教质量提高。
重点工作:继续贯彻两个《纲要》,加强对幼小衔接课题进行调研,促进小学与幼儿园的研究双边活动;调整园本课程方案,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环境资源的创设、开发与利用;开展0-3岁早期教育研究活动,注重与幼儿教育的衔接和托幼一体化的早期教育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1、课程评价。开展实质性评价,引导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做好平日工作记录与反思,将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的评价表格用于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以达到适宜于幼儿的发展需要。
2、开展园本培训,调整教研机制。本学期幼儿园尝试建立有活力的学习型小组,在实际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的同时,各班成立研究小组,每位教师随时随地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本学期将进一步完善教研成果制度,创造性的研究教育管理的新机制,以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继续实施教研活动目标考核评估,学期末评出优秀教研组,并对开展教研活动好的级部和班级小组进行奖励。
3、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做好幼小衔接科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完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
(1)开展《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实施阶段性小结的研究,进一步突出办园特色,体现创造性活动课程,探讨园本课程的改革。
(2)将与小学联合进行课题的研究,如:环境创设的衔接、任务意识的培养、艺术教育、英语教育的研究等,双方形成“手拉手班级”,不断增加交流与互动,扎实的开展研究性工作,使幼小衔接卓有成效。
(3)认真做好“十五”规划课题《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中国化研究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严格按照省课题组的要求完成研究任务。
4.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幼儿教育衔接的研究,研究创设环境,继续开展快乐亲子苑活动,积极配合区成立早期教育研究小组,研究0—3岁婴幼儿教育模式及课程方案,探讨制订题例与游戏。
五、家园社区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良好形象。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树立“服务到家”意识,定期为社区散居家庭提供教育服务上门的帮助,推动学习型家庭的研究与延伸。如:到家中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怎样为幼儿布置房间等,扩大幼儿园在社区中的影响力,提高全园教师“服务幼儿、服务家长、服务社区”的意识,以争取家园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
为了帮助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本学期,将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如:请家长参加亲子游园,幼儿生日会,召开家长育儿经验交流会,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知识竞赛等,以更好的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同步。
3、幼儿园在元旦期间,家园共创新年环境,召开家园同乐会,各班编排文艺节目准备演出。
4.幼儿园在十一月初将举办家长半日活动开放,病情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
5.幼儿园各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环境、文化和教育资源,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并体现在教育课程方案和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可与小学老师、学生产生互动,加强衔接,园内、园外开展大带小活动,完成研究性任务。
六、卫生保健。
1.不断提高幼儿饮食质量,在饮食的营养、花样品种和搭配方面多下功夫。
学习儿童膳食知识,针对2—6岁幼儿每天所需的营养制定食谱。
定期组织伙房师傅走出去,到兄弟园所参观学习,提高幼儿饮食质量。
开展伙房师傅烹饪技能评比活动,集思广益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争取每周推出一道新的菜品或面点。
2.不断提高幼儿保育质量。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本学期,我园将充分挖掘老教师在保育工作中的闪光点,例如能够深入到幼儿生活中等,大家多交流多学习,使幼儿保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3.预防疾病,卫生最重要。
我园将认真作好园内外的环境卫生,并且作好活动室及幼儿睡眠室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幼儿健康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除了作好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外,我园还将有计划有主题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保护视力、保护牙齿、消防安全模拟演练……
5.建立健康快车网站。
充分发挥幼儿园网络资源,建立“健康快车”网站,定期为社区家长们提供育儿咨询服务。
六.每月重点安排:
八月:1、制定各类计划
2、全园环境创设
3、各级部编排早操并进行师训
4、园本培训
九月:
1、各班加强常规训练、优化幼儿一日活动。
2、大班教师深入小学做好问卷调查工作。
3、举行幼儿园早操比赛
4、活动区环境创设观摩评比
十月:
1、加强学习,举办家长学校讲座
2、优质教育活动观摩研究
3、继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边实践边总结经验
4、科研课题阶段性观摩与小结
十一月:
1、开展家长半日活动开放
2、进行亲子苑研究活动小结交流
3、 各专题教研小组自行安排说课、上课活动
4、主题探究活动环境创设评比
十二月:
1、活动区观摩评比
2、家长学校讲座
3、幼小衔接课题阶段性小结
4.各班迎元旦环境创设观摩
下年1月:1、教研成果汇报交流
2、做好终结性幼儿评估发展工作。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创办,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2002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黄字〔2002〕14号)下发后,我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但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而且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有关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年起到2006年底,社区服务业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有明显扩大,规模和档次有明显提高,手段和方式有明显改善。社区服务业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2007年到2008年底,基本实现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与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相结合转变。
第三阶段,2009年到2010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提升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实行社区服务业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业建设,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公益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民营、私营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从各区县、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防止追求面面俱到;既体现政府支持,又量力而行、防止包揽。根据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型和居民的不同需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备、程序规范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企业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劳动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建设、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收和援助低保、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企业干部、退役士兵和现役军人家属中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再就业能力。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再就业率达到60%上。
(二)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保障服务,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三位一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特困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的社会救助制度,各区县建立“社会捐助接收中心”,各街道(镇)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社区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广泛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和资金,为兴办社区慈善超市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三)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治安防范、社区警务、人民调解、处理等制度,建立由公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市“平安社区”达70%以上。积极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加强对吸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有劣迹行为人员的教育和监控管理。
(四)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加强街道(镇)、社区文体科教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等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建立居民学校,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居民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市场。
(五)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
(六)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快社区各类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餐饮业和新型服务业网点规划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企业在社区开展就地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创办社区托幼、托老、助残服务机构和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经营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七)发展家政服务。依托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家政服务信息网络,重点培育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婴幼儿保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逐步推行社区家政服务持证上岗制度。
(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机制,鼓励规模大、档次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各区县政府和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公安、司法、商务、房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建立对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的评估机制,促进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执业水平。
(三)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级政府要采取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的办法,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对社区公益项目的建设和扶持,用于社区组织承担行政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助。
(四)完善配套政策
1.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按照市委、市政府黄字〔2002〕12号和黄政办〔2004〕36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
2.社区组织创办的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务合同的,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2000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一年继续扣减,结转期可延续2年。
3.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97号)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免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对社区新建福利性非营利机构的,免收城市增容、规划咨询等费用,渣土管理、放线测量等费用给予减半优惠,散装水泥和墙改费实行先缴后返。社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福利的,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的,其用水用电按居民用户价格标准收费。
5.社区托幼、托老、助残等非营利利机构提供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的,其收入按有关文件规定免征营业税。
6.属于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范围的服务项目,价格主管部门要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区别不同服务对象,建立标准有别的社区服务价格体系,对老弱病残等福利性的服务价格实行优惠。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创办,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性、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黄字〔*〕14号)下发后,我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但发展很不平衡,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而且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很不健全。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党的*大和*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有关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年起到*年底,社区服务业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有明显扩大,规模和档次有明显提高,手段和方式有明显改善。社区服务业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年到*年底,基本实现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与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相结合转变。
第三阶段,2009年到2010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提升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实行社区服务业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业建设,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公益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民营、私营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从各区县、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防止追求面面俱到;既体现政府支持,又量力而行、防止包揽。根据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型和居民的不同需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备、程序规范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企业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劳动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建设、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收和援助低保、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企业干部、退役士兵和现役军人家属中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再就业能力。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再就业率达到60%上。
(二)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保障服务,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三位一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特困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的社会救助制度,各区县建立“社会捐助接收中心”,各街道(镇)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社区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广泛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和资金,为兴办社区慈善超市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三)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治安防范、社区警务、人民调解、处理等制度,建立由公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市“平安社区”达70%以上。积极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加强对吸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有劣迹行为人员的教育和监控管理。
(四)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加强街道(镇)、社区文体科教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等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建立居民学校,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居民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市场。
(五)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
(六)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快社区各类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餐饮业和新型服务业网点规划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企业在社区开展就地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创办社区托幼、托老、助残服务机构和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经营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七)发展家政服务。依托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家政服务信息网络,重点培育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婴幼儿保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逐步推行社区家政服务持证上岗制度。
(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机制,鼓励规模大、档次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各区县政府和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公安、司法、商务、房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建立对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的评估机制,促进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执业水平。
(三)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级政府要采取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的办法,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对社区公益项目的建设和扶持,用于社区组织承担行政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助。
(四)完善配套政策
1.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按照市委、市政府黄字〔*〕12号和黄政办〔*〕36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
2.社区组织创办的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务合同的,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一年继续扣减,结转期可延续2年。
3.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97号)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免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对社区新建福利性非营利机构的,免收城市增容、规划咨询等费用,渣土管理、放线测量等费用给予减半优惠,散装水泥和墙改费实行先缴后返。社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福利的,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的,其用水用电按居民用户价格标准收费。
5.社区托幼、托老、助残等非营利利机构提供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的,其收入按有关文件规定免征营业税。
6.属于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范围的服务项目,价格主管部门要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区别不同服务对象,建立标准有别的社区服务价格体系,对老弱病残等福利性的服务价格实行优惠。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有关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创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年起到**年底,社区服务业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有明显扩大,规模和档次有明显提高,手段和方式有明显改善。社区服务业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年到**年底,基本实现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与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相结合转变。
第三阶段,**年到**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建设、产业结构提升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功能完备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2.坚持社会化的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实行社区服务业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大力倡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社区服务业建设,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公益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民营、私营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从各区县、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防止追求面面俱到;既体现政府支持,又量力而行、防止包揽。根据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型和居民的不同需求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备、程序规范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企业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下岗失业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群体的劳动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积极创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建设、卫生保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收和援助低保、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企业干部、退役士兵和现役军人家属中有特殊困难人员以及有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再就业能力。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再就业率达到60%上。
(二)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保障服务,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三位一体”(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特困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的社会救助制度,各区县建立“社会捐助接收中心”,各街道(镇)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社区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点”,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广泛接收社会捐赠物资和资金,为兴办社区慈善超市提供条件,充分发挥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三)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治安防范、社区警务、人民调解、处理等制度,建立由公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市“平安社区”达70%以上。积极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加强对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加强对吸毒、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有劣迹行为人员的教育和监控管理。
(四)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加强街道(镇)、社区文体科教骨干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等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建立居民学校,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居民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加大政府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文体组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和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文化市场。
(五)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基本形成设置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活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市场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
(六)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加快社区各类便民利民商业网点、餐饮业和新型服务业网点规划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企业在社区开展就地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化、市场化、产业化。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创办社区托幼、托老、助残服务机构和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经营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七)发展家政服务。依托街道(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家政服务信息网络,重点培育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开展家政服务,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婴幼儿保育、老年人和残疾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逐步推行社区家政服务持证上岗制度。
(八)发展社区物业管理服务。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委员会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机制,鼓励规模大、档次高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入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各区县政府和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公安、司法、商务、房管等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建立对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服务组织的评估机制,促进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执业水平。
(三)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各级政府要采取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的办法,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专项用于对社区公益项目的建设和扶持,用于社区组织承担行政服务工作的经费补助。
(四)完善配套政策
1.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按照市委、市政府**字〔**〕12号和**政办〔**〕36号文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
2.社区组织创办的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务合同的,每吸纳1名下岗失业人员,每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元定额税收扣减优惠,当年不足扣减的,可结转下一年继续扣减,结转期可延续2年。
3.执行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97号)的有关规定,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免缴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4.对社区新建福利性非营利机构的,免收城市增容、规划咨询等费用,渣土管理、放线测量等费用给予减半优惠,散装水泥和墙改费实行先缴后返。社区非营利性机构开展福利的,社区辖区单位向居民开放内部设施的,其用水用电按居民用户价格标准收费。
5.社区托幼、托老、助残等非营利利机构提供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的,其收入按有关文件规定免征营业税。
6.属于价格主管部门定价范围的服务项目,价格主管部门要本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区别不同服务对象,建立标准有别的社区服务价格体系,对老弱病残等福利性的服务价格实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