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管理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1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未能体现人才培养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特色。
纵观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难发现一份与学术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显著不同、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鲜明特色和较强实践操作性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现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案普遍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前后未能实现相互衔接,实践教学组织安排与体系构建未能与市场、社会、企业需求等实现“无缝对接”,未能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均应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特色。
1.2实习实训基地的“空心化”,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实训之目的。
建设实习教学基地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正因为如此,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方式在数量众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实训教学基地。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造成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更谈不上专业实训。即使像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类实习实训基地设置了单独的财务管理部门,基于财务管理工作的严肃性和会计信息的保密性,这些单位大多数都不愿意接收财务管理专业实习生;即使学生找到了这些专业对口的实习实训单位,在单位内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实习,很难深入到实习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内部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训活动。实际上,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的为数众多的实习实训基地几乎呈现“空心化”状态,实习实训基之“空心化”问题毫无疑问会严重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1.3实践教学教师指导的“虚拟化”,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是其“瓶颈”。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鲜明特色和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本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目前各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普遍缺少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甚至有相当部分老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环境也未亲身经历,对一些细节不甚了解。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导致其实践教学缺乏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甚至指导实践教学呈现“虚拟化”状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已成为影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瓶颈”。因此,建立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上胜任实践性教学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进思路
2.1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教学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教学系统。然而,目前众多高校关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统一的做法是以理论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时代需要。鉴于此,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借鉴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块化”教学理念,针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设计相应的“投资实践模块化”“、融资实践模块”、“资本运营模块”“、现金流量管理与计量模块”等几大实践教学模块化内容,对于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选择以“实践性、实用性”为标准进行模块集成。目前教育界流行的主流观点也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能够突出技术指导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又有助于确保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实践教学环节的集成化构建。
根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岗位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流程图,是构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集成化思想,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模拟实训为基础,以认知实习为依托,以职业技能培训与认证为补充,以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为综合”,构建出逻辑清晰与层次分明、能够实现前后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环节集成化流程图,这是破解当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组织松散的有效措施。
2.3实践教学基地的网络化组织。
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载体,在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当前各应用型本科高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相继建立了为数不少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没有理顺实习实训基地与校方的合作关系、交流形式、权利与义务等相关问题,甚至都没有签订合作协议,造成各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多停留于文字或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或办法,呈现出“虚渺化”之态势,难以保证这些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更谈不上借助此平台实施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为了改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虚渺化”,各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网络组织管理理论,以网络化形式将各实习实训基地“集结”起来,对实习实训基地实施“网络化管理”。这是因为,“网络化管理”具有如下优势:网络组织内节点企业能够相互协作、获取特定资源、节省信息费用。如果把高校与实习实训基地置于同一个网络组织之中,“集结”成为“网络节点”,校企双方通过签订权、责、利明确的实习实训合作协议,从而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2.4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技能化的培养路径。
论文摘要:建设节约型企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从实践节约型营销入手,通过实践知识管理,利用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等知识管理技术在营销过程中找准目标客户,提高促销效率,快速响应客户要求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如何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我国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重大。
而创建节约型企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可持续发展资源瓶颈的重要基础。因此,创建节约型企业绝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适应整个社会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企业自身“增效”的重要举措之一。“节约型”企业没有固定的含义,所谓“节约型”企业应该是资源消耗少、成本水平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从这个含义上讲,节约型企业是现阶段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所应追求的目标。
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从很多方面人手,尤其以生产经营为重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采用知识管理,以及对技术的大量投入,在研发、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企业效率,对建设节约型企业的作用非常明显。
一、知识管理与市场营销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逐渐成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实践知识管理,也成为企、世未来发展的一项有利保障:时知识的管理工作并不着重于知识本身(及围绕着知识的各类技术)进行管理。而是更慢调把知识看作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着重主张利用知识实现企业更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基本环节:知识转化、知识循环以及知识组织/存储其中.知识转化过程说明的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问的关系,知识循环则强调的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知识组织/存储是指将知识在组织内部沉淀下来,成为企业全体员工可用的共同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的心理不断成熟,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企业要是固守原有的管理理念,进行“大量营销”,其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因此在企业营销领域,充分实行知识管理,会有很大的作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营销的工作对象就是客户(包括合作者、分销商和顾客等),并且从开始就有客户参与,是协作伙伴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组织外部网络。根据价值链的分析,在市场营销的重大行动、重大目标和其自然的联系中,营销组织必须利用知识管理在关键环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保证组织未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营销的方式以及如何管理客户信息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以挖掘更多的市场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营销的精准性。
二、以知识管理实践“节约型”营销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在管理的诸多职能领域中,营销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践中,营销浪费现象却是普遍存在。市场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在2004年底,发表了题为《亟需改善营销生产率》的讲演。他指出,营销的结果令人尴尬,广告失效、促销浪费、新品失败、市场失控等现象屡见不鲜。此种情况在我们国内尤其普遍:过大过高的目标(全国第一、世界前列、世界500强等等不胜枚举)、过度的包装(如月饼)、耗资庞大的广告和赞助、无时无刻不计血本的促销等等。营销的浪费反映的正是当前营销的浮躁、盲目、冒进、急功近利等不理性的企业心态,也是中国本土企业总是无法实现超越、做大做强的一个原因。面对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和市场,越来越注重成本竞争和资源优化的营销时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营销的未来,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和理性营销心态,实现营销的全面改造和革命,首先就应告别“浪费营销”,倡导“节约营销”,走入理性营销时代。
2.1通过有效渠道,向消费者传递产品及消费知识,培育节约型的消费者
现实的情况是节约的消费观念在中国市场并不成熟,消费者对那些真正能够节能的产品的认同度还很低,很多消费者盲目求新、求大、求高,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趋之若鹜,例如买车一定买大排量的等等。面对这种消费现实,该如何培养具有节约观念的消费群体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第一,通过消费知识的传递,让消费者真正了解产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第二,让消费者能从消费节能型产品中真正得到益处,例如价格的降低、功能的改进以及使用成本的降低等等。消费者从中得到好处,自然会在消费中注意节约,形成一种新的消费观念。企业经营的一切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市场,市场上存在什么样的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去生产。如果消费者普遍具有节约的观念,就会迫使企业注重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节约”。因此实践“节约型”营销,建设“节约型”企业,可以首先从市场人手,培育节约型的消费者。此外,企业在日常开展营销过程中,应该奉行“社会营销”的理念,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以此带动消费者观念向注重节约和节能转变。所以“节约型”营销,首先不应该是一个企业微观的营销问题,而是涉及全社会的宏观营销问题,需要全体企业共同参与。同时,政府也应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律等手段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2.2通过知识转化,提高市场营销活动的竞争力
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首先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分类,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本源性对象要素。波兰尼认为,所谓“显性知识”(explicifknowledge)是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了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图表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nicuIateknowledge,又译“明确知识”)。而作为显性知识的相辅相成的一类,隐性知识(implicitknow1.ed)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尚处于“缄默”状态的知识。
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对于企业营销的作用要更明显一些,创造的价值最大,同时价值的流失也最大,因而也最关键。由于企业营销面对的就是企业的所有客户,所以隐性客户知识的地位又是重中之重。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例如投诉电话、销售代表的走访等,可以掌握大量的隐性客户知识,这些隐性客户知识对企业来讲是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隐性客户知识是很难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必须通过隐性客户知识的转化,才能形成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帮助企业准确地执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断提高竞争力。这种知识的转化包括四类: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在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例如不同销售区域的客户代表通过走访调研来了解企业不同区域市场的特征。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例如上述客户代表通过走访之后,企业可以组织不同区域市场的营销人员召开区域市场营销的“头脑风暴”会议或区域市场营销的“现场讨论会”,帮助这些代表将自己的认识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享。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复杂化。经过隐性到隐性、隐性到显性的转化过程,人们头脑中的显性知识还是零碎的,也不是格式化的。将这些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并用专业语言表述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能更容易地为更多人共享和创造组织价值。在上述例子中,企业肯定能将这些存储于不同员工脑海里,散落在不同区域市场中的营销知识提炼出来,建立属于企业自身拥有的区域市场营销知识。
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中各成员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在企业员工间传播,员工接收了这些新知识后,可以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上述例子中的客户代表了解掌握了足够的显性知识后,就可以充分借鉴其他营销区域中经验,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
2.3利用数据挖掘准确进行细分,找准目标客户
营销大师科特勒曾说:“现代战略营销的中心,可定义为STP市场营销——市场细分(segmental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虽然目标市场营销的理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出现,但进入2l世纪以后,找准适合自己企业的目标顾客仍然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准确进行细分,找准目标客户是企业战略营销的起点,企业的一切营销战略,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没有市场细分,找不准目标客户,企业在经营时就如同“瞎子摸象、大海捞针”,营销活动也会出现大量的浪费。这种盲目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因为企业不知道自己的目标群和目标市场之所在。而有的企业则在此方面做到了节约,例如英国连锁超市TESC0L一共有l300万客户,一般的企业将客户细分至三四个不同的群已经相当不错,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将这些客户细分到5000个不同的群,形成不同的俱乐部,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社会的纽带。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超市可以选择不同的营销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很多浪费。
在细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管理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有效达到节约的效果。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数据挖掘就是在企业的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即的数据中提取隐含的、事先未知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知识的过程其基本假定是“消费者过去的行为是其今后消费倾向的最好说明”。它正是以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原理为基础,通过收集、加工和处理涉及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大量信息,确定特定消费群体或个体的兴趣、消费习惯、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进而推断出相应消费群体或个体下一步的消费行为,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识别出来的消费群体进行特定内容的定向营销,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来不断降低营销的盲目性,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与传统的不区分消费者对象特征的大规模营销手段相比,大大节省了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效果,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此外,数据挖掘还可以在交叉销售、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公司都开始在原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对业务信息进行深加工,以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扩大自己的营业额。
2.4利用知识挖掘提高促销效率
在广告界就有这么一句经典的话:我知道我的广告费一半都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浪费了。这清楚地表明了传统促销方式精准性的欠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繁华商业街上一些厂商对来往行人不分对象地散发大量商品宣传广告,其结果是不需要的人随手丢弃资料,而需要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具有关资料统计,没有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筛选而发送邮寄宣传品,其反馈率只有2%一4%,而运用数据库技术进行筛选消费者,其邮寄宣传品的反馈率可以高达20%~30%,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营销的效率。
现代营销越来越注意信息技术的成分,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帮助解决一些营销活动的欠缺,并且分析结果,企业就可以运用更经济的促销方式,从而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美国运通公司(AnericanExpress)有一个用于记录信用卡业务的数据库,数据量达到几十亿字符,并仍在随着业务进展不断更新。运通公司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制定了’“关联结算(RelalionshipBilling)优惠”的促销策略,即如果一个顾客在一个商店用运通卡购买一套时装,那么在同一个商店再买一双鞋,就可以得到比较大的折扣,这样既可以增加商店的销售量,也可以增加运通卡在该商店的使用率、再如,居住在伦敦的持卡消费者如果最近刚刚乘英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去过巴黎,那么他可能会得到一个周末前往纽约的机票打折优惠卡。
2.5通过知识共享,可以提高顾客响应速度,降低交易成本
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快速响应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快速发现顾客需求、快速研发产品、快速制造产品、快速物流配送等环节构成。提高企业快速响应顾客的能力需要该企业所在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配合行动。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企业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将可以有效消除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现象。在面临客户要求时,有效提高订单或其他信息在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流动效率,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项目类型项目管理现状变革
1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电力项目的规模日趋扩大,新技术工艺的深入应用,专业分工的愈加精细,主管部门对项目在质量、工期、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项目管理的应用也由经验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科学型的现代管理。努力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项目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为电网的发展提供新的理念,注入新的思想;大力开展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与培训,是使电网项目建设和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方法。
2电网项目特点分析
电网项目技术含量高,其特点和其他项目有所不同,电网企业的建设项目一般是随负荷的增长、电网规划的发展而制定的,具有前瞻性,项目的确立性强;其项目背景往往很清晰,规模、环境都很明了。客户用电项目一般随其他项目而上,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项目的确立性随其他项目而定,其不确定性、随意性较大。电网项目的类型比较多、规模有大有小、目标控制难度大,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和部门多,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另外,工程建设文档多而且复杂,存档和查阅难度大,历史数据难保存,决策支持的难度大。电网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不可控因素多,并且与其它工作之间的依赖性也比较强。所以,在电网项目管理方面,急需要使用新技术进行变革和优化。
3电网项目基本类型
3.1新建或扩建项目
电网工程项目严格说有两类:一类是输送电项目,另一类是变配电或换流、升压站项目。电网也像其他项目一样,有新建或扩建的项目。新建或扩建电网项目的多少、投资大小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需求及电网项目规模的大小。新建电网项目一般是指根据电网发展规划、电网安全需求和供电负荷需求而建设的项目。考虑电网项目投资经济效益,往往电网项目在新建时根据负荷的发展情况留有一定的扩建余地,如主变压器预留位置、进出线间隔等。在电网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负荷发展需要在规模或进出线间隔上新增加一些项目,如增加不同电压等级的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增容,增加一个进出线间隔,新建一条输配电线路等等。
3.2电网设备大修项目
电网设备大修是指供电企业在设备运行一定年限后,由于电场的作用、导体发热、机械力或化学腐蚀作用及大气条件影响等,引起设备部分配件磨损、老化、损坏等,使设备性能发生了变化,需对设备损坏、磨损的部分配件进行更换,恢复设备原有性能的检修工作或按照反事故技术措施要求必须进行的项目。一般按照规定,供电企业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设备大修项目,这些大修项目一般都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计划的论证、审核和批准后才能实施。较常见的大修项目有:主变压器大修、母线大修、变电架构大修、铁构件防腐、接地网大修、线路防腐、杆塔加固、导地线更换等不同电网设施的大修项目。
3.3电网设备技改项目
电网设备技改项目是指供电企业的设备或设施在目前的情况下经过技术论证,其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及运行可靠性要求或按照反事故技术措施要求,需对原有设备或设施进行更新或改造的项目。这类项目也像大修项目一样,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计划的论证、审核和批准后才能实施。较常见项目有更换主变压器、保护盘、直流盘、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更换或增加杆塔,更换新型导线、电缆等项目。
3.4电网科研项目
电网科研项目一般是技术人员围绕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技术、基本建设等方面,为提高设备性能、电网安全、使用寿命、经营管理水平而开展的创新或专题研究工作项目。这类项目根据课题大小和方向的不同、投入资金多少、项目时间长短差别较大。
4电网工程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网企业建设项目有新建项目或扩建项目,电网企业供电量的增长或电网安全可靠性与新建或扩建电网投入数量可以说相辅相成,供电量的增长离不开电网发展,反之,电网发展又促进了供电量的增长且又带来了电网项目。
目前,电网企业对建设项目的管理主要仍是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尽管电网企业建设项目管理随着整个建设领域改革不断推进,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力需求的快速扩张,全国各地电力建设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建设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者要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强化工程项目管理,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辅助项目管理工作,从而促进电力建设工程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建立现代化物流体系,从单纯工程项目管理向供应链价值管理转变,并为最终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提供技术手段和支持。
5ERP系统中项目管理方式的转交
5.l使用ERP系统前后对比
(1)使用ERP系统前虽然做了工程项目预算,但是没实现对预算的控制。使用ERP系统后在SAP中将预算值分配到具体的WBS元素(成本核算单元),设定预算控制参数,在实际发生值超出成本费用预算值后预警。
(2)使用ERP系统前是按工程项目进行核算,在项目决算阶段才能够清楚项目的每一项实际成本。使用ERP系统后在SAP中按照WBS结构进行成本核算(实际发生的成本自动归集到WBS)。
(3)使用ERP系统前项目信息没有共享的平台,使用ERP系统后在SAP系统中更新项目的形象进度,使各部门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
(4)使用ERP系统前项目转资靠手工完成,使用ERP系统后,项目转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自动完成。
5.2使用ERP系统后收益一
(1)成本费用预算可控;
(2)增强了核算的集成性;
(3)使核算结构更清晰、明细;
(4)系统中提供报表,可实时了解项目上发生的费用及获得的收入;
(5)建立了项目信息共享平台;
(6)减少了项目转资的工作量,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6ERP系统对项目管理变革点
项目管理的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工程信息管理专业化”、“项目转资专业化”、“预算管理精细化”、“进度管理精细化”以及“采购管理精细化”5大方面。
6.1项目前期费用的管理一
目前,电力工程项目的前期费用是按照单个项目的模式进行管理的,即每个项目的立项前期费用,需要执行单独的事前控制和事后归集。项目前期费用的处理采用内部订单的管理模式。当开展前期工作后,需要建立前期费用内部订单,并维护结算规则,将成本结算到前期费用科目上,用于前期工作的费用归集,同时根据财务部追加的预算对内部订单进行预算控制。当项目成功立项后,要维护前期费用内部订单的结算规则,将前期费用结算到项目上。若项目未获立项,则财务部将该前期费用转为部门运营成本。
6.2立项前期文档的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管理环节,将产生出大量的项目文档。例如在项目立项前期会产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后设计单位会出具初步设计报告等文档。为了保证项目资料和信息的完整性,并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资料,需要以项目为单位规范地维护管理相关文件文档,以便于相关人员进行后续的查询和审阅。
基于以上特点,利用ERP系统中项目文档附件和文本链接的功能,可以将各种文本格式(DOC,LWP,MicrosoftExcel,MicroosftPowerPoint,R仉script脚本和DMSLink等)的前期文档和项目进行链接。为了便于项目管理者在系统中的查询,将相关文档与对应的WBS元素连接,例如:项目前期生成的文档挂在项目架构中的“项目前期”WBS元素下。
6.3概预算管理
6.3.1概、预算的控制
在ERP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中建立了以概预算WBS为基础的4—5层完整项目架构模板,在项目中可以按需、多层的对项目总体和当年预算进行明细的拆分,并且由系统自动保存。并运用ERP系统中的自动容差控制功能,实现了系统根据审批通过的概算值对项目实际成本的发生进行自动控制的功能。此外,通过设置提醒功能,在概算使用超出一定百分比时,实现了自动提醒项目管理者的功能。
6.3.2模板功能
概算使用超出100%,系统自动显示错误信息“预算超出额定范围”,同时禁止所有的后续导致成本发生的操作;系统从概算中自动扣减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形成新的实际成本发生限制依据;合同被输入系统时,自动校验概算与合同金额,防止合同总体金额超概。
ERP项目管理中的项目成本控制机制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由费用控制部门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事后比对的模式,而是将费用控制功能贯穿到整个实施过程中,实现全过程的控制,减少费用控制的被动性。
6.4物资采购管理
对于所有项目发生的设备采购都需有统一的规范可循,过程中所有的采购申请、采购订单等系统凭证都设定必须填写的相关内容,记录了明细的采购过程数据,要求采购过程做到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建立一套精准并且是实时动态的工程采购管理体系。
6.4.1采购申请和预留
采购申请中包含的信息有:物料编号、技术参数及技术规范(在物料未完全确定时,着重于技术参数)、需求数量、需求日期、评估价格、项目编号WBS、项目联系人等。而预留则相当于目前管理中的领料单,自动传递到仓库,当仓库对项目物资完成收货后,仓库管理员将根据预留对项目物资进行发货处理,收发货处理自动将项目的物资采购的实际成本记录在对应的项目成本预留中包含的信息有:物料编号、需求数量、项目编号等。
6.4.2采购过程
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手动输入物料需求清单的模式,利用项目中挂物料组件的功能,将物料需求计划中的设备,逐个或批量挂入项目,最终形成物料采购申请。
针对具备一定项目实施经验和项目管理模块操作经验的单位,可以采用批量导人物料需求清单的操作模式,基于项目的设备清册,在系统外整理好生成物料采购申请所需的信息,通过开发的程序一次性将设备清册转换成系统内的采购申请。
物料采购申请经过项目管理者的审批自动传递到物资采购部门形成正式采购需求。释放项目产生物料采购申请后,同时自动生成项目预留。采购申请按集中,非集中采购规则,分别会由各级物资计划人员处理,确定采购策略(包括执行框架协议、招投标、定向询价和直接指定供应商),并由相关主管审批。各级采购人员将采购订单通过接口及书面方式发送给指定供应商或社会供应商。
项目物资采购的全过程(既包括项目管理模块的采购申请,也包括在物资管理模块中的采购订单及收、发货过程),均受到项目审批通过的概算控制,任何超概算的情况,系统将自动阻止其行为的发生。
6.5服务采购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服务外包,其中包括施工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等等,为满足服务外包业务的实际需求,在设计中实现了系统对服务合同管理的功能。通过系统中的一系列手段实现了项目合同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了合同金额管控,实现了合同实际完成进度与合同付款的匹配等功能。
ERP系统中对于服务款的支付方式包括:合同付款与完成进度及付款条件的匹配;合同预付款、进度款和质保金的支付等详细操作过程。根据签订的合同及付款条件,当完成一定合同工作量并符合付款条件后,供应商出具发票并提出付款请求。相关业务部门需要根据系统内的相关合同信息,结合合同执行进度的确认,根据阶段性验收提出支付申请,实现付款申请与合同实际完成情况的匹配。
6.6辅助转资方案
作为资金、资产密集型企业,工程项目竣工后资产形成数量较多,决算工作过程比较复杂,周期也较长。为了提高电网工程项目的项目管理水平,改善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基建、技改项目的转资过程,提出了辅助转资的方案。目的就是充分利用ERP系统功能,将资产信息贯穿在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建立起项目结构和资产之间的关联性,实现项目成本和资产价值之间的平稳转换。从而明确工程项目管理的各部门岗位工作职责,简化费用分摊和转资工作,实现快速、准确的决算过程。
关键词:国际战略联盟外向型国际化比较优势
北京时间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在北京正式宣布,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具体而言,联想集团付出的12.5亿美元包括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构成,中方股东、联想控股将拥有联想集团45%左右的股份,IBM公司将拥有18.5%左右的股份。同时联想集团宣布了高层的变更调整,IBM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出任联想集团新CEO,杨元庆则改任公司董事长。
联系此前的2004年3月26日,联想与国际奥委会签约,签约仪式主题为:让世界联想中国。联想正式成为国际奥委会第6期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联想的国际化征程早已开始,这次收购实际上是中美两家IT厂商的战略合作行为,联想借“国际战略联盟”将由内向型国际化转向走外向型国际化之路。
联想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第一,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12月,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会除却对联想的“技术意义”外,更多应考虑“关联应用技术战略”是一个宏伟的规划,前端、后台、社会信息服务无所不包——如果把规划变为现实,联想必须具备跨国品牌影响力、市场营销能力超一流,而不能以本土为主要市场区域。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新英文标识(由Legend变为Lenovo),继续为国际化做准备。2004年3月26日,联想付出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希望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尽管参加TOP计划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品牌知名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等同于优异的业绩。联想若希望TOP计划真正有益于其国际化业绩,便必须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营销以及消费者教育。联想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未来3-5年,销售额中有25%-30%来自海外。试想一下,联想如何才能利用短短四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这样的“伟业”?所以,以收购降低资源注入、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联想的选择。也就有了这次的联想收购IBM。
联想借力“国际战略联盟”走外向型国际化
联想于2004年年初进行了大的改组。面向大客户开始应用直销的商业模式,而这正是戴尔赖以成名的法宝。联想还放弃了两年前制定的走多种经营之路的战略方针,集中全力发展核心业务——PC业务。联想集团近3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屡遭挫折,“信息化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虽经多年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在报告弱于预期的业绩后,联想集团宣布重新将重点转回到其核心的电脑业务上。目前,虽然联想已是国内PC的第一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以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其实,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一个目标,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提出这个目标、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名字、2008年联想赞助奥运,成为奥运的赞助商,直至这次联想收购IBM,这些都是为联想国际化开出的战术措施,都成为这个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这次收购是联想和IBM的一次历史性的强有力的战略结合。联想看好的是IBM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优秀的技术、管理资源。
现代营销告诉我们,企业欲在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并积极地开拓市场,最好的途径乃是寻求某种竞争的新模式,以实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以往所奉行的视竞争者为仇敌、彼此互不相让的竞争原则已成为陈旧的经营观念而逐渐为人们所抛弃。国际战略联盟正是一种兼有竞争与合作功能的新型市场营销组织。
比较此次交易前后联想股权结构图,可以说这次交易是收购,也可以说是并购,甚至可以说是合资,但从联想收购IBMPC部后的规划的“三步走”(即第一步,联想将在采购、制造方面进行和IBM的合作;第二阶段,进行市场和销售的整合;到第三阶段,进入到对方都没有的领域里去。)看,联想与IBM的合作更像是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或战略经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
联想借“国际战略联盟”将由内向型国际化转向走外向型国际化之路。
联想打造比较优势进行外向型国际化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要求企业在同竞争对手的实力比较中,具有独特的经营要素上的优势,不管是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还是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或服务优势,“联想”只要能运用自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才能在相互竞争中显示其真实价值,最终达到改变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相对实力并取得对竞争者的明确优势。“联想”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本质上与它的长期规划相一致,即服务于企业自身长期战略目标。
IBM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多集中在一些比较高端的客户和产品市场上,跟联想现在比较多的中低端消费者客户非常互补。联想在国内是以渠道见长,即联想在中国市场上拥有客户和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而IBM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PC销售网;联想是全球PC消费的先驱,在销售服务方面有独到的经验,而IBM在商务领域向来享有高品质的服务;联想有强大的台式电脑设计能力,而IBM在电脑笔记本上拥有出色的成绩。联想利用拥有的领先PC技术,收购IBM的PC部门有利于联想吸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高端企业用户,而这正是联想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联想认为:“收购IBM的PC部门将对于联想的扩张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联想重塑PC主业,并加速国际化,收购IBM的PC业务是一条捷径,是迅速进入世界顶级PC厂商之列的理想之举。联想有自己非常强的制造能力加上IBM的服务优势,新的联想集团能够一天24小时连轴转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就能够缔造更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联想与IBM合作,明确各自比较优势,新联想发挥品牌、规模、效果三个方面的协同效应和长期优势。联想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的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双方的组织架构、职能平台,以及供应链的整合。在这个阶段内,联想希望完成双方业务的共同采购,但市场与销售均都保持各自独立性。这一阶段计划用12到18个月完成。第二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之后,联想集团开始整合旗下两大品牌的产品、销售队伍、渠道,以及研发。这个阶段尽数涵盖了外界及IBM与联想两大品牌合作伙伴关心的问题。第三阶段:拓展。联想集团要开始以新公司的名义推出新产品,拓展新业务。
预计,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要用5年时间完成。与IBM携手攻略世界PC市场,这是联想长期以来国际化运筹的必然结果,为联想集团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极好机会。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新联想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的磨合。作为一家拥有本土化优势的联想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熟门熟路,但兼并了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能否迅速融合成为新公司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但我们相信对于企业本身的文化,从求实进取,诚信创新,实际是差不多的。
联想缺乏国际经验,在世界PC市场的知名度还有所欠缺。
如何维持同IBM客户的良好关系将成为联想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其实对于新联想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联想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IBM原有的客户——IBM品牌还在,但是背后运作的是联想,IBM欧美市场上原有的客户能否信任这样知名度不高的公司呢?
海外市场渠道问题。IBM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联想在国内一般是以渠道见长,那么,联想如何在海外构建自己的渠道和供应链?联想收购IBMPC部后,IBM的竞争对手却在觊觎IBM的市场份额,那么联想和IBM如何应对?联想如何兼容IBM原有的渠道?
联想的技术形象问题。相信对客户来说,他们更为看重产品的质量控制、特点和功能,因此如果未来的IBM品牌产品和以前一样,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它。但联想在国内以产品应用层面的创新见长,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并不是本质上的技术创新,无法从根本上塑造联想的技术形象。IBM的技术领先形象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
业务的整合及如何提高利润增长率问题。联想尽管目前以27%的市场份额垄断着中国的PC市场,但是公司进军服务器和服务领域的愿望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而且,由于戴尔等国际品牌的冲击,联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滑。从全球市场看,根据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只占2%的份额,排在第九位。联想即使收购了IBM的PC业务,与前两名(戴尔、惠普)也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联想何谈“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
成本问题。无论是全球PC市场,还是国内PC市场,利润率都在不断萎缩。2006年全球PC用户升级换代的周期将会结束,届时PC厂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联想与IBM合作之初,双方的运营效率仍无法与竞争对手戴尔的直销模式相提并论。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
面对全球PC产业即将到来的低迷时期,IBM和惠普都要退出PC市场,联想在这个时候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不小心,就很可能陷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国际市场受阻,国内市场失守。降低成本是当前PC生存最重要的,大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往往是收购发展中国家的公司。而联想反其道而行之,增加成本是必然的。
联想的未来发展
1.1以利润为核心
所谓的以利润为核心,除了企业的剩余利润还需要包括价值创造。传统的利润主要讲的是企业自身产品创造的物质价值。当前应用价值型管理模式之后就改变了这种利润概念。价值创造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利润的一部分。在企业的管理中,对价值创造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资金成本、人员投入、投资风险等等,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受到了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使用该项企业管理模式之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2以现金流为核心
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加注重价值管理,而价值评价是价值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主要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在理论上影响着大批的学者。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现金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反馈,而且对企业价值创造进行衡量。此外,这种管理模式还关系着企业在股市中的发展。企业通过应用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价值型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够使企业在股市方面获得更多的收益,利润也会大幅度增长。所以,这种管理模式的使用不仅能够影响企业的经营,而且还会对企业股东的经济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2.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1明确价值目标,做好价值定位
价值型企业管理价值创造是核心,企业创造价值必须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为指导,只有价值目标明确了,才能够按照目标指导企业员工为企业多做贡献,确立进行有效价值管理的战略战术,根据目标做好计划,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价值创造与价值活动达成共识,为了完成企业的使命而共同努力。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如果运用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一定要先将自己的价值目标确定好,企业首先要将现金流量折现值作为最直接的价值尺度,企业以此来确定价值创造目标。并将价值创造目标分解为财务目标与非财务目标,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根据企业的现状以及发展状况逐步实现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企业的经济利润,企业的非财务目标主要指客户的满意度、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产品创新能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热情,企业非财务目标的明确,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潜力,促进企业发展。
2.2确定企业价值驱动要素,实现企业管理价值创造
使用价值驱动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例如在资本规模,销售增长率等都属于价值驱动要素中的,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帮助企业获知管理风险。这些价值驱动要素存在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随着企业竞争环境以及内部实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业务单位所有的生命周期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经营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分析企业驱动要素一定要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以及企业的价值评估进行分析,只有根据以上各个方面综合判断,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才能够最终确定。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为企业各层级管理人员建立价值驱动要素树形图,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利用、产品开发等提供可控变量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通过有效管理关键价值驱动要素,实现企业价值创造。
2.3树立价值创造为核心理念,落实价值管理组织系统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价值型管理模式,作为企业不仅需要做好价值管理的组织系统的落实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价值管理系统,那么就无法向下开展价值型企业管理工作。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效沟通和协调,作为员工也应该积极地配合组织系统的建立,作为领导更应该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可以通过逐渐完善企业的奖惩制度,通过组织相关活动,使企业上下都能够认识到价值型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企业的有效地管理模式,组织系统内部的领导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把该项工作的开展程度作为领导评估标准的一个方面。营造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培训,明确员工承担的责任,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
3.总结
二、各种新型载体档案的管理、利用及保护
新型载体档案因其载体制成材料各异化学稳定程度不同在保管过程中应针对其特点尽量按类别做到分库保存统一管理。
不同载体的保管方法有许多相同的方面防光、防尘、防水、防霉、防虫、防潮、防盗是其共同性根据其特性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库房内一般应配备强制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使其处于适宜的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中各种不同载体的存贮应配备专门柜架例如影片通常使用金属柜架录音和录像材料应使用木制柜架和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柜架再就是各类新型载体档案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修复或需要进行其他保护性处理。
下面介绍几种特殊载体档案的一般保护技术供大家参考
1照相底片底片是一种化学感光材料极易引起化学变化和自毁它又属于胶质材料极易起火熔化和变质其保护条件要求较高。通常应配备空调设备控制温度并给予附加的防潮措施如放置中性吸湿剂。
2照片照片档案的保护应着重于抑制霉菌的生长可调节库内环境的pH值添加必要的防霉剂。
3缩微片保管环境需有适宜的温湿度且不含有害气体。缩微片中最常用的银盐胶片的最佳环境温度不含硫化氢、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以防缩微品发生粘连、霉变、发脆、变硬、图象失真和乳胶层脱落等变质损坏现象。另外要选择适当的保管器具和存放位置。为减少其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常选用密封较好的金属容器存放并把盖子处用胶带密封。存放缩微品的柜架要求距地面15米以上以免潮湿和浸水。不常用的胶片最好立站以免挤压变形或磨损。使用中避免污染和刮伤图象表面拿胶卷时手不要触及药膜只能拿胶卷的上下边缘。缩微片连续阅读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以免设备过热胶片受热易发脆变形。保存中胶卷不应卷得过紧不能加橡皮筋缠绕,不同种类的胶片应分开保管以避免产生化学反应等。
4磁带磁带的保护应注意避免灰尘的侵蚀要远离磁性物体防止磁带消磁对于长期存放不用的磁带要定期绕动防止磁带粘连与生霉。录制孔应打开以防误操作抹掉信息。
5软磁盘软磁盘需防磁、防折、防潮。不能直接用硬笔在磁盘上写标签不能触摸数据读写区磁盘保存中要立放防止挤压变形写保护口置于写保护状态。
6光盘光盘的保护应着重预防划伤预防受热、受挤压变形和老化。其信号稳定性方面比磁盘好得多但由于其数据密度比磁盘也大许多倍要求定位准确度更高尤其数据光盘一旦划伤或变形将可能导致整张盘的数据无法读出。光盘在使用中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数据面放置时数据面朝上平放以免弄脏或划伤用完后及时放回保护套或盒中保存中要放在保护套或盒中立放。光盘若被弄脏用无腐蚀性的清洁剂清洗干净还可正常使用。
由于新型载体档案的自身特点为安全的保护和利用它们,应专门建立新型载体档案的借阅利用制度并严格审批手续。磁性载体文件应一式两份归档应将其中一份作为保存件不得外借。利用率高的档案应另制做复制件利用中使用复制件妥善保存原件。录像片也应另归档一套可供借阅的备份片。
三、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一、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
传统的财务管理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其不足之处一是只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只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导下,只注重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财务主体不仅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政府、顾客,还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有29个州先后修订了《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经营不能只为公司的股东服务,而必须为公司的相关利益主体服务。美国的IBM公司把其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
1.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即不仅追求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要追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的最大化。
2.社会责任。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与物资资源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知识资源具有可享性、增值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更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也就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教和福利事业以及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等,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其经营目标,而且可在社会大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观念
1.人本化理财观念。在泰罗制为代表的传统管理中,由于机器大生产是以机械为中心的,工人只是机器系统中的配件,因此,人被异化为物,管理的中心是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要求管理的中心由物转移到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标,人是发展的动力和最终体验者,从而把人类发展提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活动,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又都是由人操作和管理的,其结果也是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应贯彻“人本化理财观念”,增加人力资源投资,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最终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2.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必然加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谁在信息和知识上领先一步,谁就可能获得竞争的优势。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又必然要求各企业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在作出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必须善于抓机遇,灵活地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3.风险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的内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有专家估计,人类可运用的知识有90%尚未创造出来,而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时所学的知识就有60%~70%已经过时。可见,如果一个企业及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知识结构,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
(3)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目前,一般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缩短为5年左右,而像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其产品更新周期更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而且也会加大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
(4)“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如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这些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
(5)无形资产投入加快,变化加大,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为使企业在追求不断创造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4.信息理财观念。知识经济时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在当今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已有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市场中一切经济活动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成为先导,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对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5.知识化理财观念。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含量是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
6.权变理财观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财务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变化,战略型财务管理必然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权变的理念,要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理财方法,企业才会增加竞争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三、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内容
1.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资本。企业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并需要财务的有效配合,来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培育、筹措、分配、运营效率及知识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在所筹集的资本中,应当既有资金资本,又有知识资本,并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资本来改善企业的软资源环境和结构,充分发挥知识资本的潜力,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知识资本化后,战略型财务管理应研究知识资本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方法,研究制定知识资本运作效率和价值方面的指标,形成一套涵盖泛财务资源的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而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将资本经营纳入财务管理。资本经营是企业把所有者的各种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地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资本经营类型有以下三种:一是资产重组,即通过资产存量与增量结构的调整,以实现资产的最优化组合。采用的方式有多元化经营、兼并、收购、剥离、投资、置换、跨国经营等;二是负债经营与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方式有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债转股、修改债务条件等;三是产权重组,即通过产权主体的换位、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功能的分割等提高资产运作效率。资本经营中,收益、成本与风险并存。因此,战略型财务管理应对资本经营决策和控制的程度与方法进行研究。
3.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管理体系。战略型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权利及行使方式等。
4.改进成本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出现了信息及时反馈系统、作业流程电脑化、灵活制造、零仓储管理、网络经营等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及新技术,产品寿命周期也缩短了,成本管理的重心从生产阶段向设计开发阶段的转移,战略型财务管理必须去研究和建立新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与之相适应。
四、战略型财务管理的方法
1.提升财务管理层次。战略型财务管理扩展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内容。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以及产品市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务管理将在许多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如金融风险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保险管理等。因此,企业必然采用战略型财务管理。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数据的取得更加全面、快捷,计算更加精确,从而使各种量化方法得到更多的运用和发展,如定量预测方法、风险决策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等。
2.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管好用好资本。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管好用好资本,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同时,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既要慎重稳健,又要灵活全面地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确保目标的实现。
所谓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心理契约反映的是组织与员工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一方面反映了组织成员加入组织的动机与目的,如期望在组织中获得回报、提升、自我实现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组织对员工的一种期望,如希望员工对组织忠诚、尽职、奉献等。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它是影响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在员工期望与其绩效表现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为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很大帮助。
一般来说,心理契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心理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形式。由于员工个人和组织都是有限理性的,同时组织的外部环境又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都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因此,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一样具有不完全契约的性质与特征。(2)心理契约是一种动态的契约形式。如同经济契约一样,心理契约是依据缔约当事人的日常习惯、合作诚意和信誉来执行的。但不同的是,经济契约在签约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而雇佣双方的心理契约则随环境变化总处于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是一种不稳定的契约形式。(3)心理契约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认同。由于心理契约强调的是雇佣双方的心理期望,即一方希望为另一方付出什么,同时又希望从另一方获得什么,这种彼此的责任和权力是与知觉相关的,因而带有主观判断的成份。(4)心理契约的违背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经济契约的违反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强制制约,心理契约却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它往往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违背了心理契约,都将影响他们的社会信誉,从而影响其长期发展目标的达成。(5)心理契约违约后果的不确定性。心理契约的违约所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双方的知觉和处事哲学,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动来处理某种违约行为。
以员工满意度为主体的员工心理契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工作类型、同事关系、福利情况、受尊重与公平待遇、工作安全感、提出建议的机会、报酬、工作绩效的认可、晋升的机会。因此,员工的心理契约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安全感、雇佣关系、动机、缺勤率和离职意向等。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而忽视心理契约的话,则会导致员工个体重新评价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并对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离职率等形成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的话,则他们往往会体验到工作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二、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
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这个名词,他认为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主要通过脑力劳动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从而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知识型员工为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更多追求来自工作本身的满足。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1)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2)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3)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4)具有强烈的个性及对权势的蔑视。(5)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6)工作成果不易加以直接测量和评价。(7)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
基于知识型员工的鲜明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以作为知识型员工典型代表的高科技企业中的研发人员为例,其主要激励因素依次为:工资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其心理契约的主要内容为:信任和尊重、得到公平对待、提升和进步的机会、开放和诚实的交流沟通、对业绩的承认、开展职业培训、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绩效挂钩的薪酬和奖金、管理层的支持以及有竞争力的高工资。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不但要考虑企业内外部的环境,更需要考虑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应该物质与精神激励并重,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成就和成长。
在组织和知识型员工之间建立的心理契约是组织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双向的心理期望。对知识型员工来讲,心理契约的无形约束能使自己不断以心理期望来审视自己与组织的发展,促使知识型员工在环境动态变化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的职业生涯与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而对于组织来讲,则可以减少管理成本、丰富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以无形的方式留住知识型员工。
三、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知识型员工,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的价值和他们对企业的奉献态度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智能的过程,是保证知识型员工生产出高水平的内在激励和承诺(主要表现为高能量、延长工作时间,愿意多干和对工作满腔热情等)的过程,也是构建组织成员的“生命共同体”的过程。因此,加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对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可能在员工正式和组织接触前就已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了,但毫无疑问,招聘过程是个体与组织初次发生正式接触的时候,也是员工心理契约形成的正式阶段。因此,招聘过程中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雇佣双方对心理契约理解的一致性,而且可以在招聘阶段过滤掉一些员工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关于企业的不符合实际的信息和期望,以免这些信息和期望成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所以,企业不但要为应聘人提供现实的工作预览(即雇主向应聘者披露未来工作的真实信息),而且应该清楚地、系统地为现任员工提供他们将来在企业里所扮演的角色的预览。这种招聘方法能够帮助求职者正确理解雇主的期望,建立相互信任,减少求职者对工作的负面认识,并降低未来的员工流动率。
2.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要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氛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在企业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企业氛围和企业精神,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指的是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而展开。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员工的能力与潜力,无疑会为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增强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与信念,激发企业与员工共同信守“契约”所默示的各自对应的“承诺”。因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员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机制、正确的举措和宽松的企业氛围。在这种文化之下,企业领导与员工上下同心,使经营理念得以落实,共识得以建立,公司使命得以实践,从而真正实现人与事的完美结合。
3.塑造有价值的远景。为知识型员工描绘出组织与个人发展的远景,实际上就是确立了组织与个人的前进方向与奋斗目标。知识型员工拥有组织所需的专业技能,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因而没有必要用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他们。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指引方向,确定工作标准、价值观和绩效标准。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远景的塑造必须既符合员工的价值观,又具有挑战性。组织目标是否有意义,取决于它与知识型员工价值观的吻合程度。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在心理上引起知识型员工的共鸣,知识型员工就会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另外,挑战性目标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也十分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对知识型员工能力考察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管理者对他的重视与尊重。研究表明,设立挑战目标,让知识型员工有发挥才能的更大空间,会提高知识型员工对管理者与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基础。
4.实施全面的薪酬战略。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薪酬不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成为知识型员工价值实现的一种形式。因此,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前提,也是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重要基础。所谓全面的薪酬战略,就是组织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认股权、购买公司股票、股份奖励等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会员卡、公司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比如,吸引人的公司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参与决策、更多的责任、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大的工作自由和权限、更有趣的工作以及多样化的工作活动,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比较而言,这些“内在报酬”对知识型员工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在他们的心理契约中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知识型员工全面激励和有效管理的最优模式。
5.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有助于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组织的忠诚度。职业生涯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组织职业生涯发展是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活动相结合的结果。知识型员工比较重视发展型契约,极端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他们能较为客观地审视自我,明晰自我发展的能力、动力和个性适合范围。企业组织性职业生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帮助知识型员工在组织内部发现职业发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一方面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另一方面,企业还应根据员工的兴趣、特长和公司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将教育与培训贯穿于知识型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使知识型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随时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促使员工的个体需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把个人的职业生涯计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内生涯发展系统达到组织人力资源需求与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企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双赢。
6.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自主性的空间,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灵活的管理模式。因此,为保护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能类同于一般员工的监控,必须在相应的制度上进行特殊的安排。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的工作自,使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两方面要给予相当的自。另外,还应该授予知识型员工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活动的权力,营造自由发表意见的氛围,创造充满乐趣和关爱的工作环境等。
[摘要]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支配、管理、运用企业内其他资源的主导性地位。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他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企业及其经营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他们之间心理契约的实现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成了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点入手,通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姜方放.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
[2]陈加洲,凌文拴,方俐洛.心理契约的内容、维度和类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3]孟奕爽.组织行为与员工心理契约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3,(7).
[4]孙泽厚,罗帆.管理心理与行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江林.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
(一)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合法性基础
马克斯•韦伯认为:“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承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因此,服务型政府能否具有合法性基础,取决于能否得到公民的共识和认同,要想取得公民对服务型政府的认同,必须保障公民参与权的实现。同时,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可以寻求公民支持,不断拓展公民参与机会。这有利于强化政府与公民间的沟通与互动,整合公民的价值认同,提升政府服务的绩效。
(二)公民参与是服务型政府治理的必要条件
服务型政府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变政府统治为政府治理,转变公共权力运作模式。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模式实质是以治理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政府模式。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帮助公民表达意愿并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把公民视为合作的对象。服务型政府治理应该重塑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人,公民必然有权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状况,保证权力正当、有效运作。
(三)公民参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进程中,要破解公共权力滥用,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必须强调公民参与管理。公民参与有助于减少公共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失灵,加强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同时,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也是政府与公民沟通的过程,加深了公民对政府政策的认同与理解,降低了协调成本,而且有助于激发公民的责任感。
二、我国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与困境
(一)衡量政府是否鼓励、推进公民参与,主要是看政府在制度上为公民开辟了多少参与的途径。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层自治中的公民参与。
我国已形成村委会和居委会为载体的基层自治制度,为基层群众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
近年来,各级政府采用听证制度、告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不仅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提高公民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使政府决策更科学、合理。
(3)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在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主要是以公众主体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将作为政府各部门考核绩效的重要依据。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加强公民参与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能力。
(二)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公民参与存在着现实上的困境。
部分地方政府认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就是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政府是主体,公民是客体,认为公民参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增加成本,影响决策质量,因此,公民参与也只是一种间接参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提供了公民参与的途径,但是缺乏有效的分析与管理,缺乏科学预测公民参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的能力。因此,构建服务型政府既要强调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又要重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此外,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民自身的参与能力和意识也是影响参与效果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公民不再满足于选择民意代表的投资者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的角色,而是希望能充分表达自身意见,影响公共政策。但实践表明,大多数公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持被动观点,缺乏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基础,参与具有盲目性。
三、推进公民参与,构建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
如上所述,我国公民参与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困境,制约了公民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与权利,也影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途径与形式,是构建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认清公民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角色
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不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也不再是选择民意代表的投资者和政府公共物品的消费者,他们同样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公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直接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评估政府绩效。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与供给者,“公民通过承担个人责任以及参加社区公益性公共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参与行动,直接成为一些公共事务的自主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二)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公民参与积极性
良好的公民意识,只有在国家重视、保护公民权益的情况下,在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沟通与合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公民主动参与公共管理,既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又是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责任的过程。为此,应当转变公民参与保守的观念,培养权利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建构公民参与网络,使其充分表达自身意志,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塑造,自我提升。
(三)明确政府责任,构建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体系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官僚制已经无法承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政府充分认识到公民参与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公共管理中强调公民参与的权力,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公民主动参与意识,并构建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因为“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针对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健全的现实状况,政府应加强与公民在公共管理中沟通交流,构建公民参与制度保障体系的责任。如应建立决策民意征集制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制度、公民参与监督制度、政府绩效评估等相关制度,确保公民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体之一。
(四)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参与有效性
CAD技术起步于50年代的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摆脱复杂、繁琐、费时的传统绘图方法。众所周知,CAD是ComputerAidedDesign的英文缩写,但在CAD刚起步的初期,单纯的ComputerAidedDrawing才是CAD的基本含义。直到70年代中期,CAD技术终于得到了长足发展。
总的说来,CAD发展过程就是从计算机辅助绘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从二维绘图到三维造型,进而到三维集成的设计过程。在当代,广义的CAD则是指CAD/CAE/CAM的高度集成,其中CAD侧重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CAE(ComputerAidedEngineer)侧重于产品的优化与分析,CAM(ComputerAidedManufacture)侧重于产品的加工与制造。
CAD的主导是人,而计算机是工具。CAD系统是将人的创造性思维、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与计算机高速运算功能、大量信息储存及逻辑判断能力有机结合,实现人机信息交流及交互工作的系统。CAD又是现代设计相关学科综合运用的新技术,它把常规设计原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各种现代设计方法有机地综合运用,不仅继承了传统设计方法的精华,而且注入了现代科学的精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环境时高质量、多功能、多样化的新产品和高质服务不断涌入高速多变、高度细分的国际市场。大型企业同样要面向整个社会进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同样面临着市场全球化、制造国际化及需求多样化的新挑战。各大型企业围绕着产品研制周期、质量和成本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够掌握新的制造技术、先进的制造系统和新的管理方法,谁就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龙头地位,而这些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无一不是与CAD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息息相关。
2CAD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
CAD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九五”计划的一个重点,这些年来已在全国的各大型企业中初具规模。这些单位由于起步较早,用于CAD技术开发的资金较为充裕,所配置的硬件数量较多,软件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及时。随着国内掌握微机CAD系统应用与开发设计的技术队伍不断扩大,企业也能很方便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来自外部的技术支持,如版本升级、二次开发、应用培训等。
据了解,绝大部分的大型企业已成功地将CAD技术运用于本单位二维工程图纸的绘制;有的企业尝试将数据文件存在软盘中交档案管理部门归档,然后进行有关文件数据的汇总(如汇总整件汇总表、外购件汇总表、标准件汇总表等),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产品研制时间;更有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单位,在三维CAD技术方面的掌握和应用较好,可以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结构三维图的实体造型,在方案的初期配合三维造型完成各种图像、动画进行方案的预演及汇报,并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建好的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和优化设计。这些企业已完成了“甩图板”,达到了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的目的。
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单位的CAD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程度与单位主管领导的主观认识和采取的管理方法有着极大的关系。以某大型企业为例,早在90年代前后就开始CAD方面的尝试及应用,采购了几台在当时不错的Intel-286原装机和惠普卷筒式绘图仪,CAD软件用AutoCAD10.0版。由于单位领导层并未意识到CAD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不鼓励设计人员使用计算机绘图,五年过去了,只有少数几位对CAD感兴趣的年轻人用计算机绘出了一些简单的零件图。一直到1995年,该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强力推行CAD,规定只有用计算机绘的图纸才能归档,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该单位就彻底甩掉了绘图板和丁字尺。
3CAD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CAD设备利用率低
部分单位把三维CAD软件只用于三维造型。三维技术成了向上级领导“演示”其本单位技术实力的工具,成了“展示”单位形象的工具,而在实际产品的研制开发过程中需要用来解决问题时却成了“聋子的耳朵”。
大型企业一旦决定上CAD项目后,往往会大量的购进所需的设备,在软硬件配置上所花费的成本是为数不少的。但真正到使用中才发现很少有设计人员能完全掌握如此先进的设计工具为研制任务服务。技术设备的闲置使得CAD技术投资并没有如期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CAD的推广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领导决策层的重视,也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水平和需求“量身定做”,更需要使用CAD的工程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2盲目“重硬轻软”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CAD的工程的实现往往体现在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引进了多少大屏幕工作站,在各部门建立了多少计算机房等硬件设施上。而对于CAD软件来说,就觉得不重要,认为小小的几张光盘要花如此大的价钱,不合算,不如“盗版”来的方便,来的便宜。
其实,大型企业应用CAD技术目的是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合理地将CAD软、硬件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能。我们知道,计算机的硬件是不可能保值的,更谈不上增值了,真正的计算机价值体现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效益,而对于那些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或“拷贝”的软件,是无法在功能上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得到保证的。
我们不可能象国外大型企业那样,以7:3的比例进行软、硬件投资(即70%投资的资金用于购买软件,30%用于购买硬件),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以5:5或3:7的软、硬件投资比例应该是能够承受的。
3.3对CAD软件的二次开发的认识不足
每个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相关系列产品,不同类型的企业,他们面向的社会需求也是不同的。目前市面上的商业CAD软件基本上都是面对某一专业的带有共性的通用开发平台,如建筑方面的CAD、机械方面的CAD等,它们所涵盖的范畴相对较大。如何才能得到真正适合本单位特定产品研制过程的CAD软件呢?这就牵涉到软件的二次开发问题。
许多大型企业经过了CAD初期的使用后,都会有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迫切要求。目前大部分单位采取的是鼓励本单位的设计人员针对需求进行开发,有些单位还专门组织了一批人员进行专职的软件二次开发。这种培养CAD人才的意识是正确的,但得到的最终效果却不明显,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抱怨软件不好用,存在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
其实大型企业CAD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该是应用CAD软件来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而高等院校和研究院的CAD人才培养重点才是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为了摆脱二次开发软件的无序状态,大型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合作,针对不同的企业,开发出更适合企业自身的CAD软件。
3.4对计算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过CAD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大型企业都具备了多台计算机及相应的CAD设备,有的单位还设立了计算机房以便于统一管理。但实际情况却并未管到实处,大部分计算机管理人员是兼职而非专职,他们同其他设计人员一样要承担各种硬指标的设计任务;对于计算机管理这一任务而言,往往是软指标,除了制定一下机房管理条例及定时开关主机,并无其它的任务需按时保质完成。这就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本无暇也无意去考虑CAD设备的维护、CAD软件的更新及解决推广使用CAD软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的情况,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设为专职,应较为精通应用软件及维护硬件,并经过一系列必要的培训后方可上岗。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管理的同时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以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以保证能够对专业设计人员进行CAD软件应用方面的辅导。一般来说,他们平时工作的劳动强度应保持与其他设计人员相当。
3.5对CAD应用软件过于依赖
CAD软件可以替代工程设计人员完成许多繁杂的计算,使原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但它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思维。CAD技术应用的程度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软件者的工程设计水平。在很多大型企业里,不少设计人员往往注重让计算机得出结果的快慢,而忽视了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互相印证,不愿再花精力和时间去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他们把CAD技术当作简单的机械性的流水作业,而忽略了在工程设计中的创造性、具体性和正确性。其实任何一种CAD软件都受到开发软件者的实践水平、经验等局限,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工具。现实工程中千变万化的情况也无法与软件使用时的初始条件相吻合,每一位设计人员在应用CA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时都需依靠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工程经验对辅助设计进行修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CAD技术人员在应用软件的同时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确保产品设计质量。
4CAD在大型企业中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CAD应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就应走企业信息化的道路。目前比较好的思路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一定规范的设计信息(明细表、明细栏、标题栏中的信息)作为数据对象,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也可以进行实时变更。CAD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实现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为目标,不少大型企业已着手开始建立企业级的CIMS(ComputerIntegrationManagementSystem)系统,从而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
作为CIMS工程的一个子系统,CAD可独立于CIMS之外而运作,并通过BOM(Billofmaterial)的形式向CIMS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再通过PDM(ProductDataManagement)系统得以实现,从而将CAD、CAM、CAE、CAPP的应用集成。
具体地说,CAD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面向产品的全过程
在产品的全过程中,要求产品的信息能在不同的环节间方便地转换,有助于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阶段能全方位地考虑产品的成本、质量、进度及用户需求。
4.2考虑产品的继承性
在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中,要求能方便地获得产品的全部历史数据,以便充分利用已经经过生产实践的产品信息,在新品开发过程中,只需对其中极少部分零部件进行修改后重新构造,即可得到全新的产品,这不仅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节约了研制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保证了产品的一次成功。
4.3满足产品的并行设计
产品在设计过程中简单地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分别由设计人员分工进行设计,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组装和集成,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设置从顶至下(uptodown)的工作模式,不同的设计层具有不同的管理使用权限,对产品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后进行动态管理。
4.4灵活的虚拟现实技术
设计人员可在虚拟现实中创造新的产品模型,并检查设计效果,可以运用虚拟工具任意改变产品的外形而无需耗费材料及占用加工设备。这种方法可尽早地发现在产品研制过程的最初阶段出现的设计缺陷,以保证设计的准确性。
5结束语
总之,国内大型企业完成“甩图板”只是企业实现CAD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每个企业应根据自身CAD应用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CAD软件、硬件,立足于CAD人才的培养,不断的逐步完善技术数据,自然过渡到计算机集成应用阶段(PDM、MRPⅡ、ERP),真正做到降低企业的投入风险,达到增强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世琪,孙宇.现代制造导论.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现代图书馆中知识决定着一个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我们平常所说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指的是在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员工可以及时的从图书馆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利用得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图书馆各部门的领导者制定相应的方案,逐渐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促进现代图书馆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知识管理的原理是把知识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知识的内容涉及到图书馆各部门管理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提高图书馆各方面的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图书馆自身文化的建设。在经济社会不断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图书馆应该随着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进步,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到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当中,更好的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现代的知识管理都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信息就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图书馆各个部门的管理当中,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满足时展的要求。
2图书馆管理中的相关现状
现在许多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都很低,主要的管理方式是上级下达命令,下级就进行执行的管理方式。上级在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时,都是根据自己的相关经验,没有充分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制定的决策一般会出现很难完成或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出现。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上下级领导缺乏沟通,很多领导只注重产生的结果,没有重视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情况,忽略了图书馆员工的感受,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薪酬激励机制,图书馆员工在工作时没有积极性,降低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这些都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的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利于对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3在知识管理下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相关策略
3.1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
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要让图书馆的领导者和相关管理人员从思想上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把先进的管理知识理念应用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例如在给图书馆的员工分配任务时,要详细的介绍图书馆的总体任务分配情况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在知道自己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清楚的知道其他同事的任务,这样在工作中能够增加同事之间的合作,还能够减少重复工作的进行,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的效率。
3.2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图书馆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才能够将知识理念更加方便的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的领导者要收集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经验,管理的理论知识,并且把这些资料弄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图书馆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管理知识、经验的学习,并且把学到的相关管理知识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图书馆内部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要逐渐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还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相关的交流会、座谈会来加强图书馆员工对知识管理能够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重要性的认识。
3.3加强培训,建立奖罚制度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深他们对管理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对管理知识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为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管理指导,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图书馆还要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出现相关管理失误的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加强了图书馆管理人员对管理技术的认识。在图书馆的管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3.4增强创新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图书馆要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这是当今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应该以快捷、准确、广泛为主要的服务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提高现代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图书馆要抛弃过去纸质的材料收藏方法,要把纸质的资料经过电子扫描转化成电子版的资料,这样把资料存放在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中读者就能够非常便捷的进行查询、学习。
4结语
关键词:集约化财务管理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趋向。通过集合人财物、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趋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企业集团集约型财务管理的优势在于:为实现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全盘资金的监督、控制和合理、高效利用;便于对子公司、分支机构的监控,使得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一、多元化、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子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与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而且彼此都为平等独立法人,如不加以适当集权,很容易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集团整体效益低下。针对这种业务多元化的情况,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总体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激发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积极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对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业绩评价;有利于总体战略的执行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等。
(一)强化集权,适度分权
总体来看,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是集权前提下的分权体制,过度的集权与分权都会影响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实践来看,绝对集权和绝对分权是没有的,恰当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总部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子公司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集权与分权结合是以集团经营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总部,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它可以有效地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
(二)会计制度多元化,内部控制统一化
会计制度多元化的存在对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集团内部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以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另外,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时也需要重点突出各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实施财务委派制,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对各品牌企业的财务人员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办公,组织业务学习和加强业务培训,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会计主管、总帐会计、成本会计及资金管理员等。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事业部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四)成立会计中心
1.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根据集团各财务模块工作实际需要和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有计划组织财会人员轮岗交流,为财会人员的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学习,旨在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大力促进财会人员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感,从而为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依照《会计法》等会计法规和制度,对各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支付和监督。按规定办理各单位各项结报业务,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及时、准确地为各单位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分户核算;为各单位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资料;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进行整理、归档、保管。
3.会计中心网络信息一体化。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和财务软件,将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总部及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集团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经营风险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需要设立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一般来说,子公司的预算控制在于企业利润目标控制,也就是子公司对经营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的一个过程。
(六)构建子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
首先,子公司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和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集团下达的目标利润指标;其次,针对子公司不同的业务范围、不同的经营方式需要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时,不仅要看公司净利润、资产负债率、工程款回收比例、坏帐损失等数据,同时还应将工程的优良率、社会影响等设立影响系数一并综合考虑。第三,对子公司的绩效考核,必须在消除集团总部对其施加的影响后,还原到正常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和合理性。
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才能保证企业高效、及时、完整、良好地运行,保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
二、结论
总之,多元化业务下集约型财务管理必须构建完善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以人为本,把投资者、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经营管理创新和财务管理创新,为适应新的经营战略方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有关学者通过研究基于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绩效考核,指出高参与型工作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激励员工做出承诺,从而增强企业的绩效考核。员工在实践过程中,应清楚的认识到技能培训对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增强作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客观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大多数员工认为,高承诺型工作实践相比于传统管理系统更具有吸引力。有关研究表明,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招聘员工上非常严厉,要求所招聘的员工具有强大的潜能,能够通过培训快速提高自身技能。再由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严格把关下,才能确保企业挑选到与企业特征相匹配的人才,使得与员工之间的长期雇佣关系不动摇,保证了企业与员工价值观的一致性,从而维护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交流。第二,通过借助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有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关系,实现知识的共享。一方面,培训能够提高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员工在培训期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批次之间的信任与理解;最后,培训有助于提升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基于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以及结果反馈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绩效考核为主要战略核心,注重的是促进员工的个性化发展。企业通过不断提升员工个人绩效以及团队绩效,从而实现送死的绩效提升,贯彻落实企业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目标。企业采用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员工以及企业自身的业绩进行考核,为员工的薪酬制定、工作安排、晋升以及确定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等提供重要依据。在招聘新员工期间也可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将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贯穿于企业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中。其中绩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绩效的沟通、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应用评估结果以及评估反馈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由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决定企业绩效考核的实施和运行。
2.1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绩效考核内容
以实践行动和实践结果为向导,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工作结果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其中员工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在进行具体工作时对企业的价值观加入个人情感以及行为倾向。一般对企业具有极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中,而消极被动的企业员工则对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员工的工作行为指的是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时,应关注员工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具体做了什么,具体解决了那些实际工作问题等。员工的工作结果是员工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确定业绩状况,最能能够反映出员工的价值意义以及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企业的绩效考核应加大对这三方面的考核的重视程度,才能确保评估的成功。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鼓励员工对企业做出承诺。由此可见,三方面的考核中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行为最为重要,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结果,从而影响到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承诺感。
2.2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绩效结果反馈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缺乏健全的绩效结果反馈,使得员工只能被动的接受自己的绩效结果,降低了员工对企业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参与度,甚至不清楚绩效结果是如何评出的。而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重视员工的参与度,加大力度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原公的业绩,进而提高企业的总体业绩,实现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在绩效结果反馈时,企业应让考核者明确了解自身的绩效结果被评估出来的途径,并指出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优势等,确保员工能够扬长避短,为下一次获得更好的绩效结果奋斗。如果有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有疑问,可提出方队意见。企业应积极采荐员工合理的建议,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集约化财务管理
集约化管理是现代企业集团,提高效率与效益的基本趋向。通过集合人财物、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统一配置,以节俭、约束、高效为价值趋向,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高效管理,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企业集团集约型财务管理的优势在于:为实现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财务政策与财务目标提供保证;促进全盘资金的监督、控制和合理、高效利用;便于对子公司、分支机构的监控,使得整个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一、多元化、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子公司都有各自不同的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与管理模式大相径庭,而且彼此都为平等独立法人,如不加以适当集权,很容易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集团整体效益低下。针对这种业务多元化的情况,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总体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激发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积极性,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有利于对各子公司或业务部的业绩评价;有利于总体战略的执行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等。
(一)强化集权,适度分权
总体来看,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是集权前提下的分权体制,过度的集权与分权都会影响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从企业实践来看,绝对集权和绝对分权是没有的,恰当集权与分权的结合既能发挥集团总部的财务调控职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有效控制子公司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克服过分集权或分权的缺陷,有利于综合集权与分权的优势。集权与分权结合是以集团经营目的为核心,将集团内重大决策权集中于总部,而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其他决策权,它可以有效地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
(二)会计制度多元化,内部控制统一化
会计制度多元化的存在对集约型的财务管理提出了要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集团内部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以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另外,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时也需要重点突出各层次的财务权限和责任,包括各自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以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实现财务集中制管理
实施财务委派制,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对各品牌企业的财务人员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和办公,组织业务学习和加强业务培训,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会计主管、总帐会计、成本会计及资金管理员等。这种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事业部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四)成立会计中心
1.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根据集团各财务模块工作实际需要和财会人员综合素质,有计划组织财会人员轮岗交流,为财会人员的业务进修、专业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和学习,旨在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大力促进财会人员的大局观念和责任感,从而为集约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依照《会计法》等会计法规和制度,对各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支付和监督。按规定办理各单位各项结报业务,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及时、准确地为各单位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分户核算;为各单位编制会计报表和财务分析,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资料;对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进行整理、归档、保管。
3.会计中心网络信息一体化。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和财务软件,将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总部及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全面控制集团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减少经营风险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集团内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利于明确集团与子公司各自的责权利,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为了搞好预算管理,需要设立预算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和组织实施及调整。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集团的各级预算部门可通过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实施适当的激励措施来保证各级预算目标的完成。一般来说,子公司的预算控制在于企业利润目标控制,也就是子公司对经营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整的一个过程。
(六)构建子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
首先,子公司不但要确保资本金的安全和完整,还必须做到盈利,完成集团下达的目标利润指标;其次,针对子公司不同的业务范围、不同的经营方式需要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时,不仅要看公司净利润、资产负债率、工程款回收比例、坏帐损失等数据,同时还应将工程的优良率、社会影响等设立影响系数一并综合考虑。第三,对子公司的绩效考核,必须在消除集团总部对其施加的影响后,还原到正常状态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和合理性。
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构建成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机制环境,才能保证企业高效、及时、完整、良好地运行,保持企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
二、结论
总之,多元化业务下集约型财务管理必须构建完善健全、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财务控制系统,以人为本,把投资者、经营者、财务管理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监督、经营、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经营管理创新和财务管理创新,为适应新的经营战略方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听与读,虽然同是获得信息的途径,但获得信息的方式却不相同。读是目睹有形的文字,可以反复吟诵,过目再三;而听就不行,无形的声音,稍纵即逝。如果不集中精力,思维敏捷,就难以捕捉到信息。同样,说与写,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表达,但采取的传递媒介不同;说用声音,写用文字。而写可以反复思考,斟酌修改,说就不允许思维的怠慢。看来,读的能力不能代替听的能力,写的能力不能代替说的能力,只有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全面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增设了一二种新课型--听“小喇叭”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小喇叭”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容易使儿童接受理解。我们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小喇叭”引进课堂,通过听节目,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记忆、表达和想象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教学形式。于是,从1983年春开始,我们分别在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级中开设了听“小喇叭”这一新课型。
“小喇叭”课每周安排两节课。一年级第一学期每书课20分钟,第二学期以及二、三年级每节课均为35分钟。紧密结合各年级双基训练的重点和要求,采取分段训练,突出重点的方法分别在中低年级的三个班级中进行探索和实验。
一年级第一学期每节课只听“小喇叭”节目20分钟的广播。要求学生认真听节目,达到熟悉、理解、掌握节目内容的程度,然后结合教学拼音、识字,对照广播里的标准读音,纠正错误的发音和方法。
第二学期,课时改为35分钟,听后有15分钟的说话练习。听后即说,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节目内容。教师根据内容,酌情设计问题。例如,依照课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一、二最后一题的要求提问:“你们听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好不好?你能说一遍吗?说说看。”小学生兴趣很高、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上“小喇叭”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听完节目后,要求既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又能完整地说出所听内容。每次上课侧重一个重点进行训练。
第二学期,既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培养读、写的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指导方法:(l)、听完节目后让学生记下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精彩的场面,让写得好的同学谈体会。(2)、学生边听边记关键词语、结合第4册基础训练3第四题,把断断续续记的词语补充成篇。(3)、边听边把故事想象成一幅幅图画,以基础训练中看图写话为例子,用“想图写文追记法”写下所听的故事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说”的训练,要培养学生有创造性地说。在听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如听了科技知识、新闻节目后,便让学生谈自己的联想。
我们重点结合第五册基础训练了第六题进行训练。
第二学期,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布置“说”的任务:或理解段落说出段落大意,或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一开始,学生难以说出来,我们就反复播放节目,“让学生集中精力,边听边思考。然后,让学生结合第六册基础训练中的写作要求,有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所听内容。经过几年实验,我们收到了以下的效果:
(一)开阔了视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发展了智力。
(三)培养了能力。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高一年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