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有理数的加法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教程:
一、复习提问:
1、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
西走3米记作__.
2、已知a=-5,b=+3,
︱a︳+︱b︱=_
已知a=-5,b=+3,
︱a︱-︱b︱=__
-1012345678
二、授新课
小明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米,又走了3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相距多少米?
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
提问:这题有几种情况?
小结: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两次都向东走,
(2)两次都向西走
(3)先向东走,再向西走
(4)先向西走,再向东走
根据小结,我们再分析每一种情况: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3
(+5)+(+3)=+8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
(-3)+(-5)=-8
(3)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
+5
(+5)+(-3)=2
(4)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3(-5)+(+3)=-2
下面再看两种特殊情况:
(5)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
(+5)+(-5)=0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
(-5)+0=-5
小结:总结前的六种情况:
同号两数相加:(+5)+(+3)=+8
(-5)+(-3)=-8
异号两数相加:(+5)+(-3)=2
(-5)+(+3)=-2
(+5)+(-5)=0
一数与零相加:(-5)+0=-5
得出结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3、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如:
(-4)+(-5)(同号两数相加)
解:=-()(取相同的符号)
=-9(并把绝对值相加)
(-2)+(+6)(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解:=+()(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
=+4(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练习:
口答:
1、(-15)+(-32)=
2、(+10)+(-4)=
3、7+(-4)=
4、4+(-4)=
5、9+(-2)=
6、(-0.5)+4.4=
7、(-9)+0=
8、0+(-3)=
计算:
(1)(-3)+(-9)(2)(-1/2)+(+1/3)
解略
练习:
(1)15+(-22)=
(2)(-13)+(-8)=
(3)(-0·9)+1·5=
(4)2·7+(-3·5)=
(5)1/2+(-2/3)=
(6)(-1/4)+(-1/3)=
练习三:
1、填空:
(1)+11=27(2)7+=4
(3)(-9)+=9(4)12+=0
(5)(-8)+=-15(6)+(-13)=-6
2、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0;
(2)如果a<0,b<0,那么a+b0;
(3)如果a>0,b<0,|a|>|b|,那么a+b0;
(4)如果a<0,b>0,|a|>|b|,那么a+b0
小结:
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正确地进
行加法运算。
2、两个有理数相加,首先判断加法类
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可循呢?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回答两个问题。(师引导观察,得出答案),那位同学能填好这个空?
(2)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一、实践感悟
师:规定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操作:师向北3步,再向北5步;
师:我一共向北走几步?
生:向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师向南3步,再向南5步;我一共向南几步呢?
师:我一共向南走几步?
生:向南8步。
师:你能用算式将上面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吗?
生:(-3)+(-5)=-8
操作:生向北3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南3步,再向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3)+(+5)=+2
操作:生向北5步,再向南5步。
师:请用算式将刚才的过程和结果表示出来。
生:(+5)+(-5)=0
二、案例反思
1.创设学生熟知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与合作交流,积极调控相结合。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笔尖在数轴上移动,后让学生操作这样的过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审视点在数轴上连续两次运动,探寻有理数加法的几何解释,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确定两个数的和的符号;由表示两次连续运动结果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确定两数的绝对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比较,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做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探索、思考、比较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过程的亲身体验,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挖掘课堂资源,用简洁的思路和手段提高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直接选择教材中的足球比赛或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先写算式,然后再比较并进行分类,过于从已有的式子中下工夫,最后“牵”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就忽视了“数学实验”在这里的重要作用,没有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正是由于找到了教学的准确切入点,抓住了有理数加法的生活原型,充分发掘学生的差异资源,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漫无边际地探究,而是现实、高效地拓展原有经验,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教学案例1:《合并同类项》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讲完同类项的概念并进行练习后,给出书上的引例:有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很快就用代数式表示出了结果:8n+5n。怎么计算呢?)
学生:13n.
教师:对,我们计算8n+5n时,可以先将它们的系数相加,再乘n就可以了。用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8n+5n=(8+5)n=13n。
接着教师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给出了合并同类项的练习题。通过练习,总结出了合并同类项的步骤:(1)找出同类项,(2)合并同类项。(后面是大量的练习。)
结果,我从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x-f+5x-4f=(1+5)x-(1-4)f=6x+3f。自习课上,我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x-f+5x- 4f=x+(-f)+5x+(-4f)=(1+5)x+(-1-4)f=6x-5f,但是上述错误仍然屡禁不止。于是,我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儿?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后来,与学生共同分析研究发现: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如果我们将它们的系数“拎”出来,在草稿纸上计算,即1+5=6,-1-4=-5,计算过程就可以直接写成x-f+5x-4f=6x-5f。学生易于理解,错误也少多了。
教学案例2:《去括号》一节(实习生上)
教师:(用小黑板给出书上的引例:用火柴搭正方形时,计算搭x个正方形需要火柴棒的根数的三种不同方法。)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4+3(x-1),4x-(x-1),3x+1。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4+3(x-1)=4+3x-3=
3x+1;4x-(x-1)=4x+(-1)x+(-1)(-1)=4x-x+1=3x+1,发现这三个代数式是相等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变化,从而得出去括号法则。后面是练习。)
学生应用去括号法则对诸如:(1)4a-(a-3b),(2)a+(5a-3b)-(a-2b)等题目的练习,逐步地熟悉和掌握了法则。但后来发现对3x+1-2(4-x)这一类题目出现了多种错误,如3x+1-2(4-x)=3x+1-8-2x,3x+1-
2(4-x)=3x+1-8+x,3x+1-2(4-x)=3x+1-8-x,3x+1-2(4-x)=3x+1-8-2+x.
分析以上错误,才发现学生去括号时,存在的问题有:(1)不是忘了变号就是忘了乘以2,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很普遍。(2)2与x相乘不知道怎样表示,就像2a×3b不知道等于什么。这是什么原因?怎么办呢?自习课上,对2a×3b等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后,把问题又回到了根本上:利用乘法分配律,3x+1-2(4-x)=3x+1+(-2)(4-x)=3x+1+(-8)+2x=3x+1-8+2x,但这样做显然“喧宾夺主”了,用它是为了帮助学生归纳去括号法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代数推理能力。后来我认真思考一下,去括号应该是乘法分配律运用的另外一种形式(含有字母),是一种升华,而不能用它去“独当一面”,为什么不能继续发挥乘法分配律的优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呢?
于是,先复习用乘法分配律计算:3(-x+1),-2(4-x);有理数乘法:(-2)×4,(-3)×x,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题目直接用乘法分配律来去括号,结果错误就大大地减少了。
教学反思:反思这两个教学案例,发现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其一,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中。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较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但是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太少,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合并同类项的定义和法则,去括号法则,都是学生在稍稍观察,未来得及弄明白时,老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了学生,而不是通过引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去理解消化。所以,学生出现众多错误也是必然的。最后把练习运用法则当作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学生自然就变成了运算的机器,毫无情感价值观和发展可言了。其二,合并同类项运用了有理数加减运算,在省去将减法统一成加法和不讲添括号的情况下,将同类项的各项系数“拎”出来进行有理数加减,不失为一种简便且易掌握的方法。去括号运算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效果显而易见。用这种“回归自然”抓本质的方法,既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方法:类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难且变化万千,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知结构加以优化,“帮新知识找到家”,学生会感到其乐无穷。其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通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它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开发和利用教材。所以,教学不能照搬书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学内容的实质,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引入这一环节,教师从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的新课引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
一、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学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它又可分为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本质学情指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指的是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体的学习特征。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主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引入新课的方法
1.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
(2) (x+1) (x-1) =?
(3) (a+2) (a-2) =?
(4) (3a+b) (3a-b) =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2.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 x 2-x-4=0的一个根为x =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 = ?”教师可以先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应有的效果。
3.“开门见山” 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4.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一、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学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它又可分为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本质学情指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指的是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体的学习特征。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主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引入新课的方法
1.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
(2) (x+1) (x-1) =?
(3) (a+2) (a-2) =? 转贴于
(4) (3a+b) (3a-b) =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2.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 x 2-x-4=0的一个根为x =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 = ?”教师可以先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应有的效果。
3.“开门见山” 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4.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
四、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
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一理念指出:我们教师在平日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相互沟通的时间与创造思维空间。在探索中求异,在交流反思中活动,为学生探究知识留下了创造性思维空间。
五、合理引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学,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由此可见,教师教学不应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讨论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往往思维十分活跃,但有时可能缺乏思维的条理而来回乱碰。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势利导,通过小小的提示,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去寻求探究问题的结论,让学生逐渐理清思路,进而向独立思考发展
六、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的设计、练习的安排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
七、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
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八、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
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只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留心观察、多注意方法的积累,学生的思维一定能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因此,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它要求教材内容与教师讲授达到合拍共振. 匠心独具的板书,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诱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数学教学中书写大量的数学符号,以及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证明等都必须借助于板书.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的板书设计主要作用有:
一、提要作用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提要,记载的是关键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多也是利用视觉信号,但停留的时间太短,只适合学生的瞬间记忆和短时记忆. 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已经不清楚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要掌握的东西了. 为加强直观效果,适当利用有色粉笔是完全必要的. 重要的概念、公式、性质、法则等,可用有色粉笔书写或加以勾划,为表明图形中的重叠部分或要突出图形的某一部分也可用有色粉笔加以描画. 但不能过多地滥用有色粉笔,弄得华而不实,不够严肃.
一堂课下来,学生看着板书,能看出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和教学过程,回味无穷. 对那些开小差的学生来说,当他们的目光停留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当学生不会解题、忘记定理时,板书就是最好的提示语.
二、示范作用
教师在解题的规范上给学生作出榜样. 各类数学问题都要给出规范的解题格式和精美的配图. 教师板书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书写产生良好的影响. 这部分板书不应擦掉,应伴随学生上完整节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模仿. 曾经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他说对我教学印象最深的就是规范的板书,激励他追求完美.
例题的讲解以及定理,公式的推导,是要给学生临摹的. 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应认真地板书好. 从上到下,自左而右地写下去. 既要讲究书写格式,又要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标点符号也不能任意放过. 特别是对于数学符号,如指数、分数线、方根、三角函数的符号,如书写不当,最容易引起误解. 教师要书写规范,为学生作出榜样. 因此,教师认真、严谨的板书,能给学生起很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深化作用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瞬间完成的,而是受知识的深浅、宽窄、主次等因素的差异影响,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教师的口头讲授使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要消化巩固吸收使之成为理性认识,就必须借助稳定的、可持续的知识内容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知识在形成板书之前是不具备稳定性和直观性的,而抽象的有声语言又不利于知识的储存和深化.
因此,板书设计为学生理解和深化吸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内容时,虽然教师强调: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按照运算顺序,先把减法运算变为加法运算,被减数不变,减号改写为加号,减数改写为它的相反数;然后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但学生仍然感觉似雾里看花一样,似见非见,似懂非懂. 此时,教师就要举例板书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方法了.
四、美观作用
板书设计应体现新、精、实、活、美的要求. 教师优良的板书设计以一种特殊的文字美、符号美、图形美、和谐美吸引着学生、感染着学生、陶冶着学生. 学生像欣赏一件件工艺作品一样,欣赏着教师的板书设计,并吮吸着美中所蕴涵的知识营养.
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的综合表现. 书写端庄、字迹清秀、绘图精美、布局合理的板书,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画面,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板书的美感因素主要表现在简要精当的简洁美,层次清楚的条理美,形式多样的变化美,直观图表的图画美等方面. 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教师文字的优美,而且能感受到数学自身的优美,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因此,字迹清晰规范化的板书,能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感觉,它不仅能加强学生的记忆,收到好的听课效果,而且也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
五、情感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生成 思维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57-01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为了使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成更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各种生成类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成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何在生成性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呢?笔者在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在新课程改革中,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更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成性教学主张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中突发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课堂设计要到位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及教学手段等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内容也是多变的,它的计划性、可控性、完整性也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变。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去弥补课堂教学生成中存在着的差距,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健步发展。
1.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准新知识的生成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旧有的知识点,在学生原有知识点上分析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从而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例如,我执教《角的平分线性质》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个角,然后把此角对折,复习旧有的知识点,复习角平分线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再一次对折,将对折后的角与原来角的边垂直,并且要求学生测出另外两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经过多次的实践体验,学生得出角平分性的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找准新知识的生成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思维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2.从学生生活出发找准新知识的生成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经验,如果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寻找新知识的生成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加有效。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去探究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南北向的跑道上,先走了50米,又走了2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然后我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去讨论,再由小组的代表把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下面就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结果。
①先向南走50m,再向南走20m;②先向南走50m,再向北走20m;③先向北走50m,再向南走20m;④先向北走50m,再向北走20m。引导学生们归纳出结果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如何用有理数的加法来表达呢?”在大家纷纷讨论探究下,又得出了下面的四个等式:(+50)+(+20)=+70;(+50)+(-20)=+30;(-50)+(+20)=-30;(-50)+(-20)=-70。
因为此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踊跃参加讨论,在讨论时对有理数的相对位置有了明确的理解,在分析问题时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教学中积极引导思维
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能根据总的目标来判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否有教育的价值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又要使教学中新生成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促使学生思维的顺利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反馈――“因势”,做好教学的调控工作――“利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以情境促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对某些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联想,从而构造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模式。
例如,如图:已知AD∥BC,∠1=∠2,∠3=∠4,直线DC过E点交AD于D,交BC于C。求证:AD+BC=AB。
这两幅图就是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通过发展性思维得出的解题方法。第一幅图,学生在线段AB上截取AF=AD,连接EF;通过证CBE≌FDE,得出BF=BC,由此来证得AB=AD+BC。第二幅图中,学生延长AE、BC,交于F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AD+BC=AB。
这两种方法都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联想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以反思促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败之处或疏漏之处,这些不足之处必然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经常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学习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以致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教学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活性……针对问题积极寻找原因。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效率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22-02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严密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课堂。数学教师是数学课堂的策划、组织者,要引导学主动参与课堂,要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必然就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练习巩固等三个环节。下面就从以下环节出发,谈谈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条件
1.备好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课前的预设,精心的课堂预设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先导,也是有效生成的前提保证。”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计划教案。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三维目标要统一,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1,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2.备好教学对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好课前预设。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所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3.备好课堂组织方法。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只有通过课堂有效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创的舞台,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实践的主体、参与的主体,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1.设计独特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数学问题有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特性,因此,教师应设计独特的情境以引出教学内容。例如:在“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让学生口算有理数的加法练习入手,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乘法的运算。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找准新知识的切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举例说明加法算式实际存在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和总结的同时,再提出生活中一些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
2.教师应精心设计与现实相符的模型,使数学概念和法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都能得到事实的说明。现代课程标准更突出强调有效教学,其指向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学生对这种数学学习的意义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主观意愿的基础之上的,教师通过模型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只是做好这些还不够,因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既要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教”,更应该掌握当今学生的心理特征,知道该让学生如何去“学”。作为一个示范者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演示一道数学题规范的、简单的、正确的解题过程,同时也要向学生演示错误的、不合逻辑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对与错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三、精心有效的练习是实施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1.重视课堂练习。当堂训练是最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保障。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假象,上完课后感觉课上得挺顺利,课堂气氛也很好,学生也能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应该不错。结果大出所料,作业质量较差。归根结底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通过充分、有效的练习来巩吲新知,教师不能通过课堂练习反馈来查漏补缺,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所以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采用测评卷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应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一定要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当堂完成。
2.重视作业纠错。作业是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检测,错题是这段时间学习的漏洞所在,及时订正、及时反思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好处。订正并不是简单地把错改对的过程,只有学生把每一次的作业订正都当作对自己学习检验和反思的机会,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行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班级大部分学生的错,可抓住题型适当变化,再集体练一练。课堂上,可以按错题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则有针对性地到各组去检查作业的纠错情况,并听取小组内作业错误的原因,给予指导。在数学作业纠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学生一定要把“反思”贯穿在作业纠错中,使学生在练习中反思,在反思中纠错,在纠错中提高。
总之,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探索数学教学规律,改进数学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参考文献:
一、忌把“简单”变“复杂”
新人教版九年级教材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的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题:解方程X2+4X+8=4X+11,整理,得X2=3.此时,若让学生自主去求解,则大多数学生想到的是运用直接开平方.可是某教师在教学时却一律要求用公式法解.于是所有学生的解法都为: a=1,b=0,c=-3,b2-4ac=02-4×1×(-3)=12>0,x =±
从这位教师的教学中,至少可以发现其观念上的两点偏差:一是违背了数学的“精髓”――求简,结果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二是没有以学生的原有认知作为自己施教的基础,对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本质没有领会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领悟透所授知识,然后想办法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求简,需要简单问题复杂化,忌用机械的“模式”去束缚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留个性,课堂教学才有活力、才会真实自然、简单有效。
二、忌把“懂的”变“不懂”
在数学教学中应考虑怎样组织教学才符合学生自然的认知规律。在“有理数减法”一节数学中,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小学的基础,没有站在原有的认知角度去设计教学,只是孤立地强化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从而使法则机械化,结果造成学生9-8也不会算了,原来懂的知识却变得不懂了。因为按法则:9-8=9+(-8),然后,再用有理数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
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数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忌把“通法”变“笨法”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机械地强化某一个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灵活运用。因为数学思想才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才是适用于数学教学的通法。因此,教师应该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把“通法”教活,不可使“通法”变成“笨法”。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下面是一个片断):
师:谁能解方程3x-3=-6(x-1)?
生A: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已看出来了,x=1(A有点“情不自禁”了,还得意地环视周围的同学)。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老师示意该学生坐下算)。
生B: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生B兴趣很浓,正要继续说,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生C(课代表):先移项,可得3(x-1)+6(x-1)=0……(感觉到老师并不喜欢这一方法,学生C迟疑了,老师请该生坐下)
看到学生“这个样子”,老师只好亲自板演示范,并特别提醒学生。
师:今天我再讲一遍,别忘了,一定要养成按规定解题的习惯。解方程3x-3=-6(x-1)时,先去括号,得3x-3=-6x+6,要注意符号;再移项,得3x+6x=6+3……所以x=1。
数学教学强调“通法”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是必要的。在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让学生套用程式,模仿练习,以熟悉技能也是应该的,但要达到熟练水平,不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完成同样多的基础训练,熟练也不一定就能生巧,关键在于领会“通法”的实质,灵活运用。解方程3x-3=-6(x-1),去括号、移项、合并只是手段而已,目的在于使x的系数变为1,所以学生A和C的解法都是“通法”的活用。一味强调机械套用“通法”,那么,“通法”可能会成为“笨法”,但也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巧法”而放弃对“通法”基础的掌握。
四、忌把“教材”变“教案”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一、发掘数形结合因素,有意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起主导作用的数学教师必须要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该思想重要性的认识.在备课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观念,对教材进行反复认识,抓住教材中的要点,把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形结合思想发掘出来,把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和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并在教案中设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讲“绝对值”时,利用数轴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的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从面进一步认识一对互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就是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一组对称点.“几何意义”就是对应的图形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材的每个阶段都蕴含着数形结合思想.教师在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普遍性的基础上,要明确它的重点,把握它的难点.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的探究;函数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几何中的计算或证明中所采用的代数解法等.不同年级阶段,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七年级教学时,主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一般概念与线上的数形关系;在八年级教学时,主要培养学生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坐标平面上的数形结合问题;在九年级时,主要是提高学生操作该思想的应用能力.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近,系统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能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思想、学习方法等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让学生有明确的意识,逐步学会运用思想方法,形成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1.增强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开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使其形成数形结合的意识.
例如,在讲“数轴”时,先给一些有理数,然后在数轴上把对应的点找到,反过来,通过数轴上的一些点让学生读出对应的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后,师生共同归纳一个具有抽象意义的数与一个形象的点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为整个初中阶段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开了门,也为今后数形结合思想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可利用数轴将数形结合思想充分贯穿其中.如“(+8)+(-2)=?”的计算,运用数轴来表示,运算让原来数轴上静止的点运动起来,并在运动中将运算的内涵呈现出来,这就增强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2.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习能力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时,“变量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呢?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函数的图象,并取一个点进行演示,化抽象数学为直观演示,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平时注重了对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培养,学生做题的思路就拓宽了,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所以,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就容易了.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思维呢?我们知道,教学是学生由知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正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最强的时期.此时,教师若发现学生有某种思想要素、思维意向,应及时加以点拨,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知识解题的水平向思想解题的高度发展.
关键词: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发展主要还是体现在一堂课中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要产生较好的教学效益,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就是有效教学课堂的内涵。回顾10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其成效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组成要素的改革上。在探索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中,我们一起经历了从低效教学到有效教学,再到高效、长效教学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转变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舒尔曼说过:“课堂教学或许是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最具挑战性和要求最苛刻、最微妙的活动。”争创有效教学课堂,首先要依靠教师自觉勤奋的教学行动,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智慧、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落实,只有面向全体学生,分析学生的差异,才能因材施教,拔高短板,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益。其次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行动,提高持续学习的兴趣,端正终身学习的态度,摸索有效学习的策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再次,教学管理者科学到位的服务行动,确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抓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行为等方面,加强教学流程的规范管理,落实有效教学的保障服务。
一、加强集体备课与研讨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纲要”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即“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争创有效教学课堂的关键,而教师的备课又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保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发挥团队作用,加强集体备课,聚集体的智慧,规范备课流程管理,从教材内容的二度创造、班级学情的精细分析、教学目标的合理确定、教学情境的精心设计、教学资源的恰当整合、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及课堂生成的智慧应对等维度进行集体研讨与探索,尽量提高课堂教学构建预设的精度。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三定五步”原则,即备课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备课活动流程分教材学情分析、教学信息材料收集、专人教案构思设想、集体讨论教案生成和个性化处理五个内容。力求使每堂课的教学设计既凸显先进教学的理念,又融入集体创新的智慧,更体现个性教学的特色。实践中,校领导都坚持参与、组织和协调,确保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同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备课组长队伍,在引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起骨干作用。
二、加强教学过程与模式的管理,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的生成度
“纲要”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据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加强教学与模式的全过程管理,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校的经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家常课”的日常管理,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的生成度。教学过程管理以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有效提问和讨论的组织、多元评价的运用、课堂新生成的智慧应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等内容为抓手。表1是2013年南长区教研室推行的“主动参与式”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表,其中“学生的学”的权衡已提高到40%,旨在引领教师规范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教落实于学生的学,这同样是我们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生成度的评价标准之一。
■
三、加强教学效果与评价管理,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度
“纲要”就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记忆原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要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四个环节,记忆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反复巩固,这就要求有效教学课堂的评价既要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还要延伸到课后对巩固与辅导的评价。教师的课后辅导和及时跟进,既可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反应程度的差异,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管理部门针对课堂教学情况,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教师课后辅导的指向性,这些工作的做细、做实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体系。例如:学校教务处加强对初一年级数学的定期教学检测,根据教学进度,在“有理数加法”结束时,就集中进行过关性测试,并就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有效教学目标分析,确定要辅导帮助的学生,经几天辅导训练后,再次进行检测。到“有理数的减法”结束时,加减法一起再进行检测,依次累进。经这种固定程式化的检测分析和辅导,一学期、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基础知识过关率较高,数学成绩也就自然得到提升。当然,教师在进行该项工作时要关注方式方法,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帮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对帮助学生实现“课课清、堂堂清、周周清”,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度帮助很大,并由学生的提升促进教师、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加强教学行为与反思的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度
“纲要”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提出明确要求,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养成教学后及时反思,关注点滴积累,长久坚持就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教学反思有利于纠正偏差,指导学法,拾遗补漏。教学反思的管理往往会被教学管理者遗忘,也会被教师疏忽。教学管理者首先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学会反思,了解教学反思要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后要达到什么目的等。我们可以请专家来给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也可用优秀的反思案例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其次,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要把教学反思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可以是教师的自我反思,也可是教师间的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与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与学的行为,以此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管理没有捷径,教学管理者只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引导教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地去教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去教育,注重日常点滴的积累,形成成熟的课堂教学管理流程,我们就能在实践“人类活动中最复杂的、最具挑战性和要求最苛刻、最微妙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学生、新课程共同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23-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合作学习课堂已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模式。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因此,能否建立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决策与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合理组织学习小组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合作学习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好的带动学习困难的;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三是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思维能力。为了能真正起到这些作用,要重视学生学习小组的组织。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组内把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善于表达的和不善于表达的、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组与组之间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有利于开展组间竞争和学习评价,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达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又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选择确定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组织学生进行分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并在一段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融洽、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同时教师要做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学习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就是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的结合,它对合作学习课堂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要注意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能为学生提供快乐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能增加学生快乐学习的体验。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各部分知识建立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参与学习,以“动”促“思”,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矩形”一节时,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平移、旋转等活动,手脑并用,探索出矩形的性质。积极参与是开展合作的前提,而这些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所以能使学生有效开展合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展。合作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实际的不同,决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还是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数学课更具有吸引力。
例如,教学“相交线”一节,课本安排了一个讨论内容: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在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关系?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又如,对于“正数和负数”“有理数的加法”等章节中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师生共同评价。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提高自学能力,找到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再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改变以往教师只是提问一句“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的做法。首先让学生独立反思,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所学所得,接着推选代表发言,最后师生共同补充完善,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思路),如归纳本节课有哪些知识点,各部分知识之间有哪些联系,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哪里,本节课运用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对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是否有效等,让学生通过自己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很快提高。
时间不知不觉,我们后知后觉,辛苦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里,相信大家面临着许多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成长,该好好写一份工作总结,分析一下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了。你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犯愁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1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而在当班主任期间,我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一年以来的确非常辛苦,但是我也收获了很多。因此,我总结出以下的经验,希望对于刚刚步入教师行列还没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探索学习新课程
自古以来就流传一句话,实践出真知。很多真理都是靠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理论向导也必不可少。两年以前,我国的教育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我对于新课程标准缺少认知和了解。因此没能完全按照新课程标准的方式授课,没有达到新课标的目的。但是在开会和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程之后,我开始了积极探索的过程。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要求之后,我还结合了高考考试说明,及时更新我大脑中的知识,迅速掌握最新的资讯,以便传授给学生。另外为了能够更好的和一线优秀的教师进行沟通,我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注重网络信息的运用,经常去看精品课程,在观看课程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思考,思考着课程中的某些内容是否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面,是否可以用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是否对于我的授课有用,另外我在开通的教育教学博客上会经常记录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和其他优秀的教师们探讨沟通。而当我在教学上面有问题的时候,我也会通过微博与其他教师进行联系,共同的探讨。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十分重要。在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传授内容的反应情况,让学生能够学会思考,这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二、真心关爱学生,注重学生的变化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能够和老师有一个很好的关系的话,在这个老师的这个科目上自然也会下足功夫,做很大的努力。而教师不仅是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要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的前进。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真正优秀的教师是能够正确的为学生指引人生方向的教师。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爱学生。所谓关爱学生,就是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能够做到人人平等,不拿老师的架子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兴趣,习惯等等,不强迫学生去改变兴趣和习惯等。
关爱学生体现在多个方面,学生对于老师是崇拜和尊敬的心理。而老师们千万不能够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一定要能够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能够相处融洽。而关心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在了解学生之后就能够明白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拥有良好的关系,在课堂中,学生也会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老师,努力的学习这个科目。所以关爱学生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平常要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且经常和学生沟通还可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备课之中就可以结合班级的情况,适当的修改内容,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充分备课,做好教师的本职
课堂的好坏,不仅决定于老师的表达能力,还决定在老师的备课准备。备课是教师教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备课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如果一个老师的备课准备都不充分,在讲课之中错误百出,或是干脆讲不下去了,这样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也不会认真,对这个老师也不会产生好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之中也不会认真努力。所以老师的备课对同学们的影响极大。优秀的教师都能够合理安排课堂上的时间,规划好课堂之中所要传授的内容。
而我在备课之中十分关心以下几点。
1、新课程改革之后,新课程和老课程的主要区别。
2、本节课程之中所要讲授的内容在初中数学中所占有的地位及重要性。
3、近几年来关于本节所要讲授的内容的高考之中出现的题型。
4、新课程标准之中与考试说明之中对于本章节的要求。
5、本节内容需要哪些经典例题或是习题。
6、节内容之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对数学概念有自己的一些见解,并且能够很清晰的将数学概念教授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这些概念。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2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
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习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3本年度,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工作小结: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在教学工作方面,优化教学方法,按常规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工作,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结合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心理;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使学生从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在培养学生形象和抽象、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新、求异、聚合、发散等创新学习活动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学生创新学习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评价,运用启发学习、尝试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求创新,在活动中促发展;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训练,精心设计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有层次有坡度,对学生的作业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要求学生先要认真审题,边审题边思考,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步一回头,进行自觉检验。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做错了题,及时要求学生纠正,自觉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
平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必须写得清楚工整、规范,作业做完后,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活动讲究实效;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部分学生缺乏自觉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有的学生欠交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就进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他们没有潜能,而是不相信自己有潜能,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形成“自己脑子笨”这种意识,久而久之,起来形成习惯,一遇到问题,先想自己不行,对自己没信心,结果自己什么都学不成,什么都不想学,作业不会做,造成成绩低下。我所教的班的差生比较多,他们基础比较差,学习数学很吃力,多次测验都不够理想。他们主要是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到黑板上做题,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他们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成功感,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4、与班主任、家长密切配合。
常与培班主任互相沟通,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共同管理好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互相沟通,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使学生能健康发展。发现个别学生问题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并力争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共同培育好青少年一代。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4本期以来,我任七年级六班数学教学工作,收益良而多。总体看,我认真的'执行学了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用心探索。为指导今后教学,对一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时,我结合教材的资料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思考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既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又要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潜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构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潜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状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应多汲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教学质量上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初中数学老师工作总结5本人本学期担任初一(93)(94)两班数学课教学。一学期的工作已经结束,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
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二、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
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四、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五、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