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剪辑专业实习工作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
1 研究背景
毕业实习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是从业和创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设计是工科本科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对于学校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工程师基本训练至关重要,是衡量每位毕业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能找到适合、满意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
同时,校内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而我们看到,校外社会教育资源是无限的。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2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现状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
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如2015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人数就增至66200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使得高校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虽然专业指导教师在长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工程型设计题目,但要实现近三届学生设计题目不重复且为一生一个真实的工程型设计题目,其难度仍然很大。
2.2 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毕业实习
国内由于生产工艺的大型化、机械化和智能化,企业往往觉得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很麻烦,需要专人负责,而短时间的实习很难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益,从而不愿意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即使安排,也只是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听报告和分组参观的方式进行实习,获得的现场实践和学习时间很少,直接影响了后期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就业难
在就业难这个问题上,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从学生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目标不明确。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同学无法接受专业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他们不愿意去从事如加工、生产等一线的工作。以上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与学生期待的目标错位。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比如说数控、加工,都能够容易上手的,非常讲求一个动手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深层次,这也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一个反问与挑战。
2.4 现行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断裂”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存在脱节和断裂,实际效果不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肋。在现行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都是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由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就业作为学生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
但落实到操作层面,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难于统一安排、管理和指导,通常是有名无实,致使校外实习环节被简化和弱化,质量评价指标缺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操作时往往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等。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平均每位教师要带八个左右课题,甚至十几个课题。加之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师无暇基于学生及时指导;有些毕业设计课题缺少实践平台,只能作理论分析;还有的学生的选题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学生又忙于落实工作,造成很多论文不规范,质量不过关,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毕业生找工作难是普遍问题,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毕业生的质量降低,更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存在结构性失衡。
3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3.1 一体化模式的目标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是指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将三个阶段的时间提前,并融合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状态,负责完成8―10名学生三个阶段的全程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
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三者的有机整合,提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参与产品的研发、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3.2 科学统筹安排教学与就业各环节工作
德国很多的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必须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以上才能开始毕业设计,最好就是在企业先完成毕业实习后进行。针对我国国情,鉴于这种形式可以在第七学期期初启动就业工作,根据各专业情况,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学校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或“实习招聘会”,全面落实学生实习单位的安排问题。同时,第七学期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三向选择,学校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学生选择企业。这就要求学校对企业进行考察,从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用人需求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进行综合考量和考虑。在选定合适的企业后,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如果学校老师替企业为学生做宣讲这样更好,因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只能简单从网络获取企业信息。学生在了解企业后,根据意愿,投出简历,学校做筛选后投给企业,然后企业安排面试,选择留下适合自己的人才。有了前面合作的基础,就是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可聘期企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必须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且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具体开展期间,采用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考虑到学生时间问题,需要学校老师会主动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进度,答辩也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而正是因为企业与学生之间有深度互动,给了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这也为双方就业意向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经过6―9个月的时间,待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完后可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这样企业能够挑选优秀的学生留下,学生也能通过这段时间对企业文化、理念、待遇等进行详细了解,最终愿意留在企业工作。
3.3 及时了解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度
在企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应按时按量完成学校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和企业生产需求,双方导师应加强沟通,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应多次前往企业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学校和企业交待的具体任务。
4 联合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事项
4.1 学生应注意身份的转变
从学校进入公司实习,第一个必然是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职工,态度上需要改变。在企业工作中是容不得半点失误的,尤其是像机械性质的行业。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能够带来巨大的损失。那另外的就是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4.2 确保学生利益
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4.3 注意选题难度
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时应考虑学生具体从事的技术工作,不宜过难或工作量过大,应比正式员工要求略低,对学生保持宽容、足够的耐心。
5 典型案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2014年9月开始启动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经过前期的走访企业,最终与上海某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A公司)、广州某啤酒有限公司(B公司)共安排了17名同学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试点。其中A公司7名同学,B公司10名同学。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选定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后,开始实施一体化模式。学校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般是学生必须每周见一次指导老师,但考虑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特殊性,一般采用网络或电话联系,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企业给学生当面提供指导,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毕业设计进度。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学生也不时培训,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给出建议。A公司毕业设计答辩安排在企业进行,B公司邀请企业领导及技术部门领导到学校参加毕业答辩,最终大部分同学毕业设计成绩优良,企业也对这些同学大部分满意。最终在A公司和B公司实习的17名同学毕业答辩后有13名同学选择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整个模式试点完成后,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历练,学到更多新的东西,更为学生挣得了就业机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对论文完成有完全的实际感知。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这块,由于企业给出的课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之前没有接触过,存在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去调动自身最大的主动性去思考。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引领生产实际的项目,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尽管每天的实习与自己的毕业设计有一定的关系,但还需兼顾上班实习,着实压力不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考验和成长。通过这段生活,体验了社会,并学着适应社会。
学生通过在企业学习后,发现自身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提升。学习是培养自己的基础,实践是加强自己动手能力的很好方式。学生也意识到就业时选择企业的时候,需要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学生在啤酒厂工作,学生对于实习地点并不是很满意,一线工作也比较单一,但学生看到一些积极因素,比如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职工学习体系良好以及即将在嘉兴建造啤酒厂等。除此之外,就是觉得应该坚持。因为对于机械,汽车这些专业来说,不去生产线上体验过,学习过,是无法从事今后的设计行业的,所以从最基础做起很有必要,不要承受不起最开始的辛苦。
与此同时也安排了十位同学进入某汽车公司整车生产线实习,毕业设计题目并未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企业经过简短技术培训即安排学生到操作较简易的生产线实际操作,学生周而复始从事同一操作,不轮岗,不培训,初衷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留下来,学生实习三个月后感觉没有受到企业重视,企业以前从不不招未毕业学生实习,企业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要高强度的实习,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最终10名同学在毕业答辩前都陆续跑掉了,没有一名同学留下来。
6 总结
时间必然会改变学生的身份,每位学子必然会站在选择就业方向的十字路口;学生有学校知识的熏陶,还少不了社会对学生的锤炼。借助校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平台,在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同时,学生也在设计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编号XJK016CZY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以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为例,论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开发方法、实施思路以及成效。
一、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行业背景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集团企业办学,所属三一集团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是学院特色专业,该专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学院所属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按照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
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经过七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建设和改革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该专业在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德国、加拿大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创新专业建设思路,坚持服务就业的宗旨,通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建设,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企业调研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
学院寒暑假组织骨干教师形成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问卷以及研讨会议等方式,对专业服务面向的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发展,做好专业技术定位,熟悉企业一线人才需求,做好培养规格定位,最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表1是通过调研得到的专业技术定位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岗位。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热爱企业文化,掌握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各种装配工具,运用工程机械通用装配技术及产品调试工艺方法,从事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下线检测及设备维修、生产组织与管理,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3.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思想,结合加拿大DACUM课程开发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形成“1235”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围绕1个目的:培养企业招聘不到的;执行2个标准:专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作业标准;完成3个转换:职业领域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面向5大岗位:装配钳工、维修钳工、下线检测、调试以及班组管理。
4.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
装配与调试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岗位群工作典型工作课程设置情境教学设计的步骤进行,采用三种方法,完成三个转换。
第一个转换: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的转换。按照生产流程,将实际工作中各关联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完成这些典型工作即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课程开发要对职业岗位群各项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工作生产流程的顺序,将关联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合并重组,开发出典型工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原始素材。所选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综合性、复杂性,源于工作现场却又高于实际工作,它是实际工作向一体化课程转换的桥梁,从而解决了一体化课程的来源问题。
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要素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形成岗位群工作分析表,详见表2。重点明确专业面向的核心工作岗位和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
第二个转换:典型工作到课程的转换。按照从低端简单典型工作到高端复杂典型工作的顺序,完成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与排序,体现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每个典型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素养,是完成典型工作向课程转换的基础。教学内容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为依据,将各知识点串联后形成以完成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知识系统,其内部遵循工程机械产品装配与调试工位流转的流程,课程结构采用项目式教学。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根据工作的需要设计,既有真实的职业特征,又有系统性的、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知识重构;课程与课程间能力的培养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递进性,同时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形成一整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详见表3。
第三个转换:从课程到学习情境转换。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学习情境中的基本单元是以完成某一任务设计的,将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就构成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来实施。学习目标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主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是以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为导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
1.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情境肩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使命。学习情境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
2.课程教学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迁移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结合企业与学院工程机械装配与调试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以完成专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获取资讯,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并予以实施;教师参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整个过程进行引导,实施后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学和实践,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系统。
3.教学保障
(1)硬件条件。校内上课地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室,校外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资源优势,实施车间生产线式教学。
(2)软件条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并且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本专业以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依托集团公司平台,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3)教材编写。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均采用自编方式,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4)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平台,通过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主讲讲师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拓展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沟通和反馈。
四、课程质量评价与反馈
1.教学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收集教学系统各个方面的信息,并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及其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科学的判定过程。本专业课程质量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学生评教、学习收获评价、行为变化评价和产生的效果。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析反馈
根据企业对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总结课程体系的缺点与不足,动态跟踪企I人才需求情况,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实时优化调整,使该专业建设始终与企业发展同步,以达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军利.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章慧云,黄晓伟,章建群等.试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开发[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3]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4).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 专业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引 言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可在课程教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在内容、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度融合,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的高度统一;有助于学员形成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能力,以适应学员对新知识的自学;课程中的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遵循行动导向的原则,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的步骤进行,方便采用以学为主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1]-[3]。基于以上优点,其课程开发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在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4],理应加强这方面的课程体系开发,以解决目前教学中对学员能力培养不够、部分教学过程缺乏真实工作任务背景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开发
以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为载体,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遵循士官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借鉴地方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成熟经验,按照部队调研、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确定和学习情境开发等过程,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以提高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的整体教学能力。
(一)确定从事岗位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和到部队调研,准确确定出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毕业学员在部队从事的岗位是履带车辆底盘维修。
(二)确定主学装备
根据目前履带车辆在部队的列装数量、底盘结构的典型性和未来的发展性等因素,相应地确定出本专业的主学装备、辅学装备、课内自学装备和部队自学装备。
(三)确定工作任务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和到部队调研确定出履带车辆底盘维修岗位的全部工作任务为12项(每种型号履带车辆对应的工作任务都是一样的),分别是:(1)操作与使用,(2)出车前检查,(3)行驶间歇检查,(4)日常保养,(5)换季保养,(6)特殊条件下的维护和保养,(7)技术检查,(8)小修,(9)中修,(10)检修,(11)组训与管理,(12)保障装备使用维护。
(四)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通常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岗位环境和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开发性。根据确定的全部工作任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现有教学时间和条件等因素,通过部队专家、教育专家和教员集体研讨等,归纳总结出7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是:(1)操作与使用,(2)技术检查,(3)维护保养,(4)中修,(5)检修,(6)组训与管理,(7)保障装备使用维护。
(五)确定行动领域
根据士官职业成长规律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排序,构建出涵盖履带车辆底盘维修岗位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全部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的4个行动领域(具有职业性的职业场),分别是:(1)操作使用,(2)拆装调试,(3)维护保养,(4)故障排除。
(六)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组成。而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驾驶与维修内容相对独立,(2)动力装置、传操装置、行动装置和电气与电子设备内容相对独立,(3)将组训与管理的教学内容融入每个学习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中,(4)考虑到相关理论教学内容和与底盘维修关联性不强的内容加入学习领域课程后不好组织教学,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基本完整性、体系性,特增加一门履带车辆底盘概论课程(此课程可按常规讲授式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基于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的教学特点,根据行动领域按照平行(是指两个内容之间没有关联性)、递进(是指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和包容(是指后一内容包含前一内容)的关系,由此建立的专业课程如表1所示。在每门学习领域课程中都包含全部履带车辆型号装备的内容,其中主学装备的全部内容由教员领着学员学,辅学装备中与主学装备不同的内容由教员辅助学员学,课内自学装备的重点内容由学员自己独立学,部队自学装备的内容由学员下部队后凭借培养的能力自己学。
(七)学习情境确定
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以行动导向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课程设计的二级培养目标,分担一级目标中的能力。划分学习领域的内容,按照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开发出学习领域课程中全部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其中学习情境设置时,操作使用内容按照驾驶中的各个科目分别进行设置;拆装调试内容每个部件学习时将构造、工作原理、拆装和技术检查内容合为一体进行设置;维护保养内容每个部件学习时将日常保养、换季保养和特殊条件下的维护和保养的内容合为一体进行设置;故障排除内容根据部件的复杂程度可选取1-3个不同的典型故障依次进行设置。
表1 学习领域课程包含的学习情境类型
二、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根据设定的学习情境,编写相应的教材和完善配套教学条件,根据部队训练组织的特点与实际,采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阶段,结合士官学员实际对每个教学情境实施教学。教学中应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设计理论知识笔试、维修操作、故障分析答辩等“多元化”考核指标与方式,“多阶段”监测能力形成过程,采用自我、小组、教员“多角度”评价客观反映能力水平。通过教学实践应用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时能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对实施课程教学时的建议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完成后,为了更好地对其课程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员队伍在现有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组织形式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不断地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采用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需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需要采用小组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要求,教学场所,包括桌椅等都可能要作相应设置。另外,课程教学时还要考虑连续排课和专家听课评价的问题,教员还要注意引导、组织、评价的程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二)教 材
学习领域课程的配套教材中应包含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问题探究、知识拓展、练习、评价内容和方法等,编写时要强调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内容、呈现完整工作过程、紧贴岗位和学生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的编写思路。
(三)教学场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的变革将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要发生变化,而且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发生变化,教学场所的布局更是要做根本性调整,进行一体化专修室建设,使专修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而是要融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
(四)教员队伍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员除了具备教学基本功外,还要求熟悉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具备岗位任职经验和能力;掌握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能有效地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有效驾驭课堂,妥善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
结 语
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路,对履带车辆底盘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开发,开发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应用。通过应用表明,能有效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知识与技能的自我建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建议在下一步研究中应加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具体开发,从微观层面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 芸.汽车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26-128.
[2] 刘志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5),19-22.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35-03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架构的课程体系,其核心是在工作过程中提升拷贝、重构、迁移、创新四个层次能力,完成职业所需知识的自我构建,追求自然的心理认知顺序与人的职业成长发展顺序的一致性。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完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迫切需要对专业基础课进行必要的改革。而专业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如何提炼、组织专业基础知识并服务于工作过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教学,向来是课程改革中的难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作为改革试点,探索如何将静态的、无生命的、“机械”的化学知识服务于动态的、有生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阶梯,探索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模式。
一、化学课改革的现状
学科体系下的化学课程,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简称“四大化学”),课程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其编排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从概念、事实、原理、理论进行系统化阐述,集入门知识、原理知识、应用知识于一体。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对基础化学课程进行改革,由学科化向模块化过渡,针对专业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从内容上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樊篱,但是在课程内容的排序上未达到有效地结构化,学科化体系和简单的模块化形式既不适应学生的智能特征,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四大化学”处置策略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在职业成长发展的工作过程中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因此与学科知识共存一体,相互交叉。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四大化学课程就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思想,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成长,其知识与技能的架构应服从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由此,按照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将化学实验技术与四大化学课程知识再度融合,设计驱动性的工作任务或探究性任务,作为学习载体,形成与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的三门课程:化学基础、化学应用、化学原理与反应机理。
课程内容的排序需要结构化,这一结构是知识传递的路径,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有效传递。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原来安排在第一学年或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分散在整个5学期,伴随在系统化课程的每个阶梯上。第一学期,学习《化学基础》,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补足高中的化学基础,在学习方法上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作铺垫;第二到第四学期,伴随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化学应用》课程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学习;第五学期学习《化学原理与反应机理》,对四大化学学科的原理理解实现系统归纳与提升。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化学基础》课程的开发实例
(一)《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
作为进入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之前所需的以四大化学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化学基础》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依据化学品制造业岗位群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进行选取。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化学基础》为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出其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最终由六大模块组成课程内容,其结构框架见图1。
这六大模块已打破了原来的基础化学的学科化体系,在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新生入学化学基础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解构了原来的《无机化学》《化学实验技术》和《分析化学》的部分内容,完成了《化学基础》课程学习领域的重新构建。
(二)《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组织实例
课程中各模块是相对完整与独立的,每一模块教学内容的序化则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围绕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相关化学知识与化学素养组织教学,以工作情境、工作任务、工作案例、工作问题探究等作为模块教学的切入点,以实践行动框架序化学科理论知识。《化学基础》课程的子模块——化学实验室工作安全与环保的教学组织,见表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室内设计;高职高专
新的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达到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并非不要知识而是按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的“串行”体系。
我认为体系的构建核心工作是把传统体系的多讲少练改为精讲多练为核心的体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课程内容由原有的章节课程体系改为项目任务式的内容,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每个项目任务中。
1 专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1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增长空间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年工程产值总量由2005年的1.15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1万亿元,总体增长82.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高于同期全国经济增长水平近3个百分点;总的来讲,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是一个资源永续、业态常青的行业。而且在未来20年中,仍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期,其特点主要是:有急剧增长的市场需求,高强度的社会投入,高增长率以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盈利水平。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1.2人才需求分析
按全国行业从业人数1200计算,受过系统教育的约占10%,主要集中在设计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层面,按照行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主要需求是有文化创意设计创作能力的设计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 专业建设基础
2.1专业现况
我校多年来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对建筑装饰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积极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途径,在国家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逐步形成具有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专业办学特色。
2.1_1教学改革
坚持走依托行业合作办学的改革创新之路,与牡丹江地区装饰集团长期合作,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创新上,取得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成果,创新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即4学期在校学习,1学期进行单项基础技能实训,1学期到企业岗位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室内设计》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课程获得院级精品课程,创新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承担国家级教研课题3项,省级课题2项。主编教材5本,参编教材8本,50余篇。
2.1.2实训条件
打下了稳定的产学研、开放办学的基础和规模。校内实训基地初具规模,现有设施齐全CAD实验室、家具与装材料展室、室内设计实训室、装饰结构与构造样板间等实验室、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场,现有设备总值160万。与市内多家装饰工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个。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创造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专业技能实训环境,基本保证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的新职教理念的贯彻和实施。满足了学生技能实训需要。
2.1.3专兼职教学团队
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骨干专业教师多数参加技术服务,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有的在牡丹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担任专家理事,为专业建设和利用行业教学资源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聘请6名企业家和资深的室内建筑师与专业骨干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建筑师1名,助理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以上,院级名师1人,硕士1人。根据第5、6学期的实训课程安排,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1_4毕业生就业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显著了成效。
2.2办学特色
构建了以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和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对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室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对没有设计天分的学生着重培养装饰构造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教,瞄准岗位,互有兼顾。
3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
3.1总体目标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与牡丹江地区及省内知名的装饰集团合作,探讨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理事会及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对接,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完善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
3.2具体目标
校企融合,共同参与,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按照工学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式,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为核心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融入二级建造师、室内建筑师职业资格标准,导入黑龙江省建筑装饰装修施工工艺标准和相关企业的标准,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开发完成8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或讲义;通过3年建设,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5门。
4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4.1推进校企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跟踪装饰行业结构的调整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的轨迹,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依托,通过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营造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加大工学结合的深度。在顶岗实训中注重过程管理,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其次加强组织纪律管理,要使学生牢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价;最后由学校和企业按教学和生产的双重标准对顶岗实训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4.1.1专业带头人培养
聘请主持过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建筑装饰设计或施工项目管理的、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在省内外装饰行业中有较高声誉的企业专家1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对现有专业带头人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培训和企业锻炼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4.1.2骨干教师培养
确定4名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具有5年以上高职高专教学经历,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引进2名骨干教师,根据骨干教师的岗位任职标准进行修改化培养。
4.1.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积极创造条件使青年老师下企业顶岗实践,丰富其企业工作经历,其中4位教师下企业半年,其他专任教师每年要有一个月下企业工作经历,直接主持或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不少于1项:专任老师积极考取注册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使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老师总数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2转变培养方式,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
组建一支由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以室内装饰装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为出发占,打破学科界限,结合“41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重新构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项目化;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十二五”规划将要实施的宏伟目标。教育部在最近十年将在高校做好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过程、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尤其是对“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如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因此,在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贴近社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无疑将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培养目标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摆脱以往本科教育的“浓缩型”模式,从而更加地体现了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紧贴社会需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现代设计观念,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专业品位和专业素质等方面培养。特别是在教学观念上从过去注重以理论和审美素质为支撑转变为理论与审美素质和实践技能均衡发展。即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又符合目前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这些年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关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外的职业教育改革由来已久,特别是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上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德国卡赛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ef.Gerhard Mathias)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专业工作室的结构、任务、培养目标等方面颇有建树,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国内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华东师大等多家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项目化”工作室的教学体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内知名的中央美术学院最早根据教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设立了11个导师工作室,并且在教学和社会实践项目上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在一些高校有关专家学者不泛对此也有真知灼见,如河南中州大学艺术学院于会见教授就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建议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工作室,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教学中实践课程与社会的现状相互脱离,从而有效地带动专业整体发展,从“纸上谈兵”到“设计——产品——商品”进行转变,使专业建设真正走“教、学、做”一体化道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景秀眉副教授就从当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概念、设计和实施做了具体的介绍和说明;柳州城市职业学、华侨大学、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浙江科技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等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行“项目化”工作室以及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开发、运行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改革措施。
然总体而言,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项目化”工作室的构建及模式的研究,虽有大量的学者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及有些部分高等院校专业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业绩。但是,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受传统思维观念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着“项目化”工作室与诸多因素无法有效对接及工作室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匹配等瓶颈问题。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单一,制度不健全,思路不清晰,落实不到位。从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模式,导致教学内容和办学理念无法衔接,使专业“教、学、做”严重脱节。
二、研究的内容
(一)“项目化”工作室主要构成体系研究。经过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走访相关企业周密调研,了解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内容、职业定位、企业管理、企业项目运行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掌握其功能和特色。同时,具体渗透到“项目化“工作室中。
(二)探索“项目化”工作室的构建模式研究。在基于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二级学院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工作室所实施的特点进行研究。目前,我校二级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构建方式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实行专业基础课和文化课程,实行“宽专业、厚基础、重修养”;大二阶段(第四学期)开始分工作室培养,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大三阶段实施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积极探索“项目化”工作室的构建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办出具有地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是该项目研究价值所在。
(三)重点对“项目化”工作室的运行模式研究。对“项目化”工作室课程体系研究。结合省内、地方企业特点及就业岗位,整合学校课程体系及对“项目化”工作室师资队伍研究。建立一支良好的“专兼结合”的师资教学团队。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要具备“双师型”基本素质。兼职教师是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引进兼职教师是学校利用社会有效优势资源。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来担任指导教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兼职教师为工作室引进实际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对“项目化”工作室的校企项目研究。高职院校利用企业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合作,相互借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抱团作战,为校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通过企业项目实践为高职设计专业提供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实习实训在内的订单培养计划及对“项目化”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三、研究的意义
(一)“项目化”工作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拓展了内涵
“项目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精神。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技术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来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工作室的突出特点是面对企业、面对市场,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生产与操作。将以往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化为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需求的开放式教学。在“项目化”工作室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课堂得以无限延伸,由教室第一课堂延伸到教室外面的第二课堂。如:学校资料室、校内外图书馆、电子网络甚至客户市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了解社会、了解专业、了解行业岗位。使学生获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的时间,让他们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个人自觉行为。同时,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突破了内容不再依赖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而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在项目中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淡化了“学校课堂”的概念。因此“项目化”工作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拓展了内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优化了校内校外教学资源
在“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它紧密地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学生与企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和企业、社会的直接交流,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地磨炼。同时,在“项目化”工作室中学校是教学与市场的桥梁,它起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这对它实行“企业资源学校化、学校资源企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节省了企业的研究经费,使校企得到“双赢”。同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使课程性质更具职业化,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职业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学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制作得到一定的锻炼和价值的体现。目前,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与衢州灵动广告设计有限公司、衢州原创装饰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塑想数字设计有限公司以及广州市群创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构建“项目化”工作室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优化了校内校外教学资源。
(三)“项目化”工作室加强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协调能力
“项目化”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大课堂”教学体制,实行了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提高了每个工作室的有效联系和互动性,使课程内容和实践能力更为紧密,使老师与学生、工作室与工作室、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如学校聘请业内专家担任学生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参谋”作用。以及加强了对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聘任,理顺与校内教师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完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三大教学体系转变。通过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及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加强了该专业协调能力。
(四)“项目化”工作室模式体现了高职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把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过程、结果统一起来,以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高职教育目标。因此,必须坚持以“项目驱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理念下的“项目化”工作室制,形成以“工作室”为核心,院内外企业实训基地相互配合的结构优化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模拟一家设计公司,学生作为设计公司的员工进行角色扮演、商业调研、方案策划、项目实施。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设计师或主管。让师生体验整个“角色模拟”、“项目实施”的过程。在过程中所对“项目”提出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制作完成电脑稿、成稿、提交作品,接受网上评论,并不断修改等方式。通过此系列的活动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服务意识。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三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突出高职专业发展特色。
(五)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未来职业方向的定位
关键词:工作过程 中职学校 畜牧兽医 《猪病防治》课程
《猪病防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是融猪生产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致力于解决养猪生产和猪病防治过程中提高养猪技术,预防猪病发生及防控猪病的难题,与养猪业的发展、猪肉食品安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是中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利用我校建立示范校的契机,畜牧兽医专业对《猪病防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从现代养猪业需要入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为主线,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适应现代养猪业和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研讨、设计并实践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一、《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只有对工作过程实施系统化设计,才能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理念
《猪病防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将突出以下几点:
1、以职业教育为出发点,理论和实践想结合。以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前提,少而精,压缩猪病防治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一部分课堂理论教学放在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完成。
2、以真实工作过程为基础。注重课程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使课程内容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3、突出优势,有所侧重针对性强。分析畜牧兽医高职学生的优势,典型专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对准市场压力拓展就业,对准市场需求办专业,对准猪病防治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业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把侧重点放在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按市场需求设计。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依据企业需要什么知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去设计课程。与企业联手,做到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谋发展,企业给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学校给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5、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采用引导式教学,通过大量的课程讨论、分组协作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感,是一种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开展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市场分析、就业分析、职业资格培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猪病防治》课程设计的针对性
第一,教学内容针对养猪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猪生产岗位猪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第二,针对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脱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避免平辅直叙的冗长讲授,增强教学趣味性,将课堂教学融入实践教学。第三,针对畜牧兽医中职的特点,加强防治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实践技能操作娴熟。第四,针对猪生产过程不同于其它行业的特点,课程教学围绕猪这一活体动物进行,首先让它存活下来,不要发病死亡,在此基础上再探讨猪的生长与效益问题。第五,针对养猪行业脏、累、臭的特点,注重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不怕脏、不怕累、能吃苦的爱岗敬业精神。
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
1、设计方案模式。在《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编排时,根据前期行业、企业调研,基于对养猪职业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在课程开发设计过程中,广开思路形成课程开发设计方案。可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环节设置学习情境根据猪场生产与管理各岗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与项目搭建课程结构,以场、种、养、管、防、治工作项目和实际生产工作环节发生顺序设计学习情境,按中等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要求和特点,结合现代养猪生产与猪病防治的临床实践,吸收先进成熟养猪技术与成果,优化重组设计课程内容。
2、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比例合理。例如,总学时126学时,理论教学52学时。多媒体教室上课,有实物和标本,边讲边展示;实验室上理论课,先讲后做;养殖示范场上理论课,边做边讲,实训场(种猪场)上理论课,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汇总共性的问题,集中在课堂上再讲。实训教学安排40学时,兽医站实习教学30学时,通过兽医站门诊病例治疗的实习,弥补一些见不到的病例。肉联厂实习教学30学时,在肉联厂屠宰加工过程中,学习对猪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检疫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顶岗实习教学34学时,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实际生产中每一个岗位中,常见和多发的动物疫病,如何处理这些疫病。
3、校内和校外实训结合
学校与玉林春茂集团等公司校企合作,他们公司的猪场是按照现代化养猪生产工艺建起来的高要求、高标准的种猪场,猪场设施齐全,场技术力量强,拥有大中专毕业生员工,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为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开展养猪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另外,在养猪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养猪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去,综合应用在学校所学知识指导实习,验证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想法。通过理论、实验、实训、实习等课程学习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综合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炼精华,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1、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学习。2013年我校分别到广西养殖龙头企业广西巨东公司、广西春茂公司、广西扬翔公司进行了校企合作签约、揭牌仪式。这些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实战演练,不但使自己得到锻练和提高,而且给企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顶岗实习的学生,熟练后能独当一面,成为企业的一名临时放心的员工,学生也还能得到一份报酬。
2、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中职学生文化水平相对高职来说不高,所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易掌握。针对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尽量关注养猪业最新动向和最新实例,如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疫情,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优化考评考核制度
考核检查是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改进考评考核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程设计时依照突出能力、注重操作、讲究实用、培养创新的原则,坚持知识与能力、人格并重,大力推行多元化考核办法,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结合,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相结合,校内理论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以此全面考核学生的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工学结合的实现,促进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性功能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 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rdqu o;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关键词]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评价;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18-03[ZW(N]
[作者简介]李(1976―),男,山东安丘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影视制作。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实践证明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但是,一体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仅仅采用“教”加“做”的分段式教学,教、学、做相对分离,并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二是缺乏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又不能对一体化教学形成有效监督和激励,使得一体化教学的效果无法保证。
此外,国内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上多借鉴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也多集中于理科、工科专业,涉及广播影视或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较少。
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基于高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作详细阐述。
一、“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和一体化课程,在相应教学评价体系的监控下,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该模式借鉴国内“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适应于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其中,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地衔接,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五个特点:
1.教学计划一体化,即突出能力本位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一体化课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形成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一体化,即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专业教室、实习场所”转变,将理论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
3.教材一体化,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基于对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化,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理论与实践教材构成一体。
4.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一体化,即教学评价贯穿于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既有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同时评价本身也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这个活动环节,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获得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所进步。
5.学习主客体一体化,即教师从“单一主讲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 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教、学、做、评融为一体。
三、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以行业的真实工作项目载体,需要有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专业课程设计,首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参照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影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从影视制作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入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归纳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然后基于学习领域的重新规划,对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重组或重构,构建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也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按课程模块、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级进行系统设计。以学期为单位,以典型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建立和发展课程之间的关联,使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模块,使职业能力目标得到多门课程的共同支持。
按以上原则和思路,我们将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专业课程重组、整合为“电视短剧与微电影”“电视新闻与纪录片”“专题片与音乐电视”“影视广告与形象宣传片”“电视综艺节目与栏目”和“毕业设计”等六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分别以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制作项目为载体,由三到五门一体化课程组成。对应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高,一至五学期影视项目的难度和专业课程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构成了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营造一体化教学环境
一体化教学环境是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其建设工作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是指根据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所设置的一整套综合的实训设备和场地。为实现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整合真实的生产与学习功能的实训设施,覆盖整个影视制作项目的工作过程,方便学生使用、操作、互动以及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实训环境的硬件建设可以采取校内实训室和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学习性的实训条件。
“软件”是指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积极引入影视行业的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作为一体化教学的载体。引入的真实影视制作项目被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再根据教学需求转化为学习情景,这样就保证了专业教学真正与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与开发配套教材
一体化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是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相应的学习领域规划、学习情景设计,以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内容。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的制订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能力培养目标。制订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所涉及的影视制作项目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职业能力要求;二是要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要求,吸收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对典型任务进行分解,设计学习情景,规划学习内容;三是要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进行一体化教学配套教材的开发,也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对影视制作岗位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依据,从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三个层面着手。一体化教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职业能力解构和教材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就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职业能力要求,遵循“依岗位需求定目标,依工作过程定结构,依能力要求定内容”的基本原则,结合影视行业工作实际编写教材,体现知识、技能、标准的对接,保证教材对一体化教学的指导作用。
(四)建立一体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既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体化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高职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来制订,但在具体制订和执行时,却常常以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替代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集中在对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上,也就是重教学成果而轻教学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这一根本要求,实质上体现的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体化教学具体成果主要体现为剧本文稿和影视片作品等,仅仅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科学评价。所以,要使一体化课程真正能够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就要摆脱仅仅符合学科要求的评价标准,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评价体系。
建立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一体化教学中建立起“二维评价”体系,即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并重,以形成性考核评价教学过程,以总结性考核评价教学成果。此外,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下,课程联系更为紧密,先修课程的总结性考核可以为后续课程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诊断性评价提供参照。二是使教学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分阶段进行,即针对学习情景采取单元教学评价,计入形成性考核;针对学习领域采取课程教学评价,计入课程结业考核;针对课程模块采取学期教学评价,在期末结业考核的同时,对本课程模块内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统计,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三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针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所进行的工作,在学习小组内实行岗位角色评价;针对各个合作小组的实践教学成果,在小组间进行互评;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指导教师逐一给出评价等。
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产生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四、“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就是将教学内容科学地融会在教、学、做、评过程中,从试着做开始,通过对做的评价发现问题,在教与学中解决问题(应当怎么做),然后在学和做中理解其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最后通过评与学进行提升(怎么做更好),最终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如前所述,我们根据影视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职业能力本位的电视节目制作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现以“电视短剧与微电影”课程模块为例,阐述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该课程模块由四个学习领域和一个评价模块组成。
(一)“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
“情景剧剧本写作”学习领域包括“选题与创意”“策划”和“文学剧本写作”三个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剧本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视文学剧本的创作过程。学生以分组方式,在规定的选题范围内确定情景剧主题,编写故事大纲,再逐步合作完成文学剧本,在实践中掌握剧本写作的技巧。在该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监督创作,给予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分阶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总结与点评,以故事大纲、人物表和分幕提纲等学习情境的成果为标准进行教学过程评价。最后,对文学剧本进行质量考核,完成本学习领域的教学成果评价。
(二)“镜头设计与摄影”学习领域
根据剧本内容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剧本分解和美术设计,制订拍摄工作计划,形成分镜头脚本。再依据工作计划,在选定的拍摄场地分组完成拍摄任务,形成工作台本。在此过程中,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给予必要的知识补充。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分镜头脚本、工作台本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以“完成素材拍摄”为达标标准,以“素材质量”为等级评价依据。
(三)“情景剧剪辑”学习领域
教师通过影视剪辑案例的介绍,帮助学生熟悉音视频编辑工具。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依据工作计划分工协作,完成素材整理、影片剪辑、特技和包装制作等工作任务。各个学习情境所形成的初剪片、特技场景源文件等阶段性成果,将作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对情景剧成片综合评分的方式。
(四)“影视美术与视听语言”学习领域
教师组织学生对情景剧摄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开展自评与互评,并对作品影片进行修改完善。在之前几个学习领域的实践基础上,教师系统讲授影视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对叙事设计知识的理解和对影像设计技术的掌握,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本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评价以修改后的作品为依据,教学成果评价则采取视听语言理论考试的形式。
(五)课程模块教学评价
课程模块教学评价,即学期教学评价。本课程模块的教学过程评价统计将计入学期形成性考核;教学成果评价则以最终完善的作品为依据,评分计入期末结业考核。
五、“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以上“教学做评一体化” 的教学过程,对应真实情景剧摄制项目的工作过程,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评”则贯穿始终,融入其中,教学评价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师生教学互动通过教学评价得以强化。通过“教、学、做、评”的重复、迭代能够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与提升。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学情,灵活运用“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定能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能力的提高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晶,徐金寿:论高职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王吉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难的原因与应对策略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
[3] 李智利,贺琼,谢婷.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评价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2(10).
目前澳大利亚已有30所高校开设传媒本科教育,西澳大学是其中之一。笔者前往西澳大学访学期间,考察了新闻专业的课堂教学。它的新闻专业设在社会科学学院,隶属文学院,全称为“传播与媒介”,是西澳大学新闻教育的主要力量,专业排名位列全球150-200位。
澳大利亚高校不只是面向国内,更面向国际招收留学生。目前只有邦德大学、查尔斯斯特大学、杰姆斯库克大学和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的部分新闻课程对本地学生有特殊要求,其他所有课程都接受来自海外学生的申请,绝大多数高校通过互联网接受海外学生的入学要求和登记注册,这也体现了澳大利亚新闻教育的国际化特点。
案例透析
1.课程设置。西澳大学新闻专业的主干课为传播个案研究、传播与大众媒介、传播研究项目、人类科技:辩论传播、文化、新媒介和传播、数字媒介、设计虚拟游戏、电视和视频制作。这些课程涉及传播媒介理论的核心区域,非常集中,针对性强。除了专业课程,学生还要选修一定数量的主要学位课程之外的其他学位课程即“扩展课”来扩大知识面,这些“扩展课”必须包括至少一门关注变化着的全球社会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即使加上“扩展课”,学生的课程数量也不多,平均每个学期四门课,本科生在三年时间内只要完成24门课,就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
2.教室授课。新闻专业的课程分两种,一种是“大课”,一种是“指导课”。指导课更能体现出课堂的特色。学生选择参加一定课时数的指导课,主要内容就是讨论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几个选题之一。指导课配有专门的助教,教师也会参加到指导课中和学生互动。默默坐在一角背笔记是没有分数的,为了让教师对自己有更深的印象,就必须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如出众的口才、精心的发言设计、积极的网络互动、与教师的频繁交流、在讨论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等,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要做到这一点,课后就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撰写发言稿、做好发言与讨论的准备。
其实,敢于自我表达和积极准备表达素材正是传媒人的工作状态,而这里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无数次地训练了这种工作模式。
教师讲课速度都比较快,点到即止,如“传播与大众媒介”教师陶尔・哈珀讲传播学的“议题设置”理论,就说是谁说的,观点是什么,再来段引文,就结束了。这主要由于全部课件和阅读材料预先在网上公开,学生可事先预习,课后也可去看,课堂教学只是“仙人指路”而已。
3.课程考试。课堂虽然轻松,但学生最关心的考试并不太轻松。学期刚开学,教师们要花一周的时间谈怎么考试,可见考试的重要。考试分为平时小测验、论文、实习、课堂活动、指导活动等几部分,各占一定分值。还有网络的小测验,学生必须先阅读网上的相关文献,读完后测验题目才显现,须在一周内完成测验。各种阅读、各种测验、各种活动,挤满学生的课外时间,想拿高分?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可不行!所以学生们蛮拼的,图书馆夜里十点钟后依旧挤满了人。
4.阅读培养。在复杂的新的媒介语境中,未来的传媒人要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一个事件的正确看法,扎实的阅读量是必不可少的。但新闻专业更强调的是:与其让学生读多少本书,不如让学生形成阅读的习惯。
]有谁天生愿意去读艰深的理论著述,为确保学生阅读,不少教师采用“考题刺激法”,一些小测验每周都有,学生须在上完课后的一周时间内在网络上读完、答毕,题目就是基于所给阅读材料而布置,题量不多,每次2-4道,只有一次答题机会,学生必须仔仔细细地把布置的阅读材料看上几遍,才能确保分数过关。这些材料多是一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或网站上有关的内容,老师不规训,但通过给出阅读材料指引方向。
大部分阅读材料都由教师提前扫描到网上,可供学生阅读下载,契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效特点,与其让学生花大把时间去找资料,不如提前把资料找好让学生看,节省学生阅读的时间。教师除直接给出阅读章节扫描版外,也会开列书单,书单就链接着学校图书馆的目录,一点击,就看到这本书所处的位置、目录编号、馆藏情况,大大方便学生借阅。
5.作业设计。为完成几乎每位老师都会布置的练习作业,学生必须自组5-6人的团队,从选题、策划、组稿、拍摄、剪辑,都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团队成员自己分工,然后安排工作流程,彼此保持密切联系。
笔者曾问传播研究项目课的教师卡特丽娜:“团队中的导演、制片很重要,会不会给他们高分?”答:“不会。分数都一样。”问:“团队里有司机、后勤、化妆……他们也拿一样的分吗?”答:“当然,每个人在其中按照自己职业的表现才最重要,只要他们能写出相应的报告。”这里的“报告”指在项目开始前,每位学生都要写申请报告,陈述团队角色与工作计划,项目完成后还要写总结报告,阐明实习成果。如果阐述清楚、论证完整,能证明一个司机在这个团队中的价值,那么这个“司机”也会拿到高分。是司机很重要吗?不是。是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学会和习惯在团队里工作,而不是挑三拣四只捡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没有高低,只有不同而已。
学校图书馆里有专门的讨论室,可供学生小组活动之用。这些遍布各楼层的讨论室里经常传出学生们嘤嘤嗡嗡的辩论声。至于草坪上、餐馆里,更是一群群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走近一听,他们居然很多都是在讨论课堂选题。教师也会不定期进入某个团队,和学生一起商量和讨论。他们刷新了课堂的定义――什么是课堂?一个团队的学生碰头讨论的地方就叫课堂。
课堂后会有一些小测验要在网上完成,也考“记忆题”,就是针对一段阅读材料回答它的主要内容,但教师会专门注明,“小测验的所谓正确答案并非你认为正确的答案,而是所给阅读材料认为的答案”,被称为“假想完美原则”,意为假定阅读的材料是对的,然后再回答,提醒学生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成为阅读的奴隶,要主动思考。教师还会提供很多观点迥异的课外阅读材料,如《传播与大众媒介》课教师陶尔・哈珀提供的“媒介暴力”的材料中,既有认为媒介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的经典的社会调查和分析,也有认为媒体不该对儿童暴力负责的文章,材料本身就是可议论的,而不是单维度的。教师看重的是阅读本身和与阅读相伴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答案。
为将独立思考贯彻到底,“辩论”几乎是学生拿到学分必不可少的一道作业,为此还有门主干课叫作“人类科技:辩论传播”,可见对辩论的重视。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辩论,不同组持有不同观点,在“指导课”上辩论。为准备材料,组员们必须寻找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并从对手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课堂作业让学生设计项目,或拍摄一部作品,或开展一次调查。作业的核心就是养成遵守严格程序的习惯。很多作业并非让学生真正去做项目,而是去按照严格的工作流程来做准备。教师会花整堂或更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怎么遵守工作程序,如组织团队、设立目标、撰写报告,项目书该如何从价值、意义写到预计成果,类似国内的科研项目书申报。有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尽管是份虚拟的报告,一定要求学生写上花费。
启示
1.基础技能的培养。澳大利亚新闻专业就业竞争十分激烈,每年大概在主流媒体有 300 个左右岗位,而每年毕业生超过三倍,但新闻专业毕业生仍可在研究机构、杂志和期刊出版部门和新媒体机构供职。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机会永远都存在于那些基础和传统的能力上面。实践证明,新闻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具备实际研究和生产技能、理论背景的复合式才能,对他们找到与媒体有关的高薪工作十分有利。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高校重视在传媒理念形成、传媒工作习惯孕育的本科阶段夯实学生的思维基础,开展不同视角的理解训练,不仅注重想象和创新,而且强调扎实的按照流程的执行过程,力图从基础入手,培养学生的工作严谨性、阅读广泛性、思考独立性、表达积极性及合作主动性,这样的毕业生在时代的巨变中不但不会落伍,反而越来越显现其强大的后劲。
2.课程设置的平衡。记者出身的学者华尔特・默多克(Walter Murdoch)就认为新闻教育不该在课堂进行,他戏谑地说:“我认识的最有能力的记者都没有上过课。”他这么说的原因就在于不信任过于理论化的新闻课程,认为其对实践不具备指导意义。从另一方面说,也对新闻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务的平衡提出了要求,这也是当时媒体人的普遍建议。新南威尔士州教育官员卡迈克尔(A.C. Carmichael)1920年在悉尼大学讨论新闻业前景时就指出:对真正的记者而言,高校课程具有拓宽文化视野的影响。罗德里克(Roderick)和雷维尔(Revill)在他们合著的澳大利亚第一本新闻实习教程《记者的手艺:现代实践的指南》中指出,高校新闻教育是有用的,但不是新闻业成功的必由之途。新闻教育需要更为广泛综合的知识教育,而不仅是专业教育。1955年,“记协”起草了一份新闻教学大纲,但没有公开推出,而只是用在媒体内部的培训中,介绍了五点培训目标:第一,熟悉媒体各部门活动,拥有处理、收集、新闻的全部知识;第二,学习速记和打字;第三,参加高级记者或其他当局官员的新闻理论和实务讲座;第四,参与实战报道并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第五,陪同条线记者跑新闻并接受实践指导。这个教学大纲注重维护新闻理论和实务训练平衡的特点十分明显。“记协”成员怀特提出过一份培训课程的清单,包括英语语言、文学、哲学、宪法史、政治经济学、政治学、三门新闻实践课和一门选修课。“记协”塔斯马尼亚委员会代表乔治・狄克逊(George Dixon)对课程内容则有不同意见,他主张加强理论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他建议的课单是:论文写作、英语语言、文学、英国通史、英国殖民地史、欧洲历史、经济学。“记协”采纳了狄克逊的建议,认为新闻教育不应局限于新闻业务,要让学生掌握综合知识,形成宽广视野,这种观点渐渐在高校新闻教育界形成了共识。为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教育,澳大利亚的大部分新闻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历水平,只有不到5%的教师缺乏大众媒体经验。在加入学术队伍之前,大多数在主流媒体上都有很长的职业生涯。只有3.6%的教师没有正式的高等教育资质,近一半的教师正在攻读更高的学位,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学位。在澳大利亚的新闻讲师中,有七分之一的讲师出版了不止一本书,大多数参与了这样那样的媒体顾问。
3.新闻教育价值的强化。一开始,新闻业并不认同新闻教育,尤其不认同高校的新闻课程学习,“记协”的负责人凯文・多纳胡(Kevin O’Donohue)就提出:“新闻教育应该由新闻媒体的内部机构来承担,而不是让高校去做。”他的观点得到了资深媒体人如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电视新闻编导谷雷(F.L.J. Gulley)和邮件编辑、管理总监西奥多布雷(Theodore Bray)的支持,他们认为:“见习记者唯一可行的练是报社的在职培训。没有报纸、电台或电视台会考虑在高校脱产训练。”在类似观点影响下,不少记者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十分消极,如因为工作和上课时间冲突而逃课,一旦获得记者身份就不再继续学习等,华勒斯(Wallace)进一步指出,高校课程笨拙地尝试着连接实践和理论,但在行业人眼中,这些课程完全忽略了新闻实践。
也有人支持高校新闻课程学习,哈德森(Hudson)认为,“在岗上课”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应引进美国通行的大学预备课程,让学员全日制上课,进行系统学习。尼科尔斯(1916)就认为大学文凭对那些想从事新闻业的人是有用的,高校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包括语法、风格、一般知识、印刷机制、责任、道德等,他说:“我看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高校不能开设新闻课程?”1968年,昆士兰的詹姆库克大学的罗德里克教授提出了一个至今流传在新闻教育界的看法:如果新闻业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就必须得到高校的支持。如果高校希望新闻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我相信,它也必须向一线记者求援。1970年代,5DN广播电台的新闻编辑瑞安(Ryan)发出警告称:“记者如果只满足于跑跑新闻,而不通过学习追求职业的专业化,就是在逃避责任。”
某种程度上说,澳大利亚新闻教育史也是一部新闻业对高校新闻教育的态度转变史,从“文凭不是进入新闻业的先决条件”的认识,到记者应该“通过学习追求职业的专业化”的认识的转变,揭示出了新闻教育逐步受到新闻业重视的过程,透露出在新的媒介语境中二者唇齿相依的关系。
(本文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江苏艺术家与早期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14FYS003)和江苏省“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Woolford, D. (1983).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Australian Pattern. Media Information Australia, 27, 40-43.
2.Aedy, R. (2012-04-23).Journalism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ydney: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3.North,L. (2010).The Gender Problem in Australia Journalism Education. Ssm Electronic Journal, 32(2):103-115.
4.Janine,L. (2006).Perspectives on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Australian journalism educati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Journalism, 17, 90-10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当前,我国银行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流的银行要考一流的绩效来打造,一流的绩效要考一流员工的一流服务来创造。现代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知识全面、业务精湛、服务周到、勇于创新的一流人才。我很早就立志从事银行工作,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银行员工,贡献社会,实现自我。在学好大学课程的同时,我广泛涉猎,购书自学,先后参加并通过了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和理财规划师(三级)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梦想成真,身归中行,且能获得一个月的实习机会,感到万分荣幸,所以格外珍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切成绩的取得都需要从最基本的做起。需要学习的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虽然实习结束了,学习却不会中止,离七月份的培训还有一个多月,来日方长,我会加倍努力的。
中行“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以及“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的企业文化深深吸引着我,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中行员工的优秀行为时刻鼓舞着我,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加强学习,提高技能,团结同事,服务大众,为中行的基业长青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经过一个多月的实习,今天终于要对这里说再见了,再见了睢宁,再见了睢宁电视台,再见了这个给我一片蓝天的地方,真的要说再见了,心里一片凄凉。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学到了超过我想学到的东西,交到了比我想象还要好的朋友,在这里真的很想说谢谢,谢谢睢宁电视台金江主编,谢谢器材科主任吴以兴,谢谢电视台节目包装组杨峰老师,谢谢电视台包装工作室李敕老师 ,谢谢吕宁大哥,还有包装史进,摄像王涛,编导爱冬梅,还有生活频道摄像韩凡涛,还有粗剪室万杰,乔洪亮,还有睢宁新闻主持人刘小亮,还有舍友朱世杰,还有隔壁宿舍葛伟大哥,还有一个不知姓名的主持人,还有对门编导代晶,还有很多很多,像宿舍楼阿姨,像单位门卫。真个感谢你们。在这份实结中之所以要列上上述人的姓名,是因为我不想把我在这曾经的记忆遗忘,我不想随着时间的流失,让往事渐渐的淡出视线。
从对睢宁一无所知到渐渐的熟悉;从第一次出去拍摄,到最后一次出去直播;从第一次做包装,到最后一次接受杨峰老师的指导,从第一次和各位老师一起出去吃饭,到最后一次和好朋友喝酒,从第一次吸烟到一天吸到一盒。。。。。这里真的留下了我很多的记忆,这里真的留下了我很多第一次,睢宁是我的福地,这里永远是我事业的开始,我将永远记得这个不富裕但是热情好客的地方。
还记得第一次出去拍生活频道宣传片,我第一次见到了轨道车,第一次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视频监视器,第一次见到灯光是怎样布置。
还记的第二次出去拍摄是到一个家具城,这一次更使我学到了摄像机出去拍摄还要调白,真是后悔在学校里从来没有调过白,真是后悔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
还记得第三次出去拍摄是到城北中学拍一个宣传片,这一次使我真正认识到一个大型的拍摄需要的程序,我们电视台出动了轨道车。出动了摇臂,出动了三台摄像机,共八人的工作小组,这次拍摄使我第一次认识到要想拍摄一个好的形象宣传片不仅是拍摄的问题,更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像学校校长下达通知全力配合拍摄。才能产生各种精美的画面、
还记得第四次出去拍摄是拍县政府关于软环境硬治理的会议,我们电视台出动的规模是空前的,可以说把电视台的老底都拿出来了,出动了电视台唯一的直播车,电视台的另外一部车也派了了过来,出动了轨道车,摇臂,共七个机位,分别是大景一台摄像机,摇臂一台处在会议场右侧,会议场左侧摄像机一台,观众席左右各一台,对向主席台,还有一台抓拍观众画面,另外一台拍我们电视台主持人的场外报道。这是一次非常严肃的拍摄,所以每个人都很紧张,不敢马虎,电视台局长亲自到了现场。虽然中间除了几个小的错误,但是整体还所可以。
还记得第五次出去拍摄是到睢宁广场拍摄劳动局组织的一个晚会,也就是在这一次我第一次摸到了机器,第一次负责一个机位,第一次用麦和直播车里的编导通话,虽然我负责的是大景,但是中间过程还是小心谨慎,幸亏没有出现失误。这一次我们包装组没有出动机器,只是出动了三个人。这一个我的收获也是颇多,也就是在这一次拍摄中我终于知道了色温的运用了知道,知道了视频增益的用处了,感谢韩凡涛的讲解
还记得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去拍摄是到县政府广场前,拍摄政府阅兵,这一次电视台出动了直播车,摇臂,4个机位,录播。
最后一次的拍摄知道我们电视台楼顶拍摄睢宁夜景。
在睢宁电视台的一个月,共出去拍摄七次,其中前六次都是规模比较大的,第七次,是我们包装组自己要的素材,故只去了三个人。其中出动直播的几次都是规模空前的,尤其是到县政府拍摄的都是规模空前的,一年可能就是一两次,
在睢宁电视台空余的时间就是做电视包装,在睢宁电视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了预先设想的各种包装技能,能够数量运用实习计划中涉及到的各种软件。
后期剪辑,这项技能在睢宁电视台基本上我没有联系,第一因为电视台用的都是大洋,我对于大洋没有什么研究,第二:电视台形象包装工作室和粗剪室分开,没法进行剪辑技能培养,这里可能就是我的过失之处我作为一名光荣的顶岗实习生已经两个多月了,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各位同学对顶岗过程中的甘苦之乐,得失之别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对于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和顶岗工程的意义有了更深刻得认识,下面,我作为二中顶岗同学的代表介绍一下我们的实习情况。
一、总体情况
临城二中是临城县重点初中,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师资配备都属一流,全校共有两个校区,初一初二在北院,而初三毕业生在南院,共有教职工100余人,学生近xx多人、现在在耳中顶岗共3人,一人为中文、其余两人为英语。我们居住在南院,而教学活动均在北院,在教学上均已安排了指导老师,其中中文系已独自带班,其余两人也早已开始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在生活生也已配备上了电饭锅等生活设施,在政治生活上也坚持每周开例会,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心得,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目前团支部也已经进行了一次征文活动与师大得社会调查任务,一切都在正规有序的发展。
二、月考分析
总体上看,9班得问题在于优等生不足,但整体水平较高,10班在于差生太多,整体水平偏低。与指导老师相比,我的指导老师两班均为第一与第二,其他老师的差距也十分的小,大部分在3分左右,因此尚需下大工夫、大力气。
三、问题及不足
在课下与组员内部交流中,总结有以下这几方面的不足:
一是课堂纪律要加强课堂的效率是学习的重要保证,我们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但对课堂应该毫不放松,课堂上必须该说得说,该罚的罚,敬畏从来都是一体的,如果不畏你,那么师道尊严无法体现,效果也就无法保证,成绩自然下降。
二是课堂重点要突出,有棱有角。刚刚从大学课堂出来的我们肯定是想展现我们的才华,但课堂教学有时会漫无边际,重点不突出,无法做到老是明确、学生清楚,该讲的丝毫不能放,一定要强调在强调,要放的开、收的拢。
三是符合教学实际、加强管理。以二中为例,二中有很多外县如隆尧等地的学生,基础较差,有的同学甚至连拼音都拼不对,这个事实让我很是头疼,于是每上一节课便从本课拼音入手。利用下午第4节课进行讲评,时间一长效果就比较好了。另外对于整个班级要加强管理,有些同学习惯不好,不交作业或是应付了事,我便对这部分的学生进行统一检查、笔记、日记等天天上课检查,时间一长,习惯就养成了。以后也不用费力去催讨作业了,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威严不够,那么就要从小处着眼,自己费心只要效果好也是值得的。
四、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经验不够丰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我们有热情。很多老师说十年把热情用完了,但我们没有,我们希望大展拳脚,有动力去干些琐碎的事情。我们不会嫌苦嫌累,因为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我们有时间。我们没有其他老师们家庭得困扰,我们的生活够简单,所以我们有时间去一个个的管,只要针对教学,成绩会有提高的。
最后,我们的知识结构较新,可以交给他们更多的新东西。作为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是较为专业得,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新理念去实践、去帮助学生们让他们进步。
五、今后工作计划
细细算来,我们的顶岗已经进行了一半,如果说前段时间在摸索,那么后半程则是真正提高自己了,为了让我们在二中顶岗得同学继续进步,也为了顶岗工称的有利进行,在剩下的时间里将实行以下计划:
1.小结工作,继续提高。来到二中实习已经两个多月,我们小组将会趁此机会总结得失;为以后工作地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的交流当中吸取经验,巩固提高,让自己进一步向优秀教师靠拢。
2.加强管理,迎战月考。在剩下的时间里还有3次考试,必须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对于课堂纪律与班级管理更要狠下功夫,必须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去管理学生,不能放松,对于每一次的月考都要重视,认真分析,总结提高,不断完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加强团支部建设、坚持团员学习。虽然人少,但这不能成为不进行团员活动的理由。以后仍然坚持每周开一次例会,认真填写会议记录,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并准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以顺利完成师大对于团支部的要求。
顶岗过程是一种巨大的锻炼,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不是一路彩虹但却是一路收获。日日夜夜都辛苦,点点滴滴为教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愿与君共勉,共为顶岗创下一片蓝天!这一周我们参加了金工实习,原来实习生活并不是我之前所想象的那样,实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并不是我们的假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虽然很累,但却让我们受益匪浅,不管是从工具的认知和使用上,还是从制作工件和判断工件上,我们都增长了不少知识。
一个星期,短短的一个星期,对我们这些非机械专业的工科学生来说,也是特别的宝贵。因为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好机会,又将全面地检验我们的知识水平,也因为我们在这学到了作为一名钳工所必备的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可以说刚踏进这个实习的地方之前,我们完全对钳工和机加工以及这些工程程序上所使用的工具一无所知。为了让我们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们观看了有关金工实习的知识和金工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碟片。从观看碟片,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钳工,什么是机加工。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零件的加工、装配和修理等工作。与机械加工相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但是可以完成机械加工不便加工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同时设备简单,故在机械制造和修配工作中,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种。也了解了钳工的主要内容是为划线、錾削、锉削、研磨、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等等,了解了锉刀的构造、分类、选用、锉削姿势、锉削方法和质量的检测。
然后,我们明确了此次实习的3个任务:一个六角螺母,一个螺钉和一个考核工件。
虽然这些工具看起来很容易操作,但实际上,动起手来,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刚开始的挫平面,我尽量按照碟片中介绍的方法去使用锉刀,但是总感觉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后来经老师的耐心的讲解,才知道自己加工的姿势和部位均有错误之处。首先要正确的握锉刀,锉削平面时保持锉刀的平直运动是锉削的关键,锉削力有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两种。其次学会刚使用锉刀不可急要求速度,必须先熟悉拿刀方法和挫的姿势,慢慢挫,找平衡的感觉和姿势。当锉刀推进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手压力大则后小,锉刀推到中间位置时,两手压力相同,觉得平稳了就稍加点力压刀,尽量保持刀面的平稳,不然稍有倾斜挫出来的面就不平了,继续推进锉刀时,前手压力逐渐减小后压力加,锉刀返回时不施加压力。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这个办法操作,经一再地调整以后终于慢慢地进入状态了。后来我发现其实不一定都完全按老师说的做的进行,基本操作掌握了技巧更多的是靠自己体味和琢磨。我也领悟到起步确实是难,要熟悉后保持着那个姿势和力度,不断的重复着。尽管如此,我还是漏洞百出,特别是在检测环节就可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眼见的不一定真实,要用实际去证实它。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减小缝隙,设备和技术的原因,但是误差还是比较大的。就是在这种反复地检测和修正中终于学会了挫平面。
有些同学说画线部分是最轻松的,但其实画线部分也容易错漏百出,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老师说教的方法操作。首先是把在铁块上量好尺寸并画线,除了要确保所要的尺寸精确外,还必须留有一定的工作余量,以方便后面的据工件和锉削。所以说画线,这工作可马虎不得,一旦画错便会使自己的零件不合尺寸,还好听了老师说的注意事项,我按老师所说的,稍微把尺寸画大了一点。
如果说锯工件是体力活,那么画六边形和如何保持工件成六边形就是脑力活了,我们更必须严格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和操作技巧才能做出一个标准的六棱柱。但事实上据锯子,也是讲究诀窍的,据锯子并不是一定都会累得两手发麻,两眼发慌的,我们首先要调节好锯口的方向,根据锯口的方向使力,起锯时应该以左手拇指靠住锯条,以防止锯条横向滑动,右手稳推手柄,锯条应该与工件倾斜一个锯角,约10度~15度,起锯角过大锯齿易崩碎,起锯角过小,锯齿不易切入,还有可能打滑,损坏工件表面,起锯时锯弓往复程要短,压力要小,锯条要与工件表面垂直。同时,锯削时右手握锯柄,左手轻握弓架前端,锯弓应该直线往复,不可摆动,前推时加压均匀,返回时锯条从工件上轻轻的滑过。往复速度不应该太快,锯切开始和终了前压力和速度均减小,以免碰伤手臂和折断锯条,还可加少量机油。刚开始看着自己因锯功不行而严重变形的工件,保持工件成六边形就成了我一个最大的苦恼。后来经老师的教导和反复的调整下,工件也逐步成型。
接下来就是钻孔、铰孔、倒角、攻螺纹。首先应夹紧工件,对准中心点,慢慢把钻头手柄压下。在钻孔的同时还要不时地加水冷却,以确保炽热的铁丝条伤到人。一两分钟就钻通了,纯手工打磨和机器打孔的效率对比,更深体味机械化的必要了。端面倒角,锉刀45度倾斜,弧线运动锉刀,让端面边形成近似圆形。攻螺纹先用一椎再用二椎,用一攻的是时候先进一段就退几下,以便铁屑下落。虽然最后钻孔环节,孔有点不是很在正中间,不过整体感觉不错,这是我们第一次劳动的结晶。看着我们在自己的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当然其中少不了老师的功劳,每每我们出现错误或者很疲惫时,都能看见老师在一旁指导,并且亲自示范,他也是满头的汗水,气喘呼呼的,看到这每每给我以动力。几天之后,看着自己的加工成果,我们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指导我们的老师了。
不做教书匠并不是指我不想当老师,而是不想成为一个死板的教书工具。
在福州高级金桥高级中学实习的前半个月,我快撑不住了,我的队友们也身心疲惫。备课、编辑心理报刊、组织心理剧汇演……应接不暇、林林总总的事务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是最先表现出逃避心理的人。不会备课,备不出课,集体讨论出来的思路我不认同,导致我上课一塌糊涂……一次向我的班主任倾诉苦衷后,她给我推荐了一本书:朱永新主编的《不做教书匠》。拿到那本书后,我便通宵达旦地把它念完后发现,我这种状态是一个新教师必然出现的,书中还给出了许多经验介绍。之后的我,渐渐的在苦难中树立的信心……
金桥中学是一所私立完中,生源情况两极分布严重。该校采用分层教学,a层次学生可以冲刺清华北大,c层次班级连高考会考都有问题。勤奋和懒惰、积极和消极、遵规守纪和逃课逃学等两极现象非常突出。因此给学校的管理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我们的教育实习分两个大部分,一个是班主任工作,另一个是教育实习。前者侧重实习生与学生沟通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后者就侧重我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教育实习又可细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教学工作、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心理剧的组织编排、心理小报的编辑和策划工作以及教育调查。作为实习生我们哪个方面都不能忽视,只有认真对待实习,并且虚心像老师学习,课后认真对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才能在实习中获得良好的经验。
一、教学工作。第一周,我就开始随堂听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第一次课《错觉》。第一次走上讲台,既紧张又兴奋,对于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一边听课,向他人学习,一边上课,先后写了《学会放弃》《让思维随心发散》、以及《我的时间馅饼》等四个教案,上了九节课,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力,对于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实习期间,我一共做了6次咨询,咨询能力及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能在咨询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我还针对金桥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做了两期的团体辅导,主题分别为“人际关系”和“全校心灵委员成长”团体心理辅导。此外,我还以助教的身份参与组织了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
三、班主任工作。我分配到高二(1)班,这是个c层次班级,很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头疼的班级。实习期间,我充分与班主任交流,基本掌握全班学生姓名、特点、思想情况等,工作积极主动,受到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较高评价。同时走进学生,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辅导,受到学生的喜爱。
四、心理剧的组织与编排。学校借福州迎接文明城市检查为契机,结合心理剧的表演形式,开展了两期全校性的以“文明与心理”为主题的心理剧汇演活动。我被安排到高二(1)班和高一(3)班的心理剧组织与编排。结合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和金桥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组织编排的心理剧:亲子题材《父爱如山 母爱如水》和青春期性教育题材《代价》都获得一等奖的好名次。
五、《心灵绿洲》和《精品屋》的编辑。实习期间,我们还负责编辑每周一期的心理健康小报《心灵绿洲》和《精品屋》。搜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知识,编辑,出版,通过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精心策划修改,看到每个班级的宣传栏张贴着一份份朴实而又精彩的小报,心里倍感兴奋。
六、教育调查。金桥高级中学是一所私立中学,该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在同类校当中大步领先。生源两级化突出,好的可以上清华北大,差的连会考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桥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很值得我们借鉴。研究该类私立校的学生心理,对提高该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改进办学特色至关重要。实习期间,我对全校心理测评记录做了初步筛选,策划开展了一期针对人际关系不良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收到校领导老师和参与学生的高度好评。
以上是我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概括。纵观整个实习,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通过见习阶段的课堂观摩,到实习阶段真正探索,我从备课的迷茫到后来能独立备课,无不说明我在快速的适应教学环境,在飞快地进步!
自我总结是这次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在实习的后期,我们的指导老师给我们全面的评价。
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
1. 金桥的老师们普遍认为本次师大的实习生素质好于往届。主要表现在:富有团队精神,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解决,每日一总结互相分享喜怒哀乐。
2. 能热情积极参予教学工作,知识面较广,8个实习生中各有特色,各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 师大实习生谦虚谨慎,仪表端庄,能深入班级与中学生打成一片,既提高了实习生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任课教师的负担。学校领导普遍感到满意。
我对本次实习的评价
1. 金桥学校对实习生都很关心,指派专任教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习工作和班主任实习工作,而且要求很严格。试讲、教案等指导教师都严格把关,不达标不通过,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同学们深受感动,从中也学到了教师们的治学之道。
2. 经过学院指导教师和金桥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我不仅克服了最初的胆怯心理,还能积极承担讲课任务,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感到很有收获,初步尝到了甜头,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未来的教学环境打下了初步基础。
为期两个半月的拆车实习即将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使我这个对汽车一巧不通的门外汉有机会去了解汽车,去学习汽车方面的知识,使我得以迈进汽车行业的门槛,走上汽车开发这条道路,从此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汽车人。可能有很多人工作在汽车行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机会去拆车,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拆车的机会,为我们的迅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想每一位新员工都该对公司的付出表示感谢,对作为技术中心的成员感到自豪和骄傲。在拆车的过程当中我得到了督导、指导老师以及很多同事的帮助,每次有不懂的地方他们总是细致耐心的解答,在那里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去学能学到很多知识,可以搞懂很多看书看不明白的问题,当然这主要要感谢那些热心帮助我的各位督导、指导老师和同事。
通过拆车实习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了解了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强了积极面对和克服困难以及吃苦耐劳的能力,为以后对工作的适应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对于整车的拆解我们遵循着严格的流程,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个班分成三个组——主拆组、分拆组和数据登录组,这都对我们顺利的完成拆车实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式的拆车之前我们首先对车辆的整车姿态进行了测量,对车辆的各个姿态进行拍照。在此之后有做了些拆车之前的准备工作,例如断电、放水和放油。之后我们进入了正式的拆解环节,在现场督导的指导下整车的拆解紧张而有序的进行。首先拆的是四门两盖,由于大多数同事没有拆车的经验,所以在拆的时候都没有找到技巧导致拆的比较慢。然后开始拆保险杠和翼子板。在拆车之前我一直都认为保险杠都是用金属等强度比较到的材料制造的,但是拆车的时候发现我们拆的车的保险杠是塑料的,感觉到有些难理解,保险杠是塑料的在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又怎么起到保险的作用呢?通过别人的讲解使我走出了保险杠必须是金属制造的这个误区,原来采用塑料也有其优点。乘用车上的保险杠的主要作用是在碰撞的时候可以吸收掉部分能量,从而保证车辆乘员的安全,我们这个车前保险杠后面没有吸能块,其他的两辆车有吸能块,这样其吸能效果可能会更好。此外保险杠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减轻车辆的重量,我想可能还和行人保护有关系吧。还有原来我对汽车的各个灯的名称和作用也不是很清楚,通过电器科室的陈工的讲解是我了解了汽车各个灯的名字和作用,之后我又请教了我们班的宋督导进一不加深了对车灯系统的了解,从而分清了远光灯、近光灯、位置灯、制动灯、转向灯和倒车灯。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想如果要不是参加车辆的拆解实习我现在还是一个车盲,连最基本的汽车常识都不知道。再此之后我们又先后拆解了车辆的底盘部分包括离合器—变速器、前桥、后桥、前悬、后悬以及制动和转向的相关构造,之后移除了发动机。在整车的拆解之中没有去拆发动机和变速器,只是将发动机和变速器在离合器那里断开。在断开离合器之前也在书上看过离合器的构造,但是看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在拆解离合器之后我向几个比较明白的同事请教了相关的问题,在他们的耐心解答之下我基本上搞明白了离合器的工作原理。有时候有些东西并不能通过看书来搞明白,通过观察事物和别人的讲解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很多,以后在工作做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意方法,利用正确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拆解的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在拆解的过程当中,很多人在干不同的工作,各个工作之间要相互配合,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差错。比如说如果拆的人干的太快,做记录的可能会跟不上,这样就容易记错,还会影响到后面的数据登录工作;每一步拆解之前都要进行拍照,这就要起拆解人员和拍摄人员要协调一致,同时还要做照片的记录工作还要同记录人员相配合。
由于我们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调换一下工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对不同的工作有所了解,都做过拆车的每个环节。除了拆解之外零部件的信息整理以及数据登陆工作也十分重要,而且相对来说有些枯燥,但是这两项工作却需要更加细致认真。标准件的测量相对简单一些,只要测量一些公称直径、螺纹长度、端部厚度、端部直径以及重量的一些关键信息。而一些零部件就要复杂一些,不仅要测量长、宽、高等基本的尺寸还要对其进行空位的分析,有些零部件的孔多达十几个到几十个,而且有些空的测量比较困难,这就需要细心和耐心,此外还要对其附加信息做好记录。数据登录的工作更是如此,面对大量的数据、图片和表格更加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大家的细致耐心,需要大家的努力和合作。
除了整车的拆解之外我还参与了凯美瑞座椅的拆解,还和我们底盘科传动组的同事一起拆解了凯旋和爱丽舍的变速器。原来以为座椅是比较简单的,但是通过参与东风李尔的工作人员拆解座椅使我认识到汽车是的座椅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座椅的设计过程当中要考虑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成本、制造工艺等问题。由于自己以后从事的就是和传动相关的工作,所以在拆解两个变速器的时候更加认真和用心,弄清了很多以前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各自的换档机构,对比了两种变速器的优劣。两个变速器虽然都产自一个公司,大体的结构也很相近,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很多的差别的。比如说二者倒档轴上的道档齿轮,虽然都是通过倒档拨叉直接来拨动的,但是凯旋的变速器可以保证该倒档齿轮在任何的时候都是和输入轴一起转动的进而保证了在挂倒档的时候三个倒档齿轮都是同步的,而爱丽舍的变速器就没有这样的结构。
xx年年,在焦急和等待中,我盼来了期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光如水,拿到通知书兴奋的样子仿佛昨日重现,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光花花的流过,在大学里,让我看到了完全不同于高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我们如久旱的甘霖,拼命的吮吸着只是的水露,无声无息中,我们迎来了第一个暑假。
想起以前,我们被平时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对于暑假的期盼不亚于中一次彩票,于是在初中高中暑假成了解放的代名词,熬啊,熬啊,终于熬到个暑假,我们便开始大玩特玩,并且美其名曰,这是暑假,暑假不玩什么时候玩?尽管一个个暑假给童年带来了无数美好的时光,但评心而论,在过去的暑假中,我们除了完成了一点暑假作业,在疯狂玩的过程中没有学到一点真实的本领,在暑假结束快开学的时候总是不时的发出这个暑假真无聊的感慨,年复一年。我总期盼着这样的境遇能够有朝一日能够改变,能够让我们的暑假真正的充实起来,在暑假中真正的能够了解社会,感受一下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从而达到提高自我能力的目的。我期待着,我一直在期待着。
不知不觉中,我在期盼中步入了大学,大学良好的氛围陶冶了我的情操,改变了以前一些陈旧的想法,使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渐渐成年的我对步入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现在的我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像父母一样,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面对大学第一个暑假,学校团总支广泛的号召我们大学生能够进入社会,进行一次实践活动。于是,我多年的想法终于在这个暑假实现了!
回到家中,我大胆的向父母说出了自己在这个暑假中想进入工厂进行一次实践活动,能够体验一下生活,对于我的这一要求,从父母惊奇、赞许的目光中我读出了他们对我的一份赞许、一份肯定。
就这样通过父母的安排,我顺利的到了一家由父母同事开的一家螺丝厂进行实习,一路上我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将憋在心中好几年的抱负能够一股脑儿的倾泻在这次实践活动,可一到厂房,我顿时愣住了,昏暗的厂房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伴随着机器阵阵的轰鸣声,空气中充满了铁锈味、机油味。刚才那份激情一下子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是没想到的是,厂长叔叔居然把我要来厂里实习的事事先和工人们都说过了,并希望工人们在未来几天内能够给我支持与帮助,看到我现在来了,工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顿时弄的我有点不知所措,因此想脚底抹油----开溜的想法顿时被打消了。就是这样,我终于开始了我的10的实践时间。
实践第一天
厂长安排我现在厂里观摩观摩,看看整个厂里的生产流程和各个机器的功效,熟悉整个工厂,顿时我对实践的热情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我像只快乐的小兔子,在厂里窜来窜去,好奇的我亲眼目睹了整个螺丝的生产过程,这时我不禁感叹道,原来一颗小小的螺丝里面竟然有了这么多的学问,总的来说生产螺丝的过程分为三大块,切割、拉纹、抛光。工人们先将运来的整钢切碎,切成一个个圆柱体的形状,再通过深加工,是圆柱体变成上面是大而扁圆柱体、下面是长而细的圆柱体,就这样,一个螺丝的雏形就产生了。下面的任务就是拉纹,就是指将圆柱体上的螺纹拉出,对于拉纹,我见识了一种特别厉害的武器,螳刀,顾名思义,就是刀的整个形状像是螳螂的防身武器,仔细瞧瞧,螳刀整体成螺旋形,非常锋利,只要将圆柱体的螺丝雏形放入,让后开始旋转螺丝,螺丝雏形上就留下了一条条井然有序的条文,这就是螺纹,这时,螺丝的生产过程差不多已经基本完成了,下面的步骤是抛光,为了使螺丝更加好看美观,所以抛光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工人们巧妙的打磨,一个个刚才还灰不溜秋的螺丝们现在各个是闪闪发光,哈哈,要到最后一个不走咯,那就是进行检验,由于螺丝属于精细物品,所以对它的检验是相当严格的,必须要用到游标卡尺,这样才能确保螺丝的精度,不知不觉中,我就在好奇与有趣中度过了自己实践的第一天。
第二天
按照厂长安排,我也自己亲手实践了,我的工作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螺丝进行检验,也就是拿游标卡尺进行精度测量,刚开始,我还精神抖擞,可是老是盯着那几个无聊的刻度以后我便开始觉得乏味,尽管坐着,腰也痛了,脖子也算了,眼睛也花了,没变法,还要熬啊,这才上午呢,于是我强打精神,应付式的工作着,谁知道这一切全让厂长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让一个工人对我所检验过得螺丝再检验一下,并记录下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到了晚上,正当我准备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的时候,厂长突然叫住了我,我一脸纳闷,厂长笑嘻嘻的把他让工人对我检验的产品做了回报,天哪,合格36个,不合格48个,我的脸突然之间就红了,工人们也乐开了花,这时 厂长语重心长的对我好、说,小刘啊,工作和学习是一个道理,不能怕苦怕累啊,你看怕苦怕累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么多不合格的产品,要是这样的产品供应到市场上去,不知道有多少企业会因此而蒙受损失呢,我脸红着,我真的认识到我错了……
接下来的几天
接下来的几天我已经开始熟练的掌握了螺丝的检验,基本上能做到又快又好,对我我的这种进步,厂长和工人们给予了我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一次以我为榜样来教育另一个工人,虽然不说,但是心里仍有几分得意。不只不觉中我的10天实践结束了。
12月的第一周我们全专业的同学在徐州的各大建筑工地认识实习,我想这次认识实习应该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啊!我得抓住!
什么是剪力墙,什么是基坑,什么是框架结构等等都是我们在工地上能亲眼目睹的,这样我们的认识会更深刻的。
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次实习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其施工要点,而其具体的施工环节,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让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以前听到就业不乐观时候就很茫然,学了三年的建筑却找不到好的工作,以致对自己的专业丧失了热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专业知识。
但是通过这次实习,才觉得原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这样的认识实训我感受颇多。就比如拿其中的某些工地来说吧,有的建筑杂物乱堆乱放,这样一来会给后期的墙面抹灰等工作带来麻烦,我个人认为要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只有注重细节才会有章序。俗话说管理出效益啊,一点不假啊,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说某些梁都浇注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技术员监理方去哪里了,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实训只是实训啊,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我会通过本次的认识实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步步有工作的依据,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少犯错误。这样会给工程带来更大的效益。工作内容主要是项目执行,再具体点就是市场调研。根据项目需要,去网上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去打电话约人,约好了之后去拜访,拜访了后写访谈的初级报告。描述起来是不是特别的简单。其实落实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第一,怎么在没有直接信息的情况下,通过前台电话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不是说你给前台说转技术部或者设备部或者采购部,人家就会给你转的;即便会转也会问你找哪位。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前台了,如果她不配合的话,基本是完了。
第二,在找到要访谈的人的时候要约他,那么约人的时候语言怎么组织?——就是以什么样的说辞能够让对方接受你的访谈。我们的访谈对象是一些基层和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中素质差别很多,有的人看重技术交流,有的人对你开出的礼品有兴趣,还有的人就是对什么都没兴趣,就以一个字忙,直接拒了。
第三,即使是找个理由约上人了,也不能保证去到地方人家不反悔,放鸽子。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是有的;再退一步说,人家即使同意访谈了,真正谈的时候是不是会很好的配合。
明白了重点和难点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是这样应对的:
第一,搜索信息我是主要以访谈行业业内人士介绍为主。譬如我们是找某个产品的用户,那么我可以去结识这个产品的销售人员。他们做销售的对市场用户的信息是最全的了。后来事实也证明这个途径是可行的,他们给的我信息里包括了公司名字,产品负责人(也就是我们要访谈的人)以及此人的联系方式,包括固话和手机;不过真正遇到这样一个人还是有些难度的。也可能是一大堆销售人员中,只有一个人愿意给你提供这样的信息,但是我想说的是,有这么一个人,已经足够了。一个出色的销售人员收集的数据足够我们一个项目使用的了。至于如何跟这样一个人处好关系,真诚就显的很重要的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去怎样待别人。
除了销售人员介绍外,还可以让接受过访谈的人介绍。就是资源再利用。开始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一点,后来偶尔一次尝试了之后觉得效果很好,就记住它了。一般是在访谈后等他收到邮寄的礼品后,再请他推荐周围的朋友同行。
也试过通过前台找访谈的对象,遇到态度好的可以实话实说,不过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另一种说辞,就是以对他们公司有利的身份去说。譬如我们访谈某产品设备,可以说对这个设备回访的,麻烦转接下相关人等。这不是欺骗,是工作需要的一种说辞,我称它是无奈的但是没有恶意的谎言。
第二,约人的时候也分情况。从第一声问好中,基本可以探出这个人的脾气或者说是好说话还是难相处。态度好的,可以直接说明意图;态度不好的可以换个说法,把对他个人和公司有利的地方阐述清楚。其实开始的时候,一般不是很明白访谈的目的,需要反复的去表达,可能开始的时候那人有不耐烦,等到你耐心说了几次后可能他就同意了。当然,没有拒绝也是很难的。这个也要坦然面对,能够保证大部分人能够接受就可以了。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时,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自信,要专业,要不温不火。
第三,反悔是会有的。基本上约好了以后就不要再联系了。有的时候反而是联系的越多,结果更不好。约好后,准备去访谈之前再打个电话确认下时间地点。就可以。人和人需要距离,做事的时候也要注意。
就是这样的工作,我做了三个月,实习工作也得到了同事和老板人认同。后来因为自己想能够从事项目执行之外的其他工作,得不到老板的认同,而不得不辞了这份工作。
说经验吧,说起来也是一大堆,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下面几点:
1.信息搜索的渠道很重要。网上搜索和通过论坛等途径认识的相关人介绍得到的信息价值是不一样的。网上查的要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这个过程就很复杂了;如果有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给推荐,直接可以找到访谈的对象,姓名联系方式都有。这样就省事很多。
2.真诚的态度很重要。后来接触过的一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后来反馈给我的信息时,虽然他觉得我们这个工作跟他的工作没多少相关,他完全可以拒绝我。因为我的真诚的态度,让他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股劲头,才接受我的访谈。这点在搜索信息时也很重要,刻意的去急切的问别人信息,人家未必会给你。这个就是需要时间,彼此当对方是朋友了,那就好说了。
摘要:对高等院校而言,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之一。本文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着重研究了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途径方式湖南汽车工程职院
1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分类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只有积极进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主要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因此,高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在功能定位上,高等院校主要有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其一,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其二,高等院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科研能力优势,以及专业教师对口领域内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一体化开放式培训机制,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社会服务培训主要有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城市职工就业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其四,以校企合作和社区联合为核心,定期开文化进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加快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充分挖掘和开发地区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增强品牌辐射力。其五,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管理、技术、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其服务主体作用,勇于担当,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高等院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为保证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明确了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当中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即“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其服务意识,推动其社会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要变主动为被动,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观,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计划和方针,因势利导,加强社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其决策水平;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应用新人才作为其主要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其办学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一是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教学工作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坚持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重,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并鼓励和引导教师广泛参与,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学校科研和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后备人才;三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快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基地,积极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高等院校就必须加强社会经济服务机制建设,将社会经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以保障各项相关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之一,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社会服务热情。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基金,以保证其社会服务工作的圆满完成。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支持。高等院校受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自身实力有限,无法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积极给予多方支持,高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探索要要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从调查和文献研究可知,不同的学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最合适的途径去实现有效的服务,提高服务效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要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四要推进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的合作;五要实现教育培训资源与社会共享。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所采取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适应产业升级,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株洲正在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航空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服装加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成为了株洲市首个超过千亿价值的产业。而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产业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此外,学校还深度对接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将学院专业链有机融入区域合作发展产业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年来,先后完成四次专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发展格局。目前,6 个专业院系中有4 个系以开办汽车专业和培养汽车人才为主,学院设置招生的27 个专业中有16 个与汽车产业相关联,其中以汽车命名的专业有9 个;初步建成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专业群,形成了整体面向汽车前、后两个市场,覆盖汽车中、高端两级人才需求与技术岗位的专业布局。
3.2 开展横向合作,丰富办学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多年前就与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度合作,一直以来,借助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的平台,制定了科学明确的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和科研产品开发标准,专门为同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成人教育,通过与省内本科院校合作的方式为社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几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和北汽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校企共同建成“宝马BEST 培训中心”、“大众SCEP 培训基地”、“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和“北汽BESP 培训基地”等一批校内教学、培训和实训基地,如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主要用于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主讲教师培训、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学员培训、湖南区域经销商三大核心岗位(汽车机电技师、服务顾问、销售顾问)铜级认证与培训等,深化了“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维修类专业构建了“嵌入式课程体系”。2012 年,苹果学院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这是经由苹果公司授权的湖南省首家进行高端专业的iOS 开发培训和影视后期特效剪辑的机构。IDUP 和AATCE 培训项目主要为苹果、百度、新浪、网易、亿信通讯等知名企业进行学员培养。
3.3 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内容
如何拓宽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还应当在拓展服务内容方面下功夫。目前,比较常见的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有:教育拓展服务、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以及高校资源服务等。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高等院校的资源服务项目。如提供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实施百名专家(名师)团队选聘工程,建立企业和学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汽车类专业建成尹万建、朱军、朱双华、裘文才、陈永革等一批名师(专家)引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该教学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人才资源服务。
3.4 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明确了教务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处、各专业系部的责任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其综合服务水平,受到了当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运行机制建设上,学校积极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机制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2014 年,为优化职能与结构,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学院将原项目办的职能分别并入科研处和教务处。另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3.5 参与技术攻关,提高服务品质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成为株洲企业的共同追求。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 家、省级技术中心21 家。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 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4.4%。在这种形势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层非常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企业技术攻关中去。目前,已与合作单位立项横向课题多项,同时通过人员借调的方式把人调到有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中去,实质性参与前沿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品质。
高等院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服务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平台,提高学校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目前的高等院校,市场化办学程度越来越明显,办学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开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文章,以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若干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刘明星.地方高职学院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02).
[3]李逢春.高校科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科协为例[J].职业技术,2013(12).
[4]杜宁,周春明,常运琼.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路径[J].湖洲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