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设计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公路景观;交通安全;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心理变化—生理反应—行为改变的过程,其最终影响到行车安全。例如,驾驶员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和视觉敏锐性下降等心理变化,同时也会出现呼吸加剧、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其结果可能导致交通事故[1]。波兰研究人员对汽车驾驶员的分析表明: 每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其理解交通环境的结果,所产生的特有感由其心理、生理支配。公路景观不仅能提升美学效果、增加出行乐趣,还能使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良好的景观设计会给驾驶员创造愉悦的行车环境,有助于减轻疲劳,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和达到环保的效果。相反,不良的景观设计往往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研究公路景观对提高行车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公路线形景观设计
公路平、纵、横组成的三维空间线形即为公路线形景观[3]。公路的线形决定了路线的位置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公路的线形设计要在满通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与地形地貌相适应,做到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点,应综合考虑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1.1避免长、短直线
车辆在长直线上行驶时,驾驶员由于希望尽快驶出长直线,会潜意识的加速前行。高速行驶和心理上放松警惕会使驾驶员的动视力下降,有效视野范围大大降低,清晰识别交通标志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在长直线上驾驶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催眠现象,从而导致行车中的判断失误,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易惊慌失措或者处理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
短直线容易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误区。若平曲线间夹有短直线,则当驾驶员行驶在第一个曲线时,会把短直线误认为是第一个曲线或第二个曲线。驾驶员行驶到短直线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按第一个曲线上的车辆行驶轨迹前行或者提前做出将车辆转向第二个曲线的操作。由于直线较短,当驾驶员驶出曲线前而发觉操作失误时,车辆可能已经严重的偏离行驶轨迹而引发交通事故。
1.2平曲线
构成平曲线的要素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相关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1)
其中:R为圆曲线半径(m);V为车辆运行速度,(km/ h);为横向力系数;i 为超高横坡值。从式(1)可以看出:只有参数是可变的。考虑车辆的横向稳定,一般取。考虑乘客的舒适程度,取。因此,对于高等级公路在计算一般半径时取;对于低等级公路最大不应超过0.15,这样就可以结合实际的地形选择合适的曲线半径。为保证行车安全,现行的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不同的设计速度规定了圆曲线半径的极限最小半径。但当平曲线半径大于7000m时驾驶员视线集中的300m~600m范围的视觉效果近乎直线,不利于驾驶员准确判断前方线形,因而平曲线半径大于7 000 m 的意义不大。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对于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考虑安全、视觉和景观要求,缓和曲线的长度应尽量选用较大值。同时,根据缓和曲线的特点,当缓和曲线参数较大时缓和曲线曲率变化较缓慢,驾驶员容易感到线形的连续,易于操作。反之,缓和曲线参数较小时驾驶员不易操作,容易产生事故。因此应尽可能让缓和曲线参数取较大的值。
1.3竖曲线
竖曲线的设计与交通安全也紧密相关。当竖曲线坡度大于3%时,交通事故会骤增。当坡长过长,车辆下坡时重力沿纵坡的分力会导致车速越来越快,易造成车辆失控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规范规定道路的纵坡坡度最大不得超过9%且合成坡度不允许大于10%。在此区间,5% ~ 8%的坡度是事故的高发坡度区,在道路路线设计时要格外注意,8%以上的坡度要力争避免。同时规范还对较大纵坡的坡长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就是防止车辆在长纵坡上的超速行驶。
2公路构造物景观设计
公路构造物包括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中央分隔带等,这些构造物景观设计同样对交通安全有影响。
2.1公路路基边坡
公路路基边坡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视觉,边坡形式的多样性及色彩转换可以使驾驶员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从而减轻疲劳,保证安全行驶[4]。边坡景观设计具有保护路基边坡、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和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边坡景观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1)景观设计应随坡就势,通过不同色彩的调和对比弱化边坡形成的压抑感,创造良好的空间视觉享受,缓解驾驶疲劳。2)岩石边坡可采用垂直绿化形式,在碎落台种植垂直植物或攀援植物,形成上垂下攀之势。3)易进出的矮边坡地方,宜在防止进入的隔离网内栽植枝条坚硬多而密的有刺植物。4)挖方边坡绿化应对称布置。
2.2桥梁
桥梁的外观造型是公路宏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周围景观的优美舒适性有着重要作用。桥梁桥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因地制宜。桥梁的景观设计包括桥型、景观元素、线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桥梁景观设计时,应以桥梁结构设计为主,其它的景观设计均依托于桥梁优美的造型[5]。因此,我们也应注重桥梁的整体景观效果,避免细节设计过于繁琐。
2.3隧道
由于隧道的特殊性,长隧道往往会给驾驶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烦躁感。隧道洞口环境是隧道与外部环境的过渡段,设计优美的洞口可以缓解驾驶员忧虑的心情。故隧道洞口设计应尽量使其融入周边环境中,避免洞口的突兀感。
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相差过大,驾驶员在隧道进出口过渡段常常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适应亮度变化,故隧道口成为了交通安全的黑点。为了减少隧道通事故,在隧道进出口要加强照明设施建设,减小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同时设立交通标志提醒和引导驾驶员,保证安全行驶。
长隧道内部基调多为灰色,时间过长会使驾驶员会感到烦躁,产生急于驶离隧道的心态,造成车速过快,危害交通安全。因此,隧道内部景观设计通常以色彩设计为主,采用合理的色彩搭配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和心理压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2.4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轻事故后果、隔离防眩、诱导视线、美化环境、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基于交通安全考虑,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长直线路段,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应通过种植不同植被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同时每隔几百米可适当点缀数株小乔木,有意识地变化绿化景观,消除驾驶者的视觉疲劳和乘客的心理单调感。
2)布置形式上,在车速较快路段,宜以5~10km为一个标准段,按沿线两旁不同风光设计出若干个标准段,不同色彩植物交替使用,并在排列上考虑其渐变和韵律,使其满足动视觉的基本规律,形成景观序列,冲击司乘人员的视觉感官,减少视疲劳,增进舒适感。
3)在中央分隔带内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加高防眩植物高度。
4)有目的地在弯道外侧种植较高大的行道树,以树木为诱导体,使前方路段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弯道内侧绿化应以低矮花灌木为主,以保证驾驶员视线通畅。
3公路附属设施景观设计
公路标志牌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提供的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标志牌除了满通功能、提供必要的交通信息外,还要满足可视度高的要求。交通标志一般是利用图像或是文字来提供交通信息。在设置交通标志时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3]。
护栏不仅可以避免车辆冲出路侧,而且还能诱导驾驶员视线。护栏景观是通过色彩设计与护栏结构共同构成的。护栏的颜色要与周围环境背景合理搭配。护栏既要保证能给人一定警示感,同时也要避免给驾驶员过多的心理压力。应将护栏设计与地方风格结合,尽量避免与设计风格和周围设施发生冲突。
4公路路侧绿化景观设计
公路路侧绿化是最直观的景观设计,其对于交通安全有着无法替代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公路路侧绿化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我们发现绿化树木对视距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若公路绿化设计不当,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往往会受到限制,这通常是因绿化景观造成的交通事故的直接成因。此外,公路绿化过于繁杂和运用过多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加重视觉负荷,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对复杂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
5结语
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交通环境,而公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要对公路景观进行分类,根据各项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同时结合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找出景观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继而进行设计和改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柯. 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速公路线形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2003.
[2]张福忠,王彦杰,候翠荣.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3]赵宏彧.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D]. 长安大学,2011.
[4]陈太华,万冬华,马良成.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J]. 公路交通技术,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道路景观;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1前言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道路及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完整系统,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道路交通的行车安全性。而道路景观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状况,从而对交通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道路景观对改善道路周边环境,舒缓驾驶员的紧张情绪,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2]。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道路景观设计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景观设计对交通安全性能的影响。
2国内外道路景观发展现状分析
2.1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状况
在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道路沿线自然环境,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采用由道路和园林设计人员分工协作共同设计道路及其沿途景观的方法,在设计勘察道路线形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沿线自然景物及地形地貌美化道路。60、7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道路美化条例》和《公路绿化技术规范》[3],80年代末,运用先进的勘测勘察设备和现代栽植技术对有关条例和规范进行了完善修订,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德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由公路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道路景观绿化理论[4]。特别是在道路与周围景观;道路本身线形的视觉质量及道路的线形组合问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开发了道路高新绿化技术。制定了包括《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景观仿真技术》、《高速公路绿化技术五年计划》、《高速公路十年及长期发展规划的绿化办法》和《立体绿化》等绿化新技术[3]。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为道路景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起,恢复生态成为各国道路绿化的目标。
2.2国内发展状况
欧美发达国家的道路景观研究, 已经十分注重从驾驶人的行为活动、环境心理出发, 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而我国对道路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1983年, 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 要求道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 道路景物协调, 构成流畅、安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 1998年又制定颁发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6-7]。但是, 我国的道路景观环境建设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道路景观绿化效果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方法。
3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3.1 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绿化景观主要涉及树种的选择、植被高度、株距及绿化效果, 这些方面都对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用的道路绿化树种有三种类型: 少量阔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针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自然乔灌木+自然草地[8]。三种绿化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循环交替使用。在总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每段稍作变化, 避免单调的景观引起驾乘人员的视觉疲劳, 简单的方法是改变树木、花卉的品种。另外, 也不宜选用色彩过于缤纷的灌木作防眩主体, 它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同样会影响驾驶安全。植被高度对交通安全影响较大, 尤其中央分隔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设计时要以确保驾驶人视线开阔为原则, 要求植物能起到夜间防眩光的作用,当对面车辆接近时, 能够减轻驾驶人心理上的危险感, 及频繁会车、长途行驶引起的精神疲劳感, 有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 同时也最能体现景观特色。树株间距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连续不断的绿篱群体, 夜间能够起到遮光作用。但植株过密, 易枯死, 反而会影响驾驶安全; 株距过远, 夜间防眩效果不理想。因此每条道路要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道路上行驶速度限制值的大小来选择树株间距。
3.2交通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设置交通设施, 有利于交通安全。交通标志标线能预告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前方某一路段、某一地点的地理与环境状况。交通设施能够解除驾驶人因路线不明而产生的犹豫、疑虑、焦躁或烦恼, 减少交通阻塞, 保障交通安全; 能够提供视线诱导, 增加道路美观, 排除各种纵、横向干扰, 对减轻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设施的设置应遵循视觉可靠性、诱导有效性和失效保护性原则, 并结合道路两侧的地形、植被、构造物以及公路线形等综合考虑进行, 力图对道路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弥补[9]。
3.3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上的照明条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10], 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机动车照明条件差的道路上, 特别是夜间行车。因此,路灯的设置是十分讲究的, 它既有美化道路景观的作用, 也是一个涉及交通安全的问题。路灯的设置应遵循交通连续性原则, 不能忽明忽暗, 也不能嘎然而止, 要有缓和段,让人感觉到自然。灯光的强度要以安全和舒适为目标, 切忌刺眼和过分暗淡。灰暗的灯光, 加上单一的灰、黑色混凝土路面, 对驾驶人大脑皮层某些点产生重复刺激, 会导致一些神经细胞呈现抑制状态, 使驾驶人精神萎靡甚至入睡, 从而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4 结语
道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美化道路环境,而且对交通事故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道路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在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人、车、路及景观的和谐统一,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道路交通环境,确保安全畅通的行驶。
参考文献
[1] 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 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 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51―155.
[4] 李卫,曾超,索晓涛,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20―121.
[5] 庞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6] 张忻. 浅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4,(10): 27-30.Bush G W,Si Y,Zhang B,et al. Abc is abc[J]. Rock Mechanics,2000,22(2):117-122.
[7] 管满泉, 章金根. 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3): 81-82.JGJ 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范瑛. 结合景观路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19(2): 68-70.
[9]吴家弊. 景观形态学[M]. 叶南,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关键词:生态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并且已摒弃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多余装饰,表现出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在此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城市形象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导的角色。
一、城市景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使本来就严重欠账的基础设施难以承负加速城市化带来的指数增长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
第二,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满足不了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不少城市目前水资源开采量已超过可供水量。这相对于城市数量增长快,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来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不仅给城市的工业发展带来障碍,也给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不便。问题还不仅如此,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
第三,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
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
卢梭就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问、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1820年,英国人欧文提出了建设“花园城”的理念。1903年,爱德华・霍华德在英国设计了两座“田园城市”。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很多国家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西非的塞内加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我国的深圳召开了5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澳大利亚的怀阿拉、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等城市,都是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和建设的,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2007年我国与新加坡又签署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的协议,强调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的新理念,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相和谐的宜居城。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进一步昭示着城市的生态化成为时代潮流。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是执政理念的升华。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不是很多,并且不同的城市基础条件需要与之适应的特定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城市建筑设计和生态化,探索城市景观生态思想发展轨迹,对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将大有裨益。“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七集报告中指出:城市生态规划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命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环境规划只考虑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而是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并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城市生态规划在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仅关注城市的自然生态,而且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因此,城市生态规划首先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再次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目前很多城市一味追求豪华气派雄伟的建筑,宽阔的主干道,以及景观中各种大尺度的造型,都会使人感到一种疏离与冷漠,甚至紧张与惶恐,居住其中并不会有温暖舒适的归属感。而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才是社会人,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在狭隘而喧嚣的城市中,人的目光渐渐短浅,心胸慢慢狭窄,头脑慢慢闭塞,只有在自然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探察自然的脉络,吸取自然的灵气,与自然相交流,心情才能得到真正的舒缓和释放,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生态化
第一,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最关键的是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理念决定规划的水平,定位决定城市的命运。没有超前的理念和科学的定位,规划就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199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将贵阳定位为“贵州省的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要深化。如1913年以来贵阳一直是贵州的省会,在规划里还这样定位没有多大意义;把贵阳定位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没有什么特色。2008年贵阳市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时就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连接各片区,真正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
第二,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要使人对眼前的景观产生美感还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在我国古代,对外部空间尺度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认识,“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第三,注重景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好的景观应是可游可赏可玩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现在的很多设计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城市拥有大面积的草坪,却不能进入、不能游览,而且草种单一,也无任何有趣的景观,单调乏味,实在难以说是生态化的设计。又如很多城市空间建造了罗马式柱廊,看起来是豪华气派,但是一来不能挡雨遮阳,二来不能坐下休憩,徒有其表,实际上却无甚用处。应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
第四,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突出城市建设的文化个性。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而文化就是其生命。如果城市没有文化,高楼大厦再多,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房子,但没有一栋建筑。”说的就是城市建筑没有文化内涵。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着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让城市的空间布局延续历史、尊重个性、突出特色,使城市通过视觉系统体现文化个性,注意克服抄袭、模仿、复制等现象,避免“千城一面”。对一个城市来说,只要生态文化浓郁、深厚,即使经济总量不大,现代化摩天大楼不多,也能成为魅力独特、令人向往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景观设计师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生态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不再让一些有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景观环境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沦为毫无特色的非生态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2、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的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郭崔华.城市景观设计的人性考[J].理论新探索,2008(6).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