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景观设计教案范文

景观设计教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景观设计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景观设计教案

第1篇

关键词:公路景观;交通安全;交通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9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外界刺激—心理变化—生理反应—行为改变的过程,其最终影响到行车安全。例如,驾驶员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和视觉敏锐性下降等心理变化,同时也会出现呼吸加剧、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其结果可能导致交通事故[1]。波兰研究人员对汽车驾驶员的分析表明: 每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其理解交通环境的结果,所产生的特有感由其心理、生理支配。公路景观不仅能提升美学效果、增加出行乐趣,还能使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良好的景观设计会给驾驶员创造愉悦的行车环境,有助于减轻疲劳,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和达到环保的效果。相反,不良的景观设计往往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因此,研究公路景观对提高行车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公路线形景观设计

公路平、纵、横组成的三维空间线形即为公路线形景观[3]。公路的线形决定了路线的位置和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公路的线形设计要在满通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与地形地貌相适应,做到功能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的重点,应综合考虑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1.1避免长、短直线

车辆在长直线上行驶时,驾驶员由于希望尽快驶出长直线,会潜意识的加速前行。高速行驶和心理上放松警惕会使驾驶员的动视力下降,有效视野范围大大降低,清晰识别交通标志的能力也大大下降。在长直线上驾驶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催眠现象,从而导致行车中的判断失误,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易惊慌失措或者处理不当而引发交通事故。

短直线容易给驾驶员造成较大的心理误区。若平曲线间夹有短直线,则当驾驶员行驶在第一个曲线时,会把短直线误认为是第一个曲线或第二个曲线。驾驶员行驶到短直线时,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按第一个曲线上的车辆行驶轨迹前行或者提前做出将车辆转向第二个曲线的操作。由于直线较短,当驾驶员驶出曲线前而发觉操作失误时,车辆可能已经严重的偏离行驶轨迹而引发交通事故。

1.2平曲线

构成平曲线的要素有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圆曲线半径相关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1)

其中:R为圆曲线半径(m);V为车辆运行速度,(km/ h);为横向力系数;i 为超高横坡值。从式(1)可以看出:只有参数是可变的。考虑车辆的横向稳定,一般取。考虑乘客的舒适程度,取。因此,对于高等级公路在计算一般半径时取;对于低等级公路最大不应超过0.15,这样就可以结合实际的地形选择合适的曲线半径。为保证行车安全,现行的路线设计规范中对不同的设计速度规定了圆曲线半径的极限最小半径。但当平曲线半径大于7000m时驾驶员视线集中的300m~600m范围的视觉效果近乎直线,不利于驾驶员准确判断前方线形,因而平曲线半径大于7 000 m 的意义不大。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规定对于直线与小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的圆曲线衔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考虑安全、视觉和景观要求,缓和曲线的长度应尽量选用较大值。同时,根据缓和曲线的特点,当缓和曲线参数较大时缓和曲线曲率变化较缓慢,驾驶员容易感到线形的连续,易于操作。反之,缓和曲线参数较小时驾驶员不易操作,容易产生事故。因此应尽可能让缓和曲线参数取较大的值。

1.3竖曲线

竖曲线的设计与交通安全也紧密相关。当竖曲线坡度大于3%时,交通事故会骤增。当坡长过长,车辆下坡时重力沿纵坡的分力会导致车速越来越快,易造成车辆失控而导致交通事故发生。规范规定道路的纵坡坡度最大不得超过9%且合成坡度不允许大于10%。在此区间,5% ~ 8%的坡度是事故的高发坡度区,在道路路线设计时要格外注意,8%以上的坡度要力争避免。同时规范还对较大纵坡的坡长有明确的规定,其目的就是防止车辆在长纵坡上的超速行驶。

2公路构造物景观设计

公路构造物包括公路路基边坡、桥梁、隧道、中央分隔带等,这些构造物景观设计同样对交通安全有影响。

2.1公路路基边坡

公路路基边坡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视觉,边坡形式的多样性及色彩转换可以使驾驶员始终处于良好的环境中,从而减轻疲劳,保证安全行驶[4]。边坡景观设计具有保护路基边坡、稳定路基、减少水土流失、丰富公路景观和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边坡景观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1)景观设计应随坡就势,通过不同色彩的调和对比弱化边坡形成的压抑感,创造良好的空间视觉享受,缓解驾驶疲劳。2)岩石边坡可采用垂直绿化形式,在碎落台种植垂直植物或攀援植物,形成上垂下攀之势。3)易进出的矮边坡地方,宜在防止进入的隔离网内栽植枝条坚硬多而密的有刺植物。4)挖方边坡绿化应对称布置。

2.2桥梁

桥梁的外观造型是公路宏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升周围景观的优美舒适性有着重要作用。桥梁桥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因地制宜。桥梁的景观设计包括桥型、景观元素、线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桥梁景观设计时,应以桥梁结构设计为主,其它的景观设计均依托于桥梁优美的造型[5]。因此,我们也应注重桥梁的整体景观效果,避免细节设计过于繁琐。

2.3隧道

由于隧道的特殊性,长隧道往往会给驾驶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烦躁感。隧道洞口环境是隧道与外部环境的过渡段,设计优美的洞口可以缓解驾驶员忧虑的心情。故隧道洞口设计应尽量使其融入周边环境中,避免洞口的突兀感。

由于隧道内外的亮度相差过大,驾驶员在隧道进出口过渡段常常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适应亮度变化,故隧道口成为了交通安全的黑点。为了减少隧道通事故,在隧道进出口要加强照明设施建设,减小隧道内外的亮度差,同时设立交通标志提醒和引导驾驶员,保证安全行驶。

长隧道内部基调多为灰色,时间过长会使驾驶员会感到烦躁,产生急于驶离隧道的心态,造成车速过快,危害交通安全。因此,隧道内部景观设计通常以色彩设计为主,采用合理的色彩搭配来缓解驾驶员的疲劳和心理压力,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2.4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减轻事故后果、隔离防眩、诱导视线、美化环境、保障行车安全等功能。基于交通安全考虑,中央分隔带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长直线路段,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应通过种植不同植被形成不同形状的图案,同时每隔几百米可适当点缀数株小乔木,有意识地变化绿化景观,消除驾驶者的视觉疲劳和乘客的心理单调感。

2)布置形式上,在车速较快路段,宜以5~10km为一个标准段,按沿线两旁不同风光设计出若干个标准段,不同色彩植物交替使用,并在排列上考虑其渐变和韵律,使其满足动视觉的基本规律,形成景观序列,冲击司乘人员的视觉感官,减少视疲劳,增进舒适感。

3)在中央分隔带内栽植一定高度和冠幅的花灌木,加高防眩植物高度。

4)有目的地在弯道外侧种植较高大的行道树,以树木为诱导体,使前方路段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弯道内侧绿化应以低矮花灌木为主,以保证驾驶员视线通畅。

3公路附属设施景观设计

公路标志牌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功能,提供的信息也各不相同。这些标志牌除了满通功能、提供必要的交通信息外,还要满足可视度高的要求。交通标志一般是利用图像或是文字来提供交通信息。在设置交通标志时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3]。

护栏不仅可以避免车辆冲出路侧,而且还能诱导驾驶员视线。护栏景观是通过色彩设计与护栏结构共同构成的。护栏的颜色要与周围环境背景合理搭配。护栏既要保证能给人一定警示感,同时也要避免给驾驶员过多的心理压力。应将护栏设计与地方风格结合,尽量避免与设计风格和周围设施发生冲突。

4公路路侧绿化景观设计

公路路侧绿化是最直观的景观设计,其对于交通安全有着无法替代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公路路侧绿化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我们发现绿化树木对视距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若公路绿化设计不当,驾驶员的行车视距往往会受到限制,这通常是因绿化景观造成的交通事故的直接成因。此外,公路绿化过于繁杂和运用过多会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加重视觉负荷,遇到突发事件时容易对复杂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

5结语

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交通环境,而公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要对公路景观进行分类,根据各项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同时结合交通事故发生原因,找出景观在交通安全中的作用,继而进行设计和改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柯. 基于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高速公路线形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2003.

[2]张福忠,王彦杰,候翠荣.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3]赵宏彧.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D]. 长安大学,2011.

[4]陈太华,万冬华,马良成. 基于交通安全的公路景观设计[J]. 公路交通技术,2011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道路景观;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1前言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道路及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完整系统,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道路交通的行车安全性。而道路景观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状况,从而对交通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道路景观对改善道路周边环境,舒缓驾驶员的紧张情绪,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2]。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道路景观设计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景观设计对交通安全性能的影响。

2国内外道路景观发展现状分析

2.1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状况

在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道路沿线自然环境,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采用由道路和园林设计人员分工协作共同设计道路及其沿途景观的方法,在设计勘察道路线形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沿线自然景物及地形地貌美化道路。60、7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道路美化条例》和《公路绿化技术规范》[3],80年代末,运用先进的勘测勘察设备和现代栽植技术对有关条例和规范进行了完善修订,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德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由公路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道路景观绿化理论[4]。特别是在道路与周围景观;道路本身线形的视觉质量及道路的线形组合问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开发了道路高新绿化技术。制定了包括《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景观仿真技术》、《高速公路绿化技术五年计划》、《高速公路十年及长期发展规划的绿化办法》和《立体绿化》等绿化新技术[3]。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为道路景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起,恢复生态成为各国道路绿化的目标。

2.2国内发展状况

欧美发达国家的道路景观研究, 已经十分注重从驾驶人的行为活动、环境心理出发, 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而我国对道路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1983年, 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 要求道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 道路景物协调, 构成流畅、安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 1998年又制定颁发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6-7]。但是, 我国的道路景观环境建设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道路景观绿化效果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方法。

3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3.1 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绿化景观主要涉及树种的选择、植被高度、株距及绿化效果, 这些方面都对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用的道路绿化树种有三种类型: 少量阔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针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自然乔灌木+自然草地[8]。三种绿化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循环交替使用。在总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每段稍作变化, 避免单调的景观引起驾乘人员的视觉疲劳, 简单的方法是改变树木、花卉的品种。另外, 也不宜选用色彩过于缤纷的灌木作防眩主体, 它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同样会影响驾驶安全。植被高度对交通安全影响较大, 尤其中央分隔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设计时要以确保驾驶人视线开阔为原则, 要求植物能起到夜间防眩光的作用,当对面车辆接近时, 能够减轻驾驶人心理上的危险感, 及频繁会车、长途行驶引起的精神疲劳感, 有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 同时也最能体现景观特色。树株间距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连续不断的绿篱群体, 夜间能够起到遮光作用。但植株过密, 易枯死, 反而会影响驾驶安全; 株距过远, 夜间防眩效果不理想。因此每条道路要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道路上行驶速度限制值的大小来选择树株间距。

3.2交通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设置交通设施, 有利于交通安全。交通标志标线能预告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前方某一路段、某一地点的地理与环境状况。交通设施能够解除驾驶人因路线不明而产生的犹豫、疑虑、焦躁或烦恼, 减少交通阻塞, 保障交通安全; 能够提供视线诱导, 增加道路美观, 排除各种纵、横向干扰, 对减轻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设施的设置应遵循视觉可靠性、诱导有效性和失效保护性原则, 并结合道路两侧的地形、植被、构造物以及公路线形等综合考虑进行, 力图对道路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弥补[9]。

3.3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上的照明条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10], 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机动车照明条件差的道路上, 特别是夜间行车。因此,路灯的设置是十分讲究的, 它既有美化道路景观的作用, 也是一个涉及交通安全的问题。路灯的设置应遵循交通连续性原则, 不能忽明忽暗, 也不能嘎然而止, 要有缓和段,让人感觉到自然。灯光的强度要以安全和舒适为目标, 切忌刺眼和过分暗淡。灰暗的灯光, 加上单一的灰、黑色混凝土路面, 对驾驶人大脑皮层某些点产生重复刺激, 会导致一些神经细胞呈现抑制状态, 使驾驶人精神萎靡甚至入睡, 从而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4 结语

道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美化道路环境,而且对交通事故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道路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在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人、车、路及景观的和谐统一,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道路交通环境,确保安全畅通的行驶。

参考文献

[1] 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 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 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51―155.

[4] 李卫,曾超,索晓涛,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20―121.

[5] 庞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6] 张忻. 浅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4,(10): 27-30.Bush G W,Si Y,Zhang B,et al. Abc is abc[J]. Rock Mechanics,2000,22(2):117-122.

[7] 管满泉, 章金根. 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3): 81-82.JGJ 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范瑛. 结合景观路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19(2): 68-70.

[9]吴家弊. 景观形态学[M]. 叶南,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我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洋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我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建筑形式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观念,并且已摒弃一切与功能无关的多余装饰,表现出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在此等城市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造成了城市形象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生态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导的角色。

一、城市景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与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使本来就严重欠账的基础设施难以承负加速城市化带来的指数增长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

第二,水资源短缺、城市供水紧张满足不了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需求。不少城市目前水资源开采量已超过可供水量。这相对于城市数量增长快,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用水集中、量大来说,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不仅给城市的工业发展带来障碍,也给人民生活都带来了极大不便。问题还不仅如此,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

第三,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

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

卢梭就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问、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1820年,英国人欧文提出了建设“花园城”的理念。1903年,爱德华・霍华德在英国设计了两座“田园城市”。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很多国家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西非的塞内加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我国的深圳召开了5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澳大利亚的怀阿拉、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等城市,都是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来规划和建设的,取得了巨大成功。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生态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2007年我国与新加坡又签署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的协议,强调运用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的新理念,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相和谐的宜居城。天津生态城的建设进一步昭示着城市的生态化成为时代潮流。党的十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致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是执政理念的升华。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不是很多,并且不同的城市基础条件需要与之适应的特定发展模式,因此,研究城市建筑设计和生态化,探索城市景观生态思想发展轨迹,对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将大有裨益。“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五十七集报告中指出:城市生态规划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命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环境规划只考虑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而是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并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城市生态规划在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仅关注城市的自然生态,而且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因此,城市生态规划首先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再次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目前很多城市一味追求豪华气派雄伟的建筑,宽阔的主干道,以及景观中各种大尺度的造型,都会使人感到一种疏离与冷漠,甚至紧张与惶恐,居住其中并不会有温暖舒适的归属感。而作为人首先是自然人,才是社会人,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在狭隘而喧嚣的城市中,人的目光渐渐短浅,心胸慢慢狭窄,头脑慢慢闭塞,只有在自然中,倾听自然的声音,探察自然的脉络,吸取自然的灵气,与自然相交流,心情才能得到真正的舒缓和释放,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生态化

第一,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最关键的是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定位。理念决定规划的水平,定位决定城市的命运。没有超前的理念和科学的定位,规划就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1996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将贵阳定位为“贵州省的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要深化。如1913年以来贵阳一直是贵州的省会,在规划里还这样定位没有多大意义;把贵阳定位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没有什么特色。2008年贵阳市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时就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通过绿地、森林、公园、湿地、湖泊等连接各片区,真正彰显“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

第二,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要使人对眼前的景观产生美感还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在我国古代,对外部空间尺度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认识,“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第三,注重景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好的景观应是可游可赏可玩的,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而现在的很多设计却不尽如人意。如很多城市拥有大面积的草坪,却不能进入、不能游览,而且草种单一,也无任何有趣的景观,单调乏味,实在难以说是生态化的设计。又如很多城市空间建造了罗马式柱廊,看起来是豪华气派,但是一来不能挡雨遮阳,二来不能坐下休憩,徒有其表,实际上却无甚用处。应从城市历史文化及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及景观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

第四,尊重城市文脉的延续,突出城市建设的文化个性。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而文化就是其生命。如果城市没有文化,高楼大厦再多,也只是一堆钢筋水泥。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城市有很多房子,但没有一栋建筑。”说的就是城市建筑没有文化内涵。在城市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着力保护好历史文化,让城市的空间布局延续历史、尊重个性、突出特色,使城市通过视觉系统体现文化个性,注意克服抄袭、模仿、复制等现象,避免“千城一面”。对一个城市来说,只要生态文化浓郁、深厚,即使经济总量不大,现代化摩天大楼不多,也能成为魅力独特、令人向往的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景观设计师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生态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不再让一些有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景观环境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沦为毫无特色的非生态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2、刘文军,韩寂.建筑小环境的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郭崔华.城市景观设计的人性考[J].理论新探索,2008(6).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档案 建设 管理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b)-0124-02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事业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高等院校在其教育教学的模式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不再只注重发展精英教育。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不断地扩招,让更多的人都能够考上大学,朝着普及化与大众化的趋势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但是同时,高等院校在此发展趋势下,面临着新的问题与状况。教学环境与模式的改变,导致相关教学档案的种类与类型增加,对教学档案的管理难度也随之提升,这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保证教学有序化的开展

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心就是开展对应专业的教学工作,教学档案的建立是在其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也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点的内容。高校的教学档案能反映出该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学校都会在刚开学时的教学工作会议中对该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行部署,会议记录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文件材料。教师通过教学任务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开课计划,并以此来制定相关课程的安排。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还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做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学校通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学期课程的教学有一个较为明确了解,形成教学档案,保证教学有序地开展,提升教学的管理与水平。

1.2 强化教学管理

在高校教学中,教学档案就是对教学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客观性记录。教师通过记录的信息,能够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质量,为相关的教育决策及教学管理的改变提供参考的信息,能够为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水平以及进行某些教学研究活动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教学档案是在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同时也为教学管理实践提供相关的服务,进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

1.3 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与前提

高校教学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收集与积累,其能够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状态与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档案的积累是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体现,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在某一时间内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完整的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评价的基础条件,对教学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能够有效地推进教学评价的开展。同时,进行教学评价也能够促使档案建设更加完善,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2 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教学的评估、对相关专业就业发展前景的评估以及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估等都极大程度地促使了高校教学档案的建设,提升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与影响。同时在这些年的建设与发展中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促进学校的发展。我国的高校都能够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建立专门的档案室用于管理、存放教学档案,对于立档的制度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计划。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相关的评估,提升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意识,加强管理的措施。但是,我国高校在档案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档案内容不全面

高校档案在建立时其来源广泛且分散,档案的形式与内容也复杂多样,这些特点给档案的收集、归纳与管理的工作带来了较多的任务量。与此同时,高校中进行教学管理的部门,由于其所管理的专业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对于文书档案以及学生的相关活动材料比较重视,而忽略在教学一线中产生的材料。例如,高校教师进行说课、讲课等方面的材料不完整、不全面,尤其是在细节方面的材料缺少的比较多,因而所建立的相关教学档案也是不全面的。

2.2 档案管理水平落后

在我国,还有很多高校对于教学档案的认识程度较浅,因而对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较差,相关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较低。就目前而言,这些学校对于教学档案的管理与存放还都停留在传统的纸质状态,并且其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是凭借手工来处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与当前社会的发展水平极其不相符。

2.3 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门的业务,需要制定严谨、科学的操作规范,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对于教学档案的管理,其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操作环节都要制定明确、标准、规范化的操作制度,对于不同运转阶段的文件材料需要依据档案法规来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虽然制定了很多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但是对于档案的管理,尤其是对教学档案的管理方面,其所制定出的制度是不完善、不规范的,对于相关责任人的权责规定不清,且执行的力度较差。

2.4 教学档案管理者专业性较低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者所学的专业几乎都不是管理方面的,因而,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由于学校繁杂的事务及相关的岗位变动,很多教学档案管理者都是身兼数职,缺乏时间与精力学习、弥补其专业知识与技能。

3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构建

3.1 提升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想要完善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相关管理人员的努力,同时还需要高校上级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在学校中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体系,加强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与监督,进而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平与效率,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与任务。

3.2 提高教职工的档案意识

采取多种方式,向高校的全体教职工进行《档案法》和国家关于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相关规定的宣传与教育,使得高校的全体教职工对于教学档案的重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进而配合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合的工作。同时,还可以通过促进高校各部门间工作的合作,加强其交流与沟通,进而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3.3 提升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高校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方便地使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高校在进行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时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相关的资源数据库,实现教学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将相关的档案数据信息实现数字化,同时构建目录查询系统,可以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对教学档案进行数字化的管理,能够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负担,提升其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教学档案的服务水平。

4 结语

在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技术应用其中,同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进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与水平,最终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严瑛,杨永洁.加强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意义及途径[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2):177-179.

[2] 刘萍.关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66-167.

[3] 孙艳敏.浅谈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J].华章,2011(5).

第5篇

秦皇岛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有120km以上的海岸线,资源优势雄厚,不仅具有良好的港址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合理的景观规划可引导秦皇岛城市海岸带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城市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的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又可称为海陆交界带或水陆交界带,它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具有一定的宽度。秦皇岛南起滦河口,北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小老岭村北,最长127千米;东起山海关孟姜镇顺山店村,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杏岭村西,宽110千米。海岸线长126.4千米,0~25米等深海域面积2629.4平方千米。

海岸带景观规划的重要性,有利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秦皇岛、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

二、秦皇岛市旅游海岸经济

现代旅游经济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朝阳经济产业,秦皇岛市旅游海岸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以各种形式来健全旅游协作组织等措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双重驱动下,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秦皇岛市海岸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已开始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对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为秦皇岛市旅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皇岛市海岸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发挥出地区的独特优势,必须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旅游企业发展面临挑战,建立和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和旅游价格监控网络,在紧密的制度联合和较强的机制建设中推进。政府部门在各方面加强引导,可以采用如以“基金”促进旅游业空间上的均衡协调,使整个秦皇岛旅游经济圈内的组成部分凝聚整体,保持和突出秦皇岛海岸旅游资源特色,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减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重复建设,培植旅游资源的聚集效应,推动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圈次区域合作模式,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随着我国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张,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旅游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旅游合作中,完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推动旅游协作的发展。扩大旅游协作范围,丰富旅游协作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促进秦皇岛海岸带旅游经济圈的向外扩展。

三、游客视角下的秦皇岛海岸带景观

海滨景观带给人的美感主要一种自然美,海滨景观是一种复合景观,游客对海滨景观的体验表现为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兴奋和喜悦,回归自然的心理愉悦,会深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面对壮美的海滨景观,影像主要以茫茫大海为主景观,是以海滨日出和日落为主体景观。想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心灵的解脱与精神的净化,摆脱了日常的烦恼和厌倦,感到了壮美,放松了精神。所以说,海滨作为一种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场景,人在自然中的游历,其实就是在欣赏自身的生命表现,海滨景观含有纯洁宁静的氛围,作为文化人,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是乐生,海滨风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在山水胜景中,人的烦恼通常都得到化解,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凝视。

因此,游客对海洋世界这类景观中最基本的是娱乐的体验是一种平静的娱乐体验,如秦皇岛海底世界提供了多种形态的海洋动物,表演场外面有很多展馆,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布景,游客参与其中,获取其中的知识,具有图画一般的精美画面,参观海洋世界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可以给游客带来身心愉快,具有较好的娱乐效果,在旅游的情境中,无形中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目的地意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的一种空间感知,旅游体验是建构在观看行为之上的,选择秦皇岛海岸原因通是因为它适宜的气候、多样化的景区景,其凝视构成了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认同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所以要注重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要素,明确旅游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用以将现实与情感化作艺术形象,明确在景观设计中地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是最具灵性与变化的自然设计要素,植物是景观设计师手中及其重要的材料,将自然山水的美最大限度的为人所赏,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旅游需要。设计时要注意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并保证生态性和经济性。要注意建立废弃物收集系统,开辟旅游带旅游安全救助绿色通道,增加路标指示的内容,使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进行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环境美学,传承场地精神,对接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各类设施项目,以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打造,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安全度,体现的是生态社会意识形态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增强满意度。

四、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有利于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旨在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国家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具体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功能区具体划分为:

(1)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

(2)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

(3)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

(4)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

(5)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总之,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在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秦皇岛市海岸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传播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秦皇岛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发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城市富有特色、个性、内涵的关键所在。对于没有滨海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海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致使城市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滨海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标识城市特色中最重要性因素,因此海岸带景观是城市最突出而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个性标志。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提炼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旅游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6028

参考文献:

第6篇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第7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高职院校

引言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以培养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和具备一定实践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主张提升实践的基本技能,教学上坚持以艺术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更高的期望值,原来强调书本知识与强化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课程设置的优化处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构建出一系列合理的评价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中景观设计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一、“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1.定位不明确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不充足,开课周期晚,是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所存在的普遍现象,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课程,形成了实践教学环节比例大幅度缩减的“浓缩版”。

2.单调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完全遵循教材中的内容,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课后不断练习,这是多年来教师与学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形式单调乏味。最终学期末的考核评价往往采取笔试或课程命题设计的形式进行评定,手段单一。

3.乏味的教学内容。规划的教科书更新速度较慢,且更新后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导致教师所讲授内容有局限性,相对滞后,教师的教案与课件内容陈旧过时。

4.单一的教学环境。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大多集中在教室授课,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性缺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在高中阶段培养起来,应试教育导致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进取心不强,因此他们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多有排斥。

2.学习交互性缺乏。学生感到教学形式单一,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教与学的互动。

3.实践环节缺乏。学生感觉只要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对做作业的过程不重视,与教师进行方案交流和汇报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更少,导致在毕业后对实际项目难以应付。

二、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要明确

在不同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定位也有所区分。类型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选修到必修,辅修课程到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景观理论知识为基础,从景观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可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定位,安排合理的教学周,并对理论和实践环节合理分配。在教学环节,应注重对景观理论教学中设计理念的培养和对基本概论、设计程序和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绘制方案、汇报方案的基本能力。同时,在课程阶梯定位中,使学生逐步熟悉、了解、掌握一些景观设计的技能。

(二)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景观设计领域的需求进行,以满足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更新专业知识,以技能突出发展为教学宗旨,不断优化。满足学校基础教学的需求,突出实用性的课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

1.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专业领域,教材不能完全代表这一领域的专业发展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应立足于帮助学生了解该领域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信息。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使用报告、文件,或邀请从业人员开展专业讲座,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了解景观设计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专业的魅力。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介绍一些经典案例,也是业界最前沿的作品,了解尖端的、完整的、新颖的知识,既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又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

2.对技术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大部分可设置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已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后,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项目,通过专题模式分析,循序渐进地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从对作品分析剖析,到独立设计、小组讨论、综合评价,逐步提高学生发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应该注重典型性、整体性、可操作性,而且要关联到不同类型的景观设计,如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设计、住区景观设计、庭院景观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和道路景观设计等。当前生态景观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即软质景观(植物类,水景类)正日益受到广大景观设计师的青睐,但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相关内容的容量要比普通高校低得多,因此分析认知树木的软质景观与植物部分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甚至取消,导致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实际项目中的植物配置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应注意到这个现象,需要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常用园林植物知识。3.对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一个必要的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景观设计公司的合作交流,签订并完善一系列合作协议的内容,努力实现“全方位”对接的教学与实践。学校可利用设计公司项目多且实用性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过硬等特点,定期派部分学生到公司内进行阶段性实习,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习,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到社会对本专业技能的需求程度,社会需要怎样的行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设计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现校企合作的宗旨“实践演练”,可以使学生学习更贴近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的转换

高等职业学院培育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也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必然的选择,在确保基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

1.缩减“照本宣科”,增加“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般都是一些实际设计项目,从中包含的工程不一定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但可以把项目分解成相关的小案例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倡分组合作,以培养今后工作的团队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评价最终结果。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在教学实例中分配教学任务。在教学实例中找出景观设计项目中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是必要的,但如果这一环节被忽略,很可能会导致缺乏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全面的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入完整的任务,通过认真参与完成设计任务书的全过程,学生真正体验到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知识点和任务量,了解到什么是良好的工作流程,以此培养学生规范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如景观设计工作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通过完成该项目,力争使其中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贯穿成线,形成一个个知识点,使学生整体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从而形成一个顺畅的学习通道。

3.在任务分析中提高技能。当课程教学进行到最后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时,可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将景观设计公司某项目阶段性的任务用作业任务书的形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块设计,最终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而后将学生们做成的设计方案与设计公司的最终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作品与实际工程的差别便一目了然,然后给学生分析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在分析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都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逐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案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考核方式的改进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应加设专业技能训练的评定,将以往形式单一的、以图纸审美为主的考核评审标准替换掉,形成多元化的考核评定标准。

1.实践性的考核标准。所谓实践考核标准,就是在不同类型的作业考核中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图纸的美观性和艺术性往往占据考核重点,而对于景观设计的实际工作流程、技能应用、材料与工艺的运用等方面考核性较弱。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如果与普通高校艺术生比理论知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如果从工作的实践性上比,应该有一定优势。因此,将考核标准向实践性转移,不仅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技能特点,还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这会在整个课程设置中起到一个教学风向标的作用。可见,高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核心考核内容,应该注重设计思维展现、设计方案表达、图纸表现等。可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区分考核的内容,例如,设计思维展现的评判,可以在整体设计思路的合理性与美感上加大权重;设计方案表达和图纸表现上,则可以在软件技能、工程技术等层面加大权重。

2.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无论采用哪种考核评判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都是考察重点。客观反映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多元化考核方式的目的。在常规原理课程的考核中,多以随堂练习和课程专项练习为主,所以建议加大课程专项练习的比重。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景观设施内容章节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考察公园、校园、广场和码头等景观设施,引导学生对此类设施进行仔细观察,对某些景观节点进行优点和缺点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对策,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调研报告,如图2所示。通过这项实践练习,可以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可采取开放式考核,组织课程作业展,邀请第三方参加考评。如聘请景观设计公司的人员对作业进行整体思维逻辑、表现能力等评价,作为教师最终评判的参考意见,使得考核方式更具综合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更科学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3.细化考核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实践基地项目设计知识涵盖面广的特点,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思维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考核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例如,两个学生的成绩同为90分,在考核内容中可以设计题型来考查哪位学生在认知性方面较强,哪位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更出色。对考核内容的细化,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清自己的优缺点并自觉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学生的优势与劣势,今后不断针对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结语

从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发展体系的构架进行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本专业在社会的良性发展产生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决定着高职院校在这个专业上的生存与发展。本文提到的四项教改措施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我们也期待此类原理课程的改革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应该具备突出的实践特色,教学改革是需要学院、教师、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促使教与学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一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学习模式、技能层次的实践理论课程,推动高职院校景观设计原理课程迈向一个更高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冀凤全,赵茸.景观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丽娴,龙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学在建筑学景观设计原理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20).

[3]杜彦玲.职业培训课程建设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6).

[4]李向北,余治富,赵亮.某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学位课程及教学方式[J].山西建筑,2010,(22).

[5]赵艳,卞广萌.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0,(19).

[6]周勃,任亚萍.项目实训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03).

[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三打两建活动 措施 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

1、三打两建活动发展状况述评

随着《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广东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推出,为“三打两建”提供充足的人财物保障。“三打两建”中要注意借鉴香港等发达地区的营商法律制度为我所用。防止“三打两建”工作走过场或执行偏差从而促进“三打两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纵观当前的食品、药品行业,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现象虽然并不普遍,但却偶有发生,如果任凭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不仅会扭曲市场机制,更会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公平竞争和正常交易秩序,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三打两建活动活动对于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证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并且拉动国家内需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广东省内的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环境变得日益复杂,这也促使广东三打两建活动变得愈加复杂。随着我国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三打两建活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三打两建活动关系到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质量,我国三打两建活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前景,这就要求广东省内的三打两建活动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科学的设计程序,并重点分析实施的要点。

2、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危机的出现,揭示了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1“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提高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效率

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可以有效的增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信心,以及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建立过程中,我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很大且日益复杂。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三打两建活动的科学合理与否,能够促进或制约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而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又需要三打两建活动进行合理调整。三打两建活动是调节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运行的一种最为有效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杠杆。一般说来,在任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体制中,只要存在价格机制,其核算、刺激、分配和调节等职能便要同时执行,从而促进或制约国民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由于三打两建活动能够通过自身的变动,制约或刺激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等。所以会促使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和衰退,因此三打两建活动对于行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组织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竞争激烈,破产、兼并、重组的现象时有出现。因此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对于我国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合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使得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保持正确轨道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加快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的运行速度,使得整个社会得以有序的运行。

2.2合理的三打两建活动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通过实施三打两建活动,那么会减少政府部门的营私舞弊以及贪污现象的发生,因此可以保证可以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加强整个社会系统其它方面的合理运转,从而施加正向的影响。同时,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各方面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三打两建活动导致某一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因素的调整都会引起不同部门、地区单位、个人之间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另外,三打两建活动联系着社会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活动的方方面面,是重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信息的传递者,在生产领域,三打两建活动变化提供了生产成本、盈利、劳动耗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情况变化的信息。三打两建活动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就是: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由于三打两建活动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很多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受影响对象,所以通过三打两建活动,可以有效的增加整个社会群体的向心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3、加大执法力度以保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相关措施

3.1完善法律方面的相关管理机制,是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保证。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一个社会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有序运营的根本保证。不仅对于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系统如此,对于任何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也是如此。如果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健全的管理机制,那么不仅可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稳定发展,也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管理机制包括两个方面:“软”因素和“硬”因素。软的方面强调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本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为中心,在管理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切实考虑到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硬的方面要求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的制度制定过程必须有严明的规章制度。

3.2加强监督条例的实施以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发展。

三打两建活动对于促进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财税政策制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对于财税政策的制定来讲,可以有财务的理论基础,法律和政治的理论基础,虽然不同的理论基础侧重财税政策制定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国家政策必须做到客观才能保证整个社会体系的有效运行。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那么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结果。因此财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在加强效果时,必须时刻加大力度,对制定人员的管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结果。

4、总结

通过对三打两建活动的详细描述,发现三打两建活动对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发展有很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切实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国家的国内质量安全和经济市场长久的得到发展。为了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维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例如,构建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人们内控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和建立清晰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经济管理的结果,以获得较好的监督管理结果通过上面的分析和描述都显而易见,所以只有切实的贯彻企业内控的相关行为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企业家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2005年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2.金思宇,张鸿钧主编,《中国三打两建活动案例(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第9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01

景观设计教学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融入特色教学内容和参考资料,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

一、立足教学实际

景观设计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专业设计课,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既有传统元素的设计内容,又有现代元素的融入,或是已经发展为脱离传统形式,开创为现代语境下的景观内容。教学内容决定网络平台设计的形式。在网络平台的设计中,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传统教学的优势,二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两者应该有机的结合和互为补充,通过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和增设相关内容,查缺补漏,为网络平台的设计提供基础材料。

一个完整地支持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在这三个内容建设上,应有所侧重。尤其在教学管理上和教学实施上,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从宏观层面来说,网络平台教学近似于远程教育平台,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网络平台教学和管理,是教学的基本活动空间,关系到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只局限于传统符号的认知,并不能从深层次的层面挖掘、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设计中,盲目照抄现有的形态及元素,照成“假古董”式的景观形态泛滥,在这方面,要逐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吸收传统,加以突破、创新。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景观的设计起到了很强的冲击,对于现代手法、现代元素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表现在现代语意的把握上,在运用现代手法设计景观形态和环境时,不考虑场地和环境的因素,任由现代思潮促使景观设计,造成环境与景观脱节,造成视觉环境污染和环境的人为破坏。为此,要了解现代景观及现代思潮的内在关系,了解传统与现代的脉络,了解环境与设计的内在联系,才能使得现代设计不会脱离实际,才能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在网络平台设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和调整,以提升网络平台的效率。

二、网络平台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建立“景观设计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即一个集教学与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与自主学习管理于一身的景观设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景观设计的各项内容网络化。基于课堂教学内容覆盖力不足的实际,不能有效地推进授课知识的吸收和实际的运用。网络平台教学模式的创立将会弥补这一不足,使得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提供了平台,交流互动、研究学习,创建活跃的学术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平台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交互式软件,嵌入设计元素为基础来进行设计,考虑到学习的需要,设置学习交流平台,为研究、交流、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更好的运用互联网学习,提供有益的基础平台。

网络平台的景观设计教学就是创建一个网站域名,学生通过注册会员,得到权限账号,通过账号进入平台,链接所需求的内容。平台设置的内容包括学习交流、软件课程、自学学习指导、学习推介、作业及创新成果展示、图库及设计名家库、专利成果申请等,依托网络环境进行设置“学习地盘”,这些“地盘”又通过“高速通道”相连,实现无障碍对接,达到“人-机-人”交流的学习模式,减少了资料搜集的时间,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在“景观设计课程交流系统”平台上,通过网络构建以交流、讨论为中心的聊天环境,让设计课内容无处不在,延伸课堂学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非定时,跨时空、跨地点”的学习环境。

三、网络平台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展望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图像是作为传达、交流的媒介,现行的教学工具以多媒体教室为基础,效果比以往的幻灯片教学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视觉盲点内还不能有效地交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网络平台的设计,将会改变教学形式和手段,将是跨越性的进步。不但可以学习、交流,还可以交作业、作业评定,以及电子信息库的建立,设立无纸化资料室,信息量大,存储方便,搜索、定位准确,管理方便。

当今,运用网络平台教学、交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点播式教学平台。在网络教育发展初期,点播式教学平台主要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速传递,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作业等。其主要特点是以课件为中心,教育资源的网上电子展示,强调的是管理。第二阶段:交互式教学平台。广泛运用即时通信技术开展在线和离线的教学支持服务,教学平台集成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工具、BSS讨论系统、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在线离线课程、答疑辅导、讨论、在线自测等服务,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了教学平台的交互功能,强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第三阶段:社会化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以及学习社会化的提出,学习者利用社会化教学平台,通过智能化搜索引擎、RSS聚合、Blog(利用评论、留言、引用通告功能)、Wiki以及其它社会性软件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学习网络,包括资源网络和伙伴网络,并处于不断的增进和优化状态。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化,集体智慧的分享与创造,强调学习社会化。

第10篇

关键词:别墅;模型制作;项目教学

一、课程介绍

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模型是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理念付诸实践的桥梁,它体现了人们对空间与建筑以及平面与立体之间的感受,突破了传统二维表现的局限性。

通过模型制作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兴趣、完善设计内容、活跃设计思维,为将来进一步学习设计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著名别墅设计的大师作品,对别墅设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掌握别墅模型的制作过程,熟练操作模型制作的各个环节。

能力目标:根据现有su别墅模型进行放缩,放缩比例1:50,根据所测即所得,绘制图形,记录数据;对别墅模型制作的材料切割工艺,做到熟练、细致、界面整齐。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运用已学模型制作知识,解决实际别墅模型制作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重点:掌握别墅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难点:对su别墅模型的比例放缩,绘制图形,记录数据,实践别墅模型的制作。

三、教学环节

1组织教学,复习提问

上课前,教师自查,教材、教案、进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手册一应俱全;上课后,整顿纪律,点名,签到,关闭手机。随着一声上课,起立,迅速将学生带入课堂。

2情境构建,激趣导入

伴随着轻快的《浪漫满屋》主题曲的响起,凝视着屏幕上的独栋别墅,仿佛一下把我们带到了剧中,有一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别墅,似乎是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向往;情境构建,激趣导入,带着美好的憧憬,开始新的课程。

3讨论畅想、展开新课、任务驱动

任务a:学生讨论、想像自己的别墅未来的美好面貌,描述自己所见的别墅中最喜欢的一两个,从造型、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介绍。

①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通过选择3-4个学生介绍,对学生准备工作进行摸底,通过描述,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设计师岗位的沟通工作打下基础。②教师在学生的描述中,进一步了解他们的世界,通过知道他们喜爱的别墅,便于指导他们的别墅模型制作的学习。③根据学生列举的别墅,进一步讲解,介绍,将作品的历史略微带入,给学生展示大师的形象,向大师学习,树立专业榜样。再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任务b:别墅模型制作的思路与过程。

①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分组,进行商讨,教师提问,小组抢答,增强小组间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师展示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欣赏图片、效果图、制作步骤图示等参考资料。③介绍别墅建筑模型的具体制作过程:a.总体构思:有哪些建筑设施,如何布局各建筑的造型、结构、色彩等;b.平面规划设计:画出平面布局草图;c.主体建筑的制作:大型部件的制作、表面构件的处理;d.附属建筑的制作;e.总体调整完成。(重点)

4发展实践、分层制作(难点)

①教师提供多个世界著名的别墅建筑,供学生选择制作,别墅制作有易有难,风格迥异,学生自主分组,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制作自己喜欢的别墅,为自己加油!②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演示如何将模型缩放1:50,打破传统的模型制作,生硬的观察效果图和cad立面图的高难度识图,利用su件提供的别墅模型,360度无死角的观察,测量,做到所看、所量即所得。绘制记录数据(难点)③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本小组的选择制作的模型制作方案,利用教师分配的表格填写,自我制定计划、规划任务,分配小组成员,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5、拓展练习、完善制作

①鼓励学生关注别墅建筑,根据所学的模型设计制作知识,积极提出崭新设计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才干和能力。②绘制设计图纸。③尝试将新设计加入自己小组的别墅模型之中,完成方案的设计。各组同学把做好的别墅模型单元组合在一起,成为别墅群模型展。

6课堂总结

收拾与整理:作业接近完成时,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完成作品。整理工具材料。恢复教室的整洁。

7布置作业

在课堂完成的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添加制作必要的附属部件,完善地形、绿化、景观等区域,使整个别墅模型更为精致、美观。为模型拍照,布置模型的展示场地,邀请老师和同学前来参观,共同欣赏、评述。

四、教学反思

第11篇

【关键词】工作室 启发诱导 探究讨论 辅导自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45-01

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却不能承担起工作重任,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相当长时间的再学习,才能独当一面地工作,这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一到单位就能投入工作。然而按照老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只是掌握了理论知识,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可是那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实践,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推行了工作室教学机制。

所谓的工作室教学机制,就是把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工作室,进行模拟项目设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项目设计进行。每门课程学完,学生都要完成相应的设计作品。

一、教材处理与教案编写

工作室教学决不是把设计任务一布置,就放任学生自己去设计。它与其它教学一样也要编写好教案。但是普通的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必须按照工作室教学法的需要整理编写。理论部分要贯彻少讲精讲的原则,必须讲的部分如设计原则、方法、流程等要讲透,其余部分可让学生自学,或在设计中随遇随讲。工作室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设计,但是即使是这种课,教师也决不可无教案进课堂。设计课的教案与其它课的教案一样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课前准备、教学内容等等。

二、工作室的组织工作

将全班学生作为一个工作室。在做大型设计项目时,可把工作室学生分为若干个工作组,设定一位组长负责该组设计任务的分配。每一个工作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将独立完成他们所属的设计任务。

三、在工作室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艺术设计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实行工作室教学机制,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兼顾理论,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常用此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设问开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的营养。例如在教授“资料收集与分析”这一节时,先提出问题:与我们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有哪些?提示:要考虑环境、社会、经济诸方面。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积极思考问题。

2.探究讨论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探究设计的未知领域,并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从而得出较好的设计方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专卖店空间环境设计”时,要求学生探究:一个专卖店设计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关键是专卖店的特色形象”的结论。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怎样根据专卖店的专属商品和艺术主题设计出专卖店的特色形象?最后小结,表扬点子出得好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辅导自学式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教授完基础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模拟设计工作室,完成一些指定的设计任务。

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给学生学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1.提炼总结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对所学的知识或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总结出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学习“展示空间的序列”时,学生可搜集博物馆、会展、超市、宫廷、寺庙、园林等的序列路线资料,从中提炼总结出几种常用序列路线,加以保存。以后在设计时就能做到心中有底。

2.类比归纳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对所学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例如在学习“商业空间展示设计”时可对“商场展示空间”、“超市展示空间”、“专买店展示空间”等不同形式商业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出这几类商业空间设计的共性和个性,以加深对商业展示空间设计的理解。

3.举一反三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在学习了一种设计知识,主动去触类旁通地进行类似的设计。

4.实践巩固提高法。

这种学习方法,是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后,进行相关的设计实践。在设计中,假想自己进入了某设计公司,接了一个工程,按正规的设计程序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正规的设计图纸,先与同学交流,再经老师指正,最后请公司的设计师验收设计成果。

五、教学程序

下面我们以《城市公共广场景观设计》为例讲述工作室教学法是如何进行的。

预备工作:将学生分组建立工作室。

第一步:确定设计任务,进行前期调研及资料收集,对基地进行分析,绘制分析草图。

第二步:绘制方案设计草图 。

要求:图纸用A3规格,每组不少于2套方案。强调空间关系,要求功能合理,符合设计规范。

第三步:方案草图的修改与选择,深化其中一套方案平面图。

第四步:将CAD绘制的正图着色并绘制各功能分析图和各节点断面分析图 。

要求:节点断面分析图不少于3张。各功能分析图和节点断面分析图用A3规格。注意人车分流,强调空间关系及空间尺度感。

第五步:手绘透视效果图,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感及取景与构图能力 。

第六步:用计算机绘制效果图 ,培养学生的机绘能力。

要求:注意视角的选择,要求有空间层次感,画面表达重点突出,尺度关系准确。

第七步:绘制施工图,把方案深入细化到每个细节尺寸 。

第八步:制作展板及方案本,训练学生的审美和版式设计能力 。

第九步:请公司的设计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

六、结束语

通过对工作室教学机制的初步探讨,感觉到它比日常的课堂教学机制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在工作室中不仅学得了设计的相关知识,还熟悉了设计的工作流程,获得了独立设计的能力和工作团体的协作能力。这样的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立即投入工作而不需要用人单位的再培训,因此非常受企业欢迎。总之,工作室教学机制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大有用武之地。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三维效果图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三维效果图的直观性,和写实性。已经成为设计公司和动画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之一,三维效果图是室内设计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形成是基于现代设计表现的革命性变化,即由手绘效果图设计表现到电脑三维设计表现。如今社会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很多设计师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设计软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已不能适应专业和社会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课程学习缺乏连续性,二维和三维软件无法进行很好的结合。(2)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学习脱节。(3)缺乏合理有效的实践途径是导致学生软件运用生疏的根本原因。

针对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对室内设计市场的调研,确定以室内设计中的相关软件为主导和实践途径,兼顾景观设计等应用领域。

(2)紧跟专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把实际工程作为课程实训项目,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应用的接轨。

(4)教学内容重点使用3ds max软件实现效果图制作,结合autoCAD等相关软件实现三维效果图设计和制作。教学内容融入设计原理,现代设计理念。

(5)教学类容从建模到材质渲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学模式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特别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和项目实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理论教学,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2)实践教学、以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

(3)结合项目实训,专业人员指导;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 课堂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按专业技术能力要求精心设计课堂实训项目内容,实现了“学中用、用中学”以实践引导理论学习,培养了专业技能。

(二) 从实践练习到个人创作

项目练习能让学生能够快速熟悉作图流程,掌握设计要点,为个人创作积累知识和经验。

(三)项目分析和讨论

对于项目教学,注重项目分析。让学生在不同角度评价作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即提高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对比学生方案和企业所采用的效果图,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四)组织校外专家担任指导老师

项目教学分两部分,一个是虚拟项目,一个是社会真实项目,邀请校外专家担任指导老师,缩短了学校学习和社会应用的距离。将企业制作引入到课堂项目教学法是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来的课堂教学法,主张教学中将实际产生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教学,通过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

四、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1)应用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项目案例等教学手段,并逐步开发完善教学资源。

(2)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3)项目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全程操作演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做,提高学校效率。

(4)组织些校园设计比赛 ,优秀作品进行展出。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程实施,教师指导方法

(一)理论课程教学组织

项目教学法讲解效果图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项目实训之前,教师将项目制作的方法,制作的流程分析透彻。然后学生再做。实训完后,指导学生修改设计图。

在项目过程中穿插设计原理,构图,透视以及色彩应用等理论知识。

(二) 实践教学组织

在校内机房完成所有项目实训,练习三维效果图制作。掌握专业技能。

在设计公司观摩学习,了解工程的流程。

组织学生参加本专业的各种设计比赛。

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认证的考试

(三) 课程专业要求

打印作业和电子文档相结合,技能训练作业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

课程结束时,学生要提交一份大作业,教师提出要求,自己创作设计一副作品。并作为本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六、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方法,不考理论,试卷应用效果图实例制作考察学生的中和能力,题目包括建模、灯光、材质、渲染等全方面的制作过程。最后上交的是一幅完整的效果图。成绩评定。平时表现(出勤、讨论、学习主动性)占30%。平时作业3张效果图占30%期末考试占40%,实践证明方法能准确评定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其他相关因素

(1)加强基础课程(素描、水粉、透视等)的学习,强调基础课的重要性,软件只是工具,如没有良好的美术基础。不可能有很好的创作表现能力。

(2)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3)新的教学模式依赖于先进充足的教学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同样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八、结束语

三维效果图的课程设计,应紧密人才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针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性,实用性,适时性的教学方法,以够用为原则,由浅入深全方面的完成课程设计努力实现培养能够在设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家庭装饰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园林景观、城市规划,以及多种艺术设计工作能力的高技能职业艺术设计师。

参考文献:

第13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结合艺术美学与工程技术实践为一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学子和家长们的青睐。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仅需要这一行业的从业人才,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和具体的延伸。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旨,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业,可以较大的缓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的主要体现。

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导入

创业教育理念的目的和意义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创新型人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需要创业型人才。将创业教育理念导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还为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自主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准则。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导入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可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全面素质教育方面入手,多方联动,争取政府、企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核心,重点使学生具备和形成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能逐步的形成创业意识。可以说,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另一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素质教育最明确、最具体的成效体现。要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首先要大力开展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系统而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用以指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目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极大挑战,只有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培养创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出发,把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和具有创新型知识结构与创业精神的人才体系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败的重要核心是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业、创业就是以社会经济和人才需求为根本,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依据,必须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研、论证,并作出最为合理而行之有效的方案。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体现出明确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指向性、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而且要在运行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调整,保持相对的先进性。

从社会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明确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就是在为社会、为企业单位培养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设计人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并建立完善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多方面关注新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的就业增长点,如环艺动漫设计、会展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软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及居室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发展变化。 既要培养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也要告诫他们作为一名专业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所存在的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让他们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要做好面对挫折的能力。

1.转变教学理念,树立自主创业人才培养观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在学校,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学校行政指令或全面的包办,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或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是就业指导的另一方面的内容,只要将创业教育当作就业指导即可。以上这些观念上的思想误区已远远落后于创业教育的时代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按照艺术教育的规律,与学生、社会、市场相互联系,改变重课堂轻实践的观念,熟悉掌握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艺术思潮、设计趋势。学校必须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确立各学科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竞赛、课件比赛、教案评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创新,即教育观念的更新,包括教学手段和具体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们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通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的高度统一。而这统一,其核心就在于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塑造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

培养。

2.营造创业教育环境

自2000年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校企合作、协同政府开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专门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面的创业教育,还远远不能达到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和对创业教育缺乏理性思考,高校在协同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只有开阔视野,多方联动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新局面。从生源和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征鲜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应根据区域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选择创业的领域。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应该大力开展本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大胆改革创业教育课程,在课程内容上着重突出会展业、装饰行业、园林景观行业、环艺创新产业等,以期培养创业型

人才。

校方可以与市场运作的各类设计公司合作开发项目,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在协作中学习团队精神。把课堂知识与设计构想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逐渐转化成产品,进而打入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对创业知识、技能传授不足,课堂教学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的

缺陷。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离不开资金、项目、场所等硬条件的支持,高校除了积极与企业合作,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优势,与学校合作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比如与金融机构积极联系,争取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小额信贷优惠。也可以吸引企业捐助资金,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加强学生创业能力训练,以创业带动就业。与基础学科相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平时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造创意产业基地,着眼自身的未来发展,创办小型的设计公司,积极承接企业外包业务,如建筑模型制作、商业环境效果图设计、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等。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并不是一项单独的教学内容,而是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能融入于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1)构建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微观上以开创型个性培养作为目标,在宏观上以创业基本素质教育作为共性目标。

(2)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构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使学生对自我发展做出规划,有利于今后创业少走弯路。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必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需要涵盖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遵纪守法教育、职业指导和提供创业实践等内容。

(3)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以创业理论课与创业活动课组成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要与高职院校现有的公共文化课、专业知识课与实践实训课的课程模式既要区别又要衔接起来。第一,需要开设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二,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要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例如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点通过将《创业学概论》、《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成功企业案例》、《市场营销学》、《艺术品市场》等课程融入到《展示设计》、《工程预算与管理》、《室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里面,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创业意识和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第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工作和扶持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分为专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环境建设三部分,并明确各个责任部门。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去相关专业的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业务流程与市场营销定位,身临其境感触创业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

个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扶持体系的构建需要政府层面要加大创业资金和创业政策的支持,社会层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建立创业教育的帮扶机制。

(5)构建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应该以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对象,积极推行以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测评内容的素质评价制度,并且以所创的“业绩”为指标构成测评制度,考核方法既包括书面考核,又包括对实践操作的检验。

目前,许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创业往往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如此状况下的自主创业会存在着诸多的先天不足,他们对创业体系中的投资、理财、金融、营销、商务等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构建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体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水平,更多地为社会输送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等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第15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计算机设计类;专业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41-03

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的课程属于实践训练所占比重较大的课程体系,技能的训练以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前导,在形象思维层面上非常注重对学生美学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美学形象上的感受、体验以及美学素养的积累,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强调电脑软件平台操作的熟练性、实现意图的明确以及实现效果的评判,在设计作品中又非常强调美学理念的表现力和公众的可接受性,在抽象思维层面上强调把作品的设计作为一个工程项目对视觉空间想象力、形象表现力、图形图像评判认知能力、语言智力、逻辑智力、音乐韵律、人际沟通智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简单的灌输式的教育是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如何进行让学生参与性强,并能自主积极训练的素质教育是计算机设计类改革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2]。

体验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种充分强调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形象化,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其精髓是老师不轻易给出问题的结论,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在预设的体验环境和氛围中借助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知识体验,发挥想象力,流露情感,表现感受,讨论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在老师主导启发下利用群体的知识体验认同,主动收集分析问题的思维点和知识点,提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具有学生的参与性强,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思维活动结合紧密,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特点[3-8]。其理论思想和实践模式在教育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有较高的探讨价值,本文旨在做一些探讨,为计算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上的应用类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表明: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可归结为课堂上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引导提升成涵盖设计视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课余又注重培养学生在设计知识上的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形成专业素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贯穿在整个计算机设计类的课程教学体系中。

(一)情感体验

主要指计算机设计类的学生在开设专业课程之前“先入式”的对已有的好的设计作品及设计要素(线条、平面、空间)、环境、美术作品、图片以及作品与用户的交互性等感受体验和美学认知的心理倾向的积累,在与这些事物经常性的接触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色彩、线条、平面、空间感、质感、构图、作品效果的愉悦性等建立起简单而朴素的认知和美学倾向,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和专业素养,培养起正确的美学表达方式对后续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在完成设计作业或参与项目中就会带有思维的活性,使作品具有灵性,而不是技法上简单地模仿和机械地实现。

(二)形象体验

主要指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对老师所教授的对象具有形体上生动的认知和形象记忆[9]。把老师讲授的各种软件操作技法与实现效果对照,把电脑影像效果与真实客观对象的仿真差距对照,这样对知识点的接受就不会落入空洞的表述和抽象的记忆,与教师课堂讲授的结合,大大突破有限学时的限制,利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鲜活的知识点的积累记忆,形成学生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利于作品设计实践活动中独立的创新思维的激发,而不是盲目地模仿。

(三)思维体验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而是采取案例教学、组织讨论等方式,从学生们所熟知的生活例子中引导学生们思考、讨论[10]。在教学过程中,把思维发散开,然后逐个分析各种情况和方案,把思维聚合起来,筛选出优化的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升出需要讲授的知识原理,以学生的知识认知为起点往上提升的教学方法取代以老师的经验认知往下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整个分析的过程,学生容易吸收结论,知识点记得活,能主动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平面设计、网页设计、3D建模设计、课件制作等课程中根据不同需要做案例教学、分组调查、分组讨论等教学设计。

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计算机设计类的实践技能需要和设计的理论知识结合较紧密,在进行专业实践训练时,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反复参与到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环境中,在实践―总结―辅导―再实践的环节中反复进行,找到自己实践的心理体验,帮助他们总结出实践技能的认知,提升实践技能背后的专业知识理论。实践技能的熟练掌握需要和理论功底的积累结合起来,要避免“理论熟,实践生”或“理论浅,实践熟”的两种错误倾向[11]。

二、体验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全覆盖所有计算机设计类课程,探索以形象思维认知引导切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从体验的环境设计入手营造教学气氛[12-16]。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多采取互动的,分析型的教学,课堂的图片展示、视频教学、网络教学要与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增加作品案例分析、作业讲授的学时,揉和情感体验和思维体验于教学气氛中。在提出每一种技法、思路或方案时,要重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交流,注意引导讨论情感体验,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美学思想,或做方案时具有人性化的思考,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又要注意逻辑思维的条理、层次,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形式可融合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野外认知等多种形式进行,在效果表现力与技法实现上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找到技法的自我感受,探索含实践技能测试、作品评比、实习考核、口试等多种考核办法的考核机制。

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一方面,积极在每一门课程中抽出一定比重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课程特点相近的教师组合或衔接,制定专门的训练教学计划,分年级分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强化基础训练(电脑技能测试),分方向交叉训练,延伸强化综合训练(带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实践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技法体验和操作实践的体验,小班分组进行,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学生交流经验和接受辅导的机会,注意课堂与课后的结合,布置一些项目性的课后作业给学生去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学校,面向社会的技能训练,与多家广告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网页设计公司等合作,积极建设集社会服务与专业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可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积极探索校外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帮助学生对未来职业角色和职业环境进行职业体验,是专业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上的积极育人的实践行径,每个实习基地的实训内容与对应的课程匹配,集中在某个专项的技能训练上。

三、体验式教学在第二课堂建设上的应用

单凭课堂教学进行专业训练是不够的,也不符合“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人类认知实践过程的反复渐进的要求,需要把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起来组织好第二课堂,开发出专业训练的潜在课程[16]。可通过开放管理计算机房、整合教学资源、组建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培训的一个学生的专业学习型的团队等举措来加强,集专业书籍阅览、专业资料收集、组织专业比赛、社会实习等功能于一身,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营造课余专业学习氛围,适时举办专项技能提高的辅导班,帮助那些在课余时间有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愿望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授课学生的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对专业的正规课程不能触及到的深度和答疑辅导进行补充,辅导了很多专业基础弱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同时也辅导了一些有志于在设计类领域就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培训。

四、体验式教学在专业文化建设上的应用

除了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需要体验式的教学之外,计算机设计类的师生在专业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也需要加强“育人体验”和“职业自信心体验”[8,17-19],我们借鉴企业文化的建设思想,从教师和学生两条线入手,整合专业课程教学、第二课堂训练和校园文化等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教学与育人的职业认知感,引导学生复合型人才的成才模式,营造激励学生们热情参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专业学习氛围;通过鼓励教师组织学生专业训练、作品评比、参加设计比赛等活动延伸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专业学习资料,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通过建立作品展室、到企业项目实习等举措,活跃专业气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认知感,提升学习热情和专业自信心,综合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设计类教学体系中的系统化应用,需要情感体验、形象体验、思维体验、技法体验及操作实践体验以及职场体验五种类型的有机结合,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比传统的“灌”式教育更符合计算机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可提高专业的整体教学效果,促进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同时,也要看到,这需要在整个教学体系上加大改革力度,给予更大的软硬件上的投入,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也要求各位任课教师具更高的教学热情和事业心,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形式,丰富教案。

参考文献:

[1]王礼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2-22.

[2]祝朝映.五段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9):98-99.

[3]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李海滨.体验式教学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创新教育2011,(31):181-1,82.

[5]刘爽.体验式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1):93-94.

[6]周觅.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演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14(5):66-68.

[7]王志红.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6,(4).

[8]梁东.以就业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实证研究[J].长江论坛,2011,111(6):86.

[9]费娜,原英.生态体验式教学在妇产科课堂中的应用[J].教学探讨,2011,29(20):94-95.

[10]史燕.论体验式教学理念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3):266-267.

[11]王洪亮,王丙丽.体验式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173.

[12]周觅.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演讲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4):66-67.

[13]陈丽丽.创设体验式教学环境的尝试[J].新校园,2011,(8):178.

[14]朱浩亮.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9):186

[15]顾俊锋.美术学科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组织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6):234.

[16]胡忠艳.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分析[J].文学教育,2011,(8):150.

[17]刘爽.体验式教学在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10):93.

[18]李松,夏维奇“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6):140-141.

[19]丈军,贾立敏.体验式教学在《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201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