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历史文化考察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
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驱车驶入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南边陲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核桃林,它像一块块绿玉点缀着山乡,那万绿丛中的点点白瓦房则风吹树摇中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山峦叠翠的绿色宝地。漾濞彝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土地广袤,山川秀美,资源富集,她以“中国核桃之乡”、“核桃城”、“核桃生态园”、“核桃村”、“全国核桃质量第一”、“全国县级核桃人均占有量第一”著称于世。涛涛不息的漾濞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10.53万彝族为主体的各族儿女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11个乡镇(4镇7乡65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星星点点散落在这崇山峻岭、河流如织、阡陌纵横的1957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核桃的故乡,在漾濞江畔,我爱你漾濞,核桃的故乡----”这是一首在漾濞境内普遍传唱的民歌。核桃,古称胡桃,西晋张华在其《博物志》中称:“张骞出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近代的《中国果树分类学》亦从其说:“我国普遍栽培的核桃,原产于南部和亚洲西部。大约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把核桃引入我国。因此,有胡桃之名。”1980年科技工作者在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现一段核桃阴沉木,经中科院化验表明,这段核桃木距今已3325 75年,即生长于公元前1375 75年之间。距此可确定,漾濞核桃已有35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上漾濞荣获“全国核桃质量第一”、“全国县级核桃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20xx年被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授予为“国家美国山核桃种植示范推广基地”。目前,漾濞大泡核桃已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核桃成了漾濞的一大传统支柱产业,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了42.09万亩,农民人均达39株,年产核桃8124万公斤,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达936元,核桃成了当地彝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今,漾濞已建成万亩核桃生态园一块、千亩以上核桃连片5块、百亩以上核桃连片102块,这些连片核桃自然形成了核桃村、核桃箐、核桃沟、核桃坡,成了当地一个个令人向往的模范核桃生态自然景观。金秋时节,是核桃成熟的季节,也是当地彝民们最忙碌的季节,亦是彝县人民充满希望和辉煌的季节。一树树长得又圆又大的累累核桃,一团团、一串串地缀满枝,裂嘴笑欢彝民们收打,每当此时,彝族男女老少在欢歌笑语中,起早摸黑,男人们吼着山歌,拎着长竹杆,爬上缀满核桃果的核桃树,“刷”下雨点般的“金果果”;女人们应着山歌,背起竹篮,拾起一年的希望。在彝族山寨,稼植核桃、收打核桃、烘晒核桃果、交易核桃、核桃初级加工是彝族同胞们一年里的主要活计。近年,漾濞县核桃种植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私营企业的大发展。目前,全县私营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大大小小共有126户,其中年加工核桃量在500吨以上的有12户,就核桃初级加工一项,每年均可解决1.5万人左右约5个月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年实现540多万元的城乡劳动经济收入。与此同时,漾濞还与省内外60多户客商结为核桃贸易伙伴,并形成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核桃收购加工贸易集散地,全县年实现非公制经济收入达16270万元,占GDP的61.6。借助核桃产业的发展势头,漾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外商参与核桃种植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同时,先后创办了漾濞团山核桃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伊斯兰侨茂核桃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大理漾濞核桃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企业所生产的“傻哥牌”系列核桃食品、琥珀核桃、密香核桃、袋装薄壳核桃、漾濞核桃乳等核桃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如今,漾濞核桃产业迅速发展,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核桃为四大干果之首,其全身都有是宝,核桃仁甘美可口,营养丰富,据测,1公斤核桃仁所含营养,相当于9公斤牛奶、5公斤鸡蛋,称为“营玉库”;核桃又称为“木本油料之王”,出油率高达70,核桃油既是高级食用油,又是高级工业用油;核桃仁、外果及枝叶均可入药;核桃树其木材坚硬,韧性好,耐冲击,花纹美观,不翘不裂,是上等的木制材料;核桃植株枝叶繁茂,树冠如巨伞张天,果实翠绿可爱,因而又是优良绿色化树种。核桃树成了彝县人民的“摇钱树”。点苍山之西的漾濞彝族自治县,彝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尤为突出、内容丰富,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传统的“火把节”、独特的“二月八”赶庙会、商贾如云的“二月十九街”、“漾濞核桃产品交易会”等,有热情奔放的彝族“打歌”、美丽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婚丧习俗等,构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站在县城遥看魏魏苍山,似见突兀之处绽开一道缝隙,形同巨大的石门,这就是当地著名的旅游胜地“石门关”,其集雄、险、奇、秀、幽于一身,那里有山的险峻美、有石的奇特美、有水的隽秀美、有花的芬芳美、有云的朦胧美、更有风土人情美,在“关内”你看到是梦幻般的迭水瀑布、神奇般的自然雕塑、天堂般的生态峡谷,走出来,你已是苍山神秘的客人了。
[1]
在百度搜索:考察报告:核桃之乡—漾濞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关键词] 连城; 鲁土司 ;祖源;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鲁土司研究近几年以来随着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谢继胜的调查一步一步的深入,特别是壁画的研究对艺术以及宗教的研究一步一步的深入,但同时在许多方面研究不深。在祖源祖属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出结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的后裔,在婚姻研究方面,寥寥无几,研究以李土司、祁土司的联姻为主谈及政治联姻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制度方面研究也大多只能以西北土司来以大见小,鲁土司家族以军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世代驻守边疆,尽忠职守,作为边疆一域的“土皇帝”来割据一域,作为一个内部独立的集团,在经济、文化上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圈,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或研究不深,或未涉及,随着史料的整理,鲁土司的研究领域空间很大。
一、两军对垒搞辩论
就某一历史事件,展开自由辩论,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历史教学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讲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建立”(即第二子目“海内为郡县”)时,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时,我设计了一场模拟朝议制度的方式展开辩论,请学生扮演当时持两种不同意见的代表,王绾和李斯。在辩论中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并指出二者最主要的差别。设计意图:突出皇权至上。我引入了秦始皇的观点:“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候王,赖宗庙,天下初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用多媒体打出)。正是由于秦始皇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最后介绍秦朝郡县制的基本设置和意义。
二、身临其境回往昔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历史教材及历史知识的特点为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时空的倒置,历史的进程等,都可以通过语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诚投人,实物、图片、模型等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微机软件的进入课堂,使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有了可能。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就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手段,我们可对该课进行如下设置,将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进入古代希腊,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围绕该课的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安排如下行程。
行程一:惊鸿一瞥鸟瞰古希腊(自然环境)。
[引导提问]首先进入第一行程:你们看到了希腊是什么样子的?并总结特征。
[引导提问]希腊这种地理环境对它的发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学生讨论两分钟。
[总结]写出我们的第一份总结报告。(总结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写出其影响)
行程二:身临其境考察古城邦(社会环境)。
[探究过程]展示城邦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总结]来做出第二份考察报告(总结古希腊城邦的含义,特征及影响)。
行程三:入乡随俗接触古公民(人文环境)。
[合作探究]走进公民家里,出现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
[总结]完成我们的第三个考察报告(总结希腊公民的含义,权利,以及基本的素质)。
三、课堂插曲演历史剧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可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在历史剧直观的形象下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亲近和切身感知,对这段历史也就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和乐趣,创设了浓重的思辩氛围,从而让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争辩气息。这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进入话题,达成了初步情感体验。
四、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融入生活
课程改革的实施,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仍然没有突破“读问讲练”这种模式。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形式,效果不错:1.组织学生搜集相关故事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如三国演义的故事、拿破仑的故事等。2.知识接龙,如中国古代史出现的成语。3.师生相互问难、单元历史知识擂台赛、学生自拟试题。4.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5.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或让学生就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办一份小报;模拟记者撰写历史新闻。6.推荐学生阅读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展示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7.组织学生按班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培养他们丰富历史文化常识的思想意识。
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乐天溪镇社会管理创新调查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加强宜昌城市管理——关于赴无锡、新乡、洛阳市学习城市管理经验的考察报告
《三峡论坛》“三峡发展论坛”专栏征稿启事
三峡水库水环境保护创新研究
基于移民安稳致富的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
三峡工程网络调查问卷文化学分析
历史文化遗迹在建成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中的地位
“且兰”地考论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困境及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
《土家族大辞典》编纂工作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在三峡大学举行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基于恩施州与湖北省的对比分析
依托动漫产业 保护和开发旅游目的地民间传说
对创建宜昌国际水电旅游名城的认识和思考
黄柏权教授申报的《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调查研究》获国家民委批准立项
龙麻布努语语音系统
《宋书》概数词的称数法研究
穆时英:上海都市文学的真正书写者
《洪疫之年》中的女性叙事技巧
世界银行移民政策高级顾问、著名社会学家迈克尔·塞尼(Michael Cernea)教授来访我校
主动融入宜昌都市圈 加快推进宜昌长阳一体化
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的宜都经验
湘西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略谈唐代中国移民活动的类型
少数民族水库移民生计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演变与调适——基于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罗甸县的调查
白鹤滩水电站跑马乡移民人口调查报告
西南少数民族水电移民文化保护与发展述论
《三峡论坛》征稿启事
Induced Earthquake Monitoring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试析三峡水库管理的五大特点
屈原与20世纪初小说的叙事伦理——以《老残游记》为例
记南台湾府城奉祀爱国诗人屈原之庙宇
论宜昌在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夷“尊鸟”与荆楚“崇凤”比较研究
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参与国家民委组织的武陵民族地区城镇化问题调研
“第二届湖北青年学者论坛”学术会议综述
略论清代对贵州苗疆“生界”的经营及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寺庙的复兴——浙中H村将军庙的个案研究
乌江流域阳戏的传承与研究
《三峡通史》编撰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何伟军教授一行赴恩施小茅坡营村进行田野调查
发展品牌经济 建设品牌城市
《三峡论坛》“三峡发展论坛”专栏征稿启事
主持人语
“山寨”的文本解析与当代媒介表意
存在的叙述与叙述的存在——论林白小说叙述的存在性转向
麦克尤恩《水泥花园》中的不可靠叙述
主持人语
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实物指标调查问题探讨
关于三峡库区忠县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
开县移民安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研究
三峡后续工作时期宜昌市三峡移民安稳致富长效机制研究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践与思考——以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
屈原与中国诸文化
宜昌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屈原和王昭君为例
浅谈湖北省旅游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
旅游者摄影行为及对旅游地形象的表征研究——以凤凰古城旅游者为例
本文是笔者“华夏创世之谜”的系列之三。前两篇刊于《贵州文史丛刊》,题目是《千古文明开涿鹿》和《蚩尤和良渚文化》。本篇就良渚玉文化的神秘性试作破解,目的在于展现蚩尤族所开创的玉文化对华夏创世的不朽功绩,并揭示良渚玉文化为商周吸收并与红山玉文化相融合而形成汉文化的主流;同时被其后裔苗族直接传承,世代不绝。
一方巧美石 敲开古国门
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大变化,当是社会的变革。因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二者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手工业的发达不仅为制玉业,也为农业提供改进了的技术力量,农业的丰收又给手工业以生活保障。按《文明史》的考察,这时的“手工业技术已非常发达”,而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从余杭出土的大量玉器及其工艺的精湛来看,得有专业的玉工,才能做到。手工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以及玉工的专业制作,也就不可能再兼顾农业,而与之分离了。
按摩尔根之说,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为始点”,恩格斯认同此说,觉得不够,又加了一句:“随着劳动分工与生产领域扩大,出现真正工业与艺术的时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良渚玉文化时代,虽然还没有发明和使用文字,但已出现劳动分工,生产领域正在扩大,又有了无愧于艺术品称号的玉器,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说,良渚玉文化时代的出现,将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即如《文明史》在“良渚文化”一节的结语中所说:“良渚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已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
《文明史》在说这番话的时候(20世纪90年代),良渚古城遗址还深藏地下。待到进入21世纪,良渚古城惊现于世之时(2007年6月),蚩尤族人就不仅“接近文明社会的门槛”,甚而举步跨入“文明社会”的大门了。前面已经提到,“良渚古城”的重现,见证“良渚古国”的存在,而国家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有国家必然要有城市。“良渚古城”,亦即“良渚古国”的国都。这个“国都”位于浙江余杭县境以莫角山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带上的玉器最集中,数量最多,品种最齐全,制作最精美,蕴含最丰富。可以说,“良渚古城”是用玉镶嵌起来的。这座玉镶城,也无愧于“精美绝伦”的称誉。
拥有如此“精美绝伦”之玉的国,岂不就是“美玉之国”了么?这样一个以玉称奇之国,华夏大地,首屈一指,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个。
近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一件玉璧,璧面琢有两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尚未成形。蚩尤族因为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记述,一直沿用汉字。汉字发明之初,曾将“玉”字写作“王”,甲骨文作《说文》释“王”之义曰:“王者,天下所归往也”。并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王”又与“玉”同。《周礼·天官·九嫔》“赞玉 ”汉郑玄注:“故书玉为王,杜子春读为玉。”可见古时人们是王、玉不分的。能将天、地、人参通者就是王。即“天下所归往”之人。蚩尤为九黎之君,当然就是其族所归往的王,亦即良渚国的国王。
蚩尤族统领之国,拥有如此精美绝伦的宝玉,可见这位国王又与玉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王与玉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国家的出现,乃是文明时代的重要因素。这无异于说,良渚国的文明大门,是蚩尤族人用一方美石敲开的。
王者之器 国之瑰宝
琮王和钺王,不仅是其造型和纹饰的“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其在良渚国中的王者地位。这两件玉王同时出土于1号墓中,可见这位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同时又在11号墓中,发现了一起集中堆放的玉璧、龙首圆盘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5号墓还发现,后复原为由冠饰、钺身、端式组合,及木质柄部镶嵌玉粒的重器,即一件完整的玉钺。而这三座墓都集中在反山墓群里。
北桥遗址群编号⑴瑶山,不仅出土大量玉器,还发现祭坛遗址,在山丘上用堆土筑成,共三重。整个祭坛边壁整齐,转角方正,布局规范,系精心设计认真施工建成的。祭坛范围还发现12座墓,看起来像是由墓葬与祭坛合一的特殊建筑。
又在反山东南附近的莫角山,发现一座人工堆筑的大土墩,系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认为是良渚时期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遗址。
《考察报告》结语说:“反山墓地的科学发现,为研究良渚文化社会性质,提供了最重要的珍贵资料。
这份《考察报告》所记的内容,止于1993年(1995年由《东南文化》第2期刊载)。至2007年,浙江又传来惊人的消息,考古工作者复在余杭县瓶窑镇发现了古城遗址,位置正好在以莫角山为中心的地区,面积达290万平方米。为迄今华夏发现的最大古城(见《贵阳晚报》2007年12月1日《今日视点》版“中华第一古城”惊现浙江良渚)
在余杭遗址分布的文化区域,东以最初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西以莫角山和反山遗址,北以瑶山遗址各为一点,用直线连接,正好成一三角形,而今的宁杭公路即其底边。也就是说,余杭地区的良渚文化分布在今宁杭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带。古城在西端,祭坛在最北的三角顶上。这里就是昔日蚩尤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考察报告》在结语中,引苏秉琦的话说中国文明史的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的话,并将“浙江余杭发现的良渚方国的礼仪建筑和祭坛墓地”与“红山古国的坛庙冢”相比拟,认为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实物见证。
余杭地区所出土的玉器,仅是良渚文化区即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局部。良渚文化号称“三大板块”,即太湖地区文化、宁绍地区文化及宁镇地区文化,而良渚(余杭)文化在太湖地区文化中所占的面积就这么个小三角。但因其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化程度最发达,先期出现的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玉器数量不多,却是源头,与余杭玉文化形成一个承先启后的玉文化系统,而余杭玉文化则是统领全局的纲。而以余杭玉文化为纲的良渚玉文化系统,正好与其统治中心,即“国都”相适应。
作为良渚国见证的实物,比比皆是。而首当其冲的,应为玉琮王和玉钺王。除了反山5号墓出土一件,琮王与钺王,瑶山大墓群又出土与之近似的一件。旁边还有祭坛,被认定为男觋女巫专用墓地。在良渚玉器的30多个品种中,最具代表性,堪称典型器。从1号墓陪葬的玉器既有琮王又有钺王来判断,其墓主人当是其国的王者。
反山墓群10号墓随葬的是玉璜、龙首圆牌形玉饰、玉鱼等特殊玉器;11号墓发现集中堆放的玉璧。按考古界称良渚玉文化的琮和钺,都具有权威性,而琮王和钺王,当是最高的权威。可见拥有“二王”的1号墓在反山墓群中居于主体地位,其次是拥有一件玉钺的5号墓,以及10号墓和11号墓。正如《考察报告》所说,其墓群“排列布局规整有序,有一定的总体格局”。
琮王纹饰图案为“神面纹”,即“神徽”。按《说文》对“灵”的释义:“灵,巫以玉事神”。也就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王,亦充当巫师,巫以玉事神。亦即对自然的崇拜。将自然界的鸟和兽的形象,及人的形象,幻化为神,而供奉之。
而作为一族和一国的最高统帅,其权力就是统筹全族和全国的生产生活,对外交往,一旦发生战争,即为最高统帅指挥作战。这时的“神面纹”,其形象也就成为“族徽”了。
至于钺王,其上琢的是简化兽面纹。《古玉之美》经过对良渚玉钺的考察,认为:“整个钺身加工精致,无使用痕迹,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仪仗器。
仪仗器,虽与“神徽”、“族徽”不尽相同,但亦关系一国的威仪,非同一般。与琮王一样,都应尊其为王者之器,国之瑰宝。
这位王者是谁?不就是1号墓的墓主人么?这位王者,在这座具有总体格局的国都里,既是国王又是巫师,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率领全族在长江下游广大地区,创建了声振寰宇的良渚文化。
1号墓主人作为良渚国的国王,既已寿终正寝,怎么蚩尤还在活着?原来说蚩尤为族称而非人名,在这里得到了证实。一位国王逝世了,又有继承者,其接替的国王亦为九黎族人,其君仍称蚩尤。已逝的国王因无文字记载,只留下一个考古文化符号:“1号墓主”。而九黎之君仍称蚩尤。
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良渚文化1号墓主已长眠九泉,可是,并不因为他的寿终正寝,而使其所创建的文化从此断裂。
《文明史》在对良渚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后,有一段结语说:“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兽面纹形象以及各种玉制礼器如琮、璧等,很可能为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
可是,中国历史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帝始祖——殷商文字——周的礼制——秦的统一——汉的兴盛。这是贯穿在中华文明史,亦即汉文化史上的一条主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正宗。历史留给国人的记忆,都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但有缺环。而今良渚文化的发现,并已为商、周所吸收,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物品,那缺环就给补上了。
《文明史》所说为商、周吸收的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礼器”,其中有玉制的琮、璧等。而琮和璧,乃是良渚玉文化中的典型器。商、周属于青铜时代,以铜器为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但亦有玉器。其器型也有琮和璧;周代不仅有玉琮和玉璧,甚且将琮和璧作为礼仪的重器。
良渚玉琮的典型器为方柱圆孔形,玉璧的典型器为块状圆形圆孔,商、周常见的玉琮和玉璧,其造型,与良渚玉器的琮和璧,是一致的;在用途上,商、周和良渚时期也都是用作礼器。而在时间上,良渚先出,当是源;商周继后,应为流。可见二者之间,有着承先启后的渊源关系。没有良渚玉文化开创在先,也就没有商周的后继传承。
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并非原样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蚩尤族是重琮轻璧的,到了商、周却反过来,重璧,并将其与琮并列而且排在首位。《周礼·春官·大宗伯》规定:“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文》对玉的释义为:“石之美者,有玉德”。孔老夫子又言道:“君子以玉比于德”,复将玉提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而成为国人的道德规范,商周将良渚玉文化的吸收,遂纳入华夏并与红山文化融汇成汉文化的巨流,并形成制度,世代传承。
王既不再 铸金铸银
商周对良渚文化的传承,是为分流,即融入汉文化的一支。蚩尤虽然败在黄帝的手下,但其雄风犹存。
蚩尤后裔苗族,虽经尧、舜、禹等历代王朝多次征讨,而流落西南(以下以清水江流域为例),成为弱势族体,仍不甘示弱,复振作精神,重新安居立业。由于元气大伤,王既不再,只能铸金铸银。王,一字双关。既指九黎之君,又为玉之古称。蚩尤又已作古,仙化归天(大自然)。清水江流域杉林覆盖,已无玉可寻。《苗族古歌》口传族史,有“运金运银”一章,说的是苗族祖先将如蛋的天和地撑开以后,还不稳固,又用金子和银子铸造12根金柱和银柱,将天支撑牢固。又用金子铸造金太阳,用银子铸造银月亮,于是白天有太阳照射,夜晚有月亮放光。人类才过上安详的生活。
苗族口传史,是经过洪水泛滥、逃难来到黔中大地以后,回忆古时候,并将现实与往古相比照而重现的印象。古与今交错杂糅,往古的记忆比较模糊,而现实则清晰如镜,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考古工作报告称,良渚古玉使用的透闪石是就地取材。《苗族古歌》在回忆“运金运银”的时候,是从东方将金和银运到西方来的。东方即苗族原先的想象,西方是现今的新居。说明新居的黔中不产金和银。而祖先蚩尤在东方创世时,并未出现金和银,只有石和玉。或者经历“夏禹宇宙期”的大难和“涿鹿大战”的打击,其后裔的记忆里已经淡忘了祖先蚩尤曾经制造过石器和玉器,或者把金和银当成了石和玉,而将其留在口传的古歌里了。
不管怎么说,苗族来到黔中以后,确乎铸金铸银,亦如蚩尤之在长江磨石琢玉,或者说,用金和银取代了石和玉。按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由石器而铜器而铁器,也是顺乎时代潮流的。从中不难发现其与良渚文化不无承续关系。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具和玉器,其后裔苗族在清水江流域运用熟练的手工业铸造农耕工具和银器。两地之所作,虽然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生活之所需,只是其所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罢了。而苗族所造之器,既可在良渚文化中找到其对应的痕迹,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清水江一带,苗族铁匠炉火焰常青,其所打造的斧头、柴刀之类的工具,不仅在器型上与良渚文化的石斧、石刀相仿,而且更加锋利。这难免没有巧合的成分。但作为蚩尤后裔之作,称其为异地的传承和发展,则非言过其实。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清咸同年间,朝廷用兵强化苗疆(清水江流域苗族聚居区)的时候,苗族不甘屈从,于是拿起自制的斧头、镰刀,以及撵山的火药枪奋起反抗,与清军厮杀,再现蚩尤当年在涿鹿大战中的“兵主”、“战神”雄风,恍若蚩尤再世。
苗族还有一件宝,就是铜鼓。传说是由釜演变而来的。先是在征战中作为激励苗军奋勇拼搏的鼓点,平常又成为乐器,并与芦笙配合,给祭祀和娱乐助兴。
至于银器,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相比对,那就犹如同一母系脱胎出来的异质(材)作品。
据杨正文著《苗族服饰》(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的考察,“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女盛装,银饰成为必不可少的配件。苗族银饰不论从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上讲,在中国服饰中也是十分突出的。”并以黔东南“革一式”为例,举其要者为:头部装饰有簪子、银角、银冠、耳坠、耳环,胸部银饰有麻花项圈(扭丝项圈)2只,戒指项圈1只,压丝项圈(浅泡)1只,扁平雕龙银围披(勋泡)1只,银链1条,雕花压领1个;衣饰银片60片;手部银饰有六方手镯、竹节手镯、扁手镯、四方戒指、空心戒指、空心雕花手镯、马鞍(形)戒指等,全身银饰重达300余两。而“施洞式”银饰,全套总计竟达30件。这与良渚文化玉器30多个品种相比,也不相上下。
如果说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多是男子所佩戴,那么,黔中苗族服饰几乎皆为女子所享有,故而在造型上各有特色。但苗族妇女所戴的银冠,其造型与良渚文化象征权威的琮王神面纹却出奇地相似。琮王神人所戴的羽冠,按《古玉之美》的描绘称:“羽冠由22组作放射状的羽翎组成”,而清水江苗姑们戴的银冠,也是羽状放射纹装饰,只是苗族用的是18条银片组成。如此巧合,难道是偶然的么?两相对应,其在艺术上岂不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功能各有不同罢了。良渚文化琮王为其族的礼器,由部落联盟首领拥有,苗族银冠则为女子们的盛装饰品。而羽翎都是以鸟羽为其摹本,始祖蚩尤创立于先,苗族传承在后,说明其后裔并未忘记其始祖蚩尤是崇拜鸟的氏族。
如果可以说银饰是良渚玉的异质作品,那么,服装似乎也应有其源头。良渚遗址发现丝织品和麻织品,却不见服装遗物,可能坟墓埋藏的时间久远,已经朽毁无存。但可以肯定的是,蚩尤族人在良渚文化时代,是穿着丝或麻制作的服装的。只是不知其样式罢了。也许在苗族的服装上留下了些许当年蚩尤族穿着的影子,以其微妙而不为人所察见。但从苗族服装所绣的纹饰,可以找到与良渚文化玉形相类比的图案。如苗族挑花图案上的鱼纹,而良渚玉器中有一件玉鱼,前者是绣在布上的,后者是玉琢成的,尽管其载体有所不同,纹饰繁简各异,但二者都是以鱼为摹本的仿生作品。仅从仿生这一点来说,也是蚩尤首创于先,苗族追随于后。玉鱼造型简朴,略显古风;而苗族挑花,则以精细巧作胜出。
良渚文化时代,蚩尤族以玉事神,而清水江无玉可用,苗族祭祖以牛为牺牲,俗称“吃牯脏”。每13年轮回一次,极为神圣庄严。也有以鱼为牺牲的,为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但因杀牛耗费太大,有的地方改为“芦笙会”,每年一次,于春季举行。无论杀牛祭祖,抑或芦笙会,其仪式,都要以“笙歌鼓舞”助兴。而芦笙会,则以吹笙踩鼓为主题。男的吹笙,女的伴舞。伴舞之女,身着盛装,是芦笙塘中最为耀眼的星星。
一场芦笙会,汇集一个族支的族人于一塘。每一家的成年妇女,都要将自己所有好的服装和银饰佩戴于身,一个个跟随芦笙手,踩着鼓声的点子慢步起舞。银光闪烁,花团锦簇,响铃叮当,犹如天女下凡。由于族支不同,起落的时间有异,整个清水江流域春风荡漾之时,此伏彼起,随处都是笙歌鼓舞,一派闹春的气象,红红火火。
关键词:清溪古镇;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建筑装饰
前言
犍为清溪镇已申报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相对于四川其他古镇的空间结构形态,犍为清溪古镇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出一方山水的孕育,更体现出不同的古镇所承载的不同的文化元素。历史上,这里一直是西南边陲的重要驿站,是古代茶马古道与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繁华已逝,但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当时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犹存,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化遗存。
1犍为清溪古镇的地理位置与现状
清溪古镇位于四川省犍为县县城西南10公里处马边河畔,北距乐山60公里、成都180公里。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溪古为蛮夷之地,自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清溪已成为人口聚居地,民居建筑不断扩展。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正式置镇,名为惩非镇。宋元明三代作为犍为县县治所在地共360年,同时城池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更名清溪镇至今。
自西汉初成为人口聚居地至今,犍为清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唐永徽元年置惩非镇至今,犍为清溪已是1357年的历史。两千多年中清溪镇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在近现代进程中,曾经忽视了历史遗产的保护,部分历史建筑、街区遭到破坏,部分建筑经历了几番改造扩建,幸所增新区大部分在原旧城的北部,而古镇仍保留着大量的传统街巷特色的街区和传统的建筑风貌,在街巷和建筑的名称、肌理及历史功能上有鲜明特色。
2街巷格局
犍为清溪古镇依马边河河岸而建,整个镇的边际线像是一把张开的弓,马边河绕过马蹄形的犀牛沱流至这座古镇,整座城池建在冲积平坝上,地势平坦,因而街道的平面布局比较规整。据《清溪镇志》记载,清末时清溪镇已有街道24条,幅员面积0.48平方公里,街面多为青石板,房屋多为木结构,兼有砖木结构,沿河均为吊脚楼,河街和新正二街等主要街道均为亮一柱式的凉厅街。民国期间将主要街道的亮一柱全部拆除,将原3米宽的街道拓为6米宽,青石板路面改筑为“三合土”路面。现今基本保存了清溪古镇两横八纵的原有主要街道的格局,它们也是迄今保留的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另外在临河街道的适当位置有巷道通向河边设有码头。
3建筑的形式及特征
3.1住宅类建筑
犍为清溪古镇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大量的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均为青一色的小青瓦,构成了深灰色的主色调。古镇的民居各个朝代都有,如位于建华街的向家院,该住宅坐北朝南,木质抬梁穿斗结构,横梁重叠,云凳支撑,梁柱用材硕大,均为楠木,整个房屋低矮,屋面为小青瓦,门厅两侧青砖围墙,砖已风化剥蚀,具有宋代建筑特征。还有近代几处中西结合的建筑,如“愚庐”、“智园”。
在建筑的用材上多为就地取材,木、竹、泥、石相结合,墙壁多数为木板,也有部分为青砖空心墙,还有部分为竹壁糊泥墙,少数为纯土墙。住宅建筑的形制多为四合院落,由门厅、正厅、左右厢房和天井构成,在天井的四角均有排水设施,称为四水归一,有的住宅为二进式、三进式,呈现为多个天井。民居均用条石筑台基,青石板材铺天井,木质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单檐悬山式小青瓦屋面。
3.2商业类建筑
临街的民居往往兼作商铺,形成前店后住的格局,主要街区几乎全部如此,商住两用的多为一楼一底,下店上住。临街民居商铺相连成片,构成商业街区,是带着古镇印记的标志性建筑。
屋面的造型均为两面坡,而且出檐宽。尤其是在当年的主要街道上的“亮一柱”出檐,既能遮阳又能避雨,形成了典型的“凉厅街”,使整个商贸活动在烈日或暴雨下都能正常进行。另外这种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布局,既具有居住功能,又具有生产、经营等多种功能,有效地安排了生活空间和商业空间,既有利于经商,又有效隔离了街道上的吵闹,保证了居室的安静,几进式庭院尤为如此。
3.1会馆类建筑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人口流动增快,尤其是在因其祖籍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异乡人聚集的同乡聚会场所和工商业协商议事的机构――会馆。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湖广人口涌向四川,在当时商业行会较为集中的清溪镇也不例外。
这个镇上的“九宫”,就是他们各自的会馆。如湖南的会馆叫禹王宫,广东的会馆叫南华宫,福建的会馆叫天后宫,陕西的会馆叫三圣宫,贵州的会馆叫荣禄宫等等。宫之众多,说明移民之多,祖籍各异,因此这些会馆的建筑形制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这些会馆的构架多为抬梁式结构,外墙立面造型多是飞檐翘角,墙壁则是青砖空心墙,有些青砖还是专门烧制,砖上不仅刻有该建筑名称,有的还刻有捐款数目和姓名,如南华宫。在平面布局上讲究对称中又有变化,在空间序列上形成逐渐递进的层次关系。
3.2宗祠类建筑
宗祠建筑是一种礼制建筑,执“家礼”之处,也即家庙[1],此类建筑规模尺度比住宅大,比会馆小,通常也采用四合院落式,前为大门,中为祖堂,后为寝栖神灵,两侧为食宿厢房。这些民居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黄家坡的黄氏民居,最早的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称为老房子,之后又建大房子,新房子,规模越来越大,房子越修越高,格局也越来越壮观,这不仅见证了黄氏家族的发家史,也见证了犍为清溪古镇经济繁荣发展的轨迹。
4建筑装饰
犍为清溪古镇建筑的装饰艺术的工艺通常包括木石砖“三雕”、灰陶泥“三塑”、“瓷贴”和油漆彩画等诸项。这些装饰的题材和内容广泛,有福禄寿喜字样、吉祥如意图案、历史故事、戏剧人物、花草动物等。大多是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中华传统的文化精神。
木石砖“三雕”的的手法种类很多,如浅浮雕、深浮雕、透雕、镂空雕等,这些技法的工艺要求较高,如在在门窗、撑弓上雕刻镂空文字或深浮雕为龙凤花鸟虫鱼瑞兽图案,或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等。“智园”门墙顶上白菜的石雕又寓意着传统文化的“清白传家”。灰陶泥“三塑”也是常用的传统装饰手法,如灰塑装饰常用于壁塑,在墙壁上塑出有浅浮雕一样的装饰画。“瓷贴”,采用瓷器碎片作为主要装饰材料的一种手法,亦称瓷片贴或嵌瓷,这种手法广泛用于民居的许多部位,如影壁的图案或文字的拼贴装饰上潜入各色瓷片,颜色多为青、白、蓝等,具有青花瓷裂纹的装饰风格。
5结语
古代犍为清溪的经济实力、宗族传统和文化造就了一个精美而有神韵的古镇,现代的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与现场测绘形成了各种基础资料,同时为古镇的建筑特色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清溪古镇的建筑特色,以期进一步深入了解清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探究其更具吸引力的建筑内涵。
参考文献
[1]李先逵.四川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万民等.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丛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清溪镇志.2006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青城古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38-0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学的、过度的开发利用。那么,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笔者走访山海关、平遥、凤凰、丽江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名城名镇进行了考察和比对。在这些考察对象中,成都黄龙溪古镇与榆中青城古镇比较相似,而且已有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黄龙溪古镇与青城古镇虽地隔南北,气候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古镇保护与利用关系处理上有很多借鉴意义。二者都具有千年的历史传承,古镇核心规模与居民人口数相当,且都处于市区的边缘地带,距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处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地带,周围依山傍水,都是古代重要的水运码头。古镇内遗址、遗迹丰富,“非遗”项目独具特色,整个村镇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人文遗产保护区。笔者走访黄龙溪古镇时,尚属旅游淡季,且不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但古镇的游客却是络绎不绝。经过调查,除了本地村民,游客中只有少部分随团来自外省市,大部分游客是成都市区附近居民。黄龙溪古镇的文化遗产保护较好,不但诸多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分散的遗产资源得到了整合,镇内设有博物馆、传统作坊场景、展演广场、水上民俗活动区域等,将可移动文物、民俗实物资源与“非遗”表演项目结合起来,集中展示,相得益彰。黄龙溪古镇的成功运作得益于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这一成功经验和做法对青城古镇保护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青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本体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对本体要有明确的定位。青城镇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千年历史传统的村镇,相对边缘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青城的文化遗产保存相对完好,它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遗产的核心充分体现了在北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基础之上产生的各类民俗文化,包括耕读传家、水烟经济、学而优则仕、尚武精神、城隍信仰等,整个村镇就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载体。因此,青城应定位成一个黄河流域比较典型的具有传统农业文化特征的生态文化遗产保护村镇。
青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宏观的保护规划,二是微观的保护规划。
宏观的保护规划,要坚持整体保护原则,将青城镇的整体生态人文循环系统纳入保护规划范畴,使之具有可持续性。青城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那些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还有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及其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精神价值、思想信仰、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青城的生态人文遗产。青城文化遗产分享给我们的更大价值恰恰在于让我们体验到北方黄河流域古老农业村镇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制定宏观保护规划要统筹兼顾,使青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梳理好各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培育遗产生存发展的土壤,建立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机制。
微观的保护规划,包括对古民居、古建筑、可移动文物资源、“非遗”项目的具体保护。微观保护规划的制定除了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条例外,还要根据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优化组合,例如建立各类博物馆、展览馆,复原生产、工艺场景,建立互动体验区等。对于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除进行必要的修缮外,还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使其保持协调的整体风貌。
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要建立在保护规划基础之上,不能唯经济利益是从。开发利用规划的制定也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
宏观上,对青城镇的开发利用不能破坏古镇的原貌,整体规划中的复原、复古设计要符合真实情况,不能臆造。现代服务设施的设计建设要与古镇的周边环境浑然一体,不能影响古镇的整体风貌。古镇的基础设施要完备、便利,对通行路线和人流控制的设计要合理,避免影响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
微观上,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既是古镇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古镇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不完备,就会逐渐丧失游客资源。二是景区服务。优质、贴心、便捷的服务在帮助游客体验民俗文化的同时,获得一种亲切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三是交通设计。它不仅包含村镇附近交通道路的完善,还包括对景区交通的管理。交通便利是吸引游客的基本条件,在景区内应设计便捷的电瓶车,而对外来车辆应设置专门停车场进行处置,以免破坏镇内的原生环境。四是文化设施。镇内应建立丰富的文化设施,包括博物馆、展演区、互动体验区、民俗活动区等,整合镇内遗产资源,集中展示。五是商业运营。规划设计应完善商业运营模式,设置商铺、饭店、宾馆以及反映古镇地方文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和游艺活动等,使人们在品味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入体验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商业运营要与古镇风格协调一致,商业建筑设计要与古镇传统建筑协调一致,商业产品开发要尽可能体现古镇乡土和民俗文化风格,避免视觉上有明显新旧差异。
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既要坚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也要创造条件让人们分享文化遗产的价值。现代社会,文化遗产不应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样只有面临消亡,它们需要社会不断提供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刘栋,曾红兵.青城民间艺术[J].丝绸之路,2004,(3).
[3]李全武.青城镇古建筑概述[J].丝绸之路,2009,(4).
[4]赵燕林.青城镇古民居建筑开发与保护的考察报告[J].魅力中国,2008,(4).
[5]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 论政务信息公开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面向信息公开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自助”实现途径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途径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 ESB整合政务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浅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对策 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现状 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整合研究,推进电子政务信息门户建设 信息资源公开获取的社会价值与图书馆服务 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形成动态更新的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论档案目录体系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交互融合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论政务信息资源权属及其应用 甘肃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现状与对策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设计与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1]Andrew Williams. On the release of information by governmen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9, 89(1):123-138.
[12]蒋永福.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8,(2).
[13]陈传夫,姚维保.我国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差距、障碍与政府策略建议[J].图书馆论坛,2004,(6).
[14]George Barnum. Availability, access, authenticity, and persistence: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permanent public access to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2, 19(1):37-43.
[15]丁波涛.政府信息资源商业化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9).
[16]倪明胜,李昱.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基本特征及管理模式创新[J].湖湘论坛,2009,(3).
[17]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赴芬兰、瑞典电子政务考察报告[EB/OL].[2009-12-28].beijingit.gov. cn/xxhqy/gjjl/t20061120_153266.htm.
[18]周毅.政府信息开放与开发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趋势、领域与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
[19]周毅.论政府信息增值服务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8,(1).
[20]冯国平.整合信息资源 推进纺织行业公共信息服务[N].中国工业报,2009-8-5:(B03).
[21][22]杨团.政府体制创新的有益尝试――对一个街道实行政事分开改革试点的思考[EB/OL].[2009-12-25].h
ttp://.cn/shxw/shzc/P02004042856
摘要:在一是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二是外出的写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实践。三是外出的写生考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四是关于外出写牛考察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艺术;教学;写生考察;重要
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教学中很特殊的一门课程,各个美术院校都普遍开设有此课。它把固定的室内教学搬到了校外的大千世界之中,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课,但也是较难组织的课:如组织的好,则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组织的不利则如同外出游玩,一事无成。好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都对它重视不够,感觉平常在学校里憋了那么长的时间,可出来放松放松了,于是便一路玩了下去,有的嫌远怕累,或不愿意花钱,就干脆不去。这些态度都是对此课认识不清所致,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外出的写生考察是美术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艺术源于生活,它的根深植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我们常说“作品要上去,生活要下去”,这是艺术的规律。古人也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自然为师”之说,都强调了深入生活的重要性。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主张:画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就是要学习历代大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的美术理论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一手伸向生活,就是要我们深入观察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搜集鲜活的素材,创建新的技巧,创造出自然感人的艺术作品。学校里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都较为单一,知识的获得几乎都是从课堂和书本中来,造成了他们的阅历见识都很有限,加之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更需要这门课来补充。
艺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而敏感又是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素质。艺术源于生活,但同学们平常的生活几乎是一程不变的,习惯和麻木激发不起他们的艺术冲动。走出去,换一个环境,置身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之间,去听、去看、去感受,艺术的冲动与现实的体会想结合,“寄情于山水之间”。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从教后,也曾多次带队下去,能深刻体会到学生面对大自然时的激情写感悟。记得有一次带学生刚进入山区,他们就惊呼:“老师,看见了真山真水,我们才明白画中的山石为什么要用那样的皴法。”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很难明白的。进山之后,同学们带咸菜,啃干馍,外出一画就是一天,这是艺术创作的冲动激励着他们的勤奋。回来之后学生们都自感收获颇丰,每每欣赏起自己外出所画的作品,还感激情犹在。
写生是艺术家发现自然、感悟自然、发展创造的有效途径。纵观中国所有的著名山水画家,无不是通过对自然写生获取灵感和发现大自然独特奇妙的景观,再形成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画写生逾万。艺术美的形成绝不是关在教室里空想出来的,心灵与自然的脱节,势必会造成画意的扭曲,灵感的枯竭。只有广泛的投入到生活中、大自然里,才能有“江山如画”的感受,进而艺术上表现的内容才能实富于激情。
二、外出的写生考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实践
写生是件苦差事,路途辛苦,风餐露宿不说,要把眼前的世界通过某种技巧搬到纸上成为符合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这是极其复杂的艺术思维和探索过程。我们常常手持工具对眼前的世界激动不已,可又不知所措。
回忆上学时的第一次外出写生,面对着大自然美妙的景色,简直就是“扑”上去画的,那么的激情,那么的投入。但是,由于平常课堂学习的理论较多,绘画对象也往往都是由老师设定好的,真是自己去组织画面的很少,一旦面对着形色万千的外面世界,选景、构图、取舍等等一大堆问题就摆在面前了,真是还不知从何下手。好在几张之后,便摸索出了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加之有较强的新鲜感,外出的那一段时间作品不少,内容也较生动。所以,外出写生很能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锻炼实际绘画中的综合能力。
三、外出写生考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这是一门综合课,学生们除了要有艺术知识外,还要知晓历史、地理、人文、民俗等门类。因为外出写生考察在选点上多是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些“故事”,只有了解了这些“故事”,才能真正的认识这个地方,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总是和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相联系。如果是在学校里,学生很难去主动的学习这些知识,外出的写生考察给同学们提出了这个要求,让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这就使他们学得更多更广了。
我经常带学生去黄山脚下的徽派民居村落西递、宏村,这个地方的徽派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甚至于一个庭院,一间房,或是一件器物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个故事。考察这里,要了解古徽州的历史演变,徽商的兴衰史,及其在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等方面的知识。每次从那里考察回来之后,同学们都会觉的除了绘画水平提高外,别的知识(尤其是历史知识)也学到了不少。这样的触类旁通,更能积极的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
四、关于外出写生考察的几点建议
1.在选点上,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或与平常生活环境差异大的地方,或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或者在某个方面有代表性的地方等。因为差异大、内容丰富才能引起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作激情。
2.外出前要让学生对考察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既可老师介绍,也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但不能讲的过分清楚,要保留一点神秘感,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到下面解决,这有利于保持较长时间的求知欲和创作激情。
3.外出的写生考察也是在“上课”,上课就得留作业,可以通过写考察日记,考察报告,或者举办写生汇报展等形式进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督促,也可以检查外出过程中的得s与失,同时读着日记、看着画展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味。
2003年11月15日至12月2日,宜昌市委书记李佑才同志率领市委政研室、市计委、市规划局、市旅游局、伍家岗区等单位负责同志赴加拿大、巴西部分旅游城市考察。这次考察活动紧紧围绕以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加快宜昌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步伐,推进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行程安排合理,所到城市各有特点,各具优势,类型各异,很受启发。
一、考察的概况
考察团一行九人先后考察了加拿大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尼亚加拉、多伦多,巴西圣保罗、玛瑙斯、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伊瓜苏计10个城市。在加拿大温哥华,会见了中加青年友好交流协会负责人,双方进行了友好交谈,对进一步合作事宜进行了磋商。与斯塔尔公司董事长就加快实施中加矿肥结合工程项目建设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实质性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加快项目实施进程。在渥太华期间,代表团一行拜访了中国驻加拿大商务参赞,受到热情接待,并向代表团详细介绍了加拿大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相关政策法规,就进一步加强宜昌与加拿大经贸往来给我们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在蒙特利尔,与魁北克水电公司就水电及旅游开发,包括水力发电传输、配电供应体系、电价等问题进行了相互交流。该公司是一家政府独资的国有企业,隶属于魁北克省政府,电力除供应加拿大外,还输送到美国。去年实现利润866亿人民币。全公司有81座电站,总装机容量3800万千瓦时。公司有6个分部,有员工22万人,每年新增投资120—200亿人民币。公司50%利润上缴到省政府用于公共事业,50%用于企业发展;在尼亚加拉考察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及其旅游开发,并对其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在多伦多着重考察了该市城市建设情况。
在巴西期间,考察团一行在圣保罗拜访了中国驻圣保罗总领事馆、总领馆为我们在巴西的考察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在圣保罗,还会见了巴西国家旅游协会有关代表,双方举行了友好会谈,就进一步加强巴西与宜昌的旅游开发进行了磋商。巴西国家旅游协会及巴西餐饮、旅馆和旅游联合会主席代表路易斯先生在观看了宜昌旅游光碟后,对宜昌的旅游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找到了新的旅游目的地,并期待中、巴两国通过旅游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交流。考察团还与巴西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确定双方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为发展巴西和宜昌在经济、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作出共同努力。考察团一行还考察了亚马逊河流域自然生态旅游及巴西利亚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情况。在风景秀丽、绿树掩映的伊瓜苏市,考察团重点考察了目前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和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伊瓜苏瀑布,并就临坝城市的旅游开发、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问题与该市议会议长进行了友好交流。伊市对明年拟在宜昌举行世界临坝城市市长论坛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与宜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南美侨报》对考察团一行在巴西的考察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加拿大、巴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一些特点
1、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完善的城市功能。我们所到的这些城市,有的城市虽然规模小,但规划起点高、标准高,都很超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犹如一架巨型喷气式飞机的平面图,它象征着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飞机头部”是三权广场,是巴西议会、总统府、最高法院的所在地;“机身”是宽阔的大道,两旁是许多新式建筑。城市南北两侧是“机翼”,是商业区、住宅区。“机尾”则是文化区,那里有体育城,还有高达218米的电视塔。别具一格的规划设计使巴西利亚成为世界首都建设的典范。
2、善于把握和突出城市的特色。如蒙特利尔是法国海外最大的法裔城市,有着鲜明的法国特色,其城市景观别具风格。老城区保存了欧陆风格建筑,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城市最有特色的地方。该市将各大公司地下建筑连为一体,并将市内公汽站、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也建在地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城。巴西利亚虽没有古建筑,但城市的设计者在每座建筑物中,都融会了世界古今建筑艺术的精华,曾博得“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客。此外,多伦多、圣保罗是着名的商贸中心;温哥华因其温暖的气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加最大港口和第三大机场,是北美与亚洲之间的经贸要塞,被誉为“太平洋之门”,旅游业也是其一个主要产业。此外,里约热内卢是着名海滨旅游城市;伊瓜苏市是世界水电旅游城市,这些城市特色都非常鲜明。
3、善于挖掘城市文化,以文化增添魅力。加拿大移民城市的多元文化特征.巴西桑巴舞、足球文化都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加拿大的城市虽然历史不长,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很注重自己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以文化来增添城市的魅力。蒙特利尔号称“小巴黎”,为“艺术之都”,她完美融合了北美、欧洲和古老的东方文化。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蒙特利尔每年都主办盛大艺术活动,国际爵士音乐节、嘲笑节、国际烟火节及世界电影节都是国际驰名的文化交流活动。蒙特利尔还拥有北美最好的马戏团—太阳马戏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和加拿大大芭蕾团也是国际一流的艺术团体。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蒙特利尔以其现代化的风采和浓郁的艺术气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巴西各个城市的文化也独具特色,除弥漫着浓郁狂热气息的足球文化外,还有富有南美特色的桑巴舞。里约热内卢最吸引人的活动是每年二月份举行的狂欢节。在狂欢节期间,不分男女老少,人们穿上各种鲜艳的服装,纷纷走上街头,跟随着五颜六色的彩车,伴着欢快的桑巴舞曲,狂呼乱跳,周围的人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着,跳跃着,不时向游行的队伍里抛洒着花絮、彩带,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中。
4、高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城市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管理,每一个细节都注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活动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不过分渲染人的活动。巴西利亚城市中没有多少高楼,城市中保留有成片大森林,绿树成荫,绿草如织,林在成中,城在林中,亦城亦林,似城似乡,浑然一体。城市的设计也是匠心独具,精品荟萃,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玛瑙斯、伊瓜苏等均掩映于绿树丛中,分不清是城市还是森林,人与自然和谐非常完美。
5、体现以人为本。城市建设最终是为了方便人、舒适人,适宜人居住。巴西利亚的城市建设始终遵循着:首都是国家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它的一切设施必须为方便办公,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所以,市内工业只有家具、食品、印刷、修理等小型工厂。住宅区是按一定规格设计建造的“超级方块”,每方块内有学校、商店、影剧院等,非常便利居民的生活需要。这些城市的设计和建筑,都是根据人自身活动的需要来考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三、几点启示
1、规划是城市的生命。城市规划是关系城市形象和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合理的规划让城市拥有良好的形象,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规划过程中,要有战略性眼光,着眼前瞻性考虑,要注意提高论证的总体水平,从各个方面千方百计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要是科学的、符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规划,就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对宜昌来说,建设世界级城市必须要有世界级的规划,要力避小家子气,真正高起点、大手笔、创一流,既要注重当前又要谋划长远,既要考虑宏观的布局谋篇,又要兼顾细微之处的精雕细作。任何一个城市建筑都要立足创精品,力求匠心独运,切不可粗制滥造。
2、特色是城市的招牌。没有特色的城市会陷于平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全国已出现6000余座城市。然而,在城市建设中,一些城市偏重城市形象,大搞绿起来工程、亮起来工程,比楼高,比路宽,比广场大。大兴土木,大拆大建,外表看起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但仔细观赏,却找不出任何特色之处。突出城市特色,要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自然因素与人工因素的关系。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城市建筑应当多样化,同时又要维护城市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新与旧的关系。城市在发展长河中,总是新建筑与旧建筑并存,有特色的现代城市,一方面要珍惜和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旧建筑,另一方面又要建起一批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意识的新建筑。但不能把旧的统统拆毁,以新盖旧。四是重点和一般的关系。城市的各项建设量大面广。要使城市体现特色,一定要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不可能处处体现特色,重点是搞好总体构思,精心设计和建设好重点街区和建筑群。宜昌作为着名的水电旅游城市,城市建设要有标志性的东西,要通过标志性的建筑体现特色(如里约热内卢的耶稣像),打动游客,吸引游客。
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缺乏魅力,实际上是缺少文化底蕴。有的城市规划只注重功能性,而忽视其间应有的文化质量。把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街区、胡同、建筑物拆除,以新为好,以洋为美,其实是对城市文化和传统的破坏。在考察中,我们感受最突出的就是这些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风格各异,少有抄袭雷同。无论是多伦多、蒙特利尔,还是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均可称为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历史。我们的城市拥有几千年历史.但由于文化发掘不够,感觉似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富有特色的三峡文化、巴楚文化、水电文化目前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因此,要下决心挖掘文化的内涵,展现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才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的本质。城市建设要尽量保持自然地貌,依山的,顺着山势;临水的,借着水景。不是一推了之,裁弯取直.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中要有山有水,山水相间,鸟语花香,走在城中,甚至能闻到青草泥土的香味,听到孱孱的流水,使人感到林在城中,美在自然,无山不绿,有水皆清,既有林木之美,又兼湖山之胜,这种天然情趣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得淋漓尽致。
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把生态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城市的生态发展要体现五个特性;和谐性,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和谐;持续性,体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利用;高效性,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力,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均衡性,生态城市子系统经济、社会、自然,在生态城市这个系统整体协调下均衡发展;区域性生态城市是在区域空间内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利用完美结合的产物,与周边城市保持融洽关系,形成共存体。
一、仿制历史文物,创设历史情境
仿制历史文物,实际上就是“开放”学生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做出符合自己认知结构和生活体验的选择。这不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传统课堂上很少迸发的思维创造力。例如我们在学习参考了一些杂志和兄弟学校的活动情况后,结合学校“五四科学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仿制了以下几类文物:涉及中外建筑的有干栏式建筑、茅草屋、古亭、天坛、大理城、埃菲尔铁塔等;涉及社会经济的有先秦货币、清代漕运、京杭运河、独轮车、纺车等;涉及科技领域的有各式罗盘针、雕版印刷等;涉及军事领域的有攻城车、投石车、云梯、弓弩、直升机、航空母舰等;涉及文化、民俗、艺术类的有京剧脸谱(剪纸和绘画)、古代文字(篆刻)、秦兵马俑、旗袍、唐装等。每件作品都力求制作科学精美,外型相似、特点突出,除注明模拟制作的名称外,学生还精心配置了反映时代背景和功能特点的说明资料。这样除了展示学生操作能力之外还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例如: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其历史遗存是中国悠久历史文明的最好见证,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今要继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种课外活动为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变得日益机械和麻木的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情境之门,使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并且可以在筛选与加工信息中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性和益智性,这是在书本学习中无法得到的。只有真正把书本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历史概念并进一步发展更高层次的历史思维。
二、组织实地考察、拓宽课程空间
组织实地考察,实际上是“开放”教师的教学空间,博物馆、文化古迹、周边社区、都可以作为“教室”,它们可以作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实践机会。实地考察是学科性、情感性、审美性很强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考察中体验历史的悠久,发现历史的真美,感悟历史的价值。例如我们结合漳州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文物古迹众多,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明清石牌坊、赵家堡、漳州文庙、天一总局旧址、工农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芝山红楼)等23处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实地考察提出了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利用黄金周考察身边的文物保护单位,以“爱我漳州,找寻家乡人文之美”为活动主题,先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再参观并聆听讲解,并对观察到的实物、文字材料进行简单的摄录和记录。然后通过古迹的表象,了解历史实际,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旅游经济,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现实,进行一定的分析调查和成果展示。例如,福建土楼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传统,又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堪称“博大精深”的世界级民居瑰宝,作为中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已正式向联合国申报。学生积极参与了漳州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等土楼知识的普及宣传,并对土楼保护规划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有了科学的认识。另外,学生还写出有关旅游经典线路、城市经典名片、古今漳州对比、漳台文化渊源、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未来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反作用等考察报告,最后结合市政府“爱我漳州”教育活动制作了宣传展板。此次活动文化含量高、参与感强,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相应技能,而且突出强调了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体验和内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我们身边的历史除了具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不但要考察古迹,而且还要保护,更应该在发展中弘扬和壮大它。
三、开展专题探究,革新学习方法
开展专题探究,实际上是“开放”传统教材,允许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进入学习过程。它重在改变学生被动听知识的方式,更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课外探究课程的开展与研究性学习类似,衡量一次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我们曾结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以全国都在开展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以高三学生为主的课外专题探究活动,确立“走向海洋 和平崛起”的活动主题,既服务于高考热点问题专题复习的实际需要,又引导学生在历史的风云变迁中感受和把握好时代的脉搏,进而树立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专题探究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富有个性的研究性课程学习的结果。例如:学生在专题成果展示中体现了自主建构的有关内容,除肯定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观点之外,在郑和下西洋是不是“高投入低产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中外交往影响的比较、古今结合认识当今政府的外交理念等问题上还广泛展开了思考和争鸣。另外,还涉及古代交通发展概况(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相关地理知识和地图的理解运用、中西航海的比较、近现代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和经济发展问题、科学认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等中外古今学科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建构。当然,整个学习展示中也自始至终渗透着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观。
四、关注热点风云,体现学科价值
关注热点风云,实际上是“开放”忧患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现实中,体会历史育德育智教化甚至资政的功能。例如我们结合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胜利70周年等重大活动,在每年的校科学节上组织相关影片展,至今已观看了《百年中国》《地雷战》《虎口脱险》《拯救大兵瑞恩》《举起手来》《风语者》等多部影视片或记录片。目前在全国引起重要反响的《大国崛起》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课程资源。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非常关注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考察活动。进入21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加快了丝绸之路研究、考察的步伐。2003~2004年,又组织两个专家考察团,分别对中国段丝绸之路进行申遗调研,并形成了考察报告,为近年实质性推进中国和中亚国家联合申报丝绸之路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议,签署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遗产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标志着丝绸之路跨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联合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时任省长徐守盛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做了安排部署,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并将之列入甘肃省2007年重点工作。
由此,甘肃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拉开序幕。
2007年
1月,省文物局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
8月,国家文物局委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水帘洞石窟群、榆林窟、马蹄寺石窟群、锁阳城遗址、骆驼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果园―新城墓群、张掖大佛寺11处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9月,省政府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副省长咸辉任组长。
10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了丝绸之路甘肃段申遗工作总体方案。
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丝绸之路甘肃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通知》(甘政办发〔2007〕168号)。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省文物局承办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会议在兰州召开。
2008年
3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协调会,听取相关市州和文博单位工作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4月,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丝绸之路甘肃段11处申遗备选点申报文本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
10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麦积山石窟保护管理办法》、《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办法》和《榆林窟保护管理办法》。
11 月,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印发《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群保护管理办法》。
12月,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张掖大佛寺保护管理办法》、《马蹄寺石窟群保护管理办法》和《骆驼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2009年
2月,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化局长会议上要求加大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文物本体保护维修、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工作,确保申遗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酒泉市人民政府印发《果园墓群保护管理办法》、《锁阳城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悬泉置遗址保护管理办法》。
4月,张掖市人民政府第 29 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8月,高台县人民政府召开骆驼城遗址申遗工作推进会议。
11 月,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在西安召开丝绸之路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010年
4 月,文化遗产地麦积山石窟保护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
11月,国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在兰州签署《关于合作加强甘肃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双方提出重点合作加强丝绸之路甘肃段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丝绸之路申遗。
2011年
7 月,炳灵寺石窟第 171 窟大佛维修工程开工。
12月,国家文物局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商会,确定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名称先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2年
2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推进会,初步确定了丝绸之路申遗首批名单,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张掖大佛寺六处入选。
3 月,省文物局召开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议,传达国家文物局相关会议精神,分析各申遗备选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甘肃星宇测绘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实施各申遗备选点测绘工作。
8月,省委常委、副省长咸辉在全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力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切实加强我省各申遗备选点的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
10月,国家文物局对甘肃省六处申遗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
2013年
1月,国家文物局公布我国22处首批丝绸之路申遗名单,甘肃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入选。省政府办公厅公布《麦积山石窟管理规划》和《炳灵寺石窟管理规划》,酒泉市人民政府公布《锁阳城遗址管理规划》、《玉门关遗址管理规划》和《悬泉置遗址管理规划》。
3月,国家文物局与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在兰州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
5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对甘肃省申遗备选点进行实地考察并就申遗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副省长张广智带队专题调研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申遗工作。
2014年
1月,“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文本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键词】 清源山风景区;闽南文化;闽南古镇;开发设想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泉州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此外还有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7项。虽然拥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泉州旅游产业发展却一直停滞不前,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把这些分散的闽南文化整合在一起,让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感受并体验到。因此,本文提出依托泉州旅游龙头5A景区——清源山,打造具有地标性的“闽南古镇”旅游产业园,让闽南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整合,使古镇成为泉州旅游龙头品牌,从而推进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实现泉州旅游的跨越发展。
一、清源山风景区旅游现状
1.资源分析
(1)资源优势
清源山风景区是福建省第6家、泉州唯一一家5A级旅游景区、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景区面积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名胜古迹遍布,有 “秀出东南”、“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山上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书法艺术的珍贵历史遗存;灵山伊斯兰圣墓,被誉为“世界第三圣地麦加”;碧霄岩三世佛,是位于最东南,保留最完整的藏传佛教雕像。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走进清源山》一文中赞道:“如果哪天有一块石头从清源山滚下来,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宋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可见其文化底蕴十分的丰富。
(2)政策扶持优势
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依托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是“海西”、泉州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委发〔2012〕8)号)中明确指出:为增强泉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打造以清源山为龙头,融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为一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清源山做为泉州市的旅游品牌龙头,必须进一步发挥作用,积极推进环清源山大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构建,打造与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因此近年来,政府陆续投入2亿多元对清源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在政策的优先扶持下,2012年10月,清源山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的审核,荣升5A级旅游景区,成为福建省第六家,泉州第一家5A景区。为泉州市旅游产业带来品牌和经济双效益。2013年春节黄金周,清源山游客量达7.59万人次,比增137.3%,门票收入173.53万元,比增104.5%。
2.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单一
清源山虽然拥有众多的文物资源,历史积淀深厚,但仍属于传统文化旅游项目,以文物古迹和静态展示为主,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文化旅游的新要求。清源山做为泉州人民的母亲山,闽南文化在这里的遗存只能通过单一的名胜古迹展现出来,游客无法深度旅游。如老君岩造像,最具代表闽南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文物,游客在这只能欣赏这尊石雕,不能在宫观里看到泉州道教的宗教仪式,参与道教的祈福和祭祀活动,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科技影视手段让游客了解到泉州石雕作品的制作工艺。
(2)缺乏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
作为现代旅游观念,不能不注重旅游服务设施方面的跟进,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享受,才能留住客人,增加旅游消费。由于清源山景区离泉州市区比较近的原因,一直以来,景区管理一直以保护为主,未曾开发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游客的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体验参与活动一直依赖泉州大市区,不仅如此,清源山虽有62平方公里,但大景区格局未形成,区间旅游交通不便,如九日山、灵山与主景区清源山没有旅游公交线路,游客参观景区非常不便,这样导致了不能留客过夜,景点成了快餐式的消费,无法为景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营销
62平方公里的清源山风景区环构成了闽南泉州人的生态走廊,多元宗教文化遗存遍布山中;贤才俊杰、文臣武将在清源山上留下了众多宝墨;海丝祈风展现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辉煌……,这一切承载闽南文化的遗迹由于太过分散,清源山在总体规划中未能系统科学建立一个合理的旅游线路,同时缺乏整体系统营销、网络营销、品牌营销和体验营销,宣传工作主要依靠在新闻报道和电视传等传统营销渠道,难以适应个人自驾游、文化深度游和体验式游览的发展趋势。
3.解决办法
清源山景区虽荣升为5A级旅游景区,但崭露头角的优势并不能取代未雨绸缪的心态,面对新的发展瓶颈,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地能推动对景区更深、更远层次的思考。清源山要实现科学、有效、跨越的发展,必须构建与泉州经济社会相匹配的文化旅游产业,让5A景区确实发挥在泉州旅游产业中的品牌、支撑与带动作用。去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构建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作为闽南泉州人民的母亲山,清源山的发展离不开闽南文化的支撑。为此,清源山应考虑把闽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2012年底,清源山管委会在市领导的指示下,组织专业人员前往云南楚雄彝人古镇考察,发现融入地方特色及各类旅游文化元素的古镇建设项目对泉州极具借鉴意义。市政府专题会议对考察结果的报告予以了肯定,认为建设闽南文化聚集地——“闽南古镇”(暂命名),既有利于弘扬泉州闽南文化,丰富环清源山文化旅游圈内涵,也有利于推动泉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泉州打造一座融合闽南传统文化的“闽南古镇”极具可行性,落成之后必将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旅游业的“标兵”。
二、泉州闽南传统文化
1.泉州闽南传统文化丰富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国家确定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10处,其中国家级32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41个,其中世界级4个、国家级31个。南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海丝”、“闽南红砖建筑”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构成了泉州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闽南文化包含了民俗、方言、戏曲、建筑、、民间文艺、手艺等。如方面有通淮关帝圣君、清水祖师、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玄天上帝等;戏曲方面有南音、高甲戏、梨园戏; 民间手艺有木偶头、刻纸、木雕、石雕手艺等; 民俗方面有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巡镜、镇五营、巡安等;闽南民间文艺有舞狮、踩高跷、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等。
2.闽南传统文化分散,传承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泉州拥有众多的闽南文化,但一直散落于民间街巷中,没有作为一种整合的旅游资源较集中地展示给游客,更不用说体验了。泉州传统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经营模式传统、观念相对保守,有的项目自生自灭式的濒危型约占35%,这些非物质文化面临着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转业,得不到及时帮救与扶持,市场萎缩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有些民俗由于新时代逐渐被人们放弃。近年来,泉州市政府有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查、传承及保护,截止到2013年元月,共有38人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闽南文化要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需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闽南文化载体,通过其市场运作,整合包装,使之既成为一个旅游项目,产生经济效益,又能起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以闽南文化为载体,打造“闽南古镇”,丰富景区内涵
1.何为“古镇”
所谓的闽南古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商业旅游项目。在仿古建筑群内注入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色彩,贯穿当地的民俗表演、民风展示及体验,便称之为“古镇”。闽南古镇将整合闽南风俗、闽南建筑、闽南宗教、闽南戏曲、闽南工艺等,是一处人文旅游景点,一个展示闽南文化的大观园,有利于延伸清源山旅游文化内涵。
中国目前有许多商业旅游项目开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云南楚雄彝人古镇。楚雄是中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彝族50多个支系,彝族文化风采绚烂,遗憾的是广大彝族民众居住分散,当地又没有高知名度的文化景点,长期以来,楚雄彝州都缺乏一个规模化、有影响力的彝族文化载体。2005年,当地政府在大理国德江城旧址,把民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开发建设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地方文化精品项目——彝人古镇。古镇按功能布局有七大分区,建有场馆,集萃了楚雄彝族的人文、文化、民俗、歌舞古乐、动人传说,展现了彝人的历史变迁、世事沧桑。很多游客被这里的古老与深厚的韵味所吸引,大多数人会留下来住上几天,甚至几个月。在彝人古镇天天都上演百人竞歌,千人起舞的场面。每到夜晚,彝人古镇各景点人流涌动,川流不息,欢歌达旦,把自然风光与古彝文化、旅游度假、休闲体验相交融,重点展示黔西北民族文化特色。
这种将旅游文化与商业运做相结合的仿古镇开发模式,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旅游特征, 它以模拟的手段, 创造性地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性的人文风情体验场所, 成为云南旅游的一种典范。
2.“闽南古镇”规划建设
“闽南古镇”的建设要以规划为前提,体现闽南特色的“生态、人性与文化”, 建筑宗旨于“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选址应考虑环清源山旅游圈内,最好的位置在清源山花博花附近,因为这样离清源山最近,可以作为景区配套的旅游服务产业,而且它区域内有清源山、泉州南少林寺、锦绣庄民间艺术园、西湖公园、泉州博物馆、闽台缘博物馆和泉州木偶剧院,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集中。
此外,古镇的建设以闽南红砖民居为主,结合模拟建些历史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等,尽显出砖入石、燕尾脊、雕花等闽南古建筑的古老韵味。环镇可以种植刺桐树,或布局象鲤鱼,以体现泉州历史上的别称“刺桐城”或“鲤城”。
3.“闽南古镇”设想
“闽南古镇”是一处以闽南古大厝为平台、泉州古街巷为支脉,闽南文化为“灵魂”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泉州古街巷是闽南泉州的文化底蕴,是泉州城历史的活化石,有的记录着泉州历史上的名人,有的反映着泉州的,有的折射着泉州人崇尚的道德观念,有的反映着泉州的生活、生产风貌。如旧馆驿、承天巷、奉圣巷、三朝巷、甲第巷、花巷、裴巷等等,每一个巷名都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因此,在闽南古镇的开发中,这些承载历史的巷名可以通过布局后的古民居巷子展现出来,使许多游客游览古镇后,就知道泉州的许多地方典故和历史文化。
闽南文化元素众多,可惜分布在各处,而且很多文化细腻、高雅、多样,需要旅游者花时间耐心品味。在古镇里,游客可在广场欣赏到泉州提线木偶、高甲戏、布袋戏、拍胸舞、火鼎公婆、南少林武术、永春白鹤拳等泉州独有的戏曲文艺;也可在古厝内通过电子声控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影视场景、游戏玩法等感受普度、尾牙、抢头香、做功德等宗教民俗文化;也可亲自参与诸如闽南“妆糕人”、“金苍绣”、陶瓷制作、包棕子、制茶、影雕、刻纸、花灯制作……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也可以在小巷中吃到老字号的闽南小吃,如面线糊、海蜊煎、牛肉羹、土笋冻、肉粽、润饼菜、汤圆等等。
4.运作模式
闽南古镇如何把其地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旅游的6个元素 “吃、住、行、游、购、娱”融合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一个好的市场运作。
(1)引入多项产业,形成产业的互动。旅行社是景区与游客的枢纽,一个好的景区如没有旅行商的推介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古镇的开发应邀请旅行商的加入,成为利益共同体。如:彝人古镇与云南最具实力的康辉旅游集团联手打造景区,景区建成后,他们将以转让部份股份的形式,与康辉强强合作,康辉保证每天100辆旅游大巴进入古镇,提升古镇品牌知名度。(2)配套旅游产业的进入。泉州旅游没有一个可以“留客过夜”的景点,常被称做厦门的“后花园”。这是因为泉州景点特别是清源山景区除名胜古迹外,缺乏特色,如住宿环境、饮食环境、服务环境、娱乐环境及其他文艺演出等。另一方面,缺乏一些配套旅游的观赏产业及产品,这大大影响了旅游综合收入水平。因此重视软环境的打造,下足功夫留住游客;升级旅游配套特色产业,促进消费,是未来闽南古镇应努力解决的问题。(3)打造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闽南古镇需成立专门的招商部,招商特色化,在古镇上形成了陶瓷、酒吧、特色餐饮、茶叶、旅游商品、酒店等特色一条街,让众多商家入驻与古镇共发展,为古镇旅游提供了完善而特色鲜明的旅游软硬件配套。(4)大型文化活动带来高人气。文化活动是一种观赏性强,能活跃气氛,提高游兴的一种典型动态文化。如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属于“形”的话,那节庆文化支就属于“神”,只有“形神结合”的精品旅游才能更好地吸引旅游者。年轻的彝人古镇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它通过成功举办了火把节、彝族年、春节、圣诞节、楚雄州民歌大赛等商贸文化活动,仅2006年火把节一天,彝人古镇就迎来游客近十万余人。2013年泉州成功举办的世界闽南文化节,让众多海内外嘉宾流连忘往、赞不绝口,一致认为泉州文化最闽南。所以,“闽南古镇”可以大力打造闽南文化节,使之成为传统旅游品牌节日,营造一个令游客可以停下脚步驻足甚至流连数日的氛围。(5)加强策划,引入现代营销观念。闽南古镇的建设开发及营销应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中、长期营销规划,加大整合营销和网络营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培训,树良好形象,建立口碑效应和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
四、结语
泉州要改变现在闽南文化旅游元素太分散、不聚集的现状,选择一个最有闽南特色的地方作为旅游文化聚集地,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建议政府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尽快让闽南古镇这样的规模化产业在泉州落地,加快项目引进的步伐,让清源山名副其实地成为泉州旅游产业中的“标兵”,成为弘扬打造闽南文化的里程碑,实现泉州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行健.试论闽南传统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5).
[2]许添源.清源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Z].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06.
[4]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规划[Z].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2011.
[5]聚零为整,拧丝为绳——清源山管委会主任黄环生一行云南考察报告[R].2012.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那么,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原全国中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膝,密不可分。多年来,我们对这方面的探索甚感不足,学习传统文化,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不再是干巴巴的几条筋,还增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一、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在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人物的爱戴和崇敬,如教学《陈涉世家》,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面对残暴统治奋起反抗的无畏精神。学习《岳阳楼记》要让学生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教学每个名篇要让学生讨论主题思想,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二、以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积淀。一是要求学生对有关的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摸底,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现状,展望未来。这样的调查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组织学生过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时,要求学生了解“年”的来由及各地过年的不同风俗习惯,记录每户人家有特色的春联等;清明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端午时,组织学生包粽子;中秋节时,举办诗歌朗诵会,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重阳节时,去登高秋游等。三是定期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读书会、辩论会、诗会、参观走访、听国学讲座等。四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文化之旅,游览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与体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最后撰写考察报告。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
1.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内容包括诗词曲赋鉴赏、儒家经典赏析,中国古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民风民俗研究等。同时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如书法、国画、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将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培养结合起来,将人格培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感受春节、中秋节等民族风情。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文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可以看《屈原》,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气氛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3.体会传统戏曲的魅力。对于岌岌可危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通过放录音机、放光盘等形式让学生欣赏,对于经典名段,让学生跟唱、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到公园看别人吊嗓子,向别人请教学习,拜师学艺,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传统的戏曲剧本,欣赏动人的故事,组织一个戏曲舞台,让学生排练节目,登场表演,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活动,相信中国传统戏曲一定会发扬光大,传承下去。4.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的几个字不仅表达了丰富的内涵,还可以营造优美的意境。如国画,在寥寥几笔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可以创造出悠远的意境。与学生交流是一种启发学生想象的好方法,能使他们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积淀,还怕作文不出彩吗?
四、利用主题班会形式
利用主题班会形式,教学生学会感恩。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不懂得感恩,为此可以召开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先向同学们介绍不同的感恩故事教育大家学会感恩,应感恩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如此美好的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挣钱供我们读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应感恩我们的老师,是老师传授知识给我们,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应感恩朋友,是他们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激励我们向上……学会珍惜,学会负责,学会有理想,学会善良,学会先人后己,学会无私奉献,通过这些活动,去领会感悟,这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