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市级标准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职业院校每年都要开展新增专业工作。[1]新增专业工作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头一环,对后续的招生、教学、就业都有重要影响[1],只有新增专业成功,学校才可以该专业招生简章进行招生,在学生入校后依据该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最后对接就业市场为学生推荐理想的就业岗位。尽管各职业院校都意识到新增专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对于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却不甚了解,实践中各职业院校花费很大精力筹备新增专业,投入也不低,但效果却不甚理想。基于此,有必要对如何做好新增专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指导各职业院校做好该项工作。
1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综述
1.1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新增专业是指每年年初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提出申请,职业院校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职业院校拟增设专业开展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场地、设备评估,符合评估要求的准予开设的过程。此项工作一般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书面材料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上交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师资表、场地设备表进行书面材料审核。第二阶段为现场实地评估阶段,此阶段主要对拟增设专业职业院校进行实训场地、设备配置摆放、设备运行情况、教师实际水平评估。最后,综合两个阶段的综合情况,给出予以开设或者不予以开设的最终结论。
1.2运行情况
以大连市技工教育2017、2018、2019连续三年新增专业实施过程为例,2017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7个专业(通过22个专业),2018年共有11所学校申报29个专业(通过17个专业),2019年共有13所学校申报20个专业(通过18个专业),申报的专业涵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无人机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二产类高新技术专业和养老护理、幼儿教育、休闲体育等社会急需三产类服务专业。
1.3存在问题
鉴于新增专业是一个融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工作,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办学竞争力的需要,充分考虑招生就业的市场需求并经过认真调研论证审核后才能批准,[2]这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专干,甚至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工作。在实际运转中,经常出现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不达意、师资与教学计划和课程匹配度低、设备型号与教学内容匹配度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造成新专业申报参差不齐,很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采购设备、匹配教师,但设备、教师与新专业的关联度不专业、不科学。目前,暂时也没有详细的新增专业系统性、可操作性指南,各职业院校多在尝试与盲目中完成此项工作。
2职业教育新增专业问题存在的根源
(1)职业院校新增专业专干业务能力不足。上述论述中,我们看出新增专业是一项专业性与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要把此项工作开展好,需要各校具有融专业管理、专业业务、设备师资、材料写作于一体的专业人才。目前,各职业院校普遍都不具备这样的业务专干,所以可行性论证报告基本以网络下载直接沿用为主,粗制滥造比比皆是。对新专业的整体框架、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师资选聘与设备采购多是外行,部分资金比较充裕的职业院校虽花费大量资金,但效果却不明显,很多的设备与师资并不能直接支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两张皮的现象数不胜数。(2)部分职业院校,尤其是民办职业院校资金不足,难以大量投入进行设备购买和场地建设。职业院校相对来说,财政投入都非常有限,新增专业因为属于拟开设专业,还没有学生招生、没有相关收入,但前期聘用教师、购买设备都需要预先大量投入。对于公办职业院校,需要复杂漫长的经费请款流程,在请款资金没有到位时,购买设备也非常困难。对民办学校来说,因为资金多来自于自筹,在支付完教师工资、日常办公等一系列费用后,用来申报专业的费用捉襟见肘。(3)用人机制束缚。新增专业因多为新开设专业,除去购买设备之外,另外一个关键因素为师资的考核和聘用。目前民办学校在此环节用人机制相对灵活,考核和聘用周期较短,但因既无编制、工资也低导致吸引力不强;公办学校因编制保障和待遇较好对教师吸引力更强,但因用人体制机制限制,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如何破解民办学校对师资的吸引力不强和公办学校考核和聘用周期较长,是新增专业较为关键的一个掣肘问题。
3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工作症结表现
(1)新增专业可行性报告起草假大空。新增专业的可行性报告主要围绕“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和“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展开,开设本专业的必要性要依据当地政府产业发展报告及相关产业规划、产业市场需求展开,要真正下沉到市场和企业一线,下沉到岗位技能一线,实地调研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眼下及未来5年的需求数量、需求质量、岗位要求。同步,要真正进入开办此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对眼前及未来5年培养的该专业人才数量、质量进行精确分析。只有市场的需求大于人才培养供给,该专业才具有开设的必要性。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主要围绕拟开设专业软硬件条件搭建,一般先要确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教学计划等软件条件,然后再据此论证师资队伍、设备场地情况是否可以支撑起培养计划的实现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企业调研和学校调研的内在联系在于企业的岗位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根源,而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是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是后期选聘师资和采购设备的根源。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整体报告中都存在割裂情况,抛开培养目标谈课程体系,不按照课程来购置设备,整体文章没有内在联系,各自为政。另外一部分职业院校在报告中空话套话较多,真正落在本地域、本校的东西极少,反映出调研未进行或不扎实的情况,因此对新增专业开设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重要的。[2](2)专业教学计划、设备没有相对规范的市级标准,学校各自为战。因为在市级层面教研员队伍的缺失,很多专业都没有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设备标准,职业学校更没有能力来单独制订出符合学校情况和行业发展的科学规范专业教学计划,一般多为东拼西凑或者网上直接照抄照搬,专业教学计划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本地性,多从高等院校教学计划直接生套出来,和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相差甚大。这也导致后续采购设备设施时与前期专业教学计划往往是两张皮,计划是计划,设备是设备,互相之间没有任何互通性。同时在设备的采购中,对设备的数量、型号往往率性而为,既不考虑与教学计划的匹配程度,也不考虑与招生计划的匹配程度。学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条件,也很少围绕原有的、稳定的专业群来拓展专业方向,这样不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发展。[3](3)设备摆放不合理,不能发挥设备的充分用途。很多学校采购资金比较充裕,采购回的设备种类和数量也非常多,某种程度上也能大概满足学校需求。但是,把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严格按照学生实习工位进行科学化布置和摆放的却寥寥无几,把大量先进设备简单堆放在仓库的情况不在少数。这还是源于对于新专业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于现有设备的利用、采购设备的摆放、学生工位的设计没有认真纳入考虑范畴。这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一般都需要市级层面教研员进行详细指导,一般要出台专业的详细教学计划标准、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实训室设备工位摆放图解三位一体的指导意见书,唯此才能根本解决此问题,各校的专业申办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别无它法。高效、合理的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发展和实训教学的前提保障,在培养学生利用实操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性尤为突出。[4]
4解决新增专业问题的实效举措
新增专业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校的申报水平要得到质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1)市级层面要有专家级教研员队伍。无论是新增专业的报告起草,还是新增专业的设备采购标准和实训室摆放标准,都需要市级层面组织教研员进行深入研究并正式出台指导性教学文件,组织各校新增专业专干和教学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认真学习,如果没有一支专家级别的教研员队伍,报告起草、设备采购和实训室摆放工作都不能真正上一个台阶,整个新增专业的申报将仍处于质量不高状态。(2)新增专业资金保障。新增专业购买设备、选聘教师都需要大量资金保障,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是如何解决资金申请流程过长问题,使新增专业资金可以最快程度应用在设备购买上,尽快开通新增专业财政资金绿色申请通道应该是一个长效解决方法。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如何能够从财政争取到或者从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部分新增专业的资金,用于弥补新增专业的巨大资金缺口,这是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3)新增专业师资保障。对于民办职业学校来说,师资保障工作当务之急是需要解决其对新增专业师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最核心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待遇问题,可以参照厦门的一些做法,设立民办职业学校专项资金,对民办职业学校新增专业师资进行财政补贴。对于公办职业学校来说,主要解决其新增专业师资招聘周期长、引进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赋予公办职业学校更多的人才考核和引进权利,使公办学校尽快可以招聘到需要的新增专业师资。
参考文献:
[1]黄友如.关于新升本科院校新增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6-7.
[2]刘静.针对新增专业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新模式构建[J].创新科技,2014,(6):40-41.
[3]刘琴.中职学校新设专业如何叫好又叫座[J].西北职教,2008,(6):12.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市场运行监测,消费市场繁荣稳定
1.加强了社会消费品市场的统计监测,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今年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08亿元,较去年一季度23.18亿元,同比增长12.5%,列居宜春市第6名;增速比全省加快0.1个百分点,比宜春市减缓0.2个百分点。其中,1-3月份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完成3.91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1-4月份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019亿元,同比预计增长22.57%。2017年1-3月我市2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92亿元,同比增长15.83%,其中纳入GDP核算的8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0.412亿元,同比增长37.64%。
2.加强了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调控,认真按照《丰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应急保供工作机制,加强与华润万家、沃尔玛、粤客隆、宜万家等大型商场、超市的联系,将上述企业纳入应急保供骨干企业。同时做好了节假日的市场监测工作,保障我市节假日消费品市场运行稳定。
(二)突出市场体系建设,商贸项目亮点纷呈
4.做好了农贸市场验收和建设工作,根据省商务厅、省财政厅《2016年全省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对2016年度农贸市场建设改造的两个项目组织开展验收工作,同时根据“十三五”规划要求,跟踪服务好我市2017年度在新城区新建4个农贸市场的建设工作。
5.做好了水铁联运项目跟踪服务,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前期已开展项目可行调研,沿线实地查看了码头选址工作,并组织开展调研和招商活动。对接考察深国际、南京港、中外运等知名企业,并就政企合作、码头建设、集货运输等进行了招商洽谈。
6.做好了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开展电商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其中我市电商产业园申报宜春电子商务园区建设专项资金、师范性建设奖励资金分别为20万元、5万元;江西恒衍禽业有限公司申报自建电商平台(中国鹌鹑产业发展电商平台)奖励资金、示范性建设奖励资金分别为10万元、2万元;开展特色小镇的申报。根据省厅相关文件要求,组织开展商贸特色小镇的申报工作。其中通过自愿申报、择优选取的方式选定梅林镇为我市商贸特色小镇的申报对象。
(三)狠抓商贸服务流通,商贸服务业平稳健康
7.成立了家政行业协会,为完善家政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打下基础。2017上半年,我市各家政公司培训各类家政服务人员达238人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
8.积极为企业做好“财园信贷通”工作,帮助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截止今年上半年,已有亿通物流、地宝传承、一帆汽车、分别获得300万元、200万元和300万元“财园通”贷款。还有华兴能源、晨康工贸和恒盛物流3家企业和银行达成了400万元、500万元和300万元不同额度的贷款协议,预计今年我局将完成“财园通”信贷总额2000万元,为商贸企业发展后劲、做大做强创造条件。
9.做好了全市养老服务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我市户籍人口148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2.36%,是全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养老机构总床位数为4077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为22.2张,超过19.8张的国家标准。同时我市还实现了农村敬老院全覆盖,投资4200万元兴建市社会福利中心,有民办养老机构2所、居家养老中心12家、农村幸福院15家和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3家。
10.完善再生资源行业数据库,持之以恒地推进再生资源备案管理。截止2016年底,已在我局备案登记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共计128家。其中:(回收经营废钢铁的有12家、废旧有色金属的有66家、废塑料的有20家,其他有30家)
11.做好了成品油企业年检及典当行业管理工作,2016年全市共有57家成品油零售企业参加年检,其中中石化18座(含高速公路2座)、1家管理公司;中石油3座;社会加油站35座。2015全年共销售成品油94606吨(其中:汽油40231吨;柴油54375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9%(不含高速公路加油站数据)。针对部门典当行业存在的不规范现象,依法进行了整改,完善贷款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12.积极组织参加网上购销对接会,2016年12月19日至2017年1月19日,商务部举办“2016年冬季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丰城市通过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了713条供求信息,参加对接会的商家达到456家,达到成交额11791.108万元,其中意向成交2332.2万元,实际成交9458.908万元。
(四)强化商务综合执法,市场环境规范净化
13.开展成品油市场集中整治,上半年,全市共摸排出非法流动加油车73辆、加油窝点35个、加油船16艘、非法散装加油点12个,接到群众举报13起,真正做到了“整治违法、认真排查、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14.深化“双打”工作,强化跨部门衔接,扎实推进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规范商品流通市场秩序;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深入开展诚信兴商活动,推进诚信示范工作,加快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上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02人次,执法车辆111台次,检查各类经营户857户次,检查批发零售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43个,整治重点区域20余处,责成关停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2家,整治期间全市共查处违法案件23起,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净化了我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商务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不够均衡,今年前两月限上企业增长率相对较低;服务业现代化推进措施不多,培育规上商贸流通和服务业企业的配套扶持政策措施较少,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信息服务点不能更好的适应现行发展要求,商务综合执法部门协调不够,认知度不高,执法经费紧张等问题。
三、下一步打算
15.继续稳步抓好市场运行监测、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管理、预测预警分析等工作。加强新增重点流通企业的业务培训和日常工作指导,加大力度新增“规上”贸易、服务业企业,建立“规上”企业新增后备库。
16.继续做好水铁联运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工作,做好可行性报告评审工作,组建水铁联运投资有限公司,组织2017年度农贸市场申报及其他项目工作,继续做好社零、电商、物流企业统计工作。
17.推动规划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市再生资源体系的建设,尽快完善《丰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促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18.加强商务领域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重点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检查工作,积极推动典当、拍卖、规范零供关系等商务综合执法。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19.加快电商产业园建设,完善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才培育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大数据中心等“五个中心”功能建设。在电商龙头企业、传统企业转型、本土特产爆品打造、降低物流成本、电商人才培育、互联网信息产业等6个方面谋突破。创新电商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丰城市电子商务行业协会,拟成立丰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管委会,持续造浓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氛围。
(一)坚持公共财政的政策取向,突出支持重点。当前,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认为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在支持重点项目工程的同时,应该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一是突出水利基础设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则是一句空话。当前,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对大江大河、地方的大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当务之急是对水库到堰塘、堰塘至农田的支渠、毛渠道进行清淤、夯实渠基,进行渠道硬化,防止和减少水的渗漏现象。二是突出农田治理。按照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实行旱改水,对耕地进行深翻,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周围的路、桥、林等附属设施建设,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打下基础。三是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标准,大力支持农村的通路(水泥路)、通水(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邮和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的“四通三改一建”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突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做到合格一个、达标一个,发证一个,奖励兑现一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五是要支持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外实践表明,人在满足于温饱需求后,有一个谷物类食品向动物性食品乃至于向更加有利于健康、安全和享受等高层次需求的食品转化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需求的变化过程。“十二五”时期,就是要大力支持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把消费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作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突破口。
(二)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力度。实践证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可以有效地规避资源的浪费。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中,一是要制定中、长期整合支农资金规划。规划可以是10年一个周期,规划的内容有农业项目建设具体范围、项目名称、资金投入额度等。县(市)区有关农口部门在制定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和本年度的规划时,都不得脱离总规划笼子,采取项目向总规划申报、资金往总笼子投。二是项目资金实行备案制。对中央、省、市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由县(市)区结合当地的总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后,编制可行性报告,逐级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上级相关部门根据下级上报的规划,通过因素法、公式法分解给县(市)区的项目资金,切块下达给县(市)区。次年,省(市)农口部门组织专班,对切块下达的资金进行检查和项目验收,看执行是否与编制的可行性报告一致,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项目取得合格或优良的,继续给予项目支持;否则,给予项目资金“控制”。三是建立涉农资金机构。整合涉农资金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支持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要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机构。涉农资金机构可设在财政局、也可以设在当地政府,具体负责农口部门涉农项目上报的审核、涉农资金拨付的审核、项目实施的检查、督办、验收等。
(三)改进惠农补贴方法、方式。对种粮农户种植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是一项利国利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件大好事,也是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了改进过去惠农补贴发放的项目多,手续复杂、测算繁琐等诸多不便。我们建议:一是整合补贴资源。首先是把过去的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资金进行整合,全部改为“种粮补贴”;其次,种粮补贴由过去多个处、科(室)负责审核、发放,交给财政部门的农业处(科)负责,这样便于政策统一、节约行政成本。二是改进当前粮食生产补贴核实及发放方式。对种粮补贴以二轮延包面积为基础,以不少于上年实际种植各类补贴为原则,或以近五年平均发放标准加以适当增长为基数计算发放。比如,上年发放各项补贴是每亩平均数是180元,那么改革后的“种粮补贴”就按每亩180元发放,实行一次性兑现到位。三是预算“种粮补贴”成本。说到底,发放“种粮补贴”需要人去登记、核实、公示、信息录入,而这些都需要耗用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需要给予补偿。补偿的成本以发放种粮补贴的数额、户数为依据。
(四)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农民是一个收入弱势群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筑“三农”安全网。一是健全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法律保证。主要是抓好两项工作:首先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如农民养老社会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伤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等等。其次,抓好地方性的法规建设。政府除了建立一套立法体系外,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二是加强政府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基本性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养老、医疗等项目。各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农村居民保障的责任;另一方面要体现政策的公平、透明、公正。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集中供养比例,实施孤儿救助等。四是巩固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果。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在2012年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全国;同时要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生活待遇。五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和农民财产保险机制。逐步探索一条以政府投入为辅,个人投入为主的农业保险、农民财产保险机制,同时,还要探讨小麦、玉米、大豆、畜牧家禽等保险路子,为农业、农民装上“减震器”和“安全网”。
(五)完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越来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要统一、规范。针对目前农口部门、财政部门制定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不衔接、不统一,执行起来相互矛盾的状况,要对支农资金专项管理办法进行清理、规范。对过时的、阻碍“三农”发展的要废止,不完善的要修订;对农口部门参照财政部门制定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而起草的实施细则,要报财政部门备案,以确保农业专项资金上下、左右统一、协调、不抵触。二是积极探索项目资金拨款方式。按照“项目确定、拨款支付、检查审计”“三分离”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的直接集中支付。今后中央、省、市(包括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三农”项目资金,由农口部门、财政部门确定申报后,其资金由省、市、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直接拨付到项目或个人。三是要常规性地开展对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的检查。由纪检、监察、检察院等部门牵头,组织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对辖区的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逐项、逐块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纪依规,该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该追究行政责任的要追究行政责任,该罚款的要罚款,使其起到威慑作用。
(六)建立“三农”投入政策有效引导机制。对“三农”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对“三农”的投入政策引导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农民和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职能。首先,要把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的机构仅有农业发展银行,其县级机构职能单一,主要为粮棉油收购服务,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开展制度创新,完善支农职能。其次,增加商业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要形成以农村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再次,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金融合作制度,打造好以农户服务为主的合作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改进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引导邮政金融向农村工商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倾斜,实现银(银行)企(农民合作组织等)互动、银企双赢。三是按照统一、公平的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针对目前中央、省两级财政资金集中过多,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资金短缺的现状,建议中央和省通过调整财政分配管理体制的方式,逐步把财力下移,使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有机地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