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谈读书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据结构;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8-1757-02
1 数据结构课程的地位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作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数据结构的特点,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设计算法、设计合适的数据结构的能力。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算法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的目的。
2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本身内容较抽象,很多学生在学完了数据结构课程之后,不知道数据结构课程讲的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认为只要把某一门编程语言学好就行了,学不学数据结构都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任课老师授课的难度。
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学生本身基础不是太好。另外,数据结构课程一般是在刚学完C语言的下一学期就开始学习,学生对于结构体、指针等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而这些知识正是数据结构中经常要用到的。
从实践环节来看,验证型的实验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而设计型的实验由于难度稍微偏高,学生的C语言基础普遍不太好,导致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动手去做实验。再加上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大面积详细辅导。
3 课程教学方案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同时注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针对目前数据结构课程存大的一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
3.1 上好第一节课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第一节课来解决。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的“学习无用论”经常在学生间传播。加上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的抽象特点,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非易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一定要把数据结构的概念讲清楚,因为这一问题直接牵涉到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牵涉到学生是否会认真去学习这门课。也就是要反复强调数据结构本身所包含的两个方面:数据对象以及该数据对象集合中的数据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元素的组织形式)[1]。接下来,我们可以列举一下数据元素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有哪些。紧接着可以引出定义在数据逻辑结构之上的运算的概念。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详细。其次,让学生明白数据结构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的讲解,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便自然地引出数据结构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明白今后要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最后,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学好这一科目,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去学习,才能达到课程的目标。
3.2 多讲算法,淡化算法的代码实现
课堂时间有限,我认为老师要合理运用这有限的课堂时间,对于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取舍。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如果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算法实现,学生会感觉过于枯燥,而且很多学生会由于语言基础的原因听不懂,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多讲一下算法本身,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的话,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要小很多。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动画演示、板书、游戏等方式。稍微复杂的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算法演示时加入一些声音,使得课堂更加生动。对于算法的代码实现过程,可以重点强调核心代码实现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适度降低课程难度,达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目的。
3.3 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重视所讲内容的课前引入环节,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具体课程内容时,对某些方法(尤其是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算法),除讲解其基本原理以外,还对当时的问题的提出、分析过程、设计过程给与分析。比如,在讲解哈夫曼树时,将哈夫曼提出哈夫曼树的历史过程给以重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3.4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内容又比较繁琐,学生上起课来很容易觉得疲倦。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应该是一种较好的办法。比如,在讲排序算法的时候,我们可以事先制做好一些待排序的数字卡片,找一些学生来分别把卡片放在胸前,之后按照具体的排序算法步骤让学生来进行位置的交换。在讲栈和队列时,也可以制作相应的卡片,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的验证,这种游戏的方式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可以在课堂上加入练习的环节,在练习环节中,可以挑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去做,对于做得较好的学生,可以请他来讲解。学生讲解会更能吸引听课学生的注意力。
借助于道具,以小游戏的方式来讲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在介绍栈时,可以“玻璃杯与兵乓球”的游戏作为案例,引入栈的概念,分析栈的特点。乒乓球的直径和玻璃杯口的直径一致,可以把玻璃杯看作栈,把乒乓球看作是栈中的元素,可以连续向空的玻璃杯中放入多个乒乓球,但如果要取出乒乓球,最先取出的是最上面的乒乓球,最后取出的是最下面(最先放入)的乒乓球,从而让学生理解栈是一种操作受限的线性表、进栈和出栈操作,以及栈的后进先出的特点。不能小看小道具的力量,因为它往往可以为我们相对枯燥的课堂带来一丝惊喜。
3.5 实践环节方案
由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作为计算机软件系列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加强对数据结构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辅以大量的习题、上机实验、综合设计等。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基础相差较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实验指导书紧扣理论教学,主要起到深化课堂所学内容的作用。在实验指导书中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过程和程度,逐步加大难度,分为必做题、进阶题和拔高题。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必做题部分,大部分学生完成进阶题,对于拔高题则尊从学生自愿。必做题部分一般以少量填空和改错的形式出现,学生在进行填空及改错之前,必须充分阅读程序说明及相应的代码,才能完成相应的题目。为了能够让学生读懂代码,可以添加适当的注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算法的实现过程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则直接设计成验证型实验。进阶题则主要涉及相应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应用,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程序的设计,而拔高题一般是对进阶题中某一功能的细化。在对实践环节进行考核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的差别,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要适度放宽要求,教师的打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取得较大的进步。
对于课程设计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题目供其选择,让学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为了使课程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对于每个题目的要点进行讲解,并作相应的提示。以避免出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知如何下手的问题。
4 总结
针对数据结构以及独立院校学生的特点,该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上述教学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缩减学时;必需够用;阶梯式教学;课程设置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些独立学院已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区别于一本、二本的研究型人才,着力培养“专业技能强、创新能力强”的“两强”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各相关课程均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作为公共课的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实践。但我认为独立学院的数学课程教改力度还不够,近年盛行的各种分级式数学教学改革是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但是否还可以有更大的突破?现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强的人才”这种特点提出一种改革方案,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整体思想与设计原则
数学课及其他基础课均为专业课让路,尽量缩减学时,充实学生的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因此数学课程的设计原则,首先是为专业课服务,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需、够用”的数学基础;其次是因材施教,开设考研数学选修课和数学建模选修课,为考研和培养创新能力铺路。
二、存在问题与考虑因素
第一,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总原则之下,为专业课让路必须大刀阔斧地缩减数学课学时;第二,必须充分考虑各专业对数学的不同需求。以我院为例,分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制药、自动化、商贸、工商管理、会计8个对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深度需求各不相同的专业,数学课程内容的取舍主要以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为依据;第三,必须考虑有志于考研的同学,为他们准备好足够的考研数学要求的基础知识;第四,必须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规律性,尽可能保持数学学科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适当舍弃其严密性和抽象性。
三、解决办法和改革方案
(一)教材
改革的重点是教材。我们学院在分别针对各个专业进行的“各专业对数学需求调查表”的认真调查统计基础下,自行编写了《大学数学(一)》和《大学数学(二)》一套试用教材。《大学数学(一)》的主要内容是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和微分方程,《大学数学(二)》的主要内容包括无穷级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和概率论。
教材编写遵循两点原则:第一,加强数学的概念教学,强调直观描述。为保证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介绍必要的简单而基本的运算,淡化数学中复杂的求证推演与过高技巧的运算。这样,既可以保持数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可以保证学生所需的数学知识够用。第二,强调以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际问题背景为切入点,实施问题解决式的讲授与教材编写模式。注重应用但计算从简,难点后移,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大他们“能学”的信心。
(二)课程设置
为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数学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阶梯式来开设。必修课是为满足专业需求而保留的“必需、够用”的必备数学知识,必修课平均缩减学时达40%;选修课当中的考研数学选修课是专门针对考研学生的,数学建模选修课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下:
1.理工类各专业课程设置
(1)必修课,计划138~168学时
第一学期普遍开设《大学数学(一)》必修考试课,内容为工科各专业需求面最宽的专业所需的一元微积分与多元微积分基础知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不讲)。计划78学时(周学时6,上13周课)。第二学期分系别开设《大学数学(二)》的不同内容:电子系、计算机系讲授无穷级数、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全部内容,约90学时;自动化系和机械工程系讲授无穷级数、积分变换和线性代数,约60学时;制药工程系单独讲授《医药数理统计方法》约45学时(另订教材)。
(2)考研数学选修课
第三学期开设《工科考研数学1》选修课,内容为第一学年高等数学知识基础的补充与加深(应考研内容要求),计划90学时(周学时6,上15周课)。
第四学期开设《工科考研数学2》选修课,内容为第一学年高等数学(续)以及线性代数、概率论知识基础的补充与加深(应考研内容要求),计划90学时(周学时6,上15周课)。
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设考研数学提高班,内容为全部考研数学要求知识的进一步提升训练,计划120学时(周学时4,各上15周课)。
(3)数学建模选修课
面向全体大二、大三的学生,每周六或周日上课,与其他数学课程无冲突。
2.经管类各专业课程设置
(1)必修课,计划82~112学时
第一学期普遍开设《大学数学(一)》必修考试课,内容为经管类各专业所需的一元微积分基础知识(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不讲)。计划52学时(周学时4,上13周课)。第二学期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大学数学(二)》当中的线性代数与概率论部分内容的必修考查课,计划60学时(周学时4,上15周课)。为物流专业开设《大学数学(二)》当中的线性代数部分内容的必修考查课,计划30学时(周学时2,上15周课)。
(2)考研数学选修课
第二学期开设《经管考研数学1》选修课,内容为第一学期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补充与提高(包括多元函数微积分和无穷级数),计划60学时(周学时4,上15周课)。第三学期开设《经管考研数学2》选修课,内容为高数(续)和线性代数基本内容,计划60学时(周学时4,上15周课)。第四学期开设《经管考研数学3》选修课,内容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计划60学时(周学时4,上15周课)。第五、六学期同工科。
(3)数学建模选修课
同工科。
(三)教改方案的解读
此种教改方案的特点是实施阶梯式分层次、分类别的教学模式,即将整个数学教学内容按照三个阶梯进行安排,分别适应于不同的专业类别和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
第一阶梯,即在第一学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好必修课,包括微积分基础和工程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积分变换)。内容是讲授这两大系列课程中的最基本的概念、结论、方法和最基本的应用,而将非基础的部分内容移至第二阶梯进行加强教学。第一阶梯的目的是为各专业的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
第二阶梯,开设选修课。为想考研的同学开设考研数学选修课。其内容是围绕考研大纲要求,在第一阶梯基础上介绍更为严密、抽象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并将必修课中暂时舍弃的较抽象,具有较高难度的知识和技巧融合进来,其目的是在第一阶梯基础上进一步深造,为将来考研打下更为系统深入的数学基础。同时为有兴趣的同学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阶梯,即在第三学年以考研辅导班形式,为第二阶梯已经打好较强基础的学生进行再进一步的冲刺式训练。
我们认为,这样的阶梯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低层次学生有所收获,获得必备的数学基础;又能保证中等学生上层次,学有余力、选修数学课的话,可堪比一本、二本的数学基础;更能保证好学生有未来,向研究型人才转变。与此同时,还能保证各专业对数学的基本要求,也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不再感觉十分劳累。
四、改革方案实施效果
我院已经在2011级和2012级两届学生实施该数学教改方案,实现必修课学时平均缩减40%,为后续专业实践课的充分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可能。针对两届学生的教改调查显示,数学必修课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极大地解决了原来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而教学目标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现在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更清楚自己专业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必要的要求,学习更有目的和动力。额外的内容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更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文献:
[1]王洪树,王俊彦等.独立学院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分析[A].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张耀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叶立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7(06).
[3]梁瑞喜.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1(02).
[4]王瑾.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