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科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健全制度、落实整改,同时要做好活动总结工作,组织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关键是集中精力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制度,使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
重点围绕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两个环节,着力解决1-2个影响和制约教学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几件师生普遍期待的实事。同时,努力形成教学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师生员工满意的活动。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针对自己在思想、作风及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以克服和改进,使工作纪律和作风有明显上进、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使教学区团队精神面貌有明显变化。
二、时间进度安排
临近期末,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学习活动不可缺,越是工作忙越是要体现出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是学习工作两不误。结合学校的整体进度安排教学区总支安排如下:
6月16日,第二阶段工作小结暨转段动员。(总支大会)
6月24日前,总支针对前期查找征集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
7月15日前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7月3日前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建设。
7月5日前做好活动总结和群众满意度测评。
三,具体要求及工作思路
(1)重视查找出来的问题,认真落实整改。要根据检查分析阶段的自查结果,在制约学校、教学区科学发展的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影响个人业务能力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力争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实效。要针对学习讨论活动中查找出的思想认识、实际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建立整改台帐,制订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要集中研究改进工作的意见,梳理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形成指导科学发展的办法、措施和制度,指导部署今后工作;要狠抓落实,能够马上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一时难以整改的要积极创造条件,订出计划,尽快整改,让群众感受到学习讨论活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2)围绕我校“弘扬航空精神,提高办学层次,加快学校发展”的实践载体,重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将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类汇总,抓好整改措施和工作落实。把教职员工满意、学校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
(3)完善制度建设,抓好长效机制建设。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学区管理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模式,规范制度要求。为学校新校区的建设运行做好铺垫。
(4)广泛听取民意,发动党员干部、管理人员、问计于民,继续开展“我为校区建设、科学发展鉴言献策”活动。特别要进一步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晨
高三文科学习计划1这个暑假对于准高三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休息放松是一方面,进行课外阅读、查漏补缺、社会调查、积累社会经验和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也是一个方面。因此,准高三学生需要合理安排暑假,同样可以过得充实放松。
学生的准备
1.把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试卷以及其他重要试卷进行汇总、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欠缺或不足,这样,实施下一步学习计划才会“有的放矢”。
2.利用暑假补缺、补漏。先补容易补的知识,后补有难度的知识。只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3.制订长期有效的暑期、高三学习计划。根据自身实际知识和智力水平以及身体条件,制订长期、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持之以恒,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将学科知识“类化、细化、系统化”,作全面复习安排。要高屋建瓴,将各科知识分门别类;先宏观调控,再精耕细作;对各科知识如此梳理,学习才会有章法,解题思路才会更为清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5.严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根据自身生物钟以及对各学科的吸取程度,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根据上下午时间段对文理科的接受情况进行科学安排;每一次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感到疲倦时就适当休息,不要打“疲劳战”。
6.配合家长做身体检查,进行修养计划实施。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应根据身体状况注意适当调节,身心都要保持健康。身体是本钱,所以要确保健康,定期做一些身体检查。
7.劳逸结合,适当放松,注意体育锻炼。要注重学习效率,学会学习,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因此,要学会放松,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证长时、高效的学习。
8.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进行必要的补课。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计划,对较为薄弱的学科进行及时的补缺补漏,以便迎头赶上。
高三文科学习计划2我知道许多人没有做学习计划的习惯,他们认为这很浪费时间。我是在高三才真正有了这个习惯,并认为这可以最切实地提高学习效率。我高一高二是随心所欲过的,没资格告诉你高一高二怎样安排最合理。只能把高三时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列出来,仅供参考。
我是走读生,每天6:30起床。梳洗吃饭后,马上骑自行车去学校。学校7:20开始早读,我到的时间一般是7:10,有时候会更早。那时教室里的人还少,不出5个人。我静坐下来,复习前一天的笔记、英语短语、英语作文。
7:20,早读开始。因为已经学习一小段时间了,所以会比慢到的同学更快进入状态,读的效率就比较高。早读7:50结束。上午有4节课,下午3节课。上课我从来不打瞌睡。这和我的作息安排有关。认真听讲,作好笔记。
每一节课下课后,我通常会去找老师,请教前一天做练习遇到的问题或是上课时不明白的地方。有时老师有事,走得比较急,我就去请教同学。不管他能不能把问题讲明,我都会道声谢。有时实在没有什么问题,就先温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同学有时也会趁机问他们遇到的问题,我就尽力帮着解决,实在没办法就一起找老师。有时上厕所还讨论问题。这样反复发现问题,请教、解决,才不会使问题越积越多。有人说从来没有问老师问题习惯,这是不好的。有人觉得错太多,问老师问题很没面子,其实是自己想得太多了。错的多说明问题大,更应该问了。并且从一开学就应该养成请教老师问题的习惯,不要待到最后想问都不好意思。课间有人选择踢毽子,我认为流一堆汗再平静需要过渡。有人选择睡觉,那会在上课时还晕晕的。两种都会影响听课效率。如果你实在需要休息,我建议到厕所洗个脸、在座位上喝杯水或者出去走廊看看校园风景。
中午放学回到家是12点左右。先回房间整理书包,等齐家人一起吃饭。我把早上各科的作业列出来,挑一些适合中午做的。吃完午饭再继续学习一会,然后午睡,大概躺下眯20分钟就起床。老师说午睡最好是30分钟,不可以超过一小时,超过一小时会越睡越累。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对于我来说,没必要睡30分钟,20分钟就足够了,但我会保证一定有午睡。我认为功课再紧也必须午睡眯一下,下午的课才有精神听。
午睡起床后先喝一杯水,再去学校。下午上课,我一般提前到,先看看书。有的人提前到,却趴在书桌上睡,我认为那不好,跟在课间睡觉是一个道理,另外在教室睡觉还有毁形象。
下午17:00放学,放学后要考试或统练。回到家大概18点,先去阳台养鱼。然后写晚上的学习计划,把早上、下午各科的作业列出来。预计用的时间也标上,以督促自己提高效率。
一般我会把晚上学习时间控制在5小时左右,列出任务的好处就是你该做多少事一目了然。你会在15分钟后要去吃晚饭时,很清楚现在还可以读单词,而不是在那里空想今天还有多少事要做,会不会做不完。就不会把你该做的最重要的事落下。心中有数,只要自己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走,就能从容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你能选出完成任务的最佳时间,比如在20点到21点完成数学或英语,而不是在23点才想起数学没有写。等到学习任务都完成了,再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看看作文集什么的。
8点半到9点会喝一杯咖啡。然后洗澡。这样接下来的学习,精神状态就有保障。
我一般在晚上12点就熄灯,有时会再学习15分钟。这15分钟用来整理一下晚上复习的科目中有问题的地方,把第二天的功课表看一看,看看美文,或者把当晚背诵的内容再背一遍。然后,安然入睡。
我只在寒假、二轮复习和三轮复习时列过长期计划。
寒假有12天,我买了一本英语练习《5年高考3年模拟》,厚厚的一本,每天做两章。买了一册数学的预测卷,共13卷。买了一册综合预测卷,共9卷。每天下午的3:00到5:00,我就拿起来做,一天做数学,一天做综合。每天做《语文月刊》的合订本里的3套文言文阅读和1套专项练习。每天起床后和睡觉前的15分钟用来专攻我最薄弱的化学。当然,还不止这些,那时我寒假每天学习14小时。那时用8开白纸列了一张表。纵为日期,横为科目的细目及备注,要在哪一天做、需要多少时间做写在格里,完成时就用其他颜色的笔做记号,遇到问题在备注里写。
正文: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
一、基本要点:
第一、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都是为了达到他的学习目的服务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反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计划内容一般分五个部分:
① 全学期学习的总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② 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优秀中学生的学习经验表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注意两点:要特别重视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语文和数学三门学科的学习。学好这三门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要有重点,但不能偏废某些学科。
③ 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二、自学内容大致有三方面:
① 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
② 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
③ 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
④ 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要和时间安排。
⑤ 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第三,要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上述五个部分的计划内容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由于每个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在订计划时,每个人的计划重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并不是每个中学生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学习计划都必须包括以上五个部分。有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很差,就不必急于去系统自学课制定计划。
第四,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定月计划和周计划,以高度的学习热情和顽强的学习意志保证总计划的完成。有的优秀中学生每天还有一个学习小计划,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学缺漏知识和弄懂课本内容上。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2-02
1.引言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因为微课时长较短、观看方便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教学和教研之中。[1]将微课应用在化学之中,可以弥补化学课堂的许多不足,更好的满足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相关需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微课应用在初中化学中的意义
首先化学习中有很多实验,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能一一的将这些实验展示给学生,而且有些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也不适合学生自己操作。但是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的过程很难光凭想想去死记硬背实验的器材和发生反应的现象。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大量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通过微课了解到实验的现象,从而在题目中运用。其次化学不像其他学科,学习的时间较短,在总复习的时候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的经历有限,不能把每个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再详细的讲解一遍,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微课,让学生把欠缺的知识点补充起来。最后微课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更有条理,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微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2.1更直观的感受化学实验。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很多理论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认证。[2]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在课堂上的需要尽可能为学生进行展示。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实验都为学生进行展示,而且有些实验涉及到的器材很多还可能涉及到特殊的温度环境。这些在教室之中都很难实现,甚至有的实验还具有危险性。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有可能会用到硫酸,硫酸具有强腐蚀性非常危险,如果要稀释浓硫酸,也很可能因为在稀释硫酸的操作不当使溶液飞溅给操作者带来伤害。但是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实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很多,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显得十分困难,这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课,介绍实验的整个过程,使用的器材。既看到实验过程,也不会发生危险。还有铁和硫酸铜的置换反应,实验现象很明显,而且形成的生成物很漂亮,但是课堂上不具备做这个实验的条件,利用微课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通过对微课的学习还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举多得。
2.2构建知识体系。初中化学在很多学校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总复习。但是学生难免会对之前的知识点有所遗忘,或者在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需要再次的讲解和巩固。[3]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不可能把每个人没掌握的知识点都讲解一遍。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利用微课把自己比较欠缺的知识点补充起来。所以微课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微课不仅可以了解到自己欠缺的知识点,还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有助于学生提升化学成绩,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化学试题中实验占据很大一部分,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除了发生的反应和方程式之外还有实验的器材,实验中的一些规定,比如说在查看液体体积的时候要平视,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能朝向有人的地方等等,这些很琐碎的知识,可以通过整理型的微课看看别人是怎么把它们总结归类的,然后再变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单单是依靠课堂学习,还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虽然教师也会安排一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但是因为学生回家之后在进行预习和复习的时候没有人监督和指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人即使解答,所以慢慢的学生就会对预习和复习失去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些环节上。但是有了微课就变得不一样了,例如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够进行预习,了解到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构成,一些反应的基本符号,尝试着把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反应自己写成方程式,再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有所了解。那么再在课堂上教师讲述的时候就会觉得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了。微课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不用再对老师和家过分的依赖,更好地学习化学。
3.结束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工具,已经被应用到很多学科中,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将微课应用在化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化学学习中更加游刃有余。还能够让学生更了解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有趣。
参考文献:
[1]张金凤.《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40-41。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效整合,须处理好“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
2、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3、课后拓展阶段: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1、明确课程整合的目标。⑴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主地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学会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理解能力等;⑶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整合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之所以强调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是因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而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一种较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我国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挑战;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整合要考虑课型的差异。⑴绪论课。化学课程的绪论课,一般都要介绍学科研究的对象、发展简史、特点、学习方法及学科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⑵实验课。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来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针对整合点进行细致分析,诊断出信息技术与各类化学实验的整合点;⑶复习课。化学复习涉及的内容多、容量大,学生不容易把其知识条理化。如果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结构化,学生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便于系统地理解和掌握。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1、模拟实验无法替代实验操作。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首先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其次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化学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把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本来并无联系的两种课程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两种学科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两种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正确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化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化学课的学习来了解信息技术,则有利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实施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化学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化学学习目标。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化学教学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化学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3.基本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化学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二者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化学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化学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再通过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几种基本模式
1.“情境――探究”模式
主要适用于讲授型化学教学中,分为如下步骤:(1)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2)指导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3)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进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化学的特征、关系和规律;(4)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5)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2.“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化学资源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2)根据化学课的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并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3)组织学习小组;(4)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5)指导学生浏览有关化学网页和资源;(6)组织协作学习活动;(7)形成作品,以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8)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共识。
3.“校际合作――远程协商”模式
主要适用于因特网环境,分为如下步骤:(1)在不同地区或城市,选择友好学校作为成员实验学校;(2)实验学校内,各自组成若干个化学学习小组;(3)学习小组同学内部分工,分别进行有关化学问题探索;(4)围绕同一主题,不同地区的实验学校,寻找与主题相关的网页以便获取相关信息;(5)利用所得资料,同学分工合作,建立小组网页;(6)学习小组定期浏览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并进行讨论;(7)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对其他合作学校的网页发表意见,互相交流;(8)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进行学结,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4.“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
经过调查统计,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招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该专业研究方向过多,一个专业出现87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划分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属于工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是属于理学,可应用化学居然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同属于一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名称也是多样化的,缺乏统一标准,如安徽大学、南昌大学的绿色化学工程,上海大学就称为绿色化学与工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请教了化工领域的专家,给这87个研究方向做一个归类,分为9个大的方向(表1)。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存在学科集群现象的,表现在: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不单是化学工程的问题,而涉及到了化学化工研究的所有领域,包括应用化学、环境化工、工业催化、资源与材料工程、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与技术、过程系统工程、油气加工及石油化工等。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力度较大,表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比较多,如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其研究方向都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传统化学化工的研究方向所占比例较大,如化学工程,包含的研究方向较多。部分代表21世纪化学化工发展方向的研究方向,在很多学校都受到重视,如资源与材料工程,研究方向也比较多。
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
本文选择山西省高校做研究,分析其师资力量情况,以分析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创新及竞争优势。山西省作为我国化工3大生产基地,化学化工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化学化工专业是山西省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优势之一。选择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的化学化工学院为样本(见表2),按照前文对学科集群的认识,这些学院都有9个以上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集群规模。其中论文指该学院教师被SCI、EI、ISTP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中北大学的数据包含了CA论文。山西大学的数据不包括ISTP论文。专著指该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专著数,不包括教材。项目及奖项指该学院教师申请的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及省部级以上奖项。发明专利指:该学院教师申请并且授权的发明专利。3所高校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占到了较大比例。3所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较为可观,被3大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出版了一定数量的专著,申请了一定数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以及“863”项目,甚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中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承担过“973”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北大学和山西大学还拥有发明专利十几项。从师资力量来看,应该说学科集群让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领域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山西省高校化学化工专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学科集群的协同创新模式
山西大学至今已与国内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日本岩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单位签订协议,开展交流。在校企合作方面,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集团等大型企业,在产品研发、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化工研究所建立了山西省化学工程技术中心,还与山西焦化集团公司等6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中北大学安全工程系与航天一院、航天三院、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来看,三所高校都与国内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从企业合作的视角来看,在研发方面,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合作领域主要为新能源技术、环境化工、生物工程与技术。3所高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集群与山西省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协同关系,构建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模式,围绕着山西省的产业特色,为山西省地方经济服务。
四、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集群的路径
从以上3所高校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单个高校某个学科的集群,在3所高校内部相关专业之间建立了学科集群,集群的方式是建立化学化工学院,统筹化学化工各个专业,从多学科、多专业、多研究方向的角度,进行学科集群。关于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3所高校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集群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与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关于跨区域性学科集群,即单个高校与该高校所在地之外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集群,中北大学有一定的建树,却没有进一步深入。中北大学之所以能够有一定建树的原因是该校原来是部属院校,与其他部属院校具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北大学的跨区域学科集群,仅仅局限于与兄弟院校的合作,还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与其他省份企业的合作上。
下面,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拓展思维。其次,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出实用性题目,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展现其风采,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优等生也能“吃得饱”,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以生为本,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归纳总结,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重视题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然后根据习题特点,找出解题的要害,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把握解题方法,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1)审题,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2)列已知,设未知。(3)列出比例式、求解。(4)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利用化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学
在全国上下掀起实施新课标的活动中,自己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投身到这项伟大的课改实践活动中去,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下各点是本人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方案是为了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旨在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中学课程体系,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基础。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课堂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舞台。课程改革理念如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体现于课堂,再理想的课程改革都不会成功。让新理念走进课堂,融于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践,比推出新的理念更加富有创造性,任务也更加艰巨。
1.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观念
化学新课标着眼于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标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的等同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首先,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2.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使用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猜迷、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于一些自主学生探究实验,应首先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下准备,包括阅读课本、准备简单的实验用具、通过讨论理清实验思路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猜测等。在实验课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动脑去思考自己做得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哪怕是有偏差的结论。当然学生如果做实验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一定程度的恰当的指导。
2.2创设自由空间,培养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中更应如此。
3.德育教育仍然要贯穿教学之始终
实施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3.1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2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强化两个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减灾意识。
4.通过探究问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二氯苯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四氯苯有几种同分异构体?按常规,学生会先写出四氯苯的一种结构式,然后用变换氯原子位置的方法逐一去找,此法很慢且易出错。若能变换角度去考虑:二氯苯的三种同分异构体是二个氯原子在苯环上分别呈邻、间、对位,如果我们改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把四氯苯看成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分别呈邻、间、对位,就很容易知道四氯苯也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应做到一题要多思、多变、多解、多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思维模式之中,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我们在学习的复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和概括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再如学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章的时,不妨让学生调查一次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因素造成空气的污染?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新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给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构成学习共同体(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新课程教材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化学教学“四步法”,全面贯彻落实这个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提高、当堂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在参与体验中获得成功学习的经验。
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明确探究目标
探究活动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们的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提升,如果只是为了简单的知识得到结论,或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某些内容可能并不需要加以探讨。
2.创设问题情景
通过对教材资料进行实验、观察、阅读等实践,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探索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探索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有一定新颖的内容来让学生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进行积极探索。
4.对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探究
包括学生根据教师,教材或其他方式来探索给定的问题,学生从所提供的问题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
5.探究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
探究活动并不需要建立在太复杂的条件下,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可以完成,在实验前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以此确保实验具有安全、可靠性。
6.研究和使用教材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眭学习不是同一维度的三种学习方式,它们反映的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对人的发展相互并行又互为补充,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三、化学新课程必修教材的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个性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准备好学习活动,才能够对学习进度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我学习的教学策略:定制自主学习目标;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自学方法;自主学习意志的培养。
教师关注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专注于教学情境设计;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虑。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1.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
合作不只是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具备合作精神、合作态度。合作不只是学习,也是共同学习内容,学会接受别人,欣赏别人,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也是一种资源共享,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值得学习的资源。
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做好教学前的决策,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交往目标;确定小组规模4人左右;确定编制的方法(尽可能体现异质性);指派角色或任务;合理安排空间;⑤安排学习材料。
讲解任务与合作关系,讲解学习的任务:学习目标、原理、概念,合作时应该遵守的程序;解释成功的目标: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标准;责任到人,确保人人有责;明确预期的行为。
督促和干预,安排直面积极互动;观察、指导学生;督促做好小结。
评估和小组,针对陛地评估;分析小组效能,提出改进目标;共同决定展现的方式。
(三)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黎丹.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反馈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09(7)
[2]陈俊松论新课标下化学实验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
[3]熊言林.强世苍.倪放放.校本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初探[J].化学教育2007,28(11)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 设计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而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一方面要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方面的需要。可见社会需求、人才素质与发展、学生的个体需要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内容。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怀化学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
一、现状分析
1.学校发展定位
2008年以前怀化学院由于学校定位问题,造成“重理轻能”的现象。过于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高达70%以上,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学校经过实践与探索,将学校办学定位为――教学应用型,并实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提出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为此,一要紧扣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突出专业设置的应用特色,增强办学竞争力;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二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注重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
2.学生来源与教学现状
根据怀化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中心统计,学生录取成绩稳步提高。2014年我校在湖南省文科理科的最低录取线超过省控线8分和9分,相对2013年超过省控线5分和7分和2012年超过省控线3分和4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边远或不发达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英语录取成绩不升反降,英语基础差,优秀率低。同时各系部之间和系部学生个体之间英语成绩参差不齐,存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使得英语教学活动开展极其困难,很难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外语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重知识轻能力,英语知识结构还局限于基础英语范围,缺乏文化知识、应用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有效培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不系统,实施大锅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既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大学英语服务于社会的目标,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又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
3.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怀化学院大学生就业也不例外,就业率未能达到9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不少用人单位过于强调文凭,以及是否是“211”和“985”的学校,而将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排斥在门外;过于看重工作经验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自身也存在问题,如诚信问题、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等,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但从学校一方考虑,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理念不先进,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专业需求脱节;其次,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不够,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
二、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体系设计的意义在于为实现计划、意图、期望、目标而对教学的有关方面进行策划、指导、监控和评价”[1]。“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过程包含需求分析、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测试与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2]。因此,怀化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需求原则
需求原则指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课堂设计的始终。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指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英语技能及水平的要求;学生需求包括学生学习目的和期望、认知水平、语言技能存在的不足、需要达到水平、习惯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需求分析可以为课堂设计的其他方面,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大纲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测试与评估提供依据”[3]。课程设计前,要对怀化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要求存在的距离。只有依据需求分析才能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2.教学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原则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于教学总目标,又必须基于怀化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即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与怀化学院学生实际的具体目标相结合。这里的教学总目标是教育管理部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希望和期待;教学具体目标是为实现总目标各高校基于本校的发展定位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包括语言行为教学目标、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语言水平教学目标等。
3.个性化原则
各高校生源情况差异较大,不同层次的学校,学校各个不同的专业,个体差异较明显,因而要针对不同起点、不同专业特点的学生,个性化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对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只有从学生的群体差异(系部之间)和个体差异的实际出发,才能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既使基础好的学生学有所得,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又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使其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
4.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延续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各异,在达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重视通用英语教学,从基础抓起,逐渐提高英语水平;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后,为他们开设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等,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5.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原则
“教学评估时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课程体系,如果没有教学评估,都是不完整的”[4]。教学评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教学评估的中心目标是判断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是否实现。通常教学评估可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个层次,也可由宏观教学评估和微观教学评估两部分相组成。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教学评估应充分重视微观的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估作为教学和学习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总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5]。
三、课程体系设计思考
1.课程教学目标
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英语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对于此目标,应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依据,全面系统地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设置
通过需求分析,科学构建适应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设置,即必修基础课程与选修文化课程、选修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新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
努力创建形式多样、手段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研究式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如: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马达理论、同伙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大胆尝试“以活动为中心”和“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形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4.课外活动
继续开展英语角、圣诞晚会,写作大赛、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英语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基础英语课程在全校增加单项比赛项目,如英语单词竞赛、听力比赛、阅读比赛、翻译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通过比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展示应用英语的机会,由此调动广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的浓厚氛围,着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教学评估
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制定教学评估体系。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比重。学生期末总成绩为融期末笔试(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课内外表现(包括语言实践活动)及考勤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作出较公证、客观、准确的评价。参考因素主要包括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表现情况、完成课内外学习任务情况、平时小测试、学习过程档案、问卷调查、参加英语学科竞赛、出勤等,如下表所示。
大学英语考核成绩构成表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0.
[2]Richards Jack.C语言教学矩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6.
[3]胡织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
关键词:激活;化学;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注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这样,教和学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激活教材是前提,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化学世界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科学,科学家为之奋斗的故事不胜枚举。根据教材实际巧妙设计实验质疑、实验应用质疑、科普故事质疑等提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抓住教学中的每一个亮点,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感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要达到对教材的灵活应用,教师应: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举一反三。
二、激活学生是核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施教之法,重在启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导”的关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巧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变化现象,可以引起学生对化学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使化学变化重现出来,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进而对化学实验现象产生原因的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性兴趣和概括性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利用实验设计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能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我们应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2.以新颖的教法刺激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化学课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形式多样化的教学,使课堂情境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和学生、教师的实际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3.语言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化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还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幽默的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刺激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的状态,调动其积极思考、能动求知的自觉行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利用身边的物品完成某一个化学小实验;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或结合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指导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查资料等方法查找与生产、生活相关信息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学习力。
三、激活教师是关键,促进师生双赢局面
1.师生关系融洽
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便会以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教材内容,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自身才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化学教师应该博览群书,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过硬的知识积累,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才会游刃有余、活力四射。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的情绪状态、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当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去热爱学生,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要饶有兴趣地和学生度过每一分每一秒的教学时光。唯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成为充满情感活动富有吸引力的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生活。所谓愉快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二、多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方式,给“差生”一点阳光
表扬和鼓励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关系。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师生间的双向努力。对于缺乏毅力、暂时表现后进的学生,更应在学习上关心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对他们取得的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以及殷切的希望。当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答错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教学形式上开展课堂抢答、分组比赛、学生讲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光荣感、成就感,使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案内容,选择要合理
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1.根据教材的编排来选择。通常我们把一个练习的知识划分成几个小段落,每个小段落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现行数学教材就是这样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只要看一看教材的新授内容以及对应的习题编写,就可以确定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了。2.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来选择。比较简单的、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知识,内容可多选一些;对于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由于在教学中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内容要适当少选一些。3.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思考方法一致、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在教学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来安排教学内容。总之,要以一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授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为准,既不要多选也不能少选,多选了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少选了会造成课堂教学松散,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推进,分类指导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总结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一、 更新教学观念,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并且新教材内容减少了好多,如阿伏加德罗的推论,老版的是重点,可新版教材提都没提,虽也要给学生讲,但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老师也有更多时间给学生做实验,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打破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回答问题。学生由原来的被迫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二、加强实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做演示实验时要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课改第一章的第一节,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容的两个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给提取出来。这是萃取的概念,可很多学生读了许多遍都不明白。可当我把萃取碘水中的碘这一实验做完。学生竟然能把萃取剂选取条件给总结出来。我在做这个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做题时很难出错。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每一章结束时,我常采用男女生对抗赛。这个方法听起来很传统,可近几年来,学生在家长老师逼迫下学习,往往感到他们是为别人学习,所以现在这种填鸭式教学,尤其是做化学实验你在讲台上哇哇啦啦的讲,他们在下面只是好奇的看着实验的东西,你讲什么他们不知道。再讲原电池时,我把男女生分为两组,让他们自己组合成原电池。我先让他们自己预习新课,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这样一来,学生非常兴奋。连电极材料为什么不能选相同的金属,电解质为什么不能选酒精等等,他们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最后我一总结。学生觉得这节课即好学,又有趣。所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