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业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对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保证学院培养人才质量的前提。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专业人才,本文拟结合无锡太湖学院教学宗旨,围绕无锡太湖学院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创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一、背景分析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起初货币是金融学科研究的核心,由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信用及银行成为新的研究重心。而当前伴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完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衍生品金融产品定价、金融监管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呈现新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是历史所趋。其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为了适应该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教育类型,这与大多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2.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金融学科下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快速融入金融工作环境当中,成为拥有金融业务和企业一线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

2.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一般都沿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项一致的评估方法,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确定的,但是行业发展千变万化,尤其是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不能及时结合当前热点作出更新,造成教学内容脱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教师不断创新进取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可是伴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金融专业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是存在一大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致。即使未来人才培养供需达到均衡,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仍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招聘要求而就业困难。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方法,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编排平铺,生硬死板,纯理论讲解,甚至大段念诵教材,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学习热情低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具备多媒体或实验室的良好硬件设施条件下,仍然无法物尽其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金融业发展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局,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满足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一出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恰恰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就业,正是由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由金融工作性质和特征影响,金融性人才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爱岗敬业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因此,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重,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模拟操作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紧跟社会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传统模式下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尤其是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一是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二是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三是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由学生逐一追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如何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此外,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等。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欢迎的一线管理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将其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进而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包括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如购买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参与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实验,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同时突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探索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五)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金融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专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优化金融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课程进修、鼓励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结语

金融学科日新月异,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金融学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是历史所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4]沙园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视野,2016,26

第2篇

【关键词】金融业;金融人才;人才培养

一、背景分析

(一)金融学科的发展。起初货币是金融学科研究的核心,由于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信用及银行成为新的研究重心。而当前伴随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壮大完善,风险度量、风险规避、衍生品金融产品定价、金融监管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呈现新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加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研究是历史所趋。其中,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便是为了适应该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教育类型,这与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2.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金融学科下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快速融入金融工作环境当中,成为拥有金融业务和企业一线管理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1.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

2.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一般都沿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日志”四项一致的评估方法,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确定的,但是行业发展千变万化,尤其是金融行业日新月异,不能及时结合当前热点作出更新,造成教学内容脱节,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束缚了教师不断创新进取的热情和积极性,落后的教学模式和过时的教学内容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

3.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都开设了金融专业。可是伴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行业不断崛起,金融专业的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尤其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更是存在一大漏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所致。即使未来人才培养供需达到均衡,不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仍会造成学生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招聘要求而就业困难。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讲求方法,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编排平铺,生硬死板,纯理论讲解,甚至大段念诵教材,不能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学习热情低下,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使在具备多媒体或实验室的良好硬件设施条件下,仍然无法物尽其用。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金融业发展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目标统领全局,对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在知识经济和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满足对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唯一出路。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程和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恰恰关系到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就业,正是由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和难点。由金融工作性质和特征影响,金融性人才一般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爱岗敬业精神,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因此,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重,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实训课程,强化学生的模拟操作分析能力。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紧跟社会所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提升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

(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几乎不言而喻。传统模式下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已经成为过去式。尤其是科技进步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既能针对全班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又能区别学生个性给予特殊指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入式”,实施“启发式”。一是问题导入法:教师提出问题和相关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并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二是重点讲解法:教师只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推演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三是发现式教学:教师提出一些情景、现象和问题,然后由学生逐一追索并得出结论,使学生感觉是自己发现了真理,学习兴趣和信心大增。如何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决定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课堂的规模和教师的讲授艺术,是非常灵活、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此外,教学方法改革还涉及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革新。包括课堂讲授与讨论、习题、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相结合,穿行;个体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等。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决定了民办高校需要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企业欢迎的一线管理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提是将其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进而建立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群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校内平台包括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内实践基地等。校外包括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如购买模拟操作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虚拟参与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实验,锻炼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同时突出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自身探索与思考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和业务人员作为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

(五)优化师资队伍。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之一。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到专任教师队伍的水平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民办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金融专业师资不足,“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民办高校可通过社会招聘或校企合作,引进专任、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优化金融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课程进修、鼓励学术交流或培训等途径,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

三、结语

金融学科日新月异,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尤其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外金融学科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加快我国金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复合型人才是历史所趋。民办高校必须加强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而为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德俭,莫勤德.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4]沙园松.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视野,2016,26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物联网;培养方案;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10-00-02

0 引 言

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迅速推进,各部委针对物联网领域的支持政策纷纷出台,各省市积极推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各地方物联网产业联盟纷纷成立。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积极介入,尝试推出物联网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涌现了不少优秀应用案例与示范项目,推动了物联网广泛应用。

在国内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积极推进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心技术有待攻克,商业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还未形成,上规模的行业应用还未实现,行业技术和应用标准还未统一。

在此背景下,2013年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如期举行。本文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出发,直面物联网的核心问题和难点问题,分析物联网的现状和机会,帮助引导我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推进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1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截至2012年6月,国内已经开设近15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但是各自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个人认为,首先应该培养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这人才培养的根本。其次,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和项目研发,培养出可以在工业和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从事各类物联网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最后,由于物联网应用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还应当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个人认为物联网导论、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和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因为这几门课程贯穿了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物联网知识和应用的基础。

本专业的其它课程,例如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参照相关专业,比如通信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来制定。

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基本认知、基本技术和综合实践三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以上三个环节,物联网专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3 物联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与其配套的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联网的专业实验室种类繁多,是衡量专业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成本的耗费也是最高的一项。

根据国内外物联网实验室建设的情况,个人觉得,可以先按照“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实验室的建设,合并已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逐步细化实验室功能”的原则,来进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因此,可以先建立传感器原理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RFID原理与应用实验室和物联网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其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一般高校放在计算机专业中,可以合并使用。

4 结 语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参考文献

[1]柯强.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物联网技术,2012,2(1):20-21.

[2]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35-36.

[3]彭亚雄.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几点思考[J].E-Business Journal,201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