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级经济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师作为一个企业经济决策的实施者,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不仅要针对市场做出企业应有的应变,同时还要从企业的组织体制中去找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如建立起企业经济并发性机构,对外协作与信息收集机构等。这些机构的存在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经济信息以供企业作经营决策。在领导这些机构的同时,还要注意机构间的互查与监督。如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智囊机构,以提升企业经营决策制订的科学性。对内而言,经济师作为高级管理层,不仅要把经营决策的目标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同时还要进行经济目标的分解分配工作。一个企业不仅要有目标,更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当目标落实到个人,才能让整个企业成为劲往一处使的大集体。作为经济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坚守自身的职业要求,把经济考核与落实措施做到位。作为经济师,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责任,对于自己分管的范围应紧紧地扣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以起到立足高远,协调全局的效果。
2有所侧重,逐一突破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内容与领域非常多,不仅涉及技术设备、物资分配、人事安排、财务管理还有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工作。作为经济师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要考虑到以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把所有的工作内容高效地衔接起来。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内耗,逐渐把企业的管理氛围转向积极向上的方向。一般来说,企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事件非常多,因此,作为经济师,要对这方面进行尽可能的提前预防与备案。这也就要求经济师在进行工作安排时,要有所侧重,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布防与管理,而对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薄弱处则要逐一突破、提出建议、落实监督,才能让经济师的职业影响力发挥得更好。作为经济师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与其他企业人才相比,经济师还要从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进行更多努力。可以说,成为一名多面手才能成为称职的经济师。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非常快,经济师作为企业最为敏锐的信息点,不仅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心得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主动去学习国家政府各个部门间的改革措施,进而保证可以有效应对社会与政府政策的变动,使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自身能力方面,作为经济师还要尽可能多学习计算机的应用与外语知识等以增加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经济师这个岗位上更为称职。只有掌握了各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对企业所发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能妥善处理好各种突况,对企业积弊进行逐一突破。
3核心管理,重在担当
经济师的价值体现在对管理的担当,而对管理的担当很多时候体现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把关。一方面,经济师要对企业所推行的各种决策进行合理性评估,并在强调整体意识的前提下,避免产生个人片面观点,影响全局。在实际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论是经济师还是工程师,不论是会计师还是人事管理高层,在具体的工作中都会无可避免地带上个人主观意识。而经济师在最为理性的经济责任逻辑下,应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为周边管理者提供最为理性全面的建议,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把好关,避免企业重大决策可能产生的失误。作为经济师当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可行性后,应坚守原则,从一而终,时刻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去做事。这也就要求经济师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敢于创新和敢于承担,以担负起核心管理的责任,同时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挥出经济师应有的职业价值,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4结论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一: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1.1整体构图
对成功的户外广告来说,构图是最先考虑的要素,它直接影响户外广告的视觉传达。随着发展,人们对广告画面的要求已经不拘于明白的层面,而是追求人性化和个性化。一个户外广告的构图要求统一中有变化,变化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张扬、突出,图字兼备,突破传统的平衡式、拘谨的构图风格,在原有好基础上发展出优质的构健画面。
1.2颜色体系
颜色可以说是户外广告的外衣,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颜色起到了调节整个广告画面的醒目作用,不仅吸引人的注意与情感的反映,还揭示户外广告的特点和主题,进一步深化广告特征,给人留以深刻印象。色彩的运用要高度概括广告的内容,强调色彩的醒目、夸张度,用少而刺激的颜色来吸引受试者眼球,用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的颜色来激起大众的共鸣。
1.3受视效果
户外广告是张贴设置在室外的广告形式,注重远距离的视觉效果。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街头户外广告注视的时间更为短暂,所以广告要能在瞬间引起注意,并能准确的传达出信息。
1.4形式创新
户外广告自身的灵活特点,在创意的发挥上有很大空间。创意是一个广告的灵魂,户外广告分为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创新。形式上的创新可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们与广告产生共鸣。
1.5地域特点
户外广告设计就算有再新颖独特的形式,再抢眼夸张的颜色,也要有其自身文化的内涵存在,这样才能丰富充实。作为某一地区的户外广告要能体现出该城市自身的风土人情、本土化优势,打造特色城市时尚文化。就拿沈阳这样的老工业城市为例,在历史的冲洗下加上时尚的元素,别有一番特色。
2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2.1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性
户外广告是街道的风景,增添城市风情的时尚元素,富有创意个性的户外广告是让人难忘的,也是让人震撼的,同时也能使商家的产品更好的得到宣传。作为和谐城市的一分子,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的特殊效果,不仅给城市添加了个性、美化了城市,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品位。
2.2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户外广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不论是繁华的商业区还是历史文化厚重的文化区,都需要根据其特定的环境来设置适应的广告。户外广告与城市风貌的和谐,户外广告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只有与周围环境合理的进行搭配、协调,此广告才可以令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达到广告应有的效应。
2.3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视觉传达性
户外广告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媒介,在城市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分支,户外广告在美化亮化城市中起着推波助澜和点缀的作用,像纽约的时代广场、伦敦的皮卡迪里广场、日本东京的银座、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西单大街等,这种已经成为城市地标的户外广告,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纯的一个户外广告,一个商业的宣传,而是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精神,一个象征,一个不可缺少的时尚景观。
3户外广告设计与城市环境的互动
3.1自然环境的相融相合
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互动既是两个独立个体又是两个相互依存结合体,作为美化城市的一个方面,户外广告是融合于城市之中又服务城市环境,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户外广告的和谐、融合,一些天然淳朴的自然环境可以给户外广告提供不凡的创意和想象空间,想做一个精彩的户外广告,往往就是来自于人们最熟悉的环境。
3.2周边建筑的协调统一
建筑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不仅能反映城市的直观风貌、还是协调城市景观的主力军,而户外广告在协调城市环境上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其结果不仅会赋予城市时尚化和个性化的一面,还会烘托城市氛围。
3.2.1应用在楼体上的户外广告
近年,城市高楼形状各异,很多户外广告都选择了高楼来做其创意媒介,这会产生直观、震撼、与受众群体互动的效果。
3.2.2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利用
很多有创意的户外广告是直接利用建筑物本身来做文章,但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往往却被忽视。利用实物造型户外广告跨空间的把建筑物或其它建筑的元素巧妙的结合起来会做出动感性和趣味性的出彩户外广告。
3.3应用追求的独特创意
创意是广告创作经久不衰的话题,是户外广告的灵魂,有了好的创意,才能丰富户外广告的内容,也能引起受重的兴趣。如果一个广告中没有了灵魂,那么就算有再独特的形式再绚烂的色彩也是枉然,如同一潭死水一般,毫无生气而言。一个有创意有特点的广告出现不仅会让人兴奋,也会成为传承的经典。
3.4地域文化的和谐烘托
地域文化是指本城市特有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生活方式、习惯。这种差异习惯的存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而作为城市传播媒介之一的户外广告更是与本市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像深圳、上海等发展较快较早的城市,生活方式、节奏较快的城市,对于事物的要求都是功能性占主导地位,而一些文化古城,更多的一些是对传统的诠释,更多的体现了历史的内涵。
3.5以人为本的功能互动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也体现在设计上,讲求人性化、功能性的设计,以方便于人为基准,并参与到其中。而现在很多户外广告也是这样做的,采用活动的人和平面、实物结合的形式。阿迪达斯的户外立体广告在这方面就是很具代表性的,把足球场设在了楼体上,采用活动人的形式在场上踢足球,以此来体现产品的适用性和运动精神。
4户外广告在与城市环境互动效果的设计应用
户外广告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媒介就是城市环境,要充分利用城市环境来达到设计画面与其的统一和谐。
4.1巧妙的利用平面与立面的关系
这里所谓平面与立面的关系就是指二维与三维的关系。建筑是三维立体的,而户外广告则是是二维的,想达到和谐互动的效果就要巧妙利用这两者关系。如图,抬拳道系列户外广告,让我们看过之余感叹其设计精妙。抓住抬拳道的性质与此建筑景观的特征,找到了契合点,完美结合在一起,残缺的建筑环境不仅没有影响城市的整体效果,反而通过合理的利用,给城市增添了趣意和灵活。
4.2视错觉的妙趣横生
视错觉广告是户外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形式。咖啡的广告已经不只一次成为学习的范例,不同凡响的效果,逼真、生动、回味无穷,让过路的行人驻足、停留,这就达到了户外广告的最终目的。
4.3建筑物上的实物造型设计
实物造型设计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形式,具有最直观的特点,直接通过实物的表达,来传递产品的性质和功能,视觉冲击力强。还以上海南京路上的可口可乐的广告为例,一个户外广告包含了很多的信息,最本质的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它的广告效应,从而引发他的视觉识别效应,地标性的体现,最后汇成城市品位的在现。
4.4建筑环境上的平面设计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城市的空间中,户外广告作为户外的传播媒介,更应充分的利用空间。清洁的户外广告,利用了我们在熟悉不过的拐角处,只是单一的贴了一张相关内容海报,却出彩的利用了这个天然优势,让广告不需任何解释的言语,便吸引过往的行人,给生涩孤独的建筑上添加了一笔幽默。
4.5城市中有趣的公共设施
公共资源是户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在城市中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还起到装饰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像滚动式电子屏、候车停、智能擦鞋机、地下通道、垃圾箱、地名牌、月报栏、出租车乘降站广告等都是便民的设施,起到形式与实用的双重效用。
5结论
广告设计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整个中间过程,包括广告的主题、图形文字、创意、形象衬托等多个要素构的集合。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广告来达到吸引人们专注度及眼球的目的。
二、广告设计起源性分析
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的一张发现于埃及古城底比斯遗址的三千年前的寻人启事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其实是中国宋朝时一家功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而国外最早的印刷广告则发现于1471年的英国一家售书海报。广告发展到今天,供其的媒体更加丰富,形形的广告随处可见,只要人们所在之处、所经之地,无论是看到、听到的,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没有一种传播手段能像广告这样,在画面中迅速而有效地传达具有丰富个性化的思想内涵。以往“广而告之”的初级阶段广告已经不复存在,现今的广告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告知”,它受到了广播、报纸、电视、杂志、数字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运用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有的大小画面,卓越的创意构思,形成了现代广告的主要特征。广告设计的灵魂离不开彰显个性的构思,出奇制胜的手法,使结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创意,没有创意的广告只是简单的告知,只是没有生气的信息堆积。例如,某些房地产广告盲目跟风、概念雷同、翻版随处可见,这种举措让原本非常注重创新的行业导致形象渐渐模糊。
三、新时期广告设计思维分析
首先,横向思维的产生。横向思维有助于我们通过众多不同的解题途径和思路入手,能使我们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它可作为纵向思维的对立方式,给人以新的启迪。从美术创作的角度看,如不同构图方法的表现、不同题材内容的选择、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等形式都是要运用横向思维来创作。其次,求异思维的产生。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众多创造性思维成果诞生的重要运思策略。这也是相对于常规思维来说的,从而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禁锢,其思维活动的要诀在于不受任何框架、模式的约束,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解决难题,创造更美好的东西。从美术创作的角度分析,假如把花的生长或凋谢过程完美的呈现出来,可以把正视、仰视、俯视等多种角度效果向结合的展示在作品中等等,这些形式都是要运用求异思维来创作完成的。最后,想象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想象思维的出现是人体大脑通过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可以说是人脑借助表象进行加工操作的最主要形式,是人类进行创新及其活动的重要的思维形式,使其形象思维更加具体化。想象思维主要由再造想象思维、创造想象思维两部分构成。在头脑中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再现客观事物的表象是指的再造想象思维,创造想象思维更加丰满,再现现成事物的同时,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假如在美术创作的角度上分析,如过要创作人在飞翔,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地球被人握在掌心,也可以创作动植物组合成新的生物等等,这些形式都是要运用无尽的想象思维空间来创作。
四、市场经济下广告设计方法分析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当代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冷战结束前后,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强化研究开发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夺取下个世纪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并将其作为各自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和国家战略的重点。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除了外部因素外,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可以预见,谁抢先把握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将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抢占优势地位,在这次危机过后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世纪之交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将充分发挥前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将更好地起到前导和统领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将促进工业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协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不但大大提高社会的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时空观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网络上,日本商人正跃跃欲试,积极研究对因特网商业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当前,日本企业开设的主页(Ho~一page)已经涵盖了有商业价值的电子读物、广告、招聘信息、重大商业活动信息、金融服务、住处检索服务、通讯贩卖等方面。关联企业之间利用因特网进行即时信息交换和推销订货业务,使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因特网是直接连通个人用户的,所以,因特网上的商务活动将首先在与个人相关的经营领域中活跃起来,地域性的网上商务活动将先于跨国商务活动而得到发展。从技术上讲,信息通讯革命是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不过,数字化与光纤通讯网的完善,以及卫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时、双向传递成为可能。随着软件开发的扩展,多媒体产业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费市场。日本当前正在加紧开发多媒体技术,其应用范围将涵盖汽车制造业(在汽车中安装电视接收及卫星导航装置等)、流通业、教育和宗教界、广告与出版和印刷业等。可以预料,通过将计算机、电子游戏、MTV}VCD与通讯、电视结合起来,将极大地改变以往的住处传播方式。
随着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卫生通信、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宽频带高速数字综合网络、信息压缩与高速传输、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技术将取得进展,人类将逐渐地全面进人信息时代。为此,各国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十分重视,如美国就确定了2010年前重点开发的10项电子信息技术,它们是虚拟现实技术、高清晰度电视和显示器、光子学与光电子学、定点通信、X射线光刻技术、多芯片模块、超导技术、神经网络、语言和图形识别、人工智能。美国为继续它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加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财政年度政府预算方案中提出,联邦政府将投资1.1亿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网”计划的全面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开展先进网络应用领域。该计划的实施时间为5年。计划完全实施后,将彻底更新遍布美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网快100(〕倍的速度传信息,从而实现声音、图像信号的实时传递。
(二)生物技术将加速商品化。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生物技术正在影响社会,深人人们的生活。199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说:“本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下个世纪显然是生物学的世纪。”
目前,生物技术已成为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国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学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走在前列。基因的分离、拄增、重组以及体细胞的克隆技术都已实现,某些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探明。快速繁殖脱毒、组织培养、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单克隆抗体等技术已进人实用阶段。
科学家已从单个基因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测绘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基因图谱。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及基因工程技术的深人研究,将发生新的农业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进人田间试验,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级稻”,在3年内可推广种植,它可以使水稻单产提高20%-25%。美国提出了“向生物技术要产量”的口号,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正在进行抗病育种的研究工作,1997年时已育成6个能自体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该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体抗病的黄豆新品种。
正在实施中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将在本世纪初完成,这将极大地推动医学领域的研究活动,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许多危害人类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将得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美国有数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药物设计”法设计超级药物,这种方法能把生物技术和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研制的超级药物能医治目前药物不能医治的癌症、艾滋病和多发性硬化病等多种致命疾病,有的已经进人人体试验阶段。专家们预计,这方面的研究将对遗传机制、发育机制和免疫机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对了解生物进化过程也有重大的意义。
克隆技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国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科学家认为它预示着“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人克隆时代”。克隆的本意是指无性繁殖,即复制、拷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来繁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物业的繁殖,从而有可能使畜牧业发生一场革命;克隆技术可以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可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此外,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对植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等进行克隆,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大大造福于人类。
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也逐渐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新趋势。生物芯片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美国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读取活组织基因进化而来的涌动信息流。这是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结晶。
(三)新材料得到广泛采用。科学家和工程学家预测,21世纪的新材料将向着不同材料复合方面发展,研制的一种性能优于母体单体材料的“先进复合材料”将是解决适应各高技术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术。本世纪材料科技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高压、耐磨耐蚀等极端条件的结构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将进一步受到重视而获得新的发展。
新材料发展的经历和趋势表明,新材料技术对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内的其他高技术的突破和发展起着基础作用,专家们预测新材料产业正在有力地推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德国分析了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计划,总结出21世纪九大重点领域,首选是先进材料,其次是纳米技术、微电子学、光子学、微系统工程、软件与计算机模拟、分子电子学、细胞生物技术、生产与管理工程。在这9个领域中列出多个课题,其中属于先进材料的有2}’项,在其他领域中与材料直接相关的课题有27项,如纳米技术的纳米材料、微电子学中的信息存储微电子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在未来高技术课题中,有关先进材料的课题占6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来设计新材料,目前材料设计已日益发展成为现代材料科技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领域。材料设计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大类:在数据库知识库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性能预报;利用计算机模拟提示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关系;在突破已知理论或总结实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术来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种条件下材料的生长过程,探索和开创合成材料的新途径;选定重点目标,组织多学科力量联合设计某种新材料。
(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竞争热点。在21世纪,人类将更加普遍、理性、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注重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环。
随着环保观念和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力求在环保产业和环保市场获得优势,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热点。在农业生产领域,开发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已成为根治环境恶化、发展环保产业的重要手段。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以水土保持为主要手段,以恢复良性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世界许多地方荒漠化严重蔓延,在这个地区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能根治环境恶化,提高系统生产力,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开发环保技术,目前,一场争夺环保技术制高点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无氟制冷技术上,美国和西欧之间展开争夺;在资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欧互相竞赛。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美国微软公司、日本、西欧在环保产业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环保产品。
科学家们还在环保领域大量采用生物技术,以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目前开发的主要技术有: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水;用微生物脱硫防治大气污染;用细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无污染生物农药防治农作物虫害;培育抗病虫害农作物;开发实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五)宇宙开发将空前活跃。航开技术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将加快实用化和商品化的步伐,发展各种更先进的实用人造卫星。迄今为止,仅美国和前苏联就发射了近500颗人造卫星。本世纪初,各国计划发射的卫星将超过100()颗,其中通信卫星、全球定位卫星和地球资源卫星被认为最有商业发展前途。此外,开发月球资源和扩大太空生产能力将成为现实,星际远航也将踏上新的征途。如果进展顺利,人类有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实现月球采矿的计划。
(一)高职院校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办学宗旨具有市场需求性
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其独立性要求形式多样化的主体在资源配置的市场背景下能够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平等参与。这种竞争体现为一种宽领域性与自发性,也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失去了市场竞争性也就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在经济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不断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彻底摆脱原有计划经济的条框束缚,加快自身的转型,逐渐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之中。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之中,由于用人单位自扩大以及企业人才需求的方向性转变,会操作、懂理论以及善管理等人才成为市场的重要需求方向。所以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实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切实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通过产教融合把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分不开,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与把握市场主动权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主要面向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所以在其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中面向生产、基层与管理服务一线,技术型、实用型与技能型是其人才培养目的,也是其教育的高等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性应该被更加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应该被突出和发展。产教融合能够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能够使其不断遵循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高技能人才得以生产,适应企业生产的变化,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之道。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根本属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并未科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摆脱“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和“一般操作工”的误区,具有“动手与动脑的双重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技能并非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其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从而脱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性。在教师的执教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所限,教师偏重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而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广为存在,所以使其缺乏对企业与产业发展的了解,在人才培养中不能有效实现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目标。综上,前文中所出现的问题就需要高职院校着力于产教融合的应用与深化,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用科研与产业实践,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在实践中的产品研发等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实践逻辑与产业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知识适应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要求高职院校推行产教融合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不断得到强化,而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由于理论模式的影响使其在人才培养方式中仍然沿袭传统模式,难以符合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适应建设、生产、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缺乏这样的能力与适应性则必然会出现高居不下的待业率。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与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新的培养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产教融合的推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并能够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判定与认同,目标的明确与能力的提升使受教育者也能够着眼于市场的变化,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并寻求发展机遇,从而缓解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置身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在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推动下抢得市场人才竞争的优先权。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角色定位与实施标准
校企合作开展的是围绕“人才培养”和“用工需求”这一切入点来开展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产教融合中的各个主体进行科学定位并厘清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标准来推动其有效开展。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多方角色定位
产教融合最根本的落脚点和最终的追求是为学生服务。在产教融合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把为学生服务当作宗旨。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的目的所在。学校仅凭借企业需求的“订单”来培养学生势必存在弊端,而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也就偏离了,学校和企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求职观,以期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来取得成效。如此,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就显而易见了,作为产教融合实施的主体,向本地输送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各地的高职院校也就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首要推崇的主体。在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中,高职院校是产教结合的积极推动者,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创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彰显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而言,不同于中职院校的是高职院校在产品的开发和实际工作中更具实力,就此我国一批高职院校的成就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为产教融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无疑起着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政府虽然置身于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外,但在政策的协调制定上、法律上和财政扶持上对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众多的法案来确保学校的产教融合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企业在产教融合模式化的办学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模式能够大量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既然企业有着对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的诉求,那么就会与高职院校进行人才联合上的培养。而产教融合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份良心工程,由于现代社会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使企业在产教融合的参与中更具说服力和道德感,从而形成良性的产教运行机制,这就需要来自社会与政府的监督、监管,所以培养企业经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是产教融合办学的成功关键。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三维标准
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表面意义上来讲,产教融合是连结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供给的纽带;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产教融合又肩负着自身的使命,高职院校要完成人才“供给”与“需求”对等,要把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怎样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作为办学的重点,从而培养出优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实现产教融合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标准:首先,招收的学生数量要与企业用人数量相协调。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前,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与论证,通过统计各企业的人才缺口来设定专业及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确保了学生、学校、企业的自愿和平等,使我国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释放了由求职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其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各行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拘泥于老传统和老规矩,要跳出固有的教育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培养体系。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遵从学生信仰之余,还要找到行业要求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点,让更多的行业模范人物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的行业从业水准得以提升。第三,高职院校要模拟企业的经营场景。在企业众多专利的申请中,“学生专利”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由此可见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学校中模拟企业场景可谓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模拟场景的建设摒弃了纸上谈兵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快速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不但使思维得以转换更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现实障碍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以来,无论是在中央层面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界都十分重视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创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断强调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来推进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但是在现实中产教融合仍然并未得到深入、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其中的认识观念、政府推动力不足以及文化差异与系统性缺失等问题是其发展中制约因素的重要的构成。
(一)产教融合的认识误区约束了其开展与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类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结构的重要构成,提高经济的竞争力,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这就需要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对政府来说,是寻找经济增长点的起跑器;对职业院校而言,是培养经济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企业而言,是获取应用性、技能性、复合型人才的捷径,是人才储备的银行。产教融合的真正内涵应定位在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亦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国内和国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以及企业社会需求的了解,并未认识到产教融合在培养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然性。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此类院校在办学定位、顶层设计等方面并未科学合理的展开,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规划。如此一来,在真正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也更多地流于形式,并未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使得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难以得到保障。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大职业教育观念,使得其社会责任并未得到有效履行,其对产教融合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其配合度较低。所以,在认识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其双赢的因素,而并非学校站在“索取者”而企业站在“支撑者”的角色,其并非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的。
(二)国家意志对产教融合的推动作用不足,缺乏配套的政策、法规环境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部等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诸多相关文件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但是在这些相关文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倡导性发展方向,规定都较为宏观和笼统,而对于此方面的优惠政策、法律条文以及执行性文件等较为缺乏,使其发展缺乏资金、税收等辅助支持而带有比较显著的民间性与自发性。在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此领域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等组织形式,并且实验和试点逐渐展开,但是其发展中缺乏一种完整的、权威的产教融合准则和指导手册,这也就使其发展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所以在此环境中仅仅凭借企业、行业和高职学校的单方面力量就很难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等背景下实现产教融合,其开展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保障。政策、法律环境的缺失也就难以使产教融合过程中长效机制得以建立,同时也缺乏国家和地方的相关组织机构人员来对产教融合进行相关的部署、规划、推行和评价。这就导致了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不明显,对产教融合的规范与推动力度不足。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中缺乏相关的协调机构,使其缺乏产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使得双方的利益无法在政策层面得到有效保障。
(三)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与运行中的系统性缺失等问题导致其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与企业关系的影响以及大职业教育观念的缺乏使得高职教育在与合作企业在决策、管理、执行等层面的文化差异十分显著。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开展产教融合需要解决的重要矛盾之一。其中学校社会服务、教书育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发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与企业中最小的成本获取与利润获得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整合的。另外,在产教融合的具体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关的发展障碍。首先,由于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整体推进而并未从系统的观点来统筹运作和通盘考虑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也就难以在办学诸要素与企业的运行之间形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其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难以实现。其次,从产教融合的微观运行制度来看,其仍然还存在着待完善和不成熟之处,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在运行中与学校中的现行制度所发生碰撞时而显示出的问题。第三,从产教融合的层次来看,现有的产教融合仍然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次,深度仍然不够,在技术开发方面仍然较为欠缺。这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主动性中就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现今的合作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学校为了求生存而主动寻求企业合作,而反方向的作用力则较小,并未建立起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这使得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目标仍然表现出很大的差距。另外,在运行形式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工业中心”等是其主要形式,其他创新形势的开发较为有限,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
四、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整体性构建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育人过程的本质体现,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它涉及到指导思想、配套政策、文化融合、课程建设、师资提升等多个领域和内容,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与规范的体系来实现不断推进其实践中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思想,政府建立配套性政策、法律体系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方针基础上的一种创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通过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性的加强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就业,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基本目标,是一种大职业教育观念的体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定是与市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这种现代化、生态化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教育、企业、行业的配合与支持,这也是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认识到“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将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机的统一起来;企业也应该明确认识到对高职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是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实习学生的潜在价值,从而使二者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化。与此同时,政府应该继续不断加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与法律的配套来支持其向前发展。现今政府虽然关于管理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指导政策,但是这方面的力度仍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其中在政策的导向作用方面也应该进一步的深化。在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该提供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提供其发展的保障。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缺乏对校企合作等领域的详细规定,现有规定过于原则化和笼统化。所以以此法为例应该在其中构建对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等各个主体中的权利与义务,除了对不履行相关义务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之外还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制定相关的税收减免等鼓励性政策,通过规范规定来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另外,政府也应该通过对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调查来因地制宜地出台产教融合的具体性实施措施与意见,通过此类实施办法、促进条例等来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实现“产教融合”中的文化融合,通过事务机构的建立来进行统筹规划
在进行产教融合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住文化的价值观主线,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优秀文化的因子的融合来推动产教融合中文化的生成。首先,需要通过产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教材、课堂来搭建合作文化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师生的产业文化素养。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开设产业与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课,通过这样的文化渗透来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中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另外在课程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也要渗透产业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产教融合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以员工的身份来接受和认同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断感受企业版的工业文化。学校可以通过结合专业特点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使学生与职工共同参与社团以及文体活动等,来使得二者文化得以有机的结合。在校企合作的基地建设过程中也要十分注重将精神文化中的工作价值观深入其中,将产业文化育人实践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不断形成师生的文化自觉。“产教融合”的事务性机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企业、学校以及行业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导致学校教育标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对接,出现学校关门办学等问题。所以应该切实建立“产教融合”的事务机构,在此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行业作为重要元素的加入。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建设来建立权威性的事务机构,其可以与行业机构共同来统筹规划产教融合中的具体合作事宜,从而实现政府主导与行业引导的主体框架机制的健康运行,进一步推进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此机构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树立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并且也能够解决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与纠纷。
(三)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与实施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师一体化培养,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
一、关于答辩论文的学术评价要求
申报高级经济师者自己在所报论文中指定某篇为答辩论文。答辩专家组据此文出答辩题并考核学术水平。该项赋分最高,按三个方面:
①选题准确,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影响较大。赋分范围30一40分。
②选题正确,成果在国内外居中等水平,影响一般。赋分范围10一30分。
③选题较差,研究价值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经济论文的选题标准正确是确定答辩者对于经济科学某一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方向。由于这是进行经济科学研究,撰写经济论文的起点,而任何一项经济科学的研究都是从选题开始,所以这个问题极其重要,赋分值范围最高。
这是因为:其一,选题决定着经济论文的价值。只有选题精(准)确,即有对研究意义的课题,论文才有重要意义。其二,选题关系到经济论文的成败。虽然选择价值高,但内容与难度与自己的条件、能力不相适合的课题,那么也难以成功。唯有选题的内容、大小以及难易程度都较适合本人的业务与水平特点,论文成功的希望才大。正因为如此,有人说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题目,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其三,选题为自己学术研究确立了目标。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业务中最感兴趣的部分上升到经济科学研究高度,并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合理的逻辑过程体现自己知与识的水平和学术能力。其四,选题代表着本人的学术态度。作为高级经济师的论文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个人实践和深入调查来研究,结合发展经济的历史使命来选择论文题目。这样才能使论文选题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怎样才算有较高水平和研究价值呢?选题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立足本人经济工作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经济学科历史与研究、发展现一22一状、动态。这样便知道自己的研究论文当前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问题尚待解决。这样的论文体现了在学术研究方向上的探索性与先进性,而不是盲目性、重复性,甚至是抄袭他人之作。为此,要做到:一是尽量选择与本人经济工作相关而急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间题力求贴近现实经济,或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新问题,并有重要现实意义。作者应以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事实上的理论高度,对这些呕待解决的课题提出独到见解,不怕标新立异,具有理论勇气,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二是选择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参加答辩的同志一般都从事经济工作多年,提交出的论文应是代表自己在经济_〔作研究中的发现,新创造、新思路的杰作。探索经济问题是经济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级经济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之一。可以说每一位用心者在长期的经济工作中都会有思考和发现。不敢称发现和创造的人往往是自卑和悲观的。你既然申报高级经济师,就应以高亢的理论勇气阐述自己的新观点。三是对空白的填补。由于科学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对于经济机制的重建,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造成理论与学术暂时的空白与缺项。高级经济师敢于直面这些空白的填补,不仅是对自己经济工作的推动和提高,而且由于间题的新颖也容易引起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四是对于通说的纠正。即对于通行的看法和传统的作法以及某些经济研究成果的针对性纠正。通过新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某些通说错误观点、偏颇结论的纠正,使人们得到正确的认识,无疑显示了学术的高水平,且能正确地指导经济_E作。五是对于前说的补充。这是以新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与结论予以补充、丰富和完善。综上五点所述,经济学的论文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先提出某些假说,经过实践与研究的验证,使其成立。各种选题唯在创新理论勇气中,才可产生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论文,这不仅仅是对于高级经济师本人水平的提高和开拓,而且对于经济科学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研究乃至突破会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于高级经济师答辩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答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从三方面考核计分。
①抓住间题实质,分析透彻,建议新颖合理。赋分范围20一30分。
②触及问题实质,分析正确,建议合理。赋分范围10一20分。
③没有抓住问题实质,分析一般,建议可用性不大。赋分范围1一10分。
对于高级经济师来说,作为经济工作的软专家,理所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就从事领导工作者来说,这种能力应体现在:领导观念科学化;组织行为科学化;领导方法与领导程序的科学化。由以上这些方面所形成的素质通过答辩展示出本人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其领导的群体组织和领导活动产生的效果。能否抓住问题实质是领导素质的重要方面。
作为高级经济师,应当通过答辩抓住问题的实质,展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是反映本人的基础知识。这包括较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在交叉学科方面还应当了解有关行为科学、公关学、领导学等知识。二是反映本人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首先应掌握较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熟悉经济管理方面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基础理论学科知识。其次,要能掌握并应用系统的现代管理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市场营销、经济信息、经济预测、经济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经济、数量经济、经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有的还应有较丰富的涉外经济知识。
答辩中将通过对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反映其知识结构。唯有丰富的知识结构作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分析透彻,并提出新颖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班级文化 基本原则 逻辑路径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这实际上是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按照这个逻辑,班级文化的涵义即在班级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对班级所有学生具有普遍影响力和约束力的文化综合体[1]。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凸显了自身的特点。按照班级文化的所属对象,包括幼儿园班级文化、小学班级文化、中学班级文化、高校班级文化等。
目前,学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例如,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界定,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的全体大学生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工作中形成的,符合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并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心理态度、行为方式等文化综合体。它的外延内容丰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等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班级物质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基石,班级精神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灵魂,班级制度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行为文化是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人本化原则是“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劳伦斯在“教育中被遗忘的人”中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高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也就是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人本化原则”,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性化和正能量的班级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级的一切活动或工作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目的,又要适应现代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与教师的合力引导。因此,辅导员和教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进行扎实的专业积累,主动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或思想困惑,合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思路的具体延伸。高校作为承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治理的范畴,因此,民主化原则必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原则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民主化原则,在班级形成一定的民主氛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与活力。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民主意识。这就要求以符合现代管理需要的民主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主角。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与管理。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有别于中小学班级建设与管理,它的性质决定了在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中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参与实践,使自我成长需要与学校管理制度保持和谐统一,形成符合班级大多数成员的班级文化。
(三)创新化原则
创新化原则是“改革创新”的时展动力的客观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任何迟滞不前的事物,都将湮没在充满变化与活力的当今社会。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顺应时展要求,坚持创新化原则,以创新的态度和思维超越已有成果。换句话说,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建设创新意识浓、创新能力强的班集体,打造有利于培育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班级文化[3]。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进行顶层设计,借鉴高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加强班级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鼓励班级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个性培育,充分展现班级独特的班风学风和价值取向,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创新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高校班级文化建设除了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外,还要根据理念思路开展好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逻辑路径
(一)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衡量一个班级及其成员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学风是班风的核心,一个班级的学风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水平,也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4].因此,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必须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华,对于人类的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对促进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优秀的高校班级文化从根本上讲,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内驱力,在高校班级所有成员中宣传和弘扬诸如明礼诚信、团结互助、甘于奉献、乐观拼搏等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从而增强班级的先进性和凝聚力。其次,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理念意味着学无止境,在高校班级范围内营造爱学习、擅学习、懂学习的文化氛围,鼓励班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和积累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鼓励大学生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将积极实践与敢于质疑相结合,与时俱进,从实践中学习,不断超越自己,从而形成班级优良的学风和班风。最后,要凝聚班级成员的正能量。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阳光的正能量,诸如快乐豁达的心态、坚定专注的精神、团结有爱的氛围等,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二)加强“精神家园”建设
精神家园对于个体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都极其重要。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班级及其成员的“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塑造大学生在校期间共同的“家”。“精神家园”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及组织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寄托地。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从心理知识辅导、心理环境营造、受挫能力锻造三个方面合力共建“精神家园”。具体而言,首先要加强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知识辅导。“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系统,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因为各种差异,它的层次和等级也存在着差异[5]。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班级及其成员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辅导,使他们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科学地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们自主克服各种不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因素,从而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其次,要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谐向上的班级心理环境是高校班级精神家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精神家园的完整度。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心理班会、寝室装扮、心理活动等途径从班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潜在环境等方面,积极营造和谐的、充满责任感与荣誉感的班级氛围,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最后,通过心理知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等,要努力锻造班级大学生的受挫能力。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心理辅导和心理环境支持。“90后”大学生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但感情和心理脆弱,受挫能力较差,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班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人文精神关怀,促进精神家园建设。
(三)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凝聚力是任何一个单位或组织发展的动力之源。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兴起,传递先进文化的同时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腐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对高校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带来负面作用。具体而言,首先,要建立有利于凝聚班级力量的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建设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或许丰富多样,但概括地讲,高校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促进班级大学生们健康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在班级成员内树立团结一致、共同促进自身健康而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主动参加班级、院系等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其次要发挥大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虽然由师生共同建设,但班级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综合体构成了高校班级文化体系。因此要充分调动班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内在需要,使他们更多地参与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在集体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最后,要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学生干部队伍是由班级中有威信和能力的大学生人群组成,在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动力作用。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导班级学生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指导他们在班级事务处理与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本,经常关心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团结互助的班级人际网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学术交流等活动。此外,还要以班级学生骨干培训为基础,不断提高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的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打造和谐、团结、服务、创新的班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2]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
[3]林运清.关于大学校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9).
[4]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1(18).
关键词:高校 绩效管理 问题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3-02
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总是给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在人们对一个更加公正、高效、客观的教师评价体系鼎力构建与期待中,各地高校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了卓有成效的新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正是一种基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开掘教师的潜能、整合师资进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教师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一、当前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绩效的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完成某种任务及完成该项任务的效率与效能,是效率与效益的总和。在高校,效率可包括教学效率和科研管理效率等,效益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工作或管理的结果和价值。{1}教师绩效评价是指高校用来衡量和评鉴教师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和工作质量,进而协助教师成长的一个过程,亦即对教师角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活动。这种评价活动应在正确的教师评价理念和原则指导下,根据学校规定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但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2}
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标准不够明确。德鲁克在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三个经典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高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目前,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应着力于鼓励先进教师,奖励优秀教学人才,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评还没有制定一个比较客观的考评标准,比如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考核。有的高校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制度的运行机理及其如何体现教师的绩效成绩不清楚,在绩效考核的时间、方法、目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使绩效考核难以实行。
其次,绩效管理的考核手段不够科学。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中指标的设定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意义重大,它将牵引着全体教师围绕着指标体系运转。指标设定的是否科学合理公正直接影响绩效管理的效果。当前各高校试图量化各岗位的工作,定量化的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避免人为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公平。但教学、科研如果仅仅追求数量,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应该警觉的是目前普遍实行的学生评课制度,虽然弥补了绩效考核中非量化性的因素。但学生在给教师打分时不一定公平合理,情绪化及功利性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进而失去了科学的公正性,可能会导致教师去讨好学生而丧失原则的庸俗化现象产生。
再次,缺乏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为鼓励教师努力工作,以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往往实行“奖惩性评价”,即达到目标要求者予以奖励,达不到目标要求者则予以一定的惩罚。{3}而绩效考核结果通常在考核以后就直接交给人事部门保管,教师很少知道自己的考核结果,即使知道考核结果,由于相关主管领导或人事部门并没有就相关考核结果及时与被考核者沟通,导致了诸多体制转轨中隐蔽性问题的发生。教师有时并不能通过考核后的沟通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优势与不足,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分析总结。甚至有些教师会对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在工作上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绩效管理的实现路径
绩效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追求卓越,走向自我完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全面评价一个人,而是根据学校和国家的需要,为了在某些方向上给教师一个明确的指导,引导教师把个人的自觉期望纳入到学校或国家的大目标中来”。{4}绩效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既定的方法,它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力求使高校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用现代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完善教师绩效管理体系。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建设需要深入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类型分门别类地制定考核分支体系。高校教师的工作因岗位、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相对容易出成果,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分类考核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其次,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绩效考核工资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于能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价值贡献时,综合考虑,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绩效考核作用。再次,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要按照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来支付。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的福利。福利内容可包括购房资助、购车资助、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和积极的沟通交流系统。首先,建立有效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管理者应把绩效评估看作“是一种师资管理过程,既是师资规划、作用、培养、晋升等的补充,又是对这些管理过程的检查”{5}。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绩效反馈。绩效考评结果正确会促进教师的信心和对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视,使教师自觉地朝绩效提高方向发展,反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高校要在教师提职晋升、薪酬调整、岗位调配、激励、培训、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过程中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在教师的使用上,建立科学的晋升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的氛围。在做好竞聘上岗和严格岗位绩效考评的基础上,推行薪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的薪酬体制。要在薪酬分配问题上切实体现绩优者薪酬也优厚。应根据年度绩效考评的不同档次,在不同职称的分配系数基础上,再加上不同的权数,按贡献大小、绩效好坏来确定每个教师的实际经济待遇,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冒尖和创新,以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建立积极的绩效沟通系统。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核心。要使绩效管理取得理想的效果,绩效沟通尤为重要。为提高管理绩效,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式的绩效沟通网络,使被考核人员、制定战略的高层决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全方位的沟通。无论是在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前,还是制定实施过程中,包括实施结束后,都要通过绩效沟通网络或者其他方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大家清楚地知道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完成的。进而达到互通有无,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心情舒畅,沟通及时的目的。
总之,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阵地,只有充分遵循高校管理的规律,实施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方能真正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新的绩效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应以绩效沟通为绩效管理的核心,以激励机制为手段,实施持续改进的绩效问责,以期使高校绩效管理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达到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从而为全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四有人才。
注释:
{1}陈达云.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行高校绩效改革[J].教育与管理,2006,(2):25-28
{2}庞鹤峰.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初探[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06):32-37
{3}黄骏.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J].教育探索,2003(10):93-95
{4}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01):54-58
现在我就对语文课堂讨论题的设置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系统积累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缜密的系统性,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个系统性,才会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海上的日出》一文中,出现了表时间变化的词“一刹那间”,接着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表时间变化的词。学生通过阅读,又找到了“过了一会儿”、“转眼间”、等词,再让小组讨论分别表示怎样的时间变化,并把这些词记录在笔记本上,和以前学到的表时间变化的词汇集起来,完成表示时间的词汇的积累。
二、讨论题的设置要培养独立思维
随着学生的长大,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进入中高年级后,他们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着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思维的多向性,不能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没有思想。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时,研读环节,讨论“这能全怪我吗”,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有做欠缺的地方,通过讨论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的和睦与温馨是需要我们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互相尊重、共同构建的。
三、讨论题的设置要具有拓展空间
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善于想象。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便于想象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苍穹中尽情遨游。例如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长大后的苏明娟会是什么样?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教师明确指明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大学生,这样学生对希望工程的认识就会更深。
四、讨论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新课标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讨论题的设计上不但要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目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例如《跳水》这篇课文,在课后有讨论题:“孩子得救了,大家都很高兴,但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为什么会呜咽起来?”我们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作为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与紧张使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呜咽起来。讨论的结果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五、讨论题的设置要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各方面的能力千差万别,因而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时要有层次性。例如:在学习《种一片太阳花》一文时,我为较差一些的小组设计的讨论题目是:找出文中表示太阳花美丽的词语和句子,为中等水平的小组设计的题目是: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为较好一些的小组设计的题目是:从字里行间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言可发、有机会提高,这样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六、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提问题的时机
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要在问法上讲究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最好时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理想效果。如在讲授知识时,在新知识纵横交叉联系处的争议,设置讨论题;复习旧知识,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两者之间的讨论题,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句诗时,可怜一词在以前是可惜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可爱,学生讨论后,对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就会升华了;讨论题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看到现象,就要深入本质。但课堂讨论的手段在一堂课中次数不能多,一到两次比较合适,否则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使课堂变得杂乱无序。
七、讨论题的设置要注意点拨与评价
[论文关键词]手机媒体网络广告无线广告
近年来,中国的手机网民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据CNNIC的调查数据,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2.33亿,占网民总体的60.8%,移动网络、手机终端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eq\o\ac(,1)1。2009年中国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从受众上大大地为手机媒体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手机网民从出现发展到现在的2.33亿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如此迅速的发展速度,也从侧面表明了手机媒体广告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一、手机媒体广告目前的发展状况
手机媒体广告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铃音等为传播形式,以短信、彩信、wap、飞信、语音、小区广播、流媒体等业务为传播载体,向手机终端用户传递广告信息。2009年,全球预计大约有15亿手机用户将收到移动广告,中国和远东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广告市场,2012年这一地区的移动广告收入将从4.14亿美元增长到21亿美元eq\o\ac(,2)2。从手机媒体广告的形式上看,手机媒体广告的主要形式有短信广告、彩信广告、彩铃广告、游戏广告和wap广告等几种。总体来说,手机媒体广告还都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但也由于他们出现的时间不同,发展到现在也以不同的成熟程度存在着。短信、彩信和彩铃广告出现相对较早,虽然在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相对于游戏广告和wap广告等广告形式而言,是比较成熟的。游戏广告和wap广告等形式,是手机媒体广告的新生力量,虽然发展还不成熟,但是却有着很大的潜力。特别是wap广告,随着3G时代的到来,相信wap广告将会在手机媒体广告中,甚至是在所有的广告媒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将网络广告应用于手机媒体
自从手机媒体具有了wap功能,使手机上网成为可能后,手机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话通信工具,它还承载着移动网络的功能。手机广告实质上是网络广告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广告形式,具有传播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针对性高、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实时、灵活、成本低、用户主导性强等特点eq\o\ac(,3)3。
(一)短信、彩信广告是邮件广告的延伸
短信、彩信广告是一种与网络邮件广告极为相似的一种广告形式,是通过收集或购买手机号码而取得受众,向其广告信息的行为。如果将手机媒体的短信、彩信广告与网络媒体的邮件广告相比较,可以将短信、彩信广告看作是网络邮件广告的延伸。
与网络邮件广告相比,短信、彩信广告更具有优势。短信、彩信广告具有及时性和稳定性。手机媒体是一种24小时在线的媒体,而网络邮件一般不会那么长时间的在线时间。从这方面讲,手机短信或彩信广告更加及时。此外,邮件中也存在着大量激活邮箱却又长久不登陆的现象。邮箱大多是免费的,人们可以经常更换自己的邮箱,这并不费劲。而手机一般较少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不会经常更换自己的手机号码。因此,手机比起邮件也更具有稳定性。
短信、彩信广告将网络邮件广告延伸到手机媒体上,让广告更具有了及时性和稳定性。同时,在到达率方面也得到了提高。短信是电信级服务,因而可以确保短信广告几乎100%的到达率,而且是直达受众,不会有信息干扰。所有人收到短信都会看,是100%的强制阅读eq\o\ac(,4)4。因此,短信、彩信广告作为邮件广告的延伸,更好地发挥着邮件广告的功效,让手机媒体具有更大的优势。
(二)将网页广告应用于wap网站
目前,wap广告还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主要还是以文字链接式广告为主。在wap广告,很少用到图片、动画等形式。随着无线上网费用的降低,wap用户将呈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互联网上的广告形式自然也就会更多地出现在“简易移动PC”手机的屏幕上eq\o\ac(,5)5。手机媒体出现网络广告已是一种趋势。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网络广告形式出现在手机媒体上,也可能会有更多的更多的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广告之中。
虽然网络广告出现于手机媒体是一种趋势,但手机媒体的一些特性决定了手机媒体广告与网络网页广告要有所不同,而不能照搬网络广告的形式。由于手机屏幕小,整个wap网站的页面的内容也是比较精简的。为了方便用户的阅读,一个wap页面往往不会出现太多的内容。如果出现了过多的或过于明显的广告而影响用户阅读,无疑是会引起用户反感的。广告商当然不应该让用户反感,但手机媒体这样一个好的广告平台,自然也不应该浪费掉。因此,在wap网页中探索恰当的广告形式成为一种必然。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网络网页广告的形式,试将网页广告用于手机媒体的wap网页之中。
1.横幅,让页面更美观
在网络网页中,横幅是很常见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横跨整个页面的广告形式,在网页广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广告效果也很不错。目前,在wap网页中,似乎还没有出现过横幅广告。而这种在网络广告中实践多年的成功的广告形式,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wap网页中。将横幅广告与屏幕不大的手机媒体结合,不但可以发挥广告的作用,还能对wap页面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将横幅广告应用于手机媒体,能发挥以下功能:
(1)有效的广告功能。横幅广告所占的面积很大,而且位置也在比较明显的地方,这使得广告的曝光率大为提高。特别是在手机媒体中,横幅所占的位置相对而言更加显眼,这对于用户注意到这个广告作用显著。因此,横幅广告能很好地发挥广告的功能,是一种很好的wap广告形式。
(2)美化wap页面的功能。横幅广告让wap页面不再单调,给近乎全文字的wap页面有了色彩。虽然说可能会有用户会对广告有抵触心理,但是作为美化页面的横幅,则能让用户减少这种抵触心理。用户更注重的是美的感受,而不会因为横幅广告是广告就出现着抵触心理。
(3)可作为分割wap页面内容的标志。横幅作为一种可以横跨整个页面的广告形式,使得竖向的内容出现中断。因此,当一个页面中出现两种不同主题的内容时,可以用一个横幅广告划分开。比方说当正文在一个页面的部分显示完后,在正文下面往往有一些相关主题的链接。而在这二部分之间,则可以插入一个横幅广告作为划分。
2.弹出式广告,就是要让你看见
弹出式广告,是在用户打开网页时硬性地弹出广告,吸引用户的注意,以达到广告的效果。这种弹出式的广告,因为是硬性地弹出,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到达率相对较高。而且,如果将这种广告形式应用到手机网页中,所弹出的广告所占的屏幕比例也比较大,更让用户无法错过广告的内容。由于手机屏幕较小,弹出式的广告一旦出现就会占用屏幕的大部分位置,让用户无法浏览想要浏览的wap页面。这种弹出式的广告很容易让人反感,一旦让用户反感,就算是到达率高,广告效果也得要打折扣了。
弹出式广告为了能吸引人而不太单调,一般会使用动画等形式。而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动画等形式的广告所用的流量可能会比打开wap网页所用的流量更多。这也就意味着,用户花在不愿意看到的广告上的流量比想要看到的网页内容的流量还要多。而在目前的手机网络收费来看,用户得要花很大一部分上网费用在广告上。这对于用户而言自然是很不公平的,因此,想要真的成功运用手机弹出式广告,要么减少弹出式广告的流量大小,要么将这部分费用转移到广告商或其它地方。
3.按钮广告——轻轻一按,了解更多
按钮广告属于链接式广告的一种,但比起文字链接广告,按钮广告要显得更精致和美观。按钮广告通过一个小小的按钮式的图片或者动画,先吸引住受众,让受众自主点击了解更多的广告信息。手机媒体是一个小屏幕的媒体,按钮广告中的这个“按钮”也应该小巧,不宜占用过多的屏幕空间,否则容易引起用户反感。因此,按钮广告的按钮要美观、有创意,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并进行点击。按钮广告一般放在相关主题内容的旁边,让用户在浏览相关主题内容时看到这个广告,并决定是否需要对广告进行点击。用户点击后,将会转入到由广告商设定的其它类型的广告或者具有更多产品信息的网页。只有当用户点击按钮广告并注意到了链接的信息,按钮广告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三、网络广告应用于手机媒体可能遇到的问题
手机媒体的无线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同,将网络广告发展模式应用于手机媒体广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将网络广告模式应用于手机媒体,我们应该做到未雨绸缪,应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
(一)手机上网GPRS流量问题。
手机媒体出现广告使得用户GPRS流量增加,这部分流量费用该由谁来承担。中国的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但大部分都还是使用限GPRS流量的包月套餐,使用不限流量的用户还是相对比较少的。如果在手机媒体中出现了如同网络中的广告规模,无疑会额外增加了用户的流量费用。那么,关于GPRS流量费用由谁来承担,这就成了一个问题。要解决GPRS流量费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是对GPRS流量资费的调整,另一方面可以是给予用户其实方面的优惠作为补偿,比如送话费等。
(二)手机屏幕过小的问题
手机能具有移动网络的功能,是因为它够小够方便。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二面性的,手机的体积小很方便,但同时手机的屏幕也很小。手机屏幕小的特点,使得手机页面所承载的信息量也就相对较少。因此,无论是对于wap网页的信息还是WAP的广告信息,都是不利的。在手机屏幕中,就算是将一个互联网中一个页面的内容放到wap网页中,其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如果再加上广告信息,信息量就更大了。这么大的信息量放到手机的屏幕中,这对用户的阅读是一个挑战。当用户阅读信息出现障碍时,广告信息的到达也将会有更大的障碍。
要解决手机屏幕过小这个问题,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1)将手机的屏幕适当地放大。
在生产手机时,可以适当地将手机的屏幕做的更大。现在已有一些手机在想方设法地把手机的屏幕做的更大。如诺基亚5230,为了让手机的屏幕更大,把键盘做成触屏,从而把键盘的空间也让给了屏幕空间。这使得它的屏幕比一般手机的屏幕要大很多。通过放大手机的屏幕让wap页面能容纳更多的信息,这是适应手机网络发展的。
(2)合理安排wap页面的信息内容。
为了让wap页面能容纳更多的信息,合理安排页面信息内容是很必要的。合理安排页面信息内容,一方面可以让页面容纳更多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让信息更清晰地展现出来。无论是对广告商还是对用户,合理安排页面信息都是有利的。广告信息通过合理安排的页面能更好地传达其广告信息,而用户也能更好地获取对他有用的信息。
四、结语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有着比互联网更为方便的无线网络,其发展前景是很大的。在手机媒体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借鉴网络广告的发展经验,可以让手机媒体广告少走弯路,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的优势,更快地让手机媒体广告得到发展。
注释:
①CNNIC2010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杨斌:开创信息传播新时代——探讨3G时代手机媒体广告业务发展之道:人民邮电报2009年1月21日
③匡文波:手机广告峥嵘亮剑,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年08月:152—153
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8月开通运营,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高速铁路线路之一,已成为京津两地往来最为便利的交通方式。该线路的运营对于加强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人员往来、带动商业和旅游业发展以及促进城市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增长外部影响的微观机制,笔者所在团队于2010年12月下旬选取了工作日和双休日在京津城际列车旅途中对乘客进行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
1.乘客出行方式及其目的变化高速铁路对乘客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特别是从其他交通方式吸引的客流,对于京津城际铁路也是如此。调查统计显示,45%的旅客是由传统(低速)列车出行转向乘坐城际铁路列车。由于高速铁路列车和传统铁路列车之间具有较强的共同性和替代性,因此前者的投入使用对后者带来的竞争冲击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另外,来自其他交通方式的55%客流量则主要来自于长途汽车和自驾车,这与国际高速铁路的发展经验也是基本一致的。此外,旅客平均每月的来往京津两地的次数也由运营前的2.4次增加为4.2次。从各类出行目的分布来看,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工作都是京津两地乘客出行的主要目的(分别占出行总量的54%和30%),这说明京津两地围绕工作展开的事务通往来或就业通勤的需求是较强的。节假日期间乘客出行目的构成有所变化,探亲、旅游、购物出行的占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对调研样本进一步分析发现,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后双休日旅游和购物出行人数分别较运营前增加213%和121%。这些数据从需求角度表明京津城际铁路在促进京津两地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2.城际交通出行时间和成本的降低图1将北京和天津间主要交通方式的出行时间和货币成本分别进行比较。其中,京津城际铁路在货币成本上仅高于传统火车,而在出行时间的节约方面京津城际列车具有绝对优势。即使考虑市内交通出行,这种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可将出行时间进行货币化的测算,先用收入和工作时间来计算劳动者的单位时间价值,再将其与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所需花费的时间相乘即可得到相应的时间成本。根据调研数据,可以计算出乘客的平均时间价值约为22元/小时,那么采用京津城际铁路出行比其他方式出行的乘客单程节省的时间价值超过50元。若考虑京津两地之间巨大的客运量,这部分外部收益则更为可观。据测算,运营初期每年节省的时间价值总额能够达到10~20亿元。
3.高速铁路促进城市发展的预期高速铁路的外部影响通常可以从民众预期中得以体现。在实地调研的旅客当中,有76%的认为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能够有效地带动天津市的经济增长,而仅3%的旅客认为京津城际铁路的影响并不明显存在(如图2所示)。那么这种影响是否可以使产业受益呢?有34%的乘客表示其所在公司在两地之间的业务量在该线路运营后有明显增长。与此类似地,60%以上的乘客认为京津城际铁路对两个城市土地和住房价格也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由于案例分析仅适用于某一线路或某一区域的小范围的研究,问卷调研无法全面覆盖高速铁路的各项外部经济影响,对于城市发展以及住房价值提升只能够得到受访者的普遍预期。更加全面且精细化的量化评估高速铁路的外部影响还需要借助城市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高速铁路外部影响的实证分析
1.新经济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在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中,以Hanson(200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构造“市场潜力”指标来表现本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调这种联系会随着周边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但也会随着城市间距离和运输成本的增加而衰减。其中,potentiali,t为t时刻城市i的“市场潜力”,popj,t表示t时刻城市j的规模,dij,t则表示t时刻城市i与j之间的距离(既可以是地理距离也可以用两地通行时间表示),λ为衰减系数(通常取值为1)。相关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某一区位上“市场潜力”与其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存在着高度关联(刘修岩等,2007)。由于“市场潜力”变量中包含着空间要素,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得以应用(Feddersen和Ahlfeldt,2011)。城市经济学领域,Roback(1982)最早提出开放城市体系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开展的实证研究普遍采用特征价格模型的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将城市的住房价格(城市价值的体现)视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类城市生活质量隐含价格的加总,通过模型分析方法将这些隐含价格进行定量分解。而每一部分的价格又体现为居民对相应城市特征的支付意愿。该模型的一般形式如公式(2)所示:。其中,homepricei,t为t时刻城市i的住房价格,Xi,t表示t时刻城市i一系列特征的变量,η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α和εi,t分别表示常数项和残差项。利用该模型即可将一些难以在市场上定价的城市特征进行“资本化”测算,已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溢价效应的研究中,而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而言同样也是适用的。
2.数据来源及模型形式实证分析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环境保护部、国家气象局的相关资料。实证分析模型参考Zheng和Kahn(2013)并加以改进,包括回归模型的形式以及“市场潜力”变量的构造方法等②。本文的计量经济分析采用特征价格模型的水平形式,为避免实证估计过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中选取了典型城市特征作为控制变量,包括自然特征、社会特征和公共服务。其中,自然特征用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表征;社会特征采用市辖区人口规模表征;公共服务则选用普通中学的师生比指标表征。限于数据可得性,研究时间范围为2006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空间范围为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具体变量及数据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同时,为区分既有交通网络和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本文将“市场潜力”变量分解为2006年第一季度的基期值(b_potential)和此后的变化值(d_potential)并同时引入特征价格模型中,重点观察后者的系数来测算高速铁路运营后“市场潜力”变化的外部影响效果,如公式(3)和(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公式中的距离d表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铁路通行时间,是利用历史列车时刻表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综合计算得到的。从各城市“市场潜力”的基期值b_potential的比较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城市在高速铁路开通运营之前便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潜力”,而多数中西部城市则相对较低。最终确定的特征价格回归模型形式如公式(5)所示。如果存在高速铁路运营的影响,那么系数α2应显著为正。
3.实证分析结果基于上述特征价格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就城市宜居性而言,冬季气温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冬季气温较高的城市住房价格更高。夏季气温的影响虽不显著但系数符号符合预期,即夏季气温较高的城市房价相对较低。这反映了人们更青睐于气候宜居性良好的城市,对该城市的住房的支付意愿更强。反映城市教育资源完善程度的“普通中学师生比”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教育资源良好的城市更具有吸引性。同样的,空气质量的对数值对城市住房价格的影响为负且显著,说明消费者对城市住房的支付意愿中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城市环境的因素。本研究关注的“市场潜力”变量———b_potential和d_potential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市场潜力”与城市价值高度相关。特别的,后者反映了高速铁路开通后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影响能够显著资本化到城市住房价格之中。本地人口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规模较大的城市有更高的住房价格水平(反映城市规模效应)。F检验值显示ln(pop)、b_potential和d_potential三个变量同时显著的置信度达到99%以上。此外,R2的数值达到63.9%,表示模型整体解释能力较好。在此基础上,筛选二、三线城市的子样本进行回归,d_potential的系数变化能够体现出高速铁路运营对不同类型城市的影响差别。回归结果显示,d_potential的系数在子样本回归中更大(高于全样本约7%),这说明高速铁路运营引发“市场潜力”的变化可能更有利于中小城市的发展,城市间的发展差距在高速铁路运营后可能会逐渐缩小。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假设两个城市的其他特征在研究期内均保持不变,d_potential仅受到京津城际铁路开通的影响(在此期间与两城市连接的国内其他铁路线路不发生变化)。根据两个城市铁路列车运行时间的变化以及基期的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可计算得到北京和天津两个城市d_potential分别为0.17和0.27,对应城市住房价格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0%和4.8%。这也表明,京津城际铁路对两城市的外部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若将这部分住房(土地)增值率与现有的居住用地面积进行综合计算,则不难想象该线路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是巨大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城际铁路的运营对天津的影响程度超过北京,这表明该线路更有助于带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两个城市之间经济水平的差距。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程市场;投标;国际工程;经济效益
1国际工程项目概述
国际工程项目是指承包商跨过国境进行的工程项目。项目的筹资、咨询、设计、招标、投标、发包、缔约、实施、采购及竣工后的运营、维修等各个阶段,部分或全部的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国际工程项目是技术、资金、劳务和物资的综合输出。国际工程项目不但具有工程项目的全部基本内涵,作为国际工程项目,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项目的部分或垒部运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
国际工程涉及的法律、规范庞杂。在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工程,会涉及各国法律法规、各种行业习惯做法。由于项目所在国和合同约定的不同,国际工程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也多种多样。国际工程使用的货币和支付方式种类众多,货币包括国内货币、工程所在国货币和种种外汇,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票以及各种其他银行支付方式甚至实物支付等等。
(二)国际工程项目是涉及范围广泛的系统工程
参与项目的往往包括业主、投资者、设计方、咨询方、承包方、施工方、分包方、分供方等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合同法律关系、委托关系、责任义务关系比较复杂。项目不仅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众多的行业,在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还分属不同的专业,它们既互相关联,又具有一定独立性和专业性。
(三)国际工程项目受到项目所在地各种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国际工程项目所在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会影响项目的周期和采用的技术、管理手段,政策、法规、文化及社会治安环境将制约项目的资源调配、使用以及项目的进程,经济、金融环境会影响项目的资金运转以及整体的效益。这些环境条件给国际工程项目带来了众多不定因素和风险。影响着项目的周期和经济指标。
2投标阶段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1明确招标信息,避免风险
投标阶段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每个项目都有标底,但由于各投标企业和受商务部委托编制标底的单位的实力、水平各异,各方选用的设备、材料的品牌、档次不同、单价分析表编制的差别以及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不一等原因,都会给加权后的评标标底带来上下浮动。所以在投标阶段,应尽可能多的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分析其可能采用的材料设备产地、运输情况,从而确定本企业的相应投标策略。尽可能在招标答疑时,提问诱导招标人对设备、材料的厂家、品牌予以指定,以缩小由于此类原因可能引起的报价差异。
在获得项目的全部招标文件及图纸后,投标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研究这些文件。仔细研究招标文件的文字部分,并核对图纸中的工程数量与招标文件中设计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之间的差异。由于我国设计单位长期缺乏市场竞争,设计人员脱离施工现场实践,缺乏工程造价知识,图纸及工程量清单中错误百出的情况屡见不鲜。投标企业要认真核对,如发现因定额套用错误或工程量少于图纸数量造成分项工程造价比实际偏低,必须在招标答疑时坚决提出并要求予以更正。如出现由于定额套错或工程量多于图纸数量引起造价上升,则应守口如瓶,避而不谈其中问题,待中标后可尽享其中利润。
2.2利用招标办法的漏洞,寻求效益空间
项目招标办法往往难以十全十美,漏洞和缺陷在所难免。随着招标人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逐步丰富,招标文件的编制会日益严密。但再严密的条文也必然存在疏漏,投标企业只要对招标办法认真研究,不难发现提高项目效益的空间。在援外项目的投标中,商务部要求投标企业在投标文件中报送项目中采用设备、材料,其中除必须注明材料的海关编码检验标准等与检验放行有关的信息外,还要求企业必须填报物资的型号、品牌及采购厂家,以确保投标企业在本项目中选用的材料、设备等物资在投标阶段就已经确定采购厂家和品牌,即使中标后也不得更换,从而使援外项目的实施质量得到保证。考虑到投标企业采购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因选定的厂家产生变故造成无法采购相应物资,商务部允许投标企业对每项物资填报两家生产厂家,在两家厂家提供的物资均符合项目要求的前提下,准许投标企业在中标后选用其中任意一家进行采购。鉴于以上原因,投标企业在比较衡量单项材料设备价格对总价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可咨询两个有价格差异的品牌的产品,报价书中采用较高的价格,而在中标后即可选用价格较低的品牌的产品,从而获得产品差价带来的利润。
2.3运用报价技巧挖掘效益
有资格参加援外项目投标的企业,一般是具有丰富国际工程项目实施经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许多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实施过不少不同的项目,有自身特有的优势,把这些优势在投标阶段利用起来,结合以一些报价技巧,可以找到提高效益的途径。如投标企业在援外项目的所在国有驻外机构,且该机构具备有实力的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及劳动力队伍,具备可用的机械设备和房屋,授标企业在工程总价形成后,可适当均衡提高各分项工程价格,从而提高总价,再利用上述可用的机械设备和房屋等资源优势,进行降价计算,并在投标说明中出具降价函。用降价后有竞争力的总价与其他投标企业进行竞争,以获取中标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中标,尽管中标后的总价是降价后的价格,但投标报价书中的各分项工程单价已被提高,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量的变更是普遍现象,而如果某一项或几项分项工程数量有所增加,即可按照投标书中的单价计算增加的费用,这样实际上也就增加了利润。
3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的途径
国际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特点是承包商工程项目的合同报价已经确定,要提高其经济效益,粗略的讲无非两大途径:一是开源,即利用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设法增加工程数量;二是节流,即利用各种措施,优化施工管理,节约项目成本支出。
3.1获取业主和咨询方的信任,减少返工
通过严格抓自身管理和质量标准建立起业主和咨询工程师的信任。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减少了等待和返工。
(1)在检查各工序时细致程度降低,速度加快,(由最初的钢筋逐根测量,模板逐块检验,到后来只进行抽检),从而对下一工序的安排和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2)在审核每月一次的验工计价报告时,减少了刁难和克扣,加快了审批进程,对部分不明显的“超验”实施了放行,同时也加快了收取工程进度款的速度,为保证项目现金流的正常运转创造了条件。(3)在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一些合理的设计变更的建议下,进行了适当的考虑和验算,并给予了批准,节约了材料,节省了工时。另外对一些工程量的增加,也在其认为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了增加造价的批复。
3.2适应项目所在国情况,加强自身队伍素质建设
根据该国建筑业的管理规定和项目合同的要求,对项目施工的各种可能出现不安全隐患的操作过程,如起吊、搭脚手架、支模板、铺路等,承包商必须提供通过政府认证考核持证上岗的专职或兼职的相应的安垒督查员到位,否则不得进行相应操作。为保证项目施工的各工序正常进行,承包商必须按合同规定提供这类人员,而中国公司的项目部往往缺乏具备上述上岗证书的人员,只能雇佣诸多当地专职的此类人员充当。针对这种情况,项目部有计划的安排一些现场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接受相关的岗位培训,以取得合同要求的相应工作的安全督查上岗证书,我本人就取得了模板工程安垒督查的证书,为项目部节约了雇佣专职安全督查员的开支。
我国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高职景观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操作实践型人才。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实训练习也只能在校内或室内完成(如图1),这样的结果只能加大景观设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矛盾,一方面是学生所学非所用,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市场对设计人才需求庞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作室制”模式的背景与内涵
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最早开创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调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实际动手操作的有机结合。景观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学徒制”的集中体现,由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设计技术人员为导师,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室和项目做依托,以“准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实际工程引导下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形成专业与需求、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的“三对接”,其目的是促进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工作室的形成
从工作室的机制及组成就可看出其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的资源,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项目的考察、设计到施工,拥有更多的自和更广泛的实践教学面,将传统的平行教学班级转换为灵活的工作室模式,自主选择后的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工作室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根据不同的导师,每个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风格特点(如图2)。每个工作室配置15名左右的学生,工作室必须配备一家及一家以上的设计公司或相关企业作为依托,并加入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工作室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工作室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景观设计与景观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将在施工现场实践理论内容,使学生在进行部分专业理论学习后,直接参与实施项目,接受职业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体现教育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师资力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重视的是实际参与工作的能力。因此,能够担任工作室导师的必须具备丰富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实战操作经验以及优秀的综合职业素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意味着每位导师不是仅仅担任课程的教学,而是要全面负责指导实际项目的设计课题与施工操作。因此,工作室的主要负责导师必须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综合化的知识与实践能力,具备“双师”素质,另外,企业的设计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能够给工作室带来行业内新鲜设计理念及最近的法律法规等。
(三)管理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在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与指导,边做边学,打破了教室和施工现场的界限。基于这样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也要革新,在院系领导的指挥下,景观设计工作室的相关导师负责所有学生的教学组织安排及常规的管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导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景观工作室的导师必须与企业合作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相当于兴趣小组式教学,人员保持相同的兴趣与专业方向,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模式让导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沟通。学生在参与导师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的同时,双方以同事的身份开展工作,逐步积累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1.1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档案管理工作当做学校日常行政工作的附属物,可有可无。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学校的基建、科研等大事上,很少过问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导致高校档案部门成为高校中最不起眼的部门之一,甚至有部分师生不知道高校档案工作的办公地点。正是由于领导的不重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缺乏积极的创新改革意识,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于是出现高校档案资料工作松散,出现一些重要档案材料残缺或者丢失,统计数据失准等问题。很多高校甚至依然延续传统的手工档案处理方式,导致高校档案工作流于形式,不能为高校科研、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也缺乏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1.2档案工作基础设施、技术手段落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的增加,高校教学设施配备、实训基地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受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需要的一些现代化设备难以及时兑现,档案管理部门也往往被设置在高校不起眼的位置,档案库房面积和各项指标达不到要求,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这自然也会打击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方法。计算机是高校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必备的设施,尽管计算机办公已经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常态,高校的财务部门、教学部门等早就配备了各种高性能的计算机设备,甚至一个办公室配备多台。但档案室的计算机通常使用其他部门淘汰下来的,性能大打折扣。而且其他诸如扫描仪、刻录机、服务器等设备都十分短缺,导致高校档案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1.3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正是由于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高校很少招聘专业的档案专业人才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从其他部门抽调部分行政人员,或者由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兼职,尽管在数量上可以保证高校档案工作的需要,但由于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缺乏基本的档案管理技能学习和训练,有的档案管理人员不知道应该收取什么资料,有的不知道如何写案卷标题,有的不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档案资料的查询和搜索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质量。虽然有些高校配备了齐全的档案管理需要的计算机等设备,但由于工作人员知识老化、素质不高,不懂得如何使用,导致计算机成为单纯打字的工具,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高效率的优势。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国内、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校严重缺乏既懂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又会熟练使用计算机、懂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1.4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相对落后
高校档案是高校师生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的知识和智慧资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如果高校档案没有被充分的加以利用,再有价值的资源也会成为无用之物,对于高校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加强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纳,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价值,提高其利用效率。目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大多属于被动式服务状态,档案管理者缺乏主动服务意识,依然是传统的"等客上门"的服务模式,师生有需要时才来档案室查询相关的资料,这远远不能发挥高校档案工作的优势。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忙于日常的档案装订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编研和开发档案资源,即便开发出一些编研产品,也往往深度不够或者缺乏应用性而流于形式,档案管理工作为高校科研、教学的服务效果差,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差强人意。
2知识经济时代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2.1树立新的档案管理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提高档案管理意识、更新档案管理观念,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树立档案的开放意识。在现代社会,档案已经从部分群体的特权向全体公民开放,纵观世界各国的高校,都有意识的将档案资源开放给师生和社会公众使用,只有少数涉及机密的档案资源才进行封存保管。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也应该树立开放的档案管理意识,根据服务者的实际需求,提高档案工作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其次,树立档案实效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工作节奏加快,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顺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档案工作的时效性,及时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抢时间、争效益,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第一时间将开发出来的档案信息传播出去,提高档案服务的价值。第三,树立档案服务的竞争意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的竞争。作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服务部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也要树立竞争意识,通过优胜劣汰,引入竞争机制,给予档案管理人员以压力和动力,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高,现代高校在发展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件、视频等资料,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容易出现档案资料丢失或者残缺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从档案资源的产生到归档都进行计算机操作,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一体化,实现一次输入、反复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也让档案管理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深度的档案产品开发,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同时,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可以将馆藏一些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以机读目录、卡片。通过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这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作。另外,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公布在网上,提高档案服务的广泛性,同时也是带动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的有效方法。
2.3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高高校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主要目的。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高校工作的应有价值。为了真正了解用户的档案需求,高校档案部门必须加强市场调研,更多地与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高校档案部门才能合理地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主题和入编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编研工作,最终向各种不同用户提供与之需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档案信息编研成品,以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此外,为了提高编研质量,高校档案部门也可走联合编研,共同开发信息资源的路子。为了弥补高校档案部门人手少,编研力量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的不足,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发档案信息产品。高校档案部门既可以采取档案系统内部进行纵向联合的方式,又可采取档案部门与校内外科研部门、经济部门等跨系统的横向联合方式,来共同进行档案信息编研开发,使开发出来的产品更具针对性、时效性。
2.4档案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
高校档案部门除了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推广服务工作,直接服务于本校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以外,还应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宣传工作,不断增强人们的档案利用意识。高校档案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可采取举办陈列展览或利用校报、校内闭路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向本校人员进行档案宣传,又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开展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宣传,在普及档案知识和加强公众档案意识方面多作努力,逐渐改变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增加档案部门的透明度,培养人们自觉利用档案信息的意识,教会人们怎样利用档案,交给人们打开档案信息宝库的钥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馆(室)藏内容的揭示和报道,让全社会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对自身的价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