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院行业报告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项目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干法工艺技术,实行计算机网络集散控制,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环保投入达总投资的26%左右,能源消耗指标最先进,粉尘排放量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以内的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建设不破坏原有水系和植被,按照花园式工厂布置,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2154万元,税收1605万元。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和谐发展。
一、政策优势明显
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四川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四川省资中县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资中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东方红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资中县委政府、内江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市场优势突出
(一)内江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
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2018年,内江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资中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
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2012年,内江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四川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XX年,四川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内江、资中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
(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东方红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三)东方红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
东方红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内江、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东方红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
(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
四川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四川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东方红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内江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矿山资源充足
(一)资中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
资中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资中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四川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资中的水泥产业。
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资中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
资中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XX万元。 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XX万元。加之,以资中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资中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资中提出在四川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
(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
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资中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资中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XX年以上。四川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东方红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
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XX年。
水泥行业为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国家为治理水泥行业的小、散、乱及污染严重的问题,采取了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省相应采取了淘汰落后产能,以大换小,产能等量置换的行业政策,基本不新批、新增水泥产能。坚决杜绝重复建设及严格的行业准入政策,为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项目竣工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
省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战略方针和提高旋窑水泥比重的产业政策,实现水泥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料资源,在位于距县约13km处的兴隆街镇三皇庙村11社,紧邻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老厂区建设一条25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同时,为了充分利用25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废气余热,还建设一座额定功率为4.5MW的纯低温余热电站。这项目得到了县委政府、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项目列为市重点项目,推荐为省重点项目,将项目的建设写入了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市场优势突出
(一)水泥行业现状与趋势
现状: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需求与设计产能看:截止年,市全部水泥企业总设计生产能力1154万吨,其中旋窑生产能力760万吨,立窑生产能力394万吨,水泥的供求基本平衡。从市场价格与库存情况看:价格走势平稳,水泥企业基本没有库存。目前,几家水泥公司所有水泥现款现货,无滞销,无欠款。
趋势:将出现供小于求的现状。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供给不足。到年,地区将要淘汰的立窑设计产能达394万吨/年,而实际产能在600万吨以上。省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为4500万吨/年。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加。GDP的增长与水泥需求具有正相关性。如年,省1万元投资需要消费水泥1.2吨。十二五期间,我们周边的几个地方的GDP仍将是两位数的增长,其增长仍将是靠投资拉动。、等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投资,尤以是城乡住房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等的大量动工,带来巨大的水泥需求。
(二)优质水泥供小于求
从川南地区水泥供给的现状来看,一是优质水泥产量低。大型水泥厂和新型干法生产线生产的水泥不能满足本地区对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二是销售价格上优质水泥、品牌水泥价格每吨要高出几十元。三是公司生产的干法水泥质量很好,只是生产时间短,还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三)水泥公司的主要用户及用量
公司有二十多年的水泥经营历史,具有成熟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水泥主要销往成都、资阳、、泸州、宜宾、永川、遂宁等地。所有销售现款现货,主要用户为各地房地产开发商和道路桥梁建筑公司,公司一直以来库存无积压。
(四)全省的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
省新型干法所占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总体上看,省水泥工业总量基本平衡,但旋窑水泥所占比例不大,新型干法水泥的比例更小,水泥工业结构很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优质旋窑水泥,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亟待大力发展。公司投建的生产线,在以至周边城市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三、矿山资源充足
(一)石灰石资源优势突出
具有丰富的水泥资源优势。县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把水泥行业的建设融入全省的产业大格局中,发挥优势,振兴的水泥产业。
县委政府提出了建“年产1000万吨的水泥生产大县”的奋斗目标。据地质勘查成果和估算,的石灰石资源总储量在30亿吨以上,可利用资源储量约10亿吨,正常情况下,能满足年产1000万吨水泥的原料供应30年以上。
的石灰石资源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烧石灰),到目前已形成年400—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支撑县内形成了近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直接创税约2000万元。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众劳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加之,以为中心的有效运输半径内,仅拥有相对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周边有的市、县甚至根本没有这种资源,这是提出在盆地中心区域打造年产1000万吨水泥生产基地的重要依据。
(二)自备矿山资源充足
白石为水泥的主要原料,县拥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储量398亿吨。县人民政府将兴隆街镇红庙子、金星、三皇庙、高峰、华光五个村6个矿山的石灰岩矿产资源挂牌拍卖给予项目业主做自备矿山,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正式采矿权按照法定程序已办理三个,另外三个正在办理之中。为新项目的建设提供给了充足的资源,可供该项目建成后使用100年以上。省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备矿山,周边城市大多缺乏石灰石矿山资源,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三)自备矿山勘察结果
项目拥有自备矿区,经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二0二地质队地质勘察,普查面积5.4平方公里。在现探矿权内获得内石灰岩矿资源量(333+334)类为24932万吨,其中推断的(333)为15781万吨,(334)为9151万吨。平均剥采比为0.9:1。其中0.5:1以上的为底下开采,0.5:1以下的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中可利用的砂岩、页岩有8-10米,年用石灰石200万吨,可满足年产100万吨水泥的企业开采石灰岩矿资源100年。
关键词: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调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70-03
研究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单位,是指在我们的环境中,对刺激的稳定、持久的反应方式。是一种明显的、可以区别的特性或性质。”特质决定或造就了行为。奥尔波特提出了共同特质的概念,他认为:“共同特质是统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是一群具有相同职业或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所共有。共同特质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就像是社会标准及价值观的改变一样。”从奥尔波特的概念出发,可以将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定义为:在铁路行业企业文化形态下,一线岗位员工所具有的可以区别于其他行业企业岗位的稳定的、持久的特性或性质,这种特性或性质决定了员工的行为,可能会随着时间或情境而改变。同时,必须明确的是,特质不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较为稳定的员工特性或性质。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在数量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即从规模扩张的粗犷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建设转变。虽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技术人才。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重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而轻特质培养。根据笔者2010年8月对31家企业50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调查,相对于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更注重毕业生的特质。鉴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类型,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将特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随着《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出台,各地纷纷兴起高铁投资热潮。2020年,中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铁网,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客运专线将达到18万公里,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这意味着中国已正式步入高铁时代。铁路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为铁路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主要是一线岗位员工)的重任,换言之,铁路行业企业就是铁路高职学生最大的就业市场。因此,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就是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要做好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全面了解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认真分析铁路行业企业对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并将其与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对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特质明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和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的研究立足于高铁背景,从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的角度探索铁路高职院校特质学生培养,为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随着立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对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的特质要求进行研究成为当务之急。从现有资料来看,国内外有关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要求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无从了解和借鉴。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笔者于2011年5月至9月对多家铁路企业进行了一线岗位员工特质调查,试图了解和分析铁路行业企业一线岗位员工应具备的特质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推进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研究方法
摘 要 我国行业报纸自诞生以来,历经数十年探索发展,尽管在规模及实力上还无法企及一些大报,但在向好政策的支持下,在专业报人的努力下,通过对专业报纸新闻报道上的创新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行业报纸即将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媚春天。
关键词 行业报纸 文化产业 话语权 资源
行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一个分支,历经数十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形成了我国报业中的独特体系。而对占据我国报纸行业半壁江山的各种行业报纸来说,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握机遇,探寻新的管理体制、新的发展路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策机遇:发展创新的基石
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次强调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同志在十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他特别指出,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我国的文化改革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改革转型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专业性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从2006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到2011年新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国行业报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在“通往春天的地铁”上,转企改制正成为行业报突破困境的杀手锏。转企改制后可以使行业报社由原先的事业单位变成自我发展、自由经营、盈亏自负的企业。作为一个产业实体,在今后的发展中,行业报社的产权将会变得更加清晰,权责将会更加分明,不利于发展的障碍将会逐步被清除掉。
专业机遇:引领读者的灯塔
毫无疑问,专业类报纸无法在新闻信息规模上与其他媒体相比,但有其特色鲜明的行业优势。与其他报纸相比,专业报纸具有专业内容优势、稳定的读者群体、明确的细分市场,以及特定行业的媒体影响力。随着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专业报纸时效性局限越发突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专业报恰恰可以有新的作为,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把问题看得更准、说得更透,用深度的分析、精准的解读,俘获读者,让读者产生对专业报纸权威的依赖,这就是专业报纸话语权的体现。而话语权带来的销量提升和稳定读者群正是企业生存的根本。《现代护理报》作为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护理类报纸,通过设置《基层周刊》、《人文周刊》、《学习周刊》、《医管周刊》等,在第一时间传递国际国内护理界前沿专业资讯,为医护工作者提供最专业、权威的业界动态;通过“专家专栏”、“专家访谈”、“评论员文章”等形式,及时业界动态并进行深入解读,得到全国广大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的认可,这成为这份报纸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根基,这也是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与机遇。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多数行业报刚刚进行完转企改制或尚在进行转企改制当中,当前的主营资源大多还集中在本行业内,缺少有效的整合和得力的经营人才。因此,在转企改制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之前,行业报在现有体制框架下变革动作不宜过大。但是,行业报也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而主动变革,在有效扩大报纸发行量的同时,快速提升在行业内的影响力;通过报纸在行业的品牌影响力,再向相关领域进行渗透扩张,最终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行业传媒集团。
资源机遇:竞争优势的保障
在传媒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 行业报纸只要守住自己的资源,树立“资源中心观”,整合一切资源, 为我所用, 劣势就有可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从而放大在社会上的影响,改变“守着金山要饭吃”的困境。 以《现代护理报》为例,其资源平台可谓得天独厚,但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如何使该报在新的媒介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该报诸报人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始,他们逐步打破原有发展思维,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使该报发展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长远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客户资源:《现代护理报》通过开辟“优质护理风采展”、“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医院巡礼”专版,开设“各省护理质控中心主任访谈录”专栏、以及与各省卫生厅护理质控中心签订发行协议等,同时,通过成功申办并实施了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牢固吸引了数量可观的有需求的护士,该报将逐步形成有重点、有针对性、全方位覆盖的立体发行方式。
“旱涝保收”时代的终结
面对形形的挑战,除少数几家专业报适应性较强,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大多数专业报面临着严重危机,分析原因主要有:
体制的羁绊
专业报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立的,大部分隶属于与专业有关的厅、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属公费办报。这种办报模式有正负双面影响,其中“旱涝保收 ”小康式生存环境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办报人手脚。部分专业报仍由上级行政领导任总编,使报纸缺乏独立操作的环境及能力。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进一步深入,这种旧的体制模式 很快会消失,如果专业报不谋求发展之策略,办报人思想不转变,认识不到形势的严竣,那么无论对上级主管单位还是报社自身均无好处,一旦“断奶”,淘汰将成为必然。
专业报之间竞争加剧 。从大环境来看,专业报面临的不光是自己省内的竞争,全国范围也有对手,更何况境外争夺也在步步逼紧。从小气候来说,各专业报虽然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加剧了竞争。有的专业报通过行政干涉手 段来争取发行量,但此乃下策,强拉硬塞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失去竞争力。
综合性报纸争夺读者 。综合性报纸为了自身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纷纷扩展内容,扮演起“专业”角色,与专业报抢稿件。不少综合性报纸加大了经济、卫生、科技、法律等内容的版面,造成对卫生、法律、科技等专业报的压力,而综合性报纸有着影响面广、受 众易接受等优势,这是众所周知的。
专业报自身因素限制 。作为自己本行业兴办的专业报,不同程度带有行业封闭型色彩,在编发稿件中往往首先满足部门自身的宣传,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部门机关特征,从而降低了社会影响力,限制了读者覆盖面。行业的需要不一定就是 老百姓需要,版面上文件、报告太多,会引起读者反感,失去读者对报纸的亲和力。
看不见的巨大需求
专业报在感觉自身生存危机的同时,还应看到发展的前景。
行业宣传的需要 。专业报的产生是各行业自我宣传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 期,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使专业报有了明确的办报主体,办报经费得以保证,专业报主管部门经济、政治等方面实力越雄厚对专业报的扶植也越得力,成为专业报得以生存的主要支柱,这也是 近几年部分专业报发展较快的主要因素。
满足群众多方面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发生变化,他们对不同种类及层次的信息感知愈来愈迫切,过去那种单一的宣传方式 及大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高品位、有特色、有个性、耐人读的专业报越来越受人青睐。
发行市场依然很大, 专业报发行问题一直困扰着专业报前进,有人认为受专业性质限制发行量很难突破,其实不然。就拿医学卫生专业报为例,在专业报中一直以“大户”身份独领,浙江省 公开发行的有:《生活与健康》周二报(10万) 医学会主办;《当代家庭报》周一报(12万), 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未公开发行的有《浙江老年报》及《浙江卫生报》,粗略估算,此4份报纸有30万总发行量,按浙江省 1389.44万户(4446.86万人口)计,每46户才拥有一份,况且《生活与健康》报为全国发行,可见市场之大。
报纸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仍然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就必须经受场考验,同时也必然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平等竞争、自主选择、优胜 劣汰等。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之境况的专业报,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立住脚,并勇敢地迎接挑战呢?
发展之道
更新观念适应市场。 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有些专业报思想转变快,他们大胆摆脱来自上下左右的种种束缚,自寻出路,在战略和战术上胜人一筹,坚决从过去陈旧的窠臼中走出来,走向普通人的生活,走向色彩斑斓的市场
中,报纸得以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专业报市场适应性差,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以不变应万变,任报纸萎缩或处于维持状态,这样难免遭受停刊、出让刊号等结局。《医药时报》便是一例。
尽快转变体制 。一张好报纸需要一个优秀的办报群体、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办报空间、一个有激励机制的良好氛围、一个正确的办报理念,而报人应是 有思想、有能力、有活力,与时代合拍的新人。所有这些均需以转变体制为前提,政策宽松、人才可以流动,体制活了,报纸也就更活了。
准确定位读者群 。专业报必须立足本行业,从内涵中开掘、外延中拓展为主导思想,定位于相应的读者群。如发行量较大的《科学时 报》定位于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文章内容吸引人,受到广大中青年知识界读者的欢迎。
发行不抓不行。 发行工作在报纸发展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报纸起落与发行量关系密切。发行工作所有报纸都在做,但看谁做得巧做得妙。浙江《当代家庭报》别出心裁贯穿计划生育这条线抓发行,这是一条成功经验,因计划生育宣传可谓星罗棋布,一直深入到乡镇、村直至个人,借助计划生育宣传员推广宣传报纸不但影响面广,群众乐于接受 ,且对缺医少药的边缘山区来说,带去的不仅是一张普通的报纸,而是一位保健医生,该报在增加发行量的同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举双得。对报纸来说,如果质量是 根本,发行量则是保障,保障报纸有一个不断自我发展的后盾。发行量越大,报纸实力越强,有助于提高报纸质量,而质量的提高又能拓展发行空间,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促使报纸越办越红火。
酒香还需勤吆喝 。一张报纸要脱颖而出首先得使它引人瞩目,报纸同属商品,同样需要自我推销、自我宣传。人们如果不了解有这么一份专业报,那么何从谈起喜欢它、订阅它。杭州日报主办的《都市 快报》从发行第一天起就在街头巷尾设点或请人流动叫卖,效果很好,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都市快报,另方面也方便群众买报。专业报也可以尝试 走这条路,如医学保健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医院等地方设摊或流动卖报,让候诊者抽空读一点保健知识。至于在其他媒体做广告也有相当效果。
坚守专业色彩,不草率扩大“领地” 行业报的专业特色是伴随着它的诞生、成长过程而逐渐形成的。个性是专业报的生存基础,失 去专业特色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综合性报纸所设的专版专栏有不少局限。所以专业报在不藐视综合性报纸专版专栏的同时不必过份畏惧他们带来的压力。坚守 专业阵地并深度切入专业,发扬自己优势仍是一条通往光明的捷径。
掌握读者收藏心理 。报纸以它的耐久性、收藏性成为电视台、电台不可比拟的媒体。故牢牢抓住读者这种珍藏心理很有必要。经常采编一些有收 藏价值的文章以飨读者不失为良策,在设置栏目,刊登系
列连载文章时不妨先考虑读者是否感兴趣,合不合他们胃口,其实用性、知识 性等是否已达到读者愿意收藏的境界。其实专业报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继本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得到各方积极反馈和支持后,2010年,在总结上年报告研究的经验、结合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际的基础上,本刊联合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和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9年报告评估体系做了修订和完善,形成了“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简称GBEE-CRAS2010),基于“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0”,针对中国2010年前十个月的663份社会责任报告,从报告的结构参数、技术参数和主体参数等17个方面对报告进行定位和分类,从内容实质性、结构完整性、绩效可比性、报告可信性、报告可读性和报告创新性等6个维度对报告进行系统评估、核实、统计和研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数据库,完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以下简称《2010报告研究》)。
《2010报告研究》着眼于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最新发展状况的窗口,着眼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达到通过报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0报告研究》揭示了2010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五大主要特征,并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职责、做好企业社会责任编制和提出了五大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于此摘录《2010报告研究》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五大特征
《2010报告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呈现出了以下五大特征:
1 各地区各行业报告稳步发展,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经过2009年“井喷”发展后,呈现稳步发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十个月,中国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663份,超过了2009全年数量总额,较去年同期的582份增长14%;预计保持全球报告总量15%左右的份额。
一是首次实现地区全面覆盖。2010年,随着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社会责任报告的地区覆盖了大陆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这成为中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社会责任报告在中国将进入纵深推进的全新发展阶段。
二是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异军突起。2010年报告数量较2009年同期增长13.9%,得益于部分行业报告数量的大幅增长。其中,制造业报告319份,较2009年增长17.3%,信息技术业报告28份,较2009年增长64.7%;金融、保险业64份,较2009年增长73.0%,除银行、保险等行业领军企业外,部分基金、证券等金融类企业加入报告的行列,推动了金融、保险业报告数量的快速增长。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步增长。东部地区仍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最为集中的区域,报告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报告企业增加的绝对数量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中西部地区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也给予了相当重视,报告企业数量较2009年有所增长,内蒙古地区报告的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家增加至2010年的4家,同比增幅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初步形成了“东部与中西部同步发展”的局面。
四是定期机制初步显现。研究显示,2010年,报告次数达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非年度报告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绝大多数企业在2009年报告后,能够在2010年继续,基本按照年度定期报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定期机制初步显现。
五是非企业组织积极社会责任报告。企业是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但随着组织社会责任概念的发展,非企业类组织也积极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例如,贵州航天医院、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2 报告整体水平有所提升,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与上年相比,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更加规范、可读性更强,披露的信息量增加、内容更加深入,国际化程度提高,报告整体水平有一定提升。
一是报告信息量有所增加。10页及以下篇幅的报告明显减少,51页及以上篇幅的报告显著增加,报告披露的信息量更大,内容更加充实。
二是信息质量有所提升。2010年报告总体质量较上年有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报告的结构更加完整,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丰富、更具深度,同时报告形式更加友好,可读性更强。相对而言报告在可信性、可比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是高质量报告大幅增加。本次研究的报告中,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属于“优秀”及“卓越”行列的报告达50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85%。其中“卓越”行列的报告有16份,是2009年6份的2.67倍,数量显著增加;“优秀”行列的报告为34份,较2009年同期增长62%。处于“起步”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较2009年同期降低6.4个百分点,其中处于“发展”行列的报告所占比重明显降低。
3 报告编制依据选取及信息披露等更加务实
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报告负面信息的披露、报告的外观设计等方面更加务实。
研究显示,在报告编制依据的选择方面,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或推荐的编制依据以外,企业倾向于立足自身经营实际,以方便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为标准选择编制依据,中资企业选择国际通行的报告编制依据、外资企业选择中国研究机构的编制依据已经成为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新现象。
在报告信息的平衡性方面,绝大部分报告能够以中立、客观的态度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不再讳言披露负面信息、积极与利益相关方坦诚沟通的报告比2009年明显增加。
在报告的外观设计方面,企业在逐步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价值后,在报告的版式设计、风格、色彩、信息定位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力求使报告与企业文化、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匹配,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4 报告在主体,质量及关注议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
研究发现,与去年情况相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质量、主体、关注议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报告主体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制造业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成长型企业是报告的主力军。其中,东部地区了432份,占70.7%,是中、西部数量总和的2.65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了448份,比重超过70%;制造业企业了319份,超过了其他所有行业的总和;上市公司了468份,占76.6%;成长型企业了437份,占71.5%。
从报告的质量来看,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超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水平。中央企业报告的平均得分为71.2分,比2009年高出儿,4%,是研究对象整体平均得分的1.7倍。在报告的基本结构、基本规范、可读性和实质内容等方面,中央企业报告的得分率都远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水平。
从关注议题来看,一方面,报告普遍以利益相关方为专题进行披露。其中,报告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环境、社区、政府等6个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披露的信息更加丰富,对同行、媒体、社会组织的重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行业特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行业企业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在披露具体社会责任议题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农林牧渔行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报告都识别出了出资人、员工、客户,但普遍没有识别出同行、社会组织和媒体;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等行业对供应商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保险行业、农林牧渔业对监管机构的关注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建筑行业的报告对政府最为关注,传播与文化产业仅有25.0%的报告关注政府。
5 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
《2010报告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上一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事后工作总结成为报告编制的主要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企业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树立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研究还发现,在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只有少数报告披露了企业制定有社会责任规划,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划和计划。缺少社会责任系统管理,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采用“事后总结”方式编制的重要原因。
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和的五大建议
基于本刊多年来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结合对2010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分析和研究,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好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和,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
企业需要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把握社会责任报告的丰富内涵,加深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知和认同,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树立形象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实践深入思考和系统分析的成果,也是向利益相关方系统披露履责实践的重要工具。其次,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推进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能够推动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及时了解日常管理中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与重点,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2 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其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运营的各个方面反映社会责任的内涵,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系统性。一是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之中。企业在制定决策时,要综合考虑自身运营对社会及环境产生的影响,尽量增加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二是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运营全过程。企业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发展战略,与企业运营全过程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制定明确的社会责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三是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德量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及时发现不足,持续改进社会责任绩效。
3 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2010年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多数报告仍处在起步阶段,报告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在内容实质性方面,结合企业运营实际,明确界定自身的利益相关方,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发现其合理要求和期望,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努力回应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增加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要深入剖析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理念和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履责措施,持续提升社会责任绩效。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增加报告编制规范的内容,增强报告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大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机遇分析和企业社会责任规划等内容的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要加强纵向可比性,包括跨年度的绩效对比和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可比性。既要重视历史绩效指标,也要加强绩效指标预测和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报告可读性方面,继续完善报告设计,合理利用图片、表格等简洁的方式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进发掘报告创新的潜力,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4 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
企业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措并举,支持利益相关方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到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一是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实现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信任和增进了解;二是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明确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核心议题;三是主动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四是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5 创新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模式
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为丰富,拥有一只可爱的宠物成为现代人寄托情感、寻求陪伴的一个非常普遍和喜爱的方式。宠物能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目前中国宠物猫犬的数量约为8000万只,预计至2020年和2025年将达到1.29和1.51亿只,宠物市场规模巨大。高速发展的中国宠物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而在宠物经济中,宠物医疗是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既是宠物生活中的一大刚需,又能够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还能为宠物用品、宠物社区等周边服务进行导流,是撬动宠物经济的关键点。
近日,天风证券的一份关于宠物医疗的行业报告备受宠业人士瞩目。该报告从行业格局、商业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宠物医疗”这一朝阳产业。报告指出,过去十年(2005-2015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9.5%。其中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行业增速达30%。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宠物产业已经相当发达,正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布局延伸。和成熟的美国宠物市场相比较而言,我国宠物市场增速显著高于美国,但宠物医疗服务占比相对较低,未来宠物医疗行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我们试着通过中美宠物医疗发展模式对比,来看看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看美国宠物医疗企业发展模式
美国是全球宠物拥有率最高及宠物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据调查,2015年美国约有69%的家庭拥有宠物,全国宠物猫犬量约1.64亿只,宠物产业总支出达606亿美元,其中宠物医疗约占整个宠物产业的一半!
美国宠物医疗企业发展模式分三类:1、产品+服务类。这类公司的重点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兽医服务多是配套服务。具体为:(1)大型动物保健公司通过研发或收购方式从经济动物保健领域拓展到宠物医疗领域,这是主流发展模式。例如Zoetis通过收购SmithKline Beecham动保、先灵葆雅通过收购因特威成功涉入宠物市场。(2)将人药技术与产品应用于宠物领域,例如Aratana Therapeutics用人医技术治疗宠物癌症、慢性病。2、诊疗类。具体为:(1)连锁宠物诊所模式,即在社区内设立小型连锁宠物诊所,提供疫苗注射等常规诊断服务。如Banfield Pet Hospital美国最大的连锁宠物诊所,提供预防性保健、常规外科和急诊服务。(2)连锁宠物医院模式,即设立大型专业连锁宠物诊疗机构,除常规诊疗外还提供包括外科手术、肿瘤、癌症、心脏病治疗等专业兽医服务。北美宠物医疗护理龙头VCA Antech正是连锁宠物医院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有600家连锁宠物医院、55家兽医诊断实验室,并且销售诊断产品。3、销售类。线上加(或)线下双渠道打造专业零售商或经销商,如PetMedExpress是美国最大的宠物药房,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视和邮件广告方式销售宠物处方药、非处方药和其他健康产品。
中国宠物医疗行业旭日东升
对比美国,我们认为中国宠物医疗市场具备巨大潜力。原因在于:(1)养宠家庭率远低于其他国家,宠物数量增长空间大;(2)人均收入持续增加,主要发达城市宠物经济已高度繁荣。(3)人口老龄化叠加家庭年轻化,宠物陪伴需求大。假设2020年和2025年中国宠物猫犬数量达到1.29亿和1.51亿只,2020年和2025年城镇宠物预防型药物施用率和医疗就诊率分别为50%和70%,农村宠物预防型药物施用率和医疗就诊率分别为20%和30%。我们粗略测算目前中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4.9亿元,预计2020年和2025年全国宠物医疗市场规模分别达到65.8亿元和122亿元。随着宠物数量的增长和养宠观念的转变,未来5-10年将成为宠物医疗市场的黄金发展期。
回顾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将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2002):探索期。宠物医疗需求激增,国产医疗产品姗姗来迟。长期以来中国动保企业以生产经济动物药品为主,宠物药品研发起步较晚,其中宠物疫苗于2000年首次研发成功。第二阶段(2002年至今):发展初期。国际巨头占绝对优势,国产药品技术亟待突破。国际巨头也因多元化产品和突出疗效占绝对优势,国内动保企业开始积极布局宠物医疗市场,在研发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宠物诊疗机构以小型宠物诊所为主,大型连锁宠物医院开始萌芽。
也就是说,虽然我国宠物医疗行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目前宠物医疗行业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朝阳行业,行业的发展速度却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销售和服务先行,产品后至
基于中国现状和美国宠物医疗发展经验,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发展将会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较长时间里,以宠物医院为核心的服务型企业将是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药企都难以在产品和技术上追赶上国际动保巨头,能够实现本土竞争优势的企业和模式只可能出现在销售端。原因在于:(1)国产宠物医疗产品起步较晚,国际动保巨头以其多元高效的产品以及完善的营销渠道占绝对市场控制权,国内药企在研发人员配备和能力上与国际动保巨头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和技术积淀不足,此外新药研发资金投入大,目前国内药企的盈利能力以及新宠物药的预计盈利空间使得产品端在短期内注定难以有所作为。但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国内动保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宠物医疗市场,与国际动保巨头的地盘争夺战已拉开序幕。(2)进口宠物药品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用户口碑,宠物主和兽医对其信任度高,要消除用户粘性尚需时日。(3)销售端行业集中度低,且国外企业难以取得经营药品销售所需执照,行业分散特性和政策保护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充分的竞争空间。
因此,以服务和销售结合发展模式的宠物医院前景最优。宠物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属于配套业务,因此将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而宠物医院作为市场份额最大的药品销售者和兽医服务提供者将最具前景,随着宠物热的逐渐升温,来自药品销售和兽医服务的双重收益将推动宠物医院的不断发展。
其中,宠物医院连锁经营正成为我国宠物医疗行业主要发展趋势。宠物医院连锁能够通过统一标识、规范经营管理,有效地打造品牌效应,并且在技术、设备、人才上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建立有效的医疗网络系统,提供宠物医院的技术服务水平。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优质的、高端定位的、覆盖宠物服务半径的连锁规模机构将快速发展,而资本和产业资本的介入也将对行业形成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与大学合作的宠物医院品牌,如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杭州浙江大学动物医院、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上海天使宠物医院、哈尔滨畜犬联盟宠物医院、重庆名望宠物医院等,医疗优势明显。市场上也有许多宠物医院正在寻求加盟来抢占市场先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这些宠物连锁医院一般会以医疗为核心,
辅以宠物美容、宠物商品销售、宠物寄养等,扩大医院的服务范围吸引客户。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代表性宠物连锁医院主要有瑞鹏、瑞派、美联众合、派特、艾贝尔、我宠我爱、美联众合、宠福鑫、关忠、思威国际等,而这些品牌的宠物连锁医院也吸引着风投的关注。
相关链接: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第一股:瑞鹏股份上市敲钟了
2016年9月2日,作为宠物医疗行业家喻户晓的品牌瑞鹏宠物医疗集团在北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NEEQ,简称“新三板”)成功挂牌,举行隆重的上市敲钟仪式(股票名称:瑞鹏股份,股票代码:838885),成为中国宠物医疗行I第一股,开启宠物医疗行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新纪元。
关键词:分享经济;在线短租;发展路径
一、 引言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模式,也被称为“P2P”(Peer to Peer)模式,伴随着Airbnb、Lyft等公司的成功,逐渐成为当下最受关注和追捧的商业模式。这一模式尚无严格的学术定义,但是从其实际运营来看,主要是一种单个自然人之间,通过某一平台(一般是互联网平台)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特别是房屋、汽车等财产进行的租赁交易。
按照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经验,从国外复制成功的商业模式到中国,是一条借助互联网创业的捷径,这一点对于“分享经济”模式而言也不例外。目前,采用“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的P2P网贷、在线短租等已在中国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另一条发展经验,即完全照搬国外现有模式会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同样应验于“分享经济”模式。因而,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推动“分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少的在线短租业为例,探讨“分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建议,以得出合理的发展路径。
二、 在线短租的商业模式
短租并非一个新生事物,其实际上是一种介于旅店住宿和个人房屋租赁之间一种短期住宿服务,在大学、医院和景区周边往往都分布着大量的短租特别是日租房源。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高昂的搜寻成本,传统短租往往存在房东和房客难以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的问题,从而限制了传统短租的发展。而在线短租实际是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双边市场交易平台,将房东和房客都吸引到这一平台中,通过互联网降低信息不对称和搜寻成本的不利影响,提高房与房客的匹配效率。而提供交易平台的企业(简称为平台企业)则从中获取一定数额的中介费用。因而,在线短租的“分享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房东将自己富余的住房空间,临时分享给需要住宿的房客,而平台企业则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使得供求双方达成交易。从而,三方都从这一住房空间的分享中获得收益。
此外,平台企业并非简单的提供交易双方的信息,其往往还要承担一定的交易风险,一方面,平台企业要为房东和房客的财产甚至人生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险和其他形式的保障;另一方面,平台企业也要承担一定的违约风险,在发生违约时能够预先补偿受损失的一方。
因而,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其价值事实上在于分担了原本有房东和房客承担的交易成本,相应的,其成本主要也就是从房东和房客处转移而来的交易成本。平台企业承担的比例越大,交易市场的双方就越愿意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易,但是相应的,平台企业所承担的成本也就越高。因而,给定平台企业所收取的中介费用,房东与房客之间的交易成本越大,或者平台企业所要承担的比例越高,则平台企业利润越低,越有可能退出市场。
综上,在线短租的基本商业模式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图1所示的,一种连接房东和房客的双边市场平台模式。
三、 中国在线短租的发展现状
虽然,“P2P”模式在国内被大众所熟知,更多地是因为个人贷款平台,但是“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国外受到广泛关注和追捧,则主要是因为这一模式在个人租房、租车等业务领域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房屋在线短租平台Airbnb的成功。Airbnb是以提供私人住房短期租赁中介服务的美国公司,成立于2008年,目前已累计融资近10亿美元,估值近百亿美元,成为硅谷最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
中国的在线短租业正是在对Airbnb及其美国同行的模仿中成长起来的。2011年4月,国内第一家在线短租平台――爱日租正式运营。同年,游天下、蚂蚁短租、途家网、住我那等同类在线短租平台纷纷上线,截至目前,中国在线短租业已有10多家大小不一的平台企业。根据易观国际2012年的预测,中国在线短租业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14年突破20亿元。为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在线短租业的发展,本文在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对中国在线短租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
1.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反映了一个行业现有的竞争程度,主要可以通过集中度和进入壁垒进行描述。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3年在线短租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较大的四家在线短租平台,游天下、蚂蚁短租、途家网和小猪短租共拥有超过40万套房源,其中,游天下规模最大,拥有超过20万套的房源;而从覆盖的城市来看,游天下和蚂蚁短租各自覆盖了多达三百多座城市,而途家网和小猪短租也各自覆盖了超过一百多座的城市。由于没有完整的市场数据,很难通过集中度的计算,对目前中国在线短租业的市场结构进行精确的判定。但是根据上述报告的数据,以及中国在线短租业短暂的发展历程来看,当前中国在线短租业暂时形成了一个较低集中度的寡占市场结构。由于中国在线短租业仍处于由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新企业仍会不断进入,在位者也会不断扩大规模,并产生激烈竞争,现有的市场结构应当会发生动态调整。
同时,从进入壁垒的角度看,在线短租业本身并不存在技术壁垒或资金壁垒,同时由于行业监管法规的缺失,也不存在行政壁垒。因此,中国在线短租业暂时不存在明显的进入壁垒,市场进入自由。
2. 市场行为。
(1)规模竞争策略。在当前的发展阶段,通过巨额投入,或寻求战略联盟,以迅速占领市场是当前国内在线短租企业的主要竞争策。更为重要的是,在线短租业的双边市场特征也决定了网络规模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吸引更多的房源,更多的区域覆盖,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只有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又才能吸引更多的房源,收取更高的费用。因而,规模扩张或者说规模竞争策略是这一行业自身特征的内在要求,这一点类似于具有规模经济性特征的行业。
但是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源源不断的融资避免资金链的断裂。同时,通过各种市场合作或战略联盟,尽可能地发挥规模优势,尽快产生现金流入,也是维持资金链运转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游天下是搜房网的旗下企业,蚂蚁短租是赶集网的旗下企业,途家网获得了光速、鼎晖、携程以及美国在线短租业HomeAway的联合投资,同时与携程达成了战略合作,而小猪短租则是58同城的合作伙伴,并且已经获得千万美元的融资。
尽管在互联网经济已经日趋成熟的中国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已并非难事,但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仍始终如影随形。2013年7月,作为中国市场上的先行者――爱日租悄然关闭,而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其在2012年已占据了中国在线短租29.7%的市场份额,成为当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在线短租平台。爱日租关闭的背后,最为根本的原因应当是国外在线短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但更为直接的原因则可能是快速扩张所导致的资金链断裂问题。
因此,规模竞争策略对于在线短租平台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行业属性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扩大规模来获得竞争力;另一方面,规模的扩大又在不断加剧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综上,对于在线短租企业而言,规模竞争策略运用成败的关键可能并不在于市场开拓,而是在于资金链的稳定。
(2)价格竞争策略。由于在线短租大多采取的是双边市场模式,所以存在所谓的“非中性”定价策略,即需求弹性低的一方会被收取高价,而需求弹性高的一方会被收取低价。换言之,在线短租平台企业应当向对价格不敏感,能够承受高价的一方收取高价格,而对价格敏感,不能承受高价的一方收取低价格。
从现实的角度看,在线短租平台企业也确实采取了这一定价策略。目前,国内在线短租平台大多采取向房东收费的定价方式,中介费率平均在10%~12%,而针对另一边用户即租客,则收取零费用。因而,在租客这一边的市场上,从一开始便不存在价格竞争的空间。而在房东这一边的市场上,虽然多数企业都有着相近的价格,没有出现激烈的价格战,但是,作为当前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游天下却采取了零费率的定价政策,这可能也是游天下能够成为房源最多,覆盖城市最多的在线短租平台的重要原因。或许,游天下所采取的正是当年淘宝阻击易趣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
因此,虽然目前中国在线短租市场上并未出现激烈的价格战,但是价格竞争仍可能成为同质化背景下中国在线短租平台的重要竞争手段。
(3)差异化竞争策略。差异化竞争是企业摆脱低成本竞争策略,获得高利润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对于在线短租平台而言同样如此。线短租平台的差异化策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平台服务的差异化;二是房源的差异化;三是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从平台服务的差异化来看,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安全保障、更优质的售前售后服务是最主要的差异化手段。目前,主要的在线短租平台企业的运营情况来看,各平台并无较大差异,相对而言,游天下的服务更为全面,特别是在帮助房东进行房屋管理方面。而从房源的差异化来看,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房源是差异化的主要成因,但是这种差异更多的体现为横向差异,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2013年在线短租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过半数的消费者选择短租的原因是旅游度假,其次则是商务出差和考试在房源类型的选择上,公寓型房源是最受欢迎的房源类型,而一线城市的独立别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而。旅游景区和公寓型的房源就可能成为在线短租平台的重要竞争资源。
就商业模式的差异化而言,其实际上是服务于平台服务和房源的差异化,即通过商业模式调整的方式来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房源。途家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作为主要的在线短租平台,途家网采取了与其他在线短租平台不同的策略,即以自营的旅游度假公寓为主要房源。采取这种策略即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房源偏好,但同时也意味着途家网放弃了“P2P”的商业模式,转而成为一种“B2C”(Business to Consumer)的商业模式。由于缺乏公开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无法判断这种对在线短租业典型商业模式的调整,是否是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发展在线短租业的合理路径。但是,现实经验往往是一种新引入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必然是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因而,这种商业模式的调整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3. 市场绩效。目前尚无公开披露的在线短租平台企业的财务信息,但是由于起步晚,并且从一开始便面临着来自传统酒店业的竞争压力,整体市场规模仍然较小,主要在线短租平台企业都尚未盈利,而爱日租的关闭更是反映了这一行业暂不乐观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缺乏市场培育也导致房源质量仍然良莠不齐。但是,正如中国指数研究院《2013年在线短租行业报告》所指出的,与在线短租关联密切的在线旅游业的市场规模有望从2013年的2 204.6亿元扩大至2017年的4 650.1亿元,这为在线短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更多的市场培育和市场竞争也会使得房源质量不断提高。
四、 中国在线短租业的问题与对策
1. 主要问题。
(1)社会诚信问题。目前,制约中国在线短租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的诚实水平较低,而这一问题也是制约“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分享经济”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陌生自然人之间的交易,交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的诚信水平,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则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效率越高。
虽然,交易平台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搜寻成本,但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交易平台降低,因而交易成本依然很高。降低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需要交易平台付出更多的成本,例如由平台对房源进行实地考察、提供各种安全保障、预先偿付违约费用等。
因而,社会诚信水平越低,交易成本就越高,其结果或者是“分享经济”难以推广,或者是交易平台为推广“分享经济”而承担更高的成本,缺乏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对于在线短租业而言,由于其面临着传统酒店业的替代性竞争,诚信问题的不利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因为传统酒店业作为一种“B2C”的模式,在诚信度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爱日租的关闭,以及途家网对“分享经济”模式的背离,都与当前制度环境的不利影响有着重要关系。
(2)法律监管问题。在线短租涉及相当多的安全隐患,但是由于其是介于旅店与一般房屋租赁之间的一种住宿服务形式,如何进行监管仍缺少法律依据。此外,中国在线短租的房东并非都是房源的所有者,而是存在一定数量的“二房东”,这种转租行为也存在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并且很有可能导致在线短租平台的经营风险。
同样,法律监管问题也是整个“分享经济”模式在中国发展所遇到的共同问题,例如,个人之间的租车服务、托管服务以及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借贷服务等,都需要更为具体明确的法律规范。必要的法律监管不仅不会限制“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反而是其在中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基础。
2. 对策建议。解决制约在线短租乃至整个“分享经济”模式在中国发展的障碍,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不论是社会诚信问题还是法律监管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制度问题。因而,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登记和查询制度,严惩不诚信行为,以及制定更为明确具体的行业监管法规是发展“分享经济”的根本途径。
而从企业的角度看,如前文所述,在给定制度不健全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权衡考虑是否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付出更多的成本,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降低平台双边用户间的交易成本,或者选择对商业模式本身进行改良。就在线短租而言,过高的交易成本已使得部分企业对“分享经济”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例如途家网,虽然本质上偏离了“分享经济”模式,但对于企业而言却可能是当前制度环境下的优化决策。
参考文献:
1. Hamari, J. Sj?klint, M., & Ukkonen, A., The Sharing Economy: Why People Participate in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SSRN Working paper, 2013.
2. Rochet, J.and J.Tirole.Platform Comp- 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3,(4).
3. Sundararajan, A.From Zipcar to the Sha- ring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3,(3).
4. 吴瑶.在线短租的中国基因.新财富,2014,(2).
5. 易观国际.中国在线租房市场研究报告,2012.
6. 艾瑞咨询.2011-2012年中国在线短租行业研究报告,2013.
7. 中国指数研究院.2013年在线短租行业报告,20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71102027);上海教委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号:13YS004)。
25岁的林培一直不满意自己的鼻子和单眼皮。2016年在韩国首尔旅游时,花了3万元做了综合鼻部手术,又花了约2万元开了眼角,割了双眼皮。“做完手术之后,感觉颜值加分,自己也更有自信心了。”
无论是远赴韩国做手术,还是选择国内的医疗美容机构,像林培这样的求美者不在少数。北京同仁医院一位医生表示,以p眼皮项目为例,他执刀的顾客最小年龄是刚中考毕业的16岁少女,“其实这是她的第二次手术,第一次是13岁时在香港做的。”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大家更愿意花钱买“颜值”。
美国健康医疗公司艾尔建的《全球医美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在面部护理上,每个月要花费约583元,一年消费约为7000元,在各国中排名第一,比位于第二名的韩国女性每月花费要高出146元,遥遥领先全球平均月度消费255元。
医疗美容已经成为新兴的消费热潮。2015年我国整形美容人数官方统计700万人次,年均人次增速为13.40%,预计到2018年可超过1110万人次。从人均次数看,2015年国内医疗美容约为3人次/千人,而且后续增长潜力巨大。
聚美优品高级副总裁刘惠璞表示,消费升级首先是消费者的升级,尤其是新女性,作为消费升级的主体,她们正在与旧品牌决裂,敢于透支性消费,享受现在。对于消费升级的群体来说,宁缺毋滥,宁贵毋贱。
更美APP创始人兼CEO刘迪认为,医疗美容正在经历从整形、微整形到轻医美的三个阶段,受消费升级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到轻医美的阶段,表现为光电类美容服务项目占比增加。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测算,2014 年全世界医疗美容总量约2020 万例,其中手术类占比47.7%,非手术类52.3%。在手术项目中,眼睑手术、吸脂手术、隆乳手术排名前三,非手术项目中肉毒素、玻尿酸注射合计占比约 70%。
“从消费特征上来看,医美正从低频高额的消费模式向高频平价的消费模式改变,产业的医疗属性下降,日常消费属性更强。”刘迪说。
医美成为一种日常消费
清科研究院指出,当前国内医美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和广泛化,35岁以下消费者占了88%的医美市场份额,多以都市年轻中产阶级为主,愿意为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而购买专业的服务医疗,包括整形、减肥、心理、皮肤、产后恢复、抗衰老等项目。
新氧APP创始人兼CEO金星说,医美行业从过去的高收入、高消费、高年龄的高端群体,逐步转变为大学生、白领等普罗大众,分期、保险等金融服务正是瞄准这一群体的支付需求和保障需求应运而生。
而医美金融也是当前医美O2O平台探索的商业模式。2016年以来,更美、新氧等APP纷纷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在平台上提供分期支付、保险、白条等金融服务。“自2016年以来,随着消费升级,医美平台的消费形式多样化、客单价变多、消费者购买增值服务的医院增加了,后者是去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征,为医美消费金融提供了空间,” 金星说。
另一方面,也有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医美领域,以深圳市小牛消费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小牛分期”)为例,其品牌负责人李嘉文表示,医美的消费群体偏年轻,这个群体往往会倾向借贷、分期支付等金融服务。2015年9月,小牛分期上线,就把医美行业列为重心,在与美容医疗机构的合作,线上线下都提供金融服务。
除此之外,行业也在进行品牌升级,为提高行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以更美APP为例,其平台正在对医美商家和机构分级,选出优质服务商,协助其打造自己的医院和医生品牌,提供运营方案。今年开始,更美又与腾讯、潮宏基、小猪短租等超过20家品牌合作大部分与女性、消费升级相关的品牌传播。
刘迪表示,医美在消费升级中属于医疗与时尚行业的融合,年轻人希望医美更加时尚,有更好地消费体验、更实惠的价格和更专业医师服务,“平台需要更精准地找到消费人群,让他们认识并且体验到医美行业的时尚+医疗双重属性。”
APP的“医美一条街”
自2013年以来,医美O2O兴起。各路医美APP出现,网罗了国内众多医美机构――公立医院、民营机构、私人诊所,每家医院的价格、口碑、医生介绍等都在APP上面,相当于把韩国的“狎鸥亭洞”搬到了网上,做中国的“医美一条街”。
医美O2O为医美机构提供了营销渠道,也为消费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现在,市场上包括新氧、更美、悦美、美黛拉等在内的医美O2O平台超30家,其中前几名APP的用户规模均达数千万,入驻的医美机构、医生也以千计。
加上各路资本也在不断涌入医美市场, 2010年以来,医美行业在投资数量增加的同时,投资规模也在急剧增大,2015年投资案例数达249起,较2008年增长超过15倍,投资金额增长近10倍。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2016年的《中国医美行业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医疗美容服务量(包括手术及非手术)由2009年的270万例增加到2013年的480万例,并预计于2018年达到1020万例。假设届时1个案例平均收费1万元,医美的市场规模合计超1000亿元。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颜值”产业总销售规模大于3万亿元,其中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的市场规模目前已居于世界第三位。据相关预测,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未来谁能够分享医疗美容产业的蛋糕?
“颜值经济”热浪来袭
“今年发了奖金,我要去做个杨幂的鼻子。”
“天哪,很贵吧,我想做一个Angelababy的双眼皮。”
以上对话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可不是台湾偶像剧,而是一次一线城市年轻白领的日常对话。
不知什么时候,微整形成了爱颜值人士奖励自己的方式之一。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整形人数已超过1000万。有专家表示,就人均水平而言,与韩国、美国或巴西相比,中国具备至少10倍的增长潜力。
不得不说,医美行业的崛起是时展的必然。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及外在面貌,而大众对于整形的态度也逐渐宽容起来,从最初的藏着掖着,变成了大方承认并相互交流。随着医疗手段的逐步成熟,做一个微整形,对于很多年轻姑娘来说,就如同买一个包一样,不再需要反复纠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医疗美容行业报告显示,医美是继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其潜力巨大,热浪来袭。
传统医美营销痛点多
然而,相应市场却未能跟上需求的快速发展。资料显示,目前从事整形手术的2万多名医生中,只有1万左右有完全合格的从业资质。新闻上时不时报道出的各类医美事故,曝光的各种无证经营、监管疏漏,成为我国医美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再回到市场。据悉,截至2015年,按照当年收入统计,尚无占有市场份额5%以上的单一医美集团,而全国共有超过24000家医疗美容机构及诊所,其中80%为民营。由于民营资本进入医美领域的注册门槛不高,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机构充斥着整个行业。
另外,2006年8月国家颁布了“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等五类商品不得在电视购物节目上播放”的法规条令后,整形机构的营销手段大都是靠线下广告、百度推广等。合理的营销费用应控制在营收的20%左右,但医美行业的营销费用一度占到50%。从丽都整形美容医院的年报就可窥见一斑,其2013年、2014年、2015年1-5月的毛利率分别为61.22%、63.59%、63.87%;但2013年、2014年的利润率分别只有4.47%和9.02%。每年的营销费用高达6000万~7000万元,其中近半数都花在了百度推广上。
这些都导致了医美行业获客成本高、获客难度大。因为此类营销并没有解决消费者的疑虑:“这家机构到底安不安全?去过的人感觉如何?价格这么高是不是被宰了?”
于是,不少熟悉互联网的创业者看到了机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市场痛点、消除消费者疑虑。从2013年起,各种医美O2O平台陆续上线。
医美O2O应势而生
相比美甲、美容业的各种大战,医美O2O平台低调无比,但这并不妨碍其快速增长。
2013年,新氧上线,成为第一个医美领域的电商平台。上线后,新氧平台交易量发展很快。第一个月才200多个订单,2015年年末订单量就已比年初增长了10倍,单月订单量超过6万。
与新氧同期上线的还有更美。据悉,目前更美平台上已经汇集了10000名医美专业人士,超过6000家医美机构,1500万名用户,用户覆盖中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
应势而生的还有悦美、美黛拉、美丽神器等30多家平台。
与这些平台相伴而生的还有投资界对其第一时间的关注。新氧在其上线后的第五个月即获得来自经纬中国的A轮数百万美元投资,2014年12月完成来自挚信资本和经纬中国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更美在上线之时就获得来自经纬中国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4年3月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美丽神器也于2014年7月完成阿里巴巴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今年3月,医美O2O公司更是频繁宣布获得融资。3月13日,新氧正式宣布完成由优壹品、腾讯双百计划投资的C轮融资,并称估值对标春雨医生;3月21日,美黛拉对外宣布,已于2015年10月完成1200万美元B轮融资;4月21日,悦美CEO向小琴对外公布,悦美网于2015年12月完成1.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这一方面表明资本市场对医美行业的看好,另一方面也预示医美行业将有一波大动作。
模式能否盈利?
目前,上线的医美O2O平台基本上都以“社区+问答+电商”模式为主,在消费者和医院之间构建一个类似于闺蜜交流整形心得的平台,晒出自己的整形成果,同时平台上吸纳一些整形医师,讲解相关的知识,引导用户购买整形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来促成医美产品的在线交易。但在具体运作方式中,这些平台又有所差别。
如新氧、更美以及真优美、美黛拉等打造的是平台,一端连接医美机构,一端连接用户。消费者进入新氧、更美客户端,可以看到网友日记分享、咨询医师和医院以及在线上实现项目预订,然后线下医院认证,完成支付环节。而美黛拉、真优美则无支付环节,真优美可以实现免费预订。他们的收入构成主要还是“广告+平台交易服务费”。
新氧社区比较活跃,根据新氧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新氧已经积累了60万篇用户日记、1000万私信咨询量、5000家整形医院和万名整形医生资料。
对于更美来说,定位更像是大众点评。其联合创始人王思Z曾表示,“更美建立一个全面的真实的数据库,帮助用户做好的消费决策。而医师也可以通过更美平台建立个人品牌,获得客流。”
另外,新氧与更美都是通过售卖返现来刺激用户分享经验,以每篇补贴300元以上的重奖来刺激发帖。
而较晚上线的美黛拉则另辟蹊径,一口气独家签下300多位网红达人,依靠她们的带动,来拉动社区活跃度――这种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红利的运营方式据称十分有效,美黛拉5月份宣布其社区发帖量已跃居第一。
悦美网则拥有自己的咨询师团队,类似于中介。消费者如果想和医院建立联系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由悦美推荐医院机构。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以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连接型平台企业模式更轻,缩短产业链,为产业实现了增值。但如何保障网友日记分享的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是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悦美网的中介模式可以赚取佣金,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现金流,却违背了互联网“去中介化”的理念,而且由于离医美机构更近,很难保持第三方独立性。
线下诊所开辟新途径
对于大多数医美O2O平台来说,当线上的平台交易逐渐成熟的时候,公司的收入来源也就基本固定,开辟新的盈利途径自然成为这些公司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而与国内较早进行线下诊所布局的春雨医生等平台一样,医美O2O玩家也纷纷进军线下,希望通过布局线下诊所来获得自身的主要盈利。
例如,新氧在拿到C轮融资后,迅速开始了线下云诊所的布局,通过帮医生解决牌照、场地、流量、管理等问题,让医生专注于治疗,打造医生个人品牌,以此来寻找新的赢利点。在此之前,新氧更加注重微整形业务,但是线上的微整形盈利并不可观。
另外,已经获得药品与器械交易物流牌照的更美也有类似的做法。更美与独立医生、诊所签约,提供场所、设备,然后导入客户到自营诊所。据悉,目前已在全国签了7家诊所、50位医生,三方按比例分成。
刚刚宣布B轮融资的悦美与新氧、更美的想法似乎不谋而合。据悦美CEO向小琴介绍,悦美的第一家自建线下医疗门诊部以及微整中心已于今年6月正式开业,线下中心具备医疗执业资质,医生主要来自于三甲医院。当然,这也是B轮融资的主要用途。
据悦美的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悦美已经收录整形机构4900个,约占全国正规整形机构的40%;已认证合作的整形医生2300多名,约占全国正规医生资源的23%。
向小琴表示,在2015年下半年,悦美在尝试建设医生品牌时,从社区中选择了70多位口碑医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帮助医生塑造个人品牌。
以上不难看出,医美O2O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的做法相差无几,医疗美容领域未来的线下争夺将会十分激烈。
具体哪种模式会走到最后,业内人士均表示都还在探索中,很难判断。未来1-2年行业仍将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于医美O2O来说,好的商业模式要符合三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提高行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一位清科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做到这三点的公司往往能吸引最多的资源。
市场才刚刚开始
在最近一期《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新一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上年度同期12个百分点。这数字似乎是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但是名校的数据显示,就业不难,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公式: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名校中就综合性大学而言,就业率基本达到95%以上。如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75%。理工类大学的就业率更令人惊艳,如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45%。《华东理工大学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制剂等7个本科专业的毕业生、27个学科的毕业研究生就业率是100%。相比之下,明显疲软的是财经类大学,如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3.52%,上海财经大学稍胜一筹为93.68%。
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留在本地 一线城市是热门
逃离北上广的说法,在微博、微信平台流传很久了,但是看过众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依旧是学生们的“心头好”。
在京地区高校,北京大学去年签约的本科毕业生中有71.79%的人选择留京工作,9.47%的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仅有1.26%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上海工作。清华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地区为北京(53.7%)、广东(9.8%)和上海(6.9%),其毕业生到东部就业的比例为83.5%。
长三角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也多选择留在本地工作。如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在东部,占就业学生的92.63%。除上海外,就业最多地区分别为:江苏省(4.13%)、浙江省(3.39%)、广东省(3.15%)、北京市(2.77%)。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63.86%选择在浙江工作,其余地区为上海12.56%,广东6.75%,北京3.22%。
从数据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主要流向地区是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毕业生就业热门地区。
留学比例持续走高 美、英、香港(地区)受青睐
在大学里,本科生尚未毕业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境外大学作为毕业冲刺目标的现象很普遍。清华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1%,其中国内升学的比例为54.4%,出国留学的比例为27.3%。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37%,其中有28.89%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
上海多所知名高校的报告显示,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超过三成的学生选择升学,约有1/4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深造。其中复旦大学近10年来,本科生留学比例连年提升。2013年本科生留学的比例达到29.45%,几乎与国内考研的毕业生比例持平。同济大学去年本科生留学比率为22.65%,相比前两年有明显提升。
在留学的选择中,首选美、英、香港(地区)。上海交通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在可跟踪到留学资料的1026位学生里,57.39%学生选择美国高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78人)、英国(55人)、新加坡(39人)、法国(37人)、德国(32人)等。同样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的首选地区为美国、英国和香港(地区)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数分别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49.16%、11.63%和8.75%;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留学首选目标国家为美国,占出国留学学生总人数的 71.8%,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德国、日本、加拿大。
十年前,很多人都认为海归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一大优势,但现在外语已经不再是海归的专利。有外企的HR坦言,不少海归在面试中外语甚至不如很多本土毕业生。此外《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年收入为16.50万元;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年收入为26.71万元。以上数据说明,相关海外工作经验是增加海归回国就业年收入的砝码。由此可见,具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才是职场的“香饽饽”。
毕业生单位性质分析 企业单位占比最高
众多高校报告显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已就业的本科生大多在企业工作。北京大学选择就业的本科生中有45.47%在企业单位工作,清华大学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单位也同样以企业单位为主,比例达到62.7%,所有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国有企业就业比例达到43.8%,高校以及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24.5%,各级党政机关就业比例为12%。清华大学在报告中分析,从单位性质来看,工科和文科毕业生主要选择企业单位就业,比例分别为64.0%和63.7%;理科毕业生则选择在高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为44.2%。
对比数据可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都包括党政机关,这与上海高校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地区名校毕业生选择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相对较低,就业领域多集中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如复旦大学,学生就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进入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兴战略产业、重点央企、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数量超过60%;去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总数达到687人,占所有去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6%,相当于每四名企业就业的复旦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 专科类大学就业更集中
先看几组数据: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医药生物/医疗保健42.53%,管理咨询/教育科研14.11%,政府/非盈利机构/其他12.00%,金融/银行/保险9.89%。
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教育科研事业25.9%,金融业17.5%,IT业12.7%,能源6.8%。
复旦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现代专业服务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18.45%,金融业17.41%,IT/通讯/电子业13.78%,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团队/部队10.26%。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20.78%,制造业15.57%,金融业15.24%,信息服务业12.63%。
上海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金融业40.81%,会计师事务所20.20%,制造业9.08%,其他7.53%。
“周末的夜晚原本是热闹的,然而对于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同样不能动的一天。已经躺了24天,失去一切的我就像个废人。”2012年10月26日,潘静在她的个人社交平台上这样写道。
潘静是一位舞者,2012年10月2日的一场车祸让她脊椎受伤,从此只能在轮椅上度日。对于潘静来说,重新站起来是她受伤4年多来最大的梦想。
潘静的梦想或许能变成现实。2017年3月17日,一家诞生于上海张江高科的本土高科技公司――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傅利叶智能”)在上海推出Fourier X1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主要针对像潘静一样的下半身瘫痪的患者,帮助他们实现坐、站、行走、上下楼梯等基本功能。
那么,到底什么是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发展到怎样的阶段?通过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潘静真的能站起来吗?
价格低于国外2/3以上
外骨骼机器人,又称动力外骨骼系统,也称“可穿戴机器人”,是将机电一体化、生物力学、人体传感网络、步态分析等多领域科技融合而成的产物。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应用上,目前主要被两家国外上市公司――以色列的ReWalk Robotics、日本的Cyberdyne占据。
Wintergreen Research康复中心机器人行业报告(包括康复机器人、主动型假肢、机器人外骨骼等)显示,到2020年全球外骨骼机器人的市场将大于18亿美元。结合虚拟现实和力反馈技术的外骨骼系统,已成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点。
据中国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0年末中国各类残疾人数为8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约6%,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占比最大。
据傅利叶智能CEO顾捷介绍,康复机器人能通过机器带动患肢进行重复迭代运动,从而对控制肢体运动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和重建。
今年4月,傅利叶智能将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被邀请参加在美国凤凰城举办的全球可穿戴机器人技术年会,并作主}演讲。
之所以在国际上如此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傅利叶智能自主研发的Fourier X1,具备为下肢残疾患者提供有“触觉”这个突破性技术。
如何让机器人拥有“触觉”?傅利叶智能CTO徐振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感知和交互技术。外骨骼机器人设备穿戴在人身上,所以不同于工业机器人,它是让机器人与患者、环境三方之间都实现交互。Fourier X1通过19个不同的传感器和11个分布式CPU模块,能够“感知”患者在步行中的变化,“思考”患者的意图并通过电机帮助患者“执行”步行动作,通俗来讲就是使得机器人拥有了“触觉”。同时,机构上还设计了直观的指示灯,可以看到患者的力量变化。
此外,国外的两家外骨骼机器人价格高昂,平均一台机器人的价格在60万元~100万元,普通百姓购买压力极大。而傅利叶智能此次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Fourier X1产品,据估算,投入市场后其价格将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至1/5。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要拥有“触觉”,就需要运动控制卡来控制电机实现力反馈。在整个研发中,让徐振华“最痛苦”的,就是关于运动控制卡的决定。
研发之初,徐振华曾考虑使用国外的运动控制卡,用起来方便,也可以加快产品研发进度。但是如果用国外的运动控制卡,不仅价格贵,而且无法掌握核心技术。若做深层次开发,对方不开放底层的代码,进一步的研发就会被牵制。
徐振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道:“做这个决定很难,因为一个很现成的东西就放在你的面前,你可以去使用它,但是它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如果你抛弃它重新开始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且要冒更多的风险,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当时心理压力特别大。”
自主研制有可能多花四五个月的时间,而且研发成本还得增加。不过为了核心技术不被国外牵制,团队还是决定自主开发运动控制平台。这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徐振华带领研发团队成功开发出了自己的运动控制平台,不仅摆脱了国外的牵制,还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比如优化和建立外骨骼步态曲线的数据库,设计全新的模块化电池管理系统等。
业内专家认为,Fourier X1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款商用化的外骨骼机器人,在国内实现了该领域零的突破。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傅利叶智能就曾其自主研发的首款上肢协作型康复机器人Fourier M2,首次在国内将协作型机器人引入康复医疗领域。目前,Fourier M2已经在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地应用,并迅速在全国20多个城市落地。
瑞金医院康复科主任谢青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机器人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在康复领域的需求和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的康复治疗也许在未来将会更多地代替人力的治疗。”
是蛋糕,还是鸡肋?
企业和投行在做尽职调查时,往往会遇到多套数据打架的情况,企业报表有的逼真,有的已做调整,外部数据一个机构一个样。只有找到市场的行家里手,才能了解到企业实际销售现状,将市场情况还回原貌,对产品和企业的营销潜力与投资风险有更切实、准确的了解与评估。
造成数据偏差的一大主因是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多样化,有些数据只采集医院采购数据,其他渠道覆盖不全;有些只采集大中城市样板医院数据,如果产品以中低端医院为主,恰好体现不出销售分布;有些是商业数据,同样面临覆盖不全的尴尬。企业内部的实际销售数据最为准确。
同样一套数据,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精通人士和非精通人士解读起来有很大不同,判断迥异。专业营销判断更多看销量,而投资报告中更多只是体现销售额,很多还是宏伟的商业回款数据,折算成销量方石破天惊,销量低的一塌糊涂。
案例一:过亿单品值不值得投入?
案例详情:A产品合资进口产品销售额过亿,值不值得重金买断或销售?
数据透视:这一小品类市场投入惊人,号称过亿的合资进口产品销量同样低迷得惊人。
以在做的一项投资评估为例,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小品类,推广起来极其烧钱,只有下一代竞争产品作为鼻祖的外资品牌一马当先,其他产品其他企业全军覆没。如果单看领导品牌的销售额和全国医保办理情况确实难免心动,但即使是鼻祖,折合成销量可以忽略(一些企业以商业回款而非底价数字计算销售额),再仔细了解产品的应用面和使用剂量,会发现应用很局限,几个月才打上一支。下一代比起自身有更充足的政策空间、更上佳的临床表现。
如果企业在这一领域中有基础,有过硬的纯销队伍,做做局部市场,如若代价不大可以选择进入。如果是全新领域、招商为主,风险多于收益,之前在这个领域跌交倒地的都是财大气粗的国内外大牌企业,其中不乏一些纯销实力很强的企业。
进场,还是放弃?
从行业角度而言,简单看到一些表面的数据风光,但未真正进行实质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营销和投资评估、有效规避风险,企业和行业宏观层面均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和深入而系统的专业化评估经验,是造成医药行业从研发到生产及至市场营销同质化严重、海量扎堆、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根本性原因。
案例二:大牌仿制药该不该倾囊出手?
案例详情:B产品目前市场独家销售,风光无限,值不值得巨资买断或销售?
数据透视:后续在报产品几十家以上,现时热炒的产品很快会陷入同质化无序竞争
很多大产品也同样面临这一尴尬,如果企业立项时就预先了解到其他企业在报情况,除非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超一流实力,如果已有几十家在报、将报,即使大牌鼻祖产品销量再疯狂抢手,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经费去当同质化产品未来市场份额的超级分母,不如更多思考如何能在万绿丛中有一点点与众不同,实现差异化。
市场中的客户反应也是同样,高手们普遍如此,第一家心动,第二家观望,第三家不动心,第四家不闻不问。新品都需要包装和运作,独苗阶段风景独好,投入大,但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孪生兄妹,谁来办医保就成了三个和尚之间谁都说不准的难题。一些产品漫天叫价,随着竞品的涌现,过山车一般从天花板的高价位直跌到地板价,也让前面进场的客户心理难以平衡,而理性的实力客户只冷眼观望。新品都有培育过程,缺乏高手捧场的贵族产品难以避免出现热炒冷销的尴尬,与国际化的成熟使用数据截然相反。
数据,代表什么?
数据,只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辅参考依据,而不能倒过来生搬硬套。必须用专业化营销管理、经营管理和投资管理经验读懂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风险和意义。营销和投资决策需要做的各种市场了解和摸底远比一套销售数据全面、深入许多。
销量数据,并不代表产品好与坏,只代表产品某一阶段的销售情况。市场和临床的全面完整评估才能体现产品价值的高与低。如果产品基本面尚好,有包装价值,交给有经验的高手稍加点化就能脱胎换骨,并不能说产品今世销量平平,来生也注定只能如此,完全看产品资源与营销资源是否有效嫁接。
市场情况风云变幻,并不能简单以竞品中狮子品牌的辉煌业绩作自身的假设和想象,还要看到遍地没精打采、奄奄一息的瘦牛瘦马。如果我们想从森林之王口中夺粮,一定不是简单地拷贝对手的销售数字,象小白兔一样带着狮子面具来布道,那样会遭到动物王国的一致哄笑,而是要比庞然大物们更贴近市场,更灵活,更善于转化资源,更能得到一呼百应,才能将营销数字一点一点变为现实,也才能避免成为狮子的口粮和手下败将。
【关键词】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
根据郑州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利用学校办学资源,依托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构建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形成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双赢局面。
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与职责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成员分别由党政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外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及各院(系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并明确工作职责。
(2)各院(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由院(系部)负责人任组长,主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实验中心主任和教师代表为成员,并明确工作职责。
三、校企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1)针对学校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校企”、“校校”、“校院”、“校地”等合作途径,开展学校与企事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医院、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就业培训等。
(2)校企合作实施的基本方式是举办行业学院、合办专业、合建教学资源、合建实验室、合作育人、合作就业、联合科技攻关、社会服务等。
四、校企合作实施计划
(1)搭建校级科研创新平台。①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学校“立足郑州,面向河南,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重点围绕郑州航空港区“一核两区”的产业布局和三大主导产业,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高水平、高|量的人才服务、科技服务、决策服务和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校地互动,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与郑州市所属县、市、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搭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在人才培养、联合攻关、项目建设、学生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为郑州区域经济建设做贡献;②创设“郑工产教论坛”。组织“郑工产教论坛”活动,搭建“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联系平台。每年邀请3―5名地方政府的相关专家来校做学术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每年邀请6―8名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来校做学术或创业报告。每年邀请8―10名校内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③签订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学校以各学科专业平台为载体,每年至少签订15个校企合作研究项目。
(2)学生培养。①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各院(系部)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紧密依托校企合作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最新要求,贴近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调整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②工学结合。利用现有校企合作平台,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过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计划,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联合开办冠名班。各院(系部)要结合专业布局,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在相近专业学生中选拔并组建企业冠名班,按照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岗位技能标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相关或相近课程置换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学生毕业考核合格后全部进入合作企业就业;④学生实习。各院(系部)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划,与企事业单位、政府共建实习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活动。各院(系部)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革新、技术改造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服务企业和社会能力,实现校企双赢。
(3)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挂职。采取“内培外训”的教师培养模式,采取轮转方式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企业实战能力。
(4)校企共建实验室。学校与郑州亿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郑州三迪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建成了6个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标准实验实训室。共建实验室符合学科及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科研平台,合作项目在技术和设备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5)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各院(系部)每年更新2―3个新的实习与就业基地,建设了一批稳定、优质的满足我校各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需要的基地。实习与就业基地的建设本着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能满足学生的食宿、实习、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条件,能满足院(系部)实习教学任务的要求,能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能配备稳定的指导教师和指导人员,能够每年接纳本院(系部)一定数量的毕业生。
五、经费及补贴
①各院(系部)根据校企合作情况,每年年初都要制定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计划,经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对校企合作前期建设工作所产生的相关费用,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报销,由所在院(系部)主管领导审核批准,经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校长审批;②学校每年组织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评审,对优秀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奖励,以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深入开展。
一、品牌成为消费者购买药品时重要的考量指标
随着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与政府积极倡导自我医疗保健的新观念,“大病上医院,小病进药房”已成为药品消费的普遍消费模式。如右图所示: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购买感冒药的主要场所为药店。过去5年中我国OTC市场增长快速,年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10年仍将保持这一增长速度,超过我国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长率,OTC市场前景广阔。一些富于快速消费品营销经验的市场人员开始进入医药企业,非处方药营销的快速消费品营销特征日趋鲜明。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IMI市场信息研究所《2004―2005年消费年鉴》)
二、塑造强势品牌成为药品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重要目标
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希望通过广告活动达成的主要目标为提升或保持品牌的知名度;2005年被访药品企业使用的广告种类中,品牌广告、企业形象广告相比较2004年出现上升趋势,产品广告呈现下降趋势。
(附:多选题,限选两项。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6;缺失样本数:3;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7;缺头样本数: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案例:2006年央视招标会上,诸多国内药企参与角逐,北京同仁堂、江西仁和、贵州同济堂、西安亨通等第一次参加招标,借助央视宣传平台塑造强势品牌;广药集团旗下“标杆”企业潘高寿药业,成为2006年“医药第一标”,一举竞得4块标的,包括焦点访谈提要后极为抢手黄金时段广告;民生药业争夺“最喜爱的春节晚会节目评选”冠名。
三、广告投入巨大,电视、报纸是药品企业品牌传播的重要广告载体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告监督司的数据统计,药品广告从2000年的16.21亿元,猛增到2003年127.48亿元,2004年上升到204.35亿元。2004-2005年度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表明,药品行业广告主在营销广告费用的分配上,虽然广告费用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位居第一位。电视对于在较大范围内迅速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比较有效,相对于电视媒体的直观、感性,报纸媒体则适合理性诉求,可以更为详尽地介绍药品的特性,符合药品的特殊性。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四、激活终端的深度营销
终端零售药店是药品销售的重要阵地,加大终端建设的投入对医药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医药行业的终端业态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除了传统的卖场、超市、零售店,还兴起了厂家专卖店、社区生活馆、网络会员终端、健康咨询中心等等多种形式。
2004、2005年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药品行业广告主加大了终端推广费用和其他推广、宣传费用。企业一方面通过POP广告、捆绑销售等促销手段加强促销力度;同时可以在药店设立专柜甚至建立自己的连锁药店,增加企业对终端网络的控制;此外还可以和药店结成营销战略联盟,如促销联盟,凡是购买某处方药的顾客可以优惠价购买该药店的其他商品。
具体来说,医药广告主的终端建设可以落实到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生动化建设,即终端包装展示的形象指标描述。通过充足数量和形式多样的终端宣传展示品:灯箱、条幅、KT板、立牌、吊旗POP、台卡(历)、招贴画、笔记本、圆珠笔、测量仪等等,充分包装和生动展示零售终端形象。
二是店员培训,很多企业在打通全国市场时都因缺少一支掌握这种服务能力的成熟销售队伍而遭遇瓶颈。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产品功效及卖点、服务态度及礼仪规范、产品摆放及终端布置、市场反馈及简单投诉处理等
另外,药品企业在终端的线下活动逐步丰富,惯用的有社区宣传、专业学术推广会、会务营销、沙龙俱乐部等。
1、社区宣传
深入社区宣传是药品企业主要运用的终端宣传手段之一,社区宣传消费者心里防御性低,便于与消费者在放松的状态下沟通,容易得到消费者的好感,许多医药广告主与专门社区活动的广告公司合作,在社区医疗站及社区宣传栏等地粘贴、摆放宣传品,举办义诊、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活动进行社区宣传。
案例:2005年康恩贝启动深入终端的“飓风3000计划”,即投入3500万元,深入3000个社区,召开3000场健康讲座。康恩贝希望通过对这3000个社区的耕作,本年度实现产品销售增长1.2个亿2:
2、专业化学术推广会
医生的推荐对消费者购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医生群体看重药品药理合理性,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能向医生群体进行详实的药理分析,给出医生开药方的理由。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会既考验药品销售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考验企业药品的含金量。
案例1:辉瑞公司在进入我国市场后主要运用的是人员推销策略,他们没有在大众媒体做过一次广告,而是首先派出400名医药代表分别驻进我国的50个大中城市,直接面向医生推广药品、向缺乏医疗常识的大众开展疾病教育,以此来宣传企业的品牌,推销自己的产品,从目前看其效果已经开始显露。
案例2:国内合资药厂如中关史克、西安杨森、上海强生、北京诺华等的产品销售一般比较平稳,原因就在于他们非常重视直接面对医院的营销。
3、上门拜访、俱乐部
医药行业广告主还通过对医药终端店员、销售经理、医生等群体进行上门拜访、建立俱乐部等方式,加强业内联系与沟通,完善激励机制。
案例:东盛制药。东盛制药在收购启东盖天力制药之后,成立了店经理沙龙和店员俱乐部。经过五个月的发展,有近万家药店加盟,两万多名店员成为俱乐部会员。通过这两个组织,该公司成功地掌控了医药零售终端的现实情况,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的终端消化能力得到加强。
4、会务营销
会务营销提供了更多与目标消费者交流的机会,使顾客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引发的不只是现场销售,往往还有后续阶段销量的上涨。此外,会务营销中的情景安排,如邀请权威的医学专家,充满创意的会议流程,有利于塑造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形象。
挑战篇: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一、利润下降、广告费用的缩减
由于药品降价政策、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
2005年药品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有所减缓,利润增长幅度首度下降;从终端市场看,药品主要销售场所医院用药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4年扶摇直上的医院用药增长势头趋缓。同时,在高销量及高利润增长下形成的巨额营销传播成本,使得当前药品企业不堪重负。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与2004年上半年同期比较,在报纸广告投放中药品广告投放首度出现负增长。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药品行业的媒体投放费用出现整体下降,2004年被访药品企业认为有利于企业竞争的媒体投放费用占年度总广告费用的平均比重为50.3%,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4.8%。缩减广告费用、调整营销传播费用的分配,同时保证有效传播成为药品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挑战,业界纷纷探讨新形势下药品营销传播的对策。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3;缺失样本数:9;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4;缺失样本数:5;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政策监管和传播环境的日益严峻
政府相关监管政策不断出台,加大了对药品企业在产品生产、广告投放等营销活动各个环节的监管和控制。同时,从信息传播渠道角度看,医药企业同样面临着媒体环境的日益纷繁复杂,传统媒体传播效果日趋下降,新型媒体的高效操作尚待探索,药品企业要面对媒体运作门槛越来越高的困境。从信息传播的接收层面看,消费者碎片化的媒体消费趋势下,消费者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媒体的忠诚度下降。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法律政策范围以及传播环境中,有效地开展营销推广及信息传播活动成为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营销传播呼唤差异化及创新
2006中国医药营销峰会暨第五届中国医药营销峰会,以“引领医药营销,推动营销变革”为宗旨,试图探讨新营销传播模式。药品行业广告主苦于在广告创意、表现,媒体选择,产品促销等方面受到以往固定模式的局限,难以在营销手法上突破和创新。
面对这一困局,如何打破仿制药品同质化竞争的坚冰、建立差异化的消费者市场,并在此基础之上产生差异化新营销传播举措,以突显产品及品牌特色,成为摆在医药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链接二:2005年我国仿制药报批数量正在以超常规的速度猛增,2005年第一季度报批量再创历史新高,而且仿制之风还刮向了中药产业,中药所占的份额从原来的21%,增长到现在的57%。
四、面对三个终端的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
当前医院市场仍为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占据80%的药品销售份额3,专业性、学术性的精耕细作是医院市场的有效传播手段;第二终端“城镇药品零售市场”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成熟、理性;全国建立起的覆盖93%的县、88%的乡(镇)和62%的行政村的农村药品监督网,成为医药企业竞相争夺的第三终端,农村市场开辟在即,农村市场虽然空间巨大,但是消费能力低,看中低价格。
三大终端市场潜质各不相同,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差异化很大,探索与企业整体战略导向相一致,符合三大终端发展进程,拉动三大终端销售的营销传播行为及营销传播资源的协调分配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五、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引发传播资源浪费
由于一些药品企业夸大宣传等不规范行为,药品行业声誉受损。2005年截至11月,移送工商部门查处的药品违法广告2.39万份,信誉危机造成消费者对药品广告公信力的质疑,消费者购买药品行为日趋保守,通常固定的使用熟悉的、惯用的品牌。在此前提下,新品牌进入市场的广告宣传门槛急剧增高,不得不加大宣传费用,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竞争,带来药品企业宣传费用极大浪费,严重地干扰和阻碍了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趋势篇
一、药品行业广告主媒体选择的新趋势
(一)侧重使用终端媒体、区域性媒体的趋势广告主研究所的年度研究发现,2005年药品行业在全国性媒体上广告投放下降幅度更为剧烈,如2005年选择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性大众报纸投放广告的被访企业分别下降24.3%和21%。从总体上看,药品企业的媒体投放更为看重区域媒体和终端媒体对销售的直接拉动作用,户外、店头或商场POP、地方电视台、地方性大众报纸、交通工具等是被使用最多的媒体。随着药品企业营销传播费用的吃紧,以及消费者对大众宣传公信力的质疑,企业逐步加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推广行动,其中人员推销、公关等说服力强的传播方式得到企业的重视。
(附:多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2;缺失样本数0;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8;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附:2004年有效样本数:21;缺失样本数:1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19;缺失样本数:10;总计样本数:29;2006年有效样本数:17;缺失样本数:12;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二)新兴媒体走入视野
越来越多的医药广告主开始注重对新兴媒体的开发利用,将一些新兴媒体纳入传播渠道,向目标受众精确传递广告信息。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4年如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尚无走入药品企业的宣传视野,2005年骤然增至25%的被选择率。
(三)专业行业媒体仍被倚重
国内一些医药专业媒体以其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已经赢得业界的共识,行业报刊、杂志及网站等专业媒体成为医药产品特别是处方药产品的重要传播途径。广告主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被访医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对专业杂志、专业/行业报纸的选择率分别为46.4%、42.5%,远超过一般杂志的28.6%比例。
二、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的策略新动向
(一)拓展市场空间,转型“健康产业”
伴随消费者关注健康的普遍需求以及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药企业逐步融入到“健康产业”的大潮中来,以关注人类健康为己任,引领营销传播活动,给企业开辟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从产品技术层面看,药品细分更加明确,如适合不同年龄病人的药品:儿童型药品、老年人药品;适合不同工作类型病人的药品:如司机用药、商业人士用药;如满足人们对纯天然药品的需求,研发植物提取药品等等。
(二)产品差异化突围
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产品策略是药品企业最为侧重的基本营销策略,与2004年相比较,2005年这一选择比例继续大幅度提升,表明企业更加关注对产品的投入。
(附:单选题。2004年有效样本数:31;缺失样本数:1;总计样本数:32;2005年有效样本数:25;缺失样本数:4;总计样本数:29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1、中药的崛起
随着以天然植物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以及中医的流行,中药市场逐渐复苏。相当数量的医药企业开始着手开发我国的传统医药,尤其一些老字号中药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地打造中医药市场的行动,如2006年央视招标吸引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一批中药老字号企业。
2、原创种类药开辟新市场空间
当前药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仿制药盛行带来同类药品低价格竞争,药品种类的突破成为企业取得市场优势摆脱低端竞争,获得高价值利润的杀手锏。2005年世界范围内掀起药品研发的新潮流,诸多国际制药巨头加大原创药的研发实力;我国致力于国际化路线的大型药品企业2005年逐步加大药品自主研发的力度,为全球化竞争储备实力。
链接三:由英国贸易和工业部的“2005全球企业研发排行榜”(The2005R&DScoreboard)显示,戴姆勒・克莱斯勒、辉瑞制药和福特汽车占据了企业研发投入前三位。在排行榜的前15家企业中,共有医药业4家,辉瑞制药(美国)、葛兰素史克制药(英国)、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法国)和强生制药(美国)。这4家企业是在最近5年内新上榜的公司。
链接四:我国是仿制药大国,对于徘徊于自主研发门槛外的绝大多数仿制医药企业,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据统计,将近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级”专利药品在2006年迎来一个专利到期高峰,通用名药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预计2006年全球仿制药产业的增长将超过专利药,很可能以18%~19%的速度增长,成为历史上增幅最大的一年,并将带动未来几年的增长:
(三)“实心”品牌宣传策略
1、OTC单一品牌宣传拉动营销全局我国《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进行宣传,不允许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随着2005年非处方药遴选完毕,医学、药学媒介刊物界定完毕,药监局将进一步加大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在此趋势下,药品企业逐步调整传播策略,将原本用于处方药的广告投入到非处方药的广告宣传中,实行OTC单一品牌,多元产品的品牌策略,借助OTC单一品牌的高知名度、美誉度建设起企业品牌和形象,进而拉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东盛集团的3A模式成为典型的案例。
案例:东盛制药3A模式。东盛3A模式中的3个A,是一个强有力的产品品牌、一个强大的企业品牌和一个强势的系列产品品牌。在“抗感风暴”过程中,东盛用白加黑支撑起东盛科技的企业品牌,东盛企业品牌知名度、笑誉度得到消费者认可后,拉动东盛系列产品群,使得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整体销量在东盛企业品牌的支撑下剧增:
2、公关活动深度解释品牌内涵
针对当前药品广告公信力弱化,国家工商局对药品广告的严格监控,企业加大组织公关活动力度,与消费者展开直接沟通,进行产品品牌、企业文化的内涵的解释,以增加社会公众对产品、企业的深度了解和信任
(1)加大传统媒体软性新闻宣传力度
医药企业一方面尝试开发隐蔽性较强的软文广告,如报纸软文广告在OTC及处方药的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也加大了软性新闻宣传攻势。企业通过捕捉行业及企业自身的新闻点,如产品研制的纪实、上市信息、人物特写、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的分析等,增加在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次数与质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2)建立危机预警及反馈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
危机事件,尤其是产品危机对药品行业的杀伤力格外严重,危机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有时甚至会对品牌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危机公关成为近年来药品业内人士所普遍关注的课题。广告主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2005年74.1%被访药品企业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危机,产品危机、行业危机、企业内部组织和人员危机是主要的危机形式,对企业的形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很多医药企业都建立了相应机制,并注意引进和储备相关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防患于未然。
案例:罗氏再借“达菲事件”重塑诚信形象:罗氏制药在2003年非典风暴中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更多为“奸商”,使罗氏制药的商业诚信和社会良知受到过公众的广泛质疑:在2005年的禽流感事件中,罗氏制药拥有生产专利的产品达菲被证明在应对禽流感中有一定的效果,罗氏制药借助禽流感疫情进行一系列的公关活动,进行企业形象再造,如:罗氏公司在中国市场采取了“暂时停止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达菲、所有储备药品交给卫生部实行统一调配”的措施,同时还许诺“将达菲的生产专利在紧急情况下授权其他药企生产”、“在紧急状况下,将为世界卫生组织无偿提供300万盒达菲胶囊”。成功的公关活动将罗氏向一个诚信、大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推进,赢得社会公众的谅解。4
(3)支持公益活动
药品是救人济世之物,与公益活动造福民众的特征相一致,面向社会公众及医药产品最终消费者的公益活动对于品牌知名度宣传、品牌美誉度提升,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支持公益活动是药品企业公关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案例:白云山和黄中药响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倡导“食品药品安全工程”,率先扛起“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的旗帜,并创立“全球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机制”,成功创造了本年度中国医药行业最受瞩目的社会焦点。从公司自发启动、各地药店积极参与,市民热情监督和反馈,到医院和政府或参与或呼吁,这一绿色公关让企业树立了亲民、责任的形象5。
1本篇药品行业营销传播策略全报告主要考察医药企业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大类产品的营销传播策略,不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营销传播动态。另外,若无特殊说明,本报告中的案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数据案例库:
2《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
3《中国医药报》,《“政策助跑”医药企业欲借力社区营销杀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