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语学习计划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所谓学习部,顾名思义,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的部门,。在这个部门里,部长及成员都要拥有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来调动整个外语系的学习氛围。为此,我制订了以下工作计划:
首先,为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激情,学习部要带头抓好监督各班按时上好早自习的工作,要能够以身作则,按时参加本班的早自习。同时,学习部也将实事求是地记录下各班的到勤情况,及时向大家反馈。
其次,要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本系及全院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英语角,我们都知道英语角是热爱英语的学生们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多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畅谈,自我展现,结交朋友,自我完善。还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节,来号召同学们共同学好英语,锻炼好口语。
再次,还可以组织各班学习委员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以及各班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交换意见,商讨解决办法,及时向本班同学反馈。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部会尽我们所能将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同时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将外语系办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西文化;交际分析
一、语言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语言以文化为基础
分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且每个国家的语言总是独立于其他国家语言的。换言之,每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语言在世界上具有独树一帜的一面。首先,语言产生于与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相关的因素之中。每一个民族都是在不断地、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民族的文化,这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这个民族所在的地域、环境具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各个民族或者地区的这些因素具有不同特征才在客观上导致了民族语言所具有的的不同特征。其次,每个民族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方便本民族的人们共同沟通思想而产生的。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某个民族或者地区的人们的共同把的沟通需要。从来没有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产生只是为了产生而产生,而是为了这个民族或者国家之内的人们的普遍需要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民族的需要总是建立在这个民族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民族语言。最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语言总是浸透着这个民族或者国家的特有情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民族语言或者国家的语言总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具有密切关联的。
(二)语言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指,在一个民族之中总是具有属于这个民族的特有的文化,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具有属于这个民族的独有的特征。实际上,民族文化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正是在这种发展变化之中民族文化才有提升的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需要随着世界形式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首先,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发展的形式。前已述及,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的。只有文化不断发展才能为语言发展提供合理性的基础,这是由语言发展的根本特征所决定的。语言如果不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则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是没有生命力的,终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语言不是文化唯一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语言具有与文化相似的特征。但是恰恰是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力量在制约着、规范着语言的发展形态。没有文化对语言的规范作用,语言往往会发展为不符合这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需要的一种语言,这是与语言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的,也是不符合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的。最后,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实质上就是语言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来说,语言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文化具有更综合性的意义,也就是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整体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所决定的。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代表这个民族的真正的精神状态。所以,文化具有更综合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就是语言的发展必须也不得不顺应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三)文化对语言的纠偏作用
文化从来不是以一种形式对语言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也当然不是一种力量来作用于语言的发展的。首先,语言在内容上具有文化的影子。任何语言总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内容上的,也就是说,任何语言总是由一定的内容来组成的。比如语言的词汇、新型流行语这些都属于语言的内容的一部分,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往往与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语言内容的部分往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往往可以及时纠正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属于文化内容的部分。往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会出现一些与传统文化相悖的语言内容,这种情况下就依靠传统文化对语言实行一种纠偏作用,也只有文化的力量才能实现这种纠偏。其次,语言的发展总为文化的发展铺垫道路。前已述及,语言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也就能够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很多情况下,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文化需要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只有靠一定的语言才能把文化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是由语言与文化的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语言的发展必须顺应着文化,而文化的表达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语言的表达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往往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文化的因素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尽管是无形的,但恰恰有时候是决定性的。综上所述,文化对语言的纠偏作用是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始终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交际原因
(一)文化背景的不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分别属于两个民族,也就是说属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比如,往往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是由中国人来充当教师,而教授的学生往往是外国人。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注意文化的传授。首先,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拥有相似的文化品位。基于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往往来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总是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属性,所以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者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文化背景的介绍与融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才会在实际上导致语言学习的困难。其次,只有把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把语言的学习目的传达给学生。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言学习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只有语言学习者把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搞清楚,那么语言学习者实际上也就对这种语言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了。最后,基于语言学习的文化背景学习实际上是语言学习的精髓,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任何语言学习者与语言教育者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介绍而进行教学的。这是正确的语言教学方式,更是对语言学习者有益的教学方式。
(二)增强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学习从来不简简单单地是一种语言学习,而更深层次地是一种文化沟通。必须明确只有把文字背后的文化力量让学习者彻底掌握才能更加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语言学习者的主动学习。首先,介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增强语言学习者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在很多情况下,语言学习者由于不理解自己所学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以及学习热情的下降,这是由于不知所以然所导致的。学习知识从来不能止步于仅仅知道这是什么而更加要具体地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尤其是学习一门语言更加要树立这种观念。其次,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者接受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往往可以完成两种文化背景的沟通。从社会学上来说,任何地区的人们总是会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人性形似所提出的并发展的。尽管在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必须注意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就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相似性。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注重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实际上就是在把两种文明或者两种文化背景做一个沟通,正是在这种沟通之下,语言学习者才会增强其学习语言的热情。
(三)培养学习对象的语言应用能力
任何语言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换言之,不能应用的语言是一种哑巴语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注意中西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把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上去。首先,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作用于社会生活。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汉语的运用能力实际上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让学生彻底掌握汉语的应用能力,汉语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实际上的作用力。当然,语言对社会作用力的体现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教师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这是对学生长远的语言学习具有更大好处的。其次,只有在把中西方文化背景介绍清楚之后,语言学习者才能从根本上学习到语言背后的力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沟通过程,所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育学生的这种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说,就是文化沟通能力的提高,这是对学生的长远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好处,也是学生日后在社会上更加具有竞争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
(一)增强师生互动的效果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取得良好的知识,都离不开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有在课堂上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度。首先,师生课堂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学相长在教育学上指的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学生身上汲取到对自己教学有益的方面。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教师也在学习知识。其次,只有增强课堂互动才能够真正让课堂活跃起来。从语言学的根本特征上来说,任何语言要想学好,都必须要把语言交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尤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课堂互动更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增强才能够真正实现其之间的文化沟通。基于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只有在课堂上就注重语言的运用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课堂互动效果从来不是一种想当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只有在长期的有效的课堂互动效果中,师生之间才能实现良好的互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是仅仅注重语言学习的一方面。从语言学习的基本特征上来看,语言学习的综合能力当然地包括听说读写。对外汉语教学永远不能停留在一种教学形式上,只有多种能力共同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要不断摸索培养学生汉语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能力而言,不能只注重一方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就必然需要综合的教学方法这是由教学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基本的教学规律所决定的。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汉语的薄弱之处,也就是说,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最容易暴露学生学习汉语的短板,只有教师把这些短板充分考虑到实际教学中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最后,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注重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必然需要相关的学习动力的激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当然这种变化也是随着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来进行的,只有教师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教学的目的。从教育规律来看,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才能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这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其实,从语言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上来讲,任何语言学习都是要依靠语言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学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只有语言学习者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才能主动地去进行语言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首先,往往来说,学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正确方法,往往来说,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与正确引导,这是由学生学习阶段所决定的,任何情况下,学生只有遵循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其次,教师必须认识到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必须注重文化差异的比较。换言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只有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语言学习目的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当然包括让学生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为了学生学习语言的长远发展考虑,教师必须认真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出现的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有时候无论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不良的语言学习习惯都容易形成一种长期的惯性,而且这种惯性一旦养成就不容易纠正。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也是中外两国文化交际更加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蔚,徐子亮.基于扎根理论的对外汉语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3).
[2]张晓东,古芳瑜.对外汉语中“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
【关键词】学习动机 个性化因素 动机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05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英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经历了十年以上长时间的外语学习之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仍是短板,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大学四、六级证书,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却相当低下,开不了口,成为“哑巴英语”。甚至一些通过雅思或托福考试到海外留学的学生,到了国外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上述现象使社会各界对我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质疑。外语教育界经过多次反思,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功利性强是其英语应用能力薄弱的根本性原因。绝大多数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看作是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而不是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种功利性的学习外语动机从长远来看,对外语学习非常不利。如果能从根本上端正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所学习的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不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因此,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教学界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学习者个体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到自身的智力因素的制约外,还受到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性格、气质、意志、信念等)的制约。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和变量之一。如果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动机是维持语言学习者学习热情,保证学习者时间精力投入,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情感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外语动机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尤其关注教师实施的动机激发策略及其效果。
一 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开始从 Gardner的社会心理模式转向课堂情景教学实践,这一转变标志着外语动机理论模式的构建将聚焦于课堂情景教学实践,强调学习者个性化因素的导向,突出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的重要作用。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建构的兴趣与能力是人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构件。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化学习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征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挖掘一般规律下具有特殊意义的学习主体的特征和品质,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日益受到青睐,如何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外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本,实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自主。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反思和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习者的要求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了英语课程应使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素养的整体发展作为总目标,首次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应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至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则意味着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实践模式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动机激发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关注激发策略的有效性,促进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首次确定了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的地位,并强调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情感态度因素最关键性的考量,是产生情感态度因素的深层次动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是外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 基于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动机激发策略
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往往忽略两端的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是“中间群体”。因此,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时,应考虑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群体的需求。不能对高水平学生“放手”,更不能对低水平学生“放弃”。实际上,这两类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激励。低水平学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激励,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高水平学生通常对教师教学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可能造成学习积极性受挫。因此,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点,调动高、中、低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是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要本着“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这一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A、B、C组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学习者因为学习方法的不同、个性差异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在英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根据A、B、C层次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教师应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A班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要方法,最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班则以“启发―研究―讨论―讲解”为主要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次学生的主要目标为夯实英语基础,确证成绩逐步提升。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的同时,适当增加课外内容,教师讲授的重点应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C班则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反馈,段段清”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进、跟得上。C层次学生着重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教师在实施动机激发策略的同时,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良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新思路,预示着我们要总结之前的所有工作,开始自己的新计划,新思想;
新面貌,全新的时间,全新的思想,相信我们外语系学生会在新的一学期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工作面貌来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我们对新学期的工作主要划分为两个大部分: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在此我系作出本学期学生会新学期工作计划,现制订本学期各部门的工作要点:
秘书部:
一 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1.制定学生会的工作计划,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装订成册。
2.作出学生会的活动计划,将各部门在这学期所要开展的活动作一个统计,以便能更好开展。
3.考勤方面,延续和改进考勤制度,安排学生会成员查考勤,我们秘书部并做好周、月统计工作,也希望学生会成员能够更加严格考勤,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分。
4.同时,在每周的例会上,负责学生会会议记录,落实会议记录标准。
5.帮助各部门完成所需要的表格。
二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
由于学生会各部门是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在其它部门组织活动时给予大力配合,方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劳动生活部:
一、具体实施方案
(一)具体工作开展:
1.教室卫生评比及卫生检查工作:
(1)我部要做好周一至周五的教室卫生评比工作,每日
分分数及时在系的宣传栏上贴出。对当日卫生较差班级给予通告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改。如果经常性的不打扫卫生的班级,有通告却不改的,将向学生处老师反映并作相应的处理。
(2)做好每周的值周评分工作。
(3)我部成员每周要对上周以来的工作加以分析与总结。
(4)外语系的所有班级分配好一个班一个固定的教室,对于每一个班的卫生情况实行劳动委员负责制。
(5)我部成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班的教室卫生检查工作。
(6)要求各班的劳动委员每天要严禁班上同学带早餐或各种零食到班上吃(这是教室卫生差的一个重要根源必须立即实行)。
(7)长期监督与积极引导大家树立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2.寝室卫生评比及卫生检查工作:
(1)部门将定期(每两周检查一次)对各寝室卫生进行检察,还将进行不定期抽查,把每次检查的结果做好记载后,然后交给系秘书部。
(2)做好每次检查的评分工作,对其结果进行排名后在每周的例会上公布检查结果,对优秀寝室卫生给与表扬,对较差的寝室给与批评。
(3)部门成员将每次的检查工作加以分析与总结。
(4)定期组织各班学生进行大扫除活动,保持本系管辖范围内环境卫生的清洁。
3.部门其他相关工作:
.(1)定期召开各班生活委员以及劳动委员例会,了解并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具体情况的落实。
(2)我部要及时的并且长期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广大师生关于环保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的上报给上相关级部门。
(3)定期进行学院的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确保生活环境整洁,.协助有关部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认真努力完成各级交给的任务。
(5)积极做好每次活动的各项后勤,劳动等工作。
(6)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达到加强成员之间沟通与了解的目的。
关键词:电化教学;外语;学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化教学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借助信息技术的助学优势扩大外语教学的影响,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益。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外语电化教学持有一定的争议,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展开教学计划,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教学为主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前的外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准确应用,运用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在长期实行的过程中发现机械联系语言对于日常交际没有太大的用处。外语语言的学习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遵循“学伴用随”的教学理念,选择有效的电话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外语电化教学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设备、器材,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储存、传输、调节,完成教学任务。
外语电化教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应用,分别是语言教学和媒体应用。首先外语电化教学牵涉的是电教手段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充分意识到人的认知与思维是一个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材料形象化,通过情境、声音、画面来强化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
2 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
2.1 补缺假说的发展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离不开语境的学习,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外语形式有可能会与母语语境知识产生错配,导致母语迁移的现象发生。在补缺假说的指导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语言形式,还要结合具体语境,语境是保证语言学以致用的先决条件,补缺假说强调了语境对外语小学的重要性,研究如何运用教学技术实现外语教学的语境化。
2.2 语境实现的功能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指的是具体的情境,语境知识指的是大脑里面的情境知识或者通过以知识链的形式进行储存,补充外部情境的体验。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背景,语言是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工具,语言学习与人际交往与情感体验有关,脱离人际交往与具体情境的应试教学无法让单子、短语、句型学以致用,情境是激发人们使用语言的功能。在情境的基础上,还有其他因素影响外语的学习,包括生理、心理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对外语学习效果直接造成影响,决定了外语学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出来,所谓学相伴用相随描述的就是这个意思,学伴相随理论是对补缺假说的进一步延伸,使原则更具适用性。外语电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外语学习提供适合的语言环境,使学相伴得到发挥更好的优势,有利于外语输出,保证外语教学学以致用的效果。综上可得,外语电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的机理在于学伴用随的原则,对教学效果具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外部环境、时间、空间等,在学和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都可以归属于语境当中。
影视等电化教学手段又具有语言,画面,音响三结合的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相结合,语言和情景相结合,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相结合可以把社会带进课堂,学生既可以看到形象的动作,姿态,表情,又能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置身于外语环境之中,能轻松地进入那种语言活动的现实情景,而这种真情实感又是为语言使用者所特有的。
在《走进美国》的英语教材中,与一般的情境对话教材存在差异,它是以电视影集的形式呈现的,这个故事围绕一个美国三代人的家庭生活展开,他们的家庭生活朴实自然,通过日常生活介绍了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跨文化交流的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影集的学习,学到具有本土气息的美式英语。这套教材还运用了交际教学法,在日常交流沟通中,解决普通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刺激大脑形成相应的知识链,尽可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视中的语言材料贴近日常生活,十分生动有趣,学习之后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是丰富的语言素材。
2.3 有利于提高使用的精确度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母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存储量,在学生使用语言过程中,母语属于优先使用状态,如果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母语情境没有得到抑制,外语系统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会在学习体系中影响学习效果。正面输入的学习是提高外语水平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增强外语的强势系统,减少母语对其产生的干扰,母语迁移会对外语学习起很大的干扰作用,在学伴用随的思想指导下,纠错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强化正确的用法,为电化教学提供多元化的语境信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电化手段,创造恰当的语境因子,优化语言结构,完善学生使用外语的体系,消除母语体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干扰,有利于展开外语教学。
2.4 外语电化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运用电化教学促进言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运用电化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通过加深对局限性的认识,可以更加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需要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这对电化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电化教学的机理重点在于学伴向随原则,在交流互动中展开学习,加速学习外语。音箱、文字都能提供外语教学的具体语境,各种方式存在其利弊,对于初学者来说,采用视频进行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而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生对文字的依赖逐渐增大,相对来说视频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从这点可以看出,任何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互相进行补充,扬长避短。
3 应用外语电化教学取得的成效
3.1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外语电化教学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视频、音频、说唱、游戏等形式,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创造学生适合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输出,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预感,为学生提供尽快消化吸收语言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摒弃了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高外语基本技能创造优越的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问答、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互帮互助,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运用外语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外语知识更新,完善学生构建外语知识的系统,促进学生应用外语的思维能力,提高应用外语进行人际交流的需要,丰富其外语背景知识,以适应新的交际需要。
3.2 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
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型的教学手段,外语电化教学可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让他们在新工作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可能,拓展科研革新教育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开展电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人机的和谐,如何保证人与机的配合达到最优的效果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电化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从文化角度,看跨文化交际
当我们谈到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文化。从广义上来看,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人想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更形象地说,文化所体现的往往就好比是庞大水域中,漏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可是文化中最有意义的领域则是那些孕育于思想价值之中的潜意识或者是那些算不上什么思想的部分。虽然它的内涵要比我们所观察到的更宽更广,尤其是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很难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人类学角度,我们可以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体现人民或群体的整体生活方式,它含盖了一个群体区别与其他群体的所有社会实践。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通常,这一术语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让我们从目标语言及其文化这一角度来探讨为什么要强调注重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从目标语言及其文化,看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从功能的角度上讲,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来自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并且不可以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够脱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社会实践及支配我们生活的信仰。因为语言交流时我们所表达的有关我们生活、思想、环境的话题来自于文化,如果我们脱离了我们的文化,语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外语教学中,当我们学习新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我们的语言将我们的想法和未知事物相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了文化需要通过语言使外语学习者形成对它的认识,同时也证明了语言不仅仅是思想的一个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一个内在的框架。抛弃语言而谈论一种文化也成为空想。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方言,还是特定群体用语,语言的多样性成为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下的一类社会文化的烙印。
由于不同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个人、社会乃至政治观点的各异性。因此,只有当外语学习者理解隐藏在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建立起跨文化意识时,他们才能驾御目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及情感以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将对外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外语教学目标,并有效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外语学习者深化跨文化意识,从而真正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的外语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我们要在有关文化分析的教学中培养外语学习者善于客观分析目标语言文化的能力。第二,我们要引导外语学习者通过对比、认识自身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的差别来提高语言学习中的跨文化意识。第三,我们要通过该项教学让我们的外语学习者意识到: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而且,就像Thanasoulas Dimitrios所陈述的那样,语言跟文化的变迁永远走在我们这个日益缩小的世界的前沿。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目标语言知识的同时;不可以停下学习目标语言文化的脚步。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让外语学习者领悟到学习外来文化有助于缩小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作为这个世界的公民,我们有责任去学习外来文化、增进了解,为维持我们这个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尽一份力。以上这些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明确目标语言文化学习的目的。
2 选取典型文化素材
在选取相关的文化内容时,外语教师应该系统地制定细致的课前授课计划。选取一些典型的文化内容,比如:主要的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都可以成为文化学习的很好的材料。同时,为了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开展教学,使外语学习者在其能力范围内达到最高的期望值,所选内容不宜过繁。另外,Kachru Braj B也强调,对于那些会给外语学习者的理解、表达造成很大障碍的语言点要提前给予必要的讲解。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以一种客观、积极、公正的态度来组织外语学习者去认识、探讨目标语言文化,领引他们走近目标语言文化。
3 采取灵活的授课形式
在目标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授课的形式应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增强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对于外语初学者,我们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纪念品去帮助他们对目标语言文化形成简单的认识,并刺激他们进一步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领域,从而建立他们的目标语言文化意识。
由于分组讨论的方法被认为是文化教学中具有洞悉性的教学方式。所以,接下来我们鼓励外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该策略,通过列举一些像传统节日、婚俗、禁忌这些跟目标语言文化相关的,学习者感兴趣的,或者是受关注的适合话题,鼓励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讨论,对比目标语言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异同。Kachru Braj B.指出,通过让外语学习者对比目标语言文化与自身文化,不但可以增进对目标语言文化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外语学习者认识到:生活在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所以,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气氛去鼓励外语学习者运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对这些目标语言文化的认识,这不仅可以锻炼外语学习者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外语学习者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选取正确的行为方式与对方进行沟通。比如说,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隐私始终被认为是不可侵犯的。因此,涉及这一方面的象有关收人、家庭、女性的年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避免去询问。另外,讨论这些文化差异的同时,也让外语学习者们认识到:目标语言文化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认知结构上,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准则上。因此,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迈出成功目标语言交流的第一步。
4 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网上学习
在互联网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今天,当我们打开电脑,庞大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方便到弹指之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所以,在当今的外语教育中,尤其在目标语言文化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忽视网络的辅助作用。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更多,更新的文化信息,外语学习者从中可以更加自由、广泛地接触到鲜活、多样的目标语言文化知识,而这样的空间是我们传统的英语课堂所不能给予的。因此,我们鼓励开展网上学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信息在某些程度上过于泛滥,我们的外语学习者往往因此失去了鉴别的方向。所以我们鼓励外语教师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网上学习。也就是帮助外语学习者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学习目标语言文化知识。由于语言、文化的更新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然而,很多外语学习者在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一些对目标语言文化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语言文化发展的速度。因此,在以项目为导向的网上学习中,考虑到网络和外语学习者各自的局限性,外语教师不妨鼓励外语学习者开展对网络媒介上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
新闻部是外语系学生会新增的部门。在学生会里,新闻部起着传播系内外工作活动的作用,新闻部是系里积极向上精神传播出去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系里工作活动的桥梁。
我在本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对系内。
1、制定干事培养制度
1)做事严密,纪律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做好干部的跟随者和自我的自导者。
2)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完善。
3)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做到“眼中有话,心中有事”。
4)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
5)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2、分配新闻部成员的工作任务。
1)文字采编。如:外语系新生入学的感想与所遇困难:外语系新生入学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计划:外语系高年级学生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等。
2)制定学生会工作简报。将外语系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活动安排制定成一份书面文件,让系里系外的学生了解外语系学生会的工作与活动安排,从而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工作。
3)会报编辑,出版工作。将实时动态与优秀文章进行编排出版。
二、对系外。
1、在院里打响外语系新闻部的知名度。如:开展新闻收集站;优秀文章征选;讲述个人经历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外语系新闻部。
2、以“实效”的工作态度为第一线,本着求实创新真诚的原则对学院内的学习,生活等动态在第一时间给予准确的报道。如:某学系是如何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的;某班学生在日常对话中提高英语水平等。
3、总结外语系学习外语的经验与优秀方法,传播于院内,让更多人轻松学习外语,培养对外语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建议
一、外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表现
1.寒暄见面寒暄也是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交际行为。寒暄方面跨文化差异最明显的是寒暄的内容。中国人寒暄时喜欢谈论的话题包括:家庭和孩子、社会见闻、职业、家乡籍贯、体育活动、饮食等。比如:“你吃饭了吗?”“你去哪儿呀?”“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是哪儿人?”“你今年多大了?”但是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家庭财产等是西方人的禁忌话题。主要原因是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询问这些问题会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不熟悉的人询问这些隐私问题就是触犯了个人的隐私权。2.称呼中国人有亲属称谓泛化的倾向,往往根据对方的辈分、年龄和场合来选择合适的亲属称谓。“爷爷、奶奶、大伯、大娘、叔叔、阿姨、大哥、大姐”是中国人在社交中经常使用的亲属称谓。但是在英语国家,亲属称谓很少在社交场合使用。对于父母的朋友,孩子可能也会使用“Uncle+名”或者“Aunt+名”的形式来称呼,但是一般不会用这种方式称呼陌生人。对老年人直接称呼“爷爷、奶奶”的情况也很少见,因为这容易引起对方的不快,“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比较忌讳的概念。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社交中使用亲属称谓反映了重视家庭的观念。3.称赞称赞行为中最大的跨文化差异体现在对称赞语的回答方式上。英语国家的人一般采用接受的方式,回答“thankyou”。而中国人常常进行否定,回答“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例如:在大学任教的王老师,有一天在学校里碰到了学生玛丽,她向王老师说:“你的手链真漂亮。”王老师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假的。”当时玛丽很尴尬,好像不知道该说什么,就走了。对别人的称赞,王老师的本能反应是否定,潜意识中受到谦虚观念的影响。但是在玛丽看来,称赞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所以她期待对方说“thankyou”来表达赞同,完成一次问候的功能。4.道歉道歉行为也是引起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一个因素。比如,在中国如果是下属在与上司的约会中迟到了半个小时,他的道歉可能是这样的:“实在对不起,路上堵车了,我没有想到要等这么长时间,以后我会早一点儿出来。”但是如果上司与下属的约会中迟到了半个小时,他可能只说一句:“路上堵车了!”以此来表示抱歉,并不直接使用道歉语。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无论双方的地位高低,道歉都需要明确的道歉词,如“Iamsorry”“Iapologize”等。由于中西方道歉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在与长辈、上级之间,就会出现误会,甚至引起冲突。
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1.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它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而不是个人的喜好或倾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一切从集体利益出发,集体的目标高于个人的目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靠,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内部团结。西方文化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认为个人的目标高于一切,突出个性,强调个人的权利、独立性、自我实现和隐私。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因价值观的差异容易导致语用失误,交际会中断或出现冲突。2.伦理道德观的差异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伦理道德观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制度决定了中国伦理观念的形成。中国的伦理道德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重视家庭血缘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相互依靠,彼此关爱照顾。二是等级观念明显。相比之下,西方的伦理道德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重视个人的独立、隐私、自力更生和自我实现,家庭的价值在于个人能在家庭中享受充分的自由,人们等级观念淡薄,强调平等、自由、随意。工作环境中上级与下级之间可以直呼其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不需要用敬语,在公共场所,人们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用礼貌和平等的方式交往。3.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礼节、婚姻、娱乐等方面。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着特殊的情感,有的引为自豪,严格遵守;有的奉为神圣,不容他人侵犯。因此,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说话者不了解对方的民族风俗习惯,容易产生交际失误,引发矛盾冲突,甚至造成敌对现象。4.语言交际风格的差异交际风格是指说话的特点,体现了特定文化的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方式。直接与间接的交际风格是低语境文化和高语境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西方文化在交际风格方面最显著的差别。低语境文化中的人们谈话以说话者为中心,喜欢直截了当,而且主要通过语言来解读对方的意图。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以听话者为中心,喜欢比较委婉的表达,经常通过暗示表达真实想法,听话者根据语境揣摩对方的意图。西方国家文化强调尊重个人隐私,喜欢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东方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出于维护自己和对方面子的考虑,喜欢采取委婉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外国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建议
1.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作为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还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母语文化知识,还要不断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大量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对比讲解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以便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交际障碍与冲突,使跨文化交际能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2.为外国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语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选用有真实的语言环境、能真实反映中国文化生活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多接触地道的汉语表达形式,能将课本与生活实际接轨,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其语用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角、汉语专题讲座、观看中国电影、参加汉语比赛等活动,以加强外国学生汉语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学习,让他们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意识。3.树立正确的种族中心主义观种族中心主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的种族中心主义会引发焦虑,使人产生偏见,甚至引起群体间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种族中心主义会影响人们的交际方式,强烈的种族中心主义会导致人们对其他文化人们的行为做出错误归因,导致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产生冲突,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种族中心主义观,避免极端的种族中心主义。积极的种族中心主义不仅会加强会话者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而且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意识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尽量减少语用失误导致的文化冲突,更有利于双方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
[2]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定位;课程设置;体系化设计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优秀师资。学生要充分接受并消化国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首要条件就是扎实的外语沟通能力,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均无障碍。对中外合作项目学生而言,外语既是他们学习的基本内容,又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中外合作办学的语言课程目标,短期上看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听懂国外高校教师用外语讲授的专业课;长远上讲是帮助学生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学习,养成用外语作为思维语言消化、理解国外高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1];从教学时间上讲,合作办学中的语言课程设置一般持续一年或两年的时间,教学时间短、语言要求高,需要以课堂训练的高强度和课外辅导的宽泛度作保障;从教学内容上讲,既不能复制社会培训机构为出国人员进行的外语培训课程,又不能照搬大学公共外语课程的设计,更不能仿照外语专业的课程分类,必须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出发,将语言课程分层、分级。
一、中外合作办学语言课程的定位
鉴于种种现实原因,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的英语起点较低且语言水平参差不齐。而各中外合作院校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普遍沿用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模式或套搬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简单地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立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习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应着重于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帮助合作项目学生通过相应级别的雅思考试,适应未来全英语环境下的生活和学业需求。
1.课程性质。雅思考试作为一种国际英语水平测试,已得到英联邦国家及欧美许多院校的广泛认可。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雅思英语是学生进行国外专业课程学习前必修的核心课程,雅思英语课兼具夯实语言基础与突出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要求,着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鉴于中外合作项目学生语言学习的实际需求及雅思考试的实际难度,雅思英语课程目标应当基于但又高于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即在内化合作项目学生的中外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强化他们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特别体现在语言理解能力与学术交流能力,如文献阅读与学术写作,确保他们日后在国外全英语环境下的正常生活和学业需求。
3.教学要求。雅思英语教学要求以学生取得出国签证所必需的雅思考试成绩和适应国外专业课程学习与日常生活所必备的英语交际能力为基准,不会因地区差异、院校差异或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而制定分层要求。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测试难度均高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因此,以“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分层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不适用于雅思英语。而基于“剑桥Benchmark”的语言课程要求,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实施、测试评价与教学管理[2]。
二、中外合作办学语言课程设置
雅思英语课程的实施,困难在于国际语言水平考试与国内语言教学方式的落差,以及学生英语基础差异和他们学习需求的不同。因此,关键问题就是要设计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基于“剑桥Benchmark”的语言课程方案,将语言技能训练有效整合。具体阐述为:遵循国际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规律,在学要求与学生合理分流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对没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安排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对有志于出国接受专业深造的学生强化雅思英语课程的学习,因材施教。其次,在英语科目设置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铺陈难易合理的梯度,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追求考试需求的双重目标。
1.运用需求分析理论,设置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在教育领域中,需求分析指的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客观情况与主观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确定学什么、如何学。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兴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诉求,是明确教学目标、规划课程设置、整合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手段、营造教学环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基础。需求分析是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说来,教学大纲只能提供该门课程的总体框架,要使之落实到每堂课的教学中[3],就需要教师对生源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对涉及到学生学习的各种环境因素,比如原有的语言程度、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和期待、学习习惯等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对包括教学大纲、语言习得策略、语用交际目的、学习者未来工作的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在内的所有目标因素进行分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求学、求职等各方面的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执行教学大纲,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调整。
2.辩证认识英语教学二主体,实现从内容教学到语言技能教学的转向。传统的英语教学把重点放在内容教学上,按照“说”、“听”、“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独立设置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学生不能全面了解英语技能的特色,弱化了学习兴趣。因此课程设置应兼顾国内大学英语考试与国际英语水平测试,考虑如何做到既便于学与考试管理又能实现分层要求,使学生在每个学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体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阶梯性[4]。
在初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尽量体现“说”、“听”、“读”、“写”各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传统的“听力”课程与“口语”课程结合成“英语交际技能”课程,突出“听”、“说”技能训练;结合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课程,通过基础语料的大量阅读,内化语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技能,使语言输入与输出同步提高。在这一阶段,应注重学习任务的指标量化和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与管理。
在英语教学进入第二阶段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一定要求。英语教学应从内容教学向综合技能教学过渡。课程设置应按照“说”、“听”、“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独立设置,课程间相互关联与渗透,力求使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同时,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多维度地输入语言,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技能的特点和要求,强化自主性学习能力。
第三阶段的教学是实现从技能教学向综合教学转变,通过课程设置,减少课堂课时,并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式学习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社会知识、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了解,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适应性学习,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3.以语用能力提高为目的,以国际化考试为依托进行教材整合。中外合作项目大多选择原版教材,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并适应西方风格的教学方式。然而原版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弱化了单词的使用规则,淡化了知识点的讲解,而大部分合作项目学生,虽然经过初、高中六年的英语学习,但语言知识的积累有限。其次,由于班级规模偏大,原版教材上的某些交际活动,在中国英语课堂上难以开展。因此,针对中外合作语言课程的教材选用,应立足现实,融合中外教学理念,兼顾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依托国内教材,强化语言共核教学;依托国外原版教材,拓展语言信息及考试信息,保证教材内容和话题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丰富语言活动,增强文化可容性[5]。
4.实现形成性评价的主导性。一个科学的语言评估体系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传统语言教学的终结性评估导向,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强的学生,无助于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导的多元化评估方式,将评估重点放在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小组活动执行情况、学生参与任务情况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更好地实施量化管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在政策与制度层面日渐完善,合作办学的规模与水平正不断发展,语言课程的建设已成了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外合作项目语言课程的体系化构建应着重从需求分析理论出发,去探讨语言课程的定位和科目设置,实现从内容教学向语言技能教学的转变,以及相应的评价模式的迁移。这种基于“雅思”国际化考试和“剑桥Benchmark”的英语分层教学的实施、以及英语及学科知识的分导,在实践层面上完成了对中外合作办学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要求的定位,有助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语言课程实施中把准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教育评论,2004,(4).
[2] 张漾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外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 李志红,等.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广东白云学院中英“3+1”项目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动机;注意层次;人格魅力;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0003-0007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多模态性;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空间布局、现场中的事物,以及PPT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网络远程教学、FTP资源共享等现代科技媒体都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外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已经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Kress et al,2001;Kress,2003;Jewitt&Kress,2003;Kalantzis et al,2005;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顾日国,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10等)。然而,大多数多模态话语研究都是集中分析课堂多模态话语对组织教学的作用,很少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而外语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学习效果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Norris,2004)、学习动机理论,以教师人格魅力及其教学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理论模式。以此为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进行相关调查,力图找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哪些模态对于激发学习的学生积极性有效,各模态之间如何协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理论框架
1.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多种可以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都纳入其研究范畴。该理论还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图像、音乐和文字的相互兼容的术语,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能在新媒介时代对电影、戏剧、广告、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排版、音乐、教科书设计、教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Kress等(2001)还指出课堂教学的语言和其他模态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2学习动机理论
与多模态话语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大多数学者把学习态度看作是学习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晓晴,文秋芳,2002)。对动机研究最早的是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1959;1972),他们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Integrative)和工具型。其后,对动机的研究很多,研究重点转向动机的特点,以及其他可替代的模式(如,Brown,1990,1994;DSmyei,1990;Tremblay&Gardner,1995)。其中,Deci和Ryan(1985)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最主要的理论。此理论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如求知欲、好奇心、自我表现等。外在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外力的推动下,因外部诱因产生的学习动力,如获得文凭、高分数、表扬、奖励等。其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很多。研究证明,内在学习动机优于外在学习动机,因为兴趣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得内在动机的效果更强更持久。
1.3Norris注意层次理论
Norris(2004,2006)在ScoHon(1998)的中介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她遵循中介话语分析理论把中介行为(mediated action)作为分析单位,并进一步把中介行为区分为低层行为(如:一句话语和一个手势)和高层行为(如:一段谈话或煮饭、选择CD等具体行动)。
她用模态密度(mode density)这个概念来描绘对某一具体高层行为的模态的注意度和意识程度,包括强度和复杂度。模态注意度表示参与者在同时参与多个高层行为时给予不同模态的不同注意度,分为一级注意度、二级注意度和三级注意度。这些共时性的高层行为是由多种交际模态组合而成的。
在教学中,当用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更有利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一般以单模态出现的两个或多个符号系统来进行多模态教学,如用口语表达某事物的类别(It’s a tree。),用图像表达具体信息(一棵树的照片)。同时,在教学中,老师为了使学生重视他所强调的信息,采用某种“措施”(means)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pull)到老师新近聚焦的高层行为上。这种“措施”表现为转用一个新的具有突出节奏(pronounced beat)的、指示类(deictic type)的模态来组织话语,实现新的教学目标,通常为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Norris,2004:115)。这样,我们就需要把交际中出现的不同模态视为一个底层行为链,在这个行为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模态被作为独立的模态来使用。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中,老师会运用许多这样的“措施”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高层行为转向另一个高层行为。
老师运用各种“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似乎是在强化学生的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但实际上,他也在该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即通过不断使用这些措施,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利用他们自发的兴趣、好奇心和要获得的回报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1.4教师人格魅力与理念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用真心去关爱学生,鼓励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这些都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实际上都要体现在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上,包括教师激情洋溢的讲解、风趣幽默的谈笑、温暖体贴的问候、宽厚仁慈的目光、和蔼可亲的态度、挥洒自如的举手投足;用爱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将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份赞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这些实际上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措施”。
教师的多模态话语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充满自信。这种爱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并尊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批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5理论框架
根据以上理论,作者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教师课堂所使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话语;体现这些措施和话语的相关模态;学生的注意层次和注意焦点(明显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内在的、综合的和环境决定的动机(促进其学习热情和兴趣)(见图1)。
这个模式表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不是直接由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而是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措施”,如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爱和为人师表的理念。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表现为相关的多模态话语,通过一定的多模态项目体现,在高层话语行为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注和兴趣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效果。这个模式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理念,并在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课件时把这种人格和理念融入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动作、语言、声音、视频、颜色等因素,用它们的相互协同和配合来完成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并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及其教学理念和策略;网上投票用以了解哪些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和体现教学态度及其相关的多模态话语,用以了解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中有哪些模态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学实验中前测和后测的对比,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教师的人格、理念、策略及相关教学方式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设计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导因素: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的相关因素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的类型,然后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它们在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为保证教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有目的地选取两名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师及其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各为30名。其中一名教师采用开放式、商讨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选出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实现它们的相关模态,鼓励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属支持型教学方式;另一名则使用以教师讲解、提问为主的传统掌控型教学方式。
2.2研究程序
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问卷调查范围是09级本科生,发放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689份;网上投票的参与者是笔者的人人网(原校内)好友,包括作者08年设立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吸纳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共发起网上投票两次,分别要求学生选出他们最喜欢的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讲授模式和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参与人数分别为339和338人,各总结出8项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教学“措施”,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以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然后进行教学实验。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运用SPSS11.0将两位老师班上的各30名学生的两次期末成绩作了数据统计和分析。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调查问卷和网上投票
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上,调查问卷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附录略)。这20个选项都是作者与多位同行进行讨论确定的,它们具有两个特点:①相互独立和互补性:相互之间没有重叠,但互补,共同组成教师的总体人格和教学理念;②每个选项都是代表教师的人格、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特点可以保证他们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根据得票的结果,从中选出8项得票率达到50%以上的代表大学生最欢迎的表现大学英语教师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选项。
这项调查表明(见表1),学生喜欢的教师及其理念和策略包括四个方面:①教师本人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热情,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要求,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题项1;②要热爱学生,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题项3、4;③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的重要方面,如题项6、7、8;(4)要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如题项2、5。
教师的这些特质、理念和策略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现,又反过来表现在他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措施”上。这里主要通过网上投票测试在两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措施”:①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②教师的情感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
通过网上投票调查的第一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每一个选项代表体现这个方式的一系列具有相似功能的话语,包括语言和其他模态,如表情、动作、行为等。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见附录2略),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它们也具有与以上问卷调查的选项相似的特点,不再赘述。但网上投票更加松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性和任意性更强。投票要求学生在20个选项中选择其中的8项,但许多学生则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通过网上投票,选出8项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式,包括体现它们的多模态话语类型。有趣的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总结课文”和“讲解课文重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关注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课文所承载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具体见表2。
通过网上投票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益,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包括(1)给学生提供指导,如1;(2)给学生提供便利,如2、6、7;(3)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如3、5;(4)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4、8。它们主要表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间接表现教师的人格特质。这四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分别从情感、兴趣、义务、条件等几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这些教学方式的话语主要表现为:口语、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文字、图像等。
通过网上投票测试的第二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集中表现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由语言体现,也可以由行为、表情、动作、口气等体现。第二项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许多学生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最后得出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态度及相关话语。具体见表3。
态度虽然是情感方面的,但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话语表现的,所以,它们必然要由多种模态的组合体现。在学生喜欢的这8项教师教学态度中,鼓励主要通过话语来体现,可以辅以表情和口气;耐心则主要由行为体现,可以辅以话语和口气;关心则既可以通过话语,也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建议性则可以通过话语来体现,当然可以辅以口气等;友好和幽默都要在表情上表现出来,但同时也表现在话语和行为上;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话语上。只有微笑是表情,是单模态的,但它也通常是在话语交际中伴随其他模态,如话语和行动等。这8个态度选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直接的:如2、5、7,和间接的:如1、3、4、6、8。所谓直接的,是说选项直接表现态度;而间接的则通过行动和话语表现出来。在间接态度中,根据态度聚焦的时间点,可以分为对过去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3;对将来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1、6,和对一般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4、8。直接的态度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间接的态度可以通过对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和话语的态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上我们探讨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人格特质、教学理念和策略选项,以及表现这些选项的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态度,以及体现它们的模态类型。由于学生喜欢它们,因此可以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项目大部分都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属于超高层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调查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的涉及整个教学过程,也属于高层次或超高层次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涉及的教学态度大部分涉及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涉及某个教学阶段,所以,也多是发生在高层次或者超高层次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都是学生关注的中心,所以是聚焦的高强度模态。这些选项由于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会直接成为学生的外部动力;如果它们成为老师教学的常用方式和态度,它们就会逐步由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的结果,我们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实验方式见上3.1)。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明显差异。使用表现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和理念、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态度的商讨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使用传统的严肃型的对学生严加控制的掌控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成绩。该分析结果说明,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为基础的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密切,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6、表7。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个人,两个班的初试成绩计算结果由表4和表5表示。表4表现了30个学生初试成绩的平均值、其标准差和标准错误均值;表5则通过独立样本测试说明两个班的成绩的概率值(P Val-ue)大于0.05(P>0.05)(0.590),说明两个班的成绩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区别。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对两个班进行了年终测试,并且把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6),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分别是:支持班为72.033;对比班为66.500,平均分高出5.533;通过独立样本测试得出(见表7),其概率值为00035,小于最低概率值0.05,说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别是有意义的,即支持班通过使用表现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取得了比对比班更高的成绩,而且这种差别是有意义的。
4 讨论
通过以上对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的讨论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以及与情感相关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态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们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这些多模态话语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动机理论建立的理论框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情趣和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它的有效性给我们如下启示:
(1)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但学生要学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而老师的行为和态度等都是由他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决定的: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模态组合,所以,培养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关心关怀学生的高尚情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2)教师的思想和理念要通过他精心的设计和计划来实现,所以,他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包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等。
(3)教师的设计和计划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来实现。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模态,包括本人的动作、身势、手势、目光、口气、面部表情、语言,和各种工具包括PPT、网络、实验室等。一些最新研发的教学工具也可以用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使它们合理搭配、产生最佳效果。
(4)要使各种教学媒体产生最佳效果需要选用合适的模态或模态组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和兴趣,而不是单调地给他们灌输知识、施加压力等。
(5)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特别是通过外部动机来激发内部动机,或者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论文摘要]在我国职业技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至今仍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专著可以用来指导职业技校英语文化教学。这种情况下,职业技校的学生只有依靠职业技校英语教师个人所介绍的并不系统的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去理解英语这门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这一点可以从对我国部分技校学生进行的文化测试中得到证实。从长远来看,这种重语言而轻文化的教学模式对我国职业技校英语教学的发展极为不利。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也许能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但是欠缺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甚至缺少必要的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
跨文化外语教学既是交际法外语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又是个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本部分将通过总结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论述在中国外语教学背景下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分析跨文化外语教学大纲的特点,来说明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之间的区别。
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传统外语教学的基础学科—语言学,也从单纯的语言形式研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衍生出了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等分支学科,进行了大量跨学科研究,使语言与思维、社会、文化和交际之间的联系逐渐被认识。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不仅具有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它还是感知和思维的表现系统,前者是语言的外显功能,以语言输入和输出为形式;后者是语言的潜在功能,属于认知心理活动。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语言使用的全过程。
2.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个人的生活、公司的发展、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顺应了这一时展的需要,它着力进行跨文化研究,开展跨文化培训,为新时代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然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情感、心理、认知和行为多个层次,以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交际模式、语言等多个侧面,仅靠短期的跨文化培训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它需要很多其他许多相关学科的积极参与,广泛合作,如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和外语教学,其中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潜力尤为突出。
3.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发展的需要
外语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应用型学科,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教师的教育观念、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外语教学理论的建立需要借鉴很多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由于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和学习者个人发展服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外语教学工作者也应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广泛利用课外英语资源
1.英语短剧表演
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只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方面的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表演英语短剧,短剧内容可以是英语教材上的课文,也可以是一些著名的英语故事、童话及小说等。英语短剧表演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号召学生将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在英语故事的情节里呼吸文化气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气息,并且锻炼了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2.英语文化课题研究和讨论,英语角会话
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好在一定的语境和气氛下进行。所以,教师更有责任为学生创设适合于学生感受英语语境和接受英语文化熏陶的气氛,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依据教学内容专门设置英语话题。教材中的这些对话生活气息浓,与英语文化及该国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学生参与进来,可感受到其强烈的异国文化情调、呼吸其浓郁的语言文化气息,而且语言交际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比如在教授“Talking about weather”一课中,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alking about weather?学生们普遍认为谈论天气没有涉及隐私,符合各国风俗习惯。除此之外,建立一个异国文化和英语交际园地,像英语角之类的场所。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地相互交际、大胆地进行实践、切实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有效地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三、提高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师在文化交际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如果自身跨文化背景知识贫乏,就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无从谈起。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英美文化,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英语的实用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语言功底,而且还要有深厚的英美文化素养。随着新文化的不断涌现,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的观察、总结、比较不同的文化。因此,要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对其加强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者自身必须不断学习,可以通过互联网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外国电影,学习外文歌曲等多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所说:外语教学如果只教语言而忽视文化教育,终究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而如果能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则可将其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转化成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动力,为外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词义挖掘法、习语对比法、翻译对比法等文化教学策略,配合口头报告、小组讨论、即兴演讲、采访等任务驱动型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肖芳.结合技校英语教学实际提高英语教学水平[J].职业, 2009,(23) .
[2]王亚楠.从任务型教学法角度探讨技校英语教学的改革[J].职业, 2009,(12) .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英语已经走进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跨国交流提高了现实基础,四级、六级英语测试更是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总的来说,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文化的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不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恐怕难以实现,没有文化作为底蕴,语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大大被削弱。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地的高校教学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仍有不足,在教学活动中不重视文化,一般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多是纯理论的授课,就是为了教授英语而教授英语,通过大量的讲解语法、单词、句型以达到传授英语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业测试或专业测试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讲师很少会涉及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听一些与该国历史典故或者是现状有关的内容的时候一知半解,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和其他语言一样,其背后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与汉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生动形象地向同学展示出来,让同学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经验。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国外留学或者是国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大部门具有国外留学或者海外生活经历的教师大多在211及以上层次的学校。在一些的普通高校,在英语教学部门可能上至学科带头人下至普通讲师都不具备国外留学和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没有亲身感受过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讲课过程中就很难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同身受,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少跨文化的意识
我国对于跨文化教学的重视和理论引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然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对跨文化的交际学展开研究,到现在,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学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而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慢。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是造成跨文化理论无法在实际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校中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一些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员大多是综合院系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学是实情,而其原因是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的断层。
(四)大学英语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熟能生巧”,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必要的训练是掌握一门技能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成果不仅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还与教师教学能力有关,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越深厚,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就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数量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加强对教师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强度对提高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部门战斗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很少有人接受过完整的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只是有少部分的教师接触了部分的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但是仍无法把其熟练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由此可见,接触和接受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认识的建议
(一)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在传统的课堂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以语法、句型和词汇为主,却忽视了学生在接触到新的语言的迷茫和抵触的心理。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乐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接触到外国文化,使其在对文化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英语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1.发挥影视剧的文化辐射作用
国际交换生是使学生走出国门,接触并了解外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大部分的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还是依靠网络、电视等。“影视剧作为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不仅浓缩了各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集情节、图像、声音等要素为一体,具有直观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针对教学主题,挑选一些既与教学内容相符又能充分展示外国文化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例如在讲到“梦想”这一主题的时候,可以请同学观看时下流行的美剧《破产姐妹》,通过该影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美国文化中对梦想的追寻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通过该影片对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出了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交通文化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减少在课堂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通过观赏影视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会做题、会写单词、会用语法但是不会说一直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令人头痛的问题。通过观看外国影片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汇的不同含义,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
2.开设相关文化课程,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差异
在大学期间,在开设英语课程的早期,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几节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专题涉猎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可以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简单介绍,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一个民族的语言会受到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文化因素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课程可以弥补学生对英语国家认识不足的短板,在开设专题英语国家文化讲座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分析,得出自己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看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尊重外国文化。
(二)营造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里,老师大多用中文来进行知识讲解,用中式思维来讲解西式思维。在讲解内容上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的英语教学很难走向成熟。不能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英语教学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1.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
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是对老师在选材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典型的英语国家文化特征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还要求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文化内容的时候,学会拓展和思考。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2中“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老师可以重点分析中外文化中沟通交流的差异性,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交流方式,然后再通过文章看看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并分析哪些外国文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西方文化,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兼职观念。并学会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2.设计情景对话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对话勇敢发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他自己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情景对话的要求,请学生课下准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完成在不同文化氛围内的转变,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词汇运用的准确性。比如词汇“fend for oneself”与“look after oneself”,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老师可以在布置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这两个词汇,增加学生对于词汇意思的理解。
通过情境设计对话可以加强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和语气,在英语中语气对于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使用合理的语气,将情感表达出来,将抽象的句子赋予它生命力。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实际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开展课外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但是仅仅课堂教学恐怕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下得到成长。
1.文化体验
不言而喻,文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是由于经济、学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学并不具备普遍性的特点,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的学生。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目的。比如,一些高校聘请了外教,学校可以和这些外教沟通,请这些外教开办英语联欢会、英语讲座等,使学生通过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外国的文化。另外在一些高校还有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中国学生通过留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留学生通过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英语角、英语活动社团,通过英语爱好者的相互学习,实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而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具有活动时间多、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内容丰富的特点。
2.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主题,然后将班内同学自由结组,全部参与。这样的英语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在主题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当前的热门话题,也可以选择具有中外特色的话题,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在中国和外国都有关于爱情的悲剧,老师可以请同学分组表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话剧,使同学在表演中既能看到中外文化的相同点又能看到中外文化的不同点,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教学策略语言传承着文化,而文化更是学好语言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如果缺乏了对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势必会影响到这种跨文化的语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必须传递给学生相应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要抓好课堂基本教学,还必须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也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外语专门人才。
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习语言就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文化。学习外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进行交际,因此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跨文化的交际。社会语言学家Nessa Wolfson曾经说道:“几乎每一种语言都有着其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若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规则,就很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说,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需要熟练地掌握该语言的法则、准则与模式,还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交际的社会语言准则。美国一个社会语言学家曾提出,在语言交际中需要具备四要素:一是可以根据语言分辨和组织句子;二是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语言;三是可以对形式的可接受性作出判断;四是判断出现语言形式的或然率。在这四要素中,第一个要素属于语言能力,而后三者则都和交际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即要求使用语言的人能够面对不同的对象、场合、话题等,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然不能离开文化的传输。张占一教授是这样来定义交际文化的,他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若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背景,可以划分成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时会受到其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文化背景知识就是所谓的交际文化。当前的高职外语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外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对某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了相当了解的墓础上所进行的语言学习将有着事半功倍的成效。那么,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融人跨文化教育理念,尤其要重点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及社会文化背景的认知和学习,增强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职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分析
(一)在外语教学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进行语言教学,还必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一下相关的文化特异性内容,否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或讲解文化因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社会语境的观察与理解,让学生明白在哪种场合应该使用哪种语体,这样的语言交际才更容易成功。如欧美国家的人对他人的隐私( privacy)都特别的尊重,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问候对方的家人外,不会去问对方的婚姻和家庭情况,尤其是不会问对方的收入、财产、信仰、宗教和私生活等问题,更不能打听女性的年龄。若是在交际中触及这些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甚至是粗俗等。所以,在外语的口语教学中,一定要把隐私范畴和禁忌事项等介绍清楚,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产生。
(二)运用文化比较培养跨文化意识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是这样说的,“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非常普遍,如果对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认真考虑,就无法正确的理解每一个文体。”他认为,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错误严重常常不是因为词语运用不当,而是因为文化假设的错误。例如:
“Wild horse could not dragmedown to Cape Horn and that sinister Southern Ocean again…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drink.”还有“work like a horse”,“as healthy as a horse”,“talkhorse”等,文中出现的所有“horse”都和习惯用语有非常大的关系。远古时期,英国的耕种主要是靠“马”,所以在英国文化中,“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则不然,中国的耕种主要依靠“牛”。因为生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在表达时就会使用不一样的形象。因此,英语中若是使用“horse”,那么汉语中则大多使用“牛”。再如,东方与西方的节日也着较大的差异,学习外语就需要了解异国的文化特点。如西方在Christmas(圣诞节)这一天,人们除了会互相赠送贺卡,购买礼物等,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如在壁炉上挂长筒袜,期待圣诞老人的礼物等。这一节日和中国的春节都一样充满着喜庆,可是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
(三)强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植入
文化背景知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文艺、历史、道德、心理、习俗、伦理以及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文化背景就蕴含在日常用语、成语、谚语、典故等,以及包括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之中。所以,在语言教学材料中植入文化内容,或者在教材编写时就把外国文化中的独特内容编入其中,让学习者了解诸如国外的历史、风情、习俗和典故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语言的教学效率。
(四)通过语言实践理解不同文化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基础就是语言能力,可是语言能力强,并不等于交际能力强。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交际能力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即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和社会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文化知识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完成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语言的实践来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文化,如可以通过和外国人交流、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听外国歌曲等方式来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习外语,不但要学习语言,还必须学习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多接触各类文化,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增强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日益增多的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流中,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与涉事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师要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适时的导入和渗透跨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的实践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运用文化比较策略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只有切实有效地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融入到当前高职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四级经验交流会
(二)、主办单位
恩施职院英语读书社及外语系学生会宣传部
(三)、活动宣传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Learning English, I am excellent.我们社团拥有学习英语的良好的浓厚氛围,我们社团以学习为目的来开展活动,我们社团是连接中文与英文的桥梁,搭建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让所有会员在社团中学有所获,让所有会员在社团中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喜悦。
(四)、活动场地
行政楼四楼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参加者
外语系学生、英语读书社全体会员、广大英语爱好者及英语指导老师。
(七)、活动目的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英语四级考试,向大家传授四级考试的技巧并增加临场经验。使大家注意考试要点及考场中的各种细节,同时使同学们了解英语四级考试的特点,加深对四级考试的了解,知己知彼,使同学们可以更好的有针对性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为所有的学员提供了解四级考试的平台,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大家在即将来临的四级考试中有所准备,提高其通过率,从而提升我校的整体英语水平及能力。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办公室负责购买茶叶、茶杯,要在前一个星期内制作出邀请函,邀请领导及英语指导老师光临活动现场分享英语四级考试经验。
(2)外联部,宣传部在活动前一个星期内制作好海报,海报于活动开始前一个星期张贴在宣传公告栏上,以此来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
(3)安排好会场音响调试、茶水服务及接待人员
(九)活动流程
(1)6点所有机构成员必须到活动现场。
(2)会员及广大英语爱好者到达活动现场后找位置就坐。
(3)主持人发表讲话,阐述本次活动的内容及活动期间会场的基本纪律。
(4)播放社团会歌“tomorrow will be better”
(5)由主持人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及嘉宾。
与会老师:外语系专业老师及英语读书社指导老师朱行梅
已过四级嘉宾:外语系101511班——秦慧 谢皓月 薛天娓 曾云
(6)主持人邀请已过级同学分享她们英语四级的学习经验。
(7)指导老师朱老师传授英语过四级的经验及技巧。
(8)主持人宣布进入互动环节。
(9)指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的开展做简要点评。
(10)活动结束,主持人致到场老师,学长和学姐感谢词。
(11)组织学员,指导老师有序退场,老师先走,学员后走。
(十)注意事项
(1)会员服务部负责机构成员和会员的签到情况,维持会场的良好纪律,保持会场的安静,以便活动能够顺利的开展。
(2)纪检部部长严冲负责调音响,宣传部长江丽莎负责拍照,捕捉活动现场精彩场景,方便文字编辑部的工写通讯稿。
(3)迎宾的同学要面带微笑,主要负责迎接到场老师到活动现场就坐,负责活动期间的茶水供应。
(4)各部门各机构成员在本次活动中应通力合作,切勿发生口角及打架不好的事情,配合服从其它部门的活动安排,顺利.圆满开展这次活动。
(5)全体机构成员必须负责,活动前后会场清洁工作,如有擅自离开活动现场的一律记过或扣分处理。
(6)活动内容如有变动应及时调整。
(十一)经费预算
请柬:2元*30=60元
横幅:(英语读书社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