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神经系统的组成教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人体结构生理学;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普遍实行"2+1"的教学模式,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有两年,涉医专业大多要在一学年内学完所有医学基础课,时间短、任务重。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专注于覆盖各知识面,往往在进行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后才发现学生未能构建起应有的知识架构。在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教师组织课堂测试、学生讨论等阶段考核、评价的方式,从而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能及时掌握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有利于学生随时掌握、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师生之间寻找教、学"默契点",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人体结构生理学》是中药养生与保健专业学生学习专业保健养生知识前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基础课,由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人体生理学三部分组成。该课程内容抽象、覆盖面广,对于刚刚从应试教育角色转换过来的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讲,学习困难重重。结合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教学教育原则,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获取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节、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个解决难点、掌握重点,避免到课程结束、期末考试时才发现自己存在众多知识学习盲区。
1.注意教案设计,使用临床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理论教学,临床案例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取决于其个人兴趣。每次课程开始前可以根据本次教学目的适当使用临床案例平滑引入本次教学,上课后马上介绍理论知识稍显突兀,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笔者在课程第一次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一张网页截图:班里一位学生在微博上向笔者咨询小腹右下部疼痛,伴有体温升高、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同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吸引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连续提问分阶段提起并转移学生的关注点:这位学生是生理性腹痛还是病理性腹痛?该腹痛学生可能患了哪种疾病?在没有其他辅助诊疗手段的情况怎么进行初步诊断?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都转移到讲台上来,如果请一个同学上讲台,辅以髂前上棘到肚脐三分之一的体表定位展示,学生的(好奇)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到极致。这个时候以学习人体解剖学之于触诊、学习生理学之于血象的作用强调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调课程学习全程互动及成绩评价方法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学科学习方法,了解、掌握相关知识面。当前有限的教学资源如生师比例、实践场地决定无论使用任何评价方法,卷面考核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当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所占比例,适时强调提高平时成绩即课堂提问及平时作业重要性。很多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科学,将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生搬硬套到大学的课程学习,他们关注的是习题集,并没有意识到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过分关注学生答案结构的准确率,而应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即使学生给出的回答与标准答案南辕北辙,只要有一套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就应该首先予以肯定,鼓励,并帮助分析出现思维方向偏差的原因。
3.注意课堂教学技巧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课时设计严重不足,要在短短六十节课传授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的基本知识,难度可想而知。教师授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技巧,对于一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科联系较少的章节内容,可以使用PBL教学法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的思维路线、思维模式不可能为全班学生所接受。90后学生强调自我,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课堂走神"的可能性,强制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全程被动紧随授课教师的思路可能性基本为零。
强调学生参与讨论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线组织学生听课,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填鸭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本质,通过探索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构建综合医学思维;适时分组讨论,锻炼团队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讨论积极性。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还应注意及时根据学生表现予以评价,评价应不渗透入任何主观意见。不应因学生的课堂表现不佳或者回答欠缺准确性而给予讽、贬,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只要其学习热情不减,就应及时的给予肯定,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讨论问题、分析不足。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进步,增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学习理念,从而进入到"学习--进步--增强信心--热情提高"的良性循坏。
4.教师应善于接受、综合使用各种P2P(点到点)通讯APP
移动互联席卷全球的时代背景下,教学反馈的模式及场所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智能手机及各种平板电脑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比较各种获取教学反馈方法的过程中发现,90后大学生乐于使用微信,微博等应用与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并提出学习疑惑,尤其是部分课堂表现极其安静的学生,在虚拟网络上提问反而活跃,且愿意将学习交流成果以点到点转发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成果。各种即时通讯工具都具有推送功能,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都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推送信息并及时予于解答。
教师在虚拟课堂上给予指导、解答还应注意统计点击率及评论率。点击次数高意味着学生普遍对该问题兴趣浓厚或存在疑问;评论率高则意味着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对话,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一种肯定,是教学效果显著的标志之一。
5.积极使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有效补齐传统教学媒体短板
为更直观的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上常使用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宏观如解剖图谱、人体标本,微观如细胞膜载玻片等,这些传统教学媒体是历代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开发出来的,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教学活动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传统教学媒体存在人机界面不佳、可阅读性差等不足,在形象性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明显的缺点;为压缩篇幅大幅删减插图、为压缩成本使用黑白印刷导致教材难以展现人体宏观构造和细胞微观机构在时空和运动的连续变化过程。以上因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如细胞膜镶嵌模型等知识要点。
我国的人体生命科学教学媒体开发裹步不前,高职院校硬件实训条件普遍欠佳,教学媒体的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面较窄,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辅教媒体能创造良好的现场效应,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以神经系统的脑干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媒体多使用脑干彩色图谱"脑干背面观"和"脑干腹面观"两张插图辅助文字描述,大多数学生反映难以直观认识脑干结构,笔者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大量使用医疗应用"Brain and Nervous System Pro",其具有全息三维360度无缝展示的特性,在展示脑干结构及神经通路走向时可以直观、快速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弥补平面图谱结构展示先天不足的缺点。
摘 要 通过对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及各组成环节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运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完善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水平和质量,为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教学质量 体操技术课 信息控制 反馈
体育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中,由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教学显得单调,效果欠佳并存在着专选课与普修课、训练课一个模式的现象,使教学与培养目标相脱离,既影响教学质量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程。改变这一状况,控制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控制论是1948年美国数学家N.维纳创立的,它是以整体研究如何在系统内控制对象的变化状态,即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调节,取得最大效果,达到最佳化控制(精确化、定量化、模拟化)。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是信息概念和反馈概念,由于这两种概念把本质极不相通的技术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沟通起来,使得这些系统中调节和控制的机能过程都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统一地加以处理,所以控制论又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控制论方法主要是信息方法和功能模拟方法。本文试图探讨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将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体育课教学中,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体育教学是一个可控系统
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合理化、最佳化的第一步骤是对它的现实状况进行系统地分析。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方法是一种把所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依据教学任务和客观条件等信息采集为前提,以信息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处理为中心,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控制、完善,以取得最佳效果。体育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大纲、教材、体育场地、器材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规律地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中教师是系统中主要控制部分,其行使着输入信息、教学计划制定、控制信息、即设计、实施最佳化教学的作用。学生是系统中主要被控制部分,其起着信息接收、筛选、并产生行为,反馈教学信息即输出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作用。控制和受控制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又构成了反馈控制系统,教师必须随时注意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最优化的调控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还应指出的是,系统并不是各要素简单地选加,而是反映各要素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教师虽然备课认真,但学生纪律不好,
场地设备不够好,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由此可见,体育教学是一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系统。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调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整体达到有控制地进行教学的过程。因而,它被视为一个可控系统。
二、体育教学是信息转变过程的控制与调节
控制离不开信息,一个控制过程,不单包括控制者和被控对象,而且包括控制作用。它们的联系功能主要在于信息运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是信息的来源。教师控制着知识信息的输出,同时又接受着学生对知识信息理解程度的制约。学生的信息输入取决于教师的信息输出,信息输入量取决于信息有效输出量,且与学生可接受性大小有关。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这就要以信息转变进程来加以控制与调节。
(一)信息输出的合理性
教师从总体的最优角度出发,按照大纲,教案进度,及课的具体任务,参照有关教学模拟,随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的有关信息的质和量的储备,结合学生及场地设施等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每次课的教案。其中一定要考虑教师输出信息的质和量符合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联系项目的系统性又要符合一般认识的规律性,合理安排教学顺序,讲解示范及练习的时间、位置、比例等。且注意收集实践中观察、测验、考核的随机信息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内部信息,以便对教材、教案、教法进行充实、调整、修改,尽量达到合理、具体、定量切实可行。
(二)输出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的传递必须准确清晰,否则,信息量再多,也无助教学工作,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为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必须做到:教师给学生的信息讲解要简练,条理清晰,示范规范化。掌握学生行为心理特点,信息传递要适宜。如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可采用队列口令,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练习中出现普遍性错误时应停止练习,集体纠正。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传输信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接受信息量大小和快慢程度不一样,教师每次传输量也不一样,应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接收率。
(三)信息传输的量和强度要适当
信息传输的量和强度是两个可变因素。从两者的对应关系看,在掌握动作的初期,传输信息是量小强度小,避免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动作巩固、提高阶段,学生水平提高,信息的强度要加大,而量要适当,以适应机体对新的刺激信息的不同要求,因而掌握要恰当,信息及其传递方法要多样且灵活运用。
(四)克服信息传递过程的干扰
体育教学控制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干扰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经常难以预测和掌握。如学生间相互干扰,注意力分散,外界强刺激吸引,学生的心理障碍等。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排除干扰,如选用合理辅助练习,诱导练习,适当的教法手段等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影响学生接受信息的原因,及时进行,善于启发调动,排除扰动因素,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反馈是控制教学的重要环节
反馈原理是将已施行的控制作用的效果作为我们决定或修改下一步控制作用的依据。即N.维纳在《控制论》中所说:“把系统过去的演绩再它里面去,以控制这个系统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任何误差,不论其来源如何都可利用这个原理加以消除。因此,当系统受到干扰时,这种控制方法就显得更有力。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在给定的条件下,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利用控制原理管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根本区别所在。
(一)如何获取反馈信息
1.观察法。教师应用视觉、听觉、本体感觉或仪器来观察学习效果。
2.征询法。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评教评学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3.卡片法。将学生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记载储存在卡片上,做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除上述方法外,获取反馈信息的途径还有多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某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的综合使用以获取最多的信息,使调控更为有效。
(二)反馈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反馈控制在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对一学年或一阶段,甚至一堂课或一个动作的教学中。教学计划可以认为是一个预期演绩,当它作为输入信息作用于教学、对教学实行控制时,教学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是教学计划执行结果产生的实际演绩。对此,可取得若干输出信息,经过比较、修正把反映实际演绩的输出信息,重新输入作为新的输入信息,再作用于教学。如学生练习时,教师要观察、发现错误后,应及时指出并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法。这种针对性改进方法是经过教师分析选择后,以新的指令传达给学生,即把实际演绩作为新的输入信息去控制学生的练习。其中,新的输入信息必须进行校正使之具有更大把握性。以避免在控制教学时发生过度摇摆。教学中,教师反馈的形式有两种。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他所做的动作正确(促动反馈)。指出学生做得不对(纠正反馈)。教师反馈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动作完成以后立即给予表扬(促动反馈),在下一动作练习前即刻给予建议(纠正反馈)。
反馈原则有三种类型:1.适合原则:反馈程度要适合接受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的问题要在接受对象的理解和完成能力范围之内。2.集中原则:不恰当的语言会造成不良的教学气氛,造成教师反馈中的自扰,所以要求教师讲解简明、扼要。反馈不应包含可能会使人做出不恰当反应的信息。要避免负担过重,不要一次给学生很多反馈信息。3.时机原则:即在最适当的时机提供反馈,要在接受对象正有兴趣、注意力集中时施放反馈。
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运用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果。①动作技能“粗略形成阶段”,大脑皮层兴奋扩散,处于分化阶段多余动作较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动作生硬不协调,此阶段教师应多加强动作示范,使学生获得视觉信息进行形象的对比和反馈。②学习技能的“泛化阶段”,练习者完成动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此阶段应多用语言反馈信息和经验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适应环境和强化其动作进程与思维过程之间的联系。③学习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阶段”,其特点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兴奋相对集中,建立起动力定型,因而能较准确分析与完成动作。但这时的动力定型并不十分巩固,遇新刺激易被破坏,过去的错误动作又会重新出现。因此,这时可运用非固有的反馈和自身反馈信息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动作的难点及关键环节上。经强化动作,改进和形成技能。总之,反馈信息多样化,对教学均有一定作用。关键是要根据教学的各阶段的时象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控制论对体育课及其它术课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可以为过去许多难以定量研究的问题提供建立教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或模拟研究的途径。本文旨在于使教师了解此门方法论,将其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体育各项目的教学中,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莫伊谢耶夫.人和控制论[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10.
[2] 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8.
关键词:药理学 药学专业 模块化 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07-02
该研究紧扣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的需求,抓住模块化教学的精髓,研究药学专业药理学的教学特点,探索、应用和发展药理学模块化教学,培育一支具有新教育理念、掌握新教育技能的药理学教师队伍,从发展和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以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打造药理学模块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调查发现,药学专业毕业生以药厂、医院药房、药店、药品检验所等为主要就业方向,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检验、药品经营与管理等岗位。步入工作岗位后,就要求学生具有药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可方便其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病人合理用药,又能够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既能够生产药品,又能够进行药品质量检验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药学专业人才。
较多的基础内容,较差的针对性、实用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时代性,较弱的专业服务功能是现行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能够适应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技能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要。
1.2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按多元目标来系统整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将复杂且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划分成为若干个基本的教学模块,之后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教学内容重新组成数量不等的知识模块,来实施教学活动。
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时,围绕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打破常规的教学理论体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模块[1],是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所在。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导向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2]。高职高专药理学属于应用型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适宜应用于药理学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培养智能结构和思维品质,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其整体素质[3]。
2 药理学课程模块化体系构建的思想和达到的目标
2.1 模块化体系构建思想
这次课程目标的重新修订,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和记忆,理论脱离实际的旧课程体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案,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理实并行、互动,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4]。
在课程定位、内容取舍、教学目标、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其核心要点,采用PBL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动手操作强,能学以致用”;完善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和岗位需求编写“校本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构建模块化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
2.2 模块化体系达到的目标
药理学采用模块化教学,预计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工作岗位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分类,广泛了解、熟悉或掌握常用药物的种类、品名、剂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相互作用及其单药或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
岗位能力目标:具备正确审核和分析处方并进行合理用药指导等的基本能力;具备初步用药咨询和宣教以及监测和报告ADR的能力;具备药品的生产、药品质量检测的能力;具备接受继续教育、职业提高和职业创新的能力。
职业素质目标:培养严谨、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安全用药意识,培养良好职业意识和高度责任感的职业道德。
3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及体系
3.1 构建的原则
新的药理课程体系必须紧扣课程目标、合理取舍;在注重基础、贴近时代的原则下,处理好细节的整合和舍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依据课程目标、依托原有的教材,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将教学参考资料的合理成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重新编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有所讲,有所不讲。常用的、重点的药物要详细讲解,不常用的略讲或不讲,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提问、答疑来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要根据教材重点和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有效整合和舍弃教学内容。
3.2 整合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归纳总结药理学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
教学模块一:基础知识必修模块,包括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理学研究内容、药物体内过程。实验室规则、实验课前的预习、实验结果的记录、实验报告的书写、处方的组成、书写方法及意义。
教学模块二:岗位能力需求模块,采用PBL教学法,病例分析法等,学习传统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内脏系统药物、化疗药物等,临床常用药物剂型、品种、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在讲授各个章节内容时,选用临床常用药物做动物实验,观察现象,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用作用机制解决实验现象,用药理作用指导临床应用,收集患者用药反应,总结归纳药物的不良反应。
教学模块三:前沿应用拓展模块适合于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选取与职业有关、较深的内容,做专题讲座。
教学模块四:模拟练习和课间实践。利用校内的模拟药房和药店,具有和实际工作相适应的柜台、货架、药品、广告、药品说明书等,加强学生对药物分类、摆放、储存等练习。通过去药厂、药店、医院药房等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在更为广泛的学习背景中观察、发现问题,查找文献、药典,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加深对药物的分类、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的理解,药物商品名等知识的记忆。
4 模块化建设的教学团队
课程的模块化建设需要一支有能力、有活力、肯专研的教学团队,基于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模块化建设目前初具模型,可借鉴的经验、案例较少。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做指导,由该专业骨干教师主讲该课程,并组织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力争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5 模块化教学的反思
通过加强药学专业《药理学》模块化建设,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等级水平,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课程模块设置的精细化程度,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开发校内该专业课程,切实发挥模块化教学法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一些内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蔡敬民.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以合肥学院为例[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2] 章衡.应用型能力培养导向在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意义[J].科技风,2014(2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