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

第1篇

制造业cims工程的实施与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电动工具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cims工程实施与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cims;cad;pdm;erp

1993年正式投产的中强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动工具制造行业竞争近乎白灼化的今天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实现了产量和销售平均每年递增35%以上的快速增长,人均产值及利润连续多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各类中高档电动工具专业制造商,拥有员工20xx人,年产值10亿元。中强公司的优势在于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立业理念,采用最有效的管理模式,集约社会资源,拥有产品市场和技术开发两大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背后则是拥有完善和强大的it体系。

1 cims工程概况

中强公司的cims工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分系统、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等四部分组成,包括:

工程设计(cad)分系统:二维cad绘图设计已完全普及,引进三维设计软件并逐步应用在新产品造型设计、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等工作中,大大加快了设计开发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优化了产品设计,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产品数据管理(pdm)分系统:采用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由宁波联科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产品数据管理(sipm / pdm)系统和图档管理系统 edm,有效地解决了设计流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技术信息传递、流转、反馈快速流畅,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保密性,目前已运行在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实现了产品设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erp)分系统:采用宁波万通软件公司erp系统,并分批实施了制造数据管理、销售管理、技术工艺管理、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物料需求计划、采购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计件工资成本管理、pdm接口等一系列子系统,此外还开发实施了基于internet的订货管理子系统,作为销售管理子系统的上游子系统,为其提供数据。

系统集成:在基本完成各分系统应用后,对整个项目的系统集成进行了安装和调试,目前,整个系统已经可以集成运行,实现了cad、pdm和erp的信息集成。

通过cims工程的实施,中强公司在管理上已逐步形成一套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业务管理计算机化。

2 软件产品的选择

在中强公司cims工程中,主要应用软件均采用了国产软件,如intelcad和pdm软件是上海思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自主软件产品,erp系统选用的是万通软件有限公司自主研究开发的erp系统软件,国产软件费用占软件总费用的70%以上。选用国产软件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2.1 考虑中国国情。国外有许多好的管理软件,但是拿到中国后多数都不太适用,有些企业就是勉强用了也用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现状很难与国外软件的标准管理模式融合。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花了很长的时间,实施的结果是弃之不舍,留之难用。中强公司选用的这些应用软件有较多的国情化处理,比较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技术上较成熟,在国内有广泛的用户,且软件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施经验,技术支持力度强。

2.2 考虑投入产出。企业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投入产出,要考虑风险,国外软件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对国内企业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软件实施的风险,还有软件今后的升级费用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目前,国产软件(如两维cad、pdm、erp等)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能够满足国内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2.3 考虑售后服务。软件特别是象erp、pdm这样大型软件的实施都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企业应用咨询、软件原理培训、软件应用培训、软件客户化修改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软件高昂的技术支持费用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更难长时间承受。同时国外软件的封闭性使国内企业的软件人员很难进行修改和变动。而国产软件则不同,尽管国产软件也要收取技术支持费用,但其收费标准国内企业可以承受,而且国产软件其源代码相对开放,较大的客户化变动委托给软件公司,一般性的修改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解决。

当然,国产应用软件也不是十全十美,今后应该在专用界面、决策支持、特别是pdm软件在工程项目中的管理与控制、安全性管理、工作流的 并发机制处理、多bom视图形成等方面还须不断改进和提高。

3 cims工程的综合效益

中强公司应用国产软件实施cims工程,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表一所示。

表一:直接经济效益

响应市场的速度

提高了30%,对快速占领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产品开发

开发速度加快25%以上,为新产品及早占领市场抢得先机。

生产率

提高生产率17%。

资金周转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0.2次,公司每年可节省开支90万元。

间接经济效益则表现在:

l 规范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和运作方式,使公司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快速反应的企业经营机制,推动了企业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制度化,使各部门职责更加明确、科学合理。

l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管理工作的深度,提高了管理工作水平。

l 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此外,中强公司cims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一方面为宁波市、浙江省制造企业实施cims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为国产软件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遇和舞台,树立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的信心,促进了国产软件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同时,实施cims工程,使中强公司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能以较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为加速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第2篇

专题:总体设计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1037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XX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XX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XX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XX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对于土壤源热泵的发展主要是从1998年开始。国内数家大学建立了土壤源热泵实验台,且大多数进行了地下换热器与地面热泵设备的长期联合运行。其中1998年重庆建筑大学建设了包括浅埋竖埋管换热器和水平埋管换热器在内的热泵系统;1998年青岛建工学院建成了聚乙烯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湖南大学1998年建设了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1999同济大学建设了垂直土壤源热泵系统。这些系统为中国推广土壤源热泵奠定了基础。从XX年开始,在国内长春、济南、温州、重庆、米泉建立了1系列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土壤源热泵系统越来越多的被房地产商所关注和采用。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⑴ 聚乙烯(pe)和聚丁烯(pb)国外地源热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⑵ pvc(聚氯乙烯)管的导热性差和可塑性不好,不易弯曲,接头处耐压能力差,容易导致泄漏,因此在地源热泵系统中不推荐用pvc 管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分母“20”是每m 管长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w/m

第3篇

专题:总体设计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9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2019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2019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2019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4、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

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分母“20”是每m 管长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W/m

第4篇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课程 教学体系 比较分析

一、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基本情况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院校成立于20 世纪 70 年代初,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计划和考试大纲中,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对本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 、课程数量以及考试形式都作具体规定 。应用科技大学最明显的特征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不少于二十周的企业实习;教育形式有讲座课 、研习课 、练习课、实习课以及学术旅游课等。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 1994 年,成立之初只有学生90 余人,目前拥有在校生 5000 余人。该校主要教学领域有技术、经济和传媒应用。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的教学方式,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该大学主要有以下行政机构相互协作完成工作:职业服务中心、 学生管理中心 、 继续教育学院 、 人事部、国际办公室、IT 项目管理中心、 远程教育中心、科研和技术转让中心 、应用研究学院等部门。

二、专业设置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目前设有电气工程与媒体技术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企业经济学与经济信息系、机械工程及机电一体化系、自然科学及工业工程系等5个院系,14 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 。比如工商系由工商管理 、经济信息学、国际管理、 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组成,其中每个专业分7个学期学习,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大, 国际管理专业采用英语教学(该专业学生需在国外学习2个学期,可得到双方大学的学位),旅游管理专业分 5 个专业方向 (比如旅游管理 、 旅游健康管理等),学生可从五个专业方向中选择三个进行专业学习;还有经济信息管理、 战略与国际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硕士专业,其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主要开设业务流程管理与研发、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与 IT 信息管理等)、IT 系统工程、经济信息工程等课程,该专业主要是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继续教育,战略与国际管理专业学习需10个学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与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合办 。工商管理系部是学院最大的系部,有30%的学生。为了适应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还开设了一些新课程或研究领域:如国际管理、商务计算机科学、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以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媒体学等学科。

三、教学体系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性质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化特征:课程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重视实际工作经验,并将其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制为7 个学期, 每个学期有30个学分;第 1- 3 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第 4- 5 学期与国外其他相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生学习;第 6- 7 学期是实践学期,主要在公司进行实践项目研发;同时第7个学期主要完成论文。 其中在第 6- 7 学期的公司项目实践中,可将公司中遇到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来进行研究 。 通过两学期的学习 ,学生可选择在公司工作,也可以在学校读硕士(也与公司有密切联系,还要写关于公司课题方面的论文) 。

四、中德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作为对象 [2],与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大体看到德国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些异同点 。

(一)学制和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年限不一样,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三年学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四年学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即具有大专文凭,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拿到的是类似本科的文凭,属于高等工程教育范畴 。

(二)课程教学体系的对比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都是能力本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教学体系是职业能力本位模式,以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按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针对性和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复合性,以实训周和顶岗实习为载体实现学生的技能提高 [3];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本位模式,有模块化、 组合型、 阶段化(进阶层次)的特点,学科体系明显,并按技术应用的角度逐层加深、复合,形成课程系列,按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 ――毕业实习、 毕业设计来安排,整个教学环节以实习为主线串接,学生主体以教授的教科研机构实习 ,国外实习为载体。

五、研修学习启发

总之,通过此次赴德研修,认识到在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差异和不足,以及项目研究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也是必要条件;其次,工作中实事求是及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确保质量的根本;最后,学校各层面管理职责分明、目标明确且自主性强是校系协调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CDIO;专业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4]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国工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专科大学。从此,德国形成了由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并存并各有侧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必须是综合化的。当代社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寻求最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跨学科知识。因此,在德国高等工程大学,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和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创新 教改 思考

2005年以来,我们武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南六省及港澳地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省赛区分赛”等创新竞赛活动,获得各种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这说明我校机械设计专业教学水平在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较强的实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大赛毕竟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机会参与并创造成绩,还有更多的学生无缘大赛,也缺少实践的训练机会。机械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才能符合我校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纵观我国各工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大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重理论、轻实践;强传统、少创新等状况,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清华大学校长认为清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有创新的不足十分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是各界志士仁人的共识,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学中的突出缺陷,更是创新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与期待!

作为一所普通的理工科院校,该如何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做文章呢?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我们采取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方式,把一些富有创造思维的学生集中起来,从老师中遴选出一些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讲座的方式,开拓同学们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造灵感,为学生渴求创造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为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精神上的推力。

一、创新课程内容的设置

根据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历次创新大赛的比赛要求,我们把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主要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目的,通过八位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循循善诱、旁敲侧击,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的方法及思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知识储备,创新设计方案的策划、制作以及管理知识等。创新课程八个方面的内容包括:①机械创新方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体系结构;②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与开发;③怎样进行创新产品的方案设计;④工具软件在创新设计中的应用;⑤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实现;⑥创新产品的制造与组织;⑦创新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⑧创新产品的项目管理与策略。

一方面,八个讲座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知识联系性强。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结构,而且学习到了许多平常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应用知识,比如软件知识、电脑仿真技术、动画模拟、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制作产品的先进加工方法、与人沟通和演讲技巧、团结协作精神等。

另一方面,为了让同学们有动手训练机会,课程设置了十分重要的实践操作部分。理论课程结束后,选修课程的100多名同学以组为单位由八位教师分别负责,带领他们立项、拟题,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结合机械工程系“开放性实验室管理办法”、“开放性实验室条件利用规定”和实训工厂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同学们亲自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再实践的,有效弥补了学生在知识应用及动手能力上的不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特点

科学设置了内容,还要讲究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氛围。

1.课程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工科学生实践环节不够的缺陷。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主动去动脑筋想方案,更要亲自动手,全方位锻炼自己的能力。

2.授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讲完一门课的模式,八位教师从八个不同的角度,以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讲座内容精心挑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权威性又独创性,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种形式使学生对每一次课都有新的期待,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他们最拿手、最有特色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课程的结业形式简单。课程结束后,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设计方案或作品,这样做既减轻了学生要面临期末考试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程结业形式上,二是在学生选择实践环节的指导教师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结业,是考试还是提交作品和方案,我们征求了每一位学生的意见,最后听取了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教师指导,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结构来选择教师,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团结协作,要求学生分组学习:每五位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不受班级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是不同的专业,还要求小组成员男女搭配,分工协作。

6.课程结果不是竞赛,胜似竞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课题组八位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 制作装配图;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创新学分。

三、教学效果

理论课程结束后,我们随机对选修这门课程的120位学生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就学生在上课前后创新意识方面的变化等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

表2 开设《机械设计创新方略》选修课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1.作为一个工科机械类大学生,你认为开设这门课程有必要吗?

A.有必要(84.7%) B.一般(14.2%) C.没有必要(1.10%)

2.这门课程对培养你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吗?

A.有(60.83%) B.一般(29.2%) C.没有(1.66%)

3.这种多位教师共同上一门课程的形式好吗?为什么?

很好(92.5%)。汇总后:每位教师展示的都是自己最好的一面,信息量大,总给学生新鲜感,学生每一次上课都很期待。

4.选修这门课程你认望达到了什么效果?

汇总后:启发思维,开阔眼界,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专业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5.开设该课程前后对提高你的创新意识有变化吗?如果有,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有(90.9%)。汇总后:启发思维,创新意识提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请你对这门课程提几个意见和建议。

汇总后:增加课时,部分知识要深入讲解,有机会上机练习;注意各个教师之间讲课的连贯性;希望把课程继续开办下去。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我们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开拓视野,启发思维。课程最大的好处就是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们倾其所有,把自己领域内的最新、最好的知识和成果告诉学生,内容丰富,信息广泛,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帮助学生开启了创新思维的大门。

第二,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课程设置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环节,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设计和制造等实际工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上,得到极大地帮助和提高。

第三,激发学习动力,增加责任感。通过教师的旁敲侧击和旁征博引,同学们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就业形势、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对他们增加学习动力、即时调整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有效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信心,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几点思考

1.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注入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基本如此,应试教育严重。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作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我们要始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接受新生事物快捷的特点,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真正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教学培养方案个性化、教学内容基础化、学生学习主体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实践与建设,把创新教育及其模式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职责,引领青年学生大胆地向创新的大道上迈进,做一个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国外的工科大学相比,我国大学生理论课程太重,而实践动手环节不够,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实际训练课题大多不知所措。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各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规定理工农医类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同时,鼓励高校之间跨校选修课程,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3.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教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把众多的能够深刻影响莘莘学子的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激发起来,高校才能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我们应成立创新教育团队,制定一系列考核和激励机制,把教师好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成果纳入对教师的目标考核之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教育方案,为创新教育搭建平台。

4.加大投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创新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主体 “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教育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要加大软硬件投入,包括开设必修课、多方位增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增加开放性实验室数量、充实和开放实训中心、引进高级技师、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量;全方位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创新课件竞赛、举办创新作品展览、以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创新文化活动等,多方面、宽途径为学生创新教育创造条件,拓展创新教育空间,从上到下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和风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的活力与魅力,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另外,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学科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方便,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校出台政策,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做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的学生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创新之风充盈校园。

参考文献

周宏军.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05(5)

第8篇

还有什么能够比不断掌控自己的身体更加有趣的事情呢?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上,人,生而不自由,但是,起码要掌控自己这具躯体,这个皮囊。

跑步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体型变好,是整体精气神的改变,是跑完后的愉悦和成就感,让你自信满满,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跑步的乐趣,那就是跑步会让你“生命的喜悦在身心的每一处翻涌与生长。”

跑步就是让我积蓄力量

说起跑步,我一共有两段跑步经历,每段跑步经历的中间都有差不多一年的间隔,其间都因为一些重大或者不重大的事情停止了,但是每次跑步,只要一开始,最短就是半年多,然后每天都跑。

先说第一段跑步吧。我从小到大都待在一个城市,最遗憾的是从小学到大学都没住过校。所以对住校这个事情一直都是充满好奇和敬畏。终于,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正式和父母提出大二一定要住校。为此,和家里还争执了好长时间,最后大二终于如愿以偿住了校,虽然我家到学校就十多分钟的路程,步行。

也就是在大一第一学期,我开始了第一段跑步,没错,我要陷入深深的回忆了。

那个时候,我喜欢上班上的一个女生,在室友们鼓动下,我鼓足勇气向那个女生表白了,结果很惨,回应我的是毫不留情的拒绝。被她拒绝之后,好长时间我都无精打采,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失败,浑浑噩噩地过了好久。终于有一天,我心想着自己不能就这样荒废了呀,然后就决定开始跑步,先把身体锻炼好。于是我每天早上6点整起床,室友都还在睡觉,也不好开灯,就用手机照着,摸黑洗漱出门去田径场跑步。跑大约5000米的样子,十二圈左右。跑步时会听一些歌,放的最多的就是《洛奇》里面的一段插曲,“gonna fly now”。 现在手机里还存着这首歌,只不过听得很少了。直到如今我都还能回想起跑步时听那首歌的感受,每次只要这个旋律一响起,心跳就不由自主的开始加速,然后就想要拼命冲刺,想一直拼命跑下去。我还能回忆起那个时候有好几次冲刺的时候都差点吼出声来,真心是想怒吼的感觉。跑步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一个念头,“我一定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现在说起来好像有点矫情,但当时我就这么想的,我觉得那个女生拒绝我就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就这么一个简单又致命的理由,毫无还手之力。

从那以后,上课我就坐在教室的前两排,每节课都认真听讲做笔记,我才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中午放学之后就去图书馆,下午有课去上课,没课就泡在图书馆看书。各种书都看,不让自己停下来,能往脑子里装多少东西就装多少东西。晚上十点半图书馆关门,我就回宿舍。然后第二天继续如此,每天就是跑步、上课、吃饭、图书馆、上课、图书馆、睡觉。基本一成不变,就这样过了两年。

一直到大三快结束,我打算暑假骑车去一趟,生活才有了变化。早上的跑步开始变成以训练体质为目标,逐渐有意识的增加运动量,去图书馆就找一些骑行的路线,野外应急措施,骑行注意事项这样的书。计划了一个多月,基本都筹备完成了,等到开口和父母说的时候,才发现最大的问题来自家里。父母极力反对我的这次旅行,老妈为了这个事情哭了好几次,老爸虽然态度还算相对中立,但是看得出来他也很担心。我@边呢,就是非去不可,因为感觉自己那段时间确实压抑得太久了,我真的需要出去透透气。所以我的态度也很坚决,丝毫不想让步。

最后,父母还是妥协了,我花了34天时间,从湖北的十堰,一直骑车到拉萨,总共4000多公里。事实证明,父母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好在我旅途中的一切还算顺利。回来之后,听说老妈每天在家提心吊胆,当时心里就有些内疚,感觉自己真是有点不懂事了。

第二个阶段的跑步,是大学刚毕业和同学一起创业。因为前期客户开发比较慢,闲散时间很多,于是为了不让自己荒废这些时间,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立志“成为一个有钱,有内涵的肌肉男。”然后就又重新开始了跑步。

那时候我是160斤,身高180公分,因为毕业之前做毕业论文找工作很忙,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继续跑步了,所以体重变大,肚子上有点肉,我就把减掉体重作为第一任务。

刚开始跑的第一天,跑了不到5公里,回来腿就疼了两三天。等腿不疼了,我就继续跑,每天多加点距离。过了一周时间,差不多就稳定在每天10公里了,大概跑1个小时,从6点跑到7点,回来之后做一些仰卧起坐和俯卧撑。跑了一个半月,体重从160斤减到了140斤,整整减了20斤,现在基本就维持在这个体重。跑步有时真的会很枯燥,于是我就想这么多年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现在。在跑步无聊的时候我就一遍一遍的梳理。

有一次,跑步跑到感觉精疲力尽的时候,大腿的摆动完全靠的是惯性而不是意识了。我就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尽量不去注意身体的疲惫,然后就想到大一时的一件事,那个时候我代表班上参加了学校的“新生杯”篮球队。由于我是外语系,所以境遇可想而知。我们班上一共四个男生,当时会打篮球的就我一个,然后和其他一个文科专业的凑了一个队。每一场比赛,都只能输球。有场比赛我记得十分清楚,我们对的是机械工程系,一个理科系,平均身高180公分。我打的是C位,打得真心艰难。每次抢篮板基本都是四个人把我包住,跳起来都很困难,体力消耗巨大。对方的队伍有一个队员是我的高中同学,他高中的时候和我两个人都是班上的主力,我和他关系也不错。这次比赛,我们队从头到尾都被压着打,简直就是吊打。另外我们队没有替补的C位,我只能从头到尾都在球场上跑,打满了40分钟。我为了追一个球,追得太猛,没站稳直接摔到了地上,我高中同学过来拉我起来,想说点啥又没说,只是苦笑了一下。我回头看了下我的队友,一个个都没精打采基本没信心打下去了,我看了下周围系里过来加油的人,也基本都对这场比赛不抱希望了。

等到比赛结束后,人陆陆续续四散而去,我一个人站在球场中央,真的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甚至有种自责感,我认为,如果我球技好点,体力再好点,说不定就能带领队伍赢下来哪怕只赢一场比赛呢。自己的能力真的是有限的,真后悔没有好好练习球技和锻炼身体。等我想离开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腿动不了了,一迈步,从大腿到小腿整个就开始抽筋,几个同学看到后过来扶着我回寝室。一路上我都被那种无力感包裹着。

第9篇

3D 打印如同蚕织茧

什么是3D 打印?简单地说,3D 打印就像我们平时所用的打印一样,是把电脑中的文档打印出来。只不过,我们平常所用的打印机是把文字和图像打印在纸张或其他介质上,是一种平面的打印过程。而3D 打印是把电脑中的立体图像直接打印成一个真实的物品.

3D 打印机不用纸或墨,而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远程数据传输、激光扫描、材料熔融等一系列技术,使塑料粒、金属粉、陶瓷粉等材料熔化,并按照3D电脑图像的结构,将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电脑图像变成实物。简单地说,3D 打印的原理和蚕织茧有些类似,蚕吐出很细的丝,一层一层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茧。虽然所用材料和工艺不一样,但3D 打印的基本原理都是根据要打印的物体形状,通过一层层地堆积而成一个立体的物品。

传统制造业生产时往往是用减法,就是把一些材料通过截断、裁剪、打磨等方法来获得制造物品所需的尺寸,制造的过程中免不了浪费原材料,还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然而,3D 打印物品运用的是加法,就是将粉末、液体、片状等细碎材料逐层堆积成一个物品,就好像一层层打印上去一样。因此,3D 打印又被专业人士称为“增材制造”。

就像普通打印机打印文字和图像需要有电脑文档一样,3D 打印也需要有相应的3D 文档。一般先在电脑中用专业的3D 设计软件进行产品建模,再将建成的3D 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再转换为打印格式,输入到3D 打印机进行打印。听起来好像非常简单,实际上比较复杂,输入的图纸需要精确的参数才能提高成品精度,这也是为什么3D 打印目前还只是专业人士和发烧友才能玩的原因。

3D 打印技术的发展

1988 年,美国人斯科特・克朗普发明了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熔融沉积成型。这种工艺是通过将丝状材料如热塑性塑料、蜡或金属的熔丝从加热的喷嘴挤出,按照零件分层的预定轨迹,以固定的速率进行熔体沉积。每完成一层,工作台下降一个层厚,以进行叠加沉积新的一层,如此反复最终实现零件的沉积成型。该工艺适用于产品的概念建模及形状和功能测试的中等复杂程度的中小原型,但不适合制造大型零件。

1989 年,美国人德卡德发明了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它的原理是预先在工作台上铺一层粉末材料(金属粉末或非金属粉末),激光在计算机控制下,按照界面轮廓信息,对实心部分粉末进行烧结,然后不断循环,层层堆积成型。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原材料选材范围广泛,比如尼龙、腊、ABS、金属和陶瓷粉末等都可以作为原材料。

1992 年,美国人赫利塞思发明层片叠加制造技术。其原理是先将单面涂有热溶胶的薄片材料加热,热溶胶在加热状态下产生黏性,多张薄片材料便能粘接在一起。接着,机器上方的激光器按照电脑模型分层数据,用激光束将薄片切割成所制零件的内外轮廓。接着,再铺上新的一层薄片,通过热压装置将其与下面已切割层粘合在一起,激光束再次切割。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整个物品打印完成。

在1995 年之前,还没有3D 打印这个名称,那时比较为研究领域所接受的名称是“快速成型”。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两名大四学生吉姆和蒂姆的毕业论文选题是便捷的快速成型技术。两人经过多次探讨,结果想到利用当时已经普及的喷墨打印机。他们把打印机墨盒里面的墨水替换成胶水,用喷射出来的胶水来粘接粉末床上的粉末,结果可以打印出一些立体的物品。他们兴奋地将这种打印方法称作3D 打印,将他们改装的打印机称作3D 打印机。此后,“3D 打印”一词慢慢流行,所有的快速成型技术都归到3D 打印的麾下。

最初的3D 打印所用原料大多是塑料,而如今可用于打印的原料种类多样,从繁多的塑料到金属、陶瓷以及橡胶类物质。有些打印机还能结合不同介质,令打印出来的物体一头坚硬而另一头柔软。科学家们甚至利用3D 打印机制造诸如皮肤、肌肉和血管片段等简单的活体组织,依据3D 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将来我们极有可能制造出人体器官。目前三维打印机的分辨率对大多数产品来说已经足够,不过,这些打印出来的物品在弯曲的表面可能会稍微粗糙一些,形似图像上的锯齿一样。目前获取“更高分辨率”的物品的方法,通常采用3D 打印机打印出稍大一点的物体,然后经过表面打磨来得到表面光滑的“高分辨率”物品。

可自我复制的3D 打印机

2005 年,英国巴恩大学的教授亚德里安・鲍耶提出RepRap 项目,它的目标是制造“自我复制机”。RepRap是英文replicating rapid prototyper 的缩写,意思是“快速复制原型”。其实,RepRap 打印机就是一台3D 打印“母机”。它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复制能力,能够打印出和自身结构相同的零件,用这些零件可以组装成和“母机”一模一样的“子机”,就像复印机所做的事情一样。

最初研究人员设计reprap 的目的就是为了让3D 打印机快速“繁殖”,从而普及3D 打印。比如,你购买了一台reprap 打印机,你可以在家里为你的亲朋好友打印出相同的打印机,你的亲朋好友又可以让他们的亲朋好友拥有一台相同的打印机。如此传递下去,很快很多人就都拥有了同样的3D 打印机。

第10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5616亿美元,连续5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在我国外贸总量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的全球排名第3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位,出口加工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水平,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找出解决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阐明技术创新的基本知识,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障碍,找出解决问题的发展对策,得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对策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of our country in 1979, our foreign trade has grown by leaps and bounds which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by the end of 2008, our imports and exports totaled US$25616 billion,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rate of over 15% for 5 consecutive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China has evolved from the 32rd place in 1979 to the 3rd place in 2008, the Export Processing Area has plac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enterprises.At the same time.I will combine some Domestic and foreign-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nd out som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the Ningbo Expor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e to.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Es, we will reach conclus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will be made.

KEYWORDS:Ningbo、Export processing、countermeasure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3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与研究 4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7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7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7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9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9

第二节 内部障碍 9

第五章 实例分析 11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12

第三节 总结 13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15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5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出口加工企业作为是宁波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近30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些出口加工企业在宁波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融资难、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业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视和回避且亟待解决的老问题,同时又面临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的压力。正确认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宁波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快速、健康和持续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964.1亿元,增长10.1%,而规模以上出口加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8年底,集装箱吞吐量1084.6万标箱,增长16%,进入世界港口前十强,这跟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宁波出口企业也给宁波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正成为宁波市新兴的主力军。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从早期的加工、贸易等领域,向高新技术出口等领域拓展,并在不少地方已形成产业群,是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协作的基础,成为国内和国外大企业配套的供应商。

基于此,本文通过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与发展的研究,从根本上找出这些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出口加工企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领先地位

第二节 本文主要思路及基本框架

本文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了解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

的本质问题,并结合相应的文献综述,系统地研究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深层次影响因素。对此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章是本文的文献综述,本章通过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宁波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做一个具体的描述。

第四章,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深入分析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对“宏发”模具汽配厂进行案例分析

第六章,结合第三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第四章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和第五章案例分析,提出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据调查,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另一方面对加工贸易理论研究有助我们更系统的了解出口加工企业的含义。基于此,本章以对加工贸易和中小企业两方面理论知识的解释和研究为脉络,重点系统地阐述国内外各个学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为下文关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及找出相应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节 加工贸易理论与研究

加工贸易(improvement trade)这个专业术语是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逐渐形成于确立起来的。加工贸易的实质是国外所提供的差别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因此,国际上相关研究集中于产业内贸易研究。

近年来,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4)产 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分述如下:

(1)产业内贸易的实证性验证研究

Daniel M.Bernhofen对Brander.J.A在1981年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以美国与德国在1988-1992年间的石油化工工业的产业内贸易数据系列为依据,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同种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两国双向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很好地解释了Brander提出的理论模型。

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侧重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研究,而不是决定性研究。因而,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不明确。Helpman(1987)的研究改变了这一状况。Helpman研究垄断市场结构中的产业内贸易的起因,Hummels  and Levinsohn(1995)以实证数据支持了Helpman的结论。

(2)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性质研究

 Kai A. Konrad, Kjell Drik Lommerud(2001)从跨国公司机会成本的角

度,分析产业内贸易的成因及影响。他认为,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设置国外分部,可以减少许多引致问题,如机会成本问题。而企业网络的全球化,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企业内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传统上认为,企业内贸易产生于企业的垂直一体化。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2000)从企业结构的角度,研究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性质。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研究了发达国家企业的横向集中与企业内贸易的状况。他们运用Tobit(托宾)模型,根据1974-1990年间的数据,解释瑞士企业通过其国际机构,进口中间产品,出口产成品的变化情况。过对中间产品和产成品进行技术上的识别,Thomas Andersson, Torbjorn Fredriksson等得出的结论是,相对于企业纵向一体化,发达国家企业内贸易更多来源于企业的横向集中。

(3)产业内贸易模式研究

 Mary Amiti (1998)研究了国家规模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运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以两国国家规模差异为前提,假设在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贸易成本与需求弹性也不同的两个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内贸易,Mary Amiti认为,“市场路径效果”吸引企业去规模较大的国家以节约运输成本,而“生产成本效应”吸引企业去较小的国家,以利用廉价劳动力。这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产业内贸易的模式。

 (4)产业内贸易的效应分析

 Raphael Kaplinsky (1993)对多米尼克出口加工区的加工贸易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随着多米尼克致力于发展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多米尼克在中美洲国家中的贸易竞争力逐渐下降,但是其劳动力就业率却有了极大的增长。

 (5)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2000)研究产品质量信息传递对于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此之前,少有文章分析信息对称问题对于贸易流的影响,即把产品质量作为外生变量考虑。Justus Haucap, Christian Wey, Jens Banmbold建立模型,将产品质量作为内生变量,认为在确定条件下,当地成本能反映产品质量,从而决定产业内贸易流。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理论与研究

 近年来我国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涉及面广泛,包括对中小企业的理论研究(如中小企业存在形式和存在领域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等)和较为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专题调查》报告,张炳申的《广东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欧江波、张赛飞对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调查等。通过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企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迅猛,经济效益明显,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为解决社会就业、方便人民生活、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得越快;反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突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企业本身发展和出口贸易贡献大,是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

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下面分述如下:

(1)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特定空间地理位置上集中,就构成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关于产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马歇尔把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高级集聚阶段的企业集群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几个共有特征,如地缘上的邻近;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与联系;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互动;良好的公用的基础环境设施;知识的快速扩散;价值链上的相互需求;外向型的投入产出以及资源的共享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而广泛存在。如美国“硅谷”的微电子、生物技术和风险资本;底特律的汽车设备及零部件业;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花卉业等。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初见雏形,如温州的皮鞋;东莞的电子;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等。产业集群表现出来强劲的竞争力引起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制订工业政策的一种新思路。

(2)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学理论

 韦伯(Weber)在1820年就提出考虑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集聚经济的作用。企业通过分享公共基础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集聚获得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系统功能大于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

马歇尔(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通过集聚效应使边际收益递增,生产成本降低。同时通过集聚效应可以加强营销优势,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等。

(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分类

    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生原因来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内生形成

和外生形成两种。内生形成是指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是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资

源票赋和历史文化原因形成的;外生形成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由于外在的原

因如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或者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包括制造业中小

企业产业集群或服务业产业集群等。在这两大形成原因中,内生原因占比重更

大。

    按共生模式的不同,我们分两种典型的企业集群模型,即卫星式企业集群

和网状式企业集群模型。卫星式企业集群模型指在某一地域空间存在一个发展

到较大规模的主导企业。网状式企业集群是指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的小厂零星地散落在某一区域,由于地缘优势或产品的技术、价格优势,一些新企业乘机加入,希望抓住该产业链上的市场机会,逐渐形成企业集群态势。

根据不同标准,产业集群分类还有很多。如按企业性质分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业集群;还有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和由横向关联而形成的集群以及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集群等等。

第三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现况

2008年下半年,宁波新设企业672户,其中私营加工出口企业93户,企业法人56户。企业注销192户,其中私营企业156户,内资企业法人36户。基于在一个市有如此快速的企业新设,本章将分别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特点

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且其中的出口加工行业发展较早,并加上副省级城市的地位,因而其出口加工企业出了其独特的企业特点。具体表现为:

(1)新设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数相对稳定,传统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依旧。上半年新增各类加工企业93户,新增注册资本13668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2%,46.37%。新设加出口工企业中传统出口加工行业仍然占据大半壁江山。

(2)行业分布广。据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的行业分布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占总数的64.4%,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为17.7%,其次是塑料制品业为11.9%,第三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10.0%。

(3)出口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多样化。随着宁波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的流入,2008年上半年宁波新设1000万元以上的内资大项目11户,较去年同期增长80%。

(4)临港产业发展强劲,服务业企业成新宠。2008年上半年,宁波市登记的大项目中与港口配套的服务业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其中,物流企业占主导地位,新设物流企业27家。宁波大亚国际物流、宁波天骄国际物流等一大批物流企业加快进驻。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内资物流项目累计已达250家。

第二节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基本问题

由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特点而来,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1)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由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宁波市规模以上出

口加工企业单体平均实现利润230万元,利税401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2%和25.2%;亏损企业626家。

(2)市场的稳定性较差。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未能与国外大企业建立发展的协作配套关系,没有稳定的市场。

(3)家族企业现象严重。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中,其对于企业的决策执行有很大阻碍。

(4)管理水平低下。它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

(5)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生存条件较差,存在部分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而支持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产业政策和金融、技术、社会服务等,还有待于逐步建立和完善。

第四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面临的障碍

第一节 外部环境障碍

所谓外部环境就是指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环境或经营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市场环境、资金环境、信用环境等。据宁波政府网的调查,绝大数中小企业对各项经营环境评价只为“一般”,占到50%以上,还有一些企业对目前经营环境不甚满意;49%的企业认为市场秩序较差,32.6%的认为经济和技术纠纷不能及时解决,27.5%的认为企业之间缺乏公平交易,21%的企业对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不满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外部环境不是十分理想,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政策乃至社会层面上予以改进和完善。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在以往多年来,宁波政府在政策上不仅对出口加工企业没有足够的扶持和帮助,忽视了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存在着政策歧视现象。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对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诸多优惠。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仅仅对组建大型企业,大型集团有兴趣,所有的资源,不论是政策,法规还是服务体系等都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而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就使得出口加工企业与其他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公平的状态。

(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而且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服务系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服务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刚刚启蒙,很不完善,更不规范。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其价格往往使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无法承受。

第二节 内部障碍

内部障碍具体表现为:

(1)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

缺乏自主品牌,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宁波目前有自己品牌的加工经营企业不多,从事直接出口加工的企业更少,严重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竟争。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大大降低了利润空间,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

由于缺乏独立的销售网络,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是通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际消费市场,出口的零件包装基本都是依照外商指定品牌包装。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间接出口创汇的多,自营出口创汇的少,不少产品出口受制于商,自我开拓市场的能力弱。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尚无宁波的知名加工企业品牌。自主品牌的知名度、参与度较低,阻碍产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还没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大多只能通过中介渠道进入 消费市场,由于缺乏独立。

(2)出口秩序混乱,企业低价竞争

由于出口加工商品的差异性小,产品单一,造成行业内竞争激烈。并且大多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差,价格是它们竞争最主要的武器。这种价格的竞争有时几乎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企业出口时互相压价,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取定单。甚至有的企业在参加国外项目投标时,目标不是对准国外企业,而是自己的同行,自己不中标,别人也别想中标。有的企业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另一些企业看到丰厚的利润眼红,也拼命想挤入,在这种情况下,专门挖国内同行的墙角,使价格降到了双方都无利可图的地步。也拼命在这种不仅让采购商和其它国家的竞争者有利可趁,也严重损害了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利益。

(3)国际贸易安全性低,企业在贸易中风险大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时,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而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由于竞争激烈,对定单的追逐有时会让它们放松警惕,而忽略安全交易的问题。有些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者刚刚开始参与国际贸易,对国际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不够了解,交易经验不足,而导致贸易风险增大。

(4)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宁波很多的出口加工企业都是凭着企业家的胆识,借着宁波沿海城市的有利创业起家的,不少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想干就干。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企业初期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合国际化经营。这些出口加工企业普遍在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和经济环境,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经营方式粗放。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仍处在较低级的经营阶段。

第五章 实例分析

   本章通过对宏发模具汽配厂的案例分析,了解一个出口加工企业要成功所必须拥有的战略条件,把握出口加工企业问题所在。希望给政府宏观调控层面制定相应的出口加工企业发展和疏导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提供思路,在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给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模板。同时也为后文对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提供实例支持。

第一节 “宏发”发展战略

    宏发模具汽配厂创立于1992年,现有员工125人。主要从事锌、铝合金压铸产品和塑料注塑产品及模具的制作和加工。产品涉及汽车配件,仪器、医疗、锁具等行业,重点销往:德国、美国、日本。企业决策层由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精通资本营运的经济专家组成。在这样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市场的专家高效率领导下,经过17年的努力,企业资本由创业阶段的20余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固定资产560万,08年完成销售额5300万元,企业规模以裂变式速度递增。厂长陈建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成功得益于对企业现状的整体把握,对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而技术创新是“宏发”持续快速发展的推进器。

    每年年初,为使企业走上制度化、程序化,企业首先总结前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对今年企业的发展做个总体展望,同时通过制定《专业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和《项目承包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企业每年都要召开两次技术创新大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人员予以重奖。企业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中工程师11人,拥有中级职称人员5人。在研究室内部全面推行新产品研发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研发人员的工作进行量化和绩效考核,提升了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质量;另一方面企业每年月和八月都邀企业全体员工对上半年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个专题讨论,企业员工人手做份《在职岗位面临的问题》的报告,对有提出重要问题的员工进行金钱和精神双重奖励,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纠正。

    “宏发”企业自创立之初就把发展的技术目标定位于“工艺技术与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目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特长来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当时“宏发”企业发现宁波模具工艺领域的技术与产品市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各工艺现场所用控制系统均为国外产品,国内还没有专业公司进行相关工艺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宏发”企业意识到研制中国自己的模具工艺技术与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于是,一方面立足于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吸纳多方面的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首先,从完善研发体系入手,建立企业自己的科研室,与宁波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建立了模具工艺研发中心;并在企业设立了模具工艺研究室;从而形成了企业技术与产品研究的强劲平台,依靠这一平台,企业研制出了多品种、系列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次,企业积极与浙江省内知名院所和大公司开展技术引进项目的合作,在引进技术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使企业站在了行业领域发展的前沿,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成长。实践证明,当初的定位是准确的,企业开发研制的万能模型等产品,在企业现有的五大类几十个系列的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已达80%以上,而且多数产品己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宏发”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模具制造企业。而企业持续地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实现这些梦想的必由之路。

回首“宏发”的成功,我们会发现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力资源充足

“宏发”公司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人,其支撑技术创新的研发力量是足够充分的,且该公司每年都从各高等院校吸纳相关的专业人才,投入极其大。

(2)宁波市场分析调查机制

每年“宏发”企业在宁波市内对出口加工企业的现状都有个具体而有章程的调查机制,同时成立一个专门的调研小组,投入10万的资金用于日常运行。大大加大了对宁波出口加工市场的总体把握,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提供支持。

 (3)完善的管理制度

“宏发”企业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制订了《“宏发”管理规定》,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企业管理办公室,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管理规范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国内外市场。

(4)良好的激励机制

企业为了建立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制,一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事任用选拔制度,鼓励先进,激励落后,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技术创新管理和激励办法》。该办法主要是对效益显著 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奖励,通过“公平竞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来激励员工。2008年度,企业共发放技术创新奖金30余万元,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节 “宏发”技术创新战略

截止2008年“宏发”仍在销售和使用其成果的技术创新有25项,其中产品创新6项,模具工艺创新19项。模具工艺创新中9项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研制的,有4项是全部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研制的,6项是聘用兼职人员进行研制的。近五年的销售收入中,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72.3%,创新利润总额占全部产品利润总额的59. 2%,创新产品出口创汇占出口产品创汇总额的78. 9%,技术创新己经成为该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了鼓励研发人员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勇于创新,“宏发”企业制定了《项目承包管理办法》。研发项目须通过创新审查方能验收。而一旦验收成功,研发人员则能一次性的从企业得到近30万元的物质嘉奖。

与此同时,企业还选择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和模式,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一是速度和品牌,即每年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品种占同行前列;二是技术创新的市场要求,即每个产品都是宁波同行业的排头兵。这二项要求是“宏发”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指南。勿庸赘言,高创汇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说到底,都是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创新的产品来保证的。由于该厂坚持“以人才和机制”为重要依托,始终将人才视为技术创新战略持续发展的资本,一方面利用主观能动性从战略角度出发来站高望远,主动寻找市场、开发市场。另一方面,联合外在科研力量自主创新,高薪聘请科技人才参与设计产品,并始终把技术创新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最终成就今日的成功。进入新世纪,企业为“宏发”技术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争做宁波模具产业第一”的发展战略目标,从而将企业建设成为知名的企业。

第三节 总结

企业要持续发展,离不开战略的指导,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创业伊始,他都非常重视市场把握和技术创新工作。而同行出口加工企业无一例外地从技术创新开始,而且它们的稳定发展也都与其后各自所开展的既扎扎实实又各具特色的市场调研。其次,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企业大多数为多领域的综合性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是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能力和内在动力;且这些出口加工企业领导富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市场把握机制,积极与员工探讨当下企业面临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最后,技术创新普遍投入大,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且遵循市场导向,注重产业化和市场化,科研课题100%经过市场调研,100%实现产业化,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率高。 

对宁波市出口加工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展望,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根本出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这个道理似乎十分浅显,但恰恰是这一看似浅显的道理,事实上并没有为多数出口加工企业真正理解和认识。虽然在口头上,人们也都承认企业发展要依靠市场,但实际上,却远未把市场通体把握提到应有的位置,仍然热衷于外延性扩大生产规模的“铺摊子”或者把并无具体市场目标的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当作是技术创新。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需要有所谋划。

第六章 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加强出口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是广义上的技术创新,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出口加工企业来说,前者包括生产设备更新,革新工艺,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后者则主要指经营管理方面的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也是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根据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大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是灵活的灵魂。加入WTO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临着一个崭新的竞争环境,因而不能墨守成规,要摒弃旧观念,尽快地接受新事物,使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尽快适应新变化。勇于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灵活多变。就企业而言,所有创新都可以归结到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管理的核心是规范人的行为,改变雇员的价值观,使得企业中能形成鼓舞雇员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真正把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移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实现人本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2)增强出口加工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上一章提到宁波出口加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并主要以OEM等形式为国外公司加工生产,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利润极薄,而使自己处于产业链底端。企业要生存,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的产品。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的核心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历来是国际跨国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其它厂商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

出口加工企业为国外大公司贴牌生产产品,虽然对企业的成长初期有一定的好处,但对管理、技术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促进并不大,企业发展到一定度后,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在利用OEM做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积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主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做好准备。

从长远来看,OEM只能作为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比如: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的前期也以贴牌生产为主,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公司树立了“争创国际名牌”的理念,目前大部分产品以自主品牌“新海”和“”出口。因此出口加工企业不能满足于仅仅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而要逐步自主开发、自创品牌。拥有自己的品牌,一个企业才拥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国际竞争日见激烈,出口加工企业必须坚持品 牌战略,在提高科技含量、树立自主品牌上狠下功夫,开发和培育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利润。

(3)规范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制度

据调查,目前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当地个人创办的私人企业,并且大多采用的是家族管理模式,有些重要决策和重要制度会因为亲情的缘故无法有力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和决策执行能力和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出口加工企业必须改变传统家族管理的理念,为企业设定发展目标,规范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工夫,通过对四个重要因素的设定和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完善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新工具,开拓国际市场空间

    在宁波,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障碍在于信息获取和知识创造的成本较高,而现代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克服这些障碍。

    以前出口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的限制,不能像一些大的跨国公司那样通过再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以及派出大量的市场信息收集员来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也没有财力委托专业咨询公司提供信息,从而导致网络比较少,渠道比较窄,对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知道的也很少,难以搜寻到很好的经营机会。而电子商务可以让出口加工企业得到全面快速的信息,大大地降低了搜索的成本,提高了搜索的效率。

(2)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正当出口加工企业向海外寻找商机的时候,却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反倾销诉讼和知识产权诉讼等多方面的打击。每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都会遭受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因此出口加工企业应该提高对贸易壁垒的认识,重视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避开贸易壁垒,减轻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害。

所谓贸易壁垒就是出于保护国内市场或其他考虑,由政府实施或维持的、对国产品或服务施以不合理限制从而阻碍其进入本国市场或削弱其在本国市场竞争力的关税或非关税贸易政策、法律或做法。出口加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其中,形式最为多样,最为隐蔽的是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绿色壁垒等等。企业针对不同的贸易壁垒,应该想好相应的对策,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推广中,避免遭受贸易壁垒的限制和冲击。近年来,在贸易壁垒中,宁波出口加工企业遭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宁波出口加工企业有必要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总  结

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单仅靠某个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只有包括出口加工企业自身、宁波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在内的其他企业国际贸易相关各方协调配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出口宁波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水平。

 从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自身来说,要客观认识自身在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现状。针对自身的不足,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完善经营管理等。要充分发挥宁波沿海港口的优势,利用新的网络手段,开展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空间。宁波出口加工企业之间要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宁波市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帮助出口加工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完善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支持体系,为出口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总之,宁波出口加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宁波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也同时为宁波人民提供就业岗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宁波出口加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并且发展壮大。同时,对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加深。

【参考文献】

[1] 王立军.加工贸易与贸易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2] 黄国华.199s年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综述[f].中国海关,1999(4).

[3] 尹翔硕.贸易与发展一一东业经验探索.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4] 土绍熙等.中国对外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5陈嘉,出口加工企业的分类与识别[J}.科学研究,2006,  (2).

[6} 王华,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经济师》2002. 10.

[7] 李志平.浙江私营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对策[J].商业研究.总第238期, 2002/01下半月版.

[8] 张荐华.施本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

[9] 漆世雄.浙江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第15卷第5期,2001年10月).

[10] 张海梅.加工贸易的非均衡结构及其负效应[J].国际经济合作,2002(8).

[11] 王子先.对外经贸政策研究.江小娟,杨圣明,冯雷主编.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

沿II, 177-2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2] 俞力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现状、竞争力及问题分析[A].行业探讨,2007,(9).

[13] 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6).

[14] 赵贤,刘建春,李晓军.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探究[J].科技信息,2008,(18).

[15] 赵彦云等著.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2003)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16] 王成容,周建波.企业文化学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7]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18] 马春龙.企业发展战略—群落学的思考 [Z].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1993.

[19] 林思达.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主流模式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

[20] 仇保兴.中小企业集群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1] E.Helpman: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s ang international Economiocs March 1987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pp62-81.

[22] S.Globerman: "north America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ntra-industry trade”,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No3.2001 pp. 487-497.

[23] Tim Padmore, Hans Schutze(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nterprise-centered view Research Policy;1998.

[24] Robert  A. Burgelmanetal,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 n,second Edition,Mcgraw-Hill,1996.

[25] Debra M Amado .Knowledge Innovation-The Common Language. 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  Fall 2005.(3),23-27.

致  谢

六个月来的忙碌和工作终于到了这次毕业论文快接近结束的时刻,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包万根老师。包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缺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相互交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