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治疗方案范文

治疗方案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治疗方案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治疗方案

第1篇

【关键词】胰岛素;联合治疗;方案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28-0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糖尿病分为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的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由自身免疫损害,使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索绝对缺乏所致。约占糖尿病总数的5%。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糖尿病患者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2012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对部分糖尿病患者根据其病症的不同进行胰岛素联合治疗,取得较为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院共接糖尿病患者72例,其中治疗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0.2岁;对照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3.4岁。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所有患者都符合世界健康组织在1999年制定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含量均不小于11mmol/L,没有接受胰岛素相关治疗或者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患者均无严重的肾功能损伤,血清肌酐也没有超过178μmol/L,没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转氨酶也没有超过正常值的2.5倍,没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以及并发症。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资料都完整,患者一般医疗也没有显著的差异。

1.2 治疗方法 空腹抽患者的静脉血,检查FBG(空腹血糖)情况、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情况、肾功能情况、肝功能情况。由医院的同一位医师来进行药物使用,进行相关治疗教育。治疗组: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NPH)的治疗: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的起始量为0.2单位,千克体重?天,根据空腹血糖水平,每3-4天调整睡前胰岛素的用量,每次调整幅度为2-4单位。口服降糖药+每日2次注射中效胰岛素的治疗。对照组: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如患者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多选用50R制剂;如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多选用30R制剂。通常将全天胰岛素用量的2/3用于早餐前,1/3用于晚餐前。每日3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即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索(R-R-R+NPH)分别于三餐前皮下注射。每日4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即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R-R-R-NPH)分别于三餐前和睡前注射。

1.3 统计学方法 以上的所有数据都是借助于SPSS17.0版本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定量资料用均值的正负浮动值来进行表示,组间的对比以及组内的对比以方差分析法以及t检验,分类资料借助于X2来检验。当P

2 结 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血糖与HbAlc(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均有所下降,同治疗前的状况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差异很小,没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预混胰岛素常用的有30R和50R两种,前者含30%的短效胰岛素和70%的中效胰岛素;后者短效和中效胰岛索各占50%。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方案优点是注射次数少;缺点是预混胰岛素中的短效与中效比例是同定的(30:70或50:50),剂量调节相对困难,对血糖的控制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但可通过加餐或配合口服药物(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二甲双胍)得到解决。每日3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比一日两次注射方案更接近于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控制全天血糖效果较好。但由于是中效胰岛素与短效胰岛素联合在晚餐前注射,剂量过大可引起前半夜低血糖,剂量过小则空腹血糖控制不佳。每日4次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损害严重,胰岛素基础分泌及餐后分泌均很差者。这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强化治疗方案之一。优点:餐后血糖及空腹血糖均能满意控制,便于调整胰岛索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低,该方案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某些胰岛功能极差的患者而言,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不能覆盖24小时,晚餐前血中外源性胰岛素的水平较低,血糖可能升高,此时,可考虑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代替方案中的中效胰岛素。

替代疗法适用于1型糖尿病和胰岛功能严重衰竭的2型糖尿病。由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即使给予生理剂量(大约40单位/天)的胰岛素仍不足以控制高血糖,为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往往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抑制肝糖原异生,改善糖耐量,降低体重和血压,一定程度改善脂代谢等,不良反应少。其他可试用的药物还有减肥药物如西布曲明和赛尼可(选择性抑制胃肠道脂肪酶)等,可预防或延缓肥胖病人IGT或2型糖尿病的发生。本次研究显示,在治疗糖尿病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合理制定胰岛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完备;优化;治疗方案

对诊断明确的病例与一时还未能确诊的病例、对无并发症的单一病种病人与患多种病症的病人、对体质好的病人与体质差的病人等等,采用的治疗方案或治疗组合会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判断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或开出的医嘱,是否具有完备性及最优组合,做到有的放矢,药到病除,要同时考虑以下五方面的治疗,并使之有机组合或灵活配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 病因治疗

这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只要能除掉病因,疾病就会好转以至治愈,是最理想的效果。那么,首先得找出病因,如最常见的肝炎,有病毒性、酒精性、免疫性、中毒性等不同性质的肝炎,而病毒性肝炎又分别由甲、乙、丙、丁、戊等不同类型的病毒所致,有些还是合并性的,因此病因治疗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找不出或者不清病因,那势必给治疗带来不利,肯定无法收到最好的疗效。又如慢性支气管炎,可能由单一的原因引起,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感染、过敏、抽烟或吸入有害气体、粉尘等等,都需要医生认真仔细地查找分析,尽可能把病因去掉,达到治本的目的。但致病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以至于有些病,目前医学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明确病因,如高血压病、癫痫、某些肿瘤,不明原因的疼痛、发热等,对于这些病症,就很难准确把握病因方面的治疗了。

2 对症治疗

顾名思义,对症通常是针对病人比较突出而难以忍受的不适症状或表现,如疼痛、发热、恐慌、狂躁、腹泄、失眠等进行处理的办法。临床上最常见,必须慎重地进行相应的施治,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及对身体的危害,但绝不是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每一个病人一出现症状就马上用药,应作具体的分析,对非用药不可的一定要用;对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对尚待观察病情变化中的病人,如果没有生命危险或对身体有较大损害时,可适当等待选择时机用药,以免影响对病情演变的观察。对症处理的用药剂量、途径、间隔时间等也都要十分讲究,不能因为对症而造成对身体的其它损害或对功能的影响。

3 针对发病机理的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很多病已经明确了其发病机理,为有效治疗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比如休克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微循环的有效血循环灌注不足,因此必须使用一些疏通和改善微循环,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提升血压的药物,以改善血液和氧的供给,纠正休克。心功能不全是心脏自主搏动能力衰减,使心脏每搏输出量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要根据心衰的程度、急性还是慢性,及时应用针性强的抗心衰药缓解心衰,改善症状体征,使其它方面的治疗得以继续。

消化性溃疡是因各种原因使胃酸增多和/或反渗作用导致胃粘膜损害,要用抑制胃酸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减少或避免胃酸对胃粘膜的反作用,使溃疡好转。还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等,都需要从发病机理方面去进行治疗,才能使病情稳定好转或治愈。

4 支持治疗

患病时间较长或不能进食的病人,一些重症呕吐、腹泻的病人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等,应给予支持治疗,可进行胃肠外营养补给或口服补充营养,主要是水和三大营养物质的支持治疗,也有一部分病人需要输血或血浆等。这点也比较重要,因为病人的一般身体状况差,其它的治疗是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的,对病情的好转稳定有着不利的影响,所以还应当重视支持治疗,以保证其它方面的治疗发挥效用,提高和增强病人的体能,从而提高治愈率。

5 补充治疗

主要是针对病人身体缺乏某些所需物质而出现的病症。如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 所致,只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1,病情就会好转;对缺铁性贫血要补充富含亚铁的补血药;低钾者要补钾;生长发育慢的缺锌患者,要给予含锌丰富的食物或用些含锌的药物等等。总之,这是最为直接的补充治疗方法,只要把人体内缺乏的物质补充足够了,病就会好转而愈。但要注意观察,正确掌握补给量,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上述治疗可归纳为对因、对症、支持、补充及发病机理,在对每一个病人治疗时,如能同时考虑到这五方面的治疗,根据诊断及病情,对病人需要的治疗用药和治疗手段都能及时用上,那么该治疗方案就具有了完备性,而并非是说对每一个病人,都需要同时具备全部五方面的治疗,当然,如果病人的病情需要同时用到全部五方面的治疗,那么就应该全部用上。比如一个贫血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对因治疗要使用敏感有效的抗菌药物,积极控制感染病灶,消除病毒血症;对症要提升血压、吸氧、控制发烧或保暖等;发病机理方面要改善微循环,保证足够的有效循环血容量;必要的输血,补充血液有效成分;适当的支持治疗。对这个病人而言,这就是完备的治疗方案,即需要治疗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并及时地用上了药。须要强调的是,不要遗漏了任何需要的治疗用药,也不要多余的任何用药,而必须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治疗,所用的每一种药或治疗手段都是病人病情所需要的,这才是最完备的治疗方案。

第3篇

无排卵型功血的治疗

止血 有3种止血方法:性激素止血、刮宫、辅助治疗。性激素止血包括3种方法:子宫内膜脱落法(俗称药物刮宫)、子宫内膜修复法、子宫内膜萎缩法。下面重点介绍性激素止血方法。

子宫内膜脱落法 孕激素用于子宫内膜脱落法,其止血的机制是使雌激素作用下持续增长的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并有对抗雌激素的作用,使内膜不再增厚。停药后子宫内膜完全脱落,可起到药物刮宫的作用,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子宫内膜脱落法适用于血红蛋白>80 g/L、生命体征稳定者。用法如下:①黄体酮:20-40 mg,肌内注射,1次/日,使用5天左右。②地屈孕酮(达芙通):10 mg,2次/日,使用10天。③口服微粒化孕酮(琪宁):200-300 mg/日,使用10天。④醋酸甲羟孕酮(MPA):6-10mg/日,使用10天。

注意:孕激素控制月经周期方面优于其他药物,对于月经不规律或无排卵的患者服用孕酮疗程10~12天。一般停用孕激素2~7天出现撤退性出血,如果未出现撤退性出血或持续不规则阴道出血,需要对诊断重新评估,包括是否存在早期妊娠,必要时行相关的内科检查。

子宫内膜修复法 雌激素应用于子宫内膜修复法时,大剂量雌激素可迅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短期内修复创面而止血,适用于出血时间长、量多,导致血红蛋白

雌激素用法:戊酸雌二醇(补佳乐)2mg/次,口服,4-6小时1次,血止3天后每3天减1/3药量。

注意:在应用子宫内膜修复法治疗功血的过程中,应注意减量原则,即每次减量不超过原用量的1/3。因为减量过大,会有出血情况发生,即使按照每3天减量1/3逐渐减量的原则,也可能发生出血,此时则需按减量前的剂量服药。目前常用的药物为补佳乐。雌激素疗法适用于血红蛋白增加>100 g/L或可以承受1次月经样出血的患者,且不能直接停用雌激素,必须加用孕激素撤退。

子宫内膜萎缩法 高效合成孕激素可使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此法不适用于青春期患者。炔诺酮(即妇康片0.625 mg/片)治疗出血量较多的功血时,首次剂量5 mg,每8小时1次,血止2~3天后每隔3天递减1/3量,直至维持量2.5~5.0mg/日。持续用至血止后21天停药,停药后3-7天发生撤药性出血。也可用左诀诺孕酮1.5-2.25 mg/日,血止后按同样原则减量。

注意:妇康片为19-去甲睾酮的衍生物,具有雄激素的活性,故此法不适用于青春期患者。因为目前避孕药在功血的治疗中应用得比较普遍,所以妇康片在临床治疗中用得越来越少。但在很多基层医院没有更多的药物可选择时,此法仍在应用。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目前口服避孕药治疗功血已经被很多临床医生认可,因为它止血速度快,适用于长期而严重的无排卵型功血。目前使用的是第三代短效口服避孕药,如妈富隆、敏定偶或达英-35,用法为1~2片/次,每8-12小时1次,血止3天后逐渐减量至1片/日,待血红蛋白达到100 g/L可以停药。

调节周期 止血后的调节周期十分重要,因为无排卵型功血的原因是无排卵,而我们前期治疗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无论是孕激素、雌激素,还是口服避孕药均无法使患者恢复排卵,患者将保持无排卵状态。因而血止以后如放任患者,将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无排卵型功血,所以止血后的调整周期十分重要。

孕激素 可于撤退性出血第15天起使用,地屈孕酮10-20 mg/日×10天,或微粒化孕酮200-300 mg/日×10天,或甲羟孕酮4~12mg/日;分2-3次服用,连用10-14天。酌情应用3-6个周期。

口服避孕药 可很好地控制周期,尤其适用于有避孕需求的患者。一般在止血用药撤退性出血后,周期性使用口服避孕药3个周期,病情反复者酌情延至6个周期。应用口服避孕药的潜在风险应予以注意,有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40岁吸烟的女性患者不宜应用。

这里需要解释何为“酌情”。因为功血患者往往病史较长,治疗可能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所以这一点在患者就诊时需要告知患者,否则很多患者认为治疗1-2次就可治愈,月经刚正常就停止治疗,导致功血反复发作。

“酌情”是指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决定治疗的疗程,如果第一次出现功血,且贫血不严重,可应用3个周期。如果反复发生功血,或贫血尚未纠正,可延长至6个周期,甚至更长。

停药后建议患者测量基础体温,如果基础体温呈双相,则提示有排卵,如为单相则需继续治疗。如果没有条件测量基础体温,停止治疗1-2个月后无月经来潮,应该继续治疗。由此可以看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很重要。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可有效治疗功血。原理为在宫腔内局部释放左炔诺孕酮,抑制内膜生长。功能性子宫出血病情易复发,口服药物治疗有局限性,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月经过多有效且物有所值,可治疗特发性月经过多、无排卵月经过多、继发性月经过多等。

纠正贫血 补铁治疗,血色素过低时应输血。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或不宜用药、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尤其是不易随访的年龄较大者及病理检查为癌前期病变或癌变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如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有排卵型功血的治疗

有排卵型功血的治疗分为月经过多的治疗和月经周期间出血治疗。

月经过多的治疗 主要是口服妥塞敏等止血药、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或口服避孕药,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子宫内膜去除术、子宫切除或子宫动脉栓塞术。

月经周期间出血治疗 建议先对患者进行1-2个周期的观察,测定其基础体温,明确出血类型,排除器质性病变,再进行干预。

围排卵期出血:对症止血。

经前出血:出血前补充孕激素或HCG,早卵泡期应用氯米酚促排卵以改善卵泡发育及黄体功能。

第4篇

1、治疗配方:苍术20克、香附15克、甘草15克、陈皮30克、厚朴20克、公英50克、地丁50克、双花40克、连翘40克、郁金20克、枳壳25克、胡盐50克。

2、强心补液、纠酸解毒,根据机体脱水及酸中毒程度决定补充液体量。一般每日补充液体量为1000毫升~5000毫升。补液同时可配合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可以采取瓣胃注射链霉素、环丙沙星等。

3、预防奶牛真胃炎是奶牛胃肠疾病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所以对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饲料搭配要合理,防止饲喂霉变或质量不佳的饲料,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奶牛在发生前胃、子宫炎等疾病时,要注意真胃炎的继发,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在古代医书中,眩晕有多种名称,如头眩、掉眩、眩冒、目眩、癫眩等。在现代医学中,眩晕多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病等患者。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眩晕的类型可对其进行辨证施治。

1 风火上扰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阳盛火旺或虚阳上亢,或因恼怒郁闷,气郁化火,耗伤肝阴,引起风阳内动、风火上扰而发病。

风火上扰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涨痛,烦躁易怒,面赤耳鸣,多梦少寐,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清火息风、平肝潜阳,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方药组成为: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每日一剂,用水煎服。中老年人若眩晕较重,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并应对病情进行监测。

2 痰浊中阻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使水谷运化失常,湿聚而生痰,痰阻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病。

痰浊中阻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膈满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祛痰化湿,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其方药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每日一剂,用水煎服。若患者出现痰郁化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3 阴虚阳亢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因患者平素肾阴不足,或热病久病伤阴,导致阴津不足,水不涵木,以至肝阳上亢而发病。

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滋阴平肝,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其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白芍。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4 心脾血虚型眩晕

此类眩晕患者多因思虑太过,伤及心脾,耗损气血,或因大病、大失血之后,引起气血不足而发病。

心脾血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劳累后加重,心悸神疲,气短乏力,失眠,纳少,面色无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气血、益心脾,可选用归脾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两次。其方药组成为:白术、茯神、黄芪、人参、炙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生姜,大枣。

5 中气不足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过度劳累,元气受伤,或由于平素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发病。正如《灵枢・口问》中所说的“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气短喜卧,劳累后加重,倦怠懒言,自汗,面色苍白无华,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其方药组成为: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6 肾精亏虚型眩晕

此种类型的眩晕多由于患者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老后肾气衰弱,或因过度,肾精亏耗而发病。正如《灵枢・海论》中所说的“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肾精亏虚型眩晕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眼花,遗精,阳痿,舌瘦淡红,脉沉细。

第6篇

现已知道,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分泌功能进行性下降,此时,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缺乏并存。而到了晚期,胰岛功能近乎衰竭,胰岛素缺乏便成为主要病因。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也是糖尿病分级治疗方案的理论依据。

具体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选用一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及胰岛素增敏剂。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者,多为初发的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如无效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病人。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病人。根据胰岛素的缺乏程度,每日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

5级治疗方案胰岛素替代治疗(一日注射2~4次),停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具体到每一个病人,除病期以外,其体形胖瘦、肝肾功能、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血糖水平均不相同,因此,在应用上述方案时,还要通盘考虑这些因素,故病人在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以上介绍的主要是降糖治疗方案,到了糖尿病的晚期阶段,病人往往有程度不同的并发症。因此,除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外,还要针对各种糖尿病并发症进行相应的治疗。需要指出的是,不论使用何种药物,都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分期阶梯疗法针对性强,更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及胰岛功能的保护,提倡早期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不主张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第7篇

关键词:晚期鼻咽癌;治疗方案;近期疗效

鼻咽癌是好发于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恶性肿瘤,特别是广东省。临床上主要以鼻塞、头痛、鼻涕带血、鼻蛆、无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发耳鸣、听力下降以及颅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近期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晚期鼻咽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诊断证实,且确定其病理类型为非角化性癌或未分化癌,按照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临床分期标准,患者的临床分期在Ⅲ~Ⅳb期之间。

患者经血常规检查和心肾功能检查,可见,其血红蛋白Hb≥100g/L,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外周白细胞计数WBC≥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2.0×109/L,均无骨髓造血功能损伤,且心肾功能正常。经全身功能状态评分,患者ECOG得分在0-2分之间,卡式评分KPS≥70分,其预计生存期在半年以上,且均不合并放化疗禁忌症。

本次治疗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本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分别记为A组、B组、C组。

A组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到70岁之间,平均(47.9±3.5)岁。B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患者的年龄在23岁到68岁之间,平均(46.1±3.7)岁。C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患者的年龄在22岁到69岁之间,平均(46.7±3.4)岁。

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患者采用TP方案诱导治疗。先再化疗前1d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剂量为7.5mg)进行预处理;第1d,给予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以及顺铂80mg/m2静脉滴注,化疗后1d,同样给予地塞米松口服处理,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

B组患者采用PF方案诱导治疗。第1d,给予顺铂80 mg/m2静脉滴注,第1-5d,给予5-氟尿嘧啶800mg/m2静脉滴注处理,以4周为1个治疗周期。

C组患者采用TPF方案诱导化疗。第1d,给予多西紫杉醇60mg/m2静脉滴注和顺铂80mg/m2静脉滴注,同时给予5-氟尿嘧啶持续96小时静滴,给药剂量为3200mg/m2。4周为1个治疗周期。

注意,患者治疗期间发生3度以上骨髓抑制的情况,要求在下个治疗疗程中,要对给药剂量进行调整,减至原来的80%。经2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后,休息2周,可以开始实施同期放化疗,顺铂给药量为30mg,每周化疗,共6-7次。

治疗期间,每周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每两周进行一次心肾功能检查。

1.3 评价标准[2]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鼻咽部与颈部病灶进行综合检查,并治疗结束后,参照RECIST 标准对实体瘤疗效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四个等级。

毒副反应则根据 WHO 抗癌药物反应表现与分级标准(0-Ⅳ级)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97.5%和95.0%,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毒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三组患者3级以上急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5%、30.0%和52.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3讨论

鼻咽癌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在男性发病率一般在女性的两倍左右。由于鼻咽的解剖部位特殊,患病早期容易被忽视,患者到医院就医并确诊时多已属于病变晚期(Ⅲ-Ⅳ期)。传统治疗方法以放疗为首选,但实践研究数据认为,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不到50%[3],而合并远处转移的患者比例也可以达到40%。而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的情况下,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控制率可以达到90%以上,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患者的远期转移方面。目前,临床标准治疗方案是联合应用诱导化疗加含铂方案与同期放化疗。本文比较了三种治疗方案下的临床效果,近期有效率的比较差别不大,但3级以上急毒性反应的比较,则以PF方案最低发生率最低,耐受性更好,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但本文样本量较小,结论需经更为严谨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庆宏,林连兴,许鸿鹞.多西他赛联合顺铂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J].吉林医学,2014,35(10):2157-2159.

第8篇

根据高血压指南(基层版),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可用于高血压的初始或长期治疗。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单药无法达标,有>2/3患者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水平较高,目标血压较低的中、高危患者,均可首选联合治疗方案。联合治疗比等效剂量的单药加量,降压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小。

联合治疗的分类 联合治疗包括非固定剂量的联合及固定剂量的联合(固定复方制剂)。非固定剂量联合用药,其优点是调整剂量时较为灵活,但联合用药的种类、剂量是否合理,取决于医生的经验;而固定复方制剂,药物配伍及剂量选择均是经过科学设计而成。固定复方制剂对治疗的依从性好,但缺点是不能根据需要,灵活调节剂量。

联合治疗的基本原则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仍是单药联合,因此,基层医生在优化降压方案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要达到协同或相加的降压目的 一般要达到此目的,尽可能选用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如ACEI与噻嗪类利尿药、ARB与CCB的联合,而不要用长效与短效CCB、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CCB的联合;而且,ACEI与ARB的联合也不推荐,尽管无绝对配伍禁忌,但无协同降压作用。对于顽固性高血压或联合方案的降压疗效低于预期时,要积极联合噻嗪类利尿药,以对抗可能存在的钠水潴留,使血压达标。因此,利尿药是联合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

最大程度抵消药物各自的不良反应,以提高安全性及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 降压药物本身或降压后的机体代偿机制,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理想的联合方案应能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抗降压后的代偿作用。如联合ACEI(或ARB),能减轻二氢吡啶类CCB所引起的踝部水肿;联合β受体阻滞剂,能减轻CCB引起的反射感神经兴奋。

相反,无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案;而彼此不良反应叠加的联合,属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如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的联合、ACEI与ARB的联合,无协同降压作用,因此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案;而ARB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因前者含排钾利尿药、后者均具有保钾作用,可致血钾异常,故为不合理的联合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杜绝。但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目的不同,选择必需应用的药物联合,如在高血压伴心衰或高血压伴交感神经兴奋时,可选用ACEI(或ARB)与β受体拮抗剂、或β受体拮抗剂与利尿药的联合;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可以优选ACEI与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

联合治疗方案的两种常见基础药物

以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二氢吡啶类CCB降压作用强,联合治疗时兼容性好,对代谢无不良影响,亦无绝对禁忌证,因此具有最大的患者群。心血管获益主要缘于降压本身,临床试验的结果(ACCMPLISH、VALUE研究)均显示CCB具有降压作用强的优势。而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时,血压水平高,难治性高血压多见,血压靶目标低,达标难度大。因此,以CCB作为联合方案的基础,更加显示出CCB较强的降压作用、中性的代谢影响、无绝对禁忌证的优势。同时,在非达标人群中,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老年性高血压最为多见;在亚洲人群中,以脑卒中为最主要的并发症,因此,二氢吡啶类CCB成为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

以噻嗪类利尿药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容量增加是高血压主要形成机制;多种降压药均可因长期治疗导致钠水潴留,而削弱其降压作用;因此,利尿药具有良好降压疗效,并通过消除其他降压药可能存在的钠水潴留,以增强其他降压药的疗效;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尤其利尿药又是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必不可少的药物;同时,利尿药具有价格优势,尽管其有某些不良反应,但仍是抗高血压治疗中的主角,因此,ALLHAT结果及美国高血压指南(JNC7)进一步强调利尿药在抗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当然,不可否认利尿药具有一些不良反应,但是,利尿药对糖代谢的影响,主要与低钾有关,采用摄入富钾饮食或联合保钾利尿药,可避免之;痛风是噻嗪类利尿药的绝对禁忌证;为避免对血尿酸的影响,应嘱患者加强低嘌呤饮食、多饮水、碱化尿液,必要时服促尿酸排泄的药物。

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否用噻嗪类利尿药,主要取决于血压。如血压中重度升高,非利尿药不能控制达标者,可以采用小剂量利尿药治疗,然后注意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血肌酐、血尿酸)。

几种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的评价

以二氢吡啶类CC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

二氢吡啶类CCB与ACEI(或ARB)联合 这是目前最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从药理机制上,二氢吡啶类CCB直接扩张动脉,降压作用强,但反射性引起交感兴奋,轻度地激活RAAS,而ACEI(或ARB)其主要通过阻断RAS,轻度地抑制交感作用,可同时扩张动脉与静脉。因此,二氢吡啶类CCB与ACEI合用,具有协同的降压作用。二者联合有良好的糖脂代谢影响。二氢吡啶类CCB扩张动脉强于静脉,使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易引起踝部水肿(10%左右);而ACEI或ARB扩张静脉强于动脉,故可平衡毛细血管内压,有助于消降CCB的不良反应。亦有研究证明,二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的抗细胞增殖、抗蛋白尿作用,从而能逆转器官损害,保护心肾。而近年不断有临床试验结果证明CCB、ACEI(或ARB)联合治疗方案优于单药治疗或其他活性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ASCOT、ACCOMPLISH)。因此,目前,CCB与ACEI(或ARB)固定复方制剂也在不断地开发中。

二氢吡啶类CCB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 这种联合用药亦属于一种较为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脏的β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并引起外周阻力降低而降压;同时,还能轻度地抑制RAS活性。二氢吡啶类CCB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心悸、心动过速),轻度激活RAAS系统,可被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所抵消。而二氢吡啶类CCB亦可通过直接扩张外周动脉,改善β受体阻滞剂对外周血管β2受体的部分阻滞所引起不良反应。但非二氢吡啶类CCB与β受体阻滞剂,因具有相同的负性肌力及负性传导作用,不良反应叠加,一般不予联合;尤其对结缔组织抑制较强的维拉帕米禁忌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CCB与利尿药联合 临床研究(FEVER、SYS-EUR研究)表明,两大类药合用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并能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因此,2003及2007欧洲高血压指南均将其列入可以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主要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老年性高血压。

以RAS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案

ACEI(或ARB)与利尿药联合 是一种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联合治疗的两种常用基础药物,二者具有协同的降压作用。ACEI(或ARB)对代谢具有潜在益处,且可轻度保钾,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噻嗪类利尿剂对电解质及代谢的不良影响。目前已有较多的以利尿药为基础的复方降压制剂,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等分别与氢氯噻嗪的联合等。这种联合可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者。但是,在初始治疗时,应注意监测肾功能、并需排除双侧肾动脉狭窄和禁用于高血压合并妊娠者。

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 就其降压而言,不具有协同作用,故不是一个推荐的联合方案。两类药物是通过不同机制降压,但β受体阻滞剂因具有抑制RAS的作用,而影响ACEI(或ARB)的降压作用。但这种联合具有双重神经内分泌抑制作用,因此,用于高血压伴心功能不全或伴心肌梗死的常规治疗或糖尿病伴交感兴奋者。

当采用这种联合,而血压控制不达标时,应注意到这种联合方案的降压缺陷。

ACEI与ARB联合 虽降压机制有所不同,但均属RAS系统抑制剂。因此,无协同降压效果,尤其是ONTARGET研究结果提示,此联合使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多数高血压防治指南也不推荐这两类药物的联合。但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这种联合具有协同的降蛋白尿、延缓肾脏功能不全的进展,优于与其他药物联合或单药加量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心衰、心肌梗死时,虽有循证(有限证据)表明其有益,但亦显露出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因此,仅限于糖尿病肾病或非糖尿病肾病合并蛋白尿时。

第9篇

关键词:妊娠出血;异位妊娠;胎盘前置

妊娠期阴道出血有多种原因,妊娠早期出血主要由输卵管妊娠及宫颈息肉引起的,偶尔也会因卵巢妊娠等其他异位妊娠导致的[1]。妊娠晚期出血一般由胎盘早剥、胎盘前置及帆状胎盘、前置血管破裂这些晚期妊娠并发症引发的。无论何种妊娠期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尤其是孕妇的生命安全。为此,临床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正确的做出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尽量保全母婴安全。下面,将14例妊娠期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简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的14例妊娠期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年龄22---41岁。早期妊娠出血12例,晚期出血2例(皆为经产妇)。接诊后,通过妇科检查、腹部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同时结合鉴别诊断,最终确诊输卵管妊娠8例(早期输卵管妊娠7例,破裂1例),宫颈息肉4例,胎盘前置2例。

1.2方法

1.2.1输卵管妊娠及宫颈息肉治疗方案

7例早期妊娠患者根据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4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根据年龄及生育要求,行输卵管保守治疗及切除治疗。2例早期输卵管未破妊娠患者经过检查无药物禁忌症,且妊娠包块小于4厘米,给予甲氨蝶呤肌肉注射。治疗7天后,4例出血明显减少或消失。复查血hCG下降大于15%。1例hCG下降

4例宫颈息肉患者,经过明确检查后,无息肉坏死,给予消炎止血治疗。3例于妊娠16周后进行息肉摘除,1例于分娩前1个月行息肉摘除。息肉小的,用血管钳钳夹紧跟部扭下。息肉较大的,用血管钳钳夹息肉,由蒂部摘除。摘除术后行止血、消炎、安胎治疗,观察1周后停药。息肉摘除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叮嘱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复查一次。

1.2.2胎盘前置治疗方案

2例胎盘前置孕妇皆为经产妇。经过超声诊断,确诊2例皆是部分性前置胎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首先抑制宫缩,止血,尽量采用期待疗法,根据疗效、适时终止妊娠,防止产后出血。其中,1例孕妇经过卧床休息、使用宫缩剂、纠正贫血及监护胎儿等期待治疗,使胎儿成功存活,母婴结局良好。1例期待治疗失败,适时终止妊娠,孕妇状态良好,胎儿死亡。产后,应用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出血。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4例妊娠期阴道出血患者,经过详细的检查,明确了出血原因,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2例胎盘前置患者在充分保障孕妇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胎儿,提高围生儿存活率。同时,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女性,尽量给予保守治疗,保留输卵管。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4例女性输卵管得以保留,4例因腹腔出血量大或保守治疗失败,切除输卵管。4例宫颈息肉孕妇及1例胎盘前置孕妇母婴结局良好。另外1例胎盘前置孕妇适时终止妊娠,产后无严重出血发生,孕妇生命安全,围生儿死亡。

3讨论

妊娠早期的阴道出血,临床诊断时首先考虑异位妊娠和宫颈息肉。如果一时无法确定是否宫外孕,要进行连续的血hCG测定。尽早做出明确诊断,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时由于孕囊比较小或者已经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发现双侧输卵管均无明显肿块,无法确定哪一侧时,可以在每侧输卵管上注射10~20mg的 MTX,既保留双侧输卵管,又可以将胚胎破坏吸收。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且有生育要求,不主张过早地进行腹腔镜检查和药物治疗。如果是宫内妊娠,腹腔镜检查并使用子宫操纵杆易导致宫内妊娠发生流产。因为IUD本身就是异位妊娠的高危因素,一般不主张继续保留IUD或放置IUD,应避孕l年后再考虑怀孕。

胎盘前置患者经过B超的早期诊断可以明确诊断。孕妇在20周左右应检查胎盘和胎盘与脐带的连接部位,以及早发现帆状胎盘,并跟踪血管走向,明确有无血管前置。当双胎、羊水过多,B超提示分叶或多叶胎盘,要注意有前置血管存在的可能性。

当阴道少量出血同时伴胎儿宫内窘迫胎心率改变时,应警惕有前置血管破裂的可能[2]。

对于胎儿生长受限合并胎心率过速、晚期减速或正弦曲线型胎心音者,应考虑到是否为前置血管受胎先露压迫形成血栓导致胎儿缺氧等因素所致。对于胎盘前置孕妇要尽量延长围生儿的存活时间,因此,要密切监护孕妇及围生儿的变化,适时终止妊娠。

总之,导致妊娠期阴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临床要给予详细的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充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第10篇

运动训练

有氧训练 常用方式为步行、踏车、游泳、慢节奏的交谊舞等。强度为50%~70%最大心率或40%~60%最大吸氧量,自感劳累记分为11~13。停止活动后心率应在3~5 min内恢复正常。步行速度一般不超过110次/min,一般为50~80 m/min,每次锻炼30~40 min,其间可穿插休息或医疗体操、太极拳等中国民族形式的拳操。50岁以上者活动时的心率一般不超过120次/min。活动强度越大,越要注重准备活动和结束活动。训练效应的产生需要至少1周的时间,达到较显著降压效应需要4~6周,一阶段时间训练后,收缩压一般可降低10 mm Hg,舒张压一般降低8 mmHg左右。

循环抗阻运动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在一定范围内,中小强度的抗阻运动可产生良好的降压作用,而并不引起血压的过分升高。一般采用循环抗阻训练,即采用相当于40%最大一次收缩力作为运动强度,作大肌群(如肱二头肌、腰背肌、胸大肌、股四头肌等)的抗阻收缩,每节在10~30 s内重复8~15次收缩,各节运动间休息15~30 s,10~15节为一循环,每次训练1~2个循环,每周3~5次,8~1 2周为1疗程。逐步适应后按每周5%的增量逐渐增加运动量。

太极拳 太极拳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放松和降压。一般可选择简化太极拳,或者选择个别动作(如云手、野马分鬃等)练习。不宜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强度。

注意事项 ①锻炼要持之以恒,如果停止锻炼,训练效果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活动强度应偏小。③不要轻易撤除药物治疗。运动往往是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辅助方法,特别是Ⅱ期以上的病人。④不排斥药物治疗,但在运动时应该考虑药物对血管反应的影响。

气功及放松训练

气 功 气功包括动功和静功两大类,主要通过调心(意念集中)、调身(姿势或动作)、调息(呼吸)来改善全身功能。动功和静功应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均已见报道。较多采用的放松功法,包括松静功、站桩等。练功时强调排除杂念、松静自然、呼吸匀称、意守丹田(脐下)或涌泉(脚心)。每次30 min左右,每天1~4次。注意衣着要舒适,练功前解除大小便。

拳 操 常用的有降压舒心操、太极拳和其他民族形式的拳操。要求锻炼时动作柔和、舒展、有节律、注意力集中、肌肉放松、思绪宁静。动作与呼吸相结合。头低位时不宜低于心脏水平位置。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包括心率反馈、皮肤电位反馈、血压反馈等。生物反馈即将患者的心率、血压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状态通过声、光、颜色或数字的方式反馈给患者,促使病人能理解和控制自己的血压反应,生物反馈和气功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

纠正危险因素

改善行为方式 主要是纠正过分激动的性格,逐步学会适当的应激处理技术和心态,避免过分的情绪激动。吸烟可以增加血管紧张度,增高血压,因此戒烟也是行为纠正的内容。运动训练和心理应激治疗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承受外界应激的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降低体重 主要通过减低热量摄入和增加活动消耗来实现,实施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限制酒精摄入 每天酒精摄入量应该少于20~30 g。

减少钠盐摄入 降低饮食钠盐可以使收缩压降低5~10 mm Hg。建议饮食中的钠的含量每天少于l 00 mmol或2.3 g,或氯化钠摄入少于6 g。

维持电解质平衡 高钾饮食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发生,钾不足可以诱发高血压,并导致心室异位节律。钾缺乏时最好通过食物补充,进食困难时可以用口服钾的方式补充或采用保钾利尿剂。饮食中的钙与血压呈负相关。有证据提示,低镁与高血压有关,但尚无研究补镁的方式及效果。

第11篇

关键词 艾滋病 抗病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97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1-0531-04

Anti-HIV drugs and their therapeutic regimens*

ZHU Cui-yun**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1508)

AbstractAIDS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orldwide. The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virological suppression and improvement of immun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in six classes of antiretroviral drug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 and their side effects,preferred and alternative antiretroviral regimens for antiretroviral therapy-naïve patients.

Key wordsAIDS;antiretroviral therapy

艾滋病(AIDS)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HIV经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破坏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易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自1987年第一个抗HIV药物齐多夫定(AZT)用于临床至2011年1月止,已有6大类、共30种抗HIV药物获得美国FDA批准,其中包括14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4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9种蛋白酶抑制剂(PIs)、1种整合酶抑制剂、1种融合抑制剂和1种进入抑制剂――趋化因子受体(CCR5)拮抗剂,AlDS抗病毒治疗也从最初的单药治疗发展到现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HAART)。本文简述AlDS抗病毒治疗药物与其不良反应、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等的研究现状。

1抗HIV药物[1]

1.1NRTIs

此类药物能选择性地与HIV逆转录酶结合、抑制逆转录酶活性而影响HIV的复制,主要有阿巴卡韦(ABC)、替诺福韦(TDF)、AZT、拉米夫定(3TC)、司他夫定(d4T)、去羟肌苷(ddI)和恩曲他滨(FTC)等以及由以上药物组成的合剂AZT/3TC、ABC/3TC、TDF/FTC、三协维(ABC/AZT/3TC)、3TC/AZT/ABC和FTC/依非韦仑(EFV)/TDF等。这些合剂的组成及用法如下:AZT/3TC片含3TC 150 mg、AZT 300 mg,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口服1片;ABC/3TC片含3TC 300 mg、ABC 600 mg,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口服1片;TDF/FTC每片含FTC 200 mg、TDF 300 mg,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片;三协维片含3TC 150 mg、AZT 300 mg、ABC 300 mg,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1片;FTC/EFV/TDF片含FTC 200 mg、EFV 600 mg、TDF 300 mg,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片,睡前或睡时服用。国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d4T、AZT、AZT/3TC、3TC和TDF等。

1.2NNRTIs

此类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HIV逆转录酶的某个位点、使HIV失去活性或活性降低、从而抑制HIV的复制,是一类强力抗HIV药物,主要包括地拉韦定(DLV)、EFV、依曲韦林(ETR)、奈韦拉平(NVP)等。国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为EFV和NVP。

1.3PIs

此类药物系通过抑制蛋白酶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HIV复制,主要有阿扎那韦(ATV)、地瑞拉韦(DRV)、福沙那韦(FPV)、茚地那韦(IDV)、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奈非那韦(NFV)、利托那韦(RTV)、沙奎那韦(SQV)和替拉那韦(TPV)等。国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LPV/r。

1.4整合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的作用是阻断病毒DNA整合进入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目前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只有雷特格韦(raltegravir, RAL),对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400 mg,但同服利福平时应每日2次、每次800 mg。RAL服药不需考虑进食因素影响,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头痛、腹泻、发热、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升高、肌无力和横纹肌溶解。

1.5融合抑制剂

此类药物能通过阻止病毒与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接触融合而干扰HIV进入T细胞、由此防止AlDS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受病毒破坏,第一个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是恩夫韦肽(enfuvirtide, T-20),对已产生抗药性的HIV变种更为有效,但价格昂贵。T-20为冻干粉针剂(108 mg/瓶),对成人推荐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皮下注射90 mg(1 ml),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疼痛或不适、结节、红斑等以及细菌性肺炎发生率增加,少数患者(发生率<1%)出现超敏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恶心、呕吐、怕冷、寒战、低血压和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等。西夫韦肽(sifuvirtide)是我国自行研发的一个融合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

1.6CCR5受体拮抗剂[3]

第一个口服CCR5受体拮抗剂马拉维若(maraviroc, MVC)于2007年8月获得美国FDA批准,能阻断病毒进入T细胞的主要途径――CCR5辅助受体,而病毒不能进入靶细胞就不能复制。MVC仅可用于治疗CCR5嗜性HIV感染。但因MVC并不作用于病毒本身,故其对突变HIV也有效。MVC有150和300 mg两种片剂,当同时使用CYP 3A抑制剂(有或没有CYP 3A诱导剂)、包括PIs(除TPV/r外)时,成人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150 mg;当同时使用NRTIs、T-20、TPV/r、NVP、RAL或其它作用不强的CYP 3A抑制剂或诱导剂时,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300 mg;当同时使用强CYP 3A诱导剂(包括EFV、ETR等)且没有使用CYP 3A抑制剂时,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600 mg。MVC服药不需考虑进食因素影响,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腹痛、咳嗽、晕眩、肌骨骼症状、发热、皮疹、上呼吸道感染、肝毒性和直立性低血压等。

2治疗方案及时机

自1996年开始应用多种抗HIV药物联合疗法即HAART疗法以来,该疗法已被证实是治疗HIV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推荐的抗HIV初始治疗方案为AZT/d4T+3TC+EFV/NVP[4],此方案在控制病毒复制、重建免疫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是稳定病程、控制机会性感染以及提高AlDS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生存状况的有效措施。实施抗病毒治疗后,HIV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AlDS患者的死亡率都大大降低。

至于抗HIV治疗的时机,目前认为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并出现HIV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而对CD4+ T细胞计数≥200/mm3的无症状患者,最佳治疗时机仍未明确。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策略(SMART)”亚组研究等大规模队列观察已显示,在CD4+ T细胞计数<350/mm3时即开始抗病毒治疗者,他们进展为AIDS或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远低于以200/mm3为治疗阈的人群[5]。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DHHS)在2007年12月修订的相关指南中推荐,应对CD4+ T细胞计数<350/mm3并出现HIV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对CD4+ T细胞计数≥350/mm3的无症状患者则应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开始治疗。目前,人们对抗HIV治疗时机有了新的认识[1]。2011年DHHS公布的最新指南认为,CD4+ T细胞计数<500/mm3的患者也可接受抗病毒治疗,首选方案为TDF/FTC+EFV或DRV/r、或ATV/r、或RAL,备选方案为ABC/3TC+LPV/r或FPV/r、或MVC。

由于HAART不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HIV,故一旦开始抗HIV治疗就应终生坚持。SMART研究显示,间断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总死亡率(尤其是非AIDS死亡)显著高于持续治疗者[5],从而再次强调了长期抗病毒治疗和良好依从性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DHHS Panel on Antiretroviral Guidelines for Adults and Adolescents――A Working Group of the Office of AIDS Research Advisory Council (OARAC).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HIV-1-infected adults and adolescents. 2011[EB/OL].[2011-03-30]. aidsinfo.nih.gov/contentfiles/AdultandAdolescentGL.pdf.

[2] He Y,Xiao Y,Song H,et 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ifuvirtide,a novel HIV-1 fusion inhibitor[J].J Biol Chem,2008,283(17):11126-11134.

[3] Westby M,van der Ryst E. CCR5 antagonists:Host-targeted antivir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 infection,4 years on [J].Antivir Chem Chemother,2010,20(5):179-192.

[4] 李太生. 国内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8,21(6):324-326.

第12篇

1 全身治疗或口服药物治疗

自2008年,法国Bordeaux儿童医院医生Leaute-Labrieze等[1]发现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对于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有一定疗效后,临床及基础研究广泛展开,并进一步证明普萘洛尔对于婴幼儿血管瘤的可靠疗效,并使之逐渐成为婴幼儿血管瘤治疗的一线用药[2],多位学者研究证明,口服普萘洛尔不仅可以使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停止增生,且可以使血管瘤提前进入消退期[3]。同时,皮质醇激素,干扰素及长春新碱作为传统一线、二线药物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仍在广泛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推测可能是通过血管收缩,抑制血管生成,细胞凋亡这几个机制独立或者联合作用的结果,主要适用于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4]。国外学者多采用1.5~3.0mg/kg/天进行治疗,而华裔人群对β受体阻滞剂敏感性较高[5],所以国内学者多采用1.0~1.5mg/kg/天进行治疗,治疗持续3~5个月,直至病变停止生长、退缩或服药满5个月[6]。也有学者认为最长服药时间可达9个月[7]。服药后每2周复查患者血压,心电图,血糖,血常规等指标以明确药物有无产生严重毒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停止治疗并及时处理[8-10]。Holmes等学者提出若出现以下情况,应该终止治疗,并得到广泛认可:①心动过缓或者心率降至同龄幼儿清醒状态下心率值70%以下;②低血压症状或者血压下降值超过同龄幼儿清醒状态下血压值25%以上;③低血糖症状;④喘息或者呼吸困难[3]。溃疡作为血管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严重影响患者外形远期恢复,而该类患者是否应该早期服用普萘洛尔目前尚存在争论,Denise等学者认为早期服用可以缩短溃疡愈合时间,而Bernabeu-Wittel等[11-13]认为口服普萘洛尔在改善症状及减少治疗后瘢痕形成方面效果不佳。治疗婴幼儿会厌下血管瘤普萘洛尔也有一定效果,若出现反弹现象导致瘤体快速增大或瘤体出血时,需紧急切开气管保证气管通畅,同时尽快手术完整切除血管瘤[14-15]。综合国内外文献,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治疗效果较好,大多未做特殊处理而自行消失,因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是相对安全的。

2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全身毒副反应小,是理论上最理想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小针高频电凝,手术切除,激光治疗等。

2.1局部药物治疗:包括类固醇激素、抗肿瘤抗生素等药物局部注射以及普萘洛尔乳膏局部使用等。

2.1.1平阳霉素:平阳霉素能影响细胞分裂过程,同时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特殊的硬化作用,瘤体注射平阳霉素之后,相应范围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使得血管内膜断裂,经过局部组织修复后,血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变小最终闭合。常用方案为平阳霉素8mg,与4ml生理盐水及4ml的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混合液中平阳霉素浓度达1mg/ml,体积大小不同对应注射量不同,每点注射最大量为2mg,每次注射总量不超过40mg,两次治疗间隔2周,3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间隔1个月。与其他硬化剂相比,平阳霉素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适感较小,同时治疗后局部肿胀不明显。平阳霉素药物毒性相对较低,大剂量平阳霉素可导致肺纤维化,目前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平阳霉素不超过40mg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患者不会出现肺纤维化,同时也不会出现全身严重毒副反应[16]。

2.1.2曲安奈德:曲安奈德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和一定的抗血管新生作用。能有效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组织生长,也可以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同时能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对血液中活性胺的敏感性,从而抑制血管增生,促使瘤体消失。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明显,每次注射量不宜超过lOmg。血管瘤瘤体内注射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大量激素可能影响患儿内分泌及生长发育[17-19],因此在使用该治疗方案时应注意控制药量,同时定期检测患儿内分泌指标。

2.1.3微型解剖针结合高频单极电凝:高频单极电凝治疗血管瘤的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对人体局部组织产生的集中热效应,即在大电流密度下,瞬时产生巨大能量,使电凝头下的组织快速脱水,同时将局部的小血管凝固,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对于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有较好效果。微型解剖针在整形美容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Kerner等认为在面部整形美容手术中,使用微型解剖针相比传统手术刀而言,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瘢痕形成不明显,伤口感染较少,患者易于承受,美容效果更理想[20-21]。这也为微型解剖针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达到微创目的提供了证据。马珂、陈石海等[22-23]观察不同功率下,小针高频电凝治疗后鸡冠的病理学变化,得出使用6W的小针高频电凝能有效减少鸡冠毛细血管数量,并且不损坏鸡冠外形,而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时,他们则认为高频电凝功率选用8~10W为宜。根据其体积及深度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手术在局麻下进行,从血管瘤瘤体外缘向中央区逐步治疗,微型解剖针应刺入瘤体内,连接高频单极电凝,功率多选用8~10W,每点电凝时间约为1~2s,针距约为1~3mm,术中以见针眼周围变色,红斑消退为宜,两次治疗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术前评估避免术中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和骨质,术后创面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日晒,局部色素沉着一般在3~6个月逐渐消退。

2.1.4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血管瘤组织是一种最彻底的治疗方案,但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瘢痕形成影响外观,使得其不能作为首选方案。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如需手术治疗必须保证完整切除以避免复发,而稳定期及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手术切除时主要考虑局部美观及功能完整。血管瘤如果出现并发症则需要及时手术切除,包括血管瘤破溃出血或者形成溃疡,局部功能损坏,气道梗阻,先天性心脏衰竭等。血管瘤若在患儿1岁内切除有复发可能,而患儿3岁后会有自我形象定位,因此,手术治疗时机一般在1~3岁。手术切口设计应尽量沿皮纹走行,由于早期血管瘤生长会替代周围组织,并且不断挤压周围组织从而在瘤体周围形成囊性包膜,除了部分瘤体包膜间有血管穿行外,手术时沿包膜完整切除血管瘤,可避免出血,缺损组织可用局部皮瓣修复,若创面较大且未在暴露部位,可考虑游离皮片修复[24]。尽管非手术治疗不断进展,但手术治疗血管瘤能尽快及时完整去除病灶的特点尚未被替代,尤其是在非手术方案治疗无效或者血管瘤位置可能威胁生命时[25]。

3 小结

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常用方法很多,但各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倘若有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能选择性对血管瘤治疗有效而不损伤周围组织及全身情况,并且易于操作,价格低廉,无疑是一种新型、理想的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方案,微型解剖针结合高频单极电凝等局部治疗方案的进一步研究为完善婴幼儿血管瘤治疗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Léauté-Labrèze C,Dumas de la Roque E,Hubiche T,et a1.Propranotol for severe hemangiomas of infancy[J].N Engl J Med,2008,358(24):2649-2651.

[2]Léauté-Labrèze C,Sans-Martin V.Hémangiome infantile[J].Angiomeset angiomatoses,2010,39:499-510.

[3]Holmes WJ,Mishra A,Gorst C,et al.Propranolol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rapidly proliferating Infantile Haemangiomas[J].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2011,64(4):445-451.

[4]Storch CH,Hoeger PH.Propranolol for infantile haemangiomas: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J].Br J Dermatol,2010,163(2):269-274.

[5]Zhou HH, Koshakji RP,Silberstein DJ,et al.Altered sensitivity to and clearance of propranolol in men of Chinese descent as compared with American whites[J].N Engl Med,1989,320(9):565-570.

[6]秦中平,刘学键.小剂量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儿血管瘤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4):3130-3134.

[7]吕云霄,陈少全,王冰,等.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疗效观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32(5):326-329.

[8]Mingming Lv,Xin-dong Fan.Propranolol for problematic head and neck hemangiomas:An analysis of 37 consecutive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2(76):574-578.

[9]Sánchez-Carpintero I,Ruiz-Rodriguez R.Propran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isks, and recommendations[J].Actas Dermosifiliogr,2011,102(10):766-779.

[10]Swee T,Tinte Itinteang.Low-dose propranolol for infantile haemangioma[J].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2011(64):292-300.

[11]Hermans DJ,van Beynum IM,Schultze Kool LJ,et al.Propranolol,a very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ulceration in infantile hemangiomas: A study of 20 cases with matched historical controls[J].J Am Acad Dermatol,2011,64(5):833-838.

[12]Kim LH,Hogeling M,Wargon O,et al.Propranolol: useful therapeutic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ed infantile hemangiomas[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11,46(4):759-763.

[13]Bernabeu-Wittel J,Pereyra-Rodríguez JJ.Propranolol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mangiomas of Infancy: Results From a Series of 28 Patients[J].Actas Dermosifiliogr,2011,102(7):510-516.

[14]Canadas KT, Baum ED,Lee S,et al.Case report: Treatment failure using propanolol for treatment of focal subglottic hemangi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0,74(8):956-958.

[15]Blanchet C,Nicollas R,Bigorre M,et al.Management of infantile subglottic hemangioma: Acebutolol or propranolo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10,74:959-961.

[16]Hou J,Wang M,Tang H,et al.Pingyangmycin sclerotherapy for infantile hemangioma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s:an evaluation of 66 consecutive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1,40(11):1246-1251.

[17]Buckmiller LM,Francis CL,Glade RS.Intralesional steroid injection for proliferative parotid hemangioma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2008,72(1):81-87.

[18]Weiss AH,Kelly JP.Reappraisal of Astigmatism Induced by Periocular Capillary Hemangioma and Treatment with Intralesion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J].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2008,115(2):390-397.

[19]Pandey A,Gangopadhyay AN,et al.Twenty years' experience of steroids in infantile hemangioma-a developing country'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9,44(4):688-694.

[20]Kerner M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Microdissection Needle in Head and Neck Surgery[J].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2005,133(2):38.

[21]Sharma MR.Safety of colorado microdissection needle (Stryker) for skin opening in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1,40(10):1062-1063.

[22]陈石海,吴伟民.小针高频电凝在体表血管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624-627.

[23]马珂,陈石海,刘庆丰,等.小针高频电凝损伤鸡冠毛细血管的初步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6):430-434.

[24]Waner M,Buckmiller L,James YS.Surgical management of hemang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J].Operative Techniques in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2,13(1):77-84.

第13篇

【关键词】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Abstract】Now,the prevalence rate of diabetes is increasing in China,it can lead to multi-organ,multi-system damage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life of patients,to increas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s's burden,so how to smoothly control the blood glucose is essential.In this article,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the diabetes well be summarized.

【Key wo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combination therapy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84-02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目前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正在人类中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简称IDF)统计,全球目前有糖尿病患者2.33亿,而且正以每年新发700万患者的速度猛涨,按目前速度增长的话,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患糖尿病。目前,全球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我国在8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仅为1%,2002增到2.6%[1]。

糖尿病目前仍不能根治,虽然提出进行胰岛移植来根治糖尿病,但是目前仍面临很多难题,且效果不肯定[2],只能终身接受治疗,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病程久后可引起各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如何有效得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各种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治疗的首要问题。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除了一些血糖只是轻度升高的患者外,一般多主张联合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改善糖代谢、长期良好的控制血糖,保护 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本文对各种糖尿病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工作中能有所帮助。

1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

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酰脲类药物,是一个血糖依赖性的胰岛素促泌剂,它促进B细胞分泌胰岛素依赖于餐后能量释放所形成的血糖高峰。二甲双胍通过增加周围胰岛素及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改善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两者的联合既刺激胰岛素分泌,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王茜等将单纯用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和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得出在强化治疗后患者B细胞功能和血脂的改善上均无明显差异[3]。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适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此时B细胞功能的损害是可逆的,胰岛细胞尚存在一定的功能,且能同时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但是此研究也显示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不适用于严重肾脏损害或肝功损害的病人,应改为胰岛素治疗。

2 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减少单糖和双糖的分解速度,使葡萄糖的吸收延迟,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升高,而餐后高血糖的降低可减少葡萄糖毒性。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是一种假四糖,通过抑制小肠上段的α-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由于仅1%~2%吸收入血,不良反应轻微,对肝肾影响小,可与其它降糖药联合应用。二甲双胍降糖效果肯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其可显著降低C-RP水平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4]。王卫东等研究的结果证明与单用二甲双胍组比较,此两者联合用药可使HbA1c显著地降低0. 75%。两者的联合使HbA1c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减少或防止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5]。不过其主要副反应为在服用初期有胀气、鼓肠和轻泻,坚持服用或减量可减轻。

3 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

瑞格列奈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又称餐时血糖调节剂,刺激胰岛素释放快速而短暂,有助于胰岛素的早相分泌,因此能快速降低餐后血糖,进而达到良好的整体血糖控制。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清除快,餐前用药,餐时胰岛素释放,在餐后形成一个胰岛素分泌的高峰,通过“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的方式以达到模仿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目的,诱导2型糖尿病患者恢复正常的糖代谢。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而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用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6]。两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可呈现协同作用,不仅能降低空腹血糖还能很好得降低餐后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4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与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联合治疗糖尿病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是胰岛素促泌剂中的一种,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关闭ATP敏感的K+通道,从而导致细胞膜去极化, Ca2+内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其作用前提需要有一定的β细胞功能,但是如果病人的病程长久,β细胞的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逐年减退,会导致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减弱,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有研究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和磺脲类药物与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联合治疗和单纯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在血糖达标时磺脲类药物与中效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联合治疗所需的胰岛素量少于预混胰岛素治疗组,且此方案低血糖发生率低[7]。当单纯用磺脲类药物降血糖失效时,此方案是较好的选择。且其能在β细胞功能不足时,替代胰岛素促泌剂,调节夜间的肝糖输出,克服“黎明现象”,从而降低空腹血糖。

5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1]。其可与多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也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通过增加周围胰岛素及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改善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但其有胃肠道不适及乳酸性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禁用于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严重缺氧等患者。有资料显示,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很好疗效,治疗有效率为95.2%,且治疗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24h尿微量白蛋白量有明显降低[8]。

6 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糖尿病

罗格列酮属于胰岛素增敏剂,是直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有资料显示罗格列酮可降低C反应蛋白,除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外还能减轻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9]。因其有体重增加和水肿等副作用,已经有潜在心衰危险的患者应该慎用。当患者已经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也存在一些人用胰岛素治疗时不能长期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而不断得增加胰岛素的量,由于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衰退,一味得增加胰岛素的量反而可增加胰岛素的抵抗,因此与罗格列酮等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有临床研究示用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糖尿病12W后比单纯使用胰岛素治疗12W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更为明显,胰岛素用量也明显减少,HDL-C及舒张压也有所改善[10]。因此,此联合疗法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但是其由于可增加水钠潴留的危险性,因此老年人患有心功能不全及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应慎用。

7 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类似物联合治疗糖尿病

2008年Benting纪念奖得主Dr.DeFrango在其获奖演讲中提出更贴近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治疗措施,从糖尿病诊断后就立即进行联合治疗,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和二甲双胍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采用胰岛素增敏剂和GLP-1类似物来保护和加强β细胞功能的三联疗法。其研究显示当糖尿病病人诊断时其β细胞功能已丧失80%,即使IGT患者的β细胞功能也丧失50%以上,因此他强调要尽早干预,尽早治疗才有可能防止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11],尽早和直接联合治疗是未来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趋势。

Patrick E等研究了胰腺B细胞线粒体之间信号的互相传递和互相作用、胰腺?细胞处理葡萄糖的机理,希望能更好的找出糖尿病的治疗方法[12]。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包括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各种长中短效及预混胰岛素,还有一些糖尿病新靶点药物,如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胰高糖素样抑制剂、二肽基肽酶抑制剂、蛋白络氨酸磷酸酶-IB抑制剂等[13],各种联合治疗方案也较多,因此,如何根据患者的糖尿病患病情况及脏器功能情况来合理选择用药,既能有效降低血糖、延缓各种并发症,又能为患者依从性及经济状况考虑是我们每位临床医师所要考虑到的,且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注重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项坤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2007:4

[2] Calne R. Celltransplantationfordiabete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9,360:1769~1774

[3] 王茜,徐宽枫,刘翠萍,等.不同强化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比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930~933

[4] 陈锦凤,陈诺琦,杨红英,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白介素18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10):617~618

[5] 王卫东,徐婷娟,徐维平. α-糖苷酶抑制剂和二甲双胍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M eta-分析[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11(6):572~573

[6] 顾鸣.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诺和龙)联合应用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8,5(8):45~463

[7] 秦利,刑惠莉.2型糖尿病不同降糖药物联合治疗方案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7):508~511

[8] 姜新国.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与治疗经验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4):119~120

[9] 叶夏云,钟健庭,刘丽,等.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8):487~488

[10] 李素霞,张晓凡.罗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5):132~133

[11] 钱荣立.挑战和机遇[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9):513~514

[12] Patrick E,MacDonald,Jamie W,et al.Glucose-sensing mechanisms in pancreatic ?-cells[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2005,360:2211~2225

第14篇

【关键词】 辨证论治;失眠症.治疗;失眠症.饮食疗法;失眠症.中医药疗法

1 不寐带给人类的困惑

《内经》称不寐为“不得卧”、“目不瞑”,即现代医学所指的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长此以往会影响脑功能特别是前额叶的功能,引起注意力、言语能力、计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降低等,也会严重影响记忆功能和情绪,并因而导致免疫机能降低、原有疾病加重、衰老加速,影响整个身心健康[1] 。据1999年德国Dresden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睡眠联合协会大会多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统计表明,全球约每10~12人中有1人患失眠[2] ,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第一问题是失眠。到2020年,大约有超过7亿失眠者[1] 。在美国,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17%的人被认为患有严重失眠 [3] 。据最近一期全球睡眠中国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存在失眠的人群高达42.5%。失眠已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惑。

2 中医治疗不寐的希望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应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而大量研究显示,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会增加发生机动车事故、死亡、骨折、致命性中毒、生理功能下降和 认知损害的危险性。还有报告显示,应用二唑仑会引起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和健忘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困惑,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治疗不寐的方法,医学界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的中医中药。当我们深入到中医药治疗不寐的理论核心并依此认真地审视临床结果的时候,我们真正看到了治疗不寐的希望。

《内经》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得入阴所致。《素问》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在治疗上则提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由此可见,失眠的病因病机相当复杂,去繁就简可以看出,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病因不外3种: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和劳倦过度。这其中尤以情志所伤最为多见,其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阴虚于内,阳胜于外,阳不入阴,阴阳失交,神浮于外,则为不寐。临床上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表现为心脾血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实者则以痰热、内火、瘀血为多。因而治疗之法当首取宁心安神,虚者辅以养血滋阴益气之法,实者治以豁痰清热活血之法,由此构成了中医治疗不寐证多途径、多方式的综合化个体治疗方案。治疗中有针与灸的结合,有针与药的结合,有药治与食治的结合,有心理疗法与体育疗法的结合,而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明确了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3 中医辨证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将临床失眠的患者分为虚实两类。虚者多阴血不足,无力敛阳入阴,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尚未生成。从西医学角度来看,患者多没有原发病灶或器质性病变。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食疗、心理认知行为治疗、体育疗法、按摩导引为主,辅以中医辨证施治下的药疗;实者多出现阴虚内热、痰火互结、瘀血阻滞等证。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多属器质性病变,久治不愈,往往变生虚实错杂之证。此类患者在治疗上应以药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食疗、体育疗法、按摩导引等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案选择如下:

临证之际,对于不寐的患者无论虚证还是实证,首先要解决心理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竞争无处不在,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负担,心理焦虑程度加剧,这是导致不寐的首要因素。因此运用心理疗法,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对于不寐的治疗尤为重要。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所致,喜怒忧思悲恐惊均可导致阴阳失调。导致情绪变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观念,中医早就认为“起踵权豪,竟逐荣势,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焉能不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不寐的病人应首先从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拓宽胸怀,放开眼界,对于治疗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中医多采用静功、导引和养脏的方法加以辅助治疗。静功中诸如松静功,又根据病证所及脏腑,选取养心坐功、养肝坐功、养肾坐功、吹肾气功、呵心气功等。动功中诸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大雁功等,可根据年龄体质而选择。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又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诸如限制刺激治疗、睡眠限制治疗、认知治疗、催眠和放松训练、矛盾意向法和睡眠健康教育[4] 等也可借鉴。

临床治疗当依据辨证施治的理论,组合综合治疗方案:①心脾两虚者,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常食桂圆薏苡仁粥(桂圆肉、薏苡仁、核桃仁各30g放入粥内煮熟);针刺:选神门、三阴交;点穴疗法:于头侧后面,用一手食、中二指点按睡眠穴。此穴位于阳跷脉上睛明与攒竹之间,手法力度由轻到重;放松疗法:每日用意念放松整个身体,顺序为头、颈、肩、手、背、胸、 腰、大腿、小腿、足底、足尖;养脾坐功:坐位,伸一脚, 曲一脚,两手向后反掣;又跪坐,两手据地,回头虎视,各3~5次。重者可配合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②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主要用黄连阿胶汤合朱砂安神丸随症加减;养肾坐功:正坐,两手从耳后左右向胁肋部伸展,3~5次,挽臂向空抛射,又前后动足数十次。日常可饮用百合芹菜汤(百合30g,芹菜根60g煮汤);踏立按摩:用绿豆500g,睡前置铁锅中文火炒热,倒入脸盆中,将双脚洗净擦干,借脸盆中绿豆余温,将双脚来回踩踏绿豆,边踩边揉;亦可配合针刺通里、照海;注重中医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治法。③心胆气虚者,治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日常食用莲子圆肉粥(石莲子30g去芯,桂圆肉30g,红枣10枚,大米50g煮粥)、柏子仁炖猪心(柏子仁15g,猪心1个炖汤),睡前服用芝麻金橘丸(黑芝麻、桑叶、核桃肉各25g,金橘8g,捣碎成泥状);背部按摩:医者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进行揉、攘、按、拨、点等手法治疗,选用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位;练习养胆坐功:平坐,合两脚,昂头,两手挽脚腕,又双手拓地,弓腰脊摇动3~5次。同时配合服用安神定志丸。④肝郁化火者,治以清肝泻火,安神定志。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日常饮用茶(、含羞草、天麻、甘草各3g泡茶)、酸枣粥(酸枣仁末15g,粳米100g煮粥);可配合坐位按摩肩并、风池穴位,针刺内关、太冲;练习养肝坐功:正坐,两手徐徐摩周身,又两手相叉,翻覆向胸,各3~5次。此外,《内经》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羽为水音通于肾。可根据不寐患者的中医辨证,选择听适合的以某一音调为主旋律的音乐,以放松身心,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不寐的治疗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综合治疗。相信在医学界的关注下,人类渐渐会走出不寐的困惑,享受一份安宁的睡眠。

【参考文献】

[1]Liu Shi-yi.What is Insomnia[J].ASRS Newsletter,1998,(3):6-7.

[2]Michael Chase,Thoma Roth.Insomnia.Los Angeles:Brain Infor-mation Service[M].Brain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9.12-34.

第15篇

中医将这种发生于小腿及足踝部、反复发作的溃疡称为臁疮,民间俗称的“老烂腿”,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性溃疡。

“老烂腿”有什么表现

起病初期往往还没发生溃疡,病人常常感到下肢酸胀、疲乏,有的足背或踝关节水肿,久立久行后症状加重。如不加治疗,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即变粗糙、萎缩、变薄、光亮,颜色加深发黑,色素沉着,可出现湿疹,时常脱屑,以至发生溃疡。溃疡老不见好,越烂越大,越烂越深,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癌变。

从疾病源头分析治疗

治疗前先进行病因、病情分析,会有助于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脉道薄弱,加之久立、久行、久蹲、久坐、过度劳累,或受风寒、湿痹侵袭,以致下肢脉络失于通畅,局部气血运行失常,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蕴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湿疮等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西医认为,患者下肢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也和遗传因素有关。任何加强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都可使静脉瓣膜关闭功能受到破坏,尤其是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的破坏引起静脉的内压增高,瘀血加重,并发感染、溃破而成慢性溃疡,其根本原因在于静脉回流不畅,长期瘀血所致。

结合自身疾病完善方案

有些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在遇到问题时非常紧张,立刻就去医院,结果却是没有将病看好,甚至越治疗病情越差。这是因为患者在患有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同时,常伴有糖尿病、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治疗起来非常棘手,他们也没有事先找到相应的专科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如此一来,治疗方案不够完善,疾病自然不易治愈。此外,如果在治疗上只是单用西医手术治疗或单用中医方法,都显得有些片面。如果单用中药治疗,收效慢,治疗时间非常长;而单用西医手术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本病。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