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固定资产监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般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真实反应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只能反映其购置时的历史成本,没有反映其实际净值,这样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实际净值随着时间推移差距越来越大,致使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仍保留在账面上,导致固定资产帐实不符,无法真实反应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固定资产的信息及使用情况,也不能体现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事业单位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多少和固定资产损耗与需求程度并不存在对应的比例关系,也就不会使固定资产以及固定基金的数额发生任何变化。固定资产的购置与修缮费用仅仅是与固定资产规模和使用状况密切相关,与单位收入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国家的事业单位行业众多,其所担负的各种职能、收入差异也比较大,这就导致不同的单位存在着收入多就多提、收入少就少提修购基金这样一种现象,进而导致修购基金的提取规模、数量不够稳定,偏差也比较大。但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而事业单位现在施行的会计制度对修购基金的具体规定并不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修购基金得不到合理、科学的使用,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起不到本该有的作用。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坐落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实际盘点过程中出现管理人员维修报损不及时,部分固定资产因调出、调入等原因出现无法查找,部分固定资产标签脱落、模糊不清、陈旧等情况,造成统计数据缺漏、混乱。
要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思想认识,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使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使其充分掌握固定资产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避免错误操作导致的资产损坏。固定资产维护均应按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资产运转正常,对于技术落后和产能不足的固定资产,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新改造,提升技术水平和扩大利用率。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保养和维护,切实消除安全隐患,从多个方面来保证固定资产效能的有效发挥。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本单位工作目标。大力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积极促进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制定本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建、投资、保管、使用、维护、报废、和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一次对固定资产全面清查,可以及时发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清查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丢失、被盗等情况,清查人员应当及时查明原因,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管理责任。建立领导问责制,主要领导负全面责任、部门领导负主要责任、资产使用者负直接责任,实行层层管理、层层负责的责任制,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落实管理责任制。明确有关责任人员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动态管理建立资产管理成效奖惩制度,并把资产管理作为组织考核领导干部政绩与相关责任人业绩的一项内容,促使各单位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实行有效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保障资产有效利用、减少流失和浪费的重要手段。
完善固定资产的购置报批、对外投资、处置报废等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应从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过程帐、卡、物管理,特别要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监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使用部门与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保证固定资产审批手续及时,财务核算准确。实现固定资产存量和变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完善固定资产报表披露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从各个角度提供固定资产情况。
按照原值和使用年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逐渐损耗而转移的价值。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没有要求事业单位提取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造成固定资产账面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是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通常情况下与固定资产本身所具备的真实价值相差很远,这就使得资产负债表在会计核算中资产及净资产的价值不能真实体现,只能反映出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的原始价值,给固定资产这一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不详实。应建立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应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已提折旧额后的差额,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装备水平情况。这样就能够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意义上的价值保持基本的一致,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资产额以及自身的构成做出一个更客观、真实的反映。
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不够明确。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但是却不关注对物品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完善的制度,责任也不够明确,固定资产浪费、闲置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很多领导甚至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不会有什么实际成效的,首先从思想上就不够重视。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关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很多中小学根本没有设置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的虽然有相关的管理部门,但是人员的配备非落后,绝大多数只是拉一些教学人员辅助管理,这些人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对于如何进行管理的登记和维护完全不得要领,也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管理效果。
(三)对固定资产的数额不够清楚。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真实的固定资产数目事实上是认识不清的,举例来讲,很多领导对于学校的固定资产在以前有多少、现在有多少、中途报废了多少、闲置了多少都不够清楚,更不用说学校固定资产的相关规格和型号了,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的,重钱轻物的意识非常浓烈,基本上不会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类似于《中小学会计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活动。
改进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调动内部人员的管理积极性。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这种责任的建立需要层层递进,不能仅有全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小到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班级,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譬如说财产使用制度、赔偿制度、学校的图书管理制度等等;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能仅仅是一纸空文,挂在墙上,而应该狠抓落实,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认真地执行相关制度,一步步落实相关责任,利用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二)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管理机制。首先要对学校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完整而科学的清点,明确校内固定资产的具体数目,在管理过程中定人、定位、定责,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地引入互联网管理技术,改变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三)规范相关的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地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在采购环节下功夫,争取采购到的都是质优价廉、符合学校使用规律的物资;其次要做好入账工作,完善入账程序,确保各项资产登记的完备和数据的准确有效;最后要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盘查和处置工作,要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不能,认真地落实相关部门关于处置权限规定,通过科学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来为日后可持续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做好物资铺垫,从而保证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策略分析
一、建设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建设施工企业有着施工点多、施工面广、施工范围大、施工流动性强等特点。企业经常在一个城市或者几个城市之间进行跨面或同时施工,固定资产管理较为困难。建筑规模大、项目工程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使用设备的多少,这也使得施工设备的引进、使用、维修、报废等一系列环节的管理都面临不小的挑战。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也难于一般生产企业。一是固定资产的转移。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每个下级单位而言,鉴于其施工特点,固定资产的转移及分配具有临时性,且要求其具有时效性,这就导致固定资产管理难度较大。二是每个大的施工项目由多个小项目组成,而各项目均有其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其资产管理具有针对性,根据小项目特点分类管理。三是施工进度受天气影响较大,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急预案,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四是施工项目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变更设计、项目调整等,必然会对固定资产管理产生影响,这需要财会人员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变更,进行预算调整,以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
二、建设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管理意识淡薄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往往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侧重于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管理等却不够重视,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此外,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缺失,有的也未设置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多数为兼职人员。在具体管理上,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盘点不及时、新购入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固定资产核算混乱等问题,甚至还些固定资产在使用多年后仍在在建工程账户挂账,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较低。
(二)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通常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由于施工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一些固定资产的购置,往往是由下级建筑单位根据施工需求进行自主购买,但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对购置前后相关事项未做明确规定。一些施工单位在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导致固定资产使用后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录入,存在部分设备信息缺失的问题。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就算设备损坏或者丢失,也找不到具体的责任人,归根到底还是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固定资产投入盲目,缺乏可行性研究
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较为盲目,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购买大量大型的专用设备,而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一方面,固定资产购置的目的是出于建筑施工企业竞标考虑。施工企业为了包揽一些大工程,不得不购买大量固定资产以提高企业资质,但是一旦竞标失败,这些设备就会无用武之地,从而导致设备的闲置,固定资产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另一方面,在大型施工项目上建筑企业获利丰厚,因而会不惜重金购置工程设备,但项目一结束设备就可能闲置,而很少再次使用,浪费现象严重。
(四)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存在账实不符问题,这也是其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清查制度没有严格贯彻实施,加上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执行力度不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难以提升。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分类不明确、相关资料不齐全,更不用说固定资产的清查了,使得固定资产核算不清晰,账实不符问题时有发生。由于施工企业点多线长,固定资产管理跨度大,在资产的使用、保管等方面也有不少问题,随意变更资产分类和折旧计提方法等问题突出,这些都会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建设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一)提高全员固定资产管理认识
建筑施工企业相关人员必须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并在实践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一是要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置,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施工项目管理之中。二是从管理层到经办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三是要扩大固定资产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对固定资产的数量进行登记,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维修、报废等方面严格把关,实现固定资产的全流程管理。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首先要将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从固定资产的新增到处置都必须制定明确的流程,并且要有清晰的记录,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人员、购置日期以及固定资产的型号、规格、出场地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得后期查阅时一目了然。其次要明确违反制度规定的惩罚措施,用制度约束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的行为,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为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三)购置大型固定资产要经过科学论证
对于金额较大、具有特殊功能的大型固定资产,在购置时一定要经过科学论证,以避免后期资产的闲置。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时,必须做好成本预测,尤其是专用设备的成本收益比,需要经过精确计算、反复论证后才能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应该投入。同时,购置大型或专用固定资产设备前,要考虑设备的功能和再利用性能,若是不能转场再使用,则必须考虑清楚资产闲置的成本,以及资产使用后回收的收益,将资源的合理利用放在设备购进的考虑范围之内,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
(四)加强固定资产清查,确保资产保值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避免资产账实不符。首先要形成固定资产清查制度,确定固定资产的清查日期,定期盘点固定资产,检查资产的使用和闲置情况,为固定资产的正确核算提供保障。其次,固定资产的清查必须安排专人负责,对资产购置、保管、维修、报废等环节进行核查,尤其是临时不用设备的保管,要注意其存放地点,尽可能避免设备的自然损耗。同时,要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以确保固定资产清查效果。最后,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报告的编制工作,详细说明固定资产的使用及闲置情况,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帮助。
作者:吴双梅 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参考文献
[1]鲁艳艳.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交通财会.2014(11).
[2]赵爱明.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8).
论文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我国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坚实保障。目前,随着近些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占学校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固定资产已占资产总额的80%左右。与此同时,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流失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确保高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根据1997年《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单项价值在100元以上,耐用期超过一年或者单项价值不足100元但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教学、科研设备。除此之外,某些价值虽然不高,耐用期较短但比较珍稀的财产,相关高校也应列入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从部门上划分可以分成四类:教学、行政、科研、后勤;按类别上可以划分为五类:仪器设备、家具、房屋建筑、图书、车辆。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范围、分类和单价的确定;固定资产增加、使用、维护和处置;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等。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也都在不断增加中,近年来虽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正在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但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在日常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和缺陷。
二、公立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责任落实有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公立高校都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院校基本上都有一位副校(院)长,各院系有一位副系主任分工负责固定资产管理人。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上至学校主管领导下至院系具体负责人,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一人从事多项工作,承担多重责任。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或是重视不够或是无睱顾及,形成监管责任的缺位。其次,相当数量的高校分管财务的领导既不是科班出身,又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造成实际领导能力上的缺位。
此外,大部分高校都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本校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但很多制度要么与学校的现实相脱离,要么含糊笼统,只是墙上画虎纸上谈兵,造成有制度无落实的监管漏洞,导致学校固定资产损毁或流失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2.资产管理机构不统一,造成权责不明,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一般是:账物分管、归口管理。也就是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的核算,各使用部门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按类别由归口部门管理,如设备部门负责教仪设备的管理;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与办公设备的管理;图书馆负责图书杂志的管理等。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监督。从表面上看,上述这些部门都在管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统筹负责。由于管理形式多为条块式分割,且为多头管理,加之部门间常常缺少沟通和协调,导致高校对相关部门资产的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控制,权责不明晰,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混乱。其次,这种僵化的多头管理模式不利于资源共享。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除了少数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共用外,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属于各院系或者各部门所有,由部门自主管理。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学校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施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各部门各自为政,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固定资产各为其用,其他部门在借用时大费周折甚至无权使用。学校固定资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或资产利用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的贬值。如这几年高校多部门争相购买电脑、投影、摄像机等数码类产品,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不少产品使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长期闲置,这样无疑会使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加大,造成固定资产的极大浪费。
3.账物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时间久的特点,不易澄清底数,而且往往在清查时只注重点数,而不注重物品的好坏。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长期不了解,致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卡、物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资产管理缺少统一监管,财务部门和分散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及台账不统一,存在差异,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二是学校内的二级学院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很少在学校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建账;另外一些捐赠或划拨的固定资产也存在没有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入账的问题;三是随着政策的改变及教职工工作岗位的变更,某些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性质及所有权问题已经发生转移,但有关部门没有到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注销手续及变更手续。但相应的变更手续不完善,致使管理部门资产统计时,出现账物与实物不符的问题。
三、加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实施产权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加快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任务。加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如下。
1.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高校中心工作的保障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既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好用,又要研究探索资源合理配置,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提供依据。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的原则。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要明确领导负责制,签订主管责任书,主管领导要强化固定资产责任意识。
2.改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国家规定及本校实际,建立一个专业、高效、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对全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调度、维修等,彻底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资产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制定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地产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要强化一级核算,侧重于掌握国有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基层学院及职能科室要指定必要的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总之,要各司其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
(1)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首先要摸清家底,建立管理固定资产的账卡制度,详细建帐立册,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都要对每一项资产建立品名、使用人、责任人等要素齐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或卡片,便于随时查对。其次要定期清查,盘活存量。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帐实相符,帐与帐相符,还要对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
(2)完善固定资产增添和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的采购,要根据勤俭办学的方针,从需求出发,立足实际,精打细算,坚决避免铺张浪费和随意购置。增添固定资产必须按照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进行全面规划。固定资产采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杜绝盲目采购。
(3)强化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执行各项内控制度非常重要,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固定资产报损报废制度、固定资产使用制度等,并加强对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管,实行严格奖惩。对固定资产因使用人或管理人保管不力、管理不善,以致发生被窃、遗失、损坏等情况的,应严肃认真地查清责任,除责令赔偿外,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分。
同时也要大力表彰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效显着,效益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大家对固定资产的维护意识。
3.加强资产审计,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资产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管理能否规范高效,资产审计是一项一项基本手段,也是一种有效屏障。再好的方法制度,没有有效监管,也会逐渐棚架。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定期化,防范出现舞弊行为,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从而为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发挥良好作用。资产审计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清查、清理等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要重点对固定资产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是否有固定资产不入账,固定资产有无外借、挪用,特别是固定资产有无侵占、私用、流失现象,进行严格细致的审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保管不善、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公立高等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论文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我国公立高校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坚实保障。目前,随着近些年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占学校总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固定资产已占资产总额的80%左右。与此同时,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所存在的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流失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如何确保高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根据1997年《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单项价值在100元以上,耐用期超过一年或者单项价值不足100元但耐用期限超过一年的大批同类教学、科研设备。除此之外,某些价值虽然不高,耐用期较短但比较珍稀的财产,相关高校也应列入固定资产。高校固定资产从部门上划分可以分成四类:教学、行政、科研、后勤;按类别上可以划分为五类:仪器设备、家具、房屋建筑、图书、车辆。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固定资产范围、分类和单价的确定;固定资产增加、使用、维护和处置;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等。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也都在不断增加中,近年来虽然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正在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但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在日常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和缺陷。
二、公立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
1.责任落实有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公立高校都依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制定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各院校基本上都有一位副校(院)长,各院系有一位副系主任分工负责固定资产管理人。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上至学校主管领导下至院系具体负责人,很多人都是身兼数职,一人从事多项工作,承担多重责任。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或是重视不够或是无睱顾及,形成监管责任的缺位。其次,相当数量的高校分管财务的领导既不是科班出身,又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知识,造成实际领导能力上的缺位。
此外,大部分高校都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本校实际制定了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规定,但很多制度要么与学校的现实相脱离,要么含糊笼统,只是墙上画虎纸上谈兵,造成有制度无落实的监管漏洞,导致学校固定资产损毁或流失现象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2.资产管理机构不统一,造成权责不明,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一般是:账物分管、归口管理。也就是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价值的核算,各使用部门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按类别由归口部门管理,如设备部门负责教仪设备的管理;总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物与办公设备的管理;图书馆负责图书杂志的管理等。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和监督。从表面上看,上述这些部门都在管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统筹负责。由于管理形式多为条块式分割,且为多头管理,加之部门间常常缺少沟通和协调,导致高校对相关部门资产的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控制,权责不明晰,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上的混乱。其次,这种僵化的多头管理模式不利于资源共享。在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除了少数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共用外,绝大部分固定资产都属于各院系或者各部门所有,由部门自主管理。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学校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院系与院系之间施行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各部门各自为政,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固定资产各为其用,其他部门在借用时大费周折甚至无权使用。学校固定资产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或资产利用率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的贬值。如这几年高校多部门争相购买电脑、投影、摄像机等数码类产品,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不少产品使用效率并不高,甚至长期闲置,这样无疑会使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加大,造成固定资产的极大浪费。
3.账物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造成高校固定资产流失
当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时间久的特点,不易澄清底数,而且往往在清查时只注重点数,而不注重物品的好坏。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长期不了解,致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卡、物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资产管理缺少统一监管,财务部门和分散的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及台账不统一,存在差异,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二是学校内的二级学院用自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很少在学校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建账;另外一些捐赠或划拨的固定资产也存在没有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入账的问题;三是随着政策的改变及教职工工作岗位的变更,某些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性质及所有权问题已经发生转移,但有关部门没有到财务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资产注销手续及变更手续。但相应的变更手续不完善,致使管理部门资产统计时,出现账物与实物不符的问题。
三、加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实施产权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加快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任务。加强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如下。
1.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高校中心工作的保障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既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好用,又要研究探索资源合理配置,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提供依据。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管用结合”的原则。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要明确领导负责制,签订主管责任书,主管领导要强化固定资产责任意识。
2.改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国家规定及本校实际,建立一个专业、高效、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对全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检查、调度、维修等,彻底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资产管理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制定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行政办公设备、房屋、地产等进行一级管理和监督。财务部门要强化一级核算,侧重于掌握国有资产总值,实行总量控制。各基层学院及职能科室要指定必要的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护工作。总之,要各司其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
(1)严格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首先要摸清家底,建立管理固定资产的账卡制度,详细建帐立册,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都要对每一项资产建立品名、使用人、责任人等要素齐全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或卡片,便于随时查对。其次要定期清查,盘活存量。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制度。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帐实相符,帐与帐相符,还要对资产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
(2)完善固定资产增添和采购制度。固定资产的采购,要根据勤俭办学的方针,从需求出发,立足实际,精打细算,坚决避免铺张浪费和随意购置。增添固定资产必须按照学校发展规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进行全面规划。固定资产采购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采购制度,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杜绝盲目采购。
(3)强化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执行各项内控制度非常重要,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固定资产报损报废制度、固定资产使用制度等,并加强对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管,实行严格奖惩。对固定资产因使用人或管理人保管不力、管理不善,以致发生被窃、遗失、损坏等情况的,应严肃认真地查清责任,除责令赔偿外,还要视情节轻重给予适当处分。
同时也要大力表彰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效益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大家对固定资产的维护意识。
3.加强资产审计,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资产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固定资产管理能否规范高效,资产审计是一项一项基本手段,也是一种有效屏障。再好的方法制度,没有有效监管,也会逐渐棚架。加强固定资产的审计工作,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定期化,防范出现舞弊行为,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从而为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发挥良好作用。资产审计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报废、清查、清理等全过程进行监督,还要定期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要重点对固定资产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是否有固定资产不入账,固定资产有无外借、挪用,特别是固定资产有无侵占、私用、流失现象,进行严格细致的审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保管不善、闲置浪费以及非法侵占等问题。
4.借助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动态式创新管理
论文关键词:两法一指引,企业集团,监管当局
一、企业集团的特点
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等联系纽带,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组建的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及多种经济功能的大型法人企业联合体,其基本特征为:
(一)组织形式为多法人联合体。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它们在产权关系、契约等力量的作用下联结成为一个企业集团。
(二)组织结构具有多层次、立体型的特点。企业集团多是通过兼并、控股、参股、联营等方式形成的。企业集团是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企业集团的多层次结构表现为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等一系列的多层次结构,企业集团少的有二、三层,多的则达六、七层,从而形成立体型的企业网络。
(三)以资本联结纽带为主,多种联结纽带并存。资本纽带使各成员单位间建立起最为持久稳固的关系,同时也是其它联结关系的基础。在资本纽带的基础上,相互建立起人事纽带、技术纽带、信息纽带以及文化纽带等多种联结纽带,使各企业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抵御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监管当局,提高竞争能力,获得更多的市场营销机会。因此,企业集团在其形成过程中成为了具有生产、流通、科研开发、多角化经营和国际化经营等多功能的综合体,目前世界各国企业集团大多采用相关多元化经营。
(五)产业与金融相结合。企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许多企业集团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核心,还有许多企业集团资金融通的需要,经批准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就是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产业与金融相结合是今后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
二、“两法一指引”的推出和实施
(一)“两法一指引”的和实施
中国银监会分别于2009年7月18日和7月23日下发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随后又于7月30日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两法一指引”)。2010年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宣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至此,包括此前已经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在内,这标志着统称为贷款新规的“两法一指引”开始进入全权实施阶段。
(二)与原有制度的对比
“两法一指引”前正式实施的贷款类管理制度主要有三个,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民银行1996年的《贷款通则》[2],以及银监会2008年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2007年的《银团贷款业务指引》。
《贷款通则》出台后,各行都根据其规定,制订了相应的贷款管理办法,我们比较研读了中国建设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国工商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并对两家银行的规定与本次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进行了对比,主要的不同点有:
1、账户管理
“两法一指引”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贷款人应在合同中与借款人约定对借款人相关账户实施监控,必要时可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和还款准备金账户”;第二十三条规定“合同约定专门贷款发放账户的,贷款发放和支付应通过该账户办理”。建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规定“借款合同生效后,借款人即可办理贷款开户手续,并按借款合同约定的用款计划,一次或分次将贷款转入在建设银行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在此账户中支用贷款。”工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开立专用存款账户没有特别要求,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建行各分支机构在操作中也未非常严格执行专用存款账户的管理规定。
2、受托支付管理
“两法一指引”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受托支付管理”监管当局,《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中规定“贷款人应当按照《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贷款发放与支付的有关规定,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和控制,必要时可以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其实质就是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也要求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具备所列条件之一[3]的贷款资金必须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而类似规定在工行和建行的办法中未作具体要求,两家银行的办法中对贷款用途也仅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条款,如建设银行规定“不得将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作为资本金、股本金和自筹资金使用”,工行规定“借款人应按项目工程进度和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借款。”
三、“两法一指引”对企业集团的影响
企业集团具有与单个企业显著不同的特点,“两法一指引”的和实施将对其带来不同于一般单个企业的影响:
(一)放慢企业集团扩张速度
企业集团新建、扩建项目贷款大部分符合《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中规定的项目融资,即企业集团大部分新建、改扩建项目贷款需要遵循《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而这与大部分企业集团近年来以较少资本金撬动大量银行贷款进行新建、改扩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现状不符,如严格执行新规定,就需要项目资本金按时到位,相应的可能放缓集团公司的扩张速度。
(二)增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费用
“两法一指引”正式实施后,从短期和单笔贷款来看,因按需提取,可能会部分起到节约财务费用的作用,但其严格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专款专用要求,将迫使各单位申请更多的贷款资金,降低资金流转效率,从长期来看,会增加各家单位的财务费用。
(三)造成一定的融资困难
“两法一指引”中要求贷款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才能取得贷款,因此,各家单位“借新还旧”类的流动资金贷款今后将更加困难,对于一些未核准项目来说,取得项目搭桥贷款也将变得比较困难。特别是在融资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企业集团取得贷款将更加困难。
(四)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大
“两法一指引”实施后,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企业集团来说监管当局,如各家单位不能及时将款项支付到收款方,可能造成资金链条的断裂,直接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五)削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力度
国资委和银监会近年来要求中央企业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的精神相违背。国资委要求强化中央企业资金集中管理,鼓励成立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承担着“归集内部资金、服务集团发展”的功能定位,其运营资金均来自集团内成员单位。“两法一指引”实施后,一旦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广泛应用,企业包括融资资金在内的所有资金就将分散在各银行回笼、周转,大大削弱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力度。
(六)预算管理需更精准
“两法一指引”中提出的按需提取的原则,以及必须向贷款行提供相应单据才能支付的要求,与原有的贷款资金一次性提取相比,对各单位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也要求企业集团的预算管理要更上一个台阶。
四、企业集团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整合企业集团现有的内部资源
企业集团应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单位、账户、资金进行彻底稽查,整理现存的网络外账户和资金,将原有的分散的账户和资金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此外应建立账户管理和资金集中的长效机制,对新账户的开立、贷款资金的发放建立严格的报告制度,遇有新的贷款账户开立,优先考虑由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或者组织银团贷款。
(二)统一企业集团融资管理
《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第十九条规定“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同一项目融资的,原则上应当采用银团贷款方式。”企业集团应统一整个集团一定量贷款额以上的融资安排,在增加与银行谈判筹码的基础上,争取成为银团贷款的牵头行[4]和行,即将集团公司融资管理权统一上收,成员单位所有的融资需求由特定的融资管理部门统一调配,每一份贷款合同的签订均需经过审批,在合同条款里争取对成员单位和集团公司整体有利的条件。
(三)加快企业集团信息化建设
企业集团应积极探讨通过内部财务公司作为银团贷款行的可行性,并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公司作为第一行,自主选择商业银行作为辅助行,共同完成贷款支付、监管。通过信息化建设监管当局,财务公司实现部分承担银行原有的贷款贷后管理职能的目标,也减少监管当局对贷款资金由财务公司上收后可能流向不明的担忧。
(四)拓展多种融资渠道
企业集团一方面应从融资来源上下功夫,考虑除银行借款外的其他融资,如公司上市、发行信托计划等;另一方面深挖负债融资潜力,争取长期、稳定的融资来源。
(五)做好筹融资预算
企业集团应着手进行筹融资规划,尤其是新建项目,必须提前做好与项目进度相应的筹融资计划,安排好提款进度,保证项目不因贷款资金未及时到位而影响进度。
(六)与各家银行总行沟通协调
《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均规定“贷款人应依照本办法制定固定资产贷款管理细则及操作规程”,“贷款人应依据本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和《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定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因此大型企业集团应积极与工、农、中、建、交等商业银行总行就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事宜进行沟通,及早获得银行方面的信息,以便对症下药的找出应对措施。
(七)争取监管当局的理解
企业集团应积极向监管当局和国资委呼吁考虑企业集团整体的生存发展,正确理解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不要将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简单等同于贷款资金挪用,积极争取监管当局同意由企业集团下属财务公司协助贷款行进行贷款资金的监控,财务公司在其中担任“监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2009
2、龚庆.根据三办法一指引完善贷款管理,经营管理,2009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2008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团贷款业务指引,2007
5、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1996
6、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评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办法,1989
7、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办法,1999
[关键词]操纵手段 操纵动机 防范措施
一、利润操纵手段分析
1.通过政府补贴等形式的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利润互补进行利润操纵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常常对上市公司进行政策性的扶持,其中,政府补贴作为扶持上市公司的一种主要的方式,已经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这些上市公司往往经营业绩不佳,处于亏损之中,然而通过政府补贴,竟实现了盈利。
2009年大唐电信实现营业收入32.11亿元(见表1),同比增长18.7%,实现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15.3%,在这些业绩中,包括了政府大笔的补贴;大唐2009年营业外收入为5943万元,占全年净利润的54%,这一收入比上一年同比增长5074万元,增幅高达584%,主要是政府补助比2008年增加3758万元。
表1 2008年、2009年大唐电信年度利润表相关数据
注:2008年、2009年度营业外收入占净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9.02%、53.50%
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08、2009年财务报告
通过表2可以看到,2011年大唐电信1月~6月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营业利润-2737万元,同比增长-173.4%,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2011年1月~6月大唐共实现净利润1297万元,这完全依赖于其1月~6月5697万元的营业外收入(占净利润439.2%),这一营业外收入比2010年增加2258万元,增幅为65.7%,同样主要依靠了大量的政府补贴。
表2 2010年、2011年大唐电信半年度利润表相关数据
注:2010、2011年度营业外收入占净利润的百分比分别为439.15%、63.31%
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10年、2011年财务报告
尽管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把政府补贴列示在报表中,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获得的大量政府补贴收入并未在报表中明示,而是间接纳入营业外收入等项目进行列示。对于当地政府而言,上市公司的业绩无疑与其政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当地政府为上市公司买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样,上市公司的业绩其实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其业绩未能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的盈利能力。
2.通过费用不恰当的资本化虚增公司利润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为资产的构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通常为一年以上)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等资产,如船舶、大型成套设备等。在实践中,对“相当长时间”的把握扩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权,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许多上市公司资产生产或者构建的时间均难以保证为一年以上,并不满足费用资本化的条件,但这些公司通过费用资本化,减少了相关费用,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地。
3.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概括来讲,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金额。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可回收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确定。旧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可以冲回,而新的会计准则为了控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整利润,规定除存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大唐电信正是利用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这样一个空子,在连续两年亏损后,2007年实现净利,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大唐电信在2006年第三季度宣称,公司在1月~9月份累计净利润为2761.3万元,预计2006年将全年盈利。但到2007年4月4日这一天,大唐电信突然公告,称2006年全年亏损。4月26日,公司的年报显示,大唐电信在2006年亏损金额达到7.19亿元(见表3)。年报一出,大唐电信的内部员工觉得不可思议,整个证券市场也是一片哗然,人们不禁感叹大唐年报的诡异。时间迅速转到2008年2月29日,大唐电信公布2007年度业绩,公司在2005年、2006连续两年亏损(见表3)后,2007年度实现盈利,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3158万元。大唐电信由此提出申请,要求撤销此前其退市风险的警示。经过分析得知,大唐电信2006年做亏利润是相关利益人员有意为之,大唐公司通过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数额高达4亿多元),实现了7.19亿元的亏损,在之后的2007年,大唐将4亿多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再加上主营业务,一举实现净利3158万元,让人不免惊叹这场“翻身仗”的恢弘壮阔。
表3 2006年~2007年大唐电信年度利润表相关数据
注:经查阅数据得知,2006年大唐电信计提减值准备523,445,490.43元
数据来源:大唐电信2006年~2007年财务报告
4.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进行利润操纵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不同的折旧政策对产品成本的确定、损益的计算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上市公司固定资产数量一般比较庞大,因此其通过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影响、甚至是控制利润。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九条规定“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对于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来说,由于存在人为主观的估计,因此给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当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来达到粉饰业绩、操纵利润的目的;对于折旧方法来说,同样如此:当上市公司找到理由人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可以改变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采用直线法或者加速折旧法,尽管两类方法所计提的折旧总额相同,但是由于直线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减少折旧费用,从而增加利润。上市公司通过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从加速折旧法变为直线法,可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
上市公司相关利益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采用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操纵公司利润,实现相关利益者或者利益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使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研究这些利润操纵行为的主要的动机,可以使我们更深一步地挖掘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以达到限制利润操纵的目的。
1.提高股票发行价格,更多地募集资金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从社会募集资金,公司所能募集资金的数量由股票发行的股数和每股价格决定。由于在我国实行的是计划额度制,发行股数由中国证监会等主管部门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和规模地位等因素严格控制,上市公司很难决定发行股数。为了最大限度地募集资金,上市公司便想方设法提高股票发行价格。通过虚增利润,上市公司提高了每股收益,从而获得更高的发行价格。
2.取得上市以后的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功能不是有限的,只要上市公司符合有关政策和法规,便可以不断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融资。配股是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进行再融资的重要手段。《证券法》规定已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达到6%(2001年以前是10%),且每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为负,才具有配股资格。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在编制年度会计报告时反复测算,如果无法达到资格线而又相差不多时,就会通过操纵利润达到配股资格线。
3.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我国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将面临摘牌退市。能够上市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和一种稀缺的资源,上市后的公司被停牌、退市,对经营管理层、股东都有不良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相关利益人为了避免被退市,对利润进行操纵。
三、对企业利润操纵的防范
近几年来,类似大唐电信的利润操纵行为不断发生,且其操纵的手段也是花样翻新,因此,对利润操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创新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利用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之处,只有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才能有效压榨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此外,对于花招频出的利润操纵行为,要对会计准则和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与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斗争到底。结合本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费用资本化处理的“门槛”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只是给出了费用资本化的一些条件,而对费用资本化的具体要求并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这就给了一些企业在费用资本化时可以钻空子的机会。笔者认为,可以参考新会计准则下关于资产减值损失规定(新准则严格规定了除存货跌价准备外,其余减值一律不得转回),也给费用资本化一个更加严格的规定,可以规定究竟哪些费用可以资本化,而且还可以规定这些费用必须转化为哪一种或者哪几种资产,这样,使企业蓄意地借费用资本化以虚增利润得到一定的限制。
(2)堵住“存货低价准备可以转回”这个能进行利润调节窟窿
笔者认为,跟旧的会计准则相比,虽然新的会计准则为了控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整利润,规定了除存货跌价准备可以转回外,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对一些企业来说,他们仍可以“独具慧眼”地瞄准存货跌价准备这个空子(如本文中的大唐电信),酣畅淋漓地进行着利润操纵。个人觉得,想要进一步更加严格地控制企业调节利润,可以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做一定的修改,比如说限制每次转回的金额、限制转回的总额等,总之,采取有效且能为众多企业所接受的方式,控制住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堵住这个能进行利润调节窟窿。
2.政府转变“职能”,不再为上市公司买单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惜花费重金对面临亏损的公司进行补贴,如果没有了这些补贴,恐怕许多上市公司会面临退市风险,但是地方政府的补贴只能救公司一时,长此以往,很多公司会严重依赖政府补贴,丧失原本具有的盈利能力,最终损害的还是大多数股东的利益。地方政府应该从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出发、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转变以往为上市公司亏损买单的职能,加强对公司的引导,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同时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此外,还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真正对其利润操纵行为进行控制。
3.SAP系统的辅助支撑
SAP 系统是德国思爱普公司推出的企业资源计划大型系统集成管理软件。它涉及各种管理业务,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种功能,能够从产、供、销各个模块抽取和加工数据,并借助信息技术的大容量贮存和大规模运算功能,克服长期以来财务对责任会计核算、内部转移计价等复杂数据处理的困难,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更加顺畅。
SAP系统在财务亏会计流程的应用,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整个流程的准确性。由于SAP作为一个整体在运行,这样避免了更多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者来说,也可以利用SAP系统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检验,从而对其利润操纵进行监督和控制。SAP系统的辅助支撑,对限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来说,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4.强化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力度,加大利润操纵惩罚力度
中国证监会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关,对上市公司有监管的职责。证监会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上市公司有法可依,但是,上市公司运作中无疑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证监会应积极发现并改正自身在监管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错误,从而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督,对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企业,坚决予以严厉的处罚,在要求它们退市这一方面绝不手软,通过这些,要真正呈现给大家一个干净整洁的证券市场,使操纵公司利润的行为减少甚至是消失。
参考文献:
[1]栾红莲.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2]戴德明,林刚,赵西卜.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信骏.中国A股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10
论文摘要: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统一部署,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2010年12月同步推出了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夯实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信息。2、会计制度反映的科目更加全面,更具有实用性。3、强化成本核算、控制。4、加强内部监管,强化外部审计。5、加强医疗风险意识管理。6、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统一部署,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经过近2年时间的讨论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之后,形成的最终定稿,并于2010年12月,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同步推出。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笔者就新制度的亮点与旧制度做一比较,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夯实固定资产核算、负债信息
1、固定资产核算更加全面、真实。新《医院财务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科目,增加了“累计折旧”科目。新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考虑了因折旧给医院固定资产核算带来的资产总值和净资产额的影响因素。而在旧制度中“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更新。它存在以下弊端,(1)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是相互背离的。固定资产提取修购基金后,其账面价值并未减少,反映的永远是原值,造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失真。(2)由于公立医院的建院时间都较早,房屋等建筑物原值较低及修购基金提取比例较低,造成提取的修购基金远远无法满足房屋修缮和固定资产更新需要。
2、固定资产的负债信息更加准确。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指标上,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而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在新《医院财务制度》下,由于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更加真实,计算出来的资产负债率也就更准确,从而更加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有利于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在旧制度中,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不计提折旧,医院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项目只反映原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提取的修购基金,由此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和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失真。
二、反映的科目更加全面,更具有实用性
1、反映的科目更具有实用性。新《医院财务制度》第十八条规定的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和其他收入。与旧制度相比,取消了上级补助收入,增加了科教项目收入,并将药品收入纳入到医疗收入的明细项目里,同时在医疗收入项目中增加了药事服务费收入。笔者认为把医疗、药品收入核算全都合并在医疗收入中核算,比较符合医院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实际情况,弱化了药品加成收入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同是增加了药事服务费收入,既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核心,又规范加强了医院各项收入的核算与管理,也更符合国际惯例。旧制度中将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分开核算,极易造成人为分摊管理费用处理不当,而影响医院的收支结余。
2、反映的科目更加全面。新《医院财务制度》采用了一个新会计科目“待冲基金”。来记录用财政性资金购买资产提取的折旧,提取时,预存在“待冲基金”科目里,等到该项资产要被摊销、清理的时候,冲销“待冲基金”。这样,医院就可以把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区别开来核算,通过“待冲基金”对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进行有效的过程性管理。同是也兼顾的满足了预算管理需要,会计科目更具全面性。
三、强化成本核算、控制
1、强化成本核算。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指出成本核算一般可以分为科室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等。三级医院和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该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在进行以上成本核算是还可以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和医院全成本核算。新制度第三十条还对医院科室的分类、科室成本的归集、科室成本的分摊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三十四条还特别指出一般不应计入成本的范围。相比较,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细则要求。而旧制度则是简单的把成本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按人员比例分摊,成本费用管理较粗放。
2、加强成本控制。新《医院财务制度》第三十五条指出医院应针对成本核算的结果,采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对实际成本变动情况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高成本运营效率。第三十六条也指出公立医院“应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措施,按照预定的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控制”。总之,要求公立医院建立健全成本定额管理、费用审核等制度等,控制医院成本费用有效、合理支出。而旧制度只提出哪些应计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对于成本控制只是简单指出“医院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并无具体成本控制的方法、措施。
四、加强内部监管,强化外部审计
1、加强内部监管。新《医院财务制度》第六条指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医院的“经济效率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像企业那样的利润结余,而是和社会效益还有着很大的关系”, 设置总会计师就是协助院长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制定综合目标管理等计划、措施、反馈、修正等工作。旧制度则只提出“符合条件的医院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应”建立到“须”建立,仅一字之差,却传递着一个积极且重要的信号,即无论是从医院自身发展到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需求,体现了设立总会计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强化外部审计。新《医院会计制度》第六条指出“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为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11年1月,还专门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的通知。旨在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新医院财务监督机制;促进公立医院加强医院内部预算和成本管理;加强政府卫生投入的使用监督;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于推进公立医院的资金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五、加强医疗风险意识管理
新《医院财务制度》第六十二条中,专用基金的范围,取消了“修购基金”,增加了“医疗风险基金”,并规定“医院累计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比例不应超过当年医疗收入的1‰-3‰”。由于医疗行为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当前医疗事故及其经济赔偿不断加大,严重的医疗事故会造成当月的支出大幅增加,特别严重的事故及经济赔偿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工作进行,为此,“医疗风险基金”势在必行。而旧制度中没有进行医疗风险防范要求,缺乏抵抗医疗风险的内容。医疗事故经济赔偿在只有在发生时,列入“其他支出”科目,未涉及抗风险问题,也有违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六、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第五条指出“医院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比旧制度增加了会计报表附注。第九条明确了会计报表附注包应所括的内容,对于一些重要的财务内容、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中加以补充和说明。对于会计报表内容,第八条指出“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总表、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以及有关附表”。比旧制度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现金流量表成为会计报表重要组成部份,它的重要性在于,分析医院医疗行为活动中现金净流量存在及潜在的问题,确保医院的现金流不出现问题。总体上看,新制度中财务报告体系较旧制度中财务报告体系相比,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对财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刚出台半年有余,我的学习和认识还是有限的,还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但我坚定信,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更符合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它的实施,必将有利于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规范医疗行为、提高风险管理、完善运行机制、落实公益性核心,最终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财务管理也跟随面临从未有过的新趋向,作为高校管理主要构成部分,原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逐渐出现其停滞性和不适应性,约束高校革新,持续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本论文结合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情况,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相对于我国高校的规模和扩张速度,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已出现了明显滞后的现象。高校的财务制度与扩招之前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不少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包括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违章处理不严;固定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入帐价值不正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让固定资产有实无帐、帐实不符:有些部门竞相购买办公现代化设置,产生较高办公成本、设置运用率低等情况,最终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和无序。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预算管理途径下,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学校预算管理是按上级审批确定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对预算执行状况和进度无法及时实行跟踪和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二是高校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确定、编制、考评均由财务部门来进行 三是高校中普遍运用不科学的基数和增长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目标和实际脱节。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等学校当前的财务处机构均设置财务科(计财科、会计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高校财务会计依然沿袭传统“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记账、算账、报账,尽管能对内和对外提供相关基本信息,但只限于历史数据和信息诠释,仅注重事后督导,而忽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财务管理仅停滞在财务数据核算上,而无法深入实行财务分析、效益核查和奖惩兑现。
(四)财务分析作业较薄弱。
不少高校对财务剖析仅体现在一定期间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而对资金结构、状态、支出、效益很少分析,以至不能科学核查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运用成效。
(五)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备,监督方法较落后。
在财务监督方法上,有些高校只限对会计原始凭证审核把关,对各种专项投资等无法实行可行性论证,盲目上马,对工程施工过程缺乏监督跟踪,最终损害了国家和学校利益,助长不正之风蔓延。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买、调拨、使用、报损、报废等各阶段实行管理制约。要统筹安置固定资产购置,以免反复购置,充分运用已有设置,提升现有设置运用率。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双重监管,即单位会计根据当前体制实行总括记帐管理,运用固定资产责任部门,进行责任管理,并明确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运用率考核指标。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注重固定资产预算,掌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接触岗位互相分离制度。
(二)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制约和监管。
高校在制定年度经费预算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收入预算必须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支出预算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对经常性支出要适度从紧,建设性专项支出的预算要量力而行,高校要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发展目标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注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严肃性和强化监督职能,对经学校审定的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过渡。
(三)建立财务和会计双轨制监管途径。
任何单位会计均要涵盖财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能适应这一要求,可将当前会计机构实行分立和改组,让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中脱离,专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会计信息实行分析和评价,为学校策略者提供询问和合理化意见,为提升资金运用效益、减少办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切实强化财务分析潜力。
一是强化对预算分析,推动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定要弄好上期预算实行情况剖析,应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采取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二是加强对成本核算分析,推动高校办学成效提高。将非教学工作所占学校资源与成本进行核算,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回教学领域,提升办学费用自筹能力,完备办学和师生生活条件,提升办学成效;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滥用私占和不合理运用现象,有效制约资源浪费,加快学校革新进程。
(五)创建有效内部制约系统和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划》、《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修订各种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增加高校的收入,控制支出,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遏止腐败行为,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促进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理财的核心作用和龙头地位已越来越突出,财务管理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它是对办学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决策谋划、预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进行全面管理,因此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孙晓.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完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06期.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 发展 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 教育 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 企业 的 会计 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 经济 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教育 。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超级秘书网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关键词]电网企业;监管;输配电成本核算
一、引言
为保护特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监管部门常常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基础上,站在监管部门的角度,制定特定行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以达到保护特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目的。这些服务于政府监管和相关利益者保护目的的会计准则通常称为监管会计制度。例如。为保证保单持有人的利益,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保险监管部门制定了保险企业监管会计制度。
电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其提供的产品属于公共产品,通常需要通过政府监管来合理确定产品的价格,并确保其服务质量,以保护消费者利益。原因是垄断行业具有规模经济、外部性等独特的技术经济特征,难以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并容易导致市场失灵。实践也表明,即使在非自然垄断的环节引入竞争后,政府也必须对这些行业进行持续的监管。对垄断行业实施监管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因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并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监督垄断行业提高经营效率;保证垄断行业对全社会服务的安全性。因此,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了电力行业监管会计制度来对其进行监管。
我国电力行业的改革起步较晚,虽然厂网已经分开,但是电网主辅不分、输配售仍然一体化,电网企业依然高度垄断。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如何对电网企业包括经营成本在内的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监管已显得越来越迫切。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是电力体制改革起步较早,电力监管较为成功的国家。文章将介绍这三个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电网输配电成本核算经验和方法,希望能为我国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核算监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输配电成本核算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
1 监管体制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厂网分离。目前,发电和销售属于政府放松管制的行业,而输电环节和配电环节依然是垄断经营,受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管制。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是美国电力行业的监管机构,监管的法律依据是《联邦电力法》。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职责包括:监管电力的输送和批发;审核电力公司的特定并购和交易行为;审核在一定情况下的输电项目选址申请;审批和监督个人、州和联邦的水电项目;监督跨州高压输电的可靠性;保障监管政策的实施;对管制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行为进行监管等。各州的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各州的电力企业进行监管,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美国监管部门对于电价的核定和调整有着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其中重要的监管依据就是根据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编制的会计信息。
(1)电价核定的程序。受监管的电力公司必须向监管机构提交详细的电力资费明细表。电力资费明细表是电力公司向用户提供特定服务而收取费用的明细说明。监管机构根据其颁布的统会计制度对资费明细表进行审查,确认这些业务的提供与限制条件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成本数据是否真实合理。凡是跨州的输电业务和电力批发业务,电力企业应向FERC提交资费表。凡是提供配电及州内电力零售业务的,电力公司都应向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提交资费表。
根据联邦电力法的规定,任何电力公司在提供服务前120天,必须向FERC提交资费表并告知公众。当FERC认为资费表不符合公众利益时,有权对电力公司的资费表进行修改和调整。被批准的资费表,既是电力公司与用户之间买卖合同的基础,也是监管部门对电力公司进行价格监管的主要依据。
电力产品价格或者收费标准依据成本加成的方法计算,计算公式为:成本=经营费用+折旧+税收+rAx资产基数,其中,rA代表合理的资本报酬率,资产基数等于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减客户投资的资产。
(2)电价调整的程序。当受监管的电力公司要求调整电价时,首先应向监管机构提出调价申请,其中输电价格调整报FERC,配电价格调整报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申请材料应包括调价的原因、成本变动情况和相关的财务报表。监管机构接到公司要求调价的申请后,通常会成立一个由律师、会计、财务分析、经济和工程技术等人员组成的审查小组,负责对申请材料中的基础费率、投资回报、公司的收入和信贷、运营成本、折旧、所得税和其他税费进行逐项审查。同时,将公司的调价申请发给用户、利益相关方征求意见。多数分歧和意见一般通过审查小组的调解解决,如遇重大分歧时,审查小组要提请监管委员会举行必要的听证,并由法官作出裁决。价格调整自公司提出申请之日起实行,如果调价申请被监管机构驳回,则此前公司多收取的费用要全额退还给用户。
2 会计制度
早在1937年,美国就制定了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该会计制度适用于《联邦电力法》管制下的所有公用事业,以及所有遵循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会计规定的特许经营企业。美国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用事业的管制特性和要求,对于企业净资产和成本费用等影响输配电成本的项目控制十分严格。下面将结合美国电力企业的财务报表特点进行分析。
(1)资产负债表。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资产负债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资产分类除采用一般性分类标准以外,突出强调行业管制和内部管理需要。公用电业单位如果经营其他公用事业业务,必须按其他的相应管制机构的规定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在没有规定账户的情况下,也应设置独立的账户进行会计核算。例如。将资产划分为公用电业资产和非公用电业资产。
第二,公用电业设备按照发输配不同环节划分为发电资产设备、输电资产设备、配电资产设备、无形资产和通用资产设备。例如,FERC在第888号法令中提出了界定配电资产的7个指标(seven Factor Test),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配电网通常与零售用户地理位置较近;配电网是辐射型的;电力流入配电网,而非流出;电力流入一个地区配电系统后不再向其他市场转供;电力流入一个地区配电系统后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消费;有计量仪表安装在输电/配电系统分界处,来计量流入地区配电系统的电力;配电系统电压较低。
第三,对资产的管制非常严格。电力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产的变动会显著影响输配电成本。因此,公用电业统一
会计制度对资产的管制十分严格。一是对入账价值的管制;二是对电力设备资产的购买与处置;三是对折旧、摊销的控制。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在资产的确认上,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第四,允许公用电业提取多种准备,但要求非常严格。美国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允许公用电业提取财产保险累计准备、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累计准备、养老金和职工福利累计准备、其他经营性累计准备以及电费退还累计准备。但统一会计制度同时对准备的提取作了严格的规定:各项准备的提取必须经管制当局批准,且可从该公用电业电价中收回。
(2)利润表。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是为管制服务的,而管制的最重要的目的则是要合理确定电价。这就需要公用电业提供其管制业务成本费用的详细信息。在利润表上,划分为“公用电业营业利润”和“其他利润和减项”。其中,公用电业营业利润=公用事业营业收入-公用事业营业费用。公用事业营业费用包括了运行费用、维修费用、折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所得税等在内,但不包括财务费用。
公司的营业费用项目主要包括运行费用、维修费用、折旧费用、电力设备资产摊销、电力设备资产购置调整摊销、资产损失等摊销、管制借项、管制贷项(应减去)、所得税外税金、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准备、投资税收减免调整净额。此外,对于一些利得项目,例如电力设备资产处置利得、配额处置利得,则作为营业费用的减项列示;对于一些损失项目,例如电力设备资产处置损失、配额处置损失等,则作为营业费用项目列示。
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对运营费用和维修费用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将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划分为发电费用、输电费用、配电费用、客户账户费用、客户服务和信息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行政管理费用。其中,发、输、配电费用进一步划分为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
由于电力行业的成本费用比较复杂,既存在发、输、配三个环节的划分,又存在运行费用、维修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折旧费用等的区别,涉及到大量的会计配比和分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公用统一会计制度对公用电业的成本费用项目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员工工资和其他劳务费用的分配,公用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员工工资和其他劳务费用的分配以其从事基建、维修和经营等各项工作的工时比例为基础,如实际做不到,则以在有代表性的期间内从事各种工作的实际工时比例为基础。为使这种分配能够合理、准确地进行,各公用电业单位应保存好相关的基础会计资料。
公用事业营业费用没有包括利息费用,利息费用在利润表上是一个单列项目。由于债务融资是美国公用电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因此,债务利息支出也成为美国能源管制委员会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3)其他。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相关规定,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强调管制资产和特许经营项目独立核算。对各个独立电力资产设备,如发电站或一条(组)输电线路等,要设置独立的会计账户分别核算,包括账面原值、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对特许经营项目,也要设置独立的会计账户分别核算,包括法定原值、项目运行成本、维护成本、折旧或摊销、项目收入、收益与留存收益等。
第二,强调对公用电业的特殊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规范。包括长期负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跨期所得税分配、租赁会计、配额会计等特殊业务或事项涉及到管制电价的,需要按照电价管制的有关要求选择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三,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账户和会计记录,及时、准确地提供反映单位关于全部关联方交易的报表。要求关联交易报表解释关联交易的性质、交易金额以及计入各个规定的关联交易账户的金额。
第四,统一规范对外报表的内容与格式。公用电业单位必须按统一的内容与格式向能源管制委员会提供财务报表。
(二)英国
1 监管体制
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电力行业进行结构改组,并实现了发电、输电、配电的分离。英国的电力监管机构是油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OFGEM)。监管的法律依据是《电力法》。油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负责制定电力批发、输电、配电价格,并负责设计激励机制以引导合理的电力投资,监管零售电力产品的价格,规范电力监管信息中财务信息的披露等。
电价由监管机构根据一定时期的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电网企业成本的变化情况及社会的承受能力而确定。电价定价周期是5年,在电价定价周期内,所有的电网企业都要定期向监管机构报告其运行、维护和改进输、配电系统方面所发生的成本。
英国对电网企业成本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运营成本、固定资产投资和监管资产价值。具体而言:
在对运行成本监管中,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对相应的成本变化给予一定的说明。英国的电网经营企业的运行成本细化为:检查和维护、变电站、故障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内容。电网经营企业可根据各自所处的实际环境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尤其是遇到某些特殊自然状况(例如,自然灾害),电网经营企业的运行成本与正常情况下会有较大的变化。
对固定资产投资细化为:年度所需资金数量、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因素(包括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及设备成本等)、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资产风险管理、供电服务质量投入等内容。
监管资产价值是对每年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加以必要的修订所形成的资产价值。如果说运行成本是电网企业为保证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所必须的开支。固定资产投资是电网企业为保证电网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那么监管资产价值更主要地反映了电网企业投资运作的效果,是对电网企业投资资产保值增值的实际监督。这也正是约束电网企业盲目投资、无效投资的重要条件,是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
2 会计制度
油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通过《监管会计指南》等法规来监督电网企业的会计活动,主要会计监管职能有:制定输电企业、配电企业的监管会计制度;监督监管会计指南的执行情况;规范电力监管信息中财务信息的披露。
英国电力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遵循英国的会计准则(UK GAAP),但是OFGEM会相关的会计指南以满足会计监管的需要。2001年,OFGEM了由德勤提供的咨询报告《监管会计指南》(Regulatory Accounting Guidelines),提出了基于英国会计准则的监管方案,对电力企业的成本费用分摊(Allocation of overheads)、内部转移支付(Internal recharges)和资本化政策(Capitalisation polices)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说明。成本费用分摊强调应合理地估计各项作业
活动,分摊的成本费用要能合理地反映提供的服务所耗费的成本。内部转移支付旨在防止企业通过非公允的交易转移成本和利润,而监管的核心是保证交易的透明性。例如,电网企业与其关联企业发生关联交易的价格应该是市场价格或者低于市场价格。如果没有市场价格可供参考,则应按成本价执行。资本化政策则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型和金额确定资本化的标准,例如,电线和电缆的资本化、小工具和设备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资本的重新估值等,防止企业滥用资本化政策。
在信息披露方面。电网企业除了要披露遵循英国会计准则的会计报表,还要披露反应管制业务的会计报表(Reg-ulatory accounting statements)和附注。以满足监管的需要。经营成本等对于价格控制十分重要的科目是披露的重点。以经营成本为例,企业需要将经营成本划分为折旧、摊销、人工工资、其他经营费用等项目披露。
(三)日本
1监管体制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电力改革。目前,日本电力行业形成了多家电力公司区域垄断的局面。这些电力公司在区域都是实行发、输、配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强化对其输配电网垄断业务的监管来保证电网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日本电力行业监管机构主要是经济产业省(其前身是通商产业省)和2003年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成立的中立输电系统组织(Neutral Transmission Sys-tern Organization)。《电力事业法》是监管部门进行电力监管的法律依据。
电力监管机构主要从电价、电力投资和会计核算三个方面来进行财务监督。监管机构通过控制、审核发电企业收入、支出的合理性来判断上网电价是否公平。对于发、输、配经营一体化的电力企业,严格审查发电、输电和配电不同环节的成本,防止发电和供电之间的交叉补贴。输电网络的费率则由经济产业省批准决定。
2 会计制度
日本的《电力事业法》规定,电力企业需要根据经济产业省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其他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根据《电力事业法》,还出台了《电力行业会计规则》和《电力企业会计规则使用要领》。电力企业需要根据提供服务的类型分别进行会计记录:(1)为满足特殊规模需要(specified-scale demand)提供的电力服务;(2)为满足一般需要(general demand)提供的电力服务;(3)上述两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类型。在资产负债表中,企业需要将固定资产划分为公用事业的固定资产和非公用事业的固定资产。在利润表中,企业需要区分电力行业和非电力行业的收入和费用。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盈利的合理性,监管部门有权力要求电力企业按照指定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或者计提准备。费用项目也是会计准则重点监管的项目。例如,对于工资津贴、社会福利、补助、消耗品经费及各项费用的金额,须按照预先制定的标准,根据职务不同,分别计入电力企业业务经费、相关业务经费、业务外经费及固定资产项下。与美国公用电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类似,利息费用在利润表中单列,不包括在经营费用中。
电力企业需要按照规定向监管部门提交财务会计信息。除了向监管部门提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外,电力企业还必须提交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和折旧费用等明细表。而且,监管机构还会对电力企业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和控制,作为制定电价的基础。
三、研究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各国电力发展阶段、电力市场状况、竞争程度、电力监管体制和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对电网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管,以保证垄断环节的公平和效率。从电力监管体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监管目标主要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第二,都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进行电力监管;第三,都颁布了监管法律,作为监管的依据;第四,监管机构拥有电价的决策权;第五,实行输配分离(日本是发、输、配、售一体化)。
为了有效监管电网企业的输配电成本,美国、英国和日本都从电力监管的需要出发,制定了针对电力监管的会计准则,并且允许电力监管部门以查账、审计等方式对会计核算进行动态监管,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三个国家输配电成本核算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输配电成本核算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美国的《公用电业统一会计制度》;第二,在会计核算中严格区分管制业务和非管制业务;第三,对于资产的管制。例如,资产的购买、处置和计提折旧,都十分严格;第四,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进行会计核算;第五,单列利息费用;第六,对于关联交易进行严格监管,并保持其透明度;第七,会计信息向监管者和社会公众披露,而且内容很详细。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美国电力监管的基本情况及学习考察体会[EBIOL]scrc.省略/jgyj/ztbg/200802/t20080220_5865.htm
[2]雷霞,杨可,刘俊勇,国外输电公司的监管模式浅析及对我国输电网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力,2004(11):27-30
[3]容辉,电力监管机构对输配电企业的会计监管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福利的国家机构分支,而且事业单位不易盈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事业单位不像一般的企业单位,为了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目的,对财务管理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安排,其资金来源于国家政府拨款,又不能随意运用赚取利润,其资金来龙去脉都有严格的限制。作为国家机构的分支与社会服务组织,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财务管理更加要谨慎严格,以便促进各项事业稳定健康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这些不足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急需进行。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事业单位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福利的增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处于改革摸索阶段,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完善,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府机构分支,使得监管机构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不尽职尽责,没有像企业单位一样严格,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松懈。而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有政府拨款,对于社会公用事业的投入也有计划,不必自负盈亏,也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失去应有动力。另外,财政部要求事业单位执行单一的财务管理,这一要求也严重滞后于目前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现成障碍。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
事业单位对其资产管理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财务管理中出现单位总资产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反而增长,而且其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净值也严重背离。这些都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没有合理有效的计提与分摊造成的,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存在明显的问题。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核查盘点制度,固定资产的入账标准不统一,都给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存在不足
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预算编制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二是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并没有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发展规模,也不去考虑其社会效益的大小,只是简单的预算编制;三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往往没有进过深思熟虑,对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思考得不够,盲目的编制;四是预算执行随意性大,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支出时,管理不严格,使得编制的预算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五是预算外收入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
二、改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管理,财政部应该针对实际问题出台一些政策规定,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流程、操作程序以及监管做出相应的要求,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尽可能规范。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让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依,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与纰漏。
(二)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质量,尤其是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最好按照一般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一样,严格要求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与分摊。并且对于固定资产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定期核查制度,有统一的入账标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更加有效,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实际价值。
(三)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
要重视预算管理,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编制单位内部经费执行预算,加强经费执行实时控制,通过对比分析预算与实际支出,及时预警经费超支,加强对单位经费执行情况的考核,将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严格控制限额经费、尽量减少计划外专项经费,从而加强经费管理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增进社会福利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晰地看到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且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以利于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本文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但由于笔者学识经验所限,论文还不尽完善,有待后来研究者改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6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2
高校固定资产是指由高校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形式计量的所有权归国家的有形资产。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和实地考察方法,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深入探讨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的规模必然不断膨胀,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由于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高校固定资产大量的闲置和浪费,管理和使用严重脱节,账务和实物也严重不相符,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财政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文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的出台是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
根据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专门的归口管理部门,如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房产管理处、实验室设备与资产管理处等。同时各高校也加强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公房管理办法、土地管理办法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等,并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便于具体操作。此外,各高校还配备了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对高校固定资产实施有效地监管,大大的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经过文献调查发现,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比较少,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研究更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如何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都需要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2.研究意义
(1)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现高校固定资产合理、有效配置的手段和途径,研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使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最高的效能,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软环境。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制度保障方面
近年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本文对1990年以来有关部门颁布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但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容分散到各个法规之中,缺乏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并且已经出台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低,不能够很好地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表1 1990年以来涉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及规章制度汇总表
2.机构设置方面
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实地考察,本文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其科室职能进行了归纳,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没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关业务由设备管理部门与房产管理部门分担。(2)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与设备管理部门职能有交叉。(3)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般下设综合办公室、资产管理办公室、公房管理办公室、招标管理办公室等。
通过对实地考察工作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部门,并且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明、管理混乱,甚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权力越位、错位的现象。
3.人员配置方面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专门化的人才,并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两类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整个管理流程的监管。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涉及经济、基本建设、财务、计算机技术、统计等专业。
根据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一般管理人员和几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有些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只配置了一般的管理人员,没有配置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配置比例不当。
4.系统建设方面
通过考察得知,很多高校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或者单一的Excel表格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利用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建立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是个别高校还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或者已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总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三、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完善制度
根据表1的统计,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不能满足固定资产管理的要求,并且只具有宏观上的指导意义,没有深入到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方面面,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办法和规章制度,尤其缺少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应制定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时,各高校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规章制度以及实施细则。
2.健全机制
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一个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几个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管控优势,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宏观管理以及对其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其他各资产管理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对职能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进行直接的管理和调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能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的管控优势,其他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防止多部门分散管理、权限不明的情况出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健全责任机制以及制定处罚办法,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管理人员身上并严格执行。责任机制以及处罚办法的制定能很好的约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各相关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纪可依。
3.注重人员培训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资产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专人专管。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人数限制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可能无法实现一般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那么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注重资产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让管理人员尽可能地掌握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关的经济、统计、计算机技术、财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也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使资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不再受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
4.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系统化、规范化原则。系统化是指建立一套基于全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高校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入账以及报废等一系列环节实施动态管理。规范化是指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设计,规范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使管理人员有章可循。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基础数据库建设。基础数据库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只有基础数据库完整、准确、安全,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2)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该能够实现对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的有效管理,能够与相关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数据实现集成与融合,并应具备强大的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功能,能针对上级部门的需要生成符合要求的报表。
(3)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维护与扩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具备可维护性以及可扩展性,以适应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实现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系统维护与管理需求同步。
高校固定资产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指标。做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同时,需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共同努力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动态管理以及保值增值,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进.试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1).
[2]陈诗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州大学学报,2007(1).
[3]陈蜀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4]罗超.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