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第1篇

化工专业设问式教学实践思考多元化化工产业在我国是一个热门的产业,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良好的合作,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搭配。让学生更深刻地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所了解。笔者对化工专业实习中设问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多元化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开展实习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而高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更是迅速,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化工类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0%以上。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课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穿去实习课程,会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保证。传统的理论教学需要进一步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来进行改变。在传统的实习中包含着安全教育、实习的实习前动员工作、生产流程,等等。

2.加强实际操作

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看老师做。随着化工类专业学生的不断扩招,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困难。有统计表明,广泛参与社会实习与实践的毕业生不仅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起薪也高于平均水平。学生自身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这将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必须改变学生的这种动手能力差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自然跟随者不断的思考,在不断地思考中就能不断的自我提高,不断发觉一些无法单从老师口中能体会的细节知识。要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企业的实用人才,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学生顶岗实习则是实现“零距离”上岗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措施。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不断操作与改进,实践操作的目的就达到了。

3.因材施教

根据化工产业所设涉及的方面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从事化学方面的学生,可以对反应原理加重理解与思考。对从事化工专业的,可以对工艺方面加强实践。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可以注重一下仿真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从事环境生物专业的,可以对污水处理等反面进行一下探索与研究。还可以对企业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学习。可以分配成不同的小组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结束的时候写出自己的实习心得,并对当前的国内外企业进行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及书籍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所了解。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刻的熟悉,使学生熟悉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为学生实践做好基础准备。

4.开展座谈会或进行远程会议

可以请化工方面的精英或是先进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讲座专题的,为学生剖析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化工就业方向,以及具体的工作范围是什么。需要怎么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等等。也可以进行远程教学,远程沟通,可以与其他的学校进行沟通互相交流。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专家可以根据最前沿的社会导向来做出前沿的科研课题而引入实践教学当中。例如,对合成氨厂的实习讲座,讲目前世界上合成氨催化剂的发展状况;另外,请本专业的教授,讲授与实践教学有关的科研成果,实时更新新鲜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多元化

1.多媒体教学

在新时期应该利用好现代化的设备来更好地进行教学。可以利用教师中的多媒体设备将国内的实习地点和国内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化工设备的操作流程在同学们的事业中形象动态地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在心中形成了一个雏形,为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实际操作奠定了基础。让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头脑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思考。另外,仿真软件的出现,为当今的教学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化工仿真软件中的常压减压蒸馏系统、催化裂化系统、合成氨转化系统等计算机模拟系统,实现对化学化工设备的安装、工艺流程设计、修改与调节等的动手操作。软件操作与现场操作的实际搭配,对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教学改进。需要在生产实习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学习,对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意向,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找到更多的信息量,不断地自我探讨研究。学生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对所涉及的领域有更深刻更扎实的理解。

另外,可以进行同学自我设问,自我解答。利用这个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探讨。还可以教师跟着当前情况进行课题的开发,引领学生进行课题的研究,研究实际中的问题。另外,在考核方面对学生也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笔试部分,而是要对实习报告,纪律方面以及实际操作方面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笔试为基础。

三、结语

就时展前景来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对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构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按工学结合的思路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高校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吴英绵,陈玉峰.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6):16-18.

第2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研究、实践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校本教研,对克服教师教育研究脱离实际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选择教师专业发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是抓住了校本教研的重要问题,能够使研究更加深入有意义。笔者通过细致搜寻,在各类网站上搜寻到多篇与两个关键词相关的文章。各学者从宏观微观上多层次、多分角度论述相关内容,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深层次的诠释,对本研究剖有启示意义。下面笔者将就部分研究分类别作以文献论述。

白昊(2005)在《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一文中,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深刻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校本教研的理论认识基础上,对校本教研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问题上作一番阐述。该文章以“反思性实践”研究成果做为理论基点,从这一新维度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理论发展,并对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文章偏于理论研究,因此对时间的指导比较宏观,无法具体实施。并在创新上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并由于文章研究内容所限,其他如保障机制、阻力因素等许多相关内容未涉及,不够全面。[1]

乔军(2007)在《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文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相关问题。文章以校本教研建设为切入点,来探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围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核心要素,来开展校本教研的研究,并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目标,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2]

雷自自(2010)在《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一文以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取向为着眼点,用以追寻作为校本基础的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实施校本教研的9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中小学校本教研情况调查问卷,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但本研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研究的深度不够,对于如何使校本教研更加有力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不能够形成系统有效的策略。[3]

张庆玲(2007)对高中二、三年级的物理课堂教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对校本教研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创新点,以学生反馈机制来保障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师在活动中的专业成长具有持续性。但文章研究只是初步引入此机制,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反馈机制运行过程中的途径与方式的探索、学生反馈机制的监控和评估功能如何实现等等。[4]

龚跃华(2006)在《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对此有另一种解读:该文章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理论视角入手,试图在深化基本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校本教研是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作一番阐述。作者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入分析了校本教研事如何让对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的,最后就如何让建立良好的校本教研支持系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但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究,还缺乏明晰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又限于篇幅与研究条件,有些地方的论证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撑全文。[5]

马忠丽(2008)《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一文中以兰州市某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并以 llyx 作为案例,在 llyx 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了解的基础上,对如何才能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通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校本教研的质量以提升以及二者实现互动的基点和路径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访谈了解到llyx在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取得成就与存在问题,并对此进行分析,找出借鉴价值并探索一条在校本教研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路径,为我国当前新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的参考依据。但是限于单个学校的研究,其影响意义有待考究。[6]

由此可见,校本教

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凭籍高速发展的教育时机以及校本理论的滋养,其强盛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展现出来。但通过文献梳理我们也可以看出诸多文章中多偏于理论探究,而实践的操作性构想及建议不多,且可操作性实施困难重重;大部分研究中创新力不足,诸多方面论证深度不够,有牵强之嫌;大部分实证研究由于调查时间及地域有限而无法进行深入调查,不够完备系统。

参考文献:

[1]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乔军.推进校本教研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雷自自.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张庆玲.完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龚跃华.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马忠丽.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简介:

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十分重视各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学校的兴建。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国家中央资金投入了530万,基础设施能较好地满足当前的办学条件。然而,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是我们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

 

一、新建的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普遍情况

 

1. 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一方面招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特殊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教教师不是任何具备了某学历的人就可从事的,它有其特殊的专业能力要求。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也相对滞后,相比于普通院校,特教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强。另一方面,普教教师胜任特教工作。因招不到专业教师,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人员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由此可见,特教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 特教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

 

在残疾学生的家长心目中,把孩子送过来,就是想让他们学点文化知识,将来能自食其力,不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而言,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无升学考试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教教师不仅没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连“桃李满天下”的精神享受都无法实现。没有职业成就感就导致了有些特教教师觉得特殊教育生活没有生趣,教学没有激情,他们只求完成教学内容,不管教学效果。对特殊教育没有高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发展没有动力。特教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就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3. 县级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培训较少

 

县级管理阶层对特殊教育有“陌生感”,更谈不上县级培训。而且每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的交流圈子小,还被看成另类。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极少。特教教师培训的机会少,导致有些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二、对新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发展,特教教师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特教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特教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特教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所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作了以下一些实践探索。

 

(一)积极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教师综合素质的形成和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教师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特别是我们特教教师更需要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社会更多理解、接受、关心特教教师职业。这需要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形成崇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甚至敬畏特殊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提高特教教师的待遇,保障其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最后,我校提出了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为追求目标,构建好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特教精神、校训校规上墙宣传,深入人心。教师素养、专业精神要在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显眼处彰显。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教师对自我职业发展的认识、对专业工作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的期待与渴望。在“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的环境里,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具有主动性,更有利于教师实现自身的内在超越,形成特教精神,促进专业发展。

 

(二)营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校内氛围

 

1. 重建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航标,在制度建设上要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学会科学地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所以提高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与提高是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一步一步地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的建设。如把教师行为规范细化,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工作手册》《教学工作制度》《教育工作制度》等。其次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这些制度要求立足于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如建立《教学设计的要求》《校本教研的要求》《常规课堂教学的规定》等。最后是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升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的建立来达到目的,如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一年整理、集结出版学校教师的专业论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好的学校需要好的团队。特教教师首先要求有热爱特教事业的理念。只有“爱”你的事业、你的学生,做到敬业奉献,才能坚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除本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且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纵横展开,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满活力。特教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敬业,敬业就意味着必须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情感,甚至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有奉献精神。我校为此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制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四特精神”。

 

3. 狠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

 

俗话说得好,有压力就有动力。新建特教学校每位教师都是学校建设的主人,工作中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如:①开展好“三课”(备好课、常听课、上示范课)常规活动。②多媒体教学技术设计基本功。③教育理论学习笔记。④抓好手工制作等竞赛活动。⑤每堂课写好教学反思,每期写好教学论文。抓实教师的基本功,可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教研管理,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自觉性

 

我校给教师一个教研大平台,学校目前是大班额(18名智障生)教学,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研课,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每周五下午定时定人定内容进行研讨。采用集体备课,主题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研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等有效途径中,务实求发展。加强教研管理,树立“教研为先导”的意识,创造浓郁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以研究出效益。激励教师探索教改途径,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教师们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四)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机会,加强教师专业化培养

 

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立足和发展。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到外面进行学习和培训。现在学校已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一项给老师们的福利,大力鼓励老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学校全给予报销费用。此外,加强同行特教学校校际交流,每期组织教师到省市县各级外校参观学习,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期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的团队。当然,实现特教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学校管理体系的支持与明确要求,更需要特校教师自身不懈地努力!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就是幼儿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教专业规范、形成幼教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化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庞丽娟教授根据国内外关于现代社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她指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括:(1)对儿童发展的承诺;(2)全而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3)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4)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5)领导和组织能力;(6)不断的专业化学习。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一)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性

首先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人选体系还不够完善,大量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充斥其间。例如,许多农村幼儿园教师就是从本村村民中选用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或培切!的村民来担任。其次是农村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的相对弱势,导致这一职位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人幼儿教师的行列。虽然教师的工资较以前有很大增长,但是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含金量的相对不足,加之区域发展差异,更加剧了教师实际收人远低于城镇公务员等其他行业的收人,若再遭遇政府工资拖欠,农村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就更加没有保障。

(二)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首先,他们职前教育的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专业等结构不太合理。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的第一学历以高中和中专为主,这就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幼教知识和技能。更缺乏专职的幼儿教师,如专职音体美教师和英语教师。其次,农村幼儿教师职后专业教育更存在机会少、层次低、培训时间短、经费自筹比例重等一系列不足。

三、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属性和素质认识肤浅。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教师工作更没有被看作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认为幼儿教师也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教师职后培训的效果不好,现在的幼儿教育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课程评价不高,师范院校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只是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的课程,实习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

2.教师自身的原因

农村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主体性不强。幼儿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但整体上看,农村幼儿教师由于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不能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他们往往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导致幼儿教师的视野、活动领域被窄化,因而教师对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考虑不足,活动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足,教学中对幼儿个体差异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发展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不足。另外,农村优秀幼儿教师要么被城镇学校挖走、要么自己主动到发达地区应聘、要么着力改行、要么发奋考研跳出农村等,已是目前农村学校公认的事实。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使得本来就力量不足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越发贫弱。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农村乡镇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人的研究,未能更好地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幼儿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科研项目与经费的缺欠,直接导致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对幼儿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四、提高农村幼儿魂交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引领

目前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即易导致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因此,应从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建设人手,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结构的研究。比如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基本教师专业结构的科学建构。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大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体系的建设,以有力地实施教师专业化教育。比如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和教师培养的经费、法律、政策,从法规层面继续强化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作用。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不公平的城乡教育是导致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整体学历低.代课教师比重大等一系列教师职前专业化条件差的重要根源,而比较差的学校条件也与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有关,也不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成长起点。因此,随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为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提供公平的国民教育,这对农村幼少L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的局面将会有所改观。城乡二元身份的协调,必将使得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将得到提高。城乡二元教育经费投人的统筹,必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人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也将有’可能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更好的学校条件等,而这些必将给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更高的成长起点。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出现的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形成的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上的分工的变化不断发展的。

专业是:“指某种人从事的需要特定机能的职业,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化的培训才能掌握,而且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修,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专业化是:“指某种职业不断发展到专业的过程,也指某种职业发展到每场主页的状态”。本论文所指的专业化,主要指职业不断发展到专业的过程。

体育教师专业化:“指体育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等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体育教师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过程,是体育教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2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的质量,是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3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多种多样,本论文更倾向于首都体育学院的研究生沈秀琼在其毕业论文 里对体育教师专业化标准的阐述,其内容如下:

3.1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体育教师应具有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法律意识;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的职业作风;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职业人格;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职业情感。

3.2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体育学科的知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体育教学经验性知识;人文科技知识。

3.3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应具备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认知能力;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体育教学操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的能力。

3.4体育教师的专业训练,小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二至三年的专门训练,获小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中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四年体育教师专业的专门训练,取得学士学位,获中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大学体育教师至少应有六至七年的专门训练,取得硕士学位,获大学体育教师资格证书。

3.5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体育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经常对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在理论与经验的互动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发展形式可采取如下形式:不离开教学岗位的在职自学提高;参加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定期到当地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到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进行专业拓展。

3.6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决策权。实际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设计、组织实施体育教学方案、选择体育教学材料、呈现体育教学材料、安排体育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行为、激发与鼓励学生、布置与设计体育教学环境、评价学生成绩、评估体育教学策略等都是体育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都应享有高度的自威。

3.7体育教师的专业组织,每一名体育教师都应参加进行专业活动的专业组织,如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这种组织是保护和造就体育教师专业、推选行政命令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增进体育教师的福利和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团体。

4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4.1树立体育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信念与精神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对社会发国力增强,人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体育师专业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体育教师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形成任感,职业道德感,具有为体育教师工作奋斗终身的专业理想与精神。

4.2体育专业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体育教师具备和掌握体育学科的坚实理论知识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但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也日新月异,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质上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而现实中,“一次受教育,就终身受益”的思想依然存在。建议学校采取在岗培训,脱产进修、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保证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

4.3体育科研能力的提高与培养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自己成为教育研究者,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越来越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体育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就不可能完成教育的功能,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了。根据《纲要》的要求,鼓励体育教师在科研上下功夫,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并发展的局面,克服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促进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4.4加强合作意识,建立良好专业发展氛围的组织

为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因此建立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发展性团队,营造出团结进取的氛围意义深刻。利用每一位教师的特长,相互影响与帮助,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与专业竞争能力,建立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为部门发展做出献。同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能力,培养体育教师成为有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合格教师。也可以聘用兼职教授充实专业团队的研究力量,不断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提倡体育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群策群力共同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沈秀琼.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2] 陈梅.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胡乔木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马焕卿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78

第8篇

一、国内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并逐渐被认识和受到重视。在我国,心理辅导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在大陆,心理辅导事业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而首先开展的台湾地区,也仅45年左右。各地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专业化程度亦有深浅之分。虽然国内心理辅导方面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研究很少,经过搜索文献笔者将以往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分几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并不是将一个、两个教师培养成才就终止了,而是要凸显出整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里的素质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说是技能,也可以说是职业理念,更可以说是有关心理教师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为其更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高亚兵提到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调查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情况,结果表明: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短缺;二是少数从业人员未进行职前培训,大部分进行过短期培训;三是仅有6.8%的学校领导重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张颉就心理教师的职业怠倦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在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心理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有部分心理教师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倦怠感;彭铧采用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策略。得出结论: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为教师职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四种问题。由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调适对策的提出。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推敲与揣摩,虽说有所提高,但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不够专业;二是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三是心理辅导教师不同程度下出现职业怠倦问题;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走好心理辅导道路,我们必须解决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问题以及做好心理辅导教师的分配,努力做到师生比例平衡的状态。

2.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建设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握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开展有价值的辅导工作。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是建设其的有效方法。

李士江指出:“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从相关人员的培养上促进中小学心理辅导专业化发展。”吴玮提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即首先要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其次是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例如资格认证制度、教研制度、督导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评价制度 。胡艳一文就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困境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专业存在的问题,更新自己辅导理念;其次从专业扶持的角度,互相交流、观摩、教研的过程都是提升自我的好办法;最后是从体制管理层面,应该设立监督体制、建立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定标准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借鉴了外国经验,已从最初的迷茫阶段逐步走上正轨。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水平虽不及国外心理辅导教师水平高,但提升的幅度较大。当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呈现先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开始注重心理辅导教师R祷的培养,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理念的提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资格认证;三是通过心理辅导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四是实施督导制度;五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计划更加系统性。虽然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提升了许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理念不够坚固,培训少,心理辅导技能也不够完善,督导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等等。俗话说“好的将帅才能带领出好的士兵”,专业性的辅导教师才能发挥出最有效的技能来辅导学生。

3.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探究是必然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辅导教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职业行为素质不高现象并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王文增在其论文中调查了81名小学教师,使用实验的方法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怠倦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压力干预训练对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三者的关系。

在上海、天津等地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使用量表的方法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有的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如贾林祥、宋广文的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

综上所述,尽管在教师心理研究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不等,但从当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问题障碍高发的人群。我国应该呼吁更多的相关人员以及教师本人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工作性质的人员,应时刻调节好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4.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

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教师普遍存在着角色模糊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辅导教师对于角色定位的准确性是其进行有效辅导的前提。

王宏方通过自己的方法即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行了区分,主要针对对象是普通教师、德育教师和心理学者与心理教师。洪永胜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教师角色意识和职责定位的影响。他认为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服务者。黄玲在其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作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徐琳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两种偏失现象的现状分析入手,表达了他对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无法定位的问题。前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弊端,主要呈现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偏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意识轻化;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四是心理辅导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困惑。虽然我国关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有限,但很多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本文的有效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依据与事实依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如下的经验和借鉴价值:国内学者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些研究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价值。

国内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停留在心理学视角,很少与教育学视角、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穿插,研究视角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不能很好地去论证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

2.在研究材料上,已有研究多局限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的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不蛳富,只是笼统地提出解决对策,应该提出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中最实际、最贴近现实的对策来解决现有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可以采用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相结合的形式,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全面。

4.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宏观上的影响因素,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现状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结语

第9篇

摘要:新时期社区教育的发展,引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无锡市成人教育协会立项重点课题“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CJKZD03)

作者简介:宗丽花,女,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化技术学校(宜兴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8-0061-02

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引发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的诉求。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功能。[1]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

一、社区教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教师成长的需要

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急切需要一支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关系着教育发展的走向,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宜兴市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强化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需要,认识到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相关文件中一再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新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教师的教学研究能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直面具体的教学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重建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使其在较短时间内成熟起来,让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成长。而教师的自主决策、反思和研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伴随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研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2]由此可见,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载体。

(二)教师职评的需要

社区教师的职评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要参与省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和独立撰写教育论文,独立撰写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必须在正式刊期上发表或在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奖。

(三)校本教研的需要

校本教研本质上是一种教科研活动,具有探究性质,要求教师以科研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教学研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教师具有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掌握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使教研从以往零散、经验、无序的状态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3]

(四)学校发展的需要

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属性也决定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需要。社区教师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社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来彰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二、促进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有关做法

据上所述,课题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根据上级部门提出“问题课题化,工作科研化,结果成果化”的工作思路。我们围绕在社区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

经济开发区社区教育中心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面临发展与突破的瓶颈,社区教育的瓶颈是教师,而教师发展的瓶颈是教师的专业自觉性。所谓专业自觉性是指教师能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觉识到存在的问题,觉识到问题背后的契机和资源,觉识到自己的责任,能提出问题,主动改善实践的专业能力。[5]

1.树立教育新理念。从观念上突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服务意识。社区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当深入基层走进社区时,是一个沟通协调者;当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学时,是一个后勤保障服务者;当在学校内部分工时,既是一个管理者,也是一个实践者;社区教师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专业成长”的特殊性和复合性。要求教师主动服务,不断改善、提高服务质量。

2.梳理问题转化成课题。紧密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我们采用集体、个别反思等方法,从问题入手让每一个教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引导教师选择“问题”,通过讨论、分析,从中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成“课题”,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自身的内部需求。

(二)引领教师在实践中研究

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发展。面向实践本身是我们重新理解社区教育的基本态度和方式。社区教师专业发展是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社区教育中心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社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社区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社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本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紧密联系。[6]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正是在这种吸引、鼓舞下形成的内在于教育实践本身的研究指向。在我们的省级课题“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过程中,为了有效把握本社区的概况以及社区内居民(职工)对社区教育现状的了解以及与社区教育的需求,我们教师经历了为期半年的时间对开发区所辖社区和大部分规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调研。在研究和调研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调整,逐步修正和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探索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区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三)构建研究合作共同体

社区教育不是社区与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是社区内各类要素的有机组合、协调、互动。我们把平时的培训与活动都变为研究的过程,构建多纬度的“研究合作共同体”,在行动中研究。

1.学校和社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以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市民学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主平台,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注重实用性、多样性、生动性,开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科学普及、休闲娱乐等项目,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社区内更多的资源向社区群众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率,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社区文化共享、共建局面。所以,学校的着眼点放在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拓展社区各类资源的教育功能,构建终身学习平台。

2.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科研小组的合作与整合。例如,在省级课题“社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研究一年多之后,随着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研究组成员逐渐认识到,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原先相对独立的研究必须相互结合才能相互借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也即进入到化零为整的阶段。把原先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讨论分析会、汇报研究心得、提出研究问题困惑等,进行整合集中一起研究,共同商讨解决方法。由独立研究进入到集体研究阶段,由阶段性研究进入到常态研究阶段。由于前期分类研究的经验积累,使集体综合性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向前发展。

3.教师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义务教育学校的老师调动过来的,对于开展社区教育来说最需要帮助拓展思路,确立价值趋向和观念的转变,因此学校管理层把握时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及时介入,与其共同探讨,使教师和科研骨干之间形成一种默契,有利于实践的改善和课题的深入。因此,我们除了注意发挥学校与社区、企业、子课题研究组等正式群体的合作研究之外,还注重校内外师徒之间及非正式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共同经历研究活动,及时反馈、互相启发。这样非正式的研究活动随时都会展开,这种研讨经常会延伸到电话、网络空间(包括个人博客、微信、邮箱、聊天平台等)的交流、学习与探讨。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师渴望专业化成长的显性表达。意味着课题研究所带来的教师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这些转变将成为我们的学员、教师和学校成长的助推器,有效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三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关注每个教师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长期发展四个方面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瑜,罗文伟.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专业背景及改造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1):5-6.

[2]周本东.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阻碍性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2001(11):45-48.

[4]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5]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第10篇

1.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2.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

3.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

4.促进我国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5.聚焦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

6.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

7.学前教育的质量与表现性评价——以幼儿园过程性质量评价为例

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专业化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依据

9.规模与质量:集团化幼儿园发展的现实诉求

10.幼儿教师教学责任的内涵、冲突及其实现——兼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规避

11.普惠性幼儿园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其政策建议

12.《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功能定位——兼谈幼儿园教师专业觉醒

13.不同类型幼儿园办学经费中地方政府分担比例及投入差异——基于3省25县的微观数据

14.幼儿园户外活动质量与儿童动作发展的关系

15.《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

16.我国幼儿园教师资格制度:问题与对策

17.《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

18.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

19.开封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积累及健康风险 

20.某城市幼儿园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

21.新形势下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22.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与基本内容

23.《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

24.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5.幼儿园教师失衡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26.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27.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8.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比较 

29.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视角

30.幼儿园课程方案内容现状及分析

31.幼儿园等级评估制度现状考察与批判——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

32.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

33.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

34.“人事”:一种非在编幼儿园教师人事管理的新模式

35.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问卷编制与现状分析

36.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教师工作价值观的比较

37.幼儿园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与对策

38.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基于SCL-90量表研究的元分析

39.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园长培训课程构建

40.农村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其干预策略

41.完善我国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政策的思考 

42.幼儿园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3.西部农村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变革

44.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

45.开封市幼儿园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46.幼儿园教育质量内部监控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 

47.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8.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

49.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50.不同办园体制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质量比较  

51.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

52.河南省不同地区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其改进建议

53.长株潭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54.参与式幼儿园空间营造设计框架与实践——基于儿童权利、能力和发展的视角

55.当前农村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善策略

56.初任幼儿园教师入职适应状况及其对职业承诺的影响

57.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重建

58.幼儿园结构变量与教育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以山西省幼儿园为例

59.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60.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信息化评价——教育视野与需求导向

61.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的原因、问题与对策

62.国外幼儿园装备规范的比较研究

63.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及其启示

64.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 

65.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

66.制定幼儿园评估标准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67.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68.我国幼儿园教师地位政策的可行性、执行情况及效用度分析

69.山东省幼儿园体育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

70.工作投入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71.中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

72.幼儿园教师的主观社会地位及其改善

73.不同主体视野中“好幼儿园”标准的比较

74.课程改革: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 

75.《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价量表》的特点、结构和信效度检验

76.生态学视域下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践的解读

77.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8.微信公众平台在幼儿园管理中的运用与开发

79.困境与出路: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探究

80.幼儿园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生均成本的关系研究

81.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幼儿教育环境研究——基于武汉市某幼儿园的调查与实验

82.幼儿园教师专业认同的基本结构与理论模型

83.1996-2013年我国幼儿园学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84.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问题探析

86.普通幼儿园殊教育服务现状调查与思考

87.扬州市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探讨

88.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比较研究 

89.幼儿园收取“赞助费”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90.对把家长满意度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最主要依据的质疑

91.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综述 

92.幼儿园生活事件的教育意义

93.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新方式:母亲会所 

94.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社区资源的整合 

95.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的建设与探索

96.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97.武汉市幼儿园降尘Pb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98.从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状况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女教师 专业发展 策略 措施

[作者简介]苏宝莉(1963- ),女,河南荥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软件工程。(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2SJB880009,项目主持人:苏宝莉)和2012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高职与本科‘3+2’分段式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K2012212,项目主持人:苏宝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77-02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立交桥,加快建设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半壁江山,她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素质及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和研究,能够凸显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素质构成和特点以及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帮助高职女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实现专业发展,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专业素质构成

1.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王鉴、徐立波等人把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归纳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及“两者兼而有之”三类;把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归纳为“教师职业作为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教师由非专业向专业的发展过程”。梁钦水认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注意角度选择、层面选择及衡量标准。立足于社会需求,以获得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效果为目标,规划教师专业化发展。

笔者赞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指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运用专业知识,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也是从专业新手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及高职女教师素质构成特点。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构成及高职女教师素质构成特点如表所示。

二、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女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几乎占到半壁江山。她们以自己细腻的情感、出色的感觉语言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得风生水起,在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成果等质量工程建设中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而相对于教学工作,目前女教师的科研工作则逊色很多。以作者所在学校2011年的论文、专利及课题数据为例。全院306篇,女教师为第一作者的只有47篇,占到总数的15%;全院获得专利29项,女教师4项,占到总数的13%;院级科技类课题15项,女教师主持2项,占总数的13%;院级社科类课题36项,女教师主持10项,占总数的27%;全院获得省市区社科类立项课题37项,女教师主持7项,占总数的18%;横向课题43项,女教师主持8项,占总数的18%。所占比例之低与女教师数量占全院教职工总数的半壁江山的现状有十分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女教师科研能力的差距并不是个别院校独有,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男女教师之间在科研成就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高职女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中的不足,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分专业新手与研究型教师的标志。

高职女教师要不断强化自我反思、不断更新观念,突破自己原有自我认知中的一些偏差,坚定信念,树立自己对教学与科研的兴趣与信心,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是生产、传授知识的源,而教学则是流;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则是教学的深入和提高。通过专业建设、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等途径,提高高职女教师的学术水平、双师素质、提升教学开发能力、教科研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

2.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教学能力测试等都是开展同伴互助的很好形式。教师与同事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事实表明,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的教学行为。

3.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专家引领。教师获得专家的专业引领,可以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目前各个学校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会邀请许多专家来校进行工作指导和经验交流,高职女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些开阔视野的机会,多学习,多与专家探讨;同时,在推进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有众多的师资外出培训项目,高职女教师也应该排除家务的干扰,争取机会,参加培训,接受专家的指导。

4.高职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环境支持。第一,社会支持。首先,消除男女教师在退休年龄上的政策歧视,平等对待女教师的发展要求,在包括项目评审、科技资源与岗位等方面的科技政策与制度设计上给予女教师充分的重视与平等的机会。其次,设立女教师培训基金和科学研究基金,建立女教师协会,鼓励和支持女教师成长成才。再次,呼吁社会公众对女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使女教师更加自信、自强和自立。最后,构建和完善女教师的社会支持体系,使女教师有充分的闲暇学习进修,潜心研究。第二,学校支持。建立女教师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国内外培训、下企业锻炼、社会服务等措施,培养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建立女教师专项科研基金,加强对女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科研兴趣,增强科研意识。第三,家庭支持。家庭应该为女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她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家庭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家庭成员有力的支持对女性的教学与科研将产生重要而又特殊的影响。另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家人的帮助,家庭重任对于所有的女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家庭成员应该分担家庭责任,为高职女教师提供精神支持和帮助。

四、提升高职女教师专业能力的措施

1.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选准问题是研究质量的前提。可以围绕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招生体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入手,立足实际,提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为真正解决问题建言献策,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2.培养方法意识。方法创新是学术创新的先导,是研究质量的保障。研究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注重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经验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教育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广泛运用网络、数据库、模型、实验等新研究技术。可以采用大题小做、小题大做、老题新做、正题反做、多题联做和新题“炒”做等方法。

3.培养质量意识。论文、研究报告要做到论点新颖,概念准确;论证严密,思想深刻;论据全面,结论可靠;方法科学,行文流畅。

4.培养能力意识。女教师要勇于实践,提升能力。以教学改革为平台,以课题研究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技术上的难题,进而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丙.高职院校中年女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2]梁捷,李海秀.女高科技人才为何凤毛麟角[N].光明日报,2010-05-14.

[3]梁钦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8).

[4]孟庆玲,付丽丽.性别视角下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强晓华.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8).

[6]宋媛.提升高校女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7]王珏.高职院校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8]王鉴,徐立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第12篇

论文摘要:论述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对如何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同时,随着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也呈下降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多年的教育实践印证了一个结论,即: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则是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影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课题。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探讨如何加快高职教师专业化进程,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

根据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要求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这就是说,教师职业不单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一种专业岗位,教师职业的性质就像律师、医生、工程师职业一样,不是一个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目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并普遍把教育专业技能的完善、特殊的知识技能体系、专门的职业训练等作为教师专业化的努力方向。

我国l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l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了保障。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教师的待遇得到了提高、学历层次得到了提升等,但是就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状仍然难以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推进

高职院校近年来虽然有许多致力于教师队伍改善的举措,包括对教师提出的在学历、学位、职称、课堂教学、学生学业评定、学术研究、专业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但这只是一种经验指导下的管理改革,还没有能从“专业化”的高度来认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因为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的专业发展方面并没有多少自主权利,或者说,高职院校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很多帮助。

2.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整体不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不可。

(1)专业知识,主要指学术性知识、师范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我国由于实行对社会开放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再加上高职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导致许多非师范的毕业生或企业的工程师进入高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均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但是他们缺乏能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性知识。

(2)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学术.1生探究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我国高职教师受师范性知识匮乏的影响,其专业能力还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不足。(3)专业精神,主要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我国高职教师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在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不负责任、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言行举止与教师形象不符等。

3.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和学位结构不合理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中专、成人高校升格而来,而教师的学历并不因学校的升格而自动升格,因此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的局面。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但是,目前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平均不足15%。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高学历、高学位教师的比例与国家规定有较大差距,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此外,不具备高教教师资格的人数还有相当比例,直接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据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不到2O%,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现场指导教学都处于弱势,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明显,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现有的教师“入口”制度和条件无法保证聘任到符合“双师型”标准的师资;第二,高职院校教师接触实践的机会较少,除个别由企事业单位调入的教师外,其他人很难达到“两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经验”这一条件;第三,高职院校生师比普遍较大,与传统学术型高校相比,教师忙于应付日常教学,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实践锻炼;第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制度没有国外那种继续实践训练的规定和政策;第五,各学校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培养措施,使用、选拔的规定多,培训提高的措施。

5.专业自主受到限制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就是说教师要像医生、律师、建筑师等一样,在教学工作中有作出重要决策的权利。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中规定教师现阶段的权利主要有以下几项: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但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事实上成为游离于研究过程之外的被动的旁观者,成了学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各项要求的机械执行者。教师自主权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6.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不甚明确

近年来,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化,特别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其实在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中,除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环境等外,最为重要的还是教师所感受到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压力和越来越渺小的社会成就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任职学校的条件、教育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给教师造成了更大的社会压力,部分教师把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缺乏对所从事工作的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少有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谈不上社会成就感。 三、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树立高职教育新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包括学校、社会等在内的外力支持,更需要教师的内在改变。从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着手,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方面,广大高职教师自身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社会职业,应该成为不可随意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化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潮流和趋势,也代表着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

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从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高职教育质量提高的战略高度看待教师专业化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教师专业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改变那些认为教师职业具有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学校应当引导并帮助教师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对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出具体的目标,以加速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进程,并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程度。

2.积极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任何社会成员的专业化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培养和培训,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不仅必须依靠教师的不懈努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且有赖于有效的专业化训练与培训。伴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高职教育逐步由终结性教育发展为开放性的终身教育,这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成为其专业化发展的瓶颈,为改善此种状况,既要努力建设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扩大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规模,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及体系,也要努力创新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对高职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渠道作用;同时要增进与企业界的联系,加强高职教师在企业的实践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生产实践体验和实际职业能力;还要加强高职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积极推进职前、职后高职教师的一体化培养,以此确保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水平的提高和整合发展。

3.以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应是“双师型”的,这个特色也体现了高职教师专业化核心问题的要求,有助于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整合发展。为了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高职教育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建立教师在学校、企业合理流动的程序和机制,鼓励在职教师轮流到企业和研究所进行实践体验。只有切实做到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努力优化高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才能促进高职教师学术性、专业实践性和师范性的积极整合,并以此推动高职教师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

4.以学习和反思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生长和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高职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过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目的。

当前,自我反思已成为新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的明显特色,它被看做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要素。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使自我发展和完善变成自觉的行动,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可以说,反思是教师教学经验由积累期向升华期迈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专业教师的核心所在。

5.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树立终生学习和反思的观念研究表明,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存在“高原现象”。一般来说,教师在工作几年后就基本上熟悉了教材内容,把握了教学程序,在以后若干年的教学中,教学能力往往徘徊不前,出现所谓的“教学高原期现象”。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继续教育,使其教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全方位更新,其教学水平将长期走不出“教学高原期”。

因此,落实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必不可少。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鼓励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学科带头人,搞好教师学科梯队建设,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同时建立健全与聘任、晋级、加薪相关的激励机制,并将其纳入制度化轨道。

另一方面,高职教师也要形成对继续教育的深刻认识,要树立继续教育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的观念,转变继续教育是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传统观念;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转变继续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在职培训观念;要树立继续教育重在个人自觉学习的观念,转变继续教育重在接受培训的观念。

第13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成长档案袋;专业发展;职业幸福感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是一个教师代表性工作的集合,是教师提供的对自己工作进程的记载,是教师对自己的成就、风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个人化的描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职业有自身的发展理论,有自己的追求理想,有自觉的职业规范,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的自身素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迫切要求,人们期待教师成长档案袋的研究与利用能够在实践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成长档案袋的解读

“档案袋(portfolio)”是一个舶来品。从构词法来看是port(携带)+folio(页码),意思是“带着走的作品集”。原意主要指画家、摄影师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收集起来,带给自己的委托人看,并争取出版或展览。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这种意识保存个人的作品,表现个人的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和艺术探索历程等。人们可以据此了解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发展作出质性的分析与评价。档案袋的这种汇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的功能后来引起了社会其它许多领域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的J.巴顿(JamesBarton)和A.柯林斯(AngeloCollins)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师教育中使用档案袋进行评价的可能性。当时的档案袋既包括教师的成长记录,也涵盖学生的成长历程,后来在实践中逐步细分为学生成长档案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袋开始作为一种评价的工具在大中小学广泛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档案袋的真正产生源于行动研究的传统。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出者勒温(Lewin)1946年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只凭个人兴趣,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实际工作者如不去研究自身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他进而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了行动与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勒温(Lewin)的研究发现:通过辩论等公开交流的方式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可以将多种智慧和能力凝聚一体,解决实际问题,也更容易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理解或认可,为行为的改变奠定基础,实际上在群体中的个体更容易改变个人的行为。因此,行动研究不是某个人的专利,人人都能做相应的研究,都是研究的主体。

自行动研究的概念及其理念提出并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以来,我们在教育行动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教师而言,它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回应方式及过程以档案的形式予以保留,以便于作为对教师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诊断和指导的依据,有目的地解决学生教育、课程教学等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而,教师档案袋成了描述教师生涯中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教师成长档案袋呈现方式有:纸质档案盒、电子文件夹、网络化平台、实际意义的袋子等。

二、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内容

1.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

教师个人的基本信息与其专业成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不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也可以预测其将来专业成长的发展态势。它包括教师的个人简历,如:姓名、年龄、所学专业、获得学位、最高学历、教师资格类型、专业技术资格级别、聘用岗位、教学年限、教学特色、工作简历、个人爱好等等,也有教师对工作和学习背景的清晰描述,如:出生地区、任教社区、所在学校、班级人数、开设课程、教学理念等等。以个人成长三年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为例,教师档案袋内应该存有:发表的教科研文章;与专业发展有关的奖励证书;参与的课题研究,开设的研究课,讲座等活动的记录、报告、证明、评价表等;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反映个人教学水平(专业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专业成长要事活动和典型事件记录;教师专业学习、培训作业及考试考核记录、继续教育证书等;教育教学案例及个人反思的相关材料;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教师个性化发展记录。通过自我分析与比较,尽量能够做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科专业教学标准等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融合。

2.教师工作的范例寻找

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自我推荐的教案、课件,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发现和研究的教学问题及过程,参与或申请的课题及成果,发表的论文或著作及摘要,课堂观察的记录,个人的教育教学哲学等。教师作为反思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教学反思笔记,自我的成长史分析,名师传记分析等。教师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其资料可以包括:阶段工作的自我评价,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对教研组同行的评价等。

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五个要素:背景、目的、读者、证据和反思。背景:档案袋是一个连贯的故事,包含教师作为反思性的学习者是故得有意义的过程。教师可以希望通过建立教师档案袋,表明其教师生涯的进步过程。目的:当读者评论档案袋时,读者会逐渐了解到描述的教师的工作和成就,并且对他的学习情况也有清晰的感知。读者、证据和反思:由前述可知,档案袋提供了反思的实质性证据,反思除了对教师的“学习过程进行描述外,还包括对其优势和值得改进领域所作的评价”。教师明确地“评估了其满足评价目标的程度,并为扩展其学习而制定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目标,同时还确定了需要作出反应的具体领域”。

以教师作为教学者的角色为例,档案袋包括教学哲学:课堂教学不是塞给学生静态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得体验的知识,从中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人相处。责任履行:任教科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对个别学生的课业辅导、职业建议,在教学策略方面的新尝试。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及学校管理者的评价。教学成果:学生的进步和成功,教师的精彩教案或课件。附件或展示:荣誉证书、表扬信、表现性作品。

3.教师成长的反思记录

档案袋不仅记录和反映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而且包括教师对学科专业发展、对制作档案历程进行反思的证据。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对话,是教师以个人的教书育人活动为思考对象,研究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行为以及教育教学效果,对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及相应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现象、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的主人。自我反思可以通过写个案研究、教育教学笔记、阶段总结、教育教学论文等形式进行。在教师专业成长手册中,要求教师必须留下自己的反思记录与经验积累的迹象。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新课改倡导“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教师也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建立科学的具有发展性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一方面需要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向一个持续的、有目的、有系统的过程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如,学校可以通过为教师免费订阅报刊杂志、购买图书资料,要求教师观摩优质课堂、反思教学问题、记录教学日志、进行课题调研、撰写教育论文等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或服务。另一方面,教师本人要能够客观地保存档案袋的内容,真实地描述成长历程和所得成绩,如记录自己在师德修养、业务学习、课程开发、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团队合作、教学研究尤其是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性等多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为教师本人进行准确地自我评价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教师成长档案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价值

1.让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感

教师的幸福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工作的胜任感、喜人的成就感是其核心。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教学成绩,让很多教师丢失了原本由职业带来的幸福感。现在,我们应该把目光适度地转向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要让教师看到自己教育教学思想和能力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因为积累着教师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进步,从而使教师能够看到自己的发展乃至成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心灵的感动,获得职业幸福感。

2.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反思成长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记录袋,是教师“工作和思想的博物馆”,展示着他们的成果、经历和梦想,记录着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感悟与感动、知能与情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反思学习、表现学习的过程。换言之,教师成长档案袋的建设就是要培养教师善于反思勤于发现、乐于分享的学习习惯,它是教师反思的“引擎”。

3.促进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帮助

教师成长档案袋是所有教师诸多成就的记录,学校领导可以全面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但是,由于档案袋开发的主人是教师本人,教师个人之间的认识、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如果对档案袋的认识不够成熟,教师在建立成长档案袋时就会有困惑。因此,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在建档案袋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提供档案袋开发的指南,引导教师挑选存档的资料。这样,教师成长档案袋的使用才能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决策提供依据,能够为教师的个体专业化成长提供帮助。

第14篇

一、问题及原因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工作和基础性工作。就我校情况而言,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岁,平均教龄20年。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也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平衡。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平衡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停滞不前、原地徘徊。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滞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更新迟缓。这个时期被称作教学状态中的高原期,教学发展阶段的瓶颈现象,属于盘整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不断成长着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从盘整到突破、到提升的路径。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教学质量高,入读我校学生人数多,平均班额大、安全隐患多、教学任务重、家长社会期望值高,教师日常事务性工作繁杂,忽视了自身素质的修炼;教育方向不够明确,教育目标不够明晰,教学理念落后,只顾埋头拉车,无暇抬头看路;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后自足自满,产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功劳簿前固步自封;工作中缺乏职业理想,缺乏职业追求,得过且过,维持现状,因职业倦怠而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进取的动力;虽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但因种种条件和原因的限制,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各自为营,没有寻找到恰当的专业化发展方法、合适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二、对策及措施

20xx年上学期以来,我校认真组织党员、教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到学校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要科学发展,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关键,培训要先行。教师的“源头活水”,决定着学生“渠水”的质量。为此,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提升内涵”新理念,确立“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积淀底蕴、发展自我”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南,坚持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用一致,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及学生成长的需要,营造和谐教育氛围,实现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1、教研沙龙畅所欲言

志趣相投的教师自发组织成立教研沙龙,不定期进行聚会,以聊天式、闲谈式、茶座式等形式,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交流教学心得、点滴收获,共享教学教学经典,畅谈教学构思。

2、邀请专家现场讲座

学校特邀四川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讲座》,指导、引领我校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加快自身专业化成长。

3、携手名校深化课改

邀请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名师新秀到我校进行课堂观摩交流活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品水》,自然、清新、质朴、灵秀;数学广角《用字母表示数》,选材新颖、教法灵动,开启心智、启迪思维;美术课《神奇的科幻画》,活泼而不事张扬,平实却不失华彩,简约中蕴含丰富,流畅中兼具波澜。两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真诚的交流、热烈的学术讨论。清水河分校领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让若水教育处处留痕》,围绕该校“水文化”教育特色,介绍了校园环境、班级文化、活动展示等,彰显了“质朴、灵动、勇敢“的育人理念。《教师队伍建设》交流了以“上善学校,若水教育”为宗旨,建设一支像水一样有德行、有情意、有志向、有毅力、胸怀宽广、善施教化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经验和做法。我校教师零距离地接受了新理念、新思想的洗礼。

4、师徒结对教学相长

教师之间开展师徒结对活动,鼓励教师跨年级、跨学科结对,使相互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师徒之间互相听、评课,交流体会、感悟,定期填写学习反馈表。

5、小组磨课互帮互助

学校开展的各学科主题教研课,以“教研合作小组打磨优质课堂”的形式进行,把“教研”因素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调动参与者的自主性、积极性,激活其内在动力。一个教研合作小组一个学期提供一堂完整的、示范性的教研课案例,发挥教研课的最大效益。“磨课小组”中的三位老师分别承担课前设计、课堂展示、评课议课任务,既分工又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课前一周、课后一周分别在集体备课时间集中进行说课、议课,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更新理念、探求方法、磨砺锻炼、自我提高,增强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6、建设网站搭建平台

在学校的金色校园网站中开设教学园地、教育科研、资源下载栏目,开展校园网师资培训,介绍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新动态,发表教师论文、随笔、个性教案,提供相关教育资源等。

三、取得成效

1、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性,增强了目的性,收到了实效。

2、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渠道,拓宽了发展空间。

3、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突破口,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创新了学校教学教研工作。

4、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启示建议

1、构建长效机制,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常规化。

2、领导带头示范与教师自身发展相结合,促进教师内外兼修、兼容并蓄,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

第15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师;师德

大学最初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等。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强调的重点,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教师也不得不向科研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内外的研究者用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此举降低了本科教学质量,社会对此大加诟病,大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他认为学术包含探究、应用、整合和教学学术,从拓宽学术概念的内涵角度来强化对教学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很好地知识传播者”[1]43。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李•舒尔曼等很多学者的认同,并对教学学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学学术在我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维度等,并被看做是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之一,希望通过教学学术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2]49。

一、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投入不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师之灵魂,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既包括教师的道德信念,也包含师德规范。师德它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存在的前提,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是大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是考量师德的主要依据。现实中,一方面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是对科研的倾斜、教学的忽视和教师个人对课题、论文等的片面关注的悖论。当前的高校招聘中,以学历为标识的博学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主要考量因素,而对教学的考察则是次要的,起码不是显要的因素,这使教师忽视了或者说被迫忽视教学责任,对教学以工作量来代表。我们不难看出,“传道”甚至是“解惑”正从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脱离,他们仅以“授业”为己任,更甚于将授业等同于课本、课件、课时等教学工作量。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是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额外负担,教师对于课堂、作业批改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对学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都明显不足,备课缺少对学生的准备,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责任心和对实践、精力和热情的投入只能说是保持在最基本的要求水平,对教学投入的多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良心”。“教学任务量可以明确,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3]80。许多教师将育人简单化为“智加德”,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教育管理被看做是“杂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于是出现了学生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课等问题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

2.学术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学术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道德修为和规范遵守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两者都是其师德的重要现实表现。近年高校的学术失范问题层出不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教师在学术责任上采取独善其身的原则,即只确保自身遵守学术规范,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师角色,缺少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对本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未能予以制止和教育。学术失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学术发表时才需要学习,本科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良好学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一次的作业、实验数据、学期论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抄袭、捏造数据,但是教师往往是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不去认真核实、反馈。由于“我国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文中抄袭、剽窃现象相当严重,然而受到惩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有惊无险后会对不端行为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并将之以经验的方式传给下一届学生,并很快形成一种风气,而当“抄袭形成一种风气时,道德教育常常会流于空泛”[4]5,进而成为难以改正的陋习。这与教师学术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以及对失范行为不作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少学术规范意识,对抄袭等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其失范行为不给予及时纠正,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久之,导致学生对学术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失范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不能将学术失范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校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1.学科制度化的弊端。

在信息化的知识时代,知识呈爆炸性生产,个人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组织,利于知识的传承、发展。高校中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按照知识划分的门类,更是对学术人的规范,在学科制度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聚集,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认识、身份认同。“学科对于大学而言,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它并非一种行政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知识的功能组织形式,是大学传承、创新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5]7,其综合实力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都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专业能力且主要是学科专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是看教师在所在学科中的成绩,科研更是看重所在学科的论文、课题等,这一导向使教师过高的认同自己的学科身份,主要精力也是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对教师角色中的教育者身份重视不够,对教学责任和学术教育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无暇顾及。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方兴未艾。高学历、专业科研水平成为当前高校选择和考核教师的首要和主要标准,高校教师专业化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过于关注学科特性,对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特征关注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根本没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高校中的教研制度也远不如中小学完备,甚至基本形同虚设,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基本是单打独斗。将学术水平代替教学水平,学科学术能力代表教学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忽视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特征,使高校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后天又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专业精神、理念、教育智慧的提升与传承缺少可靠的渠道。高校教师在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缺乏使其专业化底气不足,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教学责任认识不清。此外,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也是专业化不彻底的代表,尽管理论和文件都在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但实际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各种管理性的杂事。辅导员的杂事越来越多,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越来越突出,其专业化进程只停留在文件和研究的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使得高校中易将教学与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这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识有德智分离的倾向。

3.高校管理中重科研的制度导向。

由于在高校教师招聘、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重视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现,学术研究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师德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移,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内在品德和“师道”的价值诉求,以学生利益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师道追求被忽视,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约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把学术等同于做研究,把学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对本科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忽视。师德不仅包含学术规范,而且涉及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责任。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对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包括以学生利益为先的道德关怀。正因为高校层面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不够,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观构建还未形成,或者是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只得依从学校考核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出勤率、就业率、教师的课题、论文量。对教师评价中教学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将教学维持在最低要求上。一些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但是即使对教学型也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科研。教师职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职,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物质、地位也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追求,而当前的薪酬主要以职称为标准确定。为了自身利益,教师必将迎合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主要精力在发表文章、争取立项经费等。由于科研容易量化、易评价,而教学的评价量化难度很大,教学方面考核的模糊和师德评价的笼统不具体,加上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导向,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博弈中,“趋利”于更易操作的科研。

三、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在入职之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获得的,这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在研究生阶段选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分修完合格后再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为师之道。世界各国也一直在位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如博耶、唐纳德等人为了提高教学的地位,在概念上厘清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囊括在学术范畴之内,希图通过从理论上明确教学学术的概念来提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正是力促改变轻视教学的现象。“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个概念为起点,在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等人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以1998年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开始了对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6]26。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发展,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10月首批30个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实践中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教学发展中心等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2.重视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观表现。

“提升学术伦理道德、引导教师树立学术责任观应该且必须成为师德建设长远关注的核心问题”[7]92,师德不仅表现为规则的详尽、内涵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大学是为学生所设,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责任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具体来说,教师的学术责任意味着他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对授课内容、对象、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如实反馈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教师的教学虽不如科研那样量化标准易明确,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测,即使是很多隐形的内容也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来。教师教学投入被用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谓教师教学投入,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实践、精力和情感的总和。时间、精力和情感构成了教师教学投入的三大要素”[8]14。这些可以从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反映出来,也许根本不用复杂的公式、科学的量化标准。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反馈,这看似简凡,但恰恰是师德的最直接的体现。

3.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通过对学术责任感的重视,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精神力量,使教师深入理解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他们的师德要求更多的需要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和氛围营造,能使教师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教学并提高职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与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焕发生机、实现升华,教师学术责任教育也必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更生动、具体、有效,这也是师德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和师德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市场化管理的重新审视和对高培养质量的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点将被深入挖掘,并将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可操作的师德标准,教学学术将作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被重视。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也终究会以我们履行教学这一任务的好坏来评价大学,如果忽视、弱化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的科研就失去了自身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学服务社会就会丧失最根本的依托和资本。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术道德实践,通过微观视野重新审视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希望高校师德评价能回归到教学本质,使师德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操作层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闫凤桥,译.新华出版社,2002.

[4]景祥佑,张简志诚,薛芳渝.大学生抄袭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抑制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5]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

[6]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