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化工科技论文范文

化工科技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化工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化工科技论文

第1篇

(一)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二)专业知识需求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A1.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B1.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1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第2篇

本文作者:程宏燕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立足于世界交往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传播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交往”这一中心词,范围涵盖远古时期氏族部落,近现代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瑞士等尚处于封建社会的诸国以及印度、中国等殖民境遇的国度,在世界性视域下他们考察工商业的交往活动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对于科技传播机制与科技进步的影响,不仅强调区域、城乡、民族、国家之间工业、商业等的横向交流和历史上下的纵向传承,而且还特别揭秘分工体制、资本运动和科技进步的互促性。(一)横向交流和纵向历史传承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传播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在交往的范围仅仅限于相邻的局部地区,在没有更先进的文明侵入之前,“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5]但是当一个地方被排除在商业交往之外,那么这个地区的发明,包括科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就将逐渐消逝,被历史掩埋。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交往越具有世界性,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性竞争越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保存和活动创新;另外还指出,自然科学研究如果离开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和现实实践,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6]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存在、发展既要有工业这种连接人与自然的、满足现实需求的活动为土壤,又要有商业这种满足人与人、社会各个区域种种交往需要的活动为中介。社会每一历史阶段都是后人继承了前人大量的生产力、资金、人造自然环境和科技成果,并予以再创新和再传承,所以人们周围的感性物质世界并不是周而复始,而是科技推动下“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甚至由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7],甚至樱桃树也是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商业活动而移植到德国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基于物质生活世界和科技的历史传承所构建的社会交往理论被哈贝马斯改造为基于“语言”为中介而形成的交往理论。哈贝马斯为了澄清被扭曲为工具理性的“理性”概念,提出生活世界的基础是交往理性,只有通过交往行为合理化,才能实现生活世界合理化,“制度框架层面上的合理化,只有在以语言为中介的互相作用的媒介中,即只有通过消除对交往的限制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依赖于“在政治的和重新从政治上建立的意志形成过程的一切层面上的交往,才是合理化赖以实现的唯一手段”[8]。固然,人们日常生活世界里语言、行为等外在形式表征了交往的内容、分群和社会地位等,彰显了政治意志,但哈贝马斯在各个政治群体的划分根源和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形成根源上却摒弃经济基础,在纯粹精神范畴内思索语言交往世界。(二)分工细致的机器和工作流程是科技创新与传播的另一重要条件交往的重要前提是各个地区、部门商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那么,在现代社会里分工流程和专业化机器又为生产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商品提供了可能。作为世界工业中心,英国大规模应用机器使农业劳动和手工作坊、工厂生产进行分工,使农村和城市职能具有明显的分工趋势,蒸汽机在交通工具上的应用使产地和加工地可以远隔千万里而进行协作性分工生产,分工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反过来,世界市场、国际化生产和世界贸易又促使机器、各种机械化工具日益改进,也就是说,“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并且反过来也一样。正因为这样,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而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同样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在英国,机器发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进步。”[9]商业贸易扩大了产销地的圈子和联系,当市场扩大到手工劳动不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十八世纪时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各种生产上的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机器的不断改进,并应用于各种原料生产地与商品销售地。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延伸,各种先进机器也就随之在世界各地散布推广,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技艺也随之传播。(三)资本的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现代科技、资本及其依附而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者几乎在同时期诞生。资本运动推动科技进步,两者紧密结合,互为前提,共同促进蕴含科技含量的器物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他们仔细研读并加以吸收运用当时诸多经济学家著作和科技史书的思想,[10]从经济学角度解读科技与资本、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仔细分析了资本的概念和运动过程,并对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以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所说的资本是一种物,一种对象化的劳动,把资本外化为劳动工具或等同于单纯的货币的观点表示了不赞同。他认为资本是一种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11]。即资本是作为简单生产过程出现的一种自我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货币,资本家以货币形式购买了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就被并入资本,随后资本开始发酵并成为生产过程。资本换进来的是工人这种活劳动,“对于资本来说,劳动所以具有交换价值,只是由于它是使用价值,劳动不是对工人本身来说,而只是对资本来说,才是不同于它的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12]工人以工资方式把劳动作为生产财富的力量转让给资本家,资本家获得了这种力量,并转换成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资本。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里说到工人的劳动就是他们主人的资本。问题在于,工人所获得的工资与付出的活劳动资本之间差距过于悬殊,所以,由于活劳动以微薄的补偿转换为活资本,和其它资本一起参与为资本所有者赚取绝对丰厚的利润。因此,科技创新及其最主要的机器产物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成为工人的对立面。也就是说,在工资收入与劳动付出之间永远地、绝对地不公平的前提下,货币资本驱使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资本家压榨劳动者利益、以赚取最大化利益的保证和基础。机器越是革新,工人处境就越悲惨,资本家就越能赚取更多利润。英国、法国的现代化过程证实了这一点。

立足于人的精神世界思考科技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多个现代工业发展前沿城市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哲学、宗教、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种种文化形态的彼此关联。他们认为正是科技器物如机器、交通等的世界性扩张,以及商业贸易的世界性往来,引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斗争、磨合和融合,反过来又促进科学精神、科技器物创新、科技知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提升。(一)现代科技冲击着传统的哲学、政治制度、法律思想和风俗习惯等文化诸形态人的精神文化形态实质上由人的生存处境所酝酿而生。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个体行为规范、社会价值体系和国家运转机制这些精神世界是有差异的。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实地考察曼彻斯特和亲身体验英国工业成就,比较了英、法、德国和瑞典的发展状况,意识到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应用和国际化交往趋势对传统文化形态的冲击。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已经看到德国和瑞士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所创造的古典文化模式在现代工业文化冲击下面临分裂与重构。对于哲学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多年来德国黑格尔派的思想土壤是相对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遗憾的是“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所以迷失在黑格尔思想的“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13]。那么如何产生现代唯物主义哲学呢?马克思在《神圣家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里都在强调唯物主义哲学是现代科学和哲学结合的产物。“如果说瑞士的工业生产几乎还完全保持着蒸汽机发明以前全欧洲普遍采用的那种方式,那又怎么能指望生产者的头脑中,除了与此相适应的思想以外还会有其他思想呢?如果说蒸汽机还没有使瑞士的生产和交通方式革命化,它又怎么能够瑞士人的传统的思想方式呢?”[14]马克思指出英国蒸汽机和英国自由贸易促使农业与手工作坊为主的印度等亚洲国家那些细小刻板的社会机体大部分被破坏,并且正在归于消失。就社会发展而言,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每一种历史文化总是在科技的节节推动下渐次发生变革。现代工业文明必将取代农业社会的文化模式,引发思维模式、思想制度、观念范畴乃至于社会方式和活动方式等的渐次变更。所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英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15]。(二)现代科技所滋生的高额利润加固了功利主义价值观和自私人性思想的社会主导地位英国的科技社会化所带来的巨大利润推使金钱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膨胀,法国唯物主义思想中关爱人类整体的博爱意识逐渐被自私自利思想所排挤,导致异化现象蔓延到各个阶级。社会弥漫着“物化”气息。在马克思恩格斯眼里,“异化”包含了两个方面:工人异化为替资本家赚钱的机器,丧失自我精神和身体的自由;资本家异化为金钱的奴仆,步入自私的泥潭,丧失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丰富人性和个性自由发展空间,也丢失了人本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和费尔巴哈对人自身的重视精神。资产者对工人的态度以是否有利于赚钱为基本判断标准。工人只是赚钱的工具、另类机器而已。一位资产者在听完恩格斯讲述曼彻斯特工人糟糕处境后无动于衷地说道:“Andyet,thereisagreatdealofmoneymadehere.”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围绕是否赚钱这一中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与工具关系。“厂主是‘资本’,工人是‘劳动’。……他不能理解,他和工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还有别的关系;他不把工人看做人,而是看做‘手’(hands)。……金钱确定人的价值。……牟利精神渗透了全部语言,一切关系都用商业术语、经济范畴来表现。需求和供应,需要和提供,supplyanddemand,这就是英国人用来判断整个人生的逻辑公式。”[16]正因为如此,即使英国拥有最能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各项实用性技术,但是对于工人生活区的道路建设、排污建设、居住房屋的建设却是资本家所忽略的,原因在于改造它们并不能给资本家直接带来利润和明显的经济效益,投入多少并不能带来相应经济收益。所以就用最少的投入、最省的空间、最差的材料来建工人居住的房子。也就是说,现代机器进步和相应的工厂制度对维护劳动人民的淳朴本性和保证其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帮助,科技的社会化反而加剧了贫民窟的悲惨状况,摧残了工人的身体健康,工业生产的恶劣环境使工人们的生活状况远不如身为农民时期。所以,恩格斯在关注草根阶层和资产阶级的精神异化后总结道:“伦敦人为了创造充满他们的城市的一切文明奇迹,不得不牺牲他们的人类本性的优良品质。”“在这种街头的拥挤中已经包含着某种丑恶的违反人性的东西。”[17]那就是在利己主义之上,还附生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冷淡与不近人情。马克思恩格斯极为关注科技的社会责任性和伦理问题。《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围绕机器细致探讨了技术设计理念、技术活动流程、技术产品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技术创新的利益落脚点等对于劳动者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价值的意义。科学、发明、劳动的分工和结合、交通工具的改善、世界市场的开辟、机器等等文明的一切进步“所发生的结果,都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只会增大支配劳动的客体的权力”[18],这种文明的进步并不是他所期待的。一个科技进步的社会绝不是单单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这也不是人类的最终命运,科技进步的最重要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精神富足,“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能够使人的“个性会得到自由的发展”[19]。在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上真正实现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博爱,这才是最终的价值诉求,即恩格斯所强调的文化上每一个进步,都应当是迈向心灵、人性、空间自由的一步。那么,要消解这些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身体与精神的异化,就应当触及私有制和一系列不合人性的管理机制,科技发展应当以促进人民的生存环境和日常生活进步为基本落脚点,这样才能让科技造福于包含劳动者在内的整体人类,而不仅仅是资产所有者受益。目前,中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器物的社会化进程,诸如转基因工程、高速交通工具的研发和先进医疗器械以及昂贵药物的应用研究等,都应当以绝大多数人所需、所求、所受益为目标而展开,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拥有强大话语权的资产所有者、掌握政权阶层等,甚至不顾及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基本的生活环境与物质需求。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构建基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体系等,并以社会制度和管理机制来保障,使人们共同享受科技福利。面对当今许多因物欲衍生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违背善良人性的科技伦理道德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价值、尊严、幸福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思想,避免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性异化、拜金意识、环境恶劣等弊端再次产生。如今,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日益依赖于科技的领先性和以此为中心的现代文化综合效应。最重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科技知识理论与科技活动等处于频繁交流和彼此渗透的世界性发展状态。当代中国更需要敞开胸怀拥抱、交流、辨析发达国家的科技理论知识、科技器物、科技精神以及各种科技文化流派。王一川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从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制度转型论、道气互动说和人权说五方面相互联系入手。[20]那么,这样去建设先进文化,是绝不能离开科技活动模式和科技器物基础上的科技价值观、科技精神等现代科技文化的基本要素。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抵达它的“经验之梯”就是以人民利益至上的科技文化思想为基础,融合他国先进科技文化理念铸就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技文化思想。它的内容必然应当是摒弃浓厚的工具性、功利性、殖民性、阶层歧视性、自私性和非公正性等弊病,彰显科技知识、科技研发和科学精神中服务社会民生、平等博爱、坦诚率真、尊重人性自由尤其是尊重普通民众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等内容。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基于民富的国强,实现基于人自由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基于现代科技进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3篇

×××大学

(科研论文工作计划)

题目名称:霉变软磁盘清洁仪的研制

姓名:×××

学号:××××

攻读学位:工程硕士

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院(系、所):

所在教研室

(科研所):

指导教师:××教授

填写日期:200×年×月×日

(选题报告由研究生填写,原件交研究生助理)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附主要参考文献)

软磁盘是微型计算机使用最广泛的数据载体,具有容量大、成本低、携带和使用非常方便等特点。但由于软磁盘对贮存、运输、使用环境要求高,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季节,非常容易霉变,即使在较为理想的保管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克服霉变及附着尘埃。而软磁盘一旦发霉,原本平整光洁、均匀一致的软磁盘芯片,轻则斑斑点点,重则成片霉迹,并会引发下列问题:(1)使数据丢失。(2)霉体污垢和磁粉产生的氧化物粘着在磁头上,日久结硬,严重影响软磁盘驱动器寿命,并极有可能划伤好的盘片。(3)霉损盘面失去平整和光洁,在磁盘高速旋转时,使磁头位移,使软磁盘的关键词驱动器发生故障。(4)造成软磁盘的大量浪费。对于已发霉的软磁盘,目前尚无良策,一般只有报废丢弃。此外,保存有大量普通数据、信息、文件、程序的软磁盘一旦霉变后,也将失效,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改变这种情形,有必要研制“霉变软磁盘清洁仪”,对发霉的软磁盘片进行技术处理,使之恢复原有的数据信息,在实际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霉变软磁盘清洁仪”在设计上有几个特点。一是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对发霉软磁盘进行维护;二是利用软磁盘驱动器卡座,不仅使得设计结构简单,软磁盘定位精确,而且操作方式也符合习惯;三是磁软盘数据修复系统界面简单,操作方便,把以前一些必须借助工具软件进行手工恢复的复杂问题,用程序通过交互或自动方式来实现,提供了许多简单明了的窗口菜单和对话框,适用范围很广;四是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特点显著,各模块功能独立,有较强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充性,便于今后的改进完善;五是设计思想较全面且有一定的创新,对于软磁盘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都有其相应的技术手段。恢复数据的可能性和可靠性较高,并可根据用户需要对数据进行取舍,既是软磁盘清洁仪的有力补充,又可作为一个功能独立的软件。

参考文献:

1×××××

2××××××

3×××××××

4×××××

二、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预期成果

1.研究内容

“霉变软磁盘清洁仪”是针对软磁盘霉变后,其数据信息失效、软磁盘报废并严重影响软磁盘使用等现象而研制的,它采用摩擦滚轮清洁原理,用机电控制方式进行自动清洗,去掉霉斑,还原软磁盘上的数据信息。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作为软磁盘清洁仪的辅助工具,对霉变腐蚀或磁头划伤等造成软磁盘芯片物理损坏的盘片进行数据修复,根据损伤情况,能部分或全部修复其数据信息,为用户挽回损失,此外,对软磁盘定期清洗可延长软磁盘和驱动器的使用寿命。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试验方案

(1)硬件组成原理。“霉变软磁盘清洁仪”的硬件由清洁机构、驱动机构、软磁盘驱动器卡座、去潮湿电路等部件组成。其中,清洁机构主要由上下清洁轮、滑块、凸轮及升降杆构成,主要用于软磁盘的清洗,它被设计成活动的螺栓联接件,根据需要可随时升起和注入清洁液及更换清洁轮;驱动机构由微型减速电机、聚胺脂胶带等组成,负责驱动二个软磁盘;软磁盘驱动器卡座,用于定位软磁盘片;去潮湿电路由电阻发热丝、风扇、开关组件等组成,用于软磁盘清洁前和清洁后的去潮去湿,更好地维护软磁盘。工作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当软磁盘插入清洗驱动器中时,触动微动开关,使微电机电源接通并运转,微型减速电机驱动二个软磁盘以每分钟约200转的速度在驱动器卡座中转动,上下清洗轮自动加载,并随软磁盘芯片一起转动。清洁轮以一定的压力要与软磁盘芯片摩擦清洗,并在凸轮机构的作用下前后往复运动,使清洁液与霉斑或污迹充分混合、分解、分离,未能分解的少量杂质沾在清洁轮绒布上,用清洁轮清洗磁盘除掉即可。若经过上一过程仍未能完全除掉霉斑或污迹,可重复上的关键词一过程。在清洗前或清洗完成后应当去潮、去湿;清洁前的去潮是由于霉斑、污垢等物附着在软磁盘片上时,使盘片表面磁粉层含有一定的水分变得潮湿而松散,清洗前如不干燥,清洁时很容易去掉磁粉层,造成永久损伤。至于清洁后的去湿,是为了及时挥发盘片表面上的清洁液,因为清洁液使得盘片与盘片套之间的运动有一定的阻尼,如不去掉清洁液,软磁盘驱动器的转速达不到规定值,软磁盘在软盘驱动器中将不能正常的读写。电路工作原理是由30伏直流开关电源给微电机、加热丝和风扇供电。电路中有二个常闭微动开关,当软磁盘插入清洗驱动器中时,其中一个断开,微电机电源接通,开始清洁;当软磁盘插入去潮湿驱动器中时,另一个断开,加热电路开始工作。

(2)软件工作原理。“霉变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是配合清洁后的软磁盘对数据信息的恢复。一些软磁盘因各种原因,如磁头划伤或霉变腐蚀等原因,造成零磁道或其它磁道的物理损伤,或磁盘某些信息被逻辑毁坏等,这些都会造成读写瘫痪,也是用清洗办法解决不了的,就必须利用软磁盘数据修复程序来进行修复。本程序主要采用标准比较法、调用bios中断等方法,先对软磁盘进行检测,把故障定性:硬故障还是软故障,是软故障确定其故障范围,是硬故障确定其扇区位置。然后,对于软故障,即系统信息逻辑错误,可用生成系统参数表、正确信息覆盖紊乱信息等技术手段对软磁盘进行修复;对于硬故障,即扇区的物理损坏,可调用bios中断对绝对扇区进行读写、转储等技术手段对软磁盘的全部数据或大部分数据进行修复。(不是本人的任务,不要写)

3.预期成果

(1)整个系统由一套清洗装置和一套恢复软件组成,项目所采用的软硬件项结合的方式对发霉软盘进行维护的方法尚未见有报道。在同类或相关技术的产品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是一些工具软件如hd-copy、norton等,但这些软件操作较为复杂,需要有关磁盘结构的专业知识,而“霉变软磁盘清洁仪”数据修复程序的操作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还带有一定的智能性。此外,目前对发霉磁盘的清洗主要靠人工或使用一些清洁剂进行处理,没有自动清洗工具,而本仪器却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自动化。

(2)1~2篇。

三、已进行的科研工作基础和已具备的科学研究条件(包括在哪个实验室进行试验,主要的仪器设备等)、对其他单位的协作要求论文:工作的总工作量(估计)、分研究阶段的进度(起迄日期)和要求

五、需经费预算(按研究阶段分别列出材料费、化验检测费、加工费、差旅费及其他费用)

序号支出科目金额(元)计算根据及理由

1预算支出合计万

2硬件设计费用万

3软件开发费用万

4差旅费万

5资料、会务费万

六、指导及辅导试验、论文撰写教师

指导教师:×××教授

论文撰写:×××

七、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

八、教研室(科研所)审查意见

教研室(科研所)负责人(签章)年月日

九、学院(系、所)审核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章)单位(公章)年月日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生物化学,启发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多且学时少,学生普遍感到生物化学难学,但也有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本课程所用教材是杨丽萍主编的《生物化学》第四版,绪论是第一课,是对本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讲好绪论,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化学基础相对较好,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理解分析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绪论讲的新鲜有趣,就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有了这种求知欲,将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1]。

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2)熟悉生物化学发展的历史;(3)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熟悉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

2教法和学法指导

2.1教法

(1)层层递进提问法:提问贯穿于本次课程教学过程,其目的是学生可以带着疑问去思考。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课程内容逐步深入、前后贯通。(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合理的板书设计,加深学生了对绪论知识目标的理解掌握,从而为后续深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3)启发对比法:这种方法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4)列举实例法: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述的四种传统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结合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学法

(1)学生应课前做好预习;(2)课上注意听讲、记好笔记;(3)课后做好复习。老师应介绍怎样预习、如何记笔记、及时复习和回顾已学的知识点等。把学生引导到生物化学知识的范围中来,同时教导学生学会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总结生物化学问题的能力[2]。

3教学程序设计

3.1引入课题(10min)

由生物界的各种现象引出生物化学的概念—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在学生理解后设置问题: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化学现象多种多样且复杂多变应如何分析?此处设此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果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能回答,则继续问:怎样揭示生物化学现象的内在规律?启发学生回答:要研究生物界这个复杂结构体系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原理,基于生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的一致性建立生命现象基本原理整体框架。进一步设置问题:如何研究?再启发学生举例回答,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生物化学发展简史[3]。

3.2讲授生物化学发展简史(15min)

3.2.1生物化学研究的启蒙阶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很早就出现了酿酒、制酱、做醋等应用;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有“治脚气常做谷白皮粥防之”,即使用含大量维生素B1的食物对脚气病进行治疗。同时还用猪肝治疗雀目(夜盲症)。讲到此处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老师的文字叙述变得更感性。3.2.2生物化学研究的初始阶段生物化学自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现后,涌现出很多卓越的科学家。讲到此处,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解读相关研究。原因有三:(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为后续内容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脂质代谢等的生理现象的讲解做铺垫;(3)为之后知识拓展埋下伏笔。3.2.3生物化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生物化学研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乏其人,对生物化学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讲到此处可与3.2.2的内容做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然后设置过渡问题:从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生物化学研究的什么规律?

3.3生物化学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20min)

首先设置问题如“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此处讲授人体每天都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即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中酶催化了绝大部分生化反应,与此同时生物体具有精密的自我调控方法。这点从几个层面为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重点,可适当举例说明。从“种瓜得瓜”推导出遗传的概念,结合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遗传的相关知识点[4]。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活跃气氛,应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同时穿插知识点覆盖的实例。

4课堂小结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拘泥于教科书,不能生搬硬套、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扼杀积极性的。绪论课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愿。因此可介绍一些目前在基因诊断及其基因治疗方面的成功事例,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是和我们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绪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并融会贯通才能牢固记忆[5]。

5课堂效果分析

通过四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在分析、理解及融会贯通中建立了科学的思维方式[6]。

作者:朱会霞 孙金旭 单位:衡水学院

参考文献

[1]郑凯迪,王建光,毛孙忠,等.讲好绪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大学教育,2013(13):118-119.

[2]张艳芳,张煜,单琳琳,等.医学生物化学绪论教学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6):582-584.

[3]张璟,尹战海,李霞,等.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3):608-609.

[4]冯晓帆,柳春,王艳杰,等.生物化学绪论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5(7):587-588.

第5篇

首先,明确课程的职业定位。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每个专业的设置、每门课程的设置,其职业的指向性很明显。对于课程设计来说,明确该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就可以根据职业的工作过程来选择课程内容,为课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其次,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过程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是跨学科的课程计划,是建立在课程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制定的学习行动领域,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这里讲的学习领域,我们一般叫课程。描述该职业所必须掌握的学习领域即要指出胜任该职业所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我们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专业往往可以胜任多个职业,每个职业往往对应多个学习领域,是一种一对多的关系。分析该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这个环节相当于我们现行的课程体系的规划,经过这个过程,课程的授课者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知道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最后,设计该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这个环节就是具体到每门课程的设计———根据这一职业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学习情境,同时根据工作要求细化每一个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每门课程(学习领域)往往由多个学习情境(学科化课程中的章节)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又可以根据工作要求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学科化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章节的划分。但是,“如果说,学科知识系统化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的话,那么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以过程性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参照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的主要优点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所有的教学要素围绕教师展开,教学内容主要根据学科体系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教学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职业教育中更是如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模式,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能使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二)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学习者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能无缝对接职业岗位,实现就业目标。因此,依据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可使各级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职业的工作过程,掌握各项职业技能,实现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目标,有利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也并非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而是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设计的职业教育课程,除了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外,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职业态度、合作精神;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以《Flas设计》为例的课程设计

笔者以《Flas设计》课程的设计为例,通过介绍该课程的职业定位、分析其对应职业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阐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具体课程设计模式。

(一)课程的职业定位

《Flas设计》是我院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一门重要的课程。该专业在迎接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专家检查的自评报告中指出:基于学院22年的办学经验,融合学院外语、艺术之优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招收应届高考毕业生,实行全日制三年大专教育,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Flas设计》的内容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已经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Flas设计》这门课程对应的是高级多媒体制作员这一职业。当然,成为高级多媒体制作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仅仅是《Flas设计》。

(二)高级多媒体制作员的工作过程及学习领域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的“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指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从事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多媒体作品制作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四、小结

第6篇

关键词:化工设计;课程群;工程应用;实践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存在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的情况,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化工设计课程目标是将化工过程从设想变成现实,以化学反应过程为设计核心,以成功生产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为最终目标,该课程是培养化工创新人才重要的课程之一[1]。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完成设备设计及选型,对工厂或车间进行平立面布置,进行自控设计和安全环保分析,进行工程经济计算等,需要很多专业理论与之配合。然而,由于各门专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孤立割裂或重复雷同的弊端,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化工设计课程群以化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发挥课程的综合效应,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建设和完善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1理论知识构建—有机结合化工专业课内容

在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专识教育平台、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作Operate)工程教育平台体系,建立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方向课、选修课)课程模块,在专业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企业嵌入课程和化工职业选修课(化工总控工理论与实践、煤制气工理论与实践),搭建职业教育平台,将职业技能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强调工程实践性,建设化工课程群,进行教学团队、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理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材,提升理论知识综合水平。

2工程应用技能提升—化工软件的学习和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化工设计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贯穿于物料和热量衡算、化工流程图及设备装配图的绘制、编写设计文件、3D展示设计方案等化工设计的各个环节[2]。将绘图软件AutoCAD、流程设计软件AspenPlus、Pro/II、三维工厂设计软件pdsoft、化工计算软件MATLAB以及基本办公软件MicrosoftOffice纳入课程体系中,综合锻炼学生的计算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工程应用技能。

3课内外实践—搭建化工专业课实践平台

建立和完善了三门课程设计,由单学科设计组成化工设计的实践体系。例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主要针对单元操作进行相关的物料和热量计算,化工仪表与自控课程设计重在对自控变量的选择和控制方案的选择、化工机械课程设计重在对机械强度的校核和设备结构设计等,化工过程设计偏重于装置平立面设置及规范。建立“课程设计模块—化工设计大赛—毕业设计”一体化、三层次的化工设计体系;建立不间断、递进式的认识实习机制,改革实习模式,将专业认识和职业教育贯穿始终;建立“仿真操作实训—化工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校内、校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实践训练体系,落实以产品为载体的工程能力培养。将教师科研问题引入,结合学生的化工实验、化工见习、化工实习以及校内化工实训锻炼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课题作业或报告方式进行结果考核,引导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为切入点,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进一步联系毕业设计课题,初步创建化工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课题资源库。

4授课方式—对分课堂等教学模式引入

传统教学为教师讲授,通过作业和课堂的提问形式进行复习和检测,教学方法单一[3-4]。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包括教师课上讲授(Presentation)、学生课外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学生课上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对分课堂又简称为PAD课堂[5]。在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引导,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将关键知识进行讲解,每次上课将下节课的课题布置,通过组建团队形式,将课题任务分解,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并总结成果,形成完整报告;课上进行相互切磋,由团队演讲、讨论等形式展示成果,教师评分结合分学生评分进行结果考核;最后由教师对关键难点问题进行解疑答惑,拓展提高知识和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班级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化工设计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化工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灵活的考核形式[6]。对化工设计课程的考核形式,还可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1)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及以上名次,该课程可予以免修,直接给予学分;(2)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如进行方案系统分析评价,作某些单元系统的工艺或系统设计,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3)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讲解设计成果,由学生进行评分并形成总评成绩。

6结论及展望

以理论教学体系为中心,以实践教学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实习体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工程设计体系进行系统设计训练,形成了以应用技术工程教育为目标的化工设计课程群。学生在设计竞赛及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后续的实践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1)进一步加强课程团队师资建设,一方面通过学校学院方面引进有工厂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培训,将教师外派进入工厂、设计院进行学习一定时间,或利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同时加强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2)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进一步深入,以项目驱动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刘俊劭,陈培珍,范荣玉,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化工设计课程群建设初[J].化工高等教育,2017,(3):50-53.

[2]张帆,彭志远,张灿.现代化软件在化工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7):171-172.

[3]王欢,单译.应用型高校《化工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J].化工教学,2017,43(7):154-155.

[4]王战辉,李瑞瑞.《化工容器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0):248-249.

第7篇

1.1化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理论课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为一周。按我校以前教学安排,学生一般在大二先做《化工原理的课程设计》,然后在大三做《化工机械基础课程设计》,在大四时做毕业设计。这些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全面分析设计过程,计算筛选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1.2化工类课程设计时间短

我校目前化工专业化工类课程设计只开设《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两门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是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上完化工原理课后即第十八周,大三上学期上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后即第十八周开设,时间都为一周。由于在一周内需要完成工艺计算、流程设计、设备的设计计算、工程图纸的绘制和设计说明书的编制,而这个时间段已经接近我校学期期末,学生需要准备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同学们普遍感觉时间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认真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时学生对工艺流程和仪器设备的结构与原理都是通过理论课学习的,对工艺和设备只具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不具有感性认识,有时甚至对一些设备外型一点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内部结构了,也没有足够长时间让学生去了解,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有些同学为了赶设计内容和图纸,设计时也只能照抄照搬教科书,只是将数据简单的换一换,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效果[5]。

1.3课程设计资料少,设计不合理

为了确保工业生产过程的安全,许多国家在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设备的制造、安装、维护和检验等方面都制定有自己的规范和标准,在操作和设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6]这就使得了解和熟悉设计规范是化工类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教材更新速度落后于标准和规范,而且我校图书馆工具书的馆藏量很少,使得学生设计时查找最新标准和资料困难,有些学生为了省事,就直接采用旧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显然这与实际设计要求不符,不利于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及工程能力的培养。

1.4许多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能力不足

我校是2000年新升格为本科地方性院校,在我校升本以前主要以师范专业为主,升本以后为了适应我校“地方性、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和理念,逐步淘汰一些传统的理科专业,新开设了很多工科专业,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材料与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但是我院大部分老师都是理科和一些传统专业出身,这些老师又不可能没有课上,这样的话就导致很多年轻的理科和传统专业出身的老师来上一些工科性、实践性很强课程,可是这些老师自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导致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只能照抄照搬,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老师也没有办法进行一些高屋建瓴性的指导,这样使得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差。

2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课程设计体系构建

2.1完善校企结合模式下化工类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化工类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广,要求学生具备化工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设计过程中要有工程的观念。这就要求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完善化工类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建设,整合化工类课程设计有关教学环节,注重课程设计和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注重不同设计课程层次上的提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例如,现在我校化工类课程设计主要是两门课程设计,一门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另外一门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这两门课程设计分别在化工专业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完成相应的理论课《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之后开设,设计时间都是一周。一个典型化工流程的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机械设计两部分[6],从顺序上来说,应是先工艺设计后机械设计[7-8]。设备的工艺设计主要属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内容,而机械设计属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虽然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之前,但是两者上相互关联的。我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给定参数后只设计工艺,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时用到需要由工艺设计得到部分参数则是由老师给定。这样所得后果是使学生对实际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把工艺与设备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为此我们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整合为《技能提高型设计》,将上述两门课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体。

2.2课程设计体系内容改革

课程设计体系教学内容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1]。如何结合专业课内容和课程设计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化工企业的特点精选课程设计内容成为重点。所选设计内容使学生的设计既能将理论课程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又能较好的体现工业背景和典型性、实用性的特点。我市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不允许建设大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这就导致我市企业多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高新化工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化工设备和工艺设计环评很严格,如果我们能将我市企业设计之初的环评要求加入将对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设计将很有帮助[9-10]。技能提高型设计时间为两周时间,在大二暑期小学期进行。课程设计内容来源于我校校企合作工厂的生产实践中换热器、精馏塔、吸收塔、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器等的设计。技能提高型设计将工艺设计和设备机械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了某一典型化工流程的完整设计,这种设计过程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情况,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更有利。在综合型设计和创新型设计中,将课程设计课堂搬到企业生产基地,综合型设计以企业具体生产工段作为学生设计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及工艺要求来进行设计[11],综合训练学生的工程素养,设计完成后可以和企业实际生产工段进行比较,判断设计结果的优劣。这样可以做到“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结合,“教材、车间、设计产品”结合。在创新型设计中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设计问题,将一个工厂或一个车间设计出来,同时聘请厂方工程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如若可能可将设计结果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工艺,进行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办学[12]。

2.3构建课程设计体系考核方式

我校传统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方法主要是依据图纸和说明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但是由于学生抄袭现象严重,成绩的评定有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三种考核方法相结合:第一,注重过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特别是在设计过程中能够主动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学生给予加分。第二,加强答辩力度。答辩方法采用个别和小组答辩结合的方法,答辩内容包括流程图、装配图、计算机程序和设计说书的部分内容。在答辩过程中重点检查是否是其本人独立完成的设计。第三,结合图纸和说书的质量来评定课程设计成绩,设计开始,即明确说明平时要求和设计图纸及说明书要求,让每组不同学侧重画不同的图纸,和不同计算内容,同时工艺过程具体数据人手一个数据,尽量避免抄袭[5,13]。

2.4课程设计教师梯队合理

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于化工类课程设计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这一点又显得非常明确。在我校,课程设计的教学团队中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为了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和学院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去企业和设计院挂职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经验和设计经验,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目前我校化工教学团队已有4位教师在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从校外合作企业和设计院聘请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校内讲授化工类课程设计和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且有设计经验的老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年轻教师的设计能力,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14]。

3结语

第8篇

1.1将工程设计引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以往的课程设计环节存在着题目选择范围窄,并且多年来一成不变的问题。例如目前各高校普遍选择板式精馏塔设计或换热器设计作为课程设计题目,计算步骤较为雷同,相关教材上例题较多,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难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抄袭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工程设计引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也是该实践教学近年来改革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通过选择与工厂实际和科研需要相结合的设计题目,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框框,让学生在真实的题目中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虽然将工程设计引入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提高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使学生面临更大的挑战性,但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的研究资料,合理确定设计方案,不断地克服困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自己所设计的内容并不是无用的。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感受工程设计工作的繁杂,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2学生自主式选择课程设计题目以往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选题通常是教师在课前即已将学生分好组,并将准备好的几个课题分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要求进行设计。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分配,没有自,无论对自己的课题是否感兴趣都要去完成,使得很多学生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进行课程设计,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指导教师只需要将工厂实际和科研需要地设计题目的背景、特点、主要思路等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明确设计题目的意义和难度,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设计真正开始之前,学生首先要提出课程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案,指导教师需充分预估学生所选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是否既满足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又名副其实地能够完成工程开发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完成能力,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提交一份完整的设计文件,既保证工作量饱满,同时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1.3学生自主安排课程设计时间以往的课程设计通常是在指导教师的督促下,学生被动地坐在教室里进行设计。因为学生都是初次参加课程设计,对课程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往往都是设计之初摸不着头脑,刚刚熟悉一点以后,设计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还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完成,设计结束以后,同学们普遍反映,如果再设计一次肯定会做得更好。这种现象造成学生对课程设计理解不深,设计结果不理想。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这一常规,采取学生自主安排课程设计时间的方式,指导教师只需确定最后完成时间即可。但要注意,为了保证能够在指定时间完成设计内容,指导教师需在真正的设计周开始前几周即将学生的设计任务布置下去,并且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设计计划,在课下有一个较长的准备时间。

1.4建立自主开放式的成绩评定方法对于一门课程,学生往往对成绩十分关注,这不仅代表了他们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的认可程度,同时也反应了自身的努力程度,因此学生十分关注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对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这门实践性教学来说,以往的成绩评定方式通常是根据学生最后上交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来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成绩评定不够公平公正,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过程中缺乏钻研精神,设计内容缺少创新和亮点。开放式的成绩评价模式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公平公正地给予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程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开放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多个环节综合考核,将各个环节考核比重合理分配进行成绩评价。设计项目书、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讨论、项目的创新性、答辩等权重合理分配,分配比例分别为40%、10%、10%、10%和30%。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切实有效地按计划进行,实实在在地对设计任务的各方面进行考虑。这些指标体系或许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各个方面,但有较强的代表性,总体上能够反映学生对化工设备设计思想的把握、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创新能力和总体效果,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有明确的参照标准。

2改革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2.1任课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水平近10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跨越式增多,而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导致高校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扩大,而青年教师普遍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能力尚要不断提高。建立开放式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更要尽量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为学生开设开放型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教师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在工程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问题能够全方位地指导,主观上要求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同时教学部门领导在客观上应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进修机会,保证开放式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

2.2自主开放式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开放式实践教学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安排、指导教师工程项目的支持以及与企业间的良好沟通等问题,而这些教学条件不仅是建立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确保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外在因素。除此之外,建立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无疑使得指导教师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如何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人数,如何合理考虑他们的岗位津贴,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既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建立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长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建立开放式课程设计教学的有力保障。

3初步的实践效果

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自主开放式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使命感大大增强,极大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理论基础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和强化。总的来说改革是成功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例如新的课题一般资料均不全,在设计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收集资料方面的困难成为突出的问题。这需要指导教师做好前期的准备,掌握资料来源,给学生介绍各种设备的特点,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改革后的设计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提高了,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内容的理解也加深了,充分挖掘了师生两方面的潜力。

4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第10篇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发展及特点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行(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从构思、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解决工程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CDIO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改革方案,出版了大量的教学改革资料,并且在2005年由汕头大学引进我国并在汕头大学开始实施,之后国内多所高校积极开展CDIO模式改革,积累了很多在我国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探索的宝贵经验。贵州是资源大省,但贵州“五张名片”中,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均为有待进一步开发应用的重要资源。近年,贵州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贵州理工学院正是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设立的一所高校。基于当前工程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积极进行CDIO工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希望能通过CDIO模式为贵州制药工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大批急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最早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4]。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将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推广,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5]。这种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的地方可记录下来,待到课堂教学时与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以前的知识灌输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提出问题并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者。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2《有机化学》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意义

有机化学课程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具有基石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创新型制药类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实现制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化学教学改革。然而,当前很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课时量的不足,普遍存在对于很多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掌握不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不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也缺乏任课教师的准确引导,甚至有部分同学认为有机化学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而忽视对它的学习;同时,很多高年级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由于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后续的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非常困难,尤其是药物的结构、相应的构效关系、合成路线等成为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严重问题,学生往往很难真正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便又加剧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厌倦情绪,从而出现学习的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用人单位在招聘到高校应届毕业生后,普遍感到当前多数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不够,即使是大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用人单位仍然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上现象的出现,与当前高校忽视对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有着紧密的联系。CDIO工程教育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主要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教学则旨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是贵州理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后续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有机化学》及其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采用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以翻转课堂式的教学,通过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能够牢固地掌握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更加轻松自如,继而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具备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3研究内容

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做中学”的理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1)以项目为导向,引入翻转课堂学习环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根据CDIO理念,教师需要摈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而注重学习方法的教授。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与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在研究思路下有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学习。教师在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就尽可能通过制药工业的一些最新进展,药物的发展历史以及新药开发的过程,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药品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环烷烃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某一个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讲述、答疑、作业等,而授课教师则认真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顺序的安排等方面引导学生把好关。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任课教师进行仔细全面的点评,总结经验与不足。课后安排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并写出各种小论文,加深学习印象。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创新性实验融入常规的实验教学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多数是对前人探索研究过程的简单再现,这虽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还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CDIO理念倡导“做中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的传统模式。基于CDIO模式的有机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多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在内容上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教学、实验研究成果,拓宽实验内容和深度,并赋予现代化的特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利用实验诱导学生深入地去思考,使学生从多层面受到感染、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又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谓一箭双雕。因此,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改革以往的授课模式,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拟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经指导教师审阅通过、提出药品试剂和仪器设备计划、实施实验方案,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受到较充分的小型科学研究技能和智能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类似于教师一次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成为充满活力的知识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多地保持着引导、组织、提高、咨询和支持的态度。

(3)将绿色化学和化学安全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绿色化学已经从最初的减排、降污、增加积极效益等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上升到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度。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将从事药物制造、药品质量检验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崇高职业,因此,绿色化学与制药二者在总体目标上具有天然的契合点。通过CDIO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有机化学理论课及实验课教学中充分体现、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目标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绿色化学的核心思想,树立全面的绿色化学的意识。此外,安全意识教育是培养工科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实验是化学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是课题理论通向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工科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精神和科学严谨态度以及优秀思想品质的良好途径。但是化学实验事故隐患多,容易造成实验事故,而且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杜绝安全隐患,保证实验教学安全顺利进行,在化学实验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工科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4)倡导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有机化学的翻转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处于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处于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后,可以采用前后对比,新旧联系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5)以专业涉及知识点为核心,科学合理地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数量大、结构复杂、反应式多,需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授课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翻转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将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新的领域。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轻松的进入有机化学学科领域,从而使学生用“有机思维”来思考问题,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问题。教师应在CDIO理念下,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深度、广度,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明确制药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有机化学》的哪些内容。哪些知识需要精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把繁杂的内容总结成一颗树状,教会学生如何建立主干,让学生自己去茂盛枝叶,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6)构建科学合理的有机化学课程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根据有机化学课程特点,结合CDIO培养理念及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为解决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考完即忘的问题,更好的督促学生平时的认真学习,可考虑适当减轻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增加平时实验设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成绩的评定更加合理,从而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不仅能科学、公正、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结语

第11篇

有记者提问: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超过10万篇,我国的全球专利超过了六千件,与此同时,大家也感觉到,我国的原始创新包括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差距很大,请问徐委员,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回答说: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件,居世界第六位。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比如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科技人员的从业数,科技论文的引用数,世界顶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我国现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这些标志的那样居于世界前列。

徐冠华说,对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还有几个方面有待于我们改进和提高。

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我们研发的一些技术,虽然可能技术指标很先进,但是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比如它的成本很高,卖不出去,再比如,可能做出来了样机,但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12篇

毕业论文是检验文科专业学生四年本科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本科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训练的重要环节,为规范202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时间

内容

说明

2020年10月22日—

10月30日

学生选题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2020年11月1日—11月10日

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指导教师根据撰写毕业论文要求下达任务书并要有记录

2020年11月11日—11月22日

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0年11月23日—12月29日

各专业分别作开题报告

由学生提交毕业论文构思并经审定后确认开题

2021年1月——2021年2月

撰写毕业论文初稿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2021年3月1—3月25日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交叉评阅

各专业中期检查组老师负责检查

2021年4月1日—4月20日

答辩资格审查阶段

交定稿后由指导教师评审打分写出意见

2021年4月21日—5月10日

毕业论文答辩

学院组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论文进行答辩评出成绩

2021年5月11日—5月19日

延期答辩和重答辩

不及格者进行重答辩

2021年5月中、下旬

毕业论文材料上交,整理

提交论文,维普系统再次

2021年5月31日

毕业论文存档整理、装订学生论文材料、总结

2021届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

 

注:各专业可依据本专业特点对计划作微调,但毕业论文工作终止日不得后延。

 

第13篇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第14篇

>> 化学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检索新形势及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报告检索策略撰写格式探讨 浅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加强科技查新检索工作 试论科技查新中专利文献及检索 医学科技查新与文献检索 化学化工课题科技查新质量的控制 浅谈STN系统应用于化学化工查新检索 浅谈科技查新与文献检索之间的关系 基于SOA架构的交通科技项目查新检索系统的设计 科技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优化问题探讨 科技查新中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对比分析 国防科技查新质量优化策略研究 科技查新质量的优化策略探究 工程硕士文献检索课与科技查新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 化工科技成果简介 化工科技成果介绍 化工科技创新成果简介 科技检索查新工作若干问题研究 从科技查新信息解读其地方科技创新的特点 科技信息检索的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化工品物性数据库》(http://.cn/search/template/chemcalwx-tmpl_index.htm)、《化工产品物性辞典》等。再次是进行项目分类分析。若是化工产品,初步判定是属于无机化工、石油化工、化肥与农药、涂料与油漆、聚合物、化学试剂、染料及颜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中间体、医药与生物化工、日用化工、香精与香料、催化剂及助剂、化工设备等产品类别中的哪一类。化工项目类别范畴相当广泛,其学科、专业分类方法很多,有针对各种文献管理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国际专利分类法》,有用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经济管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有针对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制定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有针对化工行业产品分类管理的《中国化工产品目录》,等等。对于化工类产品,可以利用《中国化工产品目录》了解分类,从中还可以了解某产品的名称、商品名、英文名称、产品代码、CAS登记号、类属名称号、产品用途、产品类别等。通过项目分类分析,可以知道研发项目主题范畴,还可以知道是侧重于产品还是方法,是产品性能的提高,还是产品工艺的改进。三是进行项目技术新颖性分析。根据项目资料,结合检索到的研究综述,可以初步了解研发项目的技术进展,国内外同类项目技术水平,进而了解其技术特点、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新颖性分析伴随着查新检索全过程,直至完成查新报告。

2 检索用信息源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信息源越来越多。为防止密切相关文献信息的漏查,也避免盲目搜索的劳命伤财,必须确定最基本、最低限度的科技查新检索用信息源。这些信息源范畴除了有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管理部门相关政策规定外,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都有自定的必检系统要求。查新员要针对具体化工科技查新项目做出判断,考虑其相关文献、相关信息主要贮存于何信息空间,选择合适的检索用数据库、信息源。

对于基础理论、工艺研发类化工科技查新项目,可以选择以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为主的检索系统。因为理论研究、工艺技术研究成果大多于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说明书上。笔者近日受理了一项题为“2-氯烟酸闭环法生产工艺”的科技查新委托项目。通过咨询项目委托人、阅读项目研制报告书、检索《化工辞典》等数据库后,分析判定,该项目是属于化工领域的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并了解到项目产品属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可以初步选择CNKI、维普、万方期刊文献型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专利文献数据库,科技成果类数据库等信息源。

对于查找以产品自身特征信息为主的化工产品,则应以Web搜索引擎和Web产品数据库为主,前者包括通用搜索引擎、专业搜索引擎、站内搜索引擎。因为网上产品信息大多以网页HTML文件形式贮存于各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网站Web服务器中,作为网上产品广告和产品说明书,而这些网页HTML信息大多被Web搜索引擎索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上Web产品数据库。

3 检索策略制定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理解课题内容、选择检索系统、设计检索结构式、考量检索结果相关性这一过程的反复循环过程,是不断调整检索式的检索过程。检索策略的具体体现是检索式,它控制着检索过程,关系到能否检索到最相关的信息,关系到查全率和查准率,还关系到信息查询速度和工作效率。设计合理的检索式成为控制和提高检索质量的关键。

在基础理论类、工艺研发类化工科技查新中,主要使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系统。由于大型期刊文献数据库有完善的检索功能,应充分应用布尔逻辑检索方法,选择利用各种检索入口,设计合理完善的检索式。例如,上述“2-氯烟酸闭环法生产工艺”项目,其查新点:(1)以烟酸为起始原料,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2)采用专用闭环催化剂;(3)废水封闭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4)产品总收率≥90%。分析项目内容认为,这是工艺方法类项目,应主要采用期刊文献、专利文献和科技成果类数据库等信息源作为主要检索系统。在试查中发现同类研究少,相关文献少。因此决定重点使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因为该库有全文字段,特别适用于难检和要求查全率高的检索项目。设计检索式:

#1.(2-氯烟酸+2-氯尼酸+2-氯-3-吡啶甲酸)

#2.#1*烟酸*闭环法

#3.#1*闭环催化剂

#4.#1*(废水零排放+废水封闭循环)

上述检索式的设计,针对了三个查新点。其中,第一检索式采用题名字段检索入口,其余采用全文字段,应用复合检索方式,即快又准又全。结果找到了几篇相关文献,其检索结果很满意。最后给出查新结论:

检索结果表明,河北亚诺化工有限公司等生产厂家、大学研究机构进行了2-氯烟酸合成工艺研究。其中,河北亚诺化工有限公司以2-氯-3-甲基吡啶为原料,通过高锰酸钾的氧化来制备2-氯烟酸,产率提高到65%。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用烟酸经双氧水氧化后再用POCl3/PCl5氯化得到2-氯烟酸。氯化时不加水,先加入POCl3,于100℃~110℃反应1h后再加入PCl5回流反应,收率95%,总收率87.5%。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国内主要氯烟酸生产方法:氰基乙酸乙酯氯化后,与丙烯醛迈克尔加成,成环后水解制得;烟酸氮氧化-氯化-水解法;氰基吡啶氮氧化-氯化-水解法等。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本项目技术特点是:采用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以氰基乙酸乙酯计,总收率≥90%;废水封闭循环使用,实现废水零排放。上述采用闭环法实现废水零排放的2-氯烟酸生产工艺技术,国内未见有文献报道。

在化工产品类项目的科技查新中,除了使用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外,还要重点使用Web搜索引擎等检索系统。譬如,笔者在接受查新委托项目“电子级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时,首先考虑项目产品属性,是强调工艺方法还是产品技术参数,具体的查新点,以及国内有无专利等问题。因此首先选用文献型数据库,设计检索式:

#1.(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异氰酸三甘油脂二聚物+三异氰尿酸酯+TGIC)

#2.#1*(电子级+99%纯度+超细+氯含量)

#3.#1*(粉末超细比+深冷粉碎)

采用上述检索式首先在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查询;再在诸如化工产品搜索、中国化工搜索、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信息网、中国商品网等网站上的产品数据库中查询;最后用google、百度WEB搜索引擎查询,设计检索式:(“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OR“三异氰尿酸酯”)intitle:“有限公司”。最终检索筛选获得数篇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满意。

总之,国内有生产厂家研制生产出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但多为普通级TGIC。而本项目通过改进合成、环化工艺,采用深冷粉碎、无水工艺分离盐等技术,实现了电子级TGIC;产品纯度提高到99%以上,氯含量小于650ppm,粉末超细比≤10μm。目前,除本项目产品外,国内尚未见有生产厂家研制生产出电子级异氰脲酸三缩水甘油酯产品的文献报道。

4 结语

综上所述,制定化工科技查新信息检索策略,需要对化工科技查新项目进行技术分析,理解项目主要概念、分类归属、技术特点、技术创新等。据此,考量选择相应信息检索系统,进而统筹考虑检索步骤,应用所掌握的检索技巧,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一系列检索式,并不断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加以调整,直至查询获取满意的检索结果为止。

参考文献

[1] 谢新洲,等.科技查新手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第15篇

关键词: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09-02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特点

综合性大学往往多学科并存,但理工科与文科学院科研管理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特点为:

1.满足教师对科研经费、设备、实验用房的需求,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重点。理工科学院教师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实验药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因此理工科学院往往经费需求较大,科研周期较长。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不能提供足够的实验室,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是理工科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2.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难点。理工科学院一般要承担学校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承担了此项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教师因长时间脱离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调动教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重点。

3.促进理、工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未来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焦点。学科发展以科研提升为内在动力。科研能力的增强,是学科发展的第一促进力,第一推动力。但往往是,理科和工科二者之间较为封闭,缺少沟通、孤军奋战,难以团结起来申报重大课题,造成科研资源极大的浪费。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2008年顺应学校学科调整的需要,将化工与能源学院和化学科学学院合并,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相比起来,学院科研管理应更注重化学与化工这两个优势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集合两个学科的优秀科研力量争取重大项目。

二、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科技处或科研处,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在每个学院设立了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也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科研秘书。但仍会存在着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缺乏特色、管理相对封闭、管理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等问题。

1.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片面认为科研管理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学院只需配合、协作。静态管理、事务性工作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把做好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按章办事作为衡量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标准。学校科技处过多地拘泥于学校科研事务性工作,只注重收收发发。

2.科研管理缺乏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理科类学院注重基础,工科类学院以应用见长。基础性研究不进行,科研没有后劲,应用性研究开展不了太长时间;应用性研究是基础研究的“试金石”,有了它,基础研究才会一一被验证。照搬学校规章制度,而没有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加以灵活运用,这样很难让科研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3.科研管理相对封闭,与外界联系松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科研工作的价值。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学校,更加需要学院的重视。构建产学研互动平台,加强与其他院校的联系。学校科技处人员有限,无法全面、持续地开展为企业和其他院校“牵线搭桥”,加强双方的合作。

4.科研管理质量不高。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加大,高校科研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科研数量和经费额度不断增加,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规模并没有得到相应扩充。甚至于许多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编制有限,无法设置专职科研秘书,学院科研秘书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多而杂,造成其精力分散,无法全面、深入、科学、系统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无暇进行科研创新管理,严重影响科研管理质量。

5.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各自为政是高校的普遍现象,个别教师满足于承担小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针对973、863或国家支撑等重大项目,很多二级学院很难做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学校科技工作不只是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取胜,积极做好导演角色,变教师个体自由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为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为主导,有效组织和整合力量,联合策划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在高级别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有所突破。

6.科研奖励、考核过于强调结果。目前高校科研奖励、考核过于强调结果,而不问过程。不能只以论文数量、项目数和经费数等作为奖励或考核的依据。在理工科领域里,还应适当关心论文的质量、引用次数、成果的利用率、成果的转化效益等。很多高校单纯地以JCR分区表作为考核或奖励的标准,以论文见长的理科,如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都位列JCR一区。而注重应用的工科,如化工,其学科内的顶级期刊“AICH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只能在JCR二区内找到踪影,这种考核和奖励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抹煞教师的科研积级性。

三、完善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现状、科研管理特点,及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对理工科学院的科研管理特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服务是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好服务,才能谈得上管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较为繁琐,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热情的服务意识、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才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广大的教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关键要素。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千方百计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

2.创新科研管理服务,由被动变主动。学校科技处对科研管理由“事无巨细”变为“抓大放小”,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全局出发,侧重于制定科研政策、宏观战略性研究,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管理水平,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学院方面,则由过去那种“坐、等、靠”的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参与其中。

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激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政策不仅能发挥现在教师的无限能量,还有利于引进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领导充分注意到科研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奖励办法(试行,修订)》。学校对教师获奖成果、公开、重大科研项目、授权专利、科研基地获批等项目的奖励作了详尽的规定。科研奖励标准也屡创新高。

4.加强与外界沟通,搭建产学研桥梁。理工科学院应主动走出“象牙塔”,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开拓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与企业、院校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相关领域教师定期下基层,这样不仅能够利用高校高水平设备,高水平智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能帮助学院教师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5.集中学科优势力量,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科研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各个高校都在抢占这一重要资源。学校在重大项目的管理上应建立长效机制。改变以往等指南出来才组织撰写申请的被动局面。组织相关学院,提前布局,从编写指南开始,提前规划。集中优势力量,强强联合。学院方面,站在学院的层面统筹考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信息反馈和交流,做好前期动员和部署工作。打破学院之间、团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理工科的学科优势,理科为工科奠定基础理论,工科为理科的基础理论转化应用保驾护航,加强学科交叉合作,争取重大项目的立项。

6.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体系。相比起科技处的工作人员,学院的科研秘书对教师的专业领域、科研实力等更为熟悉。从而可以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系列过程给予监督管理。项目前期申报,学院根据项目指南应做好组织动员,对于限项申报项目,根据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选拔有竞争力的申报人;项目立项后,督促项目负责人根据计划安排,严格执行项目任务;项目中期检查,后期结题,是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也是衡量学院科研过程监管的重要标志。

7.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在思想上,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在业务上,鼓励科研秘书接受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定期的组织院际、校际间的科研管理研讨会或工作交流,提升其业务能力;在观念上,提高科研秘书的素质,最重要是转变其工作观念,培养其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学院的科研管理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周文胜,姜川.试论研究型大学的校院二级科研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