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生学习指导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目前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高职的初次就业率56%,2004年为61%,2005年为62.1%。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不能适应就业的市场化形势,现状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1.1就业指导观念的短视性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教育升格转化而来,办学时间较短,尚处于“增容”阶段,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生源、扩大招生规模上,即重视“进口”;有些老牌高职院校也受到新升格高职院校抢夺生源形势所迫,也纷纷在招生工作上给予更多关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相对倾斜,但对于“出口”,即就业方面,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从学校长远发展看,对学生就业工作不重视,将最终制约高校自身的发展。
1.2就业指导模式的滞后性
2002年前一般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纯就业中心模式”,只设学校一级就业工作机构和人员,直接对学生开展就业信息服务、指导与咨询工作。主要是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等。这种模式只能适用于毕业生很少、供不应求的情况。2002年以后,随着毕业生的增加,大多学校进行了改革,由“纯就业中心”模式改为“学校就业指导办+系部就业联络员”模式,校就业指导办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与咨询等服务,而系部就业联络员则主要为毕业生提供教育、辅导、咨询等服务。这一模式较前虽有所改进,仍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亟待创新。
1.3就业指导工作的低层次性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来说,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代,这些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任务多头,就业指导能力不强,管理人员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大多没有取得国家正规的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状况。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原有管理机构的单纯控制管理职能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就业市场走向、分析预测研究、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因而这种状况是很难适应的。
1.4就业指导内容的单一性
现有就业指导模式主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就业信息的等,就业指导缺乏总体规划,内容乏味,千人一面,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来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因而专业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从形式和手段上看,也是灌输多,互动少;请进来多,走出去少;一般化教育多,个性化指导少;坐等用人单位上门多,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少等,所有这些制约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2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强化实践技能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成因,从表面上看,是历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结果,实际上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结构、体制及就业途径不畅等诸多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用人单位及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是动手实践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职提高竞争力的砝码。我们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有62.2%学生认为“就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能、能力”,当问“毕业生目前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有48.7%人认为“没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因此,就业指导应围绕实践技能这个核心,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职毕业生,可通过以下途径:
2.1.1围绕就业指导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学习期间开展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活动,举办成功人士求职报告会、往届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追寻优秀毕业生成功轨迹的采风活动、开展招聘模拟活动等,增加毕业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和自信心,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1.2增加就业实践体验性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就业指导工作单纯依靠就业指导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全校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学校政策措施的配套。因此,一方面,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并创新,特别是要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偏的弊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改变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增加实践性环节的经费投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2.1.3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学生实践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放到相关的工厂企事业单位中去,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寻找毕业设计课题,熟悉生产流程,接受工厂技术人员指导,实现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就业三者统一。高职院校要正确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改变那种培养学生基础理论不如本科,实践技能不如中专,毫无高职特色的现状。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参加技能考核鉴定,使之成为具有职业技能且被认可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就业率。
2.2为地方经济服务
坚持紧密贴近地方支柱产业和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就业之路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以江苏扬州为例,从1978年至2006年,扬州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变化: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升有降,第三产业上升最为明显,从轻重工业的比例来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公布招聘信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制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长期计划,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地方经济主力军。同时积极向外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联系,疏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
2.3加强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诚信观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状,关键是就业观念的问题。高职院校培养的应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广大的企业、基层是他们大显伸手的地方。学校必须围绕高职人才定位开展正确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教育,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并把就业指导与“两课”课程相结合,与专业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时间最多影响最深的专业教育渠道,全方位地渗透职业观特别是创业观教育。在对扬州职业大学2007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39.1%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大,有勇气的人才能创业”,具有55.4%学生认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创业”,其余学生认为“人不一定创业”。因此,创业观教育任重道远,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诚信观教育也是毕业生教育中必须重视的方面,如“对毕业生毕业后频繁跳槽、任意毁约现象的看法”时,有10.7%的学生认为“很正常”,有l8.2%的学生认为“人向高处走,很正常,无须指责”。因此,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校树立良好的人才品牌信誉,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向,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宗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对2007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83.7%学生认为“要加强就业指导”,有57.3%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而不仅仅是毕业前进行”,有93.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经费、课时、人员等限制,目前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毕业生就业不仅需要有形的物质准备,同时需要无形的精神、心理准备,如对就业政策、信息、技巧等方面的熟悉与了解程度。因此,要让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一个层次,必须把握学生需求动态,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
自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连年上升,到2007年将达到495万人。据初步预测,大学毕业生年增加的百分比将大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年增长的百分比,这将加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求职难度将加大,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原有的就业指导内容要适应新的形势,为高校毕业生内练素质外塑形象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增加新的就业指导内容、拓展指导空间,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一、了解职场需求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以学生成功就业和为社会职场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为基本出发点的。调查社会职场需求将成为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之一。根据本校毕业生的专业设置及就业倾向,有计划地将社会需求划分成几大块,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详细地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其中问卷的设计必须切合实际,内容要具体,具有实效性,语言要通俗简洁,以增加问卷的可答性和调查的真实性;亦可采取走访的形式,深入社会各界,近距离了解社会职场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而获得第一手资料,真实地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二、充实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对调查内容要进行分析,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1.转变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大学毕业生中也普遍存在着“精英就业”的错误观念。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认为毕业之后到大城市中找工作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是就业地区的适当选择,认为自己是精英式人才,毕业之后找一份受人尊重的体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普遍存在着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错误观念,把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性行业看成是“低贱”的工作。而把进事业单位、进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等少数部门、少数单位工作看成是理想的职业取向。由于上述错误的就业观念,导致大批毕业生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纷纷往事业单位和知名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应聘,使这些地区和单位的职位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人才浪费,从而形成“就业难”的假象,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来看,需要大学生的职位有很多,特别是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等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然很大,那里有广阔的空间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但基于错误的就业观念,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去那里发展,从而造成了用人单位“空岗”,大学生“失业”的反常现象。为此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增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的指导内容。
造成不正确就业观念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社会,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形成了职业有贵贱之分的错误习俗;二是父母,大多数家长往往用自己的老经验和陈旧的文化习俗,一厢情愿地为自己的子女选专业、定方向;三是同学,由于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职业的好坏、工资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没有实际了解调查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某某职业好某某职业坏,从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无贵贱之分,只要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可选择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应坚持生存优先的原则,在有工作可做的情况下,才能考虑更高一层的要求。
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鉴于高校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缺乏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思路,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投入较少。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社会职场对各专业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地修改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优化专业课程计划,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实力。
3.优化知识结构,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小学一直念到大学本科、念到研究生,其中没有经历社会实践的锻炼,没有实际工作的体验,用人单位不知道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从而形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毕业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克服以往毕业实习形式大于内容、实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做法,切实做好毕业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毕业实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真正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同时由于毕业实习的时间较短,内容比较单一,学生对实习的体验不够深刻。应倡导学生把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工作、了解社会,从实际工作中体验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缺点,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完善知识体系,重视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4.进行求职心理素质培训
要培养学生求职自信心理,引导学生分析就业市场的各种情况,如学业优势、职训优势等,了解职场的各种信息,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找回自信,增强自信力。
要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行为能力。行为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当一个职业机会到来时,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人,才会牢牢抓住机会,并且能主动地创造机会。对于未来的职业,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从事过,既使是做过也是短时间的,对于一些职业所需的行为技能并不是十分了解,这样就需要职业行为能力的心理素质储备。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实现目标的愿望,在实现职业目标之前要确定周密详细、操作性强的方案,通过调查和实证确定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旦方案确定,目标明确,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在工作中要有持久性,要集中精力,遇到困难不气馁,并有能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其次要经常关注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在日常行为中多锻炼,做好行为能力的技能训练。
5.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工作
【关键词】应用 拓广 引申 评价 答辩会 潜能
Hol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ke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Zhang Xianglong
【Abstract】The so-called small thesis means that students apply, develop, extend the meaning of what they have learnt at class and then write what one has learned according to one small certain dissertation. It not only can give prominence to the word “small” but also can show the sufficiency of the thesis. The finished small thesis is commended by the learning group first, then read at the class meeting, accept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er attending the meeting, then answers teachers’ question to the thesis at any moment and in the end is given the proper evaluation by the discussing group, this course is calle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This activity, not only has aroused students’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the creationary potential, improved students’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but also has advanced the change of the class learning ethos. At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s long as teachers ask students the question, they can think independently, can discuss actively, contest each other, doing which has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the autonomic learning.
【Keywords】ApplicationDevelopmentExtend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EvaluationReply meetingPotential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班级共同讨论来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交流,做论文答辩。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0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部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然而,初中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对初中数学这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笔者以举办“小论文”答辩会的方式做了一些尝试。
所谓小论文,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拓广、引申,就其中某个小专题写出心得、体会的文章。小论文既突出了一个“小”字,又不失论文的充分性。撰写后的小论文,经过学习小组推荐,在班会上宣读,并接受与会者的评议,随时回答师生对论文提出的问题最后由评议小组给出恰当的评价,这个过程就是小论文答辩会。
小论文答辩会,大体上分为四个环节:
1.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写作小论文打好基础。数学课上,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启发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引申、拓广。
例如,学习过与圆有关的角以后,引导学生研究两边和圆相交(切)的角的度数和所夹弧的度数的关系。
其次,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向学生推荐《中学生数学》、《中小学数学》(学生版)、《中学生数学报》等课外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再次,在每一章或单元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写单元小结。使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前呼后应,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习题类型,探求解题规律。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成编拟单元测试试卷,相互交流。
2.选题与撰写。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重要环节。首先,以发表在报刊上的学生习作为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收集自己和同学作业中易错的习题和一些习题的创新解法,建立错题集和习题创新解法集锦;做好读书笔记和文章摘录;布置一些小专题,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目的要求,不怕题目小,不怕字数少,不怕知识面窄。对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就是好文章。
例如,一位同学以《巧算平方数》为题,根据面积与平方数的关系,推出两位数的平方公式,进而推广到多位数平方规律,并给出了平方数的一般计算方法。通篇不到一千字,观点明确,说理清楚。又如另一位同学就习题:
已知:AB∥EF,∠BED=∠ABE+∠CDE,求: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给出了五种证法,写出《几何证明题的一题多解》的小论文,阐述了做题如何全面分析,寻求多种解法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章虽简短,就题论理,浅显易懂,深受欢迎。
在召开答辩会之前,老师要抽阅学生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本人修改,直到学生自己满意为止。切忌,老师按自己的意思亲自动笔修改,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失去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选题、撰写、修改的过程,是学生翻课本、阅读课外资料、请导师、跑书店、网上搜索查寻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浓郁的自觉研究的风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不少以往不爱看课外书籍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对书店、阅览室产生了兴趣。
3.召开“小论文”答辩会。召开答辩会之前,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里宣读自己的论文,进行小组评选,较优的论文列为参加全班的答辩会。受活动时间的限制,一次活动以五六篇为宜。答辩会聘请其它数学老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组成评议小组,在答辩会的前排就座。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织会场。会上,由被推荐论文的作者宣读自己的文章,然后与会师生对文章进行评论,即提出问题和质疑,要求作者当场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研究与争论,评议组的成员参与这个活动。
例如,一位同学提出题为《浅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论文后,评议组老师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专题的?”这个学生当场回答:“学习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后,我观察到,它们都是由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就判定了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就想,是否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呢?课后,我就此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写出了这篇论文”。接着,一位同学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角角边’定理,而你在讨论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时,也提到了‘角角边’,这不相混淆了吗?”这位学生回答:“这只是表示形式,我在文中已经写到,对于‘角角边’,应该注意,如果相等的角与相等的边符合对应关系,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符合对应关系,这两个三角形可能不全等。”通过这篇论文的答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纠正了“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的片面认识,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
4.评选优秀小论文。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最后一环,评选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学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作出的正确评价。评议组(也可请学生代表参加)成员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作出鉴定。鉴定要客观,实事求是。对评出的优秀论文不仅发给荣誉证书,还鼓励指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在学校校报、黑板报上发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开发。由此,各种综合的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在不同地域及不同学校开始呈现出积极上升的趋势。许多学者、专家对小学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特别是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已成为我们一直期待的教育问题。在推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谈几点策略。
一、探求符合我国国情主体的美术教育道路
由于艺术与时代有着密切而互动的关系,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标准。为此,在未来的农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发上,应充分强调美感的多元化,应包含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及不同形式的美学观和价值体,乡土艺术、民族艺术及特殊族群和特殊阶层的艺术均应融入课程之中。由于美感领域的扩大,美感的标准也呈多元化,美的感受力的训练也需要配合着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下,更应加强学生对自我和本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习如何适应大环境并接纳、了解、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美术课程中美感经验的学习也有能够结合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宗教、道德、神话传说、政治、社会、经济、家庭、人文等),因为这些都是与人类的存在息息相关的。我国台湾省新竹师院美教系的张权称先生认为:“当今社会,科技急速发展,资讯及交通日益便捷,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模式、思维方式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进而发展成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将是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来说,“农村学校设施差、师资弱、信息闭塞,年轻教师观念转变快,年龄稍大的教师适应新教材比较困难等。既便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的教师,也引起个人文化素养、责任意识、情感投入等的差异,也会产生高低有别的课程效果”。为了平衡各地的发展水平,建议除增加课程改革的投入外,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地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等方面的修养,使教师关注教育理论与知识信息的更新,并能充分利用本地区或本学校的资源,依据地区学校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
因此,在开发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中,更应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以及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紧密联系,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的趋势。我国在构建这种小学美术课程时就有过这样的范例,如:曾营小学是一所建在福建省厦门市杏林区郊区农村的学校,在美术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力地把与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巧妙的与美术课程相结合,率先提出并开设了“家庭课程”。这所学校把周四定位“家长开放日”,定期开设美术公开观摩课,在不影响家长工作的情况下要求家长参与。在美术教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孩子们踊跃的发表自己的创作体会,家长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美术教师对每位学生今后的美术学习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于家长进行交流。成功地将美术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家庭之中,为学生的美术学习营造了更加优化的学习环境。还有日本的美化商业街活动、美国的史前文化学习香港的造纸活动等范例,都是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经验等的丰富结合。
二、开发丰富的美术校本资源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上校长、教师都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挖掘潜力,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开拓其他经费渠道,使两者之间形成地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的基础教育投资体系”。在农村资源开发中,要注重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交流渠道。实物资源包括实验室、教学设备、网络设施、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通过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欲望、探究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并设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景。在美术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是信息源。建立稳固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提供交流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建立开发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系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不断的发展。农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美术课程的资源。再者,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美术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如: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学校也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美术教师也应高度重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美术用美术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课程的事实过程中,教师也应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生活的环境中,还存在着很多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教育资源,如家庭、街道、商店、森林、河流、乡间小道等都可以为美术课程所利用。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实施
在新的美术校本课程编制完成后,为有效地发挥美术课程校内、外资源的作用,在对它的管理和实施也应加强。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美术课程的各种课程、设备、教材等,配置必要的美术教师。通过其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作用。
2.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发教学素材,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论文、CAI课件、图片、录相带、幻灯片、学生优秀作业以及小作文等,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3.发挥师生的信息源作用,建立稳固的信息交流渠道。如美术讨论会、校园墙报、广播站、小学生艺术刊物等。不管是在管理上还是实施中,都应强调美术探究的地位和作用,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美术探究的机会,因此,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的要求要十分的重视。
四、教师力求致力于新的教学观
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旧的思想观念,致力于新的教学观。也应参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基本法则来要求自己。那种试图以制造“知识容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全部知识与技能,并能用终身的思想已经不符合社会的现实要求了。“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对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教学引导的个人生活展开的方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丧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仍旧存在着一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倾向。以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让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喜爱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逐步培养学生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信心。从而使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们建筑”。布鲁纳也曾经讲过:“知识的获取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的因势利导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最佳教学目的的良好的开端”。所以,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更加应该在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合理的充当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者。
五、注重内部评价
在校本课程评价中,应重点注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在于通过评价从而加强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责任心、针对性和适应性。校本课程评价主要是由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和学生来操作进行的。校本课程评价的操作系统更需要一个支持系统来保障,即: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需要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学校在评价当中,也应结合实际,考虑周全制定相关材料进行评价。如:给教师在再课程评价当中也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多元智能观等更加先进的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评价。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必须依托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丰富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思想、落实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观,这样定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能够促进农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甚至还能推动整个美术教育的进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素质的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顾平.美术教学导论[M].浙江: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行动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和采纳,并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在研究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必要性以及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在中小学课程中,各个学科由于各自的学科特点,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这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的合作学习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尤其是对合作学习本身所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简单模仿,盲目套用国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的合作技能研究不够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在新的形式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吸收了当代教育理论中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新的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创新,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这样就使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学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传统授受式教学无法达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达成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学习中具有主动应答、选择、发现、思考、探索和反思等需要,具有主动地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发展的需要。但在传统教学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造成课堂效益低下。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合作性活动的主体,每个成员之间互助合作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
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至今,在我们很多的小学的教学中还是以教师向学生授业解惑,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以模仿、记忆、机械训练为主。其实,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接受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例题,学生记忆结论,做多道机械模仿性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听练过程,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学习成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目标中,小学数学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乐学、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从被动的学会到主动的会学,数学素养才能够提高。
最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学习态度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因素。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忽视了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了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为学生共同学习和提高创造了愉快的学习情境和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开发智能、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即学会做人,并且培养了合作协作精神。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当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合作学习就是作为主体教育的教育策略之一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关于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成为合作学习研究的重点,也是合作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基础性、阶段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及这一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特殊要求,在其学科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所采用的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测验或竞赛——小组评价、反馈。在教学模式的四大环节中,小组合作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是为小组合作学习服务的。这与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师讲原理、公式——讲例题——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模式是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是将教学的重点倒置,从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而合作学习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活动开始首先要设立小组目标,这样将小组全体成员调动到一起,并产生积极的依赖关系,形成了组内互教互助、组间公平竞争的动力系统。为了要完成小组目标,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家共同策划,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样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摆脱了以往教师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学习成为学生自己控制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得以发展。
2.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活动主体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主体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主体的形成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是主体内在的特性,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由于我们传统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错误理解导致实践中的教学主体倒置,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主体教育观念的深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小组。“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通过这种分组原则使得各小组达到合理培植,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各个小组大体处于均衡的水平,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说,小组在这里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应该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平台。
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目标结构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和同质分组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嫉妒的焦虑之中,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有研究资料显示,小学生由于在考试或平时测验时成绩不好而厌恶学习的占很大比例。而在数学课上实施合作学习是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也就是说把传统教学中每个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以此来降低每个个体间竞争的压力,但在小组之间每个个体又都是互助合作的,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焦虑程度,保护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说,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的,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论文摘要:合作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接受和采纳,并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在研究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对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必要性以及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进行了探讨。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自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很快在世界各国的中小学课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在中小学课程中,各个学科由于各自的学科特点,在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这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的合作学习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方面,尤其是对合作学习本身所蕴涵的现代教学理论特质研究不够,不能深入揭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因而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简单模仿,盲目套用国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的合作技能研究不够等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
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在新的形式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新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从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方面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吸收了当代教育理论中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新的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创新,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其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这样就使小学数学这一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学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技巧的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传统授受式教学无法达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达成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学习中具有主动应答、选择、发现、思考、探索和反思等需要,具有主动地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发展的需要。但在传统教学上,教师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造成课堂效益低下。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合作性活动的主体,每个成员之间互助合作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
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区别,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至今,在我们很多的小学的教学中还是以教师向学生授业解惑,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以模仿、记忆、机械训练为主。其实,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接受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例题,学生记忆结论,做多道机械模仿性练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听练过程,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学习成功的体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目标中,小学数学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素养,其中包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乐学、会学,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从被动的学会到主动的会学,数学素养才能够提高。
最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环境是否满足自身求知欲望需要的一种积极态度的体验,学习态度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因素。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忽视了创设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影响了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为学生共同学习和提高创造了愉快的学习情境和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还能开发智能、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即学会做人,并且培养了合作协作精神。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当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合作学习就是作为主体教育的教育策略之一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关于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成为合作学习研究的重点,也是合作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性学科,由于学科本身的基础性、阶段性、整体性等特点,以及这一学科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特殊要求,在其学科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所采用的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测验或竞赛——小组评价、反馈。在教学模式的四大环节中,小组合作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他环节是为小组合作学习服务的。这与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师讲原理、公式——讲例题——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模式是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是将教学的重点倒置,从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而合作学习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活动开始首先要设立小组目标,这样将小组全体成员调动到一起,并产生积极的依赖关系,形成了组内互教互助、组间公平竞争的动力系统。为了要完成小组目标,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大家共同策划,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样的活动中,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摆脱了以往教师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学习成为学生自己控制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得以发展。
2.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活动主体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性的发展
现代主体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主体的形成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性是主体内在的特性,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由于我们传统教育对教育主体的错误理解导致实践中的教学主体倒置,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主体教育观念的深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问题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问题。而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的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小组。“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家庭、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通过这种分组原则使得各小组达到合理培植,从而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各个小组大体处于均衡的水平,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所以说,小组在这里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应该说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平台。
3.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目标结构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和同质分组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嫉妒的焦虑之中,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有研究资料显示,小学生由于在考试或平时测验时成绩不好而厌恶学习的占很大比例。而在数学课上实施合作学习是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也就是说把传统教学中每个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以此来降低每个个体间竞争的压力,但在小组之间每个个体又都是互助合作的,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焦虑程度,保护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说,合作学习是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的,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受到各级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技术学在发展过程中的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学科内部,也是及其学科外部。因此,更深地了解教育技术学,并更好的解决教育技术学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观瞻我国教育技术研究30多年的沧海桑田,我国学者在教育技术学方面做出了许多研究: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认为运用现代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在这方面下工夫就会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刘美凤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关键是对其理论知识和实践队伍的学科背景的研究以及素质教育的提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经济还不算发达,还不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在一些有关教育技术学的政策问题的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不能给出精确的答案,在这里我们进一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管理者的认知水平,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进行研究。论文大全,解决策略。
1管理者认知水平的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爱迪斯认为:“没有管理就失去了正确的指引,向荒唐的目标挺进,我们一事无成,回过头来才发现走得越远,越无知”[1]。不言而喻,管理对于教育技术学同样重要。由于受到外国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影响,我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以前,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电化教育出现了大好的发展局面。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教育技术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由于我国没有对教育技术学得到充分的认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少,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技术只作为提供教室、电教设备、电教资料的服务机构,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受重视;教育技术的教学功能得不到发挥;大量的电教用房和设备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教育技术研究队伍的建设问题
教育的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加快世界经济的竞争,因而也会激发教育发展内部需求。教育需求的增加会促使更多的有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关注“如何教育”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这正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趋势[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始在中小学设置计算机的课程,目前,计算机信息教育又成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因此,未来的学校教育和教师将不再是“多媒体或先进媒体”盲;更多的其他学科人员也参与到软件制作过程中来等。其实,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员已经感到了这种迹现象的存在,那就是,对于教育技术方面“竞争对手”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被定位于多媒体及其教育应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优势正在不断减弱,而我们目前自己的弱势(心理学方面的训练)却在新的需求和形势下日趋明显。这样,目前的情况是:以多媒体作为定位的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在不断的减弱,而这个领域潜在的研究队伍却又分散在教育学院、心理学院、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或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各个地方[3]。如果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仍停留在媒体研究方面,而不在广义教育技术学定位上得以发展,那么,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存在的危机就会就会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要避开这些误区去寻求教育技术学的更大发展。
3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
目前许多刊物、专著和论文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内涵和学科内许多术语的定义,有的还模糊不清,用法混乱。教育技术就出现许多称谓,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混乱。同时各校教育技术单位隶属的领导单位也不同,有的属于教育科学学院、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由于属性有异,也会使人们对学科的性质造成不同的体会。另外对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借用多,对特色的学科理论则论述少。再如对学科的培养目标太广泛,结合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还没完全建立。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
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心理学上讲,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行为。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管理者来说,只要他们能从过去的观念中得到一定的改变,那么,教育技术学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教育观念作为人们通过教育活动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获得的教育认识或教育思想,对人们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具有指导意义和决定作用。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先进,社会制度也不够完善,应试教育体系没被打破,现代教育观念就不可能会形成。比如,现在经常有人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只要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改变。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培养一支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队伍
由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知识涉及许多专业理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其知识的结构来调整教育技术学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鼓励性政策,吸引本专业与教育学、哲学、经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领域的工作,使这些人员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进行很好的合作,把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研究队伍的完美整合。
3理顺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培养目标
正确的定位是每个学科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他不仅影响到该学科当前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将来的健康发展[4]。论文大全,解决策略。首先,从发展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是在视听教育及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引进,使教学手段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促使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丰富,从而形成多媒体技术这一领域。因而可以认为,教育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论文大全,解决策略。再次,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也是将教育技术学列入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因此,可以将教育技术学列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仍在形成和完善之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本身还缺乏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5]。
经研究发现,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研究者从“电化教育”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论文大全,解决策略。论文大全,解决策略。一部分学者认为媒体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就是他们给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比如,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论纲》是这样评定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中老师借助其他工具和手段,这是古之有之的。然而,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种类越来越多。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教育技术学迅速兴起。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技术”的本质来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进行定位。我们应当尽可能发展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既要运用媒体,也不能缺乏技术,应该吸取教育学,教育哲学,传播学,心理学,认知论,计算机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精华作为自己的特色理论与实践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能单独从电化教育或技术的本质来定位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性质,应从不同方面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连接性的特性,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来更好的来定位教育技术学这门学科。
另外,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有微词,连教育技术科研工作者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危机。诚如我们所知,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一方面根据教育技术事业本身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技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他又要指导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实践的进步,并且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受到检验。因此,对于这样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其理论脱离实际情况是不能任之长期存在下去的。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就会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不仅会使教育技术学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而且不会让教育技术的人才大面积流失。同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人才增多,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水平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总之,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及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给我们描绘出了教育技术学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美好前景。论文大全,解决策略。我们应该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学必将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爱迪斯.完美管理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2-13.
[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9.
[3]刘美凤.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3.(201).
[4]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二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5]赵宏,杨开城,李秀兰.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考[J].2003.(4)
[6]伊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
一、 肤浅的“实用主义”使数学学习兴趣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几乎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讨的课题,但后30年的教改,挖掘数学学习兴趣的“破冰之旅”走得并不顺畅。不可否认,有数学学习天赋的学生是极少数,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占很小的比例,考不出理想分数的学生几乎对数学无兴趣,而能考出高分的学生,其数学学习能力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他们究竟对数学有多少兴趣?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可能有些尴尬,但不能否认的是真正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快乐、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人为数极少。为何出现这种人们不愿看到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肤浅的“实用主义”态度对数学教学产生了“离心影响”。
1. “实用主义”让“兴趣之盾”败给了“实用之矛”
若把“实用”比做“矛”,把“兴趣”比做“盾”,“矛”与“盾”的较量,获胜的肯定是“矛”。肤浅的“实用主义”让很多学生追求的是眼前利益,只要能考出高分,对升学考试有帮助,学习目的就达到了。至于说通过数学学习产生的能力与品质,并不为大家所理解与重视。数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考试时“捞到一分是一分”的无奈科目。
肤浅的“实用主义”让许多教师的数学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解题教学”,上课讲题目,课后做题目,考试考题目。即使讲题目也只讲解题步骤,不展示思维的过程,这无疑把数学教学活动导向为对“显性知识”的重复识记、再现的简单应用。正是由于这种单一的对“显性知识”的评价范式,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指导,背离了数学教学的宗旨,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智能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无疑是往“虚”处使“实”劲,做无用功。
肤浅的“实用主义”让数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对“显性知识”的掌握而展开的。如,看学生是否记住了数学公式、概念、定理,是否会用某种方法解题,并把这些作为考试、考查的基本指标,数学学习的作用就是考试时捞分数。考出高分,大家高呼万岁,数学的作用真大!考不出高分,数学不但没有用,而且变成了“拖后腿”的科目,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数学成为许多学生的负担,他们由畏惧数学逐渐变成憎恨数学。
2.实用与分数的畸形嫁接让数学兴趣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
我国中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已为世界所公认,著名数学家张奠宙教授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多次提醒人们注意“高分下隐伏着危机”。在IAEP测试中,我国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虽然位居21个国家和地区之首,但是科学测验的成绩却位于第15名,并不理想。其次,我国大陆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表明,常规计算能力虽强,但是应用能力薄弱。应用问题的得分率低于韩国、美国、瑞士、英国、加拿大等国。在学习数学是为了考试捞分数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数学教学与美好的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的问题越发明显。
(1)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训练,轻智力、情感开发,不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考试分数高,但学习能力低下。
(2)重模仿,轻探索。学习缺少主动性,缺乏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有这样一道著名的测试题,其内容是: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
据资料报告,美国小学生有40%的说船长是43岁,因为75和32这两个数,加起来是107,不会是船长的岁数,相除、相乘也都不合适,因此只能相减。
笔者用此问题在某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试验,108名学生只有9个学生说此题不能做,仅占8%,大多数的答案是43岁,另一答案是53.3岁,因为刚刚教过平均数。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在初中学生中做实验,所得结果与上述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再做试验,若在做题时给学生口头提示一次,说不能做的学生提高到近半数;若加大提示强度,在黑板上写下:若不能做,就写上“不能做”,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答“不能做”了。试验者课后问学生:“你怎么会做出来的?”学生笑着说:“老师出的题目哪有不能做的呀?”再问:“你想过这题不能做吗?”学生答道:“想过,但老师不是说考卷上尽量写,不写得零分,写了可能有分,而且写错了也不扣分吗?”
这个例子表明,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根子却在教材、教师身上。我们的数学教师辛辛苦苦教会学生解方程、做运算、解答各种数学题目,却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致使学生盲从教师、盲从考试。
(3)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教学围绕升学考试转,不断重复训练各种题型和模拟考试,不少教师有“以量求质”的想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1992年,中央教科所做了一份“数学教材教学内容分析研究报告”,在这之后十几年中,从相关课题研究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数学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初中生数学及格率在40%左右,高中生的及格率比初中生还要低几个百分点,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量存在,这已成为困扰广大数学教师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小学数学课时多、权重大,不仅与数学在升学考试中占据重要甚至是关键的地位有关,也与数学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多有一定关系。加大课时量,以量求质;加大习题量,力求熟中生巧;不能独自探索,干脆就去模仿。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感受数学美的能力日益肤浅,对数学快乐的体验也日益消失。当“有实用价值”的“分数”成为左右数学教学的唯一标杆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和一个“响亮的口号”。
3.缺乏兴趣使数学教学与美好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
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不到位、兴趣不高、能力不强、及格率较低,这些让学生、家长及教师都深感忧虑的三尺冰冻、不是一日之寒铸成的,若教育不是单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不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就孕育不出眼下的数学教学忧患。
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就退缩?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放弃?这是功利化的“实用主义”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在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下,考什么就学什么的“实用主义”观念已深深驻扎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当发现自身数学学习存在困难时,内心没有足够“光明”的力量让他们战胜困难,而是马上调转航向,向容易捞到分数的科目冲刺,力求“堤内损失堤外补”。若将“选拔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体系转向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对许多学生而言,即使眼下存在学习困难,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因没有“实用主义”思想的左右,他们内心深处仍会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在困难中拼搏,在问题中升华。
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若没有教育的正确导向、学生自身积极的探索、团队的合作,兴趣也只是一个概念和符号,没有兴趣的数学教学自然要远离数学教学的正常轨道,与数学教学美好的初衷越来越南辕北辙。
二、 数学的核心价值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人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不用数学的占70%。我国中学毕业生升入数学系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的占1.48%。从这些数字来看,学习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对于将来读数学系的学生或许有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是一种浪费。分析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究竟有多少能用到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中去?毕业后从事数学研究、数学教学以及用到较多数学专业知识工作的学生毕竟只有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很少使用数学或者根本不用数学的工作。对于这些绝大部分学生来说,那些大量靠强记获得的法则、公式和事实,出了校门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又很少用上。数学――这门学校里课时最多、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科,其核心价值在哪?
1.国内外重视数学的案例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柏拉图之所以要求他的弟子通晓几何学,这是立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素质功能,也就是说,未经过数学训练的人,尤其是没有掌握严格演绎推理方法的人,难以深入讨论他所开设的课程。柏拉图认为:作为一个统治者,为了很好地认识自己在所生活的那个多变的现实世界中的处境,就应该学习数学,这是他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在英国的大学里,律师专业的学生至今仍要学习许多数学知识。尽管英国律师学习的专业课程与数学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能使人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建校长达两个世纪的美国西点军校,被誉为西方名将的摇篮。以培养将帅为目标的西点军校,高深的数学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该校开设数学课程,其目的并不在于未来的实战指挥中要用到数学知识,而是基于如下考虑:只有经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把特殊的活力与灵活的快速反映相结合,使学生具有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从而为他们驰骋疆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臧在从事了多年数学教育之后,总结出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学生们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无论老师、学生还是家长,对数学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在建国初期就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数学被排在第一位。人们在这句口号的影响下,数学成为学校里课时最多的一门课,成为各类考试中权重最大的一门课,成了学生耗费精力最多的一门课。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重视的是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即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却忽视了“隐性”的数学知识,即数学的思想方法。
2.数学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
数学被使用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和经济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较为普遍,而其中数学的渗透特别明显。这种渗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工具与技术。数学是新的研究领域和交叉学科建立的动力。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与“形”在现实世界中无处不在,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的几何形态都具有空间形式,其运动路线都是曲线,而曲线是由一些数量的某种关系来刻画。数学正突破传统的应用范围向几乎所有人类知识领域渗透,并越来越直接地为人类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做出贡献。同时,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已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数学教育不单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学这一工具,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人,提高人的素质。它用自己学科的优良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它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更好地理解、领略和创造现代社会文明;它是一种方法,使人善于处世和做事,提高工作效率;它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使人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它是“思维的体操”,使人思维敏锐,表达清楚。
3.数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它被明明白白地写在教材里。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条“暗线”,需要教师挖掘、提炼,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与数学知识相比,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数学教材的每一章乃至每一道例题,都体现着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这是因为,没有脱离数学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没有不包含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知识。数学的核心价值不在于为升学考试获得较高分数,而在于蕴含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方法。
三、 只有摒弃“实用主义”才能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
摒弃“实用主义”态度对数学教学的“离心影响”,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更新教育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数学学习的作用绝不是为升学考试捞分数,而是为培养思维能力所进行的知识储备。
1.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
数学学习要循序渐进、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更无捷径可走。当数学教学生态被应试教育破坏了,数学在为少数有学习天赋的学生增加升学考试成功筹码的同时,必然成为对极大多数学生“无实用价值”的负担。
教育应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不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这个观念不转变,教育只能在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核心,造就大批失败者。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以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尝试到数学学习的艰辛与快乐。
2.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教学一直在“老师讲――学生听――做练习――考试”这个模式中运行,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实用主义”态度使数学教学功利化,学生考出高分,说明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数学学习目的已达到。虽然数学教学评价方式也在力求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但就目前人才选拔方式而言,这仍是一个“理想”的模式,是一个难以操作的模糊的评价理想。试着从单一的统一考试中走出来,尝试论文式、答辩式、合作研究式等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以此导向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效益,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能获得的发展与进步。数学教学效益既包括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效益,也包括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效益。谈及数学教学效益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教了多少,也不能简单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看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什么,应全面地以学生学习态度、情感、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进步,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为主要衡量标志。
3.打造高效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
紧张+愉悦=高效。紧张即课堂内要让学生紧张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手脑并用,学生在教师监督和指导下练习与反馈;愉悦即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师生之间合作的快乐,课堂要有笑声。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从讲概念、讲例题、做题目这个模式中走出来,打造人文、高效课堂。教师要关注课堂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努力减少无效的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视线、激起学生的思考,注意学生的练习反馈。
注重启发式: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设计有价值、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对教材要钻得深、看得透,能深刻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能悟出教材的深刻道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在课堂教学中打造人文课堂,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知识充满生命活力。教学中有独创性思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对教材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4. 深挖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数学的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知识的背后,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思想方法,但是,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在数学学习时,学生常常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思想方法,因而,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时必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例如: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方法是从小学画示意图找数量关系着手孕育,在学习数轴时,要求学生借助数轴来表示相反数、绝对值、比较有理数大小;学习百分数时,教师用条形图来解释百分数的含义。通过多次孕育,学生逐渐形成借助于图形性质解决代数问题的观念。到了高中,结合函数图像的性质、平面解析几何、复数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可达到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水平。
只有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深挖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核心价值。否则,数学教学只能是在对显性知识的探索中,以考试为目的、以分数为导向、以“实用”为核心,在背离健康的数学教学轨道上,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成为学校教学的累赘与负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如果没有人类自古以来“上天入地”的想象,怎么会有今天的“星际航行”和“海底漫游”。数学是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数学能让学习者思维严谨、思路开阔、感受到智慧与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有关中国数学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国际比较研究中,无论是国际数学教育成就调查(IEA)还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成绩均明显优于西方学生。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无异于想象力的匮乏。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学科,需要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摒弃“实用主义”对数学教学的离心影响,领悟数学的核心价值,让数学回归其生态价值与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baike.省略/view/39074.htm.
[2] 顾冷沅.数学思想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3] 顾米.打造“三高”课堂.教育文摘周报,2009-09-16.
发现法是指依据教师或材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亲自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发现法的特点是学生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事先未知的结果,即发现法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他的“认知──发现”说的学习理论提出来的。他认为“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不需要较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只是不断的重复旧东西,而不是创造新东西。发现法则要求学生应付新的问题,发明新的东西,它需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过去的教学法的理论,给学生对刺激的反应以奖励,是从外部刺激学习动机的方法。发现法则强调培养形成对科学本身的爱好和兴趣。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概括出原理法则,他们就会以自己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到知识深刻,久久不会遗忘,并能广泛的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布鲁纳十分重视发现的学习,甚至要求小学生也成为一个“发现者”。他还认为,人们在参加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论是认识一个事物,掌握一个概念,解决一个问题,发现一个原理,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一)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通常是由教师提出问题,介绍一些资料和现象,或者由学生演算、观察实验、阅读教材等方式进行。
2.推测结论,探索解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回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直到发现结论、探索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启发。要注意抓住重点、关键,有顺序、有系统地进行。
3.完善解答,小结方法。或者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整理、完善、小结,教师给以必要的启发、指导、帮助,或者由教师作总结性的发言。这里应着重总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4.必要时可在问题解决后,在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实和改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发现法教学的要求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使用发现法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讨论上。
2.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活泼地进行钻研、探索,启发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提出猜想,进行论证。
3.要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重要思维环节,因为科学发现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现问题。
4.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突出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法虽有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等优点,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它一般多用于下定义、找结论、想方法三个环节上,因此不能每堂课都使用。比如,绪论课、讲评课、习题课等就不宜使用发现法。
(三)发现法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四)发现法的主要缺点
1.花费时间长。
2.不利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不利与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3.缺乏经验的教师难于随机应变解决学生所发生的问题,难于控制教学时间。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发现法,会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但由于费时、难于控制,运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运用发现法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到发现、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养成探索和研究的习惯。
二、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按照一定程序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过程程序化,使学生按程序进行独立的、个别化的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是把教材分成许多小段,布置便于检查对每段教材掌握情况的作业,给出学生可能得到的正误答案,按答案指明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步,只要求最终达到同一个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个别化教学,十分有利于照顾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可以及时防止遗漏知识。但是,采用程序教学法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和教养两方面的目的,削弱了教师和班集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三、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自学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需要有一套适合于自学的教材。现行的心理研究所编的自学辅导教材是在吸取了程序教学法的一些有利因素、一些有效的学习心理学原则和优秀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学辅导教材分“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
(一)自学辅导教学的原则
1.寓有效学习心理学原则于教材之中的原则。自学辅导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阅读教材,因此在教材中必须贯彻好有效的学习心理学原则。
2.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要强调自学,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强调自学,并不能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放任自流。
3.强化动机原则。提高自学的自觉性必须用种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把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强化动机对自学特别重要。
4.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学,能将班集体和个别化这一对矛盾协调统一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班集体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可以照顾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个别化因材施教的目的,有助于形式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
5.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启就是启发引导;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以便及时反馈和强化;结,就是小结
。在这里教师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的自学。
6.自检和他检相结合的原则。检查学习效果时,也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性相结合,即把他检和自检结合起来,并且是学生逐渐养成自检的习惯,形成自检的能力。
7.变式复习原则。复习是为了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变式复习不是机械性的重复,它对于加深理解、巩固掌握已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自学辅导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列出阅读提纲),独立阅读教材,思考其中问题,教师巡回答疑。
2.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拟定的提纲回答或讨论问题。
3.在学生回答、议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讲解时注意突出重点,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新、旧知识的联系等等。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练习。这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阶段。
这种教学方法有学生自学,议论,独立地进行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个别的、集体的辅导,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自学辅导法进行教学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1.领读练习阶段。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教材的方法和培养独立做题、认真进行自我检查练习题的习惯。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三读”:粗读扫除字词障碍,细读概括段落大意,精读钻研关键字句;学生在读懂讲述内容后,独立做好相应练习,完成一组练习后,再核对答案;教师按提纲进行检查,着重检查学生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的掌握情况。
2.启发自学阶段。目的在于使学生独立自学,培养自学习惯。教师课前备好“启发自学提纲”和“小结检查提纲”;上课是先给出启发自学提纲,学生在提纲指示下自学,作习题,对答案和自己检查;最后教师按启发自学提纲提问,纠正错误,小结。
3.自学辅导阶段。课堂上教师只交代学习任务和应注意之点;学生独立阅读,做练习,对答案,做小结或笔记,与此同时教师进行辅导,检查了解学习情况;最后小结、检查落实学习要求。
4.教学研究阶段。学生已经完全适应自学辅导方法,能够独立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内容,了解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准确总结单元内容,自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能阅读概括性较高(步子较大)的书籍。
四、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按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的办法,而采用以知识结构为标准,将教学内容组织和划分成教学单元,并按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的是为了避免人为地割裂知识系统对培养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划分具体教学单元时,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水平来确定。教学单元的内容,低年级少一些,高年级多一些,但不允许割裂知识结构,要反映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单元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有两种形式。
(一)第一种形式
将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来完成:
1.自学探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可以有以下两种形式进行:属于讲述概念和描述现象的内容,可用自学读书方式;属于观察、实验和推导论证的内容,可用探究的方式。每一教学单元开始,教师概括地介绍本单元的内容和自学探究的路线图,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自学探究,诱发他们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分析、推证。教师除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外,还要搜集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思维受阻的地方和独特新颖的思想方法等,为下一步重点讲授作准备。
2.重点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和所提出的问题,侧重讲授本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授获得数学结论和证题途径的思维方法以及知识的起源、发展方向。重点讲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将获得的知识提高一步,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3.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灵活地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本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好题目,合理安排好训练程序,进行严格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4.总结巩固。就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整理知识,整理方法,整理习题,使本单元的内容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学习心得,或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把内容引伸拓广,或寻求出新的结论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研究性的小论文。
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和优良的素质。
(二)第二种形式
每个单元依次通过以下六种课型进行教学:
1.自学课: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在课堂上自学新教材。
2.启发课: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复习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复习。
4.作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做作业。
5.改错课:在课堂上师生结合,共同批改作业。
6.小结课:将知识技能概括化、综合化。
这种形式的单元教学法的特点的突出优点是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
单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获得的知识比较系统,并掌握了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缺点是教师花费的时间多,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运用它比较困难。本教学方法一般适应于教师教学水平较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较好,已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否则难于得到应有的效果。
五、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法”是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教改实验小组”从1977年起经过3年的调查、1年的筛选经验、3年的科学实验和三年的推广应用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2)探求知识的尝试;
(3)归纳结论、归入知识系统;
(4)变式练习的尝试;
(5)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6)单元教学效果的回授调节。
六、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杜威、克伯屈提出的以“有目的的活动”为基础,打破传统教学科目,实行大单元教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自定目的、自顶步调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设计教学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
(1)有目的的建造。让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建造一样东西,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确定目的,督促其实行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且对自己建造的成果和过程作出评价,得出明确的结论。
(2)有目的的欣赏。欣赏一种美好有趣的事物,教师应当介绍有益的和美的欣赏品,指导学生提高辩别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欣赏见解,体味欣赏感情。
(3)有目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考察事物的所以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一步一步的解决;指导他们寻找参考书和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反思能力。
(4)有目的的练习,巩固知识或技能。教师要指导儿童在兴趣基础上制定练习计划,努力认真学习,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练习作出评价,改
进经验。
设计教学法的根本点在于强调让儿童从事有目的的、自我负责的行动,因此克伯屈把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专心完成某一种活动”的方法,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目标、计划、履行和判断四个步骤进行学习。
七、道尔顿制实验室法
道尔顿制是1920年柏克赫斯特女士在马萨绪塞州的道尔顿中学首创的教学方法,其重点是在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道尔顿制的原则是:自由、合作、计划。
自由:指去除阻碍学生自由学习的不合理规定,使学生养成自我计划和克制能力。
合作:指打破班级、男女界限,使学校成为类似社会的组织,学生一面为社会服务,一面保持个人的独立性。
计划:采用包工的形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自己的计划学习。
道尔顿制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小内容制订为按科目的作业大纲,师生签定以月、周为期的教学公约,然后由学生去各实验室学习,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考查。这是一种自定步调、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学习制度,采用弹性制的方法,可以根据学生进度快慢决定学习期限。道尔顿制有一些类似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八、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马赫穆托夫反对前苏联当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要求引进科学实践的方式,把解决课题或问题作为教学的基本过程。他提出,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解决课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使教学成为有明确目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九、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在人本主义“自由选择”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由于现代社会变动复杂,压力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使许多人迷惘,弄不清价值,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价值澄清法旨在协助儿童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确立活动的目的,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价值澄清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可以传达给他人”,强调依靠自身智慧决定个人行为目的,自动地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其步骤为:
(1)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
(2)赞赏。重视和珍惜自己的选择并公开这种选择。
(3)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