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62-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手机除了用于和亲人、同学联系外,更是获取外界信息、娱乐休闲的必备产品。然而,手机在为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显露出许多弊端。通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的差异性研究,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从而健康使用手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为92.8%。运用spss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得出KMO值为0.915>0.7,说明结构效度较好。采用再测信度的方法,测得问卷信度系数为0.896>0.8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稳定性较好,符合统计研究的要求。

对于手机成瘾的界定采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该量表共16个项目。根据问卷统计分析,16个项目的总体平均数M为44.4,标准差s为14.1,根据统计学标准将总分大于M+S的组定义为手机成瘾组;将总分小于M-S的组定义为非手机成瘾组;M-S~M+S之间定义为手机依赖组。进一步分析得出,调查者中13.8%的大学生为手机成瘾者,66%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20.2%的大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由此可见,近80%的大学生都对手机有依赖感。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在校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学习情况上有显著差异。数据显示,在学习成绩方面成瘾组、依赖组、非成瘾组平均绩点在3.5以上的分别占19.5%、20.5%、31.0%;3.0―3.5的分别占37.3%、37.0%、38.3%;2.5―3.0的分别为22.5%、26.6%、22.6%。可见,平均绩点3.5以上的高分生在非成瘾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平均绩点2.5以上的成瘾组只占到79.3%,而非成瘾组却占到了91.9%。经卡方检验P=0.001

2.手机成瘾程度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表示“有去过”和“偶尔会去”的各组并未有太大差异;表示“从来不去”的,成瘾组为13%,依赖组为4.6%,非成瘾组为2.8%;有41.4%的成瘾者表示“每次都去”或“一般都去”,依赖组的比例为37.9%,而非成瘾组的比例为52.9%。可见非成瘾组的大学生更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在是否在各部门任职上并无显著差异(P=0.410>0.05)。

3.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谈恋爱上有显著差异。在手机成瘾者组中,有5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在手机依赖者组中,有4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而在非成瘾者组中,仅有2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谈恋爱。可见大学生谈恋爱提高了手机的利用率,对手机成瘾会起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家庭情况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有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有18.2%的学生为手机成瘾者,高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12.5%与12.8%;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中有71.2%的学生为手机依赖者,高于来自城市和农村的64.5%与64.8%;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23%的学生为非手机成瘾者,高于乡镇和农村的16%与17%。经卡方检验P=0.015

2.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背景上有显著差异。在对家庭背景的调查中,选择“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占82.7%,选择“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占11.4%,选择“父母都不在身边,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比例较少。“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有12.2%为成瘾者,67%为依赖者,20.8%为非成瘾者;“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则有27.1%为成瘾者,56.4%为依赖者,16.4%榉浅神者。因此,父母离异的家庭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手机成瘾。

3.手机成瘾程度在与父母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在与父母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12.1%,非成瘾组占22.7%;在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受访者中,成瘾组占20.4%,非成瘾组占12.4%。由此可见,父母与子女的亲疏显著影响了手机成瘾的程度。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与手机消费习惯的比较分析

1.手机成瘾程度与所用手机的价位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所用手机价位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44.5%;3000―5000元占23.3%。手机成瘾程度随手机价位升高而不断变化。随着手机价位的升高,成瘾组所占比例先升后降,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先降后升,在1000―3000元时达到成瘾组最高和非成瘾组最低,而依赖组所占比例却是一直在升高。经卡方检验P=0.007

2.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集中在3―6小时占41.1%,1―3小时占23.7%,6―9小时占22.3%。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随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而变,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越长,其在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高,在非成瘾组所占比例就越低,而在依赖组所占比例则是先增后减。如每天使用手机时长1―3小时的,其在成瘾组占比为7.2%,依赖组占比为65.3%,非成瘾组占比为27.5%;6―9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16.8%,依赖组占比66.7%,非成瘾组占比16.5%;大于12小时的,在成瘾组占比30.9%,依赖组占比60%,非成瘾组占比9.1%,显然存在显著差异(P=0.00

3.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区间有显著差异。大学生每月手机的直接消费价格主要集中在150元以下,占94.3%。随着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的升高,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而非成瘾者人数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手机成瘾程度与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

五、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总结大学生使用手机成瘾的程度与在校情况、家庭情况及手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手机成瘾程度较严重,近80%的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在学习情况、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谈恋爱、家庭所在地、家庭背景、与父母的关系、所用手机价位、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价格等维度中,手机成瘾程度均有显著差异:手机成瘾程度越深,学习成绩越弱,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例越少,谈恋爱的可能性越大,与父母的关系越疏远,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越长,平均每月手机直接消费的价格越高。

参考文献:

[1]熊婕,周宗奎,陈武.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2,26(3).

第2篇

关键词:手机依赖 高职学生 调查问卷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39-02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集通讯、娱乐、社交、购物等多种强大功能于一体的“第五媒体”――手机,手机以其便携、快捷、私密的特点满足了年轻一代对海量信息和广泛社交的追求,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自律性较差、容易沉迷娱乐等特点,自然容易被手机所控制,从而影响学习效果、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念,甚至导致因无法控制自己而过度依赖使用手机的“手机依赖症”。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对枣庄职业学院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为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克服手机依赖、建立正确价值观提供借鉴。

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该次问卷调查对象为枣庄职业学院高职学生,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3份,其中男生42.3%,女生57.7%,一年级37.1%,二年级32.4%,三年级30.5%。问卷设计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常用手机功能、使用手机时间及频率、上课使用手机时间及原因、手机依赖程度等30个问题。443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手机拥有率达100%,上网普及率达98.2%。从问卷结果分析,高职学生主要使用手机的交友聊天、影音娱乐、阅读小说、获取资讯、撰写微博、网络游戏等功能。其中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率最高,达到91.7%,电话、短信等通讯功能排在第二、三位,游戏功能排在第四位,达34.7%,排在后面的分别是影音娱乐(27.8%)、资讯获取(25.2%)和阅读小说(19.7%)。上课时间出现过看手机行为的达到99.4%,上课经常看手机的有32.3%。男生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占男生总数的37.4%,女生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占女生总数的29.8%。大一学生有28.1%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大二学生有33.7%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大三学生有43.1%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

手机在高职学生中100%的拥有率,和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说明手机已成为高职学生的必需品。社交软件的高使用率反映了当代高职学生孤独又躲避正面社交、从众又特立独行、叛逆又渴望被接纳认可的心理特点。上课看手机形成习惯说明手机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要大于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攀升。

2 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和大众传播社会学家桑德拉・鲍尔-洛基奇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1]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个人越来越依靠大众新媒体来获取资讯和进行自我社会定位。同时,海量信息使人们应接不暇,造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快餐文化”和“浅阅读”现象,“茗香书韵”的节奏已经远远赶不上人们奔忙的脚步,手机让人们可以见缝插针地获取资讯、娱乐放松和交友沟通,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2 主观原因

高职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信息筛选能力较差的青年一代,在海量信息面前既欢呼雀跃又无所适从,他们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交新途径、视听新感觉、购物新理念,却容易在虚拟的手机世界里荒废了青春、迷失了自我。

首先,手机媒体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刘红和王洪礼研究发现,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2]王相英研究发现,孤独水平与手机成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不是名牌大学里的“天之骄子”,多数从小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而存在自卑心理,越自卑就越孤独,越渴望被认可。但是自卑的心态让部分同学对现实社交有一种排斥心态,而手机社交软件的广泛性、主动性、私密性既满足了他们交往的需求,又巧妙隐藏了他们的自卑,让他们在虚拟世界里找到了自信。

其次,手机媒体让他们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每部手机都是一个“自媒体”,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陡然转变成新闻“当事人”,他们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传递他们生活的境况,甚至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4]他们在发表评论、撰写微博、维护个人空间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自我表达的快乐,而当这种自我表达有人“点赞”或引来围观时,则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最后,手机媒体迎合了他们对娱乐的需求。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在课业之外,比较廉价的娱乐方式就是玩手机,手机网络的虚拟世界几乎涵盖了他们所有对娱乐的需求,对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控制力,需要付出脑力劳动的、相对被动的学习则显得有些枯燥乏味。

2.3 客观原因

现在的职业院校几乎做到了全网络覆盖,为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餐厅里、教室里甚至厕所里,随处可见“低头族”和“拇指族”的身影。

有些职业院校的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新意,许多活动的开展都是配合上级精神,学生没有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部分高职教师由于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不够,几十年一本教案念下来,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不够,又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管理失之于宽,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不闻不问,甚至在课堂上接打电话,导致学生很难将全部精力放在课堂上,总是受到手机的干扰,甚至直接用玩手机代替上课。

3 高职院校应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对策探索

调查表明,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的首要因素,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对待手机媒体、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建议。

(1)利用手机平台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高职学生缺乏信息判断和筛选能力,容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引导而对社会感到失望,甚至是自我放弃、随波逐流。高职院校在利用思想政治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和各种社团活动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便利平台,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发起微话题,举行微访谈,制作微课堂,利用微视频、微电影、微文本、图片、手机报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青春正能量。枣庄职业学院近年来开通了“枣庄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和“青青枣职”两个微信公众平台。“枣庄职业学院微信公众号”从学院层面权威信息,传播学院形象。“青青枣职”面向全体学生,辅助团学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两个微信公众平台都有专业的师生创作团队,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关注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广大师生的重要精神家园。

(2)利用手机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有的高职院校利用屏蔽仪、“手机收纳袋”等方法约束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但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在屏蔽掉手机信号的同时也屏蔽掉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宝库,而且这种强制性的做法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笔者认为,可以为课堂规定一定的“手机松绑时间”,比如: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等课堂活动时,允许同学们参考手机拓展自己的思路。课前通过“预习导航”设置预习内容,引导同学们利用手机网络的搜索功能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将手机由“学习天敌”变为辅助学习的好帮手。每门学科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大家可以利用微信讨论问题,也可以查看相关的图片视频、学术论文和科普资料。

(3)用“活力课堂”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和专注力。近年来,枣庄职业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探索,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打造出做、学、教、赛“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动手操作和展开竞赛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这可以说是引导学生克服手机依赖、重回课堂的成功案例,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院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因为上课无聊而依赖手机。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随着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功能强大的APP让手机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控制力,手机依赖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继续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对策,去拯救这在手机屏幕前“垮掉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S.J. Ball-Rokeach,M. L. DeFleur,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J].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6(3).

[2] 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控” 基本表现 原因探析 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通讯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因科技及其产品而使得生活品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同步更新,通讯、娱乐在人们的心目中日显重要,尤其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手机,离不开虚拟信息世界。手机几乎是大学生沉迷的“生命的全部”,所以大学生“手机控”现象严重,影响、制约了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一、大学生“手机控”现象

通讯科技的发展,直接将人们引到消费、娱乐的潮流最前线,科技产品由大哥大、座机的电话通话功能,迅速升级至通话、聊天(语音、文字、视频)、微信、微博、游戏(程序附带、在线式)音乐等,立体式网络化功能全覆盖,随时随地地满足人们所思所想的生活需求,同时,也随时随地地引诱大学生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精彩炫目而不能自拔。课堂上,自习教室里面,教师在辛勤地讲述、传授知识,大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手机偷着乐:或者戴着耳麦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QQ聊天、或者玩在线网络游戏,自娱自乐而无视课堂学习,传统的听课做笔记的人则寥寥无几。大学生极尽通讯科技之能事,手机从普通的Nokia、Samsung到OPPO、Iphone、Ipad等,不同品牌不同款式以最炫目的形式尽展校园;电脑亦然,从普通的台式电脑,迅速更新至联想、惠普、神舟等品牌手提电脑;从普通的通话迅速推广至在线、QQ、视频、等智能化功能。纵观当今大学校园,大学生基本上是人均一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手机,据统计大学生人均拥有1部手机、0.6台高配置的电脑(近一半的电脑为手提电脑),现代化通讯和学习工具人均花费在1万元以上,资费人均月消费达50-150元。大学生将手机与电脑交互使用,互相联通,一刻也离不开手机,俨然成了“手机控”。而所谓“手机控”,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喜欢的东西。“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其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而这一群体中学生所占比例突出。

二、大学生手机控的基本表现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科技手段,自人类发明起就极大地造福于人类,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为人们所接受掌握,所需所用。但大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使用时,则一味地沉迷手机的各类产品,沉迷于手机的游戏、网聊等各种功能,出现“手机控”现象,具体为:

1.课堂表现。大学课堂教学一般还是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听课与讨论互动为辅,但是目前,师生互动教学很难组织起来,任凭老师在上面如何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却自娱自乐,戴着耳机听着音乐,漫不经心地看着老师上课;或者拿着手机在抽屉下面玩着未完的网络在线游戏、手机程序游戏,或者在线起劲地用QQ聊着天;或者讲小话、睡大觉(之前玩游戏太累)等。认真在听讲、做笔记和师生互动的学生则是寥寥无几,只有在老师课堂巡查、考勤时学生才能清醒、专注一阵子。这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自习表现。教室的早晚自习或自由复习时更是百态丛生:座位上摆着一本或一些书(是否看过不清楚),学生打电话、QQ聊天(时常有提示音)、讲小话、玩游戏(在线或程序)、上网(逛网店或查资料)、听手机音乐等,自由出入、自娱自乐的景象随处可见。

3.校园表现。校园里,见得最多的是步履匆忙的学生,边打电话边快步走路、或听着音乐、或聊着QQ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手机上,全然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健康观念、礼貌常识,多半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很令人担心。

4.考试表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现在大学生校园发生考试舞弊的比例逐年上升。无论考试主管部门怎么强调考试纪律与处罚措施,大学生依然顶风作案,不重视平时学习,不注意脚踏实地的积累。临考时宁可花钱在网上买答案,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花样百出,影响非常恶劣。

5.家庭表现。家长们反映,大学生寒暑假在家时基本上是沉迷电脑,玩网络游戏或者聊天,QQ24小时在线,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没有假期作业负担,所以“手机控”现象更加严重。

三、大学生手机控的原因探析

科技发展改变生活,大学生作为幸福的一代人,使用和享受科技带来的社会成果,这本身并没有错,大学生却存在严重的手机控现象,透过现象和对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认真探析,发现大学生出现“手机控”的原因有:

1.追求享受,讲究品牌消费,互相攀比风气严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基础,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更加懂得如何较好地享受生活。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家庭经济基础,不同的区域生活习惯,相似的教育经历,使得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在个人手机、电脑的消费与娱乐方面具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们在生活上互相攀比较真,互相交流信息,消费娱乐上互相影响,传播一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未加引导使得攀比消费成风。

2.不理使大学生难以自觉区分、合理使用的时间与场地。校园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能理性地消费娱乐,往往存在:课堂上或自习室,虽然人坐在教室,心却在网络里,手心合意地在玩弄手机,或游戏或聊天或听音乐,一心二用,手随心动在飘移,眼与屏幻在迷离,学习也在玩,玩也在玩,人整个就被手机“控制”了:他们不顾正常的教学秩序、自身的学习效果、纪律的三令五申、自身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一味地沉迷手机;他们失去时间概念,不分轻重缓急,不择场所,一味地被手机控。总之,人被控,心在飘,学在退,身在虚。

3.沟通过分依赖手机,生活缺乏常识,造成身心疾病。大学生们彼此就在一个教室,对面无语却必须通过QQ交流;开学时,久未谋面的同学们围坐着,却没有海阔天空地交谈,而是都在默默地玩手机。手机完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话语习惯,感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时常发生精神抑郁、自闭、狂幻、幻听、网络痴迷、体虚、暴力等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系列问题,严重破坏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四、“手机控”解决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上找准原因,改变认知。要明白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种手段而已。条条大路通罗马,还有跟朋友见面聊天、直接的话语表达、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

2.有计划有步骤实行人机分开,回归现实。“QQ24小时在线”,是生活很无聊吗?如果真的无聊,要转移注意力,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例如爬山、健身、郊游等,尽量把自己拉回现实生活中。通讯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控制人,需要则用,不需要则坚决不用;手机更不是大学生身份、经济条件的好坏标志,大学生必须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学业为重,专注课本,较快实现注意力转移,人机分开。

3.学会释放压力。现代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友压力大。因此,在课余生活中,应积极参加班级、社团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际的心灵、心理直接沟通,学会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来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不会依赖手机和网络了。

4.学会规划。大学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的,需要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很多,必须学会科学规划好自己大学的四五年黄金人生,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规划才会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学会为自己的职业做短期和长期的规划,并朝着规划的目标去努力,不断追求不断进步、不断总结、不断成功,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5.积极引导,严格监督,切实变控为用。学生压力大,除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大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家长、老师、朋辈之间必须将制度管理、心理关心零距离跟进,及时发现问题,认真个案分析,对“手机控”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科学引导,共同商议解决办法,严格监督,将“控”与“学”置换,调整情绪,学会自我把控,切实变控为用。

参考文献:

[1]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3.

[2]燕良轼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8.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张殊岐.论文《加强学生班级组织建设,营造学生成才良好氛围》参加湖南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贰等奖,湖南理工学院党委宣传部,2007.9.24.

第4篇

闪盘个头虽小但用处大,价格便宜量又足

推荐理由:凭借优秀的便携性、抗震性、闪盘也成为了大学生用于穆动存储的首选产品,和MP3播放器,PMP播放器等兼具移动存储功能的产品相比,闪盘不但个头小而且使用简单无需数据线转接即插即用、关键是价格便宜、几乎人人都买得起。

闪盘虽小、但选购也讲究技巧。首先,十分廉价的产品万万买不得偷工减料或者以次充好等问题往往就出在这类产品上、数据安全又怎能得到保障。其次,检查产品的外壳结台处是否严实、用指甲轻轻刮外壳漆面做工差的产品常常会出现掉漆现象。虽然几乎所有市售闪盘都自称符合usB 2.0规范实际传输速度相差悬殊,建议大家使用Easyspeed等软件进行测试,平均写入速度低于10MB/s不宜选用,入闪盘的特色功能虽不是越多越好,但有些是不可少的如启动、分匡等功能。若还具备加密、杀毒或压缩等功能性价比自然更高,总体来看,价格在200元以内容量2G8的品牌闪盘拥有较高性价比适台大学生购买。

MP3播放器听歌、学习两不误、还能当饰品

推荐理由:对于不少大学生来说,MP3播放器简直就是一台全能的“学习机”,比如,将MP3格式的英语听力资料拷贝至MP3播放器中,利用A-B循环功能反复练:习利用录音功能,将教授讲座的内容一字不差地记下来:将MP3播放器当作闪盘使用,把从机房下载的论文资料拷贝到宿舍的电脑中:将英文单词整理成T×T文档,利用电子书功能随时背诵及查阅。

如今MP3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大家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产品,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有保证,同时,功能方面不宜一味贪多。如果用户只是需要听歌,录音功能则绝大多数MP3播放器都能应付。若看重电子书功能,建议选择屏幕尺寸在1.5英寸以上或字体太小可以调节的产品,能虽然不少MP3播放器还支持视频播放或游戏但实用性较差,不宜作为选购MP3产品的必要条件。对于不少新生来说在高中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MP3播放器,如今需要升级换代,因此对产品的外观设计以及音质表现的要求较高.包括索尼三星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以音质为卖点的MP3产品,不仅音质出众,还拥有漂亮的外观和精细的做工。至于客量,目前来看容量2GB的MP3播放器的性价比最高基本上能满足大学生的移动存储需求。

数码相机 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理应人手必备

推荐理由: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这段时期学习以厦生活的点点滴滴是非常温譬的事。

对于不少学生而言,数码相机不仅仅是拍照工具,还被用于展示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便携性好,外观酷炫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更适合没有摄影基础的学生。选购时不能只看数码相机的有效像素,更应注重相机的实际成像质量,以及是否具备电子防抖等比较实用的功能。有一定摄影基础的学生则可以考虑购买采用大变焦镜头的数码相机,这类产品不但可提供更高的变焦倍率而且在手动模式以及操控性方面有很多独特设计可玩性很强。另外,便宜的数码单反相机也被不少学生列入了选购清单。考虑到后期的器材花费巨大,而学生大多无经济来源因此除非酷爱摄影,否则不建议购买数码单反相机。为防止买到水货,大家最好到规模较大的专卖店去购买,切记要开发票。

PMP播放器随时随地看电影,想不酷都难

推荐理由:“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有时也会让人感觉有些枯燥,而PMP播放器可随时随地欣赏大片,大大丰富了课余生活。即便是外出游玩以及朋友聚会,PMP产品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使用乐趣。

尽管不少MP3产品也支持视频播放功能,但在屏幕尺寸以及硬件性能上,PMP播放器的优势明显,不过,目前PMP播放器还不能通吃各种片源,通过软件转换或重新压缩视频文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硬件性能显得特别重要,一般地PMP播放器至少应支持采用Dlvx或XviD编码的AVl视频文件,码率不低于320×240@25fps。总体来看,硬盘式PMP比闪存式PMP的解码能力更强,且支持的视频格式更多。如果用户没有大容量存储的需求,且资金有限,闪存式PMP橘放器也是不错的选择。在众多闪存式PMP播放器中,首选采用飞思卡尔解码方案的产品,优点是支持RMRMvB格式以及NES模拟器游戏等。至于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但价格往往成正比增加,因此,只要容量满足需求即可不宜过分图大。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闪存式PMP还支持GPs导航功能,这对新生尤为适用,帮助你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通过周边环境检索功能迅速了解学校四周的环境,逛街时无需担心迷路,至还能省下不少打的费用。

智能手机 掌上电脑与手机的完美结合、绝对是众人的焦点

推荐理由:虽然不少宿舍都安装了座机,然而存在多人使用,每次拨号需要拨打较长卡 号,不能随时接听等诸多不便,而用手机则没有这些烦恼。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了通信必备品,除 了平时向父母问候外,学校的许多重要信息都是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到学生手机里的。而智能手 机良好的扩展性,可实现比普通手机更多的功能。比如用智能手机编辑Word文档,管理日程安 排、上网并非难事、这对学习不无帮助。

第5篇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追求高品位生活而产生的新的消费观念直接地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新的消费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培养节约行为

面对大学生的花费问题,社会、家长、学校应该怎样看待?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加合理健康地消费,我认为,应结合‘消费教育”开节约课,甚至不仅是大学生,中小学生都应该配备从小节约的相关课程,不定期地给学生灌输节约理念。”同时,也向大学生提出倡议:“节约不是‘丢面子’,并希望更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节约上大学’,不仅节约自己私人财物,更要节约社会公物、社会能源。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参考文献:

[1]网络互联: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第6篇

[论文摘要]以电脑、手机、MP3为代表的“三大件”构建了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并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现象。回归大学生活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和把握“三大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性意义,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是高校从思想上把守大众传媒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件” 文化载体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以电脑、手机、MP3为代表的“三大件”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最爱。它们不仅是停留在物质意义上的消费品,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和MP3流行音乐也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精神现象。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以电脑、手机、MP3为载体的“三大件”文化正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回归大学生活的实际,正确认识“三大件”的资源性意义,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三大件”的必然性

1.“三大件”构建了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2005年8月,据《三秦都市报》调查显示:提起大学生入学“三大件”,有90%的学生均能准确地回答出“电脑、手机、MP3”,有近70%的学生已经配齐了“三大件”。2009年,虽然“三大件”里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MP4、数码照相机乃至于汽车,但由于数码照相机,特别是汽车价格支出的相对昂贵和文化意义的相对匮乏,所以如今的“三大件”基本上还只是止步于电脑、手机、MP3,只不过这时它们已经变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而不是之前物质消费的目标,它们几乎成为高校大学生探求知识、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必备工具,并且在流行与时尚的魅惑下,莘莘学子已经进而使之成为自己最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伙伴。

2.“三大件”造就了高校流行文化载体的强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高水平的物质享受,随之也带来了新型的文化现象。以电脑为依据,大学生中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以手机为依据,大学生中生成了短信文化;以MP3为依据,大学生中酣享着流行音乐。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平台,具有虚拟、隐匿、超时空、多元、自由、平等等特点;手机短信文化又称拇指文化,它以手机短信为载体,具有便捷、低廉、含蓄、隐秘、时效与娱乐等优势;流行音乐以MP3为媒介,它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多元、休闲、审美、大众与商业性的特点。这里,我们把它们统称为“三大件”文化,它们几乎全方位地迎合了作为亚文化特征群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方式,在大学校园坚实地造就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校园流行文化载体的强势。

3.“三大件”文化的强势影响了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它的核心。“三大件”文化的丰富和时尚带给了大学生无尽的诱惑,它的强势存在无疑将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非常庞杂,积极与消极共存,尤其是流行音乐,“它更多地强调感官刺激功能、娱乐功能与游戏功能,相应的淡化和抑制了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具有显著的亚文化特征”,所以,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不利于构建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

4.“三大件”文化成为思政教育载体建设的盲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都集中于传统的教学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的层面上,对于以互联网、手机、MP3等为媒介的新兴文化载体的利用成为明显的盲区。并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表现出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已经不同程度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功能弱化的现象,与主体式学习理念相悖,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得许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是处于对传统、现实与未来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因此亟待改革和创新。

二、“三大件”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性意义

1.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研究表明,较之于传统载体,网络、手机文化载体更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优势,它能够调剂学习生活,促进个性人格发展完善;陶冶情感,实现德育的审美渗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规范学生个体行为;缓解精神压力,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获取信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而流行音乐相对独特,它虽然不属思政教育的新兴载体,但通过MP3传媒的强势,充斥着大学的每一个角落,它以节奏、旋律、情感、价值观的完美结合来影响受众群,能够从美学角度给大学生带来了灵魂的洗礼,这无论如何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

2.可以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和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对单一,更多地强调单向灌输,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加上学习与交往、就业与生存、理想与现实等问题的压力和困惑,决定了“三大件”文化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最通常的诉求。依据这一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网络文化、手机短信文化、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中,大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以至于在特定的文化主题和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而这也正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有的突破。

3.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非生硬的说教,它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应该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如情感特征、消费需求、兴趣所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三大件”文化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中,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原则。利用时尚、流行的新兴文化载体进行社会主流意识的渗透和引导,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具人性化,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从而达到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也强调因材施教,但更多的还是表现为大众式的灌输。“三大件”文化则具有灵活、贴心的特点,再加上网络和手机文化的隐秘性,大学生们也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而且,通过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等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够做到一对一、细致入微,这样也就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转贴于  4.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三大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它对培养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意义,首要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涵盖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广博性,特别是网络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其信息传播和更新之迅速,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它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知识海洋。其次,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益智游戏、流行音乐艺术也可以开发智力和培养健康情感,所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当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与道德规范,这也是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教育的要求。通过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建设的思考

1.互联网文化载体建设。互联网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只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就能不断地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首先,运用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的上网加强控制和引导,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还大学生一片“纯净的天空”。其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例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博客载体的运用,将学生的关注热点加以引导提炼并上升到教育的层面。再次,打造一支高效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学生们打交道,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心怀、倾诉苦乐、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最后,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时效性,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营销;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现今,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在不断进步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代,在学校期间的消费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消费群体的数量和理念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消费特征变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影响,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组件来引导消费趋势的本质,同时给很多企业带来了重要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关注目标转向这一肥沃的领域。因此,企业需要多关注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趋势,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与讨论,并探讨符合这个目标市场的影响策略,对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要,对企业的发展将会有重大意义。

一、研究大学生消费现状的意义

消费,是在所有人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情况和价值取向。站在企业的角度,高校大学生的购买力也是极其可观的。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消费大军,大学生将成就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为各大商家制定出营销规划、产品设计方案、市场细分、营销策划提供意见和依据。同时,可以使企业所提供的产品质量、样式、包装、价格水平以及产品的宣传活动更加符合大学生消费群体,把握消费市场情况,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要,这对企业进一步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增加企业自身的地位和产品的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存在许多问题,如他们的攀比心理很强,强烈的消费欲望与理性消费的矛盾,从而形成了消费不均衡、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消费行为出现一些偏颇,容易盲目冲动,缺乏理性。因而可知,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细微而严谨的考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个人消费心理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以及实际情况做到理性消费。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日俱增,无论是大学生的年龄段还是他们在社会中的独特角色以及他们如今的心理变化特征,这些种种因素都决定着他们的消费行为与消费观。笔者总结起来,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在校大学生属于经济未独立群体,他们的生活来源绝大部分是父母的供给,并且主要用来支付日常的饮食和生活必需品。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的大学生消费都十分谨慎,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的方面是价格与品质,最重要的购买因素是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考虑商品的安全耐用、外观美好、经济合算。在消费行为中体现出较为理性的消费特点。大学生在购买像手机这种价格较为高的产品时,会思考再三,呈现理性消费。他们面对新鲜事物产生的购买欲望会因为资金的不足而选择可承受范围内价格的商品。总而言之,大学生经济能力较低,自己做兼职赚的钱越来越少,每月可支配收入是有限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二)消费层次比较分明。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条件与消费领域各有不同,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还有一定的层次性。

1、在男女比例均衡的院校来说,女生所占的比重较大。虽然在生活、学习和饮食费用上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但调查显示,女生对于服饰、休闲娱乐方面所需的花费更大一些。由于消费心理的不同,消费的自觉性存在差异,女生对外在和满足其心理的需求更加强烈。

2、大学生经济实力存在差异。根据现实情况,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于是家庭的经济状况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家庭较为富裕的大学生的日常开销和消费层次相对普通条件大学生高一些。与此同时,父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是大学生消费受限的一部分因素,很多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溺爱往往是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也有一部分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简朴务实的生活习惯。

3、个人的专业与爱好导致消费层次分明。大家都会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专注于理论文化的大学生更注重书籍材料、书本笔记上,而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更关注于乐器、颜料、服装等消费领域。

(三)大学生消费追求时尚、品牌与享受。当代大学生都是受到过高水平教育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的一般人士还是不同的,他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想得到认可,更强烈地想要得到自身被尊重。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处于旺盛阶段,社会发展越快,这种消费需求越高,他们的消费价值观也会产生改变,具有多元化趋势。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发生的最新、最时尚的信息,手机消费与网络消费已经占据了大学生消费的大部分。对于受到高教育水平的大学生而言,未来的收入将会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以后将会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大学时代消费行为与观念的影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存在。大学生消费的潮流趋势也受到社会的重视,一项新研发的产品在大学校园的推广,不但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能相对影响到社会群体消费。

(四)消费行为多元化,已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生活方式多样化,消费结构也呈现多样化。当今大学生渐渐演变成了刷卡一族,学校图书馆图书卡、缴纳学费和宿舍费的银联卡,还有很多大学生没有收入就有可透支的信用卡。网络消费也越来越多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中国人口众多,使用手机的消费群也成为了一个巨大市场,然而大学生就是最主要的手机消费群之一,早已成为手机消费市场的重头戏。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无疑对网络营销以及消费行为多元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对企业营销的几点建议

基于当代大学生市场的独特之处,立足于企业的角度,要想牢牢地抓住这一目标市场,抢在重要地位,得到最大的收益,就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活动,分析了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与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选定好潜在的目标市场,把握市场方向,力求产品的适应需求与新颖独特,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

(一)企业产品开发针对性策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特点,不同的是,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的特点是值得思考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关联的产品情况、经济实力与经营特点,找到目标对象群体,开发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色的产品,用来满足不同消费档次的在校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1、娱乐消费与物质消费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大学生更注重健康的饮食条件、注重娱乐健身、电影、旅游等健康自由的消费,这样在购买食品、保健品、健身锻炼方面的支出随之增大。随着运动时尚潮流,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对运动器械都要追求个性。不但要在使用上舒适得当,还要有充分享受的体验,使内心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2、大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要求也在提高。他们追求时尚和档次,要穿的舒适、有品位。因此,大学生体育、服饰等消费将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具有不可小视的商业发展前景。当然,产品开发的不同及企业的经营特点,也构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消费特点和生活习惯,并在调查与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产品创新,不断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元素。比如,联通推出的“宽带年包套餐”、“假日计划”等套餐服务。

3、在产品服务消费领域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开发。大学生日常必需的洗衣、熨烫、缝补等服务行业也要积极开发,可以采用自助与24小时形式,这样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日常的突发状况,也可以带来很大程度的方便,更加有利于企业针对大学生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还有校内的理发、洗浴、小餐馆等,都是大学生的日常需求范围,都是要看重的领域。同时,企业还应把营销思路带到产品服务的售后、建议等方面,让大学生来提意见,问问他们的想法,不但能带来尊重感,还能给服务的效果带来很大的好感。

(二)企业产品价格满意策略。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产品价格的关系极为相关,他们对价格的定向也是极其敏感的,消费来源的特殊依赖性也让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与购买力都有了不可忽视的限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是赚多少和花多少的问题,他们的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关系,包含了许多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每个企业都需要对这一特殊群体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给商品制定一个对他们来说合理的价格。

1、采用逆向定价的办法。先通过市场调查得到的数据结果,来了解大学生愿意承受的心理价位,并且考虑成本与产品的因素,以此方向,制定出符合大学生消费的产品价格,这样既避免了价格定位的盲目性,也可以制定出绝大多数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满意目标价格,获得最大的利润。

2、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扩大的不是产品的单个价钱,而是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的是企业的规模,以此来降低成本,采用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从而保证了价格也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可谓一举两得。

3、采用差别定价法。根据大学生消费实力的不同生产出层次分明的商品,这样就可以制定出同类产品不同档次的价格,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商家还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采用多种方式的付款,现金、网银、刷卡,也可分期付款。

4、采用弹性定价法。在大学生消费市场领域确定价格时,企业可以通过观察产品销售价格变化引起销售量变化的程度来对产品进行价格的确定,这样就可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提高产品的价格可以增加销售额以及什么情况下应该降低产品的价格,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满意价位,从而增加销售收入。

(三)企业产品营销创新策略。现如今,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张,成为各企业必争之地的大学生消费群因受到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独特创新信息接受能力。在追求时尚消费的大学生时代,购买和使用商品作为一个“群”的心理上的满足以及一个群体的认同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商家可以开发出一些创新独特、新颖可观的营销策略,时刻掌握大学生消费行为发展趋势。采用有效的创新营销策略,才能在大学生中树立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1、电子文化、网络娱乐营销:现已进入网络时代,企业大量的从实体店的营销模式扩展成网络消费的营销模式,对于商家而言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商品信息,给大学生带来个性需求的满足感,也让自身的产品更加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日益变化的消费趋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营销可以让他们获得方便,因为网络上不存在节假日休息,或者营业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购买并对所选购的商品进行查看信息,方便快捷。在一些网络娱乐和特殊产品的购买中的优势极为突出。

2、促销式营销:大学生喜欢新颖独特的促销方式,比如开展以产品命名的歌唱、舞蹈、歌颂比赛等,发放传单,传单样式新奇,内容有吸引力,具有惊喜感等都是不错的促销方式。在促销过程中不要太注重商业化,大学生的心理都是感性的,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所以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心理,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内涵,所以促销形式越具有个性就越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3、体验式营销:基于大学生追求新奇的消费行为特点,可知新颖别致的产品比较容易吸引在校大学生。通过广告的宣传与推销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产品的性质与特点,产生购买欲望,进而进行购买。通过现场参与游戏获得免费体验产品的机会,不但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度,也是让企业产品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也可以发放赠品,使用体验等营销方式让大学生体验产品的性能,增加购买欲望,产生购买行为。

(四)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大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追求的品质也相对较高,在购买上也是倾向于高端品牌,追求时尚。这就预示着品牌追求将是大学生追求的新潮流。但是,大学生的购买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消费领域处于一个尴尬的阶段。这就需要企业把营销策略的思路放在打造自己的品牌上,开展自身的产品和品牌推广,迎合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满足其需求。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企业要注意观察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时尚潮流的走向,全面分析定位目标市场,开展别具一格的宣传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大学生的品牌忠诚度,建立品牌信赖感,树立产品形象,在大学生当中树立品牌知名度。

四、小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消费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与内涵,这正提醒了我们一定要抓住营销的主要方向,要采取各种措施与办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更好地发现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是现今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也是日前很多企业商家激烈竞争的热点。经过市场调查,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哪个商家能够采用更加适时的营销策略,以最大的限度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得到更多大学生的认可与信赖,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强而有力的位置,成为大学生消费市场最大的赢家。

主要参考文献:

[1]黄雪园.大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及合理化消费的建议[J].商场现代化,2013.14.

[2]张玮文,丁尚,裴莉,刘欣,王诗雨.北京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研究[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金春敏.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4.4.

[4]王晓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第8篇

缺乏沟通是高校育人中久治不愈的顽疾

反思最近十多年来的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师生之间普遍地缺乏交流。除了高校辅导员之外,一般教师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同本科学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仅限于课堂教学,缺乏课外的交流,特别是缺乏师生之间的个别交流。尤其是最近几年,不少高校迁移到偏远的新校区,教师往返一次就是几个小时,常见的现象是“教师跟着班车走、班车跟着课时走”,学生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见得着老师。尽管有些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实行本科生学导制,让每位教师与5-6个本科生建立固定的联系,再如规定每位任课教师每周要有固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方坐等学生的来访,等等,但是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的教师在课堂之外同学生有普遍的交流,甚至还会到学生寝室中去看望学生,而这都是教师自觉的行为,并没有什么条例和规定教师都必须这样做。

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无疑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有十分显见的好处。因此,应该追问为什么这两个时期师生之间的关系会不一样,为什么这最近十多年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会如此稀疏。

笔者认为,这两个时期之间的两种不同的状况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社会气候,社会环境不一样;其二是时空距离,物理环境不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所处的是一个政治环境,是一个政治取向的社会,高校教师不可避免地也要适应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政治取向。这样,一方面对教师的“重红轻专”“先红后专”甚至“红专对立”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政治、轻业务;另一方面对教师政治觉悟方面的怀疑和对学生政治地位方面的肯定又自然而然地引导教师去亲近学生。熟悉那一段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上世纪50-60年代的接连发生的政治运动对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高校教师所产生的影响,而50年代从工农当中招收大学生、培养“新一代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号和目标,特别是70年代招收“工农兵学员”并提出让他们“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口号和举措,曾经让高校教师多么的胆战心惊。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政治取向的影响下,高校教师“穷极无聊”(无需做学术研究也不敢做学术研究)同时为求自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觉悟),他们自愿地去接近学生;与此同时,另一个因素――时空距离和物理环境的因素又使教师在接近学生、亲近学生的时候无须付出较大的成本,因为他们都住在学校分配的宿舍,就住在校园中和校园的周边。

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已经完全改变了内容。高校教师再不会“穷极无聊”,像王选院士那样在上海的家中养病几年而所在的北大不闻不问。高校教师要拼职称、写论文、争课题,要利用不坐班的课余时间做报告、做项目、做兼职;另一方面,既然学校不会再给自己分房和换房,既然只能靠自己买房,那就不一定要买学校附近的商品房,要买就买自己有能力购买的最好的房。于是,高校教师散住的越来越多,随着学校的搬迁家离学校越来越远,与学生交流所需付出的时空成本越来越高。

高校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为什么会成为久治不愈的痼疾,应当从这两个因素之中找原因。

短信沟通为高校育人开辟新的途径

由上面所述的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两个因素作进一步的推论,可以进一步概括出沟通的两个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即意愿和成本。意愿具有三个基本特点:普遍性,选择性,受动性。普遍性是指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与人沟通的意愿;选择性是指与谁沟通、何时沟通、以什么方式沟通的意愿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受动性是指沟通的意愿能够被外部的因素催发或者遏止。沟通的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体力和脑力支出的成本。意愿是沟通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而成本是推动或遏止意愿的动力因素。沟通是由意愿和成本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教师和学生因其“教”和“学”的关系而一开始地位就不同,教师处于强势的地位。因此从师生之间沟通的主动权来看,实际上这一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一般情况下学生即使心中有抵触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而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的任何冷淡的暗示都会终止师生间的沟通。这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沟通的意愿,主要表现为教师的选择性和学生的受动性。教师表现出与学生沟通的意愿,学生就会呼应教师的意愿;而教师表现出不愿与学生沟通的意愿,学生就会回避或终止与教师的沟通。

但是,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沟通还有另一个基本的动力因素――成本。成本能够推动或遏止沟通的意愿,即它可以对意愿的选择性和受动性产生影响。上世纪80年代,邮寄书信是人们首选的拜年方式之一,那时候一年能写几封信、又能收到几封信?不是那时候的人沟通的意愿不强,而是因为沟通的成本太高(时间成本、体力和脑力支出的成本);到了90年代,电话拜年和邮政贺年卡逐渐成为拜年的重要方式,互相拜年和互相联系的范围扩大了,主要是因为联系和沟通的成本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到了本世纪初,电子贺卡和短信祝贺又成为主要的联系方式,只要有手机和有电子邮箱的人哪一个不会收到诚挚的问候?由此可见,在很多情况下,成本决定意愿,成本决定沟通与否。

短信沟通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在高校育人中发挥显见的与潜在的作用,也应当围绕着这两个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来认识。

这种显见的与潜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高校师生的沟通创设了一个支出成本最低廉的新平台

首先从经济成本来看,联通和移动的网内短信每条0.10元,跨网的短信每条0.15元,尤其是根据华东师大《2005年

上海市青少年短信文化调查报告》课题组的调查,15-25岁青少年中的手机使用者大部分都选用“动感地带”短信套餐,其中又以30元、40元的套餐最多,而“动感地带”短信套餐30元/月,可发送500条网内短信,平均每条只有0.06元。

其次从时间成本来看,短信具有即时性,在一般情况下传送的速度只有几秒钟,以充足的70字一条的阅读速度来看也只需几秒钟;从传送方来看,拼音和打字对高校师生来说不外乎举手之劳,最多也只需花费一、二分钟的时间。根据华东师大课题组的调查,手机短信消费在青少年学生手机消费费用中的支出超过50%的占79.5%,支出超过80%的占37.5%,而且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买手机就是为了发短信,从来不用于打电话或接听电话。显然,这是因为方便,也是因为便宜。

再次从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成本来看,短信沟通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华东师大课题组的调查,有69%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10条以上,有22%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20条以上,有7%的青少年每天发送短信40条以上。日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接发短信不但不会带来疲劳,而且是一种乐趣、一种休闲方式,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发送短信的可能性完全存在。一方面,因为成本低廉;另一方面,短信沟通已成为他们强烈的需要。尤其是当他们在套餐可能用不完的情况下,他们会增加发送对象和发送频率,这时候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试探着向教师发送短信。教师只要收到学生的短信,出于自尊和礼貌一般都会回复;学生只要收到教师的短信,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不但一定会回复,而且短信的来回必定是以学生的最后一条短信结束。一个教师只要给一个学生发过短信,以后就会时不时地收到这个学生发来的短信,而且还会带动其他的学生发来短信。而这就意味着一个高校师生沟通的新平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2.为高校师生的深度沟通架设了一座连通的新桥梁

毫无疑问,短信沟通不可能取代高校师生之间已有的各种沟通方式,但是,短信沟通可以成为各种已有沟通方式的连接的桥梁。例如,学生的作业和论文是不可能通过短信来发送的,但是可以通过短信问询老师的电子邮箱或告知老师已经发送来电子邮件请老师注意接收;学生有事要同老师面谈或电话沟通,可以先给老师发短信问询老师觉得合适的时间或老师家里的电话。短信沟通和电话沟通各有利弊。电话沟通的特点是即时交流声音,可以随时感受对方声音中的情感信息,在不考虑话费支出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延长通话时间,沟通相对充分;短信沟通的特点是它可以即时交流也可以错时交流,可以延缓回复以便考虑更成熟、使回复更具有确定性,它可以渲染或者掩盖发信人当时的情感,以免过度的亲热或抬举对方造成的尴尬和不良的情绪造成对方的不快。因此,短信沟通和电话沟通可以互补。以此类推,短信沟通和当面沟通、电子邮件沟通也可以实现互补。

3.为高校组织的宣传、通告、服务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新媒体

高校组织的宣传、通告、服务等现在已经有了不少的媒体,有广播、校报、广告栏等传统媒体,也有校园网、大型电子屏等新媒体,但是这些媒体的共同缺陷是无法保证将信息传送给每一个接收人。而短信沟通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它可以快捷而准确地将信息发送给每一个目标公众。从经济成本方面来看,“动感地带”50元/月套餐可发送1000条短信,每条的费用是0.05元。而且,联通最近开展的天气预报服务,每天早晚各发送一次,月租费为1.00元,平均每条只需要2分钱不到的费用,说明短信服务实际上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因此,根据效价比率,建立起学校、学院、系所、专业、班级等不同层次的短信媒体,以进一步加强学校组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进一步推动高校育人职能的深化,应当是完全可行的。从华东师大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来看,事实上也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试行这种育人新形式,而且开始收到预期的效果。

毋庸讳言,短信沟通为高校育人所开辟的新的途径,就其意愿方面来说,更多的是同学生的愿望和学校组织的愿望相契合,而与教师的意愿并不一定契合。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短信沟通成为高校育人新途径的启示

短信沟通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至少给我们以如下两个方面的启示。

1.教师的意愿受动于环境的引导

回到本文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高校教师最近十多年来与学生沟通的意愿不强?还是应当从他们所处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来思考。从学校环境来看,求“大”、求“多”、求“高”是总的趋势。所谓“求大”,校园要大;所谓“求多”,学科要多,学生要多,科研成果要多;所谓“求高”,建筑物要高,学校和学科的地位要高,教师的学历要高,的期刊档次要高,学校之间相互攀比,引进教师要求具备博士学历、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评聘职称划出1957年前后和1962年前后三个时间档次,之前和之后出生的教师学历要求不一样;每年对教师的考核,在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考核方面都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在思想政治考核方面自己说了算。校园大了、远了,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改为两周一次甚至一个月一次,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由直接变为间接,教师与教师都难得见面。在这样一种环境引导下,可以说没有一个因素是在推动教师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相反只会转移和遏止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愿。

但是,这种环境引导是不是就不可能改变?答案是否定的。从短信沟通有可能成为高校育人的新途径来看,学生主动地给教师发短信有可能成为校园环境中的新因素,学校管理在推动师生互发短信方面更加有所作为(例如要求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和联系电话、定期在学生中统计教师回复学生短信的数据、不定期地向教师发送短信进行通报和提醒等等),也能够有效地催醒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责任心。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环境的转变、观念和意愿的转变,也是要通过各种细节来实现的。

2.科技在改变势态和时态、改变人与人关系中具有震撼性的力量

第9篇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严格管理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2

The New Media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LIU Lina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256603)

Abstract The new media era,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unreasonable use of new media. In this paper, putting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around the four aspects of management system, time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ntent, management object, From strict management to self-management, so that students develop good media literacy.

Key words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ict management; path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各式新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们,更是频繁的在与新媒体打交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①随着新媒体功能的日趋完善,越发被大学生们钟爱,相应的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们的一些时间被这些新媒体占用,甚至在课堂上等一些不合适的场所看视频、玩游戏等。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频率相当高,有69.7%大学生表示自己每天都 会在教室上网,有85.9%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网络很普遍。②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必然不能确保较好的听课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学生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其产生一些错误的导向。因此,虽然对象是部分群体,但是对其他学生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对这潜在的问题,要引起学校管理系统的重视,加强严格管理的力度,并逐步过渡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展示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校新生入学时的手机拥有率接近 100%,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拥有率接近 80%,大学生触网人数已经达到 100%,高校正处于中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沿。③大学生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据对某高校大学生访谈数据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管理力量单一。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科专门负责,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干部等群体的力量;另一个方面,在管理的时间阶段上,比较重视关注大一新生新媒体的使用,不让携带电脑、Ipad等移动终端,但是这种严格管理在学生升入大二后就取消了,建立起的习惯没有很好的养成并且固化下来;第三,管理的内容更多的关注了新媒体本身,没有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能力、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从而间接的使学生能够合理的使用新媒体,并且发挥其功效;第四,对学生群体的管理有些粗犷,没有对其进行细分,从而发挥学生干部群体、积极群体等群体作用。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负面影响,但是如果合理的加以运用,会具有更多的正面作用。因此,除个别情况采取禁止的方式,管理原则的中心是疏而非堵,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学上注意力转移法的一种变相应用,即管理不是围绕新媒体展开,而是围绕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展开,在管理内容上抓基础,重知识,强能力,针对各种情况的管理群体,六大管理体系形成合力,抓住管理的几个时间点,当然,其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和价值,让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严格管理是前提,自我管理是关键,是严格管理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并且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最终实现管理过渡。大学生加强了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够很好的掌控自己的发展方向。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路径

3.1 六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分力作用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来源于六大管理群体,学校、院系、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委、学生。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要创设一个自上而下的严格管理体系,没有任何折扣的执行。学校的管理体系从严格程度上来讲,应该是层级最高的,其他院系管理体系从严格程度上来讲,应该是平行的。这样既充分的执行了学校的管理体系,也更加有利于各院系管理体系的执行。从周密程度上来讲,学校的管理体系应该更加的严密,各院系可以根据自己院系学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增减,前提是各院系学生没有任何负面的可以攀比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看到正面的力量。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而且接触比较多的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角色不容忽视,他是许多具体管理的执行者,班主任也要完整的接过严格管理的旗帜,否者前功尽弃。班主任还有一个解说员的作用,疏导的功能。当学生的自我管理与院系的严格管理发生冲突时,班主任要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任课教师将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教书育人是永不褪色的一个真理。中发[2004]16号文件也早已明确指出,高校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结合专业内容给予潜移默化的教育,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委对班风的形成至关重要,班委也要充分发挥领导力,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带领班级同学全面执行院系的严格管理体系,要充分的发挥向导的作用。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这部分群体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这部分学生是普通的同学,但是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对学生的管理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对这部分学生要多肯定,以便带动更多的学生发挥正能量。

3.2 巧妙利用时间管理的四个阶段

对学生的管理内容是多维的,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因此对大学生由严格管理迈向自我管理,不能简单的以行为心理学的21天或者90天来计算,这需要的时间跨度更长。管理时间基本上划分为管理的关键期、养成期、缓冲期、定型期。大一入学伊始,是管理的关键期,如同礼仪学上的首因效应,让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管理模式有一个思维定型,大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接下来,整个大一学年,是自我管理的养成期,严格管理模式要一如既往。这两个阶段一般做得都非常好,问题出现在学生升入大二之后,一般情况下,管理者会放松管理,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大一新生。这个时期是管理的缓冲期,或者说是管理的另一个关键期,经过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基本养成了自我管理的意识,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采取更多放手的方式,大一管理上的成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就功亏一篑,所以,在这个缓冲期,要慢慢放手,在学生在无意识中放手。实现一个平稳过渡,使学生不至于以老生身份自居,失去规则意识。经历这样一个管理上的缓冲,学生基本上进入了定型期。很多的被动管理已经演变成自我的一种习惯,从而达到了自我管理的目的,大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是习惯使然,而不是规则使然。

3.3 落实完善四维管理内容

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即常规管理、考核管理、能力管理和方向管理。

3.3.1 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包括卫生、纪律方面的管理。这是学习、生活的基础。卫生方面关于地面的洁净程度、被子的整齐状况、物品的摆放等的要求,一方面为学生本身提供了一个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个方面,养成的卫生习惯在工作中有很好的体现和应用。纪律方面,包含的面比较广,主要的在课堂上的纪律,要尤为关注。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拥有手机、mp3、ipad等各式的移动终端,这使他们有更多的途径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看视频、玩游戏,当然,加强教师教学的管理是另一话题,在此不陈述。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秀传统,对教师付出的劳动公然不去尊重,没有敬畏,那无法谈及日后的人与人相处中那份尊敬。因此,在大一学年里,由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上网环境是非常便利的,学校可以规定不让学生携带ipad、手提电脑等移动终端,这对大一自我管理养成期的学生来讲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在课堂等不合适场所玩手机、听mp3等行为,多次教育仍旧不改正的情况,可以通过多媒体监控等途径拍摄画面,将图像交给系院进行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3.3.2 考核管理

这方面的管理在目前大学中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获得,考试的内容,强化的更多是记忆性的知识。对于这一方面的管理,教务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举措,例如,目前高校的尔雅课程,大学生们在闲暇时间拿出手机,会想到要登录尔雅课程进行学习,这变相的对手机的合理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务部门也可以对于期末考试的试题内容加以导向,如果学生没有全程认真听任课教师的讲授,他将无法完成最后的期末考试,而不是像目前的有些状况,期末考试前一周的突击,顺利通过期末考试,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加强了过程性的管理,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考完试就全部遗忘了。或者可以采取一页开卷的形式,其实这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完成考试。另外可以再采取一些途径,例如,在大一两个学期,要求学生每学期认真研读一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阅读电子书,然后通过开读书报告会、撰写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方式加以强化,让学生们充分的在书中汲取营养,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是大学生活中经常要光顾的地方,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在大二可以将这项活动再继续,以便加以强化。让学生习惯了在闲暇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在闲暇时间拿出手机看电子书,最终喜欢书、爱上书。

3.3.3 能力管理

教育的产品是人,而且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所谓的书呆子。大学里,能力的管理不容忽视。在这个方面,许多高校教务部门已经采取了措施,在培养方案里增设了素质拓展学分,更加重视了学生能力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另外,大学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支持社团、协会等的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强能力方面的训练和管理,例如,一些高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最后上交实践活动报告,可以加强过程上的监控。录制实践活动的视频、音频、拍摄照片、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这项要求很容易实施。这既对实践活动的真正开展有推动作用,保障了实践的质量,对大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也落到了实处,同时,这些视频、音频等资料,也是很好的学习、教育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也养成了学生能够合理的运用手机、DV等新媒体的习惯。

3.3.4 方向管理

大学不可能掌控学生的未来,但是,可以对学生的方向加以调控和管理。事实上,如果在常规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三个方面进展顺利,其实对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无需更多的管理,学生已经具备了掌控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调控,六大管理群体发挥合力,掌好舵。

目前,本科生导师不仅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实习等方面给予指导,还可以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例如可以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考研。④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发展方向。

3.4 细分管理对象提高管理实效

管理对象是学生,但是其中有几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阐述。即学生干部群体、生活贫困群体、生活优越群体,积极的群体、消极的群体,以及特殊群体,将这几个群体处理好,学生整体管理非常容易。对学生干部的管理首当其冲,因为学生干部与学生几乎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受到很多学生的关注,直接影响着班风的形成,因此,要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包括学习、思想等方面,发挥学生干部的领导力,传递他们的正能量。

生活贫困群体,这类群体的学生由于生活上的贫苦,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现象以及自卑的心理,对这类群体要进行思想上的教育,生活的资助,例如,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等途径,让他们正视自己面临的困难,从中走出来,融入班集体,发挥光和热。相反,生活优越群体,优越的生活习惯会给其他同学尤其是生活贫困的学生造成不舒适感,因此,同时对这类群体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在集体空间里,同时注意他人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并且,尽己所能帮助身边的同学。新媒体的消费对于生活贫困的学生群体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生活优越群体可以给这些学生提供方便,例如查阅资料等,让这些学生也能够便利的获取资源。

积极的群体,这类群体很积极、乐观、向上,他们不是班干部的角色,但是甚至在做着一些班干部的工作。这类群体会使一个集体更加的融洽,因此,对于这类群体,要鼓励、扩大他们的效应,带动更多的学生。相反,消极的群体,这部分占班级中很小的比例,他们不热衷班级的事情,有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尤为要加强,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有大局意识。

其他的各种情况这里统称为特殊群体,或者说特殊个人。对他们要引导,但不能过于关注,否则适得其反,甚至会产生老师故意刁难他们的想法。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多挑战。文中围绕管理体系、管理时间、管理内容、管理对象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管理提供相应建议。但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教育管理的路径还有待于逐步完善。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ZXYSYXM200923);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YJYZD200905)

注释

① 马池珠.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77.

② 赵希.大学生手机网络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