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

综合实践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综合实践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综合实践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加强各个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不必拘泥于各个领域划分所带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以课程思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课改的创新,也是课改的难点。目前我市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分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仅对应课改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下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仅指这些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在课改前就已经设置,有现成的教材和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从2002年唐山市原新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以来,到唐山市整个地区已经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个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中考科目对其他科目的挤出效应、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到位等等,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具体实施来看,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不够。

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笼统而抽象,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只片面强调类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宽泛的教学目标,脱离我们现有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具体衡量教学的进度、难易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教师、学校和地区之间无法就教学效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而使得准确的考查无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施。

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这两点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师感到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教学过程茫然无序。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主义严重。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基本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方式,但是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没有系统性,也不具备考查性,从而使得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连续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学生在课程的起始阶段需要了解这种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这还能让人理解,可是如果课程教学一贯如此,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是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和教师仅仅是在应付视察、评估的时候才开展,因为他们觉得来回重复这种形式实在是没有必要,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也根本不可能允许和无视这种浪费的发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是课程内容。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一种方式,他们要经由具体应用,才能显示价值,而且其价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赖于具体应用,课程内容指的就是这些具体应用。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并且其目标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这样的体系,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没有与学生的主体课程紧密联系,从而也就脱离了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重要课程的学习。当然,我们的本意可能是想将学生从繁重的重点学科的学习中脱离开,专注于诸如创新精神的培养。可是,我们真能够离开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这样的学科知识去谈创新,去谈素质吗?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必须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适当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与现有课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三条主线来安排:

1.科学实践。科学实践可以理解为“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即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甚至通过周围的世界来学习科学知识,这将会使得平时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科学世界变得生动许多,使得学习也变得轻松而有趣。

科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诸如风筝、气球、指南针、望远镜、食盐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进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学原理的科技活动。在了解科学原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物品分类、测量和观察、周密思考、准确记录以及正确处理数据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学技能。这些科技活动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绍科学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家里、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获取知识可以从身边开始。

近些年,国内引进的的国外科学实验教材大多数都生活气息浓重,深入浅出,重视培养兴趣,十分符合科学实践的要求,此类教材也为数不少,完全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这些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大多数都可以对应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学实际,相辅相成,既适合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也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

2.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的形式着重指情景化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和演讲评论等。艺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客观事实。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说,这些艺术实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艺术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集合体,即使是同一内容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现。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分工,这既可以是内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导演、舞蹈、演奏、服装、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现其对艺术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展示学生的才能。

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艺术实践的素材和线索。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提高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了,何况这些学科在本身教学中就存在有诸如表演、对话等等具体实践了。

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学生在其他领域实践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将学生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体验与发展。如果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都能很好的开展,那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社会生活的事实能够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组织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对社会的一次全新视角的接触,这既是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自身正确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好机会。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目标、内容主题的维度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的说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要求分阶段、分内容、有重点地逐步实施,而不应该随意安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过程安排有序、内容前后联系,才能使得这种学习变得有章可循。这里并不是反对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学生对需要整合的各个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第2篇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目标评价问题,至今仍未提出较为科学而又系统的评价管理体系和数学模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管理机制。将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与管理中,通过社会活动的因素属性集和评判体系的评语集建立起模糊关系矩阵,并利用百分制记分模式对其进行改善,最后求得该活动的模糊综合评判。并以此为依据,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验收,建立起管理和评判依据。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

评价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而且,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出发,其中各项因素的指标通常都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展活动,我们需要全面、客观且真实地评判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综合状况,并对各项不同的活动作出选择。但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在活动的评价与选择过程中,对于各项子因素的考虑往往可能产生相互抵触的结果。基于此,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多目标评价和优化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和管理机制当中,将是一项极具社会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工作。

三、多目标优化评价管理策略

1.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⑴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参与者、组织者和社会环境的系统性工程,在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各要素的整体性和相关性。⑵主体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意义在于提升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其主体地位决定了评价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从本质出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与管理机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参与评价管理的权力。并且通过该过程,使学生作为选择、决策、行动和责任的主体,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⑶客观性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往往涉及广泛、形式多样。在考核过程中,每一个方面都应具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意义;通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避免产生标准模糊、难以操作和流于形式等情况,使结果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得到保障。

2.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模型建立

本文利用由美国运筹学专家T.L.Saaty教授所提出的层次分析法为手段,设评价时所着眼的m个因素的集合为U={u1,u2,…um},n个评语的集合为V={v1,v2,…vm}。在模糊综合评判中,引入隶属度函数rij表示第i个因素对于第j种评语的隶属度关系。定义每一项因素的的评语数据汇总采用归一化权向量:∑i=1mrij=1,i=1,2,…,m;j=1,2,…,n。在对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进行评价和管理前,应考虑评价者对于各子因素的重视程度(即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建立起因素集合U的模糊子集,定义为:X=(x1,x2,…,xm),0≤xi≤1,i=1,2,…,m根据模糊子集X和评价矩阵R建立模糊判断集合Y,并将其作为决策者综合而全面考虑各因素后对评价主体作出的最终结论。

3.评价与管理机制

本文设计采用量化数据对评语集合V进行定量化处理,采用百分制记分的方法进行换算,从而使不同的评语之间可以进行量化的比较计算,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效结合,使其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客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结果。

四、评价策略实例验证

第3篇

(一)拓宽学习渠道,实现环境最优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要不断拓宽学习的渠道,也就是通过从社会、家庭、学校、自然中获得知识的学习,发挥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有效功能,实现课程环境的最优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无奇不有,无时无刻不能见到、听到、想到一些事情。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如学生在社会中“关注食品安全共创安全家园”、“社会文明大家谈”、“到周边区看看”,让学生关注社会时事,扬真善美、抑假恶丑,提高道德水平,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家庭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学校要注重与家庭的联系,发挥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学会为爸爸妈妈做事,从中体会到家人的重要性、家人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为家人服务,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健康良好的品德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生活是在学校进行的,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如利用好学校的黑板报、各种主题活动等。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问候短语”等作文竞赛,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创一些文明用语,提高学生文明程度,建设文明校园。

(二)内容丰富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程学生都是感兴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并不是要对所有的内容都进行教学,而是要按照学生的兴趣、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创新化,让学生也体会到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感觉。以科技、科学为切入点,挖掘出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讨论,体会科学技术时时刻刻都存在我们身边,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带来了多少变化,辩证认识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思想认识、分析事物。以文明为切入点,挖掘出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对科学文明大家谈”,引发学生对文明的实践,在平时注重自己的文明用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促进学生讲文明、讲科学的良好习惯,建立文明校园。

(三)活动形式多样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式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形式,这种形式适合于学生参加具有普及性质的活动。如五一国际劳动节,学生可以一起种树,了解树木对地球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保护树木,提倡绿色环保,节约资源。个别活动形式,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在活动中“我们一起来作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动手,发挥想象力、创造性画一幅画,很多小学生的画中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事物,内容也很丰富。

二、总结

第4篇

英、德、法等国的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对工艺能力、家政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德国特别注重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日本的相关课程则注重对生存力的训练,使得学科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过程,更是生活的预备训练。国外的综合课程从实践出发,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体验到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使其生活适应能力得以增强。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其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最终良好的个性品质。基于对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理健康元素的探讨,在此特提出以“分享-体验-合作”为主要内容的SET理念,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1.分享(Sharism)分享主义是一种理念和动因,它通过分享内容和思想共同构建价值。学生通过在课堂中相互分享,给每个参与者带来价值,达成“分享越多,得到越多”的目的,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主动进行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给予每个个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课程计划的制定和实际的课程开展当中,要考虑到分享本身带来的对被分享者的情绪的引导、思考的激发以及对团体动力的导向,要主动设置让学生分享思路、分享心情、分享感悟的平台,创设自主交流的情景和机会。

2.体验(Experience)体验是主题借助自身的阅历来理解事物的过程。只有借助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感悟,重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所学的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的生活技能。只有借助体验,才能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不断感悟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留给学生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目标问题的思考及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对今后的展望与希冀。

3.合作(Teamwork)合作主要指教师在设置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候,要注重课程的基本组织是一个个团队。因为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团队合作与小组讨论的模式,不仅能激发良性竞争,更可以促进沟通交流,进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得到训练,而小组又可以在组员遇到困境时给予社会支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启示

第5篇

现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专业的市场营销任课老师大多数也是从学生时代读书进入教学岗位的,并没有什么实践的经验,对具体的营销方式并不了解,只是照本宣科的把课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没能及时的进行营销理念的更新。还有就是因为教师需要管理学生和完成教学任务,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导致他们与社会的实际情况脱节。而那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又由于自己的工作原因不能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由此造成老师与学生更加脱离企业的实际营销状况。综上所述,不难知道现在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与社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创造性营销人才。所以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知道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二、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

就目前的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与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性教学方针:

(一)加强教材的实用性与及时性学校教材要与当今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要让学生觉得内容真实贴近生活。增强教材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所学符合实际操作情况。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堂上参与互动。将传授理论知识内容的观念转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树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际能力和自身的需求做一个大致的引导,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体现教学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增加实践教育可以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来设置一些具有营销特色的课程,特别是这样可以增加实践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在在校期间去一些实习单位进行实际性工作,并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监控,可以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这样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四)实现“双证”教学根据国家劳动部制定的职业标准,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获得职业职格证书作为一个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把证书的课程与市场营销的课程融合,要求学生进行专业性、实际性的技能培训,以便能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

(五)在本校建立模拟教学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实训公司,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校内就可以得到提高。学校的师生本来就是一个消费群体,这样建立在学校可以为师生提供便利外,还可以减低学生外出实习的不适,同时也便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直接的结合。

三、扩大实训教育基地

要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要扩大实训基地,让学生有培训地,这样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实行一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企业派出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学校向企业输送符合其发展需求的一批人才,这样学生不仅能走出去实际的感受营销情况,企业也可以解决用人难的问题,这是互利双赢的场面。而且,企业自身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培训,而企业也可以要求学校给自己的员工进行理论培训,这样又给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和场地。

四、建立“双师型”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给老师除了安排一些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任务外,还可以让老师去相关的单位进行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让同学们在实践的同时,也提高老师自己的实际能力。通过在企业营销中所遇到的问题,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熟练了解营销实际操作的一系列问题,才能更透彻、更详细地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际经验,这样肯定会促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五、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地理、政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正是有效联系语文学习与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有力纽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效完成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体会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快乐

众所周知,综合性实践活动给我们所呈现的只是一场活动,或者一节展示课,但这仅仅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广阔的快乐在于准备过程中搜集资料的不断“发现”。从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为综合性实践活动本身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会到了操作、发现的快乐。由此,他们会由衷地爱上语文知识,爱上生活本身,爱上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在举行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准备阶段从童话、神话、民间故事、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入手开始搜集资料。结果很多学生在后来的课堂陈述中表示,以前像戏剧剧本、诗歌、随笔这些在课堂上较为冷僻的体裁,他们根本不感兴趣,觉得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次搜集活动过程中,他们竟然深刻体悟到了这些文学内容的巨大魅力。一名学生在看《三块钱国币》的过程中,为丁西林最后一刻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的艺术性想象写作手法尤为赞赏,当了解到他还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时候,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坚定了自己全面发展,绝不偏科的学习原则。有名学生在整理徐志摩的诗歌材料过程中,对其回环往复、首尾呼应的写法由衷地钦佩,并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写作,竟然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甚至还有几篇“豆腐块”在相关报刊上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竞争日趋复杂,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强大能力,更在于其能够有效融入到具体的团队活动与集体组织当中。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学活动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与能力,为将来的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中流砥柱型人才。这方面,综合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全体学生全员参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元旦前夕,结合这一重大节日,笔者将“新年寄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搬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爱好与特长,为“新年寄语”活动准备几个节目。不用教师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组成小组,有效合作,排练精彩有趣的节目,为新年的到来献礼。排练过程中,朗诵小组的成员全体上阵,或独口,或齐声,有模有样,煞是好看。甚至有的学生还设置了对白展示,集体发声烘托气氛,运用音乐背景为朗诵增色等活动环节,将学生们的朗诵才华与青春活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相信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挖掘条件,倾情投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延展无限时空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基于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而开设的一项学习形式。为了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几节课来进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积极组织,即使是在学校,我们也需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的一些活动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组织创造条件,延展无限时空。

从地点来说,不仅仅课堂是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阵地,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电教室、广播室、形体室、活动室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组织活动的有效空间,结合这些场所的具体职能,将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融入其中,会一石多鸟,取得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在时间选择上,每周学校组织的升旗例会、班级班会、植树节的植树活动、团委的入团仪式、德育活动的教育讲座、安全活动的主题会议等,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多方联系,与这些活动相整合。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锤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升华了这些专题活动的活动效果。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有心,学校与家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无限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需要积极挖掘,倾情投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1.合理选择活动主题,保持趣味性和价值性

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活动主题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活动的趣味性,又要保证其价值性,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某种技能的提升或者意识的培养。此时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首先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兴趣较为浓厚的活动主题,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首要目标,并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添加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活动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在高昂的参与热情下获得最为深刻的教育。

2.合理选择小组结构,设定小组管理模式

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小组结构的设定也非常关键,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活动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各个学习小组成员的调配,让学生之间能够碰撞出学习的火花,也让学生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活动体验和成长。另外,在小组成员的调配中也要为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一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避免由于内部管理问题而造成活动障碍。明确管理责任主体,例如设定组长和副组长,提高学生的制度意识和管理意识,让学生能够明白合作需要在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之下开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每个小组的学习效率。

3.协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第8篇

城市消费者的宏观选择行为造成了城市人群在宏观空间中分布的现状。过去这种现状很难被感知到,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已经可以通过模型在趋势上比较准确地预测城市消费人口的分布。这种分布的不同对综合体的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制约。一般说来,越靠近城市中心则越容易成为零售、高级写字楼、高星级酒店推动的综合体,越偏离城市中心越容易成为家庭零售、折扣零售推动或餐饮娱乐推动的综合体。同时越在城市中心的综合体,占地面积越小,商业的楼层越高;越偏离城市中心的地方,城市综合体占地面积越大,商业的楼层越低。

2消费者的中观空间行为对于综合体建筑形态和形象的影响

2.1消费者在商圈内的空间选择模式

当消费者到达商圈后,其在商圈内部的选择模式首先是一个基于效用的决策模型,其次是一个有着时间限定的马尔科夫转移模型。商圈内部消费者的选择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严格限定了购物中心在地址限定下发展的可能性。但其中也有鲜明的行为和选择规律,简单说来分为三点:入口选择决策、连续转移与洄游、空间剧本与购物计划分享与争夺。

2.1.1入口选择的决策任何商圈都有其内在的交通结构,这些结构中有明显的入口,如地铁站、大型停车场等。当消费者带着“购物计划”进入商圈时,会在入口进行方向的选择,从而形成动线。项目的地址和入口的关系,以及和其他竞争项目的关系会影响到项目的选址风险大小。图8中,三山街是这个区域的地铁入口,人流量很大。熙南里和水游城是两个不同的商业项目,彼此距离约300m。由于水游城的诸多选择优势,让消费者在入口处大量选择向东进入水游城方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熙南里在规划之初就不理解选址在商圈内的入口决策问题,错误地认为自己离地铁近,且在体量偏小的情况下选择了纯粹的餐饮娱乐购物计划,从而被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中。如果能在运营中考虑到与水游城实现在餐饮类别和体验上的错位,依然存在改善的机会。

2.1.2时间限定下的连续转移与洄游由于受到其他硬性制约的影响,消费行为受到时间制约,同时空间转移距离也受到制约。因此在选址风险判断时,商圈并非是商业密集的区域,而是消费者自入口进入后洄游半径内的区域。受入口决策和洄游限定,商圈内部不同购物计划的人群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行走动线,如图9为一天中观测新街口的热力图,很容易观测到商圈的洄游边界现象。南京夫子庙和水游城所在的位置长期被看作是一个商圈,但由图10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人群动线完全不交叉。实际上过去夫子庙周边的其他商业一直难以存活,这和人们进入夫子庙后的连续转移与洄游半径有鲜明的关系。而水游城则创造了另外的人群,借助入口位置形成了另外一种动线。

2.1.3改变选址风险的因素——空间剧本与购物计划购物中心的选址风险除了和宏观区位有关系,和其在商圈内部结构及在商圈的位置也有关系。这是很多购物中心在规划中很少考虑的问题。在理解了地址在商圈中的位置信息,诸如购物计划下的人群分类、入口与出口关系、各竞争项目的购物计划类别以及商圈洄游边界的信息后,可以明确选址的中观区域风险,并可以根据这些风险调整购物中心的各方面规划以获得竞争优势。这其中最关键的概念是空间剧本,而空间剧本决定了购物中心的建筑形态与风格。空间剧本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让消费者在特定阶层和特定角色下实施购物计划时,拥有最恰当的空间感受。空间剧本一方面由建筑物的风格、空间尺度、材质等因素构成,另一方面也和空间中的店铺、店招以及消费人群的行为、购物中心的活动等有着强烈的关系。

2.2中观行为对于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中观行为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建筑风格与体量的影响上。一方面受到商圈地址和竞争的影响,综合体需要确定合适的人群及其独特的购物计划,并需要为这些人群及计划提供恰当的空间剧本,从而影响建筑风格。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空间决策的角度考量,同样的功能下优先考虑选择更多的功能。体量越大,可以承载的功能就越多,就越容易在消费者的效用选择判断中占据优势。再者,由于消费者的时间资源有限,因此在恰当的体量下可以最大化消耗消费者的时间,让消费者将全部的消费释放在综合体内。

3消费者的微观行为对于空间布局与动线设计的影响

3.1消费者的微观时空间行为

消费者依据其在时间、阶层和角色限定下的类别,会有潜在的消费集合及购物计划,其空间中的行为规律和潜在的购物计划及时间限定有着典型的逻辑关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目标店和过程店原则消费者进入购物空间,从入口开始,根据其潜在的计划选择目标店(即锚店),并随机选择过程店。目标店之间的轨迹会定型消费者在购物空间中的轨迹,不在轨迹上的过程店很难获得消费者的光顾。

3.1.2时间限制原则受到时间限制,首先消费者在空间中的游走距离会受到限制,在目标店计划完成后会出现快速洄游的现象。其次,基于休息或餐饮的需求,消费者会出现强制转移,客观表现为消费者在任意业态上花费的时间受到强烈限制。在我们的跟踪数据中,在南京虹悦城,H&M、ZARA和优衣库三家会耗费消费者总共约1h的时间。而之后消费者多数选择就餐或休息,失去了选择其他零售店的机会。

3.1.3空间边界原则当消费者进入一个空间时,其意识中只在空间范围内对店铺进行搜索,除非空间内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否则不会将计划安排在空间边界之外。这也是诸如万达经营得再好,万达金街总是经营不善的原因之一。

3.1.4消费唤醒与购物波及原则消费者能够记住的偏好品牌是有限的,因此时刻需要看见才能唤醒其潜在的选择。这也是购物中心实现多首层、空间打开趋势愈演愈烈的原因。这种消费唤醒对于过程店尤为重要,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波及。所谓购物波及,是指消费者在消费某个目标店时,连带选择其他和需求及品牌形象一致的商家。

3.1.5消费者的轨迹不可更改性消费者在购物中心的空间行为异常明显地遵循着效用原则,即花费最小成本获得最高效用。这个成本主要指消费者的移动距离。实际上消费者的每一步移动都是为了获得效用,而这个效用是指潜在的购物计划。在购物过程中,如果消费者拥有的时间越短,其越会选择最短的路径以求快速达到目标。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行为类别的消费者而言,其在空间中的行为轨迹相对而言是固定的,很难因为某个与潜在购物计划关联度较低的促销等信息而改变其行为轨迹。

3.2消费者微观行为对于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的影响

消费者的微观行为对于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的影响非常明显。首先,由于消费者微观行为的内在逻辑,综合体的动线设计和业态布局应当同步考虑。其次,在动线设计中应当清楚每一条环路都面临哪几种购物计划,在时间上是否能够合理分配,会不会让消费者在不该转移的地方因为时间因素而出现转移。最后,内部空间的可视性使内部空间在消费动线开放,让消费者在行走中看到更多的店,进而唤醒其消费的欲望。

4结语

第9篇

论文关键词:厂区规划思路管网综合环境工程

1建设背景和现状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甘肃省生物制品研发行业中的龙头单位,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何将单位的文化和精神溶入厂区建设中和景观设计中来?如何通过厂区建设来突出和加强文化理念、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不仅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厂区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10篇

1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我校的《节约水资源》这一案例可以说为全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三是专题细化。如根据大专题设立若干小专题以利于深入研究,又如由此专题引出彼专题继续研究等。由大及小也好,由此及彼也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完全可不拘泥于计划。四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丰盈实践活动内容如何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2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2.1在角色中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能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干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铮铮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两年多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阳光普照。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

综合性学习模式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模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进,在语文教学中亟需一种效率更高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综合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完成教学目标,积极推进综合性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当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改善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性学习模式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综合性学习模式概述

综合性学习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逐渐推行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对于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提升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带动其他课程的学习。综合性学习模式将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将多种教学方式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面的覆盖,从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教学。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全方面的进步,起到了推动教学改革的作用,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影响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单方面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很少花费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课程的讲解。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会在这样单一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对课程失去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极少有机会能参与,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语文教学效果的下降。

(二)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不懂得对课内外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更多的教学材料来源于课外的资源,例如课外书籍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知识众多优秀文章中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阅读课外的优秀作品,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懂得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学校安装的多媒体等现代设备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缺乏实践活动

一些学校因为课时安排不合理或是怕麻烦等原因,很少给学生安排语文的实践课程,因此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因为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影响最大,缺乏实践经历,学生的写作时往往素材匮乏,面对一个题目却没有资料可以上手写,到最后难免要进行编造,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不仅真实性不高,同时也不会生动、有趣,文章的水平也会下降。长期下来,学生还会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写对写作文产生很重的厌烦心理,出现抄袭等现象,对学生的生长也极为不利,还会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

(四)评价过于片面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十分的片面,笔试只能测试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试卷上的题目范围也不够广泛,加上教师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并不客观。一些平时表现比较好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方式面前就会觉得不公平,从而对学习丧失积极性,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另外教师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也不理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的调整教学方针。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带入到学习当中。创新性的教学方式首先要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新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加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要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在备课的过程中设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分别说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回答,让平时不爱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能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课内外资源的利用

综合性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对教学中所有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今天,教师除了要良好的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更多的教学资料以外,也要利用好当前的社交软件,例如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的微信、QQ群,让学生在群内交流学习经验,进行各种资源的共享。同时对于课本上推荐的优秀文学名著也不能忽视,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并对文章进行分类,与课本上的文章进行良好的结合,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增加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教师应该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方面的提升自己,例如可以组织一些郊游、参观名人故居等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历史文化气息,对课本中学习到的类似文章有一个真实的体会。同时也可以举办一些校园征文大赛,创办校报、校刊等,让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学会团队之前的合作,锻炼自己的能力等,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文章不再空洞,而是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有质量的文章,促进语文水平的提升。

(四)开展有效评价

综合性学习效果的保障也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也要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对教学进行评价,综合性评价方式应该要全面考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师需要对学生平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进行综合的考察。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的打分,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激励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积极参与活动,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该积极改良教学方式,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活动,改良评价方式,形成新的、更全面的教学体系,从而实践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董秋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文化性的探索与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第12篇

关键词:学科性 综合性 实践性 活动性 有效性

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如何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体现语文的学科性

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还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育点”,在生活中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科书、教学挂图、各类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各种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还有博物馆、纪念馆、报廊等, 教师要具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这一特点,在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二、立足于综合性

《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积极提倡。”这里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其基本特征应为:(1)课上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2)伴随着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训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伴随着肢体活动。特别是对小学低中段的学生,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可以让学生多动手。(4)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着眼于实践性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教师善于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中,自己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突出活动性

《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能达到目的,组织活动可以不拘形式,“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引导学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观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如何把课本编得更好?”这一问题的设计,自然就会使学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乐,得体的动作,使语言更具有魅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又有实 践能力的锻炼。再如:让学生品评广告,“搜集广告,评出优劣,把劣质广告重新设计一下。” 学生搜集广告的途径是多样的,评比的形式是多样的,重新设计的广告更是百花齐放。这样 的设计正体现了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同时,要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归结于有效性

1.要有前瞻性,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终生发展。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开展,而且要认真开展,也就是要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老师要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针对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的事实,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保护家乡水资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积累资料,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学生要分组,要调查,采访,记录,整理资料,这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既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又有人际交往、探究设计能力的提高,还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这些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

2.要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及具体实施的方案

第13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综合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必须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全球化语境对文化和科技交流的要求。我国培养出的大学生,应当适应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尽可能熟练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作为交际工具,相对自如地应对国际间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及各种涉外业务活动的挑战。然而事实是,由于长期的应试及灌输式教育,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正确而快速地解答听力、阅读及词汇等英语习题,却不能得体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换句话说,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强,而语用能力却很薄弱。所以对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总体素质和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更应当为适应需求而进行改革。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综合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很好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英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自,通过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者,培养适应2l世纪的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设置情境,渲染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

设置情境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应当重视的一种手段。“情境教育更关注学习者本身在教育、学习情境中所扮演、担当和确立的角色。学生角色扮演,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学习并建立起“主动角色”,使学生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积极主动投人,参与教学教育过程。具体在日常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参与、操练口语、感知语言运用、陶冶情操,如组织英语辩论赛、课堂英语游戏、舞台表演、英语演讲、英语小品等语境活动。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讲授上外出版社出版、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Thesportsmeeting这一课时,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身穿运动服、手持扩音器,带着口哨走进教室。告诉学生将要举办SportsMeeting,利用教室通道做小型跑道举办Relayrace,利用讲台进行Longjump等,配上录音机里的运动员进行曲,整堂课有着浓郁的运动会氛围,接近一种真实的语境。学生始终怀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随后学生的课后作文中了解到,实际上学生也乐意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实践证明,只要英语教师善于组织和引导,情境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途径,而且是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得到的。

(二)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在综合英语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始终发生的,其中包括与教师的协作,与同学的协作等。每当教师启发时,学生应当积极与教师协作,自发通过教师作为中介来获取知识,如围绕教师所提问题,全神贯注思考,认真对待,积极回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还要讲授哪些、强调哪些知识。教师在导人英语文化时,设计的任务应当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如发现了哪些文化间的差异,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社会性的互助,促进学生学习。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社会性的、团队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学习群体,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过程。以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Unit6Goodmanners为例。在老师指导下,预先让五个组长带领各自团队,将教材Warmingup中素材里的四幅画,组织自己的小组设法改串成整个对话,为表演做好准备。学生分别在团队小组中,共同学习其中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等,然后进行讨论改写,协作学习。接着在老师组织下,开展小组问竞赛,相互提问,相互辩论,如“Inourdailylife,welikepeoplewithgoodmanners.Wedon’tlikepeoplewithbadmanners.Whataregoodmannersorbadmanners’?.Whetherweshouldpunishthepersonswithbadmanners9.Whatarehtedi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erncountries?”辩论胜出的团队在班级内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在原来分组基础上对各个角色的Manners进行辨别,哪些是Goodmannesr,哪些是Badmannesr,并协作写作,总结该团队最后的意见,提交老师。教师总结后,给予鼓励,希望其他同学下次继续努力。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共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可以相互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三)组织会话交流活动,促进英语学习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充分把握这一点,那么对英语的听说以及对知识的温故知新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组织会话学习小组,让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更多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组织会话的过程就是促进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在课上教师经常按角色分组,好差生搭配,上台表演,选出最佳组合、最佳表演者。笔者有时还故意安排不同组的同学相互检查近期的学习效果,要求临桌几位同学相互交流怎样学习英语单词,如何加深单词记忆等,并从交流中体会不同学生的单词学习方法,从中感悟适合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样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不但促进了学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四)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反映在英语知识结构学习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学新课文的篇章结构、语言点、句子结构、正确语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而后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如:笔者利用一节课时间,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篇章,使之能复述课文,并且归纳本文的教学目标,写出心得,综合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第二节课整体处理学生不了解的重点词语、句型,利用测验检查其具体的字、词和语法等是否能灵活运用,然后发一份与本单元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可以口头完成也可以写下答案;第三节课做一套同步训练题,包括单项填空、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两篇。学生能自我检测是否掌握了该单元的重点。教师在综合英语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帮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而不要求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听说能力的提高

根据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教学模式,语言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情景。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景呢?可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挂图、录像、声音模拟等)。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在教师启发下,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疑问。其中疑问可以是关于语言情景方面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遇到的各种障碍,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创设的、由感而知的、与主题有关的感受及设想。由此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学生也应尽可能全面地用语言倾诉出来。这时,程度好的学生应尽情表现(提问、回答、描述情景等),其他的学生注意听、学习、模仿。在教师适当引导下,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进一步挖掘出问题。这部分学生表现完了以后,中等学生的自信心会大增,也会积极地发表意见。经过这两轮演示,程度差的学生此时也基本上能掌握一些词语了,也可以进行基本的语言操作了。这时,教师或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提问,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这样,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较好的同学主动带领下,可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这是个协作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全体学生都应该踊跃参加,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增强自己的信心。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语言和自己不会表达的语言做到心中有数了以后,在教师创设的情景的帮助下,能够清楚而自然地听出并能说出新的语言。接着教师迅速检查,以确保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同时,学生应认真思索,给出暗示,以便教师知道是否继续深入讲解。

(二)读写能力的完善

新的语言点介绍完毕,教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对话或文章,由教师给出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回答,以便教师检查其阅读的速度及质量。下一步由学生提出难点,教师解答;而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此时对重点、难点作一些解释,必要时运用汉语帮助解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目的。同时,根据文章的题材类型、学生的读后感言,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如短文、信函、故事及调查报告等。其实写作教学更应当重视过程教学。新的写作教学并不是只给学生一个写作题目,学生完成后上交,而是更注重写作的过程步骤。整个教学步骤包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头脑风暴了解学生的观点,学生计划和组织观点,然后起草写作,最后进行反馈教学等。在这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写作,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主题,通过简短的分组讨论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学生各自完成自己的文章,而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出自己的文章并相互给出改进意见,此时应重视文章的中心内容。接着学生分别完善各自文章,然后互换修改文章的组织和语言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倾听并相应地给出参考意见,最后作出总结。通过这样的建构意义教学,学生语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将共同得到提高,达到多赢目的。:

教师在大学综合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当新课文的阅读理解已经没有了疑难后,教师便顺应变成了“乐队的指挥”,先集体后分组,或按集体——女生——男生等形式进行听说写教学组织工作。先人多后人少最后到每个人都会说能写(用时约1O至15分钟)。练习阶段,学生尽可能用所学语言表达实际意义,这需要做许多实际性的练习。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学生应开始试着独立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也可先把要说的内容大致写下来再表达。在操练过程中巩固学过的词汇、语句、语法等。

一堂课可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步骤:

1.创设情景——学生

2.置身于情景中——学生

3.介绍语言点——教师

4.操作——学生

5.练习——学生

从以上五大步骤来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14篇

论文摘要:主要阐迷在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新疆水利厅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编制新疆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各县纷纷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一、水土平衡计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该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历史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南疆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x105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B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长率在递增。B市近3年也没有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是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按常规应该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加。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B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B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该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该市的“十一·五”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三、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计算,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第15篇

化学可以说是一门神奇的学科,一些实验现象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值得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化学教学的开始阶段是比较重要的,有好的开始才能够顺利的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如果单靠教师的语言导入就会显得比较单一,形式上的单一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想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课堂导入阶段就需要多下功夫,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来开始课堂教学。有一些化学实验想象可以称得上神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给学生“变魔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魔术”过程,让学生能够观察到魔术最终的现象,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切实的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满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在学习“钠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表演“水点酒精灯”的魔术,首先教师可以提出疑问“水能够将酒精灯点燃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学生都会感到疑惑水怎么会将酒精灯点燃呢?在印象中,水通常都是用来灭火的,怎么可能支持燃烧呢?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精灯,然后进行魔术演示,接着学生会观察到水真的将酒精灯点燃了,这样的现象马上就会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被这样的魔术现象所吸引,并且急切的想要知道出现这样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导入,想要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就开始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了解钠的化学性质,就会得到想要的答案。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刚刚接触化学知识,可能对一些化学现象和学习内容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都不是很清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一些化学研究方法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渗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一些教学计划。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更加具体的学习化学知识,从中收获知识,教师需要在举行实践活动之前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按照学习计划来开展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并且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水资源浪费或是污染的画面,首先就是让学生对于水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可以设计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化学工厂周围进行观察,寻找附近的河流,观察一些化学工厂附近的水流情况,水资源是否受到了污染,根据学生观察了解到的现象,教师可以进一步的讲解水资源保护以及净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教学计划,逐渐的带领学生深入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实际化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综合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验可以说是化学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和理论知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进行机械的学习或是简单的记录一些笔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说,教师应该探索和创新全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提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够让学生从真实的活动中获得乐趣,同时体验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以及实验的步骤,按照正确的步骤完成实验内容之后,教师再给学生揭示实验的原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开展“水的净化”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要用一些方法对水进行净化,可以采用明矾、活性炭吸附、沉淀、过滤等方法综合运用的形式来进行水的净化,学生要掌握实验的目的,同时了解实验步骤。接下来的实验步骤,首先用烧杯取一定量的水样,然后进行观察,然后向杯中加入少量的明矾,用玻璃棒搅拌,并且加入少量的活性炭进行搅拌,通过最终的过滤,然后观察最后的水样,完成净化过程。那么这一实验的原理又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明矾到了水中可以电离出两张金属离子,其中的铝离子又很容易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铝胶体,最终的反应原理也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实现明矾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