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显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浓郁厚重,比较直观、直接,容易使学生振奋;隐性的数学教学文化淡雅,讲究委婉、逐渐渗入,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两种数学教学文化相辅相成,变换运用则能使得数学教学文化有内容、有内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可以利用显性文化,给学生讲解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从中品味其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从中国周代商高的“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勾股树”;从三国时代赵爽的“勾股弦方图”到西方欧几里得的演绎推理;从清代的梅文鼎证明到美国总统加菲尔德的“构造法”证明,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勾股定理发生、发展及不断丰富的历史文化图景,使其深深感受到其中浓郁而厚重的数学文化气息。又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形平移”这一知识点时,先重点教授学生以坐标轴为参照系平移直线图像,然后把原来的参照系移动,让学生思考直线函数关系的变化。在动与不动的矛盾中,学生发现:图像向左(右)移相当于y轴向右(左)平移,图像向上(下)平移相当于x轴向下(上)移,实际上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没有改变。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加深了其对“辩证意识”“数形结合”等思想的认知。这种认识文化的培养是隐性的,润物无声般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样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持续渗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通透的数学教学文化感悟,让学生体验其美
数学是理性思维和想象的结合,其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体现在对称性、简洁性等诸多方面。如在研究三角形、函数时,会更加关注等腰三角形、二次函数的轴对称性,这体现了轴对称的美;在研究四边形时,会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这体现了中心对称之美;对于最完美的图形———圆来说,我们则更加关注垂径定理……这种对称之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数学的简洁美最直接地表现在数学符号上,它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每个人都能从简单的表达式中读出其确切的含义。比如一些常见的数学符号及公式定理:圆周率π,三角函数sin,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勾股定理a2+b2=c2等。这些符号公式言简意赅,学生可以从简洁的符号语言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数学之美包罗万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之美。比如列方程解决问题,要从复杂的问题中抽象出一个简单的等式,这既有抽象之美,又有简洁之美,还有逻辑之美。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这些美。
三、孕育严谨的数学教学文化精神,让学生改革其新
数学教学文化具有理性思考、客观认知、不断追求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孕育就是在课堂上、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先设计了“量一量”这个环节: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通过测量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大致在180°左右,这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一个定值,但是还难以达成一致。笔者接着让学生进行“拼一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按照顺序拼在一起。学生经过“拼一拼”就会发现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巩固了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认识。但这样同样具有局限性,于是,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过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平行线,利用内错角互补的原理,将另外两个内角等量转换出来,使得三个内角成为一个平角。“拼一拼”“量一量”的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同时也让学生对此操作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操作的粗糙性,测量和拼图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严密性不足;操作的特殊性,测量和拼出某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这一结论难以推至其他三角形,普遍性不足。因此,适时恰当的推理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的精神及思维的严谨性,并使这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习惯。
四、提高数学文化的素养,使学生内化于心
一、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数学技能比赛、数学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领会数学文化的内涵。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七巧板“”找次品”等活动开展数学游戏。以开展“七巧板”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先讲解七巧板的由来,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七巧板拼图竞技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七巧板的奥妙,发展学生的思维,并在动手活动中将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世界。在玩七巧板游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玩五子棋、魔方等游戏,将这些有策略性的数学游戏活动与数学文化融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再如,在学习分数演变史、加减符号演变史、除号演变史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符号的演变史”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制作一份小报纸。在制作小报纸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与符号演变史相关的材料,从而对数学符号的由来和历史都有明确的认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
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渗透数学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获得正确解题的方法和技能,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数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以解答题目“12+14+……+1128”为例,假如用通分的办法计算,过程会非常复杂,计算结果也未必正确。此时,教师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样就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了。将一个正方形看作单位“1”,连续对这个正方形进行平分,计算结果用阴影表示。学生在画图时就会发现,用加法运算的话,后面的加数分别是前面加数的一半,计算结果就是在第一个加数的基础上乘以2,然后再减去后一个加数。运用数形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计算,复杂的问题立刻变得简单,而学生也能够掌握计算规律,更好地把握数学的本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代替计算,无形中将数学解题技巧及数学思想渗透到解题过程中,使学生轻易找出了解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挖掘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作者:李伟群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小学
我在教学《矛和盾集合》一课时,我板书标题后,我问学生:“由课题你会想到了哪个成语?”有学生说:“自相矛盾。”我板书在黑板上,又问:“谁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有名学生说得不够清楚,我借机对学生们说:“希望同学们课下寻找资料弄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复习完本课的词语,开始讲读课文时,我借助弟子规中说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教学《孔子拜师》时,我先出示孔子的名言:“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学生读,然后我说:“孔子为什么能说出这么有哲理的名言,是因为他虚心好学。”然后学习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二、利用故事熏陶学生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是他们的共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所以我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三、结合学校活动学习传统文化
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多元文化的渗入必定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活力与影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课堂上对多元文化的分析
让学生明确主流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能够开阔思路,多角度学习语言,多方位思考问题。多元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接纳各个民族,各个社会的不同文化,这样的知识灌输,学生在知识储备上自然而然便成为“杂家”,通晓多种文化。
(二)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吸收先进文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以便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速度。未来的社会,单一的文化只会困扰自己发展的手脚,而多元文化能够使得学生知己知彼。
(三)注重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跨文化交流
运用课堂机制,使学生自发地将内化的修养适度地表现在课堂之上并反馈于社会生活之中,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学生在课堂上既了解各民族的语言知识,同时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事物都有其双重性
在多元文化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新的思路和意义。
(一)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带来新的契机
全球一体化势必将本土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跨文化融合,产生文化共存的气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授不同的文化,客观上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文化境界,同时,学生将单一的本民族文化融入多元文化之中,文化素养将不断上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
通过课堂上文化的灌输,使学生的个性赋予时代性。每一种文化价值都与族群迥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因此具有不同的特性和表征。但在文化共融中,存在共通的真善美,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吸收和接纳同性与差异,找寻自己喜欢的文化,在社会群体中展现个体特性和时代特征。
(三)大学生的人生观与多元文化形成互惠
文化的多元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影响很大,人生观是一个抽象的,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趋向,通过大学人生观这一介质又对社会文化产生作用,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人生观与文化多元化的互动发展形态。
(四)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愿
课堂上的传授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文化修养在不断的融合与交汇,让学生寻找机会展现这种融合的结果,展示张扬与个性的结合,体现在多元文化下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的意义层次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视觉元素层、设计经验层、哲学观念层,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关系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形。视觉元素层作为底层,表现为有形、可见物质文化的总和;设计经验层为中间层,表现为无形、可感的技艺和巧思等;哲学观念层是传统文化的上层,表现为感悟的、无形的哲学观念。视觉元素层由于有着丰富的外观形式,再加上其多样的物质媒介,如此便为教学提供了实用的视觉符号素材。设计经验层——历代能工巧匠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以其独特人格、风格,及其多样行业分工,激起了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相结合。上层,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对人生、自然、宇宙哲学的一种反思,给设计理念和相关行为造成深层影响。往底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生动具体的体现;往上层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练。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六、结语
1.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贸往来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文化属于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之间在文化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内在冲突,可以有助于学生规避因为知识不足出现的沟通歧义,如国内文化中问到个人收入,很多时候更多的代表关心,而西方文化中则代表了对别人隐私的一种打探,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不同,就可以避免此类沟通不畅。
2.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学习内容多是枯燥的语言知识,词汇以及语法点大都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英语学习成为一种应付四六级考试的行为。文化知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中如果引入文化知识,在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毕竟语言基础知识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凭借自身的魅力以及活力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提升其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层面这些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对抗其不良部分,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意义重大。通过中西优秀文化的熏陶,来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二、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不同文化融合策略
1.加强西方文化批判的借鉴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念,认识到介绍西方文化的必要性,在英语传统教学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之上,加大英语国家文化介绍。考虑到西方文化对于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加强西方文化介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西方文化介绍中要遵循批判的借鉴这一理念,西方文化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也有糟粕需要抛弃的内容,对于西方优秀的文化要注意引进发扬,对于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要注意摒弃。当前的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多,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英语课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利与弊,这样既加强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又隔离了不良文化的影响。
2.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
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英语课堂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从而确保核心价值观念不被西方不良文化侵蚀。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来看,中国文化被忽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必然遭受到削弱,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在西方文化介绍中,要注意中国文化渗透,注意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优越之处,从而增强爱国热情。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一方面需要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引导,让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弥补学生中国文化掌握不足的缺憾,改变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尴尬现实。
3.培养大学生平等文化观念
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情况来看,西方文化处于一个相对强势的地位,而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这种强弱失衡的情况,对于我国文化安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平等的文化观念没有树立,对于西方文化有着盲目崇洋的心理,简单举例而言,这些年民族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失势,而西方文化节日大行其道,就是学生平等文化观念丧失的一个折射。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大学生平等的文化观念是改变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大学树立平等文化观念,既不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贬低,又不对他人文化进行拔高,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以及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在汉字不断转变、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从象形字到形声字再到会意字的过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它所包含的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长期以来,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对于汉字教学认识不足,沿用西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学体系进行教学。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特有的音形义的结合,字形是核心要素,与字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而表音文字的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确是间接的。因此,盲目地模仿西方的“词本位”理论进行教学,割裂了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忽视了汉字里所蕴藏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诚然,汉字以其独特且优美的字形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又因其复杂结构令人望而却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瓶颈。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汉语特点,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把字与词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字为基础去掌握词语,加深对汉字字义的例句。此外,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瑰宝。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还有助于留学生全面领悟和体会中国文字的意境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是对汉语学习的升华。
二、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随堂渗透,介绍相关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学习中的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中文程度较好,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堂渗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适当举办一些“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某一部分的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可以开设书法课、剪纸课、中国音乐欣赏课、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课、太极拳课等中华才艺课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了一项中国才艺的情况下,也了解了这项才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此外,还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主题文化的交流讲座,这种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主题交流,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变被动为主动。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主题交流讲座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写作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组织校内外文化体验活动
1.正确对待主流和非主流文化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能够欣赏并且尊重各种各样的文化,具备选择、比较、寻找文化的能力,能够将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多样性的文化构成了人类成长的人文环境,教师可以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让学生综合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差异。每一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若是一种文化企图战胜另一种文化,形成文化霸权主义,那么这种文化也即将面临困境。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相辅相成、,才是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
2.了解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民族意识的教育,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能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团结力。教师培养学生民族意识,首先就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从而发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很多形式,最典型的代表是汉字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音乐文化等,这些文化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最佳的文化进行学习。教师要加强学生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含义,增强自己的感悟。例如在进行近现代史讲解的时候,教师就要告诉同学们,我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不断饱受摧残的过程,在中,我国失败是有很多的原因的。不但有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原因,也有西方先进政体的压迫。教师可以将清政府和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将清政府的落后和繁荣的唐朝纵向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发现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若是一味的闭关锁国保守残缺,只能被先进的文化所取代。
3.多层次的感知阶层文化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很多的矛盾,正是社会阶层的矛盾,促进了历史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主要是体现在不同的阶层文化中,教师要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同一个时期的不同阶层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这个时期的文化领悟。例如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讲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搜集不同学派的思想策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百家争鸣的情况。学生在了解了儒家、法家、道教、兵家、墨家的思想之后,就能够提出本学派的主张和本学派在历史中扮演了哪些重要的角色,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何种重要的意义。教师讲述不同阶层文化差异的时候,要用平等包容的眼光,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促进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4.平等对待男女性别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多元文化的时候,要注重平等的对待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历史发展中,女性普遍要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女性通常都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教师在讲述这些性别歧视的时候,要注重纠正学生的思维观念,让学生树立平等的意识,减少性别歧视。在历史中,大多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男强女弱”,女性不但没有社会地位,还要时刻接受男性的侮辱。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性别歧视是腐朽文化的代表,只有男性和女性站在共同发展的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5.感悟艺术和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产物,宗教对人文习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多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之间也存在宗教文化的差异,很多宗教文化都是通过壁画、墙、塔、石窟、雕刻、寺庙等形式进行传承和体现。很多宗教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偏见,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合理的审视不同的宗教文化差异,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宗教的信仰,了解宗教之间文化的冲突,从而更好地尊重宗教文化。
二、总结
美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功能。现在一些大学的美术教学更注重艺术创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对学生修养的重要性。因此,高等院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美术自身功能的体现。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正因为如此,高校的美术教学一定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美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感受、内心形态展示出来,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它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将高校的美术教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涵养和价值观展现给学生,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我国民间艺术充满了智慧与技巧,民间艺术作品既能够作为艺术进行欣赏,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文化基础课个性差异以人为本分层教学和谐发展依据
一、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是一种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它一方面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另一方面,使课堂与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是导致学生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被称之为“无差别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权利。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
现在,分层教学在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中职文化基础课是否应实行分层教学?答案应是肯定的。现在中职招生是免试入学,生源素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象我校这样知名度不高,比较薄弱的学校的生源,其文化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比如我校对2007级10个班进行的英语的摸底测试及格率仅为10%,最高分为72分,最低分仅为5分,英文的26个字母多数学生都写不完整。象这样的文化层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刀切”,不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也会给今后的专业课教学带来难度。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就会睡觉或者捣乱,给课堂的秩序带来破坏,更有甚者还会“吓跑”学生,产生新的流失率。但我们相信,学生不管怎么样的差别,都可以分而育之。而分而育之的渠道之一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根据这种情况,我校从2007级新生的文化基础课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分层教学除有其客观依据外,也有其政策依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印发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自治区级示范性专业基本条件的通知》(桂教职成[2007]78号)的规定“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知识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笔者认为,不仅仅只有广西有这样的规定,其他省市、自治区都会有这样的规定。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育不是以素质培养为目的而是以考试为目的,教师关心和关注的对象是少数学生,通过考试源源不断地淘汰差生,最后是向社会输送大批“失败者”或者是“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分层教学正好相反,它关心和关注的是全体,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不排挤、歧视后进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二)动态性原则。心理学和哲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显然,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不同时期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学生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就是其本义。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而分层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的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者、指路人。
三、分层教学的目标
(一)发展层A。发展A层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特长,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层B。提高B层学生,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层学生。
(三)帮助层C。帮助C层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严格要求,热情关怀,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四、分层教学的做法
(一)分层建组。把学生分层建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A、B、C三层,所占的比例由科任教师掌握并随着学生成绩的全面提高而不断变化分层建组的构成,合理升降。此外,课任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要在透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当然,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同内容的层次要求也应随知识、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在分层教学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分层教学方法,筛选不同的训练内容,设置分层练习、作业,设计反馈检测题。其中要特别关注如何解决C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A类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分层授课。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四)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两头学生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等现象,故教师应加强分层辅导。鉴于测试的具体情况,如一味强调统一起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模块已不再适应这些学生发展的需要。如我校在2007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对分层辅导是这样操作的。首先,在确定了层次之后,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别,在A、B、C三个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周用4节自习课进行。对基础差的层次学生,训练要求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办法;对于中层次学生,我们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进行;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进行“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基础训练。经过近二个月的“分层”补基础实践,效果初见成效,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及格率同测试模底相比较上升20个百分点,最低分数也由原来的5分,提高到21分。
(五)分层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质和量的作业,使各层学生得以提高和发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对C层,可以量少质低;对A层则可以量多质高;B层学生介于二者之间。
(六)分层测试。分层测试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统一试题要求下,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分方法,试卷分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三部分。从而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使各层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可避免优生常因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的思想。
(七)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中,对C层侧重表扬,B层侧重鼓励,A层侧重促其发展。
五、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这一点已被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所证明,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都得到了发挥和挖掘。但是,对于分层教学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应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标准与对教师评价的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因材施教”,要确定“材”的素质和“教”的水平。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分层主要依据新生摸底、测试的结果进行分层。但模底和测试的内容、难易的程度、评分的标准、结果等,是否科学、客观,有没有参考价值,也就是说分层的标准是否科学,还有待于探究。其次,分层要考虑学生的“出口”与“进口”的对柔性衔接,“低进高出”虽然是努力方向,但不能成为评价教师的依据,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动态管理问题。动态管理是对传统教务管理的挑战,学生不是在班主任的监控之下,尽管我们要求任课教师要管教管导,即使如此,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仍存在。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教学部门思想要统一,做好管理与协调工作。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无面子”;或者“无所谓”态度,不配合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可见,事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并与班主任沟通。必要时还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工作。
(四)工作责任心问题。分层教学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给教学带来难度;部分教师还因为担心搞不好,最后搞得虎头蛇尾,难以收拾局面。因而有抵触情绪,不配合或者不热衷于做分层教学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最大的障碍之一首先是来自教师这一层,只有教师思想工作做好了,分层教学就是走出了成功的一半。
(五)教案问题。很多教师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案用到底”,最多是做一些修修补补。但是分层教学对教师的教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分层教学的要求,每次课教师都要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很显然,如果再用一个教案,是不符合分层教学的要求的。
(六)对学生评价方法的问题。在不分层的情况下,教师的评价可以用百分制就可以简单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成绩的好坏、优劣都被框在统一的一个分数模式里。但是,实施分层教学之后,由于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接的班不同,达到的质量目标也应不同。如何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探究问题。
六、结语
在当前教学中,可以说没有那种的教学模式是完美的,分层教学显然也不是。但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甚至比常规的教学形式还要多。可是在向课堂要素质、要效益方面,分层教学显然做出了一种大胆的、有益的、可贵的尝试,只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分层教学的就会走出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树林.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综述.,2007
2.徐专平,孙玲.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教育研究,
3.蒋立耘.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61.187.64.123
4.张宇.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5.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6.付裕东.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途径-分层次教学.中国教育品牌在线
7.成友.分层教学让教育回到起点.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师范足球教学的开展,容易陷入到技术教学的园囿中,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失去对足球的热爱之情,而足球联赛文化就可以成为教学活动中很好的补充。足球本身就是一项具备趣味性的活动,也是一项团队合作紧密的活动。以现代的足球联赛为例,每赛季的球赛中都会出现很多新星球员以及相关的逸事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轻松有趣的内容进行串讲,与学生的日常训练活动进行类比,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认同感,对于训练的枯燥性的忍耐程度也将有所提高。
2.教学形式中形成有效的学员选拔机制
师范足球教学的开展并不容易,如果仅仅停留在对于基本技巧的培训上,很多学生觉得对抗性太差,缺乏趣味性,而如果过分讲求对抗性,很多学生的能力又很难跟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借鉴一下足球联赛文化中的选拔机制。一般来说,国外的联赛会从很小的小球童中选拔学生进行长期培养,然后再进行分层选拔,使得有能力、有天赋的年轻球员能够脱颖而出,在联赛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一些在这些培养中没有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则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保留了对于足球的热爱和热情,成为非职业运动员或者普通球迷。而对于师范类学校的足球教学来说,一定要借鉴这种球员的选拔理念,在大一上学期的足球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发掘学生在足球运动方面的潜力为目标对于学生进行分层。对于那些有一定功底的学生,可以挑选出来进行编队,形成足球预备队,而对于一些有潜能的学生则可以加紧挖掘潜力,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提升其相应能力,而对于那些自身条件比较欠缺的学生,则注重培养其对于足球的兴趣,使得其成为足球方面的“理论专家”或球迷———在师范的足球教学中,就模拟出了当代联赛中的体系,一种既能培养球员,又能培养足球爱好者的体系。
3.教学活动中重视对于体育精神的激励
足球联赛是有一个完整的激励系统的,从球员自身的工资、薪金,到整个球队各方面人才的福利保障都是非常完备的,同时,球队还会有自己的诸多纪念品、纪念活动,并且以球队为单位参与社会活动等,这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体现,对于球员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肯定和激励。在师范足球教学中,目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比较松散的,缺乏以团队为单位的体育精神的激励。对一个教学班级来说,很难形成一支齐整的队伍,即使形成了队伍,除了简单的课堂对抗之外,对于其他球员来说形成的有效激励也比较少。在联赛文化的指引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妨加强指导。比如说,在教学比赛中,要求队伍稳定,有自己的球衣、口号甚至球迷队伍,队伍之间可以达成一定的“转会”协议,形成有效的人员交流,在不同的教学班级之间开展有组织、有激励的“联赛”,形成晋级机制,使得球员们充满自豪感,在获得成就的时候具备成就感。在比赛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团队活动,形成团队理念,配备团队标志等,教师还可以组织以球队为单位的集体公益性质的活动,使得体育精神自身成为对于学生的有效激励,推动学生对于足球这一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加深。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笔者所任职的中国传媒大学自2001年开始招收法语专业本科生,至今已有14年的办学历史,在语音教学方面经过了十几年的潜心摸索,总结出法语语音教学实践应遵守的教学原则:
1.1迎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因年龄、性别、观念、动机等因素的差异,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学习效果也不同。相比于青少年而言,大学生具有更强的分析、推理、演绎、转换等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语音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语音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语音、语法、词汇、篇章以及对象国文化之间形成连续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法语这门语言。
1.2培养并保持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语言学家雅克伯维茨(Jakobovits)曾根据一些心理语言学家在美国大中学生中所作的调查研究指出,在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学习者因素中,动机占33%,居所有学习者因素之首。笔者曾对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的五届学生进行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法语专业都是出自对法国的向往和对法国文化的喜爱。因此,教师应在最初的语音阶段融入法国社会文化元素,通过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迎合90后追求变化的心理,知识的输入应由简入难,“先规则,后例外”,以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降低学习兴趣。
1.3注重语言形式与意义相结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教师讲解语音知识时应紧密联系实际交际场景,例如语调的变化所表达会话含义,重音的变化所暗示的语用效果等。此外教师还应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大量接触不同体裁的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这样才能使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接轨。
1.4用学生的母语对发音规则和语音知识做出清楚的解释
在外语课堂中能否使用母语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焦点之一。赵元任先生在外语教学法方面坚持“直接法”,主张学习“活的语言”,但提到语音教学时,他却提倡应该根据教学实践对“直接法”进行改良。他认为在语言教学的最初阶段,应该用学生的母语来解释如何发音,这样能让学生正确掌握发音方法,发出准确的音。笔者认为语音阶段是建立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阶段听不懂教师的讲解,极易迁移已有的经验来错误地理解新知识,这会对日后的学习产生非常不良的后果。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传媒大学法语专业立足现状,另辟新径,提出“以文化为主线,多种媒体手段为支撑”的“多模态文化语音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大胆改革,形成知识体系完备、语料体裁丰富、技术手段多样、课堂课外互动的新型语音教学模式,改革框架如下图所示。
2.多模态文化语音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任何教学过程都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人们学习一门外语的语音就是对这种语言的发音特点进行感觉、学习、记忆和思考的过程。因此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法语语音学习过程分为“语音的形象认知、语音的结构认知和语音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
2.1文化启蒙阶段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法语课,教师会给学生简要讲解法语由来,法语的发展历史,法语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世界讲法语国家共同体(LaFrancophonie),法语与其他拉丁语系语种之间的语族关系,以及通过播放电影片段或法语歌曲的方式让学生领略法语发音和语调的特点。法语历史文化启蒙课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过渡到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能加深学生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对法语建立理性而系统的了解,消除对这门新的语言的陌生感。
2.2“语音的形象认知”阶段
语音的形象认知与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意识和知觉相关,是学生对除母语外的一种新的语音发音的感知。在这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练习”。在此基础上,多模态文化语音教学法提倡“互动感知”。首先,教师用汉语对发音部位和要领做出清楚的描述并示范发音,然后将该音素与英文或汉语相似的音素的发音方法进行对比,讲解异同,随后教师挑选模仿能力较强、发音标准的学生通过手势或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行为来为其他学生表演该音素的发音特点,例如,对比[b]和[p]这对辅音音素,学生模仿炸弹爆炸的声音来强调发浊辅音[b]时声带剧烈震动,而用心脏砰砰跳动的声音强调元音前的清辅音[p]不送气的发音特点。
2.3“语音的结构认知”
语音结构认知是学生对语音进行记忆和表达的过程,即音素在具体单词中是如何组合和拼写的。法语共有35个音素,每个音素的发音都对应着许多字母或字母组合,教师通常会在讲到每个拼读规则时举具体单词为例,让学生练习拼读。多模态文化语音教学法提倡“例词体现文化色彩,多模态语料帮助记忆”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字母“e”的不同发音时,教师通过列举“Renault”(雷诺),“Citro觕n”(雪铁龙),“Peugeot”(标志)这三个法国汽车品牌名称让学生练习拼读。当讲解[i]这个音素所对应的字母时,教师可以列举Paris(巴黎),l′ledelaCité(西岱岛),Ly-on(里昂),lesPyrénées(比利牛斯山)等法国著名城市和景区的单词,并通过图片给学生展示该地区的风景。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i]这个音素的拼读规则,还能让学生领略法兰西的自然风景文化,增加学生法语学习的热情。
2.4“语音的社会认知”
语音不仅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音教学不仅涉及音素发音、拼读和书写规则,还包括音调、重音、节奏等超音段音位知识。从共时的层面看,不同地区的法国人会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在发音和语调上有较明显的差异。随着性别、年龄、职业以及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不同,法国人讲话的重音和节奏也会不同。而从历时层面看,随着法语的发展和演变,有些音素逐渐消失了,例如后元音[α],还有一些元音逐渐被同化,例如[e]和[ε]。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不同年代的法国电影的片段、法语电视新闻等视频语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法语不同语体(口语,书面语)的发音和语调特点以及法语个别音素发音的同化现象,让学生在学习语音的同时近距离感受法兰西的人文文化。
3.结束语
1)教学内容丰富,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药文化知识内容丰富,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于教学课件给医学生系统传授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使用课件制作过程中的许多功能给学生们展示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可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热情,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医学生的视野。
2)信息量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课时容量,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医学生讲授的更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将难点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突出出来,使医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课件中可以使用图片、影像、网络等信息把中医药文化知识向医学生系统的展现出来,使每一次上课的课堂内容都十分充实,信息量要比只从书本上学习的大很多,增添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老师课堂上只是通过板书来学习书本上的各种知识,不仅每节课所能向学生所能讲授的教学内容有限,而且由于老师在每节课上都要书写过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有限的课堂时间,并且学生也会感觉课堂内容枯燥乏味。然而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老师可以从每节课中的繁忙的板书书写环节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讲授课堂上,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要一边在黑板上写板书一边讲授,并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是课堂的讲授内容更加精彩、生动,教学课件上所能容纳的讲授知识量更大,教学效率会比传统教学模式高很多。例如:在做中医药文化知识课后练习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感觉练习题的难度较小,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会有种习题做起来难以适应的感觉。所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后练习题和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老师可以把练习题中所涉及的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把握好有效课堂讲授时间,学生也能够更好的领悟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是教师从观念上和方式的改变,而且从以前的以考试为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的各项素质前面提高的方向转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师和同学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多媒体教室可以给老师和医学生创造一个肃静、洁净和利于大家学习的环境。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于过多的板书而每次都要擦黑板,减轻了老师的体力劳动,并且不会因为擦黑板而产生大量粉笔灰被老师吸入体内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或者长时间写粉笔而使手指发发炎,教室内靠近黑板的同学也不再会被课堂上产生的粉笔灰所困扰,同学的注意力又可以跟随老师的讲授知识点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老师的身体健康还对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有益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后,教师能够使教学课件的内容更加的充实,备课效果也会更好,而且还可以学习使用更多的多媒体电子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及其特点,对于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老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外,还能教育更多的医学生掌握祖国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具有的责任和素质。
4)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课件、影视文件等资料来丰富自己所做的课件并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形式,最终实现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还能使医学生们在课堂上充分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由于网络上的多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图片、影像等各种资源,将这些资源引入到教师的教学课件中必定会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的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知识教学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每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学质量的好坏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授课的多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教师讲授课程的一种方式,合理地融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形式中,它的价值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而且必须服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作为专业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医药文化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徐海利齐峰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