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全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国大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全国大学生论文

第1篇

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004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2006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在首都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简称“三进”)的工作,2008年上海颁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该市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以此为契机许多省市和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而安全知识课程教学也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不过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2012年通过对17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三进”情况的调查发现,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如今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处于宣传阶段,实践教学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的层次。同时,对于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校,“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让人困惑,在校大学生因安全意识差而被抢、被盗、被骗、被害的案件及火灾、交通事故等仍屡有发生,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仍呈增多趋势,安全教育到底有没有用?还要不要继续?这样的追问令人疑惑,更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之原因分析

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是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特别是信息科技变革带来的安全教育“教”“学”双方观念需求冲突的结果,其原因可归纳为:

(一)教育体制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安全”一词的内涵已扩展了许多,非传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先后进入安全视野,但一直沿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制模式却没有对此及时做出调整。教育规划上,国内却至今没有统一、权威、可操作的政策条例来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缺乏强制力,知识内容缺乏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带来了诸如教学随意、目标模糊、主体不清、评价缺失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内心认同缺失

当代大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一方面普遍对自身的安全期望很高,总强调别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安全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当回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安全教育多为发生问题后非常重视,但具体落实却是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事后轻预防;高校职能部门地位尴尬,落实空间和能力有限;具体从事安全教育教学的同志,对安全教育的前途发展方向迷茫、信心不足。对安全教育缺乏内心认同的普世心态,导致安全教育的思想根基脆弱,难有作为。

(三)教学创新乏力

当前,校园和社会安全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安全概念、安全情势、犯罪形态、教育手段等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在新生活方式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明显,他们追新求异,对知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在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上:新颖的形式、轻松的课堂、互动的模式、感兴趣的知识点、社会热点安全问题等,才是他们更愿意看到,并能留得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教育。这些变化,没有被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及时捕捉、重视和研判,安全教育缺乏思考和创新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让高校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困局,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高校安全教育保守思想的转变,更需要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上锐意创新、寻求突破。

(一)完善体制“要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章第4条和第22章第70条的规定,虽然其再次重申了安全教育的重要,但缺乏配套细则,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有效落实。而翻看《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也存在类似“落实难”的问题。因此,必须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统一、权威的规范性条例或文件,以强制力和导向性解决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实难”的体制障碍。文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负责起草,根据当前安全情势和大学生特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制、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一一规定,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指导各项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科学规划

1.明确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教学性质在教学开展中的具体表现,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的教学形式因其教育定位、教学投入、师生重视度、考评的不同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明确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才能给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生带来约束和压力,有效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在课时学分设置上,建议不少于32学时/2学分,并在大一首学期开设。同时,应积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相对选修课,虽然必修课效果更好,但开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而且教学资源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而选修课则不同,一般具备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或专技人员就可以申请开设,在落实安全教育教学方面更灵活及时,可以成为安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过渡形式。

2.化解师资困扰

任何教育最终都需通过人来落实,教师就是其中实现知识传承的纽带,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师资方面的多重困扰。首先,高校内部长期存在对安全教育权责划分不明晰的问题,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保卫部门则认为安全教育主要是学院领导和学工处的责任。对此,从职能归口和专业性角度出发,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归口职能部门,熟悉校园与周边治安状况,安全教育能有的放矢,牵头安全教育名正言顺,是最为合适的施教主体,能有效主导教学和指导各院系、学工部门共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职责。其次,专业安全教育师资匮乏。安全教育没有对口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师范生,也无专业培训机构,师资来源和素质一直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的瓶颈,因此必须着力拓宽师资途径。对此,可以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学科来培养科班师范生,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成立专业培训机构,组织高校教师或保卫干部等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困扰。最后,还需优化安全教育师资环境,着力解决高校保卫、学工、思政部门中从事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职称、待遇、科研课题、交流培训等,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促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丰富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包括行为安全、防护技能、心理健康,还包括思想安全、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力求丰富,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法制教育、防盗抢骗、火灾交通、避险逃生、急救护理等,还应将非传统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环保生态等知识一并涉及,并注意顾及学生对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对感兴趣安全知识的需求,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安全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既要有感性层次的讲解——具体意识形态、法律、防护技能、心理常识等技能知识的学习和社会阅历的开阔积累;也要有理性层次的引导——在具体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从安全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更新扩展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需围绕核心——安全意识的培养,因为安全的最高境界不是事发和事后的处置,而是事前的防微杜渐,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就是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三)创新引领

1.兴趣引领,创新教学手段

兴趣能激发学习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像安全教育这样的课程,首先,大学生大多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训导说教、索然无味,而实际中也确实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引导的情况,因此急需创新理念,努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借助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力。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把握力,把安全知识用精彩的形式讲授,如充分发挥视频教学、案例评析、情景模拟、分组辩论、团体讨论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效果,配合师生互动,营造愉悦气氛,让学生对安全知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PPT课件的作用,制作内容精炼、简单易懂、形象生动、要点突出的PPT课件,从书籍、网络、新闻等渠道选取素材,插入相关案例照片、现场图片、漫画、falsh、游戏测验等,配以页面动画、音效将枯燥的安全知识点新颖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借助网络,放大教学资源

网络在当前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青年大学生群体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忠实受众,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未来至关重要。为此,既可通过与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成熟、经验丰富的高校联系,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共享兄弟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将精彩的安全教育教学课堂摄像刻录下来,或制作短小精炼的“微课”视频,挂到校园网专门的安全教育视频教学专区,学生想了解什么方面的安全知识,点击学习即可。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安全问题、安全提示、防范经验视频下载下来,通过校园安全教育网站平台把安全资讯及时,给学生多样的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途径。

3.多途多法,重视教学评价

对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有三方面,第一是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它有助于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白不足之处,增强安全自信心;第二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它有助于老师真实掌握课堂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水平;第三是安全教育对校园整体安防体系建设的贡献评价,它有助于校园安防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的改进。但现实中注意收集分析这些评价,并重视利用这些评价的不多,甚至不乏对安全教育不评价和乱评价的情况。对此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评价,并创新评价方法——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评价安全教育的效果,比如:将学生答问、作业、互动参与等课堂的表现计入对学生的期评成绩,考试试题的设计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拓展学习的能力,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将校园发案情况与安全教育挂钩,整体评价教育效果等。

四、结语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1-02

爱国主义随着社会环境转变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它就必然会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增多以及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及,全球化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民族意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些东西反映在人们的意识层面上,也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如何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变化的挑战,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一、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迈克尔・帕金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开始的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

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把原料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地方去加工,做成半成品后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去半加工或深加工,最后加工成商品,到一个特点的地点去进行交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爱国主义是指集体或个人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本文所谓“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但爱国主义一般只用于某个联邦或者国家。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它是一个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带有自发性质,是长期以来个人民族意识和祖国意识的沉积。它源于由骨肉亲情而扩展形成的同胞之情;源于由眷恋乡土之情而扩展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源于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源于对祖国未来发展前途的向往和信心。它是对个人同祖国关系认识的感性阶段,通常处于一种潜在和模糊的状态,尚属非理性的东西。

爱国主义是一种带有情感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反映的是主体对国家价值的情绪体验。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对国家价值产生的“脐带”感情,在这个感情的基础上生出对一定民族国家(或者说“祖国”)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爱国主义,它有时候还暗示着个人应该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在战争时期,祖国战死沙场,为祖国牺牲生命,便是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

二、经济全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出现而出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巨变,以我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深化改革转入了市场经济轨道,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逐利行为打破了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限制,把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逐渐变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经济。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安全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爱国主义的核心成分是建立在个人所在国中的人对于所属国家的认同,希望并接受该国所提倡的社会道德和信仰。它的目标是维护并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信仰,它倡导的是一种以国家利益为上的价值思想。不论是在汶川大地震上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奉献精神,还是我们在抵制家乐福的事件上,都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时代,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在实现人生价值等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高校要大力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并教导他们处理好关爱世界和热爱祖国、尽国际主义义务和为祖国服务、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关系。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了他们核心价值和目的的不同,经济全球化号召人们尽可能的把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通过生产力的链条把我们创造出来的价值得以商业化。生产出来的价值流向的主要方向不是国家,而是某个地区,某个集团,或是某个人。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使在生产过程中的所在国的资源,人才创造出来的价值得到亏损。如果这个亏损是在可接受范围之类的,或许国家和个人不会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而如果亏损达到了人们和国家所接受的最大值时,矛盾,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此时,国家与经济全球化就会有冲突、有协商、有条约。国家的利益蒙受损失时,爱国主义便会悄然而生,便会充当先行官的角色。而爱国主义最易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大学生。因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是最易表现出来的。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已经开始代表一个国家的态度和民声走向了。

第3篇

这本该是一个酷暑难耐的赤日炎炎之月,而在彩云之南的春城昆明,跳动的网球将年轻和活力注入这座明媚之城,专属于高校学子的网球梦想在蓝天白云下放飞,茌鸟语花香间弥漫。

相比于上届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此番这项高校间的体育盛事来到昆明后,多了些许清凉与惬意。这是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走过的第18个年头,一代又一代的高校网球工作者将网球文化推广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带进了祖国的西南边陲。2012年“中国移动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杯”网球赛就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盛大举办。呈贡区在当地有着“昆明未来的浦东”之称,是未来昆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尽管远离市中心,距昆明市新建的长水国际机场路途遥远,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各高校校长和学生满腔的网球热情,大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齐聚昆理工,共享这一年一度的高校网球饕餮大餐。

7月18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3所高校的近千名校长和学生选手参加了今年大网赛和校长杯的角逐,本届赛事不仅是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次落户云南高校,更是充分贯彻了大网协“走向西部”的推广方针。大赛共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1,412人报名参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其中学生组运动员658人,校长组参赛选手295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赛事报名人数、参与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届之最。

比赛开始之前,还举行了“2012年全国高校体育(网球)科研论文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长和体育工作者们在论坛上畅谈了自己对体育教育和网球文化的独到见解,共商中国大学生网球事业发展大计,9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球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动网球运动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研论文报告会自去年在西安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像这样的校长论坛在全国大学生体育分会中独树一帜,大网协历经十八年风风雨雨,有这样光明的发展,的确得益于这些热衷于高校网球推广的领导们。

作为本次赛事的东道主昆明理工大学,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每一位大网赛参与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2011年,昆理工就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明年也即将承接全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可见昆理工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一片热忱。而此次昆明理工大学也高度重视大网赛的承办工作,多次研究解决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改造、修建网球场地19块,共15,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内球场13块,室外球场6块,新修建的网球二号馆为本届比赛主场馆,采用屋盖拉模技术,采光性能好,减少了开灯时间,做到了节能减排。在云南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高水平、大规模的网球硬件设施的高校实属不多,这是昆理工对于高校网球发展的决心,也寄托了西部学子对于网球运动的深切渴望。

如今,高校网球推广之路逐步深入全国各个角落,不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区域,近几年,大网赛的足迹来到过哈尔滨,走进过桂林,涉足过西安,这些充满网球文化探寻意味的脚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而网球文化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让更多的高校校长和学子加入这项运动,网球之花遍布菁菁校园。

tips

第十七届大网赛团体成绩榜

男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桂林电子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男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男子丙组团体前三名:

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女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分获

女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